时间:2023-06-20 15:47: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习作指导《父母的爱》说课稿一等奖
一、说教材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本次习作正依据此来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历,打破常规思维的习作定势。多角度的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寻找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的习作在“真”与“情”这一层面上有所突破。
二、说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范围,开拓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
2、激发学生兴趣,寻找来自父母不同的爱,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升华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成习作。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习作的训练,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抓住细节写,表达真情实感。
3、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
四、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复习写法,小组合作学习,音乐渲染,升华情感的方法,让学生诉说真情。
五、说教学过程
㈠、回顾课文,复习写法
1、利用课文切入话题。
2、组织交流读后感受。
3、复习课文中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㈡、交流感受:初感亲情。
1、说说你不理解父母或父母不理解你的'事。
2、体会爱的不同方式。
㈢、创设情景:感悟亲情。
1、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感受画面内容。
2、交流感受。
3、联系实际,畅谈父母爱的点点滴滴。
㈣音乐渲染:找动情处
学生边听音乐,边回忆最感人,最想对父母说的事。
㈤、感悟方法:诉说亲情
1、把刚才想对父母说的事浓缩成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写在本子上。
2、运用刚才课文中的写法,说说成语背后的故事。
3、学生交流,师生互评。
㈥、片段练习,酌情指导
㈦、布置作业:完成习作内容
六、说板书:
《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习作指导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习作指导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作文,是小学生的难题,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一直以来,语文教师总在不断地研究作文教学的最佳方法,也用过一些具有创意的特色教法,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称得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重写法指导、轻内容选择仍然是常犯的毛病,小学生怕作文仍是当前小学作文中的一大突出问题。
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自主交际和习作,为学生留下更大的创作空间,我选择了此次习作--《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它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习作四。这是在学习了第四组以"他们感动我"为主题的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口语交际中的一则公益广告,和一件感动的故事片段,引出学生口语交际的话题--说说自己经历过或听说过的感人的事。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更好地体现三维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感动的材料,并用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能力目标:叙述具体,表达清楚,感情真实。
情感目标: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我以学生学会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写详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如何选择生活中感动的素材写一件事,如何把事情中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二、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习作教学要求和新理念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教师则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继而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写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①激趣导入法。先通过导入谈话、联系身边的事交流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②分组合作法。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③点拨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适当点拨、诱导。帮学生指出、归纳写好记事作文的方法,而不是将写作方法强加给学生。
2、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次习作任务,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我采用下列四种学习方法:
①讨论法。仔细阅读习作要求,让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感人的事。
②归纳式。归纳式是指学生在接触了较多的具体材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同类的若干例中归纳出某种学习方法。
③修改法。学生个人修改后,分小组互改。小组改后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鉴析文章的能力。
④评定法。让学生对典型的文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四、说流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我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从旧知中去总结,去发现,给空间让他们运用新知去判断,去说话、去写作。为了追求实效,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三)、开拓思路,精选题材
(四)、读读例文,学习写法
(五)、独立作文,妙笔生花
(六)、评议习作,悟得方法
第一环节:谈话激趣,揭示课题(这个环节是基础点)
兴趣是学生作文的一种内驱力,习作指导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开门见山谈"感动"。师三言两语引出"感动"一词,然后播放身边耳熟能详的歌曲《感恩的心》,引导学生的表达欲望,再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搜寻,寻找生活中的`"感动"。这样习作就有了源头,学生才能产生动笔的欲望。
第二环节:审清题意,明确要求(这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如何审题)
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后,我便引导学生读作文要求,把握写作的中心,掌握作文的重点。从而学生能正确地把握题意,明确写作范围,确定作文的写法。
1、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
①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②题目中的"感动",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事。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
生活中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第三环节:开拓思路,精选题材(这是整节课最重要的环节)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我开始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①谁做过哪些好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感动?
接着问:
②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你倍受感动?
③家里发生什么事使你高兴?其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④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教育并从错事中记住教训?
⑤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行为或者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感动?
这些问题的设计,从易到难,能够激起学生的回忆与乐于叙说,符合循序渐进学习的原则。
2、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第四环节:读读例文,学习写法
习作主要是鼓励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事,激发他们学会感恩,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我通过先出示相关问题,再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最后抽学生说说感动自己的事,以此激发学生自我表现欲。
第五环节:独立作文,妙笔生花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第六环节:评议习作,悟得方法
①选取一两个学生的习作,让他们自己读,幻灯展示,大家评议,指出好的成功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意见。
②课后继续修改自己的习作。
板书设计
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具体
真实
五、自我评价
在本次习作教学中,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围绕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整节课注意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激活学生练笔的积极性,让学生由乐说、善说到充满信心地习作,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选材、准备、磨课、上课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引领技巧。
《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习作指导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习作指导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作文,是小学生的难题,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一直以来,语文教师总在不断地研究作文教学的最佳方法,也用过一些具有创意的特色教法,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称得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重写法指导、轻内容选择仍然是常犯的毛病,小学生怕作文仍是当前小学作文中的一大突出问题。
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自主交际和习作,为学生留下更大的创作空间,我选择了此次习作——《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它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习作四。这是在学习了第四组以"他们感动我"为主题的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口语交际中的一则公益广告,和一件感动的故事片段,引出学生口语交际的话题——说说自己经历过或听说过的感人的事。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更好地体现三维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感动的材料,并用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能力目标:叙述具体,表达清楚,感情真实。
情感目标: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我以学生学会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写详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如何选择生活中感动的素材写一件事,如何把事情中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二、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习作教学要求和新理念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教师则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继而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写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①激趣导入法。先通过导入谈话、联系身边的事交流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②分组合作法。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③点拨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适当点拨、诱导。帮学生指出、归纳写好记事作文的方法,而不是将写作方法强加给学生。
2、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次习作任务,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我采用下列四种学习方法:
①讨论法。仔细阅读习作要求,让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感人的事。
②归纳式。归纳式是指学生在接触了较多的具体材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同类的若干例中归纳出某种学习方法。
③修改法。学生个人修改后,分小组互改。小组改后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鉴析文章的能力。
④评定法。让学生对典型的文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四、说流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我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从旧知中去总结,去发现,给空间让他们运用新知去判断,去说话、去写作。为了追求实效,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三)、开拓思路,精选题材
(四)、读读例文,学习写法
(五)、独立作文,妙笔生花
(六)、评议习作,悟得方法
第一环节:谈话激趣,揭示课题(这个环节是基础点)
兴趣是学生作文的一种内驱力,习作指导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开门见山谈"感动"。师三言两语引出"感动"一词,然后播放身边耳熟能详的歌曲《感恩的心》,引导学生的表达欲望,再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搜寻,寻找生活中的"感动"。这样习作就有了源头,学生才能产生动笔的欲望。
第二环节:审清题意,明确要求(这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如何审题)
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后,我便引导学生读作文要求,把握写作的中心,掌握作文的重点。从而学生能正确地把握题意,明确写作范围,确定作文的写法。
1、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
①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②题目中的"感动",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事。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
生活中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第三环节:开拓思路,精选题材(这是整节课最重要的环节)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我开始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①谁做过哪些好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感动?
接着问:
②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你倍受感动?
③家里发生什么事使你高兴?其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④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教育并从错事中记住教训?
⑤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行为或者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感动?
这些问题的设计,从易到难,能够激起学生的回忆与乐于叙说,符合循序渐进学习的原则。
2、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第四环节:读读例文,学习写法
习作主要是鼓励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事,激发他们学会感恩,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我通过先出示相关问题,再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最后抽学生说说感动自己的事,以此激发学生自我表现欲。
第五环节:独立作文,妙笔生花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第六环节:评议习作,悟得方法
①选取一两个学生的习作,让他们自己读,幻灯展示,大家评议,指出好的成功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意见。
②课后继续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自我评价
在本次习作教学中,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围绕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整节课注意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激活学生练笔的积极性,让学生由乐说、善说到充满信心地习作,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选材、准备、磨课、上课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引领技巧。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刚上过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的习作《难忘的……》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次习作可写的内容是相当宽泛的。内容主要是记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仅就写人来说,可写的就太多了,老师、同学、来校的客人等,只要是印象深都可以写。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记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顺序。
2、激发学生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3、营造赏识氛围,激发评改兴趣。
4、学习互改方法,提高赏文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
①引导学生详细并有条理地述说和记叙难忘的人、事或一节课。
②学习互改方法,提高赏文能力。
难点:
从人与事的叙述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自己的看法。
二、说教法学法
本次习作叙述的是生活中平常而又难忘的事,所以最好从学生本身的生活事说起,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开阔思维,勾起有关记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我将从以下方法切入教学。
(一)情境导入法。
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以图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刘翔、北京申奥成功,上课的情境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事了,以轻松有趣的导入引领孩子们进入生活情境,走进话题。
(二)志同道合,说具体。
在指导课时我根据学生们的意愿给他们分好组,在同组内交流相同的话题,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习作内容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三)“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
在指导课与批改课中采取师与生,生与生双向互动等交流过程,力求让每个学生始终在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中进行叙说。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让学生从易到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双向互动、提高效益,在指导课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二)明确习作要求;
(三)指导选用材料;
(四)指导写好材料。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这个环节是基点。
上课之初,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巧妙地抓住生活中平常而又难忘的事导入,课件出示奥运冠军获奖的情境,北京审奥成功,及学生上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环节轻松而有趣,老师随机板书“难忘的……”,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对难忘的人、事的回忆之中。
第二环节:明确习作要求
这个环节其实是指导学生审题的能力
老师出示习作要求,让学生自己审题,找出习作的内容与习作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审题的能力,不用太吃力学生就能概括出来。
第三环节:指导选择材料
这是指导课最重要的环节
我主要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1、学生讲述从简单到复杂。
我开始从简单的问题入手:你打算写哪方面的内容?接着问:什么人令你难忘?什么事令你难忘?哪节课是你最难忘的?再问令自己难忘的原因。这样的问题设计,从易到难,能够激起学生的回忆与乐于叙说,符合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原则。
2、多向互动,选择材料。
在讲述的过程中有学生个人的发言,有小组的交流、有师生交流、有同学的评议与补充,同学们的评议与补充又分在志同道合组内评议,在全班评议,人人参与了活动力求说得更具体,评得更忠恳。
3、学会评议。
这个过程有学生的发言、听者的聆听,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认真鉴赏、学会评价,这是能力的培养。
4、创设身临其境的叙说环境。
课前让学生准备相片,写人的可准备文章主人的相片,写事的如旅游的可带上自己到景点中照的相片等。在课堂中学生拿着相片,一边看一边说更能激起叙说的'兴趣,又能激起学生对难忘情节的回忆,从而说具体。
第四环节:指导写好材料
文章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重难点,也可以说是小结想学生把文章写好,还得在方法上做些指导,这样,学生写起作文就有凭借,不会觉得难下笔。在评改课中为了营造赏识氛围,激发评改兴趣,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总评;
(二)指导评改;
(三)自评;
(四)例评;
(五)互评;
(六)赏读;
(七)写评语;
(八)小结。
这几个环节循序渐进、逐步升华。
第一、二个环节是修改好文章的基础,学生经过努力写出了文章,肯定想知道自己写得怎样,老师首先就给予了评价,讲出优缺点,更能激发学生想修改的欲望,指导评改是修改的基础,所有的修改都是以评改要求作为依据。
第三环节例评,让一个学生上台来评讲一份作文,教师从旁指导,台下的同学就知道作文是怎样改的了。这是为下面的自评与互评打下了基础。
第四环节例评,经过例评,学生学会了修改的方法,可以自主修改了,这个过程学生要找出自己作文写得好的地方,与自己的“得意之改”。这能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在例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能自主认识到作文的不足,鉴赏作文的好坏,这样多向的互动更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把文章写具体。
第五个环节是赏读,生经过自己努力和同伴的帮助修改好自己文章那种喜悦是难以形容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自己的作品赏读一翻,品味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个过程是不能少的。
第六个环节是学生经过赏读,认识到自己作文的得意之处与不足,经过自己的认识给自己打评语,就更容易继续修改,培养了学生自己鉴赏的能力。
第七个环节是小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下课后我们还可以根据修改提示再修改、修改。
接着老师出示课件:修改建议:开动脑筋,仔细推敲,认真修改,勤于动笔,教师的小结简洁明了,鼓励学生主动修改。
四、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个人,一件事,一堂课,写具体、语句通顺、有条理
板书设计
力求体现课堂的重点,把写作内容、要求体现出来,简单明了,通过板书学生能把握写作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的习作《难忘的……》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次习作可写的内容是相当宽泛的。内容主要是记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仅就写人来说,可写的就太多了,老师、同学、来校的客人等,只要是印象深都可以写。
(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记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顺序。 2、激发学生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3、营造赏识氛围,激发评改兴趣。 4、学习互改方法,提高赏文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①引导学生详细并有条理地述说和记叙难忘的人、事或一节课。 ②学习互改方法,提高赏文能力。
难点:从人与事的叙述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自己的看法。
二、说教法
学法本次习作叙述的是生活中平常而又难忘的事,所以最好从学生本身的生活事说起,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开阔思维,勾起有关记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我将用以下方法切入教学。
(一)情境导入法。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以图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刘翔、北京申奥成功。上课的情境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事了,以轻松有趣的导入引领孩子们进入生活情境,走进话题。
(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指导课时我根据学生们的意愿给他们分好组,在同组内交流相同的话题,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习作内容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三)“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在指导课与批改课中采取师与生,生与生双向互动等交流过程,力求让每个学生始终在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中进行叙说。
三、说教学
流程为了让学生从易到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双向互动、提高效益,在指导课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二)明确习作要求;(三)指导选用材料;(四)指导写好材料。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这个环节是基点。上课之初,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巧妙地抓住生活中平常而又难忘的事导入,课件出示奥运冠军获奖的情境,北京申奥成功,及学生上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环节轻松而有趣,老师随机板书“难忘的……”,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对难忘的人、事的回忆之中。
第二环节:明确习作要求这个环节其实是指导学生审题的能力,老师出示习作要求,让学生自己审题,找出习作的内容与习作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审题的能力,不用太吃力学生就能概括出来。
第三环节:指导选择材料这是指导课最重要的环节,我主要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1、学生讲述从简单到复杂。我开始从简单的问题入手:你打算写哪方面的内容?接着问:什么人令你难忘?什么事令你难忘?哪节课是你最难忘的?再问令自己难忘的原因。这样的问题设计,从易到难,能够激起学生的回忆与乐于叙说,符合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原则。
2、多向互动,选择材料。在讲述的过程中有学生个人的发言,有小组的交流、有师生交流、有同学的评议与补充,同学们的评议与补充又分在志同道合组内评议,在全班评议,人人参与了活动力求说得更具体,评得更忠恳。
3、学会评议。这个过程有学生的发听,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认真鉴赏、学会评价,这是能力的培养。
4、创设身临其境的叙说环境。课前让学生准备相片,写人的可准备文章主人的相片,写事的'如旅游的可带上自己到景点中照的相片等。在课堂中学生拿着相片,一边看一边说更能激起叙说的兴趣,又能激起学生对难忘情节的回忆,从而说具体。
第四环节:指导写好材料文章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重难点,也可以说是小结想学生把文章写好,还得在方法上做些指导,这样,学生写起作文就有凭借,不会觉得难下笔。在评改课中为了营造赏识氛围,激发评改兴趣,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总评;(二)指导评改;(三)例评;(四)自评;(五)互评;(六)赏读;(七)写评语;(八)小结。这几个环节循序渐进、逐步升华。第一、二个环节是修改好文章的基础,学生经过努力写出了文章,肯定想知道自己写得怎样,老师首先就给予了评价,讲出优缺点,更能激发学生想修改的欲望,指导评改是修改的基础,所有的修改都是以评改要求作为依据。第三环节例评,让一个学生上台来评讲一份作文,教师从旁指导,台下的同学就知道作文是怎样改的了。这是为下面的自评与互评打下了基础。第四环节自评,经过例评,学生学会了修改的方法,可以自主修改了,这个过程学生要找出自己作文写得好的地方,与自己的“得意之改”。这能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在例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能自主认识到作文的不足,鉴赏作文的好坏,这样多向的互动更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把文章写具体。第六个环节是赏读,生经过自己努力和同伴的帮助修改好自己文章那种喜悦是难以形容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自己的作品赏读一翻,品味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个过程是不能少的。第七环节是学生经过赏读,认识到自己作文的得意之处与不足,经过自己的认识给自己打评语,就更容易继续修改,培养了学生自己鉴赏的能力。第八个环节是小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下课后我们还可以根据修改提示再修改、修改。
四、板书设计:
难忘的…… (一个人一件事一堂课)
写具体、语句通顺、有条理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课堂的重点,把写作内容、要求体现出来,简单明了,通过板书学生能把握写作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的习作《难忘的……》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次习作可写的内容是相当宽泛的。内容主要是记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仅就写人来说,可写的就太多了,老师、同学、来校的客人等,只要是印象深都可以写。
(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记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顺序。 2、激发学生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3、营造赏识氛围,激发评改兴趣。 4、学习互改方法,提高赏文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①引导学生详细并有条理地述说和记叙难忘的人、事或一节课。 ②学习互改方法,提高赏文能力。
难点:从人与事的叙述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自己的看法。
二、说教法
学法本次习作叙述的是生活中平常而又难忘的事,所以最好从学生本身的生活事说起,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开阔思维,勾起有关记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我将用以下方法切入教学。
(一)情境导入法。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以图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刘翔、北京申奥成功。上课的情境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事了,以轻松有趣的导入引领孩子们进入生活情境,走进话题。
(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指导课时我根据学生们的意愿给他们分好组,在同组内交流相同的话题,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习作内容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三)“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在指导课与批改课中采取师与生,生与生双向互动等交流过程,力求让每个学生始终在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中进行叙说。
三、说教学
流程为了让学生从易到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双向互动、提高效益,在指导课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二)明确习作要求;(三)指导选用材料;(四)指导写好材料。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这个环节是基点。上课之初,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巧妙地抓住生活中平常而又难忘的事导入,课件出示奥运冠军获奖的情境,北京申奥成功,及学生上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环节轻松而有趣,老师随机板书“难忘的……”,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对难忘的人、事的回忆之中。
第二环节:明确习作要求这个环节其实是指导学生审题的能力,老师出示习作要求,让学生自己审题,找出习作的内容与习作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审题的能力,不用太吃力学生就能概括出来。
第三环节:指导选择材料这是指导课最重要的环节,我主要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1、学生讲述从简单到复杂。我开始从简单的`问题入手:你打算写哪方面的内容?接着问:什么人令你难忘?什么事令你难忘?哪节课是你最难忘的?再问令自己难忘的原因。这样的问题设计,从易到难,能够激起学生的回忆与乐于叙说,符合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原则。
2、多向互动,选择材料。在讲述的过程中有学生个人的发言,有小组的交流、有师生交流、有同学的评议与补充,同学们的评议与补充又分在志同道合组内评议,在全班评议,人人参与了活动力求说得更具体,评得更忠恳。
3、学会评议。这个过程有学生的发听,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认真鉴赏、学会评价,这是能力的培养。
4、创设身临其境的叙说环境。课前让学生准备相片,写人的可准备文章主人的相片,写事的如旅游的可带上自己到景点中照的相片等。在课堂中学生拿着相片,一边看一边说更能激起叙说的兴趣,又能激起学生对难忘情节的回忆,从而说具体。
第四环节:指导写好材料文章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重难点,也可以说是小结想学生把文章写好,还得在方法上做些指导,这样,学生写起作文就有凭借,不会觉得难下笔。在评改课中为了营造赏识氛围,激发评改兴趣,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总评;(二)指导评改;(三)例评;(四)自评;(五)互评;(六)赏读;(七)写评语;(八)小结。这几个环节循序渐进、逐步升华。第一、二个环节是修改好文章的基础,学生经过努力写出了文章,肯定想知道自己写得怎样,老师首先就给予了评价,讲出优缺点,更能激发学生想修改的欲望,指导评改是修改的基础,所有的修改都是以评改要求作为依据。第三环节例评,让一个学生上台来评讲一份作文,教师从旁指导,台下的同学就知道作文是怎样改的了。这是为下面的自评与互评打下了基础。第四环节自评,经过例评,学生学会了修改的方法,可以自主修改了,这个过程学生要找出自己作文写得好的地方,与自己的“得意之改”。这能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在例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能自主认识到作文的不足,鉴赏作文的好坏,这样多向的互动更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把文章写具体。第六个环节是赏读,生经过自己努力和同伴的帮助修改好自己文章那种喜悦是难以形容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自己的作品赏读一翻,品味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个过程是不能少的。第七环节是学生经过赏读,认识到自己作文的得意之处与不足,经过自己的认识给自己打评语,就更容易继续修改,培养了学生自己鉴赏的能力。第八个环节是小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下课后我们还可以根据修改提示再修改、修改。
四、板书设计:
难忘的…… (一个人一件事一堂课)
写具体、语句通顺、有条理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课堂的重点,把写作内容、要求体现出来,简单明了,通过板书学生能把握写作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给长辈写信》习作评改课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十册语文第八单元习作《给长辈写信》的第二课时:指导学生评改习作。
众所周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从中可以看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学习评改作文。
上这种自改互评的作文讲评课,教师先看学生的稿子,而不做任何批改。在作文评改课中大力表扬习作中的优点,引导学生根据评改标准先自改习作,再交换修改。学生自改作文是完善对事物认识和表达的过程;学生互改作文又是相互学习别人长处,提高作文鉴赏能力的过程。因此,利用评改课,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相修改,能培养孩子们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基于以上认识,我结合五年级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充分肯定学生的习作,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引导学生认识习作的不足,进而指导学生写信内容充实,说话要得体,懂得表达真情实感。
2、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叙述有条理,说话要得体。教学难点是在评价习作时,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掌握评改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与采纳他人建议的'习惯。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习作评改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评改热情,圆满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会采取这几种教学方法:
1、谈话法。2、巡视指导点拨法。3、当堂评定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次评改任务,我将注意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讨论法。2、学生修改法。3、集体评改法。
我将通过下面几个步骤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一、师生合作,共同回顾习作要求,明确评改标准。
1、同学们,写完这篇习作后,我们该做什么呢?(修改习作)
2、举例简单说明修改文章的意义。
(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评改兴趣。)
3、组织学生共同回顾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老师相机提出评改习作的重点: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事情,在记叙中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说话要得体。
4、出示并学习星级评改标准: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评改标准的?
习作等级评改标准
格式正确;用语得体;内容充实,善于表达真情实感。
写信格式正确;用语较得体;内容较充实,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写信格式欠规范;用语欠得体;内容欠充实,需进一步表达真情实感。
5、对照标准,自改习作,划出写得最精彩的部分。
6、指名交流时,指导学生自评“这次习作,我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引导其他学生根据评改标准赏析文段,评定星级,复习写信的格式。
(个人自改后,再互相修改,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赏析习作的能力。)
二、师生、生生合作,互动评改。
1、“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使自己的文章像雕琢过的美玉令人眼前一亮,我们一起来合作评改习作吧。
2、提出合作评改的要求:每人根据标准评改自己和一个同学的习作,互相评改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评改意见,谈谈各人的想法。
(在理解评改重点与标准后,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评改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引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3、交流后,各人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在班级内汇报、交流、展示习作。
老师从中找出经过评改的“问题习作”和几篇不同类型的习作进行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星级评改标准自改、互改习作后,师生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习作集体点评,对他们的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习作课《由小到大》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教学的题目是“由小到大”,它是《pop作文兵法》课程五年级A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我执教的是习作指导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力图使学生掌握“由小到大”的写作方法,在写人、事、景物时,能够从一件小事,引申到较大的点上,使学生在有了这种艺术效果的构思后,有能力、有步骤、有方法地实现这种艺术构思,并能将这些步骤和方法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由小到大”的写作手法,在写人、事、景物时,能够从一件小“事”引申到较大的“点”上。
2、让学生会模仿课文《平平搭积木》的结构写作文,并以此为提纲展开。
3、让学生借鉴课文《搭石》的思路写作文,从物到情感,写景状物。部分学生能较熟练的应用。
4、让学生能鉴赏一般文章中所采用的“由小到大”的写作手法,部分学生能熟练应用。
下面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由观察一片绿叶的游戏导入,使学生由表及里,感悟绿叶所代表的深刻含义,建立“由小到大”的生活模板,为整堂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接下来由课文《平平搭积木》激发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的事情,从而想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贴近学生的`生活,激活习作素材,使学生言之有物,表达真情实感。
第三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课文《搭石》,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由小到大”的写作方法,并由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生活中的哪些“小”想到哪些“大”?从而归纳习作方法,使学生学会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里普通中的精彩,平凡中的伟大,使文章更加灵动,富有一定的精神和思想内涵。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最后一点说明:
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我提前布置学生对《搭石》、《花的勇气》、《钓鱼的启示》几篇文章进行了收集和阅读。
由小到大习作讲评说课材料
本节讲评课是《作文兵法》五年级A第五单元由小到大。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标"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讲评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觉得学生作文不能单靠老师修改,老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只有全程参与观察、构思、表达、修改的写作实践,才能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因此作文讲评还是应该立足于课堂,要改变以往教师单一评改为课堂上师生共同评价、修改,这样才能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上要注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差异的,作文讲评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所发展。课堂上要鼓励不善言辞的学生大胆发言,也要激发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在练习设计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全体学生协调发展。
本节课教学设计
一、由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几次修改,最后用“绿”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作文要反复修改才能使文章更精彩。然后复习本次习作的要求,总结本次习作的优缺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小”“大”的选择是否合适,表达是否明确和充分,材料是否得当,内容展开是否具体,对应的词语是否搭配恰当,课文的借鉴是否合理。总结修改方法大屏幕出示。
二、榜上有名
大屏幕出示本次习作学生名单。
三、佳作欣赏
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由小到大的写作方法。点评学生作文的亮点,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四、欣赏精彩片段
展示精彩片段,让学生学习内容表述,词语搭配等方面的方法。
五、病文修改。以一篇习作为例,大家共同评改。然后用学到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鼓励学生,找到文章中存在的不足,练习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六、课堂小结。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恳请专家及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小学五年级习作课《由小到大》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习作课《由小到大》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教学的题目是“由小到大”,它是《pop作文兵法》课程五年级A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我执教的是习作指导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力图使学生掌握“由小到大”的写作方法,在写人、事、景物时,能够从一件小事,引申到较大的点上,使学生在有了这种艺术效果的构思后,有能力、有步骤、有方法地实现这种艺术构思,并能将这些步骤和方法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由小到大”的写作手法,在写人、事、景物时,能够从一件小“事”引申到较大的“点”上。
2、让学生会模仿课文《平平搭积木》的结构写作文,并以此为提纲展开。
3、让学生借鉴课文《搭石》的思路写作文,从物到情感,写景状物。部分学生能较熟练的应用。
4、让学生能鉴赏一般文章中所采用的“由小到大”的写作手法,部分学生能熟练应用。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由观察一片绿叶的游戏导入,使学生由表及里,感悟绿叶所代表的深刻含义,建立“由小到大”的生活模板,为整堂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接下来由课文《平平搭积木》激发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的事情,从而想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贴近学生的生活,激活习作素材,使学生言之有物,表达真情实感。
第三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课文《搭石》,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由小到大”的写作方法,并由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生活中的哪些“小”想到哪些“大”?从而归纳习作方法,使学生学会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里普通中的`精彩,平凡中的伟大,使文章更加灵动,富有一定的精神和思想内涵。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最后一点说明:
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我提前布置学生对《搭石》、《花的勇气》、《钓鱼的启示》几篇文章进行了收集和阅读。
说课材料
本节讲评课是《作文兵法》五年级A第五单元由小到大。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标"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讲评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觉得学生作文不能单靠老师修改,老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只有全程参与观察、构思、表达、修改的写作实践,才能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因此作文讲评还是应该立足于课堂,要改变以往教师单一评改为课堂上师生共同评价、修改,这样才能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上要注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差异的,作文讲评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所发展。课堂上要鼓励不善言辞的学生大胆发言,也要激发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在练习设计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全体学生协调发展。
本节课教学设计
一、由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几次修改,最后用“绿”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作文要反复修改才能使文章更精彩。然后复习本次习作的要求,总结本次习作的优缺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小”“大”的选择是否合适,表达是否明确和充分,材料是否得当,内容展开是否具体,对应的词语是否搭配恰当,课文的借鉴是否合理。总结修改方法大屏幕出示。
二、榜上有名
大屏幕出示本次习作学生名单
三、佳作欣赏
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由小到大的写作方法。点评学生作文的亮点,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四、欣赏精彩片段
展示精彩片段,让学生学习内容表述,词语搭配等方面的方法。
五、病文修改。以一篇习作为例,大家共同评改。然后用学到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鼓励学生,找到文章中存在的不足,练习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六、课堂小结。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恳请专家及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小学五年级习作课《由小到大》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习作课《由小到大》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教学的题目是“由小到大”,它是《pop作文兵法》课程五年级A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我执教的是习作指导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力图使学生掌握“由小到大”的写作方法,在写人、事、景物时,能够从一件小事,引申到较大的点上,使学生在有了这种艺术效果的构思后,有能力、有步骤、有方法地实现这种艺术构思,并能将这些步骤和方法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由小到大”的写作手法,在写人、事、景物时,能够从一件小“事”引申到较大的“点”上。
2、让学生会模仿课文《平平搭积木》的结构写作文,并以此为提纲展开。
3、让学生借鉴课文《搭石》的思路写作文,从物到情感,写景状物。部分学生能较熟练的应用。
4、让学生能鉴赏一般文章中所采用的“由小到大”的写作手法,部分学生能熟练应用。
下面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由观察一片绿叶的游戏导入,使学生由表及里,感悟绿叶所代表的深刻含义,建立“由小到大”的生活模板,为整堂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接下来由课文《平平搭积木》激发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的事情,从而想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贴近学生的生活,激活习作素材,使学生言之有物,表达真情实感。
第三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课文《搭石》,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由小到大”的写作方法,并由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生活中的哪些“小”想到哪些“大”?从而归纳习作方法,使学生学会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里普通中的精彩,平凡中的伟大,使文章更加灵动,富有一定的精神和思想内涵。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最后一点说明:
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我提前布置学生对《搭石》、《花的勇气》、《钓鱼的启示》几篇文章进行了收集和阅读。
由小到大习作讲评说课材料
本节讲评课是《作文兵法》五年级A第五单元由小到大。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标"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讲评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觉得学生作文不能单靠老师修改,老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只有全程参与观察、构思、表达、修改的写作实践,才能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因此作文讲评还是应该立足于课堂,要改变以往教师单一评改为课堂上师生共同评价、修改,这样才能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上要注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差异的.,作文讲评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所发展。课堂上要鼓励不善言辞的学生大胆发言,也要激发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在练习设计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全体学生协调发展。
本节课教学设计
一、由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几次修改,最后用“绿”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作文要反复修改才能使文章更精彩。然后复习本次习作的要求,总结本次习作的优缺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小”“大”的选择是否合适,表达是否明确和充分,材料是否得当,内容展开是否具体,对应的词语是否搭配恰当,课文的借鉴是否合理。总结修改方法大屏幕出示。
二、榜上有名
大屏幕出示本次习作学生名单。
三、佳作欣赏
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由小到大的写作方法。点评学生作文的亮点,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四、欣赏精彩片段
展示精彩片段,让学生学习内容表述,词语搭配等方面的方法。
五、病文修改。以一篇习作为例,大家共同评改。然后用学到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鼓励学生,找到文章中存在的不足,练习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六、课堂小结。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恳请专家及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本次习作正依据此来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历,打破常规思维的习作定势。多角度的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寻找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的习作在“真”与“情”这一层面上有所突破。
二、说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范围,开拓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
2、激发学生兴趣,寻找来自父母不同的爱,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升华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成习作。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习作的训练,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抓住细节写,表达真情实感。
3、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
四、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复习写法,小组合作学习,音乐渲染,升华情感的方法,让学生诉说真情。
五、说教学过程
㈠、回顾课文,复习写法
1、利用课文切入话题。
2、组织交流读后感受。
3、复习课文中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㈡、交流感受:初感亲情。
1、说说你不理解父母或父母不理解你的事。
2、体会爱的不同方式。
㈢、创设情景:感悟亲情。
1、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感受画面内容。
2、交流感受。
3、联系实际,畅谈父母爱的点点滴滴。
㈣音乐渲染:找动情处
学生边听音乐,边回忆最感人,最想对父母说的事。
㈤、感悟方法:诉说亲情
1、把刚才想对父母说的事浓缩成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写在本子上。
2、运用刚才课文中的写法,说说成语背后的故事。
3、学生交流,师生互评。
㈥、片段练习,酌情指导
㈦、布置作业:完成习作内容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著名的随笔。
二、 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根据这些要求,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
情感目标: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进而敬畏生命,学会回馈社会。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四、 说教法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爱的格言、爱的故事、爱的歌曲。
2、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
3、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4、拓展课堂,结合《诗经》、《论语》中有关“孝论”的阅读,开展“怎样爱父母”的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在音乐的旋律在,讲述汶川地震中的一个小故事。
救援人员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废墟里,搜寻到了一位母亲。她已经停止呼吸,却至死保持着一个姿势:双手撑地,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压得变形,却依然努力拱着。救援人员见她已死去,转身离开,但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来到这位母亲跟前,将手费力伸进女人的跪姿之中,惊喜地大叫:“有孩子,还活着!”孩子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个月大,被包在小被子里,在里氏8级的大地震中竟毫发未损,酣睡如初。随行的医生发现被子里有部手机,屏幕上显示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一则只有19个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国人的眼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则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的理论。文章按儿童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三、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 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填写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时期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们通过填写表格发现,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过程来叙述母爱和父爱在构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课文1-3段是分析成长过程,4-8段是针对情感对象,9-10段总结全文。课文层层深入地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性质以及发展变化。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在理请了文章的结构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进入到“问题探究”的环节
2、 问题探究: [10页] [11页] [12页] [13页]这个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① 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样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② 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
③ 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④ 文章指出“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这也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解题的角度同上一题。。
四、 课外拓展
结合《诗经》《论语》阅读,开展对“怎样爱父母”研究性学习。
一、《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论语》中的孝论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如何对父母 “行孝”,《诗经》《论语》中不乏真知灼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这些资源,并把它们提供给学生。 要求每4-5位学生组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并让他们在“怎样爱父母”这个话题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在班级的范围里做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中学生该怎样爱父母”,合作完成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一、说教材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本次习作正依据此来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历,打破常规思维的'习作定势。多角度的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寻找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的习作在“真”与“情”这一层面上有所突破。
二、说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范围,开拓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
2、激发学生兴趣,寻找来自父母不同的爱,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升华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成习作。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习作的训练,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抓住细节写,表达真情实感。
3、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
四、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复习写法,小组合作学习,音乐渲染,升华情感的方法,让学生诉说真情。
五、说教学过程
㈠、回顾课文,复习写法
1、利用课文切入话题。
2、组织交流读后感受。
3、复习课文中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㈡、交流感受:初感亲情。
1、说说你不理解父母或父母不理解你的事。
2、体会爱的不同方式。
㈢、创设情景:感悟亲情。
1、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感受画面内容。
2、交流感受。
3、联系实际,畅谈父母爱的点点滴滴。
㈣音乐渲染:找动情处
学生边听音乐,边回忆最感人,最想对父母说的事。
㈤、感悟方法:诉说亲情
1、把刚才想对父母说的事浓缩成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写在本子上。
2、运用刚才课文中的写法,说说成语背后的故事。
3、学生交流,师生互评。
㈥、片段练习,酌情指导
㈦、布置作业:完成习作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十册语文第八单元习作《给长辈写信》的第二课时:指导学生评改习作。
众所周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从中可以看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学习评改作文。
上这种自改互评的作文讲评课,教师先看学生的稿子,而不做任何批改。在作文评改课中大力表扬习作中的优点,引导学生根据评改标准先自改习作,再交换修改。学生自改作文是完善对事物认识和表达的过程;学生互改作文又是相互学习别人长处,提高作文鉴赏能力的过程。因此,利用评改课,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相修改,能培养孩子们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基于以上认识,我结合五年级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充分肯定学生的习作,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引导学生认识习作的不足,进而指导学生写信内容充实,说话要得体,懂得表达真情实感。
2、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叙述有条理,说话要得体。教学难点是在评价习作时,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掌握评改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与采纳他人建议的习惯。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习作评改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评改热情,圆满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会采取这几种教学方法:
1、谈话法。2、巡视指导点拨法。3、当堂评定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次评改任务,我将注意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讨论法。2、学生修改法。3、集体评改法。
我将通过下面几个步骤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一、师生合作,共同回顾习作要求,明确评改标准。
1、同学们,写完这篇习作后,我们该做什么呢?(修改习作)
2、举例简单说明修改文章的意义。
(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评改兴趣。)
3、组织学生共同回顾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老师相机提出评改习作的重点: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事情,在记叙中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说话要得体。
4、出示并学习星级评改标准: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评改标准的?
习作等级评改标准
☆☆☆☆☆格式正确;用语得体;内容充实,善于表达真情实感。
☆☆☆☆写信格式正确;用语较得体;内容较充实,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写信格式欠规范;用语欠得体;内容欠充实,需进一步表达真情实感。
5、对照标准,自改习作,划出写得最精彩的.部分。
6、指名交流时,指导学生自评“这次习作,我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引导其他学生根据评改标准赏析文段,评定星级,复习写信的格式。
(个人自改后,再互相修改,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赏析习作的能力。)
二、师生、生生合作,互动评改。
1、“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使自己的文章像雕琢过的美玉令人眼前一亮,我们一起来合作评改习作吧。
2、提出合作评改的要求:每人根据标准评改自己和一个同学的习作,互相评改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评改意见,谈谈各人的想法。
(在理解评改重点与标准后,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评改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引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3、交流后,各人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在班级内汇报、交流、展示习作。
老师从中找出经过评改的“问题习作”和几篇不同类型的习作进行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星级评改标准自改、互改习作后,师生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习作集体点评,对他们的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
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著名的随笔。
二、 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根据这些要求,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
情感目标: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进而敬畏生命,学会回馈社会。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四、 说教法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爱的格言、爱的故事、爱的歌曲。
2、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
3、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4、拓展课堂,结合《诗经》、《论语》中有关“孝论”的阅读,开展“怎样爱父母”的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在音乐的旋律在,讲述汶川地震中的一个小故事。
救援人员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废墟里,搜寻到了一位母亲。她已经停止呼吸,却至死保持着一个姿势:双手撑地,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压得变形,却依然努力拱着。救援人员见她已死去,转身离开,但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来到这位母亲跟前,将手费力伸进女人的跪姿之中,惊喜地大叫:“有孩子,还活着!”孩子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个月大,被包在小被子里,在里氏8级的大地震中竟毫发未损,酣睡如初。随行的医生发现被子里有部手机,屏幕上显示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一则只有19个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国人的眼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则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的理论。文章按儿童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三、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 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填写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时期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们通过填写表格发现,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过程来叙述母爱和父爱在构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课文1-3段是分析成长过程,4-8段是针对情感对象,9-10段总结全文。课文层层深入地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性质以及发展变化。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在理请了文章的结构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进入到“问题探究”的环节
2、 问题探究: [10页] [11页] [12页] [13页]这个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① 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样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② 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
③ 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④ 文章指出“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这也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解题的角度同上一题。。
四、 课外拓展
结合《诗经》《论语》阅读,开展对“怎样爱父母”研究性学习。
一、《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论语》中的孝论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如何对父母 “行孝”,《诗经》《论语》中不乏真知灼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这些资源,并把它们提供给学生。 要求每4-5位学生组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并让他们在“怎样爱父母”这个话题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在班级的范围里做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中学生该怎样爱父母”,合作完成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感恩父母,与爱同行》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恩父母,与爱同行》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活动背景: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他们不知父母生活的艰辛劳累,不知父母的希望和期待。他们总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怨恨父母不理解自己,很少从父母的角度,去为父母想想,体谅父母的生活的忙碌与劳累。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感恩父母,与爱同行》这一活动主题,授课的年级是四年级。
二、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课所有的准备队员自己完成,主要包括:一引导队员围绕感恩父母开展小调查、小寻访、小体验活动;二了解身边孝敬父母的感人事例。三注重从社会和校园生活中发现身边孝心少年。
三、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课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来报答父母;
3、为了让学生从心底体验感恩,学会感激,以充满爱心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四、活动准备
为了这次活动,我们准备了反映父爱和母爱的歌曲《爱的奉献》《感恩的心》;收集了感恩的故事,孝敬父母的图片;会后,希望同学们能给父母写一封信。此次的活动,我们还邀请班里学生的家长,在活动中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
五、活动过程:
首先是队会仪式,接下来围绕目标,与孩子们集体讨论,确定了以下活动环节:
(一)“走进父母,感悟爱”
首先在队会的开始,大家先欣赏一段歌舞表演《爱的奉献》,将学生带入氛围中。接下来,主持人宣布队会正式开始。第一部分我们重点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结合图片给学生讲述“苹果树和小男孩”的感人故事。讲完故事之后,要让学生明白,那棵苹果树就像我们的父母,而我们就像是故事中的'小男孩。从出生到现在,父母的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不断地索取,父母尽其所能,我们接受的却是那么地心安理得。此时此刻,学生应该已经被故事和我们的话语感动,心情都不会很平静。
中队长点评:虽然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尽相同,但谁也不能否认,成长的每一步无不透着父母辛勤的汗水,体现着父母深沉的爱。你们的父母在时时刻刻挂念着你们,祝福着你们,当你们寂寞时,抚慰你们孤寂的心灵;当你们迷惘时,照亮你们茫茫的人生”可我们又对父母了解多
少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入今天的第二个环节。
(二)“体谅父母,理解爱”
在这一环节中我选择了歌曲《鲁冰花》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畅所欲言,由感而发,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从一杯牛奶的关怀,一把雨伞的深情中体会到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父母的爱,沐浴着父母的爱,同学们会沉浸在每一幸福的时刻。
为了让学生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些调查的题目,如:你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父母的爱好是什么?父母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通过课下调查显示的结果,使学生清晰的看到自己不是十分了解自己的父母,可是反过来,如果被问的是父母,不用调查也会知道结果,父母会对我们的一切记忆的都很深刻。
此环节我还设计了真情互动环节:我们会播放“妈妈,洗脚”的广告,进行真情互动。(播完后说)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双手端着一盆满满的清水,朝着母亲边走边喊“妈妈,洗脚”。这纯真的童音,这动人的画面,给我们以强烈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那么,我们该怎样来感恩我们的父母呢?将此问题抛出,引出下一个环节。
(三)“关心父母,回报爱”
本环节我采用了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感受、朗诵等形式达到活动效果,首先小组讨论交流自己为父母做的小事,并请几位同学做汇报,说说自己怎样关心父母。其次主持人带领全班同学配乐朗诵诗歌(〈秋的喁语〉),使学生把感恩父
母的情感升华为努力奋斗的内动力,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懂得关爱他人,学会感恩,这将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四)“拥抱父母,拉近爱”
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重点引导孩子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立志向--找榜样--筑梦想--同进步--在行动五个形式引导全体队员做传承孝心小使者。
第一小组搜集我们身边孝敬父母少年的小故事,同学汇报。第二小组搜集身边孝心少年的图片,我们展示。与榜样比一比,找一找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引导队员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中队、我们的校园做起,争做孝心好少年。
最后,我设计了向父母献花的环节,班里的孩子为邀请来的父母献花,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谢,并发表感言。其他同学制作贺卡,通过亲手制作并对父母说上一句感恩祝福或平时最难以表达的话,让学生进一步走近父母,懂得长存感恩之心。全班同学集体表演唱《感恩的心》,让同学们再次在歌舞中感受父母之情,释放感恩之心,此次班会在歌声中结束。
辅导员总结:同学们,将感恩父母的情感升华为努力奋斗的内动力,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懂得关爱他人,学会感恩,这将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六、希望达到的效果
1、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大家感受着,思索着,回忆着来自父母的爱,沉浸在爱与被
爱中。
2、以前,孩子们认为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都理所应当,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这一次班会活动,让孩子们明白,原来爱就在生活中最平常最细微之处。
3、希望教学活动过程能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使他们更加敬爱父母,让他们永怀感恩之心,与爱同行。把对父母的爱与感恩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社会!
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父母的心》一文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穷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夫人,又索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人物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
本课与《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这四篇文章组成一组课文,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编者建议把它定为学生自读课文。这样的安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前面几篇课文获得的知识来理解分析本文,从而巩固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进一步使学生至爱亲情的情感得到熏陶。所以教学本文,我将安排一个课时,并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用十分钟的时间引导、点拨学生的学习即可。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设计,我努力做到“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并根据前面对教材特点的分析,因此,结合课文内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
2.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方法。
3.体会至爱亲情,并珍视亲情。
本文作者主要通过对父母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刻画,展现了父母在送换孩子时复杂痛苦的内心。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2.领会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理解文中父母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我将采用“读、想、写、说”相结合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合作交流的习惯,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文本得以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2.说学法
我们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本课教学着重指导学生以下的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细读、品读、精读,深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情感。
(2)教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方法,通过让学生思考问题,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教具、学具
采用多媒体和传统的黑板、粉笔相结合进行教学,运用直观教学法,调动学生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计划用时2分钟)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有这么一颗心,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伟大、博爱。
用这样的导入,从感性上唤醒学生在生活中对“父母之爱”的亲身体验,从而架起课文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梳理情节(计划用时10分钟)
1.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2.父母本来想把孩子送走,后来又不送了,原因是什么?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体会“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整体感知,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 仔细阅读课文,感悟文中父母的真情(计划用时15分钟)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语言、动作的词语,这些词语表达出父母怎样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回答这一题,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父母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2)送走长子时呢?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呢?
(4)用小女孩换回次子时呢?
(5)要回小女孩时呢?
以上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反复揣摩文中父母在送每一个孩子时的语言、神态、动作来理解他们复杂痛苦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创设情境,续写结尾(计划用时15分钟)
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文中的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一下他们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写完之后,大家相互传阅。
让学生续写故事结尾,不仅让学生练了笔,拓展了思维,巩固了知识,而且在相互阅读中,又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给了学生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
(五)小结(计划用时3分钟)
我是这样设计的:
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时时刻刻都系在子女身上,希望孩子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又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担心给孩子带来痛苦和伤害。但这就是父母的心,它是矛盾的,但更是伟大的!
设计这样的小结,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文中主题的理解,并且提醒学生要懂得体谅父母、感恩父母。
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是把贫穷夫妻“三送、三要”孩子的决定、表情简单板出,体现了小说的深刻主题和情节特点,及父母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直观形象,突出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