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七年级生物说课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说课

七年级生物说课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说课

时间:2023-06-27 15:47:03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七年级生物说课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说课

1、七年级生物说课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说课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在课标中的要求是“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它从属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主题之下。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细胞膜和细胞质功能。本课则是进一步认识细胞另一结构————细胞核的主要功能。该内容是上节的延续,又为下节细胞分裂的学习打基础。它原是高中的内容,在新课程改革后经过简化出现在七年级。相对来说,内容较抽象,对于刚接触生物学课程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接受。但这部分内容对后面遗传学知识的学习却又是必备的。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将那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使其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从做中学。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不强,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可能会难于接受,进而失去学习兴趣。但他们求知欲强、乐于动手。如果课堂上创设恰当的情境,鼓励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展多种能力,并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体验。教师再给予一定的引导,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印象深刻,重点明确,达到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确立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遗传信息库。

2、说出染色体、DNA、和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3、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4、认同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物体内特定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羊"多利"资料分析描述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贴图游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说出DNA、染色体、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遗传信息是摸不着,看不到,因此我把它们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作本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为此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课件,游戏贴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羊多利”的资料和小品表演等方法,再现多利的身世。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DNA、染色体的结构图,了解染色体的组成,通过贴图游戏使学生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使学生认识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利用图示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染色体、DNA、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2、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资料分析、小品、贴图游戏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并能说出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基因,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几位同学上讲台介绍课前已经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在学生发布完信息后,不失时机地引出:大家发布的资料就是信息,然后展示图片,由图片中可以看出生物体中也有信息,它指上一代传给子代的控制该物种遗传性状的全部信息叫遗传信息。那么遗传信息位于细胞的哪部分结构中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先复习细胞基本结构的有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顺利地进入新课学习。

2、小组合作,实例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在资料分析时:小羊多莉的身世、先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演示图片,接着指导学生阅读55页有关多莉身世的资料,教师展示3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1、与多莉相关的母羊有几只?他们分别提供了什么?

2、多莉像谁?这说明了什么?

3、根据你的理解以《多莉找妈妈》为题,进行小品表演(见教学实录)。这样不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解决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这一重点知识。

3、知识回顾,层层深入

通过复习细胞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被碘液染成深色的细胞核。

引出问题:

1、什么是染色体?

2、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3、接着介绍染色体数目:人体细胞含23对。因为缺了一条或多一条染色体,就会患上严重的遗传病,用课本中痴呆病儿照片说明染色体数目恒定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4、模拟制作,探索研究

根据人们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细胞核内有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决定遗传性状。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四种颜色的十二张卡片每次任意取出六个,按拿出的顺序排列并记录排列顺序,连续抽取四次,小组间相互比较是否一样。从而理解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其次让学生进行拼脸活动,并在脸旁写上刚才记录排列顺序,决定这张脸的遗传信息序列。(见教学实录)。再次用老师为同学准备的四色纸条和胶水粘一个平行的梯子,粘好后旋转固定。从而理解DNA双螺旋结构以及不同的片段代表不同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DNA、染色体、细胞核四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图示表示下列概念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细胞的关系,通过此活动检查学生对教学重点学习情况。最后简明扼要总结本节内容,细胞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并与第一节内容联系,配合书后面练习习题,巩固验证所学知识。

5、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展示达标题,试题包括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各种能力都得到培养。根据初一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设计三个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降低学习难度。另外,针对学生喜欢竞争的心态,在某些活动中增加一些激励制度,增加学生参与热情。不足之处:学生回答问题,个别地方教师点评不到位。

2、七年级生物上说课稿 种子植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种子植物》安排在学习了植物体结构层次之后学习,既为学习种子的萌发打下基础,又对学好后面各章节内容有重要作用。

2、本节教材的编写是两个内容“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安排两个课时。所以种子的结构教学,我安排一个课时,以“学习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归纳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为线索。按此线索授课,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较易地掌握本节的知识。

3、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本节内容分三部分: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②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比较。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认识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

①玉米种子的胚观察;

②描述菜豆、玉米种子的异同点。因为观察玉米种子的胚(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均较难。

4、本节教学目标可确定是:

①理解有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②通过对种子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③通过对比与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说教法

在教学设计中,为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采取同步教学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观察实物菜豆、玉米种子,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我采用了以实验、观察为主线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以本节教材内容来创设问题情镜,即用问题“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够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体?”来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激发起学生探求种子结构的欲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获得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而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这种积极参加的求知状态下安排“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种子的结构,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指导学生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解剖和观察菜豆种子,对照课本自学,大致了解菜豆种子的结构。要求学生在出示幻灯片“菜豆种子的外形和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辨认出菜豆种子的各个结构的名称。接着让学生观看“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观看后学生思考,总结出菜豆种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在观察完菜豆的种子后,我提出问题“所有的种子结构都一样吗?”“有一样的结构吗?又不同的吗?”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然后强调注意事项与方法步骤,再组织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作巡视指导,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观察完菜豆和玉米种子后,我提出问题:“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异同点?”“不同点从子叶的数目和营养物质储存在哪里”等方面思考,引导学生获得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作简单明了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两种种子的异同,最后出示几种植物的种子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得出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名称和概念。

通过检测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巩固新知识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遗漏问题。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已阅读课文,尝试观察、解剖种子,围绕提纲思考与回答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如指导学生解剖菜豆种子时,可问:如何观察菜豆种子呢?如何解剖菜豆种子呢?通过学生思考与老师点拔,使学生认识从外到内的观察方法和从上到下的纵剖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如学生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运用分组讨论法来比较两类种子的异同点。

4、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如指导学生抓住种子的结构这一重点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都具有二片子叶的这一关键。

四、教学安排

下面就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提出的处理思路与程序:

(1)让学生围绕思考题,自学菜豆种子(或玉米种子)的结构,然后老师提问中下层生回答,加以鼓励性评价。

(2)组织观看“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电脑动画。

(3)利用模型配合手势进行解剖演示。

(4)指导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

(5)组织同学分组讨论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异同点,并指定小组代表回答。

(6)为使学生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特别强调此分类是根据种子中子叶数目的不同来划分的,且通过思考题:

①如何识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②列举几个分别属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例子,来加深对这二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组织达标测试,进行课堂小结。

3、冀少版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细胞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选自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经教育部2012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说课导航):

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学法5.说教学程序6.教学反思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前面讲授了显微镜的使用,后面是对单细胞和多细胞动植物的学习,说明《细胞》这节课在整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版教材中把《细胞》这节从原来的第五章调整到现在的第二章,可见其重要性,所以学好这节课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50个重要概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阐明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②了解动植物细胞结构及异同点;③说明细胞各部分的功能;④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尝试制作细胞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和教学内容,我确定的:

教学重点是: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结构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播放:《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和《动植物细胞分裂图》等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归纳总结知识点,以突破重难点。

二、说学生

七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初步的具备了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说教法

本节课是围绕概念教学这一理念来展开教学的。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

3.对比教学法:比较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认是事物的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

四.说学法

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来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四个重要概念展开教学,注重突出重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部分我将分为五个环节:

1.组织教学并让学生导读学习目标。(1~2分钟)

通过导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教师指出重难点,这是生物教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2.导入新课。(1~2分钟)

导入时通过展示四张图片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20~25分钟)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首先向学生阐明细胞的定义: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是第一个重要概念。

接下来是第二个重要概念-----动植物细胞结构,为了突破这个知识点,我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一目了然,方便学生掌握。

对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这个重要概念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对比和讨论等途径来得出结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之后我用近三年的结业试题来巩固这个知识点,意在让学生对该知识点引起重视。

在巩固之后我会把动植物细胞的对比结构图再次呈现,来检验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学生每说一个结构我会补充这个结构的作用,并且让学生在教材中重点标注,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脱离开教材。

最后一个重要概念说的是细胞的分裂,由一粒玉米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棵玉米植株?这个问题引入这个重要概念,通过课件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由学生来描述分裂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课堂小结。(3~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并通过做结业试题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机动教学(5~10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设立了两个特色活动,一个是连连看,一个是知识竞猜,通过这两个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来演示过程。

5.板书设计

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我认为这样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本节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理解。

六.教学反思

为了凸显这节课中的重要概念,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要知道,教师的“导”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之上,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七年级上册生物说课 植物种子的萌发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中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子的萌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及教学理念五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以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种子的萌发》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带领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探究植物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以及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进行延伸,使得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萌发有了一系列系统的认识,为之后学习根、茎、开花和果实形成做了铺垫。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做假设的能力、勇于探索的品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描述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由种皮和胚构成;

阐明植物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培养学生做假设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观察讨论种子的结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描述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说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萌发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所以教法学法的选择很重要。根据我对本节内容的把握。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种子萌发之后形成新植物体,通过图片展示来引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世界上最大的、最小的,寿命最短的和最长的种子)。趁着学生兴趣的提高提出问题: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种子。让学生对种子有初步认识。

2、学习新课:

认识种子

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菜豆种子的解剖观察。我给学生提示观察方法,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这些不同的种子,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他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观察后发现种子的颜色、大小、形状不一样。然后进行解剖观察,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小组成员间相互初步学习讨论种子结构。观察后得出结论: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各异,但基本结构却相同。

学习种子的基本结构

在学生观察了种子结构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以及每个结构的功能和将来发育成植物的哪些部分。教会区别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不用之处。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尝试设计实验验证水、空气、温度三个变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种子萌发的过程:

播放视频《种子的萌发过程》让学生对种子的萌发过程有初步的认识,再详细介绍种子的萌发过程。使种子的萌发过程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动态模式。

3、牛刀小试,巩固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从简单到复杂设计不同类型的经典习题,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5、七年级上册生物说课 观察叶片的结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实验课题目是《观察叶片的结构》,这是一节实验探究活动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对于这个实验探究活动的理解及简要的教学过程。

一、教材地位

《观察叶片结构》探究实验活动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生物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中的学生实验探究活动。在这个探究活动之前已经有了几个探究活动,并且学生还学习了生物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而在课程中体现科学探究是新课改的标志,这种理念在北师大版的整个教材中贯穿始终,因此本探究活动是前面一系列探究活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功能上的延续。

二、学情分析

参与这个课题探究的是刚刚升入中学不久的七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生物学习之后,对生物学中的探究实验活动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他们虽然好奇心很强,但是真正的兴趣并没有被培养起来。在探究活动中他们表现出很喜欢“玩”,但是“玩”的水平并不是很高,具有盲目性,在“玩”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目标指向性很强的思维,进而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更不要说具有能力来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在探究过程中的问题了。这样看来,提升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本次实验课的核心目标及意义。

三、活动目标

本节课的活动目标是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叶片的结构》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动手实施实验的全面探究能力。

四、教材处理

在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情状况进行分析之后,我把整个探究课分为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中,采用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预测和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来体验实验设计过程、延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第二课时中再让学生按照实验方案来自主实施实验探究。

这样处理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扩充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激发了兴趣,提高了参与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五、教学方法

在第一课时中,主要以讨论交流方式为主,在第二课时中以自主探究方式为主。

六、教学过程

对于七年级学生的探究实验课,我的看法是培养他们在探究活动中的思维能力是第一位的。思维活动是探究活动的灵魂,要把思维和动手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起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没有思维的探究活动,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只能是机械地重复,意义不大!

那么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真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但是真正的兴趣不等同于一时的好奇心和冲动,能否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生探究的动力是让学生学会探究的第一步,所以一开始,我就启发学生围绕本实验活动的课题开启想象的空间,来思考,来发问,让他们提出自己真正想要探究的内容!这样就避免了束缚于教材的被动,激活了教材,也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我们能不能看到叶绿体?显微镜下的叶脉是什么样呢?气孔是什么样?可不可以看到它关闭的过程?

最后,我根据课时要求、实验可行性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确定了实验探究的内容:

1、观察叶片的栅栏组织

2、观察叶片的海绵组织

3、观察叶片的叶脉

4、观察叶片的气孔

5、观察气孔的开闭(选做)

这样,在没有偏离教材的主旨目标的前提下,优化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想探究”的期待心情中学习下去,他们的真正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二)学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怎样选取合理的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并介绍了叶横切片的做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依次设置了以下问题和步骤:

1、探究生物学的方法包括哪几步?

2、对于此次探究活动你所感兴趣的`问题有哪些?

3、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的原理是什么?

4、怎样处理叶片才能达到观察的要求?

5、想一想看实验中还需要哪些工具?

6、归纳叶横切片的做法及实验方案。

这样,我让学生从已经了解的显微镜原理入手,把怎样制作叶横切片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并由此展开,让学生确定实验用具,这样做的同时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了实验用具的用法!

在怎样选取实验材料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明白怎样选取才能方便取材,还能达到好的观察效果!在这个实验中选取了绿萝和玻璃海棠作为实验材料。

(三)闯难关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实验展开设想,让他们撞上难题。科学探究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让学生吃点“苦头”,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引导学生设想实验进行中遇到了以下难题:

1、怎样让叶脉观察起来更直观,怎样让叶脉在显微镜下更容易发现?

2、怎样撕取叶表皮效果更好?要多想几种办法。

3、如何才能观察到气孔开闭?

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所以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主动性很高。

这时学生会发现实验并不是有了初步的想法就可以顺利地实施下去,要把自己的意图完成下去,还可能会遇到新的难题,必须解决他们才能继续完成实验,这样,学生感觉到了“要考虑细节”的重要性,触发了学生的思维!

(四)扩空间

在“闯难关”的环节中,限于课堂条件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我留给学生在课下完成,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把以前学习的探究生物学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

学生在互联网上查询到以下资料:

1、观察叶脉的方法:用叶片吸收红墨水标记叶脉。

2、撕取表皮的方法:学生查找到可以用透明胶带或用指甲油来撕取叶表皮。

3、观察气孔开闭的方法:可以采用玻璃海棠的叶子用生理盐水或蔗糖溶液来完成实验。

通过以上环节我在第一课时突破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难点。

(五)去实践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开始自主动手实施探究。(见实验报告)这时,作为教师,我在他们的实验中只是充当了一个指导者,发现学生实验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指导,尽量不去干预。为了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提高自主意识,我还在报告册中设计了记录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一项。

在实验中,虽然第五项内容只是选做,但是有些学生的积极性高,选做了这个实验,这说明学生的兴趣被真正地调动起来了。

我认为只有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和探究活动本身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真正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自主,有了自主性才有了动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探究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去拥抱科学!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6、冀少版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细胞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选自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经教育部2012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说课导航):

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学法5.说教学程序6.教学反思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前面讲授了显微镜的使用,后面是对单细胞和多细胞动植物的学习,说明《细胞》这节课在整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版教材中把《细胞》这节从原来的第五章调整到现在的第二章,可见其重要性,所以学好这节课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50个重要概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阐明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②了解动植物细胞结构及异同点;③说明细胞各部分的功能;④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尝试制作细胞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和教学内容,我确定的:

教学重点是: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结构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播放:《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和《动植物细胞分裂图》等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归纳总结知识点,以突破重难点。

二、说学生

七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初步的具备了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说教法

本节课是围绕概念教学这一理念来展开教学的。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

3.对比教学法:比较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认是事物的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

四.说学法

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来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四个重要概念展开教学,注重突出重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部分我将分为五个环节:

1.组织教学并让学生导读学习目标。(1~2分钟)

通过导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教师指出重难点,这是生物教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2.导入新课。(1~2分钟)

导入时通过展示四张图片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20~25分钟)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首先向学生阐明细胞的定义: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是第一个重要概念。

接下来是第二个重要概念-----动植物细胞结构,为了突破这个知识点,我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一目了然,方便学生掌握。

对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这个重要概念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对比和讨论等途径来得出结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之后我用近三年的结业试题来巩固这个知识点,意在让学生对该知识点引起重视。

在巩固之后我会把动植物细胞的对比结构图再次呈现,来检验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学生每说一个结构我会补充这个结构的作用,并且让学生在教材中重点标注,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脱离开教材。

最后一个重要概念说的是细胞的分裂,由一粒玉米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棵玉米植株?这个问题引入这个重要概念,通过课件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由学生来描述分裂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课堂小结。(3~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并通过做结业试题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机动教学(5~10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设立了两个特色活动,一个是连连看,一个是知识竞猜,通过这两个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来演示过程。

5.板书设计

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我认为这样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本节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理解。

六.教学反思

为了凸显这节课中的重要概念,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要知道,教师的“导”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之上,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7、生物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并介绍了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本节的重点之一是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调查,走进大自然实地考察。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在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2.能力: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分类的意识。

三、教学思路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植物和动物的类群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在设计本节课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基本的分类方法上,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助,共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按任何一个器官都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进行科学分类主要是根据生殖器官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将植物分为有种子和无种子。根据有无花分为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生物分类

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

生物分类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学生通过猜物游戏,体验分类的方法。

学生发表观点。

学生看书81页。小组讨论,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看图讨论,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小组合作对动物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图片上的动物,进行分析,得出多种分类方法:知道动物分类除了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1、脊椎动物分为: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学生完成表1。

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演示课件示各种书,设疑:有一张非常漂亮的滇金丝猴图片,藏在其中的一本书里。请你猜猜,最有可能在哪本书中?

提问:你根据什么选择这本书?

演示图片。

全世界生物种类繁多,要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指导学生看书81页。观察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出示讨论题:

1、菜豆、玉米种子的子叶片数一样吗?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如何区别?

2、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吗?

3、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4、假根有什么作用?

5、平行脉和网状脉有什么特点?

6、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

组织学生讨论,看图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完成填空。

在分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是如何解决的?

除了这些分类方法和依据,还有根据其他的方法分类的吗?

出示思考题:

1、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2、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那些类群?

3、能否把这些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4、把种子植物排在最高等的依据是什么?

5、通过分类活动,你认为植物分类应考虑植物的哪些特征?

演示图片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小组讨论:如何对这些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看起来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目前生物学家普遍采用的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生物归入不同的类群,即通常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进行分类。

出示思考题:

1、对动物进行分类。

将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2、弹涂鱼、蝾螈和蜥蜴都是外型相似的生物,可是弹涂鱼是鱼类、蝾螈是两栖类、蜥蜴是爬行类。请用你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学家是根据哪些特征把弹涂鱼归为鱼类;蝾螈归为两栖类而蜥蜴归为爬行类?

小结:科学家们按照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已经发现和命名的动物有150万种。

作业:下节课室外观察植物,进行分类。要求认真观察,作好记录。科代表分组。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然后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性和练习的准确程度来反馈信息进行评价与调节,针对反馈不理想的信息,教师再做启发性指导。

总之,我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发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启发、诱导、点拔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分析和说明,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8、生物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并介绍了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本节的重点之一是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调查,走进大自然实地考察。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在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2.能力: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分类的意识。

三、教学思路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植物和动物的类群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在设计本节课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基本的分类方法上,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助,共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按任何一个器官都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进行科学分类主要是根据生殖器官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将植物分为有种子和无种子。根据有无花分为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生物分类

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

生物分类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学生通过猜物游戏,体验分类的方法。

学生发表观点。

学生看书81页。小组讨论,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看图讨论,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小组合作对动物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图片上的动物,进行分析,得出多种分类方法:知道动物分类除了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1、脊椎动物分为: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学生完成表1。

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演示课件示各种书,设疑:有一张非常漂亮的滇金丝猴图片,藏在其中的一本书里。请你猜猜,最有可能在哪本书中?

提问:你根据什么选择这本书?

演示图片。

全世界生物种类繁多,要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指导学生看书81页。观察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出示讨论题:

1、菜豆、玉米种子的子叶片数一样吗?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如何区别?

2、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吗?

3、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4、假根有什么作用?

5、平行脉和网状脉有什么特点?

6、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

组织学生讨论,看图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完成填空。

在分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是如何解决的?

除了这些分类方法和依据,还有根据其他的方法分类的吗?

出示思考题:

1、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2、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那些类群?

3、能否把这些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4、把种子植物排在最高等的依据是什么?

5、通过分类活动,你认为植物分类应考虑植物的哪些特征?

演示图片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小组讨论:如何对这些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看起来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目前生物学家普遍采用的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生物归入不同的类群,即通常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进行分类。

出示思考题:

1、对动物进行分类。

将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2、弹涂鱼、蝾螈和蜥蜴都是外型相似的生物,可是弹涂鱼是鱼类、蝾螈是两栖类、蜥蜴是爬行类。请用你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学家是根据哪些特征把弹涂鱼归为鱼类;蝾螈归为两栖类而蜥蜴归为爬行类?

小结:科学家们按照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已经发现和命名的动物有150万种。

作业:下节课室外观察植物,进行分类。要求认真观察,作好记录。科代表分组。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然后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性和练习的准确程度来反馈信息进行评价与调节,针对反馈不理想的信息,教师再做启发性指导。

总之,我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发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启发、诱导、点拔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分析和说明,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9、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夸父逐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文地位、作用

《夸父逐日》是《山海经》里的经典神话故事,编者放在人教版以“探险求索”为话题的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中英雄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令人折服,这些古今中外的探奇故事,旨在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学习勇于探索精神。

(二)三维教学目标、重难点预设

本文是文言文,言简意赅。因此我把“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课文,并能当堂成诵”预设为知识目标;此文以叙事写人为主,结合新课标中“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与文本和人物对话”的理念要求,我把“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学会分析夸父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提高概括分析能力”预设为能力目标;把“认识学习夸父精神,并将其用于学习、生活之中”预设为情感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位于“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但探究能力不强。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一些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学习的方向也大致明确。但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上掌握不够,翻译能力不是很强。总体上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较好,但在语文能力上也参差不齐,出现知识能力上的“贫富悬殊”现象。

三、说教学思想

“读”是我课堂教学的主线。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初读、解读、诵读、建构四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探究。

四、说教法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讨论探究法。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讨论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优秀的学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结合实际,本课特拟用如下学法:

1、诵读法。

2、圈点法。

3、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设疑激趣(4’)俗话说:“情由景生,疑由心生,趣由疑生。”因此。导入环节中,我精心设计如下:

1、先让学生欣赏“夸父逐日”的视频短片,设疑:“夸父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由此引出课题,简介《山海经》。

2、再设置“神话知多少”环节,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神话故事,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3’)

主要灵活采用“四读一译一诵”三个环节完成。

1、四读是:

①录音范读,读准音节。

②学生齐读,检查纠正。

③小组比读,读出氛围。

④个人试读,读出情味。

2、轻声自由默读,圈点出有疑问的字词,并与同桌合作解决,并试着翻译出全文。请一生翻译全文,其他人点评。

3、设“背书王”环节,先用齐背进行自检,再个人试背,探讨出背诵记忆的妙招。

(三)、探究品味,深化主题(13’)

1、合作探讨,品人物:

①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你能看出夸父怎样的精神?

②你心中的夸父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待他?

2、体验反思,悟情理:

①从夸父身上,你能感悟到我们中华民族先人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②今天,人们常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什么?

(四)、比较积累,拓展延伸(7)。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掌握神话主题,引入了课外的材料《精卫填海》。因为神话产生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古人因科技的落后对自然产生的好奇而不断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征服。

比较思考:两篇文章在写法、内容、主题上有何共同点?

10、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 文字演变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及地位

本节课出自华东师范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第一课,主要内容为文字的起源传说,文字的萌芽;甲骨文及汉字的演变历程。本课将汉字演变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集中系统的呈现出来,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时间跨度大。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还是中华文化命脉的载体,同时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方块汉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书法艺术,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汉字既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又是维系和链接中华民族的根,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课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占有重要地位,是既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又展现着中华文明的面貌,同时又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标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字起源的传说;知道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能识别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形体特征分辨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并能简单说出各种字体的特点;从汉字演变过程中归纳出演变的规律,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理解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构字方法,并能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字演变,体会汉字厚重的凝聚力和汉字中包含的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感知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通过对汉字各种字体名帖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甲骨文在汉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起了奠基作用并初步形成了今天的造字法的雏形,因此对甲骨文的认识和了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1、理解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初一学生的年龄阶段限制了他们理解“汉字是当时文化生活的载体”这一概念,因此不易正确分析出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2、归纳汉字演变的规律。这是一个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表象到实质的跨越过程,学生不易掌握,定为本课难点之一。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中学生年龄小,认识和思维还处在感性和形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须采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应注意有意识的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自己阅读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的基本知识点。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成本课的知识目标。

2、合作探究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针对重点和难点设计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直观演示法

教师在讲述中,插入有关文字的大量图片,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情境体验法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汉字传承着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设计一个小活动——猜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活动设计:猜字游戏。

教师展示日、月、山、川等简单甲骨文图片,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

学生通过猜测和老师解答。让学生理解汉字由图画演变为文字的简单过程。同时也激起学生对文字的好奇,研究文字从何而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学习分为五部分内容——文字起源、文字雏形、文字产生、文字:分别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体验和巩固练习,四个主题既有联系又能单独运行,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本课内容层次非常鲜明,我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把本课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为文字的起源、文字的雏形、文字的产生、文字的演变和文字的意义,每部分按照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

(一)文字起源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文字的起源传说,教师强调结绳只是一种记事的方法,能记大事小事,不能代表具体的含义。让学生讨论这种方式有什么弊端。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交流,得出文字产生的必要性。此外对于仓颉造字,也应向学生讲明这是一种传说,传说不同于历史事实,让学生明确它们的不同与联系。

(二)文字的雏形

这部分内容较少,不需要学生深入研究,也不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在学生自学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一些古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让学生观察这些符号的特点,再出示咱们现在常见的一些符号如地理符号、交通符号等。让学生知道符号的意义,明确符号与汉字的的不同,从而理解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三)文字的产生

甲骨文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我将甲骨文的学习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甲骨大观、甲骨渊源、甲骨猜字和甲骨造字。首先学生根据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进行自学。然后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分步讲解。

1、“甲骨大观”让学生初步认识甲骨文的形态特征,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一:“分辨龟甲、兽骨”,准确定义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一概念。问题二:思考“人们为什么把文字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引导学生理解甲骨文的历史背景是和当时商朝贵族迷信占卜有关。

2、“甲骨渊源”介绍甲骨文发现的经过。“甲骨影片”让学生观看和甲骨文卜辞有关的影片,从影片的内容思考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即反映记录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况。

3、“甲骨猜字”游戏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甲骨文大多是象形文字,也有一些简单会意、形声字,初步具备了今天“六书”造字法的雏形,因此说它是一种较为成熟和完备的文字。

4、“甲骨造字”

对于六种造字法的讲解,教师主要是先通过具体甲骨文为例讲解,然后出示几个典型的字体,让学生尝试着分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文字的演变

本部分内容要学习的字体时间跨度大,涉及的朝代多。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清晰的思维线索,我采用了表格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学。表格上列出各个朝代和它们相对应的字体。然后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步讲解。

1、金文

教师点播讲解金文时,首先要学生了解金文名称的来由。从复习司母戊鼎导入,教师设计问题“该鼎为什么叫司母戊鼎”,学生思考后说明是因为鼎上铸有“司母戊”三字。进而指出这种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叫金文。然后以西周青铜盘上的铭文为例让学生对比甲骨文分析金文的历史价值,和甲骨文一样,记录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况。

2、小篆、隶书

讲解小篆和隶书时,采用目标学习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四部分:“秦代小篆”复习秦始皇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秦朝使用的标准字体;“隶书由来”介绍隶书来源的传说,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扩充学生知识面。“篆隶之别”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观摩小篆和隶书的碑文,分辨这两种字体的形态,用口头语言表述它们各自的特征及两者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隶书取代小篆的原因。

3、草书、楷书、行书

讲解草书、楷书、行书时,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还不需要他们掌握这三种字体是如何形成的。但应该让他们知道这三种字体的形态特征并能够加以区别。这个内容主要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名帖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赏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名帖进行临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4、探求演变规律

教师先按照时间顺序的排列字体,简略提示原始刻画符号与文字的关系,然后再通过幻灯片展示字体的演变历程。配一字体“马”字的变化,让学生观察“马”的`变化,总结字体演变有什么规律。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结合初中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从具体实例引申到演变规律。学生根据同一个字不同时期的字体变化,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后可给出参考答案:是朝着简便易写的方向发展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图画形的象形文字逐渐变成不象形的书写符号;第二,笔形从类似绘画式的线条,逐步变成横、竖、撇、点、折的笔画,书写更方便了;第三,许多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步简化。这一版块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五)文字的意义

教师通过展示世界最古老的三种文字——甲古文、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的图片及演变,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字古老、悠久、独特,增强民族自豪感。然后联系当今文字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在国外看到中国字的亲切感、归属感;国内不同民族间使用共同的文字交流等现象来体会文字不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链接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最后播放《爱你爱你中国字》背景音乐,并配着名帖欣赏,提供了各种字体的著名碑帖。像《兰亭序》、《玄秘塔碑》《颜氏家庙碑》等,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欣赏,感受汉字的魅力和精神,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课堂小结

教师用列表的形式把本课的内容梳理在一起,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一目了然,学生也逐渐学习这种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复习巩固本课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巩固练习

教师准备两级试题检测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

A级题(必做题)

内容为基础知识点和重点知识。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汉字的演变历程为什么?汉字有什么作用等。

B级题(选做题)

内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展示“马”的演变图片,让学生归纳汉字的发展规律。

●课外拓展

根据汉字的四种造字方法,你能分析英文、日本等文字的造字方法吗?

11、七年级数学下说课 轴对称现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轴对称现象》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本节内容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通过观察、折纸、扎眼、印墨迹、艺术作品欣赏等操作性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轴对称的直观体验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加以数学上的分析,逐步了解和领略轴对称现象的共同规律。在教材编排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从而达到了“现实内容数学化”、“数学内容规律化”、“数学内容现实化”三者的统一,进而在学习中有意识的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丰富的现实情景中,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生通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为突出重点,我一是立足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来设计问题;二是让学生通过两组实践活动,经历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直观体验和理解。

由于学生还没有形成辨证的分析问题的世界观,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能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我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交流讨论,获得新的认识,从而突破难点。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特征的事物并不陌生,而且性格活泼好动,对于轴对称现象这节新接触的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我采取了“小组交流、自主合作、探索实践”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做一做、折一折、撕一撕、说一说”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这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本节的学习内容有许多需要发挥学生想象和个性的活动,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五、教法分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好数学的保证。本节课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创设问题情境,揭示课题,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课堂评价语言,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验不同程度的乐趣。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采取引导发现法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辅的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实践活动———交流感知———形成认识”的方式,让学生经历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适时利用多媒体地演示,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并运用自己所学进行创新实践,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几何的识图能力、绘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在课前,老师应准备好多媒体素材,学生应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纸片和剪刀,尺子、针、彩纸、彩笔等一些活动用具。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考考你的观察力”这一醒目的标题,激起学生的好胜心,通过演示动画过程,提问学生:“这些画面中的图案给你怎样的感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一设计遵循“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实际情景,伴随着欢快流畅的音乐,在一个动态过程中,展示了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实物,声色并茂,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视觉、听觉的作用,让学生在欣赏中认识对称的特点,直观的感知物体在对称轴两边的形状、大小一样。

在这一感知的基础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举出符合对称特征的物体,估计学生举出的生活中的图形会多种多样,有些是,有些不是,我将耐心的对照刚才的特征,对其给予恰当的评价,并对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给予鼓励。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的同时,体会轴对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这时,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开始去学习轴对称现象。

(二)、自主探究,形成新知

我设计了两组活动,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学生活动一: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动手试试看这些图片都可以沿着一条直线折叠,使两边的部分互相重合吗?折痕在哪里?

这个简单的折纸活动适应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很快完成图形的折叠,感受其两边互相重合的特点,并在交流中认识到有的图形的折痕有多条,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不具有这一特征,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体现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这时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逐渐由感性过度到理性,下面进一步创设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二:

请同学们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材料参考课本中的方式或另外选择一种你认为可以的方式,做出一个符合上述特征的图形,并说出这样做的道理!

这里用“符合上述特征的图形”,而没有明确指出到底是什么图形,目的在于①不过早的'提出轴对称图形以防淡化学生对定义的探究活动,②主要也在于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营造一个在迫切需求下的自主探索的氛围。

在活动进行时,让学生四人为一个合作小组,分工明确,研究后选出中心发言人。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制做过程,进一步感悟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在这里,留给学生较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力图让学生开拓思维,自由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带动学生深入思维,实现了对概念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这时,老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创做中去,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同时,发挥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既能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学生的思维都进入本节课的高潮!

通过以上的两个活动,学生已经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鼓励学生用语言概括通过集体研究完善,自然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轴对称图形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三)、交流评价,促进同化

下面,鼓励学生应用定义去找一找: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一些的图形,并提问:下面的生活中的图形你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有哪些?选择一组你喜欢的图形做出判断。并试着找出它的对称轴。

老师设计这组题目时,特意指出了生活中的图形,因为如果按照数学定义的严格要求,生活中绝对的对称很难找到,只是能给我们一种对称的感受。通过这组题目挖掘了多个种类的图案,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而且,通过干扰图形,来强化对概念的认识。例如对于象香港区旗中的紫荆花图案,容易混淆,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折叠,观察对比,进行验证,以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问题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虽然每位同学只要求完成一组,但通过倾听或参与其他同学的讨论,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进行大容量的学习。并在评价他人,评价自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多向思维、多维评价、多维互动的氛围。

(四)、观察图案,获取发现

1、向学生展示几组图案。如:两扇门、两个“喜喜”字,两只小脚丫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物投影仪显示)

2、观察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讨论交流。

在观察图案时,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对每一组的图案产生疑问:这是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去观察分析,鼓励学生去各抒己见,我想通过学生的交流争论,能够产生新的认识,获得新的提高。从而引出第二个概念:轴对称

轴对称定义:

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折叠后,它们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比较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教师在此不要求深究二者的区别,只要求能理解二者本质相同。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看作两个图形,也可以将两部分看作一个整体。

(五)、迁移运用,促进发展

出示四组练习:1、数字猜想,2、字母猜想,3、汉字猜想,4、给出几组图案,找出成轴对称的图形。前三组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三组题的练习,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最后一组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的理解。

在经过了一系列深入的学习探索只后,让学生的大脑放松一下,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通过欣赏这古香古色的摆设,这巧夺天工的雕刻,那古风犹存的庙宇、宫殿,甚至连诗歌之中也出现了对称的美,还有这充满活力的现代建筑反映了中国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程的最后,让学生在自由的交流中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留给学生一道富有开放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作业题,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舞台,使学生的活动由课内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六)、板书设计

1、轴对称图形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定义:

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折叠后,它们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结果、发现"方法",进而优化了整个教学。

12、七年级数学下说课 轴对称现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轴对称现象》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本节内容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通过观察、折纸、扎眼、印墨迹、艺术作品欣赏等操作性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轴对称的直观体验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加以数学上的分析,逐步了解和领略轴对称现象的共同规律。在教材编排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从而达到了“现实内容数学化”、“数学内容规律化”、“数学内容现实化”三者的统一,进而在学习中有意识的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丰富的现实情景中,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生通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为突出重点,我一是立足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来设计问题;二是让学生通过两组实践活动,经历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直观体验和理解。

由于学生还没有形成辨证的分析问题的世界观,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能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我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交流讨论,获得新的认识,从而突破难点。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特征的事物并不陌生,而且性格活泼好动,对于轴对称现象这节新接触的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我采取了“小组交流、自主合作、探索实践”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做一做、折一折、撕一撕、说一说”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这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本节的学习内容有许多需要发挥学生想象和个性的活动,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五、教法分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好数学的保证。本节课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创设问题情境,揭示课题,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课堂评价语言,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验不同程度的乐趣。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采取引导发现法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辅的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实践活动———交流感知———形成认识”的方式,让学生经历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适时利用多媒体地演示,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并运用自己所学进行创新实践,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几何的识图能力、绘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在课前,老师应准备好多媒体素材,学生应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纸片和剪刀,尺子、针、彩纸、彩笔等一些活动用具。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考考你的观察力”这一醒目的标题,激起学生的好胜心,通过演示动画过程,提问学生:“这些画面中的图案给你怎样的感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一设计遵循“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实际情景,伴随着欢快流畅的音乐,在一个动态过程中,展示了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实物,声色并茂,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视觉、听觉的作用,让学生在欣赏中认识对称的特点,直观的感知物体在对称轴两边的形状、大小一样。

在这一感知的基础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举出符合对称特征的物体,估计学生举出的生活中的图形会多种多样,有些是,有些不是,我将耐心的对照刚才的特征,对其给予恰当的评价,并对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给予鼓励。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的`同时,体会轴对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这时,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开始去学习轴对称现象。

(二)、自主探究,形成新知

我设计了两组活动,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学生活动一: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动手试试看这些图片都可以沿着一条直线折叠,使两边的部分互相重合吗?折痕在哪里?

这个简单的折纸活动适应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很快完成图形的折叠,感受其两边互相重合的特点,并在交流中认识到有的图形的折痕有多条,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不具有这一特征,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体现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这时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逐渐由感性过度到理性,下面进一步创设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二:

请同学们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材料参考课本中的方式或另外选择一种你认为可以的方式,做出一个符合上述特征的图形,并说出这样做的道理!

这里用“符合上述特征的图形”,而没有明确指出到底是什么图形,目的在于①不过早的提出轴对称图形以防淡化学生对定义的探究活动,②主要也在于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营造一个在迫切需求下的自主探索的氛围。

在活动进行时,让学生四人为一个合作小组,分工明确,研究后选出中心发言人。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制做过程,进一步感悟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在这里,留给学生较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力图让学生开拓思维,自由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带动学生深入思维,实现了对概念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这时,老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创做中去,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同时,发挥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既能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学生的思维都进入本节课的高潮!

通过以上的两个活动,学生已经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鼓励学生用语言概括通过集体研究完善,自然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轴对称图形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三)、交流评价,促进同化

下面,鼓励学生应用定义去找一找: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一些的图形,并提问:下面的生活中的图形你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有哪些?选择一组你喜欢的图形做出判断。并试着找出它的对称轴。

老师设计这组题目时,特意指出了生活中的图形,因为如果按照数学定义的严格要求,生活中绝对的对称很难找到,只是能给我们一种对称的感受。通过这组题目挖掘了多个种类的图案,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而且,通过干扰图形,来强化对概念的认识。例如对于象香港区旗中的紫荆花图案,容易混淆,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折叠,观察对比,进行验证,以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问题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虽然每位同学只要求完成一组,但通过倾听或参与其他同学的讨论,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进行大容量的学习。并在评价他人,评价自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多向思维、多维评价、多维互动的氛围。

(四)、观察图案,获取发现

1、向学生展示几组图案。如:两扇门、两个“喜喜”字,两只小脚丫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物投影仪显示)

2、观察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讨论交流。

在观察图案时,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对每一组的图案产生疑问:这是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去观察分析,鼓励学生去各抒己见,我想通过学生的交流争论,能够产生新的认识,获得新的提高。从而引出第二个概念:轴对称

轴对称定义:

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折叠后,它们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比较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教师在此不要求深究二者的区别,只要求能理解二者本质相同。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看作两个图形,也可以将两部分看作一个整体。

(五)、迁移运用,促进发展

出示四组练习:1、数字猜想,2、字母猜想,3、汉字猜想,4、给出几组图案,找出成轴对称的图形。前三组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三组题的练习,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最后一组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的理解。

在经过了一系列深入的学习探索只后,让学生的大脑放松一下,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通过欣赏这古香古色的摆设,这巧夺天工的雕刻,那古风犹存的庙宇、宫殿,甚至连诗歌之中也出现了对称的美,还有这充满活力的现代建筑反映了中国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程的最后,让学生在自由的交流中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留给学生一道富有开放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作业题,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舞台,使学生的活动由课内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六)、板书设计

1、轴对称图形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定义:

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折叠后,它们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结果、发现"方法",进而优化了整个教学。

13、湘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这一板块的内容,主要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的(设计运用)这一学习领域的内容,是对平面设计单元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另外,也是对本册教材中工艺设计类知识的一个总结。使学生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对三维立体造型设计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一般的制作技能。

教材从介绍桥的功能,样式入手,展现了桥的历史,文化,环境,生活变迁中的发展与沿革,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问题,通过与历史,地理,工程学等知识的广泛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设计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理解共通的建

筑艺术发展原理和规律。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收集整理信息和分析研究问题等方法,培养他们综合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关于"桥"的课题,学生不会感到陌生,由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感性的体验,因此容易引发学生共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前提;但是,也应充分估计到学生从平面设计过渡到立体造型的困惑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的拟定: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课标精神: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从设计制作与审美体验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独特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因此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各种造型方式。

2,掌握简易桥梁模型的设计及制作方法。

3,体验和讨论优秀的桥梁建筑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情愫。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掌握桥梁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桥梁造型的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

五、教具与学具:

1,多媒体教学课件,桥梁模型实物,图片等

2,打印纸,硬卡纸,剪刀,胶带,直尺等

六、教学流程与教法,学法:

1,导入:

导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课上来,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注意提问要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如:……

世界名桥

2,讨论"关于桥,你来说点什么","说说家乡的桥"等,辅助手段:各种桥梁图片展示,引导鉴赏与探讨。

家乡的桥

在此主要采取"欣赏——启发——引导",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图片等素材,合理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积极动脑的思维活动中,教师再具体分析几种桥梁形式,得出关于桥的一般概念及审美意义,从而引出新课《我心中的`桥》。

3,思考与讨论:桥梁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关系

为什么桥梁结构造型大多采用"圆拱形"和"三角形"

提出一个问题:桥梁的各种造型只是为了好看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可能有多数学生没有深入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建筑桥梁为什么大多采用圆拱与三角造型这个问题应该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再具体分析几种桥梁形式,得出关于桥梁造型的一般概念,力学原理及审美意义。

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

这是本课比较"出彩"的一个环节,也是本课教材里没有的内容。设计该环节的目的是要充分体现出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类似物理实验的小制作,不仅要明白桥梁造型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设计桥梁最首要的任务是考虑它的实用功能性。

4,小实验:一张硬纸,从A点到B点做一简易桥,问题1:怎么做,才能让"桥"的负荷量最大

5,从问题1引出问题2,此时引出有关桥梁的一般知识:如桥梁的基本结构,力学原理,结构力学,材料学,造型与功能等。

结论:桥的负重能力与跨度和桥面形状有关系

6,学生作业:自己设计,制作一座"我心爱的桥"(时间不够可在课外时间或下节课完成)

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一座完整的桥梁模型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简化桥梁的复杂造型,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形式以简练,实用为主(只要有桥面和支撑物就行)的思路前提下展开设计活动,增加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7,作业的展示与评价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业后进行评比,内容有两项:

1,负重比赛,看谁的桥能承载更大的重量(砝码或其他重物)

2,造型评分,看谁的桥造型最美

综合两项得分。评出本班"最佳桥梁设计"奖。

七,知识拓展:

发散性思维,从具象到抽象:七夕鹊桥;心灵之桥;沟通本领……团队精神……等

这个环节应"点到为止",有时间可讨论一下,不必强求。

设计该环节仍是按照新课标精神,"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学生通过以上学习活动,积极探究,勇于尝试,已经设计制作出了自己的作品,理应从中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以及成功的快乐!客观而恰如其分的评价方式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给予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设计制作出一个桥梁模型并不是本课的主要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桥梁建筑艺术这种文化现象的研究与思考,通过具体的设计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大文化背景中,欣赏和体验人类各种建筑文化的精华,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最终目的!

一座桥一个故事

一座桥一段历史

谢谢大家!

一座桥一种文化

这是本课力求达到的一种境界!

14、七年级政治上册说课 善于与人交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编写意图、地位和作用

《善于与人交往(上)》选自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由三部分构成:

一、用图表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二、让学生观察漫画并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明养成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三、通过对情景的体验,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首先要学会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并引导学生列举礼貌用语。这一目是在学习“乐于交往”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进一步感受交往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人生体验,学好本目内容为善于交往(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知识结构上看,层次清晰,通俗易懂,适合初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可见,本目教材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依据本单元训练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力层次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和日常交往中的文明礼貌用语。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交往中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目学习,让学生体验文明礼貌的行为对交往的重要影响;感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必须自觉使用礼貌用语。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由于七年级学生已开始进入青春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容易出现青春期闭锁的心理特点,学会与他人文明交往,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热情开朗的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所以设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为本目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不是轻而易举的,文明礼貌要达到内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更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学生容易认为文明交往是小事,不予重视,通过学习、引导,使学生对此确立正确的态度,明确行为习惯是否文明对交往有着重要影响,故设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对交往的重要影响为本目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针对本目知识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启示法、讨论法、竞赛法、分析研究法、情境法,并适当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提问法、讨论法、分析研究法,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境法、竞赛法的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为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课标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在课堂上尽力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质疑、学习中把握教材内容。改以前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究式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的新型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四、教学流程

歌曲引入:试一试、演一演、议一议、找一找、看一看、讲一讲、做一做......

依据教育教学的原则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将教程分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找一找)、课堂教学(试一试演一演议一议看一看讲一讲)、课后延伸(做一做)。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做好两项准备工作:

1、观察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把身边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找出来,制成漫画或相关照片。

(目的:培养学生观察、收集资料的能力)

2、自己预习教学内容,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目的;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

设境激趣,步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春暖花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歌声中体会交往给人带来的愉悦。导语是这样的:

“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感觉怎么样,很好吧,只要你愿意打开你的心窗,阳光就会走进来,只要你走入人群,美好的交往就会给你带来愉悦的人生体验,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空间都在不断扩展,交往增多,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乐于交往,而且要善于交往,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善于与人交往”这一话题。”这样就自然的引入了新课。

一、要提高交往能力

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67页交往能力的心理测试,要求学生事实求实地填写,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测试情况。并向学生介绍计分方法和得分说明,35分以上,说明交往能力比较好,35分以下,说明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提问:

1、你打算怎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于与人交往的人呢?

(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行为习惯对交往的影响

演一演:(突破教学的难点)、

突破难点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欣赏小品,让学生品味小品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激发学生思考,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鼓励同学争取表演小品“研究生应聘记”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表演完后,请同学讨论“研究生”的行为语言。

提问:

1、“研究生”的哪些行为导致应聘落选?如果你是该公司的经理,你会聘请他到你的公司工作吗?为什么?

2、“研究生”应聘落选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基本认识到:由于他的语言和行为不文明导致了应聘落选,行为习惯是否文明不仅影响交往的效果,还影响着自身的形象和事业的成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目的:用动态的画面更能直观地展示交往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培养学生的组织和表演能力,并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五、板书设计:

善于与人交往

一、要提高交往的能力。

二、行为习惯对交往的影响

三、学会使用礼貌语言。

使用礼貌语言:

(一)是态度要诚恳、亲切;

(二)是用语谦逊、文雅;

(三)是声音大小要适当,语调应平和沉稳。

15、七年级思品上册说课稿 身边的侵害与保护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第一框,我觉得本课内容的设计是针对青少年在“我长大了“的心态的促使下,开始关注社会生活的更广泛的领域,也开始接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是复杂的,而青少年的识别能力较弱、自控能力差,所以会受到种种侵害。本框主要以实例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可能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意外等方面的侵害;指出虽然我们能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保护,但学会自我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护自己,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而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部分学生判断来自各方面侵害的能力差,缺乏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不了解维权途径。因此帮助学生提高判断侵害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维权途径,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成了本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综合以上两方面,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身边存在青少年受侵害的现象以及了解身边的保护,特别是我国法律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特殊保护。

能力目标:学会认识和判断面临的不法侵害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追求安全而充实的初中生活,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勇气,学会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护自己,并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重点——辨别身边的侵害。

教学难点——身边的保护,学会自我保护。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的直观呈现,让学生在对图片的分析后认知身边所存在的侵害,切入主题。

2、案例教学法。通过小品——《我也要上学》展示案例,设置情境冲突,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分析和研究案情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身边的保护,并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掌握对待侵害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人生AB剧等形式,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理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4、活动式教学。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小品——《我也要上学》,课堂的表演即小品是促进学生对教材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它能兼顾认知、情感和身体运动这三大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上台表演,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对培养学生发展性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通过人生AB剧的形式,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对AB剧的分析中,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不仅局限于小组的合作交流,把它扩大到全体学生的合作,大家合作来帮助解决一个问题,使学生在思想的`撞击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引发更多更深的思考与研究,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参与学习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快乐和谐、富有成就感的教学激励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说教学程序

响应本次教学改革,根据我们组的具体情况确定的教学改革方案对课堂教学确定是“5+25+5+5”的模式,即5分钟的复习导入,25分钟(或30)的新课教学,5分钟的巩固提升即能力提升篇,5分钟的作业。据此,我总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复习导入后,新课的教学分为两大块,青少年身边的侵害和保护,侵害来自四个方面,同时剖析这种种侵害给青少年带来的伤害及造成侵害的原因;重点是放在第二部分身边的保护,引发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认同感,突出自我保护,促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勇气。

具体步骤如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计情境,元旦老师收到了很多祝福的信息,也收到了一条特别的信息,引起学生的注意,导出这是一个诱惑,通过设问老师该怎么办,让学生再次明确拒绝不良的诱惑,以此来巩固旧知。

(二)、新课教学设计如下环节:

第一环节:直观的图片呈现,让学生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分析后,认知青少年身边存在的家庭、学校、社会和意外事故等四个方面的侵害,切入主题。故事你我说,通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身边的故事,进一步感受种种侵害,有亲身的体会就很容易能描述出侵害给青少年所带来的伤害,再由此进一步剖析出现这种种侵害的原因。

第二环节:学生表演小品《我也要上学》,通过小品中陶源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在我们遭受侵害时,可以寻求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保护,必要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这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掌握知识。

有了这种种保护后,青少年就能健康成长吗?很显然学生能够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得出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自我保护,基于学生对自我保护的理解不够,所以展示了FLASH《自我保护问答歌》,通过这直观、形象的影象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自我保护,并学会自我保护,教会学生假如遇到侵害时,拨打相关电话实施自我保护。

第三环节:自评质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说出自己的困惑,让全班同学合作交流来解决困惑,这样既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

(三)、巩固提升,感悟升华。

主要是采取了人生AB剧的形式,剧中小强的遭遇都来自于生活,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对AB剧的分析中,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中,这样无形中巩固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判断和分析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得他们学会了自我保护,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反思

1、本堂课我认为学生学得也很轻松,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图片、小品、人生AB剧等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了,使学生对本堂课感兴趣,选取的事例接近生活,学生有话可说,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本节课的教学不错,学生都是从自己身边的事情谈起,特别是教学环节中的“故事你我说”,学生敞开心扉谈自己及身边人所遇到的不法侵害,谈该怎样解决,这远比老师教授的知识要强,学生有了体验和感悟,也是一种经验交流,做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3、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探究问题的答案的可呈现多样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也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我们的教育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4、最后的感悟升华——人生AB剧,其实就是我们教改中提出的能力篇和作业篇结合起来,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特色,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而且那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同时因为自己是一个年轻的教师,带了上一轮初三老教材,新课程也是刚刚从这个学期开始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的点拨不够到位,语言不够精练,下一阶段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磨练;

二、时间的把握有点欠缺,导致最后一个环节有点匆忙,没有充分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16、陕教版七年级思品下册说课 有序的社会说课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陕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 第三单元 正确认识社会 第11课《有序的社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展开我的教学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册书围绕我与社会和我与国家的关系两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第三单元是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纷繁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社会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第11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落脚点。本节课是第11课的第一目,学生在第10课认识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后面的第二目和第三目要具体讲述法律规则以及依法治国。本课要让学生感受社会有序运行需要各种规则,维护社会有序的规则有道德、纪律、章程、法律等,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遵守规则的观念,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游戏、设置情境、故事启迪、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社会的有序运行靠规则维护。

知识与技能:知道道德、纪律、法律等行为规范共同保证社会的有序进行。其中法律是最重要的行为规范。

三、教学重、难点:

社会是纷繁复杂并且不断变化的,要想井然有序就需要各种规则,没有规则就会带来混乱和各种伤害。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社会的有序运行靠规则维护。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对学校的纪律、规章等比较熟悉,但对于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其他社会角色以及要遵守的'道德、法律等规则往往是模糊的感受,认识不够深刻,所以,社会的有序运行靠规则维护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策略:

组织游戏、设置情境、故事启迪、讨论交流

五、总体设计思路:

依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本课设计分为五个环节:无规则游戏,规则进行时,慧眼看规则,规则宣传员,规则拍手歌。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强化学生自身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六、教学过程:

[无规则游戏]导入环节,在不宣布任何规则的情况下组织扳手腕的游戏,然后,宣布被扳倒的一方为胜利者,这样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能引起学生的质疑,为什么被扳倒了反而胜利了呢?从而意识到制定规则的重要性,游戏中明道理。

[规则进行时]一般的教学流程是设置若干个独立的情境来呈现道德、纪律、章程、法律等规则,而我在突破本课重点和难点时,设置了一个连贯的情境,即以主人公涛涛一天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体现生活处处有规则,有序的社会。首先,早晨涛涛去上学,路上两个见闻,一起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惨剧,一个是挤公交车引发的冲突(这是教材中提供的一个事例,我把枯燥的文字编成了这样一个小小短剧,更生动,更能吸引学生注意)。然后,让学生思考:涛涛上学路上的见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哪些规则?是什么力量让小伙子的脸红了,不好意思的到后面排队去了?此时的涛涛在想什么?此环节从社会生活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受交通规则、公共场所规则以及道德规则对生活的重要作用。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促进其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下一站,涛涛到学校了,(课件)思考:学校生活为什么如此井然有序?维护学习秩序的规则有哪些?放学了,涛涛在学校门口买了一份晚报,看到一则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消息,让学生思考:消息反映了社会中的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靠什么力量解决的?通过这一事例让学生认识法律规则的重要。接下来涛涛在菜市场的奇遇,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组织讨论,并对情节加以想象,让学生从情节中感悟到维护市场秩序要靠规章、道德、法律等各种规则。到此,涛涛一天的生活经历结束,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带动同学们的所感,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形式亲切,保持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参与、思维参与,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慧眼看规则]讲述自己经历过的、看到或听到的与规则有关的事例、故事,并加以评论。此环节是教材六幅图和“情境一”的综合,不过,这种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思维的面更广,更体现开放性,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身体验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发言之后,老师讲述一个根据高考满分作文改编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思考:玉帝明白的公司不景气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是玉帝,接下来你会怎么做?通过故事启迪、故事续编,既让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想象能力。

[规则宣传员]组织学生探究与实践:参加“我与规则交朋友”公益活动,通过道德践行活动,生生互动交流,在宣传规则中强化同学的规则。

17、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说课稿 人生难免有挫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的说课的课题是《人生难免有挫折》。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中的第一框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生难免有挫折》一框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是前两个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和“做自立自强的人”的逻辑发展。学生通过以上两个单元的学习,渴望做一个自尊自信和自立自强的人。但是,当他们迈步去做的时候,挫折和困难是他们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而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所以,这个单元是解决前两个单元,甚至上册书中的行为实践问题,同时也为下面各单元中的知识学习和行为实践作了有力的准备。

本框题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习第二框《挫折面前也从容》的基础。学习本框题,对于提高学生思想、心理素养,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奠定科学人生观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框教材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因素以及挫折与人生的关系;

(2)学会遇到挫折时,能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法引入新课,然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交流,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人们遇到的挫折以及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挫折,让学生体验到挫折是难免的,要直面挫折,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应付挫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面对挫折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善于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使自己在挫折中奋进。

我确定以上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①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情感教育理论;

③初一学生的具体学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1、教学重点:“什么是挫折?”、“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决定不同的人生结果”。

我确定这两个教学重点的.依据是: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标准中“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的要求;

②根据本课的学习目的来确定的。本课的学习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围绕这一目的所展开的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

2、教学难点:“在人生道路上,挫折为什么是难以避免的”

我确定这一教学难点的依据是: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标准中“客观分析挫折与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的要求;

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已经在学情分析中阐述)。

二、说学情

升入初中后第二个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生活,开始了大胆地设计和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对自己的目标期望值偏高,以为人生到处充满阳光、充满希望、充满欢乐。然而,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现实生活的困难挫折总是伴随着我们,困绕着我们,影响着我们,而七年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和社会阅历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也没受过什么大的委屈或挫折,因此,对挫折缺乏体会,特别是对挫折的内涵理解不准确。怎样使他们认识挫折和逆境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时常遇到的,它既可能成为人生经历的宝贵财富,也可能成为成长发展中的障碍,关键是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在生活的残酷性方面不被击倒,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也是摆在我们思想品德课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说教法及依据

1、问题教学法

根据“思维总是始于疑问的思维规律”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2、直观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把教材文字变成可视的图表信息流,增强学生接受知识点过程中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这是由教学改革的趋势决定,也是教学应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具体要求。

3、情景教学法

借助故事材料、实践活动和欣赏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景,以情感人,以情入理,加强对教材观点的理解。其理论依据是:情感教育理论,激发情感是明理所借助的一种手段。

四、说学法及依据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会学习,因此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本框教学内容以及初一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学法指导是: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2、指导学生用对比、递进演绎等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学生广开思路,捕捉身边的事例,结合自身体验去认识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上学法指导的理论依据是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师生的互助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的要求。本课的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欣赏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的轻松氛围中开始思考和分析,感悟“风雨、阳光”的不同寓意,初步感受人生旅途难免有挫折,阳光在经历风雨后重现更显为珍贵,人生在经历挫折后更为丰富。

2.开展活动,加深认知

首先选择了四位名人、伟人,将其遇到的挫折和所获得的成就打乱,让学生进行连线竞赛,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农民、教师、父母、学生”等角色遭遇挫折的情景模拟表演,在趣味活动中,让学生加深了对人生难免有挫折的情感认知,得出结论“不论是名人、伟人还是普通人都会遇到挫折的”,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掌握了挫折的含义。

3.多种教学手法,突破教学难点

本环节我主要采用问题、直观和情景教学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提出问题“在人生道路上,挫折为什么难以避免?”,而分析“挫折为什么难以避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开造成挫折的那些因素,或不让那些因素发生作用,所以我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掌握造成挫折的因素的种类,之后用图表归纳,运用直观教学法,将冗长的文字变成简明扼要的直观图表,同时结合“印度洋海啸”、“美国9.11事件”的视频材料、“学生求助信”等情景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判断教材61—62页材料中人们遭遇的挫折分别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达到加深理解,突破难点的目的。

4.对比感悟,实现目标

通过“登山者的故事”对比分析得出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进行“挑战者”、“半途而废者”和“放弃者”三种人的心理反应的对比中,递进延伸出我们青少年应该要树立积极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选择做意志坚强的挑战者。

5、课堂小结

请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教师进行补充,这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以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结束课堂,实现课堂的首尾呼应。

6、练习巩固

收集名人、伟人与挫折的故事,并设计3条与挫折有关的激励语言,加深学生对人生难免有挫折的认知,激励学生在挫折中奋进。

4、布置实践作业

最后,布置课后练习:

我主要是让学生每人搜集五条战胜挫折的名人名言,以及一位先进人物遭受挫折的经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让他们学会用名人名言提醒和鞭策自己,学会用他人战胜挫折的方法和精神提高自己。

六、说板书

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人生难免有挫折

一、挫折与人生相伴(重点12-15分钟)

二、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难点10-14分钟)

(1)挫折的含义

面对挫折的三种不同度挑战者放弃者半途而废者

(2)造成挫折的原因

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3)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初一教材主要是让学生树立价值观和行为实践,知识点并不多,鉴于本框知识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纲要式板书设计,这样既直观系统,又能体现教材的知识点,以便于同学理解和掌握。

七、说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意在通过有关的名人故事并结合同学的生活中的挫折来加深对挫折的认识和感悟,然后联系实际,让同学讲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并从中得到怎样的经验和教训,最后说说以后在实际生活中该怎样面对挫折,运用同学分组讨论,做词汇游戏和齐唱《真心英雄》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在这堂课思路应该是很清楚的,但难免也存在漏洞和缺憾,在基本上使学生了解到挫折在人生的路上是不可避免之后,要提高同学承受挫折的能力,掌握一些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