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内能说课稿一等奖

内能说课稿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4:44:03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内能说课稿一等奖

1、内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观察与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我计划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分析类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应用概念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认识内能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装有热水的暖水瓶,瓶塞弹起”的视频,再根据这一情景提出三个问题:(1)瓶塞弹起时是否做了功?(2)能够做功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那么推动瓶塞做功的能量来自哪里?(3)你还能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热”具有能量、能做功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跳动等)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瓶内热空气推动瓶塞弹起做功的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里“热”对外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环节:分析类比,建立概念

这个环节,我计划安排两个教学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内能概念。

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两个对比情景“运动的瓶塞”、“热运动的水分子”和“发生形变的弹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再由学生自主总结并填写对比表格,建立与形成内能的概念。

运动的瓶塞有动能热运动的水分子有分子动能

发生形变的弹簧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有分子势能

宏观现象微观世界运动的瓶塞具有能。

做无规则运动的水分子具有能。

发生形变的弹簧具有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能。

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统称为能。

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统称为能。

在此突出过程与方法,延伸,观察生活,举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我把情景一和情景二加以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继续分析跳起的瓶塞掉在水平地面上后,弹簧恢复原状没有形变时,是否具有机械能和内能。分析得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然后,再让学生分析冰是否具有内能,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再追问学生把冰熔化成水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水的内能怎样变化?初步得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类比,细致、深入的分析展示出来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顺理成章的推理并建立、形成内能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先是小组合作,尽可能地想出各种办法让一段铁丝温度升高,方法最多的小组为获胜。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然后组织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列举出来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通过组内合作讨论,组间相互竞争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说课中如何说,讲课中如何做?

第三环节:深化提高,应用概念

首先让学生体验对手呵气和搓手时手的感觉,再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并通过能量流向图建立和形成热量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我计划先组织学生做演示压缩空气做功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空气压缩仪里放入半颗火柴头,现象就会非常的明显和震撼),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外界对气体做功,筒内气体内能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猜想,如果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会怎样变化?并通过让学生感受篮球放气过程中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来验证猜想。(实验时,把气针插入篮球,让学生先感受一下篮球内气体的温度,再把气针对着风车的风叶,看到风叶转动,说明气体对外做功,再让学生继续感受篮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

最后组织学生演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以及用“冰露”矿泉水瓶分组实验、观察、体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中通过做功使内能变化的两个过程。

知识的应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借助了学生体验性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学问,物理来源于生活,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让他们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体会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与乐趣,从而乐于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谈一谈本节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布置课外小实验:自制弹射器

找一段两端开口的小塑料管,从塑料管的一端塞进一个用水浸湿了的纸团(要塞紧),从另一端推进一个用橡皮塞制成的活塞,一个简易的弹射器就做成了。试试推进活塞,比比看谁能把纸团弹射得最远。

布置这一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并为后面热机的学习做个铺垫。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功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以教学的逻辑线列出了课题“第二节内能”及三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三、热量

七、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本节教学设计能注重从学生已有的体验、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概念建立的过程,领悟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并对概念加以理解和应用。通过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知识与思维能力得以共同发展。使“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勇于探索。

教学方法上,本节教学设计能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互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多赏识、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简而言之,教学设计都是课前的设计,而教学过程是富有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会产生许多的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学生生成性资源作为教学的焦点来重新组织教学。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创新火花、激发奇思妙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构想和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指正和帮助。谢谢!

2、内能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内能》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现以上教学思路,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不但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触发思维的兴奋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为学生打开探究之门,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能概念的建立。我会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可以快速回答出,这也可以帮助建立内能的概念打好基础。接着我会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也会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接着,我会让学生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推进过程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能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加深印象,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之后是第二部分的内容:物体内能的改变。

我会先给学生列举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结合例子讲解这个过程发生了热传递。温度改变使得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从而由学生总结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此问题上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提问即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学素养,更是为引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好铺垫。明确了改变物体内能的第一种方式之后,我会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余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完成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是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第二个是空气推动塞子的实验,观察瓶内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这样就可以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实验现象,并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能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加深了对内能的理解,及时的巩固与练习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及时加以回顾,同时也能使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加以疏导。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并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逐层排布,重难点明显,容易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时,师生互动间会产生许多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焦点来组织教学,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教学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生生奋发的目标。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3、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

1、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课中,已给学生讲解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这节内容主要是起到将前面知识点总结概括,为以后接下来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掌握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4.教学难点:

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5.教学关键:

对内能的定义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动讲解改变内能的方法。

6.教法学法:

(1)开始上课时将教学重点一一列出,让学生对本堂课教学重点有清醒的认识达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操作程序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利用火柴的点燃以及挤拧水瓶等课堂小实验来引入新课

2、 讲授新课

我们将利用(启发式)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两个方法相结合的

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复习巩固旧知识,掌握物理现象,获取感性知识。

3、归纳小结

1.什么叫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温度跟内能的关系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就增加;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就减少。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实质:内能的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2)做功实质:内能与机械能(或其它能)的转化

(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最后将布置课堂习题以及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4、《内能》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说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说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观察与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说教学程序

我计划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分析类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应用概念——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装有热水的暖水瓶,瓶塞弹起”的视频,再根据这一情景提出三个问题:

(1)瓶塞弹起时是否做了功?

(2)能够做功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那么推动瓶塞做功的能量来自哪里?

(3)你还能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 ,“热”具有能量、能做功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跳动等)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瓶内热空气推动瓶塞弹起做功的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里“热”对外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环节:分析类比,建立概念这个环节

我计划安排两个教学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内能概念。 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两个对比情景“运动的瓶塞”、“热运动的水分子”和“发生形变的弹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再由学生自主总结并填写对比表格,建立与形成内能的概念。 运动的瓶塞有动能 热运动的水分子有分子动能发生形变的弹簧有势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有分子势能在此突出过程与方法,延伸,观察生活,举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我把情景一和情景二加以拓展和延伸, 让学生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继续分析跳起的瓶塞掉在水平地面上后,弹簧恢复原状没有形变时,是否具有机械能和内能。分析得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然后,再让学生分析冰是否具有内能,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再追问学生把冰熔化成水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水的内能怎样变化?初步得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类比,细致、深入的分析展示出来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顺理成章的推理并建立、形成内能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先是小组合作,尽可能地想出各种办法让一段铁丝温度升高,方法最多的小组为获胜。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然后组织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列举出来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通过组内合作讨论,组间相互竞争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说课中如何说,讲课中如何做?

第三环节: 深化提高,应用概念

首先让学生体验对手呵气和搓手时手的感觉,再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并通过能量流向图建立和形成热量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我计划先组织学生做演示压缩空气做功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空气压缩仪里放入半颗火柴头,现象就会非常的明显和震撼),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外界对气体做功,筒内气体内能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猜想,如果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会怎样变化?并通过让学生感受篮球放气过程中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来验证猜想。(实验时,把气针插入篮球,让学生先感受一下篮球内气体的温度,再把气针对着风车的风叶,看到风叶转动,说明气体对外做功,再让学生继续感受篮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

最后组织学生演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以及用“冰露”矿泉水瓶分组实验、观察、体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中通过做功使内能变化的两个过程。

知识的应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借助了学生体验性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学问,物理来源于生活,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让他们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体会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与乐趣,从而乐于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谈一谈本节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布置课外小实验:自制弹射器

找一段两端开口的小塑料管,从塑料管的一端塞进一个用水浸湿了的纸团(要塞紧),从另一端推进一个用橡皮塞制成的活塞,一个简易的弹射器就做成了。试试推进活塞,比比看谁能把纸团弹射得最远。

布置这一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并为后面热机的学习做个铺垫。

六、2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功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以教学的逻辑线列出了课题“第二节 内能”及三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三、热量

七、说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本节教学设计能注重从学生已有的体验、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概念建立的过程,领悟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并对概念加以理解和应用。通过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知识与思维能力得以共同发展。使“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勇于探索。

教学方法上,本节教学设计能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互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多赏识、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5、《内能》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内能》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现以上教学思路,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不但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触发思维的兴奋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为学生打开探究之门,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能概念的建立。我会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可以快速回答出,这也可以帮助建立内能的概念打好基础。接着我会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也会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接着,我会让学生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推进过程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能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加深印象,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之后是第二部分的内容:物体内能的改变。

我会先给学生列举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结合例子讲解这个过程发生了热传递。温度改变使得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从而由学生总结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此问题上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提问即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学素养,更是为引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好铺垫。明确了改变物体内能的第一种方式之后,我会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余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完成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是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第二个是空气推动塞子的实验,观察瓶内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这样就可以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实验现象,并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能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加深了对内能的理解,及时的巩固与练习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及时加以回顾,同时也能使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加以疏导。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并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逐层排布,重难点明显,容易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时,师生互动间会产生许多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焦点来组织教学,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教学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生生奋发的目标。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6、物理《内能》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内能》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现以上教学思路,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不但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触发思维的兴奋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为学生打开探究之门,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能概念的建立。我会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可以快速回答出,这也可以帮助建立内能的概念打好基础。接着我会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也会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接着,我会让学生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推进过程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能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加深印象,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之后是第二部分的内容:物体内能的改变。

我会先给学生列举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结合例子讲解这个过程发生了热传递。温度改变使得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从而由学生总结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此问题上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提问即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学素养,更是为引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好铺垫。明确了改变物体内能的第一种方式之后,我会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余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完成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是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第二个是空气推动塞子的实验,观察瓶内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这样就可以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实验现象,并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能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加深了对内能的理解,及时的巩固与练习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及时加以回顾,同时也能使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加以疏导。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并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7、物理《内能》说课稿

1、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课中,已给学生讲解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这节内容主要是起到将前面知识点总结概括,为以后接下来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掌握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4.教学难点:

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5.教学关键:

对内能的定义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动讲解改变内能的方法。

6.教法学法:

(1)开始上课时将教学重点一一列出,让学生对本堂课教学重点有清醒的认识达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操作程序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利用火柴的点燃以及挤拧水瓶等课堂小实验来引入新课

4、 讲授新课

我们将利用(启发式)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两个方法相结合的

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复习巩固旧知识,掌握物理现象,获取感性知识。

5、归纳小结

1.什么叫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温度跟内能的关系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就增加;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就减少。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实质:内能的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2)做功实质:内能与机械能(或其它能)的转化

(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6、最后将布置课堂习题以及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8、物理《内能》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内能》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现以上教学思路,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不但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触发思维的兴奋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为学生打开探究之门,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能概念的建立。我会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可以快速回答出,这也可以帮助建立内能的概念打好基础。接着我会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也会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接着,我会让学生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推进过程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能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加深印象,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之后是第二部分的内容:物体内能的改变。

我会先给学生列举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结合例子讲解这个过程发生了热传递。温度改变使得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从而由学生总结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此问题上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提问即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学素养,更是为引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好铺垫。明确了改变物体内能的第一种方式之后,我会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余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完成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是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第二个是空气推动塞子的实验,观察瓶内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这样就可以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实验现象,并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能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加深了对内能的理解,及时的巩固与练习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及时加以回顾,同时也能使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加以疏导。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并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9、体育说课稿体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篮球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下面我把上课的思路与流程说一下。

一、指导思想

本课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的同时,得到快乐,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对抗运动项目,因此,在比赛中传接球技术运用较多,而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在比赛中是很实用的一种传接球方法。为今后学习篮球其他内容起着关键作用。它既是前面所学篮球基本动作的应用,也是今后篮球教学的基础,它融素质、技术与智慧为一体,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另外,这节课的素质练习:追球跑,是发展学生下肢力量与奔跑能力的一种练习手段。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行进间跨步接球和迈步传球的技术动作。

教学难点: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及传球的落点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懂得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具体做法和技术要领以及传球的重要性。

2、运动技能目标:学生能在侧身跑动中作出跨步接球、迈步传球动作,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身体的协调性。

3、心理健康目标:学生乐意表现自我能力,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积极探讨、互帮互学,培养团队意识。

五、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男生,他们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身体素质相对较薄弱,对技术的理解能力也不强,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对篮球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要求又是比较强的技术,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在学习中应以多练为主,由浅入深,分层递进来教学。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

1、直观教学法:课中基本动作由教师亲自示范、讲解,做到讲解和示范相结合,讲解清楚,示范到位,使同学们一目了然。

2、图示法: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在讲解、示范上节省了时间,做到尽量用最短的时间讲解清楚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易懂、易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纠正错误法: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

4、分解与完整练习法:由原地传到行进间传接球,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此技术;

5、分层递进法:课中基本部分练习,从两人面对面的行进间传接球,再到三角形行进间传接球,最后到全场跑动中传接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内容由易到难,做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法主要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分组练习法、合作学习法、自我评价法。

七、教学流程

(一)准备部分(7-8分钟)

1、课堂常规:组织形式(1分钟)

图1 .图22、准备活动:

①游戏:抢拍球(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篮球的.控制能力。)

组织形式(4-5分钟)

②球操(配乐)组织形式:(2-3分钟)

目的:充分活动各关节韧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基本部分(28-30分钟)

1、复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3分钟)

要求:动作正确规范,传球到位--胸前,30次

目的:使学生对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要领进行巩固和提高,为学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两人相对行进间传接球。(5分钟)

要求:由慢到快,练习跨步接球和迈步传球的技术

动作,不要走步,传球到位--胸前,30-40次

目的:从简单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开始学起,先掌握动作技术要领,从而解决本课重点--行进间跨步接球和迈步传球的技术动作。

3、三角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7分钟)

要求:由慢到快,练习侧身跑及跨步接球和迈步传球的

技术动作,不要走步,传球到位--胸前,30-40次

目的:增加一点难度,进一步学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在三角传接球时,加强了侧身跑及侧身接球,进一步解决本课重点,同时也解决其难点。

4、全场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10分钟)

要求:速度由慢到快,两人之间距离由近至远,侧身跑动,传球到位--跑进方向胸前,避免走步,可结合上篮提高学生的兴趣。

目的:增加难度,结合实际(两人快速的传球推进),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图6

注:以上练习教师利用小黑板进行图解,然后教师再示范,使学生加深理解,更容易理解教师意图,从而节省时间,增加练习次数,来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5、展示与评价(2分钟)

目的:通过展示,使学生进行互评,对此技术加深理解,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展示技术掌握好的,这样更加深印象,激励大家共同学习)

6、身体素质练习:追球跑(6分钟)

目的:发展学生下肢力量与奔跑能力,也为篮球比赛中奠定了速度基础,比如快攻、突破等等。

(三)结束部分(3-4分钟)

1、放松活动:在轻音乐伴奏下,肢体放松--太极拳模仿练习(跟老师学)。使学生心率和心情尽快的平静下来。

2、小结,下课,归还器材

目的:使学生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逐渐恢复学生生理机能,对学生进行表优鼓差,同时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八、场地器材

篮球场1块、篮球30个、录音机1台、小黑板1块。

九、预计课的效果

预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预计平均心率为120-130次/分钟,最高心率170-180次/分钟,运动密度为40%左右。

10、初中语文说课稿 蜡烛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以上两点较为简单,学生自己能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完成,所以我把它们在课前预习环节。)

c、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歌激情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诗歌激情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课前,我设计了一组诗歌,由此引出课题《蜡烛》。这是老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并为下面课文的意境营造氛围。

第二环节是:听读课文,提出任务

首先我采用传统的电教手手段听录音的方法让学生听读课文,并带着问题边听读边思考。我主要就是用这三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来三个问题依次是:

①这是一对什么样的蜡烛?

②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

③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

第三环节是: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这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深入,第一个问题非常简单,应该说所有的学生在听读完课文后都能很快地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样也就激起了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虽然简单,但却是教学面向全体的需要。第二个问题是: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很快的答出老妇人点蜡烛的过程,而忽略了前面老妇人埋烈士的很多文字,这就要教师提醒学生:老妇人一开始就点上了蜡烛吗?有了这个问题的铺垫,学生能更细致地,更深入地再次阅读。那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了解了这篇叙事性作品的故事情节了。第三个问题是: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这个问题更为深入,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面完整地答出来。因为这涉及到作品的主题。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学生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在必要的话,教师还要补充地讲解一下,因为光靠学生课前查资料是不够的,有些学生可能偷懒了。

第四环节是:品味语言,感悟意蕴。

“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是课后练习一的第二问。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富有深意的,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教师把这个问题安排在了第四环节,学生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就变得容易多了,教师只须作必要的补充就行了。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检查前一环节中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了解了多少。了解文章的主题,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是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理解,对这个教学重点的加强。

第五环节是:个性阅读,交流体验。

如果说前面的环节是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导学,那么这个环节就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部分,细细品读,说说它为什么感动了你,”这是课后练习一的第一问。最感动的部分肯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的体验,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后一个问题相对来说就难多了,“并想想这样感人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这涉及到写作方法,所以教师适时地作了点拔和适当的讲解。

第六环节是:小结。

通地教师的小结,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本课的学习所得作一个系统的回顾,使零碎的知识变得有条理起来,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第七环节是:作业

最后的作业教师安排的是课后练习三。这是一个写作练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我这节课是以一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并把课后的两道练习巧妙的穿插到课中,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没有使用现代化的课件,但守住了阅读教学的灵魂——以文为本、以生为本。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11、初二政治说课稿危险诱惑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首先指出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多种诱惑,进而分析了“黄、赌、毒”和xxx等不良诱惑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指导学生如何识别和自觉抵抵制不良诱惑。本课是对七年级下册法律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为后面学习违法与犯罪等法律知识做了铺垫。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树立起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自觉抵御不良诱惑。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抗拒诱惑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控制、抵抗诱惑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会辨别身边的诱惑,初步掌握抵制诱惑的方法。

3、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黄、赌、毒”用xxx等诱惑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掌握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

4、教学难点

认清身边的不良诱惑的种类、特征、危害,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说学情

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身我判断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做事易冲动,凭个人好恶,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抵御诱惑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提供案例来让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并帮助学生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三、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取讲授法、讨论法和列举法。

四、说学法

学生采取情境体验法、小组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爱斯基摩捕狼》的故事

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北极狼束手就擒?爱斯基摩人得用了狼的.什么特性来捕狼的?

教师归纳后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新授,易于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发现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活动引领,解决问题。

活动一:课堂调查身边有哪些诱惑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总结身边有哪些诱惑?

2、教师总结“中学生身边的诱惑”调查结果(多媒体)

3、小组讨论:该怎样看待这些诱惑?

设计意图: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事例能够激发他们对诱惑问题的思考,通过讨论发现身边的诱惑用其危害,提高学生抵御诱惑的能力。

活动二:读漫画,填表格,谈危害

多媒体展示有关黄、赌、毒、xxx的图片

1、学生读图并分组讨论“黄、赌、毒”及xxx等诱惑的特征及危害。

2、学生填写表格(见课本81页)

设计意图:漫画形象逼真,易于帮助学生理解“黄、赌、毒”及xxx等诱惑的持征、本质与危害。

(三)、归纳总结,形成观点

要求学生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体会和启示

(四)、走进生活,迁移应用

1、课堂练习(多媒体呈现案例)

请你就案例中小华的经历谈谈抗拒诱惑的重要性。

3、课后作业:网络有哪些利与弊?

六、说教学反思

初二的学生对身边的种种诱惑并不陌生,但认识都不深刻,本课采用故事、案例、图片的资料,采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活动中学,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黄、赌、毒”和xxx的本质、特征及危害,从而增强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意识

12、中式面点说课稿 四喜蒸饺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式面点——四喜蒸饺的制作。四喜蒸饺是一道很受欢迎的传统美食,它是由饺子演变而来的。“四喜”指的就是蒸饺中所放入的四种颜色的食材,寓意“四喜临门”。

我将从五个部分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四喜蒸饺》是高教版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用书《中式面点制作》第二章第二节蒸制面点中的内容。该点心是花式蒸饺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筵席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喜蒸饺”从名称上讲比较喜庆,造型美观,营养丰富,是筵席经常选用的点心之一,也常作为面点中高级考核内容之一。

四喜蒸饺的学习安排2课时。本节课作为第1课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包捏四喜蒸饺.为了使学生较好的学习,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处理:

①对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做了调整。

教材中,对蒸制法点心实例列举混乱,忽略了学生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针对这一问题,我按技能教学的难易程度(即先“水调面”、然后“发酵面”、最后是“其他面团”的顺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②将四喜蒸饺的原料作了适当调整,符合学生实际需要。

如:点缀原料中的菠菜和火腿用香菇和胡萝卜代替,鸡汤用温水代替,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也避免学生在蒸制时火候不当造成制品色泽上的瑕疵。

根据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点基本功这一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进一步熟练和面、搓条、下剂、制皮的技法,学会制作“四喜蒸饺”,掌握它的成形技法。

能力目标:

观看教学视频,培养自学能力。

小组间的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导生手把手的指导,增进同学之间友情。同时激励同学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通过小组合作,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制作点心速度练习,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四喜蒸饺”的成形制作工艺。而要掌握这一重点,必须突破四喜蒸饺成型包捏这一难点。因此我采用导生制,导生是我校教学中一大特点,教师挑选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提前教会他们实践课内容,让他们上课时与老师一起手把手的指导其他同学。采用了多媒体,使学生直观的看清老师示范的全过程,从而突破难点。

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教师的教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

在教学中我采用六步教学法,导生配合教学法,具体教学环节中结合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遵循“三主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训为主线,结合小组比赛,教师集中讲解、示范、点评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年级烹饪班总数47人,每次实习课分成俩组,一组上刀工热菜,一组上面点操作课。烹饪班绝大多数学生是男同学,普遍对红案比较感兴趣。刚开始接触面点,练习点心基本功,学习的新鲜感已经过去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本次课进行5分钟擀饺皮比赛,在竞赛中适当表扬激励学生,让班级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提前学习四喜蒸饺,担任这节课的导生。

以前上面点实习课主要采用教师集中示范,然后学生分散进行个人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最后教师集中点评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根据学校实际资源,(实习室有多媒体)学生动手能力有差异,主要采用六步教学法。由于是实习课,上课时间比较难以控制,我进行了变通。

首先第一步:课前准备。为了节约上课时间,课前我做了精心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各种所需工具、用料。

提前教会面点技能较好的5位同学,作为导生。

课前做好一份四喜蒸饺。方便学生对照实物训练。

第二步:导入课题。通过东北人过年吃饺子的热闹场面的视频,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饺子,对饺子稍作介绍后,展示四喜蒸饺的图片。教师用多媒体打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发提前制作的四喜蒸饺给学生看,问他们想不想学会这种漂亮的蒸饺?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竞赛式自我学习。给学生播放视频“四喜蒸饺”的'制作过程。接着发给学生一团温水面,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搓条、下剂,进行擀皮比赛。教师在此过程中督促学生加快速度,来回巡视,对手法熟练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做是为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制造一种比赛氛围。完成了擀饺皮比赛以后,将学生分为5组,把事先教会的导生分到各组。由导生手把手的教其他同学,先上面团馅,每人包5只四喜饺,教师巡回指导,给一些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辅导。

第四步:教师答疑。将学生包制的四喜饺统一点评,表扬制作较好的地方,指出不足。接下来给学生示范,温水面团搓条,下剂,每只剂子重量为15克左右,(大小相当于一个小号的喜之郎果冻)擀皮,皮的直径10厘米左右,金钱底,上生肉馅,包捏成四喜形。点缀上四种原料,蛋黄末、蛋白末、胡萝卜末、香菇末,使点缀料平整。学生在前面自习过程遇上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得到了解决。

第五步:小组合作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重新擀皮,上馅,成形。小组合作,导生指导,点缀后上笼成熟。利用蒸制时间,督促学生打扫好个人卫生,清理面案,整理工具。这一过程是巩固练习四喜饺,同时培养了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能力。

第六步:总结,布置作业。每位同学先对自己的点心作品进行评价,主要从成形、点缀、成熟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在小组间互评,评选出一致认为制作精美的点心作品。之后,请获选作品的学生在班内进行展示与交流,讲解其作品的特点。教师要对典型作品进行讲解,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失败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提醒下次制作时要扬长避短。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评选出本次“面点操作明星”。

(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目的;通过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让每位学生看到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在今后的制作过程中不断改进。操作明星的评选,使同学们都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最后,布置作业:运用今天所学内容给家长制作一份点心。让家长填写信息反馈表。这样做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感情,方便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共同教育,促进学生进步。

教学反思

1、自己制作面点教学视频,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整个操作过程。同时节省了时间。而且学生课后还可以自行观看视频,进行复习巩固。

2、 “导生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情,无形中增加了师资力量,减轻了教师管理实习课的压力,促进相互进步,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以上是我这节面点操作教学中一些做法。里面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如时间很难控制。希望各位专家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13、小学作文说课稿 魔术表演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把这节作文指导课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流程向大家说一说。

首先说教材分析

作文重要,作文难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会学生写作文的方法,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的愿望。新课标指出:高年级写作教学,教师应“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引发学生写作兴趣”,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结合新课标,我设计了这节游戏作文课《魔术表演》,游戏作文它有一个好处,是让学生写片段,几个片段下来,一篇文章就好了,这使学生感到作文不难,而且还很有趣味。需要特别声明一点,本节作文课中我指导学生写的是一个片段,第二次魔术表演过程,不是写整篇作文。

下面说教学目标

在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揣摩之后,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进行生动、具体地描写了。

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养成学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其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进行生动、具体地描写为重点。难点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及写作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我为学生留出表现空间,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素材。为了追求实效,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上课伊始,我对同学们说:“我们一起来玩一个魔术”,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了,对整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

第一个环节:我交待了魔术表演前的相关事项,并提醒学生,接下来的魔术表演不仅是“玩”,还有任务,看完之后“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一段完整的话说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的注意观察,不会只看热闹了。

第二个环节:魔术表演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次魔术表演。第一次魔术表演我让小助手放硬币,并让一位同学蒙住我的眼睛,五秒钟倒计数后,我开始找硬币,在找硬币过程中为了积累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我设计了几个动作和表情:先用手敲杯子,当敲没有硬币杯子时,我脸上显出疑惑的神情,而当敲到有硬币的杯子时,我马上喜笑颜开。接着我在杯子上方划了几圈,然后双手合十,似乎在祈祷什么。第一次魔术表演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回顾、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见我找到硬币,你心里怎么想的?我先指名一步步说清楚,然后要求学生把魔术过程用一段完整的话说出来。这一过程实际是培养学生语言次序性及概括性,是语言表达的训练过程。

第一次魔术表演后已经大大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都想一探究竟。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魔术表演中来,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设计了第二次魔术表演。这次我让台下同学指挥小助手放硬币,能亲自身参与,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打手势出主意,气氛很热烈。第二次魔术表演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回顾、交流:你刚才在干什么?其他同学呢?有没有哪个同学的神态、动作很特别,引起了你的注意?台上的小助手当时的神态、动作是怎样的?我是怎样做的?看见我再次找到硬币,你心里怎样想的?我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清楚、说具体。学生口头交流的过程就是对游戏的回顾,口头交流后又为下一步的书面表达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个环节:学生写片段。要求写第二次魔术过程。俗话说:“读百篇不如写一篇”可见练笔至关重要。在这个环节里,我利用“片段写得好,就告诉你们,我是怎么猜出来的”激励手段,让每位同学全力以赴写好片段。师生一起参与了魔术表演,学生又何愁没有“下锅之米”呢。通过这节课,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时,洋洋洒洒写了许多。

第四个环节:习作讲评。作文讲评中我选取了好、中、差三类作文进行讲评。讲评过程中,我更关注问题较多类作文的讲评。我让该生读一小段,其他同学评一段。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修改意见,使该生明白下去后应怎样修改。

接下来,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的是提醒学生观察和写作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写。

最后,说说对这节课的反思。

众所周知,作文一直是学生和老师头疼的一个话题。现状表明,很多学生视写作为学习的一个负担,毫无欲望,无兴趣而言。针对这个问题,我选择了大家都感兴趣的魔术为切入点,以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思维活了,自然灵感就多了,写作时就更得心应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同学们写片段时,能提笔就写可以看出,比起以往学生提起笔来冥思苦想,这节课,他们明显轻松、快乐。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课堂时间较紧,我指导学生说的不够详细,不够扎实,学生说的不够充分,所以,在写作时,有些学生忽略了一些细节。

教育与教学是一门永远的缺憾艺术。一次经历,一次收获,一分成熟。在此次讲课的准备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对习作教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海无涯,教无止境!

以上是我对《魔术表演》这堂课的一些浅知拙见,希望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14、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蔬菜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蔬菜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个别幼儿不爱吃蔬菜的现象。再结合主题活动《我们爱秋天》,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蔬菜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蔬菜特征的理解,激发幼儿爱蔬菜的情感。我们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培养幼儿喜欢蔬菜的情感,并在活动中乐于表现自己。

(2)通过实物、图片及对话识别所学单词。

(3)能在所学单词前加上适当颜色。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通过实物、图片及对话识别所学单词。通过多媒体课件、歌曲引路、游戏体验及品尝蔬菜,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能在所学单词前加上适当颜色。通过教师示范和情景表演解决。

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把幼儿围成半圆形,操作台放于侧面。

2、物质准备:小熊毛绒玩具、创编歌曲、多媒体课件、各种蔬菜(如西红柿tomato、萝卜carrot、黄瓜cucumber、韭菜leek等)。

3、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多种颜色,并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可爱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要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操作主要是探索各种蔬菜的趣味性,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中获得感知。

2、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小熊的农场”,让幼儿对蔬菜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幼儿更有兴趣学习。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我就引入了幼儿喜欢的小熊形象,结合秋收,引发幼儿融入到看蔬菜、买蔬菜、品尝蔬菜的情境中,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幼儿又有好动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适当的游戏,使幼儿能在快乐的游戏中轻松学习。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学一学、说一说、尝一尝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蔬菜发生了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各种蔬菜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导幼儿认识、喜爱蔬菜。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提问讲解——自由探索——情景表演——品尝延伸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熟悉的小熊形象,为幼儿创设了“小熊的蔬菜丰收了”多媒体展示,引发幼儿观察蔬菜的兴趣。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小熊作为情节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提问讲解

在此环节中,教师会把故事情节再梳理一遍,采用边提问边讲解的方式,学习四种颜色各异的蔬菜(西红柿tomato、萝卜carrot、黄瓜cucumber、韭菜leek),通过出示实物及其图片帮助幼儿记忆单词。

(三)自由探索

教师安排适当的游戏,来帮助幼儿巩固所学单词。再与以前所学颜色联系起来,以旧引新,温故而知新;新旧结合,创造出新的语境。老师要先作示范,如:aredtomato。幼儿再根据老师的示范,自己尝试着给每种蔬菜加上颜色,如orangecarrot;greencucumber;greenleek。

(四)情景表演

根据幼儿喜欢模仿、扮演小动物的特点,老师让幼儿扮演成小动物去小熊的农场买菜,喜欢吃哪种蔬菜就买哪种,但要用英语表达。I like orange carrot。

(五)品尝延伸

幼儿从“农场”买回蔬菜后,“到家”洗一洗品尝一下蔬菜不同的味道,并把自己品尝的结果讲给伙伴听一听,进一步让幼儿了解各种蔬菜的特征,从而培养幼儿喜欢蔬菜的情感。

15、职高语文说课稿 足矣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职高语文基础版第四册第三单元必学篇目:《十首足矣》。我的说课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说教材

职高语文基础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教学重点为速读,速读即快速阅读,它是“语文教育的高科技”,是“教育要面向未来”的需要,速读的要义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仅要读得快,还要理解得快,记忆得快,是身处“快”节奏信息时代的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十首足矣》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对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邓稼先》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速读技巧,具备了一定的速读能力,本文的速读训练将巩固学生已有的速读知识,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学生的速读技巧,提高其阅读速度及质量,为第三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今后的高质量阅读创造条件,在教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就思想内容而言,《十首足矣》一文思路清晰,内涵丰富,作者刘心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剖析了古典文学精华对个体灵魂的净化作用,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的结合了起来,它高举人性的大旗,从思想、情感、志向等多方面贬斥了假、恶、丑,弘扬了真、善、美,平凡的语言里流淌着深情与真诚。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它将引发学生对人际交往、价值取向、从业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并促使其作出正确的抉择。是教师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进行德育渗透的优秀读本。

根据《中职语文大纲》要求,结合单元重点及本文特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能力目标: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掌握速读技巧。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速读训练,掌握速读技巧。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能够结合现实来理解文章主旨。

二、说学法:

(一)学习主体分析

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双语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就知识能力而言,经过一年半的在校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如精读、略读,为本文的速读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学生个性特点而言,他们活泼好动,想象丰富,善于表达,但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小组竞赛、讲故事、演小品等形式,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又保证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就思想品性而言,由于她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得她们自我意识太浓,凡事以“我”为中心,自私,狭隘,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和爱心,因而,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她们树立起健康人格尤为重要,从而也为她们即将面临的实习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二)学法指导

教育家皮亚杰指出:“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再学法指导中,我坚持“三有利”原则: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教学生学会思考。

2、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中国古人曾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教学生学会做人。(大文豪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精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传授做人的道理,这是为师的重要职责。)

依据此原则,我采取了如下的具体做法:

(1)、课前安排充分预习

(2)课上小组合作讨论。

(3)进行赏识教育

三、说教法

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而且能够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保证其后教学环节顺利进行。

2、情境教学法:设计情境,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3、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引发思考,教师起指导、启发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图文兼具,声情并茂的特点,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特别说明:

本课课时安排为1课时;

要提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内容包括两方面:

(1)熟悉课文,字词掌握。

(2)改编并排演课本剧《窗》。

教学主体分为三大部分,内容为:

读唐诗:整体感知课文,掌握速读技巧。

品唐诗:运用速读技巧中的跳读把握作者观点,提炼文章主旨。

悟唐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能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文章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未完全回到课堂,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我运用精美图片欣赏+背景音乐《游子吟》导入新课。以优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营造温馨、甜美的氛围,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再配以简短恰当的新课导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走入文境。

第二步,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能力目标: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掌握速读技巧。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速读训练,掌握速读技巧。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能够结合现实来理解文章主旨。

第三步,检查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预习作业进行检查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从而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预习作业1:了解作者刘心武,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加以解释。

预习作业2:将职高基础版语文第三册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改编成课本剧。

第四步:课文研读

(一)、读唐诗(教学重点:进行速读训练,把握速读技巧)

1、速读指导:

教育家指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在这一环节当中,我重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会学。

(1)、默读法

(2)、浏览法

(3)、选读法

(4)、提问法

(5)、跳读法

2、计时速读训练: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有意注意、并养成良好速读心态。这种良好的“速读心态”,指的是两种“意识”:求快意识、竞争意识;三个“设法”:设法快读、设法理解一切、设法记住一切。

同时我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小组竞赛形式推选代表将答案写到白色纸板上,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里谁获得的信息量最多,最准确,对获得优胜的组,教师将奖励其一张“笑脸”,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集体荣誉感。而教师的这种赏识教育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

3、问题设计

(1)文中十首唐诗具体包括哪十首。

(2)详略如何?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基本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为下一环节的品唐诗打下基础。

(二)、品唐诗(跳读训练,把握主旨)

问提设计

1:请用跳读法分别找出表达作者对十首唐诗观点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解决教学重点:速读;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

跳读提示:

A、议论性的文字;

B、段首段尾;

C、中心句

说明:在问题明确这一环节中,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诗、文、画等精美图片使学生在形象直观当中把握并加深对作者独特观点的理解。

问题设计2:请找出最后一段的中心句,结合上文分析提炼文章主旨。

明确:(1)中心句:“这10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 “我仍要近乎痴憨的吁请人们在纷忙的生活中读一点唐诗、背一点唐诗、品一点唐诗、悟一点唐诗”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对十首唐诗的读、品、悟,表达了对美好人性及良知的渴望。

(三)、悟唐诗

1、知识迁移:请学生赏析王维的七言律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品赏其他唐诗,做到学以致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登高:九月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习俗。

茱萸:药性植物。重九俗以结子茱萸枝插头。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表现了兄弟间的亲情。由亲情引出文学的`第二大主题:友情,水到渠成的导出根据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改编的表现友情、人性善恶的课本剧:《窗》。

2、课本剧排演:《窗》

我之所以选择这篇微型小说进行编排,主要是因为小说描述了发生在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在虚无与存在、利己与利人、生存与死亡等矛盾冲突中,展示了人性的高尚与卑劣,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深远思考。同时它也能够满足幼师班学生的个性特点: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这一环节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启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精神,解决教学难点

3、合作探究:话题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塑造健康人格。

4、歌曲《感恩的心》

第五步:布置作业:

1、背诵十首唐诗。

2、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将其改编为一篇散文,字数250字左右。

3、语文实践活动:唐诗朗诵比赛。

第六步:教学小结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和人们对诗歌大众化理解为基础,从新颖的角度对唐诗进行了读、品、悟,给人耳目一新的理解和感受。写法灵活,语言质朴,意境清新,感情真挚,予人以新的启迪: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心灵;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让爱永驻人间!

附件(一)板书设计

读品悟

游子《游子吟》慈母——象征所有的外在因素

《清明》温馨的人性——绑标以谋求一已之私利

《静夜思》乡土人情

旅途《登颧雀楼》人生的追求对美好的人性和

《乐游原》人生有限良知的呼唤

《春晓》落花(最低等的生物)

《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最卑微的事物)

《悯农》汗珠的珍惜(最普通的劳动者)

回乡《朝发白帝城》大自然的怀抱

《回乡偶书》人世间最朴素的人情

附件二《窗》课本剧

(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两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扇窗户,门通向走廊,通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病人甲经医生允许,每天上、下午起身各坐上一个小时,他的病床靠近窗口,病人乙只能日夜躺卧在病床上。)

病人乙这倒霉的病,太可恶了。

病人甲是啊,重病缠身,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病人乙连听收音机、看电视都不行,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病人甲想过去,我拥有一份好工作,战争中也曾立过功。

病人乙可不是吗?那年我去悉尼度假,可现在……唉!

(护士进,病人甲被扶起,开始一小时仰坐)

病人甲啊!窗外是一座美丽的公园……

病人乙(急切的)快说说,公园里有什么?

病人甲公园里有一泓湖水,湖面上漫游着一群群水禽,野鸭啦,天鹅啦。你看,有的孩子扔面包喂它们,也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情侣,手挽着手在树荫下散步。

病人乙(羡慕地叹气)唉,要是能出去走走,那该多好啊!

病人甲再看那边,鲜花盛开,色彩斑斓……

病人乙都有些什么花呀?

病人甲哦,有玫瑰,还有牡丹、金盏草……一朵朵争相斗妍。

病人乙(听得津津有味)真是太美了!看来,我是没这眼福了,不过

听听也是一种享受啊。

病人甲你看,公园那端有个球场,正在进行一场板球赛……哎呀,那个小孩差一点跌入湖里。还有这边,身着夏装的姑娘美丽动人……板球赛还在进行,一名队员正在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

病人乙(妒忌地)为什么偏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这一切?为什么我不该得到这个机会?

病人甲球赛结束了,黄队终于取胜。

病人乙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

(晚上,病人乙又是彻夜难眠。病人甲突然醒来,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他正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赶来)

病人乙(纹丝不动地盯着天花板)他凭什么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我为什么要帮助他?

(病人甲去世了,医护人员静悄悄地把他的尸体抬了出去)

病人乙终于挨了三天。护士小姐,是否能让我挪到那张床上?

(护士不解地把病人乙安顿在那张床上,病人乙迫不及待地探头向窗口望去)

病人乙(惊叹)怎么回事?窗口怎么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16、学前班语言说课稿 买水果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学前班语言活动《买水果》,我将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法、学法、活动过程以及活动预测和反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设计意图

学前班的幼儿思维已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了。猜谜语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智力游戏,猜谜可以开发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买水果》这个活动通过买水果这一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利用猜谜语的方式,让幼儿在趣味活动中学习到知识。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纲要》语言领域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在新《纲要》中,活动教育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都以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感受活动,因此,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设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认知上:知道生活中常见水果的特征,并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

2、能力上:善于观察周围事物,会创编简单的谜语。

3、情感上:喜欢开动脑筋,愿意参加猜谜语活动。

根据目标,在活动中,我把引导幼儿创编谜语设为教学重点,根据学前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幼儿充分发挥联想力和创造力创编谜语设为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此次活动的组织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的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准备:

1、物质上的准备

我给小朋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买水果》,小象、小猴、小猪的头饰,一些常见的水果(实物),幼儿人手一份水果卡片,这是为了让幼儿更能进入到游戏角色和情境当中,

2、知识的准备

培训参加情景表演的幼儿:请三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象,小猴和小猪,教他们大声的说出各自的谜语和简单的“台词”。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掌握学习对象。”《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在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游戏法、课件演示法、提问法。

1、情景教学法:我尝试打破以往仅用语言表述谜语的传统模式,而是联系现实生活中买水果的情景,为幼儿创设故事情境,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当中,激发了幼儿对谜语的兴趣。这种效果是与以前仅通过语言表述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

2、直观教学法:活动的.过程中,我试图采用水果实物进行教学,这样幼儿能够更加直观地说出水果的主要特征。

3、互动游戏法: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在活动中,我让幼儿扮演小熊,根据小象,小猴,小猪的谜语,出示相应的水果卡片,这样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4、课件演示法: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买水果》,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和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5、提问法:在教学中,我采取多样性、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如:“你觉得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水果呢?为什么?苹果他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颜色?味道怎么样?它像什么?”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创造幼儿想象的空间。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谈话法、趣味游戏法。

1、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2、趣味游戏法:陶行知老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在游戏中,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增强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五、说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1、激发兴趣,导入活动(2—3分钟)

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阶段,因此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生动形象,还能让幼儿尽快的进入活动情境,多媒体课件显示一张水果店的图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出售货员小熊。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有哪些水果啊?

让幼儿说出这些水果的名字,并告知幼儿。小熊就是这家水果店的售货员。让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小熊,等着客人来买水果。

2、观看情景表演猜谜语(10分钟)

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份水果卡片,参加表演的三个幼儿分别带上头饰,提着小篮出场,自我介绍后同时告诉大家:“我们是来买水果的。”小象对小熊说:“我们三个要买不同的水果,但是我们不会说出那种水果的名字,要你先猜一种水果的谜语,猜对了,我们就买你的水果。”接着大象大声说出自己的谜语,请小朋友在卡片中找出对应的水果并出示,当大家出示卡片后,引导幼儿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一句句进行核对。小猴、小猪依次说后面两个谜语,指导方法和前面一样。活动中,不断启发幼儿进行推理,引导幼儿理解谜面的含义,使幼儿有兴趣,有信心自己猜出谜语。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尽快的融入到游戏角色当中,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3、幼儿创编谜语(10分钟)

小朋友自己来编一个谜语回家考考爸爸妈妈。

出示水果,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说出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功用。让幼儿摸摸它的表皮,尝尝它的味道,启发幼儿想象它像什么。在讨论每个特点的时候,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对编得好的幼儿给以肯定和表扬,选出编的最好的句子作为谜语的一部分记录下来,再编其他的,编完以后,教大家念这个谜语。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充分发挥联想能力和创造力创编谜语这个难点。

4、分享水果,结束活动。(2—3分钟)

5、说活动预测和反思

我觉得本次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们现在的心理特点,而且也符合《纲要》中的教育要求,即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我遵循了《纲要》中“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的精神,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了知识和情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常见事物。喜欢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师幼之间是平等的,氛围是宽松的,学习是快乐的。当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孩子不知道用语言表达自己意思的状况,需要我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引导。

17、职高语文说课稿 足矣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职高语文基础版第四册第三单元必学篇目:《十首足矣》。我的说课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说教材

职高语文基础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教学重点为速读,速读即快速阅读,它是“语文教育的高科技”,是“教育要面向未来”的需要,速读的要义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仅要读得快,还要理解得快,记忆得快,是身处“快”节奏信息时代的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十首足矣》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对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邓稼先》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速读技巧,具备了一定的速读能力,本文的速读训练将巩固学生已有的速读知识,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学生的速读技巧,提高其阅读速度及质量,为第三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今后的高质量阅读创造条件,在教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就思想内容而言,《十首足矣》一文思路清晰,内涵丰富,作者刘心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剖析了古典文学精华对个体灵魂的净化作用,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的结合了起来,它高举人性的大旗,从思想、情感、志向等多方面贬斥了假、恶、丑,弘扬了真、善、美,平凡的语言里流淌着深情与真诚。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它将引发学生对人际交往、价值取向、从业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并促使其作出正确的抉择。是教师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进行德育渗透的优秀读本。

根据《中职语文大纲》要求,结合单元重点及本文特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能力目标: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掌握速读技巧。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速读训练,掌握速读技巧。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能够结合现实来理解文章主旨。

二、说学法:

(一)学习主体分析

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双语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就知识能力而言,经过一年半的在校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如精读、略读,为本文的速读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学生个性特点而言,他们活泼好动,想象丰富,善于表达,但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小组竞赛、讲故事、演小品等形式,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又保证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就思想品性而言,由于她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得她们自我意识太浓,凡事以“我”为中心,自私,狭隘,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和爱心,因而,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她们树立起健康人格尤为重要,从而也为她们即将面临的实习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二)学法指导

教育家皮亚杰指出:“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再学法指导中,我坚持“三有利”原则: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教学生学会思考。

2、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中国古人曾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教学生学会做人。(大文豪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精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传授做人的道理,这是为师的重要职责。)

依据此原则,我采取了如下的具体做法:

(1)、课前安排充分预习

(2)课上小组合作讨论。

(3)进行赏识教育

三、说教法

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而且能够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保证其后教学环节顺利进行。

2、情境教学法:设计情境,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3、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引发思考,教师起指导、启发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图文兼具,声情并茂的特点,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特别说明:

本课课时安排为1课时;

要提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内容包括两方面:

(1)熟悉课文,字词掌握。

(2)改编并排演课本剧《窗》。

教学主体分为三大部分,内容为:

读唐诗:整体感知课文,掌握速读技巧。

品唐诗:运用速读技巧中的跳读把握作者观点,提炼文章主旨。

悟唐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能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文章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未完全回到课堂,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我运用精美图片欣赏+背景音乐《游子吟》导入新课。以优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营造温馨、甜美的氛围,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再配以简短恰当的新课导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走入文境。

第二步,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能力目标: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掌握速读技巧。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速读训练,掌握速读技巧。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能够结合现实来理解文章主旨。

第三步,检查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预习作业进行检查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从而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预习作业1:了解作者刘心武,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加以解释。

预习作业2:将职高基础版语文第三册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改编成课本剧。

第四步:课文研读

(一)、读唐诗(教学重点:进行速读训练,把握速读技巧)

1、速读指导:

教育家指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在这一环节当中,我重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会学。

(1)、默读法

(2)、浏览法

(3)、选读法

(4)、提问法

(5)、跳读法

2、计时速读训练: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有意注意、并养成良好速读心态。这种良好的“速读心态”,指的是两种“意识”:求快意识、竞争意识;三个“设法”:设法快读、设法理解一切、设法记住一切。

同时我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小组竞赛形式推选代表将答案写到白色纸板上,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里谁获得的信息量最多,最准确,对获得优胜的组,教师将奖励其一张“笑脸”,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集体荣誉感。而教师的这种赏识教育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

3、问题设计

(1)文中十首唐诗具体包括哪十首。

(2)详略如何?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基本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为下一环节的品唐诗打下基础。

(二)、品唐诗(跳读训练,把握主旨)

问提设计

1:请用跳读法分别找出表达作者对十首唐诗观点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解决教学重点:速读;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

跳读提示:

A、议论性的文字;

B、段首段尾;

C、中心句

说明:在问题明确这一环节中,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诗、文、画等精美图片使学生在形象直观当中把握并加深对作者独特观点的理解。

问题设计2:请找出最后一段的中心句,结合上文分析提炼文章主旨。

明确:(1)中心句:“这10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 “我仍要近乎痴憨的吁请人们在纷忙的生活中读一点唐诗、背一点唐诗、品一点唐诗、悟一点唐诗”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对十首唐诗的读、品、悟,表达了对美好人性及良知的渴望。

(三)、悟唐诗

1、知识迁移:请学生赏析王维的七言律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品赏其他唐诗,做到学以致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登高:九月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习俗。

茱萸:药性植物。重九俗以结子茱萸枝插头。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表现了兄弟间的亲情。由亲情引出文学的第二大主题:友情,水到渠成的导出根据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改编的表现友情、人性善恶的课本剧:《窗》。

2、课本剧排演:《窗》

我之所以选择这篇微型小说进行编排,主要是因为小说描述了发生在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在虚无与存在、利己与利人、生存与死亡等矛盾冲突中,展示了人性的高尚与卑劣,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深远思考。同时它也能够满足幼师班学生的个性特点: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这一环节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启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精神,解决教学难点

3、合作探究:话题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塑造健康人格。

4、歌曲《感恩的心》

第五步:布置作业:

1、背诵十首唐诗。

2、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将其改编为一篇散文,字数250字左右。

3、语文实践活动:唐诗朗诵比赛。

第六步:教学小结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和人们对诗歌大众化理解为基础,从新颖的角度对唐诗进行了读、品、悟,给人耳目一新的理解和感受。写法灵活,语言质朴,意境清新,感情真挚,予人以新的启迪: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心灵;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让爱永驻人间!

附件(一)板书设计

读品悟

游子《游子吟》慈母——象征所有的外在因素

《清明》温馨的人性——绑标以谋求一已之私利

《静夜思》乡土人情

旅途《登颧雀楼》人生的追求对美好的人性和

《乐游原》人生有限良知的呼唤

《春晓》落花(最低等的生物)

《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最卑微的事物)

《悯农》汗珠的珍惜(最普通的劳动者)

回乡《朝发白帝城》大自然的怀抱

《回乡偶书》人世间最朴素的人情

附件二《窗》课本剧

(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两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扇窗户,门通向走廊,通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病人甲经医生允许,每天上、下午起身各坐上一个小时,他的病床靠近窗口,病人乙只能日夜躺卧在病床上。)

病人乙这倒霉的病,太可恶了。

病人甲是啊,重病缠身,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病人乙连听收音机、看电视都不行,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病人甲想过去,我拥有一份好工作,战争中也曾立过功。

病人乙可不是吗?那年我去悉尼度假,可现在……唉!

(护士进,病人甲被扶起,开始一小时仰坐)

病人甲啊!窗外是一座美丽的公园……

病人乙(急切的)快说说,公园里有什么?

病人甲公园里有一泓湖水,湖面上漫游着一群群水禽,野鸭啦,天鹅啦。你看,有的孩子扔面包喂它们,也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情侣,手挽着手在树荫下散步。

病人乙(羡慕地叹气)唉,要是能出去走走,那该多好啊!

病人甲再看那边,鲜花盛开,色彩斑斓……

病人乙都有些什么花呀?

病人甲哦,有玫瑰,还有牡丹、金盏草……一朵朵争相斗妍。

病人乙(听得津津有味)真是太美了!看来,我是没这眼福了,不过

听听也是一种享受啊。

病人甲你看,公园那端有个球场,正在进行一场板球赛……哎呀,那个小孩差一点跌入湖里。还有这边,身着夏装的姑娘美丽动人……板球赛还在进行,一名队员正在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

病人乙(妒忌地)为什么偏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这一切?为什么我不该得到这个机会?

病人甲球赛结束了,黄队终于取胜。

病人乙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

(晚上,病人乙又是彻夜难眠。病人甲突然醒来,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他正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赶来)

病人乙(纹丝不动地盯着天花板)他凭什么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我为什么要帮助他?

(病人甲去世了,医护人员静悄悄地把他的尸体抬了出去)

病人乙终于挨了三天。护士小姐,是否能让我挪到那张床上?

(护士不解地把病人乙安顿在那张床上,病人乙迫不及待地探头向窗口望去)

病人乙(惊叹)怎么回事?窗口怎么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18、高一物理评优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1.说教材

“摩擦力”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大小计算,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准备在下节课重点介绍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动摩擦力的应用。本节课的重点是两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两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对静摩擦力存在的认可和决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通过做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课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让学生将手指压在导学案中的四种材料上往前,往后摩,从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结合导学案第一部分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突破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实验演示或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通过对由传感器得到的图像分析,和实验观察验证,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与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并引出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标讨论影响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案设计→选择实验数据处理方案→探讨试验中的注意事项→计时实验探究,结合导学案第二部分完成实验。

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阅读P59表1了解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结论:

①与面积无关;

②在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也无关。

4.结合导学案第三部分师生一起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并提出下节课的目标.

5.板书板画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