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案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案一等奖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3-07-01 11:25:05

类别:教案一等奖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案一等奖

1、《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讲演和讲演的特点,了解对比论述的方法,诘、舐两字。

2.初步学会按讲演的基本结构分析课文,体会对比论述的方法,理解言简意赅的语句。

3.感受“年轻精神”,并以此自励。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结构、主题。

1.导入新课:

什么是讲演?(单元提示)

公众场合是指:。

简介萧红(注释)

简介郭沫若。

2.录音朗读:

在萧红墓前作不多不少的五分钟讲演,对我们来说怎么样?对诗人、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呢?请一同学计时。

思考:紧扣什么话题来讲演?

3.组织讨论:主题、结构。

1)烈士墓前讲演,语调是凝重低沉的,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地底岩浆的奔突、炉中黑煤的燃烧!郭沫若先生的感情之火,是在为谁燃烧?

第四自然段末句。郭老当初是准备怎样讲的?为何改变计划?(某先生的讲话:赞美了萧红女士光辉的一生,但何为年轻人,该从萧红女士身上汲取什么呢?令人摸不着头脑。)

2)怎样判定年轻人呢?请用“不能……,而要……”的句式归纳。

第六自然段:“所以,……年龄”。

判定的标准有两个,可偏废吗?(不是专看,而是“主要的看”)

具体怎么说呢?第六自然段末句(两个“死”)。

真是这样吗?男生齐读第五段。

这里有几个短语:“老顽固”、“老腐败”、“活的木乃依“,这些人的共同点是顽固、保守、逆历史潮流而动。请举实例说明之。(保守派、流氓地痞、贪官污吏、卖国贼……)

“‘年轻精’充分的,虽老而不死”,真的吗?请女生齐读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请举实例说明之(古今中外,也可举教材出现的)。

《春秋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有年轻精神,就能立德、立功、立言。

那么,究竟什么是“年轻精神”呢?指名读第7~10自然段。讨论,教师板书,学生整理笔记。

怎样追求真理呢?(毫无成见、如饥似渴、虚心坦怀)

举实例:追求救国真理、科学真理……

“博爱”具体是指:。

正面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有整个人类的幸福才是自己的幸福。”

勇敢的战士:

正反举例。

由此可见,“年轻精神”,便是追求客观真理的精神,……愿大家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

第六自然段末句,用第11自然段的话,怎么说?

“永远年轻”、“死了也还年轻”与“死鬼”,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我们应该拥有“年轻精神”。

4)“在这种认识之下”,作者情不自禁地向年轻人发出了富有感染力的号召:“我们……年轻!”我们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你年轻,我年轻,我们都年轻;昨天年轻,今天年轻,明天更年轻;家乡年轻,祖国年轻,世界更年轻!

4.作业:

写一则讲演稿。

附板书: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郭沫若

开题年轻人

真理的追求者

主体年轻精神博爱的实践者

勇敢的战士

结尾学习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郭沫若的讲演艺术。

1.导入新课:

什么是讲演?讲演,是在公众场合就某个问题发表见解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的“公众场合”是:。

“某个问题”是指:。

郭老的见解是:。

2.这五分钟的讲演,富于哲理,充满激情,扣人心弦,让我们模仿先生作讲演。(角色定位:时间、地点、身份、听众;目的定位:激发同学做新世纪的强者。)

3.欣赏郭老的讲演艺术:

引题:同学们的讲演有没有体现郭老讲演的神韵呢?

讨论明确:

主体:富有哲理与激情。说它富于哲理,是因为本文拓判定“年轻人”的新视角——“主要看精神”,且正反对比,天衣无缝。

结尾:富有感召力。

开头:语言幽默风趣。且丝丝入扣。

“青春的畅泳”,当时是跳下海去,作“青春的畅泳”;未来是投身火热的生活,作青春的畅泳!

“沉默”,表示对萧红女士的哀悼和敬意!“沉默”,地底岩浆在奔突,过一、二万年大爆发,地球已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鲁迅说:“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今天的“沉默”,意味着明天青春活力的喷发、年轻精神的燃烧!

4.请同学讲演。

5.作业:练习二、四。

2、《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讲演和讲演的特点,了解对比论述的方法,诘、舐两字。

2.初步学会按讲演的基本结构分析课文,体会对比论述的方法,理解言简意赅的语句。

3.感受“年轻精神”,并以此自励。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结构、主题。

1.导入新课:

什么是讲演?(单元提示)

公众场合是指:。

简介萧红(注释)

简介郭沫若。

2.录音朗读:

在萧红墓前作不多不少的五分钟讲演,对我们来说怎么样?对诗人、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呢?请一同学计时。

思考:紧扣什么话题来讲演?

3.组织讨论:主题、结构。

1)烈士墓前讲演,语调是凝重低沉的,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地底岩浆的奔突、炉中黑煤的燃烧!郭沫若先生的感情之火,是在为谁燃烧?

第四自然段末句。郭老当初是准备怎样讲的?为何改变计划?(某先生的讲话:赞美了萧红女士光辉的一生,但何为年轻人,该从萧红女士身上汲取什么呢?令人摸不着头脑。)

2)怎样判定年轻人呢?请用“不能……,而要……”的句式归纳。

第六自然段:“所以,……年龄”。

判定的标准有两个,可偏废吗?(不是专看,而是“主要的看”)

具体怎么说呢?第六自然段末句(两个“死”)。

真是这样吗?男生齐读第五段。

这里有几个短语:“老顽固”、“老腐败”、“活的木乃依“,这些人的共同点是顽固、保守、逆历史潮流而动。请举实例说明之。(保守派、流氓地痞、贪官污吏、卖国贼……)

“‘年轻精’充分的,虽老而不死”,真的吗?请女生齐读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请举实例说明之(古今中外,也可举教材出现的)。

《春秋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有年轻精神,就能立德、立功、立言。

那么,究竟什么是“年轻精神”呢?指名读第7~10自然段。讨论,教师板书,学生整理笔记。

怎样追求真理呢?(毫无成见、如饥似渴、虚心坦怀)

举实例:追求救国真理、科学真理……

“博爱”具体是指:。

正面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有整个人类的幸福才是自己的幸福。”

勇敢的战士:

正反举例。

由此可见,“年轻精神”,便是追求客观真理的精神,……愿大家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

第六自然段末句,用第11自然段的话,怎么说?

“永远年轻”、“死了也还年轻”与“死鬼”,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我们应该拥有“年轻精神”。

4)“在这种认识之下”,作者情不自禁地向年轻人发出了富有感染力的号召:“我们……年轻!”我们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你年轻,我年轻,我们都年轻;昨天年轻,今天年轻,明天更年轻;家乡年轻,祖国年轻,世界更年轻!

4.作业:

写一则讲演稿。

附板书: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郭沫若

开题年轻人

真理的追求者

主体年轻精神博爱的实践者

勇敢的战士

结尾学习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郭沫若的讲演艺术。

1.导入新课:

什么是讲演?讲演,是在公众场合就某个问题发表见解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的“公众场合”是:。

“某个问题”是指:。

郭老的见解是:。

2.这五分钟的讲演,富于哲理,充满激情,扣人心弦,让我们模仿先生作讲演。(角色定位:时间、地点、身份、听众;目的定位:激发同学做新世纪的强者。)

3.欣赏郭老的讲演艺术:

引题:同学们的讲演有没有体现郭老讲演的神韵呢?

讨论明确:

主体:富有哲理与激情。说它富于哲理,是因为本文拓判定“年轻人”的新视角——“主要看精神”,且正反对比,天衣无缝。

结尾:富有感召力。

开头:语言幽默风趣。且丝丝入扣。

“青春的畅泳”,当时是跳下海去,作“青春的畅泳”;未来是投身火热的生活,作青春的畅泳!

“沉默”,表示对萧红女士的哀悼和敬意!“沉默”,地底岩浆在奔突,过一、二万年大爆发,地球已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鲁迅说:“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今天的“沉默”,意味着明天青春活力的喷发、年轻精神的燃烧!

4.请同学讲演。

5.作业:练习二、四。

3、《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案教学设计

二十九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郭沫若

学科

时间

年级

设计单位

主备人

参与人

语文

2014.6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 了解“年轻精神”的品质。

2、 体会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

3、 学习本文的构思的巧妙及正反对比的手法。

重、难点

1、理解讲演稿的写法,

2、学会写简短的讲演稿。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清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这样热情歌颂少年,他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尧!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此可安排在讨论中讲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了解“年轻精神”的品质。

2、 体会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

3、 学习本文的构思的巧妙及正反对比的手法

【三】作品、作者

简介郭沫若及萧红。

方法:可采用启发学生读标题及作者后,最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了解的愿望。

【四】自主导学

1、 字词注音:

泳yǒug 博bó 溺nì 舐shì

2、 解词:

①博爱 ②畅泳 ③打抱不平

3、“年轻精神”的品质是什么?

【齐读课文,思考问题,整体感知全文】

自读课文,指导其运用“圈点读书法”把文中重要词句圈画出来,并思考问题。

1、 讲演稿的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密切相关部分组成,你能找出本文的主体部分吗?

小结:5——11段,提出演讲的主题,分析“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是核心所在。

2、 由此思考,课文开头几段文字是不是题外话?为什么?

分析:不是。

1)开头在段文字,郭尧就地取材表达了“在萧红墓前”、对一群年青人、作“五分钟讲演”这三层含义,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为演讲话题作铺垫。

2)三段话语言风趣、幽默,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拉近距离,激发听众对讲演的兴趣。

3、 课文结尾部分,从内容上看作用是什么?

分析:收束全文,点明主题——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小结:此上步骤是便于学生了解讲演稿,能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五】合作探究

师范读全文,生思考讨论:接到五分钟讲演的任务

1、原打算怎么演讲?后来又为什么改变计划?

2、作者如何看待“年轻”的?(“年轻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你能否从文中找出关键的体会。

3、讲演者阐述了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4、你对文中的“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是怎样理解的?

分析:

1、追悼萧红女士沉默五分钟”,受某先生启发。

2、精神年轻 (对比手法)

3、第一个特征侧重讲学习精神。

第二个特征侧重讲实践精神。

第三个特征侧重讲战斗精神。

4、“使自己年轻”是对年轻人自身的要求,要求年轻人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和勇敢的战士,这讲的是“自己修身”。

使中国年轻”是要年轻人明确自己“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是为了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并使新中国繁荣富强,屹立于远大的理想,为国家作贡献。

总结全文,分析构思,写法。

1、这篇即兴讲演,讲述年轻精神的特征,鼓励年轻人培养“年轻精神”的品质,“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为未来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构思:五分钟讲演——沉默五分钟——追念萧红为革命的短暂一生——年轻人的话题——年轻精神如何看?——年轻精神的品质——勉励青年朋友。

写法:

1)就地取材 2)语言幽默 3)触景生情 4)勉励青年

2、学生质疑

【六】反馈检测

1、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做,“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2、学习了这篇演讲稿,你能否针对某种情境作简短演讲。

①随便吐痰、随意说脏话,恶语伤人。

②班级有人抄袭别人作业。

③中学生要不要交友。

④爸妈关心你的学习。

板书设计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郭沫若

第一个特征侧重讲学习精神。

第二个特征侧重讲实践精神。

第三个特征侧重讲战斗精神。

教学反思

4、《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发扬“年轻精神”。

2、体会郭老的语言艺术。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和发扬“年轻精神”。

2、体会郭老的语言艺术。

三、教学难点:

1、体会郭老的语言艺术。

四、教学方法:

1、讨论法;2、读写结合法;3、分工合作法。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一框。

六、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板书: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2、读题、析题、了解作家。

(1)读课题两遍。

(2)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事情——讲演地点——萧红墓前时间——五分钟

(3)这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谁能补上演讲者、听众,说一句完整的句子。

(4)你知道作家以及关于他的情况吗?(郭沫若,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明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王昭君》等。)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内容?(讲演的内容)想读吗?真的想读吗?

4、先不忙读书,让我们大胆的猜测以下,不!应该是分析一下,如果我们站在烈士墓前,会对到场的听众讲些什么?从对墓中人的感情、和对听众的希望角度去想。

(①怀念和哀悼烈士——萧红作家。②赞扬萧红的崇高精神③激励听众继承烈士的遗志,踏着烈士的足迹,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二、学生读课文,印证一下。

学生读后,让学生简单说一说,是否和猜测、分析的一个样?(注意:表扬学生的善于思索。)

三、交代学习目标,明确阅读任务,确定阅读时间,结成攻关小组,读思画议。(投影)

1、阅读目标:自读课文,品析10个字:

哀志佩蔑情理正反庄谐

引导:围绕这些字,深入阅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①哀:怀念、哀悼②志:志向、想做什么样的人③佩:就是佩服、崇敬的意思④蔑:就是轻蔑、瞧不起之意。⑤情: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崇敬、怀念、愤恨的情感。⑥理:关于年轻的哲理⑦⑧正和反是指作者在讲演中举的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⑨庄:庄重⑩谐:就是幽默、诙谐、引人发笑的意思。

2、分工:一组解决:哀志二组解决:佩蔑

三组解决:情理四组解决:庄谐

五组解决:正反

3、确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分钟,各组开始比赛,看哪组率先完成。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四、师生集体讨论:

1、理解十个词:

哀:怀念、哀悼沉默志哀

志:做有“年轻精神”的人:①真理的追求者

志:做有“年轻精神”的人:②博爱的实践者敬佩

③勇敢的战士

佩:萧红作家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年轻精神”——斗争到底,虽死犹存。

蔑:无“年轻精神”的人:老腐败、老顽固、活的木乃伊、狗腿子、死鬼(岂止是轻蔑,更是对这种人的唾骂、憎恶)

情:哀佩蔑爱国——使中国年轻(含义:三座大山重负,堪若老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推翻三山,建立新中国,使祖国繁荣昌盛。)

理:生理年龄与精神年龄的辨证关系——哲理

正反对比:①萧红老腐败、老顽固、活的木乃伊、狗腿子、死鬼

②有“年轻精神”的人无“年轻精神”的人

庄:哀悼怀念之情,叫人感染,“年轻”哲理叫人深思,谁会发笑。

谐:沉默五分钟沉没胜于雄辩

老腐败、老顽固、活的木乃伊、狗腿子、死鬼——我们仿佛看到郭老在内心深处的嘲笑。

2、小结任务完成情况,表扬学生。

3、让学生个10个字添上一些字,连成5个词组,看谁连的又快又好。教师先示范一组。(哀志——亦哀亦志)

(亦哀亦志亦佩亦蔑亦庄亦谐情理交融正反对比)

4、齐读所填词组。

师评:这些短语,充分赞美了郭老这篇讲演稿,也充分显示了郭老这位大文豪的大家风范(——板书:大家风范)。

5、读了本文,你觉得你最难忘、最需要学习、最需要发扬的是什么?(发扬“年轻精神”)教师:让“年轻精神”永存(——板书:精神永存)。

五、小练笔。

1、师:我们应该怎样发扬“年轻精神”呢?请联系我们的中学声的理想、生活、学习、人生、克服困难等写一些激励你自己或者勉励别人的话语。可以是一两句话,格言式的,可以是三两段式杂谈,如果你愿意,长篇大论也行。

2、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习作交流。

六、学生总结。

让学生简单说说这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适当指导学生说得条理一些。

七、齐读板书。

(下课)

八、板书设计: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亦哀亦志亦佩亦蔑

郭沫若五分钟讲演亦庄亦谐情理交融大家风范

正反对比“精神”永存

附:投影内容。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1、阅读目标:自读课文,品析10个字:

哀志佩蔑情理正反庄谐

引导:围绕这些字含义,深入阅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哀:怀念、哀悼

志:志向、想做什么样的人、人生目标。

佩:就是佩服、崇敬的意思

蔑:就是轻蔑、瞧不起之意。

情: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崇敬、怀念、愤恨的情感。

理:就是作者在文中讲的关于“年轻”的哲理。

正和反:指作者在讲演中举的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

庄:庄重情感、深邃的哲理、振奋人心的主题。

谐:幽默、诙谐、引人发笑,拉近与演讲者的心理距离。

2、分工:一组解决:哀志二组解决:佩蔑

三组解决:情理四组解决:庄谐

五组解决:正反

3、确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分钟,各组开始比赛,看那组率先完成。

注意:读注画议,请教老师。

5、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学设计两课时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是1948年郭沫若编著的一篇演讲文,文章赞颂女作家萧红“一生为解放事业而奔走”的精神,并由此指出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的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案设计两课时,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讲演的特点;

2、分析课文的基本结构、中心;

3、根据讲演的特点,写一篇讲演稿。

二、教学重点

讲演的特点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四、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提炼讲演的特点,并分析课文;

第二课时:简介作者、萧红;提点重点字、词;分析课文中重点的句子、段落。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一位同学进行演说

2、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刚才这位同学的演说体裁可以定为什么?

3、从这位同学的演说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讲演应具备哪些条件?

讨论后明确:

体裁:议论文

条件:①、要有针对性;

②、结构完整;

③、观点鲜明、集中;

④、语言简练、风趣;

⑤、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

(二)、新课教学

1、引入:依据以上讲演条件,我们今天来学习郭沫若的《在萧红墓前的讲演》。

2、(具体感知)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文分别在哪些地方体现了以上我们所讲的特点?(讨论)

讨论后明确:

①、要有针对性:年轻的朋友们。

②、结构完整:第一部分(1—4段)开题;

第二部分(5—11段)主体;

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

③、观点鲜明集中

读4、5两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A、这二节阐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年轻人的内涵。

B、什么是年轻人?

明确: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C、“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这里的年轻人是从什么角度去阐述的?

明确:年轻的精神的角度。

D、年龄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呢?

明确:“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

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E、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读7-10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A、年轻精神的品质特征有哪些?找出最能体现这些精神品质的关

键词。

明确: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第三、是勇敢的战士。

B、如何来理解“一张白纸”和“倒下去立刻跳起来?

明确:“一张白纸”:比喻思想纯真,毫无成见。

“倒下去立刻跳起来”:指遇到挫折或失败后立即作出恢复前进状态的反应,速度快,力量大,生动地展现了勇敢者的形象。

C、三点品质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从主要次

④、语言简练、风趣:

如“我们是年轻人,我们没有悲伤,我们没有感慨”这里边用三个短句组成一个排比句,加强讲演的语势和力度。

如“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

⑤、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如最后一段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从学生的讲演中体会讲演的特点,并以此来分析课文,所以我

们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讲演的特点。

(四)、作业(以学促写)

学习课文中讲演的特点,搜集生活中自己亲身经历并感受最深的一、两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上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案设计两课时全部内容了,本站还有许多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的解锁与关注。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案设计两课时】相关推荐文章:

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两课时

高中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论语教案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两课时

客至教案设计 客至教案设计一等奖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6、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 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萧红墓畔口占教案设计2021,希望大家喜欢。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相关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二.整体感知

1.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2. 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背景链接】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细读感悟】

1. 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 “寂寞” 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2. 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 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上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萧红墓畔口占教案设计2021全部内容了,本网站还有许多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的解锁与关注。

【萧红墓畔口占教案设计2021 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2021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一等奖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五石之瓠教案 五石之瓠教案一等奖

中国石拱桥教案 中国石拱桥教案一等奖

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的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赞其功(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作业: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七、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8、《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的丰功伟绩;

2、通过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来体会严密的逻辑性和论辩思路。

【教学重点】

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马克思肖像)今年的5月5日,是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186周年纪念日。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正是这样一位巨人,他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进程,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

二、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请学生概括课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逝世情况——伟大贡献——巨大影响

三、具体研习课文

1、分析第一部分:(下面我们具体研析课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多媒体展示马克思逝世情景。提问:

(1)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

那么要体现出这种感情,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明确:语调低沉、凝重,语速缓慢。

学生按照这个要求再读一次。(肯定学生朗读的效果)

(2)写马克思逝世,不用“去世”、“停止呼吸”,而说“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为什么?

明确: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如同学们不理解,可对“避讳”作一些引申)

2、分析第二部分

(1)请学生找出统领全文总纲的句子: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空白”和“不久”这两个词语从

__空间____和___时间____两个方面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

(3)分析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贡献:

理论贡献: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3、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发现。

革命实践:

1、编报著书;

2、创立第一国际.

关键字句赏析: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明确:运用类比手法,体现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明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3、分析第三部分:(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巨大影响:

生前:

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爱戴、尊敬

死后: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关键字句赏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明确:

1、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2、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热烈赞扬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明确:一个“将”字体现出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四、小结(请学生谈谈自己从本课中学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到议论文写作的角度作总结)

五、研究性学习

学习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的议论文特点,采用层进式的结构,以“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性的短文。

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及答案

1.选出与例句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睡着了——但是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

A.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B.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C.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D.火刑——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

2.“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对这段话的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项是:[ ]

A.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就出了意外,失去了最伟大的导师和亲密的战友,有痛惜之情,但主要是作者自己深深的自责。

C.这段文字可看出恩格斯沉痛之中又有敬重、痛惜、宽慰之情,感情细腻而又复杂。

D.作者受情境所限,以“停止思想”和“永远地睡着了”代替“逝世”,以“两点三刻”“还不到两分钟”渲染内心的伤感和遗憾,虽悲痛而不失自持。

3.与“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修辞相同的项是:[ ]

A.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C.“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追问。“老了”。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揣摩语言,完成习题。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和□□,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A.对比 B.衬托

C.欲扬先抑 D.夸张

(2)在文中方框处依次填入三个词,应是: □□、 □□、 □□

(3)“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句话有什么艺术特点?它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9题。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中,不必说世俗的成功,社会和历史所承认的成功,即便是精神追求本身的成功,也不是主要目标。在这里,目标即寓于过程之中,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本身就成了生存方式,这种追求愈执著,就愈是超越于所谓的成败。一个默默无闻的贤哲也许更是贤哲,一个身败名裂的圣徒也许更是圣徒。如果一定要论成败,一个伟大的失败者岂不比一个渺小的成功者更有权被视为成功者?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阻止的追求是一种□□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周国平《比成功更宝贵的》

5.在方框处应填入的两个词语分别是:□□ □□

6.文中所讲的“比成功更宝贵的”是:[ ]

A.青春的梦 B.追求本身

C.成功的喜悦 D.生命的延伸

7.对“渺小的成功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软弱的成功者

B.取得小成绩的人

C.年轻的成功者

D.在失败面前成功是渺小的

8.“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A 3.C 4.(1) A (2)尊敬、爱戴、悼念(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含蓄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4)“许多敌人”都是因阶级利益冲突而结下的,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说明马克思不存私念,为人无懈可击。这种含蓄的评价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革命精神。 5.成功,浅薄 6.B 7.C 8.人不应在成功面前停下,而应不断地追求。追求的本身比短暂渺小的成功要有意义得

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2、6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第3、7段的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83周年,由此引出话题:

调查: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同学请举手。(美国高中生的必读书。)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提示学生:以马克思精神学习这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

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今天,我们应该以独立思考的精神来研究探讨这篇著名的文章。学生、教师、作者平等对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3.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4.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三、让学生快速阅读本文,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划分。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四、分析第二部分结构。

提问(1):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第二部分,恩格斯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课文第3、4、5段。

提问(2):①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承上启下。

明确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的“这样”紧承第7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段应与第7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五、讲解第3、4、5段。

提问(1):①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领起哪些内容?②“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③如何理解这一“规律”?④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①: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明确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明确④: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

提问(2):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②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③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①:“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明确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

明确③: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六、总结。(略)

七、作业。

1.结合书下注解认真阅读第6、7、8段。

2.思考题:

①第6段偏重于肯定理论还是实践?为什么?

②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名称?

③第2段中两个“对于”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第6、7、8段,练习分析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简要叙述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

二、分析第6、7、8段。

提问(1)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②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明确①: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这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明确②: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提问(2):①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何概括?③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④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明确①: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明确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内容和成果。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确③: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明确④: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

三、练习指导。

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训练学生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语句的含义。

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①关键词语的选用;②所采用的修辞手法;③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已运用过这样的方法,例如:分析第6段中的两种不同程度的“喜悦”,突出马克思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视。再举练习题中的例子:

例2 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明确:重点分析“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例5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课文中可拿来做此类练习的句子还很多:

(1)分析“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丰富含义。

参考答案:时间精确到时、刻,表明了作者郑重的态度和极度悲痛的心情。“最伟大的思想家”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产生的影响。

“停止思想”突出了作者对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哀悼之情。

(2)分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参加答案:“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四、作业。

1、完成《精编》上有关的练习。

2、预习第四课。

教案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