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案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一等奖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3-06-26 14:44:04

类别:教案一等奖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一等奖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只识不写“渊”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了解当时的背景,体会肖邦的内心感受。

教学资源

ppt,背景资料:肖邦的最后人生

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一直在折磨着肖邦,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弱不禁风。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那天,音乐厅布满鲜花,音乐会的票在几天以前就已预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顶轿子抬上后台的。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支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风华正茂时演奏得一样充满生气和诗意,优美而动人。当他用尽全身力量弹出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慢慢从钢琴旁站起身来。这时,静穆的音乐厅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向肖邦袭来。过度的辛苦和兴奋,肖邦只觉眼前金花飞闪,一切都在晃动,人们连忙把他搀扶下去。

音乐会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气喘,极度虚弱。给肖邦看病的医生感到这对一个重肺病患者不是一个好兆头。而这时,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之时。巴黎人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烈火已熊熊点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着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倾听着远处枪炮轰鸣和大街上“自由万岁”的口号声。没过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个欧洲,人们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维也纳革命了,意大利米兰人民赶走了奥地利侵略者。密茨凯维奇正在组织波兰军团。波兰的波兹南地区爆发了起义——病弱的肖邦听到这些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波兰祖国又有了希望。有的波兰同胞要回国去参加战斗了,肖邦感慨万分,不管医生怎样劝阻,他坚持要到车站上去为他的同胞送行。从车站回来,心情的激动、行动的劳累使他严重的肺病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心脏急剧地跳动,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他在病痛中延缓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岁的“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取出十八年前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国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国,死了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离去。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又把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波兰。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肖邦的心脏被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波兰。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波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珍藏起来,使它免于遭受德国侵略者的破坏。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脏又被庄严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

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人民中间跳动,他的音乐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世界人民。

预习设计

1.自学生字新词,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完成《习字册》。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新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查字典,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说说词语的意思:“悲愤欲绝”、“与世长辞”。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顺文中的长句。

4. 搜集肖邦和当时波兰的相关资料。

学程设计

导航策略

调正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进课文(4分钟)

1.欣赏音乐《革命练习曲》,说说感受。

2.介绍肖邦,了解肖邦其人。

(肖邦,波兰音乐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3.质疑课题,带着问题读书。

(预设:“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 “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6分钟)

l 预习作业1

1.展示——习字册。

2.点评、总结记住字形、生字写美观的方法。

l 预习作业2

1.朗读展示

2.解释词语

(1)悲愤欲绝:绝,指到了极点。悲痛、愤怒得都到了极点了。

(2)与世长辞:辞,告别,离去。与人世永远的告别了,一般指人逝世了。

(3)弥留之际:病危将死的时候。

l 预习作业3

朗读展示。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16分钟)

【学程单一】

①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②试给课文分段。

③采用段意合并的方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主学习。(8分钟)

2.合作探究。(3分钟)

3.展示。(4分钟)

分四段:

一(1)波兰被瓜分,不得不离开祖国。

二(2)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

三(3、4)思念祖国,忘我创作。

四(5、6)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

主要内容: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

4.学习反思(1分钟)

一是可以采用合并法进行概括;二是合并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通顺。

第四板块:精读第一段(10)

【学程单二】

①默读第一段,思考: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理解:瓜分、深渊。

②“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离开自己的祖国”,他“悲”的是什么?他“愤”的又是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1.自主学习。(3分钟)

2.合作探究。(2分钟)

3.展示。(4分钟)

(1)他悲的是自己的才华不能在自己的祖国展示,不得不远走他乡,他愤的是沙皇俄国对波兰的奴役!)

(2)有感情地朗读。

4.学习反思。(1分钟)

第五板块: 明确任务,完成作业(4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课文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

(播放《革命练习曲》)

2.听了以后,大家有什么感觉?

(激情澎湃,催人奋进)

3.那你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写的吗?

对,很多同学都猜出来了。是肖邦。谁来介绍他?

4.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这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

5.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l 预习作业1

1.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导学。

“黎”字中间的撇和捺写舒展。

l 预习作业2

1.指名学生展示交流。

忧虑 蜡烛 巴黎 一腔热血

深渊 维斯瓦河 埃斯内尔 催人奋起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2.解释带点的字,再说说词语的意思: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弥留之际

l 预习作业3

指名学生展示交流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任务驱动。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3.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4.导学。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2)采用场景与课文内容一一对应的方式指导分段。

(3)选择1名学生作例子,指导如何把段意连起来概括主要内容。

5.组织反思。

想一想,这篇文章记叙了几件事,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注意什么?

第四板块:精读第一段

1.任务驱动。

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1)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理解词语。

(2)补充:肖邦是个了不起的“钢琴诗人”,沙皇曾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不答应沙皇的要求,肖邦就不能在波兰从事他的音乐创作。

(3)指导朗读,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6.组织反思。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一至四题。

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补充习题》二、五。

3.课后练习。

教学内容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资源

ppt,背景资料

预习设计

思考《一课一练》的第五题。

学程设计

导航策略

调正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2分钟)

朗读第一段。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33分钟)

一、精读第二段

1.自主学习。(6分钟)

【学程单一】

①黙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哪几个告别的场景?

②划出你最感动的地方,想想感动的原因。

【学程单二】

①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老师的话是多么恳切啊! 你能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吗?

②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你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吗?

②朗读体会

【学程单三】

小练笔:“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此时的肖邦什么话也没说,但他心中定有千言万语,他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呢?

2.合作探究。(2分钟)

3.展示。(6分钟)

(1)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赠送银杯

(2)“特殊礼物”:老师希望肖邦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3)有感情地朗读。

二、精读第三段

1.自主学习。(5分钟)

【学程单四】

① 读第3自然段, 查字典理解“悲愤欲绝”。

②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 你们从起义失败了一句中读到了什么?你能看到文字背后的场景吗?

【学程单五】

①快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②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合作探究。(1分钟)

3.展示。(5分钟)

(1)预设:第3自然段文字背后的场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听到了冲锋的号角,看到了波兰人民浴血奋战的场面,看到了起义者被杀戮!

(2)第4自然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3)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

三、精读第三、四段

1.自主学习。(3分钟)

【学程单六】

①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理解““弥留之际”;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②读一读.比一比,说说下列句子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2.合作探究。(1分钟)

3.展示。(4分钟)

(1)肖邦想: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 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您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您的怀抱……

(2)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3)肖邦把他的一生的才华都献给了他的祖国,他的人民。他像一只泣血的天鹅,为祖国奉献了一切。而他的一腔爱国热情也永远感动着我们。

第三板块:总结全文(3分钟)

1.学生交流: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于谦《石灰吟》、陆游《示儿》……

第一板块

老师引读(第一段)――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不得不离:复习导入开自己的祖国。

第二精读板块: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二段

1.过渡:肖邦于是带着无奈的心情,带着悲愤,在一个飘着薄雾的清晨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告别了自己的祖国,离开了首都华沙。可是他的老师和同学多么舍不得肖邦离开啊,他们纷纷来到城郊为肖邦送行!

2.任务驱动。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①指导想象老师的神情,肖邦的心语,抓住“突然” “特地”“无论……都……不要……”等关键词体会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②指导朗读感受。

二、精读第三段

1.任务驱动。

过渡:是啊!在这里肖邦不仅感到悲伤,而且对侵略者感到无比的痛恨与愤怒!肖邦又是怎么做的?听——播放《革命练习曲》

.2.导学:

(1)看插图体会肖邦工作的忘我。

(2)补充:如《降b小调奏鸣曲》、《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等。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3)指导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三、精读第三、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任务驱动。

2.导学。

(1)联系上文展开想象。

(2)抓住关键词体会肖邦情感。

(3补充:肖邦临终时,姐姐、姐夫和波兰的同胞们,都聚集在他身旁.应他的要求波托茨卡伯爵夫人为他唱了一首波兰歌曲,这是他最后听到的音乐.他的遗嘱是要求把心脏送回祖国,最后的一句话是以微弱的声调说出的:“妈妈,可怜的妈妈!”

第三板块:总结全文

1.听了肖邦的遗言,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我国与之类似的文章或诗句呢?

2.他们都为了祖国而战斗不息,尤其是陆游,在他的绝笔诗《示儿》中,还发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呐喊。这与肖邦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多么的相似啊!

3.古今中外,有着多少的仁人志士,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甘愿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肖邦就是其中的一个,让我们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生)肖邦!让我们记住这句伟大的名言——(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作业设计

1. 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完成《一课一练》

-yQ-e蓒`O�'>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完成《补充习题》三1、六、七。

★★3.再找几首爱国诗篇读一读。

★★★4.改写成叙文。


2、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教学内容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只识不写“渊”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了解当时的背景,体会肖邦的内心感受。

教学资源

ppt,背景资料:肖邦的最后人生

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一直在折磨着肖邦,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弱不禁风。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那天,音乐厅布满鲜花,音乐会的票在几天以前就已预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顶轿子抬上后台的。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支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风华正茂时演奏得一样充满生气和诗意,优美而动人。当他用尽全身力量弹出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慢慢从钢琴旁站起身来。这时,静穆的音乐厅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向肖邦袭来。过度的辛苦和兴奋,肖邦只觉眼前金花飞闪,一切都在晃动,人们连忙把他搀扶下去。

音乐会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气喘,极度虚弱。给肖邦看病的医生感到这对一个重肺病患者不是一个好兆头。而这时,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之时。巴黎人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烈火已熊熊点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着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倾听着远处枪炮轰鸣和大街上“自由万岁”的口号声。没过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个欧洲,人们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维也纳革命了,意大利米兰人民赶走了奥地利侵略者。密茨凯维奇正在组织波兰军团。波兰的波兹南地区爆发了起义——病弱的肖邦听到这些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波兰祖国又有了希望。有的波兰同胞要回国去参加战斗了,肖邦感慨万分,不管医生怎样劝阻,他坚持要到车站上去为他的同胞送行。从车站回来,心情的激动、行动的劳累使他严重的肺病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心脏急剧地跳动,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他在病痛中延缓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岁的“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取出十八年前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国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国,死了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离去。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又把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波兰。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肖邦的心脏被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波兰。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波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珍藏起来,使它免于遭受德国侵略者的破坏。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脏又被庄严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

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人民中间跳动,他的音乐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世界人民。

预习设计

1.自学生字新词,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完成《习字册》。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新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查字典,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说说词语的意思:“悲愤欲绝”、“与世长辞”。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顺文中的长句。

4. 搜集肖邦和当时波兰的相关资料。

学程设计

导航策略

调正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进课文(4分钟)

1.欣赏音乐《革命练习曲》,说说感受。

2.介绍肖邦,了解肖邦其人。

(肖邦,波兰音乐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3.质疑课题,带着问题读书。

(预设:“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 “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6分钟)

l 预习作业1

1.展示——习字册。

2.点评、总结记住字形、生字写美观的方法。

l 预习作业2

1.朗读展示

2.解释词语

(1)悲愤欲绝:绝,指到了极点。悲痛、愤怒得都到了极点了。

(2)与世长辞:辞,告别,离去。与人世永远的告别了,一般指人逝世了。

(3)弥留之际:病危将死的时候。

l 预习作业3

朗读展示。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16分钟)

【学程单一】

①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②试给课文分段。

③采用段意合并的方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主学习。(8分钟)

2.合作探究。(3分钟)

3.展示。(4分钟)

分四段:

一(1)波兰被瓜分,不得不离开祖国。

二(2)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

三(3、4)思念祖国,忘我创作。

四(5、6)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

主要内容: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

4.学习反思(1分钟)

一是可以采用合并法进行概括;二是合并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通顺。

第四板块:精读第一段(10)

【学程单二】

①默读第一段,思考: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理解:瓜分、深渊。

②“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离开自己的祖国”,他“悲”的是什么?他“愤”的又是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1.自主学习。(3分钟)

2.合作探究。(2分钟)

3.展示。(4分钟)

(1)他悲的是自己的才华不能在自己的祖国展示,不得不远走他乡,他愤的是沙皇俄国对波兰的奴役!)

(2)有感情地朗读。

4.学习反思。(1分钟)

第五板块: 明确任务,完成作业(4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课文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

(播放《革命练习曲》)

2.听了以后,大家有什么感觉?

(激情澎湃,催人奋进)

3.那你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写的吗?

对,很多同学都猜出来了。是肖邦。谁来介绍他?

4.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这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

5.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l 预习作业1

1.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导学。

“黎”字中间的撇和捺写舒展。

l 预习作业2

1.指名学生展示交流。

忧虑 蜡烛 巴黎 一腔热血

深渊 维斯瓦河 埃斯内尔 催人奋起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2.解释带点的字,再说说词语的意思: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弥留之际

l 预习作业3

指名学生展示交流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任务驱动。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3.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4.导学。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2)采用场景与课文内容一一对应的方式指导分段。

(3)选择1名学生作例子,指导如何把段意连起来概括主要内容。

5.组织反思。

想一想,这篇文章记叙了几件事,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注意什么?

第四板块:精读第一段

1.任务驱动。

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1)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理解词语。

(2)补充:肖邦是个了不起的“钢琴诗人”,沙皇曾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不答应沙皇的要求,肖邦就不能在波兰从事他的音乐创作。

(3)指导朗读,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6.组织反思。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一至四题。

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补充习题》二、五。

3.课后练习。

教学内容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资源

ppt,背景资料

预习设计

思考《一课一练》的第五题。

学程设计

导航策略

调正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2分钟)

朗读第一段。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33分钟)

一、精读第二段

1.自主学习。(6分钟)

【学程单一】

①黙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哪几个告别的场景?

②划出你最感动的地方,想想感动的原因。

【学程单二】

①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老师的话是多么恳切啊! 你能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吗?

②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你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吗?

②朗读体会

【学程单三】

小练笔:“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此时的肖邦什么话也没说,但他心中定有千言万语,他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呢?

2.合作探究。(2分钟)

3.展示。(6分钟)

(1)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赠送银杯

(2)“特殊礼物”:老师希望肖邦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3)有感情地朗读。

二、精读第三段

1.自主学习。(5分钟)

【学程单四】

① 读第3自然段, 查字典理解“悲愤欲绝”。

②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 你们从起义失败了一句中读到了什么?你能看到文字背后的场景吗?

【学程单五】

①快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②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合作探究。(1分钟)

3.展示。(5分钟)

(1)预设:第3自然段文字背后的场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听到了冲锋的号角,看到了波兰人民浴血奋战的场面,看到了起义者被杀戮!

(2)第4自然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3)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

三、精读第三、四段

1.自主学习。(3分钟)

【学程单六】

①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理解““弥留之际”;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②读一读.比一比,说说下列句子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2.合作探究。(1分钟)

3.展示。(4分钟)

(1)肖邦想: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 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您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您的怀抱……

(2)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3)肖邦把他的一生的才华都献给了他的祖国,他的人民。他像一只泣血的天鹅,为祖国奉献了一切。而他的一腔爱国热情也永远感动着我们。

第三板块:总结全文(3分钟)

1.学生交流: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于谦《石灰吟》、陆游《示儿》……

第一板块

老师引读(第一段)――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不得不离:复习导入开自己的祖国。

第二精读板块: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二段

1.过渡:肖邦于是带着无奈的心情,带着悲愤,在一个飘着薄雾的清晨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告别了自己的祖国,离开了首都华沙。可是他的老师和同学多么舍不得肖邦离开啊,他们纷纷来到城郊为肖邦送行!

2.任务驱动。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①指导想象老师的神情,肖邦的心语,抓住“突然” “特地”“无论……都……不要……”等关键词体会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②指导朗读感受。

二、精读第三段

1.任务驱动。

过渡:是啊!在这里肖邦不仅感到悲伤,而且对侵略者感到无比的痛恨与愤怒!肖邦又是怎么做的?听——播放《革命练习曲》

.2.导学:

(1)看插图体会肖邦工作的忘我。

(2)补充:如《降b小调奏鸣曲》、《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等。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3)指导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三、精读第三、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任务驱动。

2.导学。

(1)联系上文展开想象。

(2)抓住关键词体会肖邦情感。

(3补充:肖邦临终时,姐姐、姐夫和波兰的同胞们,都聚集在他身旁.应他的要求波托茨卡伯爵夫人为他唱了一首波兰歌曲,这是他最后听到的音乐.他的遗嘱是要求把心脏送回祖国,最后的一句话是以微弱的声调说出的:“妈妈,可怜的妈妈!”

第三板块:总结全文

1.听了肖邦的遗言,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我国与之类似的文章或诗句呢?

2.他们都为了祖国而战斗不息,尤其是陆游,在他的绝笔诗《示儿》中,还发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呐喊。这与肖邦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多么的相似啊!

3.古今中外,有着多少的仁人志士,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甘愿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肖邦就是其中的一个,让我们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生)肖邦!让我们记住这句伟大的名言——(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作业设计

1. 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完成《一课一练》

-yQ-e蓒`O�'>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完成《补充习题》三1、六、七。

★★3.再找几首爱国诗篇读一读。

★★★4.改写成叙文。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祖国二字用红笔写)。同学们,看课题,你发现我的板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祖国是一个温馨的词语,用红笔板书正是由于这个词流露出亲切之感,让我们读一读这个词。

祖国,战火纷飞的年代,她让我们激昂奋进;和平发展的日子,她让我们幸福美满。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我们懂得祖国二字饱含了无限慷慨;读余光中的《乡愁》,我们懂得祖国二字书写了许多眷恋。每个人,面对这样两个字都有不尽的感受,让我们三读这个词。

如果,读这个词语我们内心充满澎湃,那么读这句话,我们一定能感觉到肖邦发自肺腑的忧愤,也一定能感受到肖邦眷顾祖国的强烈心声。齐读课题。

2、理解课题

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在课文中找出与课题相应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肖邦的心情。(多媒体出示该段文字)

指导朗读。

弥留之际:病危将死的时候。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远离华沙的异国他乡虽然也可以给肖邦提供一席安眠之地,但毕竟不是自己的祖国,表现了他至死不忘祖国,要与祖国永远在一起的强烈爱国情感。)

3、学习第一段

说起离开故土漂泊他乡,我们还得从头说起。请同学们拿起笔,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出肖邦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的原因。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什么想问的?

引导讨论肖邦可不可以留下来以加强理解肖邦离开祖国的无奈。

出示句子: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肖邦离开祖国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理解满怀悲愤、不得不)

指导朗读该句(语调低沉,速度稍慢,重读“不得不”)。

4、学习第二段

生我养我的故土已经遭到列强的瓜分,面对满目疮痍,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那场面何等凄凉何等悲怆,捧起你的书,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一段,请同学们按照告别——送别——离别的顺序给课文分一分层。

特别的岁月,别样的离愁,就连苍天也为之动容,那薄薄的雾霭不正是肖邦心头的阴云吗?

肖邦如此,送行的人又是如何呢?我想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二层,想一想送别过程中着重写了几件事。(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赠送银杯)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特地谱写了一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来为他送行。请你想象一下,《即使你远在他乡》这首歌的歌词会有哪些内容?老师和同学们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为什么他们会是这样的神情?

出示句子: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指名读这句话。评价。

指导读好“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读出老师殷切的期望。

教师与学生互相角色扮演埃斯内尔及肖邦,熟悉课文并帮助背诵课文。

出示句子: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希望肖邦不要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自由练习朗读。

齐读第三层。

面对亲爱的祖国,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胜利归来在何时;面对敬爱的老师,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聆听教诲在何时;面对可亲的同学,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促膝相聚在何时。

可是,肖邦选择了疾驰而去,什么叫“疾驰而去”?这矛盾吗?

指名读,齐读。

背诵课文第二段。

5、延情课后

曾几何时,我们为奥运赛场上健儿们披金挂银而振奋,我们为神舟号飞天而欢呼。今天,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享受幸福的生活,为祖国的逐渐强大而兴奋。可是,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在那祖国遭受沦陷的岁月,肖邦虽然离开了自己亲爱的祖国,却哪能丢下牵挂,抛却思念,漂泊的日子,他过得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4、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一课时)

溧城中心小学 黄秋瑾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你了解哪些音乐家?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3、指导朗读。 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学生自由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学生提问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学生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

溧城中心小学 黄秋瑾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读了第一段,你知道什么?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2、学生自学

3、交流并指导朗读。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4、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理解“彻夜”。(通宵,整夜)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7)思考:为什么这么做? 看插图,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生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1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2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四人小组交流)指读第3自然段,理解词语,体会肖邦的悲愤。让学生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自由读、指名读。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资料提供者:黄秋瑾

5、《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6、《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7、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牛号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牛号教案,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精彩教学设计马上开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解放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下课。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牛号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8、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好教案第二课时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好教案第二课时,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内容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拟 3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精彩创意搜索信息

(1)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2)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3)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4)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5)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1、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3 练习4

教学札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好教案第二课时,希望对你有帮助!

9、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好教案第三课时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好教案第三课时,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内容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拟 3 课时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精彩创意搜索信息

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1、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2、同桌互背,指名背。

3、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1、仿照第2段分场景的写法,写一段自己与别人的告别场面。

2、欣赏肖邦的作品。

教学札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好教案第二课时,希望对你有帮助!

10、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好教案精彩教学设计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好教案精彩教学设计,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内容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拟定教时

3-1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资料摘抄、教具等)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设想)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设想)

4、指导分段

二、 精读指导

三、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达成度

没达标学生名单

感想、反思:

教学内容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拟定教时

3-1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课前准备(资料摘抄、教具等)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设想)

一、复习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2、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sjbwz/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女生读。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设想)

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article/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句子:1、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2、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达成度

没达标学生名单

感想、反思:

教学内容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拟定教时

3-1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资料摘抄、教具等)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设想)

一、复习导人

1.我们精读了文章前三段,说说分别写了什么。

2.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为什么。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1、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2、同桌互背,指名背。

3、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三、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设想)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达成度

没达标学生名单

感想、反思: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好教案精彩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1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平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

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2、小学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肖邦消逝概念蜡烛疾驰特殊勉励抗争四处奔波悲愤欲绝与世长辞雾霭催人奋起盛[chéng]满

绝:停止。辞:辞别,离开。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时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后记:

(二)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雾霭呐喊盛满疾驰蜡烛

维斯瓦河消逝催人奋起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教案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