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案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莺》教案一等奖

《莺》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3-06-20 14:44:03

类别:教案一等奖

《莺》教案一等奖

1、《莺》教案一等奖

1. 学习11课《莺》12课《月亮上的足迹》

2. 汉语知识:副词、连词、介词

3. 第三单元检测

11课《莺》

(一)文学常识

作者: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布封自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的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但它的语言优美,又不乏艺术的形象描绘,因而也有文学价值,课文就是选于此书。

作为科学家,布封颇受诋毁,作为文学家,却受到普遍的赞扬。他写的《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喜爱。

(二)基础知识

1. 读准字音

mái qī tián hē xǐ hán

阴霾 栖息 恬静 千呵万护 迁徙 涵养

2. 解释词语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栖息:(鸟类)停留休息。

涵养:蓄积并保持。

恬静:安静。

迁徙:迁移。

(三)文章内容和结构

这篇科学小品,以文学的笔调,描绘了莺的活泼好动,生性胆小,善于歌唱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莺和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

全文六个自然段:

第一段:冬天过去了,鸟类带来了初春的信息。

第二段:莺活跃,灵巧,轻盈,好动。

第三段:莺的毛色,大多为灰白色或褐色,显得暗淡缺少光彩。

第四段:莺在花园里,树丛中,菜园里栖息、繁衍、打闹。

第五段:莺生性胆小,但容易忘却,很快回到欢乐之中。

第六段:莺有着美妙的歌声,它歌唱幸福,人们为之动情。

12课《月亮上的足迹》

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全文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小节)写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第二部分(5—9小节)写飞船飞向月球。

第三部分(10—14小节)写登月舱登月成功。

第四部分(15—20小节)写飞船返回地球。

这几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在登月航登月成功,这段里记叙了宇航员做的六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各种仪器。

(5)插上美国星条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语法知识

(一)副词:

1. 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 常用的副词

(1)表示程度的,如:很、更较、稍、最、太、极等。

(2)表示范围的,如:都、全、只、单、俱、仅、一共、统统等。

(3)表示时间的,如:才、已、刚、就、马上、立刻、永远、将要等。

(4)表示频率、重复的,如:又、也、再、常常、屡次、往往、还等。

(5)表示语气的,如:难道、竟、却、究竟、反而、果然、莫非等。

(6)表示情状的,如:刚巧、突然、偶尔、居然、仿佛、渐渐等。

(7)表示否定、肯定的,如:一定、确定、必然、不、非、没、否等。

3. 副词的功能特点

(1)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名词;如:“十分可爱”、“很讨厌”。

(2)有些副词还能起关联作用,把词、短语、分句组合起来。

例如:又说又笑

这种衣料花样既好看,价钱又十分便宜。

(二)连词:

1.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句子的词,用来表示并列、选择、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2. 常见的连词:

(1)表示并列:和、跟、与、同。如:战争与和平。你和他都是我的好朋友。

(2)表示选择的:或、或者。如:或打篮球,或踢足球,随你便。

(3)表示转折的:却、但是。如:困难是很大,但我们有必胜的把握。

(4)表示递进的:而且、并且。如:李小明不但迟到,还经常旷课。

(5)表示因果的:因为、所以、因此。如:因为我高兴,所以多喝了几盅。

(三)介词:

1.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前面,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方式、目的、比较等。

2. 介词的功能特点。

(1)介词不能单用,这是最根本的语法特征。

(2)常常同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可以表示如下意义:

① 表示处所、方向:自、从、往、朝、向、到、在、于

② 表示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

③ 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④ 表示对象:对、对于、关于、连、同、跟、和、把

⑤ 表示比较:比、同、跟、和

(3)有些词兼有动词和介词两种功能。如:

动词

介词

这件事不能由你。

他由家里出来。

葵花向太阳。

大家向你学习。

他在图书馆。

他在信中批评了我。

咱们比什么?

你比我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惩罚(chěng) 嵌入(qiàn) 孕育(yùn) 簌簌(sù)

B. 仪表(yí) 装置(zhì) 描摩(mé) 农谚(yàn)

C. 着陆(zhuó) 平衡(héng) 畸形(jī) 褐色(hè)

D. 殷墟(xū) 欢畅(chàng) 阴霾(lí) 怠惰(duò)

2.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 如醉如痴 不胜枚举 涵养 融化

B. 次第开放 哀草连天 装扮 蜉游

C. 不记其数 草木荣枯 恬静 延迟

D. 无忧无虑 怕案叫决 湿润 情致

3. 找出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 )

A. 风和日丽 和盘托出 曲高和寡 和平共处

B. 一年半载 风雪载送 载歌载舞 千载难逢

C. 落井下石 落花流水 落落大方 不落痕迹

D. 差之毫厘 差强人意 参差不齐 相差无几

4. 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年年如是 风雪载途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A. 是这样 记载 解除 连续

B. 这样 充满 隐藏 连接

C. 像这样 装载 解除 连接

D. 判断动词 装载 隐藏 连续

5. 下列词语字形、读音、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翩然(piān rán):舞姿漂亮的样子。

少见多怪(shǎo jiàn duōguài):由于见识少,遇见平常的事也感到奇怪。

B. 孕育(yuèn yù):怀胎生育,文中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的事情。

目不识丁(mù bú shí dīng):形容人不识字。

C. 怠惰(dài duò):懒惰。

不胜枚举(bù shèng méi jǔ):例子很多,无法一一列出。

D. 情至(qíng zhì):情趣、兴致。

雅俗共赏(yǎsú gòng shǎng):文化高的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6. 下列词语不完全是反义词的一组是( )

A. 光明——黑暗 伟大——渺小

B. 文明——野蛮 单纯——复杂

C. 平坦——崎岖 批评——表扬

D. 迅速——缓慢 聪明——傻子

7. 下面句子中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句是( )

A. 西洋人把织女星和附件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把它叫做天琴座。这句话给“天琴座”下了定义。

B. 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表示光一年所走的路程的长短。这句话给“光年”下了定义。

C. 所谓小星,只不过我们看起来小,实际上有很多都比太阳还大。这句话给“小星”下了定义。

8. 下面破折号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冷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B. 这中间一颗最亮最大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

C. 这速度和地球公转的速度——每秒钟29公里——差不多。

D. 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

9. 以下句子中划线处应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2)物候观测的数据 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 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3)若是我们一连几晚,每晚上都 牵牛星和织女星,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关系位置是不变的。

(4)7月21日5点17分40秒,登月舱 地降落在月球上。

A. 灵巧 反馈 观测 稳稳

B. 灵活 反应 观看 安稳

C. 灵敏 反映 观察 平稳

D. 灵便 表现 观赏 安全

二. 判断题:

1. 说明文可以分为两类。说明实物的外形、功用、来源、内部结构及种属关系的说明文叫实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发展规律的说明文叫事理说明文。( )

2. “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写说明文必须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 )

3. 说明文的语言有两种,一种是生动的说明,另一种是平实的说明。( )

4. 起连接作用的词就叫连词,如:同、跟、因为、经常等等。( )

5. 助词可以分为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

三. 综合题:

1. 请将作者与对应的文章用横线连起来。

A. 《大自然的语言》 朱长超

B. 《卧看牵牛织女星》 布封

C. 《莺》 叶至善

D. 《月亮上的足迹》 竺可桢

2. 简答题: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中去掉“许多”可以吗?为什么?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句中为什么要用“约”?

3. 下列句子语序应排列为

①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产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②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③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④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四. 阅读题:

(一)

①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②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 布谷鸟开始歌唱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 ④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 找出文中两组反义词。

(1) (2)

2. 给文中第③句话加上标点。

3. 写出“这样看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

4. 用“ ”划出这一语段的中心句。

5. 在文中用“‖”给语段分层并概括第二层意思。

6.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吗?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

A. 能。因为这三句话都是拟人句,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 不能。因为杏花、桃花都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能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 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后者说的是夏天的物候现象。( )

D. 能。因为三句都是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7.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现了劳动人民聪慧和他们丰富的经验。

B. 形象地说明布谷鸟的叫声和农时的关系。

C. 举例说明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D. 语言轻松活泼,使文章浅显通俗。

8. 这段文字以优美的笔调说明了

9. 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你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横线上。

(1) (2) (3)

(二)

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差异。② 植物的( )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 )则越往高处越早。③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④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 这叫逆温层。⑥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⑦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 )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1. 括号内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

A. 发芽、落叶、引种 B. 抽青、结果、移种

C. 开花、落叶、栽种 D. 抽青、落叶、引种

2.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一句应插在( )处。

3. 语段中划线词语指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这个因素:

特殊情况:

这个道理:

4. 语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

5. 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三)

吃元宵

夜幕垂得更低了,窗外黑乎乎的,寒风尖叫着,而我们教室里却人声鼎沸,温暖如春。

现在正是我们班新年晚会的高潮。五彩的灯光和着欢快的乐曲变幻,一盏盏红灯在同学们手上随着歌声跳动,天花板上用纱布结成的彩带伴着欢声笑语翩翩起舞。

“最后一项,吃元宵!”主持人一宣布,我们几个负责煮元宵的可着了慌。我们刚才只顾着看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呢。没办法,盛就盛吧。开始每人六个,还忙得过来,没想到有些吃得快的人又来要。他们几个大男生没带饭盒,就用水果盒盛,每次盛还要恳求“再多给几个!再多给几个。”董蒂蔓她们几个平时不声不响的女生,这会儿也不甘示弱,还一个劲说:“好吃,好吃!”吃完了还回味着说:“我还没有吃过这么香的元宵呢!”听着这声声叫好,看着同学们吃得有滋有味的样子,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生着,略带点苦味。望着眼前的这一张张笑脸,我真糊涂了。

记得去年的新年晚会,吃的是饺子。那三鲜的饺子馅是食堂小灶的师傅给调的,我们几个女同学包,忙了一个下午,半个晚上。可到了吃饺子时,教室里却没有多少人。有的说吃不下,有的说不好吃,没吃几个就都回家了。我们几个包饺子的同学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饺子倒掉了,闹得不欢而散。而现在,难道是那些爱挑剔的同学改了脾气?还是……

“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李刚一句话给我点破了迷津。是啊,初二时,我们班是乱班,像盘散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谁也不把集体放在心上。一有集体活动,不但参加的人少,即使参加了也总有闹别扭、挑刺的。而今,通过整顿,我们班同学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又重新有了我们共同的“大家庭”。不论是运动会,还是年级活动,人人都想为班级出份力,争点光。谁要是再提班里的“旧事”,准会被大家哄得无地自容。只要是大家的事,谁都热心支持。这不,生元宵抢着吃,哈哈!不知怎的,我这么一想,嘴里的元宵竟变得又香又甜了。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和着( ) 迷津( )

2. 解释词语

人声鼎沸( )

3. 这篇短文的叙述线索是( )

A. 元宵 B. 吃元宵 C. 时间的推移 D. 热爱集体的精神

4. 第四段中从开头“到就回家了。”及第五段中“是啊,”至“总有闹别扭的。”从记叙顺序上说属 这部分内容与 形成的鲜明的对比,烘托了 这一中心。

5. “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6. 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 )

A. 写元旦庆祝会的欢乐景象,表现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B. 写元旦庆祝会上吃元宵,表现同学们热爱集体,赞美集体主义思想。

C. 写元旦庆祝会上同学们争着吃元宵,表现元宵比饺子更好吃。

D. 写元旦庆祝会同学们不嫌元宵又生又苦,表现同学们的宽容、大度。

7. 文中与“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生着,略带点苦味。”一句照应的句子是

与和去年新年晚会吃饺子,“不欢而散”相照应的句子是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A 3. C 4. B 5. C 6. D 7. B 8. A 9. C

二. 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三. 综合题:

1.

A.《大自然的语言》 朱长超

B.《卧看牵牛织女星》 布封

C.《莺》 叶至善

D.《月亮上的足迹》 竺可桢

2.

(1)不可以。“许多说明数量多,但有范围,不是所有的农谚都包含物候现象。”

(2)“约”表示大连在北京以南大约的位置。并不是正好一度。

3. ② ③ ④ ①

四. 阅读题:

(一)

1.(1)荣——枯 (2)去——来

2. ,:“ ,。”

3.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4.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5. ①‖②③‖④具体写物候现象对人类的启示作用。

6. B 7. C

8. 自然现象同物候的关系

9.(1)传语 (2)暗示 (3)唱歌

(二)

1. D 2. ⑤⑥句之间

3. 这个因素:春夏雨季高处比低处冷,植物生产高处比低处慢,秋天高处比低处冷,落叶也早。

特殊情况: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天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个道理:逆温层现象。

4. 下定义:举例子 5. B

(三)

1. hè;jīn 2. 人声喧闹 3. B

4. 插叙;同学们争先恐后吃元宵;热爱集体

5. 反映大家爱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6. B

7. 我们刚才只顾着看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吃饺子时,教室里却没多少人,在的同学也都说不好吃,吃不下,没吃几个就回家了。

2、《莺》《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练习

1. 学习11课《莺》12课《月亮上的足迹》

2. 汉语知识:副词、连词、介词

3. 第三单元检测

11课《莺》

(一)文学常识

作者: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布封自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的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但它的语言优美,又不乏艺术的形象描绘,因而也有文学价值,课文就是选于此书。

作为科学家,布封颇受诋毁,作为文学家,却受到普遍的赞扬。他写的《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喜爱。

(二)基础知识

1. 读准字音

mái qī tián hē xǐ hán

阴霾 栖息 恬静 千呵万护 迁徙 涵养

2. 解释词语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栖息:(鸟类)停留休息。

涵养:蓄积并保持。

恬静:安静。

迁徙:迁移。

(三)文章内容和结构

这篇科学小品,以文学的笔调,描绘了莺的活泼好动,生性胆小,善于歌唱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莺和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

全文六个自然段:

第一段:冬天过去了,鸟类带来了初春的信息。

第二段:莺活跃,灵巧,轻盈,好动。

第三段:莺的毛色,大多为灰白色或褐色,显得暗淡缺少光彩。

第四段:莺在花园里,树丛中,菜园里栖息、繁衍、打闹。

第五段:莺生性胆小,但容易忘却,很快回到欢乐之中。

第六段:莺有着美妙的歌声,它歌唱幸福,人们为之动情。

12课《月亮上的足迹》

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全文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小节)写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第二部分(5—9小节)写飞船飞向月球。

第三部分(10—14小节)写登月舱登月成功。

第四部分(15—20小节)写飞船返回地球。

这几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在登月航登月成功,这段里记叙了宇航员做的六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各种仪器。

(5)插上美国星条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语法知识

(一)副词:

1. 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 常用的副词

(1)表示程度的,如:很、更较、稍、最、太、极等。

(2)表示范围的,如:都、全、只、单、俱、仅、一共、统统等。

(3)表示时间的,如:才、已、刚、就、马上、立刻、永远、将要等。

(4)表示频率、重复的,如:又、也、再、常常、屡次、往往、还等。

(5)表示语气的,如:难道、竟、却、究竟、反而、果然、莫非等。

(6)表示情状的,如:刚巧、突然、偶尔、居然、仿佛、渐渐等。

(7)表示否定、肯定的,如:一定、确定、必然、不、非、没、否等。

3. 副词的功能特点

(1)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名词;如:“十分可爱”、“很讨厌”。

(2)有些副词还能起关联作用,把词、短语、分句组合起来。

例如:又说又笑

这种衣料花样既好看,价钱又十分便宜。

(二)连词:

1.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句子的词,用来表示并列、选择、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2. 常见的连词:

(1)表示并列:和、跟、与、同。如:战争与和平。你和他都是我的好朋友。

(2)表示选择的:或、或者。如:或打篮球,或踢足球,随你便。

(3)表示转折的:却、但是。如:困难是很大,但我们有必胜的把握。

(4)表示递进的:而且、并且。如:李小明不但迟到,还经常旷课。

(5)表示因果的:因为、所以、因此。如:因为我高兴,所以多喝了几盅。

(三)介词:

1.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前面,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方式、目的、比较等。

2. 介词的功能特点。

(1)介词不能单用,这是最根本的语法特征。

(2)常常同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可以表示如下意义:

① 表示处所、方向:自、从、往、朝、向、到、在、于

② 表示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

③ 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④ 表示对象:对、对于、关于、连、同、跟、和、把

⑤ 表示比较:比、同、跟、和

(3)有些词兼有动词和介词两种功能。如:

动词

介词

这件事不能由你。

他由家里出来。

葵花向太阳。

大家向你学习。

他在图书馆。

他在信中批评了我。

咱们比什么?

你比我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惩罚(chěng) 嵌入(qiàn) 孕育(yùn) 簌簌(sù)

B. 仪表(yí) 装置(zhì) 描摩(mé) 农谚(yàn)

C. 着陆(zhuó) 平衡(héng) 畸形(jī) 褐色(hè)

D. 殷墟(xū) 欢畅(chàng) 阴霾(lí) 怠惰(duò)

2.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 如醉如痴 不胜枚举 涵养 融化

B. 次第开放 哀草连天 装扮 蜉游

C. 不记其数 草木荣枯 恬静 延迟

D. 无忧无虑 怕案叫决 湿润 情致

3. 找出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 )

A. 风和日丽 和盘托出 曲高和寡 和平共处

B. 一年半载 风雪载送 载歌载舞 千载难逢

C. 落井下石 落花流水 落落大方 不落痕迹

D. 差之毫厘 差强人意 参差不齐 相差无几

4. 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年年如是 风雪载途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A. 是这样 记载 解除 连续

B. 这样 充满 隐藏 连接

C. 像这样 装载 解除 连接

D. 判断动词 装载 隐藏 连续

5. 下列词语字形、读音、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翩然(piān rán):舞姿漂亮的样子。

少见多怪(shǎo jiàn duōguài):由于见识少,遇见平常的事也感到奇怪。

B. 孕育(yuèn yù):怀胎生育,文中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的事情。

目不识丁(mù bú shí dīng):形容人不识字。

C. 怠惰(dài duò):懒惰。

不胜枚举(bù shèng méi jǔ):例子很多,无法一一列出。

D. 情至(qíng zhì):情趣、兴致。

雅俗共赏(yǎsú gòng shǎng):文化高的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6. 下列词语不完全是反义词的一组是( )

A. 光明——黑暗 伟大——渺小

B. 文明——野蛮 单纯——复杂

C. 平坦——崎岖 批评——表扬

D. 迅速——缓慢 聪明——傻子

7. 下面句子中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句是( )

A. 西洋人把织女星和附件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把它叫做天琴座。这句话给“天琴座”下了定义。

B. 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表示光一年所走的路程的长短。这句话给“光年”下了定义。

C. 所谓小星,只不过我们看起来小,实际上有很多都比太阳还大。这句话给“小星”下了定义。

8. 下面破折号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冷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B. 这中间一颗最亮最大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

C. 这速度和地球公转的速度——每秒钟29公里——差不多。

D. 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

9. 以下句子中划线处应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2)物候观测的数据 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 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3)若是我们一连几晚,每晚上都 牵牛星和织女星,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关系位置是不变的。

(4)7月21日5点17分40秒,登月舱 地降落在月球上。

A. 灵巧 反馈 观测 稳稳

B. 灵活 反应 观看 安稳

C. 灵敏 反映 观察 平稳

D. 灵便 表现 观赏 安全

二. 判断题:

1. 说明文可以分为两类。说明实物的外形、功用、来源、内部结构及种属关系的说明文叫实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发展规律的说明文叫事理说明文。( )

2. “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写说明文必须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 )

3. 说明文的语言有两种,一种是生动的说明,另一种是平实的说明。( )

4. 起连接作用的词就叫连词,如:同、跟、因为、经常等等。( )

5. 助词可以分为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

三. 综合题:

1. 请将作者与对应的文章用横线连起来。

A. 《大自然的语言》 朱长超

B. 《卧看牵牛织女星》 布封

C. 《莺》 叶至善

D. 《月亮上的足迹》 竺可桢

2. 简答题: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中去掉“许多”可以吗?为什么?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句中为什么要用“约”?

3. 下列句子语序应排列为

①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产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②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③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④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四. 阅读题:

(一)

①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②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 布谷鸟开始歌唱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 ④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 找出文中两组反义词。

(1) (2)

2. 给文中第③句话加上标点。

3. 写出“这样看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

4. 用“ ”划出这一语段的中心句。

5. 在文中用“‖”给语段分层并概括第二层意思。

6.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吗?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

A. 能。因为这三句话都是拟人句,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 不能。因为杏花、桃花都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能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 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后者说的是夏天的物候现象。( )

D. 能。因为三句都是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7.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现了劳动人民聪慧和他们丰富的经验。

B. 形象地说明布谷鸟的叫声和农时的关系。

C. 举例说明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D. 语言轻松活泼,使文章浅显通俗。

8. 这段文字以优美的笔调说明了

9. 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你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横线上。

(1) (2) (3)

(二)

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差异。② 植物的( )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 )则越往高处越早。③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④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 这叫逆温层。⑥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⑦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 )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1. 括号内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

A. 发芽、落叶、引种 B. 抽青、结果、移种

C. 开花、落叶、栽种 D. 抽青、落叶、引种

2.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一句应插在( )处。

3. 语段中划线词语指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这个因素:

特殊情况:

这个道理:

4. 语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

5. 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三)

吃元宵

夜幕垂得更低了,窗外黑乎乎的,寒风尖叫着,而我们教室里却人声鼎沸,温暖如春。

现在正是我们班新年晚会的高潮。五彩的灯光和着欢快的乐曲变幻,一盏盏红灯在同学们手上随着歌声跳动,天花板上用纱布结成的彩带伴着欢声笑语翩翩起舞。

“最后一项,吃元宵!”主持人一宣布,我们几个负责煮元宵的可着了慌。我们刚才只顾着看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呢。没办法,盛就盛吧。开始每人六个,还忙得过来,没想到有些吃得快的人又来要。他们几个大男生没带饭盒,就用水果盒盛,每次盛还要恳求“再多给几个!再多给几个。”董蒂蔓她们几个平时不声不响的女生,这会儿也不甘示弱,还一个劲说:“好吃,好吃!”吃完了还回味着说:“我还没有吃过这么香的元宵呢!”听着这声声叫好,看着同学们吃得有滋有味的样子,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生着,略带点苦味。望着眼前的这一张张笑脸,我真糊涂了。

记得去年的新年晚会,吃的是饺子。那三鲜的饺子馅是食堂小灶的师傅给调的,我们几个女同学包,忙了一个下午,半个晚上。可到了吃饺子时,教室里却没有多少人。有的说吃不下,有的说不好吃,没吃几个就都回家了。我们几个包饺子的同学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饺子倒掉了,闹得不欢而散。而现在,难道是那些爱挑剔的同学改了脾气?还是……

“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李刚一句话给我点破了迷津。是啊,初二时,我们班是乱班,像盘散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谁也不把集体放在心上。一有集体活动,不但参加的人少,即使参加了也总有闹别扭、挑刺的。而今,通过整顿,我们班同学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又重新有了我们共同的“大家庭”。不论是运动会,还是年级活动,人人都想为班级出份力,争点光。谁要是再提班里的“旧事”,准会被大家哄得无地自容。只要是大家的事,谁都热心支持。这不,生元宵抢着吃,哈哈!不知怎的,我这么一想,嘴里的元宵竟变得又香又甜了。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和着( ) 迷津( )

2. 解释词语

人声鼎沸( )

3. 这篇短文的叙述线索是( )

A. 元宵 B. 吃元宵 C. 时间的推移 D. 热爱集体的精神

4. 第四段中从开头“到就回家了。”及第五段中“是啊,”至“总有闹别扭的。”从记叙顺序上说属 这部分内容与 形成的鲜明的对比,烘托了 这一中心。

5. “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6. 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 )

A. 写元旦庆祝会的欢乐景象,表现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B. 写元旦庆祝会上吃元宵,表现同学们热爱集体,赞美集体主义思想。

C. 写元旦庆祝会上同学们争着吃元宵,表现元宵比饺子更好吃。

D. 写元旦庆祝会同学们不嫌元宵又生又苦,表现同学们的宽容、大度。

7. 文中与“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生着,略带点苦味。”一句照应的句子是

与和去年新年晚会吃饺子,“不欢而散”相照应的句子是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A 3. C 4. B 5. C 6. D 7. B 8. A 9. C

二. 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三. 综合题:

1.

A.《大自然的语言》 朱长超

B.《卧看牵牛织女星》 布封

C.《莺》 叶至善

D.《月亮上的足迹》 竺可桢

2.

(1)不可以。“许多说明数量多,但有范围,不是所有的农谚都包含物候现象。”

(2)“约”表示大连在北京以南大约的位置。并不是正好一度。

3. ② ③ ④ ①

四. 阅读题:

(一)

1.(1)荣——枯 (2)去——来

2. ,:“ ,。”

3.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4.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5. ①‖②③‖④具体写物候现象对人类的启示作用。

6. B 7. C

8. 自然现象同物候的关系

9.(1)传语 (2)暗示 (3)唱歌

(二)

1. D 2. ⑤⑥句之间

3. 这个因素:春夏雨季高处比低处冷,植物生产高处比低处慢,秋天高处比低处冷,落叶也早。

特殊情况: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天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个道理:逆温层现象。

4. 下定义:举例子 5. B

(三)

1. hè;jīn 2. 人声喧闹 3. B

4. 插叙;同学们争先恐后吃元宵;热爱集体

5. 反映大家爱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6. B

7. 我们刚才只顾着看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吃饺子时,教室里却没多少人,在的同学也都说不好吃,吃不下,没吃几个就回家了。

3、《莺》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概括课文要点,品味优美语言。

2、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

3、激发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概括课文要点。

(2)难点:A、体会语言的优美。B、学会细致观察。

教学设想:

(1)教学中贯彻湛江市教委提出的“八字”要求。

(2)重难点的突破中结合学法指(3)导进行教学。

(4)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夜莺的歌声。

刚才大家听到是一段夜莺的鸣叫声,好听吗?莺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它。(板书课题)

2、解题,作者介绍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939年起担任皇家公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的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册《自然史》。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大百科全书中》是怎样介绍莺的。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2页,看看“练习三”中有关的说明。(叫一个同学读一读,读完后引入课文学习的目标。)《大百科全书》中的说明是纯粹的知识介绍,语句精炼。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学习这篇课文大家要注意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此外,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3、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要点。

4、指导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指导学生掌握词语,要字不离句,着重于运用。)

阴霾(mi):空气中因悬浮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休眠:某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生命活动几乎到了停止的状态,如蛇到冬季就不吃不动,植物的牙到冬季停止生长等。

欢畅(chng)高兴;痛快。

栖(qī)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涵(hn)养:蓄积并保持。

恬(tin)静:安静。

无忧无虑:形容没有什么顾虑,也没有什么悬挂。

千呵(hē)万护:形容非常疼爱。

(2)速读,标出段的序号,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同时,注意圈画出生字词。教师可让学生自问自答,理清阅读中的文字障碍。

5、新课研习

(1)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各段中的关键语句,并据此概括各段的大意,把握课文的内容。

明确:课文第一自然段,先写萧条冷漠毫无生气的冬季,是鸟类的归来,唤醒沉睡的大自然,于是大地有了新的活力与生命,到处生机勃勃。大意:鸟是春的使者。

第二自然段,先写莺之惹人喜爱之处,再说莺之多及其活动范围之广。大意:介绍莺的特性(活跃、灵巧、轻盈、好动、富有感情、善叫、钟情)

第三自然段:用简略之笔介绍莺的毛色: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大意:介绍莺的毛色。

第四自然段:介绍莺的生活习性:快乐无忧、充满活力、也不缺乏温情。大意:介绍莺的生活习性。

第五自然段:主要介绍莺生性胆小的特点,然后进一步展示活跃、欢快永远是它们生活的主旋律。大意:莺生性胆小。

第六自然段:以莺家族中的黑头莺为例,写其优美动听的歌声及给人的感受。大意:黑头莺是杰出的歌唱家。

(2)结合课后“练习二”,弄清文章抓住莺的什么特征进行说明。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一遍,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莺,主要介绍莺的那些特点?

[提问1]莺有那些特点?试用课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

明确:活跃、灵巧、轻盈、好动、富有感情、生性胆小。

[提问2]莺的特征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文中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活跃、爱唱歌。第2段“处处能看见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说明其活跃,“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说明其爱唱。第4段它们“玩耍、搭窝、不停的出入”又是活跃的表现,而“总是以几支歌结束”有时爱唱的表现。第5段,一旦危险过后,“它们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这是活跃、爱唱的表现。第6段在以黑头莺为例,极力描述其叫的“最好听”,声音“最流畅”,听之使人动情,真实杰出的歌唱家。

(5)语言积累与感知。

提示:上课前,我们看了《大百科全书》中有关莺的介绍,“练习二”中提到课文中运用了文学的笔调来描写莺,大家怎么样来理解这种文学的笔调呢?

明确:所谓的文学笔调,它的主要的特点是采用形象的描写手法对事物的特征加以扩展,寓说明于叙述、描写之中,以取得形象、生动的效果。为此,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要注意体会其中优美,即那些形象、生动的句子。

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出优美语句并加以揣摩。

如:①、……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

②、……他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

③、他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

6、课堂作业。

放录像,让学生观察蜡嘴鸟的生活片断,回答问题下面问题。

(1)下列说法对吗?

1蜡嘴鸟是织布鸟的一种,2它只用芦苇作材料搭窝。()

3雄性蜡嘴鸟不4搭窝,5只等雏形的蜡嘴鸟搭好再进去住。()

6蜡嘴鸟搭的窝外形象正方形的木箱。()

7蜡嘴鸟搭的窝顶,8有盖玄关提供安全仓库,9目的是在受到外敌攻击是以便安全逃走。()

(2)课后回去用文字生动、准确的把蜡嘴鸟这段生活片断的描述出来。

7、教学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莺的活泼好动、生性胆小、善于歌唱等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莺和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

4、《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5、《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6、《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 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 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 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丰子恺作品欣赏

3、 丰子恺简介

二、 课文学习

1、 生字词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 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 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 小结

四、 拓展

五、 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 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 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

7、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赤壁》教案《过零丁洋》教案《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2、注意语序;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8、古诗《蝉》教案《孤雁》教案《鹧鸪》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

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孤雁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1.全诗的诗眼是(孤)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诵读欣赏(三)鹧鸪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

小结: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关爱生命”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9、《诗经》教案首《关雎》教案《蒹葭》教案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方法与

过程 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与

技能 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重点 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 师生活动

一、 导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二、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完成

教案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