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语文教案

搜索51费宝网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语文百花园七》教案一等奖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语文百花园七》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3-07-01 11:25:05

类别: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语文百花园七》教案一等奖

1、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语文百花园七》教案一等奖

【内容简析】

“语文百花园七”的五个栏目共安排了七项内容。“语海畅游”安排了两项,一是“汉字真有趣”,二是补充句子的练习。“积少成多”要求读、背爱国名言和积累带有“国”字的成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阅读平台”要求阅读的短文是《小英雄于连》,讲的是在敌人的炸药即将炸毁布鲁塞尔这座城市的时候,小男孩于连急中生智,撒尿浇灭导火索,保住了布鲁塞尔城的感人故事。“能说会道”栏目紧密结合本单元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设计了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故事的话题。“笔下生辉”安排了“写想象作文”的训练,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梦想写下来。

【设计理念】

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为主线,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感悟语文,学习语文,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教学目标】

1、读“辨字歌”,掌握辨析同音形近字的方法,学习照样子补充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读背“爱国名言”和采集带有“国”字的成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阅读短文《小英雄于连》,理解于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

4、通过故事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通过习作训练,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语文百花园”,去采撷一朵朵知识的花朵、智慧的花朵。看看谁最聪明,收获最大。

二、分项训练

(一)“语海畅游”

1、学习第一题(汉字真有趣)

(1)出示同音形近字“宵”与“霄”,说说两个字的异同。(音相同,形相近,意不同。)

(2)组词,在词语中发现两个字在使用上的不同,交流区别两个字的有效方法。

(3)读《辨字歌》,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区别形近字的方法。)

2、学习第二题(补充句子)

(1)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句子,学生读、思、议:每个句子分别讲了几层意思?用什么词语把这几层意思连在了一起?几层意思之间产生了怎样的联系?(如第一句话讲了“戚继光作战英勇”和“戚继光很有智谋”两层意思,用上了“不但……而且……”这个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2)学生在补充完整课本上句子的基础上,用带点的词语口头造句。

二、“积少成多”

1、学习第一题(读读背背)

(1)出示课本上的爱国名言,指名读,做到读正确、通顺、流利。

(2)交流自己知道的或收集到的有关三位名人的信息,谈谈自己对三句名言的感受和理解。

(3)熟读成诵。

2、学习第二题(我的采集本)

(1)读课本上的六个带有“国”字的成语,查阅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组写出带有“国”字的成语最多?

(3)交流对所写成语的理解。

(4)把带有“国”字的成语抄写在自己的采集本上。

三、“阅读平台”——阅读短《小英雄于连》

(1)自由轻声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什么?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2)默读思考:人们为什么给于连塑了一座铜像?于连是个怎样的小男孩?

(3)再读短文,看看短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什么?几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讲自己喜欢的故事。

(课前准备:收集自己喜欢的故事,做好在班级里讲故事的准备。)

一、回忆自己准备讲的故事,试着轻声讲一讲。

二、在小组里讲自己喜欢的故事,要求:

1、讲故事时要用普通话把故事讲清楚,注意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讲具体些;

2、听讲故事时要认真,注意把自己的疑问或补充提出来,与别人交流;

3、在每一个组员都讲完的基础上,评选出小组最佳故事能手,大家帮他(她)出谋献策,把故事讲好,代表小组参加全班比赛。

三、举办班级故事会:

1、小组代表讲故事,全班听、评;

2、全班议论,评出班级“故事大王”。

第三课时(可用二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写想像作文

一、启发谈话,引发思考

1、读课本上的提示语,说说什么是“梦想”。(自己渴望实现的愿望)

2、自己有什么梦想?最渴望实现的是什么?

3、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最大梦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假如梦想成真,后果会是怎样的?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把梦想说具体、清楚。

二、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提出习作要求:

(1)大胆想像,把你的最大梦想及梦想的由来,梦想成真后的奇迹等表达出来;

(2)写得新奇、生动、有趣,让别人喜欢看;

(3)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互动评一评:组员之间互阅,互相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说具体。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动手办墙报展,互相交流美好的梦想。

2、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语文百花园七》教案

【内容简析】

“语文百花园七”的五个栏目共安排了七项内容。“语海畅游”安排了两项,一是“汉字真有趣”,二是补充句子的练习。“积少成多”要求读、背爱国名言和积累带有“国”字的成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阅读平台”要求阅读的短文是《小英雄于连》,讲的是在敌人的炸药即将炸毁布鲁塞尔这座城市的时候,小男孩于连急中生智,撒尿浇灭导火索,保住了布鲁塞尔城的感人故事。“能说会道”栏目紧密结合本单元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设计了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故事的话题。“笔下生辉”安排了“写想象作文”的训练,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梦想写下来。

【设计理念】

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为主线,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感悟语文,学习语文,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教学目标】

1、读“辨字歌”,掌握辨析同音形近字的方法,学习照样子补充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读背“爱国名言”和采集带有“国”字的成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阅读短文《小英雄于连》,理解于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

4、通过故事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通过习作训练,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语文百花园”,去采撷一朵朵知识的花朵、智慧的花朵。看看谁最聪明,收获最大。

二、分项训练

(一)“语海畅游”

1、学习第一题(汉字真有趣)

(1)出示同音形近字“宵”与“霄”,说说两个字的异同。(音相同,形相近,意不同。)

(2)组词,在词语中发现两个字在使用上的不同,交流区别两个字的有效方法。

(3)读《辨字歌》,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区别形近字的方法。)

2、学习第二题(补充句子)

(1)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句子,学生读、思、议:每个句子分别讲了几层意思?用什么词语把这几层意思连在了一起?几层意思之间产生了怎样的联系?(如第一句话讲了“戚继光作战英勇”和“戚继光很有智谋”两层意思,用上了“不但……而且……”这个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2)学生在补充完整课本上句子的基础上,用带点的词语口头造句。

二、“积少成多”

1、学习第一题(读读背背)

(1)出示课本上的爱国名言,指名读,做到读正确、通顺、流利。

(2)交流自己知道的或收集到的有关三位名人的信息,谈谈自己对三句名言的感受和理解。

(3)熟读成诵。

2、学习第二题(我的采集本)

(1)读课本上的六个带有“国”字的成语,查阅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组写出带有“国”字的成语最多?

(3)交流对所写成语的理解。

(4)把带有“国”字的成语抄写在自己的采集本上。

三、“阅读平台”——阅读短《小英雄于连》

(1)自由轻声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什么?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2)默读思考:人们为什么给于连塑了一座铜像?于连是个怎样的小男孩?

(3)再读短文,看看短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什么?几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讲自己喜欢的故事。

(课前准备:收集自己喜欢的故事,做好在班级里讲故事的准备。)

一、回忆自己准备讲的故事,试着轻声讲一讲。

二、在小组里讲自己喜欢的故事,要求:

1、讲故事时要用普通话把故事讲清楚,注意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讲具体些;

2、听讲故事时要认真,注意把自己的疑问或补充提出来,与别人交流;

3、在每一个组员都讲完的基础上,评选出小组最佳故事能手,大家帮他(她)出谋献策,把故事讲好,代表小组参加全班比赛。

三、举办班级故事会:

1、小组代表讲故事,全班听、评;

2、全班议论,评出班级“故事大王”。

第三课时(可用二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写想像作文

一、启发谈话,引发思考

1、读课本上的提示语,说说什么是“梦想”。(自己渴望实现的愿望)

2、自己有什么梦想?最渴望实现的是什么?

3、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最大梦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假如梦想成真,后果会是怎样的?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把梦想说具体、清楚。

二、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提出习作要求:

(1)大胆想像,把你的最大梦想及梦想的由来,梦想成真后的奇迹等表达出来;

(2)写得新奇、生动、有趣,让别人喜欢看;

(3)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互动评一评:组员之间互阅,互相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说具体。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动手办墙报展,互相交流美好的梦想。

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教案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4、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语文百花园八》教案

[教材简析]

“语文百花园八”共安排了五项语文活动。有“语海畅游”(安排了成语练习)“积少成多”(安排了读背关于学习、积累方面的古人名言)“阅读平台”(安排阅读古代神话《精卫填海》)“能说会道”(安排了以“我的藏书角”为话题的口语交际)“笔下生辉”要求写自己和书的故事。

通过这些语文活动,学生了解到,有的成语中有一对反义词的构词现象,积累了词语,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了、交际的能力、表达的能力。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达到逐步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成语,说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成语构词的奥妙,激发学生学成语的兴趣及产生深入了解成语的愿望。

2辅导学生读读背背,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虚心好学的教育。

3引导学生阅读短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4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使学生在交际的活动中,提高对应、交流、说话的能力。

5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与书的故事,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

口语交际及写有关自己与书的故事。

[教具准备]

1多种藏书角展示的课件。

2收集赞颂读书或赞颂书的名言警句。

3把自己存放藏书的地方照相或动手画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我们又到了畅游百花园的时间。今天我们在百花园里将享受发现的惊奇;学习后的满足;交流时的喜悦;我们还能阅读古代神话故事;欣赏自己或同学的习作。你们愿意与我一起走进语文百花园吗?

二语海畅游,感受乐趣。

读成语,说特点

1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请查字典自行解决。

2指导学生读成语,理解成语的意思。

3引导学生与书上的学习伙伴一起发现这八个成语的特点。(成语中有一对反义词)

4画出成语中意思相反的词。

此起彼伏左躲右闪大惊小怪明察暗访

前因后果争先恐后将功补过大公无私

5读一读,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

6照样子,再说出几个有如此特点的词语。

七上八下因小失大小题大做大材小用

阳奉阴违左右为难口是心非一张一弛

三读读背背,积少成多

1自读古人名言。不会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自己解决。

2指导学生理解句子。

第一句意思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二句意思是说学习要时常进行温习。

第三句意思是:不一小步一小步地积累起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没有一条条的小河汇聚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这句话不仅强调了积累的可贵,还告戒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追求。

3简单介绍《论语》《荀子》。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人的思想影响深远。它是由弟子及再传弟子纂辑,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孔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荀子》先秦论说散文集,荀卿著。荀卿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孔、孟的学说有继承和发展。《荀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成熟阶段,其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辟,极富说服力。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妙趣横生,文中还有大量的排比、对偶句式,间杂韵语,参差错落,铿锵悦耳,摇曳多姿。许多语句后世流传,被现代人引用。

4辅导学生读熟、背会。

5把这些古人的名句抄写在《我的采集本》上。

四阅读神话故事。

1默读短文,不会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2同桌讨论词语的意思。(炎帝、波涛、礁石、盘旋、留意、炙热、掠过、挟着、铺天盖地、袭、竭尽全力、恢复、残酷、哀怨、昼夜、衔、碧波万顷、宏大、毅力、钦佩)

3边读边想。

①这个故事是怎样展开的,短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文章主要写什么事?

先写女娃到海边玩耍,观望大海美丽的景象;再写女娃被大海吞掉,妈妈呼叫无应;最后写女娃的精灵化作一只精卫鸟要填平大海。

②精卫鸟为什么要填海?

③从哪里看出精卫鸟宏伟的志愿和坚强的毅力。

4读一读,议一议。

精卫填海的故事赞扬了什么?

你读后有哪些收获?

5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6交流你读过的神话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

一交流展示。

交流收集的赞颂读书或赞颂书的名言警句。

二谈话导入新课。

书带给我们快乐,带给我们思索,是我们成长的阶梯,是我们要好的朋友。我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三欣赏“藏书角”的课件,开阔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引导学生看书、读题。

把握这次说话的主题与基本要求。

五自己准备、练说。

先对照提示一道题一道题地说,再把三道题连起来说一说。

六小组交流介绍。

要求:1说的同学要使用普通话,说的内容要有条理。

2听的同学要边听边想边记,想象他介绍的藏书角的样子,记下他介绍时,使用的好语句。没听明白的地方,可以问一问。

3先自己准备以下四方面的谈话内容,再说给全组同学听。

①你有多少图书?你怎样保存这些图书?

②你的藏书角是怎样布置的,藏书角里都有哪些书,这些图书怎样分类?

③你的藏书是怎么慢慢积累起来的?在藏书的过程中,哪件事情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在你的藏书中,你最喜欢哪些书?说说理由。

五评一评,谁说的最好,谁的藏书角布置的最有新意。

六组织活动,进行交际。

举办藏书角博览会。

参赛须知:

1要有三人推荐,方可报名参加。

(每一名参赛同学要快速找三名同学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图书角。想一想,你怎样用热情诚恳的态度,得体生动的语言,赢得同学的认同。这样他们才可能推荐你。)

2三名同学要介绍自己推荐的理由,每人至少说三句话,且不可重复。

(可以商量一下,三人怎样从不同角度介绍,不清楚的地方多问一问。)

3评委会同意后(全班同学都是评委,可举手投票,过半数即可)参赛者用“藏书角的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的藏书角。

4评委进行投票,评出本届“十佳藏书角”。

5评委讨论获奖的理由,写出获奖评语。(引导学生从图书角设计新颖,实用、美观的角度,评判藏书角;从语言流畅、生动、介绍全面、具体上评判表达的能力)

6为获奖者、推荐者颁发证书及奖品。

七课外扩展。

参赛作品进行展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同学们情绪高昂,讨论激烈。有的同学没机会说;有的同学说的不够尽兴;有的同学在别人的启发下又有新的想法想说。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很遗憾。现在你们还有向别人介绍展示的愿望吗?

我们可以写出来,写一写可以梳理我们的思维,促使我们深入的思考,及时归纳我们的体会与收获。我们的习作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与同伴交流与欣赏,它将成为我们成长的记录。今天我们一起写一写你和书的故事。

二引导读书,明确目标

1自由读书,明确“写什么”的问题。

2与同桌交流自己与书的故事。(如:购书、借书、读书、包装书、抄书、修补书时所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写自己和小书架或小书柜、小书箱的对话。还可以夸夸自己的小书架或小书柜、小书箱。也可以写读书活动中的见闻)

三自读“观察与思考”,

四明确习作的要求。

1如果选择写一件自己和书之间发生的事,要注意把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写具体。

2如果是选择写小书架,就要先观察自己的小书架,看看它的样子、结构、有多少书,都是些什么书,然后在动手写,字里行间要流露出你对它的赞美与喜爱。

五学生自由习作。

六同桌互相交流、欣赏。(读一读,改一改。)

七把自己的习作推荐给父母看,请他们欣赏评价。与他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语文百花园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旁和“束”旁的由来和含义,会区分“束”和“”两个部分,会区别这个偏旁组成的字。

2、会用比喻、排比句式说句子。

3、积累成语及名句。

4、通过阅读短文,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5、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同总目标1、2、3

教学过程:

一、语海畅游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畅游语海,先看有趣的汉字。

1、认识“”旁和“束”旁,说说它的由来。

2、读有“束”旁和“”旁的字。

3、说一说怎样从字的含义上区分“束”和“”旁的字。

导语:我们再看看下面的句子

1、通过读语句,比较下面句子的区别。

第二句比第一句形象生动,可以让我们知道声音好听的程度,水花飞舞的具体样子,使人如临其境。

2、体会比喻、排比句的好处。

3、用带点词语说一句话。

4、师生评价说的句子。

二、积少成多

1、读读成语,发现这些成语都有什么特点?

2、这些成语什么意思?能用来描写春天的哪些特点?

3、还知道哪些带有“春”字的成语,说一说,再积累下来。

4、把名诗句读一读,说说意思,再背下来。

5、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古诗、名句,再积累下来。

三、阅读平台

1、自由读这段话,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2、带着课文问题默读这段话,自己试着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和同学交流看法。

4、能为这篇短文画插图吗?请四人上黑板上画,其余人在书上画。

5、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评价画得怎样,为什么这么画?

(1)评价不要脱离课文内容,要边读边体会重点语句,谈自己感悟到什么了?

(2)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6、句式练习:

夏天的风应该是蓝色的,因为夏天天气炎热,浅蓝色看起来很凉爽。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改写这句话。把“秋天”这句话也改写成“因为……所以”的句式。

7、品读全文。可以运用自由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

8、积累文中好的词语、句子。

四、作业:

1、抄写有“”旁和“束”旁的字。

2、积累词语名句。

3、背诵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赏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搜集资料,加大对花的了解的力度。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习惯。

3、围绕有关花的内容写一段话。把这段话写清楚,写具体。培养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花的图片、花名、花的用途等资料。并提前布置下面内容:

1、要求学生观察家里、公园、街道上的花。完成表格的填写。

观察记录

花名

观察顺序总体印象局部印象

(样子、颜色、姿态、气味)赞美

(用途)

2、查找有关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鲜花盛开。无论走在繁华的街道还是僻静的小区;无论是在绿色的田野还是小小的花坛,都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让我们感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正悄然而至,它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二、交流预习内容:

1、你看到了什么花,请说说你的观察感受。

(要求学生介绍花名、花的姿态、形状、颜色、长势等)

2、还可以把有关花的花期、用途等资料做介绍。

三、出示图片,指导写文

1、出示图片:

迎春花桃花月季

樱花玉兰花

2、指导写文。怎么介绍这些花呢?

迎春花:

(1)出示文字片在“迎春花”图片的下边。

(2)读描写迎春的例段。想想这段话是怎么介绍的?

(例段要求:从形、色、姿态几方面介绍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的。)

桃花:

(1)出示文字片在桃花图片下,读例段。

(2)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3)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桃花的?

(例段要求:花名传说、用途、生长地、生长期、花期)

月季:

(1)出示文字。读一读例段。

(2)这段话与刚才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例段要求:是从赞美花的精神、作用的角度写的。)

3、小结介绍花的角度:

(1)可以从花的颜色、形状、姿态、气味等几方面写。

(2)还可以从花的传说、花的学名、花的生长地、生长期、花期、用途等方面介绍。

(3)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

(4)赞美花:

可以从花的特点谈如耐旱等。从花的精神、花的用途、它带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赞美。

4、怎么写

(1)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又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安排的。

出示月季花文字片,读一读,研究写得好在哪儿?

(从运用修辞方法上;从运用好词佳句上;从表达情感上。)

(2)运用多种写法。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使人像看到了花一样,带着喜爱之情写,表达自己对花的喜爱之情。

四、提供资料

1、有关“花”的词语。

清香、怒放、绚丽、娇嫩、浓艳、盛开、鲜艳、幽香、花瓣、花蕾、花蕊、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白花吐艳、花红柳绿、群芳斗艳、香飘万里、花枝招展、鲜花怒放、百花盛开

2、部分花的资料、例段

例段一

春天,满树粉红色的桃花可好看了。如果你仔细一看,每朵桃花四个瓣,花蕊是黄白色的,还有一股清香味,真是使人赏心悦目。我爱套话,不仅在于它美丽,而且在于它预示着未来的收获。

例段二

我家的前后左右都是鲜红的樱花,一树树、一簇簇,鲜艳欲滴。每一棵树干都戴着一顶美丽的王冠,花枝随风摇曳着,活像一群快乐的姑娘,做着各种婀娜的姿态。青绿的细枝被一个个精巧的花球儿,挂得弯了腰。我盘亘流连,爱心欲醉,忍不住攀了一枝细细端详,每个花球都是由几十朵樱花组成,软绒绒的,红彤彤,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盛开的花朵落落大方,异彩流光,花瓣一瓣挨着一瓣,托着芽黄的蕊,朵朵都像一个个小酒盅,那酒盅里宛如斟满了春天醉人的美酒。那欲开还未开的蕾口未启,就像熟睡的婴儿张开鲜红的小嘴,可爱极了。再看,在那鲜艳的花球底下,还有几个嫩绿的小叶芽,它们也探出尖尖的小脑袋,向人们报告春讯呢。

五、写一段话

1、围绕“花”写一段话。

2、写好后和同学交流。

3、班级评价。

六、修改后抄写在本上。

6、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语文百花园四》教案

教学目标:

1、巩固学过的部分多音字的读音,感受汉字的有趣。

2、改写句子,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3、背诵古诗,增加语言积累,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音律美。

4、阅读短文《葡萄沟》,逐步提高阅读水平。

5、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6、初步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一件事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加强语言积累,提高阅读水平,培养交际能力,学习习作方法。

教学难点:培炎口语交际能力,学习按一定的顺序继续一件事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语文百花园,这里有有趣的汉字,春天的古诗,迷人的葡萄沟,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当一位绿色小卫士,开展绿色行动,实现自己的梦想。你们愿意与我一起走进语文百花园吗?

二、畅游语海,体验趣味

(一)汉字真有趣yàn(吞咽)

1、出示第一个多音字:咽

yè(呜咽)

自己读一读这个字及其组词,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体会在我们的汉字中,有一部分字一字多音,读音不同,导致它的意思也不一样,让学生体会到多音字的有趣)

2、像这样的汉字在我们的汉字中还有很多,例如,种、恶、干(依次出示这三个字的读音)

3、自己读一读,在书中的括号中根据不同的读音组出词语。

4、引导交流评议,订正错误。

5、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读音组出更多的词语,并互相评价,纠正错误。

例如:种:zhònɡ种地、种植、种花、耕种

zhǒnɡ种类、种子、播种、选种

6、你还知道哪些多音字?引导学生进行多音字的拓展复习,对以前学习过的多音字进行复习总结。

(二)仿照例子,改写句子。

1、教师引入:在我们的汉语中,不光汉字有这么多的趣味,就连句子也很有意思。请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例:又黏又稠的石油粘住了海鸥的羽毛。

海鸥的羽毛被又黏又稠的石油粘住了。

2、学生读句子后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从而体会到在汉语中,有时候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3、学生完成练习,集体评议。

大风刮断了树枝。

4、补充练习。

(1)春风吹绿了小草。

(2)妈妈做好了晚饭。

三、读背古诗,积少成多。

1、自由读古诗,认识字词,不会的字可以查字典解决。

2、充分朗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3、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古诗的意思,对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及时进行纠正。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描写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山野遍绿,杜鹃声声,细雨蒙蒙。第三句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最后一句集中写了农家紧张的劳动。全诗大意是:山野里到处绿油油的,涨满的河水映着天光,白茫茫的一片,杜鹃声声啼叫,细雨像雾一样;乡村的四月已经进入农忙时节,闲人很少,农妇刚采罢桑叶,又去插秧种田。

4、学生边朗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熟读成诵。

5、学生试着根据诗意画一幅雨中采桑插秧的图画,全班交流展示。

四、阅读短文,提高能力。

1、自由读短文,不会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交流,说说你通过自己读书认识了哪些字,理解了哪些词语。

3、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重点理解:五光十色,热情好客,阴房等词语的意思,在理解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感悟。)

4、自由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课文中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葡萄沟的葡萄和葡萄干特别有名,葡萄沟的老乡也特别热情好客。)

5、自由练习朗读,读出作者对葡萄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开展朗读比赛,读出自己的感情。

7、把课文中好的词语和句子摘抄在自己的采蜜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短片。(短片的内容是:社区、校园中飘动的纸片和塑料袋,田野、村庄乱倒的垃圾等被破坏的环境。)

教师:同学们,看了短篇以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学生自由来谈自己的感受。)

2、那么,当我们走进社区、校园、村庄、田野、公园来欣赏美丽的风景的时候,还应该做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建议。)

3、教师:那么,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当一名光荣的绿色小卫士,开展保护家园的活动。

二、引导学生选择开展适合的活动。

1、小组交流讨论:你们打算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2、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

教师结合书中的泡泡图,引导学生确定好自己小组的活动内容。

(1)给花草浇水

(2)每人负责管理一棵小树

(3)做几块保护环境的宣传牌

(4)编写一些生动活泼的环保提示语

三、交流自己参加绿色行动的经过和体会。

1、小组内交流经过和体会。

要求:

(1)声音不要太大,让本小组的人听清楚,又不影响其它的小组。

(2)要把自己参加活动的经过和体会说清楚。

2、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

要求:

(1)声音要洪亮,让同学们听清楚。

(2)交流时,要把自己参加活动的经过和体会说清楚,还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

(3)全班评议:谁是最优秀的绿色小卫士。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同学们讲了自己参加绿色环保活动的经过和体会,讲得很好,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尽兴。不过没有关系,除了说以外,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经过和体会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你们有兴趣吗?

二、引导学生读书,明确写作的基本要求。

1、自由读书中的要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

(1)在参加“绿色行动”的活动中,你印象最深的情景是什么?

(2)在当时的情景中,人物有什么样的动作和语言?

(3)你准备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

三、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上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明确:在作文的过程中应该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景来写,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写,同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四、学生自由完成习作。

五、小组内互相交流、评改。

方法:四人为一个小组,互读、互评、互改。(每人要读三篇,改三篇)

六、把自己改后的习作在全班进行交流,请同学们欣赏评价。

7、(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册):《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教案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8、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翠鸟》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

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4、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录像)、投影仪

课时安排:3课时

流程展示:

展示翠鸟标本、导言入课

↓↓

投影学习目标投影学习方法

↓↓

学生质疑

据疑板书导学

学生再读,找出课文从几方面写翠鸟可爱

↓↓

学生读文,找出翠鸟外形特点的段落学生读文,找出写翠鸟活动特点的段落

↓↓

投影翠鸟外形图VCD翠鸟鸣叫、飞行、等鱼时画面

↓↓

学生看图、说图文字投影描写翠鸟飞行、等鱼的语句

↓↓

投影文字描写翠鸟外形特点读文、勾重点词,并联系图画及上下文理解

↓↓

读课文,勾句子,理解重点词VCD翠鸟捉鱼时动作

↓↓

动画按作者描写顺序出现翠鸟身体各部分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

↓↓

对比体会作者描写顺序与自我说图的顺序完成形成性习题2

↓↓

完成形成性练习题1→查标,对照学习目标,总结课文

结束

《翠鸟》教学设计简介

《翠鸟》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特点为:

开课即展示翠鸟标本,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该课的教学采用了目标教学法,课前定标,质疑导学中达标,总结课文时查标,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有据可依。

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画投影展现静态的翠鸟,VCD及电脑动画体现动态的翠鸟。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重点句段,从而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迅速结合。使得作者按顺序抓特点来描写翠鸟的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图画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读勾划的良好自学习惯,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感知,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翠鸟的教学录像,直观形象地认识翠鸟,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

3、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投影翠鸟,学生自读,思考:这段写翠鸟的什么?(外形)

2、提示: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是哪三个方面呢?

3、四人小组自学。

4、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句:写了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突出外形特点:“红色的小爪子”。

(2)第二——五句:写翠鸟的颜色。用一个词概括(“鲜艳”)。

重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

头上:橄榄色头巾,翠绿色花纹。

背上: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赤褐色的衬衫

联系上文,理解“鲜艳”的意思(形容颜色又鲜明又美丽)。

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第六句

学生自读句子,找出能概括本句的词语(小巧玲珑)。

“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能看出它小巧玲珑?

眼:透亮灵活

嘴:又尖又长

联系上文理解“小巧玲珑”(形容又小又灵巧精致)。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指导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红色的小爪子

外形颜色鲜艳头上(头巾)背上(外衣)腹部(衬衫)

小巧玲珑眼(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

第二课时

一、试背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

(2)“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

第1、2句:锐利的眼睛

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敏)

第3、4句:行动迅速敏捷

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1)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2)动作在一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也没反应过来。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

提示:“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说明(翠鸟的迅速敏捷)。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总结:翠鸟捉鱼的本领是由它的外形决定的,并且是由它外形各部分的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活动1、迅速敏捷:疾飞

2、专心机警:注视

捕鱼1、眼睛锐利:悄悄

2、行动迅速:蹬、叼、飞

第三课时

一、朗读第1——3自然段

二、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6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

3、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

4、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6、齐读。

四、总结全文

五、指导背诵

9、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救命骨髓》教案

教学内容

语文S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0课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年仅16岁的四川乐山少年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少年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参透着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之间那难以割舍的亲情。、

设计理念

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命对话。潜心涵泳,通过对语言文字等的感知、理解、品味、揣摩、朗读、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识字,理解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意识、能力与习惯。

2、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引导学生从字词品味中,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少年的重要性,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渲染性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酝酿血脉亲情

1、孩子们,看着你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听着你们银铃般的声音,不禁让老师想起了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她和大家一样有着如花的年龄,对未来也有着无限美好的僮憬,然而她却有一段不幸的遭遇。(出示课件《我想回家》)

2、简介课件相关内容,营造分围。

3、孩子们,每年我国会新曾约4万白血病患者,其中有近3万多人是因得不到相配的骨髓而离开我们的,多么惊人的数字啊!看来骨髓对白血病患者来说意味着的是生的希望!

4、板书课题(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读课题)

5、学生质疑课题,说出心中的疑问。

【评析】:课始,教师启发学生回忆05年栾川县第一实验小学三.六班学生李静怡因患白血病得不到相配的骨髓而离开了我们,接着出示课件“我想回家”这一催人心肺的真实的情境画面,导出课题“救命骨髓”,叙述我国每年新增约4万白血病患者,其中近3万人因得不到相配的骨髓而失去生命这一惊人的数字,说明相配骨髓对白血病患者来说就是生命的希望,营造了学习氛围,然后激发学生质疑课题,说出心中的疑问,使学生带着质疑走入课文。

二、潜心会文,感悟血脉亲情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作出相关的标注。

2、(课件出示:病床图)他是谁?又有怎样的遭遇?

3、对,他就是四川省乐山县年仅16岁的白血病少年,此时他已是生命垂危。

4、孩子们,当父母得知孩子的病情时,他们怎样?(生回答)

出示:“白血病”!医生的话如同晴天霹雳,震得他俩几乎晕倒。大夫,求你一定要救救他,我们就这一个孩子啊!他们俩苦苦哀求着。

(1)那些词语让你觉得揪心?

(2)什么是“晴天霹雳”?是什么事让父母觉得犹如晴天霹雳?

(3)是啊!父母知道白血病的严重,他们年仅16岁的唯一的儿子危在旦夕,此时父母的心情如何?(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读父母的话)

(4)此时父母已是痛切心扉,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生回答),于是他们苦苦哀求着大夫,读“大夫,求你….….啊!”

(5)假如我们都是少年的朋友,亲人,你将如何哀求大夫?(指名读)

(6)孩子们,从你们的读书声中,老师看到了一对已濒临崩溃的父母,也让我看到了父母对儿子那真切的爱。

【评析】: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做出相关的标注,出示四川省乐山县年仅16岁的白血病少年病床图课件,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有感悟的读、指导性读,品味“声泪俱下”、“晴天霹雷”、“苦苦哀求”的涵义,体会父母得知孩子病情时那惊呆的表情、揪心的语言,感悟父母对儿子那真切的爱。

1、孩子们,父母此时想挽救少年的生命,还有谁在努力挽救他的生命?请大家默读课文5—8自然段,找出答案画出来,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标注出来。

2、集体交流汇报。

3、品味语言,感悟“海峡两岸情”。

(学情预设,学生交流,老师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的先后随机引导品味)

出示:

为了对俩岸骨肉同胞的生命,当天上午8时30分,这个年轻人把自己滚烫的骨髓捐献了出来。

(1)边读边想,浮现画面。

孩子们,你们试想一下:一位台湾青年静静的躺在床上,针头刺进肌肤,他忍受着刺骨的疼痛,他心里会怎样想?

(2)感受台湾青年无私的爱。

他们真的是骨肉同胞吗?(不是)是啊!他们甚至连彼此的姓名都不清楚,但台湾青年却能够为了一个不知名的普通少年忍受巨痛,这位青年捐献出的仅仅是骨髓吗?(生回答)

(3)引导体会,指导朗读

这是浓浓的爱,这是深深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让我们带着这情,这爱再来读——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生命,台湾青年忍受着针头刺进骨头时阵阵疼痛,这又怎能叫人不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来读——

也许台湾青年和少年永远不会在见面,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骨肉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这血脉亲情,必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我们带着这份信念再来读——

出示:时间就是生命。慈济骨髓捐赠中心立刻派专家提着那只装有救命骨髓的小箱子,火速从花莲飞到台北,又马不停蹄地从台北转机到香港,又从香港飞往成都。

(1)情景预设,感受紧张氛围。

孩子们,白血病患者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前,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杀死体内的癌细胞,同时也会破坏身体的抵抗能力。此时年仅16岁的少年处于生命的边缘,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骨髓顺利移植,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骨髓的保存期也仅仅只有24小时,因此慈济医院的专家们是在和时间赛跑,与时间争夺生命。(指名读)

(2)谈话引导,体悟真情

孩子们,让我们来看看慈济医院的专家们是如何奔波的?

(课件出示:补充的资料配音解说)

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

慈经医院的专家们如此奔波,如此争分多秒,这十几个小时里纵然有重重的困难,也无法阻拦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啊!此时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两个子“感动”,让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终于,这饱含着俩岸同胞爱心的救命骨髓准时送到了手术台前。台湾同胞的骨髓植入了内地白血病少年的身体。少年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情境交隔,理解感悟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板书:台湾大陆)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少年得救了,你高兴吗?请高兴地读——(指明读)

你激动吗,你想把这个消息告诉谁?最想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是谁?

(学情预设:少年的父母、台湾青年、花莲慈济医院的专家及医护人员,所有关心少年的人。)

(2)指导朗读,情感升华。

孩子们,此时此刻,再也没有比这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了!让我们一起,把它告诉所有关心少年的人吧!读——

【评析】:老师引领学生品味台湾一个年轻人把自己滚烫的骨髓捐献出来,这一感人的壮举是何等的高尚、是何等的感人。老师再引领学生从“立即”、“火速”、“马不停蹄”这些词语中感受紧张的氛围,骨髓的保存期仅仅只有24小时,在24小时内飞机从台湾花莲飞到台北,从台北转机到香港,在从香港飞往成都乐山,运送骨髓路途的遥远与辛苦,把救命骨髓准时送到手术台,成功的植入内地白血病患者的身体。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台湾慈济医院的专家们奔波、忙碌、争分夺秒,他们和时间赛跑,他们与时间争夺生命,纵有困难千重,但他们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之桥。这真情实感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动,通过读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题地位,让学生明白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拓展延伸,传承血脉亲情

过度:孩子们,文章学到这儿,让我们在一次回头来细细品味文章的最后几个字——跨越海峡生命桥。

1、在你心中,这还是一个普通的桥吗?(学情预设:用爱架设的桥,延读少年生命的桥……)

2、是啊!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

3、孩子们,让我们用心再来回味一下这条艰难的生命历程(课件出示:音乐及动画)

4、虽然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虽然我们之间有几十年的文化隔阂,但是却能为了一个普通的生命而竭尽所能、密切合作,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两岸同胞如此心心相连?(板书:血脉亲情)(学情预设:因为我们是骨肉同胞,我们有着血脉亲情)

5、再次回味课题:

(1)为什么要用“救命骨髓”做题?

(2)齐读课题,把这血脉亲情留在我们心中,生读——

再读课题,把这血脉心情铭记我们心中,生读——

再读,把这血脉亲情世代传承下去,生读——

6、教师小结

【评析】:通过学情预设,拓展延伸,再次激发学生感悟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海峡相隔,但同一国土,同一国人,同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同根同源这一血脉亲情是永远隔不断的,老师用深情、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课题,加深学生对文本涵义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跨越海峡的桥是生命的桥、是爱心的桥、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骨肉相连的情感的结晶。

板书设计20救命骨髓

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花莲——台北——香港——四川乐山

台湾血脉亲情大陆

【评析】:老师通过巧妙又精心设计的板书,寓意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之桥,突出了中心,深化了心。

【总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要关注语文学习的特点,萌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在走上自读、自悟、群读、群悟、练有所得、读有自知的学习道路,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学生读书的机会,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收一份主导权,学生就多一份主体权。相信学生能行,“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哪些词语写得最好,再带着感情读一读?”“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为何而激动?”此类体现课堂主题回归的语言践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理念。教为学服务,不是学配合教,顺学生而教,是我们语文课坚持的方向,相信,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确立之日,就是教学改学取得突破之时。

10、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放飞蜻蜓》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捉蜻蜓”——“识蜻蜓”——“放飞蜻蜓”,这三部分环环紧扣,前后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本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角色朗读等形式,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从而激起对蜻蜓极其他动物植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扣题质疑,理清脉络,学习生字新词。

一、揭示课题:

1、指读以下词语:放飞理想、放飞青春、放飞心情

2、理解“放飞”:纵放出去,任其高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

放飞蜻蜓(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蜻蜓的曾经不自由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要“放飞”?谁放飞?怎么放的?……)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

2、自读课文:

A、一读注意编写小节,画出生字词语。

B、二读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可以四人小组讨论。

C、三读注意把每个词语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大意。

3、读后交流:

A、读准字音:蜻蜓陶行知慈爱抚摸孑孓复杂

B、理解:

慈爱:慈祥。

孑孓:蚊子的幼虫。

口吻:口气。

D、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再读课文,按照以上“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5、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涉机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带读生字,注意“抢、蝇”后鼻音。

2、分组互相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3、交流,辨析:

抢——枪蝇——绳纹——蚊

钩——构饿——我夏——复

4、指导书写

5、描红习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读文入境,探究自悟,从中得到启迪。

一、复习导入:

1、检查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介绍陶行知其人。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

课文重点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小节多读几遍,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A、从蜻蜓本身讲:它是益虫,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它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尾巴可以掌握方向,保持平衡,饿极时自己吃自己的尾巴,而且眼睛大,看得清四面八方……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不摆架子,方法巧妙。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斫狻按劝保寤崽招兄壬劝⒆印?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C、陶行知先生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所以孩子觉得新鲜有趣。

5、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把蜻蜓放飞。我们练习一下谈们的对话,注意把握人物的特征。

6、指导同桌练习——全班展示

三、归纳总结

1、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以后,回自觉自愿地把蜻蜓放飞?把前面大家讨论的做个归纳。

2、听了他们的理由,我们真的也想把这只蜻蜓放飞,一起读一读“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读出大家一同的愿望。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查找资料: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11、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柳笛和榆钱》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

文字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粗知文章大意。

3、小结阅读方法,并按着此种方法自学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自读。

2、纠正错误读音。

3、在语境中理解新词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

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想想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介绍阅读方法

1、如果想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应如何学习呢?

提示:回忆前几课学习时,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课文的?

2、教师帮助学生小结并提供一些阅读方法。

(1)读:抓住文章主要的内容读。

(2)画:画出文章重点词语。

(3)思:思考不懂的问题,思考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4)议:和同学交流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作业:

1、认真读书,认识8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默读、品味重点语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文字片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什么事及本文的写作顺序。

1、主要写童年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的欢乐。

2、按总分方法记叙的。

二、交流自学的收获,提出不懂问题。

1、做柳笛带来的欢乐。

(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

(3)自由读,指名读。

2、吹柳笛带来的欢乐

(1)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的。

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我们的样子

(2)边读边说自己从中怎么体会到这份欢乐之情的。

(3)小组合作读。(分3个方面读)

(4)出示文字片

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

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春天无处不在,柳笛吹出的歌声正是那藏在柳树枝叶里春天的歌声。是孩子们用吹柳笛的办法让人们听到这美妙的歌声。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柳笛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②自己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

3、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

(1)摘榆钱

①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②思考: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③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童年的趣事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4、回读全文,讨论解决:

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的样子?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

5、总结全文,谈收获。

(1)学习组材方法:先总后分。

(2)情感体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3)如何学习略读课文:

初读,了解大意——自学生字,提出不懂问题——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决不懂问题,感悟重点语句——积累好词佳句。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语文教案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