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6:51:04
类别: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激动人心的时刻》课堂实录一等奖
师:同学们,知道长娥奔月的故事吗?浩瀚的宇宙神秘而美丽,人类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昨天我们查了资料,你知道哪些关于飞天的故事呢。
生:我知道万户飞月的故事。讲的是……
师:讲得很完整,很了不起。大家更加点燃了飞天的梦想。
生:我知道一九六一年前苏联第一次飞上太空。
师:连时间都记得那么清楚。是啊,没有什么比飞天更让我们激动的了!咱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飞天梦。
板书:飞天梦。
师:前苏联美国专家已经陆续飞上了天空,咱中国是第三个实现飞天的国家,还记得哪一天吗?
生:我知道是2003年10月15日。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遍这个日子。
师生读:2003年10月15日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
生:激动人心的时刻。
师:打开书,把课文里陌生的词语多读两遍,看看课文讲了什么,开始吧。
生自读。
师:生字词语都认识了吗?师:自己读一读,声音要洪亮,读音准确。
出示词语:
浩翰天穹遨游问天阁高高耸立气宇轩昂逃逸火箭震耳欲聋。
生读词语
师:读得非常好,看看这个词什么意思。
出示:天穹
生:就是天很方的意思。
师:课文还有几个表示天空的词
生:辽阔碧空。
生:浩瀚
师:浩瀚形容天空吗?是形容星空的。
生:太空
生:苍穹。
生:天空。
师:咱们再读读这几个词,每个读一遍行吗?读词:
天穹苍穹碧空太空天空。
师:同样是描写天空,却有这么多不同的说法,我们的汉语言多有魅力啊。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我们的航天英雄杨立伟第一次做在载人火箭上,我们的火箭发射成功了。
师:一句话,经过几千年的期待“神舟”五号终于发射成功了,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看看课文讲了哪几个时刻。
生:四个时刻,零晨四点,六时十五分,七时三十分,九十零二分
师:来,你把这几个时间写在黑板上。
生写。
师:零晨四点怎样
生:基本沸腾了。
师:六时十五分呢,请你说说
生:人群已经在等候火箭点火升空了。
师: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等候。
师:七时三十分呢
生:飞般已经开始最后十秒等候发射了。
师:九十零二分呢?
生:已经成功发射了。
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时间顺序。
师:最激动人心的是什么时刻。
生:九十零二分。
生:七十三十分。
生:九十零二分,因为火箭已经发射成功了。
师:让我们激动的地方各不相同,看来大家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体会,非常好,在这些时刻里,最让你激动的又是哪些呢,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想,标出让你激动的词句。
生读。
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生大声读10、9、8、7、6、5、4、3、2、1
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
师:同学们,知道长娥奔月的故事吗?浩瀚的宇宙神秘而美丽,人类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昨天我们查了资料,你知道哪些关于飞天的故事呢。
生:我知道万户飞月的故事。讲的是……
师:讲得很完整,很了不起。大家更加点燃了飞天的梦想。
生:我知道一九六一年前苏联第一次飞上太空。
师:连时间都记得那么清楚。是啊,没有什么比飞天更让我们激动的了!咱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飞天梦。
板书:飞天梦。
师:前苏联美国专家已经陆续飞上了天空,咱中国是第三个实现飞天的国家,还记得哪一天吗?
生:我知道是2003年10月15日。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遍这个日子。
师生读:2003年10月15日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
生:激动人心的时刻。
师:打开书,把课文里陌生的词语多读两遍,看看课文讲了什么,开始吧。
生自读。
师:生字词语都认识了吗?师:自己读一读,声音要洪亮,读音准确。
出示词语:
浩翰天穹遨游问天阁高高耸立气宇轩昂逃逸火箭震耳欲聋。
生读词语
师:读得非常好,看看这个词什么意思。
出示:天穹
生:就是天很方的意思。
师:课文还有几个表示天空的词
生:辽阔碧空。
生:浩瀚
师:浩瀚形容天空吗?是形容星空的。
生:太空
生:苍穹。
生:天空。
师:咱们再读读这几个词,每个读一遍行吗?读词:
天穹苍穹碧空太空天空。
师:同样是描写天空,却有这么多不同的说法,我们的汉语言多有魅力啊。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我们的航天英雄杨立伟第一次做在载人火箭上,我们的火箭发射成功了。
师:一句话,经过几千年的期待“神舟”五号终于发射成功了,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看看课文讲了哪几个时刻。
生:四个时刻,零晨四点,六时十五分,七时三十分,九十零二分
师:来,你把这几个时间写在黑板上。
生写。
师:零晨四点怎样
生:基本沸腾了。
师:六时十五分呢,请你说说
生:人群已经在等候火箭点火升空了。
师: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等候。
师:七时三十分呢
生:飞般已经开始最后十秒等候发射了。
师:九十零二分呢?
生:已经成功发射了。
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时间顺序。
师:最激动人心的是什么时刻。
生:九十零二分。
生:七十三十分。
生:九十零二分,因为火箭已经发射成功了。
师:让我们激动的地方各不相同,看来大家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体会,非常好,在这些时刻里,最让你激动的又是哪些呢,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想,标出让你激动的词句。
生读。
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生大声读10、9、8、7、6、5、4、3、2、1
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
设计理念
基于生命背景的语文课,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过程。人的语文素养,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让学生置身于文本背后宏大的时空背景,在语言、情境和精神(思想、情感与意义)的和谐共振中,通过与作者、编者、教者与同伴的生命对话,构筑心灵的语文、精神的语文,这正是我们教学设计的目标追求。
教材版本
西师版第八册第28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会写其中9个。
2、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想象“神舟”五号发射升空的过程,感受发射场面的壮观,体会人们期待、紧张、激动、幸福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激发民族自豪感。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4、收集相关资料,完成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神舟”五号发射升空的壮观场面,体会人们期待、紧张、激动、自豪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参与,预习课文,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及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走进时空背景,了解主要内容。
1、走进背景:同学们,浩瀚的宇宙神秘而美丽,人类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昨天我们查了资料,你知道哪些关于飞天的故事呢?(神话,万户飞天,前苏联、美国……)
2、引入课题:是啊,没有什么比飞天更让我们激动的了!进入新千年,我们中华民族也实现了飞天的梦想,还记得那是哪一天吗?(2003年10月15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开课,让学生置身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和横贯千里的广阔空间中,阅读文本便有了一个宏大的背景。]
3、字词认读: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会读吗?自己读一读,做到声音洪亮,读音准确。
4、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吗?
[实事求是,把教学建基于学生已有初读的基础上。检查学生预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为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奠基。]
二、学习“飞天过程”,引导读悟交流。
(一)自读勾画:默读课文,用括号把你感到激动的地方标出来。标好之后,大声地读一读,用心地体会体会。
(二)了解概况:告诉大家,哪些地方让你激动?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4:00,7:30,9:02等等)
让我们激动的地方各不相同,看来大家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体会,非常好!在这些时刻里,最让你激动的又是哪里呢?
[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由面到点,切入重点,整个教学不平均使用笔墨。]
(三)切入重点:是啊,千年的等待,千年的梦想今朝就要实现,我们多么希望看到飞船升空的那一刻啊。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最让人激动人心的场面!
默读课文4、5自然段,边读边想,标出让你激动的词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自读自悟,是教学指导的前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个性化阅读和理解。学生与文本、编者的对话在静悄悄中展开。]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相机引导重点片段的学习。)
1、10秒倒计时。
(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
(1)谁来读?此刻,看着高高耸立的神州五号,人们会想些什么?
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此时人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激动、有紧张、有担忧、还有期待……各种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那,在你看来,这是怎样的10秒呢?
(2)这是怎样的10秒呢?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
★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
★科学家们的呕心沥血凝结成的10秒!
★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3)是啊,从嫦娥奔月、万户飞天,到今天这一刻,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就要变成现实!让我们一起倒计时——(紧接飞船升空录象。配解说:伴随着滚滚浓烟和轰天巨响,“神舟”五号稳稳地冲向了辽阔碧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愿望,它牢牢地牵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看似简单的十个数字,却蕴涵了多种复杂的感情和文本意义。把这个片段作为指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重点,目的在于为学生感悟语言提供一个范例。同时,也是为把学生情感引向第一个高潮作好铺垫。]
2、火箭点火升空的瞬间。
(字幕)只见发射架两边淡黄色的浓雾腾空而起,震耳欲聋的一声长吼,撕破了大漠的沉静,“神舟”五号稳稳地冲向辽阔碧空。
(1)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是那样壮观,你能用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体会着读读。
(2)抽读评价:腾空而起—气势之壮;震耳欲聋—声音之大;稳稳地——升空之稳。
(3)自读--齐读。
同学们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再现了火箭点火瞬间的壮观场面,这的确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刚才还有同学提到9:02分这个时刻,你能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来表现“神舟”五号在天空描绘的那一幅图画吗?
[情到深处自然鸣。心灵的语文不能不需要感情的爆发和宣泄,不能不需要语言的活化与表达。品味语言,朗读表达,既是情与景的共生,又是学习语文的又一种方法示范。]
3、飞船在天空中的变化。
(字幕)9时02分,“神舟”五号在人们激动的喊声中抛出了一条乳白色的烟雾,好像银练当空舞。随着银练的不断扩散和拉长,飞船与逃逸火箭分离,在碧蓝的天穹上画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伴随着轰鸣声的渐渐远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天空里一颗晶莹夺目的星。
(1)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标出让你激动的词句,体会体会,再大声地读一读。
(2)动情地读给你的同桌听,注意表现出你想象出的画面。
(3)谁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专心听,看你的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好像银练当空舞”:银练指什么?体会比喻之美,领悟汉语言文字之美。感情朗读(个读—齐读)。
★抓“晶莹夺目”,质疑,联系前后文,体会情感。
(从词的本义,深入领悟到这个词的表达凝聚着几千年的梦想;寄托了13亿中国人的期待;寄托着13亿中国人的自强梦;让中国进入了世界科技强国;表达了人们的自豪和热爱之情……)
★感情朗读。(自读——齐读)
[课堂,是儿童的课堂。课堂,因儿童而生动。在沿着情感推进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先前学习语文的方法自学,意在举一反三。但放手让学生自学不等于“放羊”。估计学生对“银练”和“晶莹夺目”的理解有困难,所以,任需相机点拨。]
三、朗读抒发情感,给孩子一个梦。
(字幕)啊,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遥望那颗星,不知不觉涌出了幸福的泪花。因为那颗星寄托着13亿中国人的期待,寄托着13亿中国人的自强梦!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1、感情朗读:遥望着这颗寄托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的晶莹夺目的星,人们的幸福之情无法言表!让我们一起朗读。
2、结束语:同学们,我们的飞天梦已经梦想成真!还有更多的激动、更多的辉煌期待我们去创造,去实现,去分享,让我们相约在下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以读代讲,在学生情感和理解达到一定深度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文章最末两个自然段。全课进入第二个高潮。并在这个高潮中,给学生一个梦想。让孩子带着梦想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幸福的人生。整个学习从宏大的背景中来,又走向宏大的生活世界中。一次语言与生命,与精神共生的学习经历,就已完成。]
板书预设:
25激动人心的时刻
(学生板书)飞天梦—————自强梦
凌晨4时
6时15分
7时30分“神舟”五号
9时02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三、交流查找的资料: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激动人心的时刻?
四、正确抄写生字词语。
五、以《为了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为题,完成课堂练笔。
激动人心的时刻
2003年10月15日,一个令每个中国人自豪的日子,一个将要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伟大时刻。这天,中国人将乘坐自己的飞船遨游太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将变成现实。
凌晨4时,整个酒泉基地沸腾了。人们冒着严寒不约而同地向航天员杨利伟居住的问天阁集中。大家都想看看即将创造我国航天历史的这位英雄。在人群的欢呼声中,身着太空服前往发射场的杨利伟镇静自如。他从车窗里探出头,频频向送别的人群挥手,脸上的微笑显露着他的自信和轻松。就是这个身高只有一米六八的小个子,承载着亿万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愿望。
6时15分,戈壁的夜色还很浓重,他微笑着进入飞船,静待火箭点火升空。而此时,成千上万的人们已经等候在发射场外了,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这里。
7时30分,大漠红日喷薄而出,太阳的身边是高高耸立、气宇轩昂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箭头直指苍穹。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只见发射架两边淡黄色的浓雾腾空而起,震耳欲聋的一声长吼,撕破了大漠的沉静,“神舟”五号稳稳地冲向辽阔碧空。
9时02分,“神舟”五号在人们激动的喊声中抛出了一条乳白色的烟雾,好像银练当空舞。随着银练的不断扩散和拉长,飞船与逃逸火箭分离,在碧蓝的天穹上画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伴随着轰鸣声的渐渐远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天空里一颗晶莹夺目的星。
啊,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遥望那颗星,不知不觉涌出了幸福的泪花。因为那颗星寄托着13亿中国人的期待,寄托着13亿中国人的自强梦!
16日6时54分,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的杨利伟胜利归来。至此,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浩瀚的太空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读句子,说说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人们遥望那颗星,不知不觉涌出了幸福的泪花。
⑵16日6时54分,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的杨利伟胜利归来。至此,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浩瀚的太空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智力游戏。请看大屏幕。(师出示课件)
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就是船上的那个孩子,请设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全家人脱离险境。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船大人多,又在夜深雾浓之际,你将如何处理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看看主人公哈尔威船长是如何救助众人脱离险境的?请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哈尔威船长救人的过程。
(一生简述,要交代清楚六要素;一生讲评,很条理,但不生动。)
师:故事我们听完了,不知道同学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呢?(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随便谈,有一点谈一点,有两点谈两点。一时还没有什么感受的同学,也可以提问题,大家一起探讨。(学生讨论、准备)
学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还不明白,课文前面说船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后面又说船上有61人,不知那四人指的是谁?
老师:这位同学开始提问题了,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
学生:可能再加上船长,机械师,大副-----
另一学生:克莱芒。
老师:我想也是这样的。有没有不同意见,谁还有其它的问题需要提出?
生:课文结尾说:“面对死亡,他又成功的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里“权利”指的又是什么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大家想过吗?
生:(沉默)
师:这种的权利是不是作威作福、高高在上呢?(生:不是)
师:是不是个人享乐呢?(生:不是)
师:这种权利是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是真正的英雄的权利!
学生:我刚看到课文的题目时,认为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读完后发现它是写人的,这算不算文不对题?
老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给他解释一下?这需要老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刚才那位同学看法的理由。
生:事由人为,写事当然离不开写人了。
师:说得太好了!这里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本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本文运用了很多的描写?
师:具体有哪几种?
生:有语言描写、场境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师:能不能找几例呢?(生找例子,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方式?(生沉默)在本文当中还有一种成功的运用另外一种描写方式,叫____细节描写。
生问:老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师:这样吧,老师来画棵树。(师一笔画出树的主干)这美术中叫做勾勒,(师仔细的画叶片、芽苞),这叫工笔细描,这个工笔细描,就颇似我们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在同学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过这种描写手法的?
(生找了几处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叫《杜十娘》的歌呢?(有的学生听过)有没有同学知道杜十娘的故事?
生:她本是个风尘女子,后来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好像叫____李贾的,随着他就走了,不过在回家的路上,李贾把好卖给了一个富家公子。
教学内容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观摩课——《最大的麦穗》。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是周六,你们和在座的老师一样放弃了休息日,来到这里与我见面。我非常感谢你们!(真诚地鞠躬,同学和老师热烈鼓掌!)想不想认识我?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其中,有一位女同学高举着手并且站起来说。)
师:请你到前面来。(那位同学走到了前台,显得有些紧张。)听说盐城一小同学的字写得很棒,愿不愿意现场展示一下?
生:当然可以!(她很自信地说道。)
师:请你先写一个孙悟空的“孙”,再写一个建设的“建”,然后写一个雷锋的“锋”。(她的笔下立刻出现了“孙建锋”三个字,其他同学惊奇地看着黑板。)
师:你写下的就是我的名字。(她猛地愣了一下,又下意识地吐了一下舌头,鼻尖上闪动着几粒细小的汗珠。)勇敢地喊一声,好吗?
生:孙建锋!(她的声音清晰而又响亮。)
师:好样的!其余的同学尽情地喊一声!
生:孙——建——锋。
师:六年来,你当着一位老师的面,既写又喊他的名字,有什么感受?
生:不礼貌。(她不好意思地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生:(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子“噌”地站了起来)你是在“师生互动”。(千余名听课的老师热烈鼓掌!)
师:真不简单你小小的年纪竟然知道如此深刻而又前卫的教学专业术语。我很佩服你!(我双手同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听课的老师又一次热烈鼓掌。)
师:第一次来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盐城,听说这里有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还有历史景观“新、马、泰”。(同学们开心地笑了起来)请为我导游一下“新、马、泰”,好吗?
生:“新”,是新四军纪念馆;“马”是铜马广场;“泰”,是原新四军指挥部所在地——泰山庙。
师:谢谢“导游们”清晰地讲解。(笑声)孙老师也将带你们去旅游,去做一次精神旅游。我们将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共490字,只有两个生字。我相信经过认真地练习,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同学们自由练习朗读,约六分钟。)
师:有问题的请自由发问!
生:请问孙老师,“麦垄”是什么?
师:问题提得好!请大家看我写“垄”,你们跟着“书空”……这是课文中的一个生字,翻开课后练习,先认真地描红,再临写一遍。“麦垄”是什么?有问题先问谁呢?
生:问自己。
师:有道理。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呢?
生:问老师,问同学,问字典。
师:看来,解决问题的途径可真多!孙老师愿意和大家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见过麦地?
生:同学们都摇了摇头。
师:转过身去,看一看下面坐着的老师。如果说这就是一大块麦地,这样(我用手一行一行地比划着)坐着的老师就像是“麦垄”。
生:(豁然开朗)哇,我知道了,“麦垄”就是麦地里那一行一行的小麦!(他那悠然的心会惊喜,宛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师:孙老师也像你们一样高兴,因为咱们的合作是成功的!(同学们开心地笑了)
……
师:孙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一学生朗读一、二小节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离开他的故乡江南一别就是几十年,每回与朋友谈起江南,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始终盘在他的脑海,尤其是家乡的桥,于是他便提起笔来写下这篇——
生:家乡的桥
师:他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桥呢,家乡的桥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咱们就来自由
轻松地读读课文,老师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家乡的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拿笔做上记号。明白吗?
生:明白。
师:还等什么,开始吧。
生自读课文师指导(师:有些同学一边读一边用笔做个记号很好)。
师:好,咱们来交流一下,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你可真积极,你来说。
生:我最喜欢看桥名。
师:桥名很有意思,那你就来读读桥名吧。
生读桥名。
师:那么多桥名,家乡小桥的名称可真是多,很多很美。还有其他的内容印象深的吗
生:下棋,讲故事,捉迷藏……
师:我知道你就爱玩,羡慕那些家乡的孩子吗?
生:羡慕。
师:家乡的桥是不是特别
生:好。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印象最深的是桥的造型,
师:家乡小桥的造型可真是
生:千姿百态。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读一遍课文就能了解大致的内容。刚才看到很多同学都在做造型的这段做上记号,我们就来先学习造型这段。先来读读,挑段你喜欢的,想一想这个桥是什么样子的。
生读。
师:有些同学读了一遍又一遍,在你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不是这样的
出示过桥
师:喜欢过桥的同学站起来读读。
生读。
师:多简单啊,我们读快一点。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有点进步,请坐。那喜欢单拱桥的有没有。
出示单拱桥的图片。
指名读。
师:句子很长能够念流利很不容易,指导“缀”的读音。你能看看图说说缀的意思是,你说说看
生:就是往上连
师:课文用了一个缀字就表达的很清楚,两边往上,形成
生:一个大八字。
师:一对石狮子雄赳屹立在
生:石柱上。
出示:夜里,你……
师:家乡的月夜是这样的宁静,这句话念的时候该怎么念
指名读。
师:同学们,课文只写了一个最简单的过桥和最漂亮最有气派的单拱桥,却又说它的造型是
生:千姿百态
师:你能理解吗?
生:不能。
生:能。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阅读教学也应如此。前不久在西子湖畔,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次阅读观摩课。于老师将自己的人品、智慧、艺术修养融进阅读教学中,使教学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点。
一、沟通联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在课堂上,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师生间是朋友,是同学,是伙伴。课前,师生聊天创设了愉快的环境,融洽的气氛,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了恐惧。聊天过后,气氛非常轻松,师生之间具有了一定的亲和力。
师:同学们好!你们听懂刚才的介绍吗?我姓什么?
生:您姓于。
师:哪个“于”?请来猜猜?
生:干部的“干”字加个钩。
师:哦,干部鱼,当干部的姓于。(学生笑)
师:知道我从哪里来的吗?
生:江苏徐州。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我们上课发言要注意听,会听。我教语文,教五(1)班的语文,正是教你们。好,现在上课。同学们好!
生:(声音十分响亮)老师好!
师:真好,真不愧是娃哈哈小学的学生!相信你们读课文一定读得好,一定读得笑哈哈!
对借班上课来说,师生之间的情感、心理存在距离是无疑的。如何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心领神会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沟通联系,消除隔阂,融洽感情。但这毕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插曲,决不能喧宾夺主。在上述导入中,于老师的处理真是恰到好处,三言两语,就把师生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二、以读激情,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第一次自由朗读课文后。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很认真,是一字一句用心地读。
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心里很不平静。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可惜。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很悲哀。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沉重。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气愤。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后十分憎恨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行为。
师:除了恨帝国主义,还恨别的吗?还恨谁?
生:我还恨清政府,他们让帝国主义侵略者毁灭了圆明园。
在整体感知阶段,于老师没有提一个问题,而是让学生认认真真地、一字一字地读,读后请学生谈感受:“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什么样的感受?”,看似平白的一问,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开放、更有利于学生把课文和情感联系起来。
师:我还注意观察同学们说话时的各种表情,说明大家读这课文心情很复杂。每个同学都告诉我心里不是滋味。恨谁?恨英法联军,恨满清政府。那么,你读了哪一段最恨清政府?最恨英法联军?
生:我读了第五段最恨清政府,最恨英法联军。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五段,把你们的恨读出来。
生自由读书,师巡视。
师:我发现大家的表情饱含愤怒。谁愿意站起来把对帝国主义和满清政府的恨读出来?
……
师:让我们记住这恨,记住侵略者的罪行。同学们各人读各人的,读出你心中的恨。
生自由读,师帮助个别学生。
师: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让你恨?让你愤怒?让你难受?让你压抑?同学们再认真读读二、三、四自然段,默读后,用一句话来告诉我。拿出笔,一边读一边思考,静心读书,字字入目。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一、激情开篇,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是不是第一次在这么多老师面前上课?(学生点头)
师:你们在想些什么,能跟我说说吗?
生:老师,我有点紧张。
师:有我在,你还紧张?(笑)大家认识我吗?
生:(齐说)认识!您是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姓佟。
师:那你们介绍一下自己,我想尽快了解咱们四年级(5)班的同学们。
生:我叫李宜修,今年10岁,爱好广泛,尤其是朗读。
师:哦,那今天这堂课一定给你个机会施展才能。
生: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班集体,我们很活跃,今天在这里和佟老师一起上课,感到很兴奋。我们一定要把光明实小学生的风采好好展示一下,让老师们了解我们,了解光明实小。
师:看来,同学们很有信心上好这堂课,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二、激发情趣,指导学生书写课文标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钓鱼的启示》,谁想到黑板前写课文题目?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勇气跟我合作,志愿者请闪亮登场、一展丰采!(举手的学生很多)这么多同学都想来?推荐一名同学。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
三、检查自学情况,了解学生在读书中出现的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去读书,谁能够告诉我,通过读书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老师我能把课文读熟了。
生:我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还会写呢。
生:我不仅认识了生字,读熟了课文,我还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老师我有问题不明白,我在读书时画在了书上。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收获也真不少,咱们先来看生字,读准字音。
师:回想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刚才我听同学说在读书时有不明白的地方,学习贵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同学们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问,请大胆提出来,不要把问号留在大脑中,要把它抻直变成感叹号。
四、自读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师:下面,咱们仔细读课文,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找出来。
生:(边默读,边思考,然后陆续陆续举手。)
根据学生发言,选择播放幻灯片:
1、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3、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4、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让我放掉鲈鱼,他做得对不对?
师:同学们找的问题基本上都来自同一个段落,也就是在写由钓鱼得到的启示这一部分,我建议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一段。
师:这段话反复几次提到了“钓鱼”,看来理解这一段还要结合前面描写钓鱼的那部分段落。我们把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联系在一块,解决了难题也就读懂了这篇文章。
师:出示幻灯,“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大家比较一下,文中后一个“鱼”为什么加上了引号?
师:同学们,今天,贺老师请你们来认识一位平凡的朋友,这就是――圆圆的沙粒。请看我写题目。(板书:圆圆的沙粒)
生:(书空)
师:来,我们来读两遍。
生:(读)
师:谁来说,圆圆的沙粒最后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珍珠。
师:什么样的珍珠?
生:白色的珍珠。
生:五颜六色的珍珠。
生:美丽的珍珠。
师:请认真看老师书写的笔顺。(板书:美丽的珍珠)“圆圆的沙粒已经变成了美丽的珍珠”,它是什么时候变成“美丽的珍珠”的?再请大家读读课文。
生:(轻读)
师:(提示:自由轻声地朗读,巡回。)
师:找到了吗?什么地方写到“已经变成了美丽的珍珠”?
生:姑娘……
师:还有吗?
生:……想起几十年前的沙粒。
师:哦,对了,也就是课文的十到十二节。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沙粒是怎么变成珍珠的?
生:变成什么样的珍珠?
师:是啊,你们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沙粒为什么想要变成珍珠呢?
生:……
师:(出示课文),就是这一段:一颗圆圆的沙粒十分真诚地向同伴们说:“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材。”谁来读读,是用“十分真诚”的语气?
生:……
师:我听出了,“五分”了,谁再来?
生:……
师:“七分”了。我们怎么才可以读出“十分”的真诚呢?建议你去读读一到九自然段,用笔划出描写到态度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
生:(读文,划词句)
师:好了,谁来读读词语、句子?
生:“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同伴们不但不理解,反而嘲笑圆圆的沙粒。
师:谁再来读读?“嘲笑”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同伴们不但不理解,反而嘲笑圆圆的沙粒。
师:好的,全班都来读读,嘲笑的语气读出来吗?
生:“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同伴们不但不理解,反而嘲笑圆圆的沙粒。
师:(出示:异想天开),这个“异”字这么记住?
生:上面的是“自己”的“己”……
师:下面说的对,上面的是“已经”的“已”(注:这里是老师口误,上面应为“巳”)还有哪些地方写到态度?
生:对此,沙粒们议论纷纷:“啊呀,从今以后,他再也看不到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听不到滚滚的涛声了!……”“他简直是把自己关进了牢狱,太可怕了!……”
师:我们来读。
生:对此,沙粒们议论纷纷:“啊呀,从今以后,他再也看不到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听不到滚滚的涛声了!……”“他简直是把自己关进了牢狱,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