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语文教案

搜索51费宝网

建构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一等奖

建构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6-23 18:44:04

类别:语文教案

建构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一等奖

1、建构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一等奖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提出,在西方被称作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倡导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最早可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一位很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⑸儿童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同化是接受外部新信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顺应是适应外部环境,对自身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美国加州大学的维特罗克认为学习的生长过程就是:“学习者原由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解释:“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自然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等)帮助指导,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的方式而获得。”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学习是以学生问中心的,教师扮演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同时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基于以上两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教学案例

我们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作一个现象比喻,就是犹如一首完美交响曲。她包括能勾起人遐想的序曲——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主题鲜明的旋律——情感教学、合理恰当的和声与节奏——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

《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下节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中情况有些变化:一是课题的分组。有些组自己重新组合,没有按老师的指定。二是课题的布置。有些组自选了课题。三是课时安排。计划一课时陈述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完成不了,实际操作中增加了一课时。四是研究性小论文。老师虽然提供了一些论文题目,但同学们没有拘泥于这些题目,如有的写“论祥林嫂的笑”,有的题目是“祥林嫂眼睛发光的原因”等等。

学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体现的是资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独到的新观点。课后,我将这些观点进行整理,成为了我宝贵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的研究小论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文中不少观点,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限于篇幅,恕不列举。

1、课堂研究性学习确实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2、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特殊伙伴,特殊性表现在老师要点拨,要引导,要有中肯的评述。3、研究性教学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课内老师讲解是少了。但老师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全面。4、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探讨能力。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搜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等等,怎样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是老师面临的新课题。

2、建构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提出,在西方被称作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倡导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最早可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一位很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⑸儿童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同化是接受外部新信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顺应是适应外部环境,对自身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美国加州大学的维特罗克认为学习的生长过程就是:“学习者原由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解释:“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自然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等)帮助指导,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的方式而获得。”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学习是以学生问中心的,教师扮演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同时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基于以上两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教学案例

我们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作一个现象比喻,就是犹如一首完美交响曲。她包括能勾起人遐想的序曲——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主题鲜明的旋律——情感教学、合理恰当的和声与节奏——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

《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下节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中情况有些变化:一是课题的分组。有些组自己重新组合,没有按老师的指定。二是课题的布置。有些组自选了课题。三是课时安排。计划一课时陈述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完成不了,实际操作中增加了一课时。四是研究性小论文。老师虽然提供了一些论文题目,但同学们没有拘泥于这些题目,如有的写“论祥林嫂的笑”,有的题目是“祥林嫂眼睛发光的原因”等等。

学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体现的是资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独到的新观点。课后,我将这些观点进行整理,成为了我宝贵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的研究小论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文中不少观点,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限于篇幅,恕不列举。

1、课堂研究性学习确实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2、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特殊伙伴,特殊性表现在老师要点拨,要引导,要有中肯的评述。3、研究性教学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课内老师讲解是少了。但老师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全面。4、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探讨能力。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搜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等等,怎样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是老师面临的新课题。

3、《黄河颂》教学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多媒教学

教学目标:

1、语言智能发展目标

(1)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3)能初步学会运用英特网和图书馆搜集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做初步的整理。

2、音乐智能发展目标

(1)通过倾听《黄河大合唱》组乐,特别是课文部分《黄河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感染力。

3、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或信息共享来增进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设想:

《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读来琅琅上口,使人受到无尽的感染。所以本课教学应以学生诵读为主,从诵读中领会它的思想内容,体会它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重点感悟诗歌的第二节。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与黄河相关的资料。

2、教师准备《黄河大合唱》各个部分的MP3音乐和课文录音及黄河景色的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七年级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

2、同时黄河景色图片联播

(以这种方式导入

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二、话说黄河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在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说说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黄河的相关资料,3分钟后每组推选1人小结你组搜集到的资料。

(既是对搜集的资料的一次整理,也是借此对搜集资料的方法技巧的一次交流,更是对团队协作的人际交往智能的一次锻炼)

三、多角度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1、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3、学生齐读再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四、欣赏质疑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

6、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

: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的语言智能。)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配乐朗诵、理解性欣赏朗诵,既可以增进了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文的语言智能。)

五、课外作业

1、背诵本首诗

2、收集有关黄河文化和治理黄河的资料,写成专题文章,计划开一次以“黄河”为专题的主题班会。

3、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朗诵和搜集资料的语言智能的发展,也为后续学习做一点准备。)

4、《黄河颂》教学设计──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多媒教学

【教学目标】

1、语言智能发展目标:

⑴ 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⑵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⑶ 能初步学会运用英特网和图书馆搜集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做初步的整理。

2、音乐智能发展目标:

通过倾听《黄河大合唱》组乐,特别是课文部分《黄河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感染力。

3、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目标:

通过小组交流或信息共享来增进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设想】

《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读来琅琅上口,使人受到无尽的感染。所以本课教学应以学生诵读为主,从诵读中领会它的思想内容,体会它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重点感悟诗歌的第二节。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与黄河相关的资料。

2、教师准备《黄河大合唱》各个部分的MP3音乐和课文录音及黄河景色的图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授课年级】

七年级。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

2、同时黄河景色图片联播。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二、话说黄河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在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说说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黄河的相关资料,3分钟后每组推选1人小结你组搜集到的资料。

(既是对搜集的资料的一次整理,也是借此对搜集资料的方法技巧的一次交流,更是对团队协作的人际交往智能的一次锻炼)

三、多角度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1、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3、学生齐读再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四、欣赏质疑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抓住“颂”字)

2、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

6、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的语言智能)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配乐朗诵、理解性欣赏朗诵,既可以增进了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文的语言智能)

五、课外作业

1、背诵本首诗。

2、收集有关黄河文化和治理黄河的资料,写成专题文章,计划开一次以“黄河”为专题的主题班会。

3、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朗诵和搜集资料的语言智能的发展,也为后续学习做一点准备)

5、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课教学设计:《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

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利用网络预习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同时还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欣赏品味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学生可以浏览学校服务器上《滕王阁序》文件夹中的材料,也可以在13职时代社区中的bbs上浏览关于《滕王阁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带来的软盘中的资料和信箱邮寄过来的资料。一边浏览一边可以自由组合讨论,重组搜集到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改写成散文发表在学校的bbs上。)(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4、小结:

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

体现什么特点?

(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总结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二三段。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一小段散文,体会《滕王阁序》的山川美景,发贴在学校的bbs上。(这可以说是完成发展等级的一个目标)

五、板书设计:

王勃

景美:明朗开阔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衬之美

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变化之美

6、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课教学设计:《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 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 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 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利用网络预习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同时还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欣赏品味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学生可以浏览学校服务器上《滕王阁序》文件夹中的材料,也可以在13职时代社区中的bbs上浏览关于《滕王阁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带来的软盘中的资料和信箱邮寄过来的资料。一边浏览一边可以自由组合讨论,重组搜集到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改写成散文发表在学校的bbs上。)(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4、小结:

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 体现什么特点? (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总结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二三段。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一小段散文,体会《滕王阁序》的山川美景,发贴在学校的bbs上。(这可以说是完成发展等级的一个目标)

五、板书设计 :

滕 王 阁 序

王勃

景美:明朗开阔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衬之美

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变化之美

7、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语文百花园六:庆祝六一联欢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准备、表演、评价、练写四个环节,达到课内外的沟通及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运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商量活动内容。

1.孩子们,你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日子吗?(“六一”儿童节)

2.“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举办一个联欢会好吗?

3.请你们自己准备节目,可以自由组合。都想准备哪些节目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点)

二、课外学生自由组合准备节目。

三、庆祝“六一”联欢会。

1.表演节目:

(1)合唱《快乐的节日》(学生伴奏、伴舞)。

(2)讲故事《一个字》。

(3)讲笑话《写万字》。

(4)配乐古诗联诵。

朗读《早发白帝城》、《华山》;齐唱《春晓》、《风》;

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行》;齐唱《出塞》。

(5)配乐诗朗读《雨后》(并展示配画)。

(6)课本剧《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2.重点评价。

参加了今天的联欢会,我觉得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呀!那我们来评一评,那些同学的节目演得好?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啊?(自由发言)

一会儿回到教室,我们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四、指导写话。

刚才同学们的节目表演得很精彩,大家看得也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就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课件出示要求:*什么时间?我们在什么地方开了庆祝“六一”联欢会?

*在联欢会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节目?

*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学生写完以后,指名2—3名学生朗读自己的写话,大家点评。

五、展示交流。

将学生的写话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大家观看、交流。

8、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使用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使学生明白读书做笔记的重要性
1.师讲汪得净读书不做笔记的故事。
2.生听后讨论:听了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读书做笔记的重要性。
4.教师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观看插图,让学生掌握读书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1)上面一幅图上的学生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什么意思?
(2)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园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
(1)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要用钢笔做笔记;书写要工整;笔记要做在专用的卡片上等等)
(3)第2页下面的2幅图和第3页上面的3幅图,都是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1)摘抄。(精彩词句)
(2)编写提纲。(概括主要内容)
(3)写读后感受。
三.引导学生说说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看图揭题,了解工具书的意义
1.出示教学挂图,读读椭圆形框内的两行文字,说说图上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以明确该图的主题。
2.指名回答。
3.教师小结。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常识。
1.先观察第4页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教师小结。
3.然后观察第5页上部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教师小结。
6.最后观察第5页中间和下面的两面三刀幅图,说说这两面三刀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举例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使用工具书。
7.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他不理解“温馨”这个词语的意思,用上了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准确地理解了这信词语的意思,并在课本上摘抄了这个词语的解释。
5.总结。

第三课时

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浓度尝试做读书笔记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
要求:(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3)摘抄重点词句,读后感以三言两语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教师巡视指导,多做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所做的读书笔记。
三.教师小结。
四.训练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浩hàn”这个词语,要求查出“hàn”的字形和这个词语的意思。
2.出示:“洋溢”这个词语中的“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在字典里查找的?
3.学生动手查工具书。
4.总结评比。
五.总结全课,勉励鞭策
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本学期中,班级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9、让生活成为学习语文的金钥匙《菜园里》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

郑小琴

[情景说明]

《菜园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一篇识字课文。本课有九个词和一首儿歌,词语是菜园里各种蔬菜的名称,儿歌描述了一些蔬菜的特点,儿歌语言生动形象,琅琅上口。学习目标是认字、写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蔬菜,了解它们的特点。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片断1:

(课前,将学生分成四大组围坐,每三人为一小组, 每大组中间摆上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红色、白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还有细长的豆角`……)

课伊始,播放音乐课件《买菜》,学生齐唱歌曲。

师:你们说这些可爱的蔬菜长在哪里?

生(齐):菜园里

师:(板书:菜园里)现在,我们来到了“菜园里”,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蔬菜,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跟小组同学说说这些蔬菜的名称、特点,好吗?

生:好!(兴奋、齐声)

(同学们纷纷看、摸、闻各种蔬菜,并与小组同学议论。)

师:下面,老师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蔬菜的名称,我拿出一种蔬菜,你们赶快找出写有它名称的卡片,大声读,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读得准,声音响亮。

(老师首先举起黄瓜,学生们迅速在摆放的卡片中找出“黄瓜”卡片。)

生:黄瓜、黄瓜……

(简评:生活化的情景,儿童化的歌曲,引发学生对菜场的回忆。将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课文中的生词已不再是一个个生硬的方块字,而是孩子们急于认识的朋友。

“看实物,找卡片、读词语”这一环节,激起了孩子们的好胜心,课堂活跃起来,人人动脑动手动口,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教室,学生们在这样充分自主的活动中,牢牢记住生词。)

片断2:

师:把你刚才观察到的蔬菜说一说,愿意说哪一样,就说哪一样。

生1:我刚才摸了茄子,它的皮很光滑,它是紫色的。

生2:我发现卷心菜的叶子一层一层地卷着,像卷发。

生3:辣椒有红的,还有绿的。

生4:我尝了一口西红柿,甜甜的,酸酸的。

生5:豆角长长的,像绳子。

……

(简评:学生通过看、闻、摸,加强生活体验,自然明白了蔬菜的特点,这是学生们独自研究的伟大成果,他们沉浸在自主探究的惊喜与自豪中,学习兴趣浓厚,语言也在认识和研究中得到发展,为下一步学习儿歌作了很好的铺垫。)

片断3:

(通读儿歌后,学生质疑)……

生1:“萝卜地下捉迷藏”是什么意思?

师:(课件展示:菜园里,农民拔萝卜。)仔细看,谁能发现秘密?

生2:(急切地)我知道了,萝卜长在地下,我们看不见,农民伯伯把它拔出来,看看见了,就像它在和我们玩捉迷藏。

师:你观察真仔细。那萝卡这么顽皮,该怎么读这一句呢?

生3:萝卜地下捉迷藏(读得顽皮可爱)

师:真顽皮,大家学着他读一读。

生(齐):萝卜地下捉迷藏。

……

(简评:许多城里孩子没有见过实地生长的萝卜,没有实际经验,就没有感知,一切枯燥的讲解都抵不上多媒体展示生活的文本,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句子的意思,感悟了课文。)

片断4:

师:我们认识的这些蔬菜还能做成许多小朋友爱吃的菜肴呢!

(出示菜单:西红柿炒鸡蛋、萝卜烧排骨、酸辣、白菜……没学过的生字注上拼音。)

师:请小朋友先读读这些菜名,说说你看爱吃哪几道菜?

(学生兴奋地念菜名,找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名,高兴地与同桌交流。)

生1:我喜欢吃西红柿炒鸡蛋。

生2;我喜欢酸辣白菜,酸酸辣辣的,很好吃。

生3:我喜欢吃炒菠菜,菠菜有营养,大力水手吃了菠菜力气大。

师:是吗?那以后老师也要多吃蔬菜。

……

(简评: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认识的字,学以致用,学生兴奋、自豪,巩固了知识,活跃了气氛,发展了语言,还受到了健康教育,学习语文联系生活,一举多得。)

片断5: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一些蔬菜,记住了一些蔬菜的名称,学习了一首关于蔬菜的儿歌。课后,你可以和爸爸妈妈去菜市场,学会认识更多的蔬菜,用彩笔画下来,再写上名称,还可以编几句儿歌,然后我们一起在教室布置一个“蔬菜瓜果园”好不好?

生(齐):好!

第二天,这项作业学生完成较好,大家都认真画了蔬菜,有的配了儿歌,且看作品。

(作品一)西红柿(图)

西红柿,红又圆,

吃在嘴里酸又甜,

营养丰富人人爱。

(作品二)黄瓜(图)

黄瓜,黄瓜,

身穿绿衣裳,

为什么名字叫黄瓜?

(作品三)萝卜(图)

萝卜进了城,

药铺关了门。

……

(简评:课已完,兴犹浓。他们渴望将心中涌动的情感爆发出来,老师开渠引源,让他们用彩笔去画,用心灵去写,用饱满的热情去实践。尽管作品幼稚,有的生字用拼音代替,有的还有家长帮助的痕迹,这没关系,重要的是孩子们去观察了,去探索了,去创新了,他们体验到了观察与创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也做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生活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个支点。《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在《菜园里》教学设计中,我试图将生活引入课堂,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探究生活,让生活成为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孩子就会认真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机。片断1中,将菜园搬进教室,创设生活化情景,将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构建一个开放自主的课堂,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具体的材料,经验性的知识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注意力,人人跃跃欲试,个个争先恐后,在这种心态下识字,事半功倍。

二、调动多种感官,联系生活感悟。

学生在认识和发展上是用“形象和声音来思维的”,我们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关注生活,关注经验,在片断

2、片断3中,教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自主感知,探究发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体验成功中飞扬了个性,明确了事理,发展了语言,感悟了课文。

三、拓展实践活动,回归生活运用。

新课程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可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员,接触更多的是生活世界,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育理应回归生活。片断4中,将学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菜谱纳入课堂,让学生认读、巩固生字,片断5中,引导学生观察蔬菜,画蔬菜,创作儿歌,将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开辟空间,这些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有帮助的。

总之,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生活,应该成为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专家点评]

“读书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这既是这节课中渗透给学生的关于读书方法的指导,也是郑老师指导学生读书的一种理念。激活生活积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去领悟语言是其具体的做法。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对课文中提到的蔬菜已经非常熟悉,看过其形,听过其名,尝过其味,这为他们认识蔬菜名称中的生字提供了先决条件。而《菜园里》对蔬菜特点的生动描述,又为唤起回忆,加深感受提供了依附。郑老师把学生引入“菜园”,引进“菜市场”,一是把识字的四要素:图象、声音、符号、语文整合输送给学生,利于识记,提高了识字效率;二是学生的生活体验被激活,与课文语言发生了联系,就激发了情思,形成了“人生体验——言语活动——新的体验”这样的良性循环,结果是阅读的感受和收获都那么真切和丰富。(李庆明)

作者邮箱: 465801020@qq.com

资料提供者:

10、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和“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3.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1.优秀资料若干。
2.课外阅读材料每生一份。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1.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
(1)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文章。请问同学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等)
2.引导学生谈谈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3.老师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1)上面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在干什么?
(2)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
2.指导观察第2页上的图片。
(1)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认真观察第2页下面的图,然后,清你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来收集资料)
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呢?
(小组讨论,交流)
3.讲授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笔记。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杂乱。
(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把一些不能持续的画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
(4)编辑剪报。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三、引导观察第3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观摩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收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收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收集资料。
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
三、教师小结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宝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第三课时

一、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1.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3)第3、4幅图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4)看第5页左上方的一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5)看第5页右上方的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6)最后两幅图表现的是哪里?同学在干什么?老师又分矧在做什么?
二、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第4、5页的8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卜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三、发出号召,希望学生早日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11、让孩子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四季》 第二课时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

周建欧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读了《四季》这首诗歌,知道了一年有四个季节,它们是——(春、夏、秋、冬) (课件出示四幅课文插图,看图):

师:草芽和小鸟是(春天)。

荷叶和青蛙是(夏天)。

谷穗是(秋天)。

雪人是( 冬天 )。〈括号中答案由学生说出〉

2、师: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大自然中找找春、夏、秋、冬,你们想去吗? (生:想去!)

师:但是可没那么容易,要先来闯关,敢不敢?(生:敢!)

[评: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以过关的游戏形式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偷快。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朗读理解课文

第一关: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师:上节课我们在课文里认识了好多的生娃娃,谁能把这些生字娃娃的名字全叫对,我就带他去。〈指名读。〉

师:你们能全读对吗?〈齐读〉。

第二关:读课文:〈课件出示四节诗〉

1、师:谁能把课文读正确。

师:我们听听他们是不是把每个字音都读对了。

〈 读后请学生评价,主要针对字音方面。并请读错字的学生再读一次,读正确。〉

师:这四位同学经过努力都能够把课文读正确了,你们能做到吗?

(齐读课文。)

2、师:听你们读得那么津津有味,老师也想读,我们合作好吗?我读半句,我停下来你们马上接上来,好吗?(好)

(师生合作读课文):

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 括号中的话由学生读〉

师:读了这四节诗,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共同点?

(点击课件红色显示相同部分)

生:都是尖尖、圆圆,这样两个字一样的。

生2:都有他对谁说。

生3:都有我是什么天。

师:你们真有火眼金睛,能发现这么多一样的地方。

师总结:这四节诗都写了:(什么)(怎么样),他(怎么样地)说:“我是(什么)。”

[评:通过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很快能发现四节诗这间的共同点,这为后面背诵课文作了铺垫。]

第三关:背课文

师:你能不看书,看着课件上的图和这个句式把课文背下来吗?

a.自由准备 b.指名背 c.齐背

[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累语感经验。设计的这一背诵环节,不仅是想让学生积累语言,更主要是想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基本框架为后面创编诗歌作好铺垫。通过背诵诗歌,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这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形式。】

第四关:感情朗读课文

师:课文你们会背了,老师总觉得你们读书的声音少了点什么?

你们知道少了些什么吗?

生:我们读书还不够好听。

师:对呀,你们读书时少了点表情,少了点动作,少了点用心读书的味道。所以就没那么好听了。

师:这样吧,选自己喜欢的一节读一读,可以给它配上动作。看谁能读得让大家都听得哈哈笑。

a自由准备,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和别人一起。

b指名表演:

1、师:春天那么美,谁来表演读春天的诗? 〈生上台表演〉

师:我看到你给他鼓掌了,为什么?

生:他读得很好听。

师:我们光说好听还不行,要说出哪里好听。

生:他“尖尖”读得很轻,很好听。

师:你呢,你给他打几分?

生:9分。

师:为什么,那一分扣在哪里呢?

生:他没有动作。

师:你能给他加上动作吗? 〈生表演〉

师:怎么样?(全班鼓掌)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

[评: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

2、师:谁来表演读夏天的诗?〈指名上台读〉

师:谁来给他打打分数。

生:他没有动作也没有表情,打8分。

师:谁能打10分。 〈再指名读〉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哪里读得特别好?

生:他夏天的“夏”读得特别重。

师:是呀,读得多好呀,你们能跟他读得一样吗?

生:能!〈齐读〉

[评:这种给朗读者打分的朗读评价方式,学生较易掌握而且也比较喜欢参与,这使学生能很好地去倾听别人,提高自己。]

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谁来读读秋天的诗。 (指名读)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没有把“鞠着躬”表演出来。

师:你能表演吗? 〈生表演〉

师:他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师:你们有什么想问这根谷穗的吗?〈师指着台上的学生〉

生:你为什么要鞠躬呀?

师:是呀,你为什么要鞠躬呀,小谷穗?

生:到了秋天,我身上长出了好多的谷子,很重,所以我就鞠躬了。

师: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呀,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我们来齐读这一节。

[评:这里通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对话,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给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1、师:冬天调皮的雪人娃娃要来和我们做朋友了,谁来读读冬天的诗?

(指名读)

师:你给他打几分?

生:9分,因为他读得不够顽皮。

师:你能读得顽皮吗?

生:不能。

师:我们班谁最顽皮?

生:杨青山

师:杨青山,你能来读读吗?〈该生不肯上来〉

师:看来他有点难为情了,他以后不想再顽皮了。

师:我来读读这节怎么样?

生:好! 〈师表演读〉

[评:教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但又没失去“首席”的作用。]

师:我读得怎么样,你们给我打几分?

生:10分〈生齐答〉

师:分数这么高呀,我真高兴,我哪里读得好呀,你们能跟我说说吗?

生:你“大肚子一挺”读得好,而且动作也做出来了。

生:你读得很顽皮。

师:噢,那你们学着我的样子读读好吗?

生:好!〈生齐读〉

[评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更有利于把学生带入情境。]

三、感受四季美,创编四季诗

1、师:刚才你们过了四关,表现得很不错,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带上你的照相机,带上你的录音机,(师用手比划眼睛和耳朵)我们出发了!

〈课件播放四季风景画面及配好的音乐,师结合画面配朗诵〉:

春天到了,你们看,花儿红了,草儿绿了,柳树发芽了,蝴蝶也飞舞着赶来参加这春天的聚会,你们听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春天的音乐多美呀!

转眼夏天到了,太阳为辣辣地照射着大地,蝉儿唱起了歌,知了,知了,小朋友们热得受不了,一起到海边欢快地游泳!夏天过去,

秋天到了,你们看空中飞舞的是黄色的小鸟还是红色的蝴蝶,噢,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

秋天过去,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白色的雪花在空中飞舞,小朋友们围上围巾,戴上帽子,到雪地时愉快地划雪。

2、师:你们看了春夏秋冬的景色,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四季的景色真美呀!

师:是呀,真的很美。

生:我想去那里过冬天,可以划雪。

师:我们南方很少下雪,要到北方去才能看到这么大的雪。

生:我要感谢这些美丽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是这些美丽的景色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你真是个有心人。

[评:采用了现代化手段,使教师的朗读、画面的展示、音乐的渲染合为一体,创设了极佳的情境。让学生不仅知道了四季的特征,也产生了表达情感的欲望。]

3、师:你们知道老师想干什么吗?

生:你想唱歌。

师:不是,老师想学着课文中作者的样子当当诗人,来写写这四季的景色,你们觉得怎么样?你们猜是老师写的好,还是课文中的作者写的好?

生:你写得好。

生2:作者写得好。

师:那么多人相信我,我很高兴,但我还需要你们的帮助,你们能帮我吗?(能)等会儿我写不出来的时候,你们就帮我接上,好吗?(好)

师:桃花(红红),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括号处由学生补充。〉

师:经过我们一起努力,我们写出的诗一点儿也不比书上的差。

师:刚才我写了春天的诗,你们能去写写夏秋冬的诗吗?

<课件出示刚才的四季景色,让学生看图编诗。〉

师:谁已经编好了。把你的诗读出来。

生1:知了吱吱,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

生2:太阳热热,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

生3:树叶黄黄,他对小朋友说,我是秋天。

生4:树叶飘飘,他对谷穗说,我是秋天。

生5:雪花飘飘,他对北风说,我就是冬天。

生6:北风呼呼,他唱着歌说,我就是冬天。

师:今天我们班出了好多小诗人,你们真棒!

[评教师的欣赏与鼓励,可以生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

[评:正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情感的体验,才有了这些精彩的创新和运用!]

[评:这里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这样不但让学生产主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四、唱四季歌,绘四季景

1、师:老师觉得你们的诗写得太好了,我想唱歌,你们想听吗?

〈 课件播放音乐〉师把课文改成歌,也可把学生编的诗改成歌唱给学生听,生跟着唱。

3 1︱3 3 1︱3 4 5 6︱5 - ︱6 6︱5 5 3︱5 5 3 1︱2 - ︱

草 芽 尖 尖,他对小鸟 说, 我 是 春 天,我是 春 天。

谷 穗 弯 弯,他鞠着躬 说, 我 是 秋 天,我是 秋 天。

3 1︱3 3 1︱3 3 5 6︱6- ︱1 6︱5 5 3︱2 2 3 2︱1- ︱

荷 叶 圆 圆,他对青蛙 说, 我 是 夏 天 我是 夏 天。

雪 人 大肚子 一 挺, 他顽皮 地 说,我就是冬 天。

〈师生同唱四季歌!〉

[评: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一直沉浸在欢乐之中。]

2、师:这节课我们读了四季诗,看了四季景,编了四季诗,还唱了四季歌,你们过得愉快吗?(愉快)是呀!四季多美呀,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由这四季组成的,我们的生活多美呀!回家画画四季的景色,画画我们美好的生活。画好后贴到我们的画栏里,(好)好吗?下课

教后反思:

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如果说有什么奥秘的话,我想那就是我让学生大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具体表现如下:

1、快乐来源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儿童有意注意时间很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兴趣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a利用多样的形式,如过关、表演读、当评委打分、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当小诗人、把课文改歌唱等形式,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b利用生动、激励的语言,如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今老师要带你们到大自然中找找春夏秋冬,你们想去吗?”这让学生情绪高涨。我又说:“但是可没那么容易,要先过关,你们敢吗?”学生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一个个高声喊到:“敢!”这样就创设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再如当学生顺利过关时,我对学生说:“刚才你们表现得很不错,老师决定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带上你的照相机,带上你的录音机,我们出发了!”我这里是想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仔细听,孩子一听到我的话,马上做好准备,孩子喜欢听这样儿童化的语言。

2、快乐来源于美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三维目标,其中一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课时的目标其中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如果教师光告诉学生什么季节有什么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真的去看,去听,去感受,而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把四季的景色放在同一个时空的,于是我借助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没逼真的情景,再配上教师美的朗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快乐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所以后面有学生能说出“我要感谢这些美丽的景色”这么有深度的话,这都是因为有了美的体验,才有美的创造!

3、快乐来源于成功

这节课学生自已当小诗人创编出了美妙的诗歌,这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实这些成功是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学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语文,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如让学生用不同形式反复去读诗歌,让学生去发现四季诗的共同点,又上学生去背诗歌,这样,不仅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而且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这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形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积累,后面学生才能自己创编出这么多优秀的诗歌。

4、快乐来源于平等

:在这节课中我和学生的对话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都是以真诚、平等、征求的语气,如:我也想读,可以吗?我来表演怎么样?需要你们的帮忙,你们能帮我吗?另外我还让学生给我打分,倾听学生的评价-----所以学生学得非常快乐。

资料提供者:

语文教案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