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语文教案

搜索51费宝网

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雷雨》一等奖

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雷雨》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2:33:03

类别:语文教案

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雷雨》一等奖

1、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雷雨》一等奖

师:大家知道雷雨吗?请大家看一个电影片段。(播放《雷雨》最后的片段)

师:一个雷雨之夜,三个年轻人踏上了不归路,两个女人变成了疯子,傻子,这都与一个人有关,他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周朴园,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生:他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

生:他是一个资本家。

师:大家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课文中看出来的。

师:通过什么看出来的?

生:语言。

师:在戏剧中,我们要从语言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性格。让我们从语言出发,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读文本找出答案,说明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

(生讨论)

生:他是一个复杂的人。他说:“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这说明他心中对鲁有美好的憧憬。他又十分暴虐,“你来干什么?”“谁让你来的?”这些语言都说明他卑劣。

生:他对鲁也有真实的一面。他穿破衣服。

生:鲁大海说:“你故意淹死了。。。。。。”说明了他的贪婪。

师:还说明他的自私。

师:周对梅的感情真实吗?

生:“你看这些家具都是旧的,;;;记着你的生日,。。。说明很想念她。

生:不真实。仅仅是为了掩饰自己,弥补自己的罪过,为了摆脱那种情感。

(此处老师应该抓住机会深挖)

生:鲁在周心中有位置。

师:周穿旧衣服,用旧家具,放“梅花”。鲁是他的初恋,他后来婚姻不幸。所以我们不能怀疑他对鲁的思念,他确实有真情流露。

生:他在家中奉行“父父子子”等级关系,他是一个专制的人!

师:周的复杂性还表现在那些方面?现在我们已经分析出他的虚伪,贪婪,专制,残忍,还有哪些方面我们没有看出来?

生:他问候鲁的话很礼貌,很文雅。

生:“谁指示你来的?”说明他很绝情。他怕自己的事情被别人发现,而有损自己的地位。

师:看出来自私。

生:冷酷。他知道大海是自己的儿子的时候还说:“矿上的工人昨天已经出工,你当代表还不知道吗?

师:他是站在什么角度对待大海的?

生:资本家的地位。

师:(指着板书)虚伪,贪婪,自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资本家的本性。

师:但人物性格不可能是单一地,看他的另一面。

(多媒体文字与对白,内容是周与鲁30多年后的初次会面的情景)

师:他为什么说“我们那时还没有洋火呢!”

生:强调“我们”是说明是一家人。

师:“三十年前”在文中提到了12次。

(多媒体图表:人物表)

师:“生第二个儿子是什么时间?27年前。

师:那么为什么反复提到“30多年前”?是作者记错了吗?每一个人在回忆往事的时候,都喜欢把最美好的记住,而把最不愉快的忘掉。

生:27年前是他们最痛苦的回忆,而30多年前是最美好的时候。作者并没有搞错。

师:说明了30年前他们确实有美好的爱情。但后来因为什么事而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生:为了与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把鲁赶出了周家。

师: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把“你们”该成“你”有和不同?

生:你们说明可能是周家的父母家长把鲁赶出了家,说明周朴园也可能是受害者。

(文字:曹禺的话---鲁被周家赶走,周朴园也是不情愿的,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何况在鲁被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见上一面。)

生:说明周也是被压迫者,是受害者。

师:周在鲁被赶出去后,他自己干了什么?假如你是导演,设想一下。

生:他很痛苦,绝望和无奈。他到处去找,在河边发现了血衣,血书,他在河边跪着。

生:他泪流满面,他想跳河自杀,但转念想到自己的未来,他向河流摇摇头离开。

师:他有真情。他曾经留学德国,他曾经在20多岁的时候有过自己美好爱情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孩子。

师:他们相见后,鲁对周是什么情感?

生:只有恨。因为自己的孩子现在受着他的压迫;还因为27年一点点积存的怨气。

师:他们以前为什么不采取另一种方式?

生:私奔。

师:这里可以看出他性格的另一面?

生:软弱。

师:他钟情,但由于软弱,他们都成了受害者。而他自己也受到自己父母的影响,最后也成了一个压迫者。

(文字: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这是他的人性,为钱,淹死很多工人;爱他的人,生活中需要温暖也是他的人性。)

师:作者是从哪一个角度来揭示人性的?

生:辨证法。

师:这对我们以后阅读作品有什么启示?

生: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进行辨证的看待。

师:周朴园的性格如夏天的雷雨一样变幻莫测,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们要学会从语言角度来分析人。大家在课下用这种方法分析鲁侍萍的形象。

板书:冷酷虚伪贪婪残酷专制自私人真情软弱文雅

总体评价:

设计目标集中,整节课只解决一个问题:学习通过分析剧本语言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老师屏弃了以往许多老师条分缕析的烦琐,而是从分析人性的高度去分析人物,可谓抓住了分析人物形象方法的“牛鼻子”。

作者对文本的钻研比较透彻,所以能够深挖文本的内涵,深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入之深,才见之奇。作者在文章的深度挖掘上有很深的功力。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种深挖一点的做法值得借鉴。

老师很善于诱导和启发学生,教态自然,语言娓娓道来,引导循循善诱,很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探险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建议:也可以抓住矛盾冲突的高潮----鲁大海与周朴园相见这个特定的场景,集中展示每一个人物内心的挣扎,痛苦......展示人性的悲哀----周朴园被父母迫害,而最终也成了一个迫害自己孩子的人,这是一种带有宿命色彩的结局。这是哲学高度的解析。以一颗露珠来展示太阳光辉,以一个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一个点来牵出每个人这一条条线,来形成以周朴园为圆心这个封建社会的立体的大家庭,大社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顺着层层浪花的水流追溯到它们的源头,追溯那形成雷雨人性悲剧的根源----充满压迫的阶级社会。

关于周朴园不愿与鲁侍萍相认的原因,传统的看法是,因为他怕有损自己作为一个资本家,一个有身份没有地位的人的脸面.其实,我们不妨从他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去理解他.如果他的大儿子周萍知道了他的事情,知道了他那被父亲说已经死去的母亲还屈辱的活着,他的父亲在他的心中的美好形象将荡然无存.周朴园根本无法面对自己的大儿子周萍.这不仅是作为一个资本家,作为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更是作为一个父亲,他都无法去面对真相大白后的一切.所以,周朴园选择了不与鲁侍萍相认.我们应该真正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人物。

2、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雷雨》

师:大家知道雷雨吗?请大家看一个电影片段。(播放《雷雨》最后的片段)

师:一个雷雨之夜,三个年轻人踏上了不归路,两个女人变成了疯子,傻子,这都与一个人有关,他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周朴园,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生:他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

生:他是一个资本家。

师:大家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课文中看出来的。

师:通过什么看出来的?

生:语言。

师:在戏剧中,我们要从语言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性格。让我们从语言出发,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读文本找出答案,说明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

(生讨论)

生:他是一个复杂的人。他说:“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这说明他心中对鲁有美好的憧憬。他又十分暴虐,“你来干什么?”“谁让你来的?”这些语言都说明他卑劣。

生:他对鲁也有真实的一面。他穿破衣服。

生:鲁大海说:“你故意淹死了。。。。。。”说明了他的贪婪。

师:还说明他的自私。

师:周对梅的感情真实吗?

生:“你看这些家具都是旧的,;;;记着你的生日,。。。说明很想念她。

生:不真实。仅仅是为了掩饰自己,弥补自己的罪过,为了摆脱那种情感。

(此处老师应该抓住机会深挖)

生:鲁在周心中有位置。

师:周穿旧衣服,用旧家具,放“梅花”。鲁是他的初恋,他后来婚姻不幸。所以我们不能怀疑他对鲁的思念,他确实有真情流露。

生:他在家中奉行“父父子子”等级关系,他是一个专制的人!

师:周的复杂性还表现在那些方面?现在我们已经分析出他的虚伪,贪婪,专制,残忍,还有哪些方面我们没有看出来?

生:他问候鲁的话很礼貌,很文雅。

生:“谁指示你来的?”说明他很绝情。他怕自己的事情被别人发现,而有损自己的地位。

师:看出来自私。

生:冷酷。他知道大海是自己的儿子的时候还说:“矿上的工人昨天已经出工,你当代表还不知道吗?

师:他是站在什么角度对待大海的?

生:资本家的地位。

师:(指着板书)虚伪,贪婪,自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资本家的本性。

师:但人物性格不可能是单一地,看他的另一面。

(多媒体文字与对白,内容是周与鲁30多年后的初次会面的情景)

师:他为什么说“我们那时还没有洋火呢!”

生:强调“我们”是说明是一家人。

师:“三十年前”在文中提到了12次。

(多媒体图表:人物表)

师:“生第二个儿子是什么时间?27年前。

师:那么为什么反复提到“30多年前”?是作者记错了吗?每一个人在回忆往事的时候,都喜欢把最美好的记住,而把最不愉快的忘掉。

生:27年前是他们最痛苦的回忆,而30多年前是最美好的时候。作者并没有搞错。

师:说明了30年前他们确实有美好的爱情。但后来因为什么事而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生:为了与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把鲁赶出了周家。

师: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把“你们”该成“你”有和不同?

生:你们说明可能是周家的父母家长把鲁赶出了家,说明周朴园也可能是受害者。

(文字:曹禺的话---鲁被周家赶走,周朴园也是不情愿的,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何况在鲁被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见上一面。)

生:说明周也是被压迫者,是受害者。

师:周在鲁被赶出去后,他自己干了什么?假如你是导演,设想一下。

生:他很痛苦,绝望和无奈。他到处去找,在河边发现了血衣,血书,他在河边跪着。

生:他泪流满面,他想跳河自杀,但转念想到自己的未来,他向河流摇摇头离开。

师:他有真情。他曾经留学德国,他曾经在20多岁的时候有过自己美好爱情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孩子。

师:他们相见后,鲁对周是什么情感?

生:只有恨。因为自己的孩子现在受着他的压迫;还因为27年一点点积存的怨气。

师:他们以前为什么不采取另一种方式?

生:私奔。

师:这里可以看出他性格的另一面?

生:软弱。

师:他钟情,但由于软弱,他们都成了受害者。而他自己也受到自己父母的影响,最后也成了一个压迫者。

(文字: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这是他的人性,为钱,淹死很多工人;爱他的人,生活中需要温暖也是他的人性。)

师:作者是从哪一个角度来揭示人性的?

生:辨证法。

师:这对我们以后阅读作品有什么启示?

生: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进行辨证的看待。

师:周朴园的性格如夏天的雷雨一样变幻莫测,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们要学会从语言角度来分析人。大家在课下用这种方法分析鲁侍萍的形象。

板书:冷酷虚伪贪婪残酷专制自私人真情软弱文雅

总体评价:

设计目标集中,整节课只解决一个问题:学习通过分析剧本语言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老师屏弃了以往许多老师条分缕析的烦琐,而是从分析人性的高度去分析人物,可谓抓住了分析人物形象方法的“牛鼻子”。

作者对文本的钻研比较透彻,所以能够深挖文本的内涵,深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入之深,才见之奇。作者在文章的深度挖掘上有很深的功力。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种深挖一点的做法值得借鉴。

老师很善于诱导和启发学生,教态自然,语言娓娓道来,引导循循善诱,很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探险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建议:也可以抓住矛盾冲突的高潮----鲁大海与周朴园相见这个特定的场景,集中展示每一个人物内心的挣扎,痛苦......展示人性的悲哀----周朴园被父母迫害,而最终也成了一个迫害自己孩子的人,这是一种带有宿命色彩的结局。这是哲学高度的解析。以一颗露珠来展示太阳光辉,以一个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一个点来牵出每个人这一条条线,来形成以周朴园为圆心这个封建社会的立体的大家庭,大社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顺着层层浪花的水流追溯到它们的源头,追溯那形成雷雨人性悲剧的根源----充满压迫的阶级社会。

关于周朴园不愿与鲁侍萍相认的原因,传统的看法是,因为他怕有损自己作为一个资本家,一个有身份没有地位的人的脸面.其实,我们不妨从他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去理解他.如果他的大儿子周萍知道了他的事情,知道了他那被父亲说已经死去的母亲还屈辱的活着,他的父亲在他的心中的美好形象将荡然无存.周朴园根本无法面对自己的大儿子周萍.这不仅是作为一个资本家,作为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更是作为一个父亲,他都无法去面对真相大白后的一切.所以,周朴园选择了不与鲁侍萍相认.我们应该真正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人物。

3、《雷雨节选》优质课堂实录

师: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下!课前,要求同学们把课文认真通读一遍,还可以自由组合选取某个片段演一演。现在请同学说说看,课文中的哪个部分让你印象深刻?

生1:这幕戏分为两场: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周朴园和鲁大海谈判。后一场戏比较热闹,但是我更喜欢周鲁相认,尤其是认出前的部分。

师:为什么呢?

生1:感觉那些台词写得特别有味道,好像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大有深意,但是自己又很难说清楚。总之很过瘾。

师: 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戏剧的潜台词。什么是潜台词?就是隐藏在台词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揭示了人物心灵深处最隐秘的东西。品读潜台 词,可以化开人物语言表层的冻土,裸露出他的心灵。(板书:品读潜台词)今天我们就来品一品“周鲁相认”的潜台词。我们就从鲁侍萍的无锡口音开始吧。请生2、生3两位同学给大家表演这个片段。

全班学生自动鼓掌。

生2、生3表演:

周: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嗯,(沉思)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师:请问生2,你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2:好像没什么特别之处,而且我感觉鲁侍萍的那句话“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不够简洁,挺啰嗦的。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

生2:只回答“是的”不就行了吗?

师:那我们来试试?你问——

生2: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师:是的。(干脆,利落)

生2:不行,周朴园没话说了,戏演不下去了。还是要后面的句子。

师:再看“我们”这个词,能否不要呢?(老师读两次,比较一下)

生4:加上“我们”拉近了人物之间(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距离,而且好像暗示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似的。

师:好。这里,鲁侍萍为什么要提“洋火”这个细节?“洋火”是什么?

生:火柴。

师:那跟什么有关?

生:跟灯光、烛光之类的有关。

师:文中有没有关于这类的生活场景?

生5:有的。第69页,周朴园说“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可以想象那时窗户紧闭,室内点起灯光,周朴园在灯下照顾鲁侍萍的情景。

师:嗯,还有其他场景吗?

生6:还有鲁侍萍为周朴园缝衣服的情景。

师:你说说看。

生6:第68页,“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 我们可以想见鲁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绣那朵梅花的情景。

师:那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6: 我们可以想像到:一盏油灯,红色的火焰在跳动着,一位年轻姑娘正在灯下专注地绣一朵梅花。她还在旁边绣了一个“萍”,那是鲁侍萍自己的名字,也是她和周朴 园的大儿子周萍的名字,可见鲁侍萍把自己对周朴园全部的情爱一针一线地绣在了那件旧衬衣里,好感人哦!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在她身边,一位年轻的父亲怀 里抱着婴儿,正静静地看着她,这是一种多么温馨、甜美、幸福的感觉啊!

师:是啊,难怪时隔30年之后,55岁的周朴园居然能当着一位下人的面,发自内心的感慨:无锡是个好地方!为什么这样说?

生6:因为无锡见证了他和鲁侍萍美好的青春和爱情。

师: 看来,鲁侍萍似乎是不经意间提到的一个词“洋火”竟然在周朴园心中、在我们读者心中激起了这样大的情感波澜。这就是潜台词的神奇所在!俄国著名戏剧表演理 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演员的台词藏在他心中,却能在他的对手心中,并通过他和他的对手在观众、读者心中激起无数的想象、期待、欲望等等。文中应该还 有很多这样值得咀嚼的词,大家在课后认真找一找,仔细品一品,特别是那些反复出现又含义丰富的词。刚才生1对我们说,周鲁相认似乎每一词、每一句话都大有深意似的,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哪些句子特别有深意呢?

生7:我觉得,周朴园对鲁侍萍身份的四次追问,很有味道。

师:大家找找看,是哪四句?

生7:第一次是第65页的“你——你贵姓?”(老师板书);第二次是第67页的“你姓什么?”

师:台词前面,有提示吗?

生7:有,“抬起头来”。

师:这叫什么?

生7:不是很清楚。

师:这叫舞台说明,提示人物的动作、表情,暗示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等,这些舞台说明不能忽视。

生7:第二次问是“(抬起头来)你姓什么?”第三次是第67页“(忽然立起)你是谁?第四次是第68页“(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师:好的。你找得很准确。请同学说说看,第一次发问,是在怎样的心理背景下?

生8: 当鲁侍萍因为看望女儿四凤走进周公馆时,桌子上的旧相片一下子让她明白自己来到了一个是非之地,她知道站在她面前的就是三十前抛弃了她的周朴园。但是周朴 园并没有认出她,但是鲁侍萍关窗的动作、走路的神态让周朴园觉得很奇怪,勾起了他的思绪:这个人的动作、神态好像在哪儿见过似的,似乎很像很久以前的某个 人呢。于是出于好奇,自然发问:“你——你贵姓?”这就是周朴园当时的心理活动,这就是他问话背后的潜台词。

师:第二次追问,我们请两位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下,好吗?请生9、生10。第66页中间开始。

生9、生10表演:

周:三十年,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姓梅的?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指导么?

鲁:不敢说。

周:哦。

鲁: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哦?你说说看。

鲁: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苦痛)哦!

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儿子,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的夜里投河死的。

周:(汗涔涔地)哦。

鲁: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我姓鲁,老爷。

师:想想看,这次追问,背后的潜台词又是什么?生11说说看。

生11:周朴园原本以为再也没人知道他的哪些丑事,没想到眼前的鲁侍萍对三十年前那件“出名”的事知道得那么清楚,她的话句句戳中了周朴园的痛处,使得周朴园的内心难免有点儿警觉:你怎么知道的?

师:接下来,请生12、生13表演第67页的一个片段,大家思考,第三次因何而追问?

生12、生13表演:

周: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吗?

鲁: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亲戚?

周: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哦——那用不着了。

周:怎么?

鲁: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惊愕)什么?

鲁:她没有死。

周: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

周:哦,救活啦?

鲁: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周:那么,她呢?

鲁: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周:那个小孩呢?

鲁:也活着。

周:(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师:(学生静静思考。)生14:你说说看,这一次的追问,周朴园的潜台词是什么?

生14:鲁侍萍知道梅小姐死的那些事儿已经够让周朴园怀疑和紧张的了,现在,她居然连梅小姐被人救活了,她和孩子都在外乡活着这些事也了如指掌。周朴园更加惊恐,更加怀疑:你究竟是谁,你怎么会知道的?所以他脱口而出:“你是谁?”

师:说得很好。不过,你有没有注意到,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梅小姐没有死的时候,周朴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14:他没有丝毫的高兴,而是说“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好像更希望她已经死了似的。这在瞬间做出的反应,恰恰能看出周朴园虚伪的本质,刚才,他不是还在温情脉脉地要为她修坟吗?

师:你说得很好,说明你读得很细。你读出了另外一处的潜台词,大家是否应该给她一点鼓励的掌声啊?接下来的追问更扣人心弦,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自由组合,放开声音,好好读一读。(受刚才学生表演的感染,同学们情绪高涨,读得非常热烈)请同学说说,这最后一词的追问。

生15:经过几番试探,周朴园还是没有认出鲁侍萍来。鲁侍萍终于说出了只有他们两人才知道的生活细节(旧衬衣、梅花、“萍”字),周朴园终于明白眼前的鲁妈,就是三十年前死去的梅小姐。然而尽管他在理智上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但在感情上仍无法相信、无法接受。而且他担心鲁妈的到来,将使自己的家庭、名誉、地位受到威胁。所以他惊恐万端,语无伦次,似乎连站立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似的。

生:以上通过读和品,大家对这四次追问的潜台词把握得不错。现在同学们再综合起来看看,这四句问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

生16: 不可以调换。第一次是出于好奇,自然发问。而且,从“贵姓”的“贵”字可以看出,即使是对一个下人,周朴园也还保持着一个谦谦君子的儒雅风度。第二次是警 觉地问,少了先前的礼貌和矜持,“贵”字也不见了。第三次是惊恐不安地问,忽然立起,脱口而出,语气又重又冲,先前的矜持与礼貌荡然无存。第四次是惊恐万 端,语无伦次地问,似乎连站立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似的。这四次发问,语气和情感逐层递进,清晰地显示了周朴园的心理流程。加上他认出后的翻脸责问“你来干 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一纸支票打发掉鲁侍萍,答应鲁侍萍可以见一眼周萍但不能认他,并且要鲁家的人从此不许再到周家来,一个虚伪、自私、冷酷、无 情的周朴园跃然纸上。

师:的确如此,通过品读潜台词,我们化开了人物语言表层的冻土,清晰地看见了裸露出来的人物的灵魂。那么品读潜台词有哪些基本方法呢?

生17:通过刚才对“洋火”一词以及周朴园追问鲁侍萍身份的一组句子的品读,我认为品读潜台词,首先要抓住关键词句。

师:哪些是关键词句呢?

生17:就是那些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又能表现人物细微情感的词句。第二,我觉得品读潜台词,不能把那个句子拎出来,孤零零地去品,而是要它还原到语境当中,结合上下语境,甚至是整部作品的情节、写作背景、主旨来理解。

师:很好。还有什么?

生7:另外,就是老师刚才说的,要注意舞台说明,因为舞台说明很清楚地揭示了角色的表情、心理等,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潜台词。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同学们想想看,还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生13: 我觉得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读,反复诵读去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比如,我刚才给大家表演的那段,周朴园说“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我要说“亲 戚”,可是,总是读不出来那个味。后来,我反复读,体会到,这里鲁侍萍是用反问讽刺周朴园的:我鲁侍萍什么时候成了你周朴园的亲戚了?冷冷地讽刺与鄙视就 出来了。不过,很多地方还是不太容易读得出来的。我们同学们读得挺多了,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表演一段?

全班学生笑了起来。

师:好啊,不过,老师也需要大家的鼓励哦。(掌声响起)老师给大家表演一段,不过这一段的台词,我稍稍作了一些修改。

教师表演(第67—68页):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周:不,不,不,不用。

鲁: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大少爷就赶紧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带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

周:好,你先下去吧。

鲁: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周:哦,你顺便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旧衬衣?

周:嗯,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老爷的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要哪一件?

鲁: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惊愕)梅花?

鲁: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低声)侍萍,是你?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半晌)

周:(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周: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师:下课!(学生似乎完全沉浸在教师的表演中,对教师的“下课”指令毫无反应!)下课!班长: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4、小学语文:《习作《春雨》写作课实录(附课堂作文二篇)

课题春雨

课时80分钟

教学目标具体运用摹景记叙文的基本技法

教学内容即景写文

教学重点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有感而发的养成体验

教学难点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提炼主题

教学背景

1、窗外下着第一场春雨

2、学生经历了记人、叙事记叙文的系统学习和写作

3、学生初步掌握了摹景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的基本技法

教学原理触景生情,人皆有之,新易生趣,心多存之,形象直观,师生乐之。抓住天赐良机,将师生心中的激情用可感的春雨中树、草、花、小河……的变化表现出来。这样做,既有利于摹景记叙文的教学,又有利于学生乐于表达眼前之景,准确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呼喊我们的口号!

生领为了明天!

师生合抓住今天!

(重复3遍

(励志的小故事略

引境

师同学们!请往窗外看,我们这座小城为什么突然干净、漂亮了呢?

生下雨啦!

师这是今年的

生第一场春雨

师感觉如何?

生高兴!

生快乐!

生爽!

生……

师英雄所感略同!好,我们就这美好的春雨之境,背诵一下古人写春雨的诗句怎么样?

生好——

师谁先来啊?

生我——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生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生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入境

师哈哈!我们都成诗人啦!想写春雨的同学请举手!(哈哈大笑!)哈哈,全票通过!好,那我们来写这场春雨该从什么地方落笔呢?

生从听句开始!

生从家长告诉外面下雨了开始!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场春雨下的时候,我们还在睡觉。

师接下来呢?

生写看句。

师怎么写看句呢?

生带着我们像杜甫一样喜雨的情绪,写春雨中的花草树木、小河、小城等等的新变化。

师如果要写得有顺序些,那该……?

生先由上到下地观察,再由上到下地写。

师为什么?

生因为雨是从天上往地下飘落的,所以……

师掌声——鼓励!

师我们要写好看句,除了运用“五觉”(眼耳鼻舌身)有序观察、细致观察、重点观察、特色观察、综合观察而外,还要充分发挥你的“心觉观察”功能,就是联想和想象,也就是要写好想句。这一点,是写好摹景记叙文最重要的环节。那么,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联想、去想象来写好我们的想句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课!

第二课时

化境

师书接上回。我建议同学们从以下5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好你喜欢春雨的想句。

5、初三语文课《谈读书》课堂实录

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

生:我比较喜欢读书。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很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

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

生: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

生: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也读过一些书。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最喜欢读书,那时候,书就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热爱读书的孩子就是优秀的。知识能改变一切。

生:我读过《西游记》,很有趣。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高兴。

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究竟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怎么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怎么说。

(大屏幕显示:谈读书 培根)

师: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大屏幕显示:(1)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

(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

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生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我对读书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生2:有一句话我反复读都没读懂: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师:你可以向教室里除你以外的任何人请教。

生1:请×××同学帮忙指点一下。

生2:我是这样理解的:读书速度太慢容易养成拖沓、懒惰的习惯。

师:接下来继续我们的交流。

生: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就是不同。“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师:我们不但要做“有知音”,而且应该是一个“明智之士”。

生1:“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不同的书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读法。

生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这句话我不懂。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思维、才能发展受阻,都可以通过读书得到疏通,就好像人体的各种疾病都可以通过运动得到治疗一样。

生4: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我始终没有找到它的论点。

生5:我觉得文章主要谈论的是读书的益处,所以,它的议点就应该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师:这篇文章是培根的一篇随笔,跟一般议论文相比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述,形式上显得有些散,但这些看似零散的语言都是围绕某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就如这篇文章一样,全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的方法等问题。

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散文家。是他将随笔这种文学体裁引处英国。他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因为,培根的随笔语言有诗歌的韵味,有格言的深刻。

现在,请大家推荐一位能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为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可以作读书名言的句子标记出来。

(一人读,其他同学标记读书名言)

师:文章中,作者妙语连珠,格言迭出,堪称为一本读书名言集锦。这些句子不仅透露出了作者对问题冷静而透彻的观察,而且具有种种特殊的美感。所以,我想和大家一起为这篇文章编一本《读书名言精评》。我们首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

(在屏幕显示:编写《读书名言精评》:每人从课文中选取2~句读书名言作为精彩点评。点评角度自主确定,可以挖掘句子思想内涵,可以分析句式,赏析修辞,也可以涉及遣词造句。

范例: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句子分别以“读书”“讨论”“作文”为例论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句式整齐,使论证更为有力)

(学生小组全作编写《读书名言精评》。教师巡回参与)

师:现在,我们一起口头交流一下学习成果。发言时请采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即:先朗读你所点评的读书名言,然后诵读你的点评。

生: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作者运用比喻巧妙而形象地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

师:这种论证方法叫比喻论证。

生1: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句式整齐,论证有力。论述了读书需讲究方法。

生2: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生3: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用排比句式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生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分别举例论证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边的论述加以概括。

师:你这里所说的先列举个别现象,再由此归纳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叫做归纳论证。列举充分、确凿、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叫举例论证。

师:找找看:课文中还有这类例子吗?

生:我很赞同“讨论使人机智”的说法。有人说过:“你和对方每人一只苹果,相互交换一下,每个人手里还是一只苹果,但是,你和 对方每人一个思想,相互交换一下,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

师:是啊!只有心与心的碰撞才以产生世间最灿烂的火花!

师:鲁宾斯坦这样评价培根的作品:“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实用智慧,理解了它可以改造世界。”

现在,请运用你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感受文中喷涌而出的足以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力量。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评判,这也是我们读书应该具备的一项能力。请你从以下两个问题自己的观点。(大屏幕显示:(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为论点说一段话。(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学生独立思考)

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想说就说吧。

生:“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曾经,我是一个十分脆弱的女孩。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读到了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我被丑小鸭在逆境中的坚强深深地感动了。从此,我也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师:她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论证了“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一观点。是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生:文中说读书时“不可寻章摘句”,这个说法有些不合适,刚才老师还让我们“寻章摘句”呢!(师生笑)“寻章摘句”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并从中吸取无穷的精神力量。古人还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呢!

师:有胆识!

生:他的看法有问题!他这样理解“寻章摘句”就正是“寻章摘句”的表现!(师生笑)文中所说的“寻章摘句”是指局限于文字推敲、断章取义的意思,绝不是指积累语言。

师:对!读书应该如此推敲细思方可真正领悟其中要义!

生:我想就“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一点看法。不难看出,培根的意思是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需要除去的杂草,那么“人之初,性本善”又该如何解释呢?其次,难道花草都必须经“修剪移接”才美吗?我倒是觉得自然的就是最美的。(师生笑)对于人来说,更是如此。

师:你不仅有个性,而且是一个着丰富文学积累的同学。哦,那儿好像有人有话想说,请!

生:我想说的是别忘了“人之初,性本善”后面还有一句“性相近,习相远”(师生笑)读书学习正如修剪移接一样可以剔除我们“天生才干”中蔓生的枝条。

师: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学生沉默片刻)

生1:尽信书不如不读书。

生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

生3: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生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生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师:我也想说一句,可以吗?(学生点头)朱熹有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师:请各位同学课后把你搜集到的读书名言写进《读书名言精评》,让她更完美,也让我们自己更加完美!

6、《语文园地二》第一课地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二的《我会连》、《读读比比》、《我会找》三个练习题。
教学目的:
1、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鼻音和边音,读准字音,巩固汉语拼音。
2、比较形近字,字的偏旁归类,用字说词说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鼻音和边音的正确发音,区别形近字。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设计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10个小组,以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做到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意念。在合作中主动体验学习,在生生互动中,相互寻找汉字记住的规律,扩展思路,分享学习的快乐。以巩固识字为基点,引导学生发现字与字之间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使学生在感受识字之乐的同时,观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能主动识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声母:z zh c ch s sh n l
今天老师又带了一些我们很熟悉的声母“宝宝”,看谁最棒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声母“宝宝”读出来。
生:z zh c ch s sh
师:这几个声母的发音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z、c、s”发音不要翘舌,后面的“zh、ch、sh”发音要翘舌。
师:n l 这两声母的发音又什么不同呢?
生;前的“n”发音要从鼻子里出来,后面的“l”发音不要有鼻音。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读得真准。
2激情谈话,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已经认识很多字,很了不起,都是用我们前面学过的汉语拼音学会的。刚才我们又和这些声母“宝宝”见面,你们对它们已经很熟悉,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看你们能不能很准确地把下面生字贴在相应的声母下面,看看那一组完成的最快最好。
3、小组活动,每四人一组,共同把生字选准生字的声母贴在相应的声母下面。教师巡视加以指导,检查小组合作完成的情况。
4、学生评价。看看那组最快,有贴得最好。
师;你们认为哪组的贴得又快又好?
生:我觉得4组贴的很好,每个字都贴得很整齐。
生:认为8组的贴得很好,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生字贴错,而且又很美观。
生;我认为6组的贴得很漂亮。
生:我觉得自己这组也贴得很好,没有一贴错,也很漂亮,我们组应该是第一名。
师;同学们个个都说的很好,你们每个组也贴的很好,老师认为6组应该得第一名。因为他们用的时间是最少的,而且贴得真的很漂亮,给他们组加两朵红花,其他每组加一朵红花。
师:你能说说是用什么方法分出来的吗?
生:我们是把发音相同的字找出来,再来贴。
生:我们这组是先找平舌音的字,再找翘舌音的字。
生:我们是找一字贴一个字。
师:现在请你们翻开语文书71页,把第一题用线连起来。
5、完成课文《我会连》,老师评议。
二、完成《读读比比》。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一读。
师:你们看老师手上拿着什么呀?
生:桃子。
师;桃子上有什么?
生:桃子上有生字。
2、区别音、形、义。
(1)四人小组合作比较。
师;现在你们每组相互讨论,看看桃子上的每一组生字有什么不同?
师:哪个小组先派代表,自选一组读读、比比、说说。
生:我来先来说,“了、子”的读音不一样,一个读le,一个读zi;它们的字形也不一样,“子”比“了”多一笔;它们的意思也不一样,“了”可以组成“走了、好了”,“子”可以组成“儿子、果子”等。
师:说得很好。还有哪个组再来说说。
生:“田、苗”的读音不同;它们的字形也不同,“苗”比“田”多一个“草字头”;它们的意思也不一样,“田”可以组成“水田、田地、田土”,“苗”可以组成“禾苗、树苗”。
……
师:同学们,你们把每一组的生字都说得很好,真是很了不起。每一组加上一朵红花。老师请你们把以上生字再齐读一遍。
三、完成《我会找》。
1、激情谈话。
师:瞧

,苹果园到了,问:谁在干什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图画面上有两个小朋友手里拿着小篮子在拾苹果。
生:我还发现了每个苹果上有生字。
生:我还发现小朋友的篮子上有两个不同的偏旁,一是“三点水”,另一个是“走之底”。
生:我还发现小男孩拾“走之底”的生字,小女孩是拾“三点水”的生字。
师:真棒!你们观察的仔细!
师:现在请你们每个组把偏旁相同的字贴在一起。“走之底”的字贴在花瓣上,“三点水”的字贴在树叶上,看看那组贴得最快、最好。
3、四人小组共同完成,把完成的花和树叶贴在黑板上,学生自己评议。
师:请你们看看哪组贴得最好?
生:我觉得3组贴得最好。
生:我认为10组贴得最好。
生;我觉得每个组都贴的都好。
生:我认为10组贴的最好。没有一个贴错的,还都贴在花瓣上。
生:我觉得10组应该得第一。
师:老师也认为10组应该是第一。因为他们把生字都贴在花瓣上,而且贴得很整齐。给10组加上两朵红花,其他每组加上一多红花。
师:读字,用这些字组词,并用组的词说句。
生:江河、过河、远近。
生:游过、河流、送水、漂亮。
生:我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生:走过。我轻轻地走过了小桥。
生: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
师:你们说得真好,越来越棒!
四、扩展练习。
1、用下的词组成句子。
(1 )下雨了同学们打着雨伞
(2)小河小马想过
(3)漂亮我一件有的衣服
2、看短文把你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再读一读。
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好象是含着笑脸对着人们。树叶一片一片的从树上飘落下来,有的落地上,有的落在水里,有落在房子上。大雁排成“人”字形,匆匆地向南方飞去。夜晚很静静的,草丛里传来高低不平的虫子叫声。风从窗户的细缝里吹进来,带来了凉意。啊!秋天来了。

 

7、小学五年级语文优质课视频《埃及金字塔》实录点评_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

这篇说明文以清晰的条理,平实的语言,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扬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片段一:审题导入

出示课题:埃及的金字塔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金字塔在埃及

生: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

生:我知道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另外三个文明古国你知道吗?)

生:印度、中国、巴比伦(大家知道的还真多)

生:这篇文章是以事物来做课题的

生:我知道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你知道中国的什么也在七大奇迹之中吗?)

生:长城

生:兵马俑(那是后来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你还知道另外的五大奇迹是什么吗?)

生:不知道(另外的五大奇迹是: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基督像、印加马丘遗址、古罗马斗兽场、泰姬陵)

师:看着这个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说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金字塔是谁建造的?

生:这塔为什么叫“金字塔”呢?

生:为什么要建金字塔?

生:金字塔是怎么样建造起来的?

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金字塔,走进埃及的古老文明,去感受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片段二:抓关键语句,理清文章脉络

师:请大家自己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关键语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生:课文第一节是总写,“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是全文的总起句。

生:课文最后一节也是总写,“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总结句,还点明了课文中心。

生:“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是过渡句。

师:那我们就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把文章分成四部分吧!

生:第一段:1节

第二段:2—3节

第三段:4—5节

第四段:6节

片段三:走进文本,品味语言

● 品读课文第一段

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一段,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生:我知道埃及的首都是开罗

生:我知道金字塔在金黄色的沙漠之中

生:我知道金字塔是角锥形的建筑物

生:我知道金字塔很高大(你从哪些词语上读懂的?)

生: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巍然屹立就是说?)

生:金字塔非常高大,巍然就是很庞大的样子,屹立指某种东西高高地直立(还有哪些词语也表示高高地直立?)

生:耸立(一般指自然形成的东西,如山峰等)

生:矗立(一般指人工建造的事物,如纪念碑,楼房等)

师:傲对碧空就是说?

生:骄傲地对着蓝天(也还是说明金字塔非常高大。)

生:我知道金字塔很多,不是一座,而是“一座座”。

生:我知道埃及首都开罗靠近沙漠

生:我知道金字塔非常有名气,是“举世闻名”(还有哪些词语也表达这个意思?)

生:名扬四海

生:驰名中外

生:闻名于世

生:誉满全球

生:享誉世界

●精读感悟

过渡:金字塔有那么大的名气,他是因为什么赢得全世界人民的赞誉,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呢?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生:我知道金字塔是因为高大而举世闻名的。(课文是如何介绍金字塔的高大的呢?)

生: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146米多,大家有一个具体的印象吗?)

生:没有(为了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作者采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让它和40层高的摩天大厦做比较,这样,146米多在我们的脑海里就有了一个具体的印象了)

师: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金字塔需要很多的石料吧?

生: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料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为了说明建造金字塔所用的石料多,作者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230万说明?)

生:石料多(2.5吨说明?)

生:石块重(用这么多的石块,这么重的石块,建造这么高的金字塔,需要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呀!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工程的浩大,是哪一句?)

生: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工程浩大,也是金字塔举世闻名的原因之一。还有什么原因让金字塔举世闻名的呢?)

生:我知道结构精巧也是金字塔举世闻名的原因(从哪里看出来?)

生: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也插不进去。(是呀,几千年过去了,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结构太精巧了,这的确是它举世闻名的原因之一呢。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我知道在建造金字塔过程中体现的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是金字塔举世闻名的原因。(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生:运石块时,古埃及人想出的科学的办法: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口来拉。几千年前,他们就能想到这样省力的方法来运笨重的石头,看出来他们很聪明;能驯服牲口来帮助自己干活,也看出他们具有杰出的智慧。

生:铺石道,看出他们很聪明。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道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这些方法都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聪明的才智,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来?)

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也体现了他们杰出的智慧。“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吊车,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类起来,聪明的埃及人想到这样的科学的办法。这样建造的方法,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是作者推想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文中用了一个词“据说”(“据说”这个词,看似平常,却能看出作者用词的严密。因为这种“砌塔”的方法只是后人根据当时可能拥有的工具推测、想象出来的方法之一,所以课文称“据说”。)

师:在四五千年前,埃及人靠着简单的劳动工具,冒着酷暑炎热,有10多万人在烈日的曝晒下,经过30年的劳动,终于建成了高146米多的宏伟而有精巧的人间奇迹——金字塔,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力量和智慧的象征,所以,参观金字塔后,人们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金字塔是古埃及的象征,更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们骄傲地朗读最后一节吧!

8、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毕业礼物》课堂实录

一、课前布置

(在黑板上板书,作图)

毕礼物业

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二、深情导入

(播放乐曲《友谊天长地久》)

师:同学们,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在你们即将告别母校、告别老师时,我该送什么礼物给你们,才能在许多年后还值得大家细细回味呢?昨天傍晚,我终于选好了一份献给同学们的礼物。

三、说“愿望”

师:首先,我想了解在你们心中,最想得到什么礼物?

1.投影出示话题:在毕业前夕,我最想得到老师送给我的礼物是,因为。

(师提示:①礼物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②小组中成员要互相评价,相互修改、补充;③每个小组推选出本小组中说得最好的。)

2.小组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选代表说话,师相机引导、激励。

生:我最想看到老师的笑。因为自从我们升入六年级以后,您就更操心了,也很少舒心地笑过了。

师:你的关心真让我感动,我以后一定会多笑,笑对生活,笑对工作,笑对每一位同学。(师由衷地笑了,全班学生鼓掌,该生满意地坐下)

生:我最想得到老师的一个吻。因为两年来,您的一次次表扬,给了我无尽的动力,使我从差生转变成好学生。老师,您不是父亲,却胜似父亲。在分别之际,我只求老师给我一个吻,一个父亲式的吻。(师走到该生面前,弯腰在其额头上深情地一吻)

师:在老师心中,68位同学就如同是我的68个孩子。我把我的吻,献给葛飞,也献给其他67位同学。

4.师(小结):刚才,这些代表的发言在说出自己愿望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老师真切的爱。我感谢他们,更感谢所有的同学。(全班学生鼓掌)

四、猜“老师的礼物”

师:下面,我该把自己要送给全班68位同学的礼物拿出来了,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礼物呢?

1.出示“包装精美”的礼物。

2.投影出示话题:我认为这里的毕业礼物可能是,因为。

3.小组合作猜想,汇报。

生:我们组认为老师会送巧克力给我们。老师是希望我们像品味巧克力一样,细细回味六年的点点滴滴。

师:送给大家美好的感受,有这个想法。

生:我们组猜盒子里装的是名言警句。老师要将自己亲手书写的名言警句送给我们每一个同学,鼓励我们不断上进。

师:送给大家人生哲理,有这个意思。

4.启封礼盒。

班长上讲台开启包装纸,用激动的双手打开盒子,原来是一块“砖”。

五、说明用意

师:同学们,谁能明白老师捧上砖头的用意呢?

(学生猜说老师的用意)

生:老师是想让我们记住城关小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记住这个美好的大家庭。

师:这是其中的一种用意,祝贺你,你成了老师的第一个小知音。

(全班学生鼓掌祝贺)

生:有一句歇后语叫“砌墙的砖头--后来者居上”。老师是希望我们这些成绩差的同学像砌墙的砖头一样,只要不灰心,继续努力,就一定会后来者居上的。

生:老师希望我们踏实地学习,打好基础,用一块块凝聚汗水和智慧的“砖”筑成人生稳固的大厦。

师(小结):一块砖,乍一看,很普通,似乎不值一提,但我们会发现它有着深刻的内涵。你们说,这样的礼物在许多年后值不值得大家回味呢?

生(齐答):值得。

六、学生送礼物

师:同学们,你们也一定很想把自己准备的礼物送给老师或同学吧。

9、一年级语文《骑牛比赛》课堂实录

一、导入解题:

1.出示“比赛”一词

师:这个词谁会读?

师:小朋友知道的比赛有哪些?

生:跑步比赛、跨栏比赛、游泳比赛、跳远比赛……

师:小朋友知道的比赛项目真多,下面我们来欣赏几个比赛画面。

(播放各种比赛的画面)

师:比赛充满着趣味,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了骑牛比赛。

(出示课题,齐读)

师:骑牛比赛到底是怎样的?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个比赛?想那是要门票的哦!你们把课文读好了,就等于拿到门票了。

二、初读 正音

师:读书是有要求的,出示要求:

1.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朗读课文,读音正确。

师:小朋友读得真认真,这些词语会读了吗?

出示:

tè bié xìng zhì bó bó guān zhònɡ jǐ wèi l

特 别 兴 致 勃 勃 观 众 几 位

liǎnɡ miǎo zhōnɡ jì yì chāo

两 三 秒 钟 技 艺 高 超

师:谁来当小老师?(生 读)

师:小朋友读得真棒,不仅声音响亮,而且字音咬得很准,开列小火车怎么样?

师:我们再读一遍肯定把这些词语牢牢记住了。(齐读)

师:刚才老师听出了点问题,这几个词语跟我读:

兴 致 勃 勃 观 众 掌 声 技艺高超

师:生字读准了,那课文呢?我们请三位小朋友读课文,谁来?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生读)

师:老师这还有两个句子要考考大家,句子特别长,怎样读好呢?

出示: 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有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有一个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师:谁来?老师听出了点小问题,跟我读“野性大发”(生读)

师:这句较难,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读好它。

三、学习重点句

师:读得很好,恭喜大家拿到了入场券。

师:读了课文,大家说应该到哪儿看?(南美洲)

师:南美洲在地球西半球,离我们很远很远,怎么去?(坐飞机)

师:数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南美洲了,现在我们就是观众了,你进入赛场最想看到什么?

生:骑牛比赛。

师:看比赛前,老师有个要求:仔细看录像,看看牛的表现如何?骑手们的表现又怎么样?(板书:牛、骑手)(播放录像,学生观看)

师:牛的表现怎样?

生:乱蹦乱跳。

生:疯狂地上下蹦跳。

生:撞击人,疯狂。

生:牛蹦蹦跳跳,人就摔下来了。

生:很紧张,惊慌失措……

师:小朋友看得真认真,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这一精彩场面的?请到课文第二段中找一找,用“——”画出来。

师: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出示: 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有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有一个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师:小朋友自己再读读这两句,找找描写牛的词语有哪些?

生:野性大发。

生:疯狂地、上下蹦跳(教师用红笔圈出)

师:一起读读这三个词语(生读)

师:公牛很疯狂,再读一次。

师:公牛有些手下留情,显得比较温柔,请二三排小朋友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你能读好吗?自由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朗读技能?

(生读)

师:我请男生跟她比一比。

(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

师:两对如此疯狂的公牛,骑手们又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句子,找找写骑手表现的词。

生:技艺高超。

师:你从哪里可看出?

生:还是牢牢骑在牛背上。

师:是的骑手像被胶水粘住一样,不掉下来,可见他的技艺超出一般。

师:骑牛比赛规定骑手在牛背上坚持8秒就算胜利,所以又被称为“瞬间运动”(出示小黑板)骑手牢牢骑在牛背上,的确,非比寻常,这就叫“技艺高超”(出示小黑板)

师:你们羡慕这位骑手吗?谁通过朗读夸夸这位骑手?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谁再来读?

生:读

师:和这位骑手形成鲜明对比的其它骑手表现怎样?

(理解“只两三秒”)

师:滴答,滴答,滴答,只有短短时间,可这位骑手(指着相应的句子)能牢牢骑在牛背上,通过这么一比较,我们更能看出,他的技艺高超,(一起读好这个词语)

师:像这样一位骑手,我们就称他为 “骑牛高手”(出示小黑板)

师:让我们把这两句话再读一遍。

师:看到这位骑手技术高超,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你真了不起!

生:你很酷!

师:这位骑手没有摔下来的奥秘是什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 学习字词

出示:技、艺、几、位

师:谁会用这四个字组两个词?

生: 技艺 几位

师:还能给他们找哪些朋友?

生:几次 艺术 手艺……

师:小朋友真棒,能够给他们找那么多朋友。

师:老师这有几个词语,跟我说:

一技之长、技术、技巧、技能

多才多艺、艺术、手艺、工艺

几个、几时、几天

位置、方位、论座位

师:请小朋友自己看书,书空笔顺

师:学生说笔顺,老师范写,提醒注意点。

师:拿出习字册,自行书写,注意书写座姿。

1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懒惰的智慧》课堂实录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了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

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种颜色,可书上怎么会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去做,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好奇

在课的开始,我出示太阳图片,让学生说说太阳,认识它的作用。告诉学生书上的小主人画了四个太阳,让孩子们说说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这样,在课的开始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问了:“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呢?”紧接着又有同学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他们产生了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营造环境,朗读感悟

记得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是,在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我就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

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一段时,我先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后,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在邀请说话的情境中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又如在教学冬天“红红的太阳”时,我在充分让学生感受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情景后,借助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三、借助文本,再造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试图在活动化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想象、即兴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王国里驰骋。

如在教学“彩色的太阳”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柳树上,柳枝绿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桃树上,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油菜花上,油菜花黄了。”这一设计使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当学生感悟到了“春天的色彩”后,课件演示“春景”图片,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四字词组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感悟到小画家想象之美。这样既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再造想象的升华。

四、发散思维,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想象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七八岁的孩子,是一株株的幼苗,让他们在想象中创造,在想象中积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并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给谁?为什么要这么画?接着播放音乐“种太阳”。学生边听边画太阳,最后展示作品,发表想法和意见。此时,配乐画面,表达交流,把美术、音乐和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插上了翅膀,学生们的眼亮了,语言也闪光了。有的说:“我画了个蓝色的太阳送给大海,让大海蓝得像宝石。”有的说:“我画了个心形太阳送给灾区儿童,让灾区儿童感受温暖的爱心。”

这,是《四个太阳》点亮了学生们想象的明灯!

这,是教师放飞了学生们的想象!

这,是课堂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

11、分享快乐的语文课──《给予树》课堂实录及点评

​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上语文课吗?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喜欢。

师:谁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语文课?

生:语文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

师:说得真好!知识可以使人变得丰富起来。

生:语文课上我们能够认识很多字,认识了很多字就可以去看很多书,看了很多书就会有很多见识。

师:你的逻辑性很强,如果能够注意语言简练就更好了。

生: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应该喜欢学语文。

师:看的出来你是一个民族情结很重的孩子,我们国家这种灿烂的语言文化的确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展,我很敬重你小小年纪就能够有这样的认识。

生:我喜欢语文是因为语文课上学习的每一篇文章都特别美。

师:是啊,应该说每一篇课文都承载着一份美好的感情,或者隐喻着一个很深刻的哲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给予树》。

师:刚才我也注意到当我问大家是否喜欢上语文课的时候,有一个男同学没有作声,你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吗?

(用鼓励的眼神望着那个男孩。)

生:我觉得语文学起来挺麻烦的,而且很枯燥。比如学习每篇课文都是分段、概括段意、主要内容什么的,好像学课文就是为了这个,没有悬念感。(掌声、笑声)

师:首先我代表所有教语文的老师谢谢你中肯地批评。你所说的概括段意、主要内容等等,是一种语文能力,我想你是希望这种能力的训练不那么枯燥和机械。其实这也说明了你对老师上语文课提出的要求:那就是有情趣、不呆板。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试一试。

点评:以学生谈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开始,可以了解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学生的表达可以看出学习语文的程度,为下面顺学而导做好准备。教师又能积极捕捉到学生反映出的信息,进行正面的评价,透露出教师的为学生着想的教学思想。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往,让学生都能说真话,抒真情,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师:(板书课题:给予树 并给前两个字注音:jǐ yǔ )

“给”就是“给”(ɡěi)的意思;“予”在古文中读二声,是“我”的意思,在这里读“予(三声)”,表示“给”的意思,它和给(jǐ)合起来还是表示这个意思。这样的词还有个名字,叫“并列式合成词”。我们这一课当中有很多这样的生字词,请你自己读一读,找一找。

课件出示一些词:

圣诞节、宽裕、试探、甜蜜、猜测、拥抱。

生:试探、甜蜜、拥抱这三个词语属于并列式合成词。

师:你真不简单,这么快就记住了他们的名字。看看还有谁跟它们几个是一家人?

生:“猜测”好像也是。

师:不是好像也是,它的确就是。“猜”是猜想,揣度;“测”也有这个意思。

生:“甜蜜”是吗?

师:问得好。尽管你没有说出肯定的答案,但是你在思考。“甜”是用来形容“蜜”的,这样的词语单有一个名字,以后我们会学到。

点评:教师解释“给予”,以此为例让学生找出文中类似的词语,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敏感,感受这类词语的意义,不用解词而学生已经明白了词义。“并列式合成词”这样的概念还是不给学生为好,因为学生通过教师举例,能够隐约感受到一个词中两个字是相近的意思,然后再找这样的词语,通过自己尝试,在以后的阅读中肯定会注意到这类词语。这个概念本身比较难理解,作为教师介绍还可以,作为知识点让学生去记忆就没有必要了。

师:“给予”这个词语教会了我们一个新的知识,那么,这篇题为《给予树》的课文又能够给予我们什么呢?

(指名几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金吉娅去买圣诞礼物,却给一个小女孩买了洋娃娃,妈妈知道后被感动了。

生:圣诞节快到了,金吉娅去买圣诞礼物,在援助中心看到一棵给予树,她用妈妈给的钱为一个穷苦的小女孩买了一个洋娃娃,妈妈知道后很感动。

师:你们觉得他们两个谁说得更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个同学说得好!因为他在说的时候抓住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事情的发生、发展还有结果。

师:你很会评价。说明你认真听了他人的发言,而且听的时候还在思考,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的确如这位同学所说,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事情的发生、发展还有结果来说,事情就完整了,显得很有条理。

点评: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注意从整体把握课文,引导学生从关注文本整体开始阅读。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的想法会在交流中产生碰撞,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用自己的评价渗透阅读方法,达到了“指导在讨论中”的目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金吉娅在援助中心看到一棵给予树,这样一棵树上寄托了一个小女孩的愿望。

板书:

一棵树 一个愿望

师:同学们还说到妈妈听到这件事后很激动,那么妈妈从始至终都是这样一种感情吗?(生摇头)在这件事情中,妈妈的感情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你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再读一读。

(学生默读、标画,然后自己练习朗读。)

师:请你读出表现妈妈情感变化的句子。

生: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100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生:还有这样一句: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20美元做了什么?

生:我激动地紧紧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师:几位同学的合作使得我们的发现更为完整了。下面我们按照文章的顺序先来看你们找到的这句话:

课件打出:

“我只攒了100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师: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攒了100美元,要分给五个孩子,他们可能买不到很多很好的礼物”。你们认为我理解得准确吗?

生:我觉得您理解得不对,“只攒了”说明她家不宽裕,攒这些钱很不容易。删掉“只”这个字,表达得就不充分了。

师:仅仅一个字,你却能够从中读懂它背后蕴藏着的潜台词,说明你很会读书。

生:我发现您在理解时忽略了这个“却”字,它在这里表示转折,更加强调了100美元真的是太少了。还有,妈妈说,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意思是说根本不可能买到。而您说“可能买不到”,意思是说也有可能买到。

师:你读得特别认真,每个字都体会得很准确。妈妈说“要由五个孩子分享”,和“分给五个孩子”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如果是“分”,只是把钱分了,如果是“分享”就有分享快乐的意思。

师:是呀!妈妈由衷地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分享圣诞节的快乐,但是家里并不宽裕。你能够读出妈妈的这份担心吗?

(生练习,教师指导)

点评:教师给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感悟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划出“妈妈感情变化的句子”。划出句子后,让学生练习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妈妈的感情变化。汇报的时候,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这些设计就是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方法,默读感受,划下重点句子,然后用朗读体会人物情感,同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出示改动过的句子,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只”“却”“怎么可能”“分享”“”这些词语背后的意思,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这种比较是教师在阅读中引导作用的积极体现,教师并没有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像猜谜语一样去找答案,而是给学生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自己比较、自己思考、自己感悟,得出自己的答案。语文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了,就是通过文本中语句来体会人物情感,通过词句的比对来感受作者写作的独特匠心。阅读的方法已经蕴含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以后阅读的时候也会注意追索词句,体会词语背后隐含的意思,读书会不断深入,最终会实现自能读书。

师:妈妈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当她带孩子们到商场去购物时,孩子们都很高兴。但是,回来的路上,我们却发现妈妈很生气,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你自己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投影打出刚才学生标画的句子: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20美元做了什么?)

生读。

师:我注意到你在读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只”字和“到底”这个词语,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够读出妈妈的生气。因为她只买了棒棒糖,说明没有其他的礼物了。即使妈妈给她的钱不多,也不能光买那么多棒棒糖啊?

生:我觉得这里面不光是生气,还有妈妈的疑惑。妈妈想,她到底拿那些钱干了什么呀?怎么也没跟我说一声呢?

师:这时,如果你是妈妈,你可能会想她用这20美元──

生: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吃了。

生:禁不住诱惑,买了一些小画片什么的?

师:可是她的塑料口袋里只有棒棒糖啊?

生:也许怕妈妈说,藏在衣服里了。(笑声)

生:我想,她还可能没舍得花这么多,想留起来以后再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师:可是,作为妈妈,她多么希望金吉娅能够心里想着兄弟姐妹,即便是家庭并不宽裕,也能够把亲情放在自己的心中啊!回到家中,不等妈妈问金吉娅,金吉娅就主动向妈妈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于是妈妈激动的拥抱了她。请你再次读读课文,找一找让妈妈激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生读句子。)

(教师打出文字投影。)

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师:这位同学读这段话的时候声音并不大,而且速度还很慢,谁知道为什么?

生:因为金吉娅心里很难过。

师:她明明做了一件好事,为什么还要难过呢?

生:因为妈妈当时还不知道她干了什么,妈妈的误会让她难过。

师:可是,一回到家,她就开始向妈妈解释了呀?

生:她也不知道妈妈是否同意她的作法,所以说话的时候底气不足。

生:我认为是因为金吉娅的钱不够了,不能给哥哥姐姐买礼物了,所以有点难过。

生:在她的心里,哥哥姐姐和那个陌生的女孩一样重要,但是“忠孝不能两全”,(笑声)她也是思考了一番才作出这个决定的。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得真好。正如你们所说,这20美元虽然不多,但是也可以为妈妈和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可是当她发现还有一个陌生的女孩需要帮助的时候,还是作出了一个一般女孩不能够作出的决定。你能够从这段话中看出金吉娅是个怎样的女孩吗?

(学生默读,汇报。)

生:金吉娅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孩。

生:金吉娅还是个懂事的孩子。她怕妈妈生气对身体不好,所以一回家就赶紧跟妈妈说了事情的真相.

师:(做恍然大悟状)原来是这样!你也是个懂事的孩子,一下子就读懂了金吉娅的心。

生:金吉娅是个善良美丽的女孩子。

师:你这里所说的“美丽”指的是她有一头漂亮的金黄色的打着卷儿的头发吗?

生:我觉得她的心灵和外表一样美。

师:美得和谐,美得统一。

生:秀外慧中。(掌声、笑声)

师:这个词比我说的好!更贴切,更能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点评:这一部分的处理,重点在于通过妈妈的情绪变化,引出对金吉娅内心世界的探求。教师还是通过具体的词句让学生发表见解,进行讨论,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我注意到……”引起学生对词语的关注;“如果你是妈妈,你可能会想……”给学生角色换位的机会,促使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这位同学读这段话的时候声音并不大,而且速度还很慢,谁知道为什么?”通过说明为什么,让学生体验金吉娅此时的内心世界,同时感悟如何朗读能表现文中人物的心理。教师用这些富有实效而又了无痕迹的指导语,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关注语言,关注情感,并且调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积累的语言。

略感遗憾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去运用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对于一些词语的感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品味,然后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即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应该逐步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发现的快乐!

师:你们听,商场里响起了圣诞快乐的音乐(播放音乐),这个善良美丽的、懂事可爱的、秀外慧中的小姑娘情不自禁地在给予树上摘下这张小卡片,她会在这张小卡片上写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金吉娅,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小卡片上。

(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写卡片。)

师:现在你就是金吉娅,你愿意拿着你写的卡片和礼物送到援助中心去吗?

生:愿意。

(师扮演工作人员,一生扮演金吉娅,开始交际。)

师:你好,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金吉娅。

(师接过生手中的卡片和洋娃娃。)

师:好漂亮的洋娃娃,这要花掉你很多钱吧?

生:是的。

师:我猜你家里一定很有钱,是吗?

生:是的。

师:那你给你的兄弟姐妹或者朋友是不是也买了很精致的礼物?

生:(犹豫了一下)是的。

师:但是,我从你的眼神里我似乎看到了一些不安。来,让我看看你的卡片上面都写了什么?

(师打开学生写的卡片,生读自己写的卡片上的内容。)

生:小姑娘:你好,我是圣诞老人,我会满足你的愿望,祝你圣诞快乐!

师:为什么你在卡片上没有写上自己的名字呢?

生:因为这个小女孩希望圣诞老人送给她礼物,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圣诞老人,我愿做圣诞老人,帮助小女孩实现她的愿望。(掌声)

师:多善良的孩子呀,明明自己家里不富有,却装作很有钱;明明是她买的洋娃娃,却不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妈妈听到金吉娅这样的讲述,该是多么感动啊!此时此刻,她怎能不感到激动呢?怎能不感到欣慰呢?

点评:语文课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的情景已经比较常见,而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写的还不多见。教师在这里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写的情境──以金吉娅的身份写卡片。学生已经了解了金吉娅,已经能够体会她的内心。以金吉娅的身份来写卡片,给学生一个总结和思考的机会,此时金吉娅会写些什么?这样的思考,有利于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同时,又让学生把学习以后的感受融合进写的过程中,学生既有一次精神之旅,同时拥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不难看出,学生对金吉娅的角色体验也是真正投入的,说明学生是深有感受的。

(课件打出最后一段,齐读。)

师生:我激动地紧紧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师:什么叫如愿以偿?

生:就是愿望实现了。

师:愿望得以实现,就叫如愿以偿。

师:那个小女孩的愿望得以实现,可哥哥、姐姐的愿望没有实现,他们会对妹妹说些什么呢?

生:妹妹你别难过,虽然你并没有像样的礼物送给我们,但我们有你这样一个有同情心的妹妹,我们感到很高兴。

师:有这样善解人意的哥哥姐姐,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

生:妹妹,棒棒糖是最好的礼物,因为她象征着我们一家人虽然生活不宽裕,但是生活很甜蜜。(掌声)

师:这个哥哥真会说话,又有文采又有真情。

生:妹妹,我们都会把最好的礼物给你。

师:假如有人比妹妹还需要这份礼物呢?

生:那就送给别人。

师:是呀,妹妹在这一点上已经给哥哥姐姐作出了最好的榜样。

师:(抚摸着扮演金吉娅的学生的头)哥哥姐姐对你说了这么多,你想跟他们说些什么呢?

生:(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半天说不出话来。)

师:显然,妹妹被哥哥姐姐的理解和鼓励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了。(笑声)同学们,现在如果请你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呢?

生:愿望树。

师:我们唯愿这棵树上承载的愿望都可以成真。

生:感情树。

师:就像我们板书当中写道的:一棵树、一个心愿、一份真情。

生:快乐树。

师:给予不光能够带给别人快乐,也能带给自己快乐。

生:爱心树。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感情。

生:友谊树。

师:真正的友谊就是这样心心相依。

师:那么,这样的一棵给予树到底应该种在哪呢?

生:种在每个人的心里。

师:每个人都有一座心灵的花园。让我们用爱心做水,用善良做土,用同情和仁慈做阳光,精心地栽培给予树,让它在我们的心田里永远垂着绿茵,开着芬芳的花,结着丰硕的果。

师:刚才金吉娅的哥哥姐姐都为有这样一个妹妹感到自豪,那么孩子们,现在我想问问你们:明天你打算怎样对你的同学说起这件发生在你家里的事?

生:我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妹妹。圣诞节前,妈妈给了她20美元,让她给大家买礼物。她在商场的援助中心里看到了一棵给予树,上面有一个陌生女孩的卡片引起了她的注意,于是她买了洋娃娃送给那个女孩。尽管她只给我们买了棒棒糖,但是我们的心里也很甜蜜。

师:“尽管……但是……”这组关联词用的好,让我们感觉到理解的可贵。

师:如果你是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回到家里,与家人聊起这件事,你会怎么说呢?

生:今天,我们援助中心来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自己并不富裕,但是还给一个陌生的女孩买了洋娃娃,我很喜欢她。

师:我想,这样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女孩谁都会喜欢她。

师:如果你就是金吉娅的妈妈,第二天早上一出门,就遇到热心的邻居,“听说昨天你的女儿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能说给我听听吗?”你怎么说?

生:我的女儿偷偷地帮助了一位需要帮助的小女孩,她用我给她的20美元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那个陌生的女孩,我为她感到自豪。

师:都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相信金吉娅身上一定也有很多妈妈给她的影响。

师:如果你就是那个得到礼物的小女孩,你又会怎样对别人提起这件事呢?

生:我在援助中心的给予树上挂了一张卡片,原以为没有人理我,但却有一位小姑娘帮我实现了愿望,我会永远记住她的名字。

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她的美好的品德,记住她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刚才上课伊始,我记得有一个男孩子说语文课很枯燥,没意思,不知道现在他是不是还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请他简单说两句。

生:我觉得语文课上好了也挺有意思的。(掌声、笑声)

师:看来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朝着“上好了”这个方向努力,谢谢你,话虽不多,但是这是你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我会珍藏它。下课。

点评: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的情境,以不同的身份来表述这个故事。既是为学习文本服务,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给学生创造“听”“说”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说出具体的人物应该说出的话,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学生在不断的角色转换中,无形中锻炼听和说的能力,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和由此带来的快乐。

【总评】

这堂课的典型特色是具有浓浓的语文味。整堂课都围绕着语文课的任务展开。“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叶圣陶语)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始终没有脱离文本,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变换词句进行比较,进入角色进行体验,创设情境进行表达……教师独具匠心的引领,让学生在真正学习语文,同时又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没有毫无意义的空谈。听别人朗读,听别人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去评价;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听说”实践中锻炼听说能力。在默读,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具体词语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学生无形中学会斟词酌句,有利于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安排了简单的写的练习,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为学生直抒胸臆留有空间,可以“我手写我心”。

教师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捕捉语言的敏感性,教师评价语言的准确性,教师引导语言的文学意味,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就是徜徉在经典的语言中,无形中就是在亲近语言、学习语文。

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在老师、同学的富有情味的语言中,度过了美好的一节课,相信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相信学生内心是充满快乐的。

12、分享快乐的语文课──《给予树》课堂实录及点评

​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上语文课吗?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喜欢。

师:谁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语文课?

生:语文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

师:说得真好!知识可以使人变得丰富起来。

生:语文课上我们能够认识很多字,认识了很多字就可以去看很多书,看了很多书就会有很多见识。

师:你的逻辑性很强,如果能够注意语言简练就更好了。

生: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应该喜欢学语文。

师:看的出来你是一个民族情结很重的孩子,我们国家这种灿烂的语言文化的确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展,我很敬重你小小年纪就能够有这样的认识。

生:我喜欢语文是因为语文课上学习的每一篇文章都特别美。

师:是啊,应该说每一篇课文都承载着一份美好的感情,或者隐喻着一个很深刻的哲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给予树》。

师:刚才我也注意到当我问大家是否喜欢上语文课的时候,有一个男同学没有作声,你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吗?

(用鼓励的眼神望着那个男孩。)

生:我觉得语文学起来挺麻烦的,而且很枯燥。比如学习每篇课文都是分段、概括段意、主要内容什么的,好像学课文就是为了这个,没有悬念感。(掌声、笑声)

师:首先我代表所有教语文的老师谢谢你中肯地批评。你所说的概括段意、主要内容等等,是一种语文能力,我想你是希望这种能力的训练不那么枯燥和机械。其实这也说明了你对老师上语文课提出的要求:那就是有情趣、不呆板。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试一试。

点评:以学生谈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开始,可以了解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学生的表达可以看出学习语文的程度,为下面顺学而导做好准备。教师又能积极捕捉到学生反映出的信息,进行正面的评价,透露出教师的为学生着想的教学思想。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往,让学生都能说真话,抒真情,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师:(板书课题:给予树 并给前两个字注音:jǐ yǔ )

“给”就是“给”(ɡěi)的意思;“予”在古文中读二声,是“我”的意思,在这里读“予(三声)”,表示“给”的意思,它和给(jǐ)合起来还是表示这个意思。这样的词还有个名字,叫“并列式合成词”。我们这一课当中有很多这样的生字词,请你自己读一读,找一找。

课件出示一些词:

圣诞节、宽裕、试探、甜蜜、猜测、拥抱。

生:试探、甜蜜、拥抱这三个词语属于并列式合成词。

师:你真不简单,这么快就记住了他们的名字。看看还有谁跟它们几个是一家人?

生:“猜测”好像也是。

师:不是好像也是,它的确就是。“猜”是猜想,揣度;“测”也有这个意思。

生:“甜蜜”是吗?

师:问得好。尽管你没有说出肯定的答案,但是你在思考。“甜”是用来形容“蜜”的,这样的词语单有一个名字,以后我们会学到。

点评:教师解释“给予”,以此为例让学生找出文中类似的词语,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敏感,感受这类词语的意义,不用解词而学生已经明白了词义。“并列式合成词”这样的概念还是不给学生为好,因为学生通过教师举例,能够隐约感受到一个词中两个字是相近的意思,然后再找这样的词语,通过自己尝试,在以后的阅读中肯定会注意到这类词语。这个概念本身比较难理解,作为教师介绍还可以,作为知识点让学生去记忆就没有必要了。

师:“给予”这个词语教会了我们一个新的知识,那么,这篇题为《给予树》的课文又能够给予我们什么呢?

(指名几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金吉娅去买圣诞礼物,却给一个小女孩买了洋娃娃,妈妈知道后被感动了。

生:圣诞节快到了,金吉娅去买圣诞礼物,在援助中心看到一棵给予树,她用妈妈给的钱为一个穷苦的小女孩买了一个洋娃娃,妈妈知道后很感动。

师:你们觉得他们两个谁说得更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个同学说得好!因为他在说的时候抓住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事情的发生、发展还有结果。

师:你很会评价。说明你认真听了他人的发言,而且听的时候还在思考,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的确如这位同学所说,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事情的发生、发展还有结果来说,事情就完整了,显得很有条理。

点评: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注意从整体把握课文,引导学生从关注文本整体开始阅读。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的想法会在交流中产生碰撞,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用自己的评价渗透阅读方法,达到了“指导在讨论中”的目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金吉娅在援助中心看到一棵给予树,这样一棵树上寄托了一个小女孩的愿望。

板书:

一棵树 一个愿望

师:同学们还说到妈妈听到这件事后很激动,那么妈妈从始至终都是这样一种感情吗?(生摇头)在这件事情中,妈妈的感情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你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再读一读。

(学生默读、标画,然后自己练习朗读。)

师:请你读出表现妈妈情感变化的句子。

生: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100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生:还有这样一句: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20美元做了什么?

生:我激动地紧紧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师:几位同学的合作使得我们的发现更为完整了。下面我们按照文章的顺序先来看你们找到的这句话:

课件打出:

“我只攒了100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师: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攒了100美元,要分给五个孩子,他们可能买不到很多很好的礼物”。你们认为我理解得准确吗?

生:我觉得您理解得不对,“只攒了”说明她家不宽裕,攒这些钱很不容易。删掉“只”这个字,表达得就不充分了。

师:仅仅一个字,你却能够从中读懂它背后蕴藏着的潜台词,说明你很会读书。

生:我发现您在理解时忽略了这个“却”字,它在这里表示转折,更加强调了100美元真的是太少了。还有,妈妈说,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意思是说根本不可能买到。而您说“可能买不到”,意思是说也有可能买到。

师:你读得特别认真,每个字都体会得很准确。妈妈说“要由五个孩子分享”,和“分给五个孩子”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如果是“分”,只是把钱分了,如果是“分享”就有分享快乐的意思。

师:是呀!妈妈由衷地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分享圣诞节的快乐,但是家里并不宽裕。你能够读出妈妈的这份担心吗?

(生练习,教师指导)

点评:教师给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感悟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划出“妈妈感情变化的句子”。划出句子后,让学生练习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妈妈的感情变化。汇报的时候,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这些设计就是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方法,默读感受,划下重点句子,然后用朗读体会人物情感,同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出示改动过的句子,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只”“却”“怎么可能”“分享”“”这些词语背后的意思,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这种比较是教师在阅读中引导作用的积极体现,教师并没有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像猜谜语一样去找答案,而是给学生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自己比较、自己思考、自己感悟,得出自己的答案。语文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了,就是通过文本中语句来体会人物情感,通过词句的比对来感受作者写作的独特匠心。阅读的方法已经蕴含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以后阅读的时候也会注意追索词句,体会词语背后隐含的意思,读书会不断深入,最终会实现自能读书。

师:妈妈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当她带孩子们到商场去购物时,孩子们都很高兴。但是,回来的路上,我们却发现妈妈很生气,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你自己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投影打出刚才学生标画的句子: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20美元做了什么?)

生读。

师:我注意到你在读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只”字和“到底”这个词语,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够读出妈妈的生气。因为她只买了棒棒糖,说明没有其他的礼物了。即使妈妈给她的钱不多,也不能光买那么多棒棒糖啊?

生:我觉得这里面不光是生气,还有妈妈的疑惑。妈妈想,她到底拿那些钱干了什么呀?怎么也没跟我说一声呢?

师:这时,如果你是妈妈,你可能会想她用这20美元──

生: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吃了。

生:禁不住诱惑,买了一些小画片什么的?

师:可是她的塑料口袋里只有棒棒糖啊?

生:也许怕妈妈说,藏在衣服里了。(笑声)

生:我想,她还可能没舍得花这么多,想留起来以后再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师:可是,作为妈妈,她多么希望金吉娅能够心里想着兄弟姐妹,即便是家庭并不宽裕,也能够把亲情放在自己的心中啊!回到家中,不等妈妈问金吉娅,金吉娅就主动向妈妈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于是妈妈激动的拥抱了她。请你再次读读课文,找一找让妈妈激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生读句子。)

(教师打出文字投影。)

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师:这位同学读这段话的时候声音并不大,而且速度还很慢,谁知道为什么?

生:因为金吉娅心里很难过。

师:她明明做了一件好事,为什么还要难过呢?

生:因为妈妈当时还不知道她干了什么,妈妈的误会让她难过。

师:可是,一回到家,她就开始向妈妈解释了呀?

生:她也不知道妈妈是否同意她的作法,所以说话的时候底气不足。

生:我认为是因为金吉娅的钱不够了,不能给哥哥姐姐买礼物了,所以有点难过。

生:在她的心里,哥哥姐姐和那个陌生的女孩一样重要,但是“忠孝不能两全”,(笑声)她也是思考了一番才作出这个决定的。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得真好。正如你们所说,这20美元虽然不多,但是也可以为妈妈和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可是当她发现还有一个陌生的女孩需要帮助的时候,还是作出了一个一般女孩不能够作出的决定。你能够从这段话中看出金吉娅是个怎样的女孩吗?

(学生默读,汇报。)

生:金吉娅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孩。

生:金吉娅还是个懂事的孩子。她怕妈妈生气对身体不好,所以一回家就赶紧跟妈妈说了事情的真相.

师:(做恍然大悟状)原来是这样!你也是个懂事的孩子,一下子就读懂了金吉娅的心。

生:金吉娅是个善良美丽的女孩子。

师:你这里所说的“美丽”指的是她有一头漂亮的金黄色的打着卷儿的头发吗?

生:我觉得她的心灵和外表一样美。

师:美得和谐,美得统一。

生:秀外慧中。(掌声、笑声)

师:这个词比我说的好!更贴切,更能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点评:这一部分的处理,重点在于通过妈妈的情绪变化,引出对金吉娅内心世界的探求。教师还是通过具体的词句让学生发表见解,进行讨论,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我注意到……”引起学生对词语的关注;“如果你是妈妈,你可能会想……”给学生角色换位的机会,促使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这位同学读这段话的时候声音并不大,而且速度还很慢,谁知道为什么?”通过说明为什么,让学生体验金吉娅此时的内心世界,同时感悟如何朗读能表现文中人物的心理。教师用这些富有实效而又了无痕迹的指导语,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关注语言,关注情感,并且调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积累的语言。

略感遗憾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去运用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对于一些词语的感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品味,然后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即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应该逐步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发现的快乐!

师:你们听,商场里响起了圣诞快乐的音乐(播放音乐),这个善良美丽的、懂事可爱的、秀外慧中的小姑娘情不自禁地在给予树上摘下这张小卡片,她会在这张小卡片上写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金吉娅,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小卡片上。

(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写卡片。)

师:现在你就是金吉娅,你愿意拿着你写的卡片和礼物送到援助中心去吗?

生:愿意。

(师扮演工作人员,一生扮演金吉娅,开始交际。)

师:你好,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金吉娅。

(师接过生手中的卡片和洋娃娃。)

师:好漂亮的洋娃娃,这要花掉你很多钱吧?

生:是的。

师:我猜你家里一定很有钱,是吗?

生:是的。

师:那你给你的兄弟姐妹或者朋友是不是也买了很精致的礼物?

生:(犹豫了一下)是的。

师:但是,我从你的眼神里我似乎看到了一些不安。来,让我看看你的卡片上面都写了什么?

(师打开学生写的卡片,生读自己写的卡片上的内容。)

生:小姑娘:你好,我是圣诞老人,我会满足你的愿望,祝你圣诞快乐!

师:为什么你在卡片上没有写上自己的名字呢?

生:因为这个小女孩希望圣诞老人送给她礼物,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圣诞老人,我愿做圣诞老人,帮助小女孩实现她的愿望。(掌声)

师:多善良的孩子呀,明明自己家里不富有,却装作很有钱;明明是她买的洋娃娃,却不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妈妈听到金吉娅这样的讲述,该是多么感动啊!此时此刻,她怎能不感到激动呢?怎能不感到欣慰呢?

点评:语文课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的情景已经比较常见,而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写的还不多见。教师在这里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写的情境──以金吉娅的身份写卡片。学生已经了解了金吉娅,已经能够体会她的内心。以金吉娅的身份来写卡片,给学生一个总结和思考的机会,此时金吉娅会写些什么?这样的思考,有利于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同时,又让学生把学习以后的感受融合进写的过程中,学生既有一次精神之旅,同时拥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不难看出,学生对金吉娅的角色体验也是真正投入的,说明学生是深有感受的。

(课件打出最后一段,齐读。)

师生:我激动地紧紧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师:什么叫如愿以偿?

生:就是愿望实现了。

师:愿望得以实现,就叫如愿以偿。

师:那个小女孩的愿望得以实现,可哥哥、姐姐的愿望没有实现,他们会对妹妹说些什么呢?

生:妹妹你别难过,虽然你并没有像样的礼物送给我们,但我们有你这样一个有同情心的妹妹,我们感到很高兴。

师:有这样善解人意的哥哥姐姐,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

生:妹妹,棒棒糖是最好的礼物,因为她象征着我们一家人虽然生活不宽裕,但是生活很甜蜜。(掌声)

师:这个哥哥真会说话,又有文采又有真情。

生:妹妹,我们都会把最好的礼物给你。

师:假如有人比妹妹还需要这份礼物呢?

生:那就送给别人。

师:是呀,妹妹在这一点上已经给哥哥姐姐作出了最好的榜样。

师:(抚摸着扮演金吉娅的学生的头)哥哥姐姐对你说了这么多,你想跟他们说些什么呢?

生:(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半天说不出话来。)

师:显然,妹妹被哥哥姐姐的理解和鼓励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了。(笑声)同学们,现在如果请你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呢?

生:愿望树。

师:我们唯愿这棵树上承载的愿望都可以成真。

生:感情树。

师:就像我们板书当中写道的:一棵树、一个心愿、一份真情。

生:快乐树。

师:给予不光能够带给别人快乐,也能带给自己快乐。

生:爱心树。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感情。

生:友谊树。

师:真正的友谊就是这样心心相依。

师:那么,这样的一棵给予树到底应该种在哪呢?

生:种在每个人的心里。

师:每个人都有一座心灵的花园。让我们用爱心做水,用善良做土,用同情和仁慈做阳光,精心地栽培给予树,让它在我们的心田里永远垂着绿茵,开着芬芳的花,结着丰硕的果。

师:刚才金吉娅的哥哥姐姐都为有这样一个妹妹感到自豪,那么孩子们,现在我想问问你们:明天你打算怎样对你的同学说起这件发生在你家里的事?

生:我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妹妹。圣诞节前,妈妈给了她20美元,让她给大家买礼物。她在商场的援助中心里看到了一棵给予树,上面有一个陌生女孩的卡片引起了她的注意,于是她买了洋娃娃送给那个女孩。尽管她只给我们买了棒棒糖,但是我们的心里也很甜蜜。

师:“尽管……但是……”这组关联词用的好,让我们感觉到理解的可贵。

师:如果你是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回到家里,与家人聊起这件事,你会怎么说呢?

生:今天,我们援助中心来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自己并不富裕,但是还给一个陌生的女孩买了洋娃娃,我很喜欢她。

师:我想,这样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女孩谁都会喜欢她。

师:如果你就是金吉娅的妈妈,第二天早上一出门,就遇到热心的邻居,“听说昨天你的女儿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能说给我听听吗?”你怎么说?

生:我的女儿偷偷地帮助了一位需要帮助的小女孩,她用我给她的20美元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那个陌生的女孩,我为她感到自豪。

师:都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相信金吉娅身上一定也有很多妈妈给她的影响。

师:如果你就是那个得到礼物的小女孩,你又会怎样对别人提起这件事呢?

生:我在援助中心的给予树上挂了一张卡片,原以为没有人理我,但却有一位小姑娘帮我实现了愿望,我会永远记住她的名字。

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她的美好的品德,记住她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刚才上课伊始,我记得有一个男孩子说语文课很枯燥,没意思,不知道现在他是不是还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请他简单说两句。

生:我觉得语文课上好了也挺有意思的。(掌声、笑声)

师:看来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朝着“上好了”这个方向努力,谢谢你,话虽不多,但是这是你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我会珍藏它。下课。

点评: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的情境,以不同的身份来表述这个故事。既是为学习文本服务,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给学生创造“听”“说”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说出具体的人物应该说出的话,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学生在不断的角色转换中,无形中锻炼听和说的能力,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和由此带来的快乐。

【总评】

这堂课的典型特色是具有浓浓的语文味。整堂课都围绕着语文课的任务展开。“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叶圣陶语)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始终没有脱离文本,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变换词句进行比较,进入角色进行体验,创设情境进行表达……教师独具匠心的引领,让学生在真正学习语文,同时又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没有毫无意义的空谈。听别人朗读,听别人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去评价;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听说”实践中锻炼听说能力。在默读,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具体词语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学生无形中学会斟词酌句,有利于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安排了简单的写的练习,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为学生直抒胸臆留有空间,可以“我手写我心”。

教师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捕捉语言的敏感性,教师评价语言的准确性,教师引导语言的文学意味,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就是徜徉在经典的语言中,无形中就是在亲近语言、学习语文。

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在老师、同学的富有情味的语言中,度过了美好的一节课,相信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相信学生内心是充满快乐的。

语文教案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