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语文教案

搜索51费宝网

高中语文合欢树教学设计范文一等奖

高中语文合欢树教学设计范文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1:25:03

类别: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合欢树教学设计范文一等奖

1、高中语文合欢树教学设计范文一等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引导学生研读和品味作品,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3.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学会珍惜。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2.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合欢树》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人的残疾最可怕的不是肉体的残疾,而是精神的残疾。母亲用她人性的光辉支撑着、激励着儿子由精神的残疾走向精神的健全,迈入人生的新境界。这是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深沉的母爱。合欢树是作者情感的象征。

二、结构分析

研讨如下问题:

1.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答案:象征手法。
解析:“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的构思方式。生活中比较复杂的又有深刻意义的,有时又是不便明说的事情,运用象征的手法,可以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让人既能体会到事物的意义,又能体味到文章语言的深刻与美好。

2.象征手法的分类有几种?
参考答案:一种是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直抒胸臆地点出象征之意。
解析:这是从象征手法的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分类的。相比之下,前者更为含蓄蕴藉,意味隽永。

3.概括这一类散文的写法。
参考答案:以物来命名的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融入了一段故事,而且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2)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里面,是内心情感的物化。
(3)作为一种象征,借物来表现高尚的品格。如冰心的《小橘灯》,茅盾的《白杨礼赞》。
解析:这既是融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散文的特点,也是我们学习本文所要明了的内容。

4.全文可分两部分,请简要分析各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是写母亲生前对“我”的照料和鼓励。
第二部分是写母亲去世后留给我的深深的爱。
解析:第一部分(1~3段),写母亲生前对“我”的照料和鼓励。
第二部分(4~12段),写母亲去世后留给我的深深的爱。

三、重点问题探究

1.关于“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的事,母亲在“我”十岁和二十岁时为什么有不同的表现?
参考答案:对同一件事,母亲先后说过不相同的话,这是由于“我”的境遇不同,因此目的和用意也就很不一样。对于年少的心高气傲的急切期待母亲表扬的孩子来说,一瓢冷水可以让孩子冷静,不至于骄傲、自满;对于因残疾而绝望的青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这是激励,以此鼓励“我”振作精神,把写作的路走下去,以获得生的勇气和尊严,可见母亲用心良苦。

2、高中语文合欢树教学设计范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引导学生研读和品味作品,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3.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学会珍惜。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2.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合欢树》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人的残疾最可怕的不是肉体的残疾,而是精神的残疾。母亲用她人性的光辉支撑着、激励着儿子由精神的残疾走向精神的健全,迈入人生的新境界。这是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深沉的母爱。合欢树是作者情感的象征。

二、结构分析

研讨如下问题:

1.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答案:象征手法。
解析:“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的构思方式。生活中比较复杂的又有深刻意义的,有时又是不便明说的事情,运用象征的手法,可以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让人既能体会到事物的意义,又能体味到文章语言的深刻与美好。

2.象征手法的分类有几种?
参考答案:一种是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直抒胸臆地点出象征之意。
解析:这是从象征手法的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分类的。相比之下,前者更为含蓄蕴藉,意味隽永。

3.概括这一类散文的写法。
参考答案:以物来命名的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融入了一段故事,而且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2)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里面,是内心情感的物化。
(3)作为一种象征,借物来表现高尚的品格。如冰心的《小橘灯》,茅盾的《白杨礼赞》。
解析:这既是融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散文的特点,也是我们学习本文所要明了的内容。

4.全文可分两部分,请简要分析各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是写母亲生前对“我”的照料和鼓励。
第二部分是写母亲去世后留给我的深深的爱。
解析:第一部分(1~3段),写母亲生前对“我”的照料和鼓励。
第二部分(4~12段),写母亲去世后留给我的深深的爱。

三、重点问题探究

1.关于“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的事,母亲在“我”十岁和二十岁时为什么有不同的表现?
参考答案:对同一件事,母亲先后说过不相同的话,这是由于“我”的境遇不同,因此目的和用意也就很不一样。对于年少的心高气傲的急切期待母亲表扬的孩子来说,一瓢冷水可以让孩子冷静,不至于骄傲、自满;对于因残疾而绝望的青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这是激励,以此鼓励“我”振作精神,把写作的路走下去,以获得生的勇气和尊严,可见母亲用心良苦。

3、高中语文合欢树练习教学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红色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虔诚qiān 熏xūn 晃动huàng
B.胯上kuà 灸jiǔ 偏方piān
C.够戗chuāng 逛guàng 含羞草xiū
D.茂盛miè 瞪dèng 偶尔ǒu

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念叨:说。)
B.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惊惶:惊慌。)
C.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虔诚:恭敬而又诚意。)
D.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抖:哆嗦,晃动。)

3.本文的体裁是( )。
A.记叙文
B.文学评论
C.回忆性散文
D.小说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
B.“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C.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
D.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二、判断题
1.“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会,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从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能看出是她照顾“我”的写照。( )

2.通过分析品读,我们发现这棵合欢树并不是一棵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 )

3.课文写母亲对“我”的爱,应该以“我的母亲”为标题。( )

三、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问题。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 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 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 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1.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少 偶尔 推说
B.没有 一次 说
C.很少 一次 推说
D.很少 偶尔 就说

4、优秀教案范文:《合欢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引导学生研读和品味作品,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3.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教学目标
从文章题目和文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李陵悲吟:“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人啊,恬然于父母铸就的港湾,便会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能够承欢于爹妈的膝下,谁又能够理解母爱的伟大?人们常说,“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史铁生的《合欢树》里蕴含着的,就是这样一份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
2.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3.品味母亲的形象。
问题:母亲生前的哪些话、哪些事至今还缠绕着“我”?
(1)关于“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的事,母亲在“我”十岁和二十岁时有何不同的表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答: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但母亲没有表扬“我”,而是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作文做得还要好,还说“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这让“我”听得扫兴,就装着根本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对治好“我”的腿终于绝望的时候,发现我在写小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就形式而言,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对同一件事,母亲先后说过不相同的话,这是由于“我”的境遇不同,因此目的和用意也就很不一样。对于年少的心高气傲的急切期待母亲表扬的孩子来说,一瓢冷水可以让孩子冷静,不至于骄傲、自满;对于因残疾而绝望的青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这是激励,以此鼓励“我”振作精神,把写作的路走下去,以获得生的勇气和尊严,可见母亲用心良苦。在这一抑一扬之间,母亲的聪明和伟大展露无遗。
就内容而言,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至今还在缠绕着“我”的既有母亲的慈爱、教子之道,还有母亲的美丽和悲伤。正是这一切的一切,才使我在母亲去世多年后仍对她无法忘怀。
(2)课文描述了给“我”治病过程中母亲的哪些细节?
答:“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3)母亲是怎样鼓励“我”写作的?
答: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5、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去年的树》的课堂教学实录范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情谊。

2、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

3、个性化地理解课文,学会透过文字去理解课文背后的声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情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

2、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学会透过文字去理解课文背后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T:《去年的树》讲了一件什么事?

S:略

二、回忆别离

T: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朝夕相处,日子在小鸟的歌声中飞快地滑过了,转眼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鸟儿必须飞到南方去,此时,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他们会怎么告别呢?

S:会恋恋不舍地告别

T:这个词用得很好

S:会很伤心

S:会很痛苦

S:回哭着告别

S:会拥抱在一起

T:是啊,这对好朋友都舍不得俩开对方,他们的感情是那么深厚(板书:依依不舍别)

三、 诉说思念

T:鸟儿依依不舍地飞走了,她飞过森林,飞过高山,飞过江河,终于来到了南方。沿途的疲劳挡不住深深的思念,遥远的距离挡不住友情的传递,一安定下来,小鸟就立刻给大树写了一封信。

(出示课件:信的内容,录音朗读)

大树:

我亲爱的朋友,你在家乡还好吗?离开你已有一个多月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牵挂着你,听别人说北方已是冰天雪地,我就担心刺骨的寒风把你的枝叶打落,,担心鹅毛大雪把你的身体冻坏,想到这里,真恨不得马上飞回你身旁,与你一起面对严寒,一起抵抗风雪。离开你后,我来到这里,可心里还是在想着你,想着我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日子,那时候我在枝头歌唱,你在默默地倾听,有时还摇头晃脑的为我打拍子,真有趣!还记得吗?有一次,我累了,唱着唱着不小心睡着了,你就张开臂膀把我抱在怀里,还用遗篇树叶盖住我的身子,想起这些,我就为有你这样的朋友而自豪!亲爱的朋友,你想我吗?还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难忘的时刻吗?等严寒一过,我就立刻回到你身旁,天天为你歌唱,好吗?

祝你

身体健康!

你的朋友小鸟

12月20日

T:大树收到了这封信,大树会怎样回信呢?

S:大树会说:亲爱的朋友,我很好,你不要担心

T:安慰朋友

S:大树,你放心,那些寒风是不会把我冻坏的,没关系

T:请朋友放心

S:亲爱的朋友,分离一个多月,我也很想念你,可是要等到春天我们才能相见

T:也在思念对方

S:你这么关心我,我真为有你这样的朋友而自豪!

T:为有这样的朋友自豪!

S:小鸟,我也无时无刻想到你身旁来听你唱歌,可是我不能动,我只能写封新给你,我也无能为力啊

T:把那份思念之情都表达出来了。看来这对好朋友多在思念、关心着对方。

四、千里飞回

T:冬去春来,草木复苏,百花怒放,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小鸟带着对朋友的无限思念唱着歌儿飞回来了,她会唱什么歌呢?

S:去年给大树唱的歌

T:为什么

S:因为去年小鸟非常喜欢唱,大树也喜欢听,现在肯定也会喜欢

T:所以就多加练习

S:她会唱给大树的每一首歌曲,她把她的把嗓子练好,就可以在大树身旁,唱着最美妙的歌。

T:用最美妙的声音来唱

S:她一定会唱关于朋友的歌曲,因为她和大树是朋友

T:来表达友谊

S:会唱以前没有唱的新学的歌,因为她想让读树看看她唱得好不好听

T:哦,让大树来评一评

S:她会唱祝福的歌

S:这么就没有看见朋友了,肯定会唱关于朋友的歌

T:你说的很有道理,小鸟这样日夜不停、满怀期待、快乐无比地飞回来,就是为了早日见到好朋友,(课件出示)

T: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五、 寻找大树

T:怎么办?

S:去找树

T:怎么找?

S:问树根

S:怎么也要他找到

T:是啊,朋友不见了,肯定要去找。(板书:找)她问了一些什么人?

S:问树根问大门问小女孩

(课件出示)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问小姑娘:“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T:请你们自由地帮小鸟问问,好吗?(学生齐读)

T:这是自己在问吗?自己问自己的,好吗?(学生自由读)

T:看来同学们都问完了,那小鸟到底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问朋友的呢?请同学们把你所要表达的心情写在卡片上。

(课件出示)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 问树根。

她 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 问小姑娘:“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T:写完的先读一读

T:谁来说说第一句怎么读?

S:“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奇怪地问树根。

T:为什么

S:因为她不知道怎么了?

T:是啊,到底到哪里去了?你有不同意见

S:“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怪异地问树根。

S:“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担心问树根。

T:为什么担心呢?

S:她好不容易回来,却只看到树根,朋友被砍掉了,是不是被杀掉了

T:所以就担心。

S:“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诧异问树根。

T:又惊奇又怀疑

S:她急噪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T:有急又烦了

S:她焦急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S:她心急如焚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T:这个词用得真棒!

S:鸟儿绝望问小姑娘:“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T:为什么

S:因为自己的朋友已经变成了火柴

T:是啊,曾经那么强壮的身体已经变成一根根火柴了

S:鸟儿灰心问小姑娘:“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T:能说说原因吗?

S:他觉得自己的树朋友已经没有救了

S:鸟儿满怀希望问小姑娘:“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T:你用了满怀希望,为什么

S:因为虽然变成了火柴,还可以对着火柴唱歌

T:看来 同学们还有不同意见,下面就按你所写的词语把它有感情地读一读。

T:那一声声焦急的询问,那一句句急切的话语,无不体现出小鸟对大树的深深情谊,每一次地问,每一次地寻找,都让我们感动,当她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知道大树已被伐木人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此时,我仿佛看见:

5(出示课件:范文的内容)

T:小鸟听了树根的话,看着四处怒放的鲜花,想到自己的朋友曾经那么生机勃勃,枝繁叶茂, 如今却只剩下光秃秃的的树根,眼泪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想到朋友还不知身在何方,已经筋疲力尽的她赶紧随口吃了几颗野果,扑扑翅膀,又飞了起来,她一边飞一边对自己说:“大树说过要我唱歌给他听的,他是我的好朋友,他一定不会骗我的,他一定是在和我玩捉迷藏,我一定要找到他。”想到这儿,她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用尽全身力气向山谷方向飞去。

T:同学们,这是老师在读到“鸟儿向山谷里飞去”时,这句话时想到的。

同学们,你觉得写得怎样?

S:非常好,非常感人

T:具体哪里感动了你

S:已经筋疲力尽的她赶紧随口吃了几颗野果,扑扑翅膀,又飞了起来,

T:还写出了

S:动态

S:写出了神情

S:还写出了她心里联想到的

T:是啊,老师就是把她看到的、想到的、怎么做的、心里话都写了出来,自然就具体感人了,课文中有这样三句话,都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像老师这样把它写具体生动,好吗?待会我们比比谁写得最棒(课件出示)

你想选哪一句就写哪一句(学生练习写片段。)

T:谁写了第一句,请举手

S:鸟飞回来了,想到就要见到自己的朋友,小鸟高兴地唱起歌来,虽然已经很累了,可她不想听下来,为了早点见到朋友,她宁可自己多辛苦一点。她心想:朋友,想不到我这么快就回来了吧,有可以听到我唱歌,你一定会很高兴吧。

T;你把小鸟那急切想见朋友的样子表现出来了

S:小鸟飞回来了,在路上她一下也没有休息,饿了,就吃点野果,渴了,就喝点泉水,这么辛苦就是为了早日见到自己的朋友。

S:大树,我就要见到你了,我心里好想你啊,好想为你唱歌

大树朋友,我又新你学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要是喜欢就为我加油啊,我还准备参加森林的演唱会呢!

T:老师也想听这只鸟儿的歌声了

S:鸟儿含着眼泪,一边哭一边飞,她着自己说:“别着急,我一定会找到自己的朋友的”说完,她拼命向山谷飞去。

T:这是在安慰自己,为自己鼓劲

S:小鸟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已经筋疲力尽了,可为了找到自己变成火柴的朋友,从山谷里又向村子里飞去。她还是坚持着,她在村子里找火柴,好象大海捞针,可他还是找到了听她唱歌的朋友。

T:如同大海捞针她还是要找。

S:鸟儿拖着沉重的翅膀,心情越来越沉重,为了找到好朋友,她连一口水也没有喝,一边哭一边喊:大叔朋友,你在哪里?我来为你唱歌了!“她太累了,她一次一次地掉了下来,又一次一次地飞了起来,为了朋友,她什么事情都可以做。

T:是啊,老师看到了一只疲惫的小鸟正忍饥挨饿千辛万苦地许找着好朋友。(板书:千辛万苦找)

六、诉说心声

T:小鸟拖着疲惫的身子,扇动着柔弱的翅膀,不断的寻找,不断的担心,不断的呼唤,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朋友,(出示课件)

T:她会想些什么呢?

S:这就是你吗?我的朋友?

T:怀疑,对吗?

S:我终于找到你了,我又可以唱歌个你听了。

T:兑现诺言

S:这是你吗?我的朋友,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啊?

T:是啊,不敢相信又不得不相信。

T:她饱含深情地唱起了大树最爱听的歌,(板书:饱含深情唱)

T:因为是好朋友,所以她才

S:依依不舍别

T:因为是好朋友,所以她才

S:千辛万苦找

T:因为是好朋友,所以她才

S:饱含深情唱

T:这是为朋友而唱,这是为友情而唱,这是为诺言而唱!

6、《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

《合欢树》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相关文章,初步了解史铁生的生命轨迹和创作经历,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铺垫感悟本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磐”一般坚强地站立起来,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

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

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树》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提示:从情感基调、情感内容上去归纳)

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

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⑴诵读第一自然段。

⑵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

⑶母亲对我获奖持什么态度?

故作轻慢、警戒勉励

⑷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我”: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2.20岁时“我”双腿残废后

⑴诵读第二、三自然段。

⑵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①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②鼓励“我”好好写作: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⑶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⑷这时候,你会想起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学生交流)

故事: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诗歌:冰心《纸船》、孟郊《游子吟》、泰戈尔《仿佛》……

名言: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法国)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洛夫(俄罗斯)

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泰戈尔(印度)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意大利)

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巴尔扎克(法国)

⑸“我”对母亲又是什么态度?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3.30岁时小说发表

⑴“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母亲却因操劳而早逝,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深深思念母亲的同时又满怀深深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

⑵读读下列诗文,进一步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

老舍《我的母亲》: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四、理解“合欢树”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并体会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1.请同学根据下列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

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所以,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的象征。

3.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⑵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⑶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母亲似乎就在身边。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所以,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二)启发学生自主体会,自由发言,说说合欢树在自己心中还有什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五、结束语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史铁生

六、作业

1.阅读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

2.背诵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

3.用一段短文,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合欢树》教学设计之二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新人文读本)第一册第三单元——《合欢树》

2.本单元主题是——亲情,心灵深处的温暖与眷恋,本课是第二课,为精读文章。《新人文读本》作为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种必要补充,提倡张扬人文精神。

3.本课教学内容重在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心,从而受到情感上的熏陶,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如皋初级中学地处长寿之乡,教育之乡如皋,是江苏省示范初中,本班的学生都寄宿在校,刚刚远离父母的呵护,独立生活。

2.学生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12岁,年龄上偏小,对父母的感情认知尚处于不懂得感恩的年龄段,加上初中生叛逆心理很强,所以,很难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来懂得感恩。

3.感恩是永恒的主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感恩的文章来读,但是读懂史铁生这样的平淡中见真情的文章,对于初一的学生,还是难了些,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

4.让初一的学生理解这样深刻的母爱,其实很难。沪教版就把该篇课文放在了高一学段,而我们的版本是初一学段,学生在情感上属于稚嫩天真的孩子,处于无忧无虑的时段,又怎么能轻易理解史铁生坎坷的人生,更加不能理解这样的一位母亲了。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课教学如果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学生也能读懂,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要想解读史铁生这个人,解读文中的母爱,一个饱受了世间折磨的人,一个面临生命的危险却依旧奋笔疾书的人的内心世界是很难读懂的,深刻理解还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本校每个教室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一课都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非常了解并适应多媒体教学,所以不需要到计算机(网络)教室。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学习史铁生言淡情深的写作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1.细致深入地品读文本。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味史铁生对母亲的眷念感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和母爱的深沉无私。

2.学会感恩。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体味史铁生对母亲的眷念感恩

(二).教学难点:

1.“合欢树”的命名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课前交流

2.了解作者,设疑导入

3.品味母亲的世界

4.感悟儿子的心灵

5.小结文本,解释课题

6聆听合欢的乐音

7.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交流

播放“合欢树”音乐动画,进入情境。

2.了解作者,设疑导入:

(1)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下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板书:史铁生]

课件:打字机模式,介绍史铁生。

读了这一段文字后,在你的想像中,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的史铁生应该是怎样的?

(2)[课件呈现史铁生的笑容照片。旁有梵高的《向日葵》。

底下对白:“是什么力量使他笑面人生?”]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3)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的轨迹。爱,特别是母爱,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影响着他对人生的感悟,乃至他人生的独特航程……散文作品《合欢树》就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板书:合欢树]

3.品味母亲的世界

(1).整体感知,初识母亲

①浏览课文,思考: 的母亲?从哪个细节可以看出?

课件背景音乐:钢琴曲《神秘园之歌》

②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爱美(做衣,养花);聪慧;坚强、善良;执著;热爱生活……

(2).细读文本,品读母爱

①课件呈现课文片段: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②最能表现母亲的词语?——苦。

③你是如何理解的?

A、辛苦。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B、心苦。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哪!”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不可。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④课件呈现材料。

A、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秋天的怀念》

B、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我与地坛》

总结: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却也是最坚强的母亲,最爱儿子的母亲。

(3).互文阅读,体会在母亲心中,合欢树与“我”的关系

①课件呈现: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秋天的怀念》

②阅读课文第九节: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找出母亲心理变化的词语。

喜欢——叹息——高兴——念叨

③你读懂了母亲的心了吗?

合欢树是母亲希望的寄托

合欢树的旺盛生长——“我”的生命成长

对生命的期待,对希望的憧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4.感悟儿子的心灵

(1).走近儿子

我在母亲与合欢树的双重呵护下成长,是幸福的。

母亲“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母亲的呼唤终于得到了应答。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课件:图片关于史铁生的书}

课件: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2).多元阅读,体会在我心中,合欢树与“母亲”的关系

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走出生命的低谷时,母亲已经撒手人寰。她远离了“我”的生活视野,却始终在“我”的生命视野中。作者的感情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读第8小节,理解文章

②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不愿意”————“推说” (逃避)

“抖”——————“还是推说” (害怕睹物思人)

“安慰”—————“去看看” (理解)

“后悔”—————“悲伤也成享受” (眷恋)

③合欢树与母亲有怎样的关联?

合欢树是母亲的化身,是母亲生命的延续,是她另一种存在方式。

④你是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的?

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似乎就在身旁,是小屋,是林中的风,是小院中的合欢树。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我”,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

课件:“亦子亦母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5.小结文本,解释课题

(1).合欢树既承托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也寄寓了“我”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合家欢乐的亲情象征。

[PPT:上面合欢树的图片,下面田字格内写“合欢”,红色标示两个“人”字]

(2).再读文章后,老师真的想给本文改题,只改一个字,你觉得怎么改呢?

合欢树——合欢颂

所以这树呀,既是母爱的颂歌,更是生命的颂歌,是作者饱含着理解,饱含着爱,饱含着淡淡的忧伤的一首颂歌。

6.聆听合欢的乐音

背景音乐:神秘园之歌

课件:【学生读】文字: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我与地坛》

【教师读 】文字: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交流收获,升华主题。

背景画面:合欢树下,倾诉心灵的告白

背景音乐:《神秘园之歌》

(1)如果你是史铁生,又一次来到合欢树下,想对母亲说什么?

(2) 如果你是史铁生的母亲,树下,母亲想对儿子说些什么?

(3)听了这样的故事,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

(4)读完全文,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5)母亲节,给母亲发一条短信,表达对母亲的爱,你会怎么说?

7.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她藏匿在生活的细节中;母爱,是我们一生的财富,也是我们成长的不竭动力。守望心灵,感悟母爱,收藏幸福,学会感恩。让我们共同放歌心灵深处的爱。

播放视频音乐《懂你》,师生齐唱,结束本课。

7、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一般指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主要写了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下面小编带来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设计2021,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等。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情节矛盾冲突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在对“三桩誓愿”的理解基础上,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掌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鉴赏课文,感悟悲剧的艺术力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准备: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如下任务:第一组,整理关于元杂剧和关汉卿的相关资料;第二组,整理《窦娥冤》的剧情简介;第三组,要求根据本文编排课本剧,可以酌情修改文中的词句;第四组,搜集整理关于“悲剧”艺术的知识,可以拓展到其他悲剧名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话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人物的殿堂里,有这么一个女子,她命运多舛,还被冤枉,在临刑之时发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痛声呼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个女子就是——窦娥(生齐答)。今天,我们就借助分组搜集、整体汇报、共同探究的形式,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

二、了解元曲,走近作者。

本文是元杂剧,在语言风格、行文格式上不同以往阅读的文章,既有说白又有唱词,还有舞台背景、演员动作等介绍,比较复杂,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我们有请第一组同学给大家讲解。

1.元杂剧简介。

请学生上台介绍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的介绍,教师可以酌情加以总结提炼或补充,要强调以下几点:

(1)元杂剧剧本结构上的四折一般指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2)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3)所谓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4)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5)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

(6)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认识作者。

(请学生介绍,如果有必要教师要总结,帮助整理出要点。)关汉卿,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长期出入于勾栏妓院,编撰杂剧脚本。他自身饱受压迫欺凌和生活的煎熬,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和同情,所作杂剧题材广泛,多能反映现实的重大问题,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人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今存十八种。又工散曲,今存小令五十多首,套曲十余套。杂剧以《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最为著称。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三、了解剧情,朗读课文。

1.课文是《窦娥冤》第三折的节选,那么全剧情节是怎样的呢?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后来窦娥的冤情得到澄清了吗?下面有请第二组同学,用评书串烧的形式为大家做汇报表演。

同学1:序幕揭起——话说窦娥3岁丧母,7岁离开父亲成为蔡婆婆的童养媳。

同学2:十年后,也就是窦娥17岁时,与准丈夫成亲,不到两年,就成了寡妇。与婆婆相依为命的窦娥过着艰辛的生活。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去要债的婆婆不但没讨回债来,还让开药铺的赛卢医骗到荒郊野外,差点用绳子勒死。

同学3:恰巧被过路的张驴儿父子看到,算是捡回这条老命。不料,这张驴儿父子也不是好东西啊,知道其家中有一年轻寡妇,就威逼蔡婆婆要她们婆媳嫁给他父子俩,不然就要用绳子把她勒死,蔡婆婆很害怕,只好答应他们,把张驴儿父子领回家去。

同学4:没想到,一向孝顺的窦娥是坚决不从,并讽刺了婆婆的糊涂行为。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好威逼窦娥成亲,不料反而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他又反咬一口,想用诬陷手段迫使窦娥顺从。窦娥问心无愧,宁愿见官也不肯屈服。她以为父母官会为她做主。

同学5:谁想审理这桩案件的楚州太守桃杌是个昏官。在桃杌的严刑拷打下,窦娥因为坚决不屈招被打得血肉迸裂,后来桃杌要打蔡婆婆,窦娥为救老人家才背上“药死公公”的罪名。可怜的窦娥,冤枉的窦娥,即将走上法场,接受这不公的对待。(这是课文所选部分。)

同学6: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若她委实冤枉,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结果桩桩应验。

同学7:窦娥鬼魂三年以后仍坚强不屈地复仇。她的父亲做了肃政廉访使的大官,掌握着先斩后奏的大权,窦娥鬼魂就去告状,剖明自己的冤枉。经过她父亲的调查和判决,案情终于大白。真正的罪犯张驴儿、赛卢医等人受到应得的惩处。

7个同学按照发言顺序总结全剧:这真个是“苦命孩儿离爷娘”“嫁个郎君命不长”“碰上张驴是无赖”“强霸不成反遭殃”“屈招枉死救婆婆”“贪官冤狱恨难偿”“感天动地窦娥殇”。

2.感谢第二组同学精彩而简洁的评书串烧,让我们了解了《窦娥冤》的全剧内容。下面请几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节选的第三折内容。

角色设置:“窦娥”一名;“蔡婆婆”一名;“监斩官”一名;“刽子手”一名。

四、课堂小结。

《窦娥冤》这部杂剧的魅力千古不散,是因为窦娥奇“悲”奇“冤”!是因为这是一部悲剧!窦娥这个名字早已成为冤屈的代名词!可见这部“悲剧”的魅力之大。那么《窦娥冤》这部悲剧的魅力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探讨的话题。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积累字词。

2.背诵【滚绣球】一段曲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作者关汉卿,了解了《窦娥冤》全剧剧情,朗读了第三折剧本。这节课我们来探讨《窦娥冤》这部杂剧的魅力所在,这还要从课文第

三折说起。

二、检查预习,重点分析。

1.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

刽子手罪愆衔冤错勘苌弘化碧尸骸

2.掌握剧中出现的典故。(请几名同学讲解。)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东海孝妇六月飞霜

3.请第三组同学以课本剧形式演出课文内容,重现《窦娥冤》第三折剧情,使学生课上再次熟悉课文内容。

(备注:学生的演出,老师要做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剧情,也才能更好地体会我国古典艺术的魅力所在。)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表演很认真,虽然没有专业演员的艺术表现力,没有唱腔,但是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再现了剧情的结构、冲突,表达了对剧情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解读,这也是对剧本的一种尊重,相信如果看了原剧的演出,会更令同学们感到震撼。

4.研讨问题。(研讨中要请参演同学发言,因为他们对剧情理解可能会更深刻。)

(备注:此环节也可以以点评同学们的表演对人物把握是否成功的形式展开。教师适当引导,将几个重点问题落实。将“思考与讨论”三个题的探讨融入这个环节。)

(1)选文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惨遭杀害的经过,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2)从选文的内容看,窦娥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学生1:从【滚绣球】一曲来看,窦娥揭露人世间的不公: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元代社会吏治黑暗,统治者昏庸腐朽,这是窦娥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_,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思考与讨论”一、三)

学生2:在【倘秀才】【叨叨令】以及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中,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思考与讨论”二)

学生3:从“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可见窦娥是孤苦无依的可怜人。

学生4:从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来看,表现了她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可见窦娥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思考与讨论”三)

小结:窦娥,一个可怜的女子,一个善良的女子,一个用生命抗争的女子,一个在文学的殿堂里不朽的形象,永远会熠熠生辉。

(3)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都有哪些?

学生1:幼年丧母,父亲贫穷并且要上京城赶考,只能把她抵债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这使她早年离开父母身边,人生比较悲苦。

学生2:间接原因是高利贷剥削,如果没有高利贷父亲不会把她抵债,蔡婆婆也不会因为讨债而险些被杀,更不会遇上张驴儿父子而引发悲剧。

学生3:恶霸横行。张驴儿父子想强霸蔡婆婆和窦娥的行径是流氓行为,是欺负妇女。

学生4:直接原因则是官吏贪污、狱刑黑暗。没有昏官屈打成招,窦娥不会冤沉似海,如果碰上包青天就不会有这千古奇冤了。

(备注:教师在此处可以简略加入对元代社会状况的介绍。可以从张驴儿父子欺压蔡婆、窦娥婆媳,公然入住到人家家里为切入点,交代元代社会的种族歧视,蒙古人欺负汉人。)

(4)从窦娥的人生悲剧看《窦娥冤》的主题。

在窦娥短短的一生中,遭到失母离父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广大的社会底层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他们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生活艰难。说明当时社会黑暗腐朽,吏治昏庸,冤狱繁多。而高利贷、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全剧重点是放在衙门的黑暗和受害者的坚决反抗上的。这就不难窥见作者创作意图之所在了——是对当时统治者血腥罪行的控告,是反映被压迫人民愤怒的呼声!

教师小结:作者借助窦娥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指斥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反映当时统治者昏庸无道,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怜悯,窦娥的觉醒反抗定会引领更多的觉醒者!

三、拓展延伸——关于“悲剧”。

《窦娥冤》作为古代戏剧中的悲剧,在我国戏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无论何时重读这部作品都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压抑感,窒息感,带来一种想要奔走呼号发泄愤怒的情绪。这就是悲剧的魅力所在。它能以主人公无法逆转的人生命运唤起读者的理性和良知。王国维曾经评价《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纵观世界文学史,大凡的悲剧无一不具有如此魅力,那么悲剧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学样式呢?请第四组同学介绍。

1.悲剧可以解释为: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或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与宣泄。

2.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悲剧能带来一种悲壮的美,美得凄凉,美得震颤心弦。在悲剧的结尾中会加入一点希望的色彩,会带给善良的心些许安慰,这可以说是悲剧的境界。《梁祝》中的双双化蝶,《廊桥遗梦》中有情人生不能相守而死后骨灰相伴,都是证明悲剧魅力的很好的例子。

4.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讲:“悲剧能够惊人地透视所有存在和发生的人情物事。在它沉默的顶点,悲剧暗示出并实现了人类可能性。”

5.可以说在悲剧中,被毁灭的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能引起欣赏者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悲剧不但给了人们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被撕毁”的悲观描述,更触动了人们灵魂深处的尊严感、价值感,激发了人类蓬勃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悲剧照亮了生存事实、生命本身,使人们体验并强大了生命力。悲剧无疑是艺术圣殿的王者。

6.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杂剧),元代关汉卿作;

《赵氏孤儿》(杂剧),元代纪君祥作;《精忠旗》(传奇),明代冯梦龙作;《清忠谱》(传奇),清代李玉作;《桃花扇》(传奇),清初孔尚任作;《汉宫秋》(杂剧),元代马致远作;《琵琶记》(南戏),元末高明作;《娇红记》(杂剧),明代孟称舜作;《长生殿》(传奇),清初洪升作;《雷峰塔》(传奇),清代方成培作。

7.莎士比亚中期创作被称为“四大悲剧”的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备注:如果有时间,可以介绍其中几部悲剧剧情。)

四、课堂小结。

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五、布置作业。

1.重读课文,将窦娥人物形象分析和《窦娥冤》主题思想整理到笔记本上。

2.请从课文十首曲词中任选一首,鉴赏戏曲曲词之文学美,写到作业本上。

8、雷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雷雨是大家必学的一课,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长,有的同学可能不太好理解,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语文雷雨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学习。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三)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与第三册中《祝福》《母亲》《药》《夜》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二)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

分析: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三)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

分析: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四)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上有哪几次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

分析:开始是漫不经。动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五)我们在高一年级时,曾学过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几段对话了。试与本课周、鲁两人的对话作比较。

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对话是从漫不经心到感觉奇怪到惊恐紧张,最后语不成声。鲁侍萍的话是语调平缓,自然掩饰,最后是悲愤地揭露。而小说《荷花淀》中水生夫妻的对话却是那么简洁朴素又情意绵绵:夫妻话别一场水生妻的四句问话是平问、侧问、追问、逼问,水生则是表情憨厚有意躲闪;而表现水生妻情态的三句对话,则又申明大义,自豪纯朴;水生离别前的三句嘱咐和妻子的三句答嘱,更是表现出不甘落后,积极向上,英勇不屈的内心世界。再有,几个女人商量探夫与探夫不遇回来的两场对话,更是生动传神。主要目的偏用次要理由说出,几个女人虽未露面,然伶俐乖巧、质朴憨厚、仅促羞涩之态,早已跃然纸上。

两篇课文的人物对话,都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情境、氛围、语调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六)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分析: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待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七)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分析: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八)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

分析: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九)课文第二场中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分析: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十)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

分析: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2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300块钱。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十一)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分析:鲁大海的斗争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从他的语言也足见他的鲁莽和幼稚,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

(十二)这一场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分析一下她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话是:“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是:“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话饱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慨,感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但看到自己眼前的儿子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强盗和帮凶,又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清。

(十三)课文以鲁家母子的离去作为结束。那么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塑造其社会意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

分析: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十四)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十五)归纳主题思想是什么?

分析:《雷耐》以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雷雨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设计的相关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参考帮助,想了解更多教学教案的内容,欢迎关注本网站。

9、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课时

大学的宗旨或者说大学的精神,在于彰明人的光明正大之德,在于使人不断地自我升华,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下面小编带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大学之道教案设计2021,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3、4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三、文学常识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四、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文章,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记下疑难问题。

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以下词语:

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亲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全宜。

10.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11.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12.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1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二)合作解疑

1.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以句为单位,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句。

2.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地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以交流解疑巩固学习成果。

五、探究思考

(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六、诵读,加深理解。

七、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八、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2.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

1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设计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设计2021,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相关背景。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3.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分析论证特点。

4.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层次,分析反驳方法。

教学难点  鉴赏语言的严密性;理解本文主旨,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 导入新课

为什么悲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让我们进入卢梭的《悲悯是人的天性》。

2. 作者简介

卢梭(171-1778),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黛莱丝同居。对于黛莱丝,卢梭同样抱有多种复杂的感情。黛莱丝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卢梭只是在晚年和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形式上的婚礼。黛莱丝为卢梭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全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而卢梭只是在后来草草地寻找了一下他留了标签的第一个孩子。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人物评价:

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卢梭既没有表现出排山倒海的气魄,也没有表现出惊天动地的力量,但这却正是其非凡之处的真正体现。他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意志力,决不是那种勇不可挡的勇士所具有的力量,而是另外一种特殊的东西。比如,一个正在痉挛发作的人,可能六个人都无法把他制住,但他并不能被称为强大有力。一个肩负重担,却还能保持稳健的步伐、努力前进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英国历史学家、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

他能把疯狂的性格描绘得美丽端庄,把不规的行为涂上灿烂的色彩,他的言语就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泪水。——英国诗人拜伦

卢梭首先发现了人性中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矛盾,并且自觉地去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出了“回到自然”的人性构想和建立'社会契约'的政治理想。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卢梭思想中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发掘,对人性自由问题的关注,已经包含了些许精神生态的意味。——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德国文学家歌德

3.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上的。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可是当人们力求生活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时,人类则既在进步,又在退步,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到了专制暴君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极端,到达顶点;这个顶点同时就将成为转向新的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这种新的平等,按照卢梭的看法,是更高级的、基于社会公约的平等。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但卢梭的这些可贵的民主思想和辩证思想始终是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本书的写作,就是他隐避森林深处沉思默想之所得。

二、诵读感知

1. 文本诵读

师生合作带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师第一段,一男生第二段前半部分,一女生第二段后半部分,以此类推。

2. 字词积累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明目张胆:睁开眼睛放开胆量做事。原意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后演变为无所顾忌,胆大妄为。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3. 理清结构

(1)这篇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哪里提出?

第二段后半部分提出的:“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一句话概括就是:怜悯是人的天性。

(2)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特点?

先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第二段),再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三段)。

(3)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开头一段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结尾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4)归纳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论,提出问题,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本论,分析问题,从批驳错误观点和展开正面论证的两个层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四段),结论,解决问题,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小结:典型的“三段论”式的结构。

4. 提头掐尾

(1)本文在提出论述的问题上有什么特色?与《修辞立其诚》相比,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修辞立其诚》属于立论文,开篇引用《易经》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加以阐释,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城”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悲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悲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2)阅读结尾部分,概括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总体作用: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具体表现:

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熏陶人们。

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促使人们自我克制、同情弱小。

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谋求自己利益时,不损害他人利益。

三、解决重点

1. 引入思考

论证中心论点的两大方式:立论和驳论。

凡议论文,目的都是为了阐明自身论点。但在阐明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证明,一是反驳。所谓证明就是从正面论述观点的正确,从正面去证明观点的成立,也叫立论。反驳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过程,以树立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也叫驳论。证明与反驳都是论证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有时需要从正面去立论,有时又需要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也可以同时运用证明和反驳。

2. 知识链接

驳论的主要方法:

(1)驳论点:可以直接批驳,也可以间接批驳。

●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这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这种反驳论点的方法,可以通过例证反驳,即提出新的事实论据,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

示例: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但是要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

这里,先提出原论题,“知足常乐”,而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与原论题相反的新论点,即“不知足才常乐”。

●归谬法反驳,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的“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示例: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阿凡提头上缠着筐子般大小的散蓝在街上走。迎面走来了一个人,看了散蓝便央求道:“可敬的学者,求您给我念念这封信吧!”

“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呀!”阿凡提叫道。

“您别客气了,您头上缠着那么大的散蓝,怎么会没有学问呢?”

阿凡提听了,顺手取下散蓝,戴在那个人头上,说道:“好,好!要是散蓝有学问,我给你戴上它,你自己念吧!”

(2)驳论据:通过批驳对方论据的虚假性,从而批驳对方。

三种论据:事实论据、数字论据、理论论据。

示例:阅读材料,思考如何反驳下面一段文字中对方的论据?

《文学与出汗》中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性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

分析:“消灭了”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它描写的是什么呢?

(3)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论证的错误,从而批驳对方。

●引证法:引用名人名言、权威观点来增强说服力。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驳斥对方观点的一种方法。

●类比法:两对象属性相同,而且已知其中一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由此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属性。

●以谬制谬法:采用对方的方法和逻辑来对付对手,从而折服对方。

●矛盾法:通过论证与对方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真实,再根据矛盾律,进而说明对方论题的虚假。

●反证法: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示例:古时候,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没去摘,王戎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结果真如王戎所预料的,李子苦涩无比。于是伙伴们便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 (反证法)

3. 合作探究

问题:这篇文章在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反驳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并做具体分析。

探究示例:

作者先树立靶子,提出霍布斯的错误观点:人天生是恶人。然后在对其进行批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批驳错误观点的理论基础。霍布斯得出“人天生是恶人”这个观点的着眼点是错误的。他的着眼点是人们为了满足许许多多的欲望而产生的需要;沿着这个着眼点进行推论,就会得出“人天生是恶人”的结论。而实际上,自然人的序言仅仅是为了满足、保护自己的生存,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中,强壮的人不会抢夺弱小者的食物,这就是一种贪生的善。作者的分析,等于从根本不上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釜底抽薪”。

●以事实来反驳。作者认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为此,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事实:母兽保护幼兽、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跑过去、动物在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感到不安、动物以某种方式掩埋死去的同类、屠宰场的动物发出哀鸣。接着,作者详细写了曼德维斯所描述的一个动人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人是有感情和同情心的。这样,作者以大量的事实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事实胜于雄辩”。

4. 自主思考

问题:除了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作者又是怎样正面展开自己的分析论证?

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后,作者又从正面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进行论证:

(1)辨析“自爱心”和“怜悯心”:

自爱心是一种使人类关心自己的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的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怜悯心是使人本能地不加以害人,并在同类在手灾害和痛苦时会感到天生的憎恶的一种感情。这种怜悯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

卢梭认为,人们心中的这两种感情互相协调,使得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2)运用设问:三处设问,语气强烈,有力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慷慨、仁慈和人道都是怜悯心的体现。

(3)举例论证:以文明人的代表哲学家面对他人被杀害的事实为例,极具典型性,且描写具体,充满嘲讽。这是卢梭对文明社会的嘲讽。

(4)对比论证:把野蛮人和哲学家(文明人)进行对比,突出人的天生美德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褒扬和贬抑,进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四、突破难点

赏析语句:分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1. 从总的方面来衡量,让我们评判一下: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

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和谐相处,并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了良好纯朴的品性。而文明的发展摧毁了这些原始的品性,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产生了大量无益的需求,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戒备甚至敌视的心理。

2.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纯粹的天性”强调怜悯心与生俱来;“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强调人天生中的怜悯是根深蒂固的。

3. 哲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只有整个社会的危难才能惊醒哲学家的沉睡,把他从床上拉起来。

这句话表明,哲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人们在理智的趋势下,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

4. 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了怜悯心对人熏陶的方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5. 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

第一句话强调的是,人们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是人善良的天性。

五、拓展提升

1. 辩证分析

问题:卢梭认为:“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式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 联系现实

展示现实中缺乏同情和怜悯之心的图片,引发感动,生发怜悯之心。

3. 提升境界

齐读下面的语段,结束全文的学习。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冰心

11、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1、找春天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难点:

认记生字,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一、画面引入。

播放早春的课件,学生说说早春的特点。

师: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口头扩词,看谁最能干。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1、读着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自然段。

2、读第三自然段,能读出什么?

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

12、小学语文《鲸》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 、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 、学习作者抓住了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3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4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2 、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准备:

1 、师生查找有关鲸的资料。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段意,给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认读生字、新词,认清字形。(课件出示)

2 、理解词语意思。

3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 1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 2 )说说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鲸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1 、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抓住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意。

( 1 )鲸非常大。 ( 2 )鲸是哺乳动物。

( 3 )鲸的种类。 ( 4 )鲸的生活习性。

2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六、作业

熟读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 、学会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写作方法。

3 、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一)启发谈话,板书课题。

同学们,浩瀚的大海孕育着无数的生命,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海洋里一个庞大的动物(出示鲸的图片),它是谁?(板书 :鲸)

(二)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看,这头鲸在碧蓝的大海里游得多欢畅呀!回想一下,课文里作者是分几部分来介绍鲸的?分别写了什么?谁愿意把四部分内容写在黑板上?(指名板演)

语文教案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