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20:46:04
类别:教学设计
灰椋鸟教学实录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打破常规,长文短上,直奔重点,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喧闹,体会作者对鸟类的热爱;
2、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学习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写得具体、生动的;
3、指导方法,内化语言,学以致用,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堂实录】
一、歌曲导入,引出作者
(课前多媒体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铃声响,画面定格歌词)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听到的是一首老歌,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那个为了救一只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的女孩,名叫——徐秀娟。徐秀娟一生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
生:灰椋鸟
二、揭示课题,学习生字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来,跟着我一起端端正正写课题。“灰”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火字旁,最后一笔捺要写长。“椋”是一个生字,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木”的最后一笔变成点,往里收。右边是一个“京”,读的时候可不能读半边音,应该读liáng。“鸟”,头顶的羽毛高高翘起,它昂着头,稳稳地站在树枝上。让我们一起把课题连读一遍——
生:灰椋鸟
师:像“椋”这样的生字,课文中还有两个,指名认读。
生:个别读椭(tuǒ)栖(qī)
师:“椭”是左中右结构,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的耳朵旁要窄一些,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栖”右边第五笔是竖弯,不能写成竖。把这两个生字分别组成词语之后,谁再来读一读。
生:先个别读,后齐读椭(tuǒ)圆形栖(qī)息。
三、出示图片,认识灰椋鸟
(多媒体出示灰椋鸟的图片)
师:看,这就是灰椋鸟。它正栖息在树的枝头,让我们一起仔细地看一看,它的嘴——
生:尖尖的
师:它的背——
生:灰灰的
师:远远望去——
生:黑乎乎的
师:有什么好看的呢?然而,就是黄海滩涂这种再普通不过的鸟,在徐秀娟的笔下却那么富有生气,尤其是在灰椋鸟归林的时候。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的4、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初步感受一下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
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场面,你会想到哪个词?请把你想到的词写在黑板上。
生:陆续上黑板板书——
壮观浩浩荡荡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气势磅礴排空而至
百鸟争鸣遮天蔽日铺天盖地热烈热闹非凡喧闹……
师:同学们的感受还真不少呢?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板书,哪些词语可以归为一类,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些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如:浩浩荡荡、气贯长虹、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另一类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气氛的活跃。如热闹非凡、喧闹、百鸟争鸣……
五、渗透学习方法,品读第4自然段
师:群鸟归林,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走进那片树林,走进灰椋鸟的世界,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第4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学习方法)
自学提示
读: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画:画出你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
思: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生:根据要求自学。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
生:我喜欢“投入”这个词,因为从“投入”可以看出灰椋鸟非常喜欢这片刺槐林,就像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一样,灰椋鸟就是这片刺槐林的孩子。
(多媒体: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单株的刺槐,一张是成片的刺槐。)
师:看,这就是刺槐树,每年五月就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一棵棵刺槐树,组成了一片刺槐林。在灰椋鸟眼里,刺槐林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就像它们温馨的家园。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个别读。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做一个“盘旋”的动作,然后想一想,灰椋鸟为什么要在枝头“盘旋”?
生:也许是先归来的鸟儿在等待后归的鸟儿。
生:也许是贪恋落日的余晖,还想再美美地欣赏一会儿。
生:他们就像一群贪玩的孩子,在回家之前,不忘抓紧时间再玩一玩。
师:这哪里是鸟啊,简直就是一群活泼泼的孩子!谁接着来聊一聊,还有哪些句子打动了你。
生:“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这句话写出了灰椋鸟数量众多,气势磅礴。
师: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灰椋鸟“排空而至”的情景。
生: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师:看看文中的这幅插图,有没有把“大部队”排空而至的情景很好地表现出来。
生:我认为基本表现出来了,但是插图上的灰椋鸟应该画得再多一些,因为“整群整群”说明数量非常多。
师: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灰椋鸟数量很多。
生:数百米长、浩浩荡荡、巨大、一批一批……
师:数量众多,规模浩大,黑压压地布满天空,这就是——
生:排空而至
师:这里的“排”和哪些词语中的“排”意思一致?
生:排山倒海、浊浪排空
师:还有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表来”中的“排”,意思都相同,现在你知道“排”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推开。
师:那么“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灰椋鸟一大群一大群,像把天空都推开了一样。
生:意思是灰椋鸟很多很多,呼啦啦一起涌进刺槐林,像要把天都撑破了,场面非常壮观,气势非常宏大。
师:(结合黑板上学生板书的词语总结归纳)灰椋鸟的数量实在多呀,真是——
生:遮天蔽日、铺天盖地
师:它们一群群飞入刺槐林——
生:络绎不绝
师:让我们感觉——
生:气势磅礴、气贯长虹
师:这样非凡的气势,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排空而至”这个词语。要想表现出如此壮观的气势,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最合适?
生:齐读
师:我也想加入你们齐读的“大部队”中,给我这个机会吗?
生:师生齐读。
师:继续交流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同伴和儿女”,这句话中,作者把灰椋鸟儿想象有感情、会说话的人了,从而表达出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
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灰椋鸟,你会向同伴倾诉些什么,你又会怎样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
生:孩子们啦!我做好晚饭啦!快回来吃饭吧!
生:朋友们,我今天出去的时候,听到人们正在呼吁不要伤害鸟类,以后我们过日子就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生:朋友们,我今天出去的时候,听到人们在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以后,我们会新家园了!
师:灰椋鸟不仅向同伴们倾诉了自己看到的,还倾诉了自己听到了,这就是文中的哪个词语——
生:见闻。
师:除了见闻,它们又有哪些收获呢?
生:嘿,伙计们,今天我逮着一只肥嘟嘟的大青虫,可好吃了!
生:我今天在一片果林里发现了很多美味的果子,真好吃,明天我带你们一起去饱餐一顿!
师:这一些些的倾诉,那一声声的呼唤,后到的鸟听懂了吗?
生:后来的鸟不仅听到了,而且听懂了,我是从“应和”这个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应和”就是回答的意思。如果没有听懂,怎么回答呢?
师:一问一答,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多么温馨而和谐的画面啊!谁来读读一个句子。
生:感情朗读: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六、学习作者表达方法,尝试熟读成诵。
师:刚才老师与大家愉快地交流了写灰椋鸟的句子,老师也感受到了大家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但美中不足的是,同学们将灰椋鸟归林的场面说得有点散乱,但你在读第4节的时候,有凌乱的感觉吗?
生:没有,因为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所以感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多媒体出示:)
第4自然段表达顺序
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从“一开始”写到__________________。
从“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
师: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老师想跟大家合作朗读第4自然段,愿意吗?
生:和教师合作朗读第4自然段,直至熟读成诵。
七、品读第5自然段,把文字变成画面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正在意犹未尽时,天色暗下来,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派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心中的摄像机,跟我一起趁着天还没有完全黑,到林中去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再给抓拍到的画面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因为是抓拍,所以要注意:一要专注,而要用心。准备好了吗?那就出发吧!
(教师配乐朗读《灰椋鸟》第5自然段。)
师:你拍到了哪些动人的镜头?
生:我抓拍到了夕阳西沉的美丽景象,你看,一轮红日慢慢地从天边滑落,晚霞映照着刺槐林,把整个刺槐林染成了红色。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西沉图”。
师:同样的画面,有没有同学想到其它的名字?
生: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无限好”,因为作者看到林中这么美丽的景象,一定十分开心。
师:你引用的是李商隐《乐游园》中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表达的是一份感伤,你表现的却是一份喜悦。相同的是夕阳,不同的是心情。
生:我想到一个名字“醉”。这样的美景,作者一定深深陶醉了。
师:仅仅是作者陶醉了吗?我也陶醉了,你们呢?也一定深深地陶醉其中了吧!
生:我拍到的是鸟儿翩翩起舞的景象。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我给整个画面取名为“灰椋鸟的舞会”。
师:灰椋鸟的舞会,一个多么喧闹而热烈的场面。
生:我想给这个画面取名为“穿上盛装的少女”。
师:作者一开始说灰椋鸟灰灰的背、尖尖的嘴,就像童话中的“灰姑娘”,现在却说它像穿上盛装的公主,仅仅是因为晚霞的映照吗?
生: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不了解灰椋鸟,对灰椋鸟没有感情,所以说它有什么好看的呢?现在作者已经喜欢上灰椋鸟了,她眼中的灰椋鸟自然变得美丽无比,像公主一样。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丽的景象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
生: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题目“夕阳热舞”。
师:夕阳热舞,如果把次序颠倒一下,就变成“热舞夕阳”。你看,那舞动的不仅仅是灰椋鸟,连夕阳都被感染了,和灰椋鸟一起舞动起来。那舞动的哪里是夕阳,分明是我们那一颗被陶醉的心啊!谁能把这一份美好和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感情朗读
师:夕阳西下,百鸟归林;叽叽啾啾,其乐融融。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一份快乐和美好表现出来。
生:读第5自然段。
师:飞瀑落入深涧,声嚣如雷;惊涛拍打岸滩,石破天惊。这恢宏而磅礴的气势,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再读第5自然段。
师:这哪里是树林,这分明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哪里是刺槐林和竹林,这分明是灰椋鸟的乐园,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这一份喧闹和热烈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作者被如此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深深感染,她想——
生: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师:我想此时此刻,不仅是作者,我们每个人一定都会被此情此景深深地感染,也会像作者一样欢呼起来!如果是你,你会欢呼什么?
生: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
生: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
生: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师:这样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把你的欢呼,把你的赞叹,把你的惊喜,放到你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去吧!
生: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声情并茂)。
八、回溯前文,理清文章线索,内化文章语言
师:徐秀娟一生热爱鸟,把鸟类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可是她一开始喜欢灰椋鸟吗?
生:作者一开始并不喜欢灰椋鸟,觉得它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有什么好看的。后来,在观看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之后,对灰椋鸟产生了喜爱之情,觉得灰椋鸟像穿上盛装的公主。
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表达出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更是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一种赞美,因为刺槐林是灰椋鸟的家,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也就没有了鸟儿幸福的家园。
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一条暗线。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生:课文4、5自然段的场面描写非常出色。
师:当然,作者在场面描写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细节描写,例如在描写“大部队”归林时的场面时,作者先用广角镜给了一个全景,“它们大都……有的……有的……”然后再用特写镜头拍出“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这样就做到了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生:作者用词准确,如“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这里的“似”与“如”都是“像”的意思,但作者却用了这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相同的意思。
师:这样行文不仅准确生动,而且使语句富有音律、节奏之美。请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述方法,练习用“好像……又像……”、“似……如……”说话。
生:天上的云变化多端,好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又像一只只雪白的天鹅。
生:林黛玉似轻柔的微风,如较弱的柔柳,处处惹人生怜。
生:风好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把农田梳理得井井有条,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书页翻得哗哗直响。
生:她的声音真美,从她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都似珠如玉,悦耳动听……
师:美好的文字,要美美地去读。就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理解,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4、5自然段。
师:是啊,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九、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1、推荐欣赏《百鸟奏鸣曲》,鼓励用上书中的一些词汇说出自己的感受。
2、推荐巴金《鸟的天堂》,和《灰椋鸟》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场面描写的体会。
【教学目标】
1、打破常规,长文短上,直奔重点,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喧闹,体会作者对鸟类的热爱;
2、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学习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写得具体、生动的;
3、指导方法,内化语言,学以致用,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堂实录】
一、歌曲导入,引出作者
(课前多媒体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铃声响,画面定格歌词)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听到的是一首老歌,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那个为了救一只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的女孩,名叫——徐秀娟。徐秀娟一生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
生:灰椋鸟
二、揭示课题,学习生字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来,跟着我一起端端正正写课题。“灰”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火字旁,最后一笔捺要写长。“椋”是一个生字,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木”的最后一笔变成点,往里收。右边是一个“京”,读的时候可不能读半边音,应该读liáng。“鸟”,头顶的羽毛高高翘起,它昂着头,稳稳地站在树枝上。让我们一起把课题连读一遍——
生:灰椋鸟
师:像“椋”这样的生字,课文中还有两个,指名认读。
生:个别读椭(tuǒ)栖(qī)
师:“椭”是左中右结构,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的耳朵旁要窄一些,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栖”右边第五笔是竖弯,不能写成竖。把这两个生字分别组成词语之后,谁再来读一读。
生:先个别读,后齐读椭(tuǒ)圆形栖(qī)息。
三、出示图片,认识灰椋鸟
(多媒体出示灰椋鸟的图片)
师:看,这就是灰椋鸟。它正栖息在树的枝头,让我们一起仔细地看一看,它的嘴——
生:尖尖的
师:它的背——
生:灰灰的
师:远远望去——
生:黑乎乎的
师:有什么好看的呢?然而,就是黄海滩涂这种再普通不过的鸟,在徐秀娟的笔下却那么富有生气,尤其是在灰椋鸟归林的时候。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的4、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初步感受一下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
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场面,你会想到哪个词?请把你想到的词写在黑板上。
生:陆续上黑板板书——
壮观浩浩荡荡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气势磅礴排空而至
百鸟争鸣遮天蔽日铺天盖地热烈热闹非凡喧闹……
师:同学们的感受还真不少呢?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板书,哪些词语可以归为一类,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些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如:浩浩荡荡、气贯长虹、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另一类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气氛的活跃。如热闹非凡、喧闹、百鸟争鸣……
五、渗透学习方法,品读第4自然段
师:群鸟归林,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走进那片树林,走进灰椋鸟的世界,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第4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学习方法)
自学提示
读: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画:画出你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
思: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生:根据要求自学。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
生:我喜欢“投入”这个词,因为从“投入”可以看出灰椋鸟非常喜欢这片刺槐林,就像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一样,灰椋鸟就是这片刺槐林的孩子。
(多媒体: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单株的刺槐,一张是成片的刺槐。)
师:看,这就是刺槐树,每年五月就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一棵棵刺槐树,组成了一片刺槐林。在灰椋鸟眼里,刺槐林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就像它们温馨的家园。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个别读。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做一个“盘旋”的动作,然后想一想,灰椋鸟为什么要在枝头“盘旋”?
生:也许是先归来的鸟儿在等待后归的鸟儿。
生:也许是贪恋落日的余晖,还想再美美地欣赏一会儿。
生:他们就像一群贪玩的孩子,在回家之前,不忘抓紧时间再玩一玩。
师:这哪里是鸟啊,简直就是一群活泼泼的孩子!谁接着来聊一聊,还有哪些句子打动了你。
生:“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这句话写出了灰椋鸟数量众多,气势磅礴。
师: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灰椋鸟“排空而至”的情景。
生: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师:看看文中的这幅插图,有没有把“大部队”排空而至的情景很好地表现出来。
生:我认为基本表现出来了,但是插图上的灰椋鸟应该画得再多一些,因为“整群整群”说明数量非常多。
师: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灰椋鸟数量很多。
生:数百米长、浩浩荡荡、巨大、一批一批……
师:数量众多,规模浩大,黑压压地布满天空,这就是——
生:排空而至
师:这里的“排”和哪些词语中的“排”意思一致?
生:排山倒海、浊浪排空
师:还有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表来”中的“排”,意思都相同,现在你知道“排”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推开。
师:那么“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灰椋鸟一大群一大群,像把天空都推开了一样。
生:意思是灰椋鸟很多很多,呼啦啦一起涌进刺槐林,像要把天都撑破了,场面非常壮观,气势非常宏大。
师:(结合黑板上学生板书的词语总结归纳)灰椋鸟的数量实在多呀,真是——
生:遮天蔽日、铺天盖地
师:它们一群群飞入刺槐林——
生:络绎不绝
师:让我们感觉——
生:气势磅礴、气贯长虹
师:这样非凡的气势,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排空而至”这个词语。要想表现出如此壮观的气势,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最合适?
生:齐读
师:我也想加入你们齐读的“大部队”中,给我这个机会吗?
生:师生齐读。
师:继续交流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同伴和儿女”,这句话中,作者把灰椋鸟儿想象有感情、会说话的人了,从而表达出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
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灰椋鸟,你会向同伴倾诉些什么,你又会怎样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
生:孩子们啦!我做好晚饭啦!快回来吃饭吧!
生:朋友们,我今天出去的时候,听到人们正在呼吁不要伤害鸟类,以后我们过日子就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生:朋友们,我今天出去的时候,听到人们在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以后,我们会新家园了!
师:灰椋鸟不仅向同伴们倾诉了自己看到的,还倾诉了自己听到了,这就是文中的哪个词语——
生:见闻。
师:除了见闻,它们又有哪些收获呢?
生:嘿,伙计们,今天我逮着一只肥嘟嘟的大青虫,可好吃了!
生:我今天在一片果林里发现了很多美味的果子,真好吃,明天我带你们一起去饱餐一顿!
师:这一些些的倾诉,那一声声的呼唤,后到的鸟听懂了吗?
生:后来的鸟不仅听到了,而且听懂了,我是从“应和”这个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应和”就是回答的意思。如果没有听懂,怎么回答呢?
师:一问一答,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多么温馨而和谐的画面啊!谁来读读一个句子。
生:感情朗读: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六、学习作者表达方法,尝试熟读成诵。
师:刚才老师与大家愉快地交流了写灰椋鸟的句子,老师也感受到了大家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但美中不足的是,同学们将灰椋鸟归林的场面说得有点散乱,但你在读第4节的时候,有凌乱的感觉吗?
生:没有,因为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所以感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多媒体出示:)
第4自然段表达顺序
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从“一开始”写到__________________。
从“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
师: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老师想跟大家合作朗读第4自然段,愿意吗?
生:和教师合作朗读第4自然段,直至熟读成诵。
七、品读第5自然段,把文字变成画面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正在意犹未尽时,天色暗下来,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派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心中的摄像机,跟我一起趁着天还没有完全黑,到林中去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再给抓拍到的画面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因为是抓拍,所以要注意:一要专注,而要用心。准备好了吗?那就出发吧!
(教师配乐朗读《灰椋鸟》第5自然段。)
师:你拍到了哪些动人的镜头?
生:我抓拍到了夕阳西沉的美丽景象,你看,一轮红日慢慢地从天边滑落,晚霞映照着刺槐林,把整个刺槐林染成了红色。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西沉图”。
师:同样的画面,有没有同学想到其它的名字?
生: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无限好”,因为作者看到林中这么美丽的景象,一定十分开心。
师:你引用的是李商隐《乐游园》中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表达的是一份感伤,你表现的却是一份喜悦。相同的是夕阳,不同的是心情。
生:我想到一个名字“醉”。这样的美景,作者一定深深陶醉了。
师:仅仅是作者陶醉了吗?我也陶醉了,你们呢?也一定深深地陶醉其中了吧!
生:我拍到的是鸟儿翩翩起舞的景象。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我给整个画面取名为“灰椋鸟的舞会”。
师:灰椋鸟的舞会,一个多么喧闹而热烈的场面。
生:我想给这个画面取名为“穿上盛装的少女”。
师:作者一开始说灰椋鸟灰灰的背、尖尖的嘴,就像童话中的“灰姑娘”,现在却说它像穿上盛装的公主,仅仅是因为晚霞的映照吗?
生: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不了解灰椋鸟,对灰椋鸟没有感情,所以说它有什么好看的呢?现在作者已经喜欢上灰椋鸟了,她眼中的灰椋鸟自然变得美丽无比,像公主一样。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丽的景象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
生: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题目“夕阳热舞”。
师:夕阳热舞,如果把次序颠倒一下,就变成“热舞夕阳”。你看,那舞动的不仅仅是灰椋鸟,连夕阳都被感染了,和灰椋鸟一起舞动起来。那舞动的哪里是夕阳,分明是我们那一颗被陶醉的心啊!谁能把这一份美好和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感情朗读
师:夕阳西下,百鸟归林;叽叽啾啾,其乐融融。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一份快乐和美好表现出来。
生:读第5自然段。
师:飞瀑落入深涧,声嚣如雷;惊涛拍打岸滩,石破天惊。这恢宏而磅礴的气势,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再读第5自然段。
师:这哪里是树林,这分明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哪里是刺槐林和竹林,这分明是灰椋鸟的乐园,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这一份喧闹和热烈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作者被如此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深深感染,她想——
生: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师:我想此时此刻,不仅是作者,我们每个人一定都会被此情此景深深地感染,也会像作者一样欢呼起来!如果是你,你会欢呼什么?
生: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
生: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
生: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师:这样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把你的欢呼,把你的赞叹,把你的惊喜,放到你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去吧!
生: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声情并茂)。
八、回溯前文,理清文章线索,内化文章语言
师:徐秀娟一生热爱鸟,把鸟类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可是她一开始喜欢灰椋鸟吗?
生:作者一开始并不喜欢灰椋鸟,觉得它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有什么好看的。后来,在观看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之后,对灰椋鸟产生了喜爱之情,觉得灰椋鸟像穿上盛装的公主。
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表达出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更是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一种赞美,因为刺槐林是灰椋鸟的家,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也就没有了鸟儿幸福的家园。
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一条暗线。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生:课文4、5自然段的场面描写非常出色。
师:当然,作者在场面描写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细节描写,例如在描写“大部队”归林时的场面时,作者先用广角镜给了一个全景,“它们大都……有的……有的……”然后再用特写镜头拍出“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这样就做到了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生:作者用词准确,如“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这里的“似”与“如”都是“像”的意思,但作者却用了这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相同的意思。
师:这样行文不仅准确生动,而且使语句富有音律、节奏之美。请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述方法,练习用“好像……又像……”、“似……如……”说话。
生:天上的云变化多端,好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又像一只只雪白的天鹅。
生:林黛玉似轻柔的微风,如较弱的柔柳,处处惹人生怜。
生:风好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把农田梳理得井井有条,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书页翻得哗哗直响。
生:她的声音真美,从她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都似珠如玉,悦耳动听……
师:美好的文字,要美美地去读。就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理解,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4、5自然段。
师:是啊,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九、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1、推荐欣赏《百鸟奏鸣曲》,鼓励用上书中的一些词汇说出自己的感受。
2、推荐巴金《鸟的天堂》,和《灰椋鸟》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场面描写的体会。
一、 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生齐读课题)《灰椋鸟》。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讲作者和朋友到林场去观察灰椋鸟的事
师:还记得作者在没看灰椋鸟之前是怎么想的吗?
生:他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师:是呀,有什么好看的呢?那么他在看了之后,还会这样想吗?
生:不会。
师:他在亲自看了之后,是这样想的:
出示: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师: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他的想法,你能将这个句子换种说法吗?
生: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都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师:那么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还记得课文那几个段落重点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吗?
生: 4、5两个自然段重点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二、感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师: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划出描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好,开始吧。
(教师巡视)
交流:
师:把你看到的画面与大家一同分享吧!
生1:我看到的画面是:“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师点击课件: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他看到的画面。来,伸出你们的小手,你们的手就是灰椋鸟,在课桌上方盘旋着,好了,陆陆续续地投入刺槐林吧!
师:你们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2: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1)、师点击课件:你看到的“大部队”是什么?
生:一群群的灰椋鸟。
师:你一定知道这里的大部队为什么用双引号了?
生:这里并不是真的大部队,所以用双引号。
师:这样的大部队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给我的感觉是壮观
师:哪个词给你壮观的感觉?
生:排空而至。(点击课件)
师:“排空而至”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鸟儿推开了空中的一切过来了。
师:读读这个词,读出你的理解。
生读。
师:谁再来读读这个词?好,把这个词放到句中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
师:它们排空而至、铺天盖地地飞来。播放鸟儿归林的视频,这场面是何等壮观!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排空而至的气势来。(生齐读)
师:还有谁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3: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师:这样的画面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气势磅礴、很壮观。
师:你又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呢?
生:浩浩荡荡(点击课件)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体会。
师:老师觉得这长队还不够长,这椭圆形还不够大。这样吧,还有谁也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长,读出大来。
师:整群整群的灰椋鸟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还有的呢?(点击课件)谁来说一说?
生:还有的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正在接受我们的检阅呢!
生:还有的围成一朵大大的花儿,正对我们微笑呢!
生:还有的排成一个弓箭的形状。
生:还有的会排成一个星形,正在眨着眼睛看着我们呢!
(3)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读出我们看到的壮观场面吧!
分角色朗读师:孩子们,你们现在就是灰椋鸟,一组同学是一小群一小群的灰椋鸟,其余的同学就是后面的大部队。师引读: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开始归林了。生接: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师:孩子们,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壮观的画面,他还听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四自然段,到文中找一找。。
生: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师: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听来可丰富着呢!你们听——播放鸟叫声
师:从他们的叫声中你听到了什么?
生:他们好像互相倾诉……又像在呼唤……互相应和)
师: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此时此刻,你会向你的同伴倾诉哪些见闻和收获?
生:我看到林场工人在植树造林。
生:我看到一块菜地里有许多害虫,明天我带你们一起去。
生:我看到树林里有些树生病了,有好多的虫子,明天我们一起去捉虫吧!
生:我看到有人在砍伐树木,我们该咋办啊?
师:刚才你听到你的同伴告诉你什么了?
生:他告诉我有一块菜地里有许多害虫,叫我明天和他一起去捉虫。
师:你又会怎样呼唤和应和自己的同伴和儿女呢?
指名模仿:一生呼唤,一生应和。
师:此时此刻,听着鸟儿的呢喃细语你感受到的还仅仅是壮观、气势磅礴吗?
生:不
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欢快、温馨、幸福……
师相机板书:“温馨”这个词用得好!强调 “馨”字的结构。
师:同学们,让我们读一读这句话,读出温馨的感觉来!(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这个长句子中作者用了特殊的标点符号——分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它换成逗号或句号呢?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句话前半句讲的是“先回来的鸟”,后半句讲的是“后到的鸟”就是说这里前后两分句是并列关系,所以用分号隔开。
师:同学们,这么壮观而又温馨的画面我们给起个好听的名字吧!
生:归林图、回家图、入林图、归家图……
师相机板书:归林图
师:老师将“归林图”制作成一段录像了,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同学们,我们边欣赏画面边给它配上旁白好吗?播放录像,师引读: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三、感悟归林后的热闹之情
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灰椋鸟归林的场面令人难忘,天上的鸟越来越少,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此刻它们又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要求自学课文第五自然段。出示要求:自学第五自然段,要求:1、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2、划:划出自己喜欢的写鸟的句子;3、品:再读读,说说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也可以在空白处写写批注。
生自学师巡视,相机引导学生按要求自学。
师:同学们,我们也像灰椋鸟一样来分享我们学习的收获吧!可以先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再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出示)
我喜欢的理由是作者把灰椋鸟写得很美,就像一个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师:同学们,还记得吗?作者原来认为(课件出示灰椋鸟图文):灰椋鸟尖尖的嘴……有什么好看的?
师:对呀,有什么好看的呢?那么此时的灰椋鸟怎么就变成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了呢?
生1:因为作者看了灰椋鸟,已经喜欢上了它。
师:你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看”让你体会到了作者爱上了灰椋鸟!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好吗?
生2:因为晚霞映红了天空,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也映红了灰椋鸟,灰椋鸟成了金红色的了。
生3:因为灰椋鸟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就像在跳舞。
师:孩子们,此时灰椋鸟在作者的眼里已不再普通,就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多漂亮的姑娘啊,女生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穿上盛装的少女还在翩翩起舞,她们的舞姿一定很优美,男生们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男孩子们读得真是有滋有味。
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出示)
我喜欢的理由是作者用两个比喻“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把灰椋鸟的叫声写得很形象,生动。
师:同学们,刚刚排空而至的鸟儿,此时全都聚集在了林中,欢快地鸣叫着,它们你叫——我也叫,你叫得响——我要叫得比你更响,所以文中用了一个词叫——百鸟争鸣(点击课件)
师:百鸟争鸣是一百只吗?是千只、是万只,所以这声音——这声音如——你认为还能像什么声音?
生1:似春雷滚动,如礼炮轰鸣
师:多形象的比喻啊!读出你的感觉。
生2:似万马奔腾,如千帆竞发。
师:万马奔腾、千帆竞发这两个成语用得好,读读你的想法。
师:点击 “俱乐部”,同学们,什么叫“俱乐部”?人们在俱乐部里会干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呢?
(4)师:的确,这儿就像是天然的俱乐部,这儿成了鸟的天堂。师点击课件读: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这样的画面我们又可以起个什么名字?生:嬉戏图、娱乐图、欢快图、闹林图……
师相机板书:闹林图
师:同学们,归林图让我们感觉壮观而又温馨,闹林图给你们怎样的感觉呢?用文中的词语来说。
生:喧闹而又热烈(板书:喧闹、热烈)
师:同学们,作者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点击课件:欢呼)如果你是作者的话,你会欢呼些什么?
生1:灰椋鸟真是太美了!
生2:要是我不来看灰椋鸟那真是太遗憾了!
生3:原来灰椋鸟这么美,我真该早就来看了。
生4:灰椋鸟的叫声真好听,胜过我听过的任何一首世界名曲。
师:同学们,壮观而又温馨的画面已深入我们的脑海,那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你们想不想永留心中呢?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吧!老师给你们一些提示,生试背第五自然段。
课件出示: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_______________。 天上的鸟_______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__________。看,这几只______________,那几只又马上________。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______________!树林内外,______,______,______,似______,如________,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__________。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____________,还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要不_______________?我被这_______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_________。
四、升华爱鸟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师过渡:孩子们,作者在兴奋、感叹之余,她又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在回来的路上,他想:
出示: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师:同学们,读完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1: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伤害鸟。
生2:我们要植树造林,给鸟儿一个温暖的家。
生3: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我们就观赏不到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要感谢他们。
……
师:读反问句,这是作者对林场工人由衷地感谢,也是对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赞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我们的感谢,读出我们的赞美。
师:点击“观赏”,这里的“观赏”我们可不可以换成“观察”呢?
生:不可以,因为“观察”是仔细地看,“观赏”是观看欣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不仅要看,更要用心去欣赏。所以不能换。
师谈话:是呀,这样壮观的场面的确值得观赏,作者徐秀娟(点击课件:徐秀娟照片)用生动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场面,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作者徐秀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她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
生2:她是一个爱鸟的人。
师:徐秀娟真是一个爱鸟的人。她从小就喜爱鸟,喜爱动物。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播放音乐)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女孩就是文章的作者徐秀娟。
师:(低沉小结)同学们,没有像徐秀娟这样爱鸟护鸟的人,没有像她这样为了心爱的鸟儿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人,我们现在到哪儿还能观赏到这壮观而又温馨的归林图,又到哪儿去观赏这喧闹而又热烈的闹林图呢?(指着板书)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年轻的女孩,她叫徐秀娟,永远记住她的这句话:
(出示,齐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一生来记住这句话! (再读)
一、复习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灰椋鸟》,课件出示灰椋鸟的样子,(师生接读)灰椋鸟的嘴(),背(),远远看去(),有什么好看的呢?
2、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板:灰椋鸟归林
二、学第四节,播放录像感知内容。
(先播放少量灰椋鸟在树林上空飞行图,然后是无数灰椋鸟飞来,布满树林上空。请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观察到画面前后有什么变化吗?
生:刚开始鸟少,后来鸟多
师:看,灰椋鸟开始归林了,(画简笔画:两只灰椋鸟一上一下地归林)他们是这样归林的吗?
生:不是。
师:它们是怎样归林的?你能帮老师画正确吗?(指名上台画图)
师:画得不错,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它们是一小群一小群,陆续归林的。几只小鸟飞在一起为一群,一群一群的鸟有的飞在前面,有的飞在后面称为“陆续”
师:说得好,你真聪明!指导有感情朗读鸟开始归林的情景。
评:简笔画是各科教学的常用辅助手段,简洁,直观,此时寥寥数笔胜过千言万语,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为朗读的指导打好基础。
师:那后来呢?
生:鸟很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抓“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边出示多媒体边进行理解、朗读、体会。
师:这种壮观的场面,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归林的鸟儿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鸟儿们很快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倾诉、呼唤、互相应和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先回来的鸟儿会怎样倾诉、怎样呼唤?
(分四人小组,学生练习把以上的景象表演出来。两人演先到的鸟,两人演后到的鸟儿)
师:这一节描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句子生动优美,要求背诵,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学生齐读第四节)
三、学第五节,朗读品味语言文字。
师:夕阳渐渐西沉,可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安眠,它们在干什么呢?请你自读第五节,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练读)
生1:“看,这几只刚刚――――――起舞哇!”
师: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灰椋鸟好动美丽。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刚刚落在,又马上飞起。(师多媒体演示)
师:为什么是“金红色”的?
生:那是夕阳映照的缘故。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心情如何?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学生练读)
生2:“树林内外――――――俱乐部”
师:读得好,请你告诉大家,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读出众鸟争鸣的热闹场面。
师:听,这声音像什么?(老师播放鸟儿在树林中争鸣的情景)
(学生用“似――――如――――”练习说话)
(老师出示卡片“是啊,树林里可真热闹――――热闹”,学生练习读出热闹场面)
师:这树林成了鸟儿的天然俱乐部,句中的“天然”一词去掉,通吗?为什么?
评:有比较才有鉴别。理解词语时,把词语进行删换比较,可以从感情色彩,使用范围,准确与否等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使学生悟到“天然”一词更突出了树林对鸟类生存的重要性。
师:看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我产生了哪些想法?
生: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板书齐读)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1:为什么树林是鸟的乐园?
生2:为什么鸟是人类的朋友?
(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理解“路两边近百亩――――对比”“夕阳渐渐――――竹林”等内容)
师:学了课文,你准备今后怎么做?
评:抓住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能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课前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flash画面,渲染气氛。)
师:听着这段优美的旋律,使人想起了已经为保护丹顶鹤献身的女孩,她的名字叫徐秀娟。(板书:徐秀娟)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灰椋鸟》。
(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一起随作者欣赏《灰椋鸟》。
(生自由读课文3-4小节)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的感受是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十a分壮观。
师:(板书:场面壮观)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再读这段文字,用笔划划,再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边读课文边圈圈划划,并和同桌讨论。教师穿行在学生中间,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十分壮观的?
生1:(读句子)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我是从“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感受到场面十分壮观。
师:数百米长有多少长呢?我们学校的南校门到北校门大概是一百多米,数百米多长啊!椭圆形有多大呢?
生2:大概有我们的操场那么大。
师:(面向生1)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好吗?
(生1再读句子)
师:谁也想读这一句话?
(指名读,齐读)
师:还从哪些句子体会出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
生3:(读句子)“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我从“老远就听到”感受到当时的场面十分壮观。
生4:(还是这句话)“我从‘排空而至’体会出鸟儿真多。
师:(面向生4)请你再读好这句话,好吗?
师:谁也喜欢这句话的站起来读。
(四分之三的学生站起来齐读这句话)
师:真壮观啊!还有吗?
生5:(读句子“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从我们头顶飞过。”)我是从“一批一批”、“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师:想看看吗?(放录像)此时天空中出现什么情景?
(天空中黑压压的一片)
生:天空被遮住了。
生:成千上万只鸟儿来了。
生:整个天空中都是灰椋鸟。
师:这就是“排空而至”(出示卡片:排空而至)
(生齐读这段话)
师:(引读课文)先回来的鸟儿在林内……,好像互相……,又像在……。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边飞……,很快找到……,与……。
(放录像,听鸟叫声)
师:这时候你又感受到什么?
生:林内真热闹啊!
生:它们好像在对话,
师:我们好像就成了一只只灰椋鸟,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呢?
生:找到好地方了。
生:快来,宝贝!
生:今天的收获真大啊!
……
师:请你说说你的收获。
生:今天捉了好多虫子。
师:是啊,又为树木除去了不少害虫,真是收获不小
……
师:你能邀请同伴一起应和吗?
生1:爸爸,我回来了。
生2:好孩子,快回来吧。
生1:我还想和好朋友再玩一会儿。
生2:好吧,记得早点回家。
……
师:鸟儿们不停地在林中应和,好像……,又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真壮观啊!
(生齐读这段话)
师: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
(生齐读第五节)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灰椋鸟入林非常热闹。
师:(板书:入林热闹。放鸟鸣)你听到了什么?
(出示一段话:树林内外……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生齐读这段话。)
生:好像是交响乐雄浑磅礴。
生:好像海浪拍打着海滩,气势很大。
师:似疾风吹过树林,如什么?
(生略一思索)
生:如交响乐团在演奏。
生:如铜管乐器齐鸣。……
师:如银珠落入玉盘,似什么?
(生略一思索)
生:似钢琴声清脆悦耳。
生:似万马奔腾于草原。……
师:此时,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你在干什么呢?
生:我在做游戏。
生:我在表演节目。
生:我在参加运动会。
生:我在讨论国家大事。
生:我在参加歌唱比赛。
……
(师生比赛朗读这一段话)
(生再读这一段话,再次感受)
师:此时此刻,我们来赞美一下这些灰掠鸟吧。
生:你真无忧无虑啊!
生:你真幸福啊!
生:你真自由自在啊!
……
(多媒体出示: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儿的乐园。)
师:此时,你想大声告诉全世界的人们: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你要大声告诉全世界的人们什么呢?
生:我们要植树造林。
生:我们要保护树林,保护鸟儿的家园。
生:鸟儿是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鸟儿。
……
师:是啊,我们要热爱树林,热爱鸟儿。学到这儿,你还觉得灰椋鸟不好看吗?
生:我喜爱灰椋鸟清脆悦耳的鸟叫声
生:大自然赋予了它们活力,它们是那样的生气勃勃。
……
师:是啊,此时此刻,我们也和作者徐秀娟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群鸟儿。它们的名字叫……
生(齐):灰椋鸟
师: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一、复习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灰椋鸟》,课件出示灰椋鸟的样子,(师生接读)灰椋鸟的嘴(),背(),远远看去(),有什么好看的呢?
2、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板:灰椋鸟归林
二、学第四节,播放录像感知内容。
(先播放少量灰椋鸟在树林上空飞行图,然后是无数灰椋鸟飞来,布满树林上空。请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观察到画面前后有什么变化吗?
生:刚开始鸟少,后来鸟多
师:看,灰椋鸟开始归林了,(画简笔画:两只灰椋鸟一上一下地归林)他们是这样归林的吗?
生:不是。
师:它们是怎样归林的?你能帮老师画正确吗?(指名上台画图)
师:画得不错,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它们是一小群一小群,陆续归林的。几只小鸟飞在一起为一群,一群一群的鸟有的飞在前面,有的飞在后面称为“陆续”
师:说得好,你真聪明!指导有感情朗读鸟开始归林的情景。
评:简笔画是各科教学的常用辅助手段,简洁,直观,此时寥寥数笔胜过千言万语,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为朗读的指导打好基础。
师:那后来呢?
生:鸟很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抓“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边出示多媒体边进行理解、朗读、体会。
师:这种壮观的场面,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归林的鸟儿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鸟儿们很快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倾诉、呼唤、互相应和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先回来的鸟儿会怎样倾诉、怎样呼唤?
(分四人小组,学生练习把以上的景象表演出来。两人演先到的鸟,两人演后到的鸟儿)
师:这一节描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句子生动优美,要求背诵,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学生齐读第四节)
三、学第五节,朗读品味语言文字。
师:夕阳渐渐西沉,可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安眠,它们在干什么呢?请你自读第五节,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练读)
生1:“看,这几只刚刚――――――起舞哇!”
师: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灰椋鸟好动美丽。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刚刚落在,又马上飞起。(师多媒体演示)
师:为什么是“金红色”的?
生:那是夕阳映照的缘故。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心情如何?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学生练读)
生2:“树林内外――――――俱乐部”
师:读得好,请你告诉大家,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读出众鸟争鸣的热闹场面。
师:听,这声音像什么?(老师播放鸟儿在树林中争鸣的情景)
(学生用“似――――如――――”练习说话)
(老师出示卡片“是啊,树林里可真热闹――――热闹”,学生练习读出热闹场面)
师:这树林成了鸟儿的天然俱乐部,句中的“天然”一词去掉,通吗?为什么?
评:有比较才有鉴别。理解词语时,把词语进行删换比较,可以从感情色彩,使用范围,准确与否等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使学生悟到“天然”一词更突出了树林对鸟类生存的重要性。
师:看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我产生了哪些想法?
生: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板书齐读)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1:为什么树林是鸟的乐园?
生2:为什么鸟是人类的朋友?
(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理解“路两边近百亩――――对比”“夕阳渐渐――――竹林”等内容)
师:学了课文,你准备今后怎么做?
评:抓住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能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复习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灰椋鸟》,课件出示灰椋鸟的样子,(师生接读)灰椋鸟的嘴(),背(),远远看去(),有什么好看的呢?
2、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板:灰椋鸟归林
二、学第四节,播放录像感知内容。
(先播放少量灰椋鸟在树林上空飞行图,然后是无数灰椋鸟飞来,布满树林上空。请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观察到画面前后有什么变化吗?
生:刚开始鸟少,后来鸟多
师:看,灰椋鸟开始归林了,(画简笔画:两只灰椋鸟一上一下地归林)他们是这样归林的吗?
生:不是。
师:它们是怎样归林的?你能帮老师画正确吗?(指名上台画图)
师:画得不错,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它们是一小群一小群,陆续归林的。几只小鸟飞在一起为一群,一群一群的鸟有的飞在前面,有的飞在后面称为“陆续”
师:说得好,你真聪明!指导有感情朗读鸟开始归林的情景。
评:简笔画是各科教学的常用辅助手段,简洁,直观,此时寥寥数笔胜过千言万语,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为朗读的指导打好基础。
师:那后来呢?
生:鸟很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抓“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边出示多媒体边进行理解、朗读、体会。
师:这种壮观的场面,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归林的鸟儿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鸟儿们很快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倾诉、呼唤、互相应和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先回来的鸟儿会怎样倾诉、怎样呼唤?
(分四人小组,学生练习把以上的景象表演出来。两人演先到的鸟,两人演后到的鸟儿)
师:这一节描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句子生动优美,要求背诵,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学生齐读第四节)
三、学第五节,朗读品味语言文字。
师:夕阳渐渐西沉,可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安眠,它们在干什么呢?请你自读第五节,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练读)
生1:“看,这几只刚刚――――――起舞哇!”
师: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灰椋鸟好动美丽。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刚刚落在,又马上飞起。(师多媒体演示)
师:为什么是“金红色”的?
生:那是夕阳映照的缘故。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心情如何?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学生练读)
生2:“树林内外――――――俱乐部”
师:读得好,请你告诉大家,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读出众鸟争鸣的热闹场面。
师:听,这声音像什么?(老师播放鸟儿在树林中争鸣的情景)
(学生用“似――――如――――”练习说话)
(老师出示卡片“是啊,树林里可真热闹――――热闹”,学生练习读出热闹场面)
师:这树林成了鸟儿的天然俱乐部,句中的“天然”一词去掉,通吗?为什么?
评:有比较才有鉴别。理解词语时,把词语进行删换比较,可以从感情色彩,使用范围,准确与否等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使学生悟到“天然”一词更突出了树林对鸟类生存的重要性。
师:看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我产生了哪些想法?
生: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板书齐读)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1:为什么树林是鸟的乐园?
生2:为什么鸟是人类的朋友?
(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理解“路两边近百亩――――对比”“夕阳渐渐――――竹林”等内容)
师:学了课文,你准备今后怎么做?
评:抓住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能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歌曲导入,引出作者
(课前多媒体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铃声响,画面定格歌词)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听到的是一首老歌,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那个为了救一只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的女孩,名叫——徐秀娟。徐秀娟一生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
生:灰椋鸟
二、揭示课题,学习生字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来,跟着我一起端端正正写课题。“灰”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火字旁,最后一笔捺要写长。“椋”是一个生字,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木”的最后一笔变成点,往里收。右边是一个“京”,读的时候可不能读半边音,应该读liáng。“鸟”,头顶的羽毛高高翘起,它昂着头,稳稳地站在树枝上。让我们一起把课题连读一遍——
生:灰椋鸟
师:像“椋”这样的生字,课文中还有两个,指名认读。
生:个别读椭(tuǒ)栖(qī)
师:“椭”是左中右结构,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的耳朵旁要窄一些,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栖”右边第五笔是竖弯,不能写成竖。把这两个生字分别组成词语之后,谁再来读一读。
生:先个别读,后齐读椭(tuǒ)圆形栖(qī)息。
三、出示图片,认识灰椋鸟
(多媒体出示灰椋鸟的图片)
师:看,这就是灰椋鸟。它正栖息在树的枝头,让我们一起仔细地看一看,它的嘴——
生:尖尖的
师:它的背——
生:灰灰的
师:远远望去——
生:黑乎乎的
师:有什么好看的呢?然而,就是黄海滩涂这种再普通不过的鸟,在徐秀娟的笔下却那么富有生气,尤其是在灰椋鸟归林的时候。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的4、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初步感受一下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
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场面,你会想到哪个词?请把你想到的词写在黑板上。
生:陆续上黑板板书——
壮观浩浩荡荡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气势磅礴排空而至
百鸟争鸣遮天蔽日铺天盖地热烈热闹非凡喧闹……
师:同学们的感受还真不少呢?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板书,哪些词语可以归为一类,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些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如:浩浩荡荡、气贯长虹、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另一类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气氛的活跃。如热闹非凡、喧闹、百鸟争鸣……
五、渗透学习方法,品读第4自然段
师:群鸟归林,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走进那片树林,走进灰椋鸟的世界,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第4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学习方法)
自学提示
读: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画:画出你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
思: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生:根据要求自学。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
生:我喜欢“投入”这个词,因为从“投入”可以看出灰椋鸟非常喜欢这片刺槐林,就像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一样,灰椋鸟就是这片刺槐林的孩子。
(多媒体: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单株的刺槐,一张是成片的刺槐。)
师:看,这就是刺槐树,每年五月就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一棵棵刺槐树,组成了一片刺槐林。在灰椋鸟眼里,刺槐林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就像它们温馨的家园。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个别读。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做一个“盘旋”的动作,然后想一想,灰椋鸟为什么要在枝头“盘旋”?
生:也许是先归来的鸟儿在等待后归的鸟儿。
生:也许是贪恋落日的余晖,还想再美美地欣赏一会儿。
生:他们就像一群贪玩的孩子,在回家之前,不忘抓紧时间再玩一玩。
师:这哪里是鸟啊,简直就是一群活泼泼的孩子!谁接着来聊一聊,还有哪些句子打动了你。
生:“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这句话写出了灰椋鸟数量众多,气势磅礴。
师: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灰椋鸟“排空而至”的情景。
生: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师:看看文中的这幅插图,有没有把“大部队”排空而至的情景很好地表现出来。
生:我认为基本表现出来了,但是插图上的灰椋鸟应该画得再多一些,因为“整群整群”说明数量非常多。
师: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灰椋鸟数量很多。
生:数百米长、浩浩荡荡、巨大、一批一批……
师:数量众多,规模浩大,黑压压地布满天空,这就是——
生:排空而至
师:这里的“排”和哪些词语中的“排”意思一致?
生:排山倒海、浊浪排空
师:还有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表来”中的“排”,意思都相同,现在你知道“排”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推开。
师:那么“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灰椋鸟一大群一大群,像把天空都推开了一样。
生:意思是灰椋鸟很多很多,呼啦啦一起涌进刺槐林,像要把天都撑破了,场面非常壮观,气势非常宏大。
师:(结合黑板上学生板书的词语总结归纳)灰椋鸟的数量实在多呀,真是——
生:遮天蔽日、铺天盖地
师:它们一群群飞入刺槐林——
生:络绎不绝
师:让我们感觉——
生:气势磅礴、气贯长虹
师:这样非凡的气势,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排空而至”这个词语。要想表现出如此壮观的气势,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最合适?
生:齐读
师:我也想加入你们齐读的“大部队”中,给我这个机会吗?
生:师生齐读。
师:继续交流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同伴和儿女”,这句话中,作者把灰椋鸟儿想象有感情、会说话的人了,从而表达出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
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灰椋鸟,你会向同伴倾诉些什么,你又会怎样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
生:孩子们啦!我做好晚饭啦!快回来吃饭吧!
生:朋友们,我今天出去的时候,听到人们正在呼吁不要伤害鸟类,以后我们过日子就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生:朋友们,我今天出去的时候,听到人们在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以后,我们会新家园了!
师:灰椋鸟不仅向同伴们倾诉了自己看到的,还倾诉了自己听到了,这就是文中的哪个词语——
生:见闻。
师:除了见闻,它们又有哪些收获呢?
生:嘿,伙计们,今天我逮着一只肥嘟嘟的大青虫,可好吃了!
生:我今天在一片果林里发现了很多美味的果子,真好吃,明天我带你们一起去饱餐一顿!
师:这一些些的倾诉,那一声声的呼唤,后到的鸟听懂了吗?
生:后来的鸟不仅听到了,而且听懂了,我是从“应和”这个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应和”就是回答的意思。如果没有听懂,怎么回答呢?
师:一问一答,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多么温馨而和谐的画面啊!谁来读读一个句子。
生:感情朗读: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六、学习作者表达方法,尝试熟读成诵。
师:刚才老师与大家愉快地交流了写灰椋鸟的句子,老师也感受到了大家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但美中不足的是,同学们将灰椋鸟归林的场面说得有点散乱,但你在读第4节的时候,有凌乱的感觉吗?
生:没有,因为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所以感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多媒体出示:)
第4自然段表达顺序
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从“一开始”写到__________________。
从“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
师: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老师想跟大家合作朗读第4自然段,愿意吗?
生:和教师合作朗读第4自然段,直至熟读成诵。
七、品读第5自然段,把文字变成画面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正在意犹未尽时,天色暗下来,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派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心中的摄像机,跟我一起趁着天还没有完全黑,到林中去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再给抓拍到的画面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因为是抓拍,所以要注意:一要专注,而要用心。准备好了吗?那就出发吧!
(教师配乐朗读《灰椋鸟》第5自然段。)
师:你拍到了哪些动人的镜头?
生:我抓拍到了夕阳西沉的美丽景象,你看,一轮红日慢慢地从天边滑落,晚霞映照着刺槐林,把整个刺槐林染成了红色。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西沉图”。
师:同样的画面,有没有同学想到其它的名字?
生: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无限好”,因为作者看到林中这么美丽的景象,一定十分开心。
师:你引用的是李商隐《乐游园》中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表达的是一份感伤,你表现的却是一份喜悦。相同的是夕阳,不同的是心情。
生:我想到一个名字“醉”。这样的美景,作者一定深深陶醉了。
师:仅仅是作者陶醉了吗?我也陶醉了,你们呢?也一定深深地陶醉其中了吧!
生:我拍到的是鸟儿翩翩起舞的景象。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我给整个画面取名为“灰椋鸟的舞会”。
师:灰椋鸟的舞会,一个多么喧闹而热烈的场面。
生:我想给这个画面取名为“穿上盛装的少女”。
师:作者一开始说灰椋鸟灰灰的背、尖尖的嘴,就像童话中的“灰姑娘”,现在却说它像穿上盛装的公主,仅仅是因为晚霞的映照吗?
生: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不了解灰椋鸟,对灰椋鸟没有感情,所以说它有什么好看的呢?现在作者已经喜欢上灰椋鸟了,她眼中的灰椋鸟自然变得美丽无比,像公主一样。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丽的景象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
生: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题目“夕阳热舞”。
师:夕阳热舞,如果把次序颠倒一下,就变成“热舞夕阳”。你看,那舞动的不仅仅是灰椋鸟,连夕阳都被感染了,和灰椋鸟一起舞动起来。那舞动的哪里是夕阳,分明是我们那一颗被陶醉的心啊!谁能把这一份美好和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感情朗读
师:夕阳西下,百鸟归林;叽叽啾啾,其乐融融。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一份快乐和美好表现出来。
生:读第5自然段。
师:飞瀑落入深涧,声嚣如雷;惊涛拍打岸滩,石破天惊。这恢宏而磅礴的气势,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再读第5自然段。
师:这哪里是树林,这分明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哪里是刺槐林和竹林,这分明是灰椋鸟的乐园,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这一份喧闹和热烈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作者被如此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深深感染,她想——
生: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师:我想此时此刻,不仅是作者,我们每个人一定都会被此情此景深深地感染,也会像作者一样欢呼起来!如果是你,你会欢呼什么?
生: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
生: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
生: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师:这样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把你的欢呼,把你的赞叹,把你的惊喜,放到你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去吧!
生: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声情并茂)。
八、回溯前文,理清文章线索,内化文章语言
师:徐秀娟一生热爱鸟,把鸟类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可是她一开始喜欢灰椋鸟吗?
生:作者一开始并不喜欢灰椋鸟,觉得它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有什么好看的。后来,在观看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之后,对灰椋鸟产生了喜爱之情,觉得灰椋鸟像穿上盛装的公主。
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表达出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更是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一种赞美,因为刺槐林是灰椋鸟的家,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也就没有了鸟儿幸福的家园。
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一条暗线。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生:课文4、5自然段的场面描写非常出色。
师:当然,作者在场面描写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细节描写,例如在描写“大部队”归林时的场面时,作者先用广角镜给了一个全景,“它们大都……有的……有的……”然后再用特写镜头拍出“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这样就做到了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生:作者用词准确,如“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这里的“似”与“如”都是“像”的意思,但作者却用了这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相同的意思。
师:这样行文不仅准确生动,而且使语句富有音律、节奏之美。请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述方法,练习用“好像……又像……”、“似……如……”说话。
生:天上的云变化多端,好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又像一只只雪白的天鹅。
生:林黛玉似轻柔的微风,如较弱的柔柳,处处惹人生怜。
生:风好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把农田梳理得井井有条,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书页翻得哗哗直响。
生:她的声音真美,从她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都似珠如玉,悦耳动听……
师:美好的文字,要美美地去读。就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理解,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4、5自然段。
师:是啊,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九、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1、推荐欣赏《百鸟奏鸣曲》,鼓励用上书中的一些词汇说出自己的感受。
2、推荐巴金《鸟的天堂》,和《灰椋鸟》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场面描写的体会。
上课题目:《灰椋鸟》
教学实录
课前:调试多媒体课件,教师放音乐,在学生边检查预习情况。 8时50分01秒
坐在班主任许梅教师旁边交流。 8时55分38秒
8时56分47秒上课
师:今天杨教师和你一起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用你们的目光和杨老师一起收发室课题,“椋”是木字旁,你想这个字与什么有关?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
生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
生读。
师:你们认识灰椋鸟吗?
生:不认识。
师出示图片。看得清楚吗?
生:看不清楚。
师:看不清楚是正常的。再出示另一幅图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灰椋鸟。
生说。
师出示:【我想,灰椋鸟嘴尖尖的……有什么好看的呢?】指名读
师:读得真不错。你认为还可以怎么说?
生:……
生:……
师:为什么作者没有像同学们这样说呢?
生:……
师:不管怎么说,灰椋鸟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细心的同学可能看到课文的最后又说为灰椋鸟欢呼,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欢呼)预习过的同学请举手。出示:【黑乎乎的软绵绵的 扑棱棱的】
指名读,齐读。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放在一起呢?
生:都是形容词
生:都是写灰椋鸟的。
师:你们发现这现词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第二、三个是一样的。
师:很好。这样写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了。出示:【棕红色的水杉落叶 华贵的绒地毯】
指名读。
师:把‘棕红色的水杉落叶’、‘华贵的绒地毯’放在一起又是为什么呢?
生:都是写树的。
师:“华贵的绒地毯”是写树的吗?
生:不是的,但是这里把树比作了“绒地毯”。
师:很好,踩上去感觉怎么样?
生:很舒服。
师:不错。出示第三组:【郁郁葱葱的竹林高大的人工刺槐林】 指名读,你能找到规律吗?
生:也是写树的。
师:这篇文章是写鸟的,为什么一下子要出现这么多的树呢?
生:鸟要生活在树林里。
师出示第四组:【天然的俱乐部 盛大的联欢会】 指名读。
师:什么叫俱乐部?什么叫联欢会?
生:……
师:文中的什么地方成了灰椋鸟的俱乐部?
生:树林和刺槐林
师:能不能说完整?
生:……
师:文中的谁在哪里召开联欢会?
生:……
师:找一找词语的规律,便于我们理解课文。这篇文章比较长,读起来比较累,特别是有些长句子,你们会读吗?出示两句话。【1、同伴忽然……灰椋鸟;2、先回来的鸟……伙伴汇合。】9时14分21秒
生自由读。
师:这里有两个多音字,你们会读吗?(“翘”、“和”)生齐说:会。师指名读。
师:第一句话谁来读。
一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是响亮,不简单,这么长的句子一下子就读到底了。第二句话谁来读。
一生读。
师:读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男同学读哪句?
男生齐说:第二句!
师:男同学真有风度,读长句子。
女生齐读第一句。
男生齐读第二句。
师:我们把这样的句子读通,是五年级的水平 。下面杨教师提高你们的要求,读句子要读标点符号。这样就是六年级的水平了。给你们十秒钟思考一下,为什么用破折号。
生:知道黑点是灰椋鸟了。
师:很好,下面有个分号,聪明的同学知道分号应该怎样写。
生齐说:上面一点加一个逗号。
师:为什么用分号,而不用逗号呢?
生:……
师:你已经到了六年级下学期的水平了。你心里面有数。我们再把这两句话读一下。
生齐读。
师:我们读书不仅是比声音,还要进行思维。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要教师也会有长足地进步。下面我们把这些词,这些长句子放在文章里大声地读一读。读到这两个长句子的时候停下来,多读一遍。
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 9时23分3秒
师:作者一开始就对这种鸟没有什么好的印象,没有想过走近它。为什么作者决定去看灰椋鸟呢?一个偶然的机会?什么叫偶然? 9时25分29秒
生:……
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就让作者去看灰椋鸟,这是一部怎样的录像呢?
生:灰椋鸟举行联欢会的录像。
生:灰椋鸟不停地鸣叫的录像。
生:灰椋鸟在嬉戏地录像。
师:不管是什么,反正是引起了作者的兴趣了。所以作者决定去看灰椋鸟。一起读。
生读。
师:细心的同学一定知道是第几小节和第几小节是写灰椋鸟归林的场面的。
生:第四小节和第五小节。
师:很好,我们一起把这两个小节读一读,用铅笔画出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生读,画句子。
师:现在我找同学来读他画的句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和你画得一样,你们就是知音。画得不一样的,要思考他为什么画这一句。 9时31分32秒
生(1)读:……
生(2)读:……
师:还有没有了?(没有)那好,下面你们就读这两句话,想想为什么这几个镜头给作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铅笔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疑惑或者答案。
生边读边写。
师:这节课同学们有点累了,我们休息一下吧。 9时36分0秒
生:好的。
师:下课 。
一、走进那片林子
师:[出示:棕红色的水杉落叶
华贵的绒地毯。指名读]
老师把“棕红色的水杉落叶”和“华贵的绒地毯”放在一起,能找出二者的联系吗?
生:它们都是含有“的”字的词组。
生:在文中它们都是用来描写树的。
师:“华贵的绒地毯”是写树的吗?
生:不是。但是文章把“水杉落叶”比作“绒地毯”。
师: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生:文章第二自然段说“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
师:你的读书真仔细!踩在这样的“绒地毯”上感觉会怎么样呢?
生:很舒服。
师:真好!
[出示:郁郁葱葱的竹林高大的人工刺槐林。指名读]
你能找到这组词语之间的联系吗?
生:这组词语也是描写树的。
师:这篇文章是写鸟的,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树呢?
生:因为鸟生活在树林里。
生:作者写树林的目的是为了写鸟。
生:因为树林是鸟儿生活的地方。
师:[出示:天然的俱乐部盛大的联欢会。指名读]
什么叫俱乐部?什么叫联欢会?
生:给人们提供娱乐的地方叫俱乐部。许多人聚集到一起联欢,就是联欢会。
师:文中的什么地方是灰椋鸟的“俱乐部”?
生:竹林和刺槐林。
师:文中的谁在哪里召开联欢会?
生:灰椋鸟在树林里召开联欢会。
师:预习时把文中有联系的词语放在一起学习,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们的预习很充分。
【点评】
中高年段的词语教学,不仅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能“断章取义”,而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文本情境中加以感悟、体会;第二,词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其意,悟其情,更要为学生与文本即将进行的对话服务。
此教学片段属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前奏——检查预习环节。相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因此,教者将文中的词语打乱、重组,适当提高学生词语学习的难易程度,以激发学生思维与探究的欲望。在词语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词语之间的关联,在寻找关联的过程中探寻词语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其思考才会充满张力,学生置身在如此的对话场中才能更容易体验思辨的魅力。其实,这样的过程有“一举三得”的价值:其一,检查巩固学生课前预习词语的情况;其二,初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与文本的进一步对话起“预热”作用;其三,通过对文本中重要词组的勾连想象,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那片林子”。
“走进那片林子”,显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只有“走进林子”,才能在感受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时想到为鸟儿创造生活家园的林场工人,才能感悟后文作者“情不自禁地欢呼”的言外之意,才能准确把握“鸟→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走近那群鸟儿
师:刚才我们在第四、五小节寻找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镜头。谈谈你的阅读收获。
生:我觉得“灰椋鸟就像是一个大部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为什么“大部队”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大部队”是说灰椋鸟很多很多。
生:一两只灰椋鸟肯定不能组成“大部队”。
师:你理解“陆续”吗?怎样地飞来才是“陆续”地飞来呢?
生:就是一只接着一只地飞来。
师: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陆续”?比如,清晨,校门打开了,我们……
生:清晨,校门打开了,我们陆续走进校园。
……
师:谁还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同学们陆续进入操场。
师:灰椋鸟是飞来,投入;再飞来,再投入。这就是“陆续”。接着,灰椋鸟开始“排空而至”。什么样的情景才是“排空而至”呢?
生:灰椋鸟遮住了整个的天空,看不到天空了。
师:一只灰椋鸟可以“排空而至”吗?
生:不可以。
师:一百只灰椋鸟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一个“排空而至”说明灰椋鸟很多。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灰椋鸟的确很多。[生读]
师:老师特别欣赏他读的“排空而至”,我仿佛看到了很多很多的灰椋鸟在空中盘旋,遮住了整个天空。下面自己读一读,让自己享受一下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生自由读]
师:杨老师还要提醒你们一个词语“数百米”。不要小看这“数百米”,其实一只灰椋鸟只有十二厘米长哦。一个是“数百米”,一个是“十二厘米”,两个数字走到一起,你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了“数百米”的队伍需要很多灰椋鸟才能排成。
生:我感受到灰椋鸟的数量的确很多。
师:我们再把这段话读一下,感受一下灰椋鸟的多。[生齐读]
师:人有人言,鸟有鸟语。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它们好像在倾诉着什么。灰椋鸟会在倾诉什么呢?(生说)
师:一只小灰椋鸟会说……
师:一只大灰椋鸟会说……
师:这群灰椋鸟在讨论着……
师:那群灰椋鸟在交流着……
师:在它们的倾诉声中,你仅仅感受到灰椋鸟“多”吗?你还感受到什么?
师:假如你把灰椋鸟当作人来想,我们还能想到灰椋鸟的心情。此时的灰椋鸟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师:我们一起把第四小节读一读,感受一下灰椋鸟快乐的心情。[生齐读第四小节]
师:不仅此时它们是快乐的,哪怕是夕阳西沉,它们也不愿休息,而是在俱乐部里尽情欢乐。谁能用朗读告诉我们,灰椋鸟的确是在俱乐部里尽情欢乐。[生读。学生不由得鼓掌]
师:老师也要为你鼓掌!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这样读可以出反映灰椋鸟的愉快心情。
师:很好!杨老师想问你,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灰椋鸟很快乐?
生:树林内外……
师:什么叫“飞瀑落入深涧”?什么叫“惊涛拍打岸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师:灰椋鸟很小,它的声音更小。但它们怎么能如“惊涛拍打岸滩”呢?
生:因为第四小节写过灰椋鸟很多很多。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会联系前面的内容理解文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一下俱乐部里的灰椋鸟快乐的心情!
【点评】
作者笔下的灰椋鸟不仅数量多,而且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引导学生直面文本语言,在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感受灰椋鸟的“多”与“活力”,其过程可能比让学生“直面灰椋鸟归林的电视画面”要艰涩一些。但是,前者直面文本语言的过程更加“语文”,其过程也就更充满着语文的味道。
另外,阅读对话的过程应该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惟有如此,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发展,文本的对话也才有可能走向深邃。从“大部队”,到“陆续”,到“排空而至”,再到“倾诉”,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不断地展开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在语言的不断咀嚼中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丰富、凸显,进而成像。但精彩不仅如此,因为教者还在不断地引导学生展开思辨:“一只灰椋鸟可以排空而至吗?”“一个是‘数百米’,一个是‘十二厘米’,两个数字走到一起,你读出了什么?”“灰椋鸟很小,它的声音更小,它们怎么能‘惊涛拍打岸滩’呢?”教师不时地追问,不是落井下石,而是锦上添花,这样的追问让学生原本已经活跃的思维开始步向文本的“丛林深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就有了思维的深度与张力。这样的过程是耐人寻味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值得学生驻足流连的过程。
三、
走近那个女孩
师:一只只有十二厘米长的灰椋鸟却能排成数百米的长队!一只声音尖细的灰椋鸟却可以“惊涛拍打岸滩”!一开始作者说灰椋鸟没有什么好看的;现在作者却说灰椋鸟是美丽的少女,作者这样写矛盾吗?
生:矛盾。
生:不矛盾。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以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受。
生:这是一种写作方法。
师:真会思考!置身在这个“俱乐部”里,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欢呼。此时,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怎样欢呼呢?
生:这儿的灰椋鸟真多啊!
生:这儿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师:作者仅仅是在为灰椋鸟而欢呼吗?
生:作者还在为林场工人而欢呼。
师:是啊,作者还为创造灰椋鸟生活环境的林场工人而欢呼。
生:作者也在为自己欢呼。
师:为自己欢呼?
生:因为,作者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
师:你们知道作者是谁吗?
[滚动出示,介绍徐秀娟。]
师:丹顶鹤、灰椋鸟、23岁。这三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这个女孩十分的令人敬佩!
生:为了一只丹顶鹤,竟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她?
师:是啊,是什么力量呢?有人把她的故事写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支歌。
[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这就是徐秀娟,看到这么多的鸟儿,看到这么快乐的鸟儿,她想到了给鸟儿创造美好环境的人。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壮观的场面,看到的时候我们也要想一想创造这一场面的人和事。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话,让我们记住灰椋鸟,记住徐秀娟,记住这个真实的故事。
【点评】
阅读对话的过程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去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即读出“言外之意”,品味“言中之情”。这就要求教者解读文本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有限的文本语言之中,不能只关注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内学生的活动情况。如果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止步于“灰椋鸟”或者“林场工人”,那么《灰椋鸟》这篇文章的意蕴之美就没有被充分挖掘,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不是“立体”的语文课堂。因为,在“灰椋鸟”的背后不仅仅只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值得学生去走进、去感受。学生只有走进了这个故事,“灰椋鸟”的形象才会被深深地镌刻进脑海中,课堂也才会彰显生命的魅力。
在学生“走近那群鸟儿”,感受其数量之多和鸟儿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之后,教者及时引导学生“走近那个女孩”——作者徐秀娟,感受那个美丽的故事中美丽的人物形象,此时的课堂一下子彰显了生命之美。这样的过程即使没有太多的语言,也会被学生深深地留存在自己的记忆之中。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鸟是人类的朋友,他让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我从云南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群鸟
出示课件,各种鸟儿,很美
师:咱们看的这篇课文,就没有写到这么多鸟,而是写了很普通的灰椋鸟
板书课题
指名读课题
师:读得很婉转,尤其是椋字
自由看课文,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孩子们的读书情况,读第一句
棕红色的……软绵绵的
生读
师:读得很婉转
出示第二句,齐读
师:想看刺槐林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请看课本……
齐读
师:读得很轻巧
看第三句
指名读
师:老师要表扬你,你把这个字儿读得很准确
多音字翘组词
齐读第三句
师:看下边一句,这个句子比较长,同桌先读一读
如果你想推荐你的同桌读的,把手举高点
看到你的同桌推荐你了,读自信点
生读
师:名不虚传,慧眼识英雄啊,读得真好!把一批一批浩浩荡荡读出了不断加强的语气
师:你觉得哪个词最难?
生:扑棱棱
生读
师:读得正确,读得大声、读得自信!
师:你怎么记住这个词?
生说半天没听懂
师:说的多巧妙啊,让我们记住了这个词
师边说笔顺,边示范,拿出笔来描红课后
注意写字姿势,身正肩平背开足安
师巡视指导,边看边表扬
师:扑棱棱不仅是个重叠词,还是个象声词,齐读好这个词
下面这个句子也有一个既是个重叠词,也是个象声词
生:唧啾啾
齐读这一句
师:什么是深涧?
生说
师:刚才把字词句读好了,现在边读边想,作者对灰椋鸟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默读
师:完了的举手,有的孩子完了
生:从讨厌到喜欢
师板书讨厌——喜欢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因为他看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师:从课文哪一小节指导的?
生:课文第4小节,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师:这样的场面你想看吗?真的想看吗?
生:继续说第四自然段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都想到归林的壮观场面,那第五自然段呢?
生:读
师:让我们翘首以待,盼着,等着灰椋鸟赶快桂林吧!出示课件
师:继续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有哪些归林的场面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告诉我写了哪些场面
生:1——4句写了归林的场面,第五句了写了……
生:大家请看第四句
师:注意哪些词?
生:排空而至、大部队、老远……
师:让我们综合一下,排空而至是什么样的场景?
生:我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换一下:铺天盖地
师:你看看今天上课的老师
生:密密麻麻,人头攒动、黑压压
师:不同的场景,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多、数不胜数
这就是排空而至的场景,把排空而至的场景读出来
齐读
师:1、2句话,孩子们读好了,齐读
灰椋鸟很快就要归林了,让我们仔细的听,唧唧啾啾,听到了没有?
孩子们说唧唧啾啾,一只两只,在哪里呢?
放着音乐,老师们朗诵,孩子们拿着自己手中的灰椋鸟贴在了树林的布上,密密麻麻
情不自禁地对同伴说
生:这场面太壮观了
太美了!以前从未发现
师: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世间处处都是美
生:我想对同伴说,以前没发现这么美,现在发现了
师:我很丑……
生:但是我很可爱
师:我找同学读读课文中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场面的句子
生读
师:读得精神,读得振奋,读出了感受
指名读
老师看不到你的表情,读书要动情动容
齐读
师:我们感受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前面的场景是壮观,后面的场景是?
生:热闹
师:先读啊
自由读
师:你觉得是什么?
生:和谐场面
师:你生活中和谐的场面吗?
生:吃饭时候享受感觉很和谐
师:只有吃饭时候感觉到和谐?
生:过生日的时候,大家给我说的生日祝福语
师:看样子你们家有浓浓的和谐气氛,浓浓的爱意
还有谁?
生:我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今天我们不仅十分和谐,还有观众呢!
师:作者是我们的观众
这样一个温馨和谐快乐的场景,作者会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写?
生:我认为是比喻
生:我觉得是想象,想象互相问候
师:场面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拟人
师:这样写更……
生:活灵活现
齐读
师:课文第四自然段,你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灰椋鸟浓浓的爱意,这样的语言文字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的读一读,琢磨琢磨,体会体会
哨声已响
齐读第四小节
老师带着读的很急很快
下课!
《灰椋鸟》教学实录
地点:河西会场
记录、评点:寻找方向
师:鸟是人类的朋友,老师从云南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些鸟。
(播放鸟的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会椋鸟。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没有写漂亮的鸟,而是写比较普通的鸟。看老师写课题?谁来读?
生:会椋鸟。
师:读得很婉转,而且,椋读得准确。齐读。
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读课文。)
师:检查下大家课文读得怎样?
(出示了几个句子,检查学生朗读,并及时评价。)
【评点:老师评价学生的朗读非常到位,尤其强调将字读得准确。这应该是第一课时,教师注意点评学生有没有将词读准确。到现在,我们发现,老师对朗读教学很重视,这也是这篇课文的特点。】
师:推荐同桌读的,将手举高点。你看,你的同桌眼睛中充满了期待。
师:下面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词语最难读?
生:扑棱棱。
师:这个字也是我们这课比较难写的,说说,怎么记住它?
【评点:老师教得非常扎实。】
生:谈记住的方法。
师:教师板书示范,学生拿出钢笔字迹描红。注意写字的姿势。
【评点:这位老师对生字词的教学非常到位,而且,现场巡视,并进行评点,很漂亮,非常有笔锋,很整齐。】
师:看下面这个句子,也有一个重叠词?(即唧啾啾)温柔一点?热烈一点?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朗读。
【评点:教师对唧唧啾啾的教学,显得很艺术,用不同层面的提示,帮学生理解后面的句子,很好!】
师:自己读课文,作者对灰椋鸟有什么样的情感,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对,要学会举手示意。)
生:我觉得作者先觉得灰椋鸟很讨厌,到了现场看了会椋鸟的样子之后才喜欢灰椋鸟的。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是因为她从林场看到了会椋鸟归来的壮观场面。
【评点: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把控能力非常强,孩子说,是一个场面,给我一个词语,什么样的场面,壮观的场面,想看吗?想看,真的想看吗?非常想看!】
师:那么,第五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
生:第五自然段也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师:深深打动了作者,所以,我们就——
生:再也等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看。
师: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会椋鸟桂林的场景。
生:
师:来让那个我们等着、盼着会椋鸟归林吧。
(播放灰椋鸟归林的动画。)
师:第四自然段写了哪些场面啊?哪些词写出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
生:排空而至、大部队
师:“排空而至”什么样的画面?
生:黑压压的一片。
生:铺天盖地。
师:多,密,数不胜数。读出排空而至的精彩。
【评点:排空而至没有能够讲出味道来。什么是排空?什么是排空而至?可能将空气都挤压过来了,让人感到一阵风,黑压压的一片!】
生读。
师:归林了?唧唧啾啾,把我们排空而至归林的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学生将手中的鸟儿教师准备好的画布上。)教师在一边读课文。
【评点:这个环节是非语文的,教师有必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让学生做这些吗?我觉得未必。孩子的素养是非常好的,完全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体悟灰椋鸟的美丽所在的,而不需要这样的花费周折。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是不会有这样的方式的。】
(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老师们看不到你的表情,但是,我觉得你读得动容动情,而且还动心呢!
【评点:这位老师即时评价真的是比较厉害。这样与学生的关系就比较融洽了。】
师:再来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如果刚才的场面是壮观的,那么现在的场景是怎样的?
生:和谐。
师:你生活中有和谐的场面吗?
生:过年时,吃饭时。
师:吃饭时就和谐了吗?爸爸说什么,妈妈说什么?
生:爸爸说,生日快乐。妈妈说,学习进步。
师:鸟,也和人一样,互相倾诉倾诉。来,大鸟会对小鸟说一说呢?
【评点:此处,为了打通人鸟之间的体验,也主要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来体悟鸟的情感。】
师:作者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呢?
生:比喻。
师: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因为这里只是作者的联想。
师:天地万物,人物和谐。天地之美。这个场面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拟人,更活灵活现。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这活灵活现的鸟儿。
师:这样的语言文字,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语言文字真值得我们好好体悟。来再来读第四自然段(哨声响。)
师:文章很长,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
一、复习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灰椋鸟》,课件出示灰椋鸟的样子,(师生接读)灰椋鸟的嘴(),背(),远远看去(),有什么好看的呢?
2、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板:灰椋鸟归林
二、学第四节,播放录像感知内容。
(先播放少量灰椋鸟在树林上空飞行图,然后是无数灰椋鸟飞来,布满树林上空。请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观察到画面前后有什么变化吗?
生:刚开始鸟少,后来鸟多
师:看,灰椋鸟开始归林了,(画简笔画:两只灰椋鸟一上一下地归林)他们是这样归林的吗?
生:不是。
师:它们是怎样归林的?你能帮老师画正确吗?(指名上台画图)
师:画得不错,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它们是一小群一小群,陆续归林的。几只小鸟飞在一起为一群,一群一群的鸟有的飞在前面,有的飞在后面称为“陆续”
师:说得好,你真聪明!指导有感情朗读鸟开始归林的情景。
评:简笔画是各科教学的常用辅助手段,简洁,直观,此时寥寥数笔胜过千言万语,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为朗读的指导打好基础。
师:那后来呢?
生:鸟很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抓“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边出示多媒体边进行理解、朗读、体会。
师:这种壮观的场面,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归林的鸟儿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鸟儿们很快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倾诉、呼唤、互相应和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先回来的鸟儿会怎样倾诉、怎样呼唤?
(分四人小组,学生练习把以上的景象表演出来。两人演先到的鸟,两人演后到的鸟儿)
师:这一节描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句子生动优美,要求背诵,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学生齐读第四节)
三、学第五节,朗读品味语言文字。
师:夕阳渐渐西沉,可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安眠,它们在干什么呢?请你自读第五节,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练读)
生1:“看,这几只刚刚――――――起舞哇!”
师: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灰椋鸟好动美丽。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刚刚落在,又马上飞起。(师多媒体演示)
师:为什么是“金红色”的?
生:那是夕阳映照的缘故。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心情如何?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学生练读)
生2:“树林内外――――――俱乐部”
师:读得好,请你告诉大家,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读出众鸟争鸣的热闹场面。
师:听,这声音像什么?(老师播放鸟儿在树林中争鸣的情景)
(学生用“似――――如――――”练习说话)
(老师出示卡片“是啊,树林里可真热闹――――热闹”,学生练习读出热闹场面)
师:这树林成了鸟儿的天然俱乐部,句中的“天然”一词去掉,通吗?为什么?
评:有比较才有鉴别。理解词语时,把词语进行删换比较,可以从感情色彩,使用范围,准确与否等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使学生悟到“天然”一词更突出了树林对鸟类生存的重要性。
师:看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我产生了哪些想法?
生: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板书齐读)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1:为什么树林是鸟的乐园?
生2:为什么鸟是人类的朋友?
(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理解“路两边近百亩――――对比”“夕阳渐渐――――竹林”等内容)
师:学了课文,你准备今后怎么做?
评:抓住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能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