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学设计

搜索51费宝网

景阳冈课堂实录(二)一等奖

景阳冈课堂实录(二)一等奖

时间:2023-06-27 17:34:03

类别:教学设计

景阳冈课堂实录(二)一等奖

1、景阳冈课堂实录(二)一等奖

去年冬天,《中国教师报》的记者茅卫东采访看云时,找到了看云以前教过的孩子,他们告诉记者的竟然是——

薛老师有两大心病,是别人不能问的,一是体重多少斤,一是近视多少度。

他们写作业的时候,薛老师就读书,读到感动的地方就到教室后面哭。

薛老师还喜欢一边品茶一边读,学校不准老师在课堂上喝水,薛老师就拿一摞本子挡住茶壶,对他们说:“同学们,这里什么也没有,你们什么也没看见。”他们齐呼:“没看见!”

薛老师很孝顺,每个周末都回家陪伴妈妈;薛老师从来不让儿子吃独食……

当时的看云,大为诧异。事后她才明白过来,潜意识里,他们师生都喜欢“跑题”。

呵呵,又说到“课”外去了。

然而!正是这样的跑题,培植了师生之间类似亲人的感情;正是这样的“跑题”,孩子们看见了教师的另一面,更私人,也更真实的另一面——这往往是一种更强大的教育力量。

“跑题”跑出的,是智慧和人格。它的背后,仍然是看云一贯的坚守——

“我要尽量深的潜入生活,潜入自我,潜入学生和书籍里,让自己从最深的内殿变得丰富灵动起来——这样,跑题不跑题都会成为美丽的时刻。”

四,“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面地听看云上课。

《景阳冈》素朴之极,绚烂之极,令听课的老师扼腕长叹:这哪里是一日之功!这样的课,如何学得来?这节课就是看云,看云就是这节课。热闹处她大笑,惊险时她拍案,紧张时她撸起袖子,着急时她甚至跳起来,孩子们的情绪也因了台上的这个老师而时时变化着,她对整个氛围超强的感受力和把握能力是别人所无法复制的。

然而,课上下来,看云也一下子安静下来,安静地坐在那里,微笑不语。这节课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她不问。因为她知道,她的课来于她自己的思想。这与谦虚与否没有关系。好与不好,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她已了然于胸。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看云的这句话,曾经在朋友中广为流传。如何体现新课标?如何体现阅读教学的完整流程?如何让老师听了之后有章可循?这些我们其实一直很在乎的观摩课的“规则”,在看云那里,是不存在的。

她说,她就是要上出她自己。“在实践中学习、积累、思考——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确认相对恒定的价值追求。从容应对各种浪潮,既有所吸纳,又有所坚持。一切经过我的思考,依据我的情况,服从我的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决定扬弃取舍。”

最重要的是——这种稳定,不是谁能给予,只能自己求得。

我于是懂得,没有人能教会语文老师怎么上课,就像作文写的好的孩子,都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一样。对此,看云告诉我,善变者所以善变是因为:第一,他们有变化的能力;第二,他们无所坚守。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也更深的体会到看云对我的影响。一位同事说,她们看到了我飞翔的姿态,是看云,让我的双翼更加丰满。我深以为然,也深以为幸。回想刚毕业的时候,就开始听贾志敏老师的作文课,十几年下来,名师不断,听课不止,我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课堂在哪里。

只因为我无所坚守。

坐在看云的课堂上,我比任何时候都明白,是那么多年寂寞的读书、思考与写作,才成就了今天的看云。因此,看云的课堂,更深的意义是唤醒。“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这将是终生我孜孜以求的。什么时候,我能底气浩然的说出这句话,我的学生,就是有福的了。

一、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武松成为英雄的原因

师:把书合起来,我不说翻书不要翻书。齐读课题。

生:景阳冈。

师:发生了什么事?告诉我。

生:武松打虎。

师:(板书:打虎)除了打虎,还写了什么事?

生:还写了打虎之前武松在景阳冈吃酒。

师:也可以说喝酒,(板书喝酒)老师在中间留了一个空?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上岗。

师:太好了,上岗。(板书上岗)店店前的旗子上写着五个字,叫什么?

生:三碗不过冈。

师:你想一想,酒家写这五个字的时候是什么心理?哈哈,我的酒三碗就叫你们倒掉。

生:我觉得酒家写这五个字的时候非常自豪。

师:你念这五个字。

生:三碗不过岗。

师:哎哟,谁能念出自豪?

生:三碗不过岗。

师:真棒!可是,武先生,武二郎喝了多少碗?

生:十八碗。

师:他偏偏要过岗。告诉我,除了写打虎,为什么要写喝酒,写上岗?

生:因为课文先讲三碗不过岗,而武松喝了十八缸……

师:(笑)太好了,喝了十八缸。(学生都跟着笑了)

生:(接着说)武松喝了十八碗,从这里可以看出,武松打虎前喝了很多酒。

师:喝酒和打虎有没有关系?

生:有。(声音不是很响亮)

师:我喝十八碗能不能打死虎?

生:(笑)不能。

师:你喝十八碗能不能打死虎?

生:(笑)不能。

师:你爸爸喝十八碗能不能打死虎?

生:(笑)不能。

师:那是因为他是武松。这就说明武松打虎和喝酒有很大的关系,是不是?

生:是!(声音响亮)

师:上岗和喝酒有没有关系?

生:我觉得有,因为不上岗就碰不到老虎。

师:如果呆在店里,除非老虎来找他。(众笑)也就是说,上岗也和喝酒也有关系。我们现在说的是原因,是从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的。其实,写喝酒和上岗、打虎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性格。回忆一下课文,在喝酒那一段里,我们读到的是什么?

生:武松。

师:当然是武松了。

生:是店家和武松的对话。

师:说的真好,这是全是对话。(板书对话)再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岗那一段里,读到的是什么?

生:是武松的心理描写。

师:说的真棒!你们预习的太好了,我来的时候,说请这班的孩子把课文读熟了,把预习提示考虑一下。(板书心理活动)老虎来了,要吃他了,有时间想吗?有人商量吗?

生:没有。

师:这就只有什么了?

生:打虎。

师:这叫什么?

生:动作。

师:真棒!(板书动作)一个问题,你觉得武松是英雄吗?

生:是。

师:为什么说他是英雄?

生:因为别人三碗不过岗,而他喝了十三碗,把老虎打死了。我觉得他是英雄。

师:你说他是英雄是因为他特别能喝,而且还打死了虎,是不是?我现在拿起一把枪,“啪”一声就把老虎打死了,别看我近视,没准能练成神枪手,你说我是英雄吗?所以,我说武松不是英雄,谁来驳倒我?

生:我说武松是英雄,是因为武松喝酒之后是赤手空拳把老虎打死了,他是借着酒劲把老虎打死的。

师:如果我们这里有同学到少林寺练了一身好功夫,也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他是英雄吗?我就说他不是英雄。

生:因为那只虎伤了二、三十条大汉的性命。

师:对了,武松打虎就是为了为民除害,大白天猛虎当道,无人可以过岗。是不是?可是,我还是说武松不是英雄,他打虎的时候可没有想到,嗨,我要为民除害。(生笑)他打虎完全是自卫,他要不打死老虎,老虎就把他吃了。谁能说倒我?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现在就是老虎,谁先举手就是谁先出拳,打台上的这只老虎.

生:我觉得武松打虎完全是下意识的,一开始他不知道山上有虎,他是看了榜文才知道山上真有老虎。您说的少林寺的高手是去找虎,而武松呢,是老虎去找他,所以我觉得武松是英雄。

师:你是说他在突发的情况下,迸发了那么大的能量,不是有准备的,更说明他厉害了。这时武松的行动全都是下意识的,“嗵嗵嗵”,就把老虎打死了。(拍拍孩子的肩膀)你说的真好。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他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他不是为民除害,但是从客观的意义上,打死这只虎,景阳冈从此敢不敢过了?

生:敢过了。

师:所以,在当时他就是英雄!再问,武松致虎死命打了多少拳?

生:五、六十拳。

师:哇,太厉害了!老师刚才问了多少个问题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的问题就像命击的拳头击向了你们,有没有被击倒?我们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下面的学习将更有挑战性。问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要做的是,知道武松是什么性格,这个性格是如何推动他成为打虎英雄的。要说的是到了今天,靠铁拳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可是我们有我们的英雄戏,我们的英雄戏就是在生活中、学习中,当困难来了,当挑战来了,我们迎上去,击败它,你就是英雄,你就是武松。大家告诉我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怕不怕?

生:不怕!

二、研究武松性格,知道性格如何推动他成为英雄。

师:打开书。我们进入深入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标好了自然段,我们先看二、三段。二、三段全是什么?

生:对话。

师:人物的对话。告诉我,二、三两段全是谁和谁在说?

生:武松和店家。

师:对,就是武松和店家在说。他们在说一个中心问题,是什么?

生:在喝了三碗以后为什么不能添酒了。

师:我们说武松喝这个酒,喝得爽不爽啊?

生:不爽。

生:爽。

师:啊?!你认为爽。咱看古装戏的时候,那个李逵怎么喝酒的?(动作)抱着一个坛子这样喝。

生:缸。

师:不是缸,我看到的是坛子。(众笑)抱着坛子喝,武松是不是这样喝的?

生:不是。

师:哎呀!(拍案)他喝酒喝的很难嘛!是不是的?

生:是。

师:谁来读店家,读武松?

生:(举手)我想读店家。(女生)

师:还是个女服务员。挺好的。(众笑)谁来读武松?(没男生举手)哎哟,男同学呀,真没劲!好,我们羞一羞他们,好武松你来。(点女生),我读导引,前面的。

(师生配合读课文二、三段。)

师:读的真好,给她们掌声。有的老师说,上公开课不愿意让学生鼓掌,这是不对的哦,我们可不能做麻木不仁的观众,掌声热烈一些。

(众笑,掌声热烈。)

师:武松站起来。(读武松的女生站)你为什么什么有话不好好说,喊什么?叫什么?

生:因为我现在很想喝酒。(众笑)

师:他老不让你喝,急死了对不对?他要再不给你——

生:我就快气爆了。

师:你就在那里跳吗?

生:我就打他。(众笑)难道店里没有酒了?

师:(走到读店家的女生前)你喜欢这个客人吗?

生:我不太喜欢。

师:他都喝了你十八碗酒了,你能挣多少钱!

生:他要真出去了,真上岗了,被虎吃掉,多可惜呀!不就又伤了一条人命吗?

师:好感人啊,多好的店家啊,不但卖的酒不是假冒伪劣,而且时时为客人的安全着想。(众笑)你觉得这个客人的性格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客人有点暴。

师:(板书暴)还有吗?

生:还有点倔吧。

师:(板书倔)很好,一个字,倔。(师走到读武松的女生面前)我再来问问你,你看店家多好啊,怕你被老虎吃了,你那么固执,你怕不怕?

生:我不怕!我喝酒了,有力气了!(众笑)

师:(问读店家的女生)你再告诉我,你问什么不冲上去拦住他?就是不让他喝!为什么他要喝你就给他十八碗?

生:因为他当时已经急了,我要是再不给他,他就发疯了。(众笑)

师:你不是担心他上岗被老虎吃了吗?

生:因为我担心他,所以后来就又拦他了。

师:刚才喝酒你没拦住他,下面你要拦他什么?

生:我要拦他上岗,让他在我们店里住下来。

师:说的真好。下面这个店家又出来了,他有没有拦住武松在他店里住下来?

生:(齐说)没有。

师:看第四自然段,找到店家没有拦住武松的原因,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生自读第四自然段)

师:有武松吗?告诉我,你不肯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生:(读)“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又大虫?你少拿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是有大虫,我也不怕。”

师:我看你是有点怕哦,(众笑)谁能读出武松的那种英雄气?

(找一个女生读,再找一个男生读,男生自己加上了动作,老师就请他到台前加上动作读。学生掌声热烈。)

师:你不能回去啊,掌声表示你再来一遍。

(男生再读)

师:你如果是店家,听了武松的话,你认为武松这个人怎么样?他说他以前从来就没有听说有大虫,所以现在也没有大虫。

生:我觉得这个武松不听劝,不领好人心。

生:我觉得这个武松特别的固执。

师:(板书固执)不听劝,还特别的固执。注意了,这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就是有大虫,我也不怕”。他的固执是有本钱的,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会想,就算没有,我还是小心一点好。(众笑)所以说他的固执是有本钱的,人说三碗不过岗,他喝了多少碗?

生:十八碗。

师:他特别骄傲于自己的什么?

生:(齐说)酒量!

师:这个词太不带劲了!换一个,前面一个字换掉。

生:胆量。

师:哈哈!胆量!喝酒能喝十八碗,说他什么量?

生:海量!

师:对了!武松最大的性格特点是特别的自负,(板书自负)他先是自负于自己的海量,然后自负于自己的判断:我以前没有见过大虫,这次肯定也没有!(老师摇头晃脑,众笑)现在看第二处武松不肯留住的原因,谁来读?

分别找两个学生读。

师:现在武松不肯留住的原因是什么?他怕什么?

生:店家偷他的钱。

师:好好玩啊,他不怕老虎吃他,反而怕店家偷他的钱,害他的命。(众笑)在这里武松有一个什么性格特点?你说他鲁莽吧,他还挺怎样?

生:多疑。

师:对,多疑。(板书多疑)明明有虎,他不相信;明明店家是好店家,他怀疑人家是开人肉包子店的。这是他多疑的一面。就这样,我们的武二郎提着梢棒,兴致勃勃地上了山岗,在这个岗上,可没人跟他争了,没人跟他吵了,我们听到的,全是他的自言自语。看课本五、六、七三个自然段,把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揣摩一下他心里怎么想的。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生自读,讨论)

师:我们先看第五自然段中武松的心理活动。

(找一个学生读)

师:他说这段话的时候,是因为看见什么了?

生:树上的榜文。

师:那叫榜文吗?谁来补充说?(师再读那段话)

生:武松看见的是树上的字。

师:树皮刮掉以后刻在上面的字,那上面有没有官府的印啊?

生:没有。

师:所以他就想了,这肯定是谁写的?

生:肯定是店家写的。

师:哎呀,他好对不起店家的是不是啊?(众笑)他认为这是店家使的诡计,是——

生:是店家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可能就像他刚才想的那样,店家半夜就要图他的财,谋他的命。

师:所以他认为谁住店家的店,谁就是胆小的人。现在他又一次自负,曾经自负于自己的海量,曾经自负于自己的武功,现在又自负于自己的——

生:胆大。

师:对!看“谁怕谁就是胆小鬼”这句话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师:这是一种轻蔑,对不对?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两遍。

师:看第六自然段,又有一段心理活动,谁来读?

生读武松心理活动的一部分。

师:(问读书的孩子)有没有感叹号了?

生:没有了。

师:为什么没有了?刚才的感叹号,我们感觉武松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现在怎么没有了?

生:因为这次他真看见了官府的印,他知道这是官府的榜文,我觉得他有点害怕了。

师:哦,有点害怕了,他为什么不回去?

生:因为他死要面子,他觉得如果回去肯定会被店家耻笑的。

师:如果是你的话,你回不回去?

生:我想回去。(众笑)

师:我们说武松这个人死要面子——

生:(齐说)活受罪。

师:还不是活受罪哦,是去送死啊。(众笑)这里有一句话,“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再说。”他看见的,不是关在笼子里的虎,而是山间的虎,是饥饿的虎,如果是我,如果是你们,不是看不起你们哦,你们的能力暂时还不行,(众笑)看见了老虎就是看见了什么?

生:(思索一会儿)死神。

师:对,是死神,是死亡。可是,武松却说,我先看看再说,(众笑)我估计这时候酒劲也在起作用。大家认为这条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啊?

生:不值得。

师:对,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人说有虎,有人说没虎,我们要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安全总是好的。(众笑)我们接着看课文,刚才武松还是将信将疑,可是走着走着,嗨,他又兴奋起来了,感叹号又冒出来了,谁读?

生:哪儿有什么大虫!是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师:对,哪里有什么大虫?我没看见哦!所以,武松上山是因为他坚信山上有没有老虎?

生:没有。

师:对!我们齐读这句话,注意感叹号。

生齐读。

师:武松是英雄,并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最终让他决定上山的,是他坚信没有老虎!他走累了,看见一块石头,形状如板床,他就怎么样了?

生:躺在上面休息。

师:英雄成名,除了他的性格,除了他武功,还有时机,还有侥幸,这只老虎,如果迟出来五分钟,等他打呼噜了,哈哈,会怎么样?如果这只老虎足够聪明,嘿,小子呃,(师挽起袖子)等你睡着了我再出来(众笑),又会怎样?武松的睡觉,更能证明,他坚信有没有虎?

生:没有。

师:老虎出来了,是老天成就英雄。看下面的课文。我说第九、十自然段是最惊险的。第九自然段,是谁在进攻?

生:老虎。

师:有没有扑中?

生:没有。

师:老虎三扑三空,看第十自然段,谁进攻?

生:武松。

师:这个时候,老虎扑过去的时候,如果是我,说实话我闪不了的,我估计我会摊成一堆泥的。武松却迎了上去,拿起了梢棒,打。这说明了武松的什么?

生:勇猛。

师:对,勇猛。(板书勇猛)优点出来了。有没有打着?

生:没有。

师:我们常说武功好还要眼力好,对不对?武功特别好的,打一只苍蝇也能打着,那么大一只老虎却打空了,为什么?

生:他太紧张了。

师:对,慌,他太紧张了。同学们,在九、十两个自然段,你任选一段,读一读,体会当时的惊险。

生自由读课文。

找学生读第九自然段。

生:(声音低)“哎呀,”

师:(笑)武松不会这么叫的,“哎呀”,这不是武二郎,这是武小姐,(众笑)我们换一个同学读好不好?

(另一学生读,还是没找着感觉。)

师:同学们,老虎出来了,这是不得了的事情啊,酒都变成汗出来了,我们大家一起叫——

生:(齐读)“哎呀!”

师:好,我们干脆一齐读好不好?

(生齐读。)

师:一共闪了几闪?

生:三闪。

师:错了!再看,一共闪了几闪?

生:一共四闪。第一闪是大虫扑过来的时候闪到青石旁边,第二闪是大虫扑过来的时候又闪,第三闪是大虫掀他的时候,第四闪是虎尾剪他的时候。

师:你想像他闪的速度一定是怎么样的?

生:比闪电还快。

师:对,如果很慢会怎么样?

生:就被老虎吃掉了。

师: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武松动作极其的——

生:敏捷。

师:(板书敏捷)这个极其的敏捷可不是想快就快的哦,这也是武功的特点,而且武松这时候是高度的冷静。

生:老师,你把敏捷写反了。

师:哦,写反了,为什么?这时因为老师太激动了。(改正板书)你想啊,武松打虎都能打空了,我把字写倒了也没什么的。看第十自然段,武松闪过之后,就拿起了梢棒打。谁来读?

(找一个学生读第十自然段。)

师:现在注意了,武松和老虎面对面了,武松手里的梢棒还在,多长的梢棒?半截对不对?但是武松把梢棒丢开了。现在的武松我们说他怎么样?

生:赤手空拳。

师:老虎过来了,老虎也很愤怒啊,我怎么吃不到这个人呢?(众笑)老虎的性子也起来了,它咆哮了,生死决战开始了,我们全班同学一起上,好不好?

生:好!

师:迎着这条虎,它大白天当道,害得我们不敢过岗,二、三十条大汉都成了它腹中的美餐,它要吃英雄武二郎,不怕,迎上去,英雄成名在此一战,生死较量在此一搏,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看到地方了吗?

生:看到了。

师:没看到!看到地方了吗?

生:看到了!(声音响亮了)

师:我起个头,“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

生齐读第十自然段。

师:这时的大虫已经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尽管这样,武松后来还是做了一件事情,拿起梢棒,又把大虫捶了一顿,这说明他不放心,这说明他的性格——

生:多疑。

师:多疑?哈哈,这个时候可不是多疑了呀!这个时候是什么呀?

生:谨慎。

师:对,特别的谨慎,特别的机智,(板书机智)实际上,这个时候大势已定,英雄已经成名了,他等的是下岗,骑大马,戴红花,接受人们对英雄的崇拜。看黑板,刚才老师说了,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剖析武松的性格,看他的性格是怎样一步步把他推向景阳冈,推到老虎的口前,把老虎打死。看,老师为什么要在黑板上画这条线?

此时板书如下:

喝酒 对话 暴 倔 多疑 自负

上岗 心理活动 死要面子

打虎 动作 勇猛 敏捷 机智

生:上面是打虎前发生的事情,下面是打虎时发生的事情。

师:哦,很好,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我觉得上面主要是武松的缺点,下面主要是武松的缺点。

师:对,上面主要是优点,下面主要是优点。

生:错了!是上面是缺点,下面是缺点。

师:哈哈,一棒又打空了,这要是武松,肯定就被老虎吃了!(众笑)我要问问同学们,唉,我找两个武松(让前面两个学生到台前),这个武松只有优点,他勇猛,敏捷,机智。这个武松缺点多多,他勇猛,敏捷,机智,但是他暴躁、倔强,他多疑、死要面子,还非常自负。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个武松?

生:喜欢缺点多多的武松。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如果没有缺点,就不会上岗,就打不死老虎,就成不了英雄。

师:说的很好,你的意思就是说是武松的缺点把它推上岗的,同学们想,如果武松不暴躁,不倔强,他文明礼貌,温文尔雅,非常有武德,(众笑)店家说三碗不过岗,好,我喝两碗半,(众笑)店家说,二、三十条好汉一起才能上岗,好,我们结成伙,团结友爱,一起上岗,(众笑)武松临走时还要对店家说,谢谢你免我一死,否则我就要被老虎吃掉了。(众笑)如果武松不暴躁,不倔强,如果武松不多疑,不自负,不死要面子,当然,我不希望同学们这样,骂一顿有什么了不起的,活着最重要对不对?(众笑)如果武松没有这些缺点,就来不到老虎面前。所以,是武松的缺点推动他来到老虎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勇猛、敏捷、机智。大家看我画一样东西,(老师在黑板上斜画一条粗粗的线)大家认为这是上坡还是下坡?

生:如果从上面看就是上坡,从下面看就是下坡。

师:对,上坡下坡是一条路,优点缺点是一个人,英雄因为优点而可敬,因为缺点而可爱,而可信。好,下课!

2、景阳冈课堂实录(二)

去年冬天,《中国教师报》的记者茅卫东采访看云时,找到了看云以前教过的孩子,他们告诉记者的竟然是——

薛老师有两大心病,是别人不能问的,一是体重多少斤,一是近视多少度。

他们写作业的时候,薛老师就读书,读到感动的地方就到教室后面哭。

薛老师还喜欢一边品茶一边读,学校不准老师在课堂上喝水,薛老师就拿一摞本子挡住茶壶,对他们说:“同学们,这里什么也没有,你们什么也没看见。”他们齐呼:“没看见!”

薛老师很孝顺,每个周末都回家陪伴妈妈;薛老师从来不让儿子吃独食……

当时的看云,大为诧异。事后她才明白过来,潜意识里,他们师生都喜欢“跑题”。

呵呵,又说到“课”外去了。

然而!正是这样的跑题,培植了师生之间类似亲人的感情;正是这样的“跑题”,孩子们看见了教师的另一面,更私人,也更真实的另一面——这往往是一种更强大的教育力量。

“跑题”跑出的,是智慧和人格。它的背后,仍然是看云一贯的坚守——

“我要尽量深的潜入生活,潜入自我,潜入学生和书籍里,让自己从最深的内殿变得丰富灵动起来——这样,跑题不跑题都会成为美丽的时刻。”

四,“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面地听看云上课。

《景阳冈》素朴之极,绚烂之极,令听课的老师扼腕长叹:这哪里是一日之功!这样的课,如何学得来?这节课就是看云,看云就是这节课。热闹处她大笑,惊险时她拍案,紧张时她撸起袖子,着急时她甚至跳起来,孩子们的情绪也因了台上的这个老师而时时变化着,她对整个氛围超强的感受力和把握能力是别人所无法复制的。

然而,课上下来,看云也一下子安静下来,安静地坐在那里,微笑不语。这节课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她不问。因为她知道,她的课来于她自己的思想。这与谦虚与否没有关系。好与不好,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她已了然于胸。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看云的这句话,曾经在朋友中广为流传。如何体现新课标?如何体现阅读教学的完整流程?如何让老师听了之后有章可循?这些我们其实一直很在乎的观摩课的“规则”,在看云那里,是不存在的。

她说,她就是要上出她自己。“在实践中学习、积累、思考——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确认相对恒定的价值追求。从容应对各种浪潮,既有所吸纳,又有所坚持。一切经过我的思考,依据我的情况,服从我的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决定扬弃取舍。”

最重要的是——这种稳定,不是谁能给予,只能自己求得。

我于是懂得,没有人能教会语文老师怎么上课,就像作文写的好的孩子,都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一样。对此,看云告诉我,善变者所以善变是因为:第一,他们有变化的能力;第二,他们无所坚守。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也更深的体会到看云对我的影响。一位同事说,她们看到了我飞翔的姿态,是看云,让我的双翼更加丰满。我深以为然,也深以为幸。回想刚毕业的时候,就开始听贾志敏老师的作文课,十几年下来,名师不断,听课不止,我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课堂在哪里。

只因为我无所坚守。

坐在看云的课堂上,我比任何时候都明白,是那么多年寂寞的读书、思考与写作,才成就了今天的看云。因此,看云的课堂,更深的意义是唤醒。“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这将是终生我孜孜以求的。什么时候,我能底气浩然的说出这句话,我的学生,就是有福的了。

一、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武松成为英雄的原因

师:把书合起来,我不说翻书不要翻书。齐读课题。

生:景阳冈。

师:发生了什么事?告诉我。

生:武松打虎。

师:(板书:打虎)除了打虎,还写了什么事?

生:还写了打虎之前武松在景阳冈吃酒。

师:也可以说喝酒,(板书喝酒)老师在中间留了一个空?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上岗。

师:太好了,上岗。(板书上岗)店店前的旗子上写着五个字,叫什么?

生:三碗不过冈。

师:你想一想,酒家写这五个字的时候是什么心理?哈哈,我的酒三碗就叫你们倒掉。

生:我觉得酒家写这五个字的时候非常自豪。

师:你念这五个字。

生:三碗不过岗。

师:哎哟,谁能念出自豪?

生:三碗不过岗。

师:真棒!可是,武先生,武二郎喝了多少碗?

生:十八碗。

师:他偏偏要过岗。告诉我,除了写打虎,为什么要写喝酒,写上岗?

生:因为课文先讲三碗不过岗,而武松喝了十八缸……

师:(笑)太好了,喝了十八缸。(学生都跟着笑了)

生:(接着说)武松喝了十八碗,从这里可以看出,武松打虎前喝了很多酒。

师:喝酒和打虎有没有关系?

生:有。(声音不是很响亮)

师:我喝十八碗能不能打死虎?

生:(笑)不能。

师:你喝十八碗能不能打死虎?

生:(笑)不能。

师:你爸爸喝十八碗能不能打死虎?

生:(笑)不能。

师:那是因为他是武松。这就说明武松打虎和喝酒有很大的关系,是不是?

生:是!(声音响亮)

师:上岗和喝酒有没有关系?

生:我觉得有,因为不上岗就碰不到老虎。

师:如果呆在店里,除非老虎来找他。(众笑)也就是说,上岗也和喝酒也有关系。我们现在说的是原因,是从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的。其实,写喝酒和上岗、打虎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性格。回忆一下课文,在喝酒那一段里,我们读到的是什么?

生:武松。

师:当然是武松了。

生:是店家和武松的对话。

师:说的真好,这是全是对话。(板书对话)再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岗那一段里,读到的是什么?

生:是武松的心理描写。

师:说的真棒!你们预习的太好了,我来的时候,说请这班的孩子把课文读熟了,把预习提示考虑一下。(板书心理活动)老虎来了,要吃他了,有时间想吗?有人商量吗?

生:没有。

师:这就只有什么了?

生:打虎。

师:这叫什么?

生:动作。

师:真棒!(板书动作)一个问题,你觉得武松是英雄吗?

生:是。

师:为什么说他是英雄?

生:因为别人三碗不过岗,而他喝了十三碗,把老虎打死了。我觉得他是英雄。

师:你说他是英雄是因为他特别能喝,而且还打死了虎,是不是?我现在拿起一把枪,“啪”一声就把老虎打死了,别看我近视,没准能练成神枪手,你说我是英雄吗?所以,我说武松不是英雄,谁来驳倒我?

生:我说武松是英雄,是因为武松喝酒之后是赤手空拳把老虎打死了,他是借着酒劲把老虎打死的。

师:如果我们这里有同学到少林寺练了一身好功夫,也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他是英雄吗?我就说他不是英雄。

生:因为那只虎伤了二、三十条大汉的性命。

师:对了,武松打虎就是为了为民除害,大白天猛虎当道,无人可以过岗。是不是?可是,我还是说武松不是英雄,他打虎的时候可没有想到,嗨,我要为民除害。(生笑)他打虎完全是自卫,他要不打死老虎,老虎就把他吃了。谁能说倒我?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现在就是老虎,谁先举手就是谁先出拳,打台上的这只老虎.

生:我觉得武松打虎完全是下意识的,一开始他不知道山上有虎,他是看了榜文才知道山上真有老虎。您说的少林寺的高手是去找虎,而武松呢,是老虎去找他,所以我觉得武松是英雄。

师:你是说他在突发的情况下,迸发了那么大的能量,不是有准备的,更说明他厉害了。这时武松的行动全都是下意识的,“嗵嗵嗵”,就把老虎打死了。(拍拍孩子的肩膀)你说的真好。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他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他不是为民除害,但是从客观的意义上,打死这只虎,景阳冈从此敢不敢过了?

生:敢过了。

师:所以,在当时他就是英雄!再问,武松致虎死命打了多少拳?

生:五、六十拳。

师:哇,太厉害了!老师刚才问了多少个问题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的问题就像命击的拳头击向了你们,有没有被击倒?我们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下面的学习将更有挑战性。问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要做的是,知道武松是什么性格,这个性格是如何推动他成为打虎英雄的。要说的是到了今天,靠铁拳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可是我们有我们的英雄戏,我们的英雄戏就是在生活中、学习中,当困难来了,当挑战来了,我们迎上去,击败它,你就是英雄,你就是武松。大家告诉我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怕不怕?

生:不怕!

二、研究武松性格,知道性格如何推动他成为英雄。

师:打开书。我们进入深入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标好了自然段,我们先看二、三段。二、三段全是什么?

生:对话。

师:人物的对话。告诉我,二、三两段全是谁和谁在说?

生:武松和店家。

师:对,就是武松和店家在说。他们在说一个中心问题,是什么?

生:在喝了三碗以后为什么不能添酒了。

师:我们说武松喝这个酒,喝得爽不爽啊?

生:不爽。

生:爽。

师:啊?!你认为爽。咱看古装戏的时候,那个李逵怎么喝酒的?(动作)抱着一个坛子这样喝。

生:缸。

师:不是缸,我看到的是坛子。(众笑)抱着坛子喝,武松是不是这样喝的?

生:不是。

师:哎呀!(拍案)他喝酒喝的很难嘛!是不是的?

生:是。

师:谁来读店家,读武松?

生:(举手)我想读店家。(女生)

师:还是个女服务员。挺好的。(众笑)谁来读武松?(没男生举手)哎哟,男同学呀,真没劲!好,我们羞一羞他们,好武松你来。(点女生),我读导引,前面的。

(师生配合读课文二、三段。)

师:读的真好,给她们掌声。有的老师说,上公开课不愿意让学生鼓掌,这是不对的哦,我们可不能做麻木不仁的观众,掌声热烈一些。

(众笑,掌声热烈。)

师:武松站起来。(读武松的女生站)你为什么什么有话不好好说,喊什么?叫什么?

生:因为我现在很想喝酒。(众笑)

师:他老不让你喝,急死了对不对?他要再不给你——

生:我就快气爆了。

师:你就在那里跳吗?

生:我就打他。(众笑)难道店里没有酒了?

师:(走到读店家的女生前)你喜欢这个客人吗?

生:我不太喜欢。

师:他都喝了你十八碗酒了,你能挣多少钱!

生:他要真出去了,真上岗了,被虎吃掉,多可惜呀!不就又伤了一条人命吗?

师:好感人啊,多好的店家啊,不但卖的酒不是假冒伪劣,而且时时为客人的安全着想。(众笑)你觉得这个客人的性格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客人有点暴。

师:(板书暴)还有吗?

生:还有点倔吧。

师:(板书倔)很好,一个字,倔。(师走到读武松的女生面前)我再来问问你,你看店家多好啊,怕你被老虎吃了,你那么固执,你怕不怕?

生:我不怕!我喝酒了,有力气了!(众笑)

师:(问读店家的女生)你再告诉我,你问什么不冲上去拦住他?就是不让他喝!为什么他要喝你就给他十八碗?

生:因为他当时已经急了,我要是再不给他,他就发疯了。(众笑)

师:你不是担心他上岗被老虎吃了吗?

生:因为我担心他,所以后来就又拦他了。

师:刚才喝酒你没拦住他,下面你要拦他什么?

生:我要拦他上岗,让他在我们店里住下来。

师:说的真好。下面这个店家又出来了,他有没有拦住武松在他店里住下来?

生:(齐说)没有。

师:看第四自然段,找到店家没有拦住武松的原因,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生自读第四自然段)

师:有武松吗?告诉我,你不肯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生:(读)“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又大虫?你少拿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是有大虫,我也不怕。”

师:我看你是有点怕哦,(众笑)谁能读出武松的那种英雄气?

(找一个女生读,再找一个男生读,男生自己加上了动作,老师就请他到台前加上动作读。学生掌声热烈。)

师:你不能回去啊,掌声表示你再来一遍。

(男生再读)

师:你如果是店家,听了武松的话,你认为武松这个人怎么样?他说他以前从来就没有听说有大虫,所以现在也没有大虫。

生:我觉得这个武松不听劝,不领好人心。

生:我觉得这个武松特别的固执。

师:(板书固执)不听劝,还特别的固执。注意了,这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就是有大虫,我也不怕”。他的固执是有本钱的,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会想,就算没有,我还是小心一点好。(众笑)所以说他的固执是有本钱的,人说三碗不过岗,他喝了多少碗?

生:十八碗。

师:他特别骄傲于自己的什么?

生:(齐说)酒量!

师:这个词太不带劲了!换一个,前面一个字换掉。

生:胆量。

师:哈哈!胆量!喝酒能喝十八碗,说他什么量?

生:海量!

师:对了!武松最大的性格特点是特别的自负,(板书自负)他先是自负于自己的海量,然后自负于自己的判断:我以前没有见过大虫,这次肯定也没有!(老师摇头晃脑,众笑)现在看第二处武松不肯留住的原因,谁来读?

分别找两个学生读。

师:现在武松不肯留住的原因是什么?他怕什么?

生:店家偷他的钱。

师:好好玩啊,他不怕老虎吃他,反而怕店家偷他的钱,害他的命。(众笑)在这里武松有一个什么性格特点?你说他鲁莽吧,他还挺怎样?

生:多疑。

师:对,多疑。(板书多疑)明明有虎,他不相信;明明店家是好店家,他怀疑人家是开人肉包子店的。这是他多疑的一面。就这样,我们的武二郎提着梢棒,兴致勃勃地上了山岗,在这个岗上,可没人跟他争了,没人跟他吵了,我们听到的,全是他的自言自语。看课本五、六、七三个自然段,把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揣摩一下他心里怎么想的。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生自读,讨论)

师:我们先看第五自然段中武松的心理活动。

(找一个学生读)

师:他说这段话的时候,是因为看见什么了?

生:树上的榜文。

师:那叫榜文吗?谁来补充说?(师再读那段话)

生:武松看见的是树上的字。

师:树皮刮掉以后刻在上面的字,那上面有没有官府的印啊?

生:没有。

师:所以他就想了,这肯定是谁写的?

生:肯定是店家写的。

师:哎呀,他好对不起店家的是不是啊?(众笑)他认为这是店家使的诡计,是——

生:是店家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可能就像他刚才想的那样,店家半夜就要图他的财,谋他的命。

师:所以他认为谁住店家的店,谁就是胆小的人。现在他又一次自负,曾经自负于自己的海量,曾经自负于自己的武功,现在又自负于自己的——

生:胆大。

师:对!看“谁怕谁就是胆小鬼”这句话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师:这是一种轻蔑,对不对?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两遍。

师:看第六自然段,又有一段心理活动,谁来读?

生读武松心理活动的一部分。

师:(问读书的孩子)有没有感叹号了?

生:没有了。

师:为什么没有了?刚才的感叹号,我们感觉武松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现在怎么没有了?

生:因为这次他真看见了官府的印,他知道这是官府的榜文,我觉得他有点害怕了。

师:哦,有点害怕了,他为什么不回去?

生:因为他死要面子,他觉得如果回去肯定会被店家耻笑的。

师:如果是你的话,你回不回去?

生:我想回去。(众笑)

师:我们说武松这个人死要面子——

生:(齐说)活受罪。

师:还不是活受罪哦,是去送死啊。(众笑)这里有一句话,“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再说。”他看见的,不是关在笼子里的虎,而是山间的虎,是饥饿的虎,如果是我,如果是你们,不是看不起你们哦,你们的能力暂时还不行,(众笑)看见了老虎就是看见了什么?

生:(思索一会儿)死神。

师:对,是死神,是死亡。可是,武松却说,我先看看再说,(众笑)我估计这时候酒劲也在起作用。大家认为这条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啊?

生:不值得。

师:对,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人说有虎,有人说没虎,我们要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安全总是好的。(众笑)我们接着看课文,刚才武松还是将信将疑,可是走着走着,嗨,他又兴奋起来了,感叹号又冒出来了,谁读?

生:哪儿有什么大虫!是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师:对,哪里有什么大虫?我没看见哦!所以,武松上山是因为他坚信山上有没有老虎?

生:没有。

师:对!我们齐读这句话,注意感叹号。

生齐读。

师:武松是英雄,并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最终让他决定上山的,是他坚信没有老虎!他走累了,看见一块石头,形状如板床,他就怎么样了?

生:躺在上面休息。

师:英雄成名,除了他的性格,除了他武功,还有时机,还有侥幸,这只老虎,如果迟出来五分钟,等他打呼噜了,哈哈,会怎么样?如果这只老虎足够聪明,嘿,小子呃,(师挽起袖子)等你睡着了我再出来(众笑),又会怎样?武松的睡觉,更能证明,他坚信有没有虎?

生:没有。

师:老虎出来了,是老天成就英雄。看下面的课文。我说第九、十自然段是最惊险的。第九自然段,是谁在进攻?

生:老虎。

师:有没有扑中?

生:没有。

师:老虎三扑三空,看第十自然段,谁进攻?

生:武松。

师:这个时候,老虎扑过去的时候,如果是我,说实话我闪不了的,我估计我会摊成一堆泥的。武松却迎了上去,拿起了梢棒,打。这说明了武松的什么?

生:勇猛。

师:对,勇猛。(板书勇猛)优点出来了。有没有打着?

生:没有。

师:我们常说武功好还要眼力好,对不对?武功特别好的,打一只苍蝇也能打着,那么大一只老虎却打空了,为什么?

生:他太紧张了。

师:对,慌,他太紧张了。同学们,在九、十两个自然段,你任选一段,读一读,体会当时的惊险。

生自由读课文。

找学生读第九自然段。

生:(声音低)“哎呀,”

师:(笑)武松不会这么叫的,“哎呀”,这不是武二郎,这是武小姐,(众笑)我们换一个同学读好不好?

(另一学生读,还是没找着感觉。)

师:同学们,老虎出来了,这是不得了的事情啊,酒都变成汗出来了,我们大家一起叫——

生:(齐读)“哎呀!”

师:好,我们干脆一齐读好不好?

(生齐读。)

师:一共闪了几闪?

生:三闪。

师:错了!再看,一共闪了几闪?

生:一共四闪。第一闪是大虫扑过来的时候闪到青石旁边,第二闪是大虫扑过来的时候又闪,第三闪是大虫掀他的时候,第四闪是虎尾剪他的时候。

师:你想像他闪的速度一定是怎么样的?

生:比闪电还快。

师:对,如果很慢会怎么样?

生:就被老虎吃掉了。

师: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武松动作极其的——

生:敏捷。

师:(板书敏捷)这个极其的敏捷可不是想快就快的哦,这也是武功的特点,而且武松这时候是高度的冷静。

生:老师,你把敏捷写反了。

师:哦,写反了,为什么?这时因为老师太激动了。(改正板书)你想啊,武松打虎都能打空了,我把字写倒了也没什么的。看第十自然段,武松闪过之后,就拿起了梢棒打。谁来读?

(找一个学生读第十自然段。)

师:现在注意了,武松和老虎面对面了,武松手里的梢棒还在,多长的梢棒?半截对不对?但是武松把梢棒丢开了。现在的武松我们说他怎么样?

生:赤手空拳。

师:老虎过来了,老虎也很愤怒啊,我怎么吃不到这个人呢?(众笑)老虎的性子也起来了,它咆哮了,生死决战开始了,我们全班同学一起上,好不好?

生:好!

师:迎着这条虎,它大白天当道,害得我们不敢过岗,二、三十条大汉都成了它腹中的美餐,它要吃英雄武二郎,不怕,迎上去,英雄成名在此一战,生死较量在此一搏,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看到地方了吗?

生:看到了。

师:没看到!看到地方了吗?

生:看到了!(声音响亮了)

师:我起个头,“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

生齐读第十自然段。

师:这时的大虫已经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尽管这样,武松后来还是做了一件事情,拿起梢棒,又把大虫捶了一顿,这说明他不放心,这说明他的性格——

生:多疑。

师:多疑?哈哈,这个时候可不是多疑了呀!这个时候是什么呀?

生:谨慎。

师:对,特别的谨慎,特别的机智,(板书机智)实际上,这个时候大势已定,英雄已经成名了,他等的是下岗,骑大马,戴红花,接受人们对英雄的崇拜。看黑板,刚才老师说了,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剖析武松的性格,看他的性格是怎样一步步把他推向景阳冈,推到老虎的口前,把老虎打死。看,老师为什么要在黑板上画这条线?

此时板书如下:

喝酒 对话 暴 倔 多疑 自负

上岗 心理活动 死要面子

打虎 动作 勇猛 敏捷 机智

生:上面是打虎前发生的事情,下面是打虎时发生的事情。

师:哦,很好,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我觉得上面主要是武松的缺点,下面主要是武松的缺点。

师:对,上面主要是优点,下面主要是优点。

生:错了!是上面是缺点,下面是缺点。

师:哈哈,一棒又打空了,这要是武松,肯定就被老虎吃了!(众笑)我要问问同学们,唉,我找两个武松(让前面两个学生到台前),这个武松只有优点,他勇猛,敏捷,机智。这个武松缺点多多,他勇猛,敏捷,机智,但是他暴躁、倔强,他多疑、死要面子,还非常自负。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个武松?

生:喜欢缺点多多的武松。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如果没有缺点,就不会上岗,就打不死老虎,就成不了英雄。

师:说的很好,你的意思就是说是武松的缺点把它推上岗的,同学们想,如果武松不暴躁,不倔强,他文明礼貌,温文尔雅,非常有武德,(众笑)店家说三碗不过岗,好,我喝两碗半,(众笑)店家说,二、三十条好汉一起才能上岗,好,我们结成伙,团结友爱,一起上岗,(众笑)武松临走时还要对店家说,谢谢你免我一死,否则我就要被老虎吃掉了。(众笑)如果武松不暴躁,不倔强,如果武松不多疑,不自负,不死要面子,当然,我不希望同学们这样,骂一顿有什么了不起的,活着最重要对不对?(众笑)如果武松没有这些缺点,就来不到老虎面前。所以,是武松的缺点推动他来到老虎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勇猛、敏捷、机智。大家看我画一样东西,(老师在黑板上斜画一条粗粗的线)大家认为这是上坡还是下坡?

生:如果从上面看就是上坡,从下面看就是下坡。

师:对,上坡下坡是一条路,优点缺点是一个人,英雄因为优点而可敬,因为缺点而可爱,而可信。好,下课!

3、我教《冬天》(课堂实录)(荷塘月色)

2003年4月15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

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篇散文,多次给我的学生朗读。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就讲《冬天》。虽然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学生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我的课就算成功了。

下面,就是我根据教学录像整理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我必须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这叫‘读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

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

“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 “嗯,流泪的同学很少。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

然后,我问大家:“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前读过没有?”

学生们回答:“没有。”

“没有读过?哦。李老师却特别喜欢这篇文章。这样,对于这篇文章,我先不忙读,而由你们先读一遍。不要齐读,而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同学们也许会读出些味道的。好,现在大家开始读吧!”

学生们开始朗读。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我看到一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走到他身旁表扬他:“这位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大家要向他学习!”

五分钟过去了,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于是我说:“好,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下面,李老师也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有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感情。同样,下面李老师的朗读,也体现了李老师的理解并加进了我的感情。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把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语句勾画一下。”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我开始朗读。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但我已经给我历届学生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教室里,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学生。“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们也没有任何声息,大家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

我终于打破了沉寂:“今天李老师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给大家讲,当然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好,我们现在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先看‘读出自己’。邻近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地互相交流,教室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

“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当一位女学生举起手时,我对她说:“好,先请这位女同学说说。”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我读到这一句,想像朱自清和他父亲一起吃豆腐,屋子虽然很暗,但亲情却很浓。我想起了我父亲给我讲过的他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那种亲情很能引起我的联想和共鸣。”

“好,请坐。”当她坐下后,我对全班学生说道,“她说她父亲给她讲过类似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共鸣。我不禁感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好,哪位同学再说说?”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

“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过手吧!”我走向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全场鼓掌。

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

“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我充满理解的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

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

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

另一位学生发言说:“我最喜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读出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是多么慈祥地为孩子夹豆腐。还有孩子饿了的时候那急切的心情,眼巴巴的望着那锅。这一细节特别形象,特别……”

“特别传神!是吧?”我补充道,“聊聊数语,却把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

她使劲地点头:“对对。还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就这么淡淡的一句,写出了思念朋友的惆怅,多年前的好朋友没有了消息。冬天总是令人想起往事,令人惆怅。”

“很好!请坐。后面那位举手的同学请说!”我又抽了一位学生。

“我觉得第一段很好,这一段与我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像。这部电影叫《我最中意的雪天》,是荷兰故事片。写了一个家庭非常温馨的情景。我的家庭也很温馨,所以我对这一段感触颇深。”

“好呀!那你也可以写一篇以你家温馨生活为内容的《冬天》!”我说,“这位同学由这篇散文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电影,进而又联想到自己的家庭。这也是一种‘读出自己’!”

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子:“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她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

她又说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着她那流泪的脸庞,全场的人都感动了,鼓掌响了起来!

她平息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还有‘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一句,也逼真地写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另外,还有一句我很感动。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还有‘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她的发言让我也很感动:“非常好!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道自己爸爸给自己夹菜。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也许就不是这样想的,面对饭桌上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会埋怨父母:‘烦不烦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张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这位同学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突然提高了声音:“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

如雷的掌声再次响起……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上面几位同学就叫‘读进去了’!他们所说的,都不是我分析出来的,也不需要我分析。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摆进去,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的。――还有没有同学要说呀?好,请这位男同学发表看法。”

一男生:“我读了全文,最后一段,也就是最后一句最能打动我:‘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因为我由这一句想到了我的班级生活,也是充满温暖的;我还想到过去初中的同学,虽然现在我已经上高一了,但常常想念初中的班级生活,想起来就感到温暖。”

“好,这位同学由文中的语句想到了班级生活。这也叫‘读出了自己’。”我刚评论完,就看到又有许多手举了起来,我说:“是呀,这篇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太多!举手想发言的同学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听更多的同学谈他们的感受,但仅以上同学所提到的文中精彩之处,就足以让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体会到的更多的美,大家还可以在课后继续交流。”

刚才举手的学生带着遗憾表情的把手放了下去。于是我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我们这是一个自由论坛,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说说自己不喜欢的理由。或者有同学感到文中有不太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总之,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好,有同学举手了。请!”

一位男生说:“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我觉得这‘渐渐’和‘快’叠在一起有些不太通顺。”

“嗯,‘我渐渐地快睡着了。’你觉得不太通顺。那么其他同学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呢?”我没有急于解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是先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呵呵,同学们提出问题,不要都等着我来解答,你们也可以动脑筋,你们也可以解答的。嗯,没有不同意见,那说明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质疑。那我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认为,这句话按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渐渐’与‘快’放在一起,是不太规范。但是大家要注意,这篇文章写于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白话文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类似的语言现象,我们在读鲁迅的文章时,读冰心早期的作品时,都可以发现。因此,我认为,似乎不必苛求。好,还有啥问题呀?”

又一位男生站了起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

“嗯,这位同学认为本文通篇都没有写冬天,文不对题。我认为,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我笑着这样评价他的提问。

全场大笑,这位男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认真地说:“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请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女生说:“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他没有读进去,没有‘读出自己’。”

全场又大笑。

但她继续说:“朱自清主要是着力写感情,而不是写景。同时这种感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而不是张扬的,因此,他的文章不是水样的文章,而是酒样的文章!”

我说:“好,这是你的看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理由呢?”

另外一女生举手发言说:“《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

“好,我认为她说得非常好!就是说,这几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冬天。”我一边评价她的发言,一边看了看刚才提问那个男生,他摇了摇头,“哦,好像刚才题问的那位同学还是不同意,好,你说吧!”

他反驳道:“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得好像有点不太对吧!所谓含蓄并不等于不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呀!比如你到珠宝行去,一个劲地说这戒指非常漂亮非常漂亮,可别人仍然不知道你是想买还是不想买呀!”

我问他:“那么刚才第二位同学说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为题,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不要紧的,你实话实说,我非常欣赏你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这不叫固执,没有想通就是没有想通嘛!”

“还是不同意。”他说。

我问:“为什么?”

“因为即使这些事都发生在冬天,但既然以冬天为题,还是应该有一些写冬天的句子才好。”

“哦,你认为还是应该直接写冬天,就像《济南的冬天》一样,是吧?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冬天没有呢?”

多数学生纷纷说:“写了。”而且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你看,又有不少同学要反驳你了。好,那位穿红衣服的同学说。”

被叫的女生发言说:“我想说,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而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

我又抽一位举手的学生发表看法,她说:“我想补充的是,作者以《冬天》为题,是因为这几件事不但都发生在冬天,而且这几件事都给作者以温暖的感觉。”

我追问:“为什么会给作者以温暖?”

“因为这些亲情友情令作者怀念,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来就特别温暖。这种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种衬托。”

我点头道:“嗯,她又说出一个理由:以‘冬天’为题不仅仅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而且更因为以冬天为背景,更能反衬出这些小事的温馨。”

我转身问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请问这位同学,你同不同意她的观点:以冬天的寒冷,反衬出家庭和友情的温馨?”

他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

“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家都笑了起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语文课应该充满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碰撞,同学之间也可以碰撞。我还想补充一点: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没有写到冬天,其实,文章是写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直接描写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时都在提到冬天:‘说起冬天’‘又是冬天’‘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你们看,这几天有大风大雪吗?呵呵,没有。所以,这篇文章是写到了冬天的,只不过是把冬天作为背景来写的。”

我继续问:“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吗?好,这位男同学请说。”

一男生说:“作者这样写,‘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这话是什么意思?”

“好,请问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无人解答?”我忍不住开了个玩笑,“嗯,关键是同学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啊!”

学生们开怀地大笑起来。

一女生举手发言说:“我理解,朱自清是刚搬到这里的,他这里是想说明他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正因为这样,一家人才显得很温馨。”

我问:“你的意思是说,朱自清这里写寂寞都是为了铺垫,正是在这寂寞中,一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是吗?”

“是的。”她点点头坐下了。

又一女生站了起来:“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那时候,他们不象我们现在有许多消遣,他们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玩――那时的社会背景就是那样,所以他们一家人只能团坐在火炉旁,心贴得更紧了,彼此互相温暖着。”

“嗯,很好!我完全同意你们的理解。看,我想说的话都被你们说完了。”

一男生举手问:“第二自然段说‘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我想问,他们醒的是哪一场梦?”

“好呀,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像醒了一场梦。’是怎么回事呢?谁能回答?”

沉默。学生们都在思考。

一位女生举手了:“前面写的环境一直非常安静,作者和朋友在一起心境恬静,冬天的西湖游人也很少,后面到了寺里面,就很嘈杂,还有佛婆念佛的声音也很大,所以就像一场梦醒了。”

我补充道:“是的,刚才作者和他的朋友在湖面上已经陶醉了,快睡着了。现在一下来到这喧嚣的地方,好像梦被吵醒了。这里是个对比。是吗?好,请坐。”

又一位男生提问:“‘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我不明白,‘她们母子三个’为什么要对着‘我’笑。”

“是呀,为什么要对他笑呀?呵呵呵呵……”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学生们也笑了起来。

我首先表扬这位提问的学生:“我很赞赏这位同学,他有问就提,他不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比较简单就不提。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呀?”

一女生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亲情,因为每次我回到家里,爸爸妈妈

都会对我笑:‘回来了?’”

“是呀!”我对那位提问的男生说,“你回家的时候,你爸爸妈妈没有对你笑?笑不笑呀?”

众笑。那位提问的男生点头,小声说:“也笑的。”

“这就对了!你爸爸妈妈对你的笑和朱自清这里写到的笑是一样的――看到自己的亲人回来了,情不自禁的笑容就会洋溢在脸上。”

学生们大笑。

“好,那位举手男同学还要提什么问题?”

“第一段的第二行:‘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我觉得这里用‘白狐大衣’的比喻不太恰当。还有这一段最后一句:‘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里的‘掉’字,我感觉也不太恰当。”

我说:“白狐大衣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当然是可以讨论的。我理解,这里是取其白而滑。白狐大衣外面是光滑的。当然我也没有穿过白狐大衣。(众笑)这只是我的想像。另外,关于这个‘掉’字,应该说这里写的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筷子上掉下来’,当然是不是还有比掉更好的字,大家还可以研究。大家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呀?”

举手的人越来越多。

“哟!想提问的人越来越多了!呵呵,但是我不问了,(众笑)因为快下课了。不过,我看到你们那么多的人举手想提问,我就感觉我这堂课上的特别成功。呵呵!(众笑)为什么呢?你们‘读进去’了嘛!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我的任务并不是把你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也不可能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务是开启你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你们思想的火炬!让你们真正‘读进去’。其实,你们问我的问题我并非都能解答的,比如刚才有同学私下问我:‘李老师,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呀?’(众笑)我真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确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但我可以下来查有关资料,下次如果我再讲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了。不过,,我这里想顺便问问,在座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哪位听课的老师知道,帮助我解答一下? ”

没有人举手,我正想结束教学,突然一位男生举手了。

“好,请这位男同学回答。”

他站起来大声说:“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

我正想问他的依据何在,却看到他刚才是在读文中的一句话,我恍然大悟:“嗯?啊,对了,文章中前面有一句话:‘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这不就是答案吗?”

全场鼓掌!

“哎呀,你这个回答提醒了李老师:我读得是多么粗心啊!在这一点上,你超过李老师了!同学们,陶行知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现在我就崇拜他!”

全场大笑,掌声如雷。

“最后还有几分钟――啊,其实没有几分钟了――我简单谈谈我的体会。同学们应该注意这篇文章中的细节,要善于关注细节!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是细节;还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也是细节;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还有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是细节……本来我还准备了另外两篇文章,一篇是写我和我学生的故事,主要写我和我学生之间的互相思念;还有一篇是写我童年的一件往事,是我五六岁时一次迷路后怎样被一群红领巾送回家的,我的感受也是通过许多细节来表现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给大家讲了,但同学们可以在课外认真读读。当然,关注细节,决不仅仅是写文章,作文和做人是统一的,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到父亲给自己夹菜时忍不住流泪了,她想起自己回家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便很感动,这些都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的。所以,无论作人还是作文,请从关注细节做起!――下课!同学们再见!”

“老师再见!”

全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003年4月19日 根据实况录像整理

整理后记:

这是一次“突然袭击”的公开课,事前一点准备都没有。但上下来不但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很好,而且我自己也觉得不错(教师也需要自我欣赏和自我鼓励的)。细细想来,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对话”是新课程理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儿之一。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当然,教师也参与其中,分享学生的收获,共享美文。

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何在?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老师灌给他10分强!

而事实上,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大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和“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也是教师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追求的“民主”“平等”“和谐”“自主”“探究”……都自然而然呈现了出来。当那位女生由朱自清的父亲“夹豆腐”想到自己父亲给自己夹菜而流下眼泪时,当学生们围绕文章题为《冬天》是否“文不对题”而争鸣时,当最后一位发言的那位学生说出关于“阿弥陀佛生日”的答案时……我由衷地感到:任何人为“导演”的“高潮”、“亮点”都不及学生感情激荡、思想喷涌时所自然而然绽放的心灵花朵更为灿烂夺目!

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是低估学生的智慧,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这次执教《冬天》,我再次这样提醒自己。我的成功也在于此。

附:

冬 天

朱 自 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熏,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选自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朱自清散文》)

4、《麋鹿》课堂实录(蒋军晶)(上半部)

一、开场白:

师:同学们在舞台上上课有经验吗?

生:没有!

师:没有,那老师把我的一点经验传授给大家,好吗?

师:舞台上课要注意什么?第一,因为咱们教室非常大,所以待会说话的时候,我会把话筒递给你,不着急,慢慢地说,好吗?

生:好!

师:然后读课文的时候要抬头挺胸的读,这样声音才会放出来,这是老师第二个经验,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第三,你看这个屏幕啊,不是朝咱们这个方向的,不太容易看,待会有一段话在屏幕上,所以后面的同学待会可以站起来侧着身子看,好不好?尽量看清楚,不要怕难为情!明白吗?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咱们就可以把课上好,我们继续再聊一聊好吗?

生:好。

师:我想了解一下《麋鹿》这篇课文你们读过了吗?

生:读过了!

师:真的读过啦?听清楚我的话,课文读了至少一遍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示意)

师:都读了至少一遍,很了不起。蒋老师要伸出一个手指来表示对你们的赞成。你们猜猜看我会伸出哪一个手指?来谁来说说,适应一下话筒,来!

生:伸出大拇指。

师:为什么?

生:因为表扬我们,那么大拇指就是表示说我们很棒!

师:约定俗成的伸出大拇指就是你们真——棒!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你们能读至少一遍。

师:读了至少两遍的请举手。

(全体同学举手)

师:哦,又都举手了,没吹牛吧?

生:没有!

师:伸出两个手指,哪两个?猜猜看,说说你的理由,谁来?

生:左右手的两个大拇指

(全场大笑)

师:想当然,棒棒你真棒对不对?但是不是这两个大拇指,这两个手指出自一只手。

生:伸出食指和中指

师:是这样吗?(师做动作)

生:是!

师:为什么?

生:表示胜利。

师:哦,就是胜利的意思,我们配上我们流行的感叹词,一二三我们喊一次好不好?

生:好!

师:1——2——3

(生共同发出——耶!)

师:放松了吧?

生:放松了

师:再最后一次问了啊,读了至少三遍的请举手

(少数同学举手)

师:想想看三个手指,哪三个?有人手要比划一下了,呵!

生:我想应该是中指、无明指、小指。

师:做一下,什么意思?

生:OK!

师:是吗?

生:是!

师:一遍一遍的读书,而且是自觉自愿的,那当然是OK的了!读了三遍以上的请举手!

(极个别的学生读了三遍以上)

师:哦,看来有很多同学没有读到三遍以上,读了三遍以上的同学我还得伸出手指,几个?

生:四个、五个……

师:四个、五个、六个 ,请大家伸出十个手指,为这一些同学鼓掌。

(全体鼓掌 )

师:同学们学语文就要反反复复地读书,刚才这些同学坚持做下去我相信有一天他能收获比今天更多的掌声!相信我的话吗?

生:相信!

师: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生:可以了

师:上课!

(学生起立,师生问好)

二、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麋鹿》,(题目早就在课前写在黑板上)我第一感觉这篇课文生字很多,是吧?

生:是!

师:都会读了吗?

生:会!

师:真的?不太相信我想检查一下,有信心通过老师的检查吗?

生:有!

师:试试看,我把课文的大部分生字都结合在屏幕上的这段文字里边了,请你从头到尾、一字不落、按照自己的速度响亮地读一读,听明白了吗(生:明白)好,开始!

(多媒体课件出示):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学生自由朗读这段文字)

师:你们的速度都一样的呀?按照自己的速度读!

(一分半的时间后,基本上的同学都读完了,只有一个学生还在慢慢地读,当听到读书声音没有了,他也停了下来)

师:继续继续。

(师生都听这位同学读完)

师:已逾千头(承接学生读的最后四个字)

师:不错啊,按照自己的速度来读,别管别人,自己还没读完整继续读。给大家一个机会,不会读的字请教一下,有么?

(学生举手)

师:哦,还有不会读的字(同时把话筒递给那个举手的学生)

生:惨遭杀——

(师面朝大家,示意大家告诉他)

生(一齐):戮!

师: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还有吗?都会读了呀?检查一下。这里面有一个字,它的意思呀——是超过,请问,这个字读——

生:逾(小声)

师:大声点!

生:逾!

师:这个字读——一齐读。

生(一齐):逾

师:再读。

生(一齐):逾

师:刚才把这个字读做yǜ的同学再读——

生(一齐):逾

师:逾,那我打听一下,年纪七十就是古稀之年,那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呢?

生:已经超过了七十岁

师:对吗?

生(一齐):对

师:所以希望咱们在坐的各位都能年逾古稀!咱们在吃东西的时候也会看一下保质期,假如这个生产日期超过了保质期,用上逾字很简洁地表达可以怎么样表达?

生:逾期。

师:可以吗?

生(一齐):可以

师:就这个意思。这里有两个字,它经常跟山和水结合在一起,这两个字读——

生:别墅。

师(吃惊):哦哦,别墅跟山和水怎么结合在一起呢?你的意思就是别墅经常在有山有水的地方见得到,是不是?

生:是。

(把话筒转给另一个学生)

生:跋涉。

师:一起读——

生(一齐):跋涉。

师:再读。

生:跋涉。

师:跟山和水结合在一起就是——(故意拖长音,叫学生来承接)

生(一齐):跋山涉水

师:就是爬山趟水的意思,是吗?

生:是。

师:这里面有四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它的意思跟漂泊故乡意思相接近,但是同时又强调生活艰辛,无家可归,谁来说说这个词?

生:销声匿迹。

师:不对,明确地告诉你,销声匿迹就是它踪迹消失了。

(话筒给另一个学生)

生:颠沛流离(学生把pèi读作了shì)

生(一齐):pèi

师:谁来纠正?

生:颠沛流离。

师:跟她一起读。

生(一齐):颠沛流离。

师:特别要注意要把它记住,再读——

生:颠沛流离。

师:记住了,还要反复地读。我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请你读出和这个词相对应的段落,明白吗?

生:明白

(师在黑板上板书外形)

师:谁来读?

生:读“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师:非常准确,而且这个顿号读得特别好,抑扬顿挫。再写一个。

(师板书传奇经历)

师:看清楚啦!(边写边说)

师:谁敢读?呵呵。

生:读“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师:大家给她点掌声呀!

(生鼓掌)

师:在这样的环境下面,这么长一段话,这么多长句子,这么多生字,她能读得这么通顺、流畅,很不简单呀,对不对?

生:恩。

(板书生活习惯)

师:想到读哪一段?

生(一齐):第二段

师:预备读

生(一齐):读“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

师:恩,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发现没有?蒋老师写的这段话跟这整篇课文之间有什么的关系呢?

生:用几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这段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不起,那谁能更了不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愿意来试一试?

(见学生没反应,补充提示)

师: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讲了——(发现有学生举手)哦,你很好,你能概括(把话筒递过去)

生:麋鹿被——

(看学生讲得有点随意,就纠正)

师:这篇课文讲了——

生:这篇课文讲了麋鹿俗称“四不像”,而且它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在惨遭杀戮后又回归到了故土,回归了自然。

师:短多了,能不能更短?这里也有我们讲的——(把手指向黑板刚刚写的板书)

生:这篇课文讲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惯和它的传奇经历。

师:掌声

(生鼓掌)

师:有时候要把课文读长,有时候也要把课文读短,短到这样的程度,有助于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学们,假如这个时候台上出现一头鹿,你能判断是不是麋鹿吗?

生(一齐):能

师:真的能?

生:能!

(多媒体出示一头鹿)

师:这是麋鹿吗?

生:……

师:认为它是麋鹿的请举手——

(无同学举手)

师:没有同学举手呀?

(又看了看)

师:啊,有同学举手了,我再增加一点信息,这头鹿,俗称“四不像”,认为它是麋鹿的请举手。

(看有部分同学举手)

师:看来同学对它还挺了解的,明确地告诉你们,画面上这头不是麋鹿,虽然它也叫“四不像”,它真正的名字叫做——

(听台下有同学讲出了名字)

师:对啦,叫驯鹿(板书驯鹿),那它为什么是驯鹿而不是麋鹿呢?别急着举手,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到课文中去寻找理由,找到一条,请你用笔,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一条,找到一条不要急着举手,可以找第二条、第三条,甚至更多,不要讨论,建议单兵作战,静思默想。

(两分半的时间,老师下台指导)

师:好,交流的同学台起头,注意听,注意补充,谁来说第一条?慢慢说,说清楚。

生:这里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那头鹿的角尖指向前方。

师:所以——

生:所以说它不是麋鹿。

师:非常清楚地讲了第一条,你们同意吗?

生(一齐):同意!

师:对,很明显的,显而易见的(板书角),但我得加个顿号,谁来讲第二点?

生:因为我在这里看见它是在草丛中,而那里只是一些杂草,而不是一些茂密的草丛,所以我看见它不是麋鹿。

师:你观察的层次挤不过这个局部的画面,还观察到周围的实际环境,对不对?

生:对。

(把话筒递给另外一个学生)

生: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而上面的鹿尾巴很短,所以我断定——

(学生无法讲下去)

师:它不是——

生:它不是麋鹿

师:可以用断定这个词,因为它的尾巴短得几乎怎么样?看不到,是不是?

5、高二(下)语文(上海H版教材)《人物形象的鉴赏》教案(第一、二单元)

我是这样设计“人物形象鉴赏”单元(主要是小说)教学的——

[目标设定]

基本目标

1、初步进入鉴赏学习,了解人物形象在记叙类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理解和鉴赏的异同。

2、引进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一定数量作品的阅读、鉴赏,学习从情节、环境两个方面切入,运用比较法、言行法等方法鉴赏人物性格,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了解人物性格常识,懂得人物性格复杂化的原因;了解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细节和人物语言的作用。

辅助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鲁迅的小说的历史地位;巴尔扎克及其生平创作;方苞与桐城派散文;曹雪芹及《红楼梦》;曹禺及其《雷雨》历史地位;《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茅盾在文学评论方面功绩;戏剧文学的基本常识。

2、开拓学生视野——采用“主题读书”“扩展读书”的形式,充分利用《新语文读本》等资源,放手让学生阅读课外的叙事类文学作品;组织“怎样分析细节”和“怎样分析人物语言”专题讲座,提供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3、尝试以写带读——通过收集、阅读典型范文,试写人物鉴赏一得,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学会鉴赏。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训练学生自读自析课文的能力。

目标链接

1、与“文言文基本过关计划”链接:为“鉴赏、读写并重背景下提高学生文言理解能力”探索和实验提供支撑。

2、与本学期写作教学实现链接:将“细节”与鉴赏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注意读写的结合。

[过程设计]

△准备

——完成《左忠毅公逸事》和《鸿门宴》的文言语言教学。

——初步了解《新语文读本》等教学资源的情况,作好使用的准备。

△实施

第一课时:以《左忠毅公逸事》为例,介绍人物形象鉴赏的常识

第二课时:以《鸿门宴》为例,进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指导

第三课时:《红楼梦》专题阅读:《宝玉挨打》+《新语文读本》关于《红楼梦》的资料+写鉴赏笔记

第四课时:课内小说作品的听读《欧也尼·葛朗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读书笔记

第五课时:扩展阅读:《新语文读本》小说选读1:(每人2~3篇)+读写笔记(课外:自读鉴赏文章)

第六课时:扩展阅读:《新语文读本》小说选读2:(每人2~3篇)+读写日记(课外:摘读鉴赏文章)

第七课时:专题讲座:怎样分析细节?

第八课时:交流:“我对《XXX》小说的鉴赏一得”(与写作同步)

第九课时:主题阅读:认识鲁迅(同时布置《祝福》学习要求(书面))

第十课时:《阿Q正传》的互动式学习

第十一课时:《雷雨》背景与基本内容介绍

第十二课时:专题讲座:怎样分析人物的语言

第十三课时:交流:“从《阿Q正传》《祝福》,看鲁迅小说的特点”(与写作同步)

第十四课时:《雷雨》的人物形象讨论交流会

第十五课时:第一、二单元教学总结

△并行

——文言专题教学(见专题教案)、本册书的“宋词”和“中国古代游记”的教学(见专门教案)

——以学生上述阅读和写作的表现为依据给分(包括阅读和写作)

目前,本方案正在实施之中。到今天为止,已经实施到第五课时,学生们很欢迎这种形式——当然,最后效果还要等到全部实施以后。这里贴出来,征求大家意见。

6、《詹天佑》教学实录(片断)(葛银铨)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游离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学生共鸣!

语言形式难以引起学生的鉴赏。师生交流机械问对,学生言说脱离文本。因此,要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亲和力,培养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实行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作者)的零距离对话,随机进入文本,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在这方面,特级教师葛银铨执教的《詹天佑》,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期待对话走进文本师:1909年8月,第一条完全由我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京张铁路胜利竣工。这一消息,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中国人民无不感到扬眉吐气。(播放课件:通车庆典)铁路竣工当天,如果当时有一家影响很大的报纸,想在头版头条刊登这样一则启事——(大屏幕展示,随录音逐字打出)征集路名启事各位同胞:第一条完全由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已胜利竣工。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本报编辑部特发起征集铁路路名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路名必须简洁、明了,以三个字左右为宜。

2、路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原则,可以与修筑这条铁路相关的内容命名,可以体现这一铁路修筑成功的意义命名。

3、来稿务请写出命名的理由。本报编辑部1909年8月师:同学们,大家想不想穿越时空隧道,一起来参与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好的路名?生:想,我来说!(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师:别急。要想设计一个好路名,你有什么建议?(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梳理。)师:命名的理由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要先仔细读课文,再一起讨论。研究文中语句的方法可以:划一划,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写,在划出来的语句旁写上批注;画一画,有些内容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示,还可以在简笔画上动手演示一下。当然,还可以用其它的适合自已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你认为最好的路名,等会儿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来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赏析】作为学生与文本联姻的“介绍人”——老师,创设情景,用给铁路取名这一新奇而巧妙的办法,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亲近”文本,激起他们“拥抱”文本的兴趣与欲望。同时,在师生交流中,产生、形成并疏理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策略,为学生更便捷、更有效地“倾听”

文本,为与文本(作者)全方位、深层面的融合奠定基础。

二、深入对话叩击文本师:刚才同学们已进行了深入的研读,给铁路也取了很多有意义的名字。(在学生自读自悟过程中,老师随机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出路名:爱国路、争气路、自强路、扬眉路、天佑路、杰出路、才干路、中国路、智慧路、回击路……)。师:下面我们来开个新闻发布会,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怎么开?我们请路名的设计者为主要发言人,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一个同学发布的时候,其他同学都是参加发布会的记者,可以向他提问、质疑。如果你的设计和他相似,也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

【赏析】富有个性的路名,是学生深入文本

“倾听”与对话的收获。是对文本语言和课文内容感悟、理解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思想情怀内化、升华的结晶。召开新闻发布会,把教材还原为生活场景,让学生亲临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情景,在平等合作、互动交往并伴有创新思维生成的平台上展开对话,基于他们的经验和生活感受,解读文本。生:我取的是“智慧路”。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能根据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体现詹天佑才智过人。师:(黑板上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简笔画)这两座山,哪座是居庸关,哪座是八达岭?生:左边那座山势高、岩层厚的是居庸关,右边长而低矮的是八达岭。师:谁来画一画两座山不同的开凿方法?(一生上来,居庸关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用中部凿进法)师:(点击出示: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八达岭隧道全长……

工期缩短了一半等两段文字)仔细读一读这两段文字,对照同学画的,有没有不同意见?生:开凿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可这个同学画的两个箭头一高一低,到时候怎么贯通呢?也太粗心了,应该在一条直线上,我来给他改一改。师:是呀!这将给工程带来多大的麻烦。嗯,改得好。还有不同意见吗?生:老师,八达岭隧道上的两口直井之间的距离靠得太近了,如果这样,中间一段很快就能贯通,辛辛苦苦打了两口直井,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认为这两口直井应打在八达岭全长的三等分处,并且要选山的凹势处。生:对,选八达岭全长三等分处且是凹势的地方打直井,不但打得快,而且六个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也差不多,既省时,又省力。师:你来“打一打”

这两口直井。生:我有一个建议,既然打直井能缩短工期,那为什么不多打几口呢?师:有道理,老师也这么想。赞同他的观点吗?生:不同意,打直井能缩短工期,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打直井也要化工夫的,打两口够了,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期缩短一半。再说我们是开凿隧道,又不是打直井。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两段文字,边读边想像两个隧道与众不同的开凿方法,体会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赏析】以新闻发布会为载体,以“智慧路”

的命名为切入口,辨山名,画凿法,提意见,每一环都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在理解、品味、比较、判断中,提高语言感受力。尤其是学生的质疑,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潜能,凭借文本语言,调用生活感受和阅读经验,展现个性化的感悟。师:还有谁要发布?生:我取的是“杰出路”,其实跟“智慧路”是一个意思。詹天佑顺着山势上陡坡设计了“人”字形线路,他无疑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师:(点击在大屏幕上出示“人”字形线路)这就是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请你根据课文第六节内容,对着大屏幕说说火车是如何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生: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这儿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火车就上山了。

师:下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一下火车在“人”

字形线路上运行的场面。(课件演示)师: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生:我感到詹天佑太了不起了,“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生:我觉得也只有“人”字形线路、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我一直在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火车上这样的陡坡?可是没有,只有“人”

字形线路最合适。詹天佑确实太了不起了。

【赏析】点击出示“人”字形线路,形象引路,言语为本,在言说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凸显形象;透过语言挖掘、品味人文内涵,引发高质对话,生成独特理解与体验。师:还有其它的路名吗?生:我叫它“回击路”。因为这条铁路不满1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计划提早两年,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呢?生:因为在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负责修筑这条铁路时,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是一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还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现在我们成功了,这是给他们一个有力的回击。师:(点击出示一家外国报纸的话)你是如何理解“还没有出世”?生:这其实是他们对我们的嘲笑,嘲笑我们科技落后,人才缺乏。生:我以为这回击路取得太恰到好处了。帝国主义认为从北京到张家口修筑铁路,他们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现在这条铁路不满1年就全线竣工了,而且还比原计划提早两年。这难道不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吗?生:我觉得这“回击路”其实就是“爱国路。”

师:说得好!(激情澎湃地)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满怀信心、披荆斩棘,凭自已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杰出智慧成就这一攸关民族声威的历史使命,这是詹天佑的骄傲,也是全中国人民的自豪!

【赏析】如果说智慧路和杰出路的阐发是为了感悟语言,理解内容那么回击路的生成则是为了探究这一语言、内容背后蕴含着的更深层的内涵。构建了一个以回击路为核心,以智慧路和杰出路为两翼的立体对话空间,让对话更富人性,更显灵性。三、超越对话内化文本师:刚才的新闻发布会,许多同学发布了自已取的路名及其命名的理由,下面我们来评一评自己心目中的最佳路名。生:评价(略)师:(小结)是啊,大家给京张铁路取的名字真好!分析这么多路名,归纳起来,其实大家都是从赞颂詹天佑的杰出智慧(点智慧路)和爱国热情(点爱国路)这两个角度来命名的,在命名过程中,也表达了大家对詹天佑的怀念、崇敬以及自已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师:最后让我们肃立在詹天佑的塑像前,一起用饱满的感情来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赏析】此时的对话,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沟通,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以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

7、《麋鹿》教学实录(蒋军晶)(下半部)

(板书尾)

师:有第三条理由吗?

生:因为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而图片上这头麋鹿,我看它蹄子并不是很大,所以我看他不是麋鹿。

师:好的,你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判断(板书蹄),从它的蹄子观察越来越细致,还有什么?

生:因为麋鹿夏天身上的毛是棕红色的,而它身上的毛不是棕红色的,所以我断定它不是麋鹿。

师:更严谨地说它也不是棕灰色的,所以它肯定不是麋鹿。从毛色上来判断。

(板书毛色)

师:还有没有?(看有同学举手),还有啊?

生:还有是面似马的,它面不像马。

师:你要求还挺严格的,它是“四不像”,差不多了,跟马还有一点像的,好的,请坐。

师: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判定它不是麋鹿,那想不想看看真正的麋鹿?

生:想!

师:当看到真正的麋鹿,你也要像讲解员一样,把它的主要特点介绍给大家听,行不行?

生:行!

师:答应我啦!

生:恩。

(多媒体出示一头鹿)

师:马上说这是麋鹿吗?

生:不是!

师:不是,看看它尾巴就知道了,对不对?这也是驯鹿,不是中国的,是外国的驯鹿。

(多媒体出示另一头鹿)

师:这才是真正的麋鹿,是头幼年的麋鹿,这尾巴呢有点模糊,它基本上要拖到地面上,看不太清楚,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好,自己准备一下,待会上来把它的主要特征讲解一下,来,自己准备。

(生自己准备五十秒左右,教师下台指导)

师:好,哪位同学愿意来当讲解员?来向大家讲解一下这麋鹿的特点,外形的(看有人举手),好男同学来。

(看男同学在台下讲)

师:你上来,话筒交给你了,好不好?

(看男同学讲的比较匆忙)

师:慢慢说,慢慢说!

生:麋鹿的角尖指向后方,蹄子宽大,尾巴长。

师:没啦!

生:体重可达200千克,(感觉不对,就又改正)200公斤!

师:好的,差不多把所讲的意思讲完了。只是讲得的太快了一点,另外公斤与千克是一个意思。你改得很好,千克太学术化了,别人听不明白。

师:这是好的讲解员能抓住重点来讲,但是我说他只能当一级讲解员,还不能当高级。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讲解员挺难当的,这个参观者会自由提问,只要你能自如的应对参观者的提问,那你就是高级讲解员了,来,谁想来当高级讲解员。好,来!

师:好,我就参观者,小姐贵姓?

生:我姓方。

师:哦,方小姐、方导!今天我来到麋鹿自然保护园我很高兴,我听说啊这麋鹿喜欢生活在湿地环境当中,是吗?(生:是)所以特别想知道,不知在座得各位想不想?

生(一齐):想!

师:我还没有说你们就想呢!

师:麋鹿身上哪些特点让它适合在湿地环境中呢?

生:麋鹿的尾巴像驴一样长,适合驱赶蚊苍,所以他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师:哦我明白了,湿地环境中苍蝇蚊子特别多是吧?还有吗?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被称为“四不像”。而且它的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麋鹿站的时候,他的角各尖都指向——

师:停停停,你前面讲的跟湿地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我就讲它身上那些特点适合在湿地环境中生存,还有吗?(生迟疑)

师:好,再想一想,先下去,那为同学有补充吗?

生:因为麋鹿的脚似牛,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湿地的土比较软,比较容易陷进去,所以麋鹿容易跑过去或者跳过去。

师:讲得非常好,我指正一下,不是脚似牛,而是蹄似牛,好吧?

师:因为它的蹄子宽大,所以横渡长江易如反掌,蹄似牛很重要啊?还有补充吗?

(生无反应)

师:蒋老师补充一点,它身材很高大所以既可以吃树上的树叶,也可以吃地上的草,还有想当高级讲解员的吗?怕了?呵呵!谁来试一试?好男同学上来。

师:这位先生贵姓?

生:姓林。

师:姓林是吧,林导。哦!一不小心当领导了。握握手,哈哈!

(此时全场大笑,师生握手。)

师:我刚才了解了很多知识啊,我现在又特别想知道,我听说麋鹿和其他鹿不一样,有很多鹿中之最,你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麋鹿和其他鹿不一样的地方,讲出鹿中之最。

生:它的鹿中之最就是它的尾巴、蹄子、面都和其他鹿科动物不一样。

师:哪不一样呢?一条一条慢慢道来。

生:一般的鹿尾巴非常的小,可麋鹿的尾巴却非常的长,可以驱赶蚊虫。一般的鹿的脚十分细、短,而麋鹿的脚却十分粗厚,可以横渡长江。

师:活学活用了, 不是脚而是蹄子。

(生笑)

生:其他鹿的角一般指向前方,而它却指向后方。似乎就想头领一样指挥战士,冲向前方,披阵杀敌!

师:哦呦!给他点掌声(学生鼓掌)你看他会自由发挥,有潜力有潜力啊!既然有潜力老师就要严格要求了,你说尾巴特别的小,那对应小的应该是大,所以应该是尾巴特别的短!

师:想不想当特级讲解员?

生:想!

师:在座的老师都想当特级老师,不过是特别难的。我们可以准备一下,我一路参观过来发现保护区里插了很多牌子。上面有很多字,我一看这字我到认识,但是古文我不理解它的意思,你们能帮我翻译一下吗?来,小组之间可以自由讨论讨论,待会来讲解!

(学生自由讨论,师巡视指导,一分钟)

(媒体出示)

海陵县多麋,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为泥,牡者有角,麋喜泽,冬至解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

师:好,这个讲解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了。特级,谁想来当当特级,来就近吧!

生:第一句海陵县多麋,就是说明海陵县这个地方养殖了有很多麋鹿;而千百为群,则说明麋鹿是群居的动物;掘食草根,说明麋鹿喜欢吃草根;其处为泥,说明麋鹿喜欢潮湿之地;不者有角,说明(师插话:是牡者有角)牡者有角,说明雄母它(师插话:别雄母啊是雄鹿啊)啊说明雄鹿他有角,而雌鹿它没有角;麋喜泽,说明麋鹿喜欢沼泽之地;冬至解角,说明(师插话:这里有个多音字应该是冬至解xiè角)说明到了冬季雄鹿的角会脱发,(全场大笑)哦,是脱落;麋似鹿而色青黑,说明麋鹿虽然是鹿而色泽却是青黑的颜色;大如小牛,说明麋鹿的体型很大,跟小牛差不多。

师:恩,掌声掌声!

(全场鼓掌)

师:鹿脱角可以再生,而人脱发不能再生了啊!真不错,咱们对麋鹿了解了吗?(生:了解)作者真不简单啊,短短一段话,废话不多,就是抓住麋鹿的最主要的特点来写。不多说了,请你把相关的段落再好好地读一读,把这种印象印在自己的脑子里,读吧。

(生读相关的段落一分钟左右)

师:好,同学们,记住,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最主要的特点来写。就是这样一种珍惜的动物,但是它的经历却是十分的坎坷。蒋老师通过课文来给大家讲述麋鹿的传奇经历,我相信大家听了之后,一定会有些问题问我,大胆举手,蒋老师能当场解答的就当场解答,但是蒋老师解决不了的请大家去查资料,好吗?(生:好)

(出示多媒体资料,接下来师讲的就是多媒体的资料)

师:同学们,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汉朝以后逐渐减少,再后来几乎销声匿迹,这条说明了这一点。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随后,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到1967年,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400多头,并向各国输出。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已逾千头。(师插话:很高兴的告诉大家,现在已经达到了2000多头)。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英国7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师插话:课文的开头这一部分,描写的就是大丰自然保护区的景象)。

师:同学们,听了它的经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我想问,应该汉朝的环境比现在好多了,为什么麋鹿在汉朝的时候会销声匿迹呢?

师:你们有同样的疑问吗?

生:有。

师:因为汉朝的统治者把麋鹿看作是皇权的象征。他不允许麋鹿生活在民间,只允许它生长在皇家园林里。我们典型的皇家园林就是圆明园。就因为这样,所以汉朝的麋鹿被大肆捕杀,数量直线下降。明白了吗?还有想知道的吗?

生: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我想知道是谁在北京南郊发现了麋鹿?

(场下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为什么特别想知道这个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麋鹿的人是谁呢?

生:因为我感觉别人为什么不写,是他呢?

师:为什么他独具慧眼呢?还有想知道这个问题的同学吗?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你们为什么想知道呢?

生:因为他向全世界介绍后,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师:你把麋鹿惨遭厄运的罪魁祸首归结于这个人对吗?(学生:恩)哦,你们都这么认为。

那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叫大卫,是英国的传教士,也是一个动物学家,所以他独具慧眼。他是向当时的慈禧太后申请,慈禧太后不同意,所以在国外,麋鹿不叫麋鹿,他的正式学名叫“大卫鹿”,以他的名字命名,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还有问题想知道吗?

生:为什么英国的麋鹿生长良好,而其它的地方相继死去?

师:更确切的说,为什么贝福特公爵的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头麋鹿生长良好,而其他地方的麋鹿却相继死去,对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刚才麋鹿的特点来猜测。你们猜为什么那里的麋鹿生长良好?

生:因为英国贝福特公爵他非常喜爱这18头麋鹿。

师:是的,毫无疑问,贝福特公爵非常喜欢这群麋鹿。当英国发生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们陆续把麋鹿运往各地,他也曾经想运往中国,但是他们得知中国也在发生战争的时候,他放弃了这个想法,这是原因之一。猜测得很准确,还有吗?

生:因为那个人知道麋鹿习性,把它放养在适合它习性的地方。

师:可以想见,乌邦寺动物园是什么环境?

生:潮湿,有很多沼泽。

师:是湿地环境,对吗?(生:对)所以它生长良好。你们看,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来解答我们自己的问题。唉,当我们了解麋鹿的背景知识之后,同学们,我们再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多媒体出示:惊讶、悲伤、高兴、忧虑、愤恨、感动……),我相信大家有不一样的感受,有可能你读着,读着,心里有点惊讶,也有可能非常的悲伤,也有可能高兴、忧虑,很愤恨,甚至也有一些感动。请大家读相关的段落,待会请大家交流,读吧。

(生读相关段落一分钟多)

师:好,同学们,每次上课我最期盼这种交流,对我来说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我想对你们来说也是一样的。谁来说说你最强烈的感受,慢慢说。

生:我的感受就是我很悲伤。

师:悲从何来?

生:因为大部分的麋鹿都相继死去了。

师:你觉得它们的身世很可怜是吗?她觉得悲伤,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觉得很愤恨。因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师:课文中的一句句话,你从中读出了愤怒,你愤怒他们的强盗行径,对吗?其实有一个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叫维克多雨果,他发现了两个强盗,他们叫英吉利和法兰西,这是法国有名的文学家,这是他的愤恨,还有吗?

生:我很高兴,因为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英国7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养。它们这些39头麋鹿可以回到祖国来,我很高兴。

师:你高兴的是圆满的结局,有很多像麋鹿一样的珍惜动物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这麋鹿还是值得庆幸的。

生:我觉得很欣慰。因为是我们人类把麋鹿销声匿迹,而我们人类又把麋鹿保护起来。

师:你欣慰的是人类当中还有一些有良知的人,你欣慰的是我们已经觉醒了,对吗?最后一个还有谁?

生:我觉得很忧虑。如果再发生世界大战的话,我想生活在大丰麋鹿保护区的麋鹿也会遭毒手,更何况现在,大家都知道麋鹿已经成为珍惜动物,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偷猎者去捕捉麋鹿。

师:我们感动,他的话题已经涉及了战争,涉及了环保,同学们,他的这个疑问也引出了我的疑问,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麋鹿还会迷路吗?”(多媒体出示这段话)后面的“迷路”你们意思明白吗?

生:明白。

师:可以让你们老师带你们讨论,或开一个班级辩论会,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8、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实录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2《五柳先生传》教案02(实录型)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
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品析?-?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实录】
一、前置补偿,导入新课:
师:成语“世外桃源”出自东晋田园诗人写的《》一文,后常用来借指?。
生:陶渊明?桃花源记幻想(想象、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师:除《桃花源记》外,我们在初一时还学过陶渊明的一首诗,谁能背诵一遍呢?生:(背诵)?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这位同学背得非常准确,通过以上两篇诗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陶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你们想更多地了解陶渊明吗?那么让我们一起去采访一下“五柳先生”吧!
板书课题二、精讲点拨,略通文意:
师:范读课文,强调重音、句读、语气。
生:(朗读两遍)
师: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试着疏通文章大意(巡回指导,排疑解难)
三、师生互动,构建板书:
师:现在大家已经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认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扮演“五柳”来个“答记者问”,好吗?
生:(惊讶)
师:(问一生)请问先生您贵姓啊?(你就是“五柳先生”了)
生:我没姓。师:那先生叫什么呀?
生:我也没有名。
师:谁来接着采访“五柳先生”呢?谁来当记者(生纷纷举手)
生:请问先生是哪里的人呢?
生:我不知道。师:我们已知道本文是陶渊明写的一篇自传,他真的连自己的姓名和籍贯都不知道么?他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呢?这又暗示着作者的什么身份呢?(隐士)
生:(继续采访)那先生又为什么叫“五柳先生”呢“生:因为我家种有五棵柳树,因此用它做号。
生:请问先生性格如何?
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先生有什么爱好吗?
生:我平时最爱读书,但并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生:先生平时爱喝什么饮料呢?
生:我爱喝酒,并且一喝就醉(学生笑)
生:先生常自己喝吗?生:不,我家里很穷,喝不起,常到亲戚朋友家去。
生:先生还有其他的志趣吗?
生:平时也写一些文章,自得其乐。
生:老师我能采访一下您吗?
师:当然可以。同学们,我们为这位同学的勇敢挑战鼓掌。(学生鼓掌)生:先生您有崇拜的偶像或知心朋友吗?
师:(思考)有啊!战国时的黔娄就是我的知己。
生:为什么?
师:因为我“不慕荣利”,他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俩算是志同道合吧!
生:可黔娄是战国时的人,您在现在就没有知心朋友吗?师:(沉吟片刻)恐怕没有,至今还未曾找到,可说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学生鼓掌)
生:……师生共同归纳板书:? ?身份:隐士?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①? 传?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五?穿:短褐穿结晏如也 陶? 柳?吃:箪瓢屡空? 先? 渊? 生不戚戚于贫贱? 自传?黔娄之俦?明? 不汲汲于富贵以古贤自比②? 赞? ?无怀氏,葛天氏之民①师: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师:这种“以古贤自比”的写法,我们在以前也曾学过。
生: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句?即此写法。(师笑,众生鼓掌)
(学生依据板书背诵课文)
四:大家谈: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陶的性格志趣、生活态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他这种思想曾被后世很多人推崇、赞扬,可谓是“名垂千古”。其实呀,名利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总是躲避着追逐它的人,却又追逐着躲避它的人。”陶“不慕荣利”却美名流传至今,而当时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后人有谁知道呢?但现在又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在“采访”之后,做个评论家:
品头论足说陶潜? 由古到今话隐士
生:我认为陶“闲静少言”不行,当今社会应多说话、多与他人交往,才能有更大发展。
生:我认为陶读书“不求甚解”不好,我们读书应深入体会每字每句的含义。
生:我认为陶“性嗜酒”,且好喝醉不好,有害身体健康。
生:反对,如果陶不喝酒就写不出好文章了,像诗仙李白,就常喝酒,且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句。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李白英年早逝原因之一就是喝酒造成的,若他不喝酒,

也许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美丽的诗篇。
生:也许他不喝酒连一篇好诗也写不出来呢。
师:这个我们就不好去问李白了。(生笑)
生:我认为陶隐居是在逃避现实是懦夫行为。(生鼓掌)他应勇敢地面对现实,揭竿而起。(生笑,鼓掌)
师:那么历史上又会出现一位起义领袖—陶渊明。(生笑)生:如果我们都像他一样找个“世外桃源”躲起来,那么谁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呢?人类又怎么会有进步呢?(生鼓掌)五、畅想篇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是优秀的记者、评论员,那么大家不妨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陶渊明活在我们今天,就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会怎样?会有何变化?请大胆发挥想象,过把“导演”瘾,拍一部“戏说二十世纪的五柳先生”。学生热情高涨:
生: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出色的农业家。
生: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生:今日的五柳成了一个醉鬼,流浪街头,沦为乞丐。
生:今日的五柳开了一家酒店,做了总经理。生:五柳先生又当官了,而且是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鼓掌)
生:由于他闲静少言,找不到工作,最终被社会淘汰了。
师:我也做一次“导演”吧,我想啊,五柳先生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去种柳树。(生笑)并运用现代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耐高温抗高寒的柳树新品种,种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一直《种树种到联合国》(本册书课文名)被授予“环保卫士”的光荣称号。在国内同袁隆平一样享受国务院津贴,并建起豪华别墅,再也不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破屋了,而且他同孔子、愚公等人被评“中国十大杰出老年”,真是名利双收啊!(生鼓掌)
六、结束语:
愿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习、刻苦读书,长大以后决不做“社会的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把我们的邢台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下课:勇士们再见!

9、《行道树》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人教版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查找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师生共同读课文,老师正字正音。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读课文。

a.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b.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那些?

c.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a. 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b. 核心人物是福楼拜。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学生在书上标记出)

c.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客人们都会到这里来聚会。课文着重写了四位著名作家相会时的言语、行动,展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屠格涅夫--睿智、深沉、平和、不乏激情荡漾。

都德--机智、善谈、举止活跃、性情活泼。

左拉--朴实、固执、聪慧、坚强、沉默寡言。

二、研读与赏析

1、福楼拜家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直都有客人来。以至与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是什么原因吸引着众多的客人前往呢?找出原句读一读,并说说那些词语用得好。

全班讨论明确:

1)好客:表现在--一…就…;总是亲自去开门;他分别送到前庭;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2)博学:第九自然段;…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正因为主人热情好客,所以客人们愿意来,更因为主人公博学睿智,“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会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

作者是怎样描写其他三位作家的呢?这些描写又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你知道他们有那些作品吗?

3、学生在书上勾画出刻画这些作家的语言、行动、外貌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总结初步其性格特征。

全班讨论总结明确: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才。作品有《长夜》、《父与子》等。

都德:生性活泼,健谈。作品有《最后一课》等。

左拉:沉默寡言,性格温和,聪明而坚强。作品有《萌芽》、《娜娜》等。

三、体验与反思

1、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导师是福楼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四人会谈些什么?表情如何?莫泊桑又会说什么?他会有什么表情?

2、延伸作业:

将上文整理在作业本上,识记“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课外阅读五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下节课交流。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感悟人物性格,同时学习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

10、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教案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11、(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册):《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教案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12、《恐龙》(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看图猜恐龙的名字,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约两亿年前,美丽的地球曾经被一种强大的爬行动物所主宰,它们就是——(师指黑板,学生读:恐龙)
师:喜欢恐龙吗?猜猜看,这些恐龙叫什么名字?(课件出示雷龙图片)
生:梁龙。
生:蛇颈龙。
生:细鄂龙。
生:雷龙。
师:到底谁猜对了呢?(出示“雷龙”字样,猜对的学生疏起采欢呼,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真聪明,恐龙知识真丰富!
师:再猜!(出示梁龙图片。)这个准能猜对!
生:梁龙。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梁龙特别长。
师:说得对。(出示剑龙图片)它是谁?
生:剑龙。
师:这个呢?(出示三角龙图)哇,有三只大角嘛。(生高高地举手要发言,有些学生已经站了起来,甚至离开了座位)一起说!
生:三角龙。
师:地球人都知道嘛。(出示鱼龙图片)咦,这不是海豚吗?
生:(争抢着)不是不是,是鱼龙。
师:是冒充的吧?
生:(突然站起来大声说)不是,因为它长得像海豚。
师:我以为是海豚在滥竽充数呢,原来它就是鱼龙啊。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学生兴高采烈,热情高涨。出示霸王龙图片)好一派霸王之气,莫非它就是——
生:(高声齐说)霸王龙!
师:老师看出来了,同学们真的是很喜欢恐龙啊!

二、精读课文,了解恐龙的种类和形态,学习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师:恐龙时代漫步于世界各地的恐龙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板书:种类 多 形态 千奇百怪)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书中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并在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很快就有学生举手)
师:这么快就找到、画好了,默读课文的水平真高!
师:(等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好,谁来说一说?
生:书中依次写了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翼龙和霸王龙。
师:同意吗?(全班学生举手同意)你真棒!大家想了解这些恐龙吗?(生齐答:想)那就赶快读书吧。请听要求(提高声音、放慢语速):大声朗读课文,边朗读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恐龙,为什么喜欢它?读书速度要慢些,你才能充分地思考。
(生自由读书、思考,师巡视并与部分学生作个别交流,不时面露微笑或竖起大拇指)
师:(生以中速读完两遍课文后)大家读书都很认真,思考也很积极,老师可以从大家的表情看出来,从交谈中听出来。刚才与我交谈的几个同学都不喜欢雷龙,有喜欢雷龙的吗?
生:我最喜欢雷龙,因为它很大,是个庞然大物。
生:我也喜欢雷龙,雷龙走路的声音就像雷鸣。
师:太好了,雷龙看见你们喜欢它,一定会很高兴的。请你将这段话读给大家听,要读出你的喜欢。(图片旁出示文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生: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师:还不够大,再大些。
生: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这次,该生用长音、重音将“庞然大物”读得很好)
师:真大啊!接着读。
生: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
师:比几头大象还要重?
生:(齐)六头。
师:比六头什么还要重?
生:(齐)大象。
师:请你再读一遍,让我们一听就明白。
生: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突出重读“六头大象”)
师:真好!
生: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重读“轰响”“雷鸣”)
师:你读出了雷龙的特点,读得好极了!(生自动鼓掌)谁再来读?(又一生读,读得很生动,语音抑扬顿挫)
师:多好听!也把掌声送给他!(生热烈鼓掌,读书的学生高兴地坐下)
师:请大家比较这两个句子——(课件出示:①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②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很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
师:读一读,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好?
生:我觉得第一个句子好,因为第一个句子把雷龙与大象相比,我们都认为大象是动物中最大的,但一只雷龙就比六头大象还要重,让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雷龙有多大,很具体。
师:(首先为该生鼓掌,生接着鼓掌)你太聪明了,老师都不得不佩服你,说得头头是道。同学们,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表达具体、生动,往往要运用一些说明方法,这里把雷龙与大象作比较,(出示:作比较)这就是一种说明的方法。猜一猜,这句话中还有什么说明的方法。
生:比喻,把雷龙踏步的声音比作雷鸣。
师:哈,你基本上说对了,更准确地说,这种说明方法叫打比方。(出示:打比方)说明方法的运用,让表达更具体、准确、生动,让读者感受更真切。
师:请大家再读第一个句子,体会体会。(生齐读)
师:(出示梁龙图片)有喜欢梁龙的吗?请站起来。(站起来10多个学生)你们都喜欢?好!(指一生)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梁龙很长,有二十多米。
师:二十多米是多长?知道吗?我们的教室长8米,大约有三间教室这么长。
生:(齐)哇——(拖长音,声音响亮)
师:很惊讶,是吗?如果不写出“二十多米”,只告诉我们“很长”,好不好?
生:我觉得不好,只告诉我们很长,我们就不知道到底多长,还以为有一间教室长、两间教室长,以为有几米、十几米长呢,原来它有二十多米长,真是太长了。
师:这种说明的方法就叫——列数字。(一字一顿地)(指另一生)你为什么喜欢梁龙?
生:因为它走路时就像吊桥在摇晃,我喜欢在吊桥上摇晃。
师:啊,能让你舒服得睡着了。(生大笑)其实这里也运用了说明的方法,前面已经遇到过了,叫什么?
师:你很会学习。就请你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出示文字——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
生:梁龙的身体很长……
师:请再长些!
生:梁龙的身体很长……(“很长”拖长了读,很准确)
师:长多了,读下去。
(生接着读,重读“二十多米”,“一架移动的吊桥”读得很有趣)
师:读得真好!真了不起!(师竖起大拇指)喜欢梁龙的同学一起读。
(又有不少学生站起来,加入喜欢梁龙的行列,齐读这段文字)
师:你还喜欢什么龙?
生:我喜欢翼龙,因为它有两个大翅膀,可以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师:(出示翼龙图片)你向往自由,向往飞翔,是吗?我也羡慕翼龙,能到世界各地去旅
行,还完全免费,不花一分钱。(生大笑)请你来读一读。(出示文字——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在天空翱翔的轻型飞机)
师:(生读后)知道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生:打比方,把翼龙比作轻型飞机。
师:对,请男同学来读这句话,千万别把轻型飞机读成重型飞机。
(男生齐读这句话,读得不错)
生:我最喜欢鱼龙。
师:就是那个被我当作海豚的?
生:是,它长得像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本领真大,我喜欢!
师:“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这就是鱼龙的特点,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出示文字——鱼龙很像今天的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生突出重读“很像今天的海豚”“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
师:鱼龙和翼龙是恐龙吗?
生:不是恐龙。
师:(故作惊讶)怎么不是?
生:它们是恐龙的亲戚。
师:有这回事?
生:恐龙生活在陆地上,而鱼龙生活在水里,翼龙生活在空中。
师:噢,谢谢你,老师差点以为它们都是恐龙呢。你读书真认真,我也要吸取教训,以后读书再不敢粗心大意了。
生:老师,我补充,鱼龙、翼龙只是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它们是近亲,不能混为一谈。
师:噢,也谢谢你,老师一定记住。
生:我喜欢霸王龙,因为它是恐龙家族中的霸王,谁也不敢侵犯它。
师:(出示霸王龙图片、文字)请你读!
生:霸王龙就是非常凶猛的食肉恐龙(重读“非常凶猛”“食肉”)。它大脑袋,短身子(急促地),牙齿就像锋利无比(重音、突出读)的匕首。
师:好凶猛的霸王龙啊!我得赶快溜,逃命要紧啊。(生大笑)
生:老师,我知道霸王龙怕水,它不敢下水。
师:(高兴地)真的吗?我就赶快往水里溜吧。哈哈,霸王龙,你敢下来吗?(生再大笑)喜欢霸王龙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看你们像不像霸王龙。(生齐读)
师:好样的,都像霸王龙!这里把霸王龙的牙齿比作“锋利无比的匕首”,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生:打比方。
师:对,大家还喜欢什么龙?
生:我喜欢剑龙,因为它的样子很特别。
师:(出示剑龙图片)请读出你的喜欢,读出剑龙的特点。(出示文字——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生读文字,师指图片上的“剑板”“尾刺”)
师:把“尾刺”比作利剑,也运用了——
生: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生:我最喜欢三角龙,因为它的三只角很厉害,而且每只角都有一米长。
师:(出示三角龙图片)好长的角啊!“一米长”,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列数字。
师:请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
生:三角龙的脸上长着三只大角(重读),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师指图中相应位置),每支角都有一米长(重读)——这样的脸型,让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强调)。
师:这样的脸型,任何动物看见了都害怕,这就叫——
生:望而生畏。
师:一起读。(生齐读这段话)

三、巩固拓展,练习说话,让学生在生动的表达中加深记忆

师:学到这,同学们了解了很多种类的恐龙和千奇百怪的形态,你能用“我是XX龙……”的句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恐龙吗?我先介绍一个——我是鱼龙,(竖起大拇指,面露自豪)我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哇,多好吃的鱼啊(作咀嚼状),哎,你们千万别把我当海豚哪,我虽然长得像海豚,但我比海豚凶多了,你们可得当心哟!
请同学们先自己说—说,然后再说给同桌听一听,比比谁说得好。(生自由练说,同桌交流)
师:(两分钟后)准备好了吗,谁首先来介绍?
生:我是霸王龙,是恐龙之王,哈哈,我可是吃肉的,其他恐龙看见我就会拼命地逃,不过还是经常成为我的口中美餐,你可别惹我,趁我肚子不饿,赶快离我远点儿,否则,哼哼!
师:哇,好凶啊,差点被你吓破胆,赶快离你远点儿。(生笑)
生:我的背上有两排剑板,尾巴上有四根利剑一样的尾刺,因此人们都叫我剑龙,别看我个头挺大,样子也挺凶,我可是很温柔的,我只吃草不吃肉,你喜欢我吗?
师:好温柔的剑龙,不过,我劝剑龙(师抚摸该生的头),你这话对我说可以,别去对霸王龙说,那就自讨苦吃了,说不定还小命不保。(生又笑)
生:我叫梁龙,我长得可长了,足有二十多米,不过,你可别把我当吊桥哟,但如果你没办法过河,我倒是愿意帮这个忙。
生:我是翼龙,我有两个大翅膀,可以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有人还把我误当作轻型飞机呢。如果你能给我好吃的,我倒是愿意带你去旅行,就是不知道你敢坐不敢坐。
师:我还真是有这心没这胆,谁敢坐谁坐,我反正乘飞机。(生笑)同学们还可以说说你从课外读物中知道的恐龙。
生:我是异特龙,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我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我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我咬住就休想逃出来。你们说我厉害吗?
生:我叫细鄂龙。我是恐龙中最小最轻的,只有20厘米长,2.5千克重,看上去活像一只剥光了羽毛的鸡。唉,大家可别笑话我。
生:我是最重最高的恐龙——极龙。我抬起头就有17米高,体重达100吨,比200头黄牛还要重。
师:老师看到一则资料,说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叫震龙,有18米高,长达39到52米,体重有130吨。知道130吨有多重吗?假如按100斤一个人计算的话,要有2600个人,也就是把我们实验小学所有的学生、老师、员工们加起来,才有一只震龙重(生齐声“哇”),甚至还没有它重,因为有的小朋友只有几十斤,不到100斤。它每走一步,大地就发出巨大的震动,像地震一样,所以才叫它震龙。不知哪一种说法更正确,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查阅资料,进行研究。

四、了解恐龙的食性和繁殖特点

师:这么多的恐龙靠吃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呢?
生:吃植物和肉。(板书:食物 植物 肉)
师:你是从课文中哪儿看出来的?请读给大家听。
生: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
师:把这句话中的“大多”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意思改变了。
生:不行,因为原句意思是:大多数恐龙吃植物。去掉“大多”,意思变成了所有恐龙都以吃植物为主。
师:说得真好,可见用词准确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以后写作文也要努力做到用词准确。恐龙又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呢?
生:卵生。(板书:繁殖卵生)
师:你从书上哪个小节看出来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生读该小节)

师:什么叫卵生?鸡是卵生的吗?(生:是)鸭呢?(生:是)鹅呢?(生:是)对,这就叫卵生。什么叫“破壳而出”?
生:就是小恐龙打破蛋壳从里面出来。
师:对,请看图片。(出示小恐龙破壳而出的图片。)这只可爱的小恐龙正在——
生:破壳而出!

五、引导学生猜解恐龙灭绝的谜团

师: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是白垩纪末期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寒冷的气候让食草恐龙和肉食恐龙先后饿死。
师:这是气候变化说。
生:是小行星碰撞地球使恐龙灭绝。
师:这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论。
生:是火山爆发和地震,使大气受到了火山尘的严重污染以致恐龙开始灭绝。
师:这是火山爆发到恐龙灭绝论。
生:……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我都被说糊涂了,到底是哪一种?(学生个个高举着手,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猜测。师稍等片刻)你们所讲的原因都只是猜测,恐龙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说不定解开这个谜的,就是我们班的哪个小朋友。

六、欣赏恐龙短片,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知的欲望

师:如此神奇的恐龙,我们如今不能够亲见。但是科学技术能让恐龙复活,你们愿意吗?请看恐龙短片。
(生看短片,边看边指着画面上出现的恐龙交头接耳)

七、总结深化,让学生诉说心声

师:学完了课文,也看完了有趣的短片,现在你最想去干什么?
生:我最想去新华书店买一本介绍恐龙的书。
生:我最想把我还没看完的《恐龙奥秘探索》这本书看完。
生:我最想上网看看恐龙的图片。
生:我最想解开恐龙灭亡的谜团。
生:……
生:我想让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恐龙知识都说给大家听。
师:好,老师接受你的建议,课后,请同学们都去收集恐龙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恐龙知识知多少”主题活动,好吗?
生:好!(高声喊道,并热烈鼓掌)
师:下课

教学设计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