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3 19:55:03
类别:教学设计
一次著名的冲刺教学案例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科9个生字,积累词语10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思提出问题的方法,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现代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马拉松冲刺,感受体育运动的艰辛,弘扬“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体育精神。
教学重点:继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教学难点:学习边读边思提出问题的方法,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2008年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说说奥运精神是什么?
2、出示句子: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指名读,齐读。
3、“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奥运精神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此有关的课文。
出示课题:34一次著名的冲刺
指名读题。
4、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交流(课题中的“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一次?它因何而著名?……)
说明:
由全中国人都关心的2008年奥运会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奥运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其中奥运精神的产生与将学习的课文有关,更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自学课文。
1、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2)说说文中“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次?谁冲刺?2、检查。
1)出示新词,开小火车读。
正音:跚、搀——翘舌音;胫——后鼻音。
字形:“胫”指小腿,与身体有关,所以是月字旁。2)出示词语:
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马拉松、杜伦多·派特利、摔倒、爬起、顽强、冲刺用上这些词,简单介绍这次著名的冲刺。
说明:
学生通过自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通过用上出示的词语简单介绍这次著名的冲刺,这既对学生进行了准确运用语言的训练,又帮助学生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派特利靠不屈不挠精神完成冲刺,有了最肤浅的认识。
三、自主探究,体验感悟。1、奥运赛场上有无数次激动人心的冲刺,为什么惟独这一次却流传至今?杜伦
多·派特利的什么精神让人感动呢?自由朗读第2节。2、出示:不屈不挠 理解词语。
3、默读第2节,哪些词句能体现杜伦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
边读边划,再与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1)“派特利迈着蹒跚的步子,顽强地向终点跑去”。
①理解“蹒跚”的意思。(可选择自认为合适的方式)
② 他此时为什么会迈着蹒跚的步子?③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互相评价。2)“在这最后的短短路程中,他五次摔到,又五次咬紧牙关爬起来。” ①描述当时他的样子。(体会“咬紧牙关”)②想象一下,此时他心里对自己说什么?③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挑战读。3)“一步,两步……人们多么希望这位坚强的人能胜利到达终点。”①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②用朗读表达自己的体会。
互相评价。再挑战读。4)“但是,派特利实在太累了,在离终点只有15米的地方,他再次晕倒。这时,工作人员又一次冲进场地,架起了派特利,并搀着他跑过了终点。”①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他拼尽了全力?②明知这样做不会有成绩,工作人员为什么去搀他跑过终点? ③男女生配合朗读。5、比较句子:
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无不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都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1)读一读,两句意思一样吗?哪句好?为什么?2)再次为派特利鼓掌吧!齐读句子。6、说说为什么派特利这次冲刺是著名的?
7、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并将它继续流传下去!引读第2节。(配乐)
说明:
在这一环节中,抓住关键词“不屈不挠”,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杜伦多·派特利不屈不挠精神的语句,在交流时,老师适时地加以点拨,并用朗读来表现。学生通过自由练读——指名读——挑战读的形式,同时穿插围绕“哪里读得好”的互相评价,不断加深自己的感悟。从而达到理解“这次冲刺因何而著名?”这一问题。
四、激情升华。1、那一天,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大主教说:“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加重要。”从此,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不胫而走,他告诉我们,出示填空:
1)奥运会的金牌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 )。
2)( )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2、引进资料,升华理解。
出示资料:
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国际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在统一旗帜下平等地参加比赛,在竞赛中不仅是争夺奖牌,更重要的是交流友谊,切磋技艺,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3、总结。
说明:
学生的认知程度对于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这句话是有限的。通过完成填空题以及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简要介绍,以此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有深层次的感悟。
板书:
杜伦多·派特利
不屈不挠
一次著名的冲刺 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科9个生字,积累词语10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思提出问题的方法,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现代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马拉松冲刺,感受体育运动的艰辛,弘扬“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体育精神。
教学重点:继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教学难点:学习边读边思提出问题的方法,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2008年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说说奥运精神是什么?
2、出示句子: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指名读,齐读。
3、“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奥运精神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此有关的课文。
出示课题:34一次著名的冲刺
指名读题。
4、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交流(课题中的“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一次?它因何而著名?……)
说明:
由全中国人都关心的2008年奥运会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奥运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其中奥运精神的产生与将学习的课文有关,更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自学课文。
1、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2)说说文中“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次?谁冲刺?2、检查。
1)出示新词,开小火车读。
正音:跚、搀——翘舌音;胫——后鼻音。
字形:“胫”指小腿,与身体有关,所以是月字旁。2)出示词语:
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马拉松、杜伦多·派特利、摔倒、爬起、顽强、冲刺用上这些词,简单介绍这次著名的冲刺。
说明:
学生通过自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通过用上出示的词语简单介绍这次著名的冲刺,这既对学生进行了准确运用语言的训练,又帮助学生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派特利靠不屈不挠精神完成冲刺,有了最肤浅的认识。
三、自主探究,体验感悟。1、奥运赛场上有无数次激动人心的冲刺,为什么惟独这一次却流传至今?杜伦
多·派特利的什么精神让人感动呢?自由朗读第2节。2、出示:不屈不挠 理解词语。
3、默读第2节,哪些词句能体现杜伦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
边读边划,再与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1)“派特利迈着蹒跚的步子,顽强地向终点跑去”。
①理解“蹒跚”的意思。(可选择自认为合适的方式)
② 他此时为什么会迈着蹒跚的步子?③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互相评价。2)“在这最后的短短路程中,他五次摔到,又五次咬紧牙关爬起来。” ①描述当时他的样子。(体会“咬紧牙关”)②想象一下,此时他心里对自己说什么?③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挑战读。3)“一步,两步……人们多么希望这位坚强的人能胜利到达终点。”①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②用朗读表达自己的体会。
互相评价。再挑战读。4)“但是,派特利实在太累了,在离终点只有15米的地方,他再次晕倒。这时,工作人员又一次冲进场地,架起了派特利,并搀着他跑过了终点。”①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他拼尽了全力?②明知这样做不会有成绩,工作人员为什么去搀他跑过终点? ③男女生配合朗读。5、比较句子:
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无不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都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1)读一读,两句意思一样吗?哪句好?为什么?2)再次为派特利鼓掌吧!齐读句子。6、说说为什么派特利这次冲刺是著名的?
7、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并将它继续流传下去!引读第2节。(配乐)
说明:
在这一环节中,抓住关键词“不屈不挠”,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杜伦多·派特利不屈不挠精神的语句,在交流时,老师适时地加以点拨,并用朗读来表现。学生通过自由练读——指名读——挑战读的形式,同时穿插围绕“哪里读得好”的互相评价,不断加深自己的感悟。从而达到理解“这次冲刺因何而著名?”这一问题。
四、激情升华。1、那一天,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大主教说:“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加重要。”从此,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不胫而走,他告诉我们,出示填空:
1)奥运会的金牌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 )。
2)( )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2、引进资料,升华理解。
出示资料:
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国际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在统一旗帜下平等地参加比赛,在竞赛中不仅是争夺奖牌,更重要的是交流友谊,切磋技艺,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3、总结。
说明:
学生的认知程度对于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这句话是有限的。通过完成填空题以及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简要介绍,以此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有深层次的感悟。
板书:
杜伦多·派特利
不屈不挠
一次著名的冲刺 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科9个生字,积累词语10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思提出问题的方法,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现代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马拉松冲刺,感受体育运动的艰辛,弘扬“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体育精神。
教学重点:继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教学难点:学习边读边思提出问题的方法,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2008年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说说奥运精神是什么?
2、出示句子: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指名读,齐读。
3、“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奥运精神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此有关的课文。
出示课题:34一次著名的冲刺
指名读题。
4、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交流(课题中的“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一次?它因何而著名?……)
说明:
由全中国人都关心的2008年奥运会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奥运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其中奥运精神的产生与将学习的课文有关,更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自学课文。
1、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2)说说文中“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次?谁冲刺?2、检查。
1)出示新词,开小火车读。
正音:跚、搀——翘舌音;胫——后鼻音。
字形:“胫”指小腿,与身体有关,所以是月字旁。2)出示词语:
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马拉松、杜伦多·派特利、摔倒、爬起、顽强、冲刺用上这些词,简单介绍这次著名的冲刺。
说明:
学生通过自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通过用上出示的词语简单介绍这次著名的冲刺,这既对学生进行了准确运用语言的训练,又帮助学生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派特利靠不屈不挠精神完成冲刺,有了最肤浅的认识。
三、自主探究,体验感悟。1、奥运赛场上有无数次激动人心的冲刺,为什么惟独这一次却流传至今?杜伦
多·派特利的什么精神让人感动呢?自由朗读第2节。2、出示:不屈不挠 理解词语。
3、默读第2节,哪些词句能体现杜伦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
边读边划,再与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1)“派特利迈着蹒跚的步子,顽强地向终点跑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沪教版《一次著名的冲刺》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沪教版《一次著名的冲刺》教学设计
①理解“蹒跚”的意思。(可选择自认为合适的方式)
②他此时为什么会迈着蹒跚的步子?③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互相评价。2)“在这最后的短短路程中,他五次摔到,又五次咬紧牙关爬起来。” ①描述当时他的样子。(体会“咬紧牙关”)②想象一下,此时他心里对自己说什么?③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挑战读。3)“一步,两步……人们多么希望这位坚强的人能胜利到达终点。”①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②用朗读表达自己的体会。
互相评价。再挑战读。4)“但是,派特利实在太累了,在离终点只有15米的地方,他再次晕倒。这时,工作人员又一次冲进场地,架起了派特利,并搀着他跑过了终点。”①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他拼尽了全力?②明知这样做不会有成绩,工作人员为什么去搀他跑过终点? ③男女生配合朗读。5、比较句子:
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无不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都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1)读一读,两句意思一样吗?哪句好?为什么?2)再次为派特利鼓掌吧!齐读句子。6、说说为什么派特利这次冲刺是著名的?
7、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并将它继续流传下去!引读第2节。(配乐)
说明:
在这一环节中,抓住关键词“不屈不挠”,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杜伦多·派特利不屈不挠精神的语句,在交流时,老师适时地加以点拨,并用朗读来表现。学生通过自由练读——指名读——挑战读的形式,同时穿插围绕“哪里读得好”的互相评价,不断加深自己的感悟。从而达到理解“这次冲刺因何而著名?”这一问题。
四、激情升华。1、那一天,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大主教说:“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加重要。”从此,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不胫而走,他告诉我们,出示填空:
1)奥运会的金牌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 )。
2)( )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2、引进资料,升华理解。
出示资料:
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国际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在统一旗帜下平等地参加比赛,在竞赛中不仅是争夺奖牌,更重要的是交流友谊,切磋技艺,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3、总结。
说明:
学生的认知程度对于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这句话是有限的。通过完成填空题以及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简要介绍,以此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有深层次的感悟。
板书:
杜伦多·派特利
不屈不挠
一次著名的冲刺 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字,会认9个字,理解“蹒跚、不胫而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课文,互相交流,抓住重点词语,采用换词、比较、联系实际,句式变换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自悟、自得,然后激励学生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通过课件演示,语言引导、朗读想象,创设情境等方法,让学生随着文本走进奥运赛场,感受紧张、激烈的气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情感。
2、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导质疑
1、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你们知道奥运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吗?(更快、更高、更强)是啊,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无数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课件出示一组运动员成功的镜头)看,他们尽情地挥洒着汗水与泪水,赢得光荣。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叫杜伦多。派特利的运动员,他在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上完成了一次著名的冲刺。(板书课题,指名读)
3、你认为其中的关键词是哪个?由此,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归纳梳理:
(1)这是怎样的一次冲刺?
(2)为什么这次冲刺这样著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生字,检查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3、(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评价反馈。
4、齐读词语。
5、默读课文你知道派特利是怎样冲刺的吗?结果如何?学生交流,指导说通顺完整。(课件出示相关镜头,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马拉松比赛的资料。了解马拉松全程42公里195米。比赛起点设在体育场,然后沿着城市公路赛道跑,最后返回体育场冲刺到达终点。)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派特利在这最后阶段一次一次摔倒又一次一次爬起,终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冲过终点。由于不是独立完成比赛,他没有取得胜利,成绩也被取消。正是这次冲刺成为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冲刺。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次冲刺很著名?
2、学生边读边勾画,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1)出示句子“派特利的名字没能写进奥运会成绩册,却伴随着奥运会的发展而流传至今”。
①理解“流传至今”,学生交流。
②算一算他的故事流传了多少年了,猜一猜会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故事。
③指名读,评价激励。(引导学生体会其流传时间长,读出惊叹、赞美之情)
④师引读:“派特利的名字虽然没能写进奥运会成绩册---”
学生齐读:“却伴随着奥运会的发展而流传至今。”
(2)、出示句子:“从此,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不胫而走”。
①听说过这句名言吗?怎么知道的?
②来,这句名言也从派特利的故事中产生并传播开来,用书上的词就是---(生答)“不胫而走”。(指名读词)
③指名读。(指导体会其传播范围广)
(3)派特利的故事流传了近百年,流传到世界的每个地方,真是一次著名的冲刺,齐读这两句话。
3、为什么派特利的这次冲刺并没有胜利,他的故事却能流传至今呢?下节课咱们继续探讨。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马拉松运动员杜伦多。派特利。他在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上的冲刺并没有取得胜利,为什么能流传至今成为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冲刺呢?让我们到赛场上去亲身感受一下吧!
二、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1、(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自己听后的感受。
3、课文中哪个词概括了他这种精神??(不屈不挠)学生齐读词。
4、仔细默读第2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边读边勾画,再与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指导朗读。(课件相机出示句子)
(1)“派特利迈着蹒跚的步子,顽强地向终点跑去”。
①理解“蹒跚”(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演一演)
②他此时为什么会迈着蹒跚的步子?
③指名读,评价激励。
(2)“在这最后的短短路程中,他五次摔到,又五次咬紧牙关爬起来。”(课件演示,定格在派的利面部表情)
①描述一下他的样子。(体会“咬紧牙关”)
②想象一下,此时他心里对自己说什么?
③自读,指名读,赛读。
(3)范读“一步,两步-------人们多么希望这位坚强的人能胜利到达终点。”
①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指名读出自己的体会。(指导学生评:他哪里读得好?为什么?)
(4)“但是,--跑过了终点”
①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他拼尽了全力?
②明知这样做不会有成绩,工作人员为什么去搀他跑过终点?(抓住动词“冲”“架”“搀”,指导朗读,速度渐慢)
③男女配合读。
过渡: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工作人员,也感动了所有的人。
6、出示句子: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无不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都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1)、读一读,比较两句意思一样吗?哪个好?为什么?
(2)、我们再次为派特利鼓掌吧!(齐读这一句)
7、此时,你明白了为什么派特利的冲刺没有取胜,却能流传至今吗?(学生交流)
8、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并将它继续流传!教师引读这一段(配乐)
三、激情升华
1、那一天,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大主教说:“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加重要。”从此,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不胫而走,他告诉我们:
课件出示:()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奥运会的金牌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
2、(课件出示一组运动员失败的镜头)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3、小结: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像派特利一样,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
四、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还有许多像派特利这样,挑战自我、奋力拼搏的人,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21、一次著名的冲刺
不屈不挠
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字,会认9个字,理解“蹒跚、不胫而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课文,互相交流,抓住重点词语,采用换词、比较、联系实际,句式变换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自悟、自得,然后激励学生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通过课件演示,语言引导、朗读想象,创设情境等方法,让学生随着文本走进奥运赛场,感受紧张、激烈的气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情感。 2、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导质疑 1、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你们知道奥运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吗?(更快、更高、更强)是啊,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无数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课件出示一组运动员成功的镜头)看,他们尽情地挥洒着汗水与泪水,赢得光荣。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叫杜伦多。派特利的运动员,他在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上完成了一次著名的冲刺。(板书课题,指名读) 3、你认为其中的关键词是哪个?由此,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归纳梳理: (1)这是怎样的一次冲刺? (2)为什么这次冲刺这样著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生字,检查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3、(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评价反馈。 4、齐读词语。 5、默读课文你知道派特利是怎样冲刺的吗?结果如何?学生交流,指导说通顺完整。(课件出示相关镜头,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马拉松比赛的资料。了解马拉松全程42公里195米。比赛起点设在体育场,然后沿着城市公路赛道跑,最后返回体育场冲刺到达终点。)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派特利在这最后阶段一次一次摔倒又一次一次爬起,终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冲过终点。由于不是独立完成比赛,他没有取得胜利,成绩也被取消。正是这次冲刺成为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冲刺。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次冲刺很著名? 2、学生边读边勾画,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1)出示句子“派特利的名字没能写进奥运会成绩册,却伴随着奥运会的发展而流传至今”。 ①理解“流传至今”,学生交流。 ②算一算他的故事流传了多少年了,猜一猜会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故事。 ③指名读,评价激励。(引导学生体会其流传时间长,读出惊叹、赞美之情) ④师引读:“派特利的名字虽然没能写进奥运会成绩册---” 学生齐读:“却伴随着奥运会的发展而流传至今。” (2)、出示句子:“从此,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不胫而走”。 ①听说过这句名言吗?怎么知道的? ②来,这句名言也从派特利的故事中产生并传播开来,用书上的词就是---(生答)“不胫而走”。(指名读词) ③指名读。(指导体会其传播范围广) (3)派特利的故事流传了近百年,流传到世界的每个地方,真是一次著名的冲刺,齐读这两句话。 3、为什么派特利的这次冲刺并没有胜利,他的故事却能流传至今呢?下节课咱们继续探讨。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马拉松运动员杜伦多。派特利。他在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上的冲刺并没有取得胜利,为什么能流传至今成为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冲刺呢?让我们到赛场上去亲身感受一下吧! 二、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1、(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自己听后的感受。 3、课文中哪个词概括了他这种精神??(不屈不挠)学生齐读词。 4、仔细默读第2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边读边勾画,再与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指导朗读。(课件相机出示句子) (1)“派特利迈着蹒跚的步子,顽强地向终点跑去”。 ①理解“蹒跚”(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演一演) ②他此时为什么会迈着蹒跚的步子? ③指名读,评价激励。 (2)“在这最后的短短路程中,他五次摔到,又五次咬紧牙关爬起来。”(课件演示,定格在派的利面部表情) ①描述一下他的样子。(体会“咬紧牙关”) ②想象一下,此时他心里对自己说什么? ③自读,指名读,赛读。 (3)范读“一步,两步-------人们多么希望这位坚强的人能胜利到达终点。” ①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指名读出自己的体会。(指导学生评:他哪里读得好?为什么?) (4)“但是,--跑过了终点” ①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他拼尽了全力? ②明知这样做不会有成绩,工作人员为什么去搀他跑过终点?(抓住动词“冲”“架”“搀”,指导朗读,速度渐慢) ③男女配合读。 过渡: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工作人员,也感动了所有的人。 6、出示句子: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无不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霎
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都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1)、读一读,比较两句意思一样吗?哪个好?为什么? (2)、我们再次为派特利鼓掌吧!(齐读这一句) 7、此时,你明白了为什么派特利的冲刺没有取胜,却能流传至今吗?(学生交流) 8、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并将它继续流传!教师引读这一段(配乐) 三、激情升华 1、那一天,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大主教说:“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加重要。”从此,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不胫而走,他告诉我们: 课件出示:()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奥运会的金牌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 2、(课件出示一组运动员失败的镜头)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3、小结: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像派特利一样,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 四、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还有许多像派特利这样,挑战自我、奋力拼搏的人,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21、一次著名的冲刺 不屈不挠 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蹒跚”、“不胫而走”等词语。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通过重点词句激发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感悟。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情感,从而理解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阅读文章,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紧扣第2自然段,体会派特利那种不屈不扰的运动精神。
2、感受事件氛围,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
教学重点:
抓住“在场的观众无不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这一句中“不屈不挠”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教学准备:
电子备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刘翔的冲刺镜头——从多角度拍摄)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刘翔)
这些照片都是刘翔在奥运会男子110米竞赛最后冲刺的时候拍摄下来的。他冲刺的一瞬间将永远牢牢记在我们的心理,因为他标志着我们中国人也能站在运会的短跑项目的金牌领奖台上。(特殊的意义)
(教师出示语句练习“这是一次( )的冲刺!”)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与“冲刺”有关。(出示课题《一次著名的冲刺》)
我们将时间向前推移,来到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课件显示时间推移,并出现派特利的图像)他名叫派特利。
我们的课题《一次著名的冲刺》,就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引导自学: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词语读连贯,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电脑检查学生生字的读音。
3、检查词语的读音:消耗 蹒跚 搀着 冲刺 霎时 掌声 雷动 根据 成绩册
不胫而走 不屈不挠
4、游戏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说。
3、师小结。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刺声脚的写法
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读完后看看关于派特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学生回答:运动员,坚持跑完比赛,没获得金牌……)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派特利是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马拉松比赛的最后冲刺。没有获得比赛的金牌。
提问1:那么为什么派特利没有得到奥运金牌,他的名字却流传至今呢?
提问2:派特利没有得到金牌,那么你认为他是不是一个失败者呢?(引发学生的分歧)
(请同学们再一次阅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呢?(认为自己找到答案的同学,看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再读二、三自然段)
(坚持跑完全程、不屈不挠的精神……出示“不屈不挠”)
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派特利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学生重点读第二段,开始找重点词体会派特利的“不屈不挠”。)
(蹒跚、五次、咬紧牙关、爬、一步、两步……,再次晕倒、搀着
五次、爬、一步、两步……,引导学生先说后读,联系学生实际体验,激发学生情感。)
通过这个历史性的场面(出示“历史性的场面”)我们感受到了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个读、齐读、教师范读“历史性的场面……跑过终点。”)
教师小结
比赛结束后,有记者采访场外的观众:“你认为派特利的这次奥运之旅是不是没有意义的呢?”
你就是场外的观众。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说——教师引导结合派特利谈,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谈)
(教师出示例子王义夫……)
教师小结(美国……从此……的名言“不胫而走”,简单理解“不胫而走”)
(出示“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重要。”“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1、“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这句话蕴含着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2、为什么这次冲刺成为了著名的冲刺?
《一次著名的冲刺》这个故事发生在1908年,离现在已有百余年,它主要讲述主人公杜伦多·派特利在第四届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几次摔倒,又几次爬起,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完成了奥运史上最顽强的冲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生字,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 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思,提出问题的方法。
3 了解现代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马拉松冲刺,感受体育运动的艰辛,弘扬“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体育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40《一次著名的冲刺》
齐读课题
2、质疑
二、自学课文:
1、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生字读音。
2)在文中找出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次?谁冲刺?
2、反馈
出示: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参加马拉松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叫
出示:杜伦多·派特利
开火车读
三、讲读课文:
1.奥运赛场上有无数次激动人心的冲刺,为什么惟独这一次却流传至今?杜伦多·派特利的什么精神让人感动呢?
女生读节2
出示:不屈不挠
解释
从哪里可以看出杜伦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呢?
自由读节2,同桌合作完成填空
1)杜伦多·派特利一路,并第一个跑进体育场,但因体力消耗过大,他。一位医生冲进场地扶起他,派特利用的步伐向终点跑去。
2)在短短的最后路程中,他,又。
3)在离终点只有15米的地方,派特利,工作人员又一次冲进场地,架起他,并跑过终点。
反馈
师生配合读填空
说说从你填入的词中看出什么?
之所以称这是一次著名的冲刺,是因为冲刺中突显了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们再次读好第二节,来回味一下这个历史性的场面。
2.派特利过了终点,他却没有得到金牌,这是为什么?
男生读节3
指名回答:
金牌该判给谁?奥运会组委会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现在我们模拟一个辩论会场,电视台撞击栏目组来到我们课堂。
自由辩论
辩论至此,请同学们各就各位,感谢你们的精彩发言,言语中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派特利的名字虽然没能写进奥运会成绩册,但却伴随着奥运会的发展流传至今,也就在那一天,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大主教在布道时说
出示: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重要。
指名读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读一段资料,看看从资料中你能找到哪些句子来印证这个道理。
出示:奥邻匹克运动具有国际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在统一旗帜下平等地参加比赛,在竞赛中不仅是争夺奖牌,更重要的是交流友谊,切磋技艺,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同桌讨论,评价
出示: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从此就不胫而走了。
解释:不胫而走
引读全文
四、课后拓展:
1908年的这一次冲刺虽说著名,但离我们太过遥远,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金的这一幕却令我们难以忘怀。
播放媒体:刘翔夺金的这一幕
根据资料提示当一回体育评论员
总结:奥林匹克运动的史册载入了杜伦多·派特利的名字,也载入了刘翔的名字,无论是著名的冲刺还是振奋我心的冲刺,他们都在宣扬着一种体育精神,坚持不懈,顽强拼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字,会认9个字,理解“蹒跚、不胫而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课文,互相交流,抓住重点词语,采用换词、比较、联系实际,句式变换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自悟、自得,然后激励学生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通过课件演示,语言引导、朗读想象,创设情境等方法,让学生随着文本走进奥运赛场,感受紧张、激烈的气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学教 学设计网-精 彩教学设计,请访问www.XXjxsJ.cn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情感。
2、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导质疑
1、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你们知道奥运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吗?(更快、更高、更强)是啊,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无数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课件出示一组运动员成功的镜头)看,他们尽情地挥洒着汗水与泪水,赢得光荣。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叫杜伦多。派特利的运动员,他在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上完成了一次着名的冲刺。(板书课题,指名读)
3、你认为其中的关键词是哪个?由此,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归纳梳理:
(1)这是怎样的一次冲刺?
(2)为什么这次冲刺这样着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生字,检查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3、(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评价反馈。
4、齐读词语。
5、默读课文你知道派特利是怎样冲刺的吗?结果如何?学生交流,指导说通顺完整。(课件出示相关镜头,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马拉松比赛的资料。了解马拉松全程42公里195米。比赛起点设在体育场,然后沿着城市公路赛道跑,最后返回体育场冲刺到达终点。)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派特利在这最后阶段一次一次摔倒又一次一次爬起,终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冲过终点。由于不是独立完成比赛,他没有取得胜利,成绩也被取消。正是这次冲刺成为奥运史上一次着名的冲刺。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次冲刺很着名?
2、学生边读边勾画,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1)出示句子“派特利的名字没能写进奥运会成绩册,却伴随着奥运会的发展而流传至今”。
①理解“流传至今”,学生交流。
②算一算他的故事流传了多少年了,猜一猜会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故事。
③指名读,评价激励。(引导学生体会其流传时间长,读出惊叹、赞美之情)
④师引读:“派特利的名字虽然没能写进奥运会成绩册---”
学生齐读:“却伴随着奥运会的发展而流传至今。”
(2)、出示句子:“从此,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不胫而走”。
①听说过这句名言吗?怎么知道的?
②来,这句名言也从派特利的故事中产生并传播开来,用书上的词就是---(生答)“不胫而走”。(指名读词)
③指名读。(指导体会其传播范围广)
(3)派特利的故事流传了近百年,流传到世界的每个地方,真是一次着名的冲刺,齐读这两句话。
3、为什么派特利的这次冲刺并没有胜利,他的故事却能流传至今呢?下节课咱们继续探讨。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马拉松运动员杜伦多。派特利。他在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上的冲刺并没有取得胜利,为什么能流传至今成为奥运史上一次着名的冲刺呢?让我们到赛场上去亲身感受一下吧!
二、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1、(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自己听后的感受。
3、课文中哪个词概括了他这种精神??(不屈不挠)学生齐读词。
4、仔细默读第2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边读边勾画,再与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指导朗读。(课件相机出示句子)
(1)“派特利迈着蹒跚的步子,顽强地向终点跑去”。
①理解“蹒跚”(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演一演)
②他此时为什么会迈着蹒跚的步子?
③指名读,评价激励。
(2)“在这最后的短短路程中,他五次摔到,又五次咬紧牙关爬起来。”(课件演示,定格在派的利面部表情)
①描述一下他的样子。(体会“咬紧牙关”)
②想象一下,此时他心里对自己说什么?
③自读,指名读,赛读。
(3)范读“一步,两步-------人们多么希望这位坚强的人能胜利到达终点。”
①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指名读出自己的体会。(指导学生评:他哪里读得好?为什么?)
(4)“但是,--跑过了终点”
①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他拼尽了全力?
②明知这样做不会有成绩,工作人员为什么去搀他跑过终点?(抓住动词“冲”“架”“搀”,指导朗读,速度渐慢)
③男女配合读。
过渡: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工作人员,也感动了所有的人。
6、出示句子: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无不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霎时,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都为派特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1)、读一读,比较两句意思一样吗?哪个好?为什么?
(2)、我们再次为派特利鼓掌吧!(齐读这一句)
7、此时,你明白了为什么派特利的冲刺没有取胜,却能流传至今吗?(学生交流)
8、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并将它继续流传!教师引读这一段(配乐)
三、激情升华
1、那一天,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大主教说:“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加重要。”从此,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不胫而走,他告诉我们:
课件出示:()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奥运会的金牌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
2、(课件出示一组运动员失败的镜头)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3、小结: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像派特利一样,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
四、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还有许多像派特利这样,挑战自我、奋力拼搏的人,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互相交流。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情趣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感情、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泼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语文情趣的培养,还要让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情”在哪里,“趣”在何处。于永正老师教学的《翠鸟》一课在这些方面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于老师非常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其训练技巧颇有独到之处。
第一,善于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师:同学们,《翠鸟》一课预习了吗?谁知道“翠”是什么意思?
生:“翠”,就是绿色的。
师:为什么叫“翠鸟”呢?预习时,你把书读了几遍?(“三遍”、“四遍”、“五遍”)
师:生字都认识了吧?
生:认识了。
师:把生字解决了,了不起!谁愿意把课文读给我听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
生:好!
“把生字解决了,了不起”是对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肯定;“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则提出了更高的练读要求。同学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自然积极地认真地练习读书。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略)
师:读得非常好!你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了,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欢翠鸟。还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比一比。都愿意比。哎,你为什么不举手?
生:读得不好。
师:谦虚。大胆地试一试。
(生读: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师:听你读第一句,就把我惊呆了,看来,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对翠鸟的感情多丰富!
“褒奖”加“激励”,双管齐下,又给学生积极读书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善于扣读导悟。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
师:哪位同学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师: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生读: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师: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
师:谁来读一读老渔翁说的话?
(生读: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这它很不容易呀!)
师: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
生:您这个老渔翁有九十多岁了。
师:同学们都当一回九十岁的老渔翁。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于老师用戏剧的语言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学生初读不但做到“正确、流利”,还做到了“有感情”,这得益于于老师的点拨艺术——激情、激趣、导读、导悟。
二、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语文情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有所依托方能显现出来。于是,于老师设计了师生画翠鸟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喜爱翠鸟吗?喜欢画翠鸟吗?
生:喜欢。
(老师与两名学生在黑板上作画,其余同学在本子上画翠鸟)
师:我们三人谁画得像?
生:老师画得像。
师:这两位同学画得也不错,是属于想象中的翠鸟。
师:谁愿意把翠鸟的样子介绍给大家?要想介绍好应把第一自然段记好。同学们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看书上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翠鸟的外形的?
生:书上先写了翠鸟的爪子,接着写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然后写翠鸟的眼睛,最后写翠鸟的嘴。
生:这是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写的。
师:看书练读,要读进去,要静心读,不要浮躁;读熟后同桌同学练说,相互纠错。
师: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前面介绍翠鸟,一位主讲,一位当场外指导。
生:(用教鞭指图)同学们,这是一只美丽的翠鸟。一双小爪子红红的。它的羽毛非常漂亮,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上面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衣。(师插话:“一连用两个‘衣’,不好听,‘衬衣’还是按书上写的说,改为‘衬衫’。”)一双眼睛非常明亮,红色的嘴巴又细又长。
师:说得真漂亮!谁再来说一下?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画翠鸟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让学生画翠鸟、描述翠鸟的意义有三: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三、虚拟情境,说出情趣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我们看看于老师别出心裁的移情设计。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爱翠鸟,想不想当翠鸟?
生:想。
师: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民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生:愿意。
师:你们的声音那么好听,怎么回事?书上怎么说的?
生:我们鸣声清脆。
师:大家叫叫我听听。(学生高兴地学着鸟叫)
师:你们的嗓子那么好,给我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好吗?哪个翠鸟愿意唱?
(生唱:天晴朗,兰花朵朵绽放;闻花香,想起我年幼时光……)
师:果然名不虚传。听说你们有个外号叫“叼鱼郎”,捉鱼的本领很强,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捕鱼的?
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等待小鱼露出头,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
师:为什么一动不动?
生:怕惊动小鱼。
师:有什么证据说明你们飞得快?
生: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师:各位翠鸟,我想到你们家做客,树上找不到,草丛中也找不到,你们的家在哪里?
生: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
实践表明,这种采访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四、含英咀华,诵出情趣
读文章,善于含英咀华,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神韵和精髓,赏阅文章的美感所在,同时,也才能不断陶冶自身的语文情趣。
师:通过采访,我打算把你们写一写,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有现成的文章吗?
生:有。
师:谁能声情并茂地读给我听听?请同学们再认真练习诵读。
此次读书训练属于积累层面的诵读训练。这样假戏真唱,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内化课文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不难看出,于老师训练学生积累语言是有所为的积累,更是情感化的积累。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彩阳光,一堂课可以看出教学中的精彩艺术。透过于老师教学艺术的七色光环,我们发现支撑教学艺术的基石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导致学生厌学的致命伤是老师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以成人的心理需求代替儿童的心理需求。于老师则不然,他蹲下来看学生,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去体验世界,自觉地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相似”。他引导学生学翠鸟叫,学老渔翁说话,画翠鸟;他让“翠鸟”们学唱人类的歌曲,读他们写出的文章……所有这些万变不离其“读”,以读为本,以画、说、演等促读,走读书内化之路。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于老师是成人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
前不久,我们有幸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数节公开课,我们尽情地欣赏并真切地悟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支老师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老师们的启示很多。
一、“活”与“实”的统一
支老师的课非常的“活”。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活跃、情绪的活跃、语言的活跃,甚至动作的活跃上。课堂上不时会发出阵阵笑声(笑声不仅来自学生,也来自众多的听课教师)。在这阵阵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是在愉悦之中,在支老师的巧妙点拨下,不知不觉地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并不简单的学习与训练任务,看不出他们的学习有什么负担,而看到的是他们在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支老师经典的《第一场雪》教学中的片段为例,在学习“雪后”一段时,支老师用鼓动性的语言引导:“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名学生读得尚可,支老师以他独具特点的语言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下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儿上了,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投入到更加努力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有的同学甚至超水平发挥,表现出的朗读效果令听课老师们叹服。
仔细体会,支老师在一个简单的朗读训练环节中,不仅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让自己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想象、思考。活生生地显出语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昧”,而且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优美意境的体会融为一体,将各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切实地落实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再以《飞夺泸定桥》为例,看支老师是怎样进行词语训练的。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
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形容人数多,气势浩大。
师:人数众多,气势浩大。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对刚才发言的同学)你的错出在哪儿自己纠正吧!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还得是行动着的。这点补充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是对了,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有躺下呀?
(笑声)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有点道理了。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行不行?
生: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有一定目标。规模大不大?
生:大。
师:没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就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荡”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对了,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呀,行走的队伍呀,等等。
支老师连续运用反诘、归谬的方法,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活跃——不可谓不“活”;使学生不仅体会出词语理解中的细微差别,而且通过提供的背景和例子,为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打下坚实基础——不可谓不“实”。
在课堂上让学生活跃并不难,可往往活跃之后是乱而不实。难得的是活而有序,更难得的是活与实的统一。笔者以为支老师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此。他可以将学生的情绪调动到空前活跃的程度却并不失控。学生的活跃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内容与范围之内的活跃,不是无目的、无秩序、无方向的乱“活”。总会有“话又说回来了”的时候,总会在尽情地发散之后,又巧妙地收回到教学内容与目的上来,学生的思维与情感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中尽情地、极大程度地得到发挥。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活跃的气氛下,支老师可以从容地、不留痕迹地将一项项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二、“智”与“趣”的谐和
支老师的课总会是很有趣。这种“趣”不是低级、搞笑的“趣味”,而是充满了机智的情趣。可以让人在笑声中理解与顿悟,在笑声中感受到机智的魅力。这不仅与支老师风趣、幽默的个性语言有关,更多地与支老师对教学不断地创新、在课堂上充满教学机智有关。是支老师用教学机智与创新挥洒出的充满智慧的情趣。
试举支老师讲的《晏子使楚》为例。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
(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
(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学生走上来)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这一段对话,不可能是备课时设计好的,是一种“即兴”之作。但是,它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1)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表现了“师之愿”;(2)巧妙地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损害,表现了“师之爱”;(3)幽默地把一种偶然现象(该生写字大小不匀)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虽然该生并无此意),启示了一种心理付之行为的必然,这是“师之趣”;(4)机智地渗透,甚至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这是“师之情”;(5)所有这些都是在一瞬间即兴发挥,表现了“师之智”。
听支老师的课你无法推测出他的下一步要做什么,而且经常会出现谁也始料不及的设计或场面。也就是说,每次听支老师的课都会有新意,同一篇课文支老师每一次讲都会有不同的教法,从无固定的模式,似乎“无法无天”。篇篇不同,次次出新,语出难料,机智叠出,诙谐幽默,笑中感悟,这恐怕就是支老师的教学充满着诱人魅力的原因了。
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86.9°,北纬27.9°。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曰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藏语称“珠穆朗玛”[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编绘的《皇舆全览图》中作“朱母朗马阿林”],意为“神女第三”。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教材分析:
“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本文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瞧,小燕子真是个好孩子!燕子妈妈让它到菜园里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它一连去了三次,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得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多有趣呀!只要仔细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三个字。认识一个笔画“横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
难点:
⑴、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⑵、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读12个生字。
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懂得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复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片菜园)师述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大家看:投影演示
(小燕子飞入,抖动身体)小燕子向我们飞来,在和小朋友们打招呼呢!它开心地告诉大家:这片菜园真美呀!它在邀请小朋友们和它一起玩呢!哎呀,不行了,妈妈叫它了,它得赶紧回家!到底有什么事呢?!燕子妈妈叫得这么急?
2、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放录音配乐朗读课文)
3、原来燕子妈妈给小燕子布置任务呢!那么小燕子的完成情况怎么样呢?
(板书课题: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板书:一次比一次进步 学生齐读课题
二、观看图画,认识人物,了解课文内容
1、你们想知道这位好妈妈是谁吗?
(出示课件,“在屋檐下,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图片)
2、认识人物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屋檐下”的意思。
3、师: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在说什么呢?大家猜一猜。
4、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在说关于两种蔬菜的事情?
(出示多媒体课件:冬瓜和茄子 让学生初步通过看图片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
5、师: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读课文,并标好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读课文,识字
(1) 指名分段读课文 (播放课件 其中生字为另一种颜色) 要求读通顺
(2) 齐读生字
2、出现全部生字(带拼音)把不认识的字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再去看拼音读。开火车读。
3、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4、识记生字,再次出现全部生字(无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西你有好办法记住他?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
(大屏幕上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旁边有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的图片)
(2)讨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写了“菜园里的冬瓜和茄子”这与课文有什么联系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先自由读,了解这一段都写了什么?
(2)师范读,听老师读,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都是谁说的啊?分别说了些什么?
(3)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通过此句话解释“什么”(意思是冬瓜和茄子有那些地方不同)
(4)学生理解后,启发用“什么”造句?
(5)小燕子去了,他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了吗?
(出示课件,课件要突出“冬瓜”和“茄子”的这点不同)
(6)师:小燕子发现的这点不同你发现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啊,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的生字朋友,还一起和小燕子去看了“冬瓜”和“茄子”,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的地方,你们还想发现他们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再让小燕子带我们去看好吗?
第二课时
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三个字。认识一个笔画“横钩”。
2、初读课文,懂得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小燕子带着我们一起去看了“冬瓜”和“黄瓜”,让我们发现了他们的不同,这节课,小燕子还想带我们接着去看看,但是小燕子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必须把它身边的生字朋友都认全,这样他才
能带着我们去看呢?你们能做到吗?(播放课件)
二、讲授新课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第一次小燕子去看冬瓜和茄子,他发现了: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回来的时候,妈妈夸奖了他,妈妈说什么了?
(2)指名读妈妈所说的话,要读出“说的对”中所表达的感情(夸奖) 读出“再去一次,还有什么不一样?”中的激励
(3) 小燕子又一次去了,这次回来他又发现了什么不同?这次发现的和上次的一不一样?他回来是怎么和妈妈说的?
(4)学生自由读,比比谁学小燕子学的最像
(5)同桌之间互换角色,分角色读小燕子和燕子妈妈之间的对话。
(6)把2、3自然段结合起来读,让学生读出这两次去看发现的不同,初步体会燕子的进步
学习第4自然段
师:当燕子妈妈听到小燕子又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后,又是怎么夸奖小燕子的?
师:可是燕子妈妈觉得的小燕子观察的还是不够,于是让他“仔细”的观察。这次小燕子又能发现什么呢?
(出示课件,课件上突出: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这一次小燕子又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哪么,**的夸奖和以前的还一样吗?
师:小燕子为什么能发现冬瓜和茄子这么大的不同呢?
师:由于小燕子的“仔细”观察使他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更大不同,
通过此句话,让学生理解“仔细”的意思
指导学生用“仔细”造句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扩展表演
1、同桌之间互读
2、组内读
3、小组之间比一比看谁读的好
同学们带上小燕子的头饰和燕子**的头饰,到讲台前给同学们表演一下。
四、指导写字
1、学生仔细的观察,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受一次比一次进步
2、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给予指导:(1)“会”要先写里面的小口,后关门。(2)“片”的竖撇要由重到轻,末端轻快撇出。(3)“
“是新学的笔画,书写时左低右高,钩短小有力,指向“皮”字的中心
五、扩展活动
1、完成课后“说说,读读”
2、拿出实物:两种蔬菜或水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特点,找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