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3 15:47:03
类别:教学设计
芭蕉花教学设计一等奖
合庆镇中心小学 张凤英
【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
《芭蕉花》这篇课文语句通俗易懂,作者回忆了自己儿时的一件事:五岁那年母亲的头晕病又犯了。一天,“我”和哥哥发现人家院子里的芭蕉花开了,便翻墙摘了芭蕉花,把它藏在衣袖里带回家。可母亲知道事情后十分生气,父亲也训斥了我们。当时的我和哥哥不明白父母的这些做法。
文章主要想通过事件的叙述,说明父母对我们的严格教育,让我们懂得从小要有良好的品行,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然而这一文章主旨是隐藏于文中,蕴含在母亲斥责孩子的话语之中的,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真正读懂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已经能初步理解课文,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感情的共鸣,同时也能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用上课文中的词句,能有效地培养说话和写话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教学的重点。此时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识字、记字的方法。识字量大了以后,更要注重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进行识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偏旁部件认记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最简洁的方法识记汉字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识字的快乐,使他们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语言环境中识记生字,理解并积累有关词语。
2. 能熟读课文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和母亲说的话。
3. 使学生明白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在语言环境中识记生字,理解并积累有关词语。
2. 使学生明白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教学难点:
1.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和母亲说的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说说花的名称,积累描写花的词语。
2、 出示芭蕉花图,简要介绍芭蕉花。
芭蕉又称大蕉,在我国的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有栽种。人们常用芭蕉花与其它食物一起烧煮,用以治头晕病、心脏病等。人们还喜欢用芭蕉花做成美味的菜。
(学习生字:晕)
4、 师:芭蕉花的作用真大!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第20课《芭蕉花》。齐读课题。
5、过渡:课文围绕芭蕉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二、整体感知
1、看课文听录音。
2、说一说:
芭蕉花可以___________。我五岁那年,母亲___________,于是我和哥哥_________,父母知道后__________,当时我俩都___________。
三、研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三节:读了这一节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师:我们要读懂句子的意思,要反反复复地读,要边读边想,有时还要抓住句子中重点的词语。
出示句子:我们摘下花,把它藏在衣袖里带回家。我捧着花跑到母亲床前。
① 学习生字:袖、捧
②读句子,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③指名读: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我和哥哥那么爱母亲,希望母亲的病快点好,满心欢喜地捧着芭蕉花来到母亲床前。可是母亲和父亲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用“——”划出有关句子。
4、再读第三节,划出有关句子。
5、交流,出示:
①母亲非常生气,连连叹气,说:“哎!我生下了你们这两个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
②父亲知道了,把我们拉到客厅里,狠狠地训了一顿。
(学习生字;指导朗读)
6、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呢?
出示:我捧着花跑到母亲床前,母亲问我花是哪儿来的。我便照实说了。
①理解“照实”的意思。
② 读课文第二节,说说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③ 说话练习:母亲问我芭蕉花是哪儿来的,我便照实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和哥哥摘来芭蕉花给母亲,父亲和母亲却很生气,我和哥哥当时心里怎么想的呢?用波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①交流出示: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我们好不容易掐来一朵,这有什么不对呢?
②读句子,学习生字:容、掐
③出示:掐 托 摘 捧 搁
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做动作理解)
再说几个
9、讨论:有人说,“我”和哥哥不应该拿不属于自己家的东西;有人说,为了给母亲治病,可以这么做……你说呢?
①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②引导:你有什么好方法,既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又能用芭蕉花给母亲治病呢?
四、推荐读物
朱自清的作品《背影》、《荷塘月色》、《春》、《绿》。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案例中,我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进行字词教学,从字音的朗读到字形的记忆再到字的规范书写,从词义的理解到词的感情朗读再到词的再现表达,都做了精心地预设,字词教学没有停留在音、形、义的教学上,而是更注重对学生识字的情感、态度、习惯的培养,一举多得!
课堂上,惊异的笑容、灿烂的笑声、自信的动作、清脆的朗读,无不向我们显露出孩子们在字词学习中久违的快乐!小学生掌握词语,其心理加工过程多数是属于原型加工的方式,对此,我用“翻翻字典”、“配上动作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生动活泼且开放的形式把字词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词语“照实”的理解,我先以课文中的形式,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词义,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理解很到位,有的说“照实就是按照实际情况来说”有的说:“不说假话,不夸张,事实是怎样的就怎样说就是照实”……学生的发言已经表现出他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照实”这个词的意思。然后,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到有关照实说的语句,想像自己就是小作者,用自己的话来告诉母亲。学生做了片刻准备后,纷纷进入角色把花的由来源源本本说明了。这个练习也是对照实的具体理解,锻炼了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合庆镇中心小学 张凤英
【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
《芭蕉花》这篇课文语句通俗易懂,作者回忆了自己儿时的一件事:五岁那年母亲的头晕病又犯了。一天,“我”和哥哥发现人家院子里的芭蕉花开了,便翻墙摘了芭蕉花,把它藏在衣袖里带回家。可母亲知道事情后十分生气,父亲也训斥了我们。当时的我和哥哥不明白父母的这些做法。
文章主要想通过事件的叙述,说明父母对我们的严格教育,让我们懂得从小要有良好的品行,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然而这一文章主旨是隐藏于文中,蕴含在母亲斥责孩子的话语之中的,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真正读懂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已经能初步理解课文,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感情的共鸣,同时也能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用上课文中的词句,能有效地培养说话和写话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教学的重点。此时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识字、记字的方法。识字量大了以后,更要注重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进行识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偏旁部件认记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最简洁的方法识记汉字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识字的快乐,使他们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语言环境中识记生字,理解并积累有关词语。
2. 能熟读课文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和母亲说的话。
3. 使学生明白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在语言环境中识记生字,理解并积累有关词语。
2. 使学生明白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教学难点:
1.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和母亲说的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说说花的名称,积累描写花的词语。
2、 出示芭蕉花图,简要介绍芭蕉花。
芭蕉又称大蕉,在我国的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有栽种。人们常用芭蕉花与其它食物一起烧煮,用以治头晕病、心脏病等。人们还喜欢用芭蕉花做成美味的菜。
(学习生字:晕)
4、 师:芭蕉花的作用真大!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第20课《芭蕉花》。齐读课题。
5、过渡:课文围绕芭蕉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二、整体感知
1、看课文听录音。
2、说一说:
芭蕉花可以___________。我五岁那年,母亲___________,于是我和哥哥_________,父母知道后__________,当时我俩都___________。
三、研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三节:读了这一节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师:我们要读懂句子的意思,要反反复复地读,要边读边想,有时还要抓住句子中重点的词语。
出示句子:我们摘下花,把它藏在衣袖里带回家。我捧着花跑到母亲床前。
① 学习生字:袖、捧
②读句子,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③指名读: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我和哥哥那么爱母亲,希望母亲的病快点好,满心欢喜地捧着芭蕉花来到母亲床前。可是母亲和父亲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用“——”划出有关句子。
4、再读第三节,划出有关句子。
5、交流,出示:
①母亲非常生气,连连叹气,说:“哎!我生下了你们这两个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
②父亲知道了,把我们拉到客厅里,狠狠地训了一顿。
(学习生字;指导朗读)
6、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呢?
出示:我捧着花跑到母亲床前,母亲问我花是哪儿来的。我便照实说了。
①理解“照实”的意思。
② 读课文第二节,说说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③ 说话练习:母亲问我芭蕉花是哪儿来的,我便照实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和哥哥摘来芭蕉花给母亲,父亲和母亲却很生气,我和哥哥当时心里怎么想的呢?用波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①交流出示: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我们好不容易掐来一朵,这有什么不对呢?
②读句子,学习生字:容、掐
③出示:掐 托 摘 捧 搁
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做动作理解)
再说几个
9、讨论:有人说,“我”和哥哥不应该拿不属于自己家的东西;有人说,为了给母亲治病,可以这么做……你说呢?
①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②引导:你有什么好方法,既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又能用芭蕉花给母亲治病呢?
四、推荐读物
朱自清的作品《背影》、《荷塘月色》、《春》、《绿》。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案例中,我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进行字词教学,从字音的朗读到字形的记忆再到字的规范书写,从词义的理解到词的感情朗读再到词的再现表达,都做了精心地预设,字词教学没有停留在音、形、义的教学上,而是更注重对学生识字的情感、态度、习惯的培养,一举多得!
课堂上,惊异的笑容、灿烂的笑声、自信的动作、清脆的朗读,无不向我们显露出孩子们在字词学习中久违的快乐!小学生掌握词语,其心理加工过程多数是属于原型加工的方式,对此,我用“翻翻字典”、“配上动作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生动活泼且开放的形式把字词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词语“照实”的理解,我先以课文中的形式,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词义,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理解很到位,有的说“照实就是按照实际情况来说”有的说:“不说假话,不夸张,事实是怎样的就怎样说就是照实”……学生的发言已经表现出他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照实”这个词的意思。然后,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到有关照实说的语句,想像自己就是小作者,用自己的话来告诉母亲。学生做了片刻准备后,纷纷进入角色把花的由来源源本本说明了。这个练习也是对照实的具体理解,锻炼了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6个。积累词语5个。
2、 正确朗读课文。
3、 学习提出问题,重点: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尝试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解决。
4、 通过学习明白不能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23、芭蕉花
1、读题
2、简介芭蕉花
3、文中是怎样介绍芭蕉花,请学生默读找出有关句子。
4、出示:
院子里栽着一簇芭蕉,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黄花,样子像尖瓣的莲花。
个别读,抽生读,齐读。 分析字形:栽,并正音。
二、 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 自学课文
1、轻声读文,边读边自学生字
2、想想围绕芭蕉花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3、反馈
(1)读词:衣袖、大概、搁好、掐下
(2)各种形式读词
(3)分析字形:袖
(二) 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自由读文,用“~~”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交流:说明自己划出的是什么词或句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3、教师做出相应反馈,选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三、 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抓重点句:“我和哥哥都很伤心,但是,我不明白父母为什么生气?”展开学习。
2、小组学习:“我”和哥哥为什么伤心?
“我”为什么不明白,想不通?
3、大组交流,指导朗读有关语句
母亲非常生气,连连叹气,说:“唉!我生下你们这两个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
(读出母亲的生气与伤心)
父亲知道了,把我们拉到客厅里,狠狠地训了一顿。(狠狠需重读)
4、齐读第1、2节,理解“我”摘花是源于对母亲的关心
四、 语言实践
1、有人说,“我”和哥哥不应该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人说,为了治好妈妈的病,可以这么做……你说呢?
2、小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能拿。
五、 复习巩固
1、分组接龙读文
2、指导书写: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13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悟空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重、难点:
1、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2、学了解孙悟空人物形象的刻划,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孙悟空一借上当后,又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去借芭蕉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认读生字新词。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孙悟空“二借”“三借”想出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
2、集体交流。
二借:牛魔王骗回芭蕉扇 。
三借:牛魔王献扇。
四、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三借”。
二、感悟文本
1、自渎孙悟空“二借”芭蕉扇。
A读后同座位互相说一说这一段的故事,注意用上文章中好的词语,在说对话时,注意说话的语气和神态。
B学生自己读,交流。
C反馈,表演。
2、自读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边读边想,铁扇公主为什么“连忙把真芭蕉扇献了出来?
三、回顾全文
1、从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中,你体会到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2、你想对悟空说什么?
3、指导朗读。
四、作业
有感情朗读,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感受孙悟空的足智多谋的英勇善战。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吧,今天我们就一同看一看其中一个精彩的故事——三借芭蕉扇。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生字词。
2、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反馈。
开火车读——齐读——同座位互相读,互相正音。
4、理清文章层次
(1)根据孙武空三借芭蕉扇,把故事分为三大部分。本课讲的是第几次?
(2)学生讨论
(3)反馈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
1、自读孙悟空“一借”芭蕉扇
边读边想,你体会到铁扇公主是个怎么样的人?(蛮不讲理)
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2、孙悟空是怎样借到扇子的?
3、第一次借芭蕉扇的结果怎么样?
铁扇公主借了一把假扇子,孙悟空被骗了。
指导朗读。
四、作业
复述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14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会用“竟然”,“水泄不通”造句。 2联系课文读懂作业4中的有关句子,并理解带点的词语,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感受孙悟空的足智多谋的英勇善战 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14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会用“竟然”,“水泄不通”造句。 2联系课文读懂作业4中的有关句子,并理解带点的词语,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感受孙悟空的足智多谋的英勇善战 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n巴,今天我们就一同看一看其中一个精彩的故事——三借芭蕉扇。 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生字词。 2、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反馈。 A读音 “蹬“是后鼻音,“抹”是多音字 B字形 蹬捶抹这三个字要注意。 C开火车读——齐读——同座位互相读,互相正音。 D指名读,师生评议。 4、理清文章层次 根据孙武空三借芭蕉扇,把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学生讨论 反馈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描红和临写。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方法:讲练法 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卡片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 二、学习课文 1、自读孙悟空“一借”芭蕉扇 边读边想,你体会到铁扇公主是个怎么样的人? (蛮不讲理) 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第一次借芭蕉扇的结果怎么样? (铁扇公主借了一把假扇子,孙悟空被骗了) 指导朗读 2、自渎孙悟空“二借”芭蕉扇。 A读后同座位互相说一说这一段的故事,注意用上文章中好的词语,在说对话时,注意说话的语气和神态。 B学生自己读,交流。 C反馈,表演。 3、自读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边读边想,铁扇公主为什么“连忙把真芭蕉扇献了出来?” 三、回顾全文 从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中,你体会到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2、说的时候,指导朗读。 要带领学生有条理,有顺序的把课文中的内容说具体。 四、作业 有感情朗读,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
板书: 三借芭蕉扇 一借 给假扇 足智多谋 孙悟空 二借 牛魔王骗回真扇 不怕困难
《三借芭蕉扇》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文的14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会用“竟然”,“水泄不通”造句。
2 联系课文读懂作业 4中的有关句子,并理解带点的词语,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感受孙悟空的足智多谋的英勇善战。
作业 :
抄写词语,完成描红,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板书:
三借芭蕉扇
一借 给假扇 足智多谋
孙悟空 二借 牛魔王骗回真扇 不怕困难
三借 献出真扇 敢于斗争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吧,今天我们就一同看一看其中一个精彩的故事——三借芭蕉扇。
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学生字词。
2 自渎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 反馈。
A 读音
“蹬“是后鼻音,“抹”是多音字
B 字形
蹬捶抹这三个字要注意。
C 开火车读——齐读——同座位互相读,互相正音。
D 指名读,师生评议。
4 理清文章层次
根据孙武空三借芭蕉扇,把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学生讨论
反馈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描红和临写。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
二、学习课文
1 自读孙悟空“一借”芭蕉扇
边读边想,你体会到铁扇公主是个怎么样的人?
(蛮不讲理)
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第一次借芭蕉扇的结果怎么样?
(铁扇公主借了一把假扇子,孙悟空被骗了)
指导朗读
2 自渎孙悟空“二借”芭蕉扇。
A 读后同座位互相说一说这一段的故事,注意用上文章中好的词语,在说对话时,注意说话的语气和神态。
B 学生自己读,交流。
C 反馈,表演。
3 自读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边读边想,铁扇公主为什么“连忙把真芭蕉扇献了出来?”
三回顾全文
从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中,你体会到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
1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2 说的时候,指导朗读。
要带领学生有条理,有顺序的把课文中的内容说具体。
四、作业
有感情朗读,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
《三借芭蕉扇》
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段落复述课文。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感受名著魅力。
3、通过学习文本,引导学生主动想象,主动思考,主动阅读。
教学准备:熟读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古人很喜欢用三字,比如李白就曾写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中国传统小说也经常用三字来编写故事,比如《水浒传》有三打祝家庄,三碗不过岗;《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隋唐演义》中有陈咬金三斧子定瓦岗;《西游记》中有三打白骨精,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借芭蕉扇。
2、出示、读课题:三借芭蕉扇
(读课题明确:①通过三感受到借芭蕉扇的不容易。②主要讲了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扇灭了大火。③课题的关键词是借④描红芭蕉。
小结:题目是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窗户,认真观察,细细琢磨,我们常常有新的发现。)
二、整体把握:
三借芭蕉扇,孙悟空每一次想了什么办法借,结果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说一说。
(一借,逼,铁扇公主给假扇;二借,骗,牛魔王骗回芭蕉扇;三借,打,铁扇公主献扇)
[说明:学生要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首选得整体把握文本,进行基本的概括。]
三、精读:
1、在三次借扇中,你对孙悟空的哪次借扇最满意?请认真地读一读,并能说说你满意的理由。
2、交流:
第三次:
满意的理由:借到了芭蕉扇;善于(合作)借助外部力量:叫来猪八戒,又请来众神;英勇善战:恶战;
不满意:武力征服,如攻打伊拉克。铁扇公主是无可奈何的献,而非心甘情愿地献。
训练:
(1)具体描述:众神围得水泄不通、恶战。
(2)指出夸张的恰当运用,有利于宣染气氛,把故事写生动。
(3)通过叫与请的比较感受用词的准确性。
(4)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第一次:(若无生答,便请学生帮助老师答)
满意的理由:机智:次日;钻到肚子里;三扇
不满意:粗心毛糙:拿了扇子满心欢喜,却不辨真伪。
训练:
(1)想象孙悟空入铁扇公主肚的情景。办法:一生读,余生闭目想画面,说画面。
(2)复述。
第二次:
满意的理由:机智:假装牛魔王骗取芭蕉扇,办法巧妙。
不满意:粗心毛糙:拿了扇子由于性急,只知道了使扇子变大的口诀,却不问如何使它变小;识假八戒。这也是他借扇失败的重要原因。
训练:
(1)通过对话朗读,体会角色不同,环境不同,语气也不同。
方法:先逐句进行。给学生准备的时间:再整体。
四、总结:
1、通过三借,丰满了人物形象,最终扇灭了火焰山,继续西行。
(齐读8、9自然段)
2、你想对孙悟空说些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西游记》的故事。
4、正是由于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唐僧师徒才得以克服九九八十一难,修得正果。(播放《敢问路在何方》)
五、尾声:
本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着我们思维的停滞,读到这儿爱思考的同学肯定又有了许多新的问题,课后不妨写在书上,咱们下节课再来讨论。老师这儿也想到两个问题:本文真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三借吗?三于此处还有特别的含义吗?
芭蕉扇真的是借来的吗?借用在题目中妥当吗?有更好的题目吗?
板书:
逼借 借得假扇
骗借 被骗
打借 得到真扇
《三借芭蕉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感受孙悟空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为到西天取经,他们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坎坷。这一日,他们来到了火焰山,却被它给挡住了去路。这山到底有何威力竟能难住孙悟空,你们想知道吗?
二、学习课文
(一)了解火焰山
1、让我们一起来看画面。(课件出示)
2、看了之后谁来谈谈你的感受。
交流
(火很烈,面积也很大)
3、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吗?
指名说
(课件出示:这山有八百里火焰,……也要话成汁水。)
4、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关键词语(八百里、寸草不生、铜、铁、也)
5、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环境的恶劣)
练习朗读
(二)一借
1、你们想知道孙悟空是如何一借芭蕉扇吗?
(课件出示动画)
2、谁能说一借的过程?
交流
3、课件出示文中的一段话(他变做……忙将芭蕉扇给了孙悟空。)
边读边圈孙悟空动作的词语
4、交流
(变做、钻、躲等)
5、你从这些动作中看出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
(足智多谋)
6、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
练习朗读
7、引读第三节,了解一借失败。
(二)二借
1、课件出示第三节
2、自读同桌合作(左边的学生找铁扇公主的话,右边的学生找牛魔王的话)
指名读相关的话
3、注意提示语,读好一个角色的话,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自己练读
指名读
4、同桌合作上台表演读
师生共同评议
5、简单叙述结果
6、学了二借,你觉得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足智多谋、粗心)
(三)三借
1、三借又是怎样借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
2、出示文字
指名读
3、这一仗打的怎样?
(激烈)
从那些词看出来的?
(水泄不通、岭动山摇、天昏地暗)
这些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交流
4、齐读
5、播放录像
6、孙悟空身上还有什么特点?
交流
(四)齐读小诗
(五)作业
读《西游记》故事。
板书: 27 三借芭蕉扇
足智多谋
孙悟空 敢于斗争
不怕困难
教学反思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塑造了神猴孙悟空光彩照人的一术形象。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充分表现了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性格特点。
课文主要围绕“三借”展开,在教学三借前我先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了解火焰山条件很差,要想通过必需得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了解孙悟空所担的重任,非得借到芭蕉扇。再此基础上学习三借,这样学生就能帮助学生体会孙悟空的人物性格。三借的教学主要以朗读、表演的形式来体会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性格特点。一借我用了录像和文中的关键动词结合,通过学生有感情朗读来体会孙悟空的足智多谋。二借通过三步朗读,首先同桌合作分别找出文中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的话自由朗读。其次指导学生抓住提示语再次练习朗读。最后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这段内容,体会孙悟空的足智多谋和有些粗心的性格特点。在三借的教学中由于前面的内容太长导致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