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11:25:03
类别:教学设计
《湖滩上,有一对天鹅》教学实录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儿童文学作家腾毓旭的一首意境优雅的小诗。诗人以淡定的心境、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人类与自然融融共处的和谐画面。蓝天、湖滩、天鹅、孩子……诗中不仅流动着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面,更流淌着一股股温馨可人的爱意。这淡淡的爱意与诗中的自然美景相伴相随,融为一体,传达出一种令人心醉的神韵。
本课是冀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珍爱家园” 文化主题中的一课。本单元包括《湖滩上,有一对天鹅》《“这条小鱼在乎!”》《特殊的葬礼》《狼和鹿》《会植树的鸟》六篇课文,还包括阅读链接《共有的家园》和一个综合学习。学习这一单元,是要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家园的一种生态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懂得怎样做才有利于家园的和谐、生态的平衡。本课作为“珍爱家园” 文化主题中的开篇一课,旨在让学生体味真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为,行为不计大小,以此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教学设计力求尊重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本课教学处于由低年段向中年段过渡时期,因此要在落实认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达到目标要求,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本课诗文虽短,但生字、多音字较多,对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读书、识字、学词,给足时间,落实认读。再者,诗歌语言凝炼、情感浓郁,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理解诗意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没有任何预习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采用以读代讲、边读边想,在反复朗读中慢慢品味,步步感悟的教学方法,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理解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关键词语的意思。
2. 通过反复地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可贵。
3.有感情地朗诵并试着背诵诗歌。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大家见过天鹅吗?说说你见过的天鹅是什么样子的。
(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由生自然地走进文本。)
(二)播放课件,直观感受。
(在学生个体描述的基础上相机出示课件,让所有学生进一步了解天鹅,在头脑中形成优美的画面。)
(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儿童文学作家腾毓旭的诗歌──《湖滩上,有一对天鹅》。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实际教学中教师边写学生边读也可,不刻意强调齐读。)
二、初读感知
(一)认读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解词。
(在朗读过程中,易错处往往是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顺应阅读规律,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助于更好地读准字音。)
3.认读生词,质疑解疑。
(出示所有带生字的词语,脱离大语言环境认读,检验字音掌握情况。哪里还有疑难,提出来集体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
(二)解读
1.捕捉直觉,把握大意。
喜欢这首小诗吗?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认读活动与感知课文同步,所以在认读的基础上要锻炼学生总揽大意、获得直觉、捕捉感受点的能力。对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要求不要过高,学生感受到天鹅很美,孩子喜欢天鹅,天鹅很快乐即可。)
2.潜心读书,品味感悟。
你是从诗中那些地方读懂的?找到有关段落、句子、词语,画下来,试着说说理由,体会着读一读。
(引导学生围绕感受点,逐段从文本中寻找依据,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进行朗读指导。
(本课取材真实而巧妙,语言自然而生动,不少文字妙笔生花、点石成金。但无论就文本体裁而言,还是就学生年龄特点而言,有些内容只能意会,一经解说,反而意境全无。此时,品滋咂味的朗读,由感情开启音韵,随之融入语气、声调之中,成为情与声和谐、完美的流动。让人体味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跃动,一种灵动,一种感动,也是可以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可以触摸到的。朗读的指导与习练当是课上、课下的必务之事。指导学生的朗读,要在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相机进行。因为朗读既是目的,又是理解与表达理解的手段。)
(三)赏读
配乐朗读全诗。
(在前面分段具体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回到整体,完整地欣赏全诗。在此创设氛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进而领悟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融融共处是多么的美好。)
(四)练笔
如果你就是无拘无束,翩翩起舞的天鹅,你会在歌里唱些什么?替天鹅把歌词写下来吧。
(由阅读自然而然地链接练笔,始于读而落于动笔,发散思维,锻炼能力。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动物也有情感,它们是人类的朋友。)
(五)课下拓展
继续谱写天鹅的歌,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曲调试着唱一唱;也可以把自己读诗时看到的、想到的画成画儿。
(以多样化的活动作为课下作业,让学生在游戏中继续回味,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识记字形 指导书写
1. 上节课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了诗歌《湖滩上,有一对天鹅》,你打算怎样记住这课的生字朋友,看谁的办法好。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旧字带新字,比较形近字、形声字等方法自学。
(1)鼓励学生编顺口溜、儿歌记忆生字。例如:
有水的是湖泊的“湖”,有米的是糊饭的“糊”,小虫虫是蝴蝶的 “蝴”。
靠水的是湖滩的“滩”,有病在身是瘫痪的“瘫”,双手帮忙是摊开的“摊”。
(2)总结相同偏旁的字
学习“踏”,想想带足字旁的字和什么有关?
你还知道那些字带足字旁: 踢 踩 跳……
同法比较“饮”──“饭”。
2.你觉得那个字容易写错?怎么记住它?
(重点分析易错字,如“舞”。可以课件出示“舞”字的草书书法作品,让学生观察联想像什么。板书楷书“舞”重点提示不要丢落笔画。)
3.指导书写
(课堂上给足学生写字时间,写少一点写好一点。)
二、美读诗歌 指导背诵
1. 大家字写得棒,作者诗写得美,真是越读越喜欢,能试着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吗?
2.想想看,怎样才能背得快,记得牢呢?
3.交流背诵心得。
(帮助学生总结背诵方法,如:背过一小节再背一小节,循序渐进,不贪多。弄清楚每一小节对天鹅的描写:飞翔──降落──疑问──起舞──欢歌,把握作者行文的线索,按照这样的顺序记忆就简单多了。)
三、举一反三 拓展延伸
1.课上赏读
著名儿童文学家腾毓旭用诗书写下自己心中的一幅幅美好画面,外国作家眼中的天鹅又是怎样的?一起欣赏“我的资料夹”中法国作家布封的作品。
(指导朗读《天鹅》片段,看谁读得好,能把文字描写的画面展现在大家面前。)
2.课下广读
像课堂上读到的这些描写动物,描写人与自然的美文佳作还有很多很多,课下收集相关的文章好好欣赏。学完这个单元我们开个读书会,把你最喜欢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好吗?
(由点带面,拓展课外阅读。)
课文 11 湖滩上,有一对天鹅
蓝天上飞着
一对雪白的天鹅;
湖心里飘着
两片美丽的云朵。
云朵驮着天鹅,
天鹅衔着云朵,
轻轻地,轻轻地
在湖滩上降落。
是谁在滩上搭起鸟窠,
窠旁还吊着饮水的小盒?
是谁架起有线广播,
喇叭里传出动听的音乐?
天鹅踏着乐点翩翩起舞,
摇动起苗条美丽的长脖,
圆亮的眼睛一闪一闪,
四处寻觅着什么?
──孩子格格地笑了,
天鹅跟着唱起欢乐的歌……
教学实录:
第一会场上午第二节 执教老师:赵鹏 河北省石家庄市石门小学
三年级《海滩上,有一对天鹅》
课前交流:
师:刚才你们已经听到了,我叫赵鹏,来自河北省会石家庄, 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希望我们能成为好朋友,赵老师一到南昌我就发现南昌话非常有特点,而且还很好听,但听不懂,你们能教两句吗?
生:愿意。
师:好像有点勉强。
生;愿意。
师:那南昌说“小孩子”怎么讲?
生:细伢子
师:细伢子,我还学得挺快。读书怎么讲?
师:你们好怎么说,教教我。
生:你们好
师:南昌的同学们你们好,怎么说,用家乡话说说看。
生:你们好。
师:一句话,南昌的同学们你们好,怎么说,你们在家里说南昌话吗
生:不说
师:真抱歉,我不了解情况,还难为你们了。我们来做个游戏,看过李咏主持的幸运五十二吗?
生:看过。
师:我们也来做个猜词的游戏。一会儿大屏幕上出项一组词当中的某一个,自己看。老师请两位同学背着屏幕来猜,其他同学做提示你可以用语言做提示,也可以用动作做提示,但千万不能说出这个词语中任何一个字,明白了吗?
师:出示词语:跳舞
生:一 学生做动作
生:跳舞
师:出示词语:天鹅
生:做天鹅飞翔动作
师:能用语言描述吗
生:脖子长长的,嘴巴红红的,一身白毛,两个翅膀能飞。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儿童文学作家腾毓旭的一首意境优雅的小诗。诗人以淡定的心境、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人类与自然融融共处的和谐画面。蓝天、湖滩、天鹅、孩子……诗中不仅流动着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面,更流淌着一股股温馨可人的爱意。这淡淡的爱意与诗中的自然美景相伴相随,融为一体,传达出一种令人心醉的神韵。
本课是冀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珍爱家园” 文化主题中的一课。本单元包括《湖滩上,有一对天鹅》《“这条小鱼在乎!”》《特殊的葬礼》《狼和鹿》《会植树的鸟》六篇课文,还包括阅读链接《共有的家园》和一个综合学习。学习这一单元,是要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家园的一种生态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懂得怎样做才有利于家园的和谐、生态的平衡。本课作为“珍爱家园” 文化主题中的开篇一课,旨在让学生体味真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为,行为不计大小,以此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教学设计力求尊重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本课教学处于由低年段向中年段过渡时期,因此要在落实认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达到目标要求,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本课诗文虽短,但生字、多音字较多,对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读书、识字、学词,给足时间,落实认读。再者,诗歌语言凝炼、情感浓郁,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理解诗意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没有任何预习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采用以读代讲、边读边想,在反复朗读中慢慢品味,步步感悟的教学方法,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理解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关键词语的意思。
2. 通过反复地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可贵。
3.有感情地朗诵并试着背诵诗歌。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大家见过天鹅吗?说说你见过的天鹅是什么样子的。
(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由生自然地走进文本。)
(二)播放课件,直观感受。
(在学生个体描述的基础上相机出示课件,让所有学生进一步了解天鹅,在头脑中形成优美的画面。)
(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儿童文学作家腾毓旭的诗歌──《湖滩上,有一对天鹅》。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实际教学中教师边写学生边读也可,不刻意强调齐读。)
二、初读感知
(一)认读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解词。
(在朗读过程中,易错处往往是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顺应阅读规律,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助于更好地读准字音。)
3.认读生词,质疑解疑。
(出示所有带生字的词语,脱离大语言环境认读,检验字音掌握情况。哪里还有疑难,提出来集体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
(二)解读
1.捕捉直觉,把握大意。
喜欢这首小诗吗?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认读活动与感知课文同步,所以在认读的基础上要锻炼学生总揽大意、获得直觉、捕捉感受点的能力。对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要求不要过高,学生感受到天鹅很美,孩子喜欢天鹅,天鹅很快乐即可。)
2.潜心读书,品味感悟。
你是从诗中那些地方读懂的?找到有关段落、句子、词语,画下来,试着说说理由,体会着读一读。
(引导学生围绕感受点,逐段从文本中寻找依据,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进行朗读指导。
(本课取材真实而巧妙,语言自然而生动,不少文字妙笔生花、点石成金。但无论就文本体裁而言,还是就学生年龄特点而言,有些内容只能意会,一经解说,反而意境全无。此时,品滋咂味的朗读,由感情开启音韵,随之融入语气、声调之中,成为情与声和谐、完美的流动。让人体味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跃动,一种灵动,一种感动,也是可以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可以触摸到的。朗读的指导与习练当是课上、课下的必务之事。指导学生的朗读,要在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相机进行。因为朗读既是目的,又是理解与表达理解的手段。)
(三)赏读
配乐朗读全诗。
(在前面分段具体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回到整体,完整地欣赏全诗。在此创设氛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进而领悟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融融共处是多么的美好。)
(四)练笔
如果你就是无拘无束,翩翩起舞的天鹅,你会在歌里唱些什么?替天鹅把歌词写下来吧。
(由阅读自然而然地链接练笔,始于读而落于动笔,发散思维,锻炼能力。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动物也有情感,它们是人类的朋友。)
(五)课下拓展
继续谱写天鹅的歌,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曲调试着唱一唱;也可以把自己读诗时看到的、想到的画成画儿。
(以多样化的活动作为课下作业,让学生在游戏中继续回味,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识记字形 指导书写
1. 上节课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了诗歌《湖滩上,有一对天鹅》,你打算怎样记住这课的生字朋友,看谁的办法好。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旧字带新字,比较形近字、形声字等方法自学。
(1)鼓励学生编顺口溜、儿歌记忆生字。例如:
有水的是湖泊的“湖”,有米的是糊饭的“糊”,小虫虫是蝴蝶的 “蝴”。
靠水的是湖滩的“滩”,有病在身是瘫痪的“瘫”,双手帮忙是摊开的“摊”。
(2)总结相同偏旁的字
学习“踏”,想想带足字旁的字和什么有关?
你还知道那些字带足字旁: 踢 踩 跳……
同法比较“饮”──“饭”。
2.你觉得那个字容易写错?怎么记住它?
(重点分析易错字,如“舞”。可以课件出示“舞”字的草书书法作品,让学生观察联想像什么。板书楷书“舞”重点提示不要丢落笔画。)
3.指导书写
(课堂上给足学生写字时间,写少一点写好一点。)
二、美读诗歌 指导背诵
1. 大家字写得棒,作者诗写得美,真是越读越喜欢,能试着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吗?
2.想想看,怎样才能背得快,记得牢呢?
3.交流背诵心得。
(帮助学生总结背诵方法,如:背过一小节再背一小节,循序渐进,不贪多。弄清楚每一小节对天鹅的描写:飞翔──降落──疑问──起舞──欢歌,把握作者行文的线索,按照这样的顺序记忆就简单多了。)
三、举一反三 拓展延伸
1.课上赏读
著名儿童文学家腾毓旭用诗书写下自己心中的一幅幅美好画面,外国作家眼中的天鹅又是怎样的?一起欣赏“我的资料夹”中法国作家布封的作品。
(指导朗读《天鹅》片段,看谁读得好,能把文字描写的画面展现在大家面前。)
2.课下广读
像课堂上读到的这些描写动物,描写人与自然的美文佳作还有很多很多,课下收集相关的文章好好欣赏。学完这个单元我们开个读书会,把你最喜欢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好吗?
(由点带面,拓展课外阅读。)
课文 11 湖滩上,有一对天鹅
蓝天上飞着
一对雪白的天鹅;
湖心里飘着
两片美丽的云朵。
云朵驮着天鹅,
天鹅衔着云朵,
轻轻地,轻轻地
在湖滩上降落。
是谁在滩上搭起鸟窠,
窠旁还吊着饮水的小盒?
是谁架起有线广播,
喇叭里传出动听的音乐?
天鹅踏着乐点翩翩起舞,
摇动起苗条美丽的长脖,
圆亮的眼睛一闪一闪,
四处寻觅着什么?
──孩子格格地笑了,
天鹅跟着唱起欢乐的歌……
教学实录:
第一会场上午第二节 执教老师:赵鹏 河北省石家庄市石门小学
三年级《海滩上,有一对天鹅》
课前交流:
师:刚才你们已经听到了,我叫赵鹏,来自河北省会石家庄, 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希望我们能成为好朋友,赵老师一到南昌我就发现南昌话非常有特点,而且还很好听,但听不懂,你们能教两句吗?
生:愿意。
师:好像有点勉强。
生;愿意。
师:那南昌说“小孩子”怎么讲?
生:细伢子
师:细伢子,我还学得挺快。读书怎么讲?
师:你们好怎么说,教教我。
生:你们好
师:南昌的同学们你们好,怎么说,用家乡话说说看。
生:你们好。
师:一句话,南昌的同学们你们好,怎么说,你们在家里说南昌话吗
生:不说
师:真抱歉,我不了解情况,还难为你们了。我们来做个游戏,看过李咏主持的幸运五十二吗?
生:看过。
师:我们也来做个猜词的游戏。一会儿大屏幕上出项一组词当中的某一个,自己看。老师请两位同学背着屏幕来猜,其他同学做提示你可以用语言做提示,也可以用动作做提示,但千万不能说出这个词语中任何一个字,明白了吗?
师:出示词语:跳舞
生:一 学生做动作
生:跳舞
师:出示词语:天鹅
生:做天鹅飞翔动作
师:能用语言描述吗
生:脖子长长的,嘴巴红红的,一身白毛,两个翅膀能飞。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儿童文学作家腾毓旭的一首意境优雅的小诗。诗人以淡定的心境、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人类与自然融融共处的和谐画面。蓝天、湖滩、天鹅、孩子……诗中不仅流动着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面,更流淌着一股股温馨可人的爱意。这淡淡的爱意与诗中的自然美景相伴相随,融为一体,传达出一种令人心醉的神韵。
本课是冀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珍爱家园”文化主题中的一课。本单元包括《湖滩上,有一对天鹅》《“这条小鱼在乎!”》《特殊的葬礼》《狼和鹿》《会植树的鸟》六篇课文,还包括阅读链接《共有的家园》和一个综合学习。学习这一单元,是要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家园的一种生态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懂得怎样做才有利于家园的和谐、生态的平衡。本课作为“珍爱家园”文化主题中的开篇一课,旨在让学生体味真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为,行为不计大小,以此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教学设计力求尊重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本课教学处于由低年段向中年段过渡时期,因此要在落实认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达到目标要求,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本课诗文虽短,但生字、多音字较多,对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读书、识字、学词,给足时间,落实认读。再者,诗歌语言凝炼、情感浓郁,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理解诗意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没有任何预习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采用以读代讲、边读边想,在反复朗读中慢慢品味,步步感悟的教学方法,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理解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关键词语的意思。
2. 通过反复地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可贵。
3.有感情地朗诵并试着背诵诗歌。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大家见过天鹅吗?说说你见过的天鹅是什么样子的。
(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由生自然地走进文本。)
(二)播放课件,直观感受。
(在学生个体描述的基础上相机出示课件,让所有学生进一步了解天鹅,在头脑中形成优美的画面。)
(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儿童文学作家腾毓旭的诗歌──《湖滩上,有一对天鹅》。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实际教学中教师边写学生边读也可,不刻意强调齐读。)
二、初读感知
(一)认读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解词。
(在朗读过程中,易错处往往是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顺应阅读规律,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助于更好地读准字音。)
3.认读生词,质疑解疑。
(出示所有带生字的词语,脱离大语言环境认读,检验字音掌握情况。哪里还有疑难,提出来集体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
(二)解读
1.捕捉直觉,把握大意。
喜欢这首小诗吗?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认读活动与感知课文同步,所以在认读的基础上要锻炼学生总揽大意、获得直觉、捕捉感受点的能力。对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要求不要过高,学生感受到天鹅很美,孩子喜欢天鹅,天鹅很快乐即可。)
2.潜心读书,品味感悟。
你是从诗中那些地方读懂的?找到有关段落、句子、词语,画下来,试着说说理由,体会着读一读。
(引导学生围绕感受点,逐段从文本中寻找依据,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进行朗读指导。
(本课取材真实而巧妙,语言自然而生动,不少文字妙笔生花、点石成金。但无论就文本体裁而言,还是就学生年龄特点而言,有些内容只能意会,一经解说,反而意境全无。此时,品滋咂味的朗读,由感情开启音韵,随之融入语气、声调之中,成为情与声和谐、完美的流动。让人体味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跃动,一种灵动,一种感动,也是可以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可以触摸到的。朗读的指导与习练当是课上、课下的必务之事。指导学生的朗读,要在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相机进行。因为朗读既是目的,又是理解与表达理解的手段。)
(三)赏读
配乐朗读全诗。
(在前面分段具体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回到整体,完整地欣赏全诗。在此创设氛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进而领悟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融融共处是多么的美好。)
(四)练笔
如果你就是无拘无束,翩翩起舞的天鹅,你会在歌里唱些什么?替天鹅把歌词写下来吧。
(由阅读自然而然地链接练笔,始于读而落于动笔,发散思维,锻炼能力。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动物也有情感,它们是人类的朋友。)
(五)课下拓展
继续谱写天鹅的歌,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曲调试着唱一唱;也可以把自己读诗时看到的、想到的画成画儿。
(以多样化的活动作为课下作业,让学生在游戏中继续回味,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 上节课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了诗歌《湖滩上,有一对天鹅》,你打算怎样记住这课的生字朋友,看谁的办法好。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旧字带新字,比较形近字、形声字等方法自学。
(1)鼓励学生编顺口溜、儿歌记忆生字。例如:
有水的是湖泊的“湖”,有米的是糊饭的“糊”,小虫虫是蝴蝶的“蝴”。
靠水的是湖滩的“滩”,有病在身是瘫痪的“瘫”,双手帮忙是摊开的“摊”。
(2)总结相同偏旁的字
学习“踏”,想想带足字旁的字和什么有关?
你还知道那些字带足字旁:踢踩跳……
同法比较“饮”──“饭”。
2.你觉得那个字容易写错?怎么记住它?
(重点分析易错字,如“舞”。可以课件出示“舞”字的草书书法作品,让学生观察联想像什么。板书楷书“舞”重点提示不要丢落笔画。)
3.指导书写
(课堂上给足学生写字时间,写少一点写好一点。)
二、美读诗歌指导背诵
1. 大家字写得棒,作者诗写得美,真是越读越喜欢,能试着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吗?
2.想想看,怎样才能背得快,记得牢呢?
3.交流背诵心得。
(帮助学生总结背诵方法,如:背过一小节再背一小节,循序渐进,不贪多。弄清楚每一小节对天鹅的描写:飞翔──降落──疑问──起舞──欢歌,把握作者行文的线索,按照这样的顺序记忆就简单多了。)
三、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1.课上赏读
著名儿童文学家腾毓旭用诗书写下自己心中的一幅幅美好画面,外国作家眼中的天鹅又是怎样的?一起欣赏“我的资料夹”中法国作家布封的作品。
(指导朗读《天鹅》片段,看谁读得好,能把文字描写的画面展现在大家面前。)
2.课下广读
像课堂上读到的这些描写动物,描写人与自然的美文佳作还有很多很多,课下收集相关的文章好好欣赏。学完这个单元我们开个读书会,把你最喜欢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好吗?
(由点带面,拓展课外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试着背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地情感朗读,感悟诗歌的含义。
2、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更多地了解天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天鹅、对动物的关爱,也体会到天鹅的快乐和动物对人类的爱,让孩子们自觉地去保护动物,热爱自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天鹅吗?为什么?(喜欢,因为天鹅雪白雪白的,非常漂亮,而且……)把你们课前搜集的关于天鹅的材料展示一下吧。(学生展示,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
天鹅真的是非常的美丽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天鹅的诗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想不想自己读读?那赶快开始吧,别忘了多和生字朋友打招呼。
2、把有疑问的词语提出来,同学之间帮助解决。
3、再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诗歌,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三、理解诗歌
1、谁能把这首诗歌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2——3名)
2、如此美的诗歌,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是从哪句读出来的?
3、学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4、同学们,如果你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只美丽的天鹅,生活在这么美丽的环境中,感受着人们的关爱,在你们欢快的歌声中,会唱些什么呢?
5、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6、你们说的真棒,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爱,让我们满怀着对动物对大自然的爱,再来读读这首诗歌吧。
四、拓展延伸
天鹅是非常珍贵的动物,需要我们的保护,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小动物,也包括我们生活的环境都需要我们的保护,为你今后的行动做个小小的打算吧。
五、指导书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试着背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地情感朗读,感悟诗歌的含义。
2、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地了解天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天鹅、对动物的关爱,也体会到天鹅的快乐和动物对人类的爱,让孩子们自觉地去保护动物,热爱自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天鹅吗?为什么?(喜欢,因为天鹅雪白雪白的,非常漂亮,而且……)把你们课前搜集的关于天鹅的材料展示一下吧。(学生展示,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
天鹅真的是非常的美丽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天鹅的诗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想不想自己读读?那赶快开始吧,别忘了多和生字朋友打招呼。
2、把有疑问的词语提出来,同学之间帮助解决。
3、再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诗歌,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三、理解诗歌
1、谁能把这首诗歌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2——3名)
2、如此美的诗歌,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是从哪句读出来的?
3、学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4、同学们,如果你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只美丽的天鹅,生活在这么美丽的环境中,感受着人们的关爱,在你们欢快的歌声中,会唱些什么呢?
5、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6、你们说的真棒,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爱,让我们满怀着对动物对大自然的爱,再来读读这首诗歌吧。
四、拓展延伸
天鹅是非常珍贵的动物,需要我们的保护,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小动物,也包括我们生活的环境都需要我们的保护,为你今后的行动做个小小的打算吧。
五、指导书写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甜,甜,甜》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板书一个字“甜”。
学生读。
师板书第二个“甜”,第三个“甜”。
师:你们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读。
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读?(师范读:最后一个“甜”声音延长)
师:你们猜猜校长这样读的感觉是什么?
生131:我知道校长吃到甜的东西。
生221:我知道校长吃到甘蔗。
师:猜想校长心里是怎么想?因为校长看到你们甜甜的笑脸。
生352:我猜到校长是因为看到我们甜甜的笑容。
师:你们真是老师的知音,校长和你握手。(和学生握手)
二、片断指导
师:把这三个字再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读。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432:我看到了一张张笑脸。
生422:我看到了甜甜的糖果。(板书:笑脸、糖果)
生151:我看到了蜂蜜。
生351:(补充)是蜜蜂辛勤劳动得来的蜂蜜。
师:他不仅说出了蜂蜜,还说出蜂蜜怎么得来的,把掌声送给他。
生331:我仿佛看到一个个灯笼似的福桔。
生242:我看到了甜甜的白砂糖。
生141:我考了100分,妈妈夸我,我心里甜滋滋的。
师: 真会联想。
生332:我们被校长表扬时,回到班级加分时,一个个眉开眼笑。
师: 校长和你握手,那以后我应该多表扬你们,让你们多开心。
生332:谢谢校长。
生441:我们仿佛看到了雪糕,心里甜甜的,吃下去 透心凉。
师:真是凉在口里,甜在心里。
生251:我仿佛看到做雪糕的工人,为我们做雪糕,内心甜甜的。
师:是啊,就好像工人们为我们盖大楼,给人们带来欢乐,幸福,他们心里甜滋滋。
生112:老师每天给我们带来知识,让我们心里甜甜的。
师小结:老师把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给了我们,让我们学到了知识。
生242无形的老师课本也给了我们很多知识,让我们心里甜滋滋的。
师:无形的老师让你们心里充满了(师指黑板,师生声情并茂)读“甜,甜,甜”,老师知道你们通过甜字有无数的感慨要说,那就拿起你们的笔,把心中对甜的感受写在纸上。
师:(板书)说到甜,我就想到了——
三、学生练笔
师:用这样句式,写越具体越生动。
师巡视指导。
师(点拨):写得时候要和甜紧扣在一起,别人说过就不要写。
生写。
师(巡视):我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请一个同学来读习作。
生331读习作:
甜,甜,甜,说到甜,我就想到了拗米粥,想到工人叔叔。
师:停,把拗米粥说具体,不要写其他的。大家帮他改一改。
生412:又红又甜的拗米粥。
师:你把拗米粥的颜色味道写出来了。煮拗米粥要准备什么东西。
生242:红枣、花生、桂圆……
(师生一齐补充)
师:妈妈怎么煮拗米粥?
生341:妈妈先削几个马蹄,然后放进去取。
生221:拗米粥是孝顺长辈的,在这个节日里连莲子都是甜的。
师:只要自己用心去做,都是甜的,红糖是甜,莲子是甜,连那份爱也是甜。你们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感觉?
生432:那是还有妈妈的味道。
生352:自己煮的很有成就,冰棒自己做的也特别有味道,自己吃了心里特别甜。
师小结:当你吃到亲手做的拗米粥时,心里总是甜甜的,这么一说甜甜的笑容在哪里?
生(全班甜甜地笑)
师:怎么准备材料,怎么做,做的过程怎样?当你们把做好的拗米粥端给爷爷、奶奶吃时,爷爷、奶奶怎么说?心里感觉是什么样?
生141:爷爷说我们家的宝贝长大了。
师:让我们心里甜甜的。
生252:奶奶说我们家的孩子真懂事。
师: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师:重新拿出一张纸,把你们的情感融在甜甜的文字,写出情感,要写具体。
四、学生修改习作
生习作。
师巡视,指导。
生232展示习作。
师:不要喊口号,表决心,要具体地写清楚一件事,比如说,当你犯错误时,老师怎么教育你,让你心里感到甜甜的。
生132:当我犯错误时,老师摸着我的头说,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我听了心里甜甜的。
师:老师让你感觉甜甜的,要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来写,老师是怎样教育你。
五、总结
师:实际上,甜,甜,甜,让我们打开了思路,说得多,写得还不够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一石激起千层浪,要学会选择材料。
六、作业
老师端出一盘白砂糖,把想到的写具体,让学生吃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板书一个字“甜”。
学生读。
师板书第二个“甜”,第三个“甜”。
师:你们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读。
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读?(师范读:最后一个“甜”声音延长)
师:你们猜猜校长这样读的感觉是什么?
生131:我知道校长吃到甜的东西。
生221:我知道校长吃到甘蔗。
师:猜想校长心里是怎么想?因为校长看到你们甜甜的笑脸。
生352:我猜到校长是因为看到我们甜甜的笑容。
师:你们真是老师的知音,校长和你握手。(和学生握手)
二、片断指导
师:把这三个字再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读。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432:我看到了一张张笑脸。
生422:我看到了甜甜的糖果。(板书:笑脸、糖果)
生151:我看到了蜂蜜。
生351:(补充)是蜜蜂辛勤劳动得来的蜂蜜。
师:他不仅说出了蜂蜜,还说出蜂蜜怎么得来的,把掌声送给他。
生331:我仿佛看到一个个灯笼似的福桔。
生242:我看到了甜甜的白砂糖。
生141:我考了100分,妈妈夸我,我心里甜滋滋的。
师: 真会联想。
生332:我们被校长表扬时,回到班级加分时,一个个眉开眼笑。
师: 校长和你握手,那以后我应该多表扬你们,让你们多开心。
生332:谢谢校长。
生441:我们仿佛看到了雪糕,心里甜甜的,吃下去 透心凉。
师:真是凉在口里,甜在心里。
生251:我仿佛看到做雪糕的工人,为我们做雪糕,内心甜甜的。
师:是啊,就好像工人们为我们盖大楼,给人们带来欢乐,幸福,他们心里甜滋滋。
生112:老师每天给我们带来知识,让我们心里甜甜的。
师小结:老师把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给了我们,让我们学到了知识。
生242无形的老师课本也给了我们很多知识,让我们心里甜滋滋的。
师:无形的老师让你们心里充满了(师指黑板,师生声情并茂)读“甜,甜,甜”,老师知道你们通过甜字有无数的感慨要说,那就拿起你们的笔,把心中对甜的感受写在纸上。
师:(板书)说到甜,我就想到了——
三、学生练笔
师:用这样句式,写越具体越生动。
师巡视指导。
师(点拨):写得时候要和甜紧扣在一起,别人说过就不要写。
生写。
师(巡视):我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请一个同学来读习作。
生331读习作:
甜,甜,甜,说到甜,我就想到了拗米粥,想到工人叔叔。
师:停,把拗米粥说具体,不要写其他的。大家帮他改一改。
生412:又红又甜的拗米粥。
师:你把拗米粥的颜色味道写出来了。煮拗米粥要准备什么东西。
生242:红枣、花生、桂圆……
(师生一齐补充)
师:妈妈怎么煮拗米粥?
生341:妈妈先削几个马蹄,然后放进去取。
生221:拗米粥是孝顺长辈的,在这个节日里连莲子都是甜的。
师:只要自己用心去做,都是甜的,红糖是甜,莲子是甜,连那份爱也是甜。你们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感觉?
生432:那是还有妈妈的味道。
生352:自己煮的很有成就,冰棒自己做的也特别有味道,自己吃了心里特别甜。
师小结:当你吃到亲手做的拗米粥时,心里总是甜甜的,这么一说甜甜的笑容在哪里?
生(全班甜甜地笑)
师:怎么准备材料,怎么做,做的过程怎样?当你们把做好的拗米粥端给爷爷、奶奶吃时,爷爷、奶奶怎么说?心里感觉是什么样?
生141:爷爷说我们家的宝贝长大了。
师:让我们心里甜甜的。
生252:奶奶说我们家的孩子真懂事。
师: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师:重新拿出一张纸,把你们的情感融在甜甜的文字,写出情感,要写具体。
四、学生修改习作
生习作。
师巡视,指导。
生232展示习作。
师:不要喊口号,表决心,要具体地写清楚一件事,比如说,当你犯错误时,老师怎么教育你,让你心里感到甜甜的。
生132:当我犯错误时,老师摸着我的头说,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我听了心里甜甜的。
师:老师让你感觉甜甜的,要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来写,老师是怎样教育你。
五、总结
师:实际上,甜,甜,甜,让我们打开了思路,说得多,写得还不够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一石激起千层浪,要学会选择材料。
六、作业
老师端出一盘白砂糖,把想到的写具体,让学生吃糖。
时间:2003年7月15日
地点:山东省章丘市
师:今天咱们学习一篇美文,一篇写花的美文,同时也是写感悟的美文。美文呢,是要美读的,今天咱们这节课就叫“美文品读课”。我们学习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感受文章的美,第二个方面是发现文章的美,第三是欣赏文章的美。下面咱们进入第一个环节的学习──感受文章的美。
感受美,首先要美读。读三次,第一次是自由地大声地比较快地朗读,感受文章的内容。好,我们开始自读课文,出声地阅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老师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你们刚才的朗读:沸沸扬扬,就像小蜜蜂在工作一样。下面,同学们拿起笔,把这篇文章的每个自然段都标上序号。我有个要求,标的时候,口中要喃喃自语,“哦,这一段是开头。” “噢,这是写藤萝乍开。”像这样自言自语。
(学生开始标序号,并喁喁低语)
师:标好了吧?标好了,我们再读。这一次读的方法不同,老师呢,作一个主持人,引导你们读。现在我们进行课文的重点阅读,老师先读一句作示范,然后你们再齐读。
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是这样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一树紫藤萝。请同学们以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的第2段。
(同学们朗读)
师:这里的藤萝花是繁密的,生动的,活泼的,它们那么快乐,那么充满活力;那么富有美感。请同学们用喜爱的语调,朗读课文第6段。
(同学们朗读)
师:是啊,这美丽的花象征着生命之可爱,它缓解了“我”心中的悲痛,让我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让我对生命有了美的感悟。请大家用颇有感叹的语调朗读第10段。
(同学们朗读)
师:读得非常的好!刚才同学们读的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它组成了这样一个格局,就是由实到虚。由眼前的这一条紫藤萝瀑布,到眼前的每一朵小花,然后到对生活的感悟。到此,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再读,要自由地选读,深情地演读课文。什么叫演读呢?就好像你在为大家朗诵课文。不要有拖腔,也不要有拖调,要用心朗诵。听老师读第2段。
(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一段)
要像这样来演读。现在,每人自选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来朗读。
(学生自由地尝试演读)
师:好!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演读一段。看能不能读出情感,能不能读出对花的喜爱。
(学生朗读,读完后有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读得不错,有那么一种感悟的味道。好!下面我们再来发现文章之美。发现美,就是要我们用眼睛来看,用心来感悟。自由品读,说说课文美在哪里。ˉ篇美文,往往从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她的美。一个词,一个比喻.一个句子,一段文字,或者所描述的色彩,或者抒发的感受,都可以来评说。怎么说呢?用“我读了这个地方,觉得它美,美在……”的句式来说,每个人说一点。读的的时候,拿起笔来,画一画,写一写。开始。
(学生默读课文,准备发言)
师:(教师巡视)用词之美,造句之美,色彩之美……,等等,都可以说。好!小组之间交流一下,每个人讲自己的观点。开始。
(学生交流,气氛热烈)
师:有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读了第2段中“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得写得很羡,她把每一朵花最浅淡的颜色比作银光,很有新意。
师:而且紫色和银光相互映衬,色彩对比很强烈,给人以绚烂之感,而迸溅的水花呢,又有一种动感,使画面更显得生动活泼。好!你来。
生2:我觉得第7自然段写得很美,因为它这一段的感情色彩很浓重。而且作者非常具体地写了她看花时心里的感受。
师:说得非常好!作者写这一段,实际上有个背景在里面。作者唯一的弟弟得了癌症去世了,这就是文中为什么提到“生死谜 手足情” 她很悲痛地看这个花,而花这么明艳,这么美好,又滋润了她的心情。说得好!见解独特。好!再来,你说。
生3:我很喜欢第2段的第一句话:“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使人感受到藤萝非常地繁茂,看不到起点,也看不到终点,让人感到很神秘。
师:对!给人一种摄人心魄的气势之美。是吧?
生4:“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句话写得非常的美。这句话写得非常的美,这几句话不仅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而且写得像童话,充满了情趣。
师:对!你看这个句子,“从未”,她把这一句放在前面,写得非常有力量,非常有情感。好!再来!
生5:“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它把花瀑比作大条幅,把颜色比作银光和水花。
师:色调很明净,给人以美好的、明净的感觉。好!你来。
生6:“‘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在嚷嚷”这一节写得很美,它用拟人手法,把藤萝花写活了。
师:对!我们听见了它们的声音,写得很活泼、很生动。
生7:“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里写得很生动。也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很有韵味,三个句子一气呵成。是吧?好!还有吗?
生8:“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里写的是花苞很饱满,使人觉得花朵很美好。
师:把花朵写得那么饱满,使人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可爱。
生9:我觉得第3段写得很好。“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朵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里运用拟人,写出了紫藤萝的性格。
师:说得好!而且从全文来看,它和下文形成照应。
生10:第8段也写得很好。尤其是“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写出了一种朦胧感。
师:啊!你看,朦胧感!从嗅觉的角度来写花,把无形的香气写得有形有色,多么有想象力啊!
像这样美妙的地方还有很多,同学们的品读能力非常强,现在老师给大家总结一下,同时也和大家交流一下老师的看法。
我们学习这篇美文,首先要注意课文中的美词,你看,文中的“伫立”,笔直地、安静地站立,写出了赏花时的心态;“繁密”,写花多:“蜂围蝶阵”、“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这都是用得很高雅的词汇。
第二,还有美句。再看看同学们发现的美句,“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还有,大家一起读一次):紫色的大条幅上……”
(生齐读:“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还有描绘花形的。
(生齐读:“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多美啊!还有美段,像由花到人,写出作者的人生感悟的段落。没有这样的语句,文章就没有情感的深度。
咱们再看,这篇文章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这个词学会──作者用了渲染的笔法,从各个方面来写它的美。我们还可以发现,美在“紫色”在文中的弥漫。全篇文章我们读下来,感觉它描述的色彩的基调就紫色的。那么,这个“紫色”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呢?一种诗意的感觉,就像刚那个同学说的,有一种“朦胧的”、梦幻般的诗意的美。
第三,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注意,作品一开始就写流动,流动,流动……,到结尾还是在流动。这种花的色彩,花的美,花给人的感受,都在我们面前流动,在作者的心中流动,这种流动着的东西,就给人一种动感,就有力度,同时也能够表达作者心里的感受。
第四,美在对可爱的小花的描绘。这些句子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五,美在对曾经有过的那一大株紫藤萝的描写,这就是第8段。前面写那么美好的花,为什么这里还要写很久以前的、凋零了的紫藤萝?这就是暗示时代的变化。我们的时代进步了,现在这花才能开得这样美好。所以这一笔很重要。还美在对人生感悟的点题段,就是第10段,它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你们看,这篇文章从整体来看,从大的方面来看,有这样一些美点被我们发现了。那么,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揭示了一种文章写作的规律。它首先是写花之美:啊!生命是如此的辉煌灿烂!然后写情之美:生命的喜悦荡漾在我的心头,给我宁静感,给我喜悦感。然后是立意之美,就是文章的立意出来了:啊!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它是由“物”到“情”到“意”。所以我们读这样的文章,首先心里就有这样一个轮廓:这类的文章是是由“物”写到自己的“情”再写到它的主旨,它的含义。因此,这样的文章,就是写景抒情、托物寓意的文章。 好,同学们可以把“写景抒情,托物寄意”这八个字标注在课文的标题处。
一般地来讲,写“物”的,如写花呀,写船呀,写船帆呀,写松树呀,写白玉兰呀;写鹰呀,它都是有意图的,都是先写“物”,然后再写情感,最后再点题。因此,咱们学习一篇文章,要知道这一类文章怎么读。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
有一篇短文《青菜》发给你们了。你们看哪些是写“物”的?哪些是写“情”,哪些是点出它的意味的?好,咱们一起来把《青菜》读一遍。
(生齐读)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你的姿态永远谦卑,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承接着阳光和雨水的恩泽。
你的根雄健而沉着,土地的血液从四面八方涌入你的根,上升到所有粗粗细细的脉管中,在你的全身汩汩流动。向世界展示着你绿色的活力。
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
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生动又纯粹,既简洁又丰润,既朴素又高贵吗?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师:看出来了吧?哪些是写“物”的?写物的色彩,写物的姿态,写物的根。你看,多方面地来写物,而且和“紫藤萝”不同的是它用了第二人称,它接着对事物说话,接着对事物抒情.然后表达自己的情感,然后点出主旨:“我要像你一样,……扎下根来。”你看,这就是写景抒情,写物抒情,托物寄意。写青菜并抒情,升华出一定的意义。像这样的读法,我们就能够把文章读深读懂。好!咱们“品读──发现课文的美点”就进行到这儿,咱们再来欣赏文章的美。
欣赏美,就要采用特殊的方法。本来我们刚才的活动也是欣赏美,老师刚刚讲过,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现在请你们用横线画出写花的美句,然后再把作者点题抒情的句子画出来,这样就把一篇长文章浓缩为一篇简短的、200字左右的短文,就把课文中最美好的句子集中起来,成为一篇小小的、我们能够更容易记诵的美文。好,下面我们就开始画那些句子。我建议这样画:第一、画出整个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第二,画出小花的句子:第三,用出表达自己情感的句子;第四,画出点题曲句子。咱们现在进行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学生开始边默读边画)
师:现在我们是在进行浓缩课文的工作,很多同学都已经画完,哪个同学先起来说说?好,你说。
生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师:嗯,这是总写藤萝花。
生2:(学生接着念)“还有淡淡的芳香i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师:写感觉。
生3:还有第9段:“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师:嗯,还差一点什么呢?
生4:“花好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个小小的紫色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师:好!这是点题的地方。是课文由实到虚的表达。你还有要说的吗?
生5:还有第6自然段:“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师:嗯,菏泽市写小花的。你们看:总写藤萝花,写小花,写情感,点主旨。赞美就把它浓缩成了一篇很漂亮的美文。好!大家现在把这些句子轻轻地读一遍。“从未……”,开始读。
(生齐读)
师:你看,花之美,意之美,文章最美的地方就被我们集合起来了。好,咱们下面再来读一遍。老师读第1段,男同学读第2段,女同学读第3段,然后全班同学用感悟的语调来读第4段。好,开始啦。
师:“从未见过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垂下”,“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生:“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我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师:是啊,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关爱生命,我们要热爱生命,我们要有意义地生活。今天,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我们合作得非常好!我建议,像这样的短文,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用来滋润我们的心灵。好!同学们,下课!
赏析: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 方卫成 一、起──未成曲调先有情
(音乐《爱的奉献》渐起,渐强。)
师:(深情叙述)同学们,一首深情的《爱的奉献》又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当中。十八岁,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一个如花的年纪。而他,一位杭州青年小钱,此时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在焦急地期盼,期盼救命的骨髓能早一点从远隔万里的海峡彼岸台湾送到杭州。(板书:台湾 杭州)请同学们拿出课文,快速找一找,课文哪几段直接描写了海峡彼岸的情景,开始。
(生自由整体感知课文。)
生:3~5自然段直接描写了海峡彼岸的情景。
师:请找出3~5自然段中直接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行为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课文3~5自然段)
师: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行为有什么不合情理的地方?再读一读。
(生读课文,圈圈画画)(教师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你的笔来在有感触的地方圈圈画画。)
(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一段音乐的渲染,一段深情的叙述,学生十分自然地进入了情境之中。再者,设置的三次自由读文,有目标,有梯度,让学生和文本的接触显得充实而有效。)
二、承──一词一句总关情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里直接写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行为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还找了什么地方?
生:我找到了第四段。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是写台湾青年的行为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同学们,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这段写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行为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请再读一读,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合情理吗?
(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李博士的行为为什么会让你感到不合情理呢?
生:因为这时台湾已经发生了7.3级的地震了。只有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可是李博士还是继续为青年做手术。所以我感到不合情理。
生:情况如此危险,他还是坚守手术台──不合情理。
师:还有么?
生:这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前面说他不得不停止工作了,后面却写他继续为台湾青年做手术,我觉得有些不合情理。
师:你说。
生:因为他是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骨髓才从台湾的身躯里抽出来的,所以我觉得不合情理。
师:他是利用大地震动的间隔在做手术的。同学们,情况如此危险,但是李博士仍旧坚守手术台。他面对的是怎样的险情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生读课文。)
生:他面对的是做手术时随时会来的余震。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师:这里写了情况很危急,你还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什么?
生: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生:只有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即使跑到空旷的地方也有危险。
师:是呀,即使跑到空旷的地方也有危险。再读一读第一句话。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
师:这是说余震的破坏,也有如此之大。还读出了什么?
生:突如其来,它就是说余震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是一刹那间来的。
师:还有呢?
生:突如其来就是没有想到,突然一下降临了。
师:是呀,是在人们毫无心理准备,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突然降临的,因此是十分的危险。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再读一读3~5自然段。
生:第三段中说“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危险?
生: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而且这个时候,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是的,说明地震如此之大,你还读出了什么?
师:而且地震突如其来,也是突如其来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
师:(追问)哪个词?
生:(齐)袭击。
师:是的,也是突然降临的。(音乐《二泉印月》响起)(深情地)同学们,这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是台湾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有1700多人丧生,3500多人受伤,人们妻离子散,无家可归。(面对搜救画面)这是搜救队在废墟之中正在寻找受伤的人。一天中余震的次数达到了六、七十次。(画面定格地震惨状图片)这场地震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停顿)同学们,面对如次险情,李博士为什么仍能沉着地坚守手术台呢?
生:因为李博士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小钱正等待着从台湾青年身上取来的骨髓。
师:用骨髓救命!
生: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小钱正等待着他的骨髓。
生:因为手术台就是他的岗位,他应该片刻不离。
师:是呀,他把救死扶伤看作了自己义不容辞的──
生:(齐)责任。
生:李博士不顾一切地为台湾请你做手术,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杭州有一位青年正在等待着台湾青年的骨髓。
师:是呀,是崇高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不顾自己的安慰,一直坚守在手术台。同学们,就让我们满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
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生1:读课文第5自然段。
(较为平淡。)
师:他已深深地被李博士的行为感动了。再深情一些!
生2:(深情)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多么令人敬佩的李博士啊!同学们,李博士的行为看似不合情理,却又是那样的──
生:(齐)合情合理。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总关情。紧扣文本的阅读,没有过多的琐碎环节,有的是学生亲历文本徜徉语言之河后自然生发的情感。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词语是其生命。一个“袭击”,一个“突如其来”,在学生的咀嚼中,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教师通过追问,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从“不合情理”到“合情合理”,学生的思维深度在纵向深入,内心的情感荡起了层层涟漪。)
赏析: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 方卫成 一、起──未成曲调先有情
(音乐《爱的奉献》渐起,渐强。)
师:(深情叙述)同学们,一首深情的《爱的奉献》又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当中。十八岁,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一个如花的年纪。而他,一位杭州青年小钱,此时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在焦急地期盼,期盼救命的骨髓能早一点从远隔万里的海峡彼岸台湾送到杭州。(板书:台湾 杭州)请同学们拿出课文,快速找一找,课文哪几段直接描写了海峡彼岸的情景,开始。
(生自由整体感知课文。)
生:3~5自然段直接描写了海峡彼岸的情景。
师:请找出3~5自然段中直接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行为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课文3~5自然段)
师: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行为有什么不合情理的地方?再读一读。
(生读课文,圈圈画画)(教师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你的笔来在有感触的地方圈圈画画。)
(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一段音乐的渲染,一段深情的叙述,学生十分自然地进入了情境之中。再者,设置的三次自由读文,有目标,有梯度,让学生和文本的接触显得充实而有效。)
二、承──一词一句总关情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里直接写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行为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还找了什么地方?
生:我找到了第四段。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是写台湾青年的行为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同学们,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这段写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行为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请再读一读,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合情理吗?
(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李博士的行为为什么会让你感到不合情理呢?
生:因为这时台湾已经发生了7.3级的地震了。只有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可是李博士还是继续为青年做手术。所以我感到不合情理。
生:情况如此危险,他还是坚守手术台──不合情理。
师:还有么?
生:这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前面说他不得不停止工作了,后面却写他继续为台湾青年做手术,我觉得有些不合情理。
师:你说。
生:因为他是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骨髓才从台湾的身躯里抽出来的,所以我觉得不合情理。
师:他是利用大地震动的间隔在做手术的。同学们,情况如此危险,但是李博士仍旧坚守手术台。他面对的是怎样的险情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生读课文。)
生:他面对的是做手术时随时会来的余震。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师:这里写了情况很危急,你还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什么?
生: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生:只有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即使跑到空旷的地方也有危险。
师:是呀,即使跑到空旷的地方也有危险。再读一读第一句话。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
师:这是说余震的破坏,也有如此之大。还读出了什么?
生:突如其来,它就是说余震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是一刹那间来的。
师:还有呢?
生:突如其来就是没有想到,突然一下降临了。
师:是呀,是在人们毫无心理准备,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突然降临的,因此是十分的危险。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再读一读3~5自然段。
生:第三段中说“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危险?
生: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而且这个时候,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是的,说明地震如此之大,你还读出了什么?
师:而且地震突如其来,也是突如其来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
师:(追问)哪个词?
生:(齐)袭击。
师:是的,也是突然降临的。(音乐《二泉印月》响起)(深情地)同学们,这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是台湾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有1700多人丧生,3500多人受伤,人们妻离子散,无家可归。(面对搜救画面)这是搜救队在废墟之中正在寻找受伤的人。一天中余震的次数达到了六、七十次。(画面定格地震惨状图片)这场地震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停顿)同学们,面对如次险情,李博士为什么仍能沉着地坚守手术台呢?
生:因为李博士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小钱正等待着从台湾青年身上取来的骨髓。
师:用骨髓救命!
生: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小钱正等待着他的骨髓。
生:因为手术台就是他的岗位,他应该片刻不离。
师:是呀,他把救死扶伤看作了自己义不容辞的──
生:(齐)责任。
生:李博士不顾一切地为台湾请你做手术,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杭州有一位青年正在等待着台湾青年的骨髓。
师:是呀,是崇高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不顾自己的安慰,一直坚守在手术台。同学们,就让我们满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
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生1:读课文第5自然段。
(较为平淡。)
师:他已深深地被李博士的行为感动了。再深情一些!
生2:(深情)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多么令人敬佩的李博士啊!同学们,李博士的行为看似不合情理,却又是那样的──
生:(齐)合情合理。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总关情。紧扣文本的阅读,没有过多的琐碎环节,有的是学生亲历文本徜徉语言之河后自然生发的情感。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词语是其生命。一个“袭击”,一个“突如其来”,在学生的咀嚼中,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教师通过追问,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从“不合情理”到“合情合理”,学生的思维深度在纵向深入,内心的情感荡起了层层涟漪。)
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是学以致用的例子。”也就是说,学一篇文章最终还是为了写一篇文章。那么,在现在的语文教学环境中,在一个标准下,多种教材同时使用,以前的课本的权威受到挑战,我们如何运用课本的例子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服务?当务之急是为课本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为此,大连市举行了一次“教材与作文课相结合”的大奖赛。笔者本着以锻炼为目的的想法,参加了金州区的选拔赛。于10月10日在大连市101中学上了一节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为基础的课文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作文课。
【教学实录】
一、创境导入
请两位同学按照老师手中卡片上的词做出动作,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高兴”“悲伤”“久别重逢”。
生高兴的表现:第一位同学微笑,第二位同学大笑。
生悲伤的表现:第一位眉头紧锁,闷闷地不说话,第二位同学哇哇地大哭,不停地说,我该怎么办?
生久别重逢的表现: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夸张的表情,嘴里直喊:“是你!”
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会有不同的表现?
生1:他们是不一样的人。
生2:我觉得陈晨和于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于洋是内向性格的人,而陈晨则是外向性格的人。
教师总结:非常准确。因为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所以在对待相同的事物会做出不同的举动。作家莱辛曾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动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片段欣赏
师问:下面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
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看一下黑板的这个描写片段,注意我加点的动词,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吓得几乎晕倒。
生3:我喜欢“靠”这个词,这个词表现了当时我的那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体现了我那种胆小的性格。
生4:我喜欢“移动”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害怕,所以才不敢大胆地往前走,用这个词同样表现了我的胆小的性格特征。
生5:我喜欢“心惊肉跳”这个词,用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动作描写片段?找出动词,分析用得好在哪里?
生 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动词有“伸”“探”“踩”,我喜欢动词“探”,这个词能表现出我当时那种小心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理,体现了我胆小的性格。
生7: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动词有“颤抖“冒”“爬”“跳”我喜欢“颤抖”这个动词,因为害怕才心里颤抖,用了这个词表现了我当时那种怯懦性格。
生8: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里的动词有“移动”“爬”“踩”“投入”,我喜欢的动词是“移动”“投入”。从这两个动词中,可以看出我从害怕、胆小,已经慢慢地向信心大增转变。
师总结:莫顿亨特通过他的动作描写,把一个从“胆小”的“我”,慢慢转变成“信心大增”的“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在课本之中,在平时的名著阅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通过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描写,下面就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9:我收集的是《水浒传》中,鲁达的动作描写: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入一步”“踏住”“打”“扑”,叙述了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生10:我收集的是《老人与海》中,对老人的动作描写:
老人拽掉舵把,用它去打、去砍、去劈,双手攥住,一次一次地抡起劈下。这时它们已经窜到船头那里去咬那条死鱼,一条接一条地窜来。这里的动词有“拽”“打”“砍”“劈”“攥”,通过这些动词表现出了老人勇敢、顽强的性格特点。
生11:我收集的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动作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起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如。──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那蒿草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挫伤嘴脸,一骨碌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里的动词有“一溜”“一顿钻进”“一骨碌睡倒”,它们生动形象地把猪八戒那自私可笑的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
师:通过以上精彩的片段欣赏,嫉恶如仇的鲁达、自私的猪八戒、机智勇敢的老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个性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什么传达?
生12:人物的动作。
师:当代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传神的动作描写,往往能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三、写作训练
师:通过精彩的片段欣赏以及我的讲述,我想大家已经有了跃跃欲试的心理,那么还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和纸开始写一写吧。字数一百字左右。
生开始了写作。
通过刚才的欣赏和品读,学生们似乎已找到了写作的灵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习作。看着他们静静地写着,听着纸上传来“沙沙”的声响,想象着笔尖流淌着欢快的文字,我的心感到了一丝欣慰,我感到这节课已达到了一些效果。
师:下面把你写的片段在四人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交流。
生13:我所写的是一位学生初见老师,表现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初见老师,他显得局促不安,一只手把衣角折来折去,另一只手使劲儿擦着裤边,眼睛一直往地下瞅,不敢抬头看着老师。
我在这里运用得动词有“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表现了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师:在听完这位同学的动作描写,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生14:我觉得马俊的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这些动词可以准确地表现他此时那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
生15:我写的是交警叔叔勇救小孩的动作,表现他对小朋友的关心。
走在区政府的大道上,能看见一个个挺立在马路中央警牌下指挥的交通警察,他们用自己的手势在指挥交通,为这个社会做奉献。不一会儿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带领着一群调皮的小朋友过马路,交警叔叔立马跑上前去,拉着小朋友的手过了马路。
这里用得动词有“跑”“拉”“指挥”表现了交警叔叔对小朋友的关心。
生16:我认为周瑶所用的这三个动词并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对小朋友的关心。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读评,说明了同学们在写动作片段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再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的作文再做修改。
生15:我把刚才的动作描写,做了修改:
看到马路中央的小朋友,交警叔叔一个箭步冲上去,抱起男孩,身体向后一挪,倒在地上。用“箭步冲上去”“抱”“挪”“倒”这几个动作充分表现了交警叔叔行动敏捷,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
生17:我写的是一个学生不会做题的着急心理。
我回头看看同学,他们都在眼睁睁地盯着我,我急得心急如焚,一不小心,粉笔有折断了。这里我以前是“我急得抓耳挠腮”改为“心急如焚”,这一段动作描写表现了我不会做题的那种着急心理。
生18:我觉得于文欣同学改正之后的动作描写更能体现我着急的性格。
师:同学们,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动作描写有时也和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于文欣同学的描写片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学习收获我来谈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学习心得呢?
生19:我重温了很多精彩的动作描写片段。例如:写猪八戒的,写鲁达的,写老人的。
生20:我学到了借助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性格。
生21:我还学到了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了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生22:我学会了文章写作抓住了关键词语,会使其增色不少。
生23:我还学到了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可以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已经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当中,能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注重将教材、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范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可以感受语言、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积累素材。我们的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到了读者和作者间的“心灵对话”。通过反复品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动作描写片段,使学生领悟“爬”、“蹲”、“移动”、“探”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我”紧张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并且让学生走出课堂,扩大视野,通过对名著的精彩动作片段的欣赏,更好地感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达的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他“踏”、“扑”的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修改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文章一般来说是越改越好,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本节课注重将修改与写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边读边改,通过语言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反复地修改中,领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周瑶和于文欣同学经过修改后的动作描写,更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敞开心扉,写出心声。
3、当然,这节课也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在欣赏完人物动作描写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去反思、探索动作描写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做好适当地点拨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