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学设计

搜索51费宝网

《谁的姿势好》教学设计一等奖

《谁的姿势好》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6-20 09:02:03

类别:教学设计

《谁的姿势好》教学设计一等奖

1、《谁的姿势好》教学设计一等奖

口语交际要求:1、通过观察图画内容,掌握正确的看书写字习惯,发现周围同学的习惯不好时,学会帮助纠正,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2、观察与演练结合,激发语言交谈的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良好的看书、写字习惯。

口语交际指导

第一幅图以“坐着看书为主题。教室里,一个小朋友,姿态端正,正坐着看书。(姿势正确) 第二幅图以“躺着看书”为题。在野外,一个小朋友躺在草地上,在阳光下看书。(姿势错误) 第三幅图以“写字的姿势”为题。在教室里,几个小朋友正在写字做作业。

口语交际演练:

请同学评一评。第一幅图:————————————————————————。第二幅图:————————————————————————。第三幅图:————————————————————————。

2、《谁的姿势好》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要求:1、通过观察图画内容,掌握正确的看书写字习惯,发现周围同学的习惯不好时,学会帮助纠正,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2、观察与演练结合,激发语言交谈的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良好的看书、写字习惯。

口语交际指导

第一幅图以“坐着看书为主题。教室里,一个小朋友,姿态端正,正坐着看书。(姿势正确) 第二幅图以“躺着看书”为题。在野外,一个小朋友躺在草地上,在阳光下看书。(姿势错误) 第三幅图以“写字的姿势”为题。在教室里,几个小朋友正在写字做作业。

口语交际演练:

请同学评一评。第一幅图:————————————————————————。第二幅图:————————————————————————。第三幅图:————————————————————————。

3、《口语交际.谁的姿势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图画,辨别画面人读书写字姿势的正误。

2.提高学生辨别能力,激发评价兴趣。

3.培养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落实三个一。

重点难点:

1.能正确评价读书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

2.把读书写字的三个一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教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引发情趣

1.讲小皮皮不注意姿势的故事。

2.生自由说听故事后的感想。

3.揭示课题——姿势的重要性。

(二)观察图画,自主评议

第一幅图以“坐着看书”为题。教室里,一个小朋友,姿势端正,正在看书。(姿势正确)

第二幅图以“躺着看书”为题。在野外,一个小朋友躺在草地上,在阳光下看书。(姿势不对)

第三幅图以“写字的姿势”为题。在教室里,几个小朋友正在写字做作业。

(三)口语交际演练

请同学们评一评:

第一幅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1.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有的小朋友不注意自己的姿势,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小朋友谁对谁错?

2.学生自主交流,说出自己的观点。

3.交际活动:我是小裁判

(1)学生仔细观察

(2)小组评议:睡的姿势好?为什么?谁的不正确?这样有什么危害?

(3)师生共同评议。

(四)师生互动,学习三个一

1.同桌互议:怎样才是正确的姿势?

2.师引导归纳三个一:

(1)手————————

(2)眼————————

(3)胸————————

3.记儿歌:

(1)读书:身直,头正,肩要平,眼离书本一尺。

(2)写字: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

(五)生生互动,巩固

1.记儿歌

2.互查姿势的正误。

(六)小结

板书:手离笔尖——一寸

读书写字三个一  眼离书本——一尺

胸离书桌——一拳

课后延伸:1.平时同桌互相监督,指正读书写字姿势

2.回家把读书写字正确姿势告诉家人,让家人监督自己。

4、《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6.最后的姿势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课后第2题: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唤起回忆

1. 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2.交流自己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二、在交流和倾听中了解谭千秋

三、初读课文

1.模仿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2.速读课文,用“ ”在文中

学程设计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画出相应的语句。

四、朗读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朗读词语,解释通过预习已经理解的词语。

2.学习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分段,概括段意,并体会写作方法。

1.自主分段,练习概括段意。

2.结合课文,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作业设计

1.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记住课后2中词语的意思。

4.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一到第三题。

“学 程 导 航” 课 时 教 学 计划

设计者:包慧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6.最后的姿势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及其概括方法。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学习第一段

1.自主阅读,感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三、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程设计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批注: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四个学生。”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4.学习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段的作用。

2.分角色学习三个侧面描写。

五、学习第四段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

2.理解话语的意思。

3.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换题,巩固文章的中心。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四题到最后。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4.整理课堂上对文本的批注,优生在此基础上整理好一篇读后感。

5.学有余力的同学搜集地震中的其他小故事,精读批注,争取获得阅读红苹果的奖励。

5、《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说说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

3 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学完本课你觉得“最后”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关爱家人 工作积极 忠于职守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6、《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同学们,你们一定都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吧,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

谁能用文中的话,概括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张开双臂,保护学生,谭老师正是用他这最后的姿势拯救了四个年轻的生命,用他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你能选用出示的词语来简单说说谭老师的故事吗?

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谭老师在危难之际的抉择并非偶然,因为在他的人生信念中始终闪现着这样一句话:(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齐读)在地震发生的前一秒,谭老师还在给学生们传授着这句话(齐读)

一、你眼中的谭老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谭老师在平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一位尽责的老师,那么当面对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他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2-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A、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谈谈自己的感受吗?(来不及多想)

刚才你提到这是地震刚来临时,谭老师的表现,那么当时外界的情况如何呢?谁来读一读当时的场面描写?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从这环境描写中能读出什么?(情况危急)从这三个感叹号,我们也能读出情况危急!(齐读)

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的表现,你能读出什么?

(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大爱、临危不惧)

当遇到突然的灾难时,逃难、求生是人的本能,而当大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本能是呼喊学生逃生。这正是谭老师对教师岗位恪尽职守,对学生无私大爱的体现。这正是谭老师人生信念的体现,(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环境描写此时的作用,便是侧面烘托。

让我们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内容,女生读环境描写,男生读谭老师的表现。

B、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的感受吗?

(立刻 拉 撑 护)

你怎么就能从这三个普通的动作中看出谭老师身上的精神呢?联系当时的环境说一说!

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

而起。

从这环境描写中,你读到哪些内容?(情况越来越危急,你能想到哪些描写情况危急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在这种危急情况下的表现(齐读)

再来感受一下他的三个动作,你就能读出谭老师的什么?

(谭老师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才选择放弃逃生,体现出了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这就是环境描写的作用:侧面烘托

引读:仅仅几秒钟,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遇难了,他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姿势成了永恒的瞬间!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那一刻,他用行动证明了。齐读“人生的价值”(他是一个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老师)

二、人们口中的谭老师

谭老师就这样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但他的师魂却铭刻在每一个人心中,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人们口中的谭老师吧!

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从他的评价中,你感受到谭老师怎样的形象?(誓死保卫学生)

师:是啊,谭老师誓死保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让我们也永生难忘!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这评价中,哪个字牢牢抓住了你的眼球?让你感受到谭老师的什么?(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以学生安危为重)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才华横溢、平易近人)

人们的评价让谭老师的形象更丰满了,让我们对谭老师的印象更深刻了。这就是侧面烘托。

三、我心中的谭老师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震撼人心,这个姿势催人泪下,你觉得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我们的耳畔似乎回荡起了谭老师生前的课上留给同学们的最后一句换:(齐读)“人生的价值”

时,在你的心里,人生的价值还是什么?让我们替谭老师说完未说完的话。(人生的价值是恪守尽职,是大爱无私,是舍己为人,是更多得为他人着想)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这一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谭千秋老师,也一辈子记住了谭千秋老师,此时,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谭老师的照片旁吧。

四、拓展总结

在5· 12汶川地震中,涌现了一大批像谭老师一样的英雄人物,谁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英雄事迹。这一位位英雄人物都懂得人生的价值,都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群和谭老师一样可爱可敬的老师们。

这一个又一个最后的姿势,一个又一个最美的姿势,一个又一个最有力量的姿势,向我们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为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人生的价值》。纵然他们再也听不见了,但我依然想送一首诗给我们最可爱的老师们,让我们默默祝愿他们在天堂里一切都好!

大爱无声,大爱千秋,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让我们共同记住他们那令人永世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恪尽职守

《人生的价值》 大爱无私 侧面烘托

舍己为人

……

7、《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用“生死攸关”造句

2. 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 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 大家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吗?说说你对大地震的记忆。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根据题目质疑。(为什么叫《最后的姿势》?)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默读课文,标出生字和文中的四字词语,把音读正确,不理解的词语相互讨论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2.检查生字词语。

3.指名读课文。

思考:《最后的姿势》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 疏通文章层次。

(1)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可以放在一起?写的是什么意思?

(2) 汇报:

第一段(1-3)大地震前,谭老师在平静地上课。(开始)

第二段(4-8)大地震发生了,危急时刻,谭老师用双臂掩护学生,他英勇献出了生命,四名学生在他的保护下成功获救。(经过)

第三段(9-12)谭老师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结果)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播放汶川大地震的有关视频短片。

过渡:这令人震撼的场面,让我们的同学心情颇为沉重,但是地震无情人有情,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了解故事经过。

1.生读课文4-8自然段,回答:这一段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2.学生交流并汇报。

出示有关词语,地动山摇 重重砸下 双臂张开 血肉模糊 誓死护卫

3.请同学们带感情地朗读一遍。

三、追忆谭千秋老师

(1)地震后,老师同学们怎样追忆谭千秋老师的?

获救的学生——“飞身扑到我们身上”。

一位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同学们眼中——平时的谭老师和善、讲课妙语连珠、很有幽默感。

总结:谭秋千,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2)请一位同学带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3)理解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命题?

四、拓展说话

你还知道汶川大地震中哪些人的英雄事迹,请说出来。

8、《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

(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7、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六、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七、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9、《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求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预习作业:1、搜集汶川地震中舍己救人的故事。

2、预习生字新词。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

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第2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

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10、《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

洗漱 吱吱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对家人关爱 对工作尽责(“平常” “早早”)

2、齐读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习第二段:

1、这一天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天空阴沉沉的。)

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们什么呢?

2、然而,此时正在上班的谭老师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来临,此时的谭老师正在教室内给学生上课。请大家一起读。谭老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

3、正在上课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了——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此时的情况怎样?(危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们看出情况危险,谭老师也看出来了——

4、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谭老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板书:当机立断)这就是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老师的话有作用吗?

5、然而,地震发生得如此突然,留给大家逃生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情况越来越危急——

6、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这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情况危急?此时的情况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7、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从这段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师爱)

立即、拉到:“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8. 启发想像:如果没有谭老师拉、撑,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是啊,天灾无情人有情,在谭老师的保护下,四个学生多了一份逃生的希望,而谭老师呢? (引读第七小节)地动山摇——

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碎裂的砖块砸在他的身上,他依旧——,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他仍然——,楼房塌陷了——,他还是——)

四、总结全文

谭千秋老师51岁的宝贵生命定格在了这最后的姿势,他用最后的姿势回答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谭千秋老师来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要当机立断、恪尽职守,用无私的爱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回顾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说得好,作者描写了一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民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说出他的名字——谭千秋。

二.新授

1、从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细节、环境烘托、侧面、正面

2、细节描写我们在使用时,平常会用到哪些方面呢?

语言、动作、姿态、表情等。

3、好,现在请同学读课文第二大段,也就是课文的2-7哪些是对我们主人公的细节描写,用﹏﹏画出来,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想。

(!)请同学来说一说。

A.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很早就起床了……赶到学校上班。

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B.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大声喊到……从这句中,你又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谁来读读。

C.谭老师立即将他们……四个学生

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请同学来读读。

4、刚才我们知道,环境烘托人物也是描写的一种方法,请同学再读课文2-7自然段,用——画出环境描写的部分。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想法。

A.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B.忽然,课桌摇晃起来……地震! 在这里的三个!表达了什么,情况的危急,起到强有力的冲击感情的作用。

C.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

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请同学来读读这几句话,这几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样的谭老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恰当的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的品质起来烘托的作用。

5、除了细节描写,环境烘托,侧面描写也是我们表现人物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去读读课文的第三段,也就是课文的8-10自然段,

(1)、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可以吗?

(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

(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从这三个人物所说的话里面,你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可以用书上的词语来回答我,也可以用别的词句来回答。

(4)、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这三个人物所说的话,再来感受一下谭老师的爱和责任。

6.这就是我们了解的谭老师,在危急关头,舍身救生的谭老师,那么,在平时,他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2)齐读这句话,关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姿势是谭老逝世时的自然姿势。 正是这个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谭老师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地人,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 正是这个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因为,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已经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7.说得好,多么一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师啊,作为同行,我也深深的敬佩他,现在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读一下课的最后一段,表达一下我们心听赞颂之情吧。

8.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谭老师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地人,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让人们深深感动,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9.学了课文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吗?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来试试。

三.总结全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的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同学们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去了解下这些真实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让我们永远记住恪尽责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记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板书设计:

当机立断

6.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无私师爱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11、《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1、配着警笛声,师问:“发生了什么事?”生:地震2、课件出示:地震!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大街上充斥着阵阵尘埃。师:让我们重现当时的情景。生齐读4、5小节。3、几秒钟后,一切都归于平静。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这个原本不为人知的小县城,四川的汶川。(出示图片)我听到有人喊快跑,你们读的时候喊出来了吗?指名让学生读:“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4、我的镜头被这样的一只手吸引了(出示图片),压在他身上的最后一块楼板被搬走了,我实在不忍心让你们看镜头了,图片出示:“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指名读)5、一个活下来的学生告诉我们:“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指名读)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6、读这个句子,说说你读出了什么?哪里读出?

谭老师对学生的爱(指名让学生模仿这个动作)

7、教室已经倒塌,但是黑板上的字依然醒目,我的镜头又被黑板上的字吸引了,黑板上写着“人生的价值”(课件出示)。谁能告诉我,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指名回答)

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8、那你们觉得谭老师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答:9、对,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价值,这就是责任,这就是师德,这就是为人师表,谭老师是这样教的,也是这样做的。可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四个学生,仅仅是因为责任吗?生答10、是爱,正是因为这份爱,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课件出示,指名读)。一位老师这样说:“。。。。(课件出示,指名读)。11、天空阴沉沉的,我不忍心将谭老师最后的镜头给大家看,但是让我们记住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出示图片和句子)师配乐朗诵小诗:老师的双臂是天使的羽翼,老师的怀抱是生命的港湾。尘世中最宝贵的是生命,谁把生命让渡给了别人,而自己却化成一捧黄土?12、已经一年多过去了,教室已经修建好,学生也回到了课堂,可是谭老师的最后的姿势,同学们永远都忘不了。这真是“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图片出示)

教学设计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