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幼儿园大班教案

搜索51费宝网

科学水清清之《鲟鲟回家了》大班教案

科学水清清之《鲟鲟回家了》大班教案

时间:2023-06-27 18:44:02

类别:幼儿园大班教案

科学水清清之《鲟鲟回家了》大班教案

1、科学水清清之《鲟鲟回家了》大班教案

  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保护长江水源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保护的意识,尝试探索用多种材料过滤脏水,感知通过过滤能使水变干净,能依据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判断。

  设计意图

  水体污染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最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生活在长江边作为长江的小主人有责任更有义务去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本活动结合湖北省宜昌市《生态小公民》幼儿版中《鲟鲟回家了》绘本故事,幼儿通过小实验等探索、操作活动,来进一步帮助幼儿认识到干净的水来之不易,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整个活动安排动静交替,给幼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之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了解保护长江水源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保护的意识。

  2、尝试探索用多种材料过滤脏水,感知通过过滤能使水变干净。

  3、能依据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判断。

  重点难点

  重点:在操作中初步掌握多层过滤的方法。

  难点: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记录进行比较和判断。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教具、学具

  教具:记录板(贴有主要材料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绘本故事《鲟鲟回来了》;双层展示台(摆放装有过滤好的水杯)。

  学具:实验材料人手一组(漏斗、透明杯子、装有脏水的容器、托盘、抹布);过滤材料人手一组(小石头、棉花、小毛巾)。

  2、录音(长江的自述)

  活动过程

  一、给幼儿观看长江流域受污染最严重的一段流域,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感受长江受污染的情况。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长江的样子,你们喜欢这样的长江吗?长江的水又黑又臭又脏,其实以前的长江可不是这样的,以前的长江美丽、清澈,水里里还生活着许多的小动物,鲟鲟一家就住在这里,可是现在的长江却变得又黑又脏又臭。长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2.教师:原来污水的排放,乱扔垃圾等行为都是使长江的水变黑变脏变臭的原因,让我们大家一起听听长江是怎么说的?

  3.听录音:我是受污染的长江,最近几年我变的又黑又脏又臭了,我的河水都变了颜色,不再是清清的了,生活在我这里的小动物也没有了自己的家,它们有的搬家了,有的都死了,唉!我真难过呀!

  4.我们有什么办法使长江的水变清?

  5.教师:要使长江的水早日变清,仅仅依靠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发动自己身边的人,都加入到治理长江的活动中。

  二、长江的水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守护,生活中也有一些脏脏水,我们怎么把这些脏水变干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过滤的方法让脏水变干净。

  1.认识净化材料,讨论如何做实验。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小石头、棉花、毛巾这三种过滤材料,请你们试试用这些把水变干净。这里还有一些做实验用的辅助材料(认识材料),我们可以怎么做这个小实验呢?

  2.幼儿观看材料,进行分析,寻找正确、合适的实验方法(重点引导幼儿将水从材料上流过,慢慢的倒水)。

  3.师幼共同小结:我们先将杯子摆好,在上面放上漏斗,然后选择你需要的过滤材料放进漏斗里面,脏水要通过材料才可以哦。(多媒体课件显示过滤器摆放步骤:水杯+漏斗+过滤材料+脏水)

  4.现在我们准备好做实验了吗?(分小组进行过滤小实验)重点观察指导幼儿的材料摆放顺序

  三、分享交流,讨论过滤水的过程

  1.过滤结果比较,引出多种材料组合过滤。教师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水杯是几号?刚才用了什么材料进行过滤?(将幼儿介绍的材料贴到记录板上)

  2.教师提问:一种材料和多种材料组合过滤相比较,哪种过滤方法更干净呢?

  3.今天我们尝试了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过滤把脏水变干净,脏水要变干净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绿,大家都能做到吗?

  四、活动延伸 :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试试、找找更多的让脏水变干净的办法吧。

  活动总结

  《鲟鲟回家了》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保护水资源的故事,通过绘本故事导入,让幼儿了解长江水污染对中华鲟、江豚等鱼类的危害,知道水源对我们大家的重要,从而启发幼儿探索水变清的方法。幼儿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对材料进行了充分的探索,通过教师引导认识材料、观看材料、分析材料到操作材料,幼儿在观察和记录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幼儿明白人类发展活动必须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有青山绿水,美丽家园。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小动物回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理解7以内序数的含义,会从左往右、从右往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不同方向说出物体的排序结果。

  2.积极参与排序活动,能大胆表述排序的结果。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活动准备

  PPT课件等。

  活动过程

  1.导入:今天有几个小动物要去公园玩,我们看看都有谁来了?他们排的队伍整齐吗?排在第一的是谁?排在第二的是谁?排在第七的是谁?

  2.游戏——小动物回家,引导幼儿给小动物安排房间,初步认识7以内的序数。

  (1) 出示7只小动物的卡片,引导幼儿点数,并说一说:有几只小动物?它们是谁?

  (2) 教师变换不同的方向,引导幼儿将小动物送回家,并说出小动物的排列次序。

  3.让孩子排小火车,从不同的方向说小朋友的次序。

  4.巩固:游戏——玩椅子。

  游戏规则:7个小椅子摆成一排,请幼儿上前面闭上眼睛转一圈。(banzhuren.cn)找到椅子坐下来,睁开眼睛看一看,自己做的是第几把椅子?是从哪边数的?

  5.活动延伸。

  在小朋友们排小火车的时候,数一数自己从右往左、从左往右、从前到后、从后到前排在第几。‍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对幼儿来说总体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参与性也比较高。但是不足的是平时幼儿接触这样的操作机会比较少,在实际操作起来遇到了较多的困难。

3、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蚂蚁搬食物回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蚂蚁“搬食物回家”,感知蚂蚁单个搬、群体搬食物,沿途回家这一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放大镜、昆虫盒、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子、米饭、饼干、昆虫尸体、彩笔、纸若干。

  活动过程

  找幼儿园内或园外蚂蚁较多的地方(场地宽阔、安全),能看到蚂蚁巢穴的人口。活动前先在四周撒上蚂蚁爱吃的食物,如米饭、小果皮、饼干等。找一找,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晨间带幼儿散步时,有意带到指定场地,让幼儿自发说出:看,有那么多蚂蚁,它们在搬东西。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看一看,说一说,蚂蚁怎样搬食物?

  (1)蚂蚁用尾部(屁股)搬的。

  (2)蚂蚁用头上的须(触角)搬的。

  (3)蚂蚁用手和脚一起拖的。

  (4)有许多蚂蚁一起拖的。.!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试一试,找答案。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东西。

  (1)蚂蚁用嘴巴叼住,把东西搬回家。嘴巴有一对像螃蟹一样的大钳子,力气很大。

  (2)当食物过大时,小蚂蚁会用头去碰另一只蚂蚁的头,过一会就有许多同伴来共同搬运食物。

  (3)蚂蚁搬东西回家时,是大家排成一队,沿着原来的路回家。画一画、说一说,蚂蚁搬食物回家。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看、说、想,培养了幼儿的动眼、动口、动手的能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帮助幼儿很好的了解了蚂蚁的习性及蚂蚁的种类。让幼儿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观察、去学习。

4、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科学:物体间的空隙》含反思

  一、活动题目

  物体间的空隙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

  大班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5、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购物高手》教案

  活动目标

  1.体验与团队成员合作的快乐。

  2.感知“钱币”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能用多种方法进行10以内凑数购物的活动。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会用多种方法进行凑数购物的活动。

  活动难点:

  遵守游戏规则,感受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教具:

  各种玩具、价格标签、人民币代用券、白色即时贴、地垫2块

  学具:数字骰子(5~10),物品骰子(印有六件剩余玩具);象征玩具的卡牌六种,每种相同的若干张;按铃;两盒人民币币,分别为5个“1元”、5个“2元”。

  经验准备:

  幼儿有用替代物进行游戏的经验。

  环境准备:

  布置成玩具店的情景。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集体谈话讨论“玩具店”。

  (1)师:你们有愿望吗?你的愿望是什么?

  (2)师:彭老师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够拥有一个“玩具店”。

  (3)师:我希望我的玩具店可以卖“毛绒兔子玩偶”,“益智玩具魔方”……你们呢?

  2.自主参与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准备出售。

  (1)师:在我们的教室周围也有一些玩具请你们帮我把他找出来放在我们的柜台上。

  (2)师:根据玩具的大小、质地贴上相对应的价格标签。

  二、尝试参与

  1.教师引导小朋友自主分组。

  (1)师:在玩游戏之前教师要求小朋友分成两组。

  (2)要求:每组7个人,两组人数相同;每组都要有男孩和女孩。分组完成后在白线后举手示意。(幼儿自主分组。)

  (3)师:分组完成了吗?请每组的排头点一下人数。现在人数都一样多,你们两队在人数上是公平的。

  2.初步尝试凑数购物。

  (1)师:我们要玩的游戏叫“凑钱买玩具”。女孩表示2元,男孩表示1元,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代表“钱”的代用券。

  (2)游戏规则:听到我报出“×元钱”以后,能凑出这些钱数的人站到自己组的垫子上,其他队员站回线后,全队举手示意才算确定答案;先举手且凑数正确的队才算优胜队,才能拿走商品

  3.师幼共同游戏。

  (1)教师任意出示,观察幼儿的凑数方式,指导幼儿相互检查别组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依次完成玩具价格为“6元”的玩具。

  (2)对于两队凑数方法不同、但都正确的情况。

  师:现在已经出现两种正确的凑数方法了,如果哪一队还能想出第三种方法,就有权利确定下一回合出售什么商品。

  师:对于两队凑数方法、速度相同的情况。

  师:我说“变”以后,如果哪组先变化出另外一种凑数方法,就获胜。

  三、巩固提升

  1.师:现在,还剩下不少商品。接下来,我准备两件商品一起卖。

  规则是:每队站到垫子上的队员凑出的钱数要正好能买下两件商品,其他规则跟前面一样。

  (教师同时报出两个数字,要求先计算总数再凑数。第一次的要求是:两件商品的总价为9。幼儿分出胜负后,教师引导。)

  师:虽然这组已经赢了,但我要对你们两队继续提出要求:想一想有没有别的方法。

  师:如果你们两队组合起来凑数会怎么样呢?(将两块垫子合在一起,让幼儿继续游戏,尝试9的几种凑数方法。)

  师(小结):你们任何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力量都不能买走我这里的玩具,必须有同伴的帮助。请你们先和自己小组的队友拥抱一下。同时,我们后来遇到的比较大的数字,是依靠所有同伴的力量才找到这么多方法的。今天的游戏不仅需要本组队员的合作,也需要所有同伴的力量。所以也请你们和今天的对手拥抱一下。

  2.拍卖游戏

  (1)准备材料:数字骰子(5~10),物品骰子(印有六件剩余玩具);象征玩具的卡牌六种,每种相同的若干张;按铃;两盒人民币币,分别为5个“1元”、5个“2元”。

  (2)幼儿在桌子两边面对面而坐,中间一侧放玩具卡牌,人民币盒置于各人面前,按铃摆放在两人中间。

  (3)两人互相商量,一人拿数字骰子、一人拿物品骰子,共同发出口令将自己的骰子投到按铃两侧。

  (4)迅速观察骰子上的数字,例如,数字骰子上显示“6”、物品骰子上显示“玩具卡车”,则说明只要一方先凑出6元,就可以得到“玩具卡车”卡牌。

  (5)确定答案后迅速按下按铃。没有按铃或后按铃的一方检查对方所拿出的代币是否符合凑数要求。

  (6)检查确认后,最先按铃的一方获得一张玩具卡牌。最先获得4种不同玩具卡的为胜利方。

  四、活动延伸:

  1.将本节活动延伸至区域活动中继续开展。

  2不断更新物品调整价格,加强各活动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3.逐步投放10元以上的商品,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增加游戏的挑战性。

  活动总结

  活动开始时,教师通过环境的创设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学习过程。教师没有直接把每一件物品都标上价格而是让孩子根据物品的大小、质地贴上相对应的价格标签。在钱币的运用上教师没有把10元、5元、2元、1元钱发给孩子而让幼儿自主去取,既照顾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使幼儿能够情绪愉快地参与活动。

  活动中让孩子在观察、摆放、思考、调整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符号生活化、游戏化。这说明教师确实做到了心中有孩子,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将当前的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兴趣点有机结合。此外,多种方式的凑数游戏体现了教师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引发了幼儿与材料的有效互动。尤其是两件10元以上玩具的投放,引发了新的认知冲突,促进了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不断进步。在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整合了社会及语言领域的多个教育目标。

  整个活动中教师将角色游戏与幼儿的学习自然融合,使幼儿自始至终都贯穿在游戏性的操作过程中。游戏情景的创设使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的意义及趣味性。教师对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有正确地认识,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数学,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数学。

6、幼儿园大班环保教案绘本《鲟鲟回家了》

  设计意图

  水体污染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最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生活在长江边作为长江的小主人有责任更有义务去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本活动结合湖北省宜昌市《生态小公民》幼儿版中《鲟鲟回家了》绘本故事,幼儿通过小实验等探索、操作活动,来进一步帮助幼儿认识到干净的水来之不易,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整个活动安排动静交替,给幼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之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了解保护长江水源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保护的意识。

  2、尝试探索用多种材料过滤脏水,感知通过过滤能使水变干净。

  3、能依据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判断。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在操作中初步掌握多层过滤的方法。

  难点: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记录进行比较和判断。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教具、学具

  教具:记录板(贴有主要材料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绘本故事《鲟鲟回来了》;双层展示台(摆放装有过滤好的水杯)。

  学具:实验材料人手一组(漏斗、透明杯子、装有脏水的容器、托盘、抹布);过滤材料人手一组(小石头、棉花、小毛巾)。

  2、录音(长江的自述)

  活动过程

  一、给幼儿观看长江流域受污染最严重的一段流域,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感受长江受污染的情况。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长江的样子,你们喜欢这样的长江吗?长江的水又黑又臭又脏,其实以前的长江可不是这样的,以前的长江美丽、清澈,水里里还生活着许多的小动物,鲟鲟一家就住在这里,可是现在的长江却变得又黑又脏又臭。长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2.教师:原来污水的排放,乱扔垃圾等行为都是使长江的水变黑变脏变臭的原因,让我们大家一起听听长江是怎么说的?

  3.听录音:我是受污染的长江,最近几年我变的又黑又脏又臭了,我的河水都变了颜色,不再是清清的了,生活在我这里的小动物也没有了自己的家,它们有的搬家了,有的都死了,唉!我真难过呀!

  4.我们有什么办法使长江的水变清?

  5.教师:要使长江的水早日变清,仅仅依靠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发动自己身边的人,都加入到治理长江的活动中。

  二、长江的水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守护,生活中也有一些脏脏水,我们怎么把这些脏水变干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过滤的方法让脏水变干净。

  1.认识净化材料,讨论如何做实验。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小石头、棉花、毛巾这三种过滤材料,请你们试试用这些把水变干净。这里还有一些做实验用的辅助材料(认识材料),我们可以怎么做这个小实验呢?

  2.幼儿观看材料,进行分析,寻找正确、合适的实验方法(重点引导幼儿将水从材料上流过,慢慢的倒水)。

  3.师幼共同小结:我们先将杯子摆好,在上面放上漏斗,然后选择你需要的过滤材料放进漏斗里面,脏水要通过材料才可以哦。(多媒体课件显示过滤器摆放步骤:水杯+漏斗+过滤材料+脏水)

  4.现在我们准备好做实验了吗?(分小组进行过滤小实验)重点观察指导幼儿的材料摆放顺序

  三、分享交流,讨论过滤水的过程

  1.过滤结果比较,引出多种材料组合过滤。教师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水杯是几号?刚才用了什么材料进行过滤?(将幼儿介绍的材料贴到记录板上)

  2.教师提问:一种材料和多种材料组合过滤相比较,哪种过滤方法更干净呢?

  3.今天我们尝试了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过滤把脏水变干净,脏水要变干净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绿,大家都能做到吗?

  四、活动延伸 :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试试、找找更多的让脏水变干净的办法吧。

  活动总结

  《鲟鲟回家了》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保护水资源的故事,通过绘本故事导入,让幼儿了解长江水污染对中华鲟、江豚等鱼类的危害,知道水源对我们大家的重要,从而启发幼儿探索水变清的方法。幼儿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对材料进行了充分的探索,通过教师引导认识材料、观看材料、分析材料到操作材料,幼儿在观察和记录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幼儿明白人类发展活动必须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有青山绿水,美丽家园。

7、大班科学教案《磁铁的秘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磁铁的秘密》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生活中孩子们对磁铁能吸住物品的现象很感兴趣,大部分幼儿对磁铁已有初步的认知,但仅仅觉得好玩、神奇却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利用磁铁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本节微课,让孩子在轻松愉悦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样做孩子既易于接受,又会对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想要探索、敢于探索、乐于自主探索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乐意主动探索;

  2.知识目标:了解磁铁的特性,初步感知磁铁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能力目标:发现磁铁相同两极相斥,不同两极相吸的特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了解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

  2.难点:能发现磁铁的“秘密”相同相斥,异极相吸。

  活动准备:

  1.教学Prize PPT;

  2.游乐场操作材料每人一套、小猫钓鱼操作材料两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介绍可爱的小猫可可,激发幼儿兴趣,并示范可可在游乐场乖乖听话的演示。;

  2.教师提问“小猫可可为什么这么听话?”引导幼儿发现磁铁可以吸住小猫身后的曲别针。

  二.基本部分:

  1.为幼儿提供材料,(游乐场图片、小猫卡、磁铁)让幼儿也变出一只听话的小猫;

  2.提问幼儿“究竟是什么东西让小猫变得听话”引导幼儿说出磁铁能吸住小猫身后的回形针;

  3.让幼儿进行操作,给筐子里的东西分分类,找出还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引导幼儿总结:磁铁的特性是可以吸铁制品;

  4.游戏“小猫钓鱼”利用小猫可以抓住小蓝鱼却怎么也抓不住小红鱼的奇怪现象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相同两极相斥,不同两极相吸的特点。

  三.结束部分:

  观看教学PPT,看一看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哪里还藏着磁铁。

  【活动反思】

  在开始上课时,我首先拿出块磁铁问:这是什么?现在想来这样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少不好。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的兴趣。我应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电冰箱的为什么能够没有锁照样关上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就会非常容易的得出答案。而且问题来自学生的中间,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经验,不是十分的困难。

  在下面的环节就是学生玩自己的磁铁的时间。我是这样的安排的,首先让学生自己想法去玩磁铁,然后分享给大家。也就是说学生在玩之前先动脑思考,怎样去玩,然后再将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大家。然后大家再一起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磁铁的性质。现在想来,是否能够让学生直接去玩,不先想。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发现,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玩的过程中,没有刚才一些其他学生的思考的限制,可能会有更好的玩法,这样可能有更好的发现。在学生在体验发现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成功的喜悦。

  还有就是小组进行合作玩。我现在思考这个活动不适合人数过多的小组玩。可以两个人小组玩,这样合作,他们都能够参与进去,而且手中都物品。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半学生在操作,另一半在玩的情况。

  我先现在的合作探究,需要学生在小组内,但是操作时候可以更为小的分组。这样效果会更好的。

8、大班科学水清清之《鲟鲟回家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水体污染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最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生活在长江边作为长江的小主人有责任更有义务去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本活动结合湖北省宜昌市《生态小公民》幼儿版中《鲟鲟回家了》绘本故事,幼儿通过小实验等探索、操作活动,来进一步帮助幼儿认识到干净的水来之不易,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整个活动安排动静交替,给幼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之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了解保护长江水源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保护的意识。

  2、尝试探索用多种材料过滤脏水,感知通过过滤能使水变干净。

  3、能依据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判断。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重点:在操作中初步掌握多层过滤的方法。

  难点: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记录进行比较和判断。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教具、学具

  教具:记录板(贴有主要材料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绘本故事《鲟鲟回来了》;双层展示台(摆放装有过滤好的水杯)。

  学具:实验材料人手一组(漏斗、透明杯子、装有脏水的容器、托盘、抹布);过滤材料人手一组(小石头、棉花、小毛巾)。

  2、录音(长江的自述)

  活动过程一、给幼儿观看长江流域受污染最严重的一段流域,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感受长江受污染的情况。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长江的样子,你们喜欢这样的长江吗?长江的水又黑又臭又脏,其实以前的长江可不是这样的,以前的长江美丽、清澈,水里里还生活着许多的小动物,鲟鲟一家就住在这里,可是现在的长江却变得又黑又脏又臭。长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2.教师:原来污水的排放,乱扔垃圾等行为都是使长江的水变黑变脏变臭的原因,让我们大家一起听听长江是怎么说的?

  3.听录音:我是受污染的长江,最近几年我变的又黑又脏又臭了,我的河水都变了颜色,不再是清清的了,生活在我这里的小动物也没有了自己的家,它们有的搬家了,有的都死了,唉!我真难过呀!

  4.我们有什么办法使长江的水变清?

  5.教师:要使长江的水早日变清,仅仅依靠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发动自己身边的人,都加入到治理长江的活动中。

  二、长江的水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守护,生活中也有一些脏脏水,我们怎么把这些脏水变干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过滤的方法让脏水变干净。

  1.认识净化材料,讨论如何做实验。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小石头、棉花、毛巾这三种过滤材料,请你们试试用这些把水变干净。这里还有一些做实验用的辅助材料(认识材料),我们可以怎么做这个小实验呢?

  2.幼儿观看材料,进行分析,寻找正确、合适的实验方法(重点引导幼儿将水从材料上流过,慢慢的倒水)。

  3.师幼共同小结:我们先将杯子摆好,在上面放上漏斗,然后选择你需要的过滤材料放进漏斗里面,脏水要通过材料才可以哦。(多媒体课件显示过滤器摆放步骤:水杯+漏斗+过滤材料+脏水)

  4.现在我们准备好做实验了吗?(分小组进行过滤小实验)重点观察指导幼儿的材料摆放顺序

  三、分享交流,讨论过滤水的过程

  1.过滤结果比较,引出多种材料组合过滤。教师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水杯是几号?刚才用了什么材料进行过滤?(将幼儿介绍的材料贴到记录板上)

  2.教师提问:一种材料和多种材料组合过滤相比较,哪种过滤方法更干净呢?

  3.今天我们尝试了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过滤把脏水变干净,脏水要变干净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绿,大家都能做到吗?

  四、活动延伸 :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试试、找找更多的让脏水变干净的办法吧。

  活动总结

  从而启发幼儿探索水变清的方法。幼儿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对材料进行了充分的探索,通过教师引导认识材料、观看材料、分析材料到操作材料,幼儿在观察和记录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幼儿明白人类发展活动必须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有青山绿水,美丽家园。

9、大班综合活动《会说话的手》大班科学教案

  让幼儿知道手的组成部分和作用,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手势所表达的含义,并根据手势进行创造性地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对学习各种手语感兴趣。能理解聋哑病人的不容易,懂得关爱残疾人。

  设计意图

  在一次关于聋哑人的谈话活动中,孩子们对于聋哑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十分好奇,说法不一;平时,孩子们对自己身体的各部位也充满着好奇,对手的组成部分和作用也会争执不下,常常会与同伴讨论谁的手厉害,可以做些什么能干的事情。不仅如此,在自主游戏中,发现孩子们很喜欢玩手影游戏,因此我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和产生的疑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手的组成部分和作用,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手势所表达的含义,并根据手势进行创造性地想象。

  2、联系生活实际,对学习各种手语感兴趣。

  3、能理解聋哑病人的不容易,懂得关爱残疾人。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手的作用,了解生活中常见手势、手语所表达的含义。

  难点:对手势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活动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范作数张、图画纸、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这是什么?谜面: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写字画画都用它,干起活来顶呱呱。

  (幼儿自由猜谜底:手)

  二、观察手的特点,了解手的组成部分和作用。

  1、全体幼儿唱《我有一双小小手》,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自己的小手,看看它有哪几部分组成,(手掌、手背加上长短不同的五根手指组成了人最灵活的部分——手)

  2、教师提问:我们的手有什么作用?

  幼儿交流讨论后回答:吃饭、穿衣、写字、画画、做游戏等等各种事情都要用我们的手。

  3、教师小结:我们的小手不仅能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它还会说话!

  三、通过游戏,理解常见手势表达的含义,并尝试根据手势进行创造性想象。

  1、教师示范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手势,幼儿开心学。

  A、老师用动作表示常见的手势(如1、2、3、4、5、6、7、8、9、10、真棒、爱心、OK、我爱你、再见、拒绝、握手、拳头、你好等等),幼儿开心学。

  B、提问:你们能用会说话的手做个动作让小组的成员来猜一猜吗?(小组游戏)

  C、指名个别幼儿用自己的小手上台表演不同的手势,请其他幼儿猜一猜,说一说。

  2、玩一玩:手影游戏

  教师:我们的手不仅会说话,还会变魔术呢,大家想不想看?

  (观看视频:手影表演)

  教师示范,利用投影仪做手影表演。(老师变一变,学生猜一猜)

  老师表演简单的手影游戏:小猫、小狗、小兔、蝴蝶、老鹰、大象、小鹿、狼、鹅、小鸟、山羊等等(有点多),请小朋友们联想像什么,并跟着学一学。

  3、组织幼儿玩“我‘说’你猜”游戏,启发幼儿用手势来表示一些活动。如鸟飞、鱼游、钉钉子、洗脸、刷牙、吃饭等。

  四、体会聋哑人的不容易,懂得关爱聋哑等残疾人。

  1、让幼儿体会感知聋哑人的不易。

  A、还有哪些人只能用手势来说话?他们为什么要做手语呢?(激发幼儿关心聋哑人的情感。)

  B、幼儿观看视频:手语表演的《感恩的心》。

  教师:聋哑人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嘴不能说话,他们手告诉大家: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平时他们用会说话的手交流彼此的心声。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要伸出自己的小手,去关爱他们,帮助他们。

  C、教师带领幼儿用手语表演《感恩的心》。

  五、小结

  教师:我们每天都看到的这双普通小手,不仅能干,还会说话;不同的手势动作,也会代表不同的意思,经过我们的巧妙设计更是变得这么有意思!

  活动延伸:

  1、在美术区开展手型添画活动。

  2、请幼儿回家后教爸爸妈妈表演手语《感恩的心》。

  3、开展“温馨手语”的活动。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能准确的说出手的组成部分,对于简单的手势也能清楚地说出其意思;此外,还会创编其他的手势来表达心中想法。手影游戏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整个教学活动气氛活跃;通过手语表演,进一步明白聋哑病人的不易,同时明白到要关爱聋哑病人;在创编手势环节,个别孩子思维发散还需要进一步去引导,想法显得有点局限。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0、科学《帮小猫回家》大班教案排序规律

  活动中让幼儿能够发现递增、递减排序规律,并根据规律往下排序。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排序中的快乐。逐步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5—6岁的幼儿可以初步理解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发现浅显的规律,学习按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物体排序或按某一规律排序。之前对于本班幼儿进行等量的物体排序,但在区域活动中,较高频次的发现选择益智区的幼儿,对于按规律排序很感兴趣,幼儿会独自或与同伴一起将宝石按照之前所学过的ABAB、AABB、ABCABC等规律进行排序。同时观察发现,幼儿也会自己寻找不同的排列规律,有个别幼儿开始尝试递增的规律,因此,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已有发展水平,我设计了按照递增递减规律排序这一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够发现递增、递减排序规律,并根据规律往下排序。

  2、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排序中的快乐。

  3、逐步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发现递增、递减排序规律,并根据规律往下排序。

  难点:逐步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PPT,带有递增或递减规律排序的图形马路若干条,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

  经验准备:已经学过其它规律排序。

  活动过程

  1.以“为小猫铺路回家”导入主题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房子。这个房子里住着四种颜色的小猫,他们约定今天一起出去玩,但他们回来的时发现,大灰狼在路上留下了四道难关,过关才能回家。小猫们想请小朋友帮帮他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猫吗?

  2.攻破四道难关,引导幼儿学会按照递增、递减的规律排序。

  (1)大灰狼留给白色小猫的难题是:出道路示范 ,幼儿自己观察,并请幼儿上来继续排序。教师提问:为什么要这么摆放?

  (2)大灰狼给黄色小猫留下的难题是:出道路示范 ,幼儿自己观察,并请幼儿上来继续排序,老师提问:为什么要这么摆放?

  (3)增加难度,大灰狼给灰色小猫留下的难题是:出道路示范

  。出示这难题后,先列举几个例子帮助幼儿理解递增的这个规律。先出示带有递增规律的马路,例如 ,幼儿仔细观察寻找规律,教师请幼儿上来进行操作。之后的几个例子让幼儿观察后,请幼儿在自己拿到的马路上来进行画出接下来的规律。

  幼儿理解之后,再请幼儿观察大灰狼出难题。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排列的,那后面应该怎么排列? 然后教师分发带有递增规律的纸张,让幼儿观察并接着往下排序。幼儿自己操作完后,请幼儿分享自己,并说出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将图形按照递增规律进行排序。

  (4)大灰狼给黑色小猫留下的难题是:给出道路示范排列。出示这个难题后,先几个举例帮助幼儿理解递减的这个规律,先出示带有递减例子的马路,例如 ,然后幼儿观察并自己发现规律,请幼儿上来师操作。之后的列举的例子则在老师指引后,幼儿观察后,请幼儿上来进行操作排序。

  幼儿理解之后,教师分发大灰狼的难题,请幼儿自己观察刚刚大灰狼所出的难题,并在后面自己画出规律。幼儿操作完后。请幼儿上台分享,并说出是怎么发现的。

  (5)小结,哇,这些难关都闯过去了,小朋友们帮助小猫们顺利回家,小猫说“谢谢小朋友们,你们闯过难关,真厉害!”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在帮助小猫回家的过程中,你们感觉哪一关是最难过的?为什么?那有谁发现了路上的图形是按照几种规律摆放的?

  (6)活动延伸:根据幼儿对于递增和递减规律排序的掌握情况,再次设计教育活动,巩固幼儿按递增递减规律排序。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利用小猫求助的方式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能够在情境中发现规律,既不会感觉无趣,也能感受排序的乐趣。由于班级中幼儿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只是进行递增规律的排序会让快速掌握的幼儿失去兴趣,因此,此次活动以递增的规律排序为主,递减规律按照当时情况进行,根据班级大部分幼儿的具体情况并对于下一次活动进行设计,目的在于让幼儿在下次活动中巩固递增规律,理解掌握递减规律,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按不同规律排序。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11、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圈》大班教案

  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纸有两个面及面的范围分界; 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其特点,知道如何验证只有一个面;能思路清晰地按步骤实验,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有崇尚科学的情感。

  设计意图

  纸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的物品,对于纸的了解和使用幼儿已非常熟悉了。《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科学谈及内容应贴近生活经验,将身边的事务和常见现象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一张纸给幼儿的直观印象是有两面的,但是有没有只有一个面的纸或者如何让一张纸变成一个面,幼儿是难以想象的。本次活动就是让幼儿用眼和手直观感受到只有一个面的纸,感受科学的神奇与乐趣。

  活动目标

  1. 知道纸有两个面及面的范围分界;

  2. 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其特点,知道如何验证只有一个面;

  3.能思路清晰地按步骤实验,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有崇尚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一个面的范围;知道莫比乌斯圈的特点和验证方法。

  解决措施:活动开始时用一张常见的普通纸先介绍纸的面和面的边缘,知道笔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笔尖不可离开纸面)。通过验证并与普通纸圈作对比知道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难点:莫比乌斯圈的制作及对其一面的认识与理解。

  解决措施:先制作普通纸圈,再通过观察和听老师讲解制作好莫比乌斯圈,对莫比乌斯圈有初步的印象,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制作。

  活动准备

  材料:宽度为5厘米左右的纸条(正反面不同色),剪刀,双面胶,马克笔

  幼儿:大班幼儿具备了本实验所需的画直线、粘双面胶、剪刀使用、认识面等的技能。在思维上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由一个现象推理证明得出一个结论。在意志方面能集中注意地倾听并根据要求或提示动手操作。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的面和边

  1.观察并说明纸的特征

  师:“请大家观察纸带有什么特点吗?它有几条边缘?几个面?”

  2.提出问题并请幼儿尝试

  师:“用一条线从一面画到另一面,但是笔尖不能离开纸,你怎么画呢?”

  师:“是不是每一条线都经过了纸的边缘?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经过呢?”

  小结:纸有不同颜色的两个面,刚才我们画过了从一面到另一面必须要经过一条边。

  二、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找出问题

  1. 将纸带粘贴成圈

  幼儿操作将纸带粘成圈

  师:“请用刚才画线的方法在纸圈上试一下,笔尖不经过边缘一直画会出现什么结果?有几个面上有线条?”

  师:“老师也来试一下我的纸圈,看看是什么结果?”

  小结:在笔尖不经过边缘和不离开纸面的情况下沿纸带划线,线条的起点和终点刚好遇到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圈。线条就只在纸圈的一面出现了而另一面是空白。

  2.大胆猜测并验证

  ——“大家猜一猜如果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开,会得到什么?”

  三、按步骤制作莫比乌斯圈,通过验证知道其特点

  1.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的纸圈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再画一次,请大家仔细观察。”

  师:“接下来请大家也来做一个,将纸带一头翻转过来,将不同颜色的面粘贴在一起。”

  2.观察并验证纸带的特点

  师:“再来画一次试一试,看线的终点能不能回到起点?”

  师:“观察一下线条在纸的哪一面呢?”

  师:“现在纸圈有几个面呢?为什么?”

  小结:刚才说过笔尖不经过边缘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现在我们做出的纸圈用一条线就把纸的所有地方画完了,说明纸圈就只有一个面,这就叫莫比乌斯圈。

  3.用剪刀操作

  师:“用剪刀将纸带继续像刚才一样沿着线再剪一次,看看又能得到什么?”

  师:“剪出来得到了什么?跟刚才剪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

  四、感受科学的神奇,提出问题,让幼儿能保持兴趣,继续探索

  1.总结

  师:“今天我们制作并认识了莫比乌斯圈,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师:“它是将纸带翻转一次后粘贴成的圈,我们用笔验证了它只有一个面,而且将它从中间剪开,得到了一个更大圈。”

  2.延伸

  师:“我们的莫比乌斯圈还有神奇的地方,大家回去可以将现在的纸圈再剪一次,看看又会出现什么?”

  师:“将一条新的纸带翻转两次后再粘贴成圈,它还是莫比乌斯圈吗?剪开后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回去验证,发现其中的秘密。”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多种用途的体现,很好地展现了身边的科学。从活动过程来看,活动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铺垫,从制作到验证,过程很完整。但是活动环节偏多,有各种突发情况发生的可能,活动时间难以把控。从幼儿表现来看,本次活动需要幼儿动手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集中使用,对部分幼儿稍有难度。此外,对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理解可能有难度。从老师的活动开展情况看,同样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活动中多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部分幼儿需要提供帮助。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12、科学水清清之《鲟鲟回家了》大班教案

  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保护长江水源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保护的意识,尝试探索用多种材料过滤脏水,感知通过过滤能使水变干净,能依据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判断。

  设计意图

  水体污染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最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生活在长江边作为长江的小主人有责任更有义务去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本活动结合湖北省宜昌市《生态小公民》幼儿版中《鲟鲟回家了》绘本故事,幼儿通过小实验等探索、操作活动,来进一步帮助幼儿认识到干净的水来之不易,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整个活动安排动静交替,给幼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之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了解保护长江水源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保护的意识。

  2、尝试探索用多种材料过滤脏水,感知通过过滤能使水变干净。

  3、能依据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判断。

  重点难点

  重点:在操作中初步掌握多层过滤的方法。

  难点: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记录进行比较和判断。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教具、学具

  教具:记录板(贴有主要材料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绘本故事《鲟鲟回来了》;双层展示台(摆放装有过滤好的水杯)。

  学具:实验材料人手一组(漏斗、透明杯子、装有脏水的容器、托盘、抹布);过滤材料人手一组(小石头、棉花、小毛巾)。

  2、录音(长江的自述)

  活动过程

  一、给幼儿观看长江流域受污染最严重的一段流域,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感受长江受污染的情况。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长江的样子,你们喜欢这样的长江吗?长江的水又黑又臭又脏,其实以前的长江可不是这样的,以前的长江美丽、清澈,水里里还生活着许多的小动物,鲟鲟一家就住在这里,可是现在的长江却变得又黑又脏又臭。长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2.教师:原来污水的排放,乱扔垃圾等行为都是使长江的水变黑变脏变臭的原因,让我们大家一起听听长江是怎么说的?

  3.听录音:我是受污染的长江,最近几年我变的又黑又脏又臭了,我的河水都变了颜色,不再是清清的了,生活在我这里的小动物也没有了自己的家,它们有的搬家了,有的都死了,唉!我真难过呀!

  4.我们有什么办法使长江的水变清?

  5.教师:要使长江的水早日变清,仅仅依靠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发动自己身边的人,都加入到治理长江的活动中。

  二、长江的水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守护,生活中也有一些脏脏水,我们怎么把这些脏水变干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过滤的方法让脏水变干净。

  1.认识净化材料,讨论如何做实验。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小石头、棉花、毛巾这三种过滤材料,请你们试试用这些把水变干净。这里还有一些做实验用的辅助材料(认识材料),我们可以怎么做这个小实验呢?

  2.幼儿观看材料,进行分析,寻找正确、合适的实验方法(重点引导幼儿将水从材料上流过,慢慢的倒水)。

  3.师幼共同小结:我们先将杯子摆好,在上面放上漏斗,然后选择你需要的过滤材料放进漏斗里面,脏水要通过材料才可以哦。(多媒体课件显示过滤器摆放步骤:水杯+漏斗+过滤材料+脏水)

  4.现在我们准备好做实验了吗?(分小组进行过滤小实验)重点观察指导幼儿的材料摆放顺序

  三、分享交流,讨论过滤水的过程

  1.过滤结果比较,引出多种材料组合过滤。教师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水杯是几号?刚才用了什么材料进行过滤?(将幼儿介绍的材料贴到记录板上)

  2.教师提问:一种材料和多种材料组合过滤相比较,哪种过滤方法更干净呢?

  3.今天我们尝试了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过滤把脏水变干净,脏水要变干净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绿,大家都能做到吗?

  四、活动延伸 :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试试、找找更多的让脏水变干净的办法吧。

  活动总结

  《鲟鲟回家了》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保护水资源的故事,通过绘本故事导入,让幼儿了解长江水污染对中华鲟、江豚等鱼类的危害,知道水源对我们大家的重要,从而启发幼儿探索水变清的方法。幼儿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对材料进行了充分的探索,通过教师引导认识材料、观看材料、分析材料到操作材料,幼儿在观察和记录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幼儿明白人类发展活动必须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有青山绿水,美丽家园。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幼儿园大班教案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