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说课稿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一等奖

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一等奖

时间:2023-06-30 16:51:03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一等奖

1、五年级上册数学《稍复杂的方程三》说课稿-五年级数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稍复杂的方程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对本课时进行说明。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70页的例3,从内容安排上看,这一课时是本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第七课时,在这一节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作用,并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以及接触了一点稍复杂的方程。这一课时是对前期知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学生由给出方程解方程到自己列出方程再解方程,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说学情

这本分内容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本学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但有效的学习还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互助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1、知识能力目标

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提高学生求解验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获得启迪”,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我把“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一主题,以启发引导为主,借助互相合作,自主探究,尝试教学等形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这部分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感悟、理解、掌握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独立尝试:

1、4x+5=543×2.1+2x=13.4

0.3x÷2=94(x+8)=20

2、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是女生人数的4倍,设女

生有x人,男生有()人,男女生共()人。

3、学校图书组有女生x人,男生为女生的2.5倍,

男生有()人,男女同学共()人。

4、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点拨自学:

通过阅读例题思考:1.题中有几个未知量?

2.设谁为x更合适?为什么?(说明:用方程解,一般设“一倍量”为x,那么“几倍量”就可以用几x表示。)

1.问题中包含怎样的等量关系?

————×2.4=————

————+————=————

4.根据题意我们知道“一倍量”是————,我们设为x,“几倍量”是————,我们设为2.4x,根据他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就可以求出“一倍量”是多少,又根据它和“几倍量”的关系,就可以求出“几倍量”是多少了。(做完别忘了检验哦)

合作交流:

1.一题中有两个未知数,究竟设哪个为x,另一个又怎样表示?为什么?

2.怎样验算答案是否正确?

3.你还有更好的方法理解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吗?

当堂考试:

1.解方程

5x+x=30x+4x=258x-x=497x-x=36

2、甲乙两堆货物共重60吨,乙的重量甲的3倍,甲乙两堆货物各种多少吨?

3、苹果重量是梨子重量的4倍,梨子比苹果少600千克,梨子和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简单明了,及揭示了教材内容,有体现了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七、教学反思

2、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认识东南西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东南西北》的第一课时。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理解和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认识东南西北》是在学生掌握了前、后、左、右等方向、并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对方向和位置的再一次认识。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位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为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经历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通过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学重点:能准确的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5、教学难点: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感受东、南、西、北方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二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学习本课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认识东南西北》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同知识点,再加以整合,有利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2、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小黑板。

六、教学流程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将进行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的一开始,我先和孩子们做了一个互动指方向的游戏。孩子们:你们留心刚才活动中用到哪些方向词了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东、南、西、北这四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以前学过的方向词,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伏笔的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读儿歌、辨方向

首先,我让孩子们齐读儿歌《东南西北》,由儿歌引出帮助小明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是学生已有经验的体验,而且以这首儿歌作为教学重点突破拐杖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

2、探方法、学新知

基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建构的特点,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我从生活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来进行新授。师:孩子们,怎样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呢?请仔细观察这幅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对,这就是方向标。我们看一幅地图,首先要看方向标。同时直接告诉孩子“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并通过读一读、指一指的方法帮助孩子记忆方向。

师:刚才在孩子们的'叙说中,我把这几个方向词写在了黑板上,你发现这几个方向有什么关系吗?我把南北相连,东西相连,像一个什么(十字)这叫十字形方向标,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方向。只要我以十字交叉点的中心为观测点,就知道它上面是北……右面是东。接着我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的方法,让孩子们发现:操场一直在中间,位置又没有变,怎么一会东、一会西、一会南、一会北呢?原来观测点不同,方向也就不同,说明方向是有相对性的。

(三)、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得新知、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初步形成“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来辨认其他几个方向”的辨认方法。在孩子们掌握这个方法的基础上,我出示教材情景图:孩子们,学了这些知识,我想通过三个活动来考考你们!你们接受考验吗?这样的交流不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先让学生在街道地图和中国地图上查看建筑物和自己所在省的东南西北,再开展说一说、画一画、有奖抢答和旅游策划等形式多样、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这些活动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2、拓延伸、比智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拓展延伸方面,我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由给出游乐园要修建的五种建筑物,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共同交流“绘制乐园平面图”这个活动。它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小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归纳总结、畅谈感受

有总结才有收获。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在地图上认识了东南西北,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谈话,教会学生在归纳学科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既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又体现了知识性与简洁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3、数学五年级年级上册 轴对称图形再认识说课稿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再认识(二)》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第二课时。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图案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欣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动手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已经接触一些简单对称知识。对称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初步知识、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发现少部分部分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强,空间想象能力也还不错,也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课堂发言受客观环境的干扰较大,不够大胆。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敢说愿说,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大胆展示。

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以画图为主,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通过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观察、比较、动手操作,有层次的练习,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短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在画图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短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找出所给图形关键点的对应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观看图片,欣赏对称美。

2、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画的对吗?见图1图2

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自主探究

1、淘气画好的房子不对,那怎么改正?

自己先改,然后集体交流。

2、以虚线为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引导:1)想象一下对称轴的过程,感知如何补全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找图形的关键点。学生自己先找,然后叫学生上台演示,并标字母。

3)回想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怎样找对称点。(数轴点距)。

4)学生自己找出对称点,然后上台演示。

5)连接对称点。

3、学生独立完成图形。

4、图形演示,明确画法。

找出关键点——数出轴点距——描画对应点——连接对应点

5、欣赏激趣,尝试制作。

小组合作,试着玩成活动三,并集体交流。

三、巩固提升

1、基础练习

1)P24以虚线为对称轴,分别画出下面各点的对称点,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2)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拓展练习(出示课件)

1)猜字游戏

2)照镜子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安排

第24页

3、在下面的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4、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9变成6。

4、数学五年级年级上册 轴对称图形再认识说课稿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再认识(二)》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第二课时。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图案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欣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动手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已经接触一些简单对称知识。对称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初步知识、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发现少部分部分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强,空间想象能力也还不错,也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课堂发言受客观环境的干扰较大,不够大胆。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敢说愿说,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大胆展示。

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以画图为主,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通过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观察、比较、动手操作,有层次的练习,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短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在画图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短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找出所给图形关键点的对应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观看图片,欣赏对称美。

2、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画的对吗?见图1图2

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自主探究

1、淘气画好的房子不对,那怎么改正?

自己先改,然后集体交流。

2、以虚线为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引导:1)想象一下对称轴的过程,感知如何补全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找图形的关键点。学生自己先找,然后叫学生上台演示,并标字母。

3)回想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怎样找对称点。(数轴点距)。

4)学生自己找出对称点,然后上台演示。

5)连接对称点。

3、学生独立完成图形。

4、图形演示,明确画法。

找出关键点——数出轴点距——描画对应点——连接对应点

5、欣赏激趣,尝试制作。

小组合作,试着玩成活动三,并集体交流。

三、巩固提升

1、基础练习

1)P24以虚线为对称轴,分别画出下面各点的对称点,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2)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拓展练习(出示课件)

1)猜字游戏

2)照镜子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安排

第24页

3、在下面的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4、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9变成6。

5、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认识几时几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课《认识几时几分》。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这句话把学生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上,因此在备这节课之前,我想到了学生在这节课可能出现的哪些问题。

一、立足实际说学情:

首先,生活中,学生虽然有了认读时间的经验,但是在读接近整时时还是容易出错。

其次,虽然一年级已经学过有关时间的知识,但是在拨表时还是容易出现分针走,时间不走的现象。

最后,是对一时一分缺少感知。

二、两种版本说教材:

有了这样的分析,我重新审视了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钟表上的整时半时,以后还将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纵观整个教材的编排都是:有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的编写过程编写的,这样的编写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符合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在看本册教材,教材是按照这样几个层次编写的。

首先,呈现的情境图是:让时针走一大格,仔细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这样把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

继而出现的情境图是,让分针转一大圈,仔细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是让学生在逆向性思维中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

教材的编写,不是单纯的模仿记忆,而是通过问题引领,启发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该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最后在动态中得出:1时=60分。

再看,北师大版教材,安排了一分钟能干什么的活动,我认为这个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时间这个概念,所以本节课我借鉴了这一活动。

分析了学生,分析了教材,我在想时间和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一样都属于量与计量的范畴,但是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时间单位却不那么容易表现,它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来沟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时间。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了解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

让学生体验1时、1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基于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能正确认出接近整时的时间。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

本节课我确定的流程为:

体会时间与度量之间的关系----体会时、分之间的关系-----认识几时几分----练习巩固。

时间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但是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我们生活在空气中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样,所以时间是个比较抽象的单位,但它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设计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体会钟表是度量时间的工具,时分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让同学们体会度量的作用。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于是我就这样开始上课了:

首先,呈现的是小青蛙跳格子的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快看!小青蛙跳了几个格子?学生数了数说:三个格子。

小青蛙又跳了一次,这次你们知道小青蛙跳了几个格子吗?

由于有了尺子的经验,学生会说:老师青蛙跳了12格子。

同学们,你们再认真数一数到底是几个格子?

学生看了看会说:不是12个格子,明明是14个格子嘛!

青蛙哥哥跳完了,青蛙弟弟也想跳,你们看它跳到是12了吗?‘

学生会说:没到12,还差一点点。

努力再来一次吧,这次青蛙弟弟跳到12了吗?

这次它跳过了12.

通过这几个练习,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快到而没到,还有过了一点点的生活现象。

第二环节:建构模型

1、体会时间与度量之间的关系:

跳完了格子,让我们仔细观察这把尺子吧,老师说:

这是一把奇特的尺子,你能用它来测量时间吗?

学生说:不能.。那么现在呢?

学生可能会发现:老师它像一块钟表。那么老师就根据学生学过的经验把这块表补充完整,首先补充上的是时针、分针,然后补充上小格子,这样一块钟表就诞生了。

有了钟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时吧。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块表,时针从几走到了几?同学们会说:时针从9走到了10.

老师接着说:那是多长时间呢?

同学们会说:是1小时。

老师接着问:如果时针从1走到2呢?(1小时)从7走到8呢?(也是1小时)

大家认识了1小时,那么1小时到达有多长呢?我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体会1小时,有这样一个情景:

一节课和两个课间就是一小时;秋游开车行驶路程的`时间;我校游泳课1小时;看三集动画片的时间需要一小时 ;

看三集动画片是一小时,那看一集《喜羊羊》大约多长时间呢?让学生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还有比时小的时间单位那就是分。

有了分,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块表,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钟啊?

学生会说:老师是5分钟。

我会接着反问他们;分针从12走到1怎么会是5分钟呢?引导学生思考分钟每走一小格就代表一分钟。

那好了,我们知道了一小格代表一分钟,那么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这次,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三个活动。帮助学生体会一分钟:

首先,是让学生静静感受1分钟,学生感觉,哦,1分钟还是挺长的嘛!

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

思考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一分钟到底能做什么?

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首先体会到了1分钟到底有多长?体会了时间的长短;同时让学生知道1分钟虽然短,但可以做好多事情,知道了时间的价值;最后,在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上帮助学生理解1分钟这样的的时间单位。

2、体会时、分之间的关系

针对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的确定还有些困难,我认为可能是学生对时和分的关系理解还不够,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针和分针的关系。

首先,出示的这样一块表,请同学们观察分针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在观察后可能会说:分针走了五分钟。

那么时针呢?学生看了看会说:时针没有动。

老师接着追问:如果分针再走五分钟呢?这时就有争议了,有的同学会说:时针没有动;有的会说:时针一定会动的。那么时针和分针到底怎么动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块表,我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看,看完后,我就引导学生来讨论:通过你们刚才的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我发现,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有的会说:我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还有的会说:1时=60分。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总结引导学生思考:1时=60分。

同时适时的向学生介绍有关时间的数学史:

时间的进率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古巴比伦人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有着伟大的贡献,为了纪念他们,就规定

1时=60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就要进行下一步了,就是本课的重点:认识几时几分。

首先呈现的是这样的情景:出现这样四块表让学生尝试去认表,在尝试认表的过程中我想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方法,在确定几分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老师我是从头数的;有的可能会说:老师我是根据半时是30分,多一些或少一些来计算的;还有的更巧妙的就是根据乘法口诀算出来的。

针对学生的做法,教师要注意引导,最终和学生总结如何认识几时几分: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分针过了几个小格就代表几分钟。

3、认识几时几分

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我们要突破难点了:

出示一块钟表后让学生认识是几时几分?学生一定会产生争议:有的会说是7时55分,有的会说是8时55分,那么到底是几时几分呢?我是这样帮助学生来引导的:请大家看,分针动了,它到12了吗?同学们会说:没有。现在呢?到了。现在是几时?是8时。那请你仔细回忆一下第一块表的分针到12了吗?同学们会说没到》没到12那是几时几分呢?同学们恍然大悟:哦,是7时55分,不是8时55分。

在引导学生看接近整时的时候,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突破了难点后我为学生准备了一首小儿歌:

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通过这样一个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了几时几分的方法。

最后突破了难点后,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了,给他么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在静态中认识时间,在动态中体验时间。

第三环节:解释应用

练习巩固

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练习,首先,设计的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让他们用电子表的形式写出表上的时间。在写的过程中,4时5分的写法是个难点,教师要强调:当几分不满时的时候,一定要用0来占位。

第二个练习,是个巧妙性的练习。由于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 ,分针跑的太快了,所以分针掉了,你能根据时针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时间吗?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同学们巩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

最后就是一个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体验性的问题了,这道题不仅帮助同学们认识了几时几分,而且让同学你们体验了经过时间,为下一节打下基础。

回顾整节课,认识几时几分属于量预计量的范畴,本节课我通过大量的活动,解决了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时分是度量的单位。度量的观念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建立的,今后,我还将继续这方面的探索。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是我们的另一只手,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也就是“教师的讲基于学生的想”。

6、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认识几时几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课《认识几时几分》。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这句话把学生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上,因此在备这节课之前,我想到了学生在这节课可能出现的哪些问题。

一、立足实际说学情:

首先,生活中,学生虽然有了认读时间的经验,但是在读接近整时时还是容易出错。

其次,虽然一年级已经学过有关时间的知识,但是在拨表时还是容易出现分针走,时间不走的现象。

最后,是对一时一分缺少感知。

二、两种版本说教材:

有了这样的分析,我重新审视了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钟表上的整时半时,以后还将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纵观整个教材的编排都是:有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的编写过程编写的,这样的编写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符合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在看本册教材,教材是按照这样几个层次编写的。

首先,呈现的情境图是:让时针走一大格,仔细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这样把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

继而出现的情境图是,让分针转一大圈,仔细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是让学生在逆向性思维中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

教材的编写,不是单纯的模仿记忆,而是通过问题引领,启发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该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最后在动态中得出:1时=60分。

再看,北师大版教材,安排了一分钟能干什么的活动,我认为这个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时间这个概念,所以本节课我借鉴了这一活动。

分析了学生,分析了教材,我在想时间和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一样都属于量与计量的范畴,但是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时间单位却不那么容易表现,它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来沟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时间。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了解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

让学生体验1时、1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基于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能正确认出接近整时的时间。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

本节课我确定的流程为:

体会时间与度量之间的关系----体会时、分之间的关系-----认识几时几分----练习巩固。

时间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但是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我们生活在空气中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样,所以时间是个比较抽象的单位,但它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设计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体会钟表是度量时间的工具,时分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让同学们体会度量的作用。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于是我就这样开始上课了:

首先,呈现的是小青蛙跳格子的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快看!小青蛙跳了几个格子?学生数了数说:三个格子。

小青蛙又跳了一次,这次你们知道小青蛙跳了几个格子吗?

由于有了尺子的经验,学生会说:老师青蛙跳了12格子。

同学们,你们再认真数一数到底是几个格子?

学生看了看会说:不是12个格子,明明是14个格子嘛!

青蛙哥哥跳完了,青蛙弟弟也想跳,你们看它跳到是12了吗?‘

学生会说:没到12,还差一点点。

努力再来一次吧,这次青蛙弟弟跳到12了吗?

这次它跳过了12.

通过这几个练习,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快到而没到,还有过了一点点的生活现象。

第二环节:建构模型

1、体会时间与度量之间的关系:

跳完了格子,让我们仔细观察这把尺子吧,老师说:

这是一把奇特的尺子,你能用它来测量时间吗?

学生说:不能.。那么现在呢?

学生可能会发现:老师它像一块钟表。那么老师就根据学生学过的经验把这块表补充完整,首先补充上的是时针、分针,然后补充上小格子,这样一块钟表就诞生了。

有了钟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时吧。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块表,时针从几走到了几?同学们会说:时针从9走到了10.

老师接着说:那是多长时间呢?

同学们会说:是1小时。

老师接着问:如果时针从1走到2呢?(1小时)从7走到8呢?(也是1小时)

大家认识了1小时,那么1小时到达有多长呢?我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体会1小时,有这样一个情景:

一节课和两个课间就是一小时;秋游开车行驶路程的时间;我校游泳课1小时;看三集动画片的时间需要一小时 ;

看三集动画片是一小时,那看一集《喜羊羊》大约多长时间呢?让学生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还有比时小的时间单位那就是分。

有了分,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块表,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钟啊?

学生会说:老师是5分钟。

我会接着反问他们;分针从12走到1怎么会是5分钟呢?引导学生思考分钟每走一小格就代表一分钟。

那好了,我们知道了一小格代表一分钟,那么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这次,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三个活动。帮助学生体会一分钟:

首先,是让学生静静感受1分钟,学生感觉,哦,1分钟还是挺长的.嘛!

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

思考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一分钟到底能做什么?

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首先体会到了1分钟到底有多长?体会了时间的长短;同时让学生知道1分钟虽然短,但可以做好多事情,知道了时间的价值;最后,在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上帮助学生理解1分钟这样的的时间单位。

2、体会时、分之间的关系

针对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的确定还有些困难,我认为可能是学生对时和分的关系理解还不够,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针和分针的关系。

首先,出示的这样一块表,请同学们观察分针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在观察后可能会说:分针走了五分钟。

那么时针呢?学生看了看会说:时针没有动。

老师接着追问:如果分针再走五分钟呢?这时就有争议了,有的同学会说:时针没有动;有的会说:时针一定会动的。那么时针和分针到底怎么动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块表,我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看,看完后,我就引导学生来讨论:通过你们刚才的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我发现,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有的会说:我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还有的会说:1时=60分。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总结引导学生思考:1时=60分。

同时适时的向学生介绍有关时间的数学史:

时间的进率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古巴比伦人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有着伟大的贡献,为了纪念他们,就规定

1时=60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就要进行下一步了,就是本课的重点:认识几时几分。

首先呈现的是这样的情景:出现这样四块表让学生尝试去认表,在尝试认表的过程中我想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方法,在确定几分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老师我是从头数的;有的可能会说:老师我是根据半时是30分,多一些或少一些来计算的;还有的更巧妙的就是根据乘法口诀算出来的。

针对学生的做法,教师要注意引导,最终和学生总结如何认识几时几分: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分针过了几个小格就代表几分钟。

3、认识几时几分

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我们要突破难点了:

出示一块钟表后让学生认识是几时几分?学生一定会产生争议:有的会说是7时55分,有的会说是8时55分,那么到底是几时几分呢?我是这样帮助学生来引导的:请大家看,分针动了,它到12了吗?同学们会说:没有。现在呢?到了。现在是几时?是8时。那请你仔细回忆一下第一块表的分针到12了吗?同学们会说没到》没到12那是几时几分呢?同学们恍然大悟:哦,是7时55分,不是8时55分。

在引导学生看接近整时的时候,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突破了难点后我为学生准备了一首小儿歌:

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通过这样一个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了几时几分的方法。

最后突破了难点后,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了,给他么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在静态中认识时间,在动态中体验时间。

第三环节:解释应用

练习巩固

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练习,首先,设计的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让他们用电子表的形式写出表上的时间。在写的过程中,4时5分的写法是个难点,教师要强调:当几分不满时的时候,一定要用0来占位。

第二个练习,是个巧妙性的练习。由于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 ,分针跑的太快了,所以分针掉了,你能根据时针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时间吗?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同学们巩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

最后就是一个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体验性的问题了,这道题不仅帮助同学们认识了几时几分,而且让同学你们体验了经过时间,为下一节打下基础。

回顾整节课,认识几时几分属于量预计量的范畴,本节课我通过大量的活动,解决了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时分是度量的单位。度量的观念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建立的,今后,我还将继续这方面的探索。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是我们的另一只手,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也就是“教师的讲基于学生的想”。

7、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个例题、试一试、练一练。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

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乘法的初步经验。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

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所以学好它为以后做良好铺垫。

(二)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因为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难点:小数位数的确定。而解决难点的关键:应是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

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很熟练,有个别学生对表内乘法都有问题。

学生在四年级时学习了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因此,第一步,按整数算出乘积这部分应该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但对于为什么要在乘得的积上点上小数点感到困惑,所以,这一课一定要把这点讲清楚,让孩子们知道“为什么”,都能感知到最后一步一定要点小数点。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

的逻辑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

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发现,用已有知识来求简单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共同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意在通过两个小练习,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由于小数乘以整数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教师先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发现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完全相同,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帮助学生体验乘法和加法意义的联系。同时这一环节的设置也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共同探究,明理获知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难点突破。

(1)解答上面的问题,该付多少元钱?是让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

(2)充分放手,适时点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一个

因数是小数怎么办?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的算法可能有这几种:(1)根据意义计算:0.8+0.8+0.8=2.4元:(2)先化0.8元=8角,再用8×3=24角=2.4元,(3)0.8×3=2.4;(4)用竖式计算,但对位不准确交流时,可让学生板演或者指名说,教师板书。①②种情况可以让学生简单说说理由,③④种可先让学生说说做法,教师进行指导并板书正确的竖式写法。竖式完成后,让学生看着竖式,说说0.8×3用竖式计算的过程。然后问学生:这个竖式和以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和积中都有小数,位数相同。)

(3)关注新知,透彻理解。接着出示问题(2)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提示用加法算注意对位。组织交流乘法的算法,小组交流:从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通过比较结果,比较对位,初步得出因数的小数有几位,积的小数也有几位的规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趁热打铁: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去乘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有关。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使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有关。

2、完成“试一试”,归纳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猜一猜每道题的.积是几位数,再用计算器算一算,验证猜想的是否正确。

(2)、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讨论。)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要求学生说出主要意思。)

[设计意图]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猜想和验证,自主得出计算的方法,要比传统的做

法效果好得多。

(四)、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0.18×5的积是多少,0.90是否可以化简,化简的结果是多少,化简的依据是什么。基于全体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师小结化简问题。

2、指导完成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填一填。

全班交流并讨论:各题的积是多少?各有几位小数?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设计意图]这两题让学生从各题的数学实际出发,通过语言交际总结方法,沟通了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8、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由具体的数和用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字母表示数虽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接触,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我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数学模型,从而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这节课的设计我们有这样的几点思考: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的知识对今后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下学期的方程,它不但对后面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生活和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课的教学中渗透着“转化”思想,遵循主体性原则,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数的规律。然后教学运用这个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定下了这一课的主要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单,明了,快捷等优越性。

2、让学生在探索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中,逐步建立用各种符号来表示数的意识,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我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具体事例中逐步进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方法。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概括,应用与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进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引入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体会到符号化的语言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上课开始我就提出问题:谁知道中央电视台的台标怎么表示?谁知道UFO表示什么意思?WC,这是什么标志?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中央电视台、不明飞行物和洗手间都用字母表示?也就是说用字母表示有什么好处?从而让学生明确这些字母的表示简便、易记,方便人们交流。

紧接着,出示扑克牌A,J,Q,K,提问在扑克牌中它表示什么?

从而强调:字母不但可以方便简捷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称和标志,还可以用来表示具体的数,揭示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地方,我分成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教学

首先,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和学生一起观察思考:摆1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呢?怎样列式?你能接着往下说吗?摆1000个呢?摆10000个呢?

追问:照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请你们观察这些算式,能不能想出一个表示方法来概括所有的情况?同桌互相讨论。

接着师生共同探讨式子中的一个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一个×3呢? 强调:式子a×3不仅表示出了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还表示出了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不管摆几个三角形,小棒根数总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

师接着追问:这里的a可以是哪些数呢?除了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还可以用哪些字母的表示三角形的个数?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在这个关系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同时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数量,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字母表示。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刚才的1×3,2×3……等等,这么多的算式,只用一个a×3就表示清楚了,你有什么感受?这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这时小结:我们不仅可以字母来表示一个变化的数,还可以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简洁地概括出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其实数学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

引出例3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首先通过问题让学生思考例3图形上也有一个a,与刚才的a有什么区别呢?从而让学生知道同一个字母在不同的问题中表示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例题让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面积计算公式。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周长计、面积计算公式,公式里用了几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这里能否用一个字母表示?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量一定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关于简写的部分安排学生自学,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最后在利用课件强调在简写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时,需要注意的规则。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比较2x和x2的区别,补充对比练习:X =3 、 5 、 2时2X和X 2的值

我把例2调到了后面,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字母B和280-B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明确字母B可以表示那些数。然后再出两个B表示的数字,让学生算出280-B的结果,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知道;只要知道了字母的具体数值,就能求出剩下的千米数,同时亦能根据字母表示的意义明确他的取值范围。

三,综合训练,深化理解。

1、练一练2我把练一练的第2题以猜年龄游戏的方式呈现先提示学生:妈妈比玲玲大2 8岁。

让学生推算在玲玲不同年龄阶段时,妈妈的岁数是多少岁?并说说是怎样算的。例如:玲玲1岁时,妈妈是29岁,算式是:1+2 8 =2 9(岁)2+2 8 = 30(岁) 3+2 8 = 31(岁)等等,接着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概括出同学们的所有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2 8.在这种含有字母的式子中a表示玲玲的岁数,2 8是妈妈比玲玲大的岁数,所以a+2 8表示妈妈岁数是a+2 8岁,同时还可以表示妈妈比玲玲大2 8岁这个数量关系。

紧跟着拓展一下:妈妈比玲玲大28岁,当妈妈8岁时,你能请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玲玲的岁数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b-2 8最后再让学生讨论A、B可以表示哪些数。这里老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

2、想一想:(1)3、4、X、6、(2)3+M=15,让学生探讨这里的X、M表示什么数?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字母既可以表示确定的数,也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

五,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2,你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11页“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一个个三角形 AX3根小棒

一个数 一个

字母可以表示 数量关系 一个×3 280-B

公式 S = A×一 C = A ×4

运算律 A + B = B + A ......

存在的不足

1、重点不突出。在每一个环节之后,教师应及时小结,这样,学生的思路更清晰,课堂的重点也更突出。如:猜年龄之后应重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样对后面的练习学生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2、难点要分散。本节课看似简单,在实际上过之后发现,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这一内容在本节课出现,学生掌握不牢,虽然动口、动笔写过一遍,但在课后的验收中只有十位同学过关,而且课上时间不很充裕,草草收场。

结合试讲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了相应的调整。在本班讲这一课时,把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放在了练习课中,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时间充裕,针对本班的中下生不时地提问、追问、反问,并及时地总结,学生对本课的难点掌握较好,并且做了大量的练习,书上的、聪明数学的题也都做完了,教学效率较高。在下一课(练习课)中,用字母表示公式就有了充裕的时间,说一说、写一写、记一记,课后验收正确率大幅度提高。

通过这两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如果每节课都能不断的反思,在总结中提高,那么我们今后的每堂课将变得更加有效。

9、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考虑到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难度,这部分教材安排的除法题,被除数的小数位数都多于或等于除数的小数位数、

本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的例题,首先需要解决计算的策略问题,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才能进行计算,第二步需要解决转化的具体操作问题,即根据商不变性质,如何把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教学的重点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而计算中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则是教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是建立在第七单元学习过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的,只是这节课的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更加深入,需要学生能在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只要能观察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掌握商不变这一规律的基础上,我相信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有这个能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试题。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观察发现法。学生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其与新知识的不同之处,进而因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来解决问题,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说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明确应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四、说教学过程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5部分展开学习。

(一)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练习巩固旧知,同时为今天所学的内容做铺垫,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为今天所要学习的一个数除以小数提供解决的途径,同时也为“转化”的方法的出现打好基础。

(二)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的教学活动,通过自己对已知信息的整理,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这个小数除法算式的不同之处,引出了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通过和原来小数除法的比较,探索如何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三)探索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握“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而且要注意计算中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各自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方式,加深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方法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让学生自己整理今天所学的知识,知道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方法

五、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乐趣,学生在这节课中掌握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方法,但是还有一些同学在计算中出现一些小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查漏补缺,找出不足。

10、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

可根据情况自行设计。

11、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质数说课稿

教学目标

1、通过拼长方形的活动,经历探究质数、合数的过程。

2、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会正确迅速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质数或合数。

培养学习学习数学的兴趣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会正确迅速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质数或合数。

教学难点:

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2个小正方形、学号卡片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数学的世界中,在我们的周围能找到许多有意义的自然数,那么谁能很快说出一句含有自然数的话?(要求后面的同学不要重复说过的数)

生1:我叫王杰,今年12岁了。板书:12

生2:再过几天,就是第23个教师节了,……板书:23

生3:我们家一共有4口人。板书:4

生4:我们学校一共有14位教师,其中有8位男教师,板书:14

…………

师:老师也说一句行吗?我儿子今年10岁了,板书:10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有趣的自然数,谁能根据前面所学把这些数分类呢?(依据是否是2的倍数)板书:奇数和偶数

师:关于自然数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

2、操作探究

(1)拼长方形,完成如下表格:

要求:分别用1、2、3、……、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能拼多少种?边操作边记录,完成表格。

(2)小组交流,补充完善表格。

(3)观察比较表中各数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记录下来。

(4)全班交流、归纳。

(5)师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板书:自然数(依据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三类。

上节课大家已经尝试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这节课继续拼长方形,找出1~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

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同桌合做完成课后习题,有困难的教师及时帮助。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6)比较:质数与合数有什么不同?

思考: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说一说 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9、8、0.2、11、13、1.2、15、0、16、10、4、18

(2)议一议 下面的说法对吗?

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质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质数都是奇数;

(3)想一想 在1-20中:

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是( )

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是( )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是( )

自然数中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4、游戏

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请站起来,说一说为什么?

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请举起右手,说一说为什么?

学号既不质数也不是合数的同学举起你的双手。

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两位同学握一下手。

12、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质数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找因数”,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找因数的方法有哪几种?

生:拼长方形和想乘法算式。

师:是的,找因数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用拼长方形的方法。第二种是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页,用拼长方形的方法完成课本第10页的“拼一拼”,并把结果写在表格里。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自主探索,理解概念

1、动手拼一拼:

2、汇报交流

3、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预设:有的数的因数就只有两个。(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因数是1和本身),而有的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

师:观察得真仔细,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真了不起!现在我们就把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一分。

第一类: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2、3、5、7、11

第二类: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他因数:4、6、8、9、10、12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数学家把这样的一类数叫做质数,把这样数叫做合数。(师板书)谁能说说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同桌交流)

(学生概括)(多请几个学生来概括,加深印象)

板书概念: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提示:质数只有这些吗?(不止)可以用省略号表示。合数只有这些吗?(不止)也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师:刚才大家按因数的个数把数分为质数和合数,那1呢?1该怎么办呢?它是质数还是合数?

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是的,因为1只有本身一个因数,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活动二、应用概念,进行判断

师:在认识了质数和合数后。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者合数和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从定义入手思考)

生:因数的个数

师:真棒,那到底应该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呢?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呢?

(预设:这个问题比较难,如果学生无法作答,可以引导学生从定义入手思考)汇报交流

预设:

生:一个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了,这样的数就是质数

生:一个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能找到其他的因数,那这个数就是合数

生:一个数除了1和本身外,只要能再找到一个别的因数就足以证明这个数是合数了。

生:一个数只要能找到它的3个因数,就是合数了。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时,只要找到能除了1和本身外,一个别的因数就可以证明这个数是合数了,如果找不到第三个因数,那么这个数就是质数了。

现在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这几个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2、25、29、51、60、216、513

学生思考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方法:如可以结合2、3、5倍数的特征,从判断它是否是2、3、5的倍数入手)

师:真聪明,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发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可以先用2、3、5倍数的特征来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3、5,如果有的话那么这个数就一定是合数。如果用2、3、5还是没有办法判断的话,还可以用7、11这样比较小的质数去除一下,看他们是否具有因数7、11。掌握了这种方法后,我们再来判断几个数。

13、21、30、31、77、83、218、711

师:其实刚才我们用的这种找质数的方法是2000多前一位希腊的数学家研究出来的,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位聪明的数学家(介绍埃拉托丝特尼),他的这种方法被人们称作“筛法”,具体是怎么做,现在请同学们按照提示完成课本11页“探索活动”。

学生动手

汇报交流(1-100的质数:2、3、5、7、11、13、17、19、23、27、29、31、37、41、47、53、59、61、67、71、73、79、83、89、97)

三、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质数和合数,也掌握找质数的方法。今天这节课老师感到很开心,因为我们班同学表现都非常好,让我们用掌声结束今天的课。

(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让学生谈收获)

四、作业

1、p11探索活动

2、猜号码

老师的qq;529a55bc,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猜猜老师的qq号码。

提示:其中①a既是偶数也是质数;②b是最小的合数;③c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

《找质数》教学反思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质数和合数,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中,在讲解难点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到1——12的因数,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质数和合数。

而在突破难点上,我先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条件:除了1和本身外,是不是有第三个因数,如果有就是合数,如果没有就是质数。在学生认识这一点后,我便出示练习一,在练习一中的大部分数都是2、3、5的倍数,同时在学生汇报答案时,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即根据2、3、5倍数的特征去找。在完成这个练习后,学生就掌握了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也等于掌握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不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用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因数花费了太多时间,这直接导致后面的课有点紧,针对该问题,我觉得可以把这一活动放在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时先完成,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

13、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质数说课稿

我要说的课题是《找质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叙述。

第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材第10~11页;是学生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倍数的特征之后的重要知识,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判断能力;

3、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说教法。

(一)、第一课时: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本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指导法”,把“有意义的思考方法和习惯思维”放在教学首位,构建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已有数学知识经验之上。本着此理念,本节课我主要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1、 谈话引探,导入新课。

如:

(1)、用哥德巴赫猜想引出课题。

(2)、结合自然数1—20的因数具体说说。(这样直奔主题的教学,为学生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件很快找出1~20各数的因数,铺垫探底。然后讨论怎样给这些数进行分类,怎样分比较合理?(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于有意义的思考。)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有按偶数、奇数分的,有按2、3、5的倍数分的、也有按10以内、10以外的数分的等等,对于学生的分法,教师给于了鼓励,引导学生看书上怎么分的,观察因数的个数,以 “因数个数”的多少来分,学生很快以“只有一个约数的、只有两个约数的、有两个以上因数”分为三类。教师及时出示课件,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相应的数。这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像2、3、5、7、11这样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就叫质数。让学生通过观察每个质数的因数特点概括出质数的意义,并且要求学生按照质数的意义自己找出一些质数,找准确了说说找质数的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同样道理,合数的意义就迎刃而解了。紧接着让学生看一个因数的数是谁?书上是怎么给它下定义的?然后出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判断正确了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判断方法,为什么又对又快?(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第二课时)应用知识、巩固知识。

1、让学生根据学习资料,把1~20这20个数按照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进行分类,分类完成之后互相交流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9、15既是奇数又是合数。(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加强了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2、出示闯关题,有填空、选择、判断、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闯关成功给予奖励。(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小组合作学习制作100以内质数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制作方法

(2)、小组交流方法

(3)、动手制作

(4)、汇报展示。)

4、课件出示100以内质数表,学生熟记。(便于今后的应用。)

5、 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回忆这节课所学知识之后听一则数学信息。歌德巴赫猜想之一: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数(或素数)之和。并让学生了解到这个猜想目前证明得最好的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可惜离成功只差一步便离开了人世。听完后谈感想。(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整理的方法。

第四:说计划。

针对上述情况,准备再加一节练习课,帮助学生对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加以区分,对分解质因数加以补充教学。

14、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质数说课稿

一、教材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章“找质数”。

二、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按前一节“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编写而成,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和合数。教材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作为示范,引导学生继续拼长方形,找出2到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一种长方形,这样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能拼两种或以上长方形,这样的数有两个以上因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将这些数分为两类,以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进而认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熟练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初步掌握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比较抽象,找质数不象找奇数、偶数和找因数那样规律性强,因此学生接受起来会很困难,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找质数的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本节课我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一般的解决问题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学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非0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质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以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哥德巴赫猜想”吗?其实在老师小的时候就听说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数学王冠上的一颗明珠。你们想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吗?点击课件出示: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话?(生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大于2的偶数。

师:能举个例子吗?(如4、6、8…)没读懂什么?

生:什么是质数?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质数。

教学反思:

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教师要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本节课以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为疑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急于学习什么是质数的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探索新知:

1、自主探索:

师: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在第10页,在理解了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下表。并仔细观察、思考,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

教学反思:让学生经历拼一拼,自主、独立完成填表的实践,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新知。

2、合作交流:

师:同桌互相交流你是怎样填表的?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分为两类的?为什么这样分?

生:……

教学反思:小范围的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人人参与展示自已成果和取长补短的机会。并能在认识与思维的碰撞中及时、主动地发现和修正自已的不足之处。

3、归纳小结:

师:同学们,表格填写完成了吗?哪一位同学把表格填写的情况给大家讲一讲?

生1、……

师:这位同学讲的很好。(出示表格)

15、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质数说课稿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的第5节“找质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3,5的倍数特征以及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奠定基础。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结合具体活动,认识、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并能运用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通过教材提供具体的操作材料,实现了学生活动式课堂的学习生活,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有利于教师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以合作学习为学习形式,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感受探索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感觉到有不同类的存在,分类的标准是因数的个数,在活动中感受因数个数不同,把数分为不同种类的数,是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找到因数个数的特征,并把因数个数作为分类的标准,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做了一个前测,调查问卷是这样的:

下面的数学名词,按你知道的程度画符号。

结果显示: 10人根本没听说过“质数”这个词,15人听说过,但不是很明白。其余16人认为自己已经知道质数是怎么回事了,9人认为自己非常理解。

所以在质数合数概念呈现之后,我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问题,给出1~20个数,让学生重新认识这些数,并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这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时空,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实现自己的学习过程,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在辨析中,明确概念、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因数个数是自然数分类的标准,理解和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2、通过操作活动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情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了解质数研究的历史和学生感受多个角度认识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资源】

1、教师

关于数学家探索歌德巴赫猜想的动画课件、拼摆长方形的动画课件。

2、学生:

小正方形卡片、学具袋、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欲望

教师给学生讲一段故事:在二百多年前有一位德国的中学数学教师,他特别热衷研究数学问题,有一次他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数学现象,提出了一个猜想(画面1),但不知道对不对,就向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欧拉请教,不能发短信,更不能发伊妹儿,就写信。数学大师冥思苦想后,在回信中写道:说我确信你的论断是对的,但我无法证明它(画面2)。这个猜想轰动了整个数学界,数学家们跃跃欲试,但谁都没证明出来。直到四十二年前,我们中国的一位数学家也进行了研究,他的成果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记录,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也没有完整证明出来。再后来,在2000年,英美两国曾悬赏100万美元,奖励能证明这个猜想的人,但至今未果。(画面3)这个猜想太神奇了。想知道这个猜想吗?学完这节课我们就能了解它了。

(二)拼长方形比赛,感知因数个数

1、师引领示范拼摆长方形,明确游戏要求

教师用4个小正方形拼成2种长方形,并向学生说明其中拼成的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

2、玩摆长方形游戏,初步感受影响拼长方形种数的因素,并大胆提出猜想

(1)提出任务,小组探索

师:我用4个小正方形最多能拼出2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你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用手里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小正方形,每组的块数不一样,把所有的小正方形都用上,拼成长方形。

问题:比一比,哪个小组拼成长方形的方案最多。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把方案记录在表格里。

(老师在课前给不同的小组发放了不同数量的长方形,分别是3、7、9、10、11、12、18、24。学生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①汇报

学生汇报小正方形个数分别是3、7、9、10、11、12、18、24能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在黑板的表格里。

小正方形的总个数  长摆( )个  宽摆( )个

②引发认知冲突

师在学生汇报完24个小正方形能拼成4种长方形后,认为这组方案最多,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学生一定会强烈反对。

③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同意?学生可能回答老师给每个组发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同。

④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黑板表格,你们认为是什么影响到了设计方案的多少?

学生发表想法,影响设计方案多少的因素可能会有:①数的大小 ② 奇偶性 ③因数个数

(3)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猜测设计方案的多少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有的认为数大方案多,有的认为偶数比奇数方案多,还有的认为和因数个数有关。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到底什么因素最终决定设计方案的多少呢?我们再试一次,好不好。

3、玩抢数游戏,进一步感受因数个数决定设计方案的多少,验证数学猜想

(1)宣布要求,合作探究

师:刚才是老师分给你们的数,不公平,这次老师这有一些数,你们自己挑,看哪个好要哪个。

活动要求:数比较大,设计方案时可以摆,可以不摆,探究有几种方案后,也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每个小组只挑一个数研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教师贴出几个数:45(2个)、48(2个)、59(2个)、62(2个)下面挂着小正方形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学生自主发表看法,师生多方对话,深入交流

师:刚才每个小组用自己挑的数,设计方案,结合我们刚才的猜想,现在你有什么发现?试着用手里的数据来举例说明。

(学生可能提出数大不一定方案多,偶数不一定方案多,教师相机引导,给学生交流创造的空间,掌握举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一个猜想的推理方法,逐渐清晰结论。)

师小结:看来和因数个数有关系,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三)研究因数情况,尝试分类,概括质数与合数概念

1、重新梳理,概括质数特征

(1)全班同学看表格,分别说出3、7、9、10、11、12、18、24的因数有哪些?有几个?

其实我们刚才长摆几个,宽摆几个,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2)提出问题:如果这次我们重新选,只给你一次机会,看谁设计方案多,黑板上这些数,你一定不选哪个数?(给学生理性梳理的时空,学生可能回答不选3、7、11、59)

追问:为什么不选这些数,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

(学生可能回答:像3、7、11、59这几个数只能设计出一种长方形,或说这样的数只有2个因数,教师适时提出质数的名词,并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质数。)

(3)小结数形结合,形象感受质数特征

我们用质数摆出的长方形,你有什么体会?(教师分别出示数量是3、7、11、59,摆出长方形的样子,都是细长条的一种长方形。)

2、学生自主归纳,概括合数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黑板上剩下这些数的特点,概括出合数概念。

3、初步运用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问题:刚才学习了质数和合数,说一说51是质数还是合数,你是怎么想的?

(51这个数学生容易引起争议,爱混淆,在辨析中深入理解质数合数概念,学会初步运用概念看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需要看因数的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如果再找到其他一个,那这个数就是合数。)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观察与思考,发现规律

1、宣布任务

师:从我们上一年级开始,就在和数打交道,已经是老朋友了,这学期我们又研究了数的特征,结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质数和合数的知识,再来重新认识这些数。

屏幕出示小组学习单:

请你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或结论,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发现或结论

2、学生汇报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辨析明确每个观点,并以小组的名义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在此过程中重点处理:

(1)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偶数除2以外都是合数

(五)师生共同经历提出歌德巴赫的过程,感受数学的神奇

师:我们学过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特别有意思的是,我们能不能把从4开始的偶数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

师生共同从4开始写:4=2+2 6=3+3 8=3+5 10=3+7 12=5+7 14=7+7

16=5+11 18=7+11 20=7+13 22=17+5

提出问题:观察上面式子,能提出猜想吗?

师介绍哥德巴赫猜想。

有人把歌德巴赫猜想比做数学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到现在还没有被摘取,因为质数太神奇了,是永恒的迷。关于神奇的质数,要知详情,请看这本书(出示图片),这里面讲述的数学故事和数学知识一定会令你着迷,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同学也能加入探索科学之谜的队伍。

(六)全课总结:说说今天的收获。

(七)完成练习题第1、2、4

自我问答:这节课看起来简单,学生学习特轻松。但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

16、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视图与投影”是《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是在二年级上册,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为以后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作准备。第二学段是在五年级上册,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到第三学段才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第一学段的教材中展示了三名学生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景图,下面给出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这三种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位置关系和形状。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1.使学生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的'面,一次观察最多只能观察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2.通过观察、想像、操作等数学活动,能够而且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一个、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但他们的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一个、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从三个不同方向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教具、学具准备和过

1.教具、学具的准备

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必须充分。在这节课上,我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学生也准备了相应的学具,供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而自主地获取新知,从而感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2.教学过程

观察、想像、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贯穿整堂课,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而不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1.教学例1。

通过观察长方体物体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时,分以下两步进行。

(1)提供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观察时,通过学生的示范,使观察姿势不正确的学生明白自己为何很难只看到一个面,强调视线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使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说一说自己从这几个方向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

2.教学例2。

例1是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的,例2是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进一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先让学生分别观察球体和圆柱,说说看到了什么形状。再把两个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想像一下,从不同角度看,分别是怎样的。最后根据学生的描述,出示形状进行验证。

三、教学研究重点

本学期的教学研究重点是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本节课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例2时,教师呈现球体和圆柱的组合形体,让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与关系时,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结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给出的形状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17、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质数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在座的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因数与倍数》中的第五节《找质数》。

我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大方面进行说课的。

教材分析:

本课的知识属于“数论”的范畴,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矗对于“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按前一节“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编写本课,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发展的文化魅力;

4.在猜想——验证——概括——理解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数学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

教学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利用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找因数的经历,为本节课再次通过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找质数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只是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快慢之分。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因此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和趣味法进行教学,以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则主要采用动手操作法、观察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学习掌握新知的。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充分尊重教材编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在此,我主要采用的是趣味教学法。

学生的认知活动将受课堂情绪因素的影响,宽松,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成为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所以本节可,我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个字—趣。

一、课前导入互动。

我与学生做了个猜年龄的游戏。老师今年30岁,有个学生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因数,问这个学生可能有多大?通过这个游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并且在学生猜年龄的过程中通过找30的因数,需要调动头脑中关于因数的知识,也为今天的学习做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二、新课呈现

在新课教学中,我以做拼图游戏引入,先让学生分别用2个,4个和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看看可以分别拼成几个长方形。在学生说出结果后提出质疑“是不是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个数就越多呢?”在学生给出否定的回答后,再让学生通过举反例加以论证。然后再抛出一个问题:“那与什么有关呢?”让学生进行猜想,当学生说出与因数个数有关时,接着让小组合作,分别摆出由2—12个小正方形组成长方形并填写书上表格(课件出示)在学生完成表格后,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ppt出示)

1、观察上表格各因数,你会有什么发现;

2、结合你的发现将2—12各数按因数进行分类并说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这点可以不说,直接出示),

然后让学生自学书本,看看数学上把具有这类特点的数分别叫什么数。从而达到理解这一概念的目的。(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概括—理解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质数、合数的概念达到理解的目的。)

三、练习

在练习部分,老师先出示1—100的表格,(课件出示)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会用概念去判断。在教知识的同时也交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兴致勃勃的对这些数进行判断时,是迅速抛出:“1,是质数吗?”这一问题引出学生的争论,将课堂用一次推向高潮。接着让学生根据标准的不同对自然数进行分类,从而能使学生很自然的把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加以区分。(这也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其乐趣溢于言表。)接着我有设计了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以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总之,整堂课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通过引导学生“’猜想—验证—概括—理解”的学习过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了数学学习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今后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

四、小节

让学生畅谈收获与体会。

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介明了,能突出重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如有不到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18、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质数说课稿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动手脑操作、探索,来发现图片、某些物品的中心点,从而知道某些物品有中心点的原理。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探索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绳子、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1.出示一根绳子,请幼儿来找出它的中心点。

2.教师小结:小朋友想的办法又快又好,准确地找到这段绳子的中心点。

二、幼儿操作、探索寻找圆的中心点

1.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圆形的纸片,请你来找找看圆的中心点在哪?

2.幼儿动手脑进行操作、探索,寻找圆的中心点,用笔点好。

教师巡回指导、检查,进行个别辅导。

3.请幼儿来介绍操作过程和结果。

你是怎样找到中心点的?你的圆的中心点在哪?

4.教师小结:小朋友操作、探索的方法、结果,并选出最佳的操作方法和最准确的操作结果。

5.请幼儿再试试:学用刚才最佳的方法操作。

三、幼儿操作、探索寻找正方形的中心点

1.请幼儿动手脑操作、探索寻找正方形的中心点

2.幼儿动手脑进行操作、探索,寻找正方形的中心点,用笔点好。教师巡回指导、检查,进行个别辅导。

3.请幼儿来介绍操作过程和结果。

你是怎样找到中心点的?你的正方形的中心点在哪?

4.小结:边对边、角对角对折,两条线的交叉点就是它的中心点。

四、幼儿探索寻找圆形队列的中心点

出示:九个圆片排列成的正方形。

刚才我们是用对折的方法找到的中心点,现在这九个圆片排列成的方形,不能折,那么,它的中心点在哪里呢?

1.请幼儿动脑后讲出中心点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在中间的圆心上,横的中心线与竖的中心线交叉的地方就是它们的中心点。

2.出示:八个圆片排列成的长方形。那么,它的中心点在哪里呢?

3.请幼儿动脑后讲出中心点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在两条中心线的交叉的地方就是它们的中心点。

五、幼儿操作探索其他物品的中心点

1.那么,你知道我们桌子的中心点在哪儿吗?

2.请幼儿与同伴一起合作操作,探索、测量出桌子的中心点。

3.让幼儿来介绍与同伴合作的操纵过程和结果。

说课稿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