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2:33:04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自己的事自己干说课稿一等奖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题《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依据:“成长中的我”中的“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内容分析:本框内容包括“自立人生少年始”、“人生需自立”两目,旨在引领我们了解认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自立的表现及自立的重要性、必要性。学好本课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是否自立及自立的程度,而且为后面学习“告别依赖,走向自立”做了铺垫,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增强学生生活、学习的自立能力。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自立的含义、表现和重要性。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立人生少年始。依据是因为弄清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从现在开始必须自己的事自己干,培养自立能力,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人生需自立。依据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懂得自立,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力,有一定难度。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开始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由于认知水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限,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欠缺,仍然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全方位的“服务”,使他们严重缺乏自立能力和自立精神。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自立能力,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立能力对90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法:为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自立能力,感悟体验自立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增强自立意识,培养自立能力,学会自立。
2、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并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理念我确定本课学法为,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其次指导学生参加活动,再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四、教学流程(以下我将重点介绍我的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入一段7岁小女孩会做哪些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观看。让学生首先直观感受一个7岁小女孩她会做什么,近而联想到13岁的自己会做什么,形成一种对比,引发情感的碰撞,反思自己的自立能力,从而导入本课关于自立的学习。
2、探究明理,突出重、难点
活动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道德意识的载体;合作式学习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它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条件,为学生施展各种才能,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因此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置了三个活动,让学生以活动为载体,在合作探究、情感体验中相互碰撞,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看法,进而获取知识,明确观点,达到教育目的。下面我就这三个活动做具体介绍。
活动一:自立赛场———自己的事自己做
1、自立能力小调查(请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选择,并在括号里打上√)
①我自己做作业、复习功课,从不用父母督促、陪伴。是()否()
②我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是()否()
③我是班干部,能够管理好自己负责的事情。是()否()
④我自己去超市、书店,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和文化用品。是()否()
⑤我的衣服我自己洗。经常()偶尔()不会()
⑥我家打扫卫生、饭后洗碗,由我负责。经常()偶尔()不会()
⑦我的父母工作忙或外出时,我能够自己做饭,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否()
⑧我的父母病了,我能陪他们去医院,还能在家里照顾他们。是()否()
⑨我会整理课桌。经常()偶尔()不会()
⑩、我会自己乘车去荷花的外婆家。是()否()
我还会:
归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
集体生活社会生活:
请给自己的自立能力评分()【选“是”得1分,“经常”得2分,“偶尔”得1分,“我还会什么”每写一条加1分】
2、评选:小组内得分最高者为本组“自立之星”,小组“自立之星”竞争班级“自立之星”。
3、自立之星发表获奖感言。
(设计意图:通过自立能力小调查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自立表现在方方面面,引发学生对自己自立能力和自立程度的思考,自立之星的评选可以树立身边的典型为学生的行为提供学习的榜样。)。
活动二、神童梦波启示录(视频欣赏:《快乐星球》第33集神童梦波)
片断1:厉害的梦波
设问思考:如此厉害的梦波会有美好的未来吗?
此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可能会从梦波的高智商角度出发持肯定答案,也有的学生会考虑的更全面,不仅从智商还会从能力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不管哪种情况,都可以顺利的引入片断2的学习。
片断2:不能自立的梦波
启发思考:片中的梦波缺乏什么能力?这对他会有什么影响呢?
借助这个片断让学生看到梦波缺乏自立能力,并就梦波缺乏自立能力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分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实时引入日本注重对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的材料让学生阅读,增强学生对自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得出人生需自立的结论,突破重难点。
(在日本,无论是旅游的时候,还是平时在马路上、公园里,都会看到孩子们(即使是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自己拎个小包。日本的父母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就习惯自己的东西自己拿。孩子从小就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
日本的学校门口见不到“家长止步”的警示牌,上学放学时也见不到一个学生家长,只有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背着大书包在人行道上行走。对日本家长不开车或骑车接送孩子上学的现象,神奈川县立横滨平沼高中的教师杉本静夫这样解释:“接送孩子上学这种事情在日本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立能力。”)
片断3:振救梦波
思考:梦波怎样才能自立,你能为学校、梦波同学、梦波妈妈提出哪些建议?
为振救梦波提建议的活动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设计的。学生不仅要明白道理,还要知道怎么做,体现思品课导之以行的教育目的,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设计意图:人生需自立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看视频—————议现象———————明事理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高智商低能力的人是不会获得成功的,从而体会到自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近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起到情感上的触动,自觉落实到行为当中。)
活动三、我自立我快乐———实践体验
1、自查课桌内物品整理整洁情况,给自己打分。
2、课桌整洁的学生上台介绍整理物品的小诀窍。
3、给自己的课桌进行大扫除。
4、说一说看着自己劳动成果后的心情。
(设计意图:经常整理课桌是学生好习惯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自立能力。借这个活动能让学生动手学会生活中一个本领——整理物品,也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劳动后快乐、轻松的心情。)
3、知识应用与发展
设计活动方案:春天即将到来,我们学校将组织一次野炊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拟定一份活动方案。(提示:可从所需材料及购置和人员任务分配等方面着手)
(设计意图:野炊是学生在春天到来时最喜欢参加的一个活动,提前让学生设计方案目的是将课堂内的知识引申到课外,落实到行动中去。也能培养小组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各位老师,以上是我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活动的安排。谢谢大家!
第一部分:说教材
首先,说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七年级教材中“成长中的我”中的“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的重要一课。通过学习本课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说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点,我确定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自立的含义;了解自立的表现;初步的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体验、社会实践等方法,使学生体会自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实践中体会自立的意义,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再次,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自立的含义、表现,这是因为初中生是个体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体验自立的行为,构成健康人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教学难点是在实践中培养自立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因为从学生实际来看现今许多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离开父母就精神不安,情绪不稳定,生活无法自理。因而要践行自立,体会生活自立的成功,需要花很大功夫。
第二部分:说教法
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一个为本,四个调整、两个转变”,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调整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整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调整课堂教学目标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自主探究者转变。本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本堂课我通过故事、图片多次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意识。
合作探究法。围绕本堂课教学“自立的含义、表现”的重点和“在实践中培养自立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难点问题,结合学生和成长实际,关注社会生活实际,我准备组织三次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明理导行法。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其意义主要在于加强德育,教会学生“做人”。在合作探究和内心体验后,从而更加理解自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自立精神的意识,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三部分:说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尤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学的方法。本堂课我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学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己身上较常见的有关自立的表现从而提高认识。
读书自学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围绕目标开展活动;我将本堂课教学过程定位在师生交流,共同探究,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作了如下教学过程设计:
设置情境、明确目标、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只小狮子》的童话故事,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简练的语言切入课题。走向自立人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设计。本课重点是自立的含义和表现。我通过以下办法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今天学校做卫生》和《新生》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回答:这样的事情在你身上或你周围的同学身上发生过吗?还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现在的青少年身上存在着什么问题?教师予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出自立含义。
借用实话实说的形式组织学生结合自身成长实际进行“对号入座”的活动,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以上这些事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②在以上这些事情中还没有做到怎么办?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内心感悟体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
根据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指导学生自读教材P35自立的表现并填表格,哪些属于个人生活的范围,哪些属于家庭、集体、社会生活的范围?在这些表现中,自己能做几项?教师从鼓励角度出发,及时点拨发现闪光点。进一步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层层深入,突破难点设计。本课难点是在实践中培养自立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以下办法突破教学难点:
课前让每个学生做一个作业:用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或最崇拜的一个人为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立对个人成长的极端重要性。
用多媒体展示调查数据,从反面例子中得出启发:不自立对于个人成长的害处,从而突破难点。
通过小辨论:联系教材P37的材料,有如下两种观点:正文:父母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
反方:父母应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
结论:自己事情自己干,自立人生少年始,人生需自立。
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小结交流感悟。通过本堂课的探究,我经历了我体会了我感受了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填写自立箴言。
第五部分:说板书
板书采用归纳整合形式,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结构。板书如下:
《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XX区XX小学的音乐教师XXX。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唱歌课《自己的事自己做》,选用的教材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乖娃娃真能干》中的第二课时——学唱歌曲《自己的事自己做》。
《自己的事自己做》是一首短小精炼,活泼而富有朝气的儿童歌曲。它的旋律流畅动听,非常适合学生演唱,通过学习能使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受到品德的教育。
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我对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品德的教育。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抒发对母亲、老师以及长辈的爱和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指导学生学会用流畅而欢快的声音歌唱,即兴创编动作进行表演。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音乐活动的协调合作能力,我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创编歌词和运用领唱、齐唱的形式演唱,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受到劳动就是美的教育。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用流畅而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难点为创编歌词。
本课以音乐教学为主,同时结合了语文、思品、律动与游戏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声像的结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小叮当”,让他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我还采用了游戏法,实施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
学法指导:
现代音乐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体验教育,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劳动者最光荣,劳动就是美的`艺术空间,将音乐审美的基本理念渗透贯穿于课堂之中。在教学中,我不再是遵循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而是把音乐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以身边的现实生活和人物为依据,直接拉近了学生的情感距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还很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分组交流和合作中,探究性的创造学习,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和表现。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它由导入新课,学唱新歌和创编活动这三部分组成。
首先,我针对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师生共同律动《我有一双小小手》开始本课。这种活动的形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紧接着,我会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自制的“小叮当的故事”的录像,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的特点,使抽象的说教变得形象化、音效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完录像我会问同学们:“小叮当都做了哪些事?你们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们愿意和他交朋友吗?”然后,告诉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才是能干的好孩子,老师重播课件,让学生分小组,用动作来表演“小叮当的故事”。
“小叮当会做的事你会吗?现在就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劳动吧。”教师带着学生律动表演《自己的事自己做》,顺利过渡到新歌的学习。在律动过程中,我将播放范唱音乐的课件,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充分感受歌曲的旋律,为学唱新歌做好铺垫工作。接着,我让学生边模仿动作边用“啦”分句模唱歌曲旋律,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受到艺术的感染。在此基础上,我再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孩子们真能干,老师把夸奖你们的话都编成了儿歌,请跟我一起读一读吧!”然后一边拍手,一边分句朗读。再以比赛地形式,请男同学读第一段,女同学读第二段,学会后,完整地朗读一遍儿歌,并给予同学们充分的肯定。随后,老师范唱,做接唱游戏,老师唱一句“自己的事自己做”,学生重复这一句的最后三个字“自己做”,这样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歌曲旋律的特点,记熟歌词,并保持声音的连贯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最后,完整地用流畅、欢快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小朋友的歌声真好听!大家除了会做歌曲中所唱的事情,还会做什么?你们能把这些事唱出来吗?”教师通过语言的引导,将学生带入创编歌词的活动环节。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与手段。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将把音乐教学与语文、舞蹈表演相联系融合,让学生在自由创编与即兴表演中感受音乐的美,体会创作的快乐。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我让学生分小组创编歌表演,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其个性和创造才能,尽情发挥想象力。然后每个小组上台展示创编成果,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师评。音乐课程评价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的评价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所以,当每组表演完后,我与学生都会进行生与生,师与生的互评。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建立自信,体验成功,同时,也营造了一个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构建了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后我将请一位表现突出的同学领唱,其它学生齐唱,表演自己创编的歌词,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我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体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中随处都是音乐。并有效地利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艺术的启发和感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音乐审美的体验。通过小组的学习创作,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发挥了集体协作的创新精神,也让学生在音乐表演实践中提高了能力,培养了乐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使他们懂得了在家应该尊敬父母,关心父母,不依赖父母;在学校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能干的好孩子,受到劳动就是美的教育。
以上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教材分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走自立自强之路》的第一框题,主要内容是自立的含义、自立的意义、和怎样走向自立。自立可以增强自尊和自信,才能勇于面对并战胜挫折,所以本框题在第八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联系初一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太强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2、[能力]培养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教学难点:自立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新课标要求思想品德课要遵循启发式原则、针对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在这节课中我始终贯彻了这些原则,并在以上原则指导下,我运用了名言感悟、故事引导、故事续编、绝对挑战、创设问题情景、合作探究等方法,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实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突破重难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 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实际提出问题“现在,你都有哪些事情是自己做的?”直接导入本课、(设计意图:问题联系学生实际,拉近了生活于课堂的距离,“拉家常”时的谈话,轻松自然的将学生引入课堂。)
二、 授课过程
1、“什么是自立?”,自立的概念简单,通俗易懂,让学生齐读陶行知的.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设计意图:这段名言朗朗上口,寓意深刻,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对自立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为什么要自立”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运用的是“故事分析法”,我用了一个中学生小军参加夏令营的故事并引出问题。(设计意图:因为此问题比较难,所以我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另一方面我及时地进行引导,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共同突破这一难点。)
3、“怎样走向自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故事续编: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认识到要走向自立必须克服依赖性。)
绝对挑战:我设置了模拟叠被子的情景。(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效果。)
情景大舞台:我创设了5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场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 收获平台
在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学习以后,师生重新大声朗读陶行知的名言(设计意图:再次使学生达成共识,坚定了他们走向自立的信心和决心。)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这节课,我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启发他们主动思考,总的看来,在这节课上,学生表现积极,在思想深处对自立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自己也认识到许多不足:
1、 提问时,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但在实际操作时仍做得不够。
2、 对学生评价:即使在备课时,我已经做好了很多准备。
在真正面对学生的回答时。评价不够灵活自如,总想着把对学生的评价往自己设计好的套路上去。
针对以上两点,应多向各位老教师学习,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自己也要不断地摸索,同时也要加强业务学习,为自己充电。
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对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比较薄弱,有的.幼儿更是不会动手,为此想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技能,通过节日的方式让小朋友自发的感觉到妈妈的辛苦,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学着做,也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让父母知道从小不能太溺爱孩子,应从小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自立的表现和重要性;知道依赖的危害。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合作、活动的能力。
3、情感和生活指导: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增强学生生活、学习的自立能力。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动难点:培养自立意识,增强生活、学习的自立能力。活动准备:音乐磁带,家庭照片,活动物品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是一个特殊的节日,三八妇女节,也是我们妈妈的节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小朋友们,你们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受?
是不是感觉很温馨很幸福呢?
是呀,我们每个小朋友都生活在这样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中。作为这家庭的一员,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大家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爸爸妈妈每天起早贪黑,不知疲倦的辛勤劳动着,付出了很多,今天呢,我们小朋友们的妈妈也来了,来和我们一起过这个节日,现在我们就请她们来说一说我们一天之中到底要做什么事情吧,有请小朋友的妈妈们。
听完你们心里有什么感觉呢?你们没有想到我们的妈妈为了照顾我们,一天之中要做这么多的事吧?
那么在今天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你们有什么最想对妈妈说的呢?
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我们的妈妈这么的辛苦那我们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自己出发,先学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二、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1、像穿衣服、穿鞋子……这些事情都是谁的事?
2、当我们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
3、那这些事情你们都会做吗?
4、你们到底会不会做呢?现在,我就来问问小朋友们,你早上起床都做了哪些自己的事情?
5、你会穿衣服、穿鞋、叠被子吗?我请小朋友们来演示一下,看看到底会不会,妈妈在一旁观看,让小朋友自己动手。
6、通过这个活动我发现有些小朋友会些简单的,可是有些小朋友连手都不会动。
7、小结:对于自己的事情,我们要自己做,不再麻烦父母,不用他们操心,这才是爱爸爸妈妈的表现。
三、帮助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在家里,除了这些自己的事情以外,还有哪些事情我们可以做呢?(小朋友交流,妈妈跟小朋友一起讨论)
2、这些事情都是我们每一个小朋友可以完成的,是家里的事。对于这些事,我们要怎么做?
3、这些事中,你以前做过什么呢?
4、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也发现,我们小朋友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做过,那你能说说没做的原因是什么吗?
5、对于不会做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办?
6、好,现在就让我们进行一次劳动技能交流会,咱们请会做这些事情的小朋友当一次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介绍具体做法。
7、小结:通过他们的介绍这些事情的具体做法,你会了吗?希望同学们在家中能够尽自己的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
四、我还会做的事情
除了以上家务,在家里,小朋友们还能做哪些事?
小结:小朋友们,我们在家里不仅爸爸妈妈要照顾我们,现在我们也要学着来照顾爸妈关心自己的家人,让他们也感受到我们带给爸爸妈妈的温暖。
教材分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走自立自强之路》的第一框题,主要内容是自立的含义、自立的意义、和怎样走向自立。自立可以增强自尊和自信,才能勇于面对并战胜挫折,所以本框题在第八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联系初一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太强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2、[能力]培养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教学难点:自立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新课标要求思想品德课要遵循启发式原则、针对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在这节课中我始终贯彻了这些原则,并在以上原则指导下,我运用了名言感悟、故事引导、故事续编、绝对挑战、创设问题情景、合作探究等方法,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实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突破重难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 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实际提出问题“现在,你都有哪些事情是自己做的?”直接导入本课、(设计意图:问题联系学生实际,拉近了生活于课堂的距离,“拉家常”时的谈话,轻松自然的将学生引入课堂。)
二、 授课过程
1、“什么是自立?”,自立的概念简单,通俗易懂,让学生齐读陶行知的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设计意图:这段名言朗朗上口,寓意深刻,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对自立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为什么要自立”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运用的是“故事分析法”,我用了一个中学生小军参加夏令营的故事并引出问题。(设计意图:因为此问题比较难,所以我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另一方面我及时地进行引导,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共同突破这一难点。)
3、“怎样走向自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故事续编: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认识到要走向自立必须克服依赖性。)
绝对挑战:我设置了模拟叠被子的情景。(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效果。)
情景大舞台:我创设了5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场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 收获平台
在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学习以后,师生重新大声朗读陶行知的名言(设计意图:再次使学生达成共识,坚定了他们走向自立的信心和决心。)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这节课,我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启发他们主动思考,总的看来,在这节课上,学生表现积极,在思想深处对自立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自己也认识到许多不足:
1、 提问时,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但在实际操作时仍做得不够。
2、 对学生评价:即使在备课时,我已经做好了很多准备。
在真正面对学生的回答时。评价不够灵活自如,总想着把对学生的评价往自己设计好的套路上去。
针对以上两点,应多向各位老教师学习,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自己也要不断地摸索,同时也要加强业务学习,为自己充电。
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一 教材分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走自立自强之路》的第一框题,主要内容是自立的含义、自立的意义、和怎样走向自立。自立可以增强自尊和自信,才能勇于面对并战胜挫折,所以本框题在第八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自立的含义和表现,理解自立的意义。
2、明确培养自立品质的方法,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
3、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基础。
三 教学重点及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教学难点:自立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依赖的危害,少年需自立。
四、说教法与学法:
生命化教学的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五、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课前阅读相关资料、课内的自立能力测试、百万富妈的故事进行猜测练习了解、理解自立
2、通过小婉的故事谈自己做法明确培养自立品质的方法,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
六、 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突破重难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
通过两条路,分别设计了四次,提醒学生不能做生活的“近视眼”,鼠目寸光,只看眼前利益,并通过与美、德、瑞、日四国同龄人的对比,居安思危,要选择自立自强。
二、小测试
通过自立能力的测试,了解自己的自立能力。
三、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课本16-2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What自立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
why为什么说少年需自立?(自立的意义)
how怎样才能做到自立?(培养自立的途径)
自主学习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对课本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3、认识自立
从身边入手,提问你会做那些事情?这一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从身边事情入手,认识自立,也了解自立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小结:紧扣课本内容总结
4、感悟自立
通过沈阳百万富妈赵敏的一份催人泪下的遗嘱,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自立的不易。父母的不易,儿女的不易。但积极进取,却可以真正的快速成长。
通过精心设计的几次提问,让学生竞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也让自立的理解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5、践行自立
通过“小婉的故事”解读怎样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通过早上起床、课外活动、晚放学回家三个贴近现实的事例,对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更有指导意义。
四、收获平台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
2、我想对自己说……
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必要的时候加以引导。
五、课堂总结
知识汇总(略)
六、学以致用,其实就是当堂练习。
有助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七、结束语
说到自立,老鹰教小鹰的故事一直令人难忘,发人深省。当老鹰把小鹰推下悬崖,折断翅膀的时候,我心中对老鹰充满了敬畏。正如赵敏的选择。但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做不到,也有太多的儿女不能理解。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对比其他国家的孩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所以接触到这篇教材,我感觉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老辈人都说是“养儿防老”,但现在却被无情的社会现实改写成“养儿要防啃老”。这是家庭的悲哀,也是社会的大问题。孩子的未来,家庭的未来,国家的未来都需要我们的孩子们选择自立自强!而我感觉仅仅上课讲的这些内容还远远不够。这节课所能起到的作用,其实就是一个预警的作用,让学生知道,自立是一个人的本分,不是父母和其他人以及社会应付的责任。说白了就是转变观念。
我国法律规定,父母对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最高人民法院在对2003年实施的婚姻法的若干解释中规定“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简单的说就是虽然年满18周岁,但还在就读高中,无独立生活来源。身有残疾没有劳动能力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除此以外,18岁以上的成年子女继续接受教育,应视为对其未来人生道路自主选择的行为,其父母不具有继续给予抚养费的法定义务。有关人士认为这明确了成年子女“独立生活”的法定概念,父母包办成年子女生活费、教育费等传统的伦理观念应转变,年轻一代的独立意识应该增强。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对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比较薄弱,有的幼儿更是不会动手,为此想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技能,通过节日的方式让小朋友自发的感觉到妈妈的辛苦,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学着做,也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让父母知道从小不能太溺爱孩子,应从小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自立的表现和重要性;知道依赖的危害。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合作、活动的能力。
3、情感和生活指导: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增强学生生活、学习的自立能力。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动难点:培养自立意识,增强生活、学习的自立能力。活动准备:音乐磁带,家庭照片,活动物品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是一个特殊的节日,三八妇女节,也是我们妈妈的节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小朋友们,你们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受?
是不是感觉很温馨很幸福呢?
是呀,我们每个小朋友都生活在这样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中。作为这家庭的一员,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大家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爸爸妈妈每天起早贪黑,不知疲倦的辛勤劳动着,付出了很多,今天呢,我们小朋友们的妈妈也来了,来和我们一起过这个节日,现在我们就请她们来说一说我们一天之中到底要做什么事情吧,有请小朋友的妈妈们。
听完你们心里有什么感觉呢?你们没有想到我们的妈妈为了照顾我们,一天之中要做这么多的事吧?
那么在今天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你们有什么最想对妈妈说的呢?
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我们的妈妈这么的辛苦那我们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自己出发,先学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二、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1、像穿衣服、穿鞋子……这些事情都是谁的事?
2、当我们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
3、那这些事情你们都会做吗?
4、你们到底会不会做呢?现在,我就来问问小朋友们,你早上起床都做了哪些自己的事情?
5、你会穿衣服、穿鞋、叠被子吗?我请小朋友们来演示一下,看看到底会不会,妈妈在一旁观看,让小朋友自己动手。
6、通过这个活动我发现有些小朋友会些简单的,可是有些小朋友连手都不会动。
7、小结:对于自己的事情,我们要自己做,不再麻烦父母,不用他们操心,这才是爱爸爸妈妈的表现。
三、帮助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在家里,除了这些自己的事情以外,还有哪些事情我们可以做呢?(小朋友交流,妈妈跟小朋友一起讨论)
2、这些事情都是我们每一个小朋友可以完成的,是家里的事。对于这些事,我们要怎么做?
3、这些事中,你以前做过什么呢?
4、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也发现,我们小朋友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做过,那你能说说没做的原因是什么吗?
5、对于不会做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办?
6、好,现在就让我们进行一次劳动技能交流会,咱们请会做这些事情的小朋友当一次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介绍具体做法。
7、小结:通过他们的介绍这些事情的具体做法,你会了吗?希望同学们在家中能够尽自己的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
四、我还会做的事情
除了以上家务,在家里,小朋友们还能做哪些事?
小结:小朋友们,我们在家里不仅爸爸妈妈要照顾我们,现在我们也要学着来照顾爸妈关心自己的家人,让他们也感受到我们带给爸爸妈妈的温暖。
一、教材分析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先生的一篇小小说。作品情节很简单,451个字构筑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永远的蝴蝶》是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地方课程试验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选学课文。本册第三、第四单元阅读学习的重点都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基本上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习本文既可以让学生对已掌握的筛选信息方法加以运用和巩固,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自由准确快速地筛选文章的信息,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人间真情的珍视,提高学生学习小小说的兴趣,让学生理解人情事理。
二、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班级是10学前教育班级。该班为清一色女生,她们情感细腻,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小说《永远的蝴蝶》的爱情悲剧,对她们这些女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兴趣。这篇小小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何抓住小说中的意象分析,体味人物心理、情节(细节)、环境的细微妙处,对她们依然是个挑战。
三、目标方法
(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悲剧的美,知道小小说的特点,了解该小说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本的研读,大体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欣赏体味小说创造的悲剧美,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范读、诵读、精读的基础上,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
2、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诸多意象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二)教法学法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因此采用朗读法。
2、职高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质疑点拨法”引导让学生归纳要点,掌握信息筛选方法。采用“示范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3、语文课注重学生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联系生活,感悟情感,鼓励善学。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整堂课极力施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导入设计是以三幅画或动画:雨夜蝴蝶信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构思一个小小的故事,能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引出他们学习本文的好奇心,为下一下环节做了铺垫。在请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后,可顺势介绍小说三要素和小小说的特点。
(二)筛选信息,梳理情节
进行这个环节时,先由教师配乐范读(选用《人鬼情未了》背景音乐),(教师精彩的朗读,可以迅速将学生带入到小说的悲情中,)在范读的同时提出以下要求:
①用25个字概括本文的情节内容(指点学生注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②抒写自己听后的感受
③你觉得这篇文章散发着美。
(这三个环节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信息辨析与概括信息的能力。并完成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一:梳理情节)
(三)启发鉴赏,意象分析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极具悲剧美的意境是怎样创设的。(为了创设这样一副人生的悲剧情景,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即图片展示的三个意象在这样一个悲剧美的营造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分析这三个意象,完成教学重点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及难点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1、先说蝴蝶意象,分析这个意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背景音乐《化蝶》)
a.作者是怎样运用蝴蝶这个意象的?
这个问题可让学生从文中划出涉及蝴蝶的句子,来完成了筛选信息的目标。
b.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做《永远的蝴蝶》?
这个问题主要解决蝴蝶的象征意义
c.为什么在文中作者要把樱子比做蝴蝶?
d.樱子具有以上这些特征吗?从哪里得出的这个结论?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樱子的语句。分析“樱子”这一人物形象
蝴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描写,一个温柔、体贴、善良的姑娘就栩栩如在眼前了。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二:感知形象。
e.作者是怎样形容遭受意外时的樱子的?为什么要这样形容,其中蕴涵着何种意义?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深入的挖掘蝴蝶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中除了象征美好之外,还象征着什么呢?
例如:宋词中有一个词牌名叫做《蝶恋花》,内容以描写男女间的情感为主;
梁祝故事的结局是二人化作一双蝴蝶,化蝶是爱情的延续。这些都表明在中国文化中蝶还是爱情的象征。
可是,蝴蝶的象征意义并不仅仅止于此,很有名的庄周梦蝶中,蝴蝶象征着现实与梦幻的交织。又表示蜕变、再生、复活。
在作家眼里,也许正是要借蝴蝶的这个意象意义,幻想着樱子能生命轮回,爱情永留。她作为美和爱的象征,但是在故事中却渗透了浓厚的悲剧性。蝴蝶意象的塑造使我们在一开始就进入了一种悲怆的心理氛围。
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从蝴蝶的表面象征分析到深层象征再到对作品的意义。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失去这只“蝴蝶”的悲之极,思之彻。
2、再说雨的意象分析(背景音乐《雨的印记》)
关于雨的意象我们也可以用三个层进式的问题解决。
a.气氛的营造除了意象之外还离不开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找出对环境的描写。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的设置解决了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三:认识环境。文章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
b.大家想一想,在故事中,有一种事物一直在变化着的,是什么?作者怎样描写的雨?找出原文。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作铺垫。
c.讨论: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雨一直在变化,是实在的变化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处理这个讨论题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注意雨在文中是“我”情绪的象征。当樱子撑起伞帮“我”寄信去时,“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雨点微妙的表达出“我”敏锐的心灵感应,为樱子的离去感到不安,足见“我”爱的深度和细致。当悲剧突然发生时,“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感情急遽变化,痛彻心扉!最后“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失去樱子是“我”生命中的最大一次劫难,这时情雨交融,正见悲之切,爱之切,悲剧气氛愈加浓烈。
3、最后说信的意象分析
“信”是小说的情节线索,要解决“信”这个意象就要抓住小说的结尾。
提问为什么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出信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考虑如果把它放在开头,会有什么效果?
信的实际内容结婚的喜讯。 “我”知道,樱子不知道,
信的实际作用葬礼的纸钱。 “我”没想到,樱子更没想到,
这种反差手法使得前面营造的浓厚的悲剧气氛与结尾的.幸福感的急遽转换,造成了读者的心理落差,也使读者获得了审美愉悦,即所谓的悲剧美。
(四)、小组合作,探究释疑
三个意象中渗透着浓浓的悲情,接下来请学生小组合作从情节和细节描写中寻找蕴含的悲情:
1、这篇小小说情节及其简单,不需要分析。但是这篇小小说的支撑点车祸,却需要分析。如果小说的支撑点站不住脚,小说的构架就会轰然倒塌。那么,怎样看待小说中的车祸?(这里我抛出三个子问题:如果带两把雨伞,会出车祸吗?如果“我”去寄信,会出车祸吗?如果不下雨,会出车祸吗?)让学生探讨
教师点拨: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
2.从小说中找出几个细节描写,分别指出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悲痛之情。
教师点拨:
三次在骑楼下反复
白色风衣情侣装孝服,
伞“散”谐音,
拔尖的煞车声,轻轻的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反差帏饰
3、比较下列句子,欣赏标点符号中作者的悲情。
⑴ A、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B、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C、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⑵ A、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母亲的信。
B、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这个环节解决了教学难点: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
(五)、体味情感,深化主题
前面从意象、情节、细节中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浓浓的悲情,接下来从三个最短的自然段,体味“我”悲痛之情的层进式发展?(让学生讨论进行)
教师点拨:
一痛惊痛移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早晨,哥萨克人葛利高里的情人阿克西尼娅中弹而死在他的怀里,葛利高里抬头看见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黑色的太阳。心理的失重。一切都完了。
再痛悔痛梁祝化蝶社会悲剧,永远的蝴蝶命运悲剧
三痛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让学生联想如果没有这场车祸,文中的两人会怎样?(反差)
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一步步的触及“我”心底最深的痛,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水到渠成的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六)、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泰戈尔的《最远的距离》
这是一首感动我们每一个人的诗歌,世上本因有爱而精彩,而爱本因有遗憾和无奈而让人感动。朗诵这首诗歌能再次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完成教学目标。
2、列举你们知道的与《永远的蝴蝶》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
(1)具有悲剧美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2)匠心独运,具有高超构思技巧《项链》莫泊桑
这个题目的设计可以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并链接以前所学的内容。
(七)、布置作业,持续学习(课后应该要将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以巩固。)
1、从网上杂志上或图书馆之一篇特别感人的小小,下堂课在班级朗读。看谁选的最能感动人,我们选出前五名来评选他们为小说鉴赏家;看谁读的最能感动人,我们选出前五名来,评选他们为朗诵家。
2、运用想象与联想,把“明月窗子梦”三者联系到一起,构思一个600字的小故事,要合理的设置背景,意象和结尾。
一、教材分析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先生的一篇小小说。作品情节很简单,451个字构筑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永远的蝴蝶》是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地方课程试验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选学课文。本册第三、第四单元阅读学习的重点都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基本上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习本文既可以让学生对已掌握的筛选信息方法加以运用和巩固,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自由准确快速地筛选文章的信息,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人间真情的珍视,提高学生学习小小说的兴趣,让学生理解人情事理。
二、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班级是10学前教育班级。该班为清一色女生,她们情感细腻,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小说《永远的蝴蝶》的爱情悲剧,对她们这些女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兴趣。这篇小小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何抓住小说中的意象分析,体味人物心理、情节(细节)、环境的细微妙处,对她们依然是个挑战。
三、目标方法
(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悲剧的美,知道小小说的特点,了解该小说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本的研读,大体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欣赏体味小说创造的悲剧美,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范读、诵读、精读的基础上,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
2、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诸多意象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二)教法学法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因此采用朗读法。
2、职高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质疑点拨法”引导让学生归纳要点,掌握信息筛选方法。采用“示范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3、语文课注重学生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联系生活,感悟情感,鼓励善学。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整堂课极力施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导入设计是以三幅画或动画:雨夜蝴蝶信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构思一个小小的故事,能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引出他们学习本文的好奇心,为下一下环节做了铺垫。在请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后,可顺势介绍小说三要素和小小说的特点。
(二)筛选信息,梳理情节
进行这个环节时,先由教师配乐范读(选用《人鬼情未了》背景音乐),(教师精彩的朗读,可以迅速将学生带入到小说的悲情中,)在范读的同时提出以下要求:
①用25个字概括本文的情节内容(指点学生注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②抒写自己听后的感受
③你觉得这篇文章散发着美。
(这三个环节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信息辨析与概括信息的能力。并完成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一:梳理情节)
(三)启发鉴赏,意象分析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极具悲剧美的意境是怎样创设的。(为了创设这样一副人生的悲剧情景,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即图片展示的三个意象在这样一个悲剧美的营造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分析这三个意象,完成教学重点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及难点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1、先说蝴蝶意象,分析这个意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背景音乐《化蝶》)
a.作者是怎样运用蝴蝶这个意象的?
这个问题可让学生从文中划出涉及蝴蝶的句子,来完成了筛选信息的目标。
b.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做《永远的蝴蝶》?
这个问题主要解决蝴蝶的象征意义
c.为什么在文中作者要把樱子比做蝴蝶?
d.樱子具有以上这些特征吗?从哪里得出的这个结论?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樱子的语句。分析“樱子”这一人物形象
蝴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描写,一个温柔、体贴、善良的姑娘就栩栩如在眼前了。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二:感知形象。
e.作者是怎样形容遭受意外时的樱子的?为什么要这样形容,其中蕴涵着何种意义?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深入的挖掘蝴蝶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中除了象征美好之外,还象征着什么呢?
例如:宋词中有一个词牌名叫做《蝶恋花》,内容以描写男女间的情感为主;
梁祝故事的结局是二人化作一双蝴蝶,化蝶是爱情的延续。这些都表明在中国文化中蝶还是爱情的象征。
可是,蝴蝶的象征意义并不仅仅止于此,很有名的庄周梦蝶中,蝴蝶象征着现实与梦幻的交织。又表示蜕变、再生、复活。
在作家眼里,也许正是要借蝴蝶的这个意象意义,幻想着樱子能生命轮回,爱情永留。她作为美和爱的象征,但是在故事中却渗透了浓厚的悲剧性。蝴蝶意象的塑造使我们在一开始就进入了一种悲怆的心理氛围。
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从蝴蝶的表面象征分析到深层象征再到对作品的意义。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失去这只“蝴蝶”的悲之极,思之彻。
2、再说雨的意象分析(背景音乐《雨的印记》)
关于雨的意象我们也可以用三个层进式的问题解决。
a.气氛的营造除了意象之外还离不开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找出对环境的描写。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的设置解决了小说阅读的目标之三:认识环境。文章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
b.大家想一想,在故事中,有一种事物一直在变化着的,是什么?作者怎样描写的雨?找出原文。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作铺垫。
c.讨论: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雨一直在变化,是实在的变化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处理这个讨论题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注意雨在文中是“我”情绪的象征。当樱子撑起伞帮“我”寄信去时,“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雨点微妙的表达出“我”敏锐的心灵感应,为樱子的离去感到不安,足见“我”爱的深度和细致。当悲剧突然发生时,“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感情急遽变化,痛彻心扉!最后“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失去樱子是“我”生命中的最大一次劫难,这时情雨交融,正见悲之切,爱之切,悲剧气氛愈加浓烈。
3、最后说信的意象分析
“信”是小说的情节线索,要解决“信”这个意象就要抓住小说的结尾。
提问为什么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出信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考虑如果把它放在开头,会有什么效果?
信的实际内容结婚的喜讯。 “我”知道,樱子不知道,
信的实际作用葬礼的纸钱。 “我”没想到,樱子更没想到,
这种反差手法使得前面营造的浓厚的悲剧气氛与结尾的幸福感的急遽转换,造成了读者的心理落差,也使读者获得了审美愉悦,即所谓的悲剧美。
(四)、小组合作,探究释疑
三个意象中渗透着浓浓的悲情,接下来请学生小组合作从情节和细节描写中寻找蕴含的悲情:
1、这篇小小说情节及其简单,不需要分析。但是这篇小小说的支撑点车祸,却需要分析。如果小说的支撑点站不住脚,小说的构架就会轰然倒塌。那么,怎样看待小说中的车祸?(这里我抛出三个子问题:如果带两把雨伞,会出车祸吗?如果“我”去寄信,会出车祸吗?如果不下雨,会出车祸吗?)让学生探讨
教师点拨: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
2.从小说中找出几个细节描写,分别指出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悲痛之情。
教师点拨:
三次在骑楼下反复
白色风衣情侣装孝服,
伞“散”谐音,
拔尖的煞车声,轻轻的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反差帏饰
3、比较下列句子,欣赏标点符号中作者的悲情。
⑴ A、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B、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C、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⑵ A、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母亲的信。
B、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这个环节解决了教学难点:在文本研读中,怎样理解玩味小说的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
(五)、体味情感,深化主题
前面从意象、情节、细节中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浓浓的悲情,接下来从三个最短的自然段,体味“我”悲痛之情的层进式发展?(让学生讨论进行)
教师点拨:
一痛惊痛移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早晨,哥萨克人葛利高里的情人阿克西尼娅中弹而死在他的怀里,葛利高里抬头看见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黑色的太阳。心理的失重。一切都完了。
再痛悔痛梁祝化蝶社会悲剧,永远的蝴蝶命运悲剧
三痛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让学生联想如果没有这场车祸,文中的两人会怎样?(反差)
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一步步的触及“我”心底最深的痛,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水到渠成的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六)、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泰戈尔的《最远的距离》
这是一首感动我们每一个人的诗歌,世上本因有爱而精彩,而爱本因有遗憾和无奈而让人感动。朗诵这首诗歌能再次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完成教学目标。
2、列举你们知道的与《永远的蝴蝶》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
(1)具有悲剧美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2)匠心独运,具有高超构思技巧《项链》莫泊桑
这个题目的设计可以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并链接以前所学的内容。
(七)、布置作业,持续学习(课后应该要将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以巩固。)
1、从网上杂志上或图书馆之一篇特别感人的小小,下堂课在班级朗读。看谁选的最能感动人,我们选出前五名来评选他们为小说鉴赏家;看谁读的最能感动人,我们选出前五名来,评选他们为朗诵家。
2、运用想象与联想,把“明月窗子梦”三者联系到一起,构思一个600字的小故事,要合理的设置背景,意象和结尾。
一、说教材
1、说活动设计
喜欢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和动物们交朋友。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孩子在喜欢动物的基础上,探索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了解它们的尾巴的作用,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同时在整个活动中,爱护小动物的情感贯穿其中,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熏陶。
2、说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的指导和活动的内容,我制定了适合幼儿发展三个目标:
1)、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探索欲望。
2)、通过故事,能简单的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不同形状。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感情。
3、说活动的重点、难点:
依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状况,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通过理解故事,知道故事中的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难点是:了解身边各种动物尾巴的形状,并能根据尾巴的特征分类。
二、说教具、学具
1、知识经验准备:带幼儿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记住一些动物的尾巴特征。
2、物质准备:
课件:《动物的尾巴》和《小壁虎借尾巴》
可粘贴的不同动物的身体和尾巴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文学作品熏陶法等,使幼儿发现动物尾巴的不同形状和作用。
2、学法:幼儿在掌握老师的教学内容后,可运用游戏操作法进一步探索动物尾巴的不同。
四、说教学程序
1、听儿歌《尾巴歌》,幼儿和老师一起学做动物的尾巴的形状,边做边进教室做好。
2、看课件《动物的尾巴》,请小朋友说说课件上动物尾巴的象什么,引出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3、播放课件《小壁虎借尾巴》,教师有感情的讲故事,启发幼儿边听边思考。
4、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
1)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
2)小壁虎都向谁借了尾巴?
3)启发幼儿思考:小鱼的尾巴象什么,没有尾巴会怎么样?
老牛的尾巴象什么,尾巴的作用是什么?
燕子的尾巴象什么,尾巴是用来干什么的?
4)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后来尾巴怎么样了?
5、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形状,能根据尾巴的特征分类。
长尾巴的动物:老虎、猴子、小猫等。
短尾巴的动物:兔子等
伞状尾巴的动物:松鼠、孔雀等。
会飞的动物尾巴的形状:小燕子、麻雀、老鹰等。
6、小动物的尾巴作用真大,我们是小动物的好朋友,应该爱护小动物帮助小动物,有些小动物找不到自己的尾巴了,请小朋友帮助它们把尾巴贴好。
【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1、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3、重视实验设计,设计注重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苏教版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原教材相比,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接受,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理论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3)情感态度:
①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问题的方法、灵感和智慧,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③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平衡移动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宜突出情景设置、突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品质,做到“授之以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学生:预言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投影】
教师:播放材料和展示图片:“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发出警告:人口增长,士地变
得狭小,长此下去,人类将面临饥荒危机。要拯救人类,必须尽快寻找到新的氮肥。” 1914年哈伯运了
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肥的新方法,从而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哈伯运用了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的
新方法来创设出问题情景。
学生:观看思考:哈伯使用了什么高深的原理呢?
【设计意图】
用情境激发兴趣,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出本课题: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知识回顾】
教师:回顾化学平衡的几大特征,其中一大特征涉及“变”,“变”——改变外界条件抓住本质:原平衡被破坏重新建立新平衡
(V正≠V逆)(V正=V逆)
教师:研究化学平衡是否“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速率(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
【设计意图】
以旧引新,焦点切入抓住本质引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的突破
1、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互动】
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分析,首先预言浓度、压强、温度分别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组学生预言】
① Fe3++SCN—[Fe(SCN)]2+ ② 2H++S2O32—S+SO2+H2O
③ 2CrO42—+2H+Cr2O72—+H2O ④ Br2+H2OH++Br—+HBrO
讨论预言影响情况,学生互学、互问、分析
【比一比】得出最佳实验设计方案,经分析①、③的设计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是可行的实验,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介绍教材实验,画V—t图,加深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分小组抢答:得出最佳设计:2NO2 N2O4将NO2和N2O4混合气体装在密封的针筒内,通过压缩或外拉,观察气体颜色变化,得出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加压,气体颜色先变深再变浅,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对实验设计作适当提示,借助多媒体投影演示2NO2 N2O4实验。
【学生尝试】用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解释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情况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画V—t、NO2%—P图,归纳小结,加深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设计实验并讨论得出其中的最佳实验设计方案,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此实验
2NO2 N2O4 △H<0
红棕色无色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现象:红棕色变深
现象:红棕色变浅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学生比一比】画出最佳方案中的N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图
【教师】适时评述、分析NO2%—T关系图,介绍分析教材实验
Co2++4Cl— CoCl42— △H>0加深温度对平衡动影响知识的认识。
粉红色蓝色
升高温度现象:粉红色变蓝色
降低温度现象:蓝色变粉红色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以焦点切入,设疑激发学生尝试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经,实验设计能力得到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2、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学生回顾】要求学生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表示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通过三个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影响情况的学习,尝试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果:即平衡移动原理。
【教师评述】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又称勒夏特列原理。也就是哈伯研究合成氨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基本原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归纳总结能力,自然轻松中突破了难重点,通过感受前人的研究过程,获取信心和勇气。
(三)、互动实践
【要求】注重实际,加深理解,各小组为另三个小组命一题,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判断平衡移动。
【设计意图】用练习巩固新知识,对新知识熟练应用。
(四)教师总结
总结: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敢于超越前人,为人类作贡献。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于作业本。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V正≠V逆),可逆反应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V正=V逆)
条件改变一、浓度影响二、压强影响三、温度影响
预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实验设计Fe3++3SCN—[Fe(SCN)]2+ 2NO2 N2O4 Co2++4Cl— CoCl42— △H>0
实验结论增大Fe3+浓度,增大压强,升高温度,
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 V逆(学生阅读)(学生预计温度影响了平衡常数K)
收获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跳动的节奏》。
《乐理》课是我校幼师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本学科的学习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特点。按照这样的宗旨,我就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中的基础乐理模块,第三单元第2节内容。《乐理》课程是以节奏及旋律为核心,结合各音乐要素,展开的一系列音乐理论知识的探索,本课的侧重点是节奏的学习,它以模唱、听觉分析为主要形式,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等基本技能,而教材中涉及的节奏的讲解以理论为主,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缺乏实际依据,因此要实现理念与方法相统一,就必须在课堂中增加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达到对音乐基础知识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次,我分析一下学生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幼师一年级学生,她们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专业的训练,对音乐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很肤浅的表层,传统的概念灌输式的教学对她们来说很不适合,并且幼师学生以女生为主,在她们当中开展各项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我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了解节拍、节奏、节奏型的涵义。
培养模唱、分析、听辨节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教师演示的观察、分析,区分节拍和节奏的差异。
通过对音符的不同组合,了解节奏型的种类。
通过节奏模打、歌曲听觉分析,加强理论与技能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律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节奏的趣味,培养稳定的节奏感,进而增强学生表达音乐的自信心。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充足考虑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根据对学生活动的观察把这节课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块,在静态模块中,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进行思考,教学重难点为:围绕节奏为主的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动态模块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规律,教学重难点为:学生对节奏进行听觉判断、模唱、记录、识读的能力培养。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制定了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理论在左,技能在右,一动一静完美搭配:
围绕本课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相结合的.特点,遵循感知和表现共存,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感知包含了节奏听辨和节奏认知,并且运用模唱、模打节奏的动态形式来表现,静态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和总结,避免脱离实际的概念式教学。
二、善于引导,善于联系,紧紧围绕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在乐理教学中,我认为善于引导、善于联系是突破重难点最有效的方法。善于引导就是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善于联系就是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知识才能变得牢固扎实,才算学到手,因此我设计了联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将跳动的音乐气息引入课堂的教学思路。
三、听、唱、读、写,推动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
节奏模块的学习,需要具体的音乐形象直观呈现,更加需要听觉分析、模唱、识读、记录四个环节的训练,无论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还是学生的模仿、记忆,都必须是融为一体的,整个教学的主线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具体的事实依据,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师的演示,使学生整体认识、理解、表现音乐节奏。
(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针对本课特点,结合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选择演示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
我始终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宗旨,我侧重模仿练习法和听觉分析法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将以上的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呢:
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动中求入(4分钟)
动中求悟(6分钟)
动中求实(12分钟)
动中求趣(15分钟)
课堂小结(3分钟)
第一个环节:动中求入
要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今天幼儿园里要举行一场绕口令比赛,哪位同学愿意成为我们的小选手?来比一比谁说得最棒!”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我吸引了,当我出示第一首绕口令的时候,他们就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开始摇头晃脑地朗诵了。通过绕口令比赛,传递着快乐学习的信息,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同时又体验了文字中的韵律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础。随后,我通过填词游戏,从绕口令的韵律联系到音乐的节奏,为了拉近学生与节奏的距离,让节奏不陌生,我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难道节奏只用来描述音乐的吗?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你对节奏的认识。”学生各抒己见,并在我的启发下得出结论,哦……其实节奏就是一种规律,而规律就是一种稳定的模式,巧妙地进行知识过渡和链接,充分体现善于引导、善于联系的设计理念。
第二个环节:动中求悟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对节拍、节奏的性质区分,而节奏为主的理论知识和听觉训练是一个难点。我继续抓住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你说我演的教学活动:“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老师带来的一首绕口令,听完后说说有什么不同?”
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那板凳上
学生的耳朵果然是贼灵的,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增加了打节拍的声音,还能比较出老师念的文字带有节奏感,非常吸引人。同学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们已经能够从我的演示中听辨节拍和节奏,打铁趁热我进一步追问:“你们能记住刚才老师念的节奏吗?”同学们在我的鼓励下,一边打节拍一边把绕口令的节奏完整的复述了一遍,最后我把同学们复述的节奏,进行展示,师生共同得出节拍和节奏的规律。
通过让学生闭上眼睛的方式,弱化视觉观察效果强化听觉分析能力,明白听觉分析在节奏学习中的重要性,顺利解决节拍、节奏的知识点区分,并把学生总结的经验翻译成理论术语,配合绕口令的朗诵,让学生体会节奏的动感,顺利解决了难点的突破。
第三个环节:动中求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打算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让他们主动思考,充分讨论,做到动手、动口、动脑三方面结合。我设计了“画一画、读一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1个单位拍内自由组合节奏型,然后画在彩色的卡纸上。
我以模仿练习为导,音符组合为线,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学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通过比较1个8分音符和2个16分音符的排列变化,让学生掌握节奏型的对称感,并生动形象地命名为,前16,后16,中间切开的叫小切分,为节奏的学习寻找小窍门。随后学生通过模仿,找出了前附点、后附点等节奏型的规律,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此外,我利用小鼓敲击的方式,组织了师生的节奏模打练习,播放视频片段,拓展思维启发3连音的认知,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突出本课听辨、模仿、识读的重点,顺利达成学生对节奏型种类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个环节:动中求趣
在这一环节,我遵循寓教于乐的思想,注重对学生听觉分析能力的培养,设计了节奏拼图游戏。
挑选3首学生喜爱的儿歌,作为媒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刚画好的节奏型卡片,全员参与全体行动,发挥团队的精神,尝试完成歌曲的节奏拼图,进行比赛,最后集体模唱儿歌。
在游戏中,我捕捉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并指导他们运用节拍听辨节奏,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学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
拼图游戏融合了动态与静态,理论与听觉分析,使学生在律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节奏的趣味,又通过活泼可爱的儿歌作为诱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深新课知识的印象,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充满了问题才会学趣盎然,我引导学生自我追问:
这节课我们主要感受了哪个音乐要素?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感知节奏?
我记住了几个节奏型?
(结束语):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的结束不代表学问的终止,同学们要敢于追问,敢于探究,走出课堂,走进音乐!
我的作业布置分3个层次:
基本练习:完成课后练习,用于检查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情况。
综合练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给绕口令编创一条合适的节奏型,并按节奏练习模打。尊重学生的个性色彩,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过一把瘾,获得满足感的体验,充分遵循理论与技能互相搭配,实现教学反馈的全面性。
发展练习:找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并把它的节奏型记录下来。通过兴趣的诱惑,对学生的音乐听觉分析能力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是综合能力的一种提升。
综上所述,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一个“动”字展开,课堂中充满了互动的生机,从学生感兴趣的绕口令开始,引导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热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填词游戏、你说我演、画一画读一读和拼图游戏,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把跳动的节奏带进了课堂,充分点燃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的激情,展现了节奏的无限魅力。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跳动的节奏》。
《乐理》课是我校幼师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本学科的学习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特点。按照这样的宗旨,我就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中的基础乐理模块,第三单元第2节内容。《乐理》课程是以节奏及旋律为核心,结合各音乐要素,展开的一系列音乐理论知识的探索,本课的侧重点是节奏的学习,它以模唱、听觉分析为主要形式,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等基本技能,而教材中涉及的节奏的讲解以理论为主,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缺乏实际依据,因此要实现理念与方法相统一,就必须在课堂中增加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达到对音乐基础知识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次,我分析一下学生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幼师一年级学生,她们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专业的训练,对音乐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很肤浅的表层,传统的概念灌输式的教学对她们来说很不适合,并且幼师学生以女生为主,在她们当中开展各项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我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了解节拍、节奏、节奏型的涵义。
培养模唱、分析、听辨节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教师演示的观察、分析,区分节拍和节奏的差异。
通过对音符的不同组合,了解节奏型的种类。
通过节奏模打、歌曲听觉分析,加强理论与技能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律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节奏的.趣味,培养稳定的节奏感,进而增强学生表达音乐的自信心。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充足考虑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根据对学生活动的观察把这节课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块,在静态模块中,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进行思考,教学重难点为:围绕节奏为主的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动态模块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规律,教学重难点为:学生对节奏进行听觉判断、模唱、记录、识读的能力培养。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制定了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理论在左,技能在右,一动一静完美搭配:
围绕本课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相结合的特点,遵循感知和表现共存,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感知包含了节奏听辨和节奏认知,并且运用模唱、模打节奏的动态形式来表现,静态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和总结,避免脱离实际的概念式教学。
二、善于引导,善于联系,紧紧围绕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在乐理教学中,我认为善于引导、善于联系是突破重难点最有效的方法。善于引导就是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善于联系就是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知识才能变得牢固扎实,才算学到手,因此我设计了联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将跳动的音乐气息引入课堂的教学思路。
三、听、唱、读、写,推动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
节奏模块的学习,需要具体的音乐形象直观呈现,更加需要听觉分析、模唱、识读、记录四个环节的训练,无论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还是学生的模仿、记忆,都必须是融为一体的,整个教学的主线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具体的事实依据,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师的演示,使学生整体认识、理解、表现音乐节奏。
(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针对本课特点,结合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选择演示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
我始终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宗旨,我侧重模仿练习法和听觉分析法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将以上的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呢:
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动中求入(4分钟)
动中求悟(6分钟)
动中求实(12分钟)
动中求趣(15分钟)
课堂小结(3分钟)
第一个环节:动中求入
要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今天幼儿园里要举行一场绕口令比赛,哪位同学愿意成为我们的小选手?来比一比谁说得最棒!”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我吸引了,当我出示第一首绕口令的时候,他们就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开始摇头晃脑地朗诵了。通过绕口令比赛,传递着快乐学习的信息,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同时又体验了文字中的韵律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础。随后,我通过填词游戏,从绕口令的韵律联系到音乐的节奏,为了拉近学生与节奏的距离,让节奏不陌生,我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难道节奏只用来描述音乐的吗?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你对节奏的认识。”学生各抒己见,并在我的启发下得出结论,哦……其实节奏就是一种规律,而规律就是一种稳定的模式,巧妙地进行知识过渡和链接,充分体现善于引导、善于联系的设计理念。
第二个环节:动中求悟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对节拍、节奏的性质区分,而节奏为主的理论知识和听觉训练是一个难点。我继续抓住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你说我演的教学活动:“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老师带来的一首绕口令,听完后说说有什么不同?”
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那板凳上
学生的耳朵果然是贼灵的,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增加了打节拍的声音,还能比较出老师念的文字带有节奏感,非常吸引人。同学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们已经能够从我的演示中听辨节拍和节奏,打铁趁热我进一步追问:“你们能记住刚才老师念的节奏吗?”同学们在我的鼓励下,一边打节拍一边把绕口令的节奏完整的复述了一遍,最后我把同学们复述的节奏,进行展示,师生共同得出节拍和节奏的规律。
通过让学生闭上眼睛的方式,弱化视觉观察效果强化听觉分析能力,明白听觉分析在节奏学习中的重要性,顺利解决节拍、节奏的知识点区分,并把学生总结的经验翻译成理论术语,配合绕口令的朗诵,让学生体会节奏的动感,顺利解决了难点的突破。
第三个环节:动中求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打算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让他们主动思考,充分讨论,做到动手、动口、动脑三方面结合。我设计了“画一画、读一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1个单位拍内自由组合节奏型,然后画在彩色的卡纸上。
我以模仿练习为导,音符组合为线,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学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通过比较1个8分音符和2个16分音符的排列变化,让学生掌握节奏型的对称感,并生动形象地命名为,前16,后16,中间切开的叫小切分,为节奏的学习寻找小窍门。随后学生通过模仿,找出了前附点、后附点等节奏型的规律,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此外,我利用小鼓敲击的方式,组织了师生的节奏模打练习,播放视频片段,拓展思维启发3连音的认知,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突出本课听辨、模仿、识读的重点,顺利达成学生对节奏型种类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个环节:动中求趣
在这一环节,我遵循寓教于乐的思想,注重对学生听觉分析能力的培养,设计了节奏拼图游戏。
挑选3首学生喜爱的儿歌,作为媒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刚画好的节奏型卡片,全员参与全体行动,发挥团队的精神,尝试完成歌曲的节奏拼图,进行比赛,最后集体模唱儿歌。
在游戏中,我捕捉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并指导他们运用节拍听辨节奏,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学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
拼图游戏融合了动态与静态,理论与听觉分析,使学生在律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节奏的趣味,又通过活泼可爱的儿歌作为诱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深新课知识的印象,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充满了问题才会学趣盎然,我引导学生自我追问:
这节课我们主要感受了哪个音乐要素?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感知节奏?
我记住了几个节奏型?
(结束语):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的结束不代表学问的终止,同学们要敢于追问,敢于探究,走出课堂,走进音乐!
我的作业布置分3个层次:
基本练习:完成课后练习,用于检查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情况。
综合练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给绕口令编创一条合适的节奏型,并按节奏练习模打。尊重学生的个性色彩,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过一把瘾,获得满足感的体验,充分遵循理论与技能互相搭配,实现教学反馈的全面性。
发展练习:找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并把它的节奏型记录下来。通过兴趣的诱惑,对学生的音乐听觉分析能力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是综合能力的一种提升。
综上所述,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一个“动”字展开,课堂中充满了互动的生机,从学生感兴趣的绕口令开始,引导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热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填词游戏、你说我演、画一画读一读和拼图游戏,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把跳动的节奏带进了课堂,充分点燃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的激情,展现了节奏的无限魅力。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每一个创新的原子都拥有巨大的核能,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信息化的普及,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而这种改变必将成就永恒的辉煌。在这个信息时代,关于创新与务实,我们一直在路上。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基础的类型。
一、教材分析
基础的类型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构造》里的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建筑预算和建筑施工等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讲的知识为第二章第三小节第一个知识点,即基础的三大分类方式,我将结合建筑模型制作这门课,这次将是一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大好机会。
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建筑班学生,他们朝气蓬勃,动手能力较好,有较强的互助合作精神,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已有的优点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并结合学情,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1.熟悉基础的构造类型
2.了解刚性基础与扩展基础
3.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激发对本专业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熟悉基础的构造类型
②教学难点:掌握基础的合理应用
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在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自主探究。
四、教学方法
本次课以积木、网站信息资源库、图片、多媒体、时事新闻、三维软件动画为信息化教学手段,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法,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要学法,使学生通过探究及思考学习新知。
五、教学过程
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安排是:
玩具导入,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思维拓展,课堂小结;课后作业,意犹未尽。我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导入新课、任务实施、课堂评价、知识拓展五个环节,循序渐进,师生共同探究新知。
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我把课堂放在电脑机房,在课前三分钟,我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以得力集团等建筑集团命名,每个小组分发一套不同的基础模型的积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应的任务,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循循善诱说过程,以上海莲花河畔小区倒塌的事故案例来导入新课,以播放视频的形式来揭秘事故发生的原因。我利用情境法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合作探究中,没有拘泥于课本,而是设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小试牛刀、逐层递进、融会贯通,三个任务串联而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为实现信息化教学,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登入校内网站资源库的形式,搭建学生学习辅助平台。
任务一:小拭牛刀
火眼精睛做选择,学生通过点击校内网,我让学生观看六种基础的三维软件动画,学生在资源库中找到相应的任务书,通过自己的第一印象去选择基础的构造类型,有些学生选择正确,有些学生选择错误,但是在我的指导引正下,使学生对基础的构造类型有了初步的认识。
进而引出第一个知识点,基础的构造类型及适用范围。
任务二:逐层递进
本次任务分为两个环节,环节一为心灵手巧做活动,以玩具积木的形式引发学生兴趣,然后学生进行地基与垫层,垫层与基础等搭接,完成任务的小组选派一名成员,对本组所搭建的基础进行两方面的讲述,讲述内容为基础的构造类型及适用范围,懂合作且述说正确者为胜。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提问、回答、引导的方式辅助参与,而学生是这个环节的主人,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动手、探索、讨论、总结的方式真正起到了自我学习的作用。
点击网站资源库中的任务二,环节二为基础连连看,根据所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基础,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任务二为本堂课的关键环节,在学生的主动探究及我的引导下,任务完成得很好,因此有效地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观察完成的`模型进行思考,基础的受力有什么特点?继而引出第二个知识点,即从基础受力特点的角度进行分类。
通过播放四川雅安地震的视频,以时事来引发房子的倒塌必然与基础存在一定关系的思考,引出第三个知识点,即从基础与上部结构的连接方式的角度进行分类。
任务三:融汇贯通
点击网站资源库的最后一个任务,为基础用用看,假如你是建筑设计师试合理地为他们选择基础的类型,并陈述你的理由。分别取了两个造房子的案例,每组选择一个案例,组内讨论并推选一名代表讲述,基于以上两个任务的有效实施,学生很快能完成该任务,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次任务将结合所学的三个知识点,我通过设置情境的方法,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活学活用,结合实际,深化新识。
一堂好课必然有它的评价方式,通过课内评价,QQ、微博等课外评价,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形式,对课堂进行多元化评价。
教学总结
以下是我的教学总结部分,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回顾知识达到较好的反馈效果。
知识拓展
知识综合交汇处,思维碰撞升华时
展示下列中外著名的建筑物,找出它们的基础类型,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引导学生利用各种的媒介来获得真知,比如向专家询问,以及上网搜百度等等。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突出重点。
六、教学反思
体味得失说反思,我认为我的教学亮点在于我采用了“寓教于乐”,变任务为游戏,采用手脑结合的方式,即动手搭建模型和通过电脑网站资源库的形式,贯彻“做中学,做中教”的新课改理念,从而达到教学做一体。以积木、图片、多媒体、时事新闻、三维软件动画为信息化教学手段,使一堂单调枯燥的理论课变成一堂丰富多彩的活动课。
结束语
在一片希望的田野上,给学生一点阳光,让他们灿烂;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万丈高楼拔地起,创造美好未来,一切从基础做起,我在路上,你在哪里?
以上是我的说课,衷心感谢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谢谢!
一、说教材
《上天的蚂蚁》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设计以“努力”为主题,意在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挫折、烦恼,自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本单元包括《上天的蚂蚁》《第三个小板凳》两篇主体课文和自读课文《包饺子的故事》以及“语文天地”。
童话《上天的蚂蚁》通过一只小小的蚂蚁立志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从通天树爬到天上的故事,赞扬了小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编者想通过这个童话让学生明白“努力”的行为和意义。
针对本单元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本节课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感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在对比中体会蚂蚁个小志大,为了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课文的对话,体会蚂蚁个小志大,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努力、一往无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鼓励学生从“努力”的角度来思考蚂蚁的行为。
二、说教法
1、任务导引法
本课是一篇童话,篇幅稍长,因此用任务导引孩子们学习,就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课设计三个学习任务,什么样的树,什么样的巨人,什么样的蚂蚁。
2、层进式阅读课文不只是让学生明白故事的内容,还要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
3、尝试让学生初步懂得对比的写法。
三、说学法
1、读好对话,课文基本内容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白胡子爷爷与巨人,巨人与蚂蚁的对话来传达出来的,所以,要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首先明白课文中引用的话语中谁说的,其次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尝试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特点模拟其声音。
2、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语文天地中“金钥匙”明确提出指导学生认识什么叫默读,默读有什么好处。鼓励学生把默读带到课外阅读中。
3、积累有关“努力”的词语。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上节课生字、词。
1、出示小黑板(生字、词)
a、自由读一读词。b、指名读。c、全班齐读。
(二)过渡谈话准备学习新知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童话故事《上天的蚂蚁》。(板书课题《上天的蚂蚁》)
(三)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默读课文,老师告诉孩子们,默读课文就是不出声,不指读,把课文看一遍。学生看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
2、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蚂蚁、巨人、白胡子爷爷)
[在教授新知一开始,让学生们静下来默读课文,既教给孩子们新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又能给他们静下心来思考的机会。现在的课堂孩子们往往容易激动爱表现自己,所以要想法让他们静下来思考,因为思考和不思考是不一样的,哪怕思考只有半分钟。]
过渡:树立在大地上的.是一棵怎样的树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本。
(四)精读感悟
一)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1、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树很高很高?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写树的句子。
2、师范读,生闭眼想像。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描述)
3、让生读出树的高大。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故事开始时,让学生先读出通天树的高,为下文故事的发展打好基础。]
过渡:面对这样直插云霄的通天大树,巨人和蚂蚁会怎样呢?
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巨人
1、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7自然段。
2、白胡子爷爷和巨人说了什么?学生在读时用直线画出巨人的话,用波浪线画出白胡子爷爷的话。体会巨人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回答同时出示相关的语句。
3、用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再读人物的对话。学生交流:假如你就是那位巨人,你在说这些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4、再读相关的句子,把你的想法读出来。
这是一位的巨人。师一边请学生读,一边启发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概括这是一位怎样的巨人。
5、当老爷爷鼓励巨人试一试时,他是连连告退。(板书连连告退)
6、创设情境,理解“连连告退”。
7、分角色来朗读白胡子爷爷和巨人的话,体会人物的性格。
8、读一读,照样子说句子。
白胡子爷爷鼓励巨人:“试一试吧!你身强力壮,也许能爬上去。”
——鼓励——:“试一试吧!——————————————。”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结合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语文实践中丰富语文的积累。]
三)总结学习方法,并在小黑板上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8——13自然段,用笔画出人物的对话。
2、朗读、交流感悟人物的对话,感悟人物的形象。
3、分角色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精神。
4、从读中体会人物形象。
四)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蚂蚁
1、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自学提示合作学习课文8——13自然段。
2、交流汇报学习成果,老师相机指导。
3、指名读对话,读出小蚂蚁的自信。学生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板书充满自信)
4、分角色再读小蚂蚁和老爷爷的对话,体味人物的形象。
5、探究学习可是前进的道路并不总是那么一帆风顺。小蚂蚁还会遇到哪些险阻?
5、面对困难,小蚂蚁会怎样?小组在一起探究学习,讨论交流。是呀,因为小蚂蚁说过,还说过,它坚信(师引读,生接读小蚂蚁说过的话。)
[在不同形式的读中,小蚂蚁那种坚强,努力,上进,坚持不懈等等的精神跃然纸上也深深地烙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老师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坚持、坚强、努力、自信等词语。]
[对于全文重点部分的学习,采用的是任务导引自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写法
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把巨人和蚂蚁,蚂蚁和大树做了对比。在对比中小蚂蚁的形像更加高大更加突出。
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全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再次体会人物的形像。
六、谈收获,说体会。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七、总结全文
人类因为有了上天的自信,并且不断努力,才发明了宇宙飞船;人类因为有了交流的自信,并且不断努力,才发明了互联网。小蚂蚁因为有了上天的自信,并且不断努力,才能一往无前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小朋友,我们也要学习小蚂蚁的精神,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老师相信有“努力”就会有奇迹!(板书有“努力”就会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