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1 10:11:04
类别:教案一等奖
《诗词曲五首》教案一等奖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2、注意语序;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2、注意语序;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难点:1、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1、齐读古诗
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3、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 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今日……精神。” 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6、再读(或背)全诗。
(二)学习《赤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学习《过零丁洋》
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的三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酬乐天扬州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
(酬赠诗)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非凡的史识
(咏史诗)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过零丁洋》颔联——国破家亡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述怀诗) 颈联——悲愤忧惧感叹眼前映照千古
尾联——以死名志 激情慷慨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导入
全班齐背已学的前三首古诗。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明月几时有》
1、放录音歌曲《明月几时有》
2、齐读整首词
3、了解写作背景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4、品析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陡然发问,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当然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作者把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5、学唱此词。
(二)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了解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曲”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对曲内容的理解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4、读背全曲。
三、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
从题材上看有——
从艺术手法上看——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理解意境
3、语句赏析
板书设计: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上阕 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情景交融
《水调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情趣盎然
歌头》下阕 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潼关怀古》
(咏史诗)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教后反思: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情味与意境,不要死扣解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推测诗歌所表达的深意,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教学目的: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写作编辑 诗歌赏析。
教学难点: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法设计:合作探究 赏析评价
学法指导: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外活动两周。2、课内活动一课时。(成果展示)
教学步骤
(一)课外活动阶段
第一周
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3、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a.可上网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网址:语文网中网阅读欣赏频道
b.诗词编辑:
c.每个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
d.分类编排:
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朝代:古诗和现代诗
e.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
第二周: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
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作文上交,选出佳作。
(二)课内活动阶段(成果展示)
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
(找出班级干部同学担当评委)
1、古诗词的编辑:
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意策划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评分。
2、诗词的欣赏:
诗配画,画配诗、为诗谱曲,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内容、作品的选择画与诗是否相配、是否有意境等进行评分。
3、古诗词的朗诵:
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
活动评价: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分。
活动说明:由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若得一等奖的小组,其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的成绩都是5分,其中由小组长视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酌情加分减分,给小组长更多的权利,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及促进其他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此次成绩算做期末考核的一个部分。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
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
师: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
(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
(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师: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
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
师: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
(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
(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师: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绮户(qi3)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提问:
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二、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五首诗,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古代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情感。
2、学习古人用典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提纲:
1、给下列字注音:柯(kè) 戟(jǐ) 寥(láo) 绮(qǐ)阙(què)
婵娟(chán juān) 踌躇(choú chú)
2、解释下列各词
(1)酬(以诗相答)(2)弃置身(将自己安置在这里)(3)旧(老朋友)(3)闻笛赋( )(4)烂柯人( )(5)舟(船)(6)暂凭(暂且凭借)(7)销(销蚀)(8)将(拿起)(9)与(给)(10)絮(柳絮)(11)萍(水中的浮萍)(12)惶恐(惊慌害怕)(13)零丁(孤苦无依)(14)丹心(红心)(15)汗青(指史册)(16)兼怀(一起怀念)(17)把(端,拿)(18)胜(经得起,经得住)(19)朱阁(红色的楼阁)(20)恨(怨恨)(21)聚(会聚)(22)山河(华山黄河)(23)踌躇(心里不安)
3、下列加点的词语分别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它们实际指的是什么?
(1)干戈寥落四周星(兵器,代战争)(四年)(2)留取丹心照汗青(代史册)(3)照无眠(词人自己)(3)千里共婵娟(代月亮)(4)东风不与周郎便(代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第二课时
学习《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1、题解: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天罢官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官苏州刺史后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附当时白居易的赠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乐,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读全诗,思考如下问题
1) 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什么样的心情?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4)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 5)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6)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 明确:1)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 2)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抒情诗、赠答诗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学习《赤壁》思考以下问题: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小结如下:(1)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学习《 过零丁洋》
1、作者及写用背景介绍:南宋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21岁中状元。元军入进中原后,他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逃到温州,率兵抵抗元军,后败退广东,这首诗是文天祥船经广东中山县南的零丁洋时写的。第二年又被俘,囚禁北京三年,多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最后被害死于北京。编《指南录》,作《正气歌》 2、(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小结如下:(1)写他21岁中状元,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起兵抗元。(2)上句写国家山河破碎,形势危急;下句写个人历经艰辛危苦,说明了国家命运命运和个人的安危紧密相联。比喻。(3)上句写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中巧妙地运用两个地名,一语双关地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及他人生的两次经历。(4)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第三课时
一、学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一)、情境导入首先播放《花好月圆夜》MTV。师: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音乐)同学们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跟着哼唱。师:优美的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当我们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的头脑中首先浮现出一个什么形象呢?生:月亮。师: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被公认为中秋词中的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美读意境: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熟悉文本,读的琅琅上口,读出情韵。
1、听读—感受意境。2、练读—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你的体会、你的个性。3、配乐读—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学生吟诵,读出感情。
(三)、走近苏轼
所谓“知人论世”,读苏轼的诗词,一定要了解苏轼其人,解读他当时的背景。在学生先前预习、查找的基础上,通过投影打出苏轼与本词有关的经历: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从21岁中进士到现在(1076年)已20年,其间,父母相继过世,妻子早逝,与弟弟苏辙6年未见,而且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多次被贬官。
我们学过的苏轼作品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赤壁赋》(《核舟记》提到)。
(四)、质疑赏析
〔1〕上片的学习主要质疑,下片的学习重在欣赏。学贵有疑,善于提出问题是学习思考深入的结果。在赏析时,我先请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提出疑问。
1、学生围绕作者的心理活动,抓住三个动词进行提问。
“问”了什么?几时有?是何年?问月表明作者思索的深刻,彷徨的心态。
“欲”:诗人想干什么?乘风归去。诗人飞天的渴望是对天上的想象,是琼楼玉宇的美好,是一个出世的梦,是一颗玉洁的心灵。
“恐”:因为天高而担忧摔的重,因为担忧高处不胜寒而郁结。
2、 学生的创造性质疑在于问了这样一个不被人关注而又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词的首句为什么把句式进行调换?
从做学生到做老师,我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这就是学生的发人所未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按意思,句式确应为“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出乎教者意料之外的问题不能不讨论,于是讨论热烈展开,思路渐渐明确:句式调换,是为了强调词人的疑问,渲泄词人的感情,至于向谁发问,因为不需要回答,显得不十分重要。问在开篇,给人以爆破般的感觉,充满气势的力量。
3、 学生还抓住字词进行质疑,这种微观的问题更能切入文章的精髓。如学生问:为什么说“归去”而不说“去”?
学生在讨论中出现了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是偏义复词,“归”义已虚化。“归去”就是“去”。
师:意思就是“去”,那干脆就“去去”。柳永《雨霖铃》中就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第二种意见认为,“归”可能是衬词,凑足音节的。因为词是按律而唱的。可以换为“我欲乘风而去”。
师:意思也通。但作者就是用的“归去”,是否另有含义呢?换个角度,从作者的心境考虑考虑。
第三种意见认为,“归”涵义深厚。老师诱发到:蕴含着哪些深意呢,你们能否品味品味?
生1:诗人把月宫当自己家乡,到月宫就像回家一样,所以说“归去”。
生2:说“归去”,仿佛诗人是仙人似的,今天又要回去了。
生3:说“归去”,我感到了诗人在人世受压抑,忧愁烦恼。
生4:天上琼楼玉宇,像郭沫若想象的天上街市不仅美丽富饶,而且精神自由。
生5:我想到了腾格尔唱的《天堂》。(师:能唱两句吗?)“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哎耶,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哎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师:天堂就是我的家乡,所有要“归去”。)
生6:诗人所营造的月宫,不在建筑美、物品美,而在那是苏轼理想的精神归依之所。
4、另有学生质问: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这什么意思?
通过师生互动,这里的“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仰望明月,顾影自怜。所以“清影”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同是见月,同是在月下,也同是饮了酒,李白是“举杯邀明月”,苏轼是“起舞弄清影”。
美在天上,美在想象,美易破灭,虚幻的美是不真实。位越高,才越高,人品越高,越易受打击,心里越孤单,越觉寒冷。大学士高高在上,终遭贬。想逃避,但终究回到人间,表现了诗人执着于人间,留恋人间的温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去也为月,留也为月,都是月亮惹的祸。
〔2〕 在下片的欣赏中,首先欣赏词人对月移过程的描写。
1、描写人间的月色,通过三个动词来展现:转、低、照。
用最美的语言描述月移过程:月光慢慢转过了翠阁红楼,轻轻洒进了雕花的门窗,脉脉照着不眠的离人。
2.这句暗含的真实意思是什么?赋月光以人的感情色彩,说明望月时间之长,思念之深。与天上的“琼楼玉宇”相比,人间也是朱阁绮窗,富贵华丽。暗含着还是人间好。
3、“不应有恨,何事偏向月时圆”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怎样欣赏?我启发学生愤悱:劝月不要有恨,实际月亮有恨,诗人也有恨,恨什么呢?
月不懂人情,人离你却圆。恨人生不得志,恨人生的无常。恨世事的难料。我与弟弟分别这么久,却不能像月亮一样团聚,这让我有多痛苦;我借酒浇愁却愁更愁,月亮却又明又圆。这也是我无眠的原因,都是月亮你惹的祸,都是你的错。诗人对月的怨恨越深,越说明他对弟弟的思念深切。
4、你还欣赏词人旷达语吗?请找出来体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有聚有散,有离也有合,就像天有阴有晴,月有圆有缺,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与其烦恼,不如让我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5、学生共同的喜好的欣赏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这是词人的诗意想象,也是词人的美好祝愿,既祝福自己也祝福天下人。亲爱的弟弟呀,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你我虽然远隔千里,不是共享同一轮明月吗?我们同在一片明月下,平安长久就是福。我的心也真,我的情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
6、 在分片赏析了词后,总有散的感觉,这就要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统整全词内容,我设计的是:假如你是苏轼,你怎么向我们说词的内容。
我把酒对天发问:明月,你从何时就有了?在你美丽的宫殿里,现在是何年何月了?我真想驾着风,像个仙人,飞到琼楼玉宇的月宫中去。我又担心月宫太孤寂清寒,于是我决定留在人间,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有乐趣。
月光慢慢转过了翠阁红楼,轻轻洒进了雕花的门窗,脉脉照着不眠的离人。月亮,你该不会故意跟我们过不去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离别的愁苦吗?虽然你的阴晴圆缺总是与人世的悲欢离合不一致,但我知道,你的阴晴圆缺是自然现象,我们的悲欢离合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的。我想借你表达一个美好愿望——祝每个人都平平安安、美美满满地生活,纵然远隔千里,只要能共享这一轮明月、心心相通就是幸福了。
(五)、听唱会境
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flash,学生通过诗画唱,再悟词境。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有学生随着跟唱。听唱跟唱后,学生朗读体会意境。
大家已经整体感知了词的内容,同学们不妨暂时忘掉自我,回到900多年前的宋代,设想自己就是苏轼,仕途坎坷,被贬密州,思念亲人,不能相见,中秋之夜,独饮月下,此情此景,让我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动情地朗诵《水调歌头》。
(六)、述说感悟
学生学了这首词后,有怎样的收获呢?我要求学生用“这首词里,有一种 在里面”的句式说感悟。
有一种思念在里面:看月圆,思念与弟弟团聚。
有一种苦闷在里面:欢饮达旦,大醉,借酒浇愁;对人间不满,想乘风归去。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悲伤愁苦。
有一种豁达在里面:在人间受排挤,但他还是觉得人间美好,天上琼楼玉宇何似人间朱阁绮户、平安生活。是他豁达的心化解了满腹的苦闷。
有一种祝愿在里面:祝愿每个人平平安安,长长久久地幸福生活。
有一种哲理在里面:人生悲欢离合在所难免。
有一种浪漫在里面:诗人端起酒杯问苍天。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表现了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有一种矛盾在里面:他既向往月宫,又担忧想那儿的寒冷;既想摆脱人世的烦恼,又不忍心离去。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有一种线索在里面:词以月贯穿,句句写月,创造出明月一般皎洁的意境。
有一种文采在里面:拟人、反问、句式倒装,抒情、议论、想像、美丽的传说,共同成就了这首咏月绝唱。
有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在里面: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寓了无限的深情,营造了凄清而优美的意境,既抒发了感慨,又思念了弟弟,更表达了人生哲理,还创造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使我们见月就产生这种情感体验。
同学们已被苏轼不凡的才气与豁达的个性所感染,也让我们更加喜欢苏轼,更加喜欢他的词,现在就让我们饱含着对这位大文豪的仰慕,共同背诵这首词。
(七)、借月许愿
“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古人望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表达了无限的情思,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也来许个心愿:
好花常开,幸福常在。祝天下人团圆幸福。祝每个家庭和和美美。祝两岸早日团圆。
你们的祝愿是一瓣瓣的心香,美好而多情,愿你们的祝福早日变成现实。让我们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笑对人生,做一个最好的你!
二、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旅途中所写的。潼关自古兵家必争,张养浩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本质,极大地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作者取了两个怎样的意象? (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明确:(1)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如聚”的峰峦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的河水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之私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
,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二、白居易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册书的最后一课,题目是《彩色的非洲》。(板书课题)这个题目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预设:彩色。】
2.由这个词,你一定会联想到——【预设:非洲那里是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3.带着你的联想与感受,再来读一读课题。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阅读者,一定在阅读的开端即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是阅读最好的动力。即阅读期待。课堂教学的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感受丰富的学生对文章的猜想带动其他同学的阅读期待。】
二、明确阅读要求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学习要求。请一位同学来读学习提示,其他同学边听边画,看看“阅读提示”中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
【明确:(1)阅读课文,想一想,“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2)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非洲的印象。】
2.这篇课文比较长,请大家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除了“阅读提示”中明确的两个要求,大家在读书时还要注意本文的生字词语。课后的生字比较多,希望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认准生字,不大熟悉的生字词语要反复读几遍。我们约定一下时间,3分钟,可以吗?
【设计意图:作为五年级下学期的略读课文,要采取默读的方法,浏览获取信息,丰富感受体验。在时间上有必要明确要求。】
三、检查生字,把握主要内容
3.我们先来看一下文中的生字词语,大家是不是能够读准确?
【出示:色彩斑斓、炽热、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奥旺多省、聆听、木薯、红沙瓤、强悍、粗犷、篝火。指导“炽”“犷”的读音。在语境中初步理解感受“炽热、聆听、强悍、粗犷”的意思。】
【设计意图:识字,大量识字,是略读课承载的重要任务之一。即使是五年级下学期,仍不可偏废。单独检查和放在阅读中检查二者都要有体现。】
4.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边交流边板书)
【总起: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
总写:蓝天、骄阳、绿树、红土、鲜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非洲人,构成了七彩的非洲。
分述:自然景观——骄阳、蓝天,植物,动物。
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艺术)
总结: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设计意图:此处在处理时要注意学生的回答。因为,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解概括能力,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把这篇文章的结构、内容整理得如此清晰也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学生极有可能抓住印象比较深的细节处回答。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细节到整体。尤其在整理的过程中要抓住文章中的总起句和过渡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并利用这些语句把握文章内容。当然,作为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应该具备抓中心句和过渡句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了。】
5.刚才,我们的交流主要是分部分来说的。现在,你们能不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彩色的非洲的?
【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考虑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概括:比如,这篇课文把我们带到了色彩斑斓的非洲,首先,我们感受到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文章分别写了那里的骄阳、蓝天、植物、动物;接下来,我们又了解了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更是色彩缤纷的。跟随着作者游览了非洲,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同时也是运用关键语句再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语言的体现吧。】
四、交流感受,解说印象非洲
6.让我们闭上眼睛,在音乐中再次走进彩色的非洲,是哪些景物在乐曲声中再次浮现在你的眼前呢?
【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老师可以适当地启发想象:(节奏优美舒缓)这是怎样的五彩缤纷的花海呀!就在我们身边,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节奏轻快跳跃)听到了吗?辽阔的原野上,奔跑着的斑马,低吼的雄狮?(节奏粗犷欢快)此时,我们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情景?载歌载舞,欢腾跳跃的人群?】
【设计意图:在音乐的感染下,帮助学生想象七彩的非洲,让刚刚的文字以画面的形式再次呈现在学生的想象世界里,让文字活跃在学生的思维中。】
7.哪些画面已经印在你的脑海中,给你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此处交流对非洲的印象,切忌交流留下深刻印象的语言。否则,学生就从才刚的情境中走出来,去关注那些所谓的比喻、拟人去了。关注画面,关注感受,是此环节教师引导的关键。因此,在点拨时应以这样的语言为主:多神奇的景象呀!真是太美妙了!是呀,多么壮观呀!的确,这是一个另人向往的地方……这时,可以适当地读一读相关语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
【设计意图:有重点地朗读语句,丰富学生的感受,积累优美的语言,为下面的写解说词(进行解说)做铺垫。】
8.如此绚丽多彩的非洲,怎能不令人心生向往呢?如果请你为彩色非洲的某一方面做介绍,写一段解说词的话,你最想选择哪一部分?又会如何介绍呢?
【出示要求:(1)选择印象最深的某一部分,试着写一段解说词。(2)可以从课文中选择相关语句,可以改写,也可以结合自己对非洲的其它了解进行创编。
在学生改写或创编时,要求不宜过高,能够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说清楚即可。老师应及时表扬并帮助修改。】
【设计意图:由读到写,强调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五、总结
结合学生解说进行总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