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1:25:04
类别:教案一等奖
《有的人》教案表格式5一等奖
课题:二十五 有的人 | 上课教师: | ||||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
2、了解这首诗对比、反复的写法和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3、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
重点:了解这首诗对比、反复的写法和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串
设计
目标达成及
反馈串设计
一、
导入新课
3、导入语: “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这句话赞美的是谁呢?
4、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5、介绍写作背景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写作背景
师引入课题
师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写作背景
二、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思考:1、“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结局分别怎样?作者对他们是怎样的感情?
2、 “俯下身子给人们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源出何处?什么意思?
自由朗读诗歌
独立思考后同伴说一说
教师巡视
指导
师组织交流
三、
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集体朗读诗歌,思考:
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对应和对比)
有的人活着——肉体和生命还存在
他已经死了; ——精神已经消亡
有的人死了——肉体和生命消亡
他还活着。——精神永存
2、填表格(见ppt)
思考其作用:歌颂鲁迅及革命者,鞭挞反动统治者
3、请将某一句诗或某一小节诗的意思用具有相同内涵的成语、诗句或名言警句表达出来
集体朗读,独立思考 回答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思考 回答
教师巡视
个别指导
四、
朗读训练
比较阅读
(1)、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 “/”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老师示范: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组织评价:建议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2、分工合理吗?
3、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
(2)比较阅读
读泰戈尔的《某人》,问:
1、《某人》赞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 ?
(默默无闻的人,奉献,不求回报的人,被大家爱戴的人)
2、它与《有的人》有何相似之处?
(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3、做人要做怎样的人?
(默默无闻的人)
先小组分工朗读
互纠
朗读比赛
小组互评
阅读
思考
回答
巡视指导
组织比赛
互评
组织阅读分析
五、小结
结束语: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
听讲
感悟
自省
对学生进行情感思想的渗透
课题:二十五 有的人 | 上课教师: | ||||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
2、了解这首诗对比、反复的写法和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3、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
重点:了解这首诗对比、反复的写法和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串
设计
目标达成及
反馈串设计
一、
导入新课
3、导入语: “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这句话赞美的是谁呢?
4、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5、介绍写作背景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写作背景
师引入课题
师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写作背景
二、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思考:1、“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结局分别怎样?作者对他们是怎样的感情?
2、 “俯下身子给人们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源出何处?什么意思?
自由朗读诗歌
独立思考后同伴说一说
教师巡视
指导
师组织交流
三、
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集体朗读诗歌,思考:
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对应和对比)
有的人活着——肉体和生命还存在
他已经死了; ——精神已经消亡
有的人死了——肉体和生命消亡
他还活着。——精神永存
2、填表格(见ppt)
思考其作用:歌颂鲁迅及革命者,鞭挞反动统治者
3、请将某一句诗或某一小节诗的意思用具有相同内涵的成语、诗句或名言警句表达出来
集体朗读,独立思考 回答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思考 回答
教师巡视
个别指导
四、
朗读训练
比较阅读
(1)、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 “/”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老师示范: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组织评价:建议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2、分工合理吗?
3、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
(2)比较阅读
读泰戈尔的《某人》,问:
1、《某人》赞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 ?
(默默无闻的人,奉献,不求回报的人,被大家爱戴的人)
2、它与《有的人》有何相似之处?
(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3、做人要做怎样的人?
(默默无闻的人)
先小组分工朗读
互纠
朗读比赛
小组互评
阅读
思考
回答
巡视指导
组织比赛
互评
组织阅读分析
五、小结
结束语: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
听讲
感悟
自省
对学生进行情感思想的渗透
中学集体备课教案纸
(第二学期)
八年级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时间 2月19
课题 | 古代咏鸟诗三首 | 课时 | ||
教学目标 1.学习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2.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 ||||
教学重点 学习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教学难点 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 ||||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图片 | ||||
作业布置 教材P | ||||
赏读三首诗 (一)《闻雁》【唐】韦应物 原文: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二)《池鹤》【唐】白居易 原文: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译文: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三)《迎燕》【宋】葛天民 原文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作者介绍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有《无怀小集》。整风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葛天民诗,以汲古阁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我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诗意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 备注 | |||
教学反思 |
课题 | 二十六、歌词三首 | 课时 | 1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任教师 | ||
授课教师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反复的修辞手法;精练形象的语言,学唱三首歌。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品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 |||||
重难点 | 重点:歌词的内涵 难点:正确把握歌词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导语 出示学习目标: 1、欣赏这三首歌词。 2、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 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生字注音 萦 烙 穗 澜 魄 嶂 巅 哺 2、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屏嶂 九曲连环 一泻万丈 3、了解三位作者 4、学习《我的中国心》思考: (1)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对这首歌的共鸣?(2)歌词反复提到的中心词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3)“河山只在我梦萦” ,“只”字体现了什么感情?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有什么象征意义?(5)人有国籍之分,心怎么有国籍呢?(6)你最喜欢歌词中的哪一句?说说为什么?(7)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5、《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歌词的思路怎样?概括本文中心。 6、学习《黄河颂》思考: (1)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2)哪些句子描写了黄河的形象?(3)你是怎样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4)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学生根据提纲自学,然后合作交流。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生字注音 Yíng lào suì lán pò zhàng diān bǔ 萦 烙 穗 澜 魄 嶂 巅 哺 2、解释下列词语 萦:围绕,缠绕。 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嶂:像屏风那样遮拦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遮挡。 九曲连环:形容广阔或壮大。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3)“河山只在我梦萦” ,一个“只”字,体现了什么感情?明确:对祖国的企盼和向往之情。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代表祖国的“河山” ,借代祖国。 (5)人有国籍之分,心怎么有国籍?明确:心中永远装着祖国,念着祖国,海外游子,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 (6)你最喜欢歌词中的哪一句?说说为什么?明确:①“中国心”②“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③“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④“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①“中国心” 也就是心中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对祖国一片深情。 ②通过对比,写出了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 ③“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代表祖国,“重千斤”把不可以用斤两计算的对祖国的感情用斤两表达出来,形象地表现祖国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④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7)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一、第 1—4 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二、 第 5~12 行: 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三、第 13—16 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6、《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歌词的思路怎样?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至16行):歌唱理想。 第三层(第17至24行):歌唱未来。 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 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歌颂了新生活, 歌颂了新时代 。 7、学习《黄河颂》思考: (1)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伟大精神”。 (2)哪些句子描写了黄河的形象?明确: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3)你是怎样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 明确:“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是指不畏艰难险阻、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伟大的英雄气魄。 (4)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第一层: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民族的摇篮” ; “民族的屏障” ;“民族的伟大精神” 。 第三层,表达祖国儿女心中的决心。 诗人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形象,把心中的感情,也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感情抒发出来。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lào( )印 chuī( )烟 明mèi( ) 抽suì( )yíng( )绕 梳zhuāng( ) 狂lán( ) (2).辨字组词。 烙( )漂( )梳( )哺( ) 洛( )飘( )疏( )浦( )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解释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1)河山只在我梦萦: (2)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3)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2.解释下列歌词的含义。 (1)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2)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3)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 ||||
板书 设计 |
课题 | 二十二、新闻两篇 | 课时 | 第1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任教师 | ||
授课时间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的特点和新闻的结构;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从新闻的主体人手,把握新闻内容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渡江战役的胜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香港回归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
重难点 | 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在阅读新闻中能准确找出新闻的要素。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一、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回顾有关新闻的知识:①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②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③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何人?何时?何地? 何因?(何事?( 如何?)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思考:①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⑶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小组讨论 ①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②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①导语:课文的1--2句 ②主体:其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三)质疑析疑:①、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②、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⑶、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②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③“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四)语言特点: (1)准确: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四、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
《伟大的悲剧》 新授课 七年级备课组 2课时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题。
2.抓住文章中描写探险队员的几个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透过这个悲剧,增强学生追逐梦想的信念,培养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人类探求未知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时间 | 课型 | 新授 | 课时 | 2 | |||||
教学 内容 | 30寓言二则 | ||||||||
教学 重点 |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 | ||||||||
教学 难点 | 同上 | ||||||||
教 法 |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 ||||||||
学 法 |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目标 |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 |||||||
能力目标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情感目标 |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发觉、乐滋滋、掩耳盗铃”等词语 | ||||||||
教具准备 | 挂图、生字卡 |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谈话。 (板书课题) 启发学生由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导入,如: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把你喜欢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给同学听,再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 2、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3、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翻开课本读寓言故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事。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 |||||||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第二课时 学习《守株待兔》。读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要重点理解“窜”的意思。可通过“忽然”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有条件的可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读第二自然段要揣摩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读第三自然段可带点嘲笑的口吻。对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实。让学生在表演中劝说种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 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学生夸讲,与评价的语言。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人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从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 |||||||
教 学 教 程 |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 设计意图 | ||||||
1、 补充资料: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形式。 掩耳盗铃:把耳朵捕食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2、《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雕凤凰》、《桃花心本》。通过文章后的“读一读想一想”侧重启发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后记 |
人琴俱亡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通读课文,感受到子猷子敬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 教师组织 | 学生活动 | 备注 |
1 | 以“七步诗”的故事导入,请学生谈谈对兄弟情的看法。 | 听故事,讨论,交流。 | |
2 |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读书中遇到的问题,翻译课文。 | 交流疑难,释疑 | |
3 | “上阵不离亲兄弟,打仗还须父子兵。”分析另一种兄弟情。导入课文,看看文中的兄弟情。 | 交流。 | |
4 | 让学生圈点勾画,对重点语句做标记。 | 学生读文章,给重点语句做标记。 | |
5 | 自由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兄弟之情的句子。 | 思考,圈点勾画。 | |
6 | 组织学生交流。 | 学生交流。 | |
7 | 创设问题情景:既然兄弟情深,为何子敬死了,子猷却“了不悲,都不哭”? | 再读文章,思考讨论。 | |
8 | 组织学生交流。 | 学生交流。 | |
教学反思 |
总 课 题 | 至爱亲情 | 总 课 时 | 1 | 第1课时 | |||
课 题 | 人琴俱亡 | 课型 | 新授 | ||||
教学目标 |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 ||||||
2、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 | |||||||
教学重点 | 目标1 | ||||||
教学难点 | 目标2 | ||||||
教学过程 | 教 学 内 容 | 备课札记 | |||||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
一、 情境导入 老师先请一个同学给你们讲一则《高山流水》的故事(让事先准备好的同学伴着音乐讲)。 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声中还能传出深厚的兄弟情谊,就是今天学习的《人琴俱亡》这篇课文中告诉我们的。 二、课前热身 提问:本文作者是谁?选自哪本书?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课前要求同学们从多种途径查询有关王羲之父子三人以及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情况,课堂上同学们以抢答的形式展开) 明确:作者是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详见“关于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材料。课前可印发给学生。) 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 三、自主学习,疏通词句。 [对话1]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认识的字,请同学写到黑板上,老师归纳补充讲解。 [对话2] 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理解的句子,请同学写到黑板上,师生讨论解答。 [明确]: a.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b.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译: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不哭。 c.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于是痛哭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 倾听音乐,酝酿情感。 举手抢答,营造气氛。 设计一份“错误”作业纸让学生订正。 | ||||||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备课札记 | |||||
四、老师范读课文,再指定两名同学读书,音读准,句读停准。最后学生齐读。 五、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情谊。 1、自由阅读课文,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对文中重点词句做上标记。 2、四边互动 [对话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的?并作简单分析。(本题是让学生细细体会课文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 [明确]学生容易找到并能简单分析的句子:①“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自己已经病得很重,却还关心着弟弟,足见兄弟情深。) ②“恸绝良久”、“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觉得“琴”都亡了,可见兄弟俩是真正的知音、知己,情深意切。 ) [对话2]既然兄弟情深如此,为何作者却说子猷“了不悲”,“都不哭”?那子猷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悼念自敬之死的呢? [明确]因为子猷知道子敬平素喜欢弹琴,想以独特的方式来悼念亡弟,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弦此时仿佛也有了灵性,明白自己的主人已死,弦音也不协调了。子猷真是悲从中来,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悲伤,大叹“人琴俱亡”,失声痛哭。 痛不欲生。 [对话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同学们讨论一下:子猷为什么也死了呢? [明确]关于子猷的死,文章开头已有所交代“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一方面是因为生病;另一方面是因为悲痛过度。到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由于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六、让学生小结内容: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王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七、延伸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兄弟情深的诗文或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共享。 2、补充讲解曹植的《七步诗》: | 小组讨论交流,画出有关句子并作分析。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情,模拟人物语气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后讨论自由回答。 从文中找到依据作答。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七步诗”中另类“兄弟情”。 | ||||||
附:板书设计
(一) 俱病笃 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人琴俱亡 手足情深 取琴弹 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 月余亦卒 板书设计
(二) 人亡 琴亡 不悲 弹琴 子敬先亡 “恸绝” ——手足情深 子猷奔丧 不哭 摔琴
《人琴俱亡》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并能复述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备注 |
1 | 导入,组织学生默读 | 默读课文 | |
2 |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 交流疑难、释疑 | |
3 |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 按要求读课文 | |
教学反思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备注 |
1 |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 看注释疏通文意 | |
2 |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 |
3 | 评价王子猷: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 思考、讨论 | |
4 | 组织交流 |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 |
5 | 创设问题情境:文章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 | 交流 | |
教学反思 |
松鼠
课题 | 松鼠 | 课时 | 第一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任教师 | |||
授课时间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1、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学会理清说明顺序。 3、能尝试有条理并生动地介绍小动物,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关心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 ||||||
重难点 | 重点:学会理清说明顺序。 难点:激发学生关心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 ||||||
教 学 过 程 | 一、导入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学会理清说明顺序。 3、尝试有条理并生动地介绍小动物,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关心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三、展示自学提纲 1、检查字词,疏理文意。 2、你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3、作者为什么说松鼠是“讨人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4、文中的“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语的顺序是否能颠倒?为什么? 四、检查自学情况 1、你能读准并理解以下生字吗? 驯良( xùn 矫健(jiǎo 帽缨(yīng ) 榛子(zhēn)橡栗(lì 蛰伏(zhé) 苔藓( tái xiǎn) 榉实( jǔ) 2、你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驯良:和顺善良。驯:顺服的 矫健:健壮有力。矫:强壮 乖巧:机灵巧妙。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3、你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松鼠 | 讨论补充 记录 | |||||
教 学 过 程 | 4、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总括特点( 1 ) 具体介绍(主) (2~5) 补充说(次)( 6 ) 5、说明的特征是什么:漂亮、驯良、乖巧 6、作者为什么说松鼠是“讨人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文中第一自然段的“漂亮”、“驯良”、“乖巧” 这个顺序是否能颠倒?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六、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松鼠》的作者是 ,法国( )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著作《 》等。 2 作者写松鼠特点时着重从外形着眼,突出 ;从性格上说,突出 ;从行动上讲,突出 。从而使人对松鼠产生一种 之情。 二、阅读思考题 1、第①段总括松鼠三个特点是什么? 2、 作者总括这三个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3、第②段中作者从四个方面描述了松鼠漂亮的形态,分别是哪四个方面? 4、在文中画出突出它们形态漂亮的词语。 5、比较阅读《辞海》 (选做题) 七、课后练习 1、《基础训练》本课练习1、2、3 2、作为说明文,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3、品味分析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4、拓展话题:请你为松鼠保护行动设想一个可行办法。 | 不能。因为三个词语概括了松鼠的三个特点,与下文一一对应,这是按照从外形到习性的顺序写的,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逻辑顺序) 布丰,博物学家,《自然史》 漂亮 驯良 乖巧 喜爱之情 答:1、漂亮、驯良、乖巧 2、答:说明松鼠很讨人喜欢。 3、⑴面容 ⑵身体 ⑶四肢 ⑷尾巴 4、清秀 闪闪有光 矫健 轻快 | |||||
板 书 设 计 | 松鼠 | ||||||
松鼠
课题 | 松鼠 | 课时 | 第二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任教师 | ||
授课时间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1、掌握说明方法的运用。 2、学会品味分析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关心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 |||||
重难点 | 重点:学会品味分析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激发学生关心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 |||||
教 学 过 程 | 一、导入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学会品味分析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4、激发学生关心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三、展示自学提纲 1、作为说明文,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2、品味分析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3、选做题: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句是败笔,你的观点呢? 4、拓展话题:请你为松鼠保护行动设想一个可行性办法。 四、检查学情。 1、说明文的方法:做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 2、品读生动的语言: A、人格化的描写:赋予松鼠人的习性 肖像:清秀的面容 动作:练跑、编扎等 感情:会恨会恼 习性:乖巧、驯良 B、品读准确的语言: 例: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 经常:指大多数时间,而非全部时间都在高处活动。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有人说:说明这只是听说而已,并非亲眼目睹体现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反过来也说明其余内容是他观察所得。 五、课堂总结: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 1、合理清晰的结构; 2、鲜明的事物特征; 3、合理安排顺序 4、准确、生动的语言; 5、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六、课堂练习: 合具体语境,解释并品赏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A.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B.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选做题: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句是败笔,你的观点呢?
拓展话题:请你也来帮助我 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上有些不法分子的捕杀,“讨人喜欢”的小松鼠正面临着生存危机。现在小松鼠想得到你的帮助,请你为松鼠保护行动设想一个可行性办法。 提示:1、发一个倡议书。2、保护松鼠的生长环境。 3、 发行一套松鼠题材的邮票,引起人们对松鼠保护行动的关注。 七、课后作业 1、请你根据自己的保护小动物的方案,拟一条保护小动物的公益标语。 2、现在我们就一展身手,用生动的笔触记下你喜欢的 小动物吧!写一篇300字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一种你喜 欢的小动物。 | 讨论补充 记录 3、败笔 理由:文中松鼠是漂亮、驯良、乖巧的小动物,讨人喜欢,文末这几句与全文基调不符合,而且与保护动物的单元主题不符合。 不是败笔 理由:本文是说明文,这几句话写出了松鼠的用途,加深人们对松鼠的了解、结构严实、介绍完整。况且本文写在200多年前,人们对动物的保护意识还比较模糊。 A、巧用一个“衬”字,把松鼠的小面孔和俏尾巴连成一个漂亮的整体,让人对松鼠的外形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 。 B、该词有三种解释:一是激起,打动;二是触犯;三是碰,撞。文中应取碰、撞的意思,而且程度十分轻微,着实“十分警觉”,这就使人们能具体感知松鼠的机敏与快速反应的能力。 | ||||
板 书 设 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