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案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项脊轩志话题式教案一等奖

项脊轩志话题式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3-06-20 11:25:03

类别:教案一等奖

项脊轩志话题式教案一等奖

1、项脊轩志话题式教案一等奖

项脊轩志只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思念,我们是否也有自己思念的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项脊轩志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难点:

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安排两个课时

预习要求

1.翻译熟读全文。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3.讨论:领会本文的散文艺术之美。

第一课时

1.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很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有《震川文集》四十卷。

归有光是明朝有名的散文家。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

2.翻译全文,注意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词:前辟四窗 内外多置小门 东犬西吠

(2)名词活用作动词:明月半墙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垣墙周庭语未毕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亦遂增胜

4.一词多义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被动句:得不焚

3.介词后置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

省略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使不上漏 读书轩中

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 。在这句话以前写的是

,在这句话以后写的是: 。

2.文章开头对哦的描写有哪些特点: 。经过修葺以后,哦有哪些特点: 。3。作者生活其中,轩前小鸟、月影陪伴,充满诗情画意。

3.第三段重点写 ,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老妪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深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⑤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2.辨析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以“项脊轩”为主,而实际上是以他的家人为主,“项脊轩”仅是一条线索,用来贯穿这一系列琐事的。

项脊轩是作者当年安于清贫奋发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接触交往,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项脊轩作志,也就当然地同作者回顾身世和怀念亲人交融为一体了。文章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往事,或抒发作者的情怀,始终因项脊轩而发。项脊轩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许多看来琐碎散乱的生活片断,一旦用这根红线串连起来,就如同散乱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熠熠闪光的项链,又如杂乱的音符编织成一支优美的乐曲,奏出了激越而和谐的乐音。

(2)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语言清新、凝练是本文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作者注意炼字炼句,既工于状物,又善于叙事抒情,往往熔铸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文章写修葺前的南阁子:“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所百年老屋不蔽风雨,无处安放得下一张书桌,其破败不堪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尘泥用“渗漉”状写, “雨泽”用“下注”形容,何其准确、贴切,一字不能移易。尤其是“顾视”两字,活画出了作者当时狼狈不堪的情状。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则又是一番情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把庭院的寂静、悠闲写得多么生动迷人。而那幅月夜桂影图仅仅十多个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就把读者引进了月白风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境界。这里明月用“半墙”来烘托,桂树以“斑驳”的情影来描绘,清风徐拂用“影动”来状写。作者的笔触细腻、轻灵,语言清丽、凝练,可称得上珠圆玉润,

字字珠玑!

4.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明确答案。

(四)总结、扩展

[总结]

(1)文言知识点。

①一词多义:顾 稍 置 归

②词类活用:雨泽 注 不使 漏 东犬 吠 二世

(2)中心思想。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扩展)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中所叙之事都是极平常、极琐屑的往事,这些琐事、琐谈虽只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下来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的长河中摄取的最动人的镜头。窥一斑而见全豹。它们是生活的浓缩,又是生活的闪光。因此,越是平常,越是琐屑,就越觉得真切动人。前人论文喜欢引《汉书?外戚传》里的一些细碎的情节,其实,《史记》、《汉书》都善于描写细节来增加叙述的生动性。托尔斯泰、高尔基的自传小说,就是这一种写作方法的优秀的例子。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课后练习第一题的阅读提纲,并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一段:写项脊轩本身,先叙来历及原来的样子,然后叙述修茸以后的景色以及自己在轩中的生活。

二段:过渡,从写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三段:(3—4节)往事的回忆。

1,诸父分爨后家中的杂乱情况——家境的破败。

2.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遗事——饱含亲情。

3.项脊轩的变迁。

四段:(末两节)补记——对妻的怀念。

以上就是项脊轩志的教案了,大家看完以后是否也会想起自己已故的亲人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分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赏析一等奖

部编版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一等奖

病梅馆记教案翻译 病梅馆记教案一等奖

劝学教案两课时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孔乙己九年级语文教案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2、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只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思念,我们是否也有自己思念的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项脊轩志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难点:

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安排两个课时

预习要求

1.翻译熟读全文。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3.讨论:领会本文的散文艺术之美。

第一课时

1.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很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有《震川文集》四十卷。

归有光是明朝有名的散文家。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

2.翻译全文,注意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词:前辟四窗 内外多置小门 东犬西吠

(2)名词活用作动词:明月半墙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垣墙周庭语未毕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亦遂增胜

4.一词多义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被动句:得不焚

3.介词后置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

省略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使不上漏 读书轩中

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 。在这句话以前写的是

,在这句话以后写的是: 。

2.文章开头对哦的描写有哪些特点: 。经过修葺以后,哦有哪些特点: 。3。作者生活其中,轩前小鸟、月影陪伴,充满诗情画意。

3.第三段重点写 ,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老妪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深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⑤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2.辨析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以“项脊轩”为主,而实际上是以他的家人为主,“项脊轩”仅是一条线索,用来贯穿这一系列琐事的。

项脊轩是作者当年安于清贫奋发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接触交往,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项脊轩作志,也就当然地同作者回顾身世和怀念亲人交融为一体了。文章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往事,或抒发作者的情怀,始终因项脊轩而发。项脊轩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许多看来琐碎散乱的生活片断,一旦用这根红线串连起来,就如同散乱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熠熠闪光的项链,又如杂乱的音符编织成一支优美的乐曲,奏出了激越而和谐的乐音。

(2)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语言清新、凝练是本文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作者注意炼字炼句,既工于状物,又善于叙事抒情,往往熔铸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文章写修葺前的南阁子:“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所百年老屋不蔽风雨,无处安放得下一张书桌,其破败不堪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尘泥用“渗漉”状写, “雨泽”用“下注”形容,何其准确、贴切,一字不能移易。尤其是“顾视”两字,活画出了作者当时狼狈不堪的情状。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则又是一番情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把庭院的寂静、悠闲写得多么生动迷人。而那幅月夜桂影图仅仅十多个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就把读者引进了月白风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境界。这里明月用“半墙”来烘托,桂树以“斑驳”的情影来描绘,清风徐拂用“影动”来状写。作者的笔触细腻、轻灵,语言清丽、凝练,可称得上珠圆玉润,

字字珠玑!

4.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明确答案。

(四)总结、扩展

[总结]

(1)文言知识点。

①一词多义:顾 稍 置 归

②词类活用:雨泽 注 不使 漏 东犬 吠 二世

(2)中心思想。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扩展)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中所叙之事都是极平常、极琐屑的往事,这些琐事、琐谈虽只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下来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的长河中摄取的最动人的镜头。窥一斑而见全豹。它们是生活的浓缩,又是生活的闪光。因此,越是平常,越是琐屑,就越觉得真切动人。前人论文喜欢引《汉书?外戚传》里的一些细碎的情节,其实,《史记》、《汉书》都善于描写细节来增加叙述的生动性。托尔斯泰、高尔基的自传小说,就是这一种写作方法的优秀的例子。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课后练习第一题的阅读提纲,并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一段:写项脊轩本身,先叙来历及原来的样子,然后叙述修茸以后的景色以及自己在轩中的生活。

二段:过渡,从写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三段:(3—4节)往事的回忆。

1,诸父分爨后家中的杂乱情况——家境的破败。

2.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遗事——饱含亲情。

3.项脊轩的变迁。

四段:(末两节)补记——对妻的怀念。

以上就是项脊轩志的教案了,大家看完以后是否也会想起自己已故的亲人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分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赏析一等奖

部编版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一等奖

病梅馆记教案翻译 病梅馆记教案一等奖

劝学教案两课时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孔乙己九年级语文教案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3、项脊轩志话题式教案

话题一: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是“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学生查找课文)

这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有一个婢女替归家用奶水喂养了两代人,推断上去,也就是归有光的父亲一代和归有光自己一代。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学生查找课文)

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像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学生查找课文)

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学生查找课文)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学生查找课文)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令他伤心呢?

另外,本文的原文在第一部分之后还有一段读来令人伤心的自我解嘲的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中之蛙何异!”

这里说明了归有光对世俗观念的深深的漠视。(教师增补并作分析)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之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学生查找课文)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学生查找课文)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5.相应练习。

学生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完成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真正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路,并进而熟悉原文。

话题二: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1.写作目的:表达自己浓重的悲愁情绪和对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怀念。

2.凭借之物:项脊轩。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4.具体分析。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小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侧之思溢于言之外”。

5.课堂练习。

演板完成课后“练习”四,理解托物寄情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生活细节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4、《项脊轩志》话题教案

项脊轩志——话题式教案

话题一: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是“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学生查找课文)

这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有一个婢女替归家用奶水喂养了两代人,推断上去,也就是归有光的父亲一代和归有光自己一代。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学生查找课文)

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像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学生查找课文)

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学生查找课文)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学生查找课文)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令他伤心呢?

另外,本文的原文在第一部分之后还有一段读来令人伤心的自我解嘲的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中之蛙何异!”

这里说明了归有光对世俗观念的深深的漠视。(教师增补并作分析)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之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学生查找课文)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学生查找课文)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5.相应练习。

学生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完成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真正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路,并进而熟悉原文。

话题二: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1.写作目的:表达自己浓重的悲愁情绪和对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怀念。

2.凭借之物:项脊轩。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4.具体分析。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小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侧之思溢于言之外”。

5.课堂练习。

演板完成课后“练习”四,理解托物寄情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生活细节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5、项脊轩志教学教案

 

 

个性 实用 诵读品赏兼顾基础知识

 

项脊轩志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理解并背诵第一段。

 

能力要求:能利用所学知识、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背诵课文,教师可依据文段的内容和句式的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学法指导:在背诵中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学生有人喊还有项脊轩,教师回应)对,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2-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命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来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无奈,后来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学生称之为震川先生。到60岁他才中了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40卷。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可为代表。

 

 

 

三 解题: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曾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乃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四 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解决字音问题。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冥然( )老妪( )先妣( )

 

呱呱( )象笏( )长号( )扃牖( )凭几( )偃仰( )瞻顾( )

 

 

五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点拨个别字音及断句。

 

六 结合注释自读自译课文第一段。

 

找学生翻译第一段,教师点拨,强调相关知识点。

 

 

 

下 名次作状语 向下 上 名次作状语 从上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

 

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胜 沛公不胜杯杓 (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何可胜道也哉 (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

 

 

 

方丈:一丈见方 垣墙:名次作动词,砌上垣墙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 )

 

 

 

七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

 

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最后一句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诵。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背诵中首先要抓住修葺前后轩的特点,即由小、破、暗到亮、雅、静,因为这六个字串起了几乎整个第一段。

 

另外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教师可作示范背诵。)

 

 

 

八 小结

 

第一段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段用喜字贯穿。

 

 

 

项脊轩志 第二课时

 

马新桥

 

教学目标:掌握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要求: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理解课文2、3、4段并背诵。

 

 

 

学法指导:理清思路,把握情感,随堂背诵。

 

 

 

教学步骤:

 

 

 

一 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并集体背诵。

 

 

 

二 检查课后练习二的完成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 学习第2、3、4段

 

基础知识梳理

 

学生自读自译,教师点拨,强调如下内容:

 

 

 

重要实词 虚词 词语

 

逾:越过 而:你 乳:名作动 用乳汁喂养 兹:这里 若:你 竟:全 、整 类:像 比:及、等到 效:用作动词,得到效果 禁:忍住 得:能够 大母:祖母

 

往往:古义,到处 今义,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呱呱:gū 小儿哭泣 guā象声词,形容鸭子 、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

 

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 曰母、 曰妻,死曰考、 曰妣 、曰嫔。

 

 

 

一词多义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然 沛公然其计,从之 凡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杂然相许 巨是凡人

 

然自后余多在外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 凡再变矣

 

后秦击赵者再

 

 

 

特殊句式:

 

1 儿寒乎?欲食乎?

 

2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四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背诵。

 

 

 

课文得第2、3两段叙写项脊轩得变迁,回忆母亲祖母的往事,用悲字贯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 第三段可以分为三层

 

 

 

1 先是……凡再变矣。

 

2 家有老妪……余泣,妪亦泣。

 

3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

 

 

 

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第三层回忆和祖母的往事,回忆中对光阴易逝、有负亲人所望有着感慨,是悲之深化。

 

 

 

因此,指导背诵时,首先抓住本段的三层内容,结合内容上的特点,语言方面的特色,感情上与学生的贴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背诵。

 

 

 

第四段的背诵比较容易把握,在此不再赘言。

 

 

 

学生反复诵读,教师从容指点,引导背诵,示范背诵,学生试背,集体背诵。

 

 

 

五 补充课文第四段省略的内容,是文章更加完整,以便更深入的体味作者的情感。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是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教师点拨学生翻译。

 

 

 

这段议论中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加以感叹之词,和盘托出自己不得志的感慨。

 

 

 

作业:

 

1 背诵2、3、4三段。

 

2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3 预习最后两段

 

 

 

 

 

 

 

项脊轩志 第三课时

 

 

 

马新桥

 

 

 

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课文,体味其中或喜或悲的感情。

 

 

 

能力要求:培养理解、领悟、欣赏、评价古代散文的能力。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作者善于捕捉生活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体味。

 

学法指导:梳理全文思路,领会作者情感,把握写作特点,欣赏朴实文风。

 

 

 

教学步骤:

 

 

 

一 检查背诵情况,单人背,集体背相结合。

 

 

 

二 检查词类活用掌握情况。

 

 

 

1 雨泽下注 下 名次作状语 向下

 

2 使不上漏 上 名词作状语 从上

 

3 东犬西吠 西 名词作状语 向西

 

4 乳二世 乳 名次作动词 用乳汁喂养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 名词

 

6、《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学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难点:

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安排两个课时

预习要求

1. 翻译熟读全文。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3.讨论:领会本文的散文艺术之美。

第一课时

1.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很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有《震川文集》四十卷。

归有光是明朝有名的散文家。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

2.翻译全文,注意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词:前辟四窗 内外多置小门 东犬西吠

(2)名词活用作动词:明月半墙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垣墙周庭语未毕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亦遂增胜

4.一词多义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被动句:得不焚

3.介词后置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

省略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使不上漏 读书轩中

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 。在这句话以前写的是

,在这句话以后写的是: 。

2.文章开头对哦的描写有哪些特点: 。经过修葺以后,哦有哪些特点: 。3。作者生活其中,轩前小鸟、月影陪伴,充满诗情画意。

3.第三段重点写 ,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老妪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深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⑤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2.辨析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以“项脊轩”为主,而实际上是以他的家人为主,“项脊轩”仅是一条线索,用来贯穿这一系列琐事的。

项脊轩是作者当年安于清贫奋发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接触交往,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项脊轩作志,也就当然地同作者回顾身世和怀念亲人交融为一体了。文章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往事,或抒发作者的情怀,始终因项脊轩而发。项脊轩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许多看来琐碎散乱的生活片断,一旦用这根红线串连起来,就如同散乱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熠熠闪光的项链,又如杂乱的音符编织成一支优美的乐曲,奏出了激越而和谐的乐音。

(2)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语言清新、凝练是本文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作者注意炼字炼句,既工于状物,又善于叙事抒情,往往熔铸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文章写修葺前的南阁子:“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所百年老屋不蔽风雨,无处安放得下一张书桌,其破败不堪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尘泥用“渗漉”状写, “雨泽”用“下注”形容,何其准确、贴切,一字不能移易。尤其是“顾视”两字,活画出了作者当时狼狈不堪的情状。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则又是一番情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把庭院的寂静、悠闲写得多么生动迷人。而那幅月夜桂影图仅仅十多个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就把读者引进了月白风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境界。这里明月用“半墙”来烘托,桂树以“斑驳”的情影来描绘,清风徐拂用“影动”来状写。作者的笔触细腻、轻灵,语言清丽、凝练,可称得上珠圆玉润,

字字珠玑!

4.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明确答案。

(四)总结、扩展

[总结]

(1)文言知识点。

①一词多义:顾 稍 置 归

②词类活用:雨泽 注 不使 漏 东犬 吠 二世

(2)中心思想。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扩展)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中所叙之事都是极平常、极琐屑的往事,这些琐事、琐谈虽只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下来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的长河中摄取的最动人的镜头。窥一斑而见全豹。它们是生活的浓缩,又是生活的闪光。因此,越是平常,越是琐屑,就越觉得真切动人。前人论文喜欢引《汉书外戚传》里的一些细碎的情节,其实,《史记》、《汉书》都善于描写细节来增加叙述的生动性。托尔斯泰、高尔基的自传小说,就是这一种写作方法的优秀的例子。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课后练习第一题的阅读提纲,并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一段:写项脊轩本身,先叙来历及原来的样子,然后叙述修茸以后的景色以及自己在轩中的生活。

二段:过渡,从写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三段:(3—4节)往事的回忆。

1,诸父分爨后家中的杂乱情况——家境的破败。

2.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遗事——饱含亲情。

3.项脊轩的变迁。

四段:(末两节)补记——对妻的怀念

7、《项脊轩志》教案

《项 脊 轩 志》教 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⒈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⒉研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

⒉《项脊轩志》简介

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自然段

⒈教师示范读课文

⒉学生初读课文

⒊出示生字词

尘泥渗漉shèn lù 余稍微修葺qì

旧时栏楯 shǔn 偃仰啸歌 yǎn

冥然兀坐 wù 万籁有声 lài

⒋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重点词句:

注意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 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

② 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伸为修房屋。

③ 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砌下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

④ 亦遂增胜:胜,光彩,美观。

⑤ 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

⑥ 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 曳的样子。

⒌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⑴问: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⑵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

⑶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泠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

⑷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

⑸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点?作者的情怀怎样?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的小屋有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⑹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

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

⑺小结本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本段写作者的“喜”,为略写,具体内容如下:喜(略)1、祖传老屋 2、整旧若新 3、环境宜人 4、自得其乐

⑻教师范背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背。

四、课堂练习

翻译下列语句。

⒈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⒊明月半墙,桂影斑斑,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整体感知,诵读全文,重点研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对“旧南阁子”的深情,以及作者亲手修缮、身处其中的自得其乐之情,使读者也随之陶醉于清静幽雅、鸟语花香的可喜之境中。

六、布置作业

⒈熟背第一自然段。

⒉完成练习题一、二中的相关内容。

⒊预习后面文段。

第二课时

8、《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进一步巩固文言句式知识

3.熟读并翻译课文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诵读全文,重在朗读,培养语感,整体大概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诵读1——4段,重在翻译

第三课时诵读5——10段,重在翻译

第三课时诵读全文,重在理解烈士的“情”和“革命理想”,学习烈士崇高的精神境界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①辛亥革命先驱者林觉民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林觉民(1887-1911)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1907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

②伟人也有美丽感人的丈夫柔情

(《与妻书》摘抄)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棲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③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灵魂

(《与妻书》摘抄)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二、指导朗读:

1、 教师领读

2、 学生齐读

3、 教师直译全文,并提示个别重要的字词、句式和修辞

4、 内容概括:

①忍悲以此书与爱妻陈意映诀别

②至爱爱妻陈意映之情推及以天下人为念,决心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③一忆往事(夫妻情话),表达不忍“以汝之弱,不能禁失吾之悲”,“宁请汝先死”,自担其悲的至爱之情

④二忆往事(初婚情好、爱妻近况),表达“余心之悲”“吾真不能忘汝”的死别深情

⑤⑥愤激面对“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的现状,表达慷慨赴死的决心;立下遗嘱,表达望子“以父志为志”的殷切情怀

⑦希望“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劝慰妻子“不必以无侣悲”

⑧⑨⑩概括段意答案:信末表达“吾爱汝至”深情,临别嘱托“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感情伤恸,决心坚定。

三、作业:

① 熟读全文

② 参考注释,课下完成“练习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指导学生读译课文1——4段

① 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② 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翻译)

③ 诵读1——4段,选出你最感动的语段:

…………………

文言知识归纳:

(参见“课堂练习卷”)

三、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语段

2、 翻译1——4段(在“课堂练习卷”上)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指导学生读译课文5——10段

④ 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⑤ 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翻译)

⑥ 诵读5——10段,选出你最感动的语段:

…………………

文言知识归纳:

(参见“课堂练习卷”)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语段

2、翻译5——10段(在“课堂练习卷”上)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归纳、拓展。

1、内容概括:

①忍悲以此书与爱妻陈意映诀别

②至爱爱妻陈意映之情推及以天下人为念,决心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③一忆往事(夫妻情话),表达不忍“以汝之弱,不能禁失吾之悲”,“宁请汝先死”,自担其悲的至爱之情

④二忆往事(初婚情好、爱妻近况),表达“余心之悲”“吾真不能忘汝”的死别深情

⑤⑥愤激面对“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的现状,表达慷慨赴死的决心;立下遗嘱,表达望子“以父志为志”的殷切情怀

⑦希望“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劝慰妻子“不必以无侣悲”

⑧⑨⑩概括段意答案:信末表达“吾爱汝至”深情,临别嘱托“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感情伤恸,决心坚定。

2、感人语段摘抄:

3、扩展阅读

《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附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诵读全文

3、扩展阅读《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

附录:

1、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林觉民·与妻书》课堂练习卷(见“中学试卷网——语文——高一”)

2、(扩展阅读)

慕毅飞: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

来源: 新华网

这是一件发生在林觉民故乡福州的事件,一个省会城市,为了改建一个公园,毁掉了一座据说已经不甚美观的林觉民塑像。两年来,塑像的残部,一直废弃在一座公厕旁的杂草丛中,“塑像的脸部完好,目光坚毅地看着前方;而它的胸膛以下的地方则被烧出一个空洞,空洞里是烂树叶、荔枝壳等一些废弃物(7月18日新华网)”。而“因为上厕所要花3角钱,所以许多人把小便拉在烈士塑像上”(7月16日《海峡都市报》)。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叫人羞愧难言的?林觉民,这位24岁为辛亥革命献身的黄花岗烈士,他那荡气回肠的《与妻书》,凡读过高中的人都不会忘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就是他临刑前留给世人的肺腑之言。他“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家庭的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了……后人拿什么来记念他?特别是烈士故乡的福州人,用什么来表达应有的敬意呢?

花草树木是美的,但先驱的精神和灵魂应该更美;想不到福州的公园却容不下他,一个“水文化”的城市雕塑,就有十足的理由取代了烈士的塑像。少一个塑像,并不会削弱烈士的伟大;真正的丰碑,留在青史里,矗在后人的记忆中。要拆就好好地拆,何止于毁而弃之,且弃在公厕旁的乱草中?斯人已逝,音容犹在,如此糟贱,记念没了,只剩下亵渎!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不堪入目的一幕,竟能在福州延续了整整两年。两年来,有多少福州人经过这里,他们何至于什么感觉都没有?更有甚者,是谁,把自己的良知与血性,都混在了污辱先驱的垃圾与便溲中。最后,是一个退休工人向媒体作了通报。此前,决定拆毁塑像的领导呢?指挥公园改建的干部呢?此后,负责环境卫生与城市管理的人员呢?他们的良知与血性都到哪里去了?

鲁迅去世时,郁达夫愤而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令人羞愧的是,郁达夫要是掉转头来,看到了毁弃在乱草丛中的林觉民塑像,他今天又会怎么说呢?

9、《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 落实文言知识:迨、逾、凡、乳、所、类、比、效、殆、归、制……

2、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3、 学习作者融真情于生活细节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平淡质朴却动人心扉的语言艺术。

4、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

2、诵读课文

3、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1、 关于归有光(投影)

明代散文家、字号、经历、成就

2、 题目:

志:记,文体,记叙事物、抒发感情。如:《三国志》、《寒花葬志》。

项脊轩:作者书斋名,一说“项脊”乃方寸之地,言其小;一说作者之祖尝居苏州项脊泾,以此为书斋名,有追宗怀远之意。

三、诵读全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投影)

四、读懂文意

1、结合注释,逐节疏通字词(自主梳理,疑问处勾画、讨论)

2、学生质疑,集体解决疑难

3、老师落实重点字词句(投影)

五、布置作业

《创新方案》P35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解读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重点字词句抽查

二、梳理结构,理清思路

1、 问:不知大家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本文结构上的独特之处,这篇文章是否是同一个时期写的?哪里可以发现?

明确: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可知文章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2、 问:文章两部分之间相隔多少年?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明确:13年,“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

3、 问:文章是如何把跨越十三年之久的人和事贯穿在一起的呢?也就是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项脊轩

4、 问:这两部分与项脊轩各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正文写了项脊轩的修葺以及与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借物忆人;补记写亡妻与我在项脊轩的生活及亡妻所植枇杷树,睹物思人。

5、 板书文章结构:

借物——项脊轩

正文 借物忆人 诸父

13 项 忆人 先妣

年 脊 先大母

轩 睹物——枇杷树

补记 睹物思人

思人——亡妻

三、品读内容,理解情感

(一)研读第一节,品味“喜”

1、 问:作者笔下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呢?

明确: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2、问:经过一番修葺,项脊轩有了怎样的新面貌?

明确: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雅——“兰桂竹木”“借书满架”

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3、问:作者为我们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作者的心情如何?

明确:“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集体朗读)

虽然物质上简陋,但作者的心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喜。

(二)研读第二、三节,品味“悲”

过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项脊轩虽小,但作者在此读书,精神生活充实,自得其乐,是否项脊轩内只有喜乐的回忆?文中哪句话提示情感的过渡?(“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问:第一件可悲之事是什么?作者用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诸父异爨。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不过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2、 问:大家庭四分五裂,人情淡漠,让作者叹息,而回想阴阳两隔的至亲更是悲痛,作者

想起了他的母亲。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①慈母。“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叩”字轻柔,话语关切。

②仁厚的主子。“妪,先大母婢……先妣抚之甚厚”“某所,而母立于兹”,家中老妪对母亲念念不忘,母亲待人仁厚可见一斑。

总结:归有光八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也只能凭借家中老妪的转述,一个“泣”字传达出一个幼年丧母之人内心的创痛。

3、问: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用现代汉语转述一遍,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

明确: ①“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的话既有对孙子的疼爱,又带着对孙子的表扬,语气亲切自然,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怜爱。

②“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提问:请问能否把“阖”字改成“关”字?还有这话为什么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明确:不能把“阖”字改成“关”字,“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说明祖母怕打扰孙子用功。这话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是因为怕给孙子太大的压力,孙子已经很用功了;写老祖母喃喃自语,更表现她的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一句话进一步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期望和鼓励。

总结: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一个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又充满期待的老祖母形象写得淋漓尽致。

4、问:祖母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作者这时“长号不自禁”,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补充: 实际上,原来的归家在当地非常出名,是个大富户,到了归有光一代,家族已经败落得不成样子了。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县令。归有光写《项脊轩志》时只有18岁,大家清楚了吗?归有光为何长号不自禁?)

明确: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6、 板书总结:

借物——项脊轩 小 漏 暗 亮 雅 静 喜

正文 借物忆人 诸父分家 悲

13 项 忆人 先妣养育 泣

年 脊 先大母教诲 号

轩 睹物——枇杷树

补记 睹物思人

思人——亡妻

四、布置作业

《创新方案》P36第二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研习补记部分,品味情感

2、 总结写作手法,领略语言艺术

3、 总结全文文言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正文内容回顾:项脊轩中的喜与悲

二、研习补记分,体味夫妻情深

1、 欣赏电视散文《情归项脊轩》片断。

2、 指名学生读4、5节

3、 问:作者回忆了妻子的哪两件事?他与妻子一起生活了六年,为何单挑这两件小事回

忆?

两件事: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妻子转述诸小妹语

原因:①这两件事都与项脊轩有关;

②这两件事足见夫妻恩爱,难以忘怀——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妻子在轩中凭几学书,夫唱妇随,温馨和睦;诸小妹之问可见妻子时常提起阁子及阁中之人,足见夫妻情深

4、问:如此恩爱的一对夫妻,如此美满幸福的生活,却转瞬即逝,作者是怎样的心境?文中哪里可以体会出他的心境?

明确:沉痛

①:室坏不修——妻子去世,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②:亭有枇杷树——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睹物思人,痛何以堪!

7、 问:补记部分与前文相比,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以乐写悲,以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

②今昔对比,亡妻手植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物在人亡,今不如昔;以景语作结,含蓄内敛。

⑥教师补充、深化:树长!人亡!物是!人非!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但却“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归有光以一棵枇杷树作结,却写出了足以令人动容的悲哀,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结尾。

三、讨论总结写作手法、艺术特色

师总结:

1、 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

2、 哀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生举例分析:

如:从“东犬西吠”这个词来看家庭状况。在第二段中写道“多可喜,亦多可悲”,……多可悲之事就是通过描写家庭的破败来描写的,而“东犬西吠”包含了作者凄凉破碎的心情。暗示了前面提到的“诸父异爨”以此不和睦的情景。先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已经被紧张的隔阂所代替了。这样就表现出作者的一种非常悲伤的心情。

四、熟读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五、布置作业

10、《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唐宋派”

⒉介绍“项脊轩”

“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⒊介绍文体“志”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质疑解难

⒉知识点归纳

⒊编写结构提纲

明确:第一部分(1~4节):主体(18岁作)

第二部分(5~6节):补记(35岁左右作)

⒋思考: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

四、具体分析

㈠析“可喜”

⒈作者写了哪些“可喜”之事?

明确: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

喜〈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

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

⒉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明确:

狭小明亮

破旧←-前―修葺-后-→幽雅

阴暗安静

※本节既然是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

明确:渲染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为写“可喜”作反衬,说明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⒊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

明确:①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

②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和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

⒋齐读、小结

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主客观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与意境,但作者着意处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的写“悲”。

㈡析“可悲”

⒈作者写了哪些“可悲”之事?主要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诸父异爨

母亲早逝

悲〈祖母厚望〉细节(白描)

妻逝无聊

⒉明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评归有光的文章:“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感动读者,正是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特色。请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对哪些细节描写体会最深。

明确:

人物 细节描写 人物特点 作者感情

诸父 东犬西吠…

鸡栖与庭 兄弟隔膜

天伦不再 家道败落

无限感慨

母亲 叩门扉曰 关怀爱抚 母爱难忘

【“余泣”】

祖母 阖门持笏 关怀怜

爱期待 遗教难忘

【“长号不自禁”】

妻子 问古事∕学书 快乐真挚 恩爱难忘

【“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穿插名家评价: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林纾

⒊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欢愉惨恻”的情感。

⒋小结

作者围绕项脊轩,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追念母亲祖母妻子,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清梅曾亮评:“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五、归纳写作特色

选取生活琐事,撷取典型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感情。

六、全文归纳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寄情,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明末清初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评:“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11、高二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2.体会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作家作品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

补充注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课后练习二、三。

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二、讲读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三、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讲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

2.学生默读课文第3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教师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5.分析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大母”的话;另一名同学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6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6段。

小结:以上6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布置作业

1. 课后练习题一。

2. 背诵全文。

12、《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第一课时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

2.《项脊轩志》简介

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项脊轩”图片投影。并播放配乐朗读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跟录音带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字音、断句,读出语气。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尘泥渗漉shēn lù 余稍微修葺qì

旧时栏楣shǔn 偃仰啸歌 yǎn

冥然兀坐wù 万籁有声lài

4.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

②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

③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

④亦遂增胜:胜,光彩,美观。

⑤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

⑥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

5.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1)问: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2)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

(3)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

(4)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

(5)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作者的情怀怎样?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小屋具有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6)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

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

(7)小结本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本段写作者的“喜”,为略写,具体内容如下:


(8)教师范背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并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二、研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一位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读、自译第二自然段,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3.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

(2)第三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共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三件事,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共出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

(3)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

(4)本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和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明确: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为一体。

4.小结第二、三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5.教师范背第二、三自然段。

6.学生分组,比赛背诵情况。

三、研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自译第四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读音或意义。

(1)轩东故尝为厨 故,副词,以前

(2)余扃牖而居 jiōng yǒu

(2)久之 之,衬音助词。无实义 (4)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词,凭借

(5)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

3.问: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4.教师引导学生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1.全段共分几层?概括各层大意。

2.本文记叙感情的脉络十分清楚,文段在“多可悲”的统摄下,叙述家境日下时,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客观的记述,寄寓了深长的感叹。而在回忆先母,说明母爱难忘时,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这时虽情动于衷,不过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再后面回忆祖母,说明对遗教的不忘时,就“______”了,情如潮水,奔泻而出。

参考答案:

1.分三层,先写家业衰落变迁。次写对母亲的回忆,三写对祖母的怀念。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

(二)下面文段是原文中的第五段,本文选入时已删去,现补出来,读一读,完成文后各题。

项脊生①曰:“蜀清守母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

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③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④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注:①项脊生:归有光自称。

②“蜀清守母穴”句:古代四川有个妇女叫清,她丈夫发现了一个产丹砂的矿穴,开采后获得巨利。丈夫死后,清继夫业,别人不敢侵犯。秦始皇后来为她筑了一个“女怀清台”,以示表彰,事见《史记·货殖列传》。

③昧昧:不明,即名声未显于天下。

④区区:小的意思。

⑤扬眉瞬目:扬眉眨眼。形容得意时的情状。

⑥谓有奇景:认为小屋中自有不平凡的景物。谓,认为。

思考题:

(1)两处用典,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作者自比“坎井之蛙”有何意图?

(3)为何选入课本时被删去?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蜀清和诸葛两个典故,隐隐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虽然目前寂寂无名,但如辛勤耕耘,或许会像蜀清和诸葛孔明一样得到重用。

(2)身居陋室而自谓发现奇景,夹杂着作者自嘲、自叹和自尊的情感。自比“坎井之蛙”也表现出了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3)本段文字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故被删去。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写与轩有关的人和事,重点描写了作者的“亦多可悲”之情,虽为日常琐事,却情真意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读之而动容落泪,“事细而情深”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六、布置作业

1.熟背二至四自然段。

2.预习最后两小节文字,并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赏析本文最后两节文字。

2.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1.个人单独背诵二至四段。

2.分小组,互相监督背诵。

3.抽查最后两节的背诵。

二、品读最后两节,体悟作者念妻的哀思

1.齐读最后两段。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5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

明确:“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但音容笑貌尽现,可见妻子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

②第一个片断的描写,两个虚词“或”与“时”,有何妙用?

明确:一个“时”表明经常,两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感情。

③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明确: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那份情感宣泄而出。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的窄小破旧,但作者却兴趣盎然,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其中。

3.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

明确:文章的结尾。托物抒情。睹物伤怀,物是人非。虽没有一个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诚挚感人。看到枇杷树,并突出是妻当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欢聚。项脊轩的欢声笑语,妻子的喁喁私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但这一切终是虚幻。物还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怅惘之情。结尾虽只一句话,却将归有光的全部由回忆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确实是惨恻隽永。感人肺腑。

4.齐背第五、六自然段。

三、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拨:

可以从文章分散的材料组织方面、抒情技法方面、细节描写等方面去分析。

3.明确特色。

(1)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情线不断,形散神聚。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对于幼年的事情并非记得,是用乳汁喂养了归家两代人的老妪帮助他忆先母的。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印象。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②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人至不去”,这一段描写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③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a.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b.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c.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官宦之家;另一方,归家已衰败和离析。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不令他伤心呢?

④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又怎能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总之,一根亲情线,无限的伤痛,贯穿文章始末。

(2)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借景言事抒情,托物寓情。

文中写景、叙事、描物都与一个“情”字关联。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一一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伯父分家——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落,抒发怀念母亲、追忆祖母的深情。

四次遭火——以往殆有神护,而今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处处不明写情,却满纸抒情淋漓,使人感慨万千。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表”。

(3)毕肖的神情,感人的细节——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母亲最感人的细节是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老妪的转述,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动作,一句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还有祖母的关怀疼爱、勉励期待,三言两语,感人至深,历久不忘。


教案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