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3 20:46:03
类别: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一等奖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培养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减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具有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等。
四、教材重点: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材难点:
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
六、教学进度表。
初三级语文科进度表科任老师:刘绍普2003.9
周内容课时数
1《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和经验》《谈骨气》5
2《想和做》《哨子》《灰姑娘的时钟》5
3第一单元作文检测 4
4《怀疑与学问》 《发问的精神》4
5《论求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
6《事物的正确答案一止一个》第二单元作文 检测5
7《始得西山宴游记》 《醉翁亭记》6
8《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4
9《诗词五首》第五单元作文 检测6
10复习 中考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短文两篇》5
12《<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4
13《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第三单元作文 检测5
14《故乡》《我的叔叔于勒》6
15《麦琪的礼物》《范进中举》4
16《不朽的失眠》第四单元作文检测5
17《二章》《岳阳楼记》6
18《越巫》《三则》4
19《诗词五首》第六单元作文 检测5
20复习检测
21复习期考
22期考
1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江泽民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2、理解有关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概括性非常强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阅读《议论文的阅读》
2、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议论文的阅读》
2、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生阅读《议论文的阅读》,完成下面问题。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2、论点是作者对,是议论文的。
3、论据是,有和两种基本形式。
4、论证是和,是和之间的。常见的论证方法有、、、、。论证方式常见的有、、三种。
5、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
6、议论文的语言主要特点是、。
二、引入新课:
学习《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揭示课题,简介时代背景。这篇文章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节选部分。《讲话》全文共四个部分。本文是第一部分。此次讲话具有重大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前提下提出的,是党建工作的新目标,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建的伟大纲领。在世纪之交,为中国的改革道路指明了方向。《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三、讲授新课:
导读,整体感知。
1、课文开头指出:人民总是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按照作者的观点,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表现中国人民最终找到的真理是什么?
2、课文中写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是哪些自然段?用双竖线划分出两个层次。
3、课文中精炼地概括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基本经验的是第自然段,这一段总领下文第至自然段,其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性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有哪些?取得了哪些基本经验?
二、引入新课:重点讲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三、讲授新课:
(一)阅读第七自然段。
1、解释词语。
峥嵘逶迤磅礴雄浑积贫积弱
2、本段话运用什么事实证明了什么论点?
3、本段话主要运用了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4、最后一句的“这”指代什么?本句中的“最基本最重要”能否删除?为什么?
◎练习中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及语言特点的知识。
(二)了解全文结构,掌握议论文的结构知识。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掌握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江泽民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指什么?
二、引入新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三、讲授新课:
(一)阅读课文倒数第3段,完成下列问题。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血肉联系”比喻什么?
4、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什么?
(二)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在选文相应的括号内填入下列词语。崭露头脚焕然一新截然不同应运而生
2、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
3、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4、选文中加点的字“此”指什么?
5、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冲破”改为“冲过”好不好?为什么?
6、后一段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参考答案:1、崭露头脚、应运而生、截然不同、焕然一新。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3、对比论证。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5、不好。“冲破”指难关上的某一段被突破,突出了革命力量的势不可挡;“冲过”不能准确地表达这种意思。6、对比论证。
2谈骨气
教学要求:
1、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2、议论文中的记叙。
3、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议论文中的记叙。
教学难点:议论文中的记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通读全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论据的类型。论证方法。
二、引入新课:
揭示新课,解释题目。
题目揭示了议论的范围内容。
作者是吴晗,历史学家。
三、讲授新课:
(一)简介时代背景。(教学用书P8)
(二)学生主朗读全文,完成练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2、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3、文中引用孟子的话对“骨气”的含义作了阐释,这句话是哪一句?
4、概括本文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
◎练习考查了论点、结构、表达方式等内容。
板书: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理解“阅读提示”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复述三个小故事。
二、引入新课:
这节课主要分析课文内容,重点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三、讲授新课: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开头提出论点,其作用是什么?
2、引用孟子的话起什么作用?
3、“我们中国人”中“我们”或“中国人”能否删掉?为什么?
(二)学习么二部分。
1、文天祥的事例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2、穷人的事例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3、写出穷人事例的六要素。
4、闻一多的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5、“的高度赞扬了他表现了我们民族英雄气概”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
6、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练习主要考查了议论文的记叙的运用的知识和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一、二、三题。
3想和做
胡绳
教学要求:
1、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理解本文的结构。
3、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议论文的论点的提出方式。
二、引入新课:解释题目。并列短语,强调了想和做的关系。
三、讲授新课:
(一)释词:
滔滔不绝埋头苦干投机取巧劳而无力
(二)初读课文:
1、给课文分段,写出提纲。
2、课文第1段(A详写B略写)了只会,
而不会的表现,对这种人作者的态度是;第2段(A详写B略写)了只会,而不会的表现,对这种人作者的态度是。
3、课文中区别“人”与“牛马”的不同的关键词语是:人会,牛马只会;其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叫。
4、文章第段归纳了中心论点,是。
5、文中有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这句话是。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是。
二、引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讲授新课: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在第1段中,如果只保留“空想”这个词而把“凭空”一词和“空话”中的“空”删支,行不行?为什么?
□这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脱离了实践的想只能是凭空的,说话自然也是空话。
2、埋头苦干不动脑筋的做法为什么不值得赞美?
3、学游泳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举例子说明道理?
4、挑选几名虽用功但成绩不好的学生谈体会。找出文中的照应文字。
5、说说文章的分析议论的重点。
6、本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第二、三题。
6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教学目的:
1、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掌握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论证的方法与层次结构。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1、了解作者简历与论题的关系。
题目是用一个并列短语作标题,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难道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的精神吗?
作者的简历。
2、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
根据议论文的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填写表格。
中心论点:
1、怀疑是——(1)对于传说,(论证)
分论点:(2)不论对于——。(论证)
2、怀疑是——(论证)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二、讲解课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
2、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道理、引证、比喻、对比。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和道理论证。)
3、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的例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如,第4段中“我们听说中国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的话?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双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会飞动的虫子?有什么科学根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用这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怀疑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
又如:第6段中,为了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举了清代学者戴震的事例,说他幼时善疑,先是向塾师提出两个问题,塾师回答后,他又发疑问,足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4、举出文中抽用的道理论证的例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例如,课文开头用了和颐、张载的话,用他们的言论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令人信服。
又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
5、谈谈文中思维严谨、关于分析事理的特点。
如:作者曾把怀疑分析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进一步论证怀疑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时,又把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作者通过举例、正反说理,使内容阐述得精辟入理,无懈可击。
三、课堂练习。
1、什么叫“怀疑精神”?他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
2、课末练习P35——37。
7发问的精神
教学目的:
1、理解“发问”在求知、明理、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性。
2、巩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说理逐层递进的论证方法的理解。
3、学习层次清晰、顺序前后照应、语言表达周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文地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事例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
2、分析课文前半部分。
教学过程:
一、正音:滚沸()释迦牟()尼潜()修典籍()
二、朗读课文。
检查划分段落的情况:
第一部分(1——3)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说起,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用举例的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三部分(10——14)用讲道理论证方法再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三、讲解课文。
1、本文的论点与论题有佬关系?
论题“发问的精神”是针对全文提出的,为要论证其正确,真实可靠,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引出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加以论证,强调了发问的重要性,要能发问,勤发问。
2、文中第二部分中列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论证正面论点?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因好问缍取得伟大的成就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
在举例前,作者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在举例后,作者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呼应论点。做到了论据与论点一致,上下文衔接自然。
3、在语言表达上,课文第9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而不写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
这关系到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这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谨、周密。
四、练习:
《掌握语文》中的有关内容及预习提示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三、讲解课文。
提出问题:
1、课文第二部分提出了怎样的反面观点?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
明确:提出了“知识和道理,……何必多问?的反面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讲道理论证的。
2、概括这三个方面道理论证的内容。
第一步,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前进。
其次,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成对的、真的。
第三,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方面更有把握。
以上三个方面从不同侧面逐层深入分析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更进一步论证论题的真实性。
3、课文结束段在写法有什么特点?
一是连续使用了三个反问句,一气呵成,语势强烈,明显地表达式了否定的意思;二是又一次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你万不可忘记了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呼应了第2、3自然段,呼应了论题。
四、小结:写作特点
本文采用了正反论证相结合论证论点的方法,多次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作文训练
短文学会写提纲
一、理解知识短文《学会写提纲》的内容。
1、阅读短文,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写议论文应该从提纲练起?编写议论文的提纲要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写提纲有哪几点基本要求?
2、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怎样的?
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议论文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
(1)主体部分并列式(《谈骨气》)
开头提出论点
主体进行论证人首先、其次、再次
结尾总结深化论点
(2)主体部分层进式(《怀疑与学问》)
开头提出论点
主体进行论证一层、二层、三层(层层递进,一般是解决什么是……,为什么是……,怎样解决等几个问题。)
结尾总结深化论点
(3)主体部分对比式
开头提出论点
主体进行论证正说,反说(形成对比)
结尾总结深化论点
3、编写议论文提纲要注意的问题。
(1)理清思路
(2)理清文路。
(3)防止过于简单化,立提纲的过程,就是构思谋篇的过程。
二、作文指导:
1、作文题目:
(1)依照《怀疑与学问》一文,拟一份议论文的写作提纲:《----和----》。
(2)拟一份议论文的写作提纲《谈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2、目的和要求。
3、提示:先仔细读一读作文参考题后的提示,然后按提示来构思你文章的结构。
第五单元
21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所表现出的心境。
2、理解游记小品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及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朗读课文(或听录音)
五、讲授新课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惴榛灏颓冥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缪人惴栗隙披未始
3、翻译下列句子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B、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西山之怪特
4、讲解第一段。
(1)本段可以分为几层?并概括层意
(A写获罪滴居的心态、B写漫游、C写游赏的率性、D主出文旨)。
(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写作者怎样的游览方式?有什么用意?(漫无目的的游览,是心中苦闷的象征)
“以为凡是州……”这最后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前面写平日游览之盛,看似与西山无关,然而却都是为托出西山作铺垫)
小结:这一段写游西山之前的平日游览之胜
布置作业
给预习提示里的词语注音
第二课时
教学法内容:学习第2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第一段
三、讲读第二段
1、理解下列词语
始指异之箕踞而遨攒蹙累积
2、翻译下列句子
(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萦青缭绕,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3)悠呼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3、理解课文。
(1)第一句交待了游西山的时间、地点,请找出有关语句来
(2)遂命仆()湘江()柒溪()榛莽()茅伐,这一系列动词表现作者偶得西山时怎样的心情?
(3)登西山的过程怎样?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4)表现西山高峻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5)哪些句子突出西山的宏伟气象?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伍,悠悠乎……;洋洋乎……而不知其所穷。)
(6)怎样写宴饮?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7)“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第一段相照应的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8)写西山的特立,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傲世蔑俗)
小结:此段写西山之怪特及游西山得到的独特感受。
四、练习。
1、理解“而”的意义。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未知西山之怪特
攀援而登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2、理解古今义的用法。
未始累知然后于是乎
22醉翁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3、理解“也”的含义。
4、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时代背景,理解主题。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北宋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四、通读课文(听录音)。
1、给下列字注音。
林壑晦明伛偻提携山肴野蔌觥筹交错
2、填空。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被贬后——的——情怀。前人说它“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景物描写。
教学内容:学习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讲解新课。(第1段)
1、这一段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怎样定亭周围的环境?
(山、泉、亭的景色)
远景——山(色)静
环境中景——水(声)动抒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近景——亭(形)静
作亭者
2、亭名由来命名者
命名之意
3、哪一句是破题句?哪一句微露主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讲解第2段。
1、这一段采用怎样的结构?
(分、总)
2、山间朝暮之景有哪些?四时之景又有哪些?
朝——明
朝暮之景暮——溟
分春——发而幽香
夏——秀而繁阴
四时之景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石出
3、写山间景物主要是从哪些角度写的?
(视觉、嗅觉)
4、哪一句是总收之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五、练习。
理解“而”字的用法。
日出而林霖开、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佳木秀而繁阴。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教学内容:学习第3、4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讲授第3、4段。
1、概括此段的意思。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酒、渔、肴、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样定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当地,提示宴酣之乐来自于山水之乐。)
3、怎样写归时情景?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4、归后情景?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四、总结。
1、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乐)
2、文中写了谁乐?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从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礅守游而乐。)
4、怎样理解“醉”与“乐”?
(“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23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教学目的:
1、理解游记小品的特点。
2、理解比喻甸的用法。
3、理解“之”字的用法。
教学法重难点:
理解、掌握比喻句的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其创作风格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介绍“满井”。
三、讲授新课。
1、通读全文(听录音)。
2、疏通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鹄,鬣,茗,LEI,蹇,倩女,髻鬟,汗出浃背。
3、讲解新课。
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写什么?
(写城中“余寒”景象。)
“余寒”的具体表现怎样?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什么?
(寒冷的程度。)
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写什么?
(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作者怎么样写景?写了什么景?
(水光山色,柳条麦田,心脏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怎么样写水
(?波色微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怎么样写山?
(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
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
写游人“泉而茗者,LEI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
写鸟、鱼,“瀑沙之鸟,呷浪之鳞”,它们的欢乐不亚于游人,仿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具有哲理意味。
最后一段。
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四、小结。
写景状物的特点:白描的手法,拟人的写法,生动的比喻。
五、练习。
1、“之”的用法。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限定)脱笼之鹄,瀑沙之鸟(修饰)倩女之HUI面,髻鬟之始掠(舒缓语气)
2、比喻的用法。
(1)若脱笼之鹄(以物喻人)。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3)麦田浅鬣寸许。
24峡江寺飞泉亭记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抒发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思想,增强探求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山水游记小品文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清朝人。他主张诗文创作不要抄袭古人,贵在独创。他继承了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本文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三、通读课文(或听录音)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段:通过写自己的心情引出飞泉亭。
第二段:通过写其他瀑布虽奇但得不到从容而观的特点为下文写飞泉亭张本。
第三段:借写飞泉亭旁边的东峡山的古松的奇异,侧面写飞泉亭的清幽环境。
第四段:描绘飞泉亭及人置身于飞泉亭中的活动及感受。
第五段:写水声、鸟声、松声、吟咏之声交互错杂的情景,借以突出飞泉亭的独特魅力。
第六段:交代作记缘由。
四、练习。
1、体会并读准下列语句的语气,并将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在疑惑不解中表示赞叹)
(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故意神化其事,以表示强烈的赞美礼之情)
(3)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
(对意外的欢欣表示感叹)
(4)寺河能飞!惟他日无余之魂梦式飞来耳。
(否定传说,却另创“神话”说梦魂再来,是悲凉的调侃)
25诗词五首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的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词的意思
2、激发学生热爱诗词,前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含义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茅屋为积风所破歌》及《南园》
教学重点: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诗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茅屋为秋风记破歌》
1、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分析这首诗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写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着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飞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平静,面对顽童的“趁火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的率真,焦灼之后,他却为沉静,渐而苦苦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秋雨是不请自来的,诗人收回视线,不再关注自然的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就是那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忆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深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也“安得广厦……安如山”的呼喊,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愿望,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最后表达舍已为人的善良愿望。
小结: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二、学习《南园》
《南园》组诗共十三首,是李贺闲居乡园时的杂咏,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抒发了为国出力的豪情壮志,更多的流露了怀才不遇,无所作为的感慨。
分析层次结构
1、2句写诗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昂扬意绪和紧迫心情。
3、4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赏析:
短短的四句诗,却有一个大起伏,一个大顿挫,先骇人听闻,再以理服人,激昂流畅,无所顾忌,感谓既多,哲思亦深,令人回味不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梦江南》
教学重点: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温庭筠,字飞卿,唐诗人,词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时称“温李”,也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梦江南”,词牌名,又名“望江南”,“忆江南”,“江南好”。
赏析
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好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归来,所谓“女为悦已者容”。望心上人归来,不是偶尔的一次,可能是经常的甚至暗每天的。一个“独”字,写出了多少孤寂落寞之情!但无情的是,“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令人望眼欲穿。失望是难以忍受的。可又挥之不去,为为奈何!眼前所见,只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在写水,实际也是暗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夕阳西下了解,又一天的守望没有结果。“断肠人在天涯”。怎能不令人感叹悲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已亥杂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为国出力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介绍作者,时代背景。
陆游,号放翁。
这首诗是陆游艺机晚年赋闲在家时写的。当时他已68岁高龄,犹日夜不忘恢复国土,报效祖国。
2、赏析。
(1)层次结构。
一、二句叙述他罢官后年老体衰,闲居在荒僻故乡的情景和心情,表述了他守卫边疆的志愿。
三、四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诗人形象,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2)讲解。
“尚思为国戍轮台”:这句话表述了作者守卫边疆的志愿。“僵卧孤村不自哀”:是现实中诗人的形象,这形象是凄凉的,与当年诗人横枪跃马驰骋战场的形象相比,本使诗人感到悲哀,但诗人却偏“不自哀”。因为诗人考虑的不是自身的衰老和无所作为,而是国家的兴亡,就是这种对国家安危的关怀,使诗人忘掉了自己处境的难堪,但现实是残酷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既然“思”不出一个结果的,只好去“想”,深夜的暴雨,也许会成为别人梦中的催眠曲,对陆游来说,却给他带来了奇的幻景:风雨作响,好像是披着铁甲的战马在飞踏北方的冰河。
小结:
这诗前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的是诗人赤裸裸的爱国思想;后两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二、学习《已亥杂诗》。
1、介绍作者。
龚自珍,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这首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2、赏析。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练习。
背诵、默写古诗词五首。
写作训练
论证的展开
一、阅读知识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论证是——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思路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论证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和——。
4、——是论证展开的基本要求。
二、作文指导。
请以《一场球赛说起》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指导:
注意题目是《一场球赛说起》,因此必须紧扣“球赛”两字,不要写其他的比赛,既然是“说起”,自然要对球赛有个必要的交代,即这是怎样一场球赛。叙述的时候,要抓住你所引发的观点,有所侧重地谈,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你从班级的一场球赛的胜负得出“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那么在介绍球赛的时候就要侧重介绍赢家是如何获胜的;假如你从球赛的观众的文明行为去谈,那么在介绍球赛的时候要侧重观众在比赛过程中的反应,赛后离去的秩序,等等,从观众的文明或不文明,热情或冷淡等方面结合自己的观点,作必要的交代,既然是“说起”,因此球赛本身并不是全文的重点,重点是在于通过球赛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种现象(环节)引发的思考,通过思考阐发一个道理,或批评一种现象,或提倡一种精神等等。思路可以打开,从多方面进行散发性思维,再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明确论点,理清论证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论证。
第三单元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一般驳论文的写法。
2、学习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方法。
3、学习驳底细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驳论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释题,介绍作者。
鲁迅
四、读课文。(听录音)
五、讲授新课,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摆了敌论的观点和依据。
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摆出另一面的论据,证明正确的论点,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作出结论。
六、练习。
掌握预习提示中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这部分内容提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论?什么依据?
(1)自夸“地大物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希望着国联。
(3)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为什么开头就摆出敌论论点和论据?
树立“箭靶”,为后文的批驳做充分的准备。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是怎样反驳的?
(直接反驳论据)
2、怎样反驳论据?
(第一部分中的三个“事实”并非“自信力”而是“他信力”,故此不能证明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4段中作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由敌方的三个论据进一步推论此为“发展自欺力”,而非是失掉自信力,即敌方论据并不能证明其论点,从而也就反驳了敌方的论证过程,使其论点不攻自破,揭露了敌方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丑恶嘴脸。)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简接反驳的过程。
1、第6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
2、这部分提出什么论点?
(一部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3、列举了什么事实证明正面论点?
(我们从古以来……有舍身求法的人。)
4、第7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证明文中列举的四类人是中国的脊梁。)
四、讲授第四部分。
理解最后一句的含义:
深化了正面论点。收束了全文,以隐晦语句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表现了作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五、小结。
六、作业。
完成课末练习一、四。
12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推理过程。
2、要学生对两篇短论具有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引起重视。
3、学习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论“基本属实”》。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板书课题:《论“基本属实”》。
为何加引号?
(这个引号强调了要评论的是某种有据可查的语言现象。)
三、朗读课文(听录音)。
四、概括出每段的意思。
五、本文是怎样安排结构的?
(1-3举出病例——4分析病因——5作出推论——6得出结论。)
六、小结。
本文病例选得典型,分析细致入微,举例充足,论证有力,推理发人深思,语言生动、幽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课文(听录音)。
三、讲解全文。
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出每部分的意思。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出误用“偃旗息鼓”的一则新闻标题。造成种种猜测,说明这个成语用得令人费解。
第二部分:再引用材料,进行比较辨析,得出“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的结论,证明那则新闻标题的错误。
第三部分:作出推论,挖掘根源,提示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第四部分:向全社会发出呼吁,提出改进主张:做现代人,写现代文,说现代话。
2、问:
作者详细地引用《辞源》的资料,在论证中起什么作用?
(引用权威资料,能使论证有根有据,说理透彻,增强了比较辨析的力度。)
3、第5自然段的推论,提示了什么内容?
(提示了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四、小结。
本文的结构:举出病例——引用资料、比较辨析——作出推论——提出改进主张。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至三题。
1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教学目的:
1、认识对方的新解有哪些。
2、作者是如何逐一加以反驳的。
教学重难点:
作者反驳了哪些新解?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
四、朗读课文。
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总括作者对《枫桥夜泊》新解产生质疑,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作者谈《枫桥夜泊》一诗成为脍炙人口句篇的原因,并列举对方“新解”逐一加以反驳。
第三部分:作者重申不赞成这样的新解,希望那些专门的文学研究者不要做类似的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的考证、新解。
五、阅读课文,划出新解及作者的反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读新课。
学生划出有关文字,教师一旁点拨。
关于“乌啼”
新解:乌啼指乌啼桥,“月落乌啼”,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
根据:1、乌鸦的习性,在月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2、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
3、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反驳:1、乌鸦夜啼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受到惊扰也会飞叫。
(1)乐府诗中有《乌夜啼》。
(2)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
(3)唐教坊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
2、住持之说,无文献史料可证,乌啼桥的命名,当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
旁证:梁祝故事流传之后,出现多处祝愿英台读书处,梁山伯墓。
3、桥的位置较低,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关于“江枫”
新解:“江”指江村桥,“枫”指枫桥。
反驳:即使有两座桥,这样不合习惯的简称也不会出现。
使用这样的简称也不合形象和意境的要求。
题目是“枫桥夜泊”不是“江村桥枫桥夜泊”。
关于“愁眠”
新解:1、“愁眠”指愁眠山,“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2、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反驳:1、把“愁眠”解释为一座山,全诗意境就破无余,索然无味了。
2、这首诗的抒情主体是“愁眠”的“我”,有“我”一切事物才有活力,生出动人的意境。
3、没有文献资料可以证实。
4、“孤山”很可能后知,“愁眠山”是后来的附会。
5、渔家掌灯和旅客在客船睡下并无矛盾。
结论:新解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牺牲了新诗的艺术价值是文学研究不可取的。
三、布置作业
课末练习一、二。
作文训练
论点的提出
一、阅读知识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论点?
2、论点的确定要注意哪几个因素?
3、论点的“新”包含哪几层意思?
4、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从这个目的出发,要求作者树立观点时必须如何做?
二、作文指导
a)从下面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材料略)
b)指导:
首先,读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其次,大家联想到马拉多纳的身份,他能勇敢地说出这一席话叫孩子们不要崇拜他,原因是自己读书少,可见他是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并没有让光环罩住了自己的眼睛。至于说马拉多纳值得崇拜,不要社会责备,社会就需要各种人才等观点则未能抓住材料夫达的重点,是对材料的不合理提炼。
第四单元
16故乡
鲁迅
教学目的:
1、了解辛亥革命前年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写法。
3、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写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揭题材,背景简介。
三、教读课文。
四、检查预习,了解大意。
1、简述故事梗概。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情节结构。
给课文划分段落,列出各部分内容要点。提示:注意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第一部分:回乡时间:严寒的深冬。
回故乡回乡原因:卖屋,搬家。
所见景象及心情。
母子见面。
到家那天回忆少年闰土。
第二部分:见到杨二嫂。
在故乡过了三四天:会见闰土。
又过了九天:动身起程。
第三部分:船上谈话。
离故乡“我”的感受。
3、组织材料的顺序和线索。
上述内容以什么顺序来写?又以什么线索贯穿?
(按地点转移和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贯穿全文。)
五、正音,辨字。
(预习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了解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闰土的形象。
小说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闰土这个人物,问:作者在课文中是怎样表现这一人物的?明确:先写记忆中的少年闰土,后写眼前的闰土,运用前后对比,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中年闰土发生的变化。
从12-30,54-76段划出有关的语句,填入下表。
变化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言:
对“我”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从上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年闰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少年闰土已判若两人,文中何处提示了这一变化的原因?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就是这使闰土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闰土遭遇,是当时广大爱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闰土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是在于提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二、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杨二嫂的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回答:都是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见,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在作者头脑中印象深刻。写杨二嫂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对比
闰土:质朴老实,痛苦麻木,先回忆再眼见。
杨二嫂:尖刻泼辣,自私庸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进一步提问:20年来,杨二嫂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0年前,杨二嫂年轻漂亮,是一个以自己的姿色招徕主顾,得以谋生的“豆腐西施”;20年后,她变得泼辣尖刻,自私庸俗,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说明她也经历了生活的艰辛,杨二嫂对“我”的种种嘲笑、吹捧和诬陷又无不反映了旧社会对她的毒害。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是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故乡的日趋破产和城镇市民的日趋贫困。)
三、小结。
这篇小说,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尽管他们有着各自的处境和遭遇,但他们同样受到旧社会的毒害,从他们前后的对比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故乡人的变化,看到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统治的罪恶。作者对人物的对比描写,鲜明地突出了主题。
四、练习。
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段落和议论段落。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体会景物描写与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对提示主题,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课文中哪些地方对故乡景物作了描写?
(第2、12段分别对眼前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景色作了描写,另外第6段中插入了老屋景象的描写。第88段中又再现了故乡的神奇色彩。)
2、朗读有关语段和句子,分析其作用。
第2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故乡萧条的景象,而“横着……荒村”又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死气沉沉的状况,这是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真民照。这段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又提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灾难。
第6段中的景物描写句写出了老屋的破败,更写出了主人的伤感。“枯草的断茎”,实际上,也是当时农村凋敝的象征,同样,它也起了烘托人物的悲凉心情的作用。
第12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景色及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这幅神奇画面,与眼前故乡的衰败景象作对比,突出故乡的变化,画面中活泼机智的少年闰土与下文中迟钝麻木的中年闰土形成对比,突出闰土的变化之大,从而启发人们深思故乡每况愈下,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
第88段中再现了故乡的神奇景色,此幅图景明丽色彩依旧,而略去了少年闰土的形象,这是因为记忆中的美好形象已被残酷的现实抹去。联系上下文看,这幅图画是主题的升华——展示了对未来故乡的美好憧憬。这段景物,表现了“我”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
二、分析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划出议论的语句,并分析。
第84段中的议论,表达“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践踏下的社会现实的悲愤和不满。
第86段中的议论,是对旧中国的否定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第88段中关于希望有无的哲理性的议论,给人们深刻的启迪和鼓舞,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总结。
1、主题。
2、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末练习。
17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学目的:
1、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注意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介绍作者。
莫泊桑,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羊脂球》、《俊友》。
三、听课文录音。
(理清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1、盼望于勒。
2、夸赞于勒。
3、巧遇于勒。
3、躲避于勒。
四、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
(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诉。)
五、正音,辨字。
(见课文预习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的形象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本课内容,讲授新课。
三、复述小说的情节。
盼望——夸赞——巧遇——躲避(于勒)。
四、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阅读课文第96-98面,回答下列问题。
1、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象不安起来”,这是心里……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以致……的心理状态。
2、“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别把男孩子惯坏了”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提示了菲利普……及菲利普夫人……的心理。
3、母亲亲自看清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后,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她为什么突然暴怒起来?……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的性格。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5、……、……青年人的行动和菲利普夫妇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五、总结。
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提示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提示了小说的主题。
六、布置练习。
完成《掌握语文》中的“语段精读”部分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
教学重点: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练习题。
1、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我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多么惊奇啊!
对这三段文字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C)。
A、交代“我”家拮据的家境。
B、交代“我”母亲的思想意识。
C、写“我”家有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
D、写“我们”一家人盼望于勒。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驶向远方“一句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就走开了。”
(1)母亲为什么暴怒起来?
(2)母亲叫我去付钱的原因是什么?
(3)这段文字刻画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18麦琪的礼物
教学目的: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构思的巧妙和文笔的轻松幽默。
2、理解小说的线索。
教学重点: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构思的巧妙和文笔的轻松幽默。
教学难点:
1、理解以情节见长的“欧亨利笔法”。
2、理解小说的线索。
阅读提示:
一、作者简介。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二、情节过程。
开端:(1-6)写德拉想在圣诞节来临之际送丈夫一件礼物。
发展:(7-19)写德拉卖掉美丽的头发换回了礼物——表链。
高潮:(20-44)写夫妻互送礼物。
结局:(45)写小夫妻虽各自失去最宝贵的东西,但又获得了最宝贵的东西。
三、示意图:
开端想礼物一块八角七分哭
精致珍奇筹划礼物?
发展买礼物头发美丽卖
表链朴素买陶醉
高潮送礼物金发换表链送
金表换发梳失
结局赞礼物极不聪明牺牲
最聪明(获得)是麦琪
四、欧亨利笔锋法。
五、线索。
明:……
暗:……
六、中心。
本文写……的过程,歌颂了……,启示人们……。
19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讽刺艺术的手法。
2、领会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欣赏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讽刺艺术的写法。
阅读提示:
一、作者简介。
1、吴敬梓,清朝小说家。
2、《儒林外史》。
二、结构图解。
中举前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培养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减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具有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等。
四、教材重点: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材难点:
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
六、教学进度表。
初三级语文科进度表科任老师:刘绍普2003.9
周内容课时数
1《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和经验》《谈骨气》5
2《想和做》《哨子》《灰姑娘的时钟》5
3第一单元作文检测 4
4《怀疑与学问》 《发问的精神》4
5《论求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
6《事物的正确答案一止一个》第二单元作文 检测5
7《始得西山宴游记》 《醉翁亭记》6
8《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4
9《诗词五首》第五单元作文 检测6
10复习 中考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短文两篇》5
12《<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4
13《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第三单元作文 检测5
14《故乡》《我的叔叔于勒》6
15《麦琪的礼物》《范进中举》4
16《不朽的失眠》第四单元作文检测5
17《二章》《岳阳楼记》6
18《越巫》《三则》4
19《诗词五首》第六单元作文 检测5
20复习检测
21复习期考
22期考
1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江泽民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2、理解有关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概括性非常强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阅读《议论文的阅读》
2、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议论文的阅读》
2、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生阅读《议论文的阅读》,完成下面问题。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2、论点是作者对,是议论文的。
3、论据是,有和两种基本形式。
4、论证是和,是和之间的。常见的论证方法有、、、、。论证方式常见的有、、三种。
5、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
6、议论文的语言主要特点是、。
二、引入新课:
学习《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揭示课题,简介时代背景。这篇文章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节选部分。《讲话》全文共四个部分。本文是第一部分。此次讲话具有重大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前提下提出的,是党建工作的新目标,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建的伟大纲领。在世纪之交,为中国的改革道路指明了方向。《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三、讲授新课:
导读,整体感知。
1、课文开头指出:人民总是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按照作者的观点,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表现中国人民最终找到的真理是什么?
2、课文中写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是哪些自然段?用双竖线划分出两个层次。
3、课文中精炼地概括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基本经验的是第自然段,这一段总领下文第至自然段,其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性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有哪些?取得了哪些基本经验?
二、引入新课:重点讲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三、讲授新课:
(一)阅读第七自然段。
1、解释词语。
峥嵘逶迤磅礴雄浑积贫积弱
2、本段话运用什么事实证明了什么论点?
3、本段话主要运用了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4、最后一句的“这”指代什么?本句中的“最基本最重要”能否删除?为什么?
◎练习中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及语言特点的知识。
(二)了解全文结构,掌握议论文的结构知识。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掌握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江泽民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指什么?
二、引入新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三、讲授新课:
(一)阅读课文倒数第3段,完成下列问题。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血肉联系”比喻什么?
4、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什么?
(二)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在选文相应的括号内填入下列词语。崭露头脚焕然一新截然不同应运而生
2、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
3、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4、选文中加点的字“此”指什么?
5、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冲破”改为“冲过”好不好?为什么?
6、后一段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参考答案:1、崭露头脚、应运而生、截然不同、焕然一新。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3、对比论证。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5、不好。“冲破”指难关上的某一段被突破,突出了革命力量的势不可挡;“冲过”不能准确地表达这种意思。6、对比论证。
2谈骨气
教学要求:
1、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2、议论文中的记叙。
3、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议论文中的记叙。
教学难点:议论文中的记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通读全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论据的类型。论证方法。
二、引入新课:
揭示新课,解释题目。
题目揭示了议论的范围内容。
作者是吴晗,历史学家。
三、讲授新课:
(一)简介时代背景。(教学用书P8)
(二)学生主朗读全文,完成练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2、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3、文中引用孟子的话对“骨气”的含义作了阐释,这句话是哪一句?
4、概括本文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
◎练习考查了论点、结构、表达方式等内容。
板书: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理解“阅读提示”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复述三个小故事。
二、引入新课:
这节课主要分析课文内容,重点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三、讲授新课: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开头提出论点,其作用是什么?
2、引用孟子的话起什么作用?
3、“我们中国人”中“我们”或“中国人”能否删掉?为什么?
(二)学习么二部分。
1、文天祥的事例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2、穷人的事例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3、写出穷人事例的六要素。
4、闻一多的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5、“的高度赞扬了他表现了我们民族英雄气概”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
6、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练习主要考查了议论文的记叙的运用的知识和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一、二、三题。
3想和做
胡绳
教学要求:
1、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理解本文的结构。
3、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议论文的论点的提出方式。
二、引入新课:解释题目。并列短语,强调了想和做的关系。
三、讲授新课:
(一)释词:
滔滔不绝埋头苦干投机取巧劳而无力
(二)初读课文:
1、给课文分段,写出提纲。
2、课文第1段(A详写B略写)了只会,
而不会的表现,对这种人作者的态度是;第2段(A详写B略写)了只会,而不会的表现,对这种人作者的态度是。
3、课文中区别“人”与“牛马”的不同的关键词语是:人会,牛马只会;其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叫。
4、文章第段归纳了中心论点,是。
5、文中有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这句话是。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是。
二、引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讲授新课: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在第1段中,如果只保留“空想”这个词而把“凭空”一词和“空话”中的“空”删支,行不行?为什么?
□这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脱离了实践的想只能是凭空的,说话自然也是空话。
2、埋头苦干不动脑筋的做法为什么不值得赞美?
3、学游泳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举例子说明道理?
4、挑选几名虽用功但成绩不好的学生谈体会。找出文中的照应文字。
5、说说文章的分析议论的重点。
6、本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第二、三题。
6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教学目的:
1、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掌握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论证的方法与层次结构。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1、了解作者简历与论题的关系。
题目是用一个并列短语作标题,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难道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的精神吗?
作者的简历。
2、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
根据议论文的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填写表格。
中心论点:
1、怀疑是——(1)对于传说,(论证)
分论点:(2)不论对于——。(论证)
2、怀疑是——(论证)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二、讲解课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
2、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道理、引证、比喻、对比。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和道理论证。)
3、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的例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如,第4段中“我们听说中国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的话?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双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会飞动的虫子?有什么科学根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用这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怀疑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
又如:第6段中,为了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举了清代学者戴震的事例,说他幼时善疑,先是向塾师提出两个问题,塾师回答后,他又发疑问,足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4、举出文中抽用的道理论证的例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例如,课文开头用了和颐、张载的话,用他们的言论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令人信服。
又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
5、谈谈文中思维严谨、关于分析事理的特点。
如:作者曾把怀疑分析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进一步论证怀疑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时,又把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作者通过举例、正反说理,使内容阐述得精辟入理,无懈可击。
三、课堂练习。
1、什么叫“怀疑精神”?他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
2、课末练习P35——37。
7发问的精神
教学目的:
1、理解“发问”在求知、明理、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性。
2、巩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说理逐层递进的论证方法的理解。
3、学习层次清晰、顺序前后照应、语言表达周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文地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事例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
2、分析课文前半部分。
教学过程:
一、正音:滚沸()释迦牟()尼潜()修典籍()
二、朗读课文。
检查划分段落的情况:
第一部分(1——3)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说起,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用举例的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三部分(10——14)用讲道理论证方法再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三、讲解课文。
1、本文的论点与论题有佬关系?
论题“发问的精神”是针对全文提出的,为要论证其正确,真实可靠,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引出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加以论证,强调了发问的重要性,要能发问,勤发问。
2、文中第二部分中列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论证正面论点?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因好问缍取得伟大的成就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
在举例前,作者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在举例后,作者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呼应论点。做到了论据与论点一致,上下文衔接自然。
3、在语言表达上,课文第9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而不写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
这关系到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这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谨、周密。
四、练习:
《掌握语文》中的有关内容及预习提示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三、讲解课文。
提出问题:
1、课文第二部分提出了怎样的反面观点?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
明确:提出了“知识和道理,……何必多问?的反面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讲道理论证的。
2、概括这三个方面道理论证的内容。
第一步,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前进。
其次,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成对的、真的。
第三,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方面更有把握。
以上三个方面从不同侧面逐层深入分析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更进一步论证论题的真实性。
3、课文结束段在写法有什么特点?
一是连续使用了三个反问句,一气呵成,语势强烈,明显地表达式了否定的意思;二是又一次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你万不可忘记了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呼应了第2、3自然段,呼应了论题。
四、小结:写作特点
本文采用了正反论证相结合论证论点的方法,多次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作文训练
短文学会写提纲
一、理解知识短文《学会写提纲》的内容。
1、阅读短文,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写议论文应该从提纲练起?编写议论文的提纲要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写提纲有哪几点基本要求?
2、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怎样的?
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议论文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
(1)主体部分并列式(《谈骨气》)
开头提出论点
主体进行论证人首先、其次、再次
结尾总结深化论点
(2)主体部分层进式(《怀疑与学问》)
开头提出论点
主体进行论证一层、二层、三层(层层递进,一般是解决什么是……,为什么是……,怎样解决等几个问题。)
结尾总结深化论点
(3)主体部分对比式
开头提出论点
主体进行论证正说,反说(形成对比)
结尾总结深化论点
3、编写议论文提纲要注意的问题。
(1)理清思路
(2)理清文路。
(3)防止过于简单化,立提纲的过程,就是构思谋篇的过程。
二、作文指导:
1、作文题目:
(1)依照《怀疑与学问》一文,拟一份议论文的写作提纲:《----和----》。
(2)拟一份议论文的写作提纲《谈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2、目的和要求。
3、提示:先仔细读一读作文参考题后的提示,然后按提示来构思你文章的结构。
第五单元
21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所表现出的心境。
2、理解游记小品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及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朗读课文(或听录音)
五、讲授新课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惴榛灏颓冥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缪人惴栗隙披未始
3、翻译下列句子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B、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西山之怪特
4、讲解第一段。
(1)本段可以分为几层?并概括层意
(A写获罪滴居的心态、B写漫游、C写游赏的率性、D主出文旨)。
(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写作者怎样的游览方式?有什么用意?(漫无目的的游览,是心中苦闷的象征)
“以为凡是州……”这最后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前面写平日游览之盛,看似与西山无关,然而却都是为托出西山作铺垫)
小结:这一段写游西山之前的平日游览之胜
布置作业
给预习提示里的词语注音
第二课时
教学法内容:学习第2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第一段
三、讲读第二段
1、理解下列词语
始指异之箕踞而遨攒蹙累积
2、翻译下列句子
(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萦青缭绕,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3)悠呼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3、理解课文。
(1)第一句交待了游西山的时间、地点,请找出有关语句来
(2)遂命仆()湘江()柒溪()榛莽()茅伐,这一系列动词表现作者偶得西山时怎样的心情?
(3)登西山的过程怎样?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4)表现西山高峻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5)哪些句子突出西山的宏伟气象?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伍,悠悠乎……;洋洋乎……而不知其所穷。)
(6)怎样写宴饮?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7)“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第一段相照应的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8)写西山的特立,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傲世蔑俗)
小结:此段写西山之怪特及游西山得到的独特感受。
四、练习。
1、理解“而”的意义。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未知西山之怪特
攀援而登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2、理解古今义的用法。
未始累知然后于是乎
22醉翁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3、理解“也”的含义。
4、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时代背景,理解主题。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北宋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四、通读课文(听录音)。
1、给下列字注音。
林壑晦明伛偻提携山肴野蔌觥筹交错
2、填空。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被贬后——的——情怀。前人说它“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景物描写。
教学内容:学习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讲解新课。(第1段)
1、这一段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怎样定亭周围的环境?
(山、泉、亭的景色)
远景——山(色)静
环境中景——水(声)动抒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近景——亭(形)静
作亭者
2、亭名由来命名者
命名之意
3、哪一句是破题句?哪一句微露主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讲解第2段。
1、这一段采用怎样的结构?
(分、总)
2、山间朝暮之景有哪些?四时之景又有哪些?
朝——明
朝暮之景暮——溟
分春——发而幽香
夏——秀而繁阴
四时之景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石出
3、写山间景物主要是从哪些角度写的?
(视觉、嗅觉)
4、哪一句是总收之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五、练习。
理解“而”字的用法。
日出而林霖开、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佳木秀而繁阴。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教学内容:学习第3、4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讲授第3、4段。
1、概括此段的意思。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酒、渔、肴、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样定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当地,提示宴酣之乐来自于山水之乐。)
3、怎样写归时情景?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4、归后情景?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四、总结。
1、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乐)
2、文中写了谁乐?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从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礅守游而乐。)
4、怎样理解“醉”与“乐”?
(“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23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教学目的:
1、理解游记小品的特点。
2、理解比喻甸的用法。
3、理解“之”字的用法。
教学法重难点:
理解、掌握比喻句的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其创作风格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介绍“满井”。
三、讲授新课。
1、通读全文(听录音)。
2、疏通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鹄,鬣,茗,LEI,蹇,倩女,髻鬟,汗出浃背。
3、讲解新课。
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写什么?
(写城中“余寒”景象。)
“余寒”的具体表现怎样?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什么?
(寒冷的程度。)
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写什么?
(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作者怎么样写景?写了什么景?
(水光山色,柳条麦田,心脏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怎么样写水
(?波色微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怎么样写山?
(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
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
写游人“泉而茗者,LEI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
写鸟、鱼,“瀑沙之鸟,呷浪之鳞”,它们的欢乐不亚于游人,仿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具有哲理意味。
最后一段。
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四、小结。
写景状物的特点:白描的手法,拟人的写法,生动的比喻。
五、练习。
1、“之”的用法。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限定)脱笼之鹄,瀑沙之鸟(修饰)倩女之HUI面,髻鬟之始掠(舒缓语气)
2、比喻的用法。
(1)若脱笼之鹄(以物喻人)。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3)麦田浅鬣寸许。
24峡江寺飞泉亭记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抒发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思想,增强探求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山水游记小品文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清朝人。他主张诗文创作不要抄袭古人,贵在独创。他继承了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本文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三、通读课文(或听录音)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段:通过写自己的心情引出飞泉亭。
第二段:通过写其他瀑布虽奇但得不到从容而观的特点为下文写飞泉亭张本。
第三段:借写飞泉亭旁边的东峡山的古松的奇异,侧面写飞泉亭的清幽环境。
第四段:描绘飞泉亭及人置身于飞泉亭中的活动及感受。
第五段:写水声、鸟声、松声、吟咏之声交互错杂的情景,借以突出飞泉亭的独特魅力。
第六段:交代作记缘由。
四、练习。
1、体会并读准下列语句的语气,并将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在疑惑不解中表示赞叹)
(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故意神化其事,以表示强烈的赞美礼之情)
(3)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
(对意外的欢欣表示感叹)
(4)寺河能飞!惟他日无余之魂梦式飞来耳。
(否定传说,却另创“神话”说梦魂再来,是悲凉的调侃)
25诗词五首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的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词的意思
2、激发学生热爱诗词,前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含义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茅屋为积风所破歌》及《南园》
教学重点: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诗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茅屋为秋风记破歌》
1、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分析这首诗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写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着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飞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平静,面对顽童的“趁火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的率真,焦灼之后,他却为沉静,渐而苦苦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秋雨是不请自来的,诗人收回视线,不再关注自然的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就是那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忆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深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也“安得广厦……安如山”的呼喊,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愿望,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最后表达舍已为人的善良愿望。
小结: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二、学习《南园》
《南园》组诗共十三首,是李贺闲居乡园时的杂咏,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抒发了为国出力的豪情壮志,更多的流露了怀才不遇,无所作为的感慨。
分析层次结构
1、2句写诗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昂扬意绪和紧迫心情。
3、4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赏析:
短短的四句诗,却有一个大起伏,一个大顿挫,先骇人听闻,再以理服人,激昂流畅,无所顾忌,感谓既多,哲思亦深,令人回味不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梦江南》
教学重点: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温庭筠,字飞卿,唐诗人,词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时称“温李”,也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梦江南”,词牌名,又名“望江南”,“忆江南”,“江南好”。
赏析
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好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归来,所谓“女为悦已者容”。望心上人归来,不是偶尔的一次,可能是经常的甚至暗每天的。一个“独”字,写出了多少孤寂落寞之情!但无情的是,“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令人望眼欲穿。失望是难以忍受的。可又挥之不去,为为奈何!眼前所见,只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在写水,实际也是暗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夕阳西下了解,又一天的守望没有结果。“断肠人在天涯”。怎能不令人感叹悲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已亥杂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为国出力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介绍作者,时代背景。
陆游,号放翁。
这首诗是陆游艺机晚年赋闲在家时写的。当时他已68岁高龄,犹日夜不忘恢复国土,报效祖国。
2、赏析。
(1)层次结构。
一、二句叙述他罢官后年老体衰,闲居在荒僻故乡的情景和心情,表述了他守卫边疆的志愿。
三、四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诗人形象,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2)讲解。
“尚思为国戍轮台”:这句话表述了作者守卫边疆的志愿。“僵卧孤村不自哀”:是现实中诗人的形象,这形象是凄凉的,与当年诗人横枪跃马驰骋战场的形象相比,本使诗人感到悲哀,但诗人却偏“不自哀”。因为诗人考虑的不是自身的衰老和无所作为,而是国家的兴亡,就是这种对国家安危的关怀,使诗人忘掉了自己处境的难堪,但现实是残酷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既然“思”不出一个结果的,只好去“想”,深夜的暴雨,也许会成为别人梦中的催眠曲,对陆游来说,却给他带来了奇的幻景:风雨作响,好像是披着铁甲的战马在飞踏北方的冰河。
小结:
这诗前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的是诗人赤裸裸的爱国思想;后两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二、学习《已亥杂诗》。
1、介绍作者。
龚自珍,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这首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2、赏析。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练习。
背诵、默写古诗词五首。
写作训练
论证的展开
一、阅读知识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论证是——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思路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论证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和——。
4、——是论证展开的基本要求。
二、作文指导。
请以《一场球赛说起》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指导:
注意题目是《一场球赛说起》,因此必须紧扣“球赛”两字,不要写其他的比赛,既然是“说起”,自然要对球赛有个必要的交代,即这是怎样一场球赛。叙述的时候,要抓住你所引发的观点,有所侧重地谈,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你从班级的一场球赛的胜负得出“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那么在介绍球赛的时候就要侧重介绍赢家是如何获胜的;假如你从球赛的观众的文明行为去谈,那么在介绍球赛的时候要侧重观众在比赛过程中的反应,赛后离去的秩序,等等,从观众的文明或不文明,热情或冷淡等方面结合自己的观点,作必要的交代,既然是“说起”,因此球赛本身并不是全文的重点,重点是在于通过球赛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种现象(环节)引发的思考,通过思考阐发一个道理,或批评一种现象,或提倡一种精神等等。思路可以打开,从多方面进行散发性思维,再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明确论点,理清论证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论证。
第三单元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一般驳论文的写法。
2、学习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方法。
3、学习驳底细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驳论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释题,介绍作者。
鲁迅
四、读课文。(听录音)
五、讲授新课,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摆了敌论的观点和依据。
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摆出另一面的论据,证明正确的论点,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作出结论。
六、练习。
掌握预习提示中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这部分内容提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论?什么依据?
(1)自夸“地大物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希望着国联。
(3)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为什么开头就摆出敌论论点和论据?
树立“箭靶”,为后文的批驳做充分的准备。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是怎样反驳的?
(直接反驳论据)
2、怎样反驳论据?
(第一部分中的三个“事实”并非“自信力”而是“他信力”,故此不能证明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4段中作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由敌方的三个论据进一步推论此为“发展自欺力”,而非是失掉自信力,即敌方论据并不能证明其论点,从而也就反驳了敌方的论证过程,使其论点不攻自破,揭露了敌方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丑恶嘴脸。)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简接反驳的过程。
1、第6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
2、这部分提出什么论点?
(一部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3、列举了什么事实证明正面论点?
(我们从古以来……有舍身求法的人。)
4、第7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证明文中列举的四类人是中国的脊梁。)
四、讲授第四部分。
理解最后一句的含义:
深化了正面论点。收束了全文,以隐晦语句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表现了作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五、小结。
六、作业。
完成课末练习一、四。
12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推理过程。
2、要学生对两篇短论具有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引起重视。
3、学习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论“基本属实”》。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板书课题:《论“基本属实”》。
为何加引号?
(这个引号强调了要评论的是某种有据可查的语言现象。)
三、朗读课文(听录音)。
四、概括出每段的意思。
五、本文是怎样安排结构的?
(1-3举出病例——4分析病因——5作出推论——6得出结论。)
六、小结。
本文病例选得典型,分析细致入微,举例充足,论证有力,推理发人深思,语言生动、幽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课文(听录音)。
三、讲解全文。
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出每部分的意思。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出误用“偃旗息鼓”的一则新闻标题。造成种种猜测,说明这个成语用得令人费解。
第二部分:再引用材料,进行比较辨析,得出“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的结论,证明那则新闻标题的错误。
第三部分:作出推论,挖掘根源,提示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第四部分:向全社会发出呼吁,提出改进主张:做现代人,写现代文,说现代话。
2、问:
作者详细地引用《辞源》的资料,在论证中起什么作用?
(引用权威资料,能使论证有根有据,说理透彻,增强了比较辨析的力度。)
3、第5自然段的推论,提示了什么内容?
(提示了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四、小结。
本文的结构:举出病例——引用资料、比较辨析——作出推论——提出改进主张。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至三题。
1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教学目的:
1、认识对方的新解有哪些。
2、作者是如何逐一加以反驳的。
教学重难点:
作者反驳了哪些新解?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
四、朗读课文。
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总括作者对《枫桥夜泊》新解产生质疑,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作者谈《枫桥夜泊》一诗成为脍炙人口句篇的原因,并列举对方“新解”逐一加以反驳。
第三部分:作者重申不赞成这样的新解,希望那些专门的文学研究者不要做类似的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的考证、新解。
五、阅读课文,划出新解及作者的反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读新课。
学生划出有关文字,教师一旁点拨。
关于“乌啼”
新解:乌啼指乌啼桥,“月落乌啼”,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
根据:1、乌鸦的习性,在月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2、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
3、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反驳:1、乌鸦夜啼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受到惊扰也会飞叫。
(1)乐府诗中有《乌夜啼》。
(2)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
(3)唐教坊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
2、住持之说,无文献史料可证,乌啼桥的命名,当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
旁证:梁祝故事流传之后,出现多处祝愿英台读书处,梁山伯墓。
3、桥的位置较低,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关于“江枫”
新解:“江”指江村桥,“枫”指枫桥。
反驳:即使有两座桥,这样不合习惯的简称也不会出现。
使用这样的简称也不合形象和意境的要求。
题目是“枫桥夜泊”不是“江村桥枫桥夜泊”。
关于“愁眠”
新解:1、“愁眠”指愁眠山,“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2、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反驳:1、把“愁眠”解释为一座山,全诗意境就破无余,索然无味了。
2、这首诗的抒情主体是“愁眠”的“我”,有“我”一切事物才有活力,生出动人的意境。
3、没有文献资料可以证实。
4、“孤山”很可能后知,“愁眠山”是后来的附会。
5、渔家掌灯和旅客在客船睡下并无矛盾。
结论:新解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牺牲了新诗的艺术价值是文学研究不可取的。
三、布置作业
课末练习一、二。
作文训练
论点的提出
一、阅读知识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论点?
2、论点的确定要注意哪几个因素?
3、论点的“新”包含哪几层意思?
4、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从这个目的出发,要求作者树立观点时必须如何做?
二、作文指导
a)从下面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材料略)
b)指导:
首先,读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其次,大家联想到马拉多纳的身份,他能勇敢地说出这一席话叫孩子们不要崇拜他,原因是自己读书少,可见他是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并没有让光环罩住了自己的眼睛。至于说马拉多纳值得崇拜,不要社会责备,社会就需要各种人才等观点则未能抓住材料夫达的重点,是对材料的不合理提炼。
第四单元
16故乡
鲁迅
教学目的:
1、了解辛亥革命前年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写法。
3、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写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揭题材,背景简介。
三、教读课文。
四、检查预习,了解大意。
1、简述故事梗概。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情节结构。
给课文划分段落,列出各部分内容要点。提示:注意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第一部分:回乡时间:严寒的深冬。
回故乡回乡原因:卖屋,搬家。
所见景象及心情。
母子见面。
到家那天回忆少年闰土。
第二部分:见到杨二嫂。
在故乡过了三四天:会见闰土。
又过了九天:动身起程。
第三部分:船上谈话。
离故乡“我”的感受。
3、组织材料的顺序和线索。
上述内容以什么顺序来写?又以什么线索贯穿?
(按地点转移和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贯穿全文。)
五、正音,辨字。
(预习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了解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闰土的形象。
小说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闰土这个人物,问:作者在课文中是怎样表现这一人物的?明确:先写记忆中的少年闰土,后写眼前的闰土,运用前后对比,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中年闰土发生的变化。
从12-30,54-76段划出有关的语句,填入下表。
变化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言:
对“我”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从上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年闰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少年闰土已判若两人,文中何处提示了这一变化的原因?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就是这使闰土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闰土遭遇,是当时广大爱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闰土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是在于提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二、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杨二嫂的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回答:都是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见,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在作者头脑中印象深刻。写杨二嫂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对比
闰土:质朴老实,痛苦麻木,先回忆再眼见。
杨二嫂:尖刻泼辣,自私庸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进一步提问:20年来,杨二嫂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0年前,杨二嫂年轻漂亮,是一个以自己的姿色招徕主顾,得以谋生的“豆腐西施”;20年后,她变得泼辣尖刻,自私庸俗,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说明她也经历了生活的艰辛,杨二嫂对“我”的种种嘲笑、吹捧和诬陷又无不反映了旧社会对她的毒害。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是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故乡的日趋破产和城镇市民的日趋贫困。)
三、小结。
这篇小说,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尽管他们有着各自的处境和遭遇,但他们同样受到旧社会的毒害,从他们前后的对比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故乡人的变化,看到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统治的罪恶。作者对人物的对比描写,鲜明地突出了主题。
四、练习。
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段落和议论段落。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体会景物描写与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对提示主题,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课文中哪些地方对故乡景物作了描写?
(第2、12段分别对眼前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景色作了描写,另外第6段中插入了老屋景象的描写。第88段中又再现了故乡的神奇色彩。)
2、朗读有关语段和句子,分析其作用。
第2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故乡萧条的景象,而“横着……荒村”又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死气沉沉的状况,这是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真民照。这段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又提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灾难。
第6段中的景物描写句写出了老屋的破败,更写出了主人的伤感。“枯草的断茎”,实际上,也是当时农村凋敝的象征,同样,它也起了烘托人物的悲凉心情的作用。
第12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景色及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这幅神奇画面,与眼前故乡的衰败景象作对比,突出故乡的变化,画面中活泼机智的少年闰土与下文中迟钝麻木的中年闰土形成对比,突出闰土的变化之大,从而启发人们深思故乡每况愈下,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
第88段中再现了故乡的神奇景色,此幅图景明丽色彩依旧,而略去了少年闰土的形象,这是因为记忆中的美好形象已被残酷的现实抹去。联系上下文看,这幅图画是主题的升华——展示了对未来故乡的美好憧憬。这段景物,表现了“我”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
二、分析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划出议论的语句,并分析。
第84段中的议论,表达“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践踏下的社会现实的悲愤和不满。
第86段中的议论,是对旧中国的否定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第88段中关于希望有无的哲理性的议论,给人们深刻的启迪和鼓舞,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总结。
1、主题。
2、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末练习。
17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学目的:
1、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注意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介绍作者。
莫泊桑,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羊脂球》、《俊友》。
三、听课文录音。
(理清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1、盼望于勒。
2、夸赞于勒。
3、巧遇于勒。
3、躲避于勒。
四、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
(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诉。)
五、正音,辨字。
(见课文预习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的形象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本课内容,讲授新课。
三、复述小说的情节。
盼望——夸赞——巧遇——躲避(于勒)。
四、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阅读课文第96-98面,回答下列问题。
1、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象不安起来”,这是心里……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以致……的心理状态。
2、“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别把男孩子惯坏了”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提示了菲利普……及菲利普夫人……的心理。
3、母亲亲自看清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后,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她为什么突然暴怒起来?……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的性格。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5、……、……青年人的行动和菲利普夫妇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五、总结。
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提示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提示了小说的主题。
六、布置练习。
完成《掌握语文》中的“语段精读”部分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
教学重点: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练习题。
1、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我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多么惊奇啊!
对这三段文字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C)。
A、交代“我”家拮据的家境。
B、交代“我”母亲的思想意识。
C、写“我”家有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
D、写“我们”一家人盼望于勒。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驶向远方“一句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就走开了。”
(1)母亲为什么暴怒起来?
(2)母亲叫我去付钱的原因是什么?
(3)这段文字刻画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18麦琪的礼物
教学目的: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构思的巧妙和文笔的轻松幽默。
2、理解小说的线索。
教学重点: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构思的巧妙和文笔的轻松幽默。
教学难点:
1、理解以情节见长的“欧亨利笔法”。
2、理解小说的线索。
阅读提示:
一、作者简介。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二、情节过程。
开端:(1-6)写德拉想在圣诞节来临之际送丈夫一件礼物。
发展:(7-19)写德拉卖掉美丽的头发换回了礼物——表链。
高潮:(20-44)写夫妻互送礼物。
结局:(45)写小夫妻虽各自失去最宝贵的东西,但又获得了最宝贵的东西。
三、示意图:
开端想礼物一块八角七分哭
精致珍奇筹划礼物?
发展买礼物头发美丽卖
表链朴素买陶醉
高潮送礼物金发换表链送
金表换发梳失
结局赞礼物极不聪明牺牲
最聪明(获得)是麦琪
四、欧亨利笔锋法。
五、线索。
明:……
暗:……
六、中心。
本文写……的过程,歌颂了……,启示人们……。
19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讽刺艺术的手法。
2、领会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欣赏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讽刺艺术的写法。
阅读提示:
一、作者简介。
1、吴敬梓,清朝小说家。
2、《儒林外史》。
二、结构图解。
中举前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培养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减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具有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等。
四、教材重点: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材难点:
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
六、教学进度表。
初三级语文科进度表科任老师:刘绍普2003.9
周内容课时数
1《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和经验》《谈骨气》5
2《想和做》《哨子》《灰姑娘的时钟》5
3第一单元作文检测 4
4《怀疑与学问》 《发问的精神》4
5《论求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
6《事物的正确答案一止一个》第二单元作文 检测5
7《始得西山宴游记》 《醉翁亭记》6
8《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4
9《诗词五首》第五单元作文 检测6
10复习 中考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短文两篇》5
12《<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4
13《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第三单元作文 检测5
14《故乡》《我的叔叔于勒》6
15《麦琪的礼物》《范进中举》4
16《不朽的失眠》第四单元作文检测5
17《二章》《岳阳楼记》6
18《越巫》《三则》4
19《诗词五首》第六单元作文 检测5
20复习检测
21复习期考
22期考
1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江泽民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2、理解有关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概括性非常强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阅读《议论文的阅读》
2、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议论文的阅读》
2、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生阅读《议论文的阅读》,完成下面问题。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2、论点是作者对,是议论文的。
3、论据是,有和两种基本形式。
4、论证是和,是和之间的。常见的论证方法有、、、、。论证方式常见的有、、三种。
5、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
6、议论文的语言主要特点是、。
二、引入新课:
学习《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揭示课题,简介时代背景。这篇文章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节选部分。《讲话》全文共四个部分。本文是第一部分。此次讲话具有重大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前提下提出的,是党建工作的新目标,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建的伟大纲领。在世纪之交,为中国的改革道路指明了方向。《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三、讲授新课:
导读,整体感知。
1、课文开头指出:人民总是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按照作者的观点,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表现中国人民最终找到的真理是什么?
2、课文中写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是哪些自然段?用双竖线划分出两个层次。
3、课文中精炼地概括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基本经验的是第自然段,这一段总领下文第至自然段,其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性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有哪些?取得了哪些基本经验?
二、引入新课:重点讲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三、讲授新课:
(一)阅读第七自然段。
1、解释词语。
峥嵘逶迤磅礴雄浑积贫积弱
2、本段话运用什么事实证明了什么论点?
3、本段话主要运用了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4、最后一句的“这”指代什么?本句中的“最基本最重要”能否删除?为什么?
◎练习中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及语言特点的知识。
(二)了解全文结构,掌握议论文的结构知识。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掌握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江泽民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指什么?
二、引入新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三、讲授新课:
(一)阅读课文倒数第3段,完成下列问题。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血肉联系”比喻什么?
4、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什么?
(二)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在选文相应的括号内填入下列词语。崭露头脚焕然一新截然不同应运而生
2、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
3、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4、选文中加点的字“此”指什么?
5、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冲破”改为“冲过”好不好?为什么?
6、后一段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参考答案:1、崭露头脚、应运而生、截然不同、焕然一新。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3、对比论证。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5、不好。“冲破”指难关上的某一段被突破,突出了革命力量的势不可挡;“冲过”不能准确地表达这种意思。6、对比论证。
2谈骨气
吴晗
教学要求:
1、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2、议论文中的记叙。
3、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议论文中的记叙。
教学难点:议论文中的记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通读全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论据的类型。论证方法。
二、引入新课:
揭示新课,解释题目。
题目揭示了议论的范围内容。
作者是吴晗,历史学家。
三、讲授新课:
(一)简介时代背景。(教学用书P8)
(二)学生主朗读全文,完成练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2、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3、文中引用孟子的话对“骨气”的含义作了阐释,这句话是哪一句?
4、概括本文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
◎练习考查了论点、结构、表达方式等内容。
板书: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理解“阅读提示”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复述三个小故事。
二、引入新课:
这节课主要分析课文内容,重点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三、讲授新课: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开头提出论点,其作用是什么?
2、引用孟子的话起什么作用?
3、“我们中国人”中“我们”或“中国人”能否删掉?为什么?
(二)学习么二部分。
1、文天祥的事例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2、穷人的事例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3、写出穷人事例的六要素。
4、闻一多的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5、“的高度赞扬了他表现了我们民族英雄气概”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
6、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练习主要考查了议论文的记叙的运用的知识和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一、二、三题。
3想和做
胡绳
教学要求:
1、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理解本文的结构。
3、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议论文的论点的提出方式。
二、引入新课:解释题目。并列短语,强调了想和做的关系。
三、讲授新课:
(一)释词:
滔滔不绝埋头苦干投机取巧劳而无力
(二)初读课文:
1、给课文分段,写出提纲。
2、课文第1段(A详写B略写)了只会,
而不会的表现,对这种人作者的态度是;第2段(A详写B略写)了只会,而不会的表现,对这种人作者的态度是。
3、课文中区别“人”与“牛马”的不同的关键词语是:人会,牛马只会;其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叫。
4、文章第段归纳了中心论点,是。
5、文中有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这句话是。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是。
二、引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讲授新课: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在第1段中,如果只保留“空想”这个词而把“凭空”一词和“空话”中的“空”删支,行不行?为什么?
□这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脱离了实践的想只能是凭空的,说话自然也是空话。
2、埋头苦干不动脑筋的做法为什么不值得赞美?
3、学游泳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举例子说明道理?
4、挑选几名虽用功但成绩不好的学生谈体会。找出文中的照应文字。
5、说说文章的分析议论的重点。
6、本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第二、三题。
6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教学目的:
1、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掌握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论证的方法与层次结构。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1、了解作者简历与论题的关系。
题目是用一个并列短语作标题,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难道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的精神吗?
作者的简历。
2、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
根据议论文的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填写表格。
中心论点:
1、怀疑是——(1)对于传说,(论证)
分论点:(2)不论对于——。(论证)
2、怀疑是——(论证)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二、讲解课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
2、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道理、引证、比喻、对比。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和道理论证。)
3、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的例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如,第4段中“我们听说中国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的话?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双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会飞动的虫子?有什么科学根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用这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怀疑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
又如:第6段中,为了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举了清代学者戴震的事例,说他幼时善疑,先是向塾师提出两个问题,塾师回答后,他又发疑问,足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4、举出文中抽用的道理论证的例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例如,课文开头用了和颐、张载的话,用他们的言论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令人信服。
又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
5、谈谈文中思维严谨、关于分析事理的特点。
如:作者曾把怀疑分析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进一步论证怀疑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时,又把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作者通过举例、正反说理,使内容阐述得精辟入理,无懈可击。
三、课堂练习。
1、什么叫“怀疑精神”?他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
2、课末练习P35——37。
7发问的精神
教学目的:
1、理解“发问”在求知、明理、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性。
2、巩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说理逐层递进的论证方法的理解。
3、学习层次清晰、顺序前后照应、语言表达周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文地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事例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
2、分析课文前半部分。
教学过程:
一、正音:滚沸()释迦牟()尼潜()修典籍()
二、朗读课文。
检查划分段落的情况:
第一部分(1——3)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说起,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用举例的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三部分(10——14)用讲道理论证方法再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三、讲解课文。
1、本文的论点与论题有佬关系?
论题“发问的精神”是针对全文提出的,为要论证其正确,真实可靠,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引出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加以论证,强调了发问的重要性,要能发问,勤发问。
2、文中第二部分中列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论证正面论点?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因好问缍取得伟大的成就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
在举例前,作者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在举例后,作者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呼应论点。做到了论据与论点一致,上下文衔接自然。
3、在语言表达上,课文第9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而不写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
这关系到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这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谨、周密。
四、练习:
《掌握语文》中的有关内容及预习提示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三、讲解课文。
提出问题:
1、课文第二部分提出了怎样的反面观点?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
明确:提出了“知识和道理,……何必多问?的反面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讲道理论证的。
2、概括这三个方面道理论证的内容。
第一步,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前进。
其次,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成对的、真的。
第三,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方面更有把握。
以上三个方面从不同侧面逐层深入分析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更进一步论证论题的真实性。
3、课文结束段在写法有什么特点?
一是连续使用了三个反问句,一气呵成,语势强烈,明显地表达式了否定的意思;二是又一次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你万不可忘记了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呼应了第2、3自然段,呼应了论题。
四、小结:写作特点
本文采用了正反论证相结合论证论点的方法,多次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作文训练
短文学会写提纲
一、理解知识短文《学会写提纲》的内容。
1、阅读短文,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写议论文应该从提纲练起?编写议论文的提纲要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写提纲有哪几点基本要求?
2、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怎样的?
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议论文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
(1)主体部分并列式(《谈骨气》)
开头提出论点
主体进行论证人首先、其次、再次
结尾总结深化论点
(2)主体部分层进式(《怀疑与学问》)
开头提出论点
主体进行论证一层、二层、三层(层层递进,一般是解决什么是……,为什么是……,怎样解决等几个问题。)
结尾总结深化论点
(3)主体部分对比式
开头提出论点
主体进行论证正说,反说(形成对比)
结尾总结深化论点
3、编写议论文提纲要注意的问题。
(1)理清思路
(2)理清文路。
(3)防止过于简单化,立提纲的过程,就是构思谋篇的过程。
二、作文指导:
1、作文题目:
(1)依照《怀疑与学问》一文,拟一份议论文的写作提纲:《----和----》。
(2)拟一份议论文的写作提纲《谈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2、目的和要求。
3、提示:先仔细读一读作文参考题后的提示,然后按提示来构思你文章的结构。
第五单元
21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所表现出的心境。
2、理解游记小品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及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朗读课文(或听录音)
五、讲授新课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惴榛灏颓冥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缪人惴栗隙披未始
3、翻译下列句子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B、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西山之怪特
4、讲解第一段。
(1)本段可以分为几层?并概括层意
(A写获罪滴居的心态、B写漫游、C写游赏的率性、D主出文旨)。
(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写作者怎样的游览方式?有什么用意?(漫无目的的游览,是心中苦闷的象征)
“以为凡是州……”这最后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前面写平日游览之盛,看似与西山无关,然而却都是为托出西山作铺垫)
小结:这一段写游西山之前的平日游览之胜
布置作业
给预习提示里的词语注音
第二课时
教学法内容:学习第2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第一段
三、讲读第二段
1、理解下列词语
始指异之箕踞而遨攒蹙累积
2、翻译下列句子
(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萦青缭绕,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3)悠呼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3、理解课文。
(1)第一句交待了游西山的时间、地点,请找出有关语句来
(2)遂命仆()湘江()柒溪()榛莽()茅伐,这一系列动词表现作者偶得西山时怎样的心情?
(3)登西山的过程怎样?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4)表现西山高峻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5)哪些句子突出西山的宏伟气象?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伍,悠悠乎……;洋洋乎……而不知其所穷。)
(6)怎样写宴饮?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7)“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第一段相照应的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8)写西山的特立,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傲世蔑俗)
小结:此段写西山之怪特及游西山得到的独特感受。
四、练习。
1、理解“而”的意义。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未知西山之怪特
攀援而登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2、理解古今义的用法。
未始累知然后于是乎
22醉翁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3、理解“也”的含义。
4、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时代背景,理解主题。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北宋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四、通读课文(听录音)。
1、给下列字注音。
林壑晦明伛偻提携山肴野蔌觥筹交错
2、填空。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被贬后——的——情怀。前人说它“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景物描写。
教学内容:学习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讲解新课。(第1段)
1、这一段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怎样定亭周围的环境?
(山、泉、亭的景色)
远景——山(色)静
环境中景——水(声)动抒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近景——亭(形)静
作亭者
2、亭名由来命名者
命名之意
3、哪一句是破题句?哪一句微露主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讲解第2段。
1、这一段采用怎样的结构?
(分、总)
2、山间朝暮之景有哪些?四时之景又有哪些?
朝——明
朝暮之景暮——溟
分春——发而幽香
夏——秀而繁阴
四时之景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石出
3、写山间景物主要是从哪些角度写的?
(视觉、嗅觉)
4、哪一句是总收之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五、练习。
理解“而”字的用法。
日出而林霖开、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佳木秀而繁阴。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教学内容:学习第3、4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讲授第3、4段。
1、概括此段的意思。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酒、渔、肴、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样定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当地,提示宴酣之乐来自于山水之乐。)
3、怎样写归时情景?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4、归后情景?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四、总结。
1、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乐)
2、文中写了谁乐?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从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礅守游而乐。)
4、怎样理解“醉”与“乐”?
(“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23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教学目的:
1、理解游记小品的特点。
2、理解比喻甸的用法。
3、理解“之”字的用法。
教学法重难点:
理解、掌握比喻句的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其创作风格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介绍“满井”。
三、讲授新课。
1、通读全文(听录音)。
2、疏通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鹄,鬣,茗,LEI,蹇,倩女,髻鬟,汗出浃背。
3、讲解新课。
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写什么?
(写城中“余寒”景象。)
“余寒”的具体表现怎样?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什么?
(寒冷的程度。)
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写什么?
(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作者怎么样写景?写了什么景?
(水光山色,柳条麦田,心脏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怎么样写水
(?波色微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怎么样写山?
(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
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
写游人“泉而茗者,LEI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
写鸟、鱼,“瀑沙之鸟,呷浪之鳞”,它们的欢乐不亚于游人,仿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具有哲理意味。
最后一段。
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四、小结。
写景状物的特点:白描的手法,拟人的写法,生动的比喻。
五、练习。
1、“之”的用法。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限定)脱笼之鹄,瀑沙之鸟(修饰)倩女之HUI面,髻鬟之始掠(舒缓语气)
2、比喻的用法。
(1)若脱笼之鹄(以物喻人)。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3)麦田浅鬣寸许。
24峡江寺飞泉亭记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抒发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思想,增强探求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山水游记小品文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清朝人。他主张诗文创作不要抄袭古人,贵在独创。他继承了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本文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三、通读课文(或听录音)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段:通过写自己的心情引出飞泉亭。
第二段:通过写其他瀑布虽奇但得不到从容而观的特点为下文写飞泉亭张本。
第三段:借写飞泉亭旁边的东峡山的古松的奇异,侧面写飞泉亭的清幽环境。
第四段:描绘飞泉亭及人置身于飞泉亭中的活动及感受。
第五段:写水声、鸟声、松声、吟咏之声交互错杂的情景,借以突出飞泉亭的独特魅力。
第六段:交代作记缘由。
四、练习。
1、体会并读准下列语句的语气,并将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在疑惑不解中表示赞叹)
(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故意神化其事,以表示强烈的赞美礼之情)
(3)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
(对意外的欢欣表示感叹)
(4)寺河能飞!惟他日无余之魂梦式飞来耳。
(否定传说,却另创“神话”说梦魂再来,是悲凉的调侃)
25诗词五首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的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词的意思
2、激发学生热爱诗词,前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含义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茅屋为积风所破歌》及《南园》
教学重点: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诗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茅屋为秋风记破歌》
1、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分析这首诗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写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着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飞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平静,面对顽童的“趁火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的率真,焦灼之后,他却为沉静,渐而苦苦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秋雨是不请自来的,诗人收回视线,不再关注自然的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就是那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忆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深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也“安得广厦……安如山”的呼喊,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愿望,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最后表达舍已为人的善良愿望。
小结: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二、学习《南园》
《南园》组诗共十三首,是李贺闲居乡园时的杂咏,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抒发了为国出力的豪情壮志,更多的流露了怀才不遇,无所作为的感慨。
分析层次结构
1、2句写诗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昂扬意绪和紧迫心情。
3、4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赏析:
短短的四句诗,却有一个大起伏,一个大顿挫,先骇人听闻,再以理服人,激昂流畅,无所顾忌,感谓既多,哲思亦深,令人回味不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梦江南》
教学重点: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温庭筠,字飞卿,唐诗人,词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时称“温李”,也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梦江南”,词牌名,又名“望江南”,“忆江南”,“江南好”。
赏析
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好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归来,所谓“女为悦已者容”。望心上人归来,不是偶尔的一次,可能是经常的甚至暗每天的。一个“独”字,写出了多少孤寂落寞之情!但无情的是,“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令人望眼欲穿。失望是难以忍受的。可又挥之不去,为为奈何!眼前所见,只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在写水,实际也是暗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夕阳西下了解,又一天的守望没有结果。“断肠人在天涯”。怎能不令人感叹悲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已亥杂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为国出力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介绍作者,时代背景。
陆游,号放翁。
这首诗是陆游艺机晚年赋闲在家时写的。当时他已68岁高龄,犹日夜不忘恢复国土,报效祖国。
2、赏析。
(1)层次结构。
一、二句叙述他罢官后年老体衰,闲居在荒僻故乡的情景和心情,表述了他守卫边疆的志愿。
三、四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诗人形象,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2)讲解。
“尚思为国戍轮台”:这句话表述了作者守卫边疆的志愿。“僵卧孤村不自哀”:是现实中诗人的形象,这形象是凄凉的,与当年诗人横枪跃马驰骋战场的形象相比,本使诗人感到悲哀,但诗人却偏“不自哀”。因为诗人考虑的不是自身的衰老和无所作为,而是国家的兴亡,就是这种对国家安危的关怀,使诗人忘掉了自己处境的难堪,但现实是残酷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既然“思”不出一个结果的,只好去“想”,深夜的暴雨,也许会成为别人梦中的催眠曲,对陆游来说,却给他带来了奇的幻景:风雨作响,好像是披着铁甲的战马在飞踏北方的冰河。
小结:
这诗前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的是诗人赤裸裸的爱国思想;后两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二、学习《已亥杂诗》。
1、介绍作者。
龚自珍,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这首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2、赏析。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练习。
背诵、默写古诗词五首。
写作训练
论证的展开
一、阅读知识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论证是——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思路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论证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和——。
4、——是论证展开的基本要求。
二、作文指导。
请以《一场球赛说起》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指导:
注意题目是《一场球赛说起》,因此必须紧扣“球赛”两字,不要写其他的比赛,既然是“说起”,自然要对球赛有个必要的交代,即这是怎样一场球赛。叙述的时候,要抓住你所引发的观点,有所侧重地谈,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你从班级的一场球赛的胜负得出“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那么在介绍球赛的时候就要侧重介绍赢家是如何获胜的;假如你从球赛的观众的文明行为去谈,那么在介绍球赛的时候要侧重观众在比赛过程中的反应,赛后离去的秩序,等等,从观众的文明或不文明,热情或冷淡等方面结合自己的观点,作必要的交代,既然是“说起”,因此球赛本身并不是全文的重点,重点是在于通过球赛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种现象(环节)引发的思考,通过思考阐发一个道理,或批评一种现象,或提倡一种精神等等。思路可以打开,从多方面进行散发性思维,再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明确论点,理清论证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论证。
第三单元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一般驳论文的写法。
2、学习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方法。
3、学习驳底细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驳论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释题,介绍作者。
鲁迅
四、读课文。(听录音)
五、讲授新课,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摆了敌论的观点和依据。
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摆出另一面的论据,证明正确的论点,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作出结论。
六、练习。
掌握预习提示中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这部分内容提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论?什么依据?
(1)自夸“地大物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希望着国联。
(3)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为什么开头就摆出敌论论点和论据?
树立“箭靶”,为后文的批驳做充分的准备。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是怎样反驳的?
(直接反驳论据)
2、怎样反驳论据?
(第一部分中的三个“事实”并非“自信力”而是“他信力”,故此不能证明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4段中作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由敌方的三个论据进一步推论此为“发展自欺力”,而非是失掉自信力,即敌方论据并不能证明其论点,从而也就反驳了敌方的论证过程,使其论点不攻自破,揭露了敌方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丑恶嘴脸。)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简接反驳的过程。
1、第6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
2、这部分提出什么论点?
(一部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3、列举了什么事实证明正面论点?
(我们从古以来……有舍身求法的人。)
4、第7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证明文中列举的四类人是中国的脊梁。)
四、讲授第四部分。
理解最后一句的含义:
深化了正面论点。收束了全文,以隐晦语句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表现了作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五、小结。
六、作业。
完成课末练习一、四。
12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推理过程。
2、要学生对两篇短论具有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引起重视。
3、学习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论“基本属实”》。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板书课题:《论“基本属实”》。
为何加引号?
(这个引号强调了要评论的是某种有据可查的语言现象。)
三、朗读课文(听录音)。
四、概括出每段的意思。
五、本文是怎样安排结构的?
(1-3举出病例——4分析病因——5作出推论——6得出结论。)
六、小结。
本文病例选得典型,分析细致入微,举例充足,论证有力,推理发人深思,语言生动、幽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课文(听录音)。
三、讲解全文。
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出每部分的意思。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出误用“偃旗息鼓”的一则新闻标题。造成种种猜测,说明这个成语用得令人费解。
第二部分:再引用材料,进行比较辨析,得出“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的结论,证明那则新闻标题的错误。
第三部分:作出推论,挖掘根源,提示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第四部分:向全社会发出呼吁,提出改进主张:做现代人,写现代文,说现代话。
2、问:
作者详细地引用《辞源》的资料,在论证中起什么作用?
(引用权威资料,能使论证有根有据,说理透彻,增强了比较辨析的力度。)
3、第5自然段的推论,提示了什么内容?
(提示了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四、小结。
本文的结构:举出病例——引用资料、比较辨析——作出推论——提出改进主张。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至三题。
1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教学目的:
1、认识对方的新解有哪些。
2、作者是如何逐一加以反驳的。
教学重难点:
作者反驳了哪些新解?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
四、朗读课文。
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总括作者对《枫桥夜泊》新解产生质疑,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作者谈《枫桥夜泊》一诗成为脍炙人口句篇的原因,并列举对方“新解”逐一加以反驳。
第三部分:作者重申不赞成这样的新解,希望那些专门的文学研究者不要做类似的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的考证、新解。
五、阅读课文,划出新解及作者的反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读新课。
学生划出有关文字,教师一旁点拨。
关于“乌啼”
新解:乌啼指乌啼桥,“月落乌啼”,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
根据:1、乌鸦的习性,在月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2、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
3、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反驳:1、乌鸦夜啼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受到惊扰也会飞叫。
(1)乐府诗中有《乌夜啼》。
(2)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
(3)唐教坊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
2、住持之说,无文献史料可证,乌啼桥的命名,当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
旁证:梁祝故事流传之后,出现多处祝愿英台读书处,梁山伯墓。
3、桥的位置较低,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关于“江枫”
新解:“江”指江村桥,“枫”指枫桥。
反驳:即使有两座桥,这样不合习惯的简称也不会出现。
使用这样的简称也不合形象和意境的要求。
题目是“枫桥夜泊”不是“江村桥枫桥夜泊”。
关于“愁眠”
新解:1、“愁眠”指愁眠山,“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2、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反驳:1、把“愁眠”解释为一座山,全诗意境就破无余,索然无味了。
2、这首诗的抒情主体是“愁眠”的“我”,有“我”一切事物才有活力,生出动人的意境。
3、没有文献资料可以证实。
4、“孤山”很可能后知,“愁眠山”是后来的附会。
5、渔家掌灯和旅客在客船睡下并无矛盾。
结论:新解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牺牲了新诗的艺术价值是文学研究不可取的。
三、布置作业
课末练习一、二。
作文训练
论点的提出
一、阅读知识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论点?
2、论点的确定要注意哪几个因素?
3、论点的“新”包含哪几层意思?
4、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从这个目的出发,要求作者树立观点时必须如何做?
二、作文指导
a)从下面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材料略)
b)指导:
首先,读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其次,大家联想到马拉多纳的身份,他能勇敢地说出这一席话叫孩子们不要崇拜他,原因是自己读书少,可见他是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并没有让光环罩住了自己的眼睛。至于说马拉多纳值得崇拜,不要社会责备,社会就需要各种人才等观点则未能抓住材料夫达的重点,是对材料的不合理提炼。
第四单元
16故乡
鲁迅
教学目的:
1、了解辛亥革命前年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写法。
3、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写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揭题材,背景简介。
三、教读课文。
四、检查预习,了解大意。
1、简述故事梗概。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情节结构。
给课文划分段落,列出各部分内容要点。提示:注意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第一部分:回乡时间:严寒的深冬。
回故乡回乡原因:卖屋,搬家。
所见景象及心情。
母子见面。
到家那天回忆少年闰土。
第二部分:见到杨二嫂。
在故乡过了三四天:会见闰土。
又过了九天:动身起程。
第三部分:船上谈话。
离故乡“我”的感受。
3、组织材料的顺序和线索。
上述内容以什么顺序来写?又以什么线索贯穿?
(按地点转移和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贯穿全文。)
五、正音,辨字。
(预习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了解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闰土的形象。
小说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闰土这个人物,问:作者在课文中是怎样表现这一人物的?明确:先写记忆中的少年闰土,后写眼前的闰土,运用前后对比,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中年闰土发生的变化。
从12-30,54-76段划出有关的语句,填入下表。
变化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言:
对“我”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从上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年闰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少年闰土已判若两人,文中何处提示了这一变化的原因?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就是这使闰土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闰土遭遇,是当时广大爱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闰土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是在于提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二、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杨二嫂的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回答:都是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见,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在作者头脑中印象深刻。写杨二嫂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对比
闰土:质朴老实,痛苦麻木,先回忆再眼见。
杨二嫂:尖刻泼辣,自私庸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进一步提问:20年来,杨二嫂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0年前,杨二嫂年轻漂亮,是一个以自己的姿色招徕主顾,得以谋生的“豆腐西施”;20年后,她变得泼辣尖刻,自私庸俗,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说明她也经历了生活的艰辛,杨二嫂对“我”的种种嘲笑、吹捧和诬陷又无不反映了旧社会对她的毒害。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是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故乡的日趋破产和城镇市民的日趋贫困。)
三、小结。
这篇小说,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尽管他们有着各自的处境和遭遇,但他们同样受到旧社会的毒害,从他们前后的对比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故乡人的变化,看到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统治的罪恶。作者对人物的对比描写,鲜明地突出了主题。
四、练习。
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段落和议论段落。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体会景物描写与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对提示主题,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课文中哪些地方对故乡景物作了描写?
(第2、12段分别对眼前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景色作了描写,另外第6段中插入了老屋景象的描写。第88段中又再现了故乡的神奇色彩。)
2、朗读有关语段和句子,分析其作用。
第2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故乡萧条的景象,而“横着……荒村”又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死气沉沉的状况,这是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真民照。这段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又提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灾难。
第6段中的景物描写句写出了老屋的破败,更写出了主人的伤感。“枯草的断茎”,实际上,也是当时农村凋敝的象征,同样,它也起了烘托人物的悲凉心情的作用。
第12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景色及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这幅神奇画面,与眼前故乡的衰败景象作对比,突出故乡的变化,画面中活泼机智的少年闰土与下文中迟钝麻木的中年闰土形成对比,突出闰土的变化之大,从而启发人们深思故乡每况愈下,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
第88段中再现了故乡的神奇景色,此幅图景明丽色彩依旧,而略去了少年闰土的形象,这是因为记忆中的美好形象已被残酷的现实抹去。联系上下文看,这幅图画是主题的升华——展示了对未来故乡的美好憧憬。这段景物,表现了“我”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
二、分析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划出议论的语句,并分析。
第84段中的议论,表达“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践踏下的社会现实的悲愤和不满。
第86段中的议论,是对旧中国的否定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第88段中关于希望有无的哲理性的议论,给人们深刻的启迪和鼓舞,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总结。
1、主题。
2、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末练习。
17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学目的:
1、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注意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介绍作者。
莫泊桑,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羊脂球》、《俊友》。
三、听课文录音。
(理清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1、盼望于勒。
2、夸赞于勒。
3、巧遇于勒。
3、躲避于勒。
四、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
(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诉。)
五、正音,辨字。
(见课文预习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的形象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本课内容,讲授新课。
三、复述小说的情节。
盼望——夸赞——巧遇——躲避(于勒)。
四、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阅读课文第96-98面,回答下列问题。
1、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象不安起来”,这是心里……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以致……的心理状态。
2、“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别把男孩子惯坏了”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提示了菲利普……及菲利普夫人……的心理。
3、母亲亲自看清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后,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她为什么突然暴怒起来?……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的性格。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5、……、……青年人的行动和菲利普夫妇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五、总结。
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提示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提示了小说的主题。
六、布置练习。
完成《掌握语文》中的“语段精读”部分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
教学重点: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练习题。
1、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我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多么惊奇啊!
对这三段文字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C)。
A、交代“我”家拮据的家境。
B、交代“我”母亲的思想意识。
C、写“我”家有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
D、写“我们”一家人盼望于勒。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驶向远方“一句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就走开了。”
(1)母亲为什么暴怒起来?
(2)母亲叫我去付钱的原因是什么?
(3)这段文字刻画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18麦琪的礼物
教学目的: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构思的巧妙和文笔的轻松幽默。
2、理解小说的线索。
教学重点: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构思的巧妙和文笔的轻松幽默。
教学难点:
1、理解以情节见长的“欧亨利笔法”。
2、理解小说的线索。
阅读提示:
一、作者简介。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二、情节过程。
开端:(1-6)写德拉想在圣诞节来临之际送丈夫一件礼物。
发展:(7-19)写德拉卖掉美丽的头发换回了礼物——表链。
高潮:(20-44)写夫妻互送礼物。
结局:(45)写小夫妻虽各自失去最宝贵的东西,但又获得了最宝贵的东西。
三、示意图:
开端想礼物一块八角七分哭
精致珍奇筹划礼物?
发展买礼物头发美丽卖
表链朴素买陶醉
高潮送礼物金发换表链送
金表换发梳失
结局赞礼物极不聪明牺牲
最聪明(获得)是麦琪
四、欧亨利笔锋法。
五、线索。
明:……
暗:……
六、中心。
本文写……的过程,歌颂了……,启示人们……。
19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讽刺艺术的手法。
2、领会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欣赏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讽刺艺术的写法。
阅读提示:
一、作者简介。
1、吴敬梓,清朝小说家。
2、《儒林外史》。
二、结构图解。
中举前:范
一、班级情况分析:
综合看来,本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积极要求进步,但也有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语文缺乏一种热情,特别在阅读习作方面。本学期,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简析: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高年段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主题单元,放大空间,突出重点,关注衔接。”
(一)、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
所谓主题单元,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习作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如六年级上册的七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其中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
全册课本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4篇,共25篇。全册教材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二)、放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别重视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六年级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个特点:
一是安排了阅读指导文章--《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读书要有选择》,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学会阅读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二是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栏目,向学生推荐名著,六上是《鲁滨逊漂流记》,六下是《西游记》。
三是单元练习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注意了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开辟了“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等。“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进一步拓宽了阅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四是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每一册安排一个“学和做”,而这个“学和做”就是一个实验、探究的小专题,是集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训练于一体语文实践活动。六上安排的“读报和剪报”,六下安排的“我的成长册”。
(三)、突出了重点学习习惯项目的培养
教材每册的开篇仍然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项目,虽然安排在教材之首,却是贯穿于该册语文学习之中的重点训练项目。因此这些项目在该教材里也反复体现。如六年级上册安排的“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两个重点项目,后面的课文《学与问》就呼应了“不懂就问”这个项目,在阅读、习作及其单元练习中也都反复凸现了勤于搜集资料的训练。而六年级下册的两个重点项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不但通过课文《读书要有选择》和“我读书我快乐”“学和做”等重点训练栏目有所体现,而且在阅读课后练习、习作和单元练习中也反复安排了训练。
(四)、关注与初中学习的衔接
第三学段特别是六年级两册教材,在结构形式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比如名家、名篇的课文比重明显增大;主题单元的编排结构,就是与初中阶段主题单元的教材编排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的;文学常识(作家卡片、名著便览)、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栏目的开设等,都有利于小学阅读教学和初中阅读学习的衔接,有助于小学阅读教学向初中阅读学习的过渡。
三、教学目标和具体措施:
一)阅读教学:
1、朗读、默读并重,提高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会浏览,并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不断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其知识积累。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引导学生辨析比较其感情色彩,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表情朗读、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等,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领悟课文的写法,内化课文的语言。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服务。
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二)口语交际:
1.尽力创设良好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欲望;
2.注重实效演练,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习得交际的技能;
3.充分利用评价激励的功能.进一步开发学生交际的潜能;
4.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不断拓宽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
三)习作:
1、长短课结合,课内外联系,在活动实践中成文;
2、在主题单元中获取信息。借鉴写作思路和方法;
3、改进评价方式,提高习作修改能力,“评--改--评”相结合,使学生养成了自改、互改、讨论修改、自主加工的好风气、好习惯。
四)单元练习:
1、注重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注重整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3、注重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4、注重持久,单元练习训练点与平时教学的融合,,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强化自主实践意识,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课外活动计划
1、读报剪报,其乐无穷。
2、参观访问,收益匪浅。
3、走进大自然,学看无字书。
五、教学进度:
第一阶段(9月6日—9月20日):
检查暑假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1、我们爱你啊,中国;2、郑成功;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4、古诗两首;习作1;练习1。大作文1篇;小作文1篇。
第二阶段:(9月20日—10月10日)
5、负荆请罪;6、船长;习作2;练习2。大作文1篇;小作文1篇。
第三阶段:(10月10日—10月29日)
8、小草和大树;9、轮椅上的霍金;10、生命的林子;1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我读书我快乐;习作3;练习3。大作文1篇;小作文1篇。
第四阶段:(10月29日—11月14日)
12、姥姥的剪纸13、牛郎织女;14、安塞腰鼓;习作4;练习4。大作文1篇;小作文1篇。
第五阶段:(11月15日—11月30日)
期中试卷分析、评讲、个别辅导;15、青海高原一株柳16、草原;17、麋鹿;期中复习、考试;小作文1篇。
第六阶段:(12月1日—12月14日)
18、给家乡孩子的信;19、钱学森;20詹天佑;21、鞋匠的儿子;习作6;练习6。大作文1篇;小作文1篇。
第七阶段:(12月15日—12月28日)
22、古诗两首;23、学与问;24、大自然的文字;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习作7;练习7;学和做;大作文1篇;小作文1篇。
第八阶段:(12月31日—1月6日)
学和做(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读报和剪报
第九阶段:(1月7日—寒假开始)
全册复习,期末考试及讲评,放寒假。
课 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小学六年级组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和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掌握勤于收集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地方,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3、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外阅读材料每生各自准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不仅要勤学而且要多问的道理,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一、指导观察课本第一页插图。
1、读题: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a.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b.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c.第3、4幅表现的是哪里在?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二、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4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的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讨论: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么样?
3、请学生说说今后的打算。
三、总结:
同学们不懂就要问,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课本晨、自然界的一切,只要自己有疑问,都可以向别人请教;只自己动了脑筋不能解答,随时随地都可以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相互之间都可以成为老师,谁能解答问题,他就是老师。其实不懂就要问,就是多问,这是与勤学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常说勤学多问就是这个道理呀!
板书:
不懂就要问--勤学多问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想写一篇介绍我们家乡的文章。你们说老师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老师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等等。)
3、引导学生说说收集资料的好处。
4、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第一页插图。
(1)三幅图上学生分别在哪儿?在干什么?
(上方学生在阅览室查阅资料,并将查到的资料抄录到笔记上。
下方几位学生在学校的图书馆收集资料,有的在查阅,有的在摘抄,他们都很专心。
中间一位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粘贴到活页纸上,他们都在收集资料。)
2、收集资料有很方法,我们看第二页插图,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
交流:(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访问来收集资料)
你还有哪些收集资料的方式?(讨论后再交流)
3、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方法呢?
观察第三页的图片。
交流并归纳:
(1)做摘抄笔记。即认为有价值、有意义、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最好分类摘抄,这样便于查阅)。
(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4)编辑剪报。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积累。
(5)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录像、录音、复印等收集资料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观察第三页下面的图片,让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学生向老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汇报收集资料的心得。……)
四、作业
在今后要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开始收集各种资料。二周后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板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
学会搜集资料
方法:做摘抄笔记
制作资料卡片
拍照片
编辑剪报
录像、录音、复印……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交流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一、观摩收集的资料。
各小组在班中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学生仔细观摩。
二、交流:自己如何搜集资料的?自己从中有什么启发。
三、教师小结: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根据学生收集的情况,表扬优秀的,给有不足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但重在鼓励,希望学生贵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我们爱你啊,中国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小学六年级组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简单说歌曲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
板书课题:1、我们爱你啊,中国
3、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
(3)、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小结: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学生读文,分小组讨论。
(2)交流。
第一段:写祖国幅员辽阔,总起全诗。
第二段:以“我们爱你”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
第三段:总结全文。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
5、朗读全诗,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
(1)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季节差)
(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
3、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1、我们爱你啊,中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节。
(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
(4)有感情朗读第2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
4、学习第2~6节的写法。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1、学生采用各种方法练习背诵。
2、背诵比赛。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仿照第2至第6节写一到两节。
3、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
板书设计: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1、我们爱你啊,中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2、郑成功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小学六年级组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揭题。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
2、板书课题
3、简介郑成功。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郑成功》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课文。
⑶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海军,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大力发展生产,建设台湾的历史事件。
⑷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郑成功的主要功业是什么吗?(一是收复台湾,二是建设台湾)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七至八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是怎么建设台湾的。)
三、学习课文第1-3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3小节主要写什么?(台湾人民痛恨侵略者,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默读,思考:那些词句写出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那些词句写出了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强占、残酷地奴役、恨透了、慷慨激昂绝不允许)
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了,想象一下郑成功“慷慨激昂”说话的样子,有感情朗读郑成功的语言。
4、分角色朗读第1-3小节。
四、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板书设计:
2、郑成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想一想: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
2、有感情朗读读第1-3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4-6小节。
过渡: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呢?他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1、自由读课文第4-6小节,找找他们胜利的原因,划出相关语句,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后板书。
准备工作充分: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庞大舰队绵延几十里风帆蔽日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
官兵的勇猛善战: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敌舰跳了上去
3、胜利属于正义之师,侵略者的下场只能是失败。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侵略者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的?(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举手投降)
4、地朗读第第4-5小节,要读出郑军的威武气势。
5、指名读课文第6小节。
①郑成功的军队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找出描写台湾同胞的喜悦心情词句。(喜出望外送来慰劳也送来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②生自由练读。
③全班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7-8小节。
1、默读,思考: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
学生交流后概括: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2、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9小节。
1、齐读。
2、说说人们为什么永远也不会忘记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3、说说这一小节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台湾永远属于中华民族,台湾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像李登辉、陈水扁这些民族的败类,想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我们决不答应。
板书设计:
2、郑成功
准备工作充分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官兵的勇猛善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用其造句。
3、仿写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仿写第5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练习复述课文。
1、根据段意,抓住重点词语,练习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
3、教师小结。
二、仿写。
1、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得特别精彩,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哪儿写得好?
出示句子:
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了十几丈高的水注。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总的来说,写战斗场面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写好场面中的各个人物。写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
第二,既要勾画出场面的整体情况,又要着力描写其中一些最精彩的镜头,以突出场面的激烈。
第三,还要穿插描写战斗时所处的环境,以烘托出战斗的气氛。
1、 选择一部电影或电视片,播放有战斗场面的片段。当堂把其中的一个战
斗的场面描写下来。
三、出示词语。
1、学生读词语,说说它们的感情色彩。
2、选择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造。
3、交流自己的造句。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小学六年级组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二、 精读指导
三、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2、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
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句子:1、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2、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女生读。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1.我们精读了文章前三段,说说分别写了什么。
2.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为什么。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1、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2、同桌互背,指名背。
3、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三、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契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4、古诗两首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小学六年级组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3、解题 :闻:听
二、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
指名汇报,对了解信息较多的学生可追问信息的来源并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三、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ì
五、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六、欣赏杜甫的其他诗。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七、小结、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涕泪满衣裳
收…… 喜 漫卷诗书 无比欢快、热爱祖国
放歌、纵酒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盘石镇民族学校决战2015中考押题卷二
语文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第Ⅰ卷(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妖娆(ráo) 家醅(pēi) 沉湎(miǎn) 风声鹤唳(lì)
B.解元(jié) 腼腆(tiǎn) 庖官(páo) 叱咤风云(zhà)
C.剥皮(bāo) 云鬓(bìn) 亢奋(kàng) 戛然而止(gá)
D.狡黠(xiá) 倔强(juè) 牟取(móu) 自怨自艾(y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怒不可遏 方枘圆凿 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
B.涕泗横流 恪尽职守 断章取意 红装素裹
C.慷慨大方 引经据典 龙吟凤哕 因地治宜
D.穷愁嘹倒 重峦叠嶂 周而复始 天衣无缝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次艺术节办得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B.执法部门要善于虚张声势,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我省广大干部和群众团结一心,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奋力抗旱。
B.通过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学生的人生安全得到了保障。
C.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而且明天还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的一座玫瑰园。
D.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有准备的人总是有勇气面对困难而且有能力战胜困难。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
B.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C.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D. 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6.根据语意,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入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 ; ; 。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汉水河畔的徘徊、星空下的辗转反侧,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的抑扬顿挫
②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③玄妙灵动的狐女、变幻莫测的山市,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
④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③①④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威尼斯商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
B.《丑小鸭》的作者是丹麦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安徒生,作品讲述了一个经历太多困苦和灾难的丑小鸭,在好心人的爱护帮助下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
C.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D.《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 翁亭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二、阅读《醉翁亭记》,按要求完成8~10题。 (9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命名。)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C.野芳发而幽香 (芳:芳香。) D.射者中,弈者胜 (弈:下棋。)
9.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0.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是作者被贬为滁州知州时所作,寄托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感情。
B.本文以“乐”字贯穿全文,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语言流畅优美,句式别致。
C.本文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D.本文依次写了“众宾宴饮之乐”、“太守宴醉之乐”和“滁人游山之乐”,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第Ⅱ卷(共120分)
一、(24分)
11.将第I卷中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分)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
。
(2)散入珠帘湿罗幕,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范仲淹《苏幕遮》)
(4)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长丞相》中的“ , ”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13.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按要求答题。 (6分)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 “ ”烘托离愁,以 “ ”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请你从“语言、诗意、情感、哲理”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性文字。(50字以内) (4分)
1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之一 —─谷雨(右图)
材料二 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2分)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2分)
(3)联系两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2分)
二、(36分)
(一)阅读《敬畏自然》节选,完成15—18题。(18分)
①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一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②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③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④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想,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⑤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15.选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4分)
16.说说选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分)
17.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6分)
18.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选文中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4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9—23题。 (18分)
破茧成蝶
单士兵
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③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为蝶。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
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⑥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19.阅读第①②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说等待蚕破茧成蝶的过程“本身就是诗意的”?(用文中相关语句回答) (3分)
20.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2分)
(2)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 (2分)
21.请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分)
22.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话来表达你对“破茧成蝶”的理解。(不能引用原文) (4分)
示 例:破茧成蝶──不固执于自满自足的空间,才会有自由生命的飞翔。
你的精彩:破茧成蝶──
23.请联系生活,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第⑤段“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这句话中所说的心灵之“茧”的?你认为该如何冲破心灵之“茧”? (4分)
三、写作(60分)
24.病中的老王送的香油和鸡蛋,温暖了杨绛苦难的岁月;阿长奔波于街巷买来的《山海经》,快乐了鲁迅的童年;新客忍受风霜苦旅的艰辛,传递着城市和乡村的期盼。善良犹如三月的春雨,在岁月的长河里浇灌出生命的花朵。
请以“善良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英文大写字母A、B、C……代替;④不得抄袭和套作。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
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3、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4、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部分段落。
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
2、投影
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
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自己说——指名说
l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
6、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你会背诵了吗?
全班背——男女生各背
2、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的第一个字,要写对写好它应该注意什么?
右下角的四点书写。师板演。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展示台进行生字的讲评。
爆的最后一笔
换的撇不要写出头
曈的左边是日
重点指导“爆”的书写。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芒( ) 坊( ) 班( ) 宫( )
茫( ) 仿( ) 斑( ) 官( )
冽( ) 笼( ) 腾( )( )
列( ) 龙( ) 入( )( )
二、把下面的词分成3类写下来。
轮船 面条 赛跑 包子 火车 游泳
米饭 飞机 大饼 跳高 汽车 打球
面食
交通工具
体育运动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一闪一闪的,忽明忽暗。 ()
2、特别引人注意。 ()
3、形容自以为了不起,很得意的样子。 ()
4、天气很冷,地上都结冰了。 ()
5、形容东西不断地、杂乱地从空中飘落下来。()
四、把可以搭配的词语用线连一连。
巍巍田野|刮雪人
茫茫群山|飘雪球
北国图画|堆雪花
喜人风光|掷寒风
五、划出句子中写错的字和用得不合适的词,改在( )里。
1、凛冽的大雪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有经验的老农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声说:“好雪,好雪!”( )
2、爱因斯坦小时候,老师不这么喜欢他,后来,老师和同学都改正了对爱因斯坦的态度。( )
3、公园里一坐坐冰雕晶莹透亮,闪动着五彩的光。( )
4、在学习课文时,小明发明了一个问题。( )
5、我一定接受大家的批评,改进缺点。( )
六、读句子,再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老师们立即将同学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立即――
2、面对一望无际的大雪,有经验的老农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声说:“好雪!好雪!”
一望无际――
3、公园门口,“冰雕游园会”五个冰雕大字闪闪发光,引人注目。
引人注目――
七、请在()里填上你知道的电话号码。
火警电话( ) 报警电话( )
急救电话( ) 电话查询( )
天气预报( ) 时间查询( )
交通事故( ) ( )
八、把下面错乱排列的句子,整理成通顺的一段话。
( )马路也白了。
( )纷纷扬扬的雪花飘着。
( )整个大地好象盖上了一条白棉被。
( )雪停了,小明和小刚拿起扫帚扫雪。
( )树变白了,房子变白了。
九、读一读。
傍晚时分,雪片开始稠密起来,雪花也似乎大了起来,仿佛梨花瓣儿,一片跟着一片,不紧不慢,下得稳稳的,百片、千片,漫天飞舞。不一会儿,高楼戴起了白帽儿,大树穿起了白袍子……
天愈来愈黑,雪越下越大。天空黑沉沉的,大地白茫茫的。在路灯的光照下,雪花犹如吐絮的棉朵,千朵、万朵,纯白、晶亮、闪光……
十、听写本单元词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
2、通过看图,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事物可以构成许多反义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朗读词语、通过读记积累词语。把词语填在适当的句子中。
4、引导学生产生写话的欲望,鼓励学生写真心话。
5、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观察、调查或查阅资料的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一)
1、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交流讨论。
2、先让学生反复读生字,在读中发现字的特点
3、读小泡中的话,小组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交流发现:许多字都有相同的部件这一汉字特点。
5、让学生展开想象认记这些字。如:第一组的四个字可以这样记,“呀!”乌鸦说“小芽上长蚜虫呢!”
(二)看看说说
学生自己观察,指名说反义词。如:黑——白、大——小、长——短、高——矮、多——少、前——后、左——右、单——双。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1、自己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读准字音)
2、各自选择词语造句,全班交流。
(二)我会选
1、引导学生自读词语和两个句子。
2、自己选词填空,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3、交流检查
(三)我会写
1激趣谈话:(1)你有什么高兴的事,想告诉大家吗?(2)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吃的食物吗?(3)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游戏吗?这个游戏是怎样玩的?(4)你最喜欢去的是什么地方,你看见了什么?(5)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长得什么样?……
2、指名说话,老师相机指导。
3、同座同学互相说自己想说的话。
4、把自己所说的话写下来。
5、学生写话,教师巡视,帮助写话有困难的同学完成写话。
(四)我会读
1、学生小声读故事。
2、同座互读,看谁读得准、读得流利。
3、
全班交流。
4、你认为韩愈聪明在什么地方。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课前准备
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分头搜集动物、植物的有关资料(文字、图片等)。
学生自由准备讲稿。
二、有趣的动物、植物
1
、激趣谈话:课余时间大家通过观察、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了许多动植物方面的知识。今天就请大家介绍有趣的动物、植物。
2、示范引导:位于宜昌市夷陵区的中华鲟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一家保护中华鲟的专业科研机构,有许多同学到那里参观过。今天我们就请中华鲟做一个自我介绍。
我叫中华鲟,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活化石。我是江海洄游性鱼类,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一般可以活30余年。我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酷似披甲武士,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一张大嘴又尖又长,身上有五行银白色的菱形骨板,背部一行,身体两侧和腹部两行。
3、
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练习讲解,互相推荐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4、各组推选最佳解说员在全班进行交流。
展示台
(一)日记
将自己的日记本,或打印成册的日记在班级、年级进行展示。
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篇读给大家听一听。
(二)中华鲟等资料
收集到中华鲟研究所参观的照片及其他资料、图片进行展示。
(三)到市内鸟语林、爬行动物展览馆、动物园、植物园等地参观,并收集相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1.短文两篇
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命的木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脉络和主旨。
难点: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纤维(xiān)奢侈(shēchǐ)蔚然(wèi)躁动不安(zà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奢侈: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2)纤维: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细丝状物质。
(3)蔚然:形容茂盛、盛大。
(4)哲人:(书)智慧卓越的人。
(5)丰盈:①(身体)丰满。②富裕。
(6)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7)躁动不安:因急躁而活动不安定。
(8)稍纵即逝:时间一放松就失去了。
3、熟读课文,比较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二、导入
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人,应当赶快生活。”同学们,你们知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学的这两篇短文就是谈生命问题,读后必将加深对生命意识的领悟的。
三、正课
1、作者简介:
《敬畏生命》选自《精美散文·哲理·文化卷》,作者张晓凤,台湾作家。《热爱生命》选自《生活百解》,作者蒙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思想家和散文家,对培根、莎士比亚以及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影响颇大。
2、朗读课文《敬畏生命》(或老师范读),注意学生读时正音。
3、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成两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我看到几棵在不停飘散一些白色纤维的树。
第二段:(第3、4、5自然段)抒发对生命的折服和敬畏之情。
4、提问:文章是怎样描写这种树的?
讨论并归纳:“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
5、提问:文章描写这种树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这样写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表达作者对这种树的喜爱之情。
6、提问:为什么我对这种树感到折服、敬畏?
讨论归纳:因为作者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7、提问:作者为什么说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
讨论并归纳:这些树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它们仍然不停地飘散。
8、提问:如何理解“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讨论并归纳:这是说作者被这种树楔而不舍、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领悟到人生也必须有这种奉献精神。
9、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记叙描写我看到的几棵正在不停地飘散着~些白色纤维的树,抒发了要学习这种树的锲而不舍、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10、提问: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本文第1、2自然段是叙述、描写,第3、4、5自然段是抒情。
四、小结
这篇散文记叙了我看到一种正在不停地飘散着一些白色纤维的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锲而不舍、不计得失的奉献。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请用本课的词语表达下列几句话的含义。
1、一点儿也不觉得。()
2、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3、形容树木长得十分茂盛。()
(二)请摹仿下面的句子造句。
例句:我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到湖水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阅读《热爱生命》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二、正课
1、朗读课文。(可全班朗读,也可个别读)
2、提问:作者对“度日”有几种理解?
讨论并归纳:有四种。
(1)天色不佳,令人不快时,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
(2)风和日丽时,是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3)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
(4)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3、提问:那些“哲人”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
讨论并归纳:
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事似的。
4、提问:“我”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
讨论并归纳:
“我”觉得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5、提问:“糊涂人”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
讨论并归纳:
“糊涂人”觉得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而白白虚度此生。
6、提问:“我”热爱生命,但为什么“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讨论并归纳:
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亡之苦恼。人总是要死的,但一个人在有生之年,抓紧时间,为人民作出了贡献,他的生命有意义地过了,所以不感到苦恼和遗憾。
7、提问:作者认为要用什么样的方法享受生活呢?
讨论并归纳:
作者认为要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8、提问:为什么要这样享受生活呢?
讨论并归纳:
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是十分慷慨的,如果我们热爱自己的生命,更会抓紧点点滴滴的时间,去学习,去工作,去干一番事业,那种我们的生命是十分充实,充满乐趣;如果我们胸无大志,碌碌无为,消磨时间,便会觉得活着无聊透顶,毫无乐趣可言。
9、提问:比较两篇短文有什么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这两篇文章都是谈生命问题。《敬畏生命》通过记叙描写“我”看到的几棵正在不停地飘散着一些白色纤维的树,被这种树锲而不舍、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领悟到人生也必须有这种奉献精神。《热爱生命》则是通过对“度日”一词的含义的议论,通过对比几种不同的人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说明人们应当抓紧时间,热爱生命,享受生活。
10、提问: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
讨论并归纳:
我觉得,生命的本质在死。人固有一死,生命是短暂的,如果我们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为人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那么这种生命是值得“敬畏”的。因此,我们要抓紧时间,有效地利用时间,热爱自己的生命,使生命过得丰盈充实。
三、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是谈生命问题,学习后大家一定有许多感受。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生命刚刚开头。今后我们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我们也必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让我们的生命在人类历史的银河中发出一点光和热。
四、板书
我对“度日”的认识天色不佳,令人不快消磨光阴
风和日丽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飞快去“度”
好日子细细品尝
对生命的理解“哲人”打发、消磨、回避、无视、苦事、贱物
“我”值得称颂、富于乐趣、自然的厚赐、优越无比
糊涂人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寄托来世、虚度此生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简答:你是怎样理解“度日”的含义?
(二)简答:你对生命有什么看法?
2.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的
1、感悟生命的永恒。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重点、难点
l、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2、难点:
(l)学会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迸溅出(bèng)忍俊不禁(jīn)仙露琼浆(qióng)盘虬卧龙(qiǘ)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3、阅读全文,思考预习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自然景物是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它会令人心旷神怡,会令人浮想联篇,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读完《紫藤萝瀑布》我们一定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命。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
2、提问:请给课文分段,看看各段写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想摘一朵”。写作者偶见一树茂盛的紫藤萝。
第二段:从“但是我没有摘”到“流向人的心底”。
写作者睹物释怀,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第三段: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到完。
写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3、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
讨论并归纳:从三个方面写。
(1)色:一片辉煌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2)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3)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4、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
讨论并归纳:先写每一穗花,再写每一朵花。先写花趣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然后写花的形状,“像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最后写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5、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讨论并归纳:这里运用了通感。即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
6提问: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比喻:“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2)拟人:“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才知那是每一条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用拟人法,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7、提问: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气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8、提问: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讨论并归纳: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而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然身患绝症而死,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因此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9、提问:本文的倒叙第二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这些花也正如人,人类社会也正如花一样由每一个一朵组成,虽然某些花或某个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10提问:“本文的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并归纳:说明作者从花中得到感悟,心中的失弟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和前进的动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四、小结
本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中心思想)文章写景抒情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五、板书
写景抒情
树色:辉煌淡紫色焦虑和悲痛—宁静和喜悦
形:瀑布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状:流动、欢笑、挑逗、推、挤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花穗上盛开浅紫
下待放深紫
花色:上浅紫、下深紫
形:帆一舱一舱内
香:嗅一视一幻(通感)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3.挖荠菜
张洁
教学目的
1.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本文的对比写法。
3.学习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对比的写法。
(2)学习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难点:理解“我”对养菜的特殊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荠菜(ji)蔷薇(qiangwei)掰手(bai)琥珀(hupo)
绽(zhan)码(ma)苋(xian)和煦(xu)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广阔无垠:广大宽阔,没有边际。垠:边际。
(2)迁就:勉强凑合别人。迁:改变,引申为改变初衷。就:凑近,凑合。
(3)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经心:留心,在意。
(4)五味瓶:装着甜、酸、苦、辣、咸的瓶子,什么滋味都有。比喻不是味道。
(5)出土文物:原指被发掘出来的,有关文化发展的有价值的古代器物。本课是“老古董、背时货”的意思。
二、导入
l.作者简介:
张洁,生于1931年,196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长期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1978年,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这篇处女作和后来的《谁生活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都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她的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曾改编为电视剧。1981年,创作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此外,还有中篇小说《方舟》《七巧板》《祖母绿》等。
2导语:
同学们可能没有吃过“荠菜”这种野菜,可是在旧社会,这种野菜是穷人们的美味佳肴。《抱养菜》这篇课文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通过新!日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与孩子们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
三、正课
1.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本文按时间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节)回忆解放前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写出“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感情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11节到完)写解放后“我”和孩子们对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态度和心情,以及“我”的感慨和希望。
2.提问:文章开头仅有一句“我对养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这是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一句在全文中起提纲挚领,总领全文的作用,用省略号更富有诗意,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3.提问:课文第2自然段不讲养菜的事,却从“馋”字说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是不是离题?
讨论并归纳:课文写“馋”到“馋丫头”的得名,是因为“饿”,又由“饿”引出了一次危险的遭遇。再由生理上的“饿”写出造成“饿的原因——剥削制度的罪恶。在此基础上,再来写“挖芥菜”,写出了“挖”的辛酸,表现了更深刻的思想。因此,这样写不但不算离题,而且更有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4.提问:文章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因掉了一只鞋不敢回家时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与“我”当时的处境是否相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似与“我”当时的处境不相称。这是一种反衬写法,以乐衬悲。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而“我”却有家难回。这样反衬,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5.提问:“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孤独、寂寞、屈辱、黑暗、死亡……
6.提问:孩子们把挖荠菜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是出于对“我”的“迁就”;吃荠菜时,他们“懒洋洋”的,“漫不经心’地“挑”上几根,带着迁就的“微笑”。说说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深意。
讨论并归纳:“有趣的游戏”说明不能理解长辈带他们挖养菜的用心及特殊感情。“迁就的微笑”表明因不了解长辈的苦心而又不得不保持一种尊重的礼貌。“漫不经心”表明对荠菜的感情十分淡漠。“挑”则反映了厌食荠菜的情绪。
7.提问:本文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找出议论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议论的语句如“因为我知道”到完。议论的作用是明确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我明白……使他们的身边全都感到愉快。”点明孩子们喜欢去挖荠菜的原因。如“他们长大一些之后……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养菜的心情!”点明年轻人陪同我去挖荠菜,也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写出了两代人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8.提问:“我”对荠菜的这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讨论并归纳:在这些感情里,有痛苦的回忆,想起荠菜,就想起当年的饥饿,想起那饱受屈辱的痛苦和灾难;有深深的怀念:生活在幸福中,怎不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如同怀念那与自己共过患难的朋友;有无限的感慨:身在幸福中的下一代,并不理解“我”要他们挖荠荣、吃荠菜的深意;也有真诚的希望:看到了两代人的隔膜,想到了如何帮助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9.本文运用对比写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想想有哪些对比,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1)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孩子们对“荠菜”的感情是淡漠的。从中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可以看出两代人的隔膜。通过对比叙述把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如何看待苦和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人们思考。
(2)通过大自然景物的对比描写,写出了旧社会的黑暗,“我”童年的凄苦生活和孤独、悲伤、恐惧的心情;写出了新社会的美好,孩子们生活的幸福、愉快,从而找到他们思想深处的弱点。正是这样前后对比,在“我”心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触,这也正是表达中心思想的基础。
四、总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夹叙夹议,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荠菜”为线索展开广泛而充分的联想,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的隔膜,与孩子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能珍爱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选出书写完全规范的一组()
A殷勤心照不宣气馁疑聚荣华富贵B.大病新愈素味平生广阔无垠厌烦
C凶种恶煞昼夜隔膜微乎其微怪僻D.漫不经心风和日丽和煦恭顺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觅、发灰莱、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
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然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版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癣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等到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这样的“荣华富贵”),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因为我知道,这种赏光似的迁就,并不只是表现在对挖芥菜达一桩事情上,它还表现在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使们看来,我们的有些见解和行为,都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不顶用了。自然,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只要他们不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我真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心相通的朋友。
1.“我”童年时候挖荠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孩子们挖芥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样?
3.“我”童年时吃荠菜觉得,孩子们吃荠菜的时候是____
4.“我”对荠菜有着的感情,孩子们对荠菜的感情是_____。这说明了______.
5“我”带孩子们挖荠莱、吃荠菜的目的是什么?
4.提醒幸福
毕淑敏
教学目的
1.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享受幸福。
2.学习比喻句的用法,理解句子的含义。
3.学习排比句用法及其表达作用。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难点:
(1)比喻句的用法及句子的含义。
(2)排比句的用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姗姗(shan)怅然(chang)踌躇(chouchu)惴惴不安(zhui)
谆谆告诫(zhun)南辕北辙(yuanzhe)瞻前顾后(zhan)
相湍以沫(mo)熠熠夺目(yi)袅袅婷婷(nia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l)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2)怅然:不如意的样子。
(3)甘霖: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4)希冀:希望得到。
(5)踌躇:犹豫不决。
(6)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7)惴惴不安: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
(8)谆谆告诫:形容恳切教导。
(9)无足挂齿:没有必要说起、提起。
(10)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这里比喻心里感受同现实状况是相反的。
(11)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12)相湍以沫:泉水干涸时,鱼靠在一起以唾沫互相湿润身体。后用以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13)烟烟夺目:形容闪光发亮。
(14)袅袅婷婷: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的样子。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人们渴望幸福,但往往生在福中不知福,更不会珍惜幸福。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对幸福一会有新的理解。
三、正课
1.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四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我们又开始对未来充满恐惧的期待。”
借口常生活诸多现象设譬说明我们已习惯了提醒灾祸,终日充满恐惧的期待而忽略了提醒幸福。
第二段:从“人生总是有灾难”到“没有人预报幸福。”
提醒幸福是什么。
第三段:从“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到“就看你是否珍惜。”
幸福的征兆(特点)。
第四段:从“我们要提高对于幸福的警惕”到完。
写如何对待幸福。
2.提问:课文第一段从哪些日常生活现象说明我们已经习惯了提醒灾祸?
讨论并归纳:从天气的冷暖、交友、事业、情感风暴来归纳等。
3.提问:课文第二段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幸福是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灵魂的快意。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4.提问:课文第三段告诉我们幸福的征兆(特点)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①幸福常常是朦胧的。②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③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④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⑤幸福有时会很短暂。③幸福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
5.提问:课文第四段告诉我们要如何对待幸福?
讨论并归纳:要提高对于幸福的警惕,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享受幸福。
6.提问:文章的标题是“提醒幸福”,“提醒”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就是发现幸福,感受幸福,珍惜幸福。
7.提问:品味下列比喻句,理解其中的含义。
(1)灾祸似乎成了提醒的专利,把提醒也染得充满了淡淡的贬意。
(这是暗喻。把“灾祸”比喻成“提醒的专利”“专利”原指创造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法律保护他独自享有的利益.用在这里比价‘灾祸”与“提醒”二者之间的专有的搭配关系,使“提醒”这个词含有贬意。因为提醒的东西总是于灾祸有关。)
(2)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
(这是借喻。把逝去的幸福比喻成“标本”,“标本”虽然可见,却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只能回味而不能享受。把现有的幸福比拟成“披着露水散发着清香”的鲜花,是鲜活的充满生气的,给人以灵魂的快意。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们喜爱回味已逝去的幸福,却忽略现有的幸福。)
(3)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这是借喻。把幸福比喻成梯形的切面,梯形的切面斜度越大,长度就越大;切面斜度越小,长度就越小。这句话意思是如果你珍惜幸福,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钟,就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如果你忽略了幸福,你就会失去它而追悔无限。)
(4)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着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这是明喻。把幸福比喻成寒冷的日子里的太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那么就会感受到自己有无限的幸福。)
8.提问: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排比段,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讨论并归纳:
1)排比句:“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这个排比句从生活的诸多现象,强调了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句式相同,语气一致,加强文章的气势。
(2)排比段:“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就看你是否珍惜。”分段写出幸福的征兆(特点)。这样各段中心句明确,语气一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9.提问:本文与《挖荠菜》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同: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异:本文借口常生活诸多现象设譬发问,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提醒人们怎样享受生活。《挖荠菜》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与孩子们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四、小结
这篇文章借口常生活诸多现象设譬发问,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提醒我们怎样享受幸福。本文语言富丽,运用比喻、排比、形象生动。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1.希冀()2.踌躇()3.圣洁()4.祈盼()
5.快意()6.凄凉()7.追悔()8.真谛()
(二)请用下列的词语造句。
1.揣惴不安:
2.谆谆告诫:
3.无足挂齿:
4.瞻前顾后:
(三)找三句课后练习二以外的比喻句。
1.
2.
3.
5.白蝴蝶之恋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弱小者的同情、怜悯,对生命的关怀。
2.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细致人微的景物描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蔫(yan)料峭(qiao)簌簌(su)吓懵(meng)
蠕动(ru)伶俐(lingli)怅惆(chanwang)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2)簌簌:拟声词,形容翅膀颤动的声音。
(3)吓懵:吓呆了,吓糊涂了。潜:糊涂,不明事理。
(4)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5)伶俐:聪明、灵活。
(6)怅惆:惆怅迷相,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7)弃置不顾:扔在一旁不管。
(8)婆婆:本意是盘旋。这里形容树的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
3.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刘白羽散文选集》作者刘白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龙烟村的故事民幸福》,散文集《红玛膨集》等。
2导语
同学们一定有跟小动物打过交道的经历,你们是怎样对待它们的?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白蝴蝶之恋》,品味一下只受伤的小蝴蝶,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感情涟漪。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提问:作者看到一只受伤的白蝴蝶时气候是什么样?
讨论并归纳: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冷雨;
3.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当时蝴蝶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蝴蝶给雨水打落在地面上,沾湿的翅膀轻微地籁滚颤动着,张不开来。它奄奄一息,即将逝去。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
4.提问:作者对受伤的白蝴蝶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觉得它“多么可怜呀”。
5.提问:“我痴痴望着它。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句中“圣洁的水”比喻什么?“柔软而又强烈的光”又是比喻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圣洁的水”比喻同情心。“柔软而又强烈的光”比喻对生命的关怀。全句话的意思是我痴呆地望着受伤的白蝴蝶,心里油然而生同情之心,关心弱小者的命运。
6.提问:作者对受伤的白蝴蝶采取了什么措施?
讨论并归纳:“我弯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白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我哈着气,送给它一丝温暖。”
7提问:这时的白蝴蝶怎么样了?
讨论并归纳:蝴蝶渐渐苏醒过来了。
8.提问:这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讨论并归纳:“我感到无限的喜悦。”
9.提问:这时作者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讨论并归纳:把蝴蝶放在一片盛满阳光的嫩叶上,漫步而去。
10.提问:“但我的灵魂里在呐喊一开始像很遥远、很遥远……我还以为天空中又来了风、来了雨,后来我才知道就在我的心灵深处?”自己的心声为什么“很遥远”,“后来”才感觉到?
讨论并归纳:“很遥远”是因为心里感受不很强烈。“后来”心里矛盾越来越尖锐,觉得自己不能把一个生灵弃置不顾,而是要关心到底。
11.提问:“我又折转身走回去”时看到白蝴蝶怎么样了?
讨论并归纳:看到那只白蝴蝶缓缓地在树叶上蠕动。
12.提问:“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白蝴蝶的“美丽”“勇敢”表现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l)美丽:“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它确实太纤细了。你看,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似的翅膀,两根黑色的须向前伸展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只像丝一样细的脚。
(2)勇敢:在这阴晴不定,春寒料峭的天气里飞出来寻觅,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
13.提问:这时的白蝴蝶怎么了?
讨论并归纳: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活泼伶俐地在我周围翩翩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
14.提问:课文最后一段,“我”为什么感到“失落、怅惆’’?“我”的感叹里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我感到“失落”、“张惆”是因为白蝴蝶离我而去,它今后是否还会遭遇到风雨交加的天气?或者遇到大自然强敌的攻击?或者受到人类的残害……如此美丽的勇敢的弱小者如果遇到不幸又有谁去同情、怜悯它呢?又有谁去关怀这样的小生灵呢?但美丽而又勇敢的小生灵并不依赖于人类的庇护,一恢复身体就自由翱翔而去,真令人羡慕,感动。作者感叹的是人却缺乏蝴蝶这样的勇气。
四、小结
本文通过一只在强暴的风雨中受伤的白蝴蝶,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感情的涟漪,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的同情、怜悯和关怀,并受到自然的感动和启迪。文章细致地描绘了白蝴蝶被雨打蔫,苏醒过来,冉冉飞去的形态以及自己的心理随着蝴蝶的命运变化的过程,写得深刻细腻。本文的景色描写生动形象,细致人微,语言清新简洁,应细加品味。
五、板书
打落地面一跃而起簌簌自动展翅飞翔张不开来奄奄一息
白蝴蝶渐渐苏醒一活过来了——缓缓蠕动——
翩翩飞舞冉冉飞去消失不见即将逝去
我的心理多么可怜——无限喜悦——赞美——失落、怅惆
我的行动捏起来——放在嫩叶上一折转身又走回.默默伫望
放在手心弃置不顾静好地看着转身走去
对小生灵的同情、怜悯对生命的关怀为自然所感动受自然的启迪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仿写下面的语句。
例句:你看,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似的翅膀,两根黑色的须向前伸展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只像丝一样细的脚。
蜜蜂:例句: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活泼伶俐地我周围翩翩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像、片小小的雪花,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
叭儿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