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09:02:03
类别:教学设计
《最佳方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策划有意义的秋游活动。
2、 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能力,能清晰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 学会从多种方案中筛选,保留最佳方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设计最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性、周全地考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人公的意识。
重点难点
秋游活动如何策划,才能既玩得开心,又节省开支。怎么样的方案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突破方法:查找资料,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学生事先设计一分秋游方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欲望。
课件出示一组秋天景色的美图,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同学们度过了一个炎炎的暑假,夏天已经从我们身过悄然而过,我们走进了凉爽的夏天,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想亲自去看一看‘摸一摸吗?尽情感受一下秋天吧?
二、自主策划,明确交际的方向
同学们,秋天就在我们身边,现在就让我们出发秋游吧!
1、 你们想到哪里去,用什么方案寻找秋天?
2、 那你又想用什么方法留住你找到的秋天。
三、自主探究,设计方案。
分小组设计自己的秋游方案。
四、汇报各自的设计方案,评选最佳方案。
1、各人准备好自己的秋游方案。
2、在小组里交流。
3、各小组推荐一份在班上交流。
4、根据节省度,快乐指数评出最佳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策划有意义的秋游活动。
2、 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能力,能清晰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 学会从多种方案中筛选,保留最佳方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设计最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性、周全地考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人公的意识。
重点难点
秋游活动如何策划,才能既玩得开心,又节省开支。怎么样的方案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突破方法:查找资料,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学生事先设计一分秋游方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欲望。
课件出示一组秋天景色的美图,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同学们度过了一个炎炎的暑假,夏天已经从我们身过悄然而过,我们走进了凉爽的夏天,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想亲自去看一看‘摸一摸吗?尽情感受一下秋天吧?
二、自主策划,明确交际的方向
同学们,秋天就在我们身边,现在就让我们出发秋游吧!
1、 你们想到哪里去,用什么方案寻找秋天?
2、 那你又想用什么方法留住你找到的秋天。
三、自主探究,设计方案。
分小组设计自己的秋游方案。
四、汇报各自的设计方案,评选最佳方案。
1、各人准备好自己的秋游方案。
2、在小组里交流。
3、各小组推荐一份在班上交流。
4、根据节省度,快乐指数评出最佳方案。
内容预览:
比较·探究 《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风”的内涵。
2、比较本文与《留学巴黎》在写法上的异同。
3、感受主人公忍辱负重,执着追求的的精神。
【导入】这是马可的《冼星海传》中的一章。马可是冼星海的学生,他写冼星海传,所根据的就是冼星海的自述。本课文的素材就是冼星海的《留学巴黎》中关于写作《风》的片断。
【作者】马可(1918~1976),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江苏徐州人。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歌剧院院长。马可在陕北曾深入民间,搜集、研究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音乐,探索发展民族音乐的道路。他的音乐作品以富有生活气息与民族色彩著称。代表作为歌剧《白毛女》(作曲者之一),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歌曲《南泥湾》等,共创作大小作品百余首,此外还有电影音乐《画中人》等及其他作品。《心血凝成的作品》选自《冼星海传》。
【讲解】
1.文章第一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冼星海疲乏寒冷的情景有什么用意?
答:因为冼星海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优秀作品《风》的创作的,这样写一是点明题目,说明这笔作品是冼星海呕心沥血的结晶。二是赞美其坚强面对困境追求音乐理想的精神。
2.文章为什么要插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迫歌》中的诗句?有什么效果?
答:因为作者此时身处的悲困境遇与杜甫写此诗时的境遇相近,引用诗句很好的衬托了作者创作条件的艰苦和创作心境的悲苦,表达了作者对冼星海伟大人格力量和坚强意志品质的崇敬和赞美。
3.马可抓住了风,把它作为全文的核心意象的同时,又把风的内涵作出拓展。在本文中,风具有三重含义,你能具体说说吗?
答:首先就是冼星海住处的风;其次,是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风;这二者凝集起来,成为第三种风,就是冼星海作品中的“风”。
首先,我们来看冼星海住处的风。这是大自然的风。 马可的笔力表现在,把风写得富有感觉性。
其次,如果光是写巴黎的风的严酷,对冼星海的生命的概括还是不够的。马可把它扩展到冼星海的整个生命中去。他让冼星海在忍受巴黎的寒风之时,联想到十多年前,广州珠江上的小茅屋前的风雨声。北京寒风中传来的枪声和犬吠,水灾地区“吹裂肌肤的烈风”。这是包含着冼星海自传的风,民族的历史的风。
第三,从大自然的风和自传性质的风,过渡到杜甫的“风”,“茅屋为秋风所破”的“风”。二者结合起来以后,又和冼星海感觉中巴黎的风,酷冷的风统一起来。
【小结】
如果说,大自然的风是冼星海自己的文章提示的,而杜甫的风在冼星海的文章中,只有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四个字:“借风抒怀”,马可的功夫就是把这四个字,通过艺术想象,把它和冼星海的童年经历、祖国同胞的苦难结合起来。
4.马可所写的主人公创作《风》的过程有何特点?
答:(1)对凛冽的冬风、酷冷以及无法抵御风寒的居所,增加了许多感性细节。(2)增加了显示社会苦难、祖国苦难的各种风的描写。把苦难和《风》的创作联系在一起,这样,“风”的内涵、主人公情感的深广度都扩展了。(3)对音乐形象的创作过程展开了描写。
5.《留学巴黎》所写的创作《风》的片段有哪些优点?
答:(1)是文中唯一一处描写,给人深刻的印象。(2)侧重点放在苦难及其感受上,浓缩了主人公许多情感、痛苦和当时的情景,引人触动遐想。(3)是主人公自身经历的第一手资料,有其独特的价值。
6.马可对“考场事件”描写的如此细致有何好处?
答:考场事件冼星海为简单的叙述,马为文学描写,优于前者在三点:1.细写门警反应,反差越大,越显得主人公的可贵;2.突出了及感人的要饭票细节;3.采取小说情节手法,使故事极富情节性、戏剧性,引人入胜。
7.读过本文,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感受?
《圆明园的毁灭》学习设计方案
学习内容:人教版第八册小学语文
21.《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认知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毁灭过程。
2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句子或部分。
能力目标:1、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或难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网络环境设计与创设:教师自行设计一个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圆明园的毁灭》专题学习网站。
1、在主页上,将课文内容安排在主界面,通过对关键词、句(如: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设置各种超级链接,将信息多样化呈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获取各种与课文内容吻合的图文声像信息,或读、或听……一切都在自主阅读、自我感悟中完成。真正体现出网络资源的多媒体化。
2、在网页的结构上,设计以下几大块:
名园概貌:概括地介绍圆明园的总体面貌。
名园风光:通过圆明园四十景(如:狮子林、万方安和、买卖街、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西洋建筑(如:远瀛观、万花阵等)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感受圆明园至真至善的美。
历史文物:提供了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遗珍一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名园洗劫:通过安排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的纪实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至丑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震撼,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则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
(以上设计使学生能较快地把握课文结构与内容。)
同时设计走进圆明园、新圆明园、神州风采、耻辱历史等栏目,开辟“网上留言”为学生协作、会话、表演、创新提供保障。
学习准备:1录像:A剪辑《火烧圆明园》的毁灭部分
B圆明园中的景观图片
2音乐:A古曲:《汉宫秋月》
B《义勇军进行曲》
3课件:课文中写圆明园景观的句子和写圆明园毁灭经过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知道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就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大最美的花园,一座拥有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却被帝国主义的一把火给毁灭了!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段:该录像片段由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园林毁灭部分剪辑而成。片中出现英法联军放火疯狂焚烧圆明园的场景,园中的一座座建筑在熊熊大火中慢慢倒下,化为灰烬。影片在声效及解说的配合下,让人内心感受到了侵略者的野蛮、清朝政府的无能、圆明园毁灭的损失不可估量。)
1、看着这熊熊燃烧的烈火,同学们体会到什么?想知道什么?
2、A、学生谈体会。(侵略者野蛮!当朝政府无能!圆明园毁灭多么可惜!)
B、学生质疑。(把黑板还给学生,让有问题的学生纷纷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帮助学生归纳三大学习主题:(在学生提出的这三个问题旁注上“?”)
(1)、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二、网上学习,自主探究
(一)确定主题,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要围绕大家提出的这三个大问题(指板书),回到143年前,看一看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并在网上学习课文。只要解决了这三个大问题,其它的小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1、分组:(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每组根据人数多少,还可分成几个小组。)
A组:园林艺术
B组:历史文物
C组:园林毁灭
2、明确各考查组的任务。[园林艺术:考查园林布局、景色特点。历史文物:了解文物种类及其价值。园林毁灭:弄清毁灭原因、毁时惨状、毁后惨景。]
3、请同学们点击InternetExplorer,进入我们的学习网站(提供网址)。在我们的网上有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课文内容以及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相关的资料和提示。(学生进入网站)
4、请大家首先进入“学习目标”,小声地把它读一次。(生自读学习目标:1、利用网站学习课文,了解圆明园以前的辉煌和它的毁灭经过。2、浏览网站,学会搜集并处理学习资料。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喜爱的句子。)
5、这节课我们就是要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这个目标完成。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协同学习,自主探究
1、请小组长先收集组员们不懂的问题、组织全组同学学习;[在自主探索的时候要注意:(1)先看学法指导;(2)一边查找资料,一边对重点内容做笔记;(3)积极思考,完成探究;(4)遇到不会的问题请询问老师。]
然后组长再组织组员围绕主题各抒己见;最后请组长对组员的汇报进行整理,准备向全班汇报。
2、各小组利用圆明园网站,(播放古曲:《汉宫秋月》)伴随着古曲,通过超级链接等方式大量搜索图文、声像资料,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完善探究成果。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
三、汇报交流,深化提高
同学们,你们在相互的协助下,一定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指板书),甚至发现了新的问题,有了新的体会,下面,我们各组就共同来汇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吧!
(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由学生选择进入不同的专题链接对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交流圆明园的辉煌]
(一)关于主题一: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合作学习2、3自然段)
(以下内容的教学视学生的发言而定,顺序可调。模拟汇报中的资料在课文里和网站的相关链接中都能查到。)
1、组长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展示汇报圆明园的布局规模宏大。A(模拟汇报:请同学们点击第二自然段。我们组认为可以从“皇家园林、举世闻名、众星拱月”这三个词,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请点击“举世闻名”,意思是在全世界中非常有名,说明了圆明园建筑美观,景物奇特,为天下所知。“皇家园林”指的是皇帝、后妃们居住游乐的地方。从网上资料可以看出它最初只有600亩,经过6个皇帝的苦心经营,扩建到5200亩,比颐和园还大850亩,它更是无数能工巧匠用无数心血和智慧换来的。“众星拱月”一词最能体现圆明园的整体布局,“众星拱月”的意思是无数的星星环绕一个大月亮,“月亮”是指圆明三园,“星星”是指无数的小园,我们从示意图中看到,其实圆明园的平面图是个倒置的品字形,觉得它很巧妙,所以从它的布局方面我们认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B表演读:多么宏大的圆明园啊!让我们一边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边把它的布局简要展现出来,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请三位同学分别代表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其余的同学代表小园,随着朗读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圆明园的布局。]
2、组长用收集到的资料展示汇报圆明园内的景观丰富多彩。
A、(模拟汇报:我们小组从“金碧辉煌”和“玲珑剔透”两个词可以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因为从网上资料可以看出,“金碧辉煌”是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玲珑剔透”是指器物小巧玲珑,比如游览图中“万方安和”的建筑就十分有特点。从热闹的买卖街和山乡村野也能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因为买卖街显得热闹,山乡村野显得幽静,十分吸引人。)
B、园中景色真可谓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呀!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各自的特点呢?a出示句子: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b范读:请你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为突出景观各自的特点,范读时注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两个词,语气要有轻有重,读“买卖街”一句时,语速要快,而且声调要高。读“山乡村野”一句的时候,声调要低缓。)c指导朗读:听出老师是怎样读的了吗?(生发言)老师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突出景观不同的特点,那么,你们也来读一读吧!
(生配录像画面读:录像由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画面组成。殿堂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玲珑剔透,买卖街热闹非凡,山乡村野充满田园风光,让学生欣赏到圆明园内丰富多彩的景观。)
C、愿意背的同学,咱们一起来试试!(重播录像,生配录像画面背)
3、组长用收集到的资料介绍圆明园中景观的特点。
A(模拟汇报:我们小组认为圆明园的建筑有3个特点:第一是许多景物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第二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第三还有许多西洋景观,如远瀛观、万花阵。这些特点都能体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B争当最佳导游。(模拟导游的资料在网站的相关链接中都能查到)
a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们感到圆明园中的景观真是举不胜举呀!你想到圆明园中去游览吗?老师提醒大家:网上有各景点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请大家点击圆明园风光中的“圆明园四十景”、“西洋建筑”等栏目,认真读读上面的一些介绍,再结合你平时收集到的资料,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看看谁能穿上老师准备的导游服装,当个特别的小导游(比如:宫女、太监、大臣等熟悉圆明园的人物),带领大伙儿饱览园中的美景,满足大家的心愿。咱们要瞧瞧,谁能当上今天的最佳导游!
b小导游穿上服装,进入角色,介绍了解到的资料。(模拟导游1:女导游穿上宫女服介绍:大家好,请点击“狮子林”,我是住在狮子林的宫女,欢迎各位来到这里!我给大家说说奇景狮子林吧!它以叠石著称,我们可以看到狮子林里有形状各异的假山奇石,它本在苏州,可在圆明园也可以看见。奇怪了吧?这是从苏州请山石高手堆塑成的,乾隆皇帝曾十次题咏“狮子林十六景”匾诗呢!)(模拟导游2:男导游穿上太监服细声地介绍:大家好,我是圆明园的太监,先给各位请安了!我对“买卖街”可熟悉了,下面请点击“买卖街”,听我来介绍吧。圆明园的买卖街是园中的舍卫城,城内有街道、店铺、商号、旅馆、码头等一应俱全,就是没居民,如果皇帝要逛街,我们就分成商人、买卖人,游人,特别热闹很像个真的街市。)(模拟导游3:我是圆明园的一位大臣,我给大家介绍圆明园中的《四库全书》。它是与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中国三大奇迹之一。请大家关注这个奇迹吧!)(网上还提供了武陵春色,平湖秋月等许多资料,具体导游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
c评选最佳导游。
4、在几位出色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漫步在圆明园中,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观,真是叫人看不够,叫人不想走啊!
a出示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b指导朗读:请读出看不够,不想走的语气来!(
指名朗读)(范读)同学们愿不愿意像老师这样读?(生配录像读:录像由平湖秋月、雷锋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远瀛观、万花阵等画面组成。平湖秋月、雷锋夕照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是现实生活中本身就很美,很有名的景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让人感到如同到了仙境一般;远瀛观、万花阵是西洋景观,充满现代美。这几个画面让学生欣赏到圆明园中不同特点的景观。)愿意背的同学请起立,咱们把这句话试着背出来!(重播录像,生配录像背)
(二)关于主题二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合作学习4自然段)
刚刚同学们的汇报都十分精彩,下面根据主题二继续汇报。
1、(模拟汇报:请大家点击“青铜礼器”,我们组认为青铜礼器是先秦时期的物品,距清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极具收藏价值。再点击“名人书画”,在圆明园中收藏着各个朝代有名的人的书画,很有艺术价值。所以说圆明园是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是啊!无论是先秦的青铜礼器,还是历代的名人书画,都极具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它们对研究我国的古代文明有着重要作用。
3、用自豪的语气齐读第4自然段。
(三)小结
1、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再次欣赏了圆明园,它汇各地风景名胜于一体,集中国文化与艺术于一身,作为中国人的你,当你了解到这些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出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
2、多么辉煌的圆明园啊!它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难怪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赞美它为“举世无双”的杰作。
[交流圆明园的毁灭]
(四)关于主题三
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
(语气沉重地)然而在1860年10月18日,这一座由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劳而建成的圆明园,这一座由乾隆皇帝下江南所带回来的园林之梦被狠狠的打破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呢?
1、组长汇报。
2、出示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3、从加点的词中体会到什么?(“凡是…统统…”是说全部。从中看出侵略者的贪婪。“实在…任意…”想怎样就怎样,说明侵略者的野蛮,残暴。)
4、是谁犯下了这样的滔天大罪?是谁践踏了人类历史的文明?(是可憎的英、法联军!是当时无能的清朝政府!)请怀着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它们的贪婪与野蛮!(板画)
5、面对强盗,皇帝只顾自己逃命,把这偌大的园林(指板画)留在烈火中痛苦地呻吟。让我们再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再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断)
6、曾经无比辉煌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毁灭了,请同学们怀着无比痛惜的心情齐读第一自然段。“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两个不可估量在此说明什么?(板书:不可估量的损失)是啊,仅仅是被八国联军抢走的圆明园一个喷水池的兽首人身十二生肖铜像,前几年,我国就花了3500万元,才从香港拍卖市场买回3个。整个园林的损失实在没法计算!
四、发表感受,拓展延伸
1、可惜呀!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毁于英法联军的一把巨火,稀世珍宝被侵略军洗劫一空。学到此,我们不禁要问: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2、(指板画,充满激情地)残垣断壁,断壁残垣,是屈辱历史的见证,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见证;残垣断壁,断壁残垣,似在控诉,似在呐喊。每一根石柱似钢鞭,抽打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上,每一根石柱似钢针,深插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上。作为一名中国人,你对此事有何感想?(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牢记国耻,振兴中华。)
3、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国家的耻辱、一个民族的耻辱。这耻辱深深地铭刻在中国的历史上,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学完课文,你一定感慨万千,让我们牢记国耻,振兴中华!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进入“网上留言”,把想说的、想做的在网上写下来吧!(师生共同进入“网上留言”,教室里响起《义勇军进行曲》。)
附板书:
21圆明园的毁灭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教版初语第六册第三单元的基本篇目《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陈胜对当时形势和起义前途所作的分析,以增强对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必然性的认识;另外,对《史记》几个主要成就在文中的体现也要很好地把握,如: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善于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生动,对历史资料注重剪裁取舍等等。
有利因素:学生在历史上已学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为学好本文打下了历史基础;从初一到初三学生已学过文言文近30篇,特别是通过《曹刿论战》等文章的学习,对古代作家怎样布局谋篇、处理材料运用语言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好本文打下了文言基础。
不利因素:1.作品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秦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学生认识这场革命运动暴发的必然性,理解陈胜的形象可能有一定的影响,故将“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背诵第二、三段中的重点语句”作为两个教学重点。2.本文长句、难句、通假词、古今词、活用词较多,会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一些困难;另外本文要求掌握的文言判断句与现代文的判断句格式有较大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混淆,所以将以上知识作为教学难点。
设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不仅仅取决于合理的阅读活动过程,还涉及读者用怎样的方式来阅读。在目前流行的众多阅读中,采用RE阅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齐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较好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思路:采用RE阅读教学本课。(RE阅读,是根据史密斯“阅读也是一种表达”的命题而来的。R和E分别是英语“阅读”和“表达”的第一个字母。)全程分四个系统:“读--说”系统,疏通文句,解决学习重点一,突破难点;“读--写”系统,翻译句子,编写剧本,为课本剧演出作准备;“读--演”系统,巩固学习重点一,为解决重点二打基础;“读--背”系统,完成学习重点二。
认知目标:1.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
2.了解关于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和变格。
★3.认识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4.背诵二、三节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本文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3.培养学生读说能力、说写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等等。
情感目标:1.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
讨论法、读书法指导、实际训练法
1.文字投影片3张2.图片投影3张3.录像片断一个
三教时。第一教时,指导学生读说,疏通句意文意,解决学习重点一,突破难点;第二教时,指导学生动笔写,编写剧本,分组排练;第三教时,实际训练法,课本剧演出、评议,背诵课文。
一.导入:
1.录像播放农民起义的片断,导入新课。
2.文字投影,打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
二.新课学习:
(一).读--说
1.听读
播放录音朗诵,标出长句停顿节奏,给难字注音,整体感知课文。
2.自读
读准以下字音:
阳夏人少时闾左当行度已失期数谏
°°°°°°
陈胜王社稷被坚执锐骑千余
°°°°
3.自说、互说
a/说难词的解释,难句的翻译。(投影片打出题目)
b/说长句难句的朗读停顿理由。(投影片打出题目)
〖教师巡回辅导,随时解答问题,并搜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
4.小小组中说
讨论以下题目:
a/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年轻时的远大抱负?
b/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c/哪句话表现了陈涉的博大胸襟?
d/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哪几种?
e/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
f/简述起义的具体步骤。
g/为什么本文详写起义前的形势分析、起义的准备、起义的过程,
略写起义军进攻发展速度和农民政权的建立?
5.班级中说(质疑、析疑、答疑)
a/多人说重点句子翻译。
b/代表说起义的原因和结果,解决学习重点一。
c/讨论总结规律,突破难点:
(1)长句朗读的正确停顿的规律:
★.按意义停顿(先根据解释疏通文意,然后朗读,不读破句。例句投影打出)
★.按语法结构停顿(主语/谓词/宾语,一般介宾短语、偏正短语不中间拆开。例句投影打出)
(2)文言判断句的格式:
基本格式:......者......也;
变格:......也;......乃.....
★变格中的“......也”易与其它句式混淆,可讲清:古汉语判断句中,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充当的,结合上文区别:
*.夫战,勇气也。(谓语“勇气”是名词,是判断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是动词,非判断句)
*.二世少子也。(谓语“少子”名词短语,是判断句)
6.集体朗读(巩固知识)
读重点语段,读准长句的停顿,读出判断句的语气;加深理解起义原因及过程,认识陈胜远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才略。
(二).读--写
针对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分别安排以下两种写的作业,使不同语文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1.基础较差的学生书面翻译重点语段句子,特别是要求背诵的两段。
2.基础中上的学生分四大组将课文改编成剧本,两组写起义前的准备,两组写发动过程。(图片投影供参考,文字投影打出改编要求)
3.确定剧本后每组指定一名“导演”组织排练,要求全组人人参加。
(三).读--演
(增加感性认识,巩固学习重点一,为完成学习重点二打基础)
1.放录音,小声读课文,为演出创设氛围。
2.分组上演课本剧。
要求:
a/故事情节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创造。
b/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c/适当运用道具。
3.师生评议
(四).读--背(完成学习重点二)
1.背诵
2.重点句子默写
三.终结反馈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设计练习。(略)
四.作业:整理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的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播放课件,给小学以感官刺激。
2、感受文本:从“变化多”和“变化快”两方面分析课文内容,评析课文内容,评析语言。
3、写作训练:完成本课所学,展开想像,进行写作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板书课题)
2、学生谈看图片后的感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2 、全班齐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天空……着了火似的”)
(1) 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学生小声读一读,比较比较。
(2) 既然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
(3) 指导感情朗读。(突出“烧”字)
三、抓住特点,品读想像。
过渡:这一烧,天空中就发生了许多变化,火烧云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板书:变化)
1、默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火烧云的变化?(板书:颜色形状)
2、教学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自然段,火烧云的变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多快)
(2)从哪儿看出多,你能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吗?(指名圈出)
出示:照样子,找出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通通__________ __________
茄子紫__________ __________
(3)又从哪儿看出颜色变化“快”呢?(一会儿……一会儿……)
(4)指导朗读(喜悦语气)
3、教学第4——6自然段。
过渡:火烧云的颜色是如此的色彩斑斓,瞬息万变,那么它的形状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1)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感情朗读。
(2)教师引读 a、马出现时是什么样子的?b、马是怎样变化?c、又是如何消失的?
(3)学生引读火烧云变成狗和狮子。
(4)学生根据画面配音,说出火烧云变化的形状。
(5)总结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板书多、快)
(6)学生仿照课文按照“出现、样子、变化” 的顺序说说火烧云还会变成什么形状。
4、火烧云实在是太奇妙了,可还没等人们欣赏够,它就下去了。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余兴未尽)
四、着力铺垫,巧设悬念。
1、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2、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3、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想想、议议)首先提出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再通过读、划、思议学习,印象会更深刻。
五|、总结学法,赏读课文。
.是啊,美好事物的存在总是那么短暂,但作家却能将这瞬间的美丽化作永恒,想想作家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
引导学生概括出写作方法:仔细观察,发挥想象,注意积累。
六、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1、学生出示自己画的、收集到的火烧云图片,并用语言描绘。
2、学生自主设计课外作业。(摘抄、仿写、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马谡(shu)曹叡(rui)寨栅(zha)
B偏裨(bi)文几(ji)咽喉(yin)
C张郃(he)犄角(ji)城垣(yuan)
D垓心(gai)长史(chang)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B)
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男亲自哨见(探见)
B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12
【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第二课时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 :
把握课文中狼的形象;学习课文叙事生动、语言明快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中狼的形象。
教学性质:
讲读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准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二)设问:课文中狼的形象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在《狼》一文中,蒲松龄通过对两只恶狼动作神情的描写,着力揭露了狼的凶残而又虚弱、狡诈而愚蠢的特点。在屠夫与狼周旋的过程中,狼的本性逐步表现了出来。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凡写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狼的本性。如:“缀行甚远”----狼贪婪而又小心翼翼;“后狼止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懂得配合作战,又会虚张声势;“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胆怯,并在伺机而动;“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在变换手法,制造危机;“目似瞑,意暇甚”----伪装轻松善良;“一狼洞其中”----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攻。几个回合下来,狼的本性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三)提问:纵观全文,文章是如何详写屠户的动作神情的?
提示:写屠户的动作极有层次。先写他的“惧”“大窘”“恐”等心态,生动地描述了他与狼周旋时的高度恐惧、紧张、只求逃生的神情。再写他的“顾”“奔倚”“弛担”“持刀”等行动,表明他在险恶的处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急中生智,想方设法和恶狼斗。最后写他的“暴起”“刀劈”“数刀毙之”“欲行”“转视”“断其股”“亦毙之”等动作,突出表现了他与恶狼搏斗时的情景,既写出了他战胜恶狼时的勇敢,也写出了屠户“转视积薪后”的冷静、细心。这样,屠户由害怕到想方设法,到奋起杀狼自救的神态就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四)自读课文,领悟课文叙事生动、语言明快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播放课件,给小学以感官刺激。
2、感受文本:从“变化多”和“变化快”两方面分析课文内容,评析课文内容,评析语言。
3、写作训练:完成本课所学,展开想像,进行写作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板书课题)
2、学生谈看图片后的感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2 、全班齐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天空……着了火似的”)
(1) 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学生小声读一读,比较比较。
(2) 既然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
(3) 指导感情朗读。(突出“烧”字)
三、抓住特点,品读想像。
过渡:这一烧,天空中就发生了许多变化,火烧云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板书:变化)
1、默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火烧云的变化?(板书:颜色形状)
2、教学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自然段,火烧云的变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多快)
(2)从哪儿看出多,你能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吗?(指名圈出)
出示:照样子,找出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通通__________ __________
茄子紫__________ __________
(3)又从哪儿看出颜色变化“快”呢?(一会儿……一会儿……)
(4)指导朗读(喜悦语气)
3、教学第4——6自然段。
过渡:火烧云的颜色是如此的色彩斑斓,瞬息万变,那么它的形状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1)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感情朗读。
(2)教师引读 a、马出现时是什么样子的?b、马是怎样变化?c、又是如何消失的?
(3)学生引读火烧云变成狗和狮子。
(4)学生根据画面配音,说出火烧云变化的形状。
(5)总结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板书多、快)
(6)学生仿照课文按照“出现、样子、变化” 的顺序说说火烧云还会变成什么形状。
4、火烧云实在是太奇妙了,可还没等人们欣赏够,它就下去了。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余兴未尽)
四、着力铺垫,巧设悬念。
1、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2、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3、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想想、议议)首先提出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再通过读、划、思议学习,印象会更深刻。
五|、总结学法,赏读课文。
.是啊,美好事物的存在总是那么短暂,但作家却能将这瞬间的美丽化作永恒,想想作家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
引导学生概括出写作方法:仔细观察,发挥想象,注意积累。
六、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1、学生出示自己画的、收集到的火烧云图片,并用语言描绘。
2、学生自主设计课外作业。(摘抄、仿写、阅读……)
板书:
上来了
颜色 : 多 快
火烧云 变化
形状: 多 快
下来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国标本四年级(下)第6课《最佳路径》
教材简析:课文记叙了迪斯尼乐园临近开放之际,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其景点之间的路径设计焦躁不已时,却由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的做法获得启示,采取提前开放,按游人踩出的痕迹铺设人行道的做法,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的荣誉,表现了他聪明机智的品质和顺应游客意愿的思想作风。
教学重点:感悟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迪斯尼的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善思的品质。
3.情感目标:感悟课文蕴涵的哲理:给人自由,顺其自然,任其选择,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你记住了设计师的名字了吗?
2、出示图象: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在世界各地留下70多处精美的杰作。教师展示他设计的相关建筑,迪斯尼乐园是他的第40个作品。然而设计迪斯尼乐园时,他却被一个问题难倒了。谁来告诉大家。(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怎样设计还没有具体的方案;格罗培斯被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难倒了。)
二、精读课文
第一段(§1——2)
1、自由读:建筑大师被难倒了,赶快翻开书本,读一读第一段了解情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2、谁能找一个词语来贴切的形容他此时的心情。
3、出示:焦躁(着急而烦躁)
急啊,心里像有火烧,烦啊,恨不得直跺脚。你有过这种情况吗?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内心焦躁的格罗培斯会怎么想吗?
1)老师示范表演: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迪斯尼乐园马上要对外开放了,可是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怎样设计,我到现在还没有拿出具体的方案,这该怎么办呀!
2)学生成为格罗培斯,想象格罗培斯神态、动作、语言,用课文语言表演出他的焦躁。
(先说一点,再逐渐增多,说全焦躁原因:接到催促电报,修改50多次等)
5、了解了他的心情,你肯定能读好这段话。
出示: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指名朗读,学生评价。(幻灯片中画笔圈出重点)
从这段话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要求高,力求完美,追求最佳)
第二、三段(§3——6)
1、苦于没有最佳设计的格罗培斯无奈之下从巴黎出发,去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寻找灵感。(出示地图:法国巴黎——法国南部海滨)。
2、学生默读§3——6,读书做记号,直线画出他看到的,曲线画出他想到的内容。
3、来到绵延数百里的葡萄产区,他看到农民卖葡萄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出示句子:
一路上他看到许多园主把摘下来的葡萄提到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但却很少有停下来的。
当他们的车子拐入一个小山谷时,发现那儿停着许多车辆。原来这儿是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你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据说这是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园,她因年迈无力料理而想出这个办法。起初她还担心这种办法是否能卖出葡萄,谁知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
“看到”“发现”后面都是格罗培斯的所见。
1)学生说农民卖葡萄的两种不同方法,老师幻灯片中画笔勾出:提到路边/吆喝;无人看管/投入5法郎/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2)如果是你会去哪里买葡萄?师:你要买葡萄,来我这看看,又大又新鲜,价钱也便宜。
(板书: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如果是我,我会走进园里自己选择,无拘无束挑选自己称心的葡萄,还可以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
3)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想法跟你们一样,再来读这两段话。
4)自己用个词语概括一下不同的卖葡萄方法产生的不同结果。
词语积累:无人问津人满为患;门可罗雀门庭若市;冷清;红火
4、格罗培斯从老太太成功的卖葡萄方法中想到许多,深受启发。(板书:启发)
出示:格罗培斯摘了一篮葡萄,急匆匆坐上车,对司机说:“快,掉转车头,返回巴黎!”
(师对学生说)哎呀,这个司机有点糊涂了,想一想,上车后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合理想象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同桌进行对话,每对至少两次,联系上下文,说出设计方案,了解这一最佳路径的诞生与农民买葡萄之间的联系。
司机问:“?”
格罗培斯说:“。”
……
5、小结板书: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他想到了什么?他马上有了具体的路径设计方案,回到住地后给施工部拍了封电报,谁来读出电报内容?
出示:回到住地,他马上给施工部拍了封电报: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电报按字收费,内容简单,施工部有点不明白格罗培斯设计的方案,你再给他们解释一下吧!(板书:撒下草种踩出小道)
6、你们说的真具体,课文写得比较简洁明了。
出示:施工部按要求在乐园撒下了草种。没多久,小草长出来了,整个乐园的空地被绿草所覆盖。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
指导朗读:语气轻松、愉快。
7、小结:所以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格罗培斯顺其自然,让游客们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脚步“设计”出了这条最佳路径。让我们回顾课文,再来感受一下世界最佳设计的诞生过程。(光盘播放动画。)
8、如果你是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的专家、评委,你能说出为什么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幽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
9、再读课题感受。
三、作业设计
“走近迪斯尼”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
1、透过诗作的表面文字理解诗的主旨。
2、理解纸船的象征意义。
3、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世纪老人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著名女作家──冰心 印度诗圣──泰戈尔)
1、介绍作者: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籍贯福建长乐。冰心是“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冰心”的笔名始于作者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冰心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具有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冰心自小是身着男装长大的,七八年的海边生活给冰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冰心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大海。冰心在创作上深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1923~1926年,她把自己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和感受以及对往事的回忆, 陆续写成亲昵恳切的29封寄小读者的信,集结为《寄小读者》,后来又相继出版了《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都是写给孩子、宣传爱心的。冰心创作风格被文坛称为“爱的哲学”,它的三个支柱是──母亲、童心和自然。
冰心晚年时把自己的稿费20余万,捐给了孩子和希望工程。
冰心的一生是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敢于揭露黑暗、腐朽的东西,无私无畏的一生。的确,你会发现无论是她的作品、为人,还是思想都充满着爱。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她的诗《纸船》,看看她是怎么诠释爱、诉说爱的。
2、介绍背景:
冰心年轻时代正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她也和诸多爱国志士一样选择了先外出求学,后回国拯救国民的救国道路。这首诗歌便是作者这段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1923年秋,作者漂洋过海,在远离故土和母亲的浩瀚的太平洋上的孤舟里,冰心含着热泪,专心致志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然后抛到海里,她总希望有一只能够漂到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身边。
二、朗读
要求:
1、注意节奏。
2、用低沉、深情、充满期待的、向往母爱的语调来读,读出深深的母爱。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三、感受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游子对母亲深情的呼唤,寄给母亲最深沉的歌。
2、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想象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3、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悲哀”和“泪”都体现了游子对远隔万水千山的妈妈的想念之情。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最是难受。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4、第一节中哪些诗句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且由来已久?
“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5、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6、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纸船虽然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入母亲的梦中,这一想象新奇、大胆、瑰丽,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点明题旨。
7、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冰心以孩子般的天真和纯洁,在儿童的游戏的世界中找到了寄托母爱的情感中介物,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8、《纸船》一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诗写“纸船”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纸船”只是一个情感的寄托物,本诗的主旨在于抒发游子对慈母的深切眷恋之情。因此,点睛之笔是:“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9、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10、《纸船》一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可感,且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11、谈谈你对这首诗的体会:
⑴ 诗人对母亲执著的爱让人感动:即使纸船并没有流走,但仍然要叠。
⑵ 诗人对母亲浓烈的思念让人感动:“一只一只”所叠纸船数量多,“从不肯”写对母亲思念之情由来已久。
⑶ 诗人大胆、奇特的想象让人感动:叠纸船但纸船不一定能漂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要漂到母亲的梦里。
⑷ 诗人淡淡的忧郁让人感动:一个女孩儿坐在船上,独自感受着漂泊在外的寂寞与惆怅,忍受着对祖国对家对亲人的思念,并痴痴的盼望纸船能够带走她给忧郁的心声。
总结:《纸船》是来自远离家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写作角度新颖,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展开情思。托物言情,赋予纸船丰富而特别的内涵;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四、仿写
《纸船》的第三节运用了第三人称抒情的方式,还运用了美丽奇特的想象。请你也仿用这种语言模式,自选内容写一段小诗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
【教学目的】
1、透过诗作的表面文字理解诗的主旨。
2、理解纸船的象征意义。
3、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世纪老人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著名女作家──冰心 印度诗圣──泰戈尔)
1、介绍作者: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籍贯福建长乐。冰心是“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冰心”的笔名始于作者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冰心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具有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冰心自小是身着男装长大的,七八年的海边生活给冰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冰心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大海。冰心在创作上深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1923~1926年,她把自己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和感受以及对往事的回忆, 陆续写成亲昵恳切的29封寄小读者的信,集结为《寄小读者》,后来又相继出版了《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都是写给孩子、宣传爱心的。冰心创作风格被文坛称为“爱的哲学”,它的三个支柱是──母亲、童心和自然。
冰心晚年时把自己的稿费20余万,捐给了孩子和希望工程。
冰心的一生是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敢于揭露黑暗、腐朽的东西,无私无畏的一生。的确,你会发现无论是她的作品、为人,还是思想都充满着爱。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她的诗《纸船》,看看她是怎么诠释爱、诉说爱的。
2、介绍背景:
冰心年轻时代正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她也和诸多爱国志士一样选择了先外出求学,后回国拯救国民的救国道路。这首诗歌便是作者这段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1923年秋,作者漂洋过海,在远离故土和母亲的浩瀚的太平洋上的孤舟里,冰心含着热泪,专心致志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然后抛到海里,她总希望有一只能够漂到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身边。
二、朗读
要求:
1、注意节奏。
2、用低沉、深情、充满期待的、向往母爱的语调来读,读出深深的母爱。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三、感受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游子对母亲深情的呼唤,寄给母亲最深沉的歌。
2、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想象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3、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悲哀”和“泪”都体现了游子对远隔万水千山的妈妈的想念之情。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最是难受。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4、第一节中哪些诗句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且由来已久?
“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5、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6、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纸船虽然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入母亲的梦中,这一想象新奇、大胆、瑰丽,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点明题旨。
7、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冰心以孩子般的天真和纯洁,在儿童的游戏的世界中找到了寄托母爱的情感中介物,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8、《纸船》一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诗写“纸船”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纸船”只是一个情感的寄托物,本诗的主旨在于抒发游子对慈母的深切眷恋之情。因此,点睛之笔是:“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9、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10、《纸船》一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可感,且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11、谈谈你对这首诗的体会:
⑴ 诗人对母亲执著的爱让人感动:即使纸船并没有流走,但仍然要叠。
⑵ 诗人对母亲浓烈的思念让人感动:“一只一只”所叠纸船数量多,“从不肯”写对母亲思念之情由来已久。
⑶ 诗人大胆、奇特的想象让人感动:叠纸船但纸船不一定能漂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要漂到母亲的梦里。
⑷ 诗人淡淡的忧郁让人感动:一个女孩儿坐在船上,独自感受着漂泊在外的寂寞与惆怅,忍受着对祖国对家对亲人的思念,并痴痴的盼望纸船能够带走她给忧郁的心声。
总结:《纸船》是来自远离家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写作角度新颖,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展开情思。托物言情,赋予纸船丰富而特别的内涵;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四、仿写
《纸船》的第三节运用了第三人称抒情的方式,还运用了美丽奇特的想象。请你也仿用这种语言模式,自选内容写一段小诗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