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20:46:02
类别: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介休担担面》社会教案
活动中让幼儿知道担担面是介休特有的一种面食。了解介休特色担担面的制作过程并尝试设计多种口味的面和宣传海报。愿意宣传介休特有的的担担面。
设计意图
我园的十三五课题《利用介休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幼儿家乡归属感的实践研究》,引发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浓厚兴趣,基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我们在班级教学中对介休当地的民俗、传统文化、节日美食做了深入研究。“面食坊”“花馍坊”“农家油炸”在我们幼儿园开设之后,我班孩子对这些特别感兴趣,他们都想了解介休的更多的面食。担担面是一种具有介休地方特色的早餐,孩子们深受家人的影响,对担担面爱不释手,孩子们不仅爱吃担担面还对担担面充满了好奇,本次活动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详细了解担担面。旨在通过体验式活动让孩子在了解介休担担面的基础上,亲身经历制作介休特色面食的过程,增强对家乡美食的兴趣,提升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担担面是介休特有的一种面食。
2、了解介休特色担担面的制作过程并尝试设计多种口味的面和宣传海报。
3、愿意宣传介休特有的的担担面。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介休特色担担面的来历及制作过程
难点:尝试设计多种口味的面和宣传海报
活动准备
视频,图片,油画棒,水彩笔,画纸,超轻黏土,一次性纸盘
活动过程 (仅限中文教案,由于照片涉及个人隐私及肖像权等问题,请不要添加含幼儿肖像的照片!)
一、知道担担面是介休特有的一种面食。
T:“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叫什么?像我们这样生活在介休的人就叫介休人,我们大部分介休人爱吃的早餐叫什么?”
T:“我们介休的担担面这么红火,咱们也开个担担面店吧,开店之前我们也要了解担担面的由来及制作方法。”
活动过程
二、了解介休特色面食担担面
1、了解介休担担面的由来。
T:“你知道它为什么叫担担面吗?担担面是怎么来的呢?”
播放视频第一段
T:“担担面的面来自于四川,因为是小贩挑着担子卖的所以叫担担面,后来传到介休,介休人根据我们当地的口味习惯进行改良,后来慢慢变成了现在的我们吃到的这些担担面”
2、简单了解担担面的制作方法
T:“你们能说说你们吃过的担担面是什么样的吗,里面有什么?”
——汤、辣椒、韭菜、香菜、盐、醋、蒜
播放视频第二段
T:“这个担担面是怎么做的呢?”
师幼共同回顾,并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3、了解担担面的宣传方式
T:“我们做好了面就可以开始卖了,那我们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担担面呢”
鼓励孩子们大胆思考宣传方式(叫卖、制作海报、打广告、价格表)
T:“除了我们做好宣传工作,我们要在外地卖出我们的担担面我们做的担担面就要迎合当地人的口味,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多口味的担担面”
三、幼儿分组做开店的准备工作
T:“我们都了解了担担面的由来、制作方式了、也知道了宣传方式,我们一起把我们刚刚了解到的这些都画下来,制作一本担担面店计划书”
师介绍分组操作情况
第一组: 画出担担面的制作方法的图谱
第二组:制作担担面的宣传海报
第三组:设计多种口味的担担面
师幼展示小结
四、感受介休人对家乡美食的依恋
T:“很多长时间在外地出差、上学、工作的介休人都特别想念介休的担担面,我们在各地开个店不仅可以让他们尝到地道的担担面,还可以让更多的外地人品尝到,我们小朋友们以后去了外地也要多多宣传我们介休更多的美食、风景,今天我们了解了介休特色担担面制作需要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大家回去可以试着做一碗香喷喷的担担面”
活动总结 本活动是社会领域培养孩子归属感的活动,归属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具体的活动让孩子们感知体会,因此活动设计时我把重点定位为:了解介休特色担担面的来历及制作过程;难点是尝试设计多种口味的面和宣传海报。
首先,我充分利用视频宣传资料,分段播放视频,孩子们根据视频内容了解介休担担的面来历及特色做法,让幼儿获得了对家乡美食的喜爱和认知。幼儿学得轻松、透彻。通过视频的解说,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达到了这一环节的引导作用。
其次,我为幼儿创设环境,搭建平台。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分组活动制作担担面流程图、运用轻粘土设计各种口味担担面、设计宣传海报,孩子们能够感受大家对介休担担面的依恋和热爱,通过制作、宣传担担面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在随后的自由活动中,幼儿担任自己作品的解说员,幼儿们相互自由介绍,给家长、客人老师讲解,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在整个活动中,我充当的是一个参与者、 引导者、支持者的多重角色。我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充分参与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彼此互相交流获得各种经验的提升。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同伴间应团结友爱。
2、体验与教师、同伴团结友爱带来的乐趣。
3、引导幼儿关注身边同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事,井记录下来。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教学资源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话题讨论,引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1、引导语:皮皮在幼儿园遇到了什么烦恼呢?让我们看看是什么烦恼?
2、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结合教学资源讲述故事《皮皮的烦恼》,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心里想着别人、让别人快乐是件快乐的事。
1、提问:皮皮为什么责怪果果?毛毛为什么不愿意和乐乐搭城堡?为什么小朋友都不想和皮皮玩游戏?
2、提出讨论问题。
小明分苹果,大的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这样做,对吗?为什么?红红分玩具,新玩具给别人玩,旧的留给自己玩。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军军带图书给大家看。他这样做,好吗?为什么?
2、小结: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共同分享,这样最快乐。
(三)以游戏的形式,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学习与人交往的方式。
游戏一:看故事,排一排
游戏二:学习字词,说一说
游戏三:找一找,对与错
(四)通过小组交流分享以前做过的让别人快乐的事,进一步感受到团结友爱的快乐。
1、小组交流:请讲一讲自己以前做过什么让别人快乐的事。
2、集体分享,教师对于表现好的幼儿给予表扬与鼓励。
活动反思:
通过本节活动让幼儿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技能有轮流、分享、合作、谦让、协商、寻求帮助、公平游戏等。通过讲述<小明的烦恼>这个活动,引导幼儿正确的同伴交往技能。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自我介绍、特长展示等活动,使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电视机、实物投影仪、教师和幼儿小时候的照片、布、 针等。
活动过程:
1、通过玩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引导幼儿观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1)引起幼儿玩游戏的兴趣。
“老师这儿收集了许多我班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看着照片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教师介绍游戏名称与玩法。“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请你猜猜他是谁》,老师把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映在电视屏幕上,大家猜猜他是谁?”
(2)引导幼儿制定游戏规则。
“你觉得大家应该遵守哪些规则才能使游戏玩得更有趣?”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幼儿开展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
①教师在投影仪上依次展示本班幼儿和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引导幼儿根据相貌猜测。
“他是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他有什么特点?”
②教师小结:每个人的相貌都各不相同,没有哪两个人会长得一模一样。
2、通过自我介绍、特长展示,引导幼儿发现并大胆展示自己的长处,初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我们每个人不光相貌各不相同,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独特的长处是值得大家认识和学习的。”
(1)教师自我介绍并展示特长。
现场快速裁剪制做(儿童)吊带裙,并用别针别好,请一幼儿做模特展示。
(2)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并展示自己的特长。
“谁愿意把自己独特的优点介绍给大家?”
幼儿依次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唱歌、舞蹈、武术、自我服务等。
3、向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和客人老师交朋友。
“今天还来了许多不认识你的客人老师,你能礼貌大方向客人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吗?”
(1)讨论并回答“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作自我介绍呢?
(2)幼儿自由寻找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了解客人老师情况,和客人老师交朋友。
(3)教师小结:老师衷心地祝愿大家能够交更多的朋友,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来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
活动延伸:
1、幼儿在表演区继续展示自己的特长。
2、开展角色游戏《照相馆》,引导幼儿发现并表现每个人的相貌特征。
课题评价:
一、效果分析
本活动以“独特的我”为主题,开展了幼儿自我认识、评价、对同伴的认识、对同伴的评价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养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了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
活动开始,以游戏“猜猜他是谁”为基本形式,教师通过形象直观性、趣味性的实物投影仪,将幼儿熟悉的小朋友展现在同伴面前,不仅使幼儿从中获取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调动了幼儿观察、比较、联想、判断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对隔近友爱的态度。
二、专家点评:
游戏中引导幼儿制定游戏规则,体现了“幼儿为主体,为主导”的原则。
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幼儿介绍自我和特长展示,既有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的交流,又有幼儿自由结伴的交流,还有幼儿与客人老师的交流(正在上公开课)。这三种组织形式,既为每个幼儿提供了表现自我长处和获取成功感的机会,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了幼儿发展的实效性。
从实践效果看,本次活动的全过程,幼儿都处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教师的教态亲切,语言生动,富有启发性,而且教师自始至终不忘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例如教师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展示给小朋友看,教师特长的展示是为小朋友快速裁剪一条时装裙,使幼儿感到亲切、自然,其乐融融。
教学活动中幼儿认识自我与同伴,并展示特长;教学活动后,幼儿在生活中,在角色游戏区继续讨论、交流,展示“独特的我”。此活动使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三方面达到了协调统一。
三、反思与讨论
独特的我,是展示自我认知与理解,下一步,该如何延伸与继续呢?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以游戏“猜猜他是谁”为基本形式,教师通过形象直观性、趣味性的实物投影仪,将幼儿熟悉的小朋友展现在同伴面前,不仅使幼儿从中获取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调动了幼儿观察、比较、联想、判断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对隔近友爱的态度。本活动以“独特的我”为主题,开展了幼儿自我认识、评价、对同伴的认识、对同伴的评价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养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了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
活动目标:
1、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2、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3、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ppt课件、录音、图片、故事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帮助过别人吗?帮助别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李老师这里也有一只爱帮助别人的小鸟,我们一起看看它和你们帮助别人时的感受是一样的吗?
二、分段欣赏故事视频,结合故事内容科学插入ppt,理解故事内容
1、师:多泽是谁?为什么很多小动物都喜欢它、认识它?
2、师:多泽都帮助过哪些小动物?它都是怎样帮助这些小动物的?
3、为什么多泽飞的越来越快了?如果在冬天来临之前多泽不飞到南方去,它会怎么样?冬天已经来了,多泽飞回南方了吗?为什么多泽还没飞回南方?
4、你们觉得多泽这样做,对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5、多泽帮助别人后,它是什么样的感觉?你们还记得你们帮助别人后自己的感受吗?你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开心幸福吗?为什么?
6、快乐,幸福是只接受别人的爱吗?那我们可以怎样传递和表达自己对别人的爱?
教师小结:原来帮助别人也是在快乐自己,心中有爱就一定要传递表示出来,爱你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三、体验、迁移帮助别人的情感
师:这个故事里多泽是怎样收货快乐的?它幸福吗?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你会怎样做?
教师小结:原来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收货了幸福,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一定是一个让别人感受到舒服与快乐的人。因为送给别人玫瑰的同时,我们自己的手掌上也会留下玫瑰的香气。
活动中让幼儿知道担担面是介休特有的一种面食。了解介休特色担担面的制作过程并尝试设计多种口味的面和宣传海报。愿意宣传介休特有的的担担面。
设计意图
我园的十三五课题《利用介休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幼儿家乡归属感的实践研究》,引发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浓厚兴趣,基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我们在班级教学中对介休当地的民俗、传统文化、节日美食做了深入研究。“面食坊”“花馍坊”“农家油炸”在我们幼儿园开设之后,我班孩子对这些特别感兴趣,他们都想了解介休的更多的面食。担担面是一种具有介休地方特色的早餐,孩子们深受家人的影响,对担担面爱不释手,孩子们不仅爱吃担担面还对担担面充满了好奇,本次活动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详细了解担担面。旨在通过体验式活动让孩子在了解介休担担面的基础上,亲身经历制作介休特色面食的过程,增强对家乡美食的兴趣,提升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担担面是介休特有的一种面食。
2、了解介休特色担担面的制作过程并尝试设计多种口味的面和宣传海报。
3、愿意宣传介休特有的的担担面。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介休特色担担面的来历及制作过程
难点:尝试设计多种口味的面和宣传海报
活动准备
视频,图片,油画棒,水彩笔,画纸,超轻黏土,一次性纸盘
活动过程 (仅限中文教案,由于照片涉及个人隐私及肖像权等问题,请不要添加含幼儿肖像的照片!)
一、知道担担面是介休特有的一种面食。
T:“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叫什么?像我们这样生活在介休的人就叫介休人,我们大部分介休人爱吃的早餐叫什么?”
T:“我们介休的担担面这么红火,咱们也开个担担面店吧,开店之前我们也要了解担担面的由来及制作方法。”
活动过程
二、了解介休特色面食担担面
1、了解介休担担面的由来。
T:“你知道它为什么叫担担面吗?担担面是怎么来的呢?”
播放视频第一段
T:“担担面的面来自于四川,因为是小贩挑着担子卖的所以叫担担面,后来传到介休,介休人根据我们当地的口味习惯进行改良,后来慢慢变成了现在的我们吃到的这些担担面”
2、简单了解担担面的制作方法
T:“你们能说说你们吃过的担担面是什么样的吗,里面有什么?”
——汤、辣椒、韭菜、香菜、盐、醋、蒜
播放视频第二段
T:“这个担担面是怎么做的呢?”
师幼共同回顾,并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3、了解担担面的宣传方式
T:“我们做好了面就可以开始卖了,那我们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担担面呢”
鼓励孩子们大胆思考宣传方式(叫卖、制作海报、打广告、价格表)
T:“除了我们做好宣传工作,我们要在外地卖出我们的担担面我们做的担担面就要迎合当地人的口味,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多口味的担担面”
三、幼儿分组做开店的准备工作
T:“我们都了解了担担面的由来、制作方式了、也知道了宣传方式,我们一起把我们刚刚了解到的这些都画下来,制作一本担担面店计划书”
师介绍分组操作情况
第一组: 画出担担面的制作方法的图谱
第二组:制作担担面的宣传海报
第三组:设计多种口味的担担面
师幼展示小结
四、感受介休人对家乡美食的依恋
T:“很多长时间在外地出差、上学、工作的介休人都特别想念介休的担担面,我们在各地开个店不仅可以让他们尝到地道的担担面,还可以让更多的外地人品尝到,我们小朋友们以后去了外地也要多多宣传我们介休更多的美食、风景,今天我们了解了介休特色担担面制作需要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大家回去可以试着做一碗香喷喷的担担面”
活动总结 本活动是社会领域培养孩子归属感的活动,归属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具体的活动让孩子们感知体会,因此活动设计时我把重点定位为:了解介休特色担担面的来历及制作过程;难点是尝试设计多种口味的面和宣传海报。
首先,我充分利用视频宣传资料,分段播放视频,孩子们根据视频内容了解介休担担的面来历及特色做法,让幼儿获得了对家乡美食的喜爱和认知。幼儿学得轻松、透彻。通过视频的解说,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达到了这一环节的引导作用。
其次,我为幼儿创设环境,搭建平台。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分组活动制作担担面流程图、运用轻粘土设计各种口味担担面、设计宣传海报,孩子们能够感受大家对介休担担面的依恋和热爱,通过制作、宣传担担面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在随后的自由活动中,幼儿担任自己作品的解说员,幼儿们相互自由介绍,给家长、客人老师讲解,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在整个活动中,我充当的是一个参与者、 引导者、支持者的多重角色。我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充分参与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彼此互相交流获得各种经验的提升。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让幼儿加深对中秋节的认识,有必要开展一“中秋节”为主题的活动。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节日前品种多样,色泽鲜亮味美可口的月饼闪亮登场,幼儿见得多也品尝得多。幼儿在已有的经验中对中秋节有初步的认识,知道市上有月饼,中秋节快到了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大班社会活动《中秋节》教案与反思
活动目标
1. 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体会过节的气氛。知道中秋节是我过传统的民间节日。
2. 初步了解月亮阴晴圆缺的规律。
3. 激发幼儿探索月球的欲望。
重点难点
月亮为什么有圆缺。
活动准备
月饼(若干份)、图画纸、彩色水笔、范画:月之中、月中、月末时的月亮。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月饼。谈话导入课题。
1. 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说说月饼的形状和味道。
2. 向幼儿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中秋节团圆的含义。
二、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
1. 欣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教师节讲述故事,幼儿倾听。
2. 交流讨论。月亮姑娘为什么做不了衣裳?她是怎么变化的呢?什么时候变细?什么时候最圆?什么时候像眉毛(镰刀、小船、圆盘)?
3. 教师小结:月亮的大小每天都在变化。月初时,月亮细细的弯弯的,像小姑娘的眉毛,慢慢的月亮越变越大,像镰刀了,像小船了......。到每个月的农历十五十六的时候,月亮最圆,像个大圆盘。接着,月亮又开始慢慢的变小,变呀变呀,到月末时又变得细细弯弯的了。
三、画一画:会变的月亮。
教师出示范画,向幼儿介绍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让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幼儿操作:绘画《会变的月亮》。画出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
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中秋节》的活动,幼儿在体验中加深对中秋节的认识,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基本知识,幼儿对此活动较感兴趣,在活动中,发现我为幼儿提问的资源不够丰富。例如:在活动时,有小朋友问:“老师,月亮到底是什么形状。”
如果课前我能准备月球仪或课件。这时就可以出示 月球仪或课件,向幼儿展示并介绍有关月球表面的状况以及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情况。激发幼儿探索月球乃至宇宙的欲望。
中秋节教案:一起过中秋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图书和童话剧表演,理解故事的内容。
2、根据教师所给的阅读线索,仔细进行阅读并讲述。
3、感受好朋友之间诚挚而深厚的情意。
活动准备:
"字宝宝乐园"教学挂图(字词:月亮)。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感受小田鼠毛毛的情绪变化。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第一幅图片):这是一只小田鼠,它的名字叫毛毛,你们看毛毛的心情怎么样?它为什么不开心呢?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第二幅图片):毛毛看到了谁?(介绍小灰鼠托托。)这时候他的心情怎样?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第三幅图片):毛毛和托托在做什么?看了这幅图,你觉得毛毛这时候的心情怎么样?
4、教师:到底发生里什么事情,让毛毛会有这些不同的心情呢?我们来看看,在书中找一找答案。
二、根据阅读线索进行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1、幼儿自主进行阅读。
2、集体讨论选择性阅读。
3、教师:为什么一开始小田鼠毛毛会不开心?站在门外的小灰鼠托托是什么样子的?毛毛看到托托做了什么?托托是怎么做的?
4、幼儿再次阅读,边看边听教师讲述故事或倾听教学CD。(教师讲述时,注意在语气上表现毛毛的不同情绪。)
5、围绕话题进行讲述。
三、了解故事所表达的感情。
1、教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讲述自己与朋友之间令人感动的事情。
3、教师:你和好朋友之间有没有过让自己很感动的事情,说给大家听一听。
4、鼓励幼儿两两结伴,模仿股市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表演,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故事的内容,感受故事表达的感情。
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中秋节》的活动,幼儿在体验中加深对中秋节的认识,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基本知识,幼儿对此活动较感兴趣,在活动中,发现我为幼儿提问的资源不够丰富。例如:在活动时,有小朋友问:“老师,月亮到底是什么形状。”
如果课前我能准备月球仪或课件。这时就可以出示 月球仪或课件,向幼儿展示并介绍有关月球表面的状况以及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情况。激发幼儿探索月球乃至宇宙的欲望。
幼儿在升入大班后,无论在身高体重这些生理方面,还是自理能力以及情感体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让幼儿真正理解自己长大了,就是能够与弟弟妹妹在一起,体验爱护小班弟弟妹妹。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长大了,会关心小班的弟弟和妹妹。
2、尝试用多种方法和小班弟弟妹妹进行交往。
3、体验爱护小班弟弟妹妹的情感。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本班幼儿在小班时的活动照片。
2、事先与小班联系,和教师交流活动过程,共同确定活动场地。
3、提供幼儿结伴用的所需材料如玩具、折纸、球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理解长大的含义。
1、教师和幼儿观看照片,感受自己的变化。
"你们知道这是我们什么时候的照片?我们现在上大班了,有哪些变化呢?"
2、启发幼儿说说自己的变化(如身高、体重、能力的变化)"我们长高了、变重了,还学会了许多的本领,现在是幼儿园的大哥哥大姐姐了,幼儿园小班、中班的小朋友都是我们的弟弟妹妹。"
(二)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与弟弟妹妹友好交往的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我们要去关心小班的小朋友,怎样认识他们呢?怎样让他们喜欢我们呢?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想法,同伴间彼此分享经验。
3、教师提出任务:
"和一个弟弟妹妹交朋友,要知道他的名字,记住他的样子,并让他喜欢。"
(三)教师启发大班幼儿和小班幼儿两两结伴,进行活动。
1、提出活动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在活动中注意保护弟弟妹妹的安全,如发现弟弟妹妹遇到困难能及时帮助。
2、幼儿交流与弟弟妹妹活动的情况,谈谈自己是如何和弟弟妹妹相处的。
"你是怎么和弟弟妹妹玩的?你知道他叫什么了吗?"
3、教师说说在活动中看见的情况,引导幼儿相互学习交往的方法。
4、请大班幼儿制作一样小礼物送给弟弟妹妹,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活动延伸:
1、继续与结伴班级开展大带小的活动。
2、在值日生劳动中增加公益活动
设计意图
我园的十三五课题《利用介休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幼儿家乡归属感的实践研究》,引发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浓厚兴趣,基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我们在班级教学中对介休当地的民俗、传统文化、节日美食做了深入研究。“面食坊”“花馍坊”“农家油炸”在我们幼儿园开设之后,我班孩子对这些特别感兴趣,他们都想了解介休的更多的面食。担担面是一种具有介休地方特色的早餐,孩子们深受家人的影响,对担担面爱不释手,孩子们不仅爱吃担担面还对担担面充满了好奇,本次活动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详细了解担担面。旨在通过体验式活动让孩子在了解介休担担面的基础上,亲身经历制作介休特色面食的过程,增强对家乡美食的兴趣,提升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担担面是介休特有的一种面食。
2、了解介休特色担担面的制作过程并尝试设计多种口味的面和宣传海报。
3、愿意宣传介休特有的的担担面。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介休特色担担面的来历及制作过程
难点:尝试设计多种口味的面和宣传海报
活动准备
视频,图片,油画棒,水彩笔,画纸,超轻黏土,一次性纸盘
活动过程
(仅限中文教案,由于照片涉及个人隐私及肖像权等问题,请不要添加含幼儿肖像的照片!)
一、知道担担面是介休特有的一种面食。
T:“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叫什么?像我们这样生活在介休的人就叫介休人,我们大部分介休人爱吃的早餐叫什么?”
T:“我们介休的担担面这么红火,咱们也开个担担面店吧,开店之前我们也要了解担担面的由来及制作方法。”
活动过程二、了解介休特色面食担担面
1、了解介休担担面的由来。
T:“你知道它为什么叫担担面吗?担担面是怎么来的呢?”
播放视频第一段
T:“担担面的面来自于四川,因为是小贩挑着担子卖的所以叫担担面,后来传到介休,介休人根据我们当地的口味习惯进行改良,后来慢慢变成了现在的我们吃到的这些担担面”
2、简单了解担担面的制作方法
T:“你们能说说你们吃过的担担面是什么样的吗,里面有什么?”
——汤、辣椒、韭菜、香菜、盐、醋、蒜
播放视频第二段
T:“这个担担面是怎么做的呢?”
师幼共同回顾,并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3、了解担担面的宣传方式
T:“我们做好了面就可以开始卖了,那我们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担担面呢”
鼓励孩子们大胆思考宣传方式(叫卖、制作海报、打广告、价格表)
T:“除了我们做好宣传工作,我们要在外地卖出我们的担担面我们做的担担面就要迎合当地人的口味,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多口味的担担面”
三、幼儿分组做开店的准备工作
T:“我们都了解了担担面的由来、制作方式了、也知道了宣传方式,我们一起把我们刚刚了解到的这些都画下来,制作一本担担面店计划书”
师介绍分组操作情况
第一组: 画出担担面的制作方法的图谱
第二组:制作担担面的宣传海报
第三组:设计多种口味的担担面
师幼展示小结
四、感受介休人对家乡美食的依恋
T:“很多长时间在外地出差、上学、工作的介休人都特别想念介休的担担面,我们在各地开个店不仅可以让他们尝到地道的担担面,还可以让更多的外地人品尝到,我们小朋友们以后去了外地也要多多宣传我们介休更多的美食、风景,今天我们了解了介休特色担担面制作需要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大家回去可以试着做一碗香喷喷的担担面”
活动总结
本活动是社会领域培养孩子归属感的活动,归属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具体的活动让孩子们感知体会,因此活动设计时我把重点定位为:了解介休特色担担面的来历及制作过程;难点是尝试设计多种口味的面和宣传海报。
首先,我充分利用视频宣传资料,分段播放视频,孩子们根据视频内容了解介休担担的面来历及特色做法,让幼儿获得了对家乡美食的喜爱和认知。幼儿学得轻松、透彻。通过视频的解说,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达到了这一环节的引导作用。
其次,我为幼儿创设环境,搭建平台。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分组活动制作担担面流程图、运用轻粘土设计各种口味担担面、设计宣传海报,孩子们能够感受大家对介休担担面的依恋和热爱,通过制作、宣传担担面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在随后的自由活动中,幼儿担任自己作品的解说员,幼儿们相互自由介绍,给家长、客人老师讲解,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在整个活动中,我充当的是一个参与者、 引导者、支持者的多重角色。我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充分参与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彼此互相交流获得各种经验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