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3 20:46:02
类别: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教语言教案及活动反思 大班诗歌:捉迷藏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和趣味性。
2、学习用“XX躲在XX里”的句式进行仿编,学习词:静悄悄。
3、有表情地朗诵散文诗,运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和恰当的语气表现诗歌。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5、能通过表情、动作表现诗歌内容尝试仿编诗歌的最后一句。
活动准备:
1、游戏场景布置(根据诗歌内容布置成小花园:大树、小草、玫瑰、菊花、大海、云朵)、幼儿胳膊上贴不同颜色的即时贴小块(红、黄、蓝、白、绿各若干)、太阳头饰与长手帕、反映个别难句内容的图片、班得瑞《春》的音乐、Flash课件。
2、幼儿玩过捉迷藏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活动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们的教室今天变成了一个小花园,花园里都有什么?
2、通过游戏理解诗歌内容。
①了解诗歌基本元素、难点前置
师:我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不过今天的捉迷藏和以前不一样,今天是太阳和颜色宝宝捉迷藏。我来当太阳,你们当颜色宝宝,你的衣服上贴的是什么颜色?你贴的是什么颜色,你就是什么颜色宝宝。等太阳的眼睛被蒙起来了,颜色们就赶快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躲在里面。(边说儿歌边出示表示“赶快”“喜欢”词义的图片)
师:你们知道要怎么躲了吗?(引导幼儿说出长句“赶快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
师:躲好以后,要怎样才不会被发现?(引导幼儿讨论出躲好之后要安静,提炼出词汇“静悄悄”,出示代表“静悄悄”词义的图片。教师边指图边完整的将长句连起来说。)
②三次游戏,倾听熟悉儿歌
师:马上开始了,就要静悄悄的哦。在玩的时候,太阳会把游戏怎么玩的说出来,注意听听,太阳说了什么?(先请第一小组玩。教师根据颜色们躲的位置,提炼出诗句。)
师:现在请第二组的颜色宝宝来和太阳玩游戏,颜色们可以和我一起来边玩边说哦。这次你们又听到我说了哪些话?(根据幼儿的回答出图)
师:第三组小朋友和我一起玩,这次我小声说,你们大声说哦,说的好的小朋友一会请他来当太阳。
二、完整诵读诗歌
1、初步尝试完整说出儿歌。
师:颜色宝宝都被找到了。他们都躲在哪里?我们拿小手来当手帕,完整说一说,能完整说出来的小朋友我请他来当太阳。(请数名幼儿当太阳,数名当颜色宝宝,跟音乐边说儿歌边游戏。)
2、用愉快的心情,有表情的诵读儿歌。
师:刚才你们玩捉迷藏心情怎么样?其实我们刚才玩游戏说的话,就是一首好听的诗歌,名字就叫“捉迷藏”。那在说这首儿歌的时候,也要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说。我们轻轻站起来,一起跟着音乐,把这首好听的儿歌说一说。
三、创编诗歌、延伸。
师:刚才在玩的时候,颜色宝宝都找到了躲的地方。黄色宝宝,你们为什么要躲在菊花里呢?红色宝宝你呢?(依次问问其他幼儿)原来躲在和自己一样颜色的东西里面不容易被发现啊,你们真聪明!
师:除了诗歌里的黄色、红色、蓝色、绿色。还有那些颜色呢?如果他们也要玩捉迷藏,他们可能会躲在哪里?想一想,用诗歌里的句子说一说。(鼓励幼儿大胆创编。)你们真棒,都会写诗,像个小诗人!
我们一起到外面去找找看还有哪些颜色,看看他们躲在哪里!
附:散文诗“捉迷藏”
黑夜用长长的手帕,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
趁它还在数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颜色们赶快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
黄色躲在菊花里,
白色躲在云朵里,
蓝色躲在大海里,
红色躲在玫瑰里,
绿色太多了挤不下,有的躲在大树里,有的躲在小草里
大家都躲好了,黑夜就把手帕解开,太阳睁开眼睛,一下子就把他们全都找出来了!
活动反思:
这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从教材、教法、幼儿三方面进行了周密的考虑,从这三方面进行了备课:
一、备幼儿。
大班幼儿喜爱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愿意在文学活动中积极感受积累艺术语言,并且开始学习使用较复杂的句子。对句式规整的诗歌能很快接受,有一定的创编经验。
二、备教材。
《捉迷藏》这首散文诗有很强的叙事性,语言优美又充满童趣。将色彩与事物的对应关系以及黑夜白昼的交替关系巧妙的通过幼儿熟悉的“捉迷藏”游戏串联到诗歌当中。诗歌在句式上既有很规整的部分(XX躲在XX里),也有比较复杂、不规整的长句,尤其是“颜色们赶快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一句当中出现几个副词和形容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三、备教法。
在到底用什么样的教法进行教学上,我经过两次尝试:
第一次教学采用倾听加图片策略。幼儿先看动画完整欣赏诗歌,再看每句诗歌相应的小图片理解诗歌内容。跟读几遍后,教师一步一步的撤图,幼儿复述。整个活动气氛呆板沉闷,活动中期幼儿就已经完全失去兴趣,跟读有气无力,不少幼儿开始走神。对诗歌也并不理解,当教师问起:“为什么黄色要躲在菊花里?”不少幼儿回答:“因为菊花漂亮”,“因为它喜欢菊花”……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教法过于单一,教的痕迹过重,幼儿长时间处于被灌输的状态,疲劳现象严重。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以及通过参与获得经验的学习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第二次教学以游戏策略为主。全体幼儿参与捉迷藏角色游戏,通过反复的边游戏边倾听引导幼儿理解记忆诗歌。结果由于参与游戏人数太多,幼儿非常兴奋,诗歌情境中的景物有限,幼儿你推我挤,基本上没有幼儿能注意倾听诗歌,活动草草结束。
总结以上两次教学实践的经验,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运用如下教学策略,有效的促进了幼儿学习。
1、营造情境,帮助幼儿理解。
情境游戏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更深刻的理解诗歌,将色彩与事物的对应关系,通过一次次的游戏让幼儿真正的内化了。同时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熟悉了诗歌的结构,了解了诗歌的语言。到第三遍游戏时,孩子们都明白要找和自身颜色同样的事物躲进去,比起让幼儿凭空想象“为什么白色要躲在云朵里?”要有效的多。同时,这一重点的有效解决也为幼儿最后的创编奠定了基础。孩子们在活动最后的创编非常丰富“紫色躲在葡萄里”、“灰色躲在墙壁里”、“粉红色躲在桃子里”,“橘黄色躲在橙汁里”……
活动中的三次游戏每次只有一组幼儿参与,另两组幼儿观察、倾听。这样做保证了语言活动的语言性。熟悉、理解诗歌才是本次活动的主题。活动虽用游戏的策略,但要保证大多数幼儿能安静的倾听和理解。三次游戏也让每一个幼儿都参与到其中,保证了每一个幼儿即有足够的时间观察理解,也有机会亲身体验诗歌内容。
2、难点前置,解决表述难题。
诗歌开头的长句“颜色们赶快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出现多个副词和形容词,这个长句对大班幼儿来说理解上并不困难,但要掌握这种句式却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活动的一开始,就单独将这个长句作为难点用图片策略和迁移生活经验的策略解决掉。为之后完整的掌握诗歌奠定基础。
3、恰当用图,构建记忆支架。
活动中使用的图片不同于传统诗歌教学中的图片。传统诗歌教学中的图片有帮助幼儿理解和提示幼儿记忆两个功能,因此图片的数量多,基本上涉及到诗歌中的每个词语。但本次活动对诗歌的理解已经通过情境游戏得到解决。因此活动中只在关键部分使用了个别的图片,主要起到提示的作用,帮助幼儿构建记忆支架。
四、不足之处
《捉迷藏》这首诗歌其实还隐含了黑夜白昼的特点与交替关系。颜色“躲”起来,其实是因为到了夜晚,所有的事物都看不出颜色,难以辨别。太阳之所以“睁开眼睛一下子就把他们全都找出来了”,是因为到了白天所有事物都能明显看出颜色,所以才“一下子”就找出来了。诗歌本身隐含的科学性在活动中没有能够有效的体现出来。
活动反思:
这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从教材、教法、幼儿三方面进行了周密的考虑,从这三方面进行了备课:
一、备幼儿。
大班幼儿喜爱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愿意在文学活动中积极感受积累艺术语言,并且开始学习使用较复杂的句子。对句式规整的诗歌能很快接受,有一定的创编经验。
二、备教材。
《捉迷藏》这首散文诗有很强的叙事性,语言优美又充满童趣。将色彩与事物的对应关系以及黑夜白昼的交替关系巧妙的通过幼儿熟悉的“捉迷藏”游戏串联到诗歌当中。诗歌在句式上既有很规整的部分(XX躲在XX里),也有比较复杂、不规整的长句,尤其是“颜色们赶快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一句当中出现几个副词和形容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三、备教法。
在到底用什么样的教法进行教学上,我经过两次尝试:
第一次教学采用倾听加图片策略。幼儿先看动画完整欣赏诗歌,再看每句诗歌相应的小图片理解诗歌内容。跟读几遍后,教师一步一步的撤图,幼儿复述。整个活动气氛呆板沉闷,活动中期幼儿就已经完全失去兴趣,跟读有气无力,不少幼儿开始走神。对诗歌也并不理解,当教师问起:“为什么黄色要躲在菊花里?”不少幼儿回答:“因为菊花漂亮”,“因为它喜欢菊花”……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教法过于单一,教的痕迹过重,幼儿长时间处于被灌输的状态,疲劳现象严重。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以及通过参与获得经验的学习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第二次教学以游戏策略为主。全体幼儿参与捉迷藏角色游戏,通过反复的边游戏边倾听引导幼儿理解记忆诗歌。结果由于参与游戏人数太多,幼儿非常兴奋,诗歌情境中的景物有限,幼儿你推我挤,基本上没有幼儿能注意倾听诗歌,活动草草结束。
总结以上两次教学实践的经验,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运用如下教学策略,有效的促进了幼儿学习。
1、营造情境,帮助幼儿理解。
情境游戏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更深刻的理解诗歌,将色彩与事物的对应关系,通过一次次的游戏让幼儿真正的内化了。同时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熟悉了诗歌的结构,了解了诗歌的语言。到第三遍游戏时,孩子们都明白要找和自身颜色同样的事物躲进去,比起让幼儿凭空想象“为什么白色要躲在云朵里?”要有效的多。同时,这一重点的有效解决也为幼儿最后的创编奠定了基础。孩子们在活动最后的创编非常丰富“紫色躲在葡萄里”、“灰色躲在墙壁里”、“粉红色躲在桃子里”,“橘黄色躲在橙汁里”……
活动中的三次游戏每次只有一组幼儿参与,另两组幼儿观察、倾听。这样做保证了语言活动的语言性。熟悉、理解诗歌才是本次活动的主题。活动虽用游戏的策略,但要保证大多数幼儿能安静的倾听和理解。三次游戏也让每一个幼儿都参与到其中,保证了每一个幼儿即有足够的时间观察理解,也有机会亲身体验诗歌内容。
2、难点前置,解决表述难题。
诗歌开头的长句“颜色们赶快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出现多个副词和形容词,这个长句对大班幼儿来说理解上并不困难,但要掌握这种句式却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活动的一开始,就单独将这个长句作为难点用图片策略和迁移生活经验的策略解决掉。为之后完整的掌握诗歌奠定基础。
3、恰当用图,构建记忆支架。
活动中使用的图片不同于传统诗歌教学中的图片。传统诗歌教学中的图片有帮助幼儿理解和提示幼儿记忆两个功能,因此图片的数量多,基本上涉及到诗歌中的每个词语。但本次活动对诗歌的理解已经通过情境游戏得到解决。因此活动中只在关键部分使用了个别的图片,主要起到提示的作用,帮助幼儿构建记忆支架。
四、不足之处
《捉迷藏》这首诗歌其实还隐含了黑夜白昼的特点与交替关系。颜色“躲”起来,其实是因为到了夜晚,所有的事物都看不出颜色,难以辨别。太阳之所以“睁开眼睛一下子就把他们全都找出来了”,是因为到了白天所有事物都能明显看出颜色,所以才“一下子”就找出来了。诗歌本身隐含的科学性在活动中没有能够有效的体现出来。
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对数字的兴趣。
2、提高孩子对数字方位的浅显表述能力。
3、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数字兔子图片、数字表格、1-10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说生活中存在哪些数字
(公交车)(电影厅门上的门牌号)。。。。
二、找图画数字
1、找出图画中藏着的数字,两个小朋友一组,增强合作意识,找出数字后写在下面的格子里。
2、出示幻灯片,共同寻找幻灯片中兔子身上存在的数字。在寻找的过程中通过对方位的描述确定数字的位置。
三、寻找表格里的数字
1、用准确的方位词通过隐藏的半个数字找出表格中存在整个数字
(第几行第几列)(从左往右数)(从上往下数)
2、通过数字排列规律找出剩余的数字。
(序数排列规律)(相同颜色表格的数字)(奇数排列规律)
3、数字游戏
出示1-10数字卡片,隐藏任意两张数字,通过表格判断隐藏的是哪个数字,总结寻找数字的方法。
4、每6个小朋友一组,共同完成猜数字游戏。
四、出示幻灯片4,玩更复杂的猜数字游戏。退场
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数字捉迷藏》是我第二次开展了,这一次活动,我汲取了第一次活动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
我将整节活动更为细化了一些,让活动更加的游戏化,将“捉迷藏”贯穿到底,数字不停的藏,孩子们不停的找,过程更完整。既然是捉迷藏,那一开始的就得要“藏起来”,这是我上次活动所欠缺的,这一次,我将数字放在气球上,用白板的淡出及声音音效技术,让一个个的数字气球爆炸,然后消失,以达到数字藏起来的效果,更加具有神秘感,孩子的参与性就更强了。数字们共计隐藏了三次~
第一次数字藏在了兔子的身上,由数字构成的兔子,孩子们在找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找的过程中学会讲述以自我为中心的上下左右,抑或是兔子身体部分,了解简单的方位。
第二次数字藏在了表格中,我用遮挡技术,我出示隐藏一半数字的数字格,让幼儿从中找出数字,孩子们根据没有隐藏的数字的一部分,分析猜测是哪个数字,活动气氛一下子被提升起来,孩子们争先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快就将10个数字全部召找出,并且幼儿同时学会了方位词“行”“列”,通过说“行”“列”就能马上找到数字。
第三次我们利用孩子们猜出的数字表格,进行猜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也巩固了新的知识。
在最后的环节我给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孩子们也表示勇于接受挑战,整节课幼儿都能积极的参与活动。
设计意图
选择此活动是由于该图画书语言简洁明了,图文对应,文问图答。画面不仅呈现了文字描述的内容,还增添了丰富的图画细节。绘本中的小黑像一个活泼的孩子,什么都想看一看、玩一玩,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像,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期待。另外捉迷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对此充满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大意,感受故事情节的新奇有趣;
2.能认真观察故事画面,并尝试用“小黑藏在…”的句式来讲述自己的发现;
3.能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自主阅读,享受发现的乐趣;
4.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5.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故事大意,并能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自主阅读,认真观察故事画面;
难点:尝试用“小黑藏在…”的句式来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捉迷藏的游戏经验。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本故事书《小黑捉迷藏》;小黑点20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唤起幼儿捉迷藏的游戏经验,了解小黑的基本特征, 激发幼儿兴趣。
1.谈话导入。
教师:大家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怎么玩的?
(有人要藏起来,有人要去找)
教师:今天有个新朋友要跟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它叫小黑。小黑是什么样的?
教师:小黑是一个黑色的圆点点,它最喜欢玩捉迷藏了。
2.玩小黑捉迷藏游戏。
教师:小黑小黑捉迷藏,你来捉,他来藏,猜猜小黑藏到了哪只手里? 教师:小黑藏到了书里面。
(二)基本部分: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图画书,讲述故事前半部分,尝试用“小黑藏在…”的句式来讲述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黑小黑捉迷藏,你来捉,他来藏。
依次出现小黑藏在盒子里、草丛(瓢虫)里、小溪(鱼)里、石头里、篱笆上。
2.幼儿自主阅读,享受发现小黑的乐趣
教师:小黑真调皮,它又藏起来了,下面请大家从椅子下面把书拿出来自己去找一找,小黑还藏在了哪些地方?
幼儿自主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共读
教师:你找到的小黑藏在哪里?
幼儿:小黑藏在泡泡里,小黑藏在沙中间……
教师:一起来跟着我手里的书来看看,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教师讲述故事后半部分。
教师:你们找到小黑了吗?
(三)结束部分:游戏“小黑捉迷藏”,进一步体验理解故事的内容。
1.教师藏,幼儿找
教师:小黑和他的朋友们也来到了小一班,请每个小朋友去找一个小黑,回来后跟大家分享,小黑藏在哪里了?
2.幼儿藏,幼儿找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去把手里的小黑藏起来,藏好了后请你回到自己的椅子上
教师:藏起来了吗?现在请小朋友去找一找,找到别人藏的小黑,把它带回来。
谁愿意到前面来说一说,小黑藏在了哪里?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参与兴趣,活动开始,通过谈话的形式了解幼儿对于“捉迷藏”的前期经验,在孩子们的表述中,我们了解到“捉迷藏是一个人藏起来,另一个人找”。但是孩子们的表达中还增加了“数数”,可见幼儿有此游戏经验,了解游戏规则。接着通过出示小黑,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了解小黑的特征“黑色的小圆点”,为后面的观察、讲述做好铺垫。并通过简单的找小黑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引出故事。
基本环节,主要是为了理解故事内容,用完整的句式“小黑藏在……”来讲述自己的发现,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次活动并未采用目前老师们在公开课上常用的 ppt 讲述的形式,而是在师幼共读的过程中,让小班孩子们学习轻轻的、正确的翻阅图书,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在幼儿自主阅读中,通过指尖的翻动来观察画面,享受发现小黑的乐趣,这是纸质书所独具的魅力,值得孩子们享受其中。在集体的分享中,孩子们通过回顾,表达了各自在书中的发现,有引起同伴共鸣的,如“小黑藏在泡泡里”;有引起大家疑惑的,如“我发现了很多紫色的圆点,但有一个是黑色的”,带着孩子们的疑惑,我们进行了集体共读,并且在共读中,面对“小黑藏在车轮里”,引发了幼儿的不同意见,我们放慢了讲述的速度,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我更加惊奇于孩子们对于最后一堆黑色圆点的出现, 孩子们并没如我预设般说出:“找不到了”,而是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小黑是小的,其它都比它大,所以孩子认为最小的那个就是小黑”,孩子的解释是那么的充分而合理,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理解的小黑。
最后,通过游戏的形式,教师的藏幼儿的找,到进一步提升难度的幼儿藏幼儿找,在游戏中体验、理解故事。在找、藏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智慧让我们看到孩子们对于游戏的理解,更让成人的我们惊叹于孩子们的思考与观察力。
短暂的集体活动时间,孩子们初步了解到故事内容,而绘本中的其它细节,还有待孩子们通过其它时间段,在进一步的翻阅中去发现书中的秘密,所以最后将
教材分析:
幼儿最爱的人是自己的妈妈,但他们对妈妈的爱又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认识上,对妈妈为自己毫无保留的付出却感受不到,尤其当妈妈对自己管教时,就误认为妈妈不爱自己了,而《我妈妈》这一绘本恰恰借着孩子天真、自豪的口吻,描绘心目中无所不能的妈妈。运用对比的句子,说妈妈像猫咪一样柔软,运用比喻手法,说妈妈美丽得像蝴蝶……通过简单朴实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用最有力而新颖的方式,让幼儿切实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无处不在。真正撼动心灵地描绘了孩子对于母亲的热爱和崇拜。
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幼儿理解妈妈为什么会变成蝴蝶、沙发、小猫和狮子的意义时,出示四幅图让幼儿选择并说出自己妈妈像什么;让幼儿对比模仿表现妈妈像小猫和象狮子时不同的感受。从而从生活的细微处淋漓尽致的表达妈妈深深地爱。
活动目标:
1.感受妈妈的爱无处不在,崇拜妈妈的无所不能,体验爱与被爱的快乐。
2.能品读妈妈的爱,并用用较恰当、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绘本所表达情感的理解 。
3.通过细致的观察,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大胆表达对妈妈不同形象变化的感知。
4.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5.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自己的妈妈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关爱。
2.《我妈妈》绘本PPT 、 配乐音乐。
3.场地安排:幼儿围半圆弧型面向老师坐。
活动过程:
1、说说封面上的妈妈——感受到自己的妈妈是最美丽的。
师:我知道你们最爱读书了,一起来看一本书吧。看,这本书的名字有人认识吗?这是焦尼的妈妈,你认为她长得漂亮吗?
小结:原来,在每个人的心里,不管自己的妈妈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使单眼皮还是双眼皮,自己的妈妈都是最美的!在焦尼的心里妈妈是怎样的妈妈呢?
2、 讲述故事部分片段——帮助幼儿理解“妈妈本领大”也隐含着对宝宝的爱。
(1)讲述三幅妈妈本领大的画面——萌发幼儿对妈妈的崇敬及感受妈妈为自己的付出。
○1妈妈做各种各样美味的蛋糕。
○2妈妈是魔法园丁。
○3妈妈是最强壮的女人。
提问:为什么焦尼说妈妈是最强壮的女人?干吗拎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回来?
(小结:只要是宝宝愿意吃的东西再沉妈妈也不觉得累。)
焦尼会怎样想她的妈妈呢?你想对焦尼的妈妈说什么?
你的妈妈有什么本领?(幼儿自由讨论交流夸夸自己的妈妈本领大。)
原来,每个人的心里都觉得自己的妈妈是最棒的。那么屏幕上面的四样东西谁最像你的妈妈?
3、根据绘本画面想象并说明“为什么妈妈有时候变成蝴蝶、沙发、小猫、狮子?”—— 理解妈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爱。感受排比的句式。
(1)出示妈妈变蝴蝶、沙发、小猫、狮子的画面引导幼儿说出对自己妈妈的感觉。
师:看它们谁最像你的妈妈?为什么?(妈妈像沙发一样舒适。像小猫一样温柔。象大狮子一样凶猛。)
妈妈什么时候会对你像小猫一样温柔?妈妈对你做过那些温柔的事情?
你做了什么事情让妈妈气得变成大狮子一样凶?你喜欢妈妈吼吗?妈妈身其实还爱你吗?
小结:其实妈妈凶你的时候也是爱你的。那么在焦尼心里妈妈像谁呢?
(2)教师讲述:妈妈像蝴蝶一样美丽,像沙发一样舒适,象小猫一样温柔,有时候象大狮子一样凶猛。其实妈妈不管是像小猫一样温柔还是象大狮子一样凶的时候都是一样爱焦尼,
4.和幼儿共赏绘本,排比句式部分让幼儿和自己一起读。——通过品读充分感受妈妈的爱,激发爱妈妈的情感。
师:欣赏完绘本,我知道在你们心里自己的妈妈是最棒的,你们想不想也编成一本绘本让大家来了解一下妈妈对你的爱?
5、幼儿共同分组绘画《我妈妈》。——通过亲自绘画真切的感受生活中妈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
6、延伸活动:将幼儿绘画分组编订成绘本《我妈妈》并投放到语言区幼儿共赏讲述。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和趣味性。
2、学习用“XX躲在XX里”的句式进行仿编,学习词:静悄悄。
3、有表情地朗诵散文诗,运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和恰当的语气表现诗歌。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5、能通过表情、动作表现诗歌内容尝试仿编诗歌的最后一句。
活动准备:
1、游戏场景布置(根据诗歌内容布置成小花园:大树、小草、玫瑰、菊花、大海、云朵)、幼儿胳膊上贴不同颜色的即时贴小块(红、黄、蓝、白、绿各若干)、太阳头饰与长手帕、反映个别难句内容的图片、班得瑞《春》的音乐、Flash课件。
2、幼儿玩过捉迷藏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活动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们的教室今天变成了一个小花园,花园里都有什么?
2、通过游戏理解诗歌内容。
①了解诗歌基本元素、难点前置
师:我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不过今天的捉迷藏和以前不一样,今天是太阳和颜色宝宝捉迷藏。我来当太阳,你们当颜色宝宝,你的衣服上贴的是什么颜色?你贴的是什么颜色,你就是什么颜色宝宝。等太阳的眼睛被蒙起来了,颜色们就赶快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躲在里面。(边说儿歌边出示表示“赶快”“喜欢”词义的图片)
师:你们知道要怎么躲了吗?(引导幼儿说出长句“赶快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
师:躲好以后,要怎样才不会被发现?(引导幼儿讨论出躲好之后要安静,提炼出词汇“静悄悄”,出示代表“静悄悄”词义的图片。教师边指图边完整的将长句连起来说。)
②三次游戏,倾听熟悉儿歌
师:马上开始了,就要静悄悄的哦。在玩的时候,太阳会把游戏怎么玩的说出来,注意听听,太阳说了什么?(先请第一小组玩。教师根据颜色们躲的位置,提炼出诗句。)
师:现在请第二组的颜色宝宝来和太阳玩游戏,颜色们可以和我一起来边玩边说哦。这次你们又听到我说了哪些话?(根据幼儿的回答出图)
师:第三组小朋友和我一起玩,这次我小声说,你们大声说哦,说的好的小朋友一会请他来当太阳。
二、完整诵读诗歌
1、初步尝试完整说出儿歌。
师:颜色宝宝都被找到了。他们都躲在哪里?我们拿小手来当手帕,完整说一说,能完整说出来的小朋友我请他来当太阳。(请数名幼儿当太阳,数名当颜色宝宝,跟音乐边说儿歌边游戏。)
2、用愉快的心情,有表情的诵读儿歌。
师:刚才你们玩捉迷藏心情怎么样?其实我们刚才玩游戏说的话,就是一首好听的诗歌,名字就叫“捉迷藏”。那在说这首儿歌的时候,也要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说。我们轻轻站起来,一起跟着音乐,把这首好听的儿歌说一说。
三、创编诗歌、延伸。
师:刚才在玩的时候,颜色宝宝都找到了躲的地方。黄色宝宝,你们为什么要躲在菊花里呢?红色宝宝你呢?(依次问问其他幼儿)原来躲在和自己一样颜色的东西里面不容易被发现啊,你们真聪明!
师:除了诗歌里的黄色、红色、蓝色、绿色。还有那些颜色呢?如果他们也要玩捉迷藏,他们可能会躲在哪里?想一想,用诗歌里的句子说一说。(鼓励幼儿大胆创编。)你们真棒,都会写诗,像个小诗人!
我们一起到外面去找找看还有哪些颜色,看看他们躲在哪里!
附:散文诗“捉迷藏”
黑夜用长长的手帕,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
趁它还在数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颜色们赶快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
黄色躲在菊花里,
白色躲在云朵里,
蓝色躲在大海里,
红色躲在玫瑰里,
绿色太多了挤不下,有的躲在大树里,有的躲在小草里
大家都躲好了,黑夜就把手帕解开,太阳睁开眼睛,一下子就把他们全都找出来了!
活动反思:
这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从教材、教法、幼儿三方面进行了周密的考虑,从这三方面进行了备课:
一、备幼儿。
大班幼儿喜爱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愿意在文学活动中积极感受积累艺术语言,并且开始学习使用较复杂的句子。对句式规整的诗歌能很快接受,有一定的创编经验。
二、备教材。
《捉迷藏》这首散文诗有很强的叙事性,语言优美又充满童趣。将色彩与事物的对应关系以及黑夜白昼的交替关系巧妙的通过幼儿熟悉的“捉迷藏”游戏串联到诗歌当中。诗歌在句式上既有很规整的部分(XX躲在XX里),也有比较复杂、不规整的长句,尤其是“颜色们赶快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一句当中出现几个副词和形容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三、备教法。
在到底用什么样的教法进行教学上,我经过两次尝试:
第一次教学采用倾听加图片策略。幼儿先看动画完整欣赏诗歌,再看每句诗歌相应的小图片理解诗歌内容。跟读几遍后,教师一步一步的撤图,幼儿复述。整个活动气氛呆板沉闷,活动中期幼儿就已经完全失去兴趣,跟读有气无力,不少幼儿开始走神。对诗歌也并不理解,当教师问起:“为什么黄色要躲在菊花里?”不少幼儿回答:“因为菊花漂亮”,“因为它喜欢菊花”……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教法过于单一,教的痕迹过重,幼儿长时间处于被灌输的状态,疲劳现象严重。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以及通过参与获得经验的学习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第二次教学以游戏策略为主。全体幼儿参与捉迷藏角色游戏,通过反复的边游戏边倾听引导幼儿理解记忆诗歌。结果由于参与游戏人数太多,幼儿非常兴奋,诗歌情境中的景物有限,幼儿你推我挤,基本上没有幼儿能注意倾听诗歌,活动草草结束。
总结以上两次教学实践的经验,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运用如下教学策略,有效的促进了幼儿学习。
1、营造情境,帮助幼儿理解。
情境游戏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更深刻的理解诗歌,将色彩与事物的对应关系,通过一次次的游戏让幼儿真正的内化了。同时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熟悉了诗歌的结构,了解了诗歌的语言。到第三遍游戏时,孩子们都明白要找和自身颜色同样的事物躲进去,比起让幼儿凭空想象“为什么白色要躲在云朵里?”要有效的多。同时,这一重点的有效解决也为幼儿最后的创编奠定了基础。孩子们在活动最后的创编非常丰富“紫色躲在葡萄里”、“灰色躲在墙壁里”、“粉红色躲在桃子里”,“橘黄色躲在橙汁里”……
活动中的三次游戏每次只有一组幼儿参与,另两组幼儿观察、倾听。这样做保证了语言活动的语言性。熟悉、理解诗歌才是本次活动的主题。活动虽用游戏的策略,但要保证大多数幼儿能安静的倾听和理解。三次游戏也让每一个幼儿都参与到其中,保证了每一个幼儿即有足够的时间观察理解,也有机会亲身体验诗歌内容。
2、难点前置,解决表述难题。
诗歌开头的长句“颜色们赶快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出现多个副词和形容词,这个长句对大班幼儿来说理解上并不困难,但要掌握这种句式却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活动的一开始,就单独将这个长句作为难点用图片策略和迁移生活经验的策略解决掉。为之后完整的掌握诗歌奠定基础。
3、恰当用图,构建记忆支架。
活动中使用的图片不同于传统诗歌教学中的图片。传统诗歌教学中的图片有帮助幼儿理解和提示幼儿记忆两个功能,因此图片的数量多,基本上涉及到诗歌中的每个词语。但本次活动对诗歌的理解已经通过情境游戏得到解决。因此活动中只在关键部分使用了个别的图片,主要起到提示的作用,帮助幼儿构建记忆支架。
四、不足之处
《捉迷藏》这首诗歌其实还隐含了黑夜白昼的特点与交替关系。颜色“躲”起来,其实是因为到了夜晚,所有的事物都看不出颜色,难以辨别。太阳之所以“睁开眼睛一下子就把他们全都找出来了”,是因为到了白天所有事物都能明显看出颜色,所以才“一下子”就找出来了。诗歌本身隐含的科学性在活动中没有能够有效的体现出来。
活动反思:
这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从教材、教法、幼儿三方面进行了周密的考虑,从这三方面进行了备课:
一、备幼儿。
大班幼儿喜爱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愿意在文学活动中积极感受积累艺术语言,并且开始学习使用较复杂的句子。对句式规整的诗歌能很快接受,有一定的创编经验。
二、备教材。
《捉迷藏》这首散文诗有很强的叙事性,语言优美又充满童趣。将色彩与事物的对应关系以及黑夜白昼的交替关系巧妙的通过幼儿熟悉的“捉迷藏”游戏串联到诗歌当中。诗歌在句式上既有很规整的部分(XX躲在XX里),也有比较复杂、不规整的长句,尤其是“颜色们赶快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一句当中出现几个副词和形容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三、备教法。
在到底用什么样的教法进行教学上,我经过两次尝试:
第一次教学采用倾听加图片策略。幼儿先看动画完整欣赏诗歌,再看每句诗歌相应的小图片理解诗歌内容。跟读几遍后,教师一步一步的撤图,幼儿复述。整个活动气氛呆板沉闷,活动中期幼儿就已经完全失去兴趣,跟读有气无力,不少幼儿开始走神。对诗歌也并不理解,当教师问起:“为什么黄色要躲在菊花里?”不少幼儿回答:“因为菊花漂亮”,“因为它喜欢菊花”……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教法过于单一,教的痕迹过重,幼儿长时间处于被灌输的状态,疲劳现象严重。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以及通过参与获得经验的学习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第二次教学以游戏策略为主。全体幼儿参与捉迷藏角色游戏,通过反复的边游戏边倾听引导幼儿理解记忆诗歌。结果由于参与游戏人数太多,幼儿非常兴奋,诗歌情境中的景物有限,幼儿你推我挤,基本上没有幼儿能注意倾听诗歌,活动草草结束。
总结以上两次教学实践的经验,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运用如下教学策略,有效的促进了幼儿学习。
1、营造情境,帮助幼儿理解。
情境游戏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更深刻的理解诗歌,将色彩与事物的对应关系,通过一次次的游戏让幼儿真正的内化了。同时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熟悉了诗歌的结构,了解了诗歌的语言。到第三遍游戏时,孩子们都明白要找和自身颜色同样的事物躲进去,比起让幼儿凭空想象“为什么白色要躲在云朵里?”要有效的多。同时,这一重点的有效解决也为幼儿最后的创编奠定了基础。孩子们在活动最后的创编非常丰富“紫色躲在葡萄里”、“灰色躲在墙壁里”、“粉红色躲在桃子里”,“橘黄色躲在橙汁里”……
活动中的三次游戏每次只有一组幼儿参与,另两组幼儿观察、倾听。这样做保证了语言活动的语言性。熟悉、理解诗歌才是本次活动的主题。活动虽用游戏的策略,但要保证大多数幼儿能安静的倾听和理解。三次游戏也让每一个幼儿都参与到其中,保证了每一个幼儿即有足够的时间观察理解,也有机会亲身体验诗歌内容。
2、难点前置,解决表述难题。
诗歌开头的长句“颜色们赶快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出现多个副词和形容词,这个长句对大班幼儿来说理解上并不困难,但要掌握这种句式却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活动的一开始,就单独将这个长句作为难点用图片策略和迁移生活经验的策略解决掉。为之后完整的掌握诗歌奠定基础。
3、恰当用图,构建记忆支架。
活动中使用的图片不同于传统诗歌教学中的图片。传统诗歌教学中的图片有帮助幼儿理解和提示幼儿记忆两个功能,因此图片的数量多,基本上涉及到诗歌中的每个词语。但本次活动对诗歌的理解已经通过情境游戏得到解决。因此活动中只在关键部分使用了个别的图片,主要起到提示的作用,帮助幼儿构建记忆支架。
四、不足之处
《捉迷藏》这首诗歌其实还隐含了黑夜白昼的特点与交替关系。颜色“躲”起来,其实是因为到了夜晚,所有的事物都看不出颜色,难以辨别。太阳之所以“睁开眼睛一下子就把他们全都找出来了”,是因为到了白天所有事物都能明显看出颜色,所以才“一下子”就找出来了。诗歌本身隐含的科学性在活动中没有能够有效的体现出来。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优美的语言,初步学会诗歌。
2.丰富词汇:飘荡、抿着、蔚蓝、飞翔等。
3.巩固对春天自然景象的认识。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优美的语言,初步学会诗歌。
活动难点:
理解并学说诗歌中的语言词汇。
活动准备:
《春天的秘密》课件、配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秘密想要告诉你们:春天来了。你知道这个秘密吗?
2.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谁能告诉我?(请2—3位幼儿回答)
二、欣赏诗歌,感受理解。
1.师:我们来听一听,欣赏一首好听的诗歌。
(完整欣赏)
2.师:谁能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
三、分段欣赏诗歌,进一步理解是个内容。
(教师分段朗诵,逐段引导幼儿学说诗歌中优美的语句,并逐步出示多媒体图片让幼儿观察。)
1.欣赏第一段,理解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出示图片)
(1)师:从这个图片你是怎么知道春天来了?(幼儿回答)
(2)教师朗诵。
提问: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怎么样了?(冰融化了)
河水是怎样流的?(学说淅沥淅沥)
说了什么话?怎么说的?为什么要小声?(因为是秘密)我们一起来学学。
2.欣赏第二段,春天来了,理解柳树发芽了。(出示图片)
(1)师:这幅图的春天在哪呢?(幼儿回答 ){当幼儿回答到垂柳发芽了,教师可借机强调句子:垂柳换上了嫩绿的春装}
(2)师:春天还有什么也是嫩绿色的?(幼儿回答 )
(3)师:春风一吹,垂柳在微风中会怎么样?(轻轻地飘荡) 请一位幼儿示范。(学习飘荡的动作 ,讲解飘荡 )
(4)师:老师当春风,你们当垂柳好吗?(师生边朗诵边表演)
3.欣赏第三段,春天来了,桃花开放。(出示图片)
(1)边出示图片边朗诵
(2)提问:桃花是怎样告诉我们春天的秘密的?(红花脸,抿着小嘴)怎样说的?(微笑着说)为什么挑花红着脸呢?师生一起学抿嘴微笑的样子。
4.欣赏第四段,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出示图片)
(1)边出示图片边朗诵
(2)提问:春天来了,谁飞来了?刚才诗歌里怎么描述燕子的?(燕子飞翔在蔚蓝的天空) 谁会做飞翔的动作?(幼儿示范后,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飞翔:动作夸张,非得高)我们一边学燕子,一边学说:春天来了,。。。。。春天在这儿。
5.欣赏第五段,春天来了,麦苗发芽了。(出示图片)
(1)师:咦!这是什么?(出示图片)
(2)教师朗诵。
诗歌里面是怎么形容麦苗是什么颜色的?(学说绿油油的)
春天还有哪些是绿油油的?
麦苗从什么地方怎么往上钻的?(使劲地从泥土里往上钻)
(3)幼儿示范使劲往上钻的动作(教师强调使劲和钻)
我们一起学学看。(边朗诵边做动作)
6.欣赏第六段。
“哇,看了这么多春天的秘密。春天来真的来了,春天真的来了。我看见了春天的秘密,我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7.再次完整的朗诵诗歌。
“春天美吗?诗歌美吗?我们一起来轻轻的朗诵一遍。”
四、拓展延伸。
1.师: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秘密呢?(幼儿回答)
2.教师出示春天秘密的图片。(欣赏)
教师小结:原来春天有这么多的秘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多看、多找就能发现。
3.春天还有很多的秘密,在哪呢?等会我们再一起出去看一看,找一找。
教学反思:
春天来了,万物都有了性的变化,河里的冰融化了,柳树的叶子绿了,桃花儿红了,春天还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农民伯伯开始播种了。这些都吸引了幼儿的目光。结合当前春天的季节,我开展了本节活动《春天的秘密》。
活动目标要求幼儿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能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续编诗歌,学习用连贯的语言大胆讲述自己发现的春天的秘密。
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拍了许多相关的照片,并在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图片绘制图片供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欣赏,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内容。教师将诗歌内容的图片一课件的形式一张一张展现给幼儿欣赏,让幼儿更快的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还为续编诗歌的环节做了铺垫。通过教师的充分准备,幼儿对春天的景象非常感兴趣,所以能大胆地对自己知道知识进行描述。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只是活动的时间把控不够好,但幼儿在最后的续编环节,表现得非常投入,师生间的互动效果非常好。
设计思路:
一眨眼的功夫,小朋友在幼儿园已经度过了两年的美好时光,今天是第三年的开始,小朋友们长大了,是小班和中班的哥哥姐姐了。通过让幼儿学习这首诗歌,让幼儿明白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以前的那个自己了,现在的自己不能什么事情都依赖别人,而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叠被子等等。
活动目标:
1、能掌握诗歌的内容,并初步学会用不同的语气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培养幼儿看图说话的能力,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3、进一步激发做大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准备:
1、幼儿画册。
2、多媒体。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看的图片,你们瞧!
(教师出示课件)
二、看图说话。
1、出示第一幅图片,提问:
(1)在这张图上面你都看到了什么呢?
(2)哦!原来这是一所幼儿园,开学了,有一个大班的小朋友高高兴兴地来到幼儿园,他要上大班了,你们猜一猜,他会说些什么话呢?
2、出示第二幅图片,提问:
这张图上都有谁呢?他们在做什么呢?
3、出示第三幅图片。
(1)图上出示的是什么呢?(一件衣服)
(2)你们自己会不会穿衣服呢?
(3)有一个小妹妹她自己不怎么会穿衣服,作为大班的小朋友会怎么做呢?
4、出示第四幅图片。
(1)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纸球)
(2)这是这个大班的小朋友自己折的玩具纸球,他棒不棒呀?
(3)那你会自己做玩具吗?你曾经做过哪些玩具呢?
5、出示第五幅图片。
(1)这个小朋友真懂事,真能干,老师会怎样呢?
(2)那这个小朋友会说些什么呢?
三、欣赏并熟悉诗歌内容。
1、师:老师把这些图片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我是大班小朋友》。
提问:
(1)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
(2)听了这首诗歌,你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
3、请幼儿带着问题再欣赏一遍。
师:我们再一次欣赏这首诗歌,在欣赏之前,老师布置给你们一个任务:诗歌里的小朋友帮助别人做了哪些事情?你们最喜欢哪一句?
4、看课件,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
(1)诗歌里大班小朋友帮助弟弟妹妹做什么?在幼儿园做了什么?
(2)你们喜欢诗歌里的小朋友吗?为什么?
四、看《幼儿画册》,引导幼儿在教师的暗示下练习念诗歌,激发幼儿产生做大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1)提问:你们是怎样朗诵这首诗歌的呢?(启发幼儿带着自豪感朗诵诗歌)
(2)你们现在也是大班的小朋友了,你会做些什么呢?
五、欣赏歌曲《我是大班小朋友》。
(1)师:现在你们长大了,是大班的小朋友了,你们应该更加懂事了,也应为自己而感到自豪和光荣。
歌曲响起。
(2)师:我们一起庆祝一下吧!(师幼一起跳舞)。
教学反思: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本次活动采用了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尽量做到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课件在创设情境的同时大大节约了制作教具的时间。图片优美、生动,而且我在课件中穿插了优美的音乐,还有我自己制作的录音—我是大班小朋友。让幼儿在优美的意境中学到知识。在最后一个环节播放歌曲——我是大班的小朋友,与主题吻合,激发幼儿做大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2、给幼儿插上想像的翅膀。
老师是孩子的引导者,而非包办者。在活动中,我采取的看图进行说话这种方式,让幼儿动脑,给予幼儿更多、更大的空间,让幼儿有机会去说。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则会适当地引导他们。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激发幼儿说的欲望并给幼儿插上想像的翅膀。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诗歌《秋天的颜色》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秋天的色彩美。
2、能根据诗歌的句式结构进行仿编,并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
3、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能通过表情、动作表现诗歌内容尝试仿编诗歌的最后一句。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观秋天的树木变化及菊花。
2、配乐诗歌。
3、课件《秋天的颜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引导幼儿讨论:秋天有哪些花开了?它们是什么颜色的?秋天的树是什么样的?
2、导出诗歌:秋天是多么的美丽啊!这些花儿和树都要来说说它们看见的秋天。
二、欣赏诗歌:
1、幼儿观看课件,欣赏诗歌。
2、分析诗歌:菊花是怎样说秋天的?枫叶是怎么样说秋天的?松树是怎么样说秋天的?大地说什么呢?
3、出示图片,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句式: 说:秋天是 。
4、进一步理解诗歌:为什么菊花说秋天是黄色的?(依此类推)为什么大地说秋天的彩色的?
5、理解诗歌的题目:菊花、枫叶、松树、大地说得都是什么呀?小朋友能把它们说得话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吗?谁能给这首诗歌起个好听的名字呢?
6、配上音乐,幼儿朗诵诗歌。
三、仿编诗歌:
1、还有许多东西也想说说秋天的颜色,出示苹果,你觉得苹果会说什么呢?
2、鼓励幼儿进行仿编。
3、把幼儿仿编的话编成一首新的诗歌。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用色彩表现秋天的颜色。
2、在自然角收集、展示秋天的水果、种子。
活动反思: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在本次活动中多加入一些师幼互动环节以及游戏就更好了,另外再多加入一些关于秋天的知识,幼儿会更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