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4:44:02
类别:说课稿一等奖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说课稿一等奖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波
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⑴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④讨论:a、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b、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测定声音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⑴通过“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⑵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听觉神经。
㈢小结
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某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章第节(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内容是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并了解骨传声和双耳效应,增加学生对人类的了解。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的基础上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是学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了解骨传导。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方法与过程: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3、重点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直观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复习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通过复习前面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并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耳的构造图,向学生讲解人听到声音的原理,并引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活动二: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中“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讨论:在这几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学生分小组谈论,教师巡视查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只能感觉人体可以传声,但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因此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并让小组派出代表公布讨论结论,最终师生共同总结出,骨头能传声
这样设计通过自己试验探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活动三: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1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题
选做题:第1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2题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五、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上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节学生撑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而本节则对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进行区分。音调是形容声音的第一个特征,对理解下节知识响度、音色打下基础。通过对本节课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声音高低有初步体念,并从物理角度认识音调与声源振动快慢关系,结合生活实际探究影响弦乐器的音调几种因素。
1、本节地位:声音的高低(音调)是声音三特征之一,并为三特征重点,本节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较好素材.
2、本节特点:利用较为熟悉的声音,进行探究方法教育,让学生运用音乐独特功能体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同时,也受到优美乐曲陶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要求,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音调和知道决定音调高低因素,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因素;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习惯,并通过探究弦乐器音调与什么有关,让学生撑握控制变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利用音乐激发学生兴趣,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探究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通过实验,即能加深学生对音调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会探究实验方法;
2、难点:声音的高低,容易与响度(声音大小)混淆,如何帮助学生构建音调初步概念为难点。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通过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欢庆鼓声,感受民族音乐,教师提问题:声音有什么差别,怎样科学区分它们(同时调播放音量),让学生能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引出声音的高低这一特征。
(二) 探究声音的高低
音调的初步构建:应通过“听”构建,再让学生“唱”(小声唱1、2、、、、、7、)感悟,最后“看”认知,从而走出声音的高低和大小不分误区,帮助学生构建和感悟音调
1、提出问题: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其差别必与振动有关,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
①做一做:改变钢尺的伸长长度,分别拨动
②听一听:听几次实验声音高低
③看一看:观察尺子振动快慢不同
3、学生分组实验:
①钢尺振动
②去掉外壳的口风琴,观察和听长短不同金属片发音高低
③文具盒和橡皮筋实验
4、学生讨论
归纳出初步结论: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快慢关系(强调:快、慢、高、低几字表述)。
5、列举生活几个例子,从而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生活应用生活.
(生活中有各种乐器,引导学生怎样去和学会去探究问题,先用弦乐器去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激发学生再去探究其它的乐器兴趣)
(三) 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用二胡演奏一段民歌,提出弦乐器音调高低与弦的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提出猜想 → 怎样对猜想一一验证 → 学生分组讨论 → 教师补充并归纳,强调控制变量法(因学生对控制变量法较陌生),用二胡做实验:二根弦粗细不同弦,用手指改变长短,通过旋转琴轴弦的松紧,探究出弦的音调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关系。
(四)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 设计几个典型例题,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和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五)巩固、小结
几道生活习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哪些是声音的音调,并用哪些词语描述。
四、作业设计
作业:
课外探究几类常见乐器,如管乐器、打击器是怎样改变音调。
具体1、吹装水不同的啤酒瓶,
2、打击几个装水不同的玻璃杯,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音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2、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因素。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2、通过探究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关系,让学生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影响声音的.高低的因素”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探索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让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有什么差别,怎样科学地区分它们,引出声音的三特征,突出声音的高低这一特征,从而引入主题。
音调
1、让学生听一位同学拉二胡:从1、2、、、、、7、感觉有什么不同,(从听中建立音调),同学会说:我感觉到音越来越大。再让学生听向水瓶中倒开水的声音:是急促而不是大。为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切身感受声音的高低,让学生一起小声唱1、2、、、、7、,特别后来学生难唱出,提问:什么原因“音太高”,(板书):在物理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2、分组活动:
①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分别拨动其振动,通过对比听出:几次实验声音高低不同,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②把口风琴,去掉外壳,吹不同的高低声音,观察其弹片的长短,与听到的音调高低关系。
3、在上两实验中引入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
4、学生讨论总结:
声音的高低与发声源振动快慢有关,振动得超快,音调超高,反之成立。
随堂练习:
①牛叫与蚊子的叫声比较;
②这音高我唱不上来;
③风铃声清脆。
二、怎样调节弦的乐器的音调
让学生举例弦乐器:二胡、吉它、古筝等,学生观察和体验二胡是怎样来改变音调。
教师:二胡是怎样改变二胡的音调:有几种方法?
学生:用手指调节不同弦的长度
学生:二胡有两根粗细不同的弦
学生:在演奏前:通过旋转琴轴来改变音调(学过二胡的学生)
教师:很好,既然弦乐器音调与弦的粗细、长度、松紧有关,那么用什么方法来讨论与其中一个因素关系,。我们第一章学过的控制变量法在这里又一次应用了。
教师根据实际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二胡做实验,教师下组指导并帮因学生对控制变量法还较陌生,提示学生先变量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素不变。
分组结论:教师归纳出弦的音调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关系。
让学生看图2-22,2-23相关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设计几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一般地震来临,动物它们为什么会有异常反映,而人为什么没有
3、养蜂人为何听到蜜蜂今天的大概采蜜情况
结合:初中阶段为什么会变声,儿童与成人、成年人中的男女音调为什么不同,怎样保护自己声带
三、总结:
1、音调表示声音什么
2、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
3、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四、作业:
课外探究管乐器、打击乐器的音调;
与什么有关:具体 1、吹装水不同的啤酒瓶
2、打击几个装水不同的玻璃杯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节学生撑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而本节则对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进行区分。音调是形容声音的第一个特征,对理解下节知识响度、音色打下基础。通过对本节课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声音高低有初步体念,并从物理角度认识音调与声源振动快慢关系,结合生活实际探究影响弦乐器的音调几种因素。
1、本节地位:声音的高低(音调)是声音三特征之一,并为三特征重点,本节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较好素材.
2、本节特点:利用较为熟悉的声音,进行探究方法教育,让学生运用音乐独特功能体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同时,也受到优美乐曲陶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要求,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音调和知道决定音调高低因素,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因素;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习惯,并通过探究弦乐器音调与什么有关,让学生撑握控制变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利用音乐激发学生兴趣,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探究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通过实验,即能加深学生对音调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会探究实验方法;
2、难点:声音的高低,容易与响度(声音大小)混淆,如何帮助学生构建音调初步概念为难点。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通过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欢庆鼓声,感受民族音乐,教师提问题:声音有什么差别,怎样科学区分它们(同时调播放音量),让学生能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引出声音的高低这一特征。
(二) 探究声音的高低
音调的初步构建:应通过“听”构建,再让学生“唱”(小声唱1、2、、、、、7、)感悟,最后“看”认知,从而走出声音的高低和大小不分误区,帮助学生构建和感悟音调
1、提出问题: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其差别必与振动有关,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
①做一做:改变钢尺的伸长长度,分别拨动
②听一听:听几次实验声音高低
③看一看:观察尺子振动快慢不同
3、学生分组实验:
①钢尺振动
②去掉外壳的口风琴,观察和听长短不同金属片发音高低
③文具盒和橡皮筋实验
4、学生讨论
归纳出初步结论: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快慢关系(强调:快、慢、高、低几字表述)。
5、列举生活几个例子,从而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生活应用生活.
(生活中有各种乐器,引导学生怎样去和学会去探究问题,先用弦乐器去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激发学生再去探究其它的乐器兴趣)
(三) 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用二胡演奏一段民歌,提出弦乐器音调高低与弦的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提出猜想 → 怎样对猜想一一验证 → 学生分组讨论 → 教师补充并归纳,强调控制变量法(因学生对控制变量法较陌生),用二胡做实验:二根弦粗细不同弦,用手指改变长短,通过旋转琴轴弦的松紧,探究出弦的音调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关系。
(四)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 设计几个典型例题,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和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五)巩固、小结
几道生活习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哪些是声音的音调,并用哪些词语描述。
四、作业设计
作业:
课外探究几类常见乐器,如管乐器、打击器是怎样改变音调。
具体1、吹装水不同的啤酒瓶,
2、打击几个装水不同的玻璃杯,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音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2、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因素。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2、通过探究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关系,让学生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影响声音的高低的因素”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探索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让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有什么差别,怎样科学地区分它们,引出声音的三特征,突出声音的高低这一特征,从而引入主题。
音调
1、让学生听一位同学拉二胡:从1、2、、、、、7、感觉有什么不同,(从听中建立音调),同学会说:我感觉到音越来越大。再让学生听向水瓶中倒开水的声音:是急促而不是大。为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切身感受声音的高低,让学生一起小声唱1、2、、、、7、,特别后来学生难唱出,提问:什么原因“音太高”,(板书):在物理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2、分组活动:
①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分别拨动其振动,通过对比听出:几次实验声音高低不同,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②把口风琴,去掉外壳,吹不同的高低声音,观察其弹片的长短,与听到的音调高低关系。
3、在上两实验中引入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
4、学生讨论总结:
声音的高低与发声源振动快慢有关,振动得超快,音调超高,反之成立。
随堂练习:
①牛叫与蚊子的叫声比较;
②这音高我唱不上来;
③风铃声清脆。
二、怎样调节弦的乐器的音调
让学生举例弦乐器:二胡、吉它、古筝等,学生观察和体验二胡是怎样来改变音调。
教师:二胡是怎样改变二胡的音调:有几种方法?
学生:用手指调节不同弦的长度
学生:二胡有两根粗细不同的弦
学生:在演奏前:通过旋转琴轴来改变音调(学过二胡的学生)
教师:很好,既然弦乐器音调与弦的粗细、长度、松紧有关,那么用什么方法来讨论与其中一个因素关系,。我们第一章学过的控制变量法在这里又一次应用了。
教师根据实际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二胡做实验,教师下组指导并帮因学生对控制变量法还较陌生,提示学生先变量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素不变。
分组结论:教师归纳出弦的音调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关系。
让学生看图2-22,2-23相关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设计几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一般地震来临,动物它们为什么会有异常反映,而人为什么没有
3、养蜂人为何听到蜜蜂今天的大概采蜜情况
结合:初中阶段为什么会变声,儿童与成人、成年人中的男女音调为什么不同,怎样保护自己声带
三、总结:
1、音调表示声音什么
2、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
3、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四、作业:
课外探究管乐器、打击乐器的音调;
与什么有关:具体 1、吹装水不同的啤酒瓶
2、打击几个装水不同的玻璃杯
科学课倡导以科学实验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真谛。这节课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制定了本节课三个教学要求:1、能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并认识声音有音量、音调的区别;2、能够大胆猜想,音调高低与哪些具体因素有关,并制定出相应的实验计划,去按计划进行实验,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3、在探究活动中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观察到的现象和同伴交流,尝试科学探究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感受,创设情境,知道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生活中的声音是各具特色、奇妙无比的。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听各种不同物体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各具特色的声音。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氛围中认识到声音的基本特征之一,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二、制造声音,感受声音的不同。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基础,我设计了制造声音这一环节,即能让学生复习声音由物体震动产生这一知识,又为后面研究声音的强弱、高低不同奠定基础,让学生初步体验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同一种材质的物体,大小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等都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探究并发现声音有大小的差异。
学生通过听两次鼓声,很容易感受到声音的强弱不同。即声音具有强弱不同得出“音量”的概念。这样安排要比用其他物体制造出的不同大小音量的声音教学效果好得多。让学生做发声活动(用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具体因素有关。首先让学生先猜一猜“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小组设计实验。在学生边玩边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的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这一步只是一个浅层次探究,最后使学生在集体交流中上升为理论认识,“跟用力大小和距离远近”有关。学生经历了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那就是:科学就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总结得出科学结论的。
四、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具体因素有关。
这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听两段音乐,深切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再通过学生熟悉的钢管琴体会到声音高低不同的存在,知道声音有“音调”的不同。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学生因为有了制造声音的经验,所以能猜出一二,接着同样让学生做实验来验证。考虑到橡皮筋的粗细、长短、松紧的高低音,学生辨别有困难,所以我为学生准备了吉他,二胡,水量不等的试管和大小不同的烧杯。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验证出声音的高低与材料的大小、粗细、松紧、长短有关。学生的学习同样是在“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学得自主、主动。
科学课倡导以科学实验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真谛。这节课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制定了本节课三个教学要求:1、能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并认识声音有音量、音调的区别;2、能够大胆猜想,音调高低与哪些具体因素有关,并制定出相应的实验计划,去按计划进行实验,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3、在探究活动中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观察到的现象和同伴交流,尝试科学探究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感受,创设情境,知道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生活中的声音是各具特色、奇妙无比的。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听各种不同物体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各具特色的声音。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氛围中认识到声音的基本特征之一,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二、制造声音,感受声音的不同。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基础,我设计了制造声音这一环节,即能让学生复习声音由物体震动产生这一知识,又为后面研究声音的强弱、高低不同奠定基础,让学生初步体验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同一种材质的物体,大小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等都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探究并发现声音有大小的差异。
学生通过听两次鼓声,很容易感受到声音的强弱不同。即声音具有强弱不同得出“音量”的概念。这样安排要比用其他物体制造出的不同大小音量的声音教学效果好得多。让学生做发声活动(用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具体因素有关。首先让学生先猜一猜“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小组设计实验。在学生边玩边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的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这一步只是一个浅层次探究,最后使学生在集体交流中上升为理论认识,“跟用力大小和距离远近”有关。学生经历了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那就是:科学就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总结得出科学结论的。
四、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具体因素有关。
这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听两段音乐,深切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再通过学生熟悉的钢管琴体会到声音高低不同的存在,知道声音有“音调”的不同。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学生因为有了制造声音的经验,所以能猜出一二,接着同样让学生做实验来验证。考虑到橡皮筋的粗细、长短、松紧的高低音,学生辨别有困难,所以我为学生准备了吉他,二胡,水量不等的试管和大小不同的烧杯。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验证出声音的高低与材料的大小、粗细、松紧、长短有关。学生的学习同样是在“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学得自主、主动。
一、说教材说学生
(一)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随感式小品。本篇课文放在以“祟尚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
结合初二学生“独立意识萌芽但又很不成熟、渴望梦想却又容易忽略现实”的心理特征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生活,去体验生活,学会寻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
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三)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结合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无声的感受)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只设计了简短的开场白:“同学们,眼睛给了我们五彩斑斓的世界,耳朵则给了我们悠扬婉转的乐声,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耳朵也是,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性实验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
现场模拟无声的情境3分钟(在这段时间内教师通过课件和手势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无声的世界。这时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哪些具体的声音没有了,感受如何。还让他们和自己的同桌打招呼,无声之后,这些平常很简单的事情也将变得困难,学生一定感到很压抑,这时,先让学生们都随意发出声音,回到有声世界,再谈谈感受。
通过模拟实验听觉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看声音画面,读声音文字的感受)
从大自然中常有却往往被我们忽视的声音引出课题,根据课题中的“你”理解课文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并让学生走进课文,同作者一同去发现、感受生活。
A、先是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运用朗读法学习,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通过朗读熟悉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B、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梳理课文内容,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小问题:“为什么作者称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小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都是想象的声音?”“这么细小的声音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受得到并描写得这么优美呢?”“像这样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到的声音你还知道有哪些?”“有些人不仅不会用心灵去感受,而且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作者称他们为什么?”“木头人的具体表现如何?”“用我们知道的一个成语就是……”(人云亦云)“那么聪明的人又会如何利用自己的听觉功能呢?”从而得出:我们不仅学会用心感受,还要有选择地听,听好听的、“有益”的、充满爱意的、能充实我们生活的声音。
然后让学生找找看课文中描写了哪些生活中充满爱意的声音?哪些大自然中充满爱意的声音?并说说你还知道我们生活周围还有哪些充满了爱意的声音呢?
c、接着回顾课文,再现课文部分精美的画面和声音,并朗读课文前三段,揣摩细微声音的美妙。
这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同时感悟到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无处不在。从而点拨得出:生活中一切都是如此,如果你能用心灵去感悟,就一定能感受得到。
(三)情境体验(抒写聆听美妙声音的感受)
然后放音乐《苗岭的早晨》,让学生留心去听,听听有什么内容,通过描述画面的形式用文字表现出来。并在交流后伴着音乐观看风景画册,看与自己想象的是否一致。
这是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聆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交流后让学生观看画面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四)成果交流(学生再现有特别感受的声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活动,让学生将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引起自己关注和喜爱的声音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
这时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课文感知、情境体验,对作者以及老师所设定的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再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再现自己寻找到的有特别感受的声音,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就能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并缺乏美妙的声音,也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精神。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五)课堂小结(感悟生活)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质问引起学生对自身实际的反思:
我们是否对周围美妙的声音已经麻木了呢?
我们是否已经充耳不闻身边充满爱意的声音了呢?
我们是否有自己对声音的独特感受呢?
从而得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爱,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灵去聆听和感悟,你就一定能听见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声音。
(六)课后作业(深化体验)
好好体会课文中的几个小游戏,尝试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300字以上)
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说教材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随感式小品。本文以人们司空见惯而又难以察觉的声音为题材,描绘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提醒人们去品味声音、体验声音、思考声音、感悟声音,在声音中学会成长,养成留心生活,勤于思考,用心体验的良好习惯。把本文放在以“崇尚科学”为主体的第四单元,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本文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以第二人称来写,亲切随和,娓娓道来,使学习语言的理想范例。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运用体验,理解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2、朗读课文,品味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3、积累语言,尝试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目前的初中生,在写作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文章缺乏细节描写、词汇量不足或者不懂得如何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针对学生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这一普遍问题,本节课把重点定位在第2、3两个目标上面,即:语言的品味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巧用辞格、善用整句,很适合十几岁的少年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感受其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寻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美,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讨论探究
3、体验尝试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你听见了吗——你一定会听见的——我听见了---”这条主线。
你听见了吗?
(一)导入新课
欣赏大屏幕,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看看大家是否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大屏幕依次播放下雨、流水、小鸟、婴儿的图片及其声音。接着展示草叶上的露珠、阳光透过树林普照大地、新芽萌发、花朵欲开、鲜花盛放、果实累累几组无声图片。)【注:之所以挑选这几组图片与声音,是因为这几种声音源自自然现象、动物、和人类三种不同的对象,都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从风格上而言,是与课文的优美生动的'语言相吻合的。】
多数学生只能听到雨声、水声、鸟鸣和婴儿的笑声。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谁听到了后几幅图片的声音?”。“有一位作家有一对超乎常人的耳朵,引领我们进入了一方神奇的天地,去倾听被我们忽略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
(二)倾听课文,畅谈体验
1、配乐范读课文,请学生思考:
①文中提到的哪些声音是你听见过的?哪些声音是没听见过的?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找出相关的语句。
②你喜欢文中所写的哪部分声音?(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感情去读?)
2、结合文章讨论
①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
明确: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值得我们去用心聆听的。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选择和思考,这样声音不仅“好听”而且“有益”,可以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得到很多乐趣。
②怎样才能听到最美的声音?
明确:作者认为“木头人”即“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人,听不到美妙的声音,因此,我们应该用心听。(大屏幕总结:善于倾听,有选择的倾听,用心听)
你一定会听见的!
(三)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不是木头人,因为我们现在正青春年少,都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双善于聆听的心,我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但尽管如此,在座的同学中可有谁听见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和雪花飘落的声音么?(学生一般情况下都会说没有)可是这些声音,我们的作者听到了,她不仅听到了别人所听不到的声音,而且用非常优美的语言把各种声音描写出来。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精彩之处,与大家交流意见。(在学生讨论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显示答题提示,如修辞地运用,句式地选取,谴词造句的考虑等方面,这样给学生答题提供了一个模式,避免了答题的盲目性。)
文章究竟美在哪里?
1、活泼风趣、优美形象、诗情画意。
2、运用排比,反复,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3、运用问句,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4、用第二人称“你”叙述,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在学生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揣摩原文,引导出基本的描写声音的技法
抓住声音的本质特征——以声写声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以形写声
展开联想、想象,融入真情实感——以情写声
巧用各种修辞——以美写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
学生对文中不理解之处提出质疑。教师组织讨论、释疑。
1、为什么写有声却从无声写起?
2、文章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3、文章大量运用提问、设问、反问修辞,有什么作用?
我听见了……
(五)拓展延伸
学习小组各自围坐,倾听一种声音,以“我听见了-----”开头写一段话,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描写自己的感受。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做声音游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六)结束语
播放音乐《秋日的私语》,吟诵一首小诗: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
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
生活中不是缺少爱,
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
把眼睛唤醒,把耳朵唤醒,把心灵唤醒!
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个世界,也一定会跟着你欢笑。
(七)推荐阅读:清人方扶南把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一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你一定会听见的》。根据课文内容和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而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程序这三个大环节来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及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这是个以“科学”为主题的说明文单元。要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养成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而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说明声音的事理说明文,还可以把它看成是抒写声音的抒情散文,不论从哪个角度去解读,我觉得学习本文都不能离开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感受,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本文为自读课文,因此我安排一课时教学。
2、说三维目标:遵循本课特点,我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3、教学重点: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说教学法
1、教法: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提倡自由研讨。并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内外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语言的优美,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感受,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3).引导感悟法.学习了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并说出原因和感受,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
2、学法: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法:欣赏文章美点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2)、朗读欣赏法: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听课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自由读课文,美点追踪;朗读课文片段,感受语言美。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说教学手段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语气亲切、抒写声音的科学小品文。通过描写生活中细微的声音,品味声音中传递出的情味,提醒人用心去感受、倾听生活中的声音,以此来激发学生观察世界的兴趣,来体会生活的美好。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中运用声音的“听力大比拼”导入新课,唤起学生听觉的体验。听课文配乐朗读,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更好的品味语言,感悟声音。最后在《把耳朵叫醒》的歌声中结束,学生兴致高昂,意味盎然,使知识和情感得到同步延伸。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通过俗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听觉的重要性,并通过“听力大比拼”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进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设置两个问题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美点追踪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本环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进一步具体地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本环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品读及语言表达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再次安排学生朗读课文片段。让学生练习朗读,进一步领会运用拟人、排比、问句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美。
(四)生活感悟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课文学习拓展到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引导学生回忆并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把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告诉大家,并简单谈谈原因和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五)拓展延伸
模仿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你心中的声音。
布置此项作业,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化,通过仿写练习,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读写结合。
(六)课堂总结
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感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把眼睛叫醒,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叫醒!相信:你一定会听到的!
最后,在金海心《把耳朵叫醒》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在轻快的歌声中结束一堂课,学生兴致高昂,使课堂知识及情感得到课后延伸。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简单,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及学习感悟。
拥有童心
你一定会听见的
热爱生活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整体把握,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你一定会听见的》。根据课文内容和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而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程序这三个大环节来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及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这是个以“科学”为主题的说明文单元。要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养成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而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说明声音的事理说明文,还可以把它看成是抒写声音的抒情散文,不论从哪个角度去解读,我觉得学习本文都不能离开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感受,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本文为自读课文,因此我安排一课时教学。
2、说三维目标:遵循本课特点,我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3、教学重点: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说教学法
1、教法: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提倡自由研讨。并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内外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语言的优美,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感受,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3).引导感悟法.学习了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并说出原因和感受,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
2、学法: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法:欣赏文章美点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2)、朗读欣赏法: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听课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自由读课文,美点追踪;朗读课文片段,感受语言美。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说教学手段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语气亲切、抒写声音的科学小品文。通过描写生活中细微的声音,品味声音中传递出的情味,提醒人用心去感受、倾听生活中的声音,以此来激发学生观察世界的兴趣,来体会生活的美好。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中运用声音的“听力大比拼”导入新课,唤起学生听觉的体验。听课文配乐朗读,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更好的品味语言,感悟声音。最后在《把耳朵叫醒》的歌声中结束,学生兴致高昂,意味盎然,使知识和情感得到同步延伸。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通过俗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听觉的重要性,并通过“听力大比拼”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进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设置两个问题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美点追踪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本环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进一步具体地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本环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品读及语言表达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再次安排学生朗读课文片段。让学生练习朗读,进一步领会运用拟人、排比、问句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美。
(四)生活感悟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课文学习拓展到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引导学生回忆并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把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告诉大家,并简单谈谈原因和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五)拓展延伸
模仿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你心中的声音。
布置此项作业,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化,通过仿写练习,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读写结合。
(六)课堂总结
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感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把眼睛叫醒,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叫醒!相信:你一定会听到的!
最后,在金海心《把耳朵叫醒》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在轻快的歌声中结束一堂课,学生兴致高昂,使课堂知识及情感得到课后延伸。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简单,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及学习感悟。
拥有童心
你一定会听见的
热爱生活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整体把握,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一、说教材说学生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随感式小品。本篇课文放在以“祟尚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
结合初二学生“独立意识萌芽但又很不成熟、渴望梦想却又容易忽略现实”的心理特征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仿写文中优美语句,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抽象事物。
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难点
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四、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优美的音乐,精美的画面,答题的要点,方法的总结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新课前,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有声画面与一组无声画面,引导学生以“我看到……我听到……”发言。通过两组画面效果的比较感受声音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美读,感悟文本。
多媒体课件播放班德瑞的《森林狂想曲》,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全体学生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这节课中的很多背景音乐都选自班德瑞的《寂静山林》专辑,因为这些音乐节奏舒缓亲切,更重要的是,音乐中夹杂着不少的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鸟鸣声、流水声、蝉鸣声,风格与内容与课文的风格内容相一致,而且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处播放背景音乐是为了给学生的自由朗读提供一个相应的情景和轻松的环境,让他们能融入其中,而问题的设置能引导学生迅速抓住课文中心。)
(三)、品读
提示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之处,与大家交流意见,说明理由。注意修辞地运用,句式地选取,谴词造句等方面的考虑。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找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此文转自淘.教。案网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读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等方面加以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学生思考问题,解答疑问时,多媒体课件播放背景音乐,以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已较深入,但,由于学生发言多为零散的意见,不成系统,所以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前三段语言精彩之处,并总结文章美点与文章写作技法,以给学生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印象。同时能对下一环节的练笔起到指导作用。
(五)课堂练笔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由于描写声音,尤其是感受生活中被忽略的声音难度较大,我在学生练笔前,展示了两段范文,以起到示范作用。同时,由教师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六)课堂小结
在最后,展示一首小诗,由学生集体配乐朗读,从而得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爱,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灵去聆听和感悟,你就一定能听见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声音的结论。这样,一节课在音、画中开始,在音乐中结束,以期创设温馨、和谐、优美、轻松的课堂氛围
一、说教材说学生
(一)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随感式小品。本篇课文放在以“祟尚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
结合初二学生“独立意识萌芽但又很不成熟、渴望梦想却又容易忽略现实”的心理特征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生活,去体验生活,学会寻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
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三)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结合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无声的感受)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只设计了简短的开场白:“同学们,眼睛给了我们五彩斑斓的世界,耳朵则给了我们悠扬婉转的乐声,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耳朵也是,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性实验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
现场模拟无声的情境3分钟(在这段时间内教师通过课件和手势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无声的世界。这时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哪些具体的声音没有了,感受如何。还让他们和自己的同桌打招呼,无声之后,这些平常很简单的事情也将变得困难,学生一定感到很压抑,这时,先让学生们都随意发出声音,回到有声世界,再谈谈感受。
通过模拟实验听觉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看声音画面,读声音文字的感受)
从大自然中常有却往往被我们忽视的声音引出课题,根据课题中的“你”理解课文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并让学生走进课文,同作者一同去发现、感受生活。
A、先是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运用朗读法学习,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通过朗读熟悉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B、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梳理课文内容,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小问题:“为什么作者称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小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都是想象的声音?”“这么细小的声音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受得到并描写得这么优美呢?”“像这样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到的声音你还知道有哪些?”“有些人不仅不会用心灵去感受,而且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作者称他们为什么?”“木头人的具体表现如何?”“用我们知道的一个成语就是……”(人云亦云)“那么聪明的人又会如何利用自己的听觉功能呢?”从而得出:我们不仅学会用心感受,还要有选择地听,听好听的、“有益”的、充满爱意的、能充实我们生活的声音。
然后让学生找找看课文中描写了哪些生活中充满爱意的声音?哪些大自然中充满爱意的声音?并说说你还知道我们生活周围还有哪些充满了爱意的声音呢?
c、接着回顾课文,再现课文部分精美的画面和声音,并朗读课文前三段,揣摩细微声音的美妙。
这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同时感悟到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无处不在。从而点拨得出:生活中一切都是如此,如果你能用心灵去感悟,就一定能感受得到。
(三)情境体验(抒写聆听美妙声音的感受)
然后放音乐《苗岭的早晨》,让学生留心去听,听听有什么内容,通过描述画面的形式用文字表现出来。并在交流后伴着音乐观看风景画册,看与自己想象的是否一致。
这是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聆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交流后让学生观看画面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四)成果交流(学生再现有特别感受的声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活动,让学生将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引起自己关注和喜爱的声音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
这时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课文感知、情境体验,对作者以及老师所设定的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再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再现自己寻找到的有特别感受的声音,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就能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并缺乏美妙的声音,也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精神。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五)课堂小结(感悟生活)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质问引起学生对自身实际的反思:
我们是否对周围美妙的声音已经麻木了呢?
我们是否已经充耳不闻身边充满爱意的声音了呢?
我们是否有自己对声音的独特感受呢?
从而得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爱,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灵去聆听和感悟,你就一定能听见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声音。
(六)课后作业(深化体验)
好好体会课文中的几个小游戏,尝试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300字以上)
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这是以“科学”为主题的说明文单元,要达到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养成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又要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而《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说明声音的事理说明文,还可以把它看成是抒写声音的抒情散文,不论从哪个角度去解读,我都觉得学习本文都不能离开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感受,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本文为自读课文,因此我安排一课时教学。
2、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3、教学重点: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说教学法
1、教法: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提倡自由研讨。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内外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美,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3)引导感悟法。学习了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并说出原因和感受,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
2、学法: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法:欣赏文章美点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2)、朗读欣赏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听课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自由读课文,美点追踪;朗读1-3自然段,感受语言美。
3、说教学手段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语气亲切的科学小品文,通过描写生活中细微的声音,品味声音中传递出的情味,提醒人用心去感受、倾听生活中的声音,以此来激发学生观察世界的兴趣,来体会生活的美好。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中采用声音的“听力大比拼”导入新课,听课文配乐朗读,这种手段更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更好的品味语言,感悟声音。生活感悟课堂总结后,在《把耳朵叫醒》的歌声中结束。学生兴致高昂,意味盎然,使知识和情感得到同步延伸。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听觉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声音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平时粗心大意往往会忽略了各种美妙的声音,今天,我们来一次听力大比拼,看看大家是否是生活的有心人?
分组竞赛,每组选一个代表回答。(课件展示声音)
(导入新课时,通过俗语说明听觉的重要性,并通过“听力大比拼”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进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认真听,说说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2、既然作者要我们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
3、是不是所有拥有健康的耳朵的人都能听到这个世界上的美妙的声音呢?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一种人“木头人”,那么作者所说的木头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设置这两个问题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美点追踪
1、自由读课文,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合作探究:课文富有诗情画意,很美!美在哪儿?
3、小组讨论,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本环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进一步具体地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本环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品读及语言表达能力。)
4、指导课文1-3段朗读
(1)请一名同学读1-3段,感受语言的美
(2)指导朗读(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节奏要舒缓一些)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分段朗读,女生第一段,男生第二段,齐读第三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让学生练习朗读,进一步领会运用拟人、排比、问句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四)生活感悟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被忽视的声音,请各位同学回忆并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把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告诉大家,并简单谈谈原因和感受。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课文学习拓展到自己生活中的体验,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五)拓展延伸
模仿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你心中的声音。
(布置此项作业,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仿写练习,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读写结合。)
(六)课堂总结
1、学习了这篇文章中你有什么收获?感受到了什么呢?
2、教师小结: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领悟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把眼睛叫醒,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叫醒!
3、最后,在金海心《把耳朵叫醒》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让我们把耳朵叫醒,用心去感受生活,相信:你一定会听到的!”
(在轻快的歌声中结束一堂课,学生兴致高昂,意味盎然,使课堂知识及情感得到课后延伸。)
(七)板书设计:
拥有童心
你一定会听见的
热爱生活
板书设计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及学习感悟,简单明了。
一、说教材: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是长春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版块的第三篇文章。本文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形象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从两个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如一、二、三小节中的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只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如最后一小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教材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9个字。(因为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我把它做为第一个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本册的教学要求我们要构建综合阅读策略,倡导多种新阅读方式)
3、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本册教材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秋韵。
教学难点: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二、说设计理念: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是一首儿童诗,没有了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也将大减;没有诗歌来佐料,秋之意境顿感逊色。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美”的情境渲染为基调,以“听”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辅以“思,议,评,读”等手段,旨在使学生深深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增强课堂学生的有效参与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于是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采用“自主读书、美读感悟”的教学方法。老师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在想象中升华情感,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美”为基调,情境导入,酝酿诗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班学生喜欢欣赏配乐朗读,所以我就尊重学生的爱好,采用让学生伴着音乐,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文,是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秋天的美,激发学生乐学的情绪。
(二)、以“听”为主线,初听秋声,初感秋意。
初读诗歌,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二是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在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后,为了加深对诗歌的感受,适时地引导学生:听秋声,利用课件,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说秋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
(三)、以“趣”为佐料,细听秋声,深感秋韵。
情感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为了学生在这节课里将诗句读得有滋有味,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外,我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师与生的对话里,想象“黄叶和谁在道别,大雁为谁而叮咛,田野里是谁在歌唱”;扮演黄叶和树妈妈道别时的对话,想象田野里丰收后欢乐的情景……这些情境有效激活了学生的童真童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朗读更加入情入境,有声有色。
(四)、以“仿”为桥梁,想像秋声,编织秋景。
在细听了课文中的秋声后,引导学生想象: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帮助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模仿课文第一二小节当当小诗人,试着编一编诗歌。这一仿说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了中心句“秋是辽阔透明的音乐厅”,把文本的知识细化、落实。
(五)以“练”为载体,自选作业,升华感悟。
关于作业的设计比较多样,自主,画一画秋天的画,写一写秋天的诗,编一编秋天的童话,搜一搜秋天的诗文。自主作业,为学生留有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走出课堂,继续寻找和发现秋的美丽。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用一棵飘落叶的大树,一朵朵漂浮的白云,展翅高飞的大雁,可爱的蟋蟀组合的秋景图,并在相应的图下面随同讲课注上叮咛、刷刷等字样。同时,在课题下还画有美丽的五线谱,黄叶、大雁穿越美丽的五线谱,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正是这些美妙的声音编织了一曲秋的歌。让学生从静态的板书中感受到秋的声音,秋的旋律,秋的美。
一、说教材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随感式小品。本文以人们司空见惯而又难以察觉的声音为题材,描绘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提醒人们去品味声音、体验声音、思考声音、感悟声音,在声音中学会成长,养成留心生活,勤于思考,用心体验的良好习惯。把本文放在以“崇尚科学”为主体的第四单元,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本文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以第二人称来写,亲切随和,娓娓道来,使学习语言的理想范例。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运用体验,理解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2、朗读课文,品味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3、积累语言,尝试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目前的初中生,在写作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文章缺乏细节描写、词汇量不足或者不懂得如何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针对学生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这一普遍问题,本节课把重点定位在第2、3两个目标上面,即:语言的品味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巧用辞格、善用整句,很适合十几岁的少年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感受其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寻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美,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讨论探究
3、体验尝试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你听见了吗你一定会听见的我听见了---”这条主线。
你听见了吗?
(一)导入新课
欣赏大屏幕,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看看大家是否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大屏幕依次播放下雨、流水、小鸟、婴儿的图片及其声音。接着展示草叶上的露珠、阳光透过树林普照大地、新芽萌发、花朵欲开、鲜花盛放、果实累累几组无声图片。)【注:之所以挑选这几组图片与声音,是因为这几种声音源自自然现象、动物、和人类三种不同的对象,都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从风格上而言,是与课文的优美生动的语言相吻合的。】
多数学生只能听到雨声、水声、鸟鸣和婴儿的笑声。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谁听到了后几幅图片的声音?”。“有一位作家有一对超乎常人的耳朵,引领我们进入了一方神奇的天地,去倾听被我们忽略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
(二)倾听课文,畅谈体验
1、配乐范读课文,请学生思考:
①文中提到的哪些声音是你听见过的?哪些声音是没听见过的?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找出相关的语句。
②你喜欢文中所写的哪部分声音?(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感情去读?)
2、结合文章讨论
①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
明确: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值得我们去用心聆听的。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选择和思考,这样声音不仅“好听”而且“有益”,可以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得到很多乐趣。
②怎样才能听到最美的声音?
明确:作者认为“木头人”即“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人,听不到美妙的声音,因此,我们应该用心听。(大屏幕总结:善于倾听,有选择的倾听,用心听)
你一定会听见的!
(三)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不是木头人,因为我们现在正青春年少,都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双善于聆听的心,我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但尽管如此,在座的同学中可有谁听见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和雪花飘落的声音么?(学生一般情况下都会说没有)可是这些声音,我们的作者听到了,她不仅听到了别人所听不到的声音,而且用非常优美的语言把各种声音描写出来。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精彩之处,与大家交流意见。(在学生讨论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显示答题提示,如修辞地运用,句式地选取,谴词造句的考虑等方面,这样给学生答题提供了一个模式,避免了答题的盲目性。)
文章究竟美在哪里?
1、活泼风趣、优美形象、诗情画意。
2、运用排比,反复,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3、运用问句,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4、用第二人称“你”叙述,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在学生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揣摩原文,引导出基本的描写声音的技法
抓住声音的本质特征以声写声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以形写声
展开联想、想象,融入真情实感以情写声
巧用各种修辞以美写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
学生对文中不理解之处提出质疑。教师组织讨论、释疑。
1、为什么写有声却从无声写起?
2、文章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3、文章大量运用提问、设问、反问修辞,有什么作用?
我听见了……
(五)拓展延伸
学习小组各自围坐,倾听一种声音,以“我听见了-----”开头写一段话,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描写自己的感受。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做声音游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六)结束语
播放音乐《秋日的私语》,吟诵一首小诗: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
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
生活中不是缺少爱,
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
把眼睛唤醒,把耳朵唤醒,把心灵唤醒!
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个世界,也一定会跟着你欢笑。
(七)推荐阅读:清人方扶南把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