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1 11:25:05
类别:教案一等奖
《钦差大臣〔节选)》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俄国官场的腐败。
2.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难点: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推想故事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钦差(qnchi)俏皮(qio)官衔(xin)爵位(ju)肆无忌惮(sdn)
2.解释词语。
奉告:敬辞,告诉。
千载难逢:千年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可贵。
时来运转:时间到来,命运也随着好转。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钦差;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
造谣生事:为了迷惑群众而捏造消息滋生事端。
鸡犬不宁:形容搅扰得很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挑拨是非: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俏皮:①指容貌或装饰好看。②举止活泼或说话有风趣。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介绍:
果戈里(1819~1852)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在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水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充满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时代,一方面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在拼命地苟延残喘,一方面缓慢但是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革命民主主义,使得阴云密布的天空出现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时代的曙光,代表作《钦差大臣》无情地嘲笑了俄国封建官僚社会的丑态。
2.剧情简介:
《饮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人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奉迎,拼命贿赂、拉拢。而这位贵族子弟是个纨绔子弟,赌博输光了钱,正躲在旅馆里无计可施。于是闹出了种种笑话。正当市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钦差大臣”。以为可以到京城去做大官时,传来了真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
作品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与腐败,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因此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
四、探究
1.请画出赫列斯达科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嘲讽。
(1)市长蠢得像一匹灰色的用马-……
(2)邮政局长长得跟部里看门的朱赫耶夫一模一样,大概也是个坏蛋,好酒贪杯的酒鬼。
(3)慈善医院主任十足像个戴便帽的猪!
(4)督学满身是葱臭。
(5)法官略普金一贾普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莫凡东……
2.果戈里以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了一系列俄国官僚的典型形象,全剧有正面人物吗?
讨论并归纳:
没有。果戈里在喜剧中,不仅揭露了边远小城市的地方官吏,而且揭露了当时俄罗斯整个官僚机构。玩忽职守的法官、阴险残忍的慈善医院院长、胆小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卑鄙低劣的邮局局长,都是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该剧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的本质特征。作者认为剧中正面人物就是“笑”,就是作者对待现实的那种否定的、讽刺的态度。
3.试分析一下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学生讨论并归纳:
喜剧中心人物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最无聊的家伙”,一身沾染彼得堡官僚习气的外省青年。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他的撒谎不仅是出于一时经济的需要,而更是出于一种天性。他被误以为钦差大臣主要是惊慌失措的京城官吏一时被他那种具有官僚习气的气质所震慑。赫列斯达科夫的典型意义在于他集中体现了许多人都具有的共同的庸俗特征。果戈里指出:“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如果不是数分钟的话)的赫列斯选科夫……灵活的禁卫军军官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国家要人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
4.请小组分角色上台表演。
学生评点、交流、改进,另请小组上台表演。
五、小结
1836年4月,著名讽刺喜剧《铁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获得惊人成功,“震撼了整个俄罗斯”(赫尔岑语),代表了果戈里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六、作业:课堂练习一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一、探究
1.剧中人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市长是一个老*巨猾而又愚蠢贪婪的家伙,果戈理曾经说过:“他是个有其独特性的极其聪明的人;他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很有办事能力,善于灵活地处理问题--一贪污盗窃而不留下丝毫痕迹,实行贿赂而又会向对他来说有危险的人讨好卖乖。”市长这个人物不是概念的化身,不是简单的漫画,而是活生生的性格和典型,他盲目的自信和可笑的任性,源于他的经历和职业,是其社会地位造成的一种心理疾病。其出于对上司的恐惧而奉迎、面欺骗,进而以至于愚弄,这都是统治机制的残暴和腐败使然。作者把他那欺上媚下,上奉下压的伎俩和贪婪成性,官迷心窍的性格揭露得淋漓尽致,让人开怀大笑之后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2.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先是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市长说:“你竟敢拆看这样一位钦差大员的信?您怎么敢说说不上他是什么人;我要逮捕您……您知道不知道,他要娶我的女儿,我也快升一品官了,我能把您发配到西伯利亚去。”当听到信中骂他是“像一匹灰色的阉马”的时候恼羞成怒“妈的!还要重复念,仿佛没有这一句,信就不值得念似的。”其他人的反应是:邮政局长气得要结结实实地揍那小子一顿。慈善医院主任不敢念信,推托字写得不清楚。……令各位官员痛心的是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他们自认倒霉、叹气。市长敲打自己的前额后悔不迭,骂自己是个大笨蛋,平日里只有自己骗别人的份,哪到却被这个外谷的穷小子给骗了。想到女儿与这个骗子订婚的事更令他无地自容:“都来看啊,市长是怎样受了人家的骗啊!他是个傻瓜,这老家伙是个傻瓜!”更让他不寒而栗的是这件事将传遍全世界、受天下人的耻笑。这时他情绪激动到了极点。发怒、狂怒,用拳头威胁自己,挥动拳头,用脚后跟跺地板。他的怒气无处发泄,追究起造谣生事者“不是你们俩还有谁!这城里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挑拨是非!”
那么真的钦差到了他们又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按照市长及官员们的性格特征,不可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仍然会是故伎重演,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极力掩盖刚刚发生的丑事,或极力推卸责任,指责他人的不是。
二、当堂完成一篇想象作文
喜剧的情节是建筑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由钦差大臣即将到来的消息带动起来,从第一句台词起就迅速展开,一环紧扣一环,把戏剧推向高出,请你根据剧本将第八场里提供的内容,想象一下全剧的故事情节,并用600字左右把它写下来。
三、小结
《钦差大臣》这部剧是以普希金所提供的一件趣闻为情节基础,将俄国官僚社会的丑恶和不公正集中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进行嘲笑”。赫尔岑赞誉它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果戈里整部《钦差大臣》。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俄国官场的腐败。
2.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难点: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推想故事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钦差(qnchi)俏皮(qio)官衔(xin)爵位(ju)肆无忌惮(sdn)
2.解释词语。
奉告:敬辞,告诉。
千载难逢:千年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可贵。
时来运转:时间到来,命运也随着好转。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钦差;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
造谣生事:为了迷惑群众而捏造消息滋生事端。
鸡犬不宁:形容搅扰得很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挑拨是非: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俏皮:①指容貌或装饰好看。②举止活泼或说话有风趣。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介绍:
果戈里(1819~1852)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在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水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充满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时代,一方面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在拼命地苟延残喘,一方面缓慢但是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革命民主主义,使得阴云密布的天空出现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时代的曙光,代表作《钦差大臣》无情地嘲笑了俄国封建官僚社会的丑态。
2.剧情简介:
《饮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人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奉迎,拼命贿赂、拉拢。而这位贵族子弟是个纨绔子弟,赌博输光了钱,正躲在旅馆里无计可施。于是闹出了种种笑话。正当市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钦差大臣”。以为可以到京城去做大官时,传来了真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
作品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与腐败,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因此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
四、探究
1.请画出赫列斯达科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嘲讽。
(1)市长蠢得像一匹灰色的用马-……
(2)邮政局长长得跟部里看门的朱赫耶夫一模一样,大概也是个坏蛋,好酒贪杯的酒鬼。
(3)慈善医院主任十足像个戴便帽的猪!
(4)督学满身是葱臭。
(5)法官略普金一贾普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莫凡东……
2.果戈里以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了一系列俄国官僚的典型形象,全剧有正面人物吗?
讨论并归纳:
没有。果戈里在喜剧中,不仅揭露了边远小城市的地方官吏,而且揭露了当时俄罗斯整个官僚机构。玩忽职守的法官、阴险残忍的慈善医院院长、胆小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卑鄙低劣的邮局局长,都是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该剧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的本质特征。作者认为剧中正面人物就是“笑”,就是作者对待现实的那种否定的、讽刺的态度。
3.试分析一下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学生讨论并归纳:
喜剧中心人物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最无聊的家伙”,一身沾染彼得堡官僚习气的外省青年。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他的撒谎不仅是出于一时经济的需要,而更是出于一种天性。他被误以为钦差大臣主要是惊慌失措的京城官吏一时被他那种具有官僚习气的气质所震慑。赫列斯达科夫的典型意义在于他集中体现了许多人都具有的共同的庸俗特征。果戈里指出:“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如果不是数分钟的话)的赫列斯选科夫……灵活的禁卫军军官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国家要人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
4.请小组分角色上台表演。
学生评点、交流、改进,另请小组上台表演。
五、小结
1836年4月,著名讽刺喜剧《铁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获得惊人成功,“震撼了整个俄罗斯”(赫尔岑语),代表了果戈里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六、作业:课堂练习一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一、探究
1.剧中人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市长是一个老*巨猾而又愚蠢贪婪的家伙,果戈理曾经说过:“他是个有其独特性的极其聪明的人;他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很有办事能力,善于灵活地处理问题--一贪污盗窃而不留下丝毫痕迹,实行贿赂而又会向对他来说有危险的人讨好卖乖。”市长这个人物不是概念的化身,不是简单的漫画,而是活生生的性格和典型,他盲目的自信和可笑的任性,源于他的经历和职业,是其社会地位造成的一种心理疾病。其出于对上司的恐惧而奉迎、面欺骗,进而以至于愚弄,这都是统治机制的残暴和腐败使然。作者把他那欺上媚下,上奉下压的伎俩和贪婪成性,官迷心窍的性格揭露得淋漓尽致,让人开怀大笑之后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2.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先是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市长说:“你竟敢拆看这样一位钦差大员的信?您怎么敢说说不上他是什么人;我要逮捕您……您知道不知道,他要娶我的女儿,我也快升一品官了,我能把您发配到西伯利亚去。”当听到信中骂他是“像一匹灰色的阉马”的时候恼羞成怒“妈的!还要重复念,仿佛没有这一句,信就不值得念似的。”其他人的反应是:邮政局长气得要结结实实地揍那小子一顿。慈善医院主任不敢念信,推托字写得不清楚。……令各位官员痛心的是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他们自认倒霉、叹气。市长敲打自己的前额后悔不迭,骂自己是个大笨蛋,平日里只有自己骗别人的份,哪到却被这个外谷的穷小子给骗了。想到女儿与这个骗子订婚的事更令他无地自容:“都来看啊,市长是怎样受了人家的骗啊!他是个傻瓜,这老家伙是个傻瓜!”更让他不寒而栗的是这件事将传遍全世界、受天下人的耻笑。这时他情绪激动到了极点。发怒、狂怒,用拳头威胁自己,挥动拳头,用脚后跟跺地板。他的怒气无处发泄,追究起造谣生事者“不是你们俩还有谁!这城里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挑拨是非!”
那么真的钦差到了他们又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按照市长及官员们的性格特征,不可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仍然会是故伎重演,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极力掩盖刚刚发生的丑事,或极力推卸责任,指责他人的不是。
二、当堂完成一篇想象作文
喜剧的情节是建筑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由钦差大臣即将到来的消息带动起来,从第一句台词起就迅速展开,一环紧扣一环,把戏剧推向高出,请你根据剧本将第八场里提供的内容,想象一下全剧的故事情节,并用600字左右把它写下来。
三、小结
《钦差大臣》这部剧是以普希金所提供的一件趣闻为情节基础,将俄国官僚社会的丑恶和不公正集中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进行嘲笑”。赫尔岑赞誉它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果戈里整部《钦差大臣》。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2.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皮诺乔淘气任性、勇敢善良的品格。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一、激趣引入 播放动画片,《木偶奇遇记》片断,师生一同欣赏,导入新课。 | 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体会情感打下基础。 |
二、读文识字 1、学生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小组内互相解决。 2、小组长检查生字,评出本组的“识字大王”。 3、检查小组课文的朗读情况。 | 利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识记文中生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三、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小组讨论:皮诺乔是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勾画出来,读一读,谈一谈。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4、拓展: 皮诺乔和爸爸逃出鲨鱼肚子了吗?他们后来的命运又如何呢?续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 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意识。 为学生搭设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
四、生字学习 1、重点指导“瓶”、“酒”、“系”三个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在自己写生字之前,先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再下笔。 | 观察教师的范字书写,是学生写好字的基础。学生已经能够在田字本上很好的写字了,但是要求孩子认真并写规范。 |
五、课外延伸 课下读一读《木偶奇遇记》这本书,下节课讲一讲,评选出“故事大王”。 |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也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
附《木偶奇遇记(节选)》 习题
一、读拼音,写生字。
pínɡ zi jīn bì shuō huǎnɡ niú ròu
( )( )( )( )
jiǔ pínɡ ɡuān xì ān wěn rónɡ yì
( )( )( )( )
二、给下面的粗体字标上正确读音。
1.皮诺乔因为说谎,鼻子疯长( )起来,长( )得连房门也出不去了。
2.老师看着( )小强难受的样子,心里很是着( )急。
3.小白兔一觉( )醒来,觉( )得没过多长时间。
三、照样子,写词语。
安安稳稳 原原本本
一瓶瓶 一箱箱
一闪一闪 一步一步
四、读一读:
皮诺乔和他的爸爸最后从鲨鱼肚子里出来了没有?你想知道他们的命运吗?我们来读一读后来发生的故事:
他们就这样走了很大一段路,穿过鲨鱼的整个肚子。可等他们来到怪物的喉咙口,他们想还是停下来等一等,先看准一个有利时机再逃出去。
现在必须知道,这条鲨鱼太老了,又加上害气喘病和心脏病,睡觉只好张开嘴巴,因此皮诺乔从喉咙口往上看,能够看到张开的人嘴巴外面一大片星空和极其美丽的月光。
“现在逃走正是时候,”他转过脸向他爸爸低声说。“鲨鱼睡熟了。大海平静,亮得如同白昼,爸爸,您跟着我,咱们马上就得救了。”
说干就干,他们顺着海怪的喉咙往上爬,来到其大无比的嘴巴那儿,开始踮起脚尖在舌头上走。这舌头又大又长,像花园里的大道。他们已经站在那里,正准备狠狠一跳,跳到大海里去游起来,可正在这时候,鲨鱼打了个喷嚏。它打喷嚏先要狠狠地吸口气。它一吸气,皮诺乔和杰佩托就给吸了回去,重新落到怪物的肚子里头。
他们摔了个大跟头。蜡烛灭了,父子两人就呆在漆黑一片当中。
“现在怎么办了……”皮诺乔认真地问,
“我的孩子,现在咱们全完了。”
“为什么完了?把手给我,爸爸,当心别滑倒!”
“你带我上哪儿啊?”
“咱们试试看再逃一次,您跟我来,别怕。”
皮诺乔说着,拉住他爸爸的手,他们一直踮着脚尖走,一起重新顺着怪物的喉咙向上爬,接着他们走过整条舌头,爬过三排牙齿,在狠狠地一跳之前,木偶对他爸爸说:
“骑到我肩膀上,抱得紧紧的,其余的我来想办法对付。”
杰佩托在儿子肩膀上一坐好,皮诺乔就满有把握地跳到水里,游起来了。大海平静无波。月亮发出全部光华。鲨鱼继续安心大睡,睡得那么熟,甚至开大炮也轰不醒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16课 《音乐之声(节选)》教案学案一体化
第16课 音乐之声(节选)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勒曼,美国剧作家。
2.时代背景 《音乐之声》是根据百老汇一出上演四年而盛况不衰的歌舞剧改编的。该片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5项奖,。该剧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3.名家品评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是我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影片,至今仍在世界各国上映,经久不衰。《音乐之声》既是一部优美动人的音乐故事片,又是一部反法西斯的爱国主义赞歌。两位主要演员朱莉安德鲁斯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的表演真实感人,富有魅力,为影片增添异彩。安德鲁斯的表演别具一格,以乐观明朗的风格塑造了一位迷人的家庭教师形象,出色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童心未泯和充沛的青春活力,动作奔放,歌喉动人,举止富于舞蹈美。普卢默则风度潇洒,英俊果敢,他集军人气质与男子汉的气魄于一身,使无数影迷为之倾倒。影片中自然景色优美,积雪的山峰、如镜的湖面、肃穆的教堂、宁静的村庄,与美妙的歌曲相映成辉,寓意深长。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峥嵘 zhēng róng 鳞次栉比 zhì 涟漪lían yī 伫立zhù 顶礼膜拜mó 弥撒mí sa
②词语积累 峥嵘:高峻,突出。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顶礼膜拜: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2.理清思路
课文分为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在第一个场景中,以富有奥地利特色的地方风光的描写起始,由远而近,层次渐进,向人们展现了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漫山遍野的挺拔的松树,声声啼唱的云雀,高高山巅上尚未化尽的斑斑点点的残雪,阵阵呼啸的山风,乐声回响的旷野;山麓下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鳞次栉比的房屋,座落在绿树浓阴中的庄严肃穆的修道院,以及山坡上的草地、小树林和小溪。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致中,让主人公渐次“亮相”:推出玛丽亚活跃的身影,响起玛丽亚动人的歌声,呈现玛丽亚细部的动作、表情。使人们在剧本中初识女主人公玛丽亚,就感受到她生动鲜明的形象。在这一场景中,开头的环境描写,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玛丽亚的纵情歌唱相映衬,情景交融,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内在地揭示了她活泼自由的天性;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块石子丢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涟漪。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声歌唱。忽然,她猛省过来,用手一拍自己的额头,急忙拔腿就跑,没跑上几步,又转身奔回捡起地上的外衣,发出一声惊呼:‘哦!’急速地跑下山来”,这两段动作性、跳跃性极强的描写,则表现了她活泼自由的性格。
第二个场景,着重以院长和众嬷嬷的对话与对唱,道出她们眼中的玛丽亚的形象,并简练地描写了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景,使人更深入、更真切地感受到玛丽亚的个性。院长与众嬷嬷在议论中历数玛丽亚种种异乎寻常的举动:她缺席每日必做的功课;她喜欢牲口;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她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她上教堂不准时,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饭挺准时;她爱唠叨,叫人难捉摸;她总是坐不住,听不进别人的话。这一切,使人感到她是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嬷嬷们都十分喜爱她,是因为她纯真快乐的天性,她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她给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带来生气,总叫嬷嬷们“笑哈哈”;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则是因为她不同寻常的举止和个性,与修道院的环境和教规形成强烈的反差,极不协调。课文临近结尾,描写玛丽亚突然闯进来时的一连串匆忙、快捷的动作,以及在众修女注视下她的举止变化,虽然短短数语,却是颇能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讨论解惑
①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第一个场景描写玛丽亚在野外歌唱的情形,其中歌词的内容着重展示了她的内心感情和精神世界;第一、二个场景中都有对玛丽亚的动作、表情的描写,则从外在形象上展现了她的性格。第二个场景中描写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着重于玛丽亚的日常行为举止,由她们口中道出玛丽亚的种种表现,以及她们对她的看法、态度,从她们的眼中映现出玛丽亚的形象。 课文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②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音乐故事片是以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紧紧相连。影片中的音乐和歌曲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并参与了剧情的发展。如在活泼欢快的“哆、睐、咪”歌声中,音乐与画面铺陈了玛丽亚与孩子们感情上的水乳交融,上校独唱的“野菊花”,对上校与玛丽亚关系的改变也起着铺垫的作用。而“音乐之声”这首曲子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每次的作用都不相同。这些音乐与人物、情节、气氛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音乐故事片中的经典之作。影片中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大量的演唱,以及载歌载舞的表演,具有活泼欢快的情调。《铃儿响丁当》《朵、来、米》《再见》以及主题歌《音乐之声》等歌曲,优美动听,脍炙人口,其中有的已经成为经典歌曲,深受人们喜爱,在世界广泛流传。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课文作为电影剧本的节选,其中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③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概括一下大家的意见,说说在众人眼中玛丽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是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④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修道院院长的原唱词是:“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意思是说拿玛丽亚毫无办法,这就如同人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此外,课文中还有两句唱词:“玛格丽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众修女(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意思相同。
⑤阅读影视剧本要注意体会它的画面感。你觉得画面感在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像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因此,影视剧本注重可以转为视觉形象的描绘性语言,而较少使用不能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叙述性语言和心理描写。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表情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点:①了解影片的故事内容;②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③感受音乐故事片的特色,学会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同步练习]
1.生字注音 峥嵘________ 鳞次栉比_______ 涟漪________ 伫立_______ 顶礼膜拜______ 弥撒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1)峥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鳞次栉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顶礼膜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写了哪两个场景,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概括一下大家的意见,说说在众人眼中玛丽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一、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玫瑰树根 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那里有黢(qū,黑)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
据说还有别的:身体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头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蜒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 “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导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作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说的延伸部分。
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
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1.读第三段,若将加点的“据说”两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当他看到美丽的玫瑰树,闻到甜香的玫瑰花味时,他发出这样的感慨:(用选文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说法与这篇短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 )
A.细流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反面角色,人们在对树根表示敬意的同时,对细流充满了厌恶之情。
B.树根有那样的顽强精神,应该到地面上来,更充分地显示它存在的价值。
C.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D.树根为树枝为花朵供应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实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
4.这篇文章揭示的主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流与树根的对话写得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请续拟一段流水与鲜花的对话。(不超过30个字) 流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鲜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大地震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6.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的主要事件是:地震中父亲怀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抢救儿子
B.采用对比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父亲的爱子之心
C.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等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D.在记叙上采用了顺叙的方式,显得情节紧凑,动人心魄
7.指出下列各句人物描写的方法。
(1)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
(3)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 )
(4)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
; 8.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到第38个小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突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文中找出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句话在父子俩心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当经过近39个小时长长的煎熬,终于打开了安全的小出口,父亲召唤7岁的儿子出来时,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请你联系内容,谈谈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品德与父亲的爱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人的光芒 ⑴听过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G大调第七交响曲》,那激情澎湃的旋律震撼人心,让我经久难忘。这首曲子另有个别名叫《列宁格勒交响曲》,那是作曲家在1941年题献给当时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城的。 ⑵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辉煌奇迹,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几乎弹尽粮绝,但全城的人宁死不屈,一直坚持到胜利之夜。 ⑶在莫斯科胜利广场的纪念馆里,大型的壁画、瓦砾、旧枪弹……一批战争遗物逼真地再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场面:黑压压的乌云,满天弥漫的浓厚的____________(A.黑烟 B.硝烟),喷出火舌的枪炮,被敌人炮火击毁的建筑物,街头的陈尸,被战争烈焰烧焦的树的断身……战争的残酷、压抑,以及比死亡更令人窒息的狰狞气氛是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难以承受、不可想象的。 ⑷有一排塑像可以传神地体现战争对人的摧残:一群身姿优美的人渐渐变形,柔软的线条变得笔直,再慢慢变得僵硬、锋利,最后,有关肉身的线条统统消失了,人变形为石头——一块一块的嶙峋之石。 ⑸然而,发生在列宁格勒的反法西斯之战却从另一个角度颂扬了受战争摧残的人民:人民不泯,坚强高贵。 ⑹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____________(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敌军见久攻不下,就将其团团围住,切断外界弹药、口粮供给及与外界的一切运输、联络,意欲让这座孤城变为死城。 ⑺整整900天,这个被战火毁得千疮百孔的城市破败不堪,食品紧缺,每一户一天只能得到125克黑面包的供应,满城都是蜷着身子的饥饿的人们;没有取暖的东西,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有个年轻女子拖着个小棺材在街头踯躇,棺材里躺着她病死的孩子,可是,没走多久,女子使冻僵在路边。 ⑻我永远难忘陈设于墙上的那些启事,那都是列宁格勒人在当时贴出的:卖首饰,卖房屋,卖值钱的家什,只为换取若干口粮和棉毯。人们力图活下去,力图抗争所处的逆境。 ⑼在那样巨大、危急的战争阴影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仍没有放弃正常的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剧院天天夜里开演,剧照贴在大街小巷,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不间断…… ⑽最令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列宁格勒的小女孩丹娘萨维契夫,一个小学生。____A____她原本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可是战争来了,她成了一个长着忧郁的大眼睛、头发由于营养不良而变得枯黄的战争儿童。她天天写日记,从不间断,慢慢地、执拗地记着法西斯的罪恶。 ⑾丹娘萨雄契夫用她的小手写出了稚嫩的字迹:1月25日,爷爷死了;2月3日,伯伯死了;3月1日,妈妈去世了……她记着亲人们一个个地逝去的日子以及他们的死法,每天,每天,从不辍笔。后来,亲人们全死了,全存于她的日记里,她把他们好好地藏在里面。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如同一段曲子,奏着奏着,突然停息了,那是因为,她也死了。____B____ ⑿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弱小的不屈的灵魂发出了熠熠光芒。她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使每一个对战争心怀软弱的人陡生了几许豪气。____C____
12.联系上下文,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l)满天弥漫的浓厚的____________(A.黑烟 B.硝烟) (2)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____________(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
13.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放回原文中去,应放在A、B、C三处中的________处。 她让人明白,人们不要战争,但不怕战争,人的光芒最终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包括战争。
14.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900天的时光,还可以怎样表述?请写出一种有关900天的表述形式。900天——
15.为了颂扬饱受战争摧残的列宁格勒人民的精神,作者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四个典型事例。 事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题为“人的光芒”,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人的光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看到“战争”这两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一个词或一个画面或某个人……)为什么会首先想到它?用20—30个字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十六课 音乐之声(节选)
[同步练习] 1.zhēng róng zhì lían yī zhù mó mí sa 2. (1)高峻,突出。 (2)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3)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3.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4.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第一个场景描写玛丽亚在野外歌唱的情形,其中歌词的内容着重展示了她的内心感情和精神世界;第一、二个场景中都有对玛丽亚的动作、表情的描写,则从外在形象上展现了她的性格。第二个场景中描写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着重于玛丽亚的日常行为举止,由她们口中道出玛丽亚的种种表现,以及她们对她的看法、态度,从她们的眼中映现出玛丽亚的形象。 5.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6.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是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7.修道院院长的原唱词是:“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意思是说拿玛丽亚毫无办法,这就如同人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此外,课文中还有两句唱词:“玛格丽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众修女(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意思相同。 8.本题旨在训练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人的观察能力,以及人物描写的文字表达能力。答案略。 [延伸拓展] 1.“据说”是指后面一句话的来源,在这里是一种传说,具有不确任性,与后面神话传说里的土地神搭配恰当;去掉后,就成了肯定语气,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体现不出原文用语的准确性。 2.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回答正确给1分,书写2分)。 3.C.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4.通过细流和树根的对话以及细流最后的醒悟,揭示了像树根一样甘愿付出.默默奉献的人的高尚和伟大。 5.只要符合情景,表达准确,均可得分。超过字数酌情扣分。 6.C。 7.(1)行动描写;(2)神态、语言描写(或:答出其中一种描写方法即可给分);(3)心理描写;(4)外貌描写。 8.这样写,用时间的变化突出了挖掘过程之长,体现了父亲的坚强意志和对儿子的热爱。 9.强调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的愿望;突出了父亲热爱儿子,希望尽快救出儿子的真挚感情。 10.“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不但坚定了父亲抢救儿子的决心和行动,也给了儿子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11.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紧扣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2.(1)B;(2)A 13.C 14.此题开放性较强,只要表明了时间上的基本一致即可。(例如:(1)整整两年半的时间。(2)三个轮回的冬季。) 15.事例一:一个年轻女子拖着病死的孩子的棺材,冻僵在路边。事例二:列宁格勒人张贴在墙上的换取口粮和棉毯的启事。事例三:战争中,剧院天天开演,学校准时开学。事例四:小女孩丹娘用日记记录亲人相继死去的事实,直到丹娘死去的那一天。 16.人的光芒就是指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17.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所提三点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老山界介绍
瑶山,又名越城岭,土名老山界,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战胜的第一道困难,如今已成为旅游胜地。与后来长征中的万水千山相比,翻越过程中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为什么那么多老红军在回忆录中都谈到了老山界,都对翻越老山界刻骨铭心?
事实上通过诸多文学影视作品,我们与它早已建立了一种情感上的联系。比如,陆定一撰写的,并被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的《老山界》一文,就对翻越此山作了如下描写:“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如今,火把排成“之”字形的奇观已是见不到了,可走的这一段叫梯子岭的山路却蜿蜒如“之”字。这是一条从山脚伸向云端的山脊,右边是幽深的山坳。
路很陡,绝壁上开辟的栈道、石梯宽不过盈尺,人在上面攀登,就像《老山界》一文里描述的一样,“后面行军人的嘴几乎可以碰到前面行军人的脚跟或屁股”。走了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气喘吁吁,衣服也被山路上的荆棘拉出了一道道口子。
《枣核》教学实录
一、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
(一)积累字词,理清文章的线索
(三)品味朴素而蕴含深情的语言,体会同乡对故土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二、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学生学习的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四、具体过程:
(一)导课:(大屏幕播放“回家的人”)
听到“回家的人”有什么感受?同学们感受到的是游子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请在萧乾的枣核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师板书课题:枣核
(二)大屏幕投影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理清文章的线索
2、品味朴素而蕴含深情的语言,体会同乡对故土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三)具体的析文过程
从学习目标上可以看出,学习一篇文章,首先应该扫清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字词解决。
大屏幕投影展示要求:
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并理清文章的线索:
(1)、字词(注音或填汉字)
蹊跷()()山坳()嫣红()匀称()厂甸()
(2)、完成填空:
()枣核——()枣核——()枣核——()枣核
2、品读课文并思考:
(1)、这位游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向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我们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段找出关键的字词句)
(4)、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请的词语呢?
3、拔高思考题
(1)、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的想做什么?(学生读8——10段回答)
(3)、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4).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五.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师感言:游子的这种思乡之请,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余光中在她的乡愁中也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大屏幕投影展示余光中的《乡愁》,师生共同欣赏。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我是这样设计“人物形象鉴赏”单元(主要是小说)教学的——
[目标设定]
基本目标
1、初步进入鉴赏学习,了解人物形象在记叙类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理解和鉴赏的异同。
2、引进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一定数量作品的阅读、鉴赏,学习从情节、环境两个方面切入,运用比较法、言行法等方法鉴赏人物性格,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了解人物性格常识,懂得人物性格复杂化的原因;了解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细节和人物语言的作用。
辅助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鲁迅的小说的历史地位;巴尔扎克及其生平创作;方苞与桐城派散文;曹雪芹及《红楼梦》;曹禺及其《雷雨》历史地位;《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茅盾在文学评论方面功绩;戏剧文学的基本常识。
2、开拓学生视野——采用“主题读书”“扩展读书”的形式,充分利用《新语文读本》等资源,放手让学生阅读课外的叙事类文学作品;组织“怎样分析细节”和“怎样分析人物语言”专题讲座,提供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3、尝试以写带读——通过收集、阅读典型范文,试写人物鉴赏一得,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学会鉴赏。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训练学生自读自析课文的能力。
目标链接
1、与“文言文基本过关计划”链接:为“鉴赏、读写并重背景下提高学生文言理解能力”探索和实验提供支撑。
2、与本学期写作教学实现链接:将“细节”与鉴赏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注意读写的结合。
[过程设计]
△准备
——完成《左忠毅公逸事》和《鸿门宴》的文言语言教学。
——初步了解《新语文读本》等教学资源的情况,作好使用的准备。
△实施
第一课时:以《左忠毅公逸事》为例,介绍人物形象鉴赏的常识
第二课时:以《鸿门宴》为例,进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指导
第三课时:《红楼梦》专题阅读:《宝玉挨打》+《新语文读本》关于《红楼梦》的资料+写鉴赏笔记
第四课时:课内小说作品的听读《欧也尼·葛朗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读书笔记
第五课时:扩展阅读:《新语文读本》小说选读1:(每人2~3篇)+读写笔记(课外:自读鉴赏文章)
第六课时:扩展阅读:《新语文读本》小说选读2:(每人2~3篇)+读写日记(课外:摘读鉴赏文章)
第七课时:专题讲座:怎样分析细节?
第八课时:交流:“我对《XXX》小说的鉴赏一得”(与写作同步)
第九课时:主题阅读:认识鲁迅(同时布置《祝福》学习要求(书面))
第十课时:《阿Q正传》的互动式学习
第十一课时:《雷雨》背景与基本内容介绍
第十二课时:专题讲座:怎样分析人物的语言
第十三课时:交流:“从《阿Q正传》《祝福》,看鲁迅小说的特点”(与写作同步)
第十四课时:《雷雨》的人物形象讨论交流会
第十五课时:第一、二单元教学总结
△并行
——文言专题教学(见专题教案)、本册书的“宋词”和“中国古代游记”的教学(见专门教案)
——以学生上述阅读和写作的表现为依据给分(包括阅读和写作)
目前,本方案正在实施之中。到今天为止,已经实施到第五课时,学生们很欢迎这种形式——当然,最后效果还要等到全部实施以后。这里贴出来,征求大家意见。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
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
预习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
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习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习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资料提供:www.3hj.cn)
六、板书设计
出身 楚怀王同宗
内美 兴盛 楚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学重点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2.演读法
3.讨论法
4.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整体感知,积累词语,了解剧情;精读课文,欣赏品味,美点寻踪;着重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变脸王”大家听说过吗?(学生回答:“一种电脑屏保程序”“著名川剧变脸王彭登怀”……)(多媒体显示川剧变脸画面)我们今天走进魏明伦的《变脸》,结识一位“变脸王”水上漂老人。
设计(二)
多媒体播放电影《变脸》片断。
芦花丛中,渔夫唱晚。一个身怀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与他新买来的“孙儿”拉开家常,其乐融融。老人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了传人而怡然自得。然而,他的愿望却落了空……
二、资料助读
学生展示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酌情提供相关材料,如魏明伦简介(见备课资料部分)、《变脸》剧情简介等。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
学生自行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
糍粑(cībā)打鼾(hān)阴霾(mài)鹭鸶(lùsī)
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niè):轻手轻脚。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示例1: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
示例2: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四、精读课文,美点寻踪
1.学生细读课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在书的空白处作简单点评。
2.学生自主品评,进行美点寻踪。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扣人心弦。
生2:水上漂、狗娃形象鲜明,让人过目难忘。
生3:戏曲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浅显,富有情味。
生4:刻画人物手法高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颇为成功。
……
教师总结:《变脸》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横看成岭侧成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大家的发言很精彩,涉及到情节、形象、语言、手法等渚多方面,美不胜收。让我们慢慢欣赏,尽情品味吧。
五、师生共同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1.教师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剧中首先描写了水上漂与新买来的“孙儿”狗娃拉家常的情景,水上漂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传人而自得,对“孙儿”倍加疼爱,狗娃则乖巧伶俐,很讨老人喜欢,二人其乐融融。在拉家常的过程中,还交代了二人的身世,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的担忧不安。
狗娃上岸撒尿发现有蛇,水上漂打死蛇后,欲用童子尿治伤,发现狗娃是女孩,剧情急转直下。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狗娃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苦苦相求,二人之间发生了尖锐冲突.剧情达到高潮。
[4]
水上漂忍痛抛弃狗娃,狗娃落入水中,水上漂救起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在经历了这一番惊险之后,剧情终于有了结局。
2.教师创设合作探究的氛围,要求学生用“《变脸》情节美。美在……”的句式说话,共同交流,领略情节的非凡魅力。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然后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生1:情节美在起伏跌宕,曲折有致。上半场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地描绘出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下半场爷孙反乐为愁,一痛苦一悲伤,气氛直转而下,水上漂抛弃狗娃,狗娃落水唤爷又获救,气氛紧张,激荡如潮,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
生2:情节美在巧设“误会”,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密、真相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狗娃是女孩,却错被水上漂以“孙儿”买进;水上漂重男轻女,狗娃无法选择命运;狗娃上岸遇蛇,水上漂为救“孙儿”遭蛇咬,为治蛇伤,童子尿大泄机密;爷爷希望落空,痛苦之余作出抛弃狗娃的决定,狗娃悲痛苦苦相求。
生3:情节美在铺垫、暗示的巧妙设置。狗娃是女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爷孙和美,铺垫一也;水上漂自叙身世,重男轻女根深蒂固,铺垫二也;变脸家传绝技,传男不传女,铺垫三也。狗娃停止为爷爷挠痒。暗示一也;说话结巴,“传儿不传……女……”暗示二也;上岸撒尿。暗示三也。
生4:情节美在矛盾冲突的多重设置。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下半场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的内心冲突。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他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水上漂内心的冲突表现了谋求家族利益,解除生存困境的愿望;狗娃的处境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无奈的抗争。多重的矛盾冲突使剧情有了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六、布置作业
1.把剧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剧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课外阅读《变脸》全剧。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剧本的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深层探究,质疑解疑。
[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鉴赏剧本的形象美
1.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组合。自选片断,表情朗读。
其余学生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2.请演员谈表演的体会、收获。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请几位“水上漂”“狗娃”谈谈对角色的理解,并选相关片断加以佐证。
成果展示:
狗娃是一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
苦命——“生在穷乡里,遇上大水灾。被人拐、被人卖、被人骑、被人踩,只见人人良心坏,鞭打牲口爬悬崖。”
勤劳能干——“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煮饭帮你劈干柴。”
乖巧可爱——给老人捶背、抠痒,“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
知恩图报——“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
水上漂是一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心地善良——“看,青一块,紫一块,对畜生也不能这样下死手打呀!小苦瓜啊,你被那些黑心萝卜整得好惨啊!”“打在你的身上,痛在爷爷心上。爷爷是个糍粑心肠。你有缘遇上我,时来运转了。”
直率豪爽——“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爷爷老了。越老越怕。一怕断了我家香烟。二怕断了祖传绝活儿,这才收你做我的孙子。爷爷把心掏给你,教你变脸本事,望你给我传宗接代。”“格老子一场空欢喜!你小小年纪就充当假货。串通人贩子,骗了我老江湖。”
重男轻女——“呸,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养儿方能续后代,女生外向招灾祸。”“狗娃休把老汉怪。重男轻女自古来!”
有情有义——“我不会卖你,可也不会留你……这是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去吧。”“老汉心并非铁石块,是留是丢几徘徊……”
教师总结:狗娃和水上漂都生活在社会底层。都是善良而不幸的人。这一老一少在苦难的命运中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遭遇所显现的人生磨难,他们的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2)教师提问:水上漂变脸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吗?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生1: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应该是性格冲突。重男轻女是水上漂重要的性格因素,而狗娃又偏偏是女孩。
生2: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但是往深处想,水上漂因何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所以说水上漂的变脸不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而是二人之间的命运冲突。
[4]
学生相互辩驳。教师点评,以第二种意见为佳,引导学生深层探究。
二、品味剧本的语言美
1.教师介绍戏曲语言的特点。
我国的传统戏剧主要是以曲演唱的,因此称为“戏曲”。在戏曲剧本中,曲词是戏曲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语言包括说白、唱词和舞台提示。三者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说白和唱词,构成剧中的人物语言,而曲词又有其独特的形式和作用。在形式上,曲词是一种用韵文写成的歌词,要与一定的唱腔、曲潜相配合,具有和谐的音韵美;并常用反复、排比、叠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发人物的感情,渲染环境氛围,因而具有抒情性。川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唱词体现了戏曲唱词的特点,说白富有地方特色。
2.学生自由选精美的唱词。体会它们在形式上的特点和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自由发言。
生1:狗娃的唱词“月亮走,我也走……我愿留在小船舟”,清新质朴,通俗易懂,情味十足,写出狗娃惴惴不安的心理。
生2:我喜欢狗娃的唱词“千不该,万不该……给狗娃帮腔说情补补台”,这一段以紧密的韵脚构成急促的音韵节奏,并运用排比、叠问、比喻、对比、呼告等修辞方法,直抒胸意,强烈地抒发了狗娃哀伤痛苦、依恋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悲惨心情,感情真切,动人心魄。
生3:我喜欢水上漂的唱词“芦花丛,白头翁……返老还童”,这一段唱词以景起兴,中间巧用对比、叠词,结尾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子水上漂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自得之情。
……
教师总结:剧中人物的唱词,真切动人,朗朗上口,声情并茂,抒发情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和戏曲艺术的稔熟。
3.品味剧本说白的语言特色,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选例品味。
教师总结:剧中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切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白,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自然、流畅、贴切、生动,实乃清水芙蓉,天然雕饰。
4.教师对剧本语言总体评价:作者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并恰当吸收了四川方言的一些语言成分,使本剧的语言无论唱词还是说白都体现出通俗浅显、明白如话、情味十足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欣赏剧本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体味手法美,学习剧本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
1.文章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剧本的舞台说明交代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同学们仔细品味。
2.剧本注重心理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从心灵深处显现人物性格。
学生自选例品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鉴赏能力。
四、深层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相互讨论,共同探究;如有难以解答的问题,可向教师提问。
2.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深层探究。
提问:如何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学生讨论,明确: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做法,有其现实的考虑和深层的原因。水上漂
收狗娃为孙子,主要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生存需求,他需要老有所养,需要传宗接代,而这一切,在传统社会中都是由家庭的男性后代来实现的;他期望狗娃继承祖传绝活,并声明“传儿不传女”,这是为了确保自己家庭的利益一脉相承地延续下去,为了避免竞争以谋求生存,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而要究其根源。
提问:剧本是如何否定这一世俗观念的呢?
明确:剧本在表现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的同时,还描写了狗娃时时处处掩饰女孩真实身份的情景,交代了狗娃的不幸身世,抒写了她被水上漂抛弃的悲苦,叙述了最后水上漂在危急之中将狗娃救起,等等,都具有否定、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思想的艺术效果。
提问: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在21世纪的今天,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世俗观念存在吗?
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变脸》是非常有名的川剧作品,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美不胜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建议同学们课余时间观看戏曲,阅读戏曲剧本,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成为一个准戏迷了。
六、布置作业
1.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
2.学写戏剧评论。针对《变脸》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学短评。
[4]
3.预习《枣儿》。
教学要点:
1、(主)分析几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的人性美
2、(次)分析本文的文化内涵
教学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课时:1节
教学过程:
导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大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秋背景,对故乡人民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请问这位大家是谁?对,就是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苗族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今天,我们就欣赏他的小说《边城》中的片断。
一、简介创作动机:
《边城》完成于是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作者的创作动是:
“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二、简介《边城》的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李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的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房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房,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先自己阅读分析,然后,分组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同学典型发言,教师可作点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风度。“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在这里发扬光大。)
1、翠翠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2、外公
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她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体会本文的人性之美
本文节选是的是第13章至15章。描写了翠翠情窦初开,与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因祖父的过分关心而导致的情感曲折。
1、研读第13章,提问:
A、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思考:为什么凄凉是薄薄的?
明确:首先时间是在黄昏,给人的感觉是日已迟暮,天空上有了桃花色的薄云,此刻人心中总会是凄凉,恰是翠翠刚刚迈进17岁的花季,对爱情已经有了一种朦胧的感觉。所以下文中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她唯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他自己后,似乎连天晚都没注意到,似乎连自己都忘却了,于是翠翠有了胡思乱想。因此这种感觉融在一起,既有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有人物内心感受,哪一点都有些,哪一点儿都不占主要,所以那凄凉是薄薄的。
B、翠翠“就忽然哭起来……”“很觉得悲伤”。
思考:从“薄薄的凄凉”转向“哭”又至于“悲伤”,这反映了当时翠翠怎样的心理?
明确: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工作,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一起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C、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思考:如何从这一段内心独白看祖父的性格?
明确:通过注释,可以了解翠翠母亲的身世,那么翠翠母亲的殉情自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但翠翠长大了,不可测的未来使老人想起了死去的独生女,也更为翠翠的命运担扰。他深悔对自己女儿的疏忽,所以他对翠翠十分谨慎小心,而且他的隐忧也有了潜台词:“爷爷不在了,你怎么样”,“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这是位不幸的老人的做人准则,也是他对翠翠的期望,这一段独白正反映了祖父身上闪光的人性。
D、翠翠“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得远一点。才呼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思考:心中沉重的东西是什么?无从挪开又反照出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心中沉重的东西是自己母亲的悲剧。祖父向翠翠叙说了母亲的乖巧与性格强硬处。肯定要涉及翠翠父母爱情悲剧。此时情窦初开的翠翠既有对那种爱的憧憬,又有对那种爱的害怕,所以百感交集,无从排遣。
2、研读第14章
A、14章中出现了一种植物——虎耳草,而且虎耳草一直伴随着翠翠朦胧的爱情故事的发展,试说说虎耳草在文听作用?
(补充: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
明确;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寄托。它随着歌声出现,伴随着翠翠美丽的梦,它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虎耳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15章最末“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为止,反映出翠翠的爱情从朦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虎耳草的叶子像心形,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东西美如意,同心结都是一种寄托和象征。所以虎耳草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B、老船夫“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
思考:为什么老船夫此刻的心情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明确:老人的女儿因为作为父亲的疏忽而殉情了,所以老船夫谨慎而且小心地关注着翠翠生活里的一切。老人在命运的罗网里不安地挣扎,他隐隐感到了“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所以当他听到有人向翠翠表达爱情时,既为翠翠即将迎来的爱情感到高兴,又为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感到担心,因此他此刻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C、天保大老“轻轻地”说与老船夫“轻轻地说”
思考:这两个“轻轻地”各反映出人物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老船夫的轻轻是一种暗示,试探和赞许,大老轻轻则若有所思,内心中有一种无可描摹的悲哀与无奈。
3、研读第15节
A、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层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思考:这一大段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幅很美的月夜寒江图,仿佛《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景是美丽的、祥和的,只是一“若”字,又为此情此景平添了多少无奈与遗憾。
B、她似乎为了等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思考:为什么将翠翠的内心感受加上了一个“似乎”?
明确:爱已渐渐萌生,可她不懂,或者还没有确定,单纯得只是去想听歌,听完后会有好梦,但“沉默”的背后是对那浮着薄薄的白雾的爱情的思考,用“似乎”更能写出当时人物不可名状的感受。
C、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思考:为什么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段首写她“心里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明她已经有了对爱情的渴望,心被柔柔地曲子感染,她现在已经浸润在自己憧憬的温柔甜蜜中。
小结:
此三章内容主要写了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对爱情的希冀是她此刻占据心灵的一件事,又写和祖父的亲情。对爱情的企盼,猜测相互交织,从中折射出人性的美,一种自然的人类本性。
*深化:本文对于人性有那么美丽的描述,那么作者的用意什么?
参考:美中渗透着不完美,在梦中渗透着完整却又不完整地未来和过去。可谓悲之极矣;只是为了表现一种纯朴、自然的人类本性;写得如此之美,是为了表明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了这种美……
*深化:分析本文的文化内涵: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相对于什么而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