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7:34:04
类别:教案一等奖
公开课教案:金岳霖先生一等奖
《金岳霖先生》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金岳霖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怪或趣”下的的“真与痴”),体会作者汪曾祺对他的崇敬之情。
2.强化抓住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品味汪曾祺散文冲淡隽永(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魅力。
4.感受学者风格与联大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学目标1、2;难点:教学目标3、4
三、教学方法
品读法、朗读法、探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幅漫画。
说说你看到这幅漫画时的第一印象或第一感觉?(请两三位学生回答,简要提炼、评价)
预设:严肃、苍老、怪异……
2、大家知道这是谁吗?(金岳霖)
过渡到正文:金岳霖先生是否正如这幅漫画所带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呢?让我们一起领略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
(二)整体感知
任务:速读全文(约3分钟),然后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形容金岳霖先生给你的感觉。(在读的过程中标好自然段,便于交流)
(三)研读赏析
怪、童趣、幽默、率真、重情义
规范:从……读出……(总结发言格式)
1、怪
(1)样子有点怪——常年戴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脑袋总是微微仰着,眼镜镜片一只白一只黑,经常穿一件皮夹克,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从帽子、姿态、眼镜、穿着方面读出了他的怪。)
(2)提问方式别出心裁——请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从回答问题读出了他的怪。)
我们今天也效仿一次金岳霖先生的提问方式,当然看衣服的颜色在我们这里是行不通的,下面请一位穿( )色鞋子的同学来回答一下:
金岳霖先生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回答
2、幽默
(1)幽默的答问——以稀奇古怪的问题回答林国达古怪的提问。(从林国达之问读出了他的怪。)
3、童趣
(1)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2)同教授小孩比水果大小— — 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3)坐三轮车“接触社会”——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
4、率真
(1)捉跳蚤——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里看看,甚为得意。
(2)我觉得它很好玩。
5、重情义
(1)对林国达死亡的反应——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内心的沉重、悲恸)
(2)给已死的林徽因过生日——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四)主题深化
平淡的文字需要仔细的挖掘仔细的品味。文学语言需要大家读进去,静静地聆听品味。
大家现在重新品读全文,包括刚才我们已经读过的文字,你还能读出金岳霖的……?
(1) 林国达之死:对生命的尊重
(2) 平板三轮车:热爱生活
(3) 林徽因:重情
(4)还有一个“斗鸡”的场面大家觉得好玩。除此还有什么?他宁愿和天真的孩子一起,也不愿接触复杂的社会。老师读出了阴冷,读出了孤独……
他孤独,他落寞,他纯粹……这个人是大爱,是大真,是大趣。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好好地写一写金岳霖先生了。
6、问:作者是怎样好好写金岳霖先生的?
(1)有这么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他头发花白,背微微有点驼,喜欢抽烟、喜欢下棋……你知道他是谁吗?
(2)但是现在如果我说:
有这么一个老人,他的眼镜是一只黑一只白的,他吃饭时会有一只斗鸡从桌子底下窜出来跟他一同就餐,他会在别人面前讲着讲着,忽然将后手伸进脖颈里,抓出一个跳蚤,捏在手里细细把玩,还甚为得意。
他是谁?
探讨: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你一定会脱口而出:金岳霖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结语:西南联大的生活是艰辛的,物质是匮乏的,但他们的精神是富足的,他们一如既往地坚守着那一片大后方的“精神圣地”。
而正如本文开头的第一句所写到: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岳霖先生只是那一朵“花”,他的身后是“西南联大”所象征着的自由、民主、兼容并包的世界。
也正因此,本文的作者汪曾祺在他七十多岁所写的这篇散文中,不停的提到“好好地写一写”。
(五)作业布置
选取你身边的一个人,可以是你的父母、你的同学、你的室友、你的同桌……选取独属于他的一个细节来写,200字左右。
《金岳霖先生》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金岳霖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怪或趣”下的的“真与痴”),体会作者汪曾祺对他的崇敬之情。
2.强化抓住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品味汪曾祺散文冲淡隽永(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魅力。
4.感受学者风格与联大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学目标1、2;难点:教学目标3、4
三、教学方法
品读法、朗读法、探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幅漫画。
说说你看到这幅漫画时的第一印象或第一感觉?(请两三位学生回答,简要提炼、评价)
预设:严肃、苍老、怪异……
2、大家知道这是谁吗?(金岳霖)
过渡到正文:金岳霖先生是否正如这幅漫画所带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呢?让我们一起领略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
(二)整体感知
任务:速读全文(约3分钟),然后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形容金岳霖先生给你的感觉。(在读的过程中标好自然段,便于交流)
(三)研读赏析
怪、童趣、幽默、率真、重情义
规范:从……读出……(总结发言格式)
1、怪
(1)样子有点怪——常年戴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脑袋总是微微仰着,眼镜镜片一只白一只黑,经常穿一件皮夹克,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从帽子、姿态、眼镜、穿着方面读出了他的怪。)
(2)提问方式别出心裁——请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从回答问题读出了他的怪。)
我们今天也效仿一次金岳霖先生的提问方式,当然看衣服的颜色在我们这里是行不通的,下面请一位穿( )色鞋子的同学来回答一下:
金岳霖先生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回答
2、幽默
(1)幽默的答问——以稀奇古怪的问题回答林国达古怪的提问。(从林国达之问读出了他的怪。)
3、童趣
(1)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2)同教授小孩比水果大小— — 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3)坐三轮车“接触社会”——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
4、率真
(1)捉跳蚤——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里看看,甚为得意。
(2)我觉得它很好玩。
5、重情义
(1)对林国达死亡的反应——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内心的沉重、悲恸)
(2)给已死的林徽因过生日——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四)主题深化
平淡的文字需要仔细的挖掘仔细的品味。文学语言需要大家读进去,静静地聆听品味。
大家现在重新品读全文,包括刚才我们已经读过的文字,你还能读出金岳霖的……?
(1) 林国达之死:对生命的尊重
(2) 平板三轮车:热爱生活
(3) 林徽因:重情
(4)还有一个“斗鸡”的场面大家觉得好玩。除此还有什么?他宁愿和天真的孩子一起,也不愿接触复杂的社会。老师读出了阴冷,读出了孤独……
他孤独,他落寞,他纯粹……这个人是大爱,是大真,是大趣。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好好地写一写金岳霖先生了。
6、问:作者是怎样好好写金岳霖先生的?
(1)有这么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他头发花白,背微微有点驼,喜欢抽烟、喜欢下棋……你知道他是谁吗?
(2)但是现在如果我说:
有这么一个老人,他的眼镜是一只黑一只白的,他吃饭时会有一只斗鸡从桌子底下窜出来跟他一同就餐,他会在别人面前讲着讲着,忽然将后手伸进脖颈里,抓出一个跳蚤,捏在手里细细把玩,还甚为得意。
他是谁?
探讨: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你一定会脱口而出:金岳霖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结语:西南联大的生活是艰辛的,物质是匮乏的,但他们的精神是富足的,他们一如既往地坚守着那一片大后方的“精神圣地”。
而正如本文开头的第一句所写到: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岳霖先生只是那一朵“花”,他的身后是“西南联大”所象征着的自由、民主、兼容并包的世界。
也正因此,本文的作者汪曾祺在他七十多岁所写的这篇散文中,不停的提到“好好地写一写”。
(五)作业布置
选取你身边的一个人,可以是你的父母、你的同学、你的室友、你的同桌……选取独属于他的一个细节来写,200字左右。
公开课教案
阅读指导: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节
教学设想:
本册第2课《芦花荡》一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非常用突出。为让学生加深这知识点的理解,特组织本次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考虑学生学习实际,先复习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并做归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延伸到课外,通过阅读《木笛》一文,加深对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理解。并试图能过读与写的结合来达成目标。
教学内容和步骤: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引出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并复习小说相关知识(小说三要素)。
请学生议一议,发言。
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点归纳。
环境描写: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子1: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交代故事发生时间)
例2: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交代故事发生时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例3“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渲染气氛,战斗的诗情画意。)
例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烘托人物心情,轻松)
指导名学生回答。
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阅读指导
学生阅读小说《木笛》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雪”的句子。并想一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渲染一种凄凉气氛)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推动情节的作用。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文章中对“雪”的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找出小说中描写“雪”的句子。想一想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发言。
理解并掌握本课知识点
课堂练习
组织课堂练习。发挥想象,描写一段写景文字。
入夜,石头城开时落雪。 。
学生课堂练笔,发言,交流。
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作业布置
阅读课外名著导读部份:《骆驼详子》节选部分。P239页。抄写出其中写景的句子。
学生课外阅读。
积累
初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作文选材范围,做到材料心中装。
2.在明确选材内容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3.使学生意识到选材可以角度出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设想】:带动学生归纳总结,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材料导入
课间展示阅读材料投影,学生自读(名字为《让孩子多睡会儿》)上课自然导入
二、落实重点,明确选材真实可信的范围
1.老师引导学生一起逐步填齐24小时时间“表”:
重点内容:以“我”为中心;
标出相应时间所在的地点;
标出相应时间接触的人;
标出相应时间的常规活动;
补充假日部分,小表作为补充。
2.分析图表,小结选材范围以及可以生发的主题:
地点:学校、 家中、 路上
时间:11小时---12小时—1小时
主题:友情、 师生情---亲情---关爱,个人意志品质的磨练
学生尝试回忆自己写过的作文题目所选的题材,提出并自己把材料放进表内相应内容
学生可以把三个地点发生的事情任意变化时间,社会生活接触时间少,多数属于所见所闻,感触不多,不作为重点选材范围,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大社会背景,而天天奋战的课堂、天天滋养我们的家庭是生活的二十四分之二十三,随手可以提取题材,生发积极向上的主题。
三、 进攻难点,力求选材找到合理新角度
在“我”熟悉的领域选材,表达相应的主题,歌颂真善美,就拿到了基本分,情节语言生动一些,属于中等偏上的作文,如果再想拿高分,就要出新。
看图表,我们可以创新的题材已经不多,既让人相信又是别人没有写过的题材很少了,可以继续尝试,继续观察,我们可以努力尝试在同样的主题下同样的题材下尝试别人没有写过的角度,哪怕就是一点点,也可以让阅卷老师发现一点亮点,无形中分数就从中等又上移了一步,成为比较优秀的作文。
1老师引领全体同学归纳所写过的作文的选材新内容、新角度
家庭:母爱—曹倩雯作文写妈妈悄悄看化学书(新题材)
欧阳北平写妈妈自己下班也被雨淋了但是到家了还是给孩子送伞,结果回家后细心的孩子发现妈妈发烧了,然后大量的心理描写,接续前文大量的铺垫。(新角度)
个人成长----宓源 写作业坚持与否,个人意志品质磨练
学校类:
师爱:辅导——?需要新角度
学生生病,老师背着送医院,题材不新,还可以不可以变换角度(个人认为不宜大力提倡)
友情:同学矛盾---?
“我”的成绩单下来了,一个同学给自己开心,自己还误会,然后听说这个同学也考得不好,自己通过一系列矛盾的解除刻画人物(新角度)
社会类
关爱:张秉义---买篮球杂志时候和遇到乞丐时的选择,(新的角度)
张思泽--是否搭陌生人车子,被搭和要搭车两个角度
2老师让学生自己就同样师爱、母爱两个主题找新的角度
3交流、归纳
四、小结:
二年级说话课:看图编故事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看图编故事的兴趣,指导学生能够把话说清楚完整。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能按一定的顺序将图意表达明白。
3、能够根据图画之间的联系,发挥大胆丰富的想象编说故事,鼓励创新求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将故事编完整,说清楚,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准备:
图片、录音机、空白磁带、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训练块面
目的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1、激发说话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有关小熊的知识储备。
2、丰富知识积累,知道熊会冬眠。
1、出示图片:老师带来了一只可爱的小熊。你们了解小熊吗?
2、相机点评,简介“冬眠”。
交流、介绍有关熊的生活习性知识。
二、逐幅练说、入情入境
1、要求学生看清图意,仔细观察,能按一定的顺序说话。
1、出示图画(一):①这是什么季节?小熊在干什么?
②你怎么知道是冬天的?
③雪花飘飘,谁能想象一下窗外冬天的景色?
点评:说得要清楚、明白。
1、观察图画(一)
①整体观察,个别回答:冬天到了,小熊在睡觉。
②仔细观察局部,注意窗外的雪花。
③个别学生描绘冬景。
训练块面
目的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逐幅练说、入情入境
2、指导学生能够把话说完整、清楚.
3、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地运用学过的词句练习说话,丰富语言的积累。
④实物投影:“词语超市”师:不妨读一读,不选没关系。
⑤天气真冷,小熊会怎么睡觉呢?小熊,你梦见了什么呀?
2、出示图画(二):小熊还梦见了一只全身洁白、用雪堆成的小雪熊呢!他为什么会梦见小雪熊呢?他们会怎么在一起玩耍呢?
3、①师:这真是一个快乐的美梦呀!小熊一觉醒来,发现世界全变了。(出示图画三)
②实物投影:“句子超市”师:不妨听一听,哪句你喜欢。
点评:说得要有顺序,想得要大胆合理。
③小熊拍拍脑袋,还惦记着好伙伴小雪熊呢,他会怎样去问太阳公公、小花妹妹、燕子姐姐呢?
④自由选择描写冬天的词语,再次练说冬景。⑤每人自由表演,角色体验,简要描绘梦境。
2、学生体会小熊的内心世界,同座位表演:一人扮演小熊,一人扮演小雪熊。
个别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合作表演。
3、①从天空到大地仔细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②自由选择描写春天的句子,再来描绘春景。
③想象练说。
三、编说故事、鼓励创新
1、初步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1、有一位小朋友看了这三幅图为小熊编出了一个童话小故事,看看你喜欢不喜欢。(范读)
2、观察学生神情、动作。点评:故事是很清楚,可是没有趣。
1、认真听,喜欢就鼓掌,不喜欢可以摇摇头、皱眉头的。
2、说说自己的看法。
训练块面
目的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编说故事、鼓励创新
2、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将童话故事编说具体、清楚。
3、鼓励学生创新求异,编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故事。
3、分发学生每人一份小图片,巡视指导说话。
4、指名说,提出要求:用心听,大胆说。
点评:说得要清楚,有趣,想得与别人不一样更好。(奖励小熊图片或赠送现场录音磁带)
3、看看小图片自由练说,编童话故事。
4、个别学生上台说
其他学生倾听,听到精彩之处竖起大拇
指,送上掌声或者微笑。
学生评议
四、课外延伸、分享成果
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编故事的成果,培养成就感。
今天我们为小熊编出了这么精彩的童话故事,回家以后可以在图片下面写下来,订成一本小人书,也可以把讲的故事用录音机录下来,下次把小人书或磁带送给你的朋友,让大家都来分享你的成果。
为下一次成果汇报作准备。
《看图编故事》教后感
低年级学生喜爱动物,喜爱童话,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的地训练他们说话,提高表达能力。所以,在这节二年级说话课上,我选择了看图编故事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他们认真观察,根据图画之间的联系发挥大胆丰富的想象编说故事。
从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觉得各教学环节衔接比较紧凑自然,各分步目标基本落实到位,学生看图编故事的兴趣浓厚,说话清楚完整,能将图意表达明白。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较活跃。首先我从了解关于小熊的课外知识入手,引发学生的好奇感,诱发兴趣,让他们都喜欢上故事的主人公,继而出示图画,进行角色扮
内容摘要:我校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目标、实验条件、操作策略、结构框架、操作程序及评价指标七个模块。最重要的是操作程序这一模块,它根据精读课文的课型特点,在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创设情境、假借媒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及习惯,最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及创新的语文能力。
上一学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关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实验研究活动,我校语文科组积极地进行构建自能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活动。经过积极的实验,我校最终摸索出较成熟的“激发自能——调动自能——成就自能”的自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在这基础上,我校从上学期开始,又不断扩展和深化实验研究活动:根据精读课文以读为主,充分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特点,在已有的自能阅读教学模式上延伸和发展,不断实践与探究,不断总结与改进,在精读课文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新的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一理论强调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们认识到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因素,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就是说,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作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的本质属性,它是主体意识与主体参与的稳固的行为方式的统一体。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在教学过程 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索,做个学习的主人。
二、模式的目标
精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任务是进行以读为主的语文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及习惯,最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及创新的语文能力。根据精读课文的课型特点,我校精读课文教学模式的目标表述为以下几点:
1、树立学生主体观,设立主体性目标。
新模式以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构建主体性教学目标 为根本,以读为本,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坚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自觉地学习,切实提高个人的语文能力。
2、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习心向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求知欲及世界观、人生观等在学习问题上反映的综合;其核心是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就是要使学生产生长远的学习需要,持久的学习动力,强烈的学习欲望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措施,创造吸引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及氛围,让学生“愿学”、“想学”,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自能学习。
教学过程 不仅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更是学生个性发展,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的媒质主动、自能地获取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能力。
4、以读导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精读课文的教学活动以“读”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贯穿“读”:以读导学,并在读中渗透学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通过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认知,培养能力。
模式目标可用图表示为:
(总目标)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新模式的实验条件
1、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相信学生具备自主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
3、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教师应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师要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模式操作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
语文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学科的特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以人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前认真做好“备学生”;教学活动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发展为根本的目的及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现代语文能力(如电脑作文,利用网络阅读、交流等)。
2、落实“以读为本”的策略。
精读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读书活动,要“以读为本”,即要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机会,让他们认真读书,边读书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要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充分读书,进行思考,展开讨论;让学生以读促学,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要让
学生在阅读中动脑、动口、动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3、加强合作学习的策略。
在精读课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学生的自学外,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应占重要地位。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如同位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借助各种学习媒质主动去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并能及时反馈改正,最终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新模式的结构框架
(启发指导 教会“学”)
(掌握方法 学会“学”)
六、模式的操作程序
1、 巧创情境 引疑渗法
这是教师激发自能(激发学生自能学习兴趣)的两个教学环节。
“巧创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根据课文的特点,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能探究课文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教师在此环节应以情激趣,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 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执教《林海》《草原》《如诗如梦草原行》等课文时,我校教师或投影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及歌曲等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及时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能探究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及学生学习的需要“引疑”(引导学生质疑)。我校教师非常重视在课堂上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让学生体会质疑的乐趣,体验积极思考的感受,从而内化为自能探究的动力。“渗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学法,借助学习工具自能去学习。
2、善假媒质 以读促学
这是教师调动自能(调动学生自能学习的情感)的环节。
这里的“善假媒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借助现代化的一些媒介物质,如计算机、幻灯机、广播、新闻、录像等去辅助自己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学”;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有效的媒质,如计算机、网络、工具书等去帮助自己学习,掌握学法,逐步提高(加工、整理、获取、应用等)自能学习的能力。
“以读导学”是精读课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掌握,在读中感悟。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读”,导出解词造句、归纳概括、听说读写等学习方法,以读激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导出多种形式的“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最终提高自能学习的能力。
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读”可以有多种形式、多种类型。按性质分,有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速读、慢读等;按内容分,有摘读、细读、猜读、重点读等;按读的顺序分,有顺读、倒读、跳读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环节、目标需求、学生需要等去选择不同形式的“读”。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 读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2) 读的面要广,量要多,形式要多。
(3) 读要有目标性,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
(4) 读要有重点,有内容,有层次。
(5) 要注意以读盖讲,以读促学。
(6) 要注意做到读的互动,读的迁移。
(7) 要引导学生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读出见地。
教师要在这一环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与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协同学习,逐步掌握自能学习的方法。
3、反馈调控 自我评价
这是成就自能(形成自能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在传授方法之余,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或即时表演、即兴演讲等方法去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调控。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去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及规律,及时查漏补缺。还要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自觉进行读书、剪报、演讲、写作等活动,逐步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能学习的能力。
我校这一精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下面二十四字:
示之以鱼 ,引之学渔;
授之以渔 ,诱之捕鱼;
会鱼渔而 ,善渔鱼而。
七、模式评价指标
对象 项目 教师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评价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全面、科学、明确、具体;发展目标有所体现 明确学习的方向及要求,有学习任务
教学内容 结构合理,有所侧重,深浅适度,切合实际 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主动学习
教学手段 选择适当,应变力强,信息技术应用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切合特点,清晰明了,掌握得法,乐于参与
教学过程 层层诱导,巧施媒质,教学形式多样,调控有力,反馈及时 兴趣浓厚,积极探究,学习有法,合作交流
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全员参与,师生交流和谐 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自能学习能力,学会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1、《阅读课型研究与课例评析》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2000年第4期
(作者单位:珠玑路小学)
教学实例
20.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
珠玑路小学 吕绮霞
教学设计的思路:
这篇课文是沿海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写小作者站在地球仪前,寻找祖国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寻找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寻找祖国的两大动脉——长江黄河和祖国的宝岛——台湾,以及在寻找中所产生的遐想,表现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文章篇幅不长,词汇丰富,感情充沛。根据新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朗读训练方面作了如下设计:
1.朗读与词句理解相结合。
本文词汇丰富,但部分词语含义较深,学生不易理解。为了避免教学中出现“满堂问”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我在课堂上重视精讲多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给学生留下充分时间,积极参与朗读训练。如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作者把祖国版图的样子比作雄鸡。这个比喻不仅仅是样子上的相似,更是通过雄鸡来反映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这种含义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这时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理解描写雄鸡的词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
2.朗读与段的学习相结合。
在新大纲中提出了中年段的段篇学习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叙述顺序,初步领悟表达方法。写作训练也由二年级写句的练习转入“段”的训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学习构段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中3、4、5自然段的叙述顺序相似。学习第3自然段时,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连句成段及段落结构:先写“我”在地球仪上找到什么,再写想象到什么,重点写最欣赏的事物。初步领悟表达方法,揣摩叙述顺序。学生并用此方法自学第4、5自然段,培养学生的自能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
1、教养:
(1).掌握本课10个生字、12个词语、6个两会字。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祖国统一大业多作贡献。
3、发展: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了祖国的哪些地方?想到了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打比方句子。
课前准备:
1.地球仪
2.教学软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 1 课 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略)
第 2 课 时
教学要点: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课文打比方句子的含义。
2.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巧创情境,引质渗法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9课《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了首都北京、长江黄河和台湾。这一节课,我们继续与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通过朗读欣赏祖国的风光。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本段,想想祖国在哪?
2.)我们随着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以4人小组为单位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
3.)学生汇报,师板书:亚洲东部 像雄鸡
4.)齐读课文。(出示世界地图,加深对中国地理位置的认识。)
5.)质疑:
(出示中国版图及打比方句子)
(1) 课文中把祖国比作什么?为什么不用其他打比方?学生讨论,汇报。师小结:两个不同事物但有相同点的可以打比方,这叫打比方句子。(生齐读句子,体会比喻句)
(2) 为什么不用母鸡、小鸡打比方呢?(找出挺立、昂首挺胸、啼唱、朝气蓬勃等词体会雄鸡很威风,威武强壮。感情朗读,自由读,个别读)
(3) 师小结:祖国就像雄鸡充满生机。-祖国在蒸蒸日上,朝气蓬勃作为中国人能不自豪吗?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感情朗读,个别读)
二、善假媒质,以读促学
1.我们随着小作者在地球仪上寻找北京。北京在哪儿?你们在地球仪找找看。把有关句子读出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红灿灿”换词练习。
2.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1)为什么把北京比作心脏呢?(2)为什么要用问句呢?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停止跳动人就会死亡。北京是祖国首都,她指挥着全国一切工作的进行。如果北京不发出工作指示,全国就没办法正常工作。可见首都是多么重要啊!)
3.感情朗读反问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陈述句比较。)
4.首都北京这么重要,所以这是(生接读句子)作者也想全国人民一样非常向往首都北京,从哪个词知道?(多少次、在梦中)板书:在梦中
5.我们和小作者一起到北京看看。(放影象)
6.你北京风光怎样?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想象到的东西描写出 来?自由读有关句子。
7.4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最欣赏哪个句子?为什么?学生汇报,老师指导。
8.小结第3自然段写作顺序。
三、反馈调控,自我评价
1、出示:“我”在地球仪上找到了( ),“我”想象到了( )。
2、朗读第4自然段,用“——”划出写“我”在地球仪上找到了什么的句子,用“===” 划出写“我”想象到了什么的句子。
3、学生运用学法学习后汇报,老师注意调控。
4、想想我欣赏哪句话?有感情读读。
四、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欣赏了首都北京、长江黄河。知道了作者先写在地球仪上找到什么地方,再写自己想象到哪些事物重点内容写详细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台湾秀美的风光。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20 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
寻找 遐想
亚洲东部 首都北京 在梦中来到……
像雄鸡 长江黄河 仿佛看到……
宝岛台湾 似乎看到……
第 3 课 时
教学要点:
1. 学习第5自然段,总结全文。
2. 形成性练习。
教学过程 :(略)
教学目标:
1、感受柳永词中婉约的风格
2、.理解“春愁”的含义,理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抒情涵义。
3、诵读、背诵
教学重点:1、春愁的表达方式。
2、曲婉而深挚的抒情。
3、诗歌鉴赏答题规范指导与演练
教学难点:同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词的知识,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1、相关常识: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又称 “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2、结合“单元导语”,了解豪放 婉约两种不同词风及代表人。
3、指导学生结合《同步导练》及课文注释了解作者。
4、巩固旧诗:《雨 霖 铃》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指导赏词要点:
(1)知人论世
看清诗词题目、注解、作者,(甚至是题干的隐含信息),把握作品重点和相关背景。要注意的是,可以联系作家的身世、遭遇等帮助理解诗歌的内涵。豪放、婉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隐居出世、积极入世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整体定位
整体感受作品所描写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切不可断章取义。
(3)抓关键词
寻求聚焦作者情感的核心词、中心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结合《同步导练》“文本导读”、“习题精练”部分,诵读鉴赏本词(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大意。
3、强调以下词语的含义:
⑴伫:久立。 ⑵危楼:高楼。 ⑶黯黯:因离别而伤心的样子。
⑷疏狂:生活放纵散漫,不受礼法约束。 ⑸强乐还无味:又。
⑹消得:值得。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一、解读上阙
1、上阕重写景。词的上阕有那些写景句?怎样绘景?
危楼风细细 草色烟光残照里
提示:“草色烟光残照里”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借景抒情,表现了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
3、是否有表“情”的词? 愁
4、词的上阕交代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上片写凭栏远眺时,触景生情,引起对所爱的无限思念。“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都是“伫倚危楼”时的所望、所感,由此而使“春愁”黯然而生。所谓“春愁”,就是相思。“无言谁会凭阑意?”极写其孤独和无奈。
二、解读下阙
1、下阙重抒情。联系上阙,找出表情的关键词或句。
春愁,黯黯,无言;图一醉,人憔悴,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2、词的最后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提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本词的画龙点睛之笔,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荡气回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3、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提示:独倚危楼,时已黄昏却久久不忍离去,借酒浇愁,对酒当歌,却无法排遣无边的春愁,孤单凄凉,相思满怀。
4、鉴赏这首词主要运用的曲径通幽表现手法。
提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阙写登楼伫望情景,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含蓄。下阙先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全词曲径通幽,曲折达意,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三、总结上下阙内容。
四、指导诵读技巧,利用一分钟时间,将背诵解决。
五、拓展延伸: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千古流传的名句,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甘愿心中所爱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的赤诚男子形象。诗句中的“伊”还能让我们想到什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打开思路,多角度稍加赏析,充分说明理由,加深对名句的认识,字数不少于50字。
2、由学习小组推荐,投影展示学习结果,学生分析,教师稍加点评。
3、投影展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六、总结全文“艺术特点”
七、再次展出如何赏词的方法,加深学生印象。
八、点拨:投影展示06-07年高考诗歌题,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九、作业:认真完成《同步导练》07年诗歌考题,参考答案。
《信客》教学设计
一、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归纳事件,品味描写,把握人物的特点及理解作者在文中寄予
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围绕主要人物归纳事件。运用多种方法加深对作品人物特点的
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善良,体味人间各种爱。
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文章,思考下面问题:
1.文章中的年轻信客为什么想“从此不再做信客”?找出原因,在文章中
做适当的勾画、批注。
2.年轻信客这类“好人”的困境折射出我们社会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好
人”难做?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通过作者生动的描绘,你记住了那几个普通的生命。
阿长————(生活不幸、心地善良)保姆
父亲————失业、(老实厚道、要强)农民
老王————(贫苦卑微、道德良心淳朴)蹬三轮的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社会有某种需要,就会出现某种职业。作者余秋雨的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在20世纪初便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而当时的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通信又需要有专人担当,于是便有了信客这种特殊的职业诞生。文章便给我们讲述了两代信客的感人故事。在交通不发达、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的年代,带人传递信息、物品的职业。
(二)夯实基础
⑴ 注音:
唏嘘(xī xū) 噩耗(è hào) 呵斥(hē chì) 诘问(jié)
焦灼(zhuó) 伎俩(jì liǎng) 颠沛(diān pèi) 吊唁(yàn)
文绉绉(zhōu) 嫉妒(jídù) 昏厥(jué) 猝然(cù)
⑵ 释义: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诘问:追问、责问。
焦灼:非常着急。 颠沛:贫困,受挫折。 连声诺诺:诺诺,答应的声音(表同意)。
潦倒:形容无路可走,非常失意。
(三)整体感知
(1)那么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又是什么呢?简要概括。
——从业生涯—— ——
明确:(时间顺序:从业缘起 从业生涯 转行缘起 转行之后。)
边填边朗诵重点段落。
(2)课文提到的主要人物有几个?那么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明确:(①老信客引出新信客;②交代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难;强调他的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③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四)筛选归纳
1.师:年轻信客是在文章第几段提出不想再做信客的?如果他想写一封信老信客,说清不想做的原因,他应该如何写?请大家把该信要补充的原因简要概括出来。
尊敬的前辈:
您好!我从此不能再做信客了,因为我要承受 ,这倒可以咬牙坚持,但实在无法承受 。
此致
敬礼
惭愧的年轻信客敬上
××年×月×日
学生可能的答案:①身体所受之苦:“奔波之苦”、“病痛之苦”、“贫 穷之苦”……②心灵所受之苦:“蒙冤之苦”、“委屈之苦”、“责任之苦”、“孤独之苦”……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要点。
明确:做信客,要承受身心之苦,所以年轻信客不想再做信客。
2.老人将信转给了村民们,大家一致公推他来担任小学教师。并且给信客颁发了聘书。请将聘书,填写完整。
聘请书
您在从事信客期间, ,堪为师表;而且您游历广泛, 。特聘请XX为我校地理教师。
此致
敬礼
XX小学(盖章)
×年×月×日
(五)品味语言
《背影》探、攀、缩、倾:朴素平实。
《台阶》P68 通俗生动、口语化。
《信客》质朴典雅精辟畅达。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身体所受之苦:奔波之苦、病痛之苦、贫穷之苦……收入微薄,生活贫穷
心灵所受之苦:蒙冤之苦、委屈之苦、责任之苦、孤独之苦……怀疑、欺凌、憎恨
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眼界开阔、阅历丰富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目的
1、继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趣。
3、了解本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和命题方法。
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
2、了解本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和命题方法。
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
准备:字典,小黑板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垃圾 纺织 殿堂 责骂 中毒 观察 可恶 痴迷
2、同桌互相批阅,写的好的送一张笑脸给他。错的很快更正三遍。
二;学习课文 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1、快速浏览全文。思考: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3、出示句子;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4、默读课文,同桌讨论:课文中还有哪句话和这句话意思相近?课文中还有哪些带有“迷”字的词语?
5、指名读自己找出来的句子。
6、观察开头、结尾的特点,并分别读一读。
7、讲解;这篇课文首尾呼应我们应该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这种表达方法的效果。
8、出示课文中带有“迷”字的词语。(着迷、迷恋、痴迷)
9、借助字典,了解“迷”的意思。同时教师出示:
“迷”的意思是:(1)分辨不清,失去判断能力;(2)对某人或某一事物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3)沉醉于某一事物的人。(4)使看不清,使陶醉。
10、四人小组讨论;以上三个词语中的“迷”字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应该是第几种意思。
11、交流自己的意见。
12、再用“迷”字的其他意思各组一个词。根据其它意思我们把法布尔称为什么迷?
13、指名发表自己的观点。
14默读课文,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都说明法布尔对昆虫很着迷?
15、四人小组学习课文。并在组内讨论交流所画的句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读好写法布尔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句子,体会他的感情。
16、全班交流。
17、指导朗读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三:总结全文。
1、文中多次提出“把衣袋塞的鼓鼓的”你认为为什么要这样写?
2、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讲解:课文是用一个人的特征为题,回忆学过的课文或写作的时候,还有别的命题方法吗?
4、小结:用人名或动物名为题;用事情为题;用地名为题;用人物语言为题。
5、指名分别举例说明。
6、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的 收获。
四:课内外积累;
1、介绍《昆虫记》这本书以及法布尔生平,了解法布尔精神。
2、搜集自己喜欢的昆虫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着迷
5、装满昆虫的衣袋 迷恋 捉纺织娘 捉甲虫 昆虫迷
捡贝壳 石子
痴迷
教后记;
教学思路;
1、围绕中心句,从“迷”字入手紧紧扣住“着迷、迷恋、痴迷”通过质疑、讨论来学习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两件事。
2、运用画、议、读的方法感悟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对昆虫的痴迷。
3、通过找一找、读一读、议一议,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
4、通过查找资料,听教师讲解,丰富积累,增长见识。了解名人的生平,学习名人的精神。
教学效果;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由于是周一,学生状态不佳,参与面不广。
活动目标:
1、在了解小猪野餐的故事情景中,引导幼儿通过相关信息发现、思考和讲述。
2、萌发幼儿初步的分享意识。
活动准备:
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大胆讲述
(一)、了解小猪要去野餐,观察小猪野餐的事物。
1、这是什么地方?(草地、公园)
2、看看草地上有什么呀?
3、看!谁来了?小猪长得怎么样?
4、猜猜小猪到草地上来干什么呢?
5、小猪出来野餐了,什么叫野餐?
6、小猪带来了哪些好吃的东西?(苹果、牛奶、棒棒糖、面包、蛋糕和橙汁)
7、数数看,一共有几样好吃的东西?
二、引导幼儿根据情节思考、猜测
1、来了一位小猪的朋友,朋友有长长的尾巴,是谁呢?(小猴)
2、看到小猴跟它打招呼,“小猴你好”
3、小猴说:“小猪你能给我吃点东西吗”?
4、小猪说:“好啊,你是我的好朋友”
5、小猴子会想吃什么呢?(桃子)为什么?
6、小猴子拿到了桃子怎么说:“谢谢!”
7、喳喳喳,喳喳喳,谁来了?(小鸟飞来了,)
8、小鸟,小鸟我有那么多东西给你吃好吗?
9、小猪想给它吃软软的、长长的、闻上去香香的的东西,猜猜是什么?(面包)
10、小鸟吃到了面包怎么说:“谢谢!”
11、小猪真高兴,有两个好朋友来和它一起吃。
12、小松鼠来了,它喜欢吃什么?看看什么东西没有了?你们蒙上眼睛(教师拿走橙汁)看看什么东西少了?
13、教师作闻状“好香呀”云朵也飘过来了,小猪想把棒棒糖给它,可是云朵太高了,怎么送呢?(幼儿自由讲)
14、看小猪是用了什么办法?(气球带着棒棒糖送给了云朵)
15、现在小猪还剩下几样东西?
16、为什么小猪的东西越来越少,它却很开心呢?
17、好吃的东西给谁了?给它的好朋友了它觉得很开心。
18、你们平时有没有把好吃的东西送给好朋友吃,你们高兴吗?
小结:好东西和好朋友一起分享是件很开心的事情,以后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东西都可以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教师出示一包食物,与幼儿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