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案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画杨桃》 教案讲义一等奖

《画杨桃》 教案讲义一等奖

时间:2023-06-23 14:44:04

类别:教案一等奖

《画杨桃》 教案讲义一等奖

1、《画杨桃》 教案讲义一等奖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教诲”、“受用”、“想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学着运用。

2、通过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道理,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3、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片段的内容加以复述。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重点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习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课前准备

本课重点段及杨桃的不同角度的样子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基本上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我们还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下面谁来说说课文都讲了些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作简要小结。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导: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美术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第2-18小节就写了画杨桃的事情,我们先来看看。

(一)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要求:

1、用笔勾画课文当中你认为最值得琢磨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提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二)汇报交流。

1、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根据学生所谈,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习相关的词语,再读读有关章节等)

2、提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预计涉及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有--(请学生在黑板上写问题,抓住关键词语)

**我是怎么画杨桃的?

**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后来为什么又和颜悦色了?

**什么是审视?老师为什么要审视?

**同学们有什么变化?

2、《画杨桃》 教案讲义1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教诲”、“受用”、“想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学着运用。

2、通过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道理,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3、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片段的内容加以复述。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重点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习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课前准备

本课重点段及杨桃的不同角度的样子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基本上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我们还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下面谁来说说课文都讲了些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作简要小结。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导: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美术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第2-18小节就写了画杨桃的事情,我们先来看看。

(一)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要求:

1、用笔勾画课文当中你认为最值得琢磨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提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二)汇报交流。

1、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根据学生所谈,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习相关的词语,再读读有关章节等)

2、提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预计涉及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有--(请学生在黑板上写问题,抓住关键词语)

**我是怎么画杨桃的?

**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后来为什么又和颜悦色了?

**什么是审视?老师为什么要审视?

**同学们有什么变化?

3、《画杨桃》 教案讲义2

一、谈话引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

(3)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

(2)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

(3)小结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1)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

(2)“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

(3)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小结:

(4)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4、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

(2)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这能说明什么?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

(3)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4)小结

4、《画杨桃》教案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5、《画杨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体会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三、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四、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说话。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画杨桃》,读题。(出示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3、老师准备了一些杨桃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这些杨桃,你想说什么?还有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接下来就请大家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谈理解。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集体合作,理解内容。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大家从课文中找一找原因,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位置不同,看到的不同,你能举个例子吗?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4)“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子,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什么是“叮嘱”?谁在什么时候叮嘱过你,叮嘱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话的?什么是“想当然”?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想当然”?

3、我老老实实地画,却换来了同学们一阵嘲笑,读读同学们的话。我心里会怎么样?想些什么呢?

4、老师是这样做的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找找。

课件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为什么要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什么是“审视”?你能表演一下“审视”吗?

5、当老师问大家的时候,同学们这样回答,是带着怎样的语气的?(嘲笑)我们读读。

发挥想像,当时我的心理会怎么样?想些什么?

6、(课件出示)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这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怎么会断断续续的呢?他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很惭愧)读一读这段对话。

7、同样一个问题,同学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用上因为……所以)

8、如果你是这位老师,这时你想对你的学生说什么?

9、我们来看一下,“我”的老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生读该自然段。)

什么是“和颜悦色”?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

有没有人对你说过,或你对别人说过“不要……要……”,说一说。

举例子说说什么是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10、老师的话,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觉得对你有帮助吗?背一背你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话。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课文中共有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谈一谈。你在生活中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吗?有没有这样的事?

2、读。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出示:

3、编。学生自编学完课文后的一则格言,写在书本插图五角星旁。交流。

4、小结:当别人的想法、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妄下结论,认真分析,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实事求是。

6、小学语文《画杨桃》教案

《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2.学习本课“壶、蕉、廓、嘻”等ll个生字,理解“寂寞、紊描、叮嘱、轮廓、如实、椭圆、尖削、教诲、一丝不苟、面面相觑。和颜悦色”等词语的意思。

3.学习掌握阅读的一般步骤: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有步骤地读懂课文。

2.通过“我”回想起父亲的叮嘱,在写生课上如实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老师批评那些嘲笑“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的事,从而悟出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歪曲事实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实物杨桃,简单介绍。

二、自读指导

(一)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文中有一句父亲教育我的话。

出示:

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画歪了它的模样。

2.理解这句话中的“对象”是指什么?

3.父亲说的“想当然“究竟是指什么呢?出示自学课文的步骤,理解父亲的话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二)按三个步骤学习课文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2.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

“我”在初学画画的时候,父亲叮嘱“我”画画要忠实于素描对象。“我”在一次写生课上,想起了父亲的叮嘱,将杨桃如实地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批评了那些嘲笑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我”因此悟出了道理。

①对照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②这段话共几句?根据四句话概括小标题。

板书:学画——画画——评画——悟理

3.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4.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我”初学画画时,父亲要“我”忠实于素描对象。

第二段(2-7):在一次图画课上,“我”想起父亲的叮嘱,把所见的杨桃如实地画了下来。

第三段(8-26):老师批评了那些对“我”习作嘲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

第四段(27):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5.小结读懂课文的第一个步骤。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自学,小组学习,体会中心

1.自学。

⑴快速熟读课文,用“——”找出父亲教育我的这句话。

⑵轻读有关小节,想想父亲的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要求:先核对找到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并理解。

⑶交流,父亲的话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指名朗读句子。

⑷用小标题形式总结出父亲的话分别是在“病休学素描、复课画杨桃、老师评我画”时出现的。(板书)

2.小组学习

⑴用“——”找出有关语句,想想讲起或想起这句话的原因。

⑵交流:

第一次:

抓住“父亲对我的要求很严,要我忠实于素描对象,一丝不苟,从轮廓到光线的明暗层次,都要尽量准确。”

抓住“忠实于、一丝不苟”来理解父亲说的“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

第二次:

抓住“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物体的状貌,把自己所见如实地画出来,别人会相信那是杨桃吗?我要不要按自己想象中的模样去画呢?”

理解“如实地画”就是“按自己所见的状貌去画。”

朗读:“从我所处的角度看去,那五棱杨桃的轮廓就根本不像杨桃,而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了。”与想象中的形状作比较,让学生再一次理解“想当然”的含义。

第三次:

抓住分析老师的教导:“我们都应该忠实于写生对象,不要惟恐别人说它不像杨桃,而故意画成别人承认的样子。”用曲线划下。

出示:父亲说的“看见的对象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就是老师说的忠实于写生对象;父亲说的“画歪了它的模样”就是老师说的故意画成别人承认的样子。

因此,老师的话和父亲的叮嘱意思是一样的。

朗读别人想象中的杨桃形状与不同角度看杨桃的形状的句子。

(3)熟读,领会中心。

总结延伸

⑴指名读第四段,“这道理自然不仅在画画?”还可以指什么呢?

⑵让我们朗读全文,领会文章的中心。

交流出示课文中心:

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师:文中父亲叮嘱的反复出现,对表达课文的中心思想起了强化作用。

三、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画杨桃》,了解了读懂课文的三个步骤: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四、完成课后习题2(1)

和颜悦色—面不改色:脸色

色彩:颜色。景色:景象。

略微—略有所闻:大致

侵略:掠夺。省略:省去,简化。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词语注释:

寂寞——孤单冷清。

教诲——教导;教训。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和颜悦色——颜:面容。色:脸上表现的神气、样子。形容态度和蔼亲切。

7、一年级语文《画杨桃》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与杨桃有关的课文。(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老师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讲了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 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1)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着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倒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板书设计:

5、画杨桃

父亲: 是……就……

老师: 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深刻,和同学们的现实生活也很接近。这篇教学设计示例抓住这一特点,首先以实物导入新课,让学生也自己观察杨桃的外观,看看他们能不能有什么发现。继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一课时做好了“读”的铺垫后,在第二课时教师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更深的进入课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整体说来,设计比较严谨,思路清晰,不过在第一课时设计的有些简单,学生书读的不透。

探究活动

一、导入、明确要求

1.教师导入:

《画杨桃》这一课,是作者上小学四年级的事情。在他作为成年人写这件事的时候,仍然记忆犹新,说明这件事让他难忘。我们现在读来也觉得很有意思,而且从中学到了一个道理。今天我们也来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讲给同学们听。

2.明确要求:

投影出示:在你身边每天会发生很多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讲给同学们听。要把事情经过说清楚,重点地方说具体,语句要连贯。要把从中明白的道理说出来。

二、指导说话

1.回忆自己想说的事,先和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好。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补充修改。

3.你在听了别人说的内容后,觉得自己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补充?(学生说,师生评议。)

三、布置作业

把刚才说的写下来,算作一次练笔。

8、《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一件事情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弄清事,清的来龙去脉是领悟其中道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画画。)

2·今天,“我”有机会画画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我感觉看到的杨桃不像平时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看见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当我把这幅图交出去的时候,同学和老师的表现怎样? (同学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但是老师的态度不一样。)

4·老师是怎样做的?(首先,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接着,请觉得好笑的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看杨桃的角度去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个五角星;最后,老师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5·老师在这样做的过程申,神情有些什么变化?请找出重点词语。(神情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6·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7·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理解最后一段。

1·读课文,这段讲了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2·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在句中的作用。(教诲、一生受用。)

四、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说明什么?(写课上对着实物做写生练习。说明看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甚至不像原来的物品,是合乎情理的。)

2·怎样背诵最后两个自然呢?(先熟读课文;再抓住两段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不难了。)

3·先口头练习说句子,在说的基础上再写句子。

五、巩固练习。

1·同桌互背课文,再请几位同学背给大家听。

2·怎样做写句子的练习呢?(先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考虑要写的内容;最后再动笔写。如:不像……而像…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

作业设计:

a:把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尽可能详细的写下来。

b:说说学习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并完成句子练习。

c: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完成句子练习。

板书设计:

5画杨桃

我看 不像……而像…… 角度不同

同学 大笑 相信自己的眼睛,

父亲叮嘱 不要想当然 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老师 严肃 和颜悦色

9、三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实物;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师出示杨桃实物,并请学生读“资料袋”。

2、师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我从画杨桃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出示小黑板,认读生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

指名读,正音:“嘱”读zhǔ,不要读成shǔ;“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肃”是平舌音;“晌”读shǎng,不要读成xiǎng

三、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默读思考:“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老师怎样做怎样说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交流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找找哪几段具体写了画杨桃的事。(边读边用笔做记号)

2、练习朗读2——18段。

指导朗读要点: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得怎样?

抓住重点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2)通过对比体会人物心情,把握准感情:

①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认为画得怎样?态度是怎样的?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

(找出老师的动作,分角色朗读,老师、同学们的对话,体现两者态度的不同。)

②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次老师问“画像不像杨桃”时,同学们嘲笑的语气;第二次老师问“杨桃像不像平时看到的杨桃”,同学支支吾吾的语气。(对比体会读好这部分内容)

抓住“和颜悦色”一词,指导老师耐心和诚恳地批评这部分。

二、升华领悟:

1、出示父亲和老师的两段话,

①朗读思考:他们的话相似在哪里?都说的什么意思?明白“教诲”的意思吗?

通过反复读,学生能体会出父亲和老师都是教育“我”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②再读,老师的话哪几句和父亲的不相似,是什么意思?(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③师总结:父亲和老师教“我”做人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这是做人的根本!从画杨桃一事中,“我”还明白了从不同角度去贯彻,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怎能不让“我”终身受益呢?

2、背诵老师讲的一段话。

3、齐读,交流体会:读后想到了什么?可引导联系《题西林壁》一诗、《画鸡蛋》一文,进一步理解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注意“非”在“排”和“靠”两字中字形的变化。

“叮”和“钉”、“订”;“幅”和“福”、“诲”和“悔”;“晌”和“响”

3、书写点拨:

嘱:右边下半部的第七笔是竖。

肃:笔顺:

悉:上部不是“采”。

二、巩固作业

1、书写练习

2、完成同步练习

10、小学四年级语文《画杨桃》教案模板

小学四年级语文《画杨桃》教案模板1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小学四年级语文《画杨桃》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实物杨桃;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画一画杨桃。

2、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程序 教与学 意图

教学过程:

一、看杨桃

1、同学们,请观察老师手中的杨桃,中间的同学和两边的同学说一说是什么形状?本节课我们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 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板书课题:画杨桃

再现课文情景为领悟道理奠定基础。

二、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会认6个生字;

(2)会读课文;

(3)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字,同学互查,记分。

3、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1)谁读得最棒?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一个道理。

让学生学习概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同时通过评价识字、读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提问

1、默读边读边思考,划出重点词句。不懂得地方提出问题来讨论。

2、老师观察,了解学生默读的情况:

(1)是否划出重点词句?

(2)是否会提问?

3、评价提问:看谁会问?问的问题最有探究的价值。

例如:我画的杨桃为什么像五角星?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

要在提问方面大做文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齐探究

1、读第一段,

讨论:

(1)父亲对我要求很严,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要求我?理解:经常、叮嘱、想当然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培养眼力。……)

(2)练习朗读:

突出“很严”“经常”“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这些词。

2、读第二段,

讨论:

默读,“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得怎样?画出重点句。“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画画一丝不苟。

3、学习下一段

过渡:

同学们认为我画得怎样呢?面对我的画是什么态度?画出重点词句:“哈哈大笑””“……是这个样子吗?”“……是五角星吧!”不改变愿意 让学生知道父亲这样做的道理。

“……是这个样子吗?”“……是五角星吧!”不改变愿意,把反问句在成陈述句。概括态度──嘲笑。

用嘲笑的态度读一读同学们的话。为什么嘲笑──不像杨桃。

后来同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读一读后来的话,说一说同学的态度是怎样的?──不好意思,知道错了。

4、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老师的动作、语言读一读。说说体会:老师从“我”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又让学生从“我”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使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老师的态度在“审视”之后神情变得“严肃”后来变得“和颜悦色”。为什么?因为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同学们却说”不像“引起他的沉思;老师后来发现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自己错在那里了。所以神情变得“和颜悦色”。

5、想一想老师的动作也可以演一演,再读一读老师的话。想一想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想法要说。

意思:

(1)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扬子也不同;

(2)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

(3)应该实事求是。

想法: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联系起来想一想,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道理仅仅适用于画画吗?

板书: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让学生知道“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已经养成了仔细观察认真画画、画准确的习惯。

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同学们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体会老师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对老师讲的话要认真读认真想,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其中的道理。升华认识。

五、学表演

1、分小组练习朗读,讨论表演的动作和语言、神情。鼓励同学们创造性的表演。(如果能把老师说的那段话背下来表演更好)

2、学生表演。讨论:自己在平时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应该怎样处理。巩固已经明白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情思考。

六、学写法

对话:我们应当学习作者那些写法?

1、运用呼应的手法: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

2、反复描写“笑”。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耐人寻味。

3、准确运用标点:破折号一处;六处用了问号;四处用了感叹号;三处用了省略号;形象的描摹了同学们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幼稚可笑的'表现;知错不好意思的样子。

引导学生把读与写自觉联系起来。从读中悟写作方法。

七、抄句子

1、鼓励学生把意思深刻的句子抄下来。

2、读一读资料袋。

小学四年级语文《画杨桃》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 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11、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教案

教学目标

本设计拟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促使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正确掌握和理解生字和有关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者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时间:本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3.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

“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

“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

熟悉(xī):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ì),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

叮嘱 前排 靠边 审视 半晌 熟悉 教诲 神情严肃 和颜悦色

2、由“神情严肃”导入课文。

过渡:这两个词语都是课文中描写老师神情的词语,图画课上什么事儿让老师的表情严肃起来了呢?

二、导读分析第2——12自然段。

1、 “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2、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1)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2)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讥讽的语气。

(3)“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3、老师看到我的画有什么反应?

(1)“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2)“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3)引出老师和学生的第一次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 “他像什么?” “像五角星! ” “画成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 (引导学生理解: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描摹那些同学自以为是、 得意洋洋的神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4、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形的?

(1)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

(2)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5、出示杨桃,让学生观察,说说你们观察到的杨桃是什么形状的?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不同角度看到的杨桃形状是不同的,可是那几个嘲笑我的同学知道吗?(不知道)于是老师请他们分别坐到我的位置上观察杨桃。

1、这时老师趁机启发学生,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对话:“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表示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迟迟疑疑,说明他们已经发现自己错了。 )

2、通过两次对话的对比读,体会不同的心情,教师要引导读好这一部分。

四、理解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

过渡: 通过师生的两次对话,同学们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

1、理解“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2、老师和颜悦色的说了什么?请同学们在第18自然段中找出来并齐读一

遍,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1)老师的话里共有几个句子?(4句)

(2)前两句讲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3)同一事物,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不同时,你要怎么做?(读后两句话)

(4)什么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3、老师说的话含义深刻,请同学们读一读并背下来。

4、比较,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

5、这个道理仅仅用于画画吗?它还可以用于哪些地方?(一生受用)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方面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变化,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文章内涵。]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我们做事情或看问题时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身受益。)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父亲和老师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有所启示。]

2、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父亲和老师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有所启示。]

六、作业设计

将生活当中实事求是或换位思考的例子,用一段话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是什么样 画什么样

实事求是

12、《画杨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林海

一、教学目的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第3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认识有关句子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懂得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有关句子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懂得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

2)、难点: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教学过程

1、课件演示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段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自读自悟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像,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小组讨论

教师辅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小组讨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五、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岭——多

温柔

景物特点

林——像海

花——多

教案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