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3:37:02
类别:教案一等奖
新闻教案一等奖
课题 | 二十二、新闻两篇 | 课时 | 第1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任教师 | ||
授课时间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的特点和新闻的结构;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从新闻的主体人手,把握新闻内容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渡江战役的胜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香港回归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
重难点 | 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在阅读新闻中能准确找出新闻的要素。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一、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回顾有关新闻的知识:①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②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③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何人?何时?何地? 何因?(何事?( 如何?)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思考:①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⑶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小组讨论 ①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②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①导语:课文的1--2句 ②主体:其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三)质疑析疑:①、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②、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⑶、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②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③“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四)语言特点: (1)准确: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四、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
课题 | 二十二、新闻两篇 | 课时 | 第1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任教师 | ||
授课时间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的特点和新闻的结构;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从新闻的主体人手,把握新闻内容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渡江战役的胜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香港回归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
重难点 | 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在阅读新闻中能准确找出新闻的要素。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一、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回顾有关新闻的知识:①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②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③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何人?何时?何地? 何因?(何事?( 如何?)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思考:①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⑶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小组讨论 ①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②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①导语:课文的1--2句 ②主体:其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三)质疑析疑:①、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②、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⑶、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②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③“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四)语言特点: (1)准确: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四、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 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 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 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丰子恺作品欣赏
3、 丰子恺简介
二、 课文学习
1、 生字词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 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 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 小结
四、 拓展
五、 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 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 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2、注意语序;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
2、初步学会分析新闻。
3、激发学生阅读新闻的兴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组织学生自己设问答问。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投影]新闻(动画)
二、[教师引导]
你平时在哪里能够看到新闻?
[学生交流]:报纸、电视、广播、网上
三、[教师引导]
你想了解新闻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待定
四、[投影]教师建议
1、阅读预习提示1、2两小段。
2、阅读106页《写消息》。
3、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划出你要
掌握的有关新闻的内容。
五、[投影]教师指导
在纸上写上你所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
设计一个好题目考考你的小组长或课代表。
[学生交流]
六、[投影]强调要点
特点:真实性(真)
简明性(简)
时效性(新)
结构:标语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
语言:简明、准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
七、[能力训练]投影网上新闻
美发现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新华网北京2月24日专电据法新社23日报道,美国官员称,搜索人员日前在内华达州又发现一块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目前,这块碎片的数字照片已被送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确认。有关部门此前认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起落装置的一部分就坠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地带。
本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过程中突然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有关部门随即展开大规模的搜索行动,希望找到更多的
航天飞机残骸,以便彻底查明事故原因。(完)
要求学生分析新闻结构,谈谈通过阅读新闻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八、[结束语]课后希望学生多读新闻增长最新知识,作出理智判断。
九、[作业]网上阅读新闻,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重点: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一、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二、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模拟播音,导入新课:
1、播放学生朗读课文的录音
(展示学生劳动的成果,激发学生兴趣,总体感知课文,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录音新闻”的特点: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更全面地报道事件。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
4、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三、速读课文,正音正字:
1、注音:参()数经纬()停泊()运载()气氛()
2、填字:Shùn间沉jì
3、改错别字:重容不迫欢呼鹊跃自立更生
四、理清脉络(检查预习)
1、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以什么为顺序报道的?
[提示: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过程。时间为序。]
2、找出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
3、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并概括大意。
归纳: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按内容、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㈠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㈡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㈢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五、赏析课文第一部:
㈠、选拔一小组,模拟播音第一部分。大家赏评。
㈡、试给第一部分层次。小组讨论,分出层次:
第一层(§1)总体介绍,吸引听众。
第二层(§2-4)写火箭发射的准备。
第三层(§5-7)写火箭的发射。
㈢、讨论探究题
1、第二段用12个字写发射区的景色有什么作用?播音时应用怎样的情感、语调、语速?
2、第三段写“一小时准备”,用了哪些表时间先后的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三段中哪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有何作用?
4、第五、六段描写操作手沉着冷静、果断,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气质?
讨论探究题答案提示:
[“首先、接着、最后、不一会”等词语][使条理清楚。][“像一条大鲸鱼”;具体、准确、形象。][熟练而有信心。]
㈣、重点分析第7段
小组阅读、讨论:
1、本段三句话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
2、本段中的比喻句分别写出了什么景象?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1、时空顺序。
火箭刚出海面→升高了,腾空而去→越飞越高,直至消失。
2、前一句写出了火箭尾部火焰使海水翻腾的壮观景象。后一句写火箭腾空直上的壮观景象。比喻恰当、形象。]
3、如果你是播音员,看到如此景象,会以怎样的感情、语速和语调来播音呢?
[提示:充满激动之情,语速渐快,语调趋兴奋]
4、各自有感情地朗读,后全班齐读。
六、布置课外活动
1、今晚收看央视7:35《焦点访谈》,注意揣摩主持人播音的情感、语速、语调。
2、各人把课文再模拟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过渡:
理清脉络:
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按内容、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㈠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㈡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㈢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2、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
1、试给第二部分层次:
第一层(8、9)过渡段,总介下文。
第二层(10-11)写测量船上的测量情况。
第三层(13)写直升机的测量情况。
第四层(14、15)写现场人们的激动和欢呼。
2、探究:这部分中哪些文字表示是现场直播?有什么作用?
[提示:“实况”、“混播”部分。在报道的同时播放录音,更增添了新闻的真实感。]
3、播放“汽笛声”、“国歌声”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烘托严肃的气氛。]
四、讨论第三部讲话的含义:
讲话共有哪三层意思?
[提示三句话的关键词:“很成功”,“独立自主、团结奋战”,“更大的贡献”]
五、总结本文的特点:
(一)、写作特点:
1、录音新闻的特点。
2、合理安排顺序,使条理清楚。
(二)、语言特点——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
第8-15段两位记者不同的播音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刘长乐多口语,麻振铎多说术语,这由报道的侧重点不同决定的。
六、语言训练:
1、运用恰当的感情、语速、语调来模拟播诵8—10段和14、15段。注意找准感觉。
2、结合运用口语和书面语,模拟现场报道——星期一早晨本校升国旗仪式的场面。
七、布置课后活动(供选择)
1、模拟记者现场报道的口吻,采写一则短新闻。
2、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课文为主要材料,举行模拟现场报道竞赛。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2、本文报道的是重大历史事件——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了解这一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特制定如下内容: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学习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二、展示目标三、展示预习
1、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
2、学生自学效果交流(出示投影)。要求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2)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3)并且把测得的轨道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中心计算机。(4)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四、朗读课文
1、教师点拨: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
,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要求: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学生评析。五、探究练习(投影)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下列句子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处理方法: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朗读句子,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六、理清思路,把握内容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投影)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在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这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七、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1、
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例:它(潜艇)象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2.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说明吗?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八、课堂总结学生谈学习体会,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九、布置作业
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再回家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
教学目标.
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异同。
2.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3.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教学重难点
1.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2.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收听广播新闻,了解录音新闻的形式;结合课文,比较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异同,学习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通过模拟播音,锻炼具有播音员那样富有感情地朗读。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1.通过收音机听2—3则有意义的广播,并做详细笔录。
2.朗读课文,准备模拟播音。
二、导入新课
师导入:1982年10月,正当党的十二大召开之际,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广播稿。(板书课题_o)
三、自主学习
师:本文是一篇录音广播稿,和一般广播稿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文字和现场
录音结合起来报道有关事件的,比一般的广播稿更全面、更具体,生动报道事件的具体情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检查课前学习情况:
1.组织学生读一读新闻广播的笔录。
2.组织交流、评价,学生发表见解。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朗读或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录音新闻的特点。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再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讨论分析: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
4.三读课文,体会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的语言特点。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四、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五、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抛锚欢呼雀跃瞬间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再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讨论分析: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
明确:(标题:《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导语: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个引子,交代通讯员和新闻标题,是录音新闻的特有形式。这则新闻,以时间为顺序报道事件的发生过程。先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再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从一小时准备开始写起,再写到“还有两分钟”,“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然后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先报道测量船的情况,后报道直升机的情况,也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报道的。这样安排,使事件的发展十分清楚,便于听众的收听。)
j3.三读课文,体会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的语言特点。
明确:(口语和书面语的自然结合是这篇报道的语言特点。作为广播稿,对语言要有特殊的要求,录音广播稿由于有许多现场报道和采访,这一要求更加明显。这则新闻,在这方面非常成功。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并加以说明。)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重点研讨播音指导。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结合课文,谈谈如何根据所播送的内容,选择正确的语气语调?
②师生讨论“探究练习”第三题。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语气语调应根据所报道的内容来确定。如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海域的情况。朗读时应有欣喜之情,但不是很强烈,语调可平缓些,语速不应过快。又如报道火箭出水升空的过程,语调重些,有一种激动兴奋的情感。再如为引起听众注意,强调所要报道的内容,语调应平缓,语速慢一点,语音重一点。)
(②第l句是描写运载火箭发射的海域。朗读时,应有欣喜之情,但不是很强烈,语调可以平缓一些。语速也不宜快。第2句描写运载火箭出水升空的过程。看到这个场面,一定会令人激动兴奋,朗读时应充满激动之情,但语速也不宜很快,以表现其“过程”,但末两个分句应加快,以体现其速度。第3句是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向听众说明要报道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表达,语调应该平稳,“实况”的定语部分应该说得慢一点,重一点,让听众听得清楚明白。第4句是向听众叙述直升机进行照相测量的情况,带有欣喜之情,语调应该平稳,语速不宜快,“已经”“精度”播音时应读重一点。第5句叙述测量船上人们的反应,表明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欣喜的感情比上一句强烈,语速应稍快,有节奏,语调高亢。)
(3)模拟播音。
①学生以课文为基础进行模拟播音。
②小组推荐交流并互评。
六、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七、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八、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板书设计
录音新闻
1.本文报道的顺序安排:时间顺序。
2.口语与书面语自然结合。
3.录音新闻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录音新闻的形式与其他新闻的异同。
2、了解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成功的盛况。
二、能力培养:
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培养祖国的荣誉感,学习参试人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斗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学习语言,训练朗读。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以及在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具准备:收音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字注音:
翱硕大悫顷刻停泊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
3、深入赏析课文,从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口语与书面语结合入手。
三、合作探究:
互动一:朗读课文,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教师明确: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互动二: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
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学生自我评析。)
互动三:再次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
教师明确:标题: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
导语:在第二小节,第一小节是引子,交代通迅员和新闻标题,是录音新闻的特有形式。
互动四:通过比较,了解录音新闻特点的知识。在这则新闻中,括号里的文字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这些文字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教师明确:这些文字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了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缩短了听众和事件发生现场的距离。
互动五: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录音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教师明确:材料真实,报道全面。
互动六:精读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画出表示时间的句词,并分析作用。
教师明确:这则新闻以时间为顺序,报道事件的发生过程。先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再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报道运载火箭情况,从一小时准备开始写起再写到“还有两分钟“,“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然后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先报道测量船的情况,后报道直升机的情况,也是按时间顺序,这样使事件发展十分清楚,便于听众收听。
互动七:课文除时间语言准确外,还有许多形象的语言,把它们找出来,看看它们对录音新闻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从景物描写的作用,比喻手法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谈,言之有理即可。
互动八:设置活动,模拟播音,以课文播音稿为基础指定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播音。朗读时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感情基调,选择适当的语调速度。
四、达标反馈:
1、现场采访一同学,并根据录音写成录音新闻的稿件。
2、改正错字:波光鳞鳞喜型于色拨地而起萤光屏运栽
五、小结:
这则录音新闻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斗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
方法小结:1、作为录音新闻,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事件是它的主要特点。2、合理安排顺序,使事件报道条理清楚。3、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这篇报道的语言特色。
六、资料补充: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可以分为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电头”后的第一句,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主体: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新闻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议论、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