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3 14:44:03
类别:语文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摆渡》课堂实录一等奖
[内容提要]
中学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发生较大变化。家长和学校老师在关心孩子是否认真完成学业的同时,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文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
摆渡真情实意金钱权力暴力
一[课前哲理小故事]
今天老师继续为同学讲一则小故事,名字叫《蜜蜂与苍蝇》。
夏天的一个午后,有几只小蜜蜂在天空中飞舞,嬉闹。忽然有一只小蜜蜂看到地面上有一只侧放着且瓶口敞开,瓶底向光的瓶子,它们便共同商议一同到瓶子里感受一下,于是它们一同飞进瓶中,呆了一会儿玩累了它们要出去,这时它们会一次又一次飞向瓶底,企图飞近光源,它们决不会反其道而行,试着换个方向。困于瓶中对它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是它们的生理结构始料未及的情况,因此它们无法适应改变之后的环境,最终困死在瓶中。
过了几天,飞来了几只苍蝇,它们发现一只侧放着,瓶口敞开,瓶底向光的瓶中装着几只小蜜蜂,它们很好奇,便想飞进瓶中探看个究竟,在瓶中呆了一会儿它们想离开这只瓶子,一种与蜜蜂完全不同的情况出现了,这些苍蝇多方尝试-----向上,向下,面光,背光,起初它们常会一头撞在瓶壁上,但最终总能振翅飞向瓶口,不到几分钟,所有的苍蝇都飞出了瓶子。
听完这则故事,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1)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须尝试,只有尝试才能成功。
2)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适应新的环境。
3)在你遇到困难时,应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扭转局面。
4)应多角度思考,不能单一的思考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呀,更想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个人实际能力是分子,恐惧心理是分母,恐惧每增一分,个人实际能力展现出来的就少一分。太多人因恐惧失败而做起事来畏首畏尾,这种恐惧心理局限了我们的眼界,限制了我们的能力。获致个人成就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愿意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你也许会犯下许许多多的错误,但最后终能找到一条生路。
教师提问:老师刚刚讲的这则故事是属于哪一种文学体裁?
学生回答:寓言。
教师提问:寓言有哪些特征?请看屏幕。(多媒体展示)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是带有讽刺或讽喻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植物或非生物。
其主旨大多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通过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中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教师导入: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高晓声先生的寓言《摆渡》,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旁白、摆渡人、大力士、有权人、作家。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
三、学生充分思考讨论
四人一组,互相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四、教师提问
(一)
1、有钱人过河用什么?
用钱
2、大力士过河用什么?
凭拳头
3、有权人过河用什么?
用权力
4、作家过河用什么?
真情实意
(二)课文中首尾两段均提到“彼岸”一词,两词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回答:课文首段中“彼岸”一词是指客观存在的有实际意义的河的对岸,因为那里有等待自己买米烧夜饭的妻儿;末段中的“彼岸”一词应当指作家用作品将人的心灵从迷惑渡向光明的未来。因此说含义不同。
(三)为什么作家唱歌摆渡人不让他上船,作家叹气后,摆渡人让他上船?
答:作家唱歌缺乏真情实感,难以感人。作家叹气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动了摆渡人。
(四)后来作家开始从事摆渡,他用什么态度摆渡?
答:作家摆渡不屈从于权力,不受惑于财物,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
(五)为什么说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答:因为文学作品没有真情实意是不会感动人的,不能感动人的文章就不能与人产生共鸣,只能被历史抛弃,被人民抛弃。所以说是无路可走的。
(六)你认为创作有这么大的作用吗?现实生活中还需要作家这样的摆渡人吗?你有过被文学作品摆渡的经验吗?
答:我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极大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正直的作家作为“摆渡人”。
学生讨论回答:
1)以前我读过一篇文章叫≤先把你的帽子扔过去≥,文中说:跳墙之前先把帽子扔过去,这样你就不得不跳过墙去,这使我明白:做事首先要下定决心,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2)我有一次考试不太理想,很沮丧,回到家中看到一篇介绍一个残疾女孩,拄着拐杖走路,被石头一次次绊到,然而又一次次站立起来,继续向前走的文章。这使我很受鼓舞,从考试失败的阴影中迅速走了出来。
教师举出例子:“一个四肢健全的穷人,有让人可怜的一面,同时往往有令人憎恨的一面。”(《死亡日记》陆幼青)“嫉妒往往是受到生命的近距离的遮蔽”(《霜冷长河》余秋雨)都给老师的人生以极大的帮助。我们不会去嫉妒比尔、盖茨,因为我们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可我们会去嫉妒身边的人和事等等。
教师总结:我们的共同经历证明船夫是用渡船摆渡人的身体,作家是用真情实意摆渡人的灵魂。
五、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一次摆渡写出了各色人物的人生百态,说明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作者应是一个正直的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以真情实意来对待写作,对待读者。
六、拓展练习
同学们刚才思考得比较充分,接下来我们把思维发散出去,不妨做一假设,假如你是一个摆渡者,你的船已装满了人,只剩下一个位置,此时在渡口上,站着四个人分别是有钱人、有权人、大力士、作家,你会选择先摆渡哪一个?
学生回答:1)我先摆渡大力士,因为那个大力士一定会威胁我,我要是不摆渡他,他一定会把我揍扁的,好汉不吃眼前亏,所以我先摆渡大力士。
2)我先摆渡作家,因为作家是有真情实意的人,是有正义感的人。
3)我摆有权的,有了权就可以有钱,有了钱就可以找人去揍大力士了。
4)我摆有钱的,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
教师总结:当然你们对金钱和权力的认识会随着你的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的程度一天天发生变化,但我觉得在你们世界观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有必要在这方面对大家进行正确的引导。下面老师针对你们的回答筛选出的一些警句与大家共勉。
(多媒体展示)
1)金钱这个怪物可以让人得到他们没有的,也能让人失去他所拥有的。
2)蒙住“理智”双眼的,往往是金钱;泯灭“良知”生命的往往是膨胀的欲望。
3)小官有贪心,好似虫蛀根;大官有贪心,祸国又殃民。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蒺藜得刺,种下贪心得后悔。
5)贪是犯罪源,贪是断命根,贪欲若不遏,迟早留祸根。
(二)
好,同学们都谈到了自己对金钱、权力、暴力、文学等方面的认识,老师也为大家做了相关的引导,下面我们共同做一个小练习。
仿写:金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不一定能买到知识
学生回答:金钱可以买到房子,但不一定能买到温馨
续写:权力不应只是一枚图章,他更应是(一份为民造福的责任)
扩写:暴力不应把拳头砸向弱者
学生回答:暴力不应把肮脏的拳头砸向无辜的弱者。
生命是美好的愿我们能消除恐惧心理勇于尝试;愿我们能用真情实意去书写人生;愿我们能正确看待金钱、权力、暴力;愿我们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未来的天空中越飞越高!
七、布置作业:
运用合理的想象续写作家摆渡后的生活状态。
[内容提要]
中学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发生较大变化。家长和学校老师在关心孩子是否认真完成学业的同时,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文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
摆渡真情实意金钱权力暴力
一[课前哲理小故事]
今天老师继续为同学讲一则小故事,名字叫《蜜蜂与苍蝇》。
夏天的一个午后,有几只小蜜蜂在天空中飞舞,嬉闹。忽然有一只小蜜蜂看到地面上有一只侧放着且瓶口敞开,瓶底向光的瓶子,它们便共同商议一同到瓶子里感受一下,于是它们一同飞进瓶中,呆了一会儿玩累了它们要出去,这时它们会一次又一次飞向瓶底,企图飞近光源,它们决不会反其道而行,试着换个方向。困于瓶中对它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是它们的生理结构始料未及的情况,因此它们无法适应改变之后的环境,最终困死在瓶中。
过了几天,飞来了几只苍蝇,它们发现一只侧放着,瓶口敞开,瓶底向光的瓶中装着几只小蜜蜂,它们很好奇,便想飞进瓶中探看个究竟,在瓶中呆了一会儿它们想离开这只瓶子,一种与蜜蜂完全不同的情况出现了,这些苍蝇多方尝试-----向上,向下,面光,背光,起初它们常会一头撞在瓶壁上,但最终总能振翅飞向瓶口,不到几分钟,所有的苍蝇都飞出了瓶子。
听完这则故事,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1)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须尝试,只有尝试才能成功。
2)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适应新的环境。
3)在你遇到困难时,应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扭转局面。
4)应多角度思考,不能单一的思考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呀,更想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个人实际能力是分子,恐惧心理是分母,恐惧每增一分,个人实际能力展现出来的就少一分。太多人因恐惧失败而做起事来畏首畏尾,这种恐惧心理局限了我们的眼界,限制了我们的能力。获致个人成就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愿意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你也许会犯下许许多多的错误,但最后终能找到一条生路。
教师提问:老师刚刚讲的这则故事是属于哪一种文学体裁?
学生回答:寓言。
教师提问:寓言有哪些特征?请看屏幕。(多媒体展示)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是带有讽刺或讽喻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植物或非生物。
其主旨大多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通过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中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教师导入: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高晓声先生的寓言《摆渡》,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旁白、摆渡人、大力士、有权人、作家。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
三、学生充分思考讨论
四人一组,互相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四、教师提问
(一)
1、有钱人过河用什么?
用钱
2、大力士过河用什么?
凭拳头
3、有权人过河用什么?
用权力
4、作家过河用什么?
真情实意
(二)课文中首尾两段均提到“彼岸”一词,两词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回答:课文首段中“彼岸”一词是指客观存在的有实际意义的河的对岸,因为那里有等待自己买米烧夜饭的妻儿;末段中的“彼岸”一词应当指作家用作品将人的心灵从迷惑渡向光明的未来。因此说含义不同。
(三)为什么作家唱歌摆渡人不让他上船,作家叹气后,摆渡人让他上船?
答:作家唱歌缺乏真情实感,难以感人。作家叹气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动了摆渡人。
(四)后来作家开始从事摆渡,他用什么态度摆渡?
答:作家摆渡不屈从于权力,不受惑于财物,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
(五)为什么说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答:因为文学作品没有真情实意是不会感动人的,不能感动人的文章就不能与人产生共鸣,只能被历史抛弃,被人民抛弃。所以说是无路可走的。
(六)你认为创作有这么大的作用吗?现实生活中还需要作家这样的摆渡人吗?你有过被文学作品摆渡的经验吗?
答:我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极大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正直的作家作为“摆渡人”。
学生讨论回答:
1)以前我读过一篇文章叫≤先把你的帽子扔过去≥,文中说:跳墙之前先把帽子扔过去,这样你就不得不跳过墙去,这使我明白:做事首先要下定决心,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2)我有一次考试不太理想,很沮丧,回到家中看到一篇介绍一个残疾女孩,拄着拐杖走路,被石头一次次绊到,然而又一次次站立起来,继续向前走的文章。这使我很受鼓舞,从考试失败的阴影中迅速走了出来。
教师举出例子:“一个四肢健全的穷人,有让人可怜的一面,同时往往有令人憎恨的一面。”(《死亡日记》陆幼青)“嫉妒往往是受到生命的近距离的遮蔽”(《霜冷长河》余秋雨)都给老师的人生以极大的帮助。我们不会去嫉妒比尔、盖茨,因为我们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可我们会去嫉妒身边的人和事等等。
教师总结:我们的共同经历证明船夫是用渡船摆渡人的身体,作家是用真情实意摆渡人的灵魂。
五、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一次摆渡写出了各色人物的人生百态,说明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作者应是一个正直的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以真情实意来对待写作,对待读者。
六、拓展练习
同学们刚才思考得比较充分,接下来我们把思维发散出去,不妨做一假设,假如你是一个摆渡者,你的船已装满了人,只剩下一个位置,此时在渡口上,站着四个人分别是有钱人、有权人、大力士、作家,你会选择先摆渡哪一个?
学生回答:1)我先摆渡大力士,因为那个大力士一定会威胁我,我要是不摆渡他,他一定会把我揍扁的,好汉不吃眼前亏,所以我先摆渡大力士。
2)我先摆渡作家,因为作家是有真情实意的人,是有正义感的人。
3)我摆有权的,有了权就可以有钱,有了钱就可以找人去揍大力士了。
4)我摆有钱的,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
教师总结:当然你们对金钱和权力的认识会随着你的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的程度一天天发生变化,但我觉得在你们世界观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有必要在这方面对大家进行正确的引导。下面老师针对你们的回答筛选出的一些警句与大家共勉。
(多媒体展示)
1)金钱这个怪物可以让人得到他们没有的,也能让人失去他所拥有的。
2)蒙住“理智”双眼的,往往是金钱;泯灭“良知”生命的往往是膨胀的欲望。
3)小官有贪心,好似虫蛀根;大官有贪心,祸国又殃民。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蒺藜得刺,种下贪心得后悔。
5)贪是犯罪源,贪是断命根,贪欲若不遏,迟早留祸根。
(二)
好,同学们都谈到了自己对金钱、权力、暴力、文学等方面的认识,老师也为大家做了相关的引导,下面我们共同做一个小练习。
仿写:金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不一定能买到知识
学生回答:金钱可以买到房子,但不一定能买到温馨
续写:权力不应只是一枚图章,他更应是(一份为民造福的责任)
扩写:暴力不应把拳头砸向弱者
学生回答:暴力不应把肮脏的拳头砸向无辜的弱者。
生命是美好的愿我们能消除恐惧心理勇于尝试;愿我们能用真情实意去书写人生;愿我们能正确看待金钱、权力、暴力;愿我们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未来的天空中越飞越高!
七、布置作业:
运用合理的想象续写作家摆渡后的生活状态。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师板书课题“伟大的友谊”)
师:大家一齐读这个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非常好,我在别处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读成“伟大的友谊(yí)”,都错了。
而今天我们全班同学都读“伟大的友谊(yì)”。这个字读对了,很好,但是我要问了,谁知道,什么叫友谊?
生:很多人之间或者两个人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
师:讲得对不对?
生:基本上对。
师:他说基本上对,确实差不多,简单地说就是朋友和朋友之间的情感叫什么?
生:友谊。
师:(指刚才的学生)你有没有朋友?
生:有。
师:谁?
生:吕昆。
师:谁叫吕昆?请站起来。
(叫吕昆的同学站起来)
师:你认为你们两人的友谊是不是伟大?(众笑)
生:不是。
师:(问吕昆)你认为你们俩的友谊是不是伟大的?
吕昆:是。(众笑)
师:为什么?
吕昆:……(众笑)
师:说不出来了,你说你和吕昆的友谊不是伟大的,为什么?
(此生列举了平常的很多例子,来说明还不够伟大的程度)
师:我非常赞赏这位同学的坦率,请坐,是不是伟大的,一会儿再说。起码我认为他们俩的友谊是不错的,是吗?
生:是。
师:他俩不但有东西一起吃,走路一块走,而且还互相帮助,一块学习,这种友谊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不是伟大的,一会上完课再告诉我,好不好?这篇课文讲的是伟大的友谊,你们知道是谁和谁的事?大家一起说,第一个。
生:马克思。
师:对了。第二个。
生:恩格斯。
师:对,是这两个朋友之间的情感,而且是伟大的。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什么样的友谊是伟大的?这就是我们这一课书要认识的问题。另外,在这一课书里,我要教给大家一些把握文章全篇内容的方法,学习每一个段落的方法,希望大家用心学,好吗?
生:好。
师:你们在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这篇文章不像其他文章一样,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不像别的课文有描写得非常优美的景色,也不像别的文章抒发了丰富的情感,是不是呢?
生:是。
师:它就是把他俩的友谊究竟是怎么回事就那么说出来,难免读起来觉得有点枯燥是吗?
生:是。
师:那么这样的文章我们读不读呢?
生:读。
师:不读还不行,今后的学习中还有好多这样的文章。怎么样把枯燥的文章读出兴趣来,这也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你们说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学会了,不但描写景色的我们爱读,抒发感情的爱读,就是非常枯燥的文章我们也爱读了,你们说有好处没有?
生:有。
师:那就注意听,我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所以读起来有点枯燥,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没有丰富的情感抒发,它主要采用这种手法,(板书“叙述”)什么方法?
生:叙述。
师:什么叫叙述呢?就是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出来,作者在叙述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叙述法,第一种(在板书“叙述”下写“概括介绍”)是“概括介绍”,什么是“概括介绍”?就是说这个事说得很简单,很概括地三言两语说完了,但包容的内容却不少,时间跨度也很大。另外还有一种和它相反的方法。(在板书“概括介绍”下写“具体描述”)是什么方法?
生:具体描述。
师:这种具体描述的方法与第一种“概括介绍”比起来就显得详细多了,怎么来的,怎么去的都要说一说,而且还要举几个例子让你更加明白。这就叫“具体描述”,课文里不同的自然段用了不同的两种方法。你们愿意不愿意区别这两种方法?
生:愿意。
师:愿意就打开书,完成课堂上的第一件工作:你把课文各个自然段再浏览一下,什么叫浏览呢?就是速读,不要一字一句的,各个段大概看一看,课文上的自然段哪些是用“概括介绍”的方法来写的,就在那一段前加一个小三角用来标记,那么没画三角的就是“具体描述”了,明白吗?现在开始。
(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有的自然段是三行,就是概括介绍,有的段也是三行,却不是概括介绍,怎么区别?还得看内容,有的写得内容面很窄,用的字数也不多,那不算;有的写得面很宽,就是刚才说的,包容的内容不少,也许时间跨度还很大,字数却很少,那叫什么?
生:概括介绍。
师:现在继续。(学生继续自读,老师在行间巡视,间或进行指导)好,注意,谁能说一下你第一个发现是“概括介绍”的是哪段?
生:是第一自然段。
师:谁也找到这一段了?(很多同学举手)好,不错,放下手。我现在请你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大家注意听,第一段在遣词造句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看你能不能听出来?(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很好,请坐。现在谁听出来了,第一段一个明显的特点?你听出来了?好,但我不让你回答,我让你也用朗读把这个特点表现出来行不行?
生:行。
师:行,大家听。(此生重读第一段)
师:听出来特点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谁是真听出来的?不是从书上看出来的?
生:有一个共同。
师:有一个共同是听出来的吗?是课文上写出来的。不是你听出来的。谁听出来了?
生:每一个标点都有停顿。
师:停顿是特点吗?不管什么文章,有标点就有停顿呀!
生:可以听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怎么听出来的?
生:因为他说了是共同领导……
师:(打断)那你还不是听出来的,也是看书看出来的。实际上我告诉你们吧,他并没有读出来,所以你们不知道这一段的明显特点是什么?(指一学生)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把你想到的特点用语气表现出来。(学生再读课文)
生:这“共同“两字写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友谊的深度。
师:怎么共同两字就有深度了?我还是问你,你怎么听出来的?
生:他朗读时把“共同”读得特别重。
师:你从他读书中听出了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五个,这一段里总共有五个“共同”。
:在一段里共有三行字,却连续用了五个“共同”,这算不算非常明显的特点?
生:算。
师:这位作家肚里没词儿,就有一个“共同”(众笑)老来回重复,是吗?
生:不是。
师:那是怎么回事?他连续用了五个“共同”,使你感觉怎么样?
生:使我感觉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在一块儿吃,一块儿住,一块儿工作。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她刚才解释了,“共同”就是在一块儿,干什么事都在一块儿,究竟他们在一起干什么事呢?你读读第一个“共同”。
生:“他们共同研究学问。”
师:研究什么学问?语文数学吗?
生:不是,是研究马克思的学问。
师:马克思的学问就是马克思主义了,那是革命的学问,也就是说,他们在一起研究革命,对吗?
生:对。
师:你再读第二个共同。
生:“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师:领导革命,再读第三个。
生:“共同办报、编杂志。”
师:办报编杂志是干什么?
生:搞宣传。
师:对,宣传革命,再读第四和第五个共同。
生:“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
师:共同起草革命文件,我们再总地回顾一下这五个共同(教师屈指计数)第一,研究革命,第二领导革命,第三宣传革命,第四起草革命文件,第五,给第四举了一个例子,把这五个共同概括一下,他们在一起是干什么呢?
生:共同革命。
师:对呀,我们就是这样,抓住这个特点,从五个共同中去思考,全段文字就一下子理解了,这样的友谊是不是伟大呀?
生:是。
第二部分
师:(问吕昆)比起你们有东西一块吃怎么样?(众大笑)
吕生:更伟大。
师:是啊,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有东西也可能一块吃。但他们主要是在一起干什么?
生:干革命。
师:想一想这五个“共同”,就充分地理解了全文的第一句话,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什么呀?
生:好朋友。
师:不但知道他们是好朋友,而且是具有伟大友谊的好朋友,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这一段你们是怎么学会的?抓住什么?
生:抓住“共同”这个词学会的。
师:“共同”在这一段里是个什么?这个词是这一段的特点,所以我们是怎么学会的呢?(板书“抓特点”)
生:抓特点。
师:我们是用这种方法学会的。我们没有费多大力气去理解全段的内容,只要把它的特点抓住了,了解这个特点,那全段的内容也就明白了。这一段我们运用“抓特点”的方法,把握了全段的中心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板书“好朋友”)学得不错,现在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在课文中出现的第二个“概括介绍”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第四自然段。
师:说得对。第四自然段也是“概括介绍”,但这一段就不能再用“抓特点”的方法来学了。(在板书“抓特点”下写“抓要点”)要抓什么?
生:抓要点。
师:要通过抓要点来学,下面我请这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她读的时候,大家不管这段写了多少话,只看它写了几个要点,几个主要内容,把它一抓住,这一段就全明白了,好,开始读。
(此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谁抓住了几个要点?
生: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师:这就是要点了?没抓住。(指另一同学)你抓住了几个要点?
生:我抓住了两个。
师:那你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说一下。
生:我抓住了两个要点。第一个是恩格斯在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第二个是在革命事业上,他们互相帮助。
师:她说得对不对呀?
生:对。
师:对,这位同学非常聪明,几个要点?
生:两个。
师:第一个说的是哪方面?
生:生活上。
师:(板书“生活”)第二个是什么要点?
生:事业上。(师板书“事业”并在“生活”与“事业”中间画波折号)
师:抓得非常好,那么,在这两个要点中,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更重要的要点?
生:事业上。
师:你怎么知道?
生:……
师:你没注意看文。
生:因为他在生活上说的少,而在事业上说的多一些。
师:最关键的字你没注意,把它丢掉了。
生:“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
师:哪几个字?
生:“更重要”三个字。
师:“更重要的是”,这几个字这么明显你没抓住,说明你读文细不细?
生:不细。
师:对了,还得细读,才能明白。他说的一个生活上,然后紧跟着说“更重要的是”在事业上怎么怎么,可见“事业”是作者要说的重点,是不是?
生:是。
师:到这儿呢,我想捎带讲一个问题,“生活”和“事业”这一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过渡作用。
师:过渡作用是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这么说,在这一段(指第四自然段)的前面,像第二、第三自然段说的都是生活上的事,对不对?
生:对。
师:那在后面第五段以后说的都是事业上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我们把前面各段写生活的算作一个段落,后面各段写事业的算作一个段落,这第四自然段又说生活又说事业,应该归到前面去还是后面?
生:应该归到后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一段主要是启下的作用。
师:他说的好不好?
生:好。
师:他说的非常好。这就讲了一个小小的规律:过渡段在分段的时候的归属问题,是归前呢还是归后呢,要看它主要是承上还是启下。刚才我们知道了更重要的内容是事业,可见这一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生:启下。
师:所以这一段应该归到后面来,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不但这一段,以后遇到所有的过渡段的归属问题,怎么划分,就看它主要是承上还是启下。过渡段的划分我们明白了,下面来读一读这一个过渡段,既然重点在后面,那么重音应该放在哪儿?
生:后面。
师:好,谁能读一读,体现后面的重要性。(一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明显不明显?
生:不明显。
师:不太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前面起调太高了,后面再想高,上不去了。那位男同学你来试一下。(一男生起来读这段)
师:他有所体现没有?
生:有。
师:但是读得太快,大家一起读一次好不好?开始。(学生一起读这段)
师:很好,这就又告诉我们一个朗读的规律:凡是文章内容所强调的东西,就应该读得重一点。刚才五个“共同”这个特点,就是强调干什么都在一起,所以五个“共同”读的时候就怎么样呢?
生:重一点。
师:重一点就对了,你这样有重点地一读,别人一听就明白了:“噢,这里是文章的重点。”是不是?
生:是。
师:好了,这个问题先讨论到这儿,再看看文章里还有没有“概括介绍”的段落。(学生各自看书)
师:谁还发现了?
生:是第六个段落。
师:第六个段落是“概括介绍”吗?
生:不是。
师:你读一读这段。(此生读这一段)
师:这一段的文字是不多,但是它的内容很多吗?
生:不是。
师:只不过他们分开了,后来每天通信。虽然文字少,但是内容包含不多。所以不是“概括介绍”,有没有别的发现?(一学生站起来读第八自然段)
师:文字的多少跟第六段差不多,但第六段只写了分开以后的那一段情况,这一段写了多长时间?有多长的时间跨度?
生:四十年。
师:一下子写了四十年,哪一个包容量大?
生:第八段。
师:第八段用的是不是“概括介绍”?
生:是。
师:第八段整个概括介绍了一生的情况,是不是?
生:是。
师;现在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他读的时候大家还用这种方法——抓要点。看看能抓住几个要点。(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谁抓住要点了?
生:我抓住要两个要点,第一个是点明中心,第二个是和开头互相照应。
师:说得具体一点,怎么样点明中心?
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不是,请坐。另一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一共抓住了两个要点,第一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第二点是……
师:(打断)一个要点就这么长的一段话,你给它缩减一下。
生:他们创造了马克思主义。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板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我写得对不对?有的人眼尖发现了,你说。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他们共同创造的。
师:是吗?上面有“共同”两字吗?是这个错误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
生:没有讲是谁创造的。
师:这堂课就是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生:您写的是“创立”课文里是“创造”。
师:他发现了,课文里写的是“创造”,而我这儿写的是什么?
生:创立。
师:和课文上不一样,我是故意这样写的。我想问问大家,这样写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我这样写:“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说通说不通?
生:说不通。
师:为什么说不通?
生:因为“创造”和“创立”这两个词的基本意思不一样。
师:我告诉大家,“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在这儿改成“创立”也可以。意思完全能够说得通。我所以写“创立”是为了多给大家提供一个词语,这种情况下不但可以用“创造”,也可以用“创立”,不但可以用“创立”还有词可以用。
生:建立。
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行,但不太合适。
生:创建。
师:对了,“创建”在这儿也能用。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非常怎么样?
生:丰富。
师:同样一句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语言来说,这样我们的表达力就增强了,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什么?
生:第二个要点是“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师:能不能像刚才那样也把它缩减一下?
生: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师:对了,第二点就是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伟大的友谊”这几个字课题上有了,我们这儿就不写了。课文在最后说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不但给全文起了一个总结的作用,而且也照应了一下课题,成为一篇浑圆的文章。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两个要点,一个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一个是“建立了伟大的友谊”这都是说他们的伟大的友谊的什么?
生:结果。
师:伟大的友谊的结晶,伟大友谊的伟大成果。学到这儿了,我问你们,结出了伟大成果的友谊,是什么样的友谊呢?
生:伟大的友谊。
师:这就是他们的友谊为什么是伟大的友谊的第二个原因——结出了伟大的成果。吕昆他们的友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出伟大的成果,所以还不能说是伟大的,对不对?
生:对。
至此黑板上板书字样为:
伟大的友谊
好朋友
生活————事业
建立了马克思主义
师:我们通过三个概括介绍的段落,实际上已经大致地把握了全文的内容,好像是给文章立起了一个框架是不是?
生:是。
师:也好像是一个人的骨骼立起来了,这个人的形已经出现了。只要在骨骼上贴上血和肉,那么对这个人就完全了解了。血和肉在哪儿呢?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事业上互相关怀,把这两块一贴,全文就学完了。这就是我今天向你们介绍的一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这篇课文正好提供了三个概括介绍的段落,我们利用这三个段落先把骨骼立起来,使我们一下就明白全文内容了。另外,全文的结构也全明白了,你们一看板书,肯定就知道全文可以分几段了,是不是?
生:全文分四段。
师:第一段写什么?
生:第一段主要写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对了,写他们是好朋友。第二段呢?
生:第二段写恩格斯在生活上给马克思很大帮助。
师:第二段写生活上的事情,对不对?
生:对。
师:第三段呢?
生:恩格斯和马克思在事业上互相帮助。
师:第四段呢?
生:第四段讲他们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师:对不对?
生:对。
师:黑板上能不能看出来?
生:能。
师:如果不给它分四段,从黑板上看还能分成几段?
生:三段。
生:第一段是讲他们是好朋友,干什么都在一起;第二段是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关怀,在事业上互相帮助。最后一段是他们一起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师:说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就下课。(第一课时完)◆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师板书“跳水”)
师:在学以前,我了解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谁能根据你预习中所知道的东西,说一说这篇文章里面都有哪些角色?(众生纷纷举手)
生:有船长,和船长的儿子,有猴子。
师:还有没了?大家说还有谁?
生:水手。
师:如果给他的发言里再加上水手,那么他说对了吗?
生:对。
师:说得好不好?
生:不好。
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后面那位女同学。大家注意听,她说她能比他说得更好。你们听一听,她说得比他好不好,好在哪里?注意听,你请讲。
生:这篇课文里面的角色有船长的儿子、猴子还有船长、水手。一共有四个人,四个角色。
师:她说得好吗?
生:不好。
师:哪不好?你再说一次。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角色有船长、船长的儿子还有猴子、水手。
师:好吗?
生:不好。
师:我觉得应该按出场的顺序把角色说出来,这就使你的发言有了一定的次序了。你讲。
生:这篇课文一共有四个角色,第一个是猴子,第二个是船长的儿子,第三个是水手们,第四个是船长。
师:他这个次序对吗?
生:不对。
师:另外说“四个角色”对吗?
生:对..不对..
师:水手是一个人吗?
生:不是。
师:不能说是“四个”。你来说。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角色有猴子,船长的儿子,船长和水手。
师:次序还不对,你请说。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这篇课文的角色有水手们..
师:停一下,水手最先出现对不对?
生:对。
师:水手。(教师板书“水手”)下面接着说。
生:猴子。
师:(板书“猴子”)再下面。
生:船长的儿子。
师:我们简单地叫他什么?
生:孩子。
师:对,孩子。(板书“孩子”)下面。
生:还有船长。
师:老船长,对不对?有一首歌唱了:“还有一个老船长..”(板书“船长”)这样说就是按照出场顺序说了。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我还要提第二个问题:谁能根据你读书的印象,说一下,这些角色和角色之间是怎么相互联系起来的?因为我们学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文章,理解它的语言文字,学会观察事物,特别是事物和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所以我们就要研究这些角色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或者换一句话说:角色和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了?
生:猴子和孩子之间,猴子抢孩子的帽子。
师:一开始就是猴子和孩子发生了关系吗?也要按照顺序来说。你来说。
生:是水手在看猴子,猴子又把孩子..
师:你停一下,水手在“看”猴子吗?像咱们参观动物园一样?
生:在吓唬它。
师:在吓唬猴子?不是。
生:水手拿猴子取笑。
师:水手在拿猴子取笑,对不对呀?
生:对。
师:有没有人能用一个字来表达它们的关系?拿它取笑叫什么?
生:逗。
师:对,水手在逗猴子。(板书“逗”并随手画箭头等符号,下同)使他们之间发生关系了,那么下面的关系是如何发生的?
生:猴子抢孩子的帽子。
师:抢他帽子,还龇牙咧嘴地撕。猴子在干什么?用一个字来表达。
生:抢。
师:猴子抢孩子?啊呀,天下大乱了,猴子在“抢”孩子!(笑声)
生:惹孩子。
师:还不太好。
生:气。
师:猴子在故意“气”这个孩子。(板书“气”)下面的关系呢?
生:然后孩子追猴子。
师:孩子就去追那个猴子,对不对?他不甘心让它气,所以他就追那只猴子,(板书“追”)一直追到那儿?
生:桅杆上。
师:一直追呀追呀,追到最高的横木上,(板书“桅杆顶端”)一直追到桅杆顶端。下面呢?下面谁出现了?
生:船长出现了。孩子和船长的关系是,船长急中生智救孩子。
师:怎么救?
生:船长威逼孩子跳水。
师:威逼?我们再换一个词,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行不行呀?
生:行。
师:(教师板书“命令”)然后呢?
生:然后孩子跳水。
师:孩子跳水,孩子从桅杆上跳进水里。然后呢?
生:水手们救孩子。
师:水手救孩子。(板书“救”。到此,形成如下板书)
师:故事完了吗?
生:还有孩子得救了。
师:水手救孩子,孩子得救了,还不是一样吗?故事完了,对不对呢?可是我们刚才都是一点一点把它凑起来的。现在如果我让你按照这个意思把故事说一下,这篇课文的梗概能说吗?
生:是讲在一艘船上,水手们逗猴子,猴子就去气孩子。因为猴子拿了孩子的帽子,孩子就去追猴子。由于孩子追猴子,孩子爬上了最高的桅杆。这时候孩子走上了绝路,船长出来了,他拿着枪命令孩子跳水。孩子从桅杆上跳下去,水手们又去救孩子,孩子得救了。
师:他说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说得不错。整个故事都把它串连下来了,那么我们再把它分开。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是分几个阶段讲完的?
生:四个阶段。
师:第一个阶段。
生:第一个阶段是讲水手拿猴子取乐。
师:水手逗猴子,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
生:第二阶段是猴子把孩子帽子拿走了,猴子气孩子。
师:第二个阶段是猴子气孩子。
生:孩子的自尊心非常强,他追猴子追上了桅杆。
师:第三个阶段,孩子追猴子,直追到了桅杆顶上。第四个阶段呢?
生:船长用威胁的方法命令孩子从桅杆跳到海里。
师:非常正确,四个阶段。如果我现在让你给课文分段,谁还不会分请举手?(学生无人举手)都会了,好,那我下面还问一个问题:在预习中,哪些同学发现有什么问题?现在请提问。
生①:课文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师:为什么要以“跳水”为题?好,这个问题问得不错,你讲。
生②:为什么猴子跳到十一二岁孩子面前,还要打下括号说他是船长的儿子?
师:为什么要加注一下,好。你讲。
生③:按常情孩子醒悟以后,看自己在这么高的地方,一定害怕会跌了下去,他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掉下去?
师:你怎么知道醒悟以后“这么长时间”?
生③:因为这里写了他脚底下摇晃起来,船长才走了出来。
师:好,你先请坐。谁还有问题?
生④:孩子是船长的儿子,他走上桅杆很危险。水手们应该阻止他,那就不会很危险了。
师:你是说水手为什么不早提醒他一下,是这个意思吗?
生④:是。
师:好。你讲。
生⑤:为什么开头要写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了甲板上?
师:为什么要写这些?好的,你讲。
生⑥:既然已经写了孩子气急了,爬上桅杆横木,为什么还要写甲板上的人望着,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一下子转到“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摇摇晃晃上了最高的横木”,一下就吓呆了,和有人大喊一声,这些人为什么..他们早提醒一下不好吗?
师:为什么一下吓呆了,大叫起来,为什么不早点提醒孩子。好,你说。
生⑦: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他的孩子跳水?他说“不然我就开枪”。不然是什么意思?
师:为什么要用枪威逼孩子跳水?好,你讲。
生⑧:如果,他儿子不跳水,他会不会真的开枪?
师:好,等一会再研究这个问题。你说。
生⑨:我觉得这篇课文写“跳水”的内容不多,还没有前面写的多,为什么还用“跳水”为题?
师:跟刚才那位同学提的一样,为什么用“跳水”为题。你讲。
生⑩:为什么作者要在“40 秒钟”和“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之间要打个破折号?
师:为什么这里要打个破折号?好,你坐下。你来提一下。
生11:孩子吓唬猴子,还朝着它大声叫喊。为什么猴子撕得更凶了?
师:为什么它撕得更凶了?你讲。
生12:猴子为什么只跳到孩子面前去抢帽子?不跳到水手面前去抢东西?
师:有意思,猴子专门欺负小孩,好,你再提一个。
生13:为什么猴子拿上他的帽子,孩子就哭笑不得?
师:为什么哭笑不得是吧?你讲。
生14:为什么水手不在孩子爬上桅杆之前把他拦住?
师:为什么不在爬上桅杆之前拦住?不让他爬。你讲。
生15:为什么人群里有人大叫起来,孩子才醒悟过来?
师:为什么直到大叫一声,孩子才醒悟过来是吧?你现在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当那个人大叫一声以前,孩子处于什么状态?你现在自己在想。大家先不举手,由于时间的关系,咱们先提到这里。也可能你那个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自然就明白了。如果在最后你的问题还没解决,你到时候再提出来好不好?
生:好。
师:对不起大家了,不能全提了。因为大家的积极性太高了。人人都有问题,可是我们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先上课好不好?
生:好。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谁来把水手逗猴子这第一个阶段读出?你认为读到哪儿就读到哪儿。
生:(读文)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在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人们在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这是第一自然段,就是水手逗猴子。对不对?(生答对)
师:她读得声音有点小,谁能再读一遍?你来读吧。他读的时候大家拿一支笔,我要求画一些东西,画什么呢?画出这一段中所描述的事物,所提供的情况,哪些事情,哪些情况和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有联系?把这些内容找出来。勾出来,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勾出来没有?谁来说?
生:“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
师:分析,你为什么要勾这一句?这一句和后面有什么联系?
生: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师:甲板上有人,不然开不起玩笑来?你是这样认为的。那你为什么要勾“风平浪静”?
生:..
师:咱们先来分析这个问题:“风平浪静”应该不应该勾?
师:应该。
师:为什么?请后面那位同学讲。
生:因为风平浪静,后面船长才敢叫孩子跳水。
师:是这样吗?你讲。
生:风平浪静水手们才站在甲板上,要不然船长就要叫他们去干活,去抢险。
师:噢,她说得对不对呀?
生:对。
师:如果海上正起着风暴,波涛汹涌,船摇来摇去,水手们都去各自忙自己的工作,抢救船只,他们还有那个闲心跑到甲板上逗一只猴子吗?
生:没有了。
师:没有,所以“风平浪静”勾得很对。还有什么?
生:还有“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谁呀?
生:猴子。
师:你为什么要勾这句?
生:因为它更加放肆才跳到孩子面前。
师:它很放肆,什么叫“放肆”
生:放肆就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
师:不受约束,很随便很不像话,是不是?从这儿我们可以想到一个问题:这个猴子已经在船上呆得时间很长了,还是刚刚抓到的?
生:时间很长了。
师:它和水手们或那个孩子都..
生:熟悉。
师:要不是这样,它不会那么放肆。刚逮上来的,它一定很害怕很拘束,躲到旯旮里面藏着去了,是不是?是一只跟大家很熟悉的猴子,这点很对。你讲。
生:我勾的是:“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还是说那只猴子,有别的吗?
生:“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在往回航行。”
师:你为什么要勾这一句。
生:因为轮船环游世界,如果没有轮船就根本没有桅杆,那就不会有这些事。
师:你是说有一艘轮船,也有桅杆,给这件事提供了具体的场所,是吧?这是可以的。但是更重要的你没有分析。你说“环游了世界,正在往回航行。”你把这句都勾了,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只因为“往回航行”,他们的心情才那么轻松。因为他们“环游了世界”,时间一定很长,多烦闷呀。现在快要回家了,一高兴,轻松了,就去逗猴子。
师:“往回航行”,他们的任务已经..
生:完成。
师:说得真好,水手们心中烦闷,想寻点开心,船在返航,消闲自在很轻松,人没事了,天气又好。无事就容易..
生:生非。
师:无事就容易生非,生非就是要出事了。正是这种环境、这种条件,还有水手们和大家的心情,才能产生后面的这些情况。是不是呢?你站起来,(指提问的生⑤),你刚才问我,跳水就写跳水吧,为什么要先写第一段水手啊,猴子啊,还有风平浪静,往回航行呀等等。为什么要写第一段?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⑤:明白了。
师:为什么?把它概括出来,说为什么要写第一段?
生⑤:..
师:你请一个,你最信任的同学,让他告诉你。(此生⑤找不到人)啊,你信任的人这么难找?(众笑,后此生指后面一同学)你给他讲一讲。
生:因为水手们环游了世界,他们的心情很开朗,天气也好,所以他们就找..
师:噢,你还在具体地分析这些因果关系,我让你概括一下为什么要写第一段,你说吧。
生:这一段是为了给后面衬托。
师:是衬托吗?
生:它是在为下面做铺垫。
师:对不对呀?对,没有这一段就不能给后面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所,活动环境,人们的心理状态等等。所以写这一段是很重要的。咱们解决了一个问题了。接着往下看,该写猴子气孩子了。谁来读一读?能把猴子顽皮的样子,孩子哭笑不得的样子读出来吗?后面那男同学吧,你举手最高。在他读的时候大家一边听他读,一边注意猴子气孩子的时候,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他的心情怎么样?找一个最关键的词。你开始读。
生:(读文)“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撕得更凶了。”
师:读到这儿对不对?
生:不对。
师:要他读的是猴子气孩子。下一段是孩子追猴子了。说明人家读到这里对不对呢?
生:对。
师:对了,但是他读得不能令人怎么样啊?
生:满意。
师:谁不满意?(生举手,众笑)你不满意,你来读。你能让大家满意吗?
生:能。
师:好!大家看看,他读得能让你们满意吗?
生:(读文)“猴子跳到十二岁的孩子面前..撕得更凶了。”
师:满意不满意?
生:满意。
师:你领着大家读一读吧,大家对你这么满意,你教给大家读吧。她读一句,大家学一句。
生:(此生带同学分句重读)“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到自己的头上,很快爬上了桅杆..”
师:注意她的音调和语气,大家学她这一句。(学生重读此句)你们注意到吗?他把哪几个词读得强调出来了?
生:自己
师:戴到“自己”的头上,还有呢?
师:“很快地”,这就把猴子顽皮样子读出来了。把人的帽子戴到它“自己”的头上,而且“很快”地爬上桅杆。对不对?把这一句再读一读,领着大家读。(学生重读)
师:往下接着读。
生:(领读)“水手们都笑了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
师:这儿应该有一点区别,写孩子的神态的读得慢一点,这样来读,(教师示范)就把他那个尴尬的样子读出来了,再读。(学生重读此句)
生:(领读)“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学生重读)
生:(领读)“它好像故意逗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
师:哪两个词读得给你印象深刻?
生:故意,种种。
师:对,“故意”和“种种”。大家开始读。(学生学读)
生:(领读)“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学生学读)
师:读得不错。谁再读一次,比她还读得好?有把握吗?你来读。(一生重读此段)不错,现在我提个问题:你们看,在这第二阶段刚开始的时候,首先是谁有动作?
生:猴子。
师:把孩子帽子抢走了,更重要的是水手们表现什么样子?
生:笑。
师:笑起来。你要是有点什么事情,当众做完惹得大家发笑,你会有种什么心情?那孩子在这儿怎么样?
生:哭笑不得。
师:谁能讲讲哭笑不得?
生:又想哭又想笑的样子。
师:是又想哭又想笑吗?
生:是很尴尬的样子?
师:很尴尬,那么“哭笑不得”是不是又想哭又想笑?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想哭但哭不出来,笑又笑不出来。
师:这才对了。那么你再站起来。(指提问的生瑣)你刚才问我,猴子气孩子的时候,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怎么了?
生:因为在很多人面前,猴子气孩子,孩子就不好意思。
师:就为难,就尴尬,那么孩子这种哭笑不得,主要是谁造成?
生:猴子。
师:是猴子,但还有一个因素。
生:水手。
师:水手们在哄堂大笑,是不是啊?刚才作为不懂的问题来提问,现在我没有讲,你自己又明白了。你是怎么由不明白到明白的?介绍给大家。
生:是您刚才说的..比如你自己做事别人哄堂大笑..
师:我举了个例子,你把这个例子联系自己来理解,联系到猴子对孩子的动作,水手对他的表现。这就是用联系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学会没有?为什么孩子会哭笑不得,看看猴子怎么样,看看水手们怎么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咱们下面再说:就是这孩子本身..(一生举手)你讲。
生:我刚才也提了个问题就是:“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它正要把..”
生:你这个问题还不到时候呢,(众笑)不要着急啊!这一段大家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大家接着往下学,愿不愿意?
生:愿意。
师:愿意,谁来读第三段?(众生举手)那位戴帽子的男同学读吧。他读的时候这段任务比较多。第一孩子在上一段讲他“哭笑不得”找出这么一个关键词就把他当时的心情讲了,把他的处境就写出来了。在他读这段时,大家注意再找几个关键词语,看看孩子的情绪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你找的那几个词语应该正好是孩子心情变化的几个台阶。这个孩子越来越怎么样?能找出几个这样的词语来吗?
生:能。
师:拿出笔来,把这几个词勾出来,看谁找得最准确。你来读。
生:(读文)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不一会他已顺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时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灵巧,更快。“你逃不了”孩子一边喊一边往上爬,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生气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了,这时猴子把身子尽量伸直,用后脚勾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一头,然后爬到桅杆的顶端,乱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有一米多,要拿着(zhe)帽子(教师纠正发音:“拿zháo
着,在这儿读zháo”)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孩子气急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甲板上的人都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向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
师:完了吗?
生:(齐)没完。
师:下面就该船长命令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接着读。
生:(接读)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dǎo)甲板上..
师:跌到(dào)甲板上。
生:(接读)“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所有的人全都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
一声。孩子听到下面的叫声,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师:现在读完了没有?
生:读完了。
师:正在这时候,船长出来了,进入了第四阶段了,是吧?那几个词找到了吗?按次序读出来,只读那几个词。你来读。
生:孩子的脸红了。
师:“脸红了”,第一个对不对?
生:对。
师:下面。
生:孩子生气了。
师:“生气了”。
生:孩子气极了。
师:“气极了”。还有几个?
生:一个。
师:还有一个什么?
生:醒悟。
师:“醒悟了,”好,咱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先休息。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孩子情绪发展的几个台阶。在这一段里面首先是孩子的脸红了。刚才是什么呀?
生:哭笑不得。
师:哭笑不得,只是心里很尴尬,现在内心的这种情绪已经怎么样了?
生:表现出来了。
师:脸红了,紧接着是怎么样啊?
生:生气了。
师:紧接着是..
生:气极了。
师:到最后呢?
生:醒悟了。
师:到最后醒悟了。那么你来说,(指提问的生③)刚才你问我,孩子醒悟过来,脚底下就会摇晃,很快就会掉下去,为什么还能坚持比较长的时间?我先问问你:孩子为什么一直会追到顶上去?也就是说,在他醒悟以前,他处于什么状态?
生③:他处于想取回自己帽子的状态。(众笑)
师:这是他的目的。也就是说从孩子最后一个“气极了”到“醒悟过来”,既然是“醒悟”,那么在“醒悟”之前..
生③:他就是想拿回帽子,没想到他爬到很高。
师:还是没有回答出来。醒悟以前是一种什么状态?你说。
生:气极了。
师:气极了。好吧,这个问题咱们先不研究,一会咱们再看看能不能搞清楚。大家把这个题存在心里:气极了是处于什么状态?所以后来他才能醒悟。下面咱们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从孩子哭笑不得到最后脸红了、生气了,气极了到最后才醒悟。这是不是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呀?
生:是。
师:如果我们把一件事情的发展分成事情是怎么起来的,到后面事情往前发展了,到后来又发展到高潮了,到最后事情才结束。那么孩子追猴子这一段正是这个故事的什么呀?
生:中心。
师:不对,是事物发展的高潮。既然是高潮,我们深入地研究一下。下面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什么任务呢?看看孩子这几个情绪,这几个心理台阶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发展到这种程度的?也就是说孩子为什么会脸红,孩子为什么会生气,孩子为什么会气极,最后一个就是孩子在醒悟以前处于什么状态?把这几个问题自己默读,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原因来分析它的因果。你一边读一边把你要回答问题、分析问题所需要的语句勾下来,自己默读。(学生默读、勾画)
生:我认为那个猴子太坏了,它故意惹孩子生气。孩子才一步步气极了。
生:水手们也有责任,我还以为一开始水手就应该阻止孩子去追猴子。
师:啊,你还记着你提过的问题,(生④)你也提了这个问题是吧?(指生)很不错。
生:小孩子年纪还小,不太懂事,但水手都是大人,不应该把事情搞得这样危险。
师:不能只从别人,从客观找原因,也要从主观、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这才全面。不然的话,你光找客观原因,以后你犯点什么错误,老师批评你,你就会怨这个怪那个,不找自己的原因?孩子自己有什么原因呢?
生:当时他在追猴子的时候,水手们在笑他,那个孩子有自尊心,所以他就追猴子去了。
师:那就是说孩子不该有自尊心?(众笑)他要没有自尊心就不会生气,就不追猴子了?那人就少一点自尊心比较好了!(众笑)
生:是因为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
师:还是把责任推到谁身上了?(生答猴子)
生:孩子的性格倔强,在追猴子的时候,猴子还朝着他乱龇牙齿,他就生气了,一个孩子被猴子戏弄了,不好..
师:分析得有点道理,但是没有形成一种概括的认识。
生:他去追猴子,猴子拿着帽子往桅杆上爬。他不应该冒着这么大危险去..
师:噢,他不应该办这件事,去追猴子,但是他追了。说明这个孩子缺点在什么地方呢?
生:因为他不愿被一个猴子戏弄。
师:想想刚才那个问题,孩子在“醒悟”以前,他的头脑怎么样?
生:模糊。
师:不要说模糊。
生:糊涂。
师:糊涂也不太对。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头脑发昏了,发热了,从这儿来开始想这个孩子的缺点。
生:他是船长的儿子,不应该被猴子戏弄。
师:如果不是船长的儿子,就应该被猴子戏弄吗?
生:他不想当众出丑。
师:不想当众出丑。他已经..
生:因为他处于模糊的状态..
师:你怎么还是说“模糊”?眼睛看不清时,记忆不清晰时才说模糊呢!
生:他爱面子。
师:爱面子。这倒是很重要的一点,还有什么?爱面子和自尊心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自尊心的人一定爱面子,爱面子的人不一定有自尊心。这是两回事,有共同的地方,但并不完全一样。还有什么原因?
生:孩子不应该只顾着去拿帽子。
师:也就说他只顾去拿帽子,他为什么要用这个“只”字。只顾去拿帽子,说明他还忘掉一些应该考虑的,忘掉什么了?
生:忘掉了安全。
师:忘掉了自己的安全,只有这些吗?
生:他怕别人看自己的笑话。
师:怕别人看笑话,还有吗?
生:他只想着拿帽子,没想到后果。
师:只想着眼前的目的,没想后果,这句话很重要。还有吗?
生:孩子不应该为了帽子,而忘记了自己生命安全。
师:不要因为一个帽子而忘记自己的生命安全,要衡量轻重。
生:他还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身份。(众笑)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指提问的生②)你刚才问为什么要用括号注明孩子是船长的儿子?现在你注意听,你的问题可能能得到回答,你说吧,为什么希望别人尊重他?
生:因为他是船长的儿子。
师:接着讲下去,船长的儿子怎么样?
生:因为他是船长的儿子,他觉得他给爸爸丢脸了。
师:他有一种地位优越感,有这方面的原因。大家想一想,当这个孩子开始去追猴子,一直发展到最后,他的头脑是冷静的,还是急躁的,已经被一种强烈的爱面子的思想,一种强烈的好胜心冲昏了头脑。他的脑袋已经发昏了。头脑发热,他考虑到那件事的后果吗?
生:没有。
师:他没有考虑,当时他也考虑不到。现在我们归结一下,大致有几个方面原因?把刚才所有发言梳理一下,找出一个概括说法来,大概有几方面的原因?
生:第一个方面太爱面子。
师:第一个方面太爱面子,被这种强烈的好胜心冲昏了头脑,这是孩子的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呢?
生:第二个方面是为了达到眼前的目的,而不顾后果。
师:这还是他主观的方面,也就是说他冲昏了头脑不会去考虑,没有去考虑。这还是一个方面。生:还有一个方面是水手造成的。
师:水手起哄、哄笑。水手们冷静不冷静?
生:不冷静。
师:水手们也不冷静,只顾寻开心,不但也没考虑后果,还给事情推波..
生:(齐)助澜。
生:第三个就是猴子戏弄他。
师:猴子非常顽皮。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你们说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水手、猴子和孩子他本身的原因,哪方面是最重要的?
生:孩子本身。
师:对,他本身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这个孩子很冷静的话,即使猴子那样逗他,即使水手哄笑,孩子也不会犯下这不冷静的错误来,对不对?
生:对。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很多事情也解决了。比如说,你当时提问我:(指提问的生〞)那个猴子把帽子抢走了,孩子朝它大喊它为什么撕得更凶了?现在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孩子吓唬它,猴子非常顽皮。
师:对了,解决了。你也起来,(指提问的生⑥)你刚才问:为什么直到走上桅杆的顶端了,才有人大喊一声。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⑥:知道了。
师:为什么?
生⑥:因为孩子爬桅杆的时候,水手只顾着笑,看猴子怎样逗孩子,没有注意到孩子走到桅杆的顶端
就有危险。
师:你同时还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水手们不提前提醒孩子呢?
生⑥:因为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只顾着笑了。
师:对了,也就是说孩子不冷静,水手们也..
生⑥:不冷静。
师:刚才你问我的问题,现在你自己明白了是吧?你怎么明白的,给大家介绍点经验。
生:有三个原因,一是水手们不冷静;二是孩子太爱面子;三是猴子太顽皮。水手们只会笑,没有想到孩子敢一直追上桅杆顶端。
师:他为什么学会的,我告诉大家。他掌握了我们概括出来的主要原因那三点:孩子怎么样、猴子怎么样、水手怎么样。掌握了这高度的原因,有了概括的认识就能认识这些具体的原因了。你起来,(对提问的生问)你刚才问我:为什么甲板上的人看见孩子上了桅杆大叫起来,孩子才醒悟了?现在明白没有?
生:不明白。
师:还不明白,(对另一生)你给解释一下吧。
生:孩子听到惊叫才醒悟了,当他醒悟了才知道自己走到..
生:绝路了。
师:不能说绝路,他的路绝了没有?
生:没有。
师:所以不能说绝路,是走到非常危险的境地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他才怎么样啊(再问生15)
生15:醒悟了。
师:他才害怕了。醒悟过来他才意识到危险;意识到危险,他才..
生15:害怕了。
师:因为他害怕了,所以他脚下才..
生15:摇晃。
师:是不是这个一连串的原因呀?明白没有?
生15:明白。
师:那么咱们下面看看最后一段吧,船长出来了。谁来读?你读一读吧,声音大一点。
生:(读文)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船长就像你这样喊吗?(学此生语气,众笑)能不能像一点船长?你现在就是船长,把气魄拿出来,再读。
生:(读文)“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
师:等一等,缺了一句。(众笑)这次比刚才读得怎么样啊?
生:(齐)好了。
师:再读一遍。(此生重读此句)这次挺好,接着往下读。
生:(读文)小孩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的时候,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师:不错,有进步。谁能再读一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指一位举手的同学)你给推荐一个人吧,如果你读得好,你就说“我读”。(此生推荐一位同学)啊,人家这么信任你,你就读吧。读不好就辜负人家对你的信任了。
生:(读文)“正在这时候..跳了下来。”
师:满意吗?
生:不满意。(众笑)
师:那我读一次,好不好,看像不像。(教师示范读此段)这次有点像没有?
生:像。
师:各自读一读。(学生各自读此段)好啦,谁来当这个船长?(指一举手的同学)你来读。
生:(读文)“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
师:你比船长还着急吗?(众笑)还没说清什么事,就让大家跳!从头读。
生:(读文)“正在这时候..跳了下来。”
师:大家看第二次喊话:“跳到水里”下面用了个什么词呢?
生:“不然。”
师:不然是什么意思?(教师指提问的生⑦)
生:不跳的话。
师:因为前面让他跳,不跳就开枪。这是第一句话,“不然”在这儿的意思就是“如果不跳”是反过来说的。比如“你要好好学习”,如果下面“要不好好学习”,就可以简单地说成什么?
生⑦:不然。
师:不然就会落后。再如说要注意饮食卫生,不然就要生病。“不然”就是说“如果不注意卫生”,懂了吧?
生⑦:懂了。
师:懂了。那我说一句话,你用“不然”说相反的意思,注意听:孩子应该跳到水里,不然——你接着说。
生⑦:不然就会掉到甲板上摔死。
师:很对,很好。你刚才问我船长为什么非得让孩子跳水?现在你自己做了回答,很好。
师:刚才还有一个同学问我,他父亲用枪逼着他跳水,要是孩子不跳,父亲真的会开枪吗?(指提问的⑧)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谁能给他解释一下,父亲为什么非得用枪威逼他跳水?他要不跳会开枪吗?
生:如果不用枪,孩子可能不会听他的话,一用枪孩子就会跳,不会不听他的话。
生:如果不用枪,孩子的头脑已经糊涂了,看见下面就会害怕。如果开枪,他就会跳。父亲很肯定这一点。
师:你讲。
生:如果不开枪他就不跳,他怕被爸爸打死,所以就跳了。
师:他要真不跳,他爸爸真拿枪打死他吗?
生:不会。
师:你来想想,指生⑧他在桅杆的顶端,跟他做过多的解说,他能听清吗?
生⑧:没有。
师:一切都不允许,他爸爸只好..你说。
生⑧:他爸爸急中生智,拿出枪时对他儿子说:“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
师:那么我再问你:他爸爸为什么会急中生智。
生⑧:因为他一心想救自己的孩子。
师:一心想救不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如果是我儿子在桅杆上,我就想不出这个办法来。(众笑)
生⑧:因为他看到海里风平浪静的,甲板上水手们都站在那儿,一旦孩子跳到水里,他们都会救他的。
师:你的意思是他爸爸在喊以前已经观察了海面、观察了水手?(众笑)
生⑧:因为船长拿着枪。
师:你这么考虑,他的孩子走上了这么危险的境地,主要是因为他不冷静。他父亲能想出这个办法来,当然是因为他..
生⑧:冷静,头脑冷静。
师:另外一个,他既然当船长,他的航海经验,生活经验就一定怎么样啊?
生⑧:丰富。
师:遇见过各种的情况。所以他临危不乱,立刻想出了办法。
生⑧:儿子站在最高的横木上,想跳下去必须有足够的勇气。但他爸爸用枪威逼他,就以为要杀他。
(众笑)
师:你前面那句话说得很好,想跳下去就得有什么呀?
生⑧:足够的勇气。
师:对,足够的勇气。父亲一说要开枪,而且喊出了一、二的口令,就给他增添了勇气。你这点分析得对。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不会不跳?他又是常年生话在船上。
生⑧:他不会不跳。您又说他经常生活在船上,一定会游泳,他一定会跳下去
师:对。这说明船长命令他跳水是有把握的,不会发生不跳的情况。所以你问的“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真的开枪?”还用讨论吗?(生答:不用讨论了。)
师:不用讨论了,说明你自己搞明白了。好了,谁来读一下最后那段课文?
生:(读文)孩子的身子像一颗炮弹“扑通”一声落到了大海里。波浪还没来得及把孩子淹没,已经有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由船上跳到海里。40
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孩子的身体浮上来了,水手们把他抓住,拉到了甲板上。过了几分钟,从孩子鼻子里、嘴里控出许多水,他又开始呼吸了。
师:40 秒钟时间长不长啊?
生:不长。
师:40 秒钟时间太短了,可是后面说“40 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为什么觉得太长了?你讲。
生:在大家的心里头。
师:心情着急,一着急就觉得时间长。人为什么要着急呢?都在耽心什么呀?
生:孩子。
师:那么时间本来不长,可是后一句就说觉得时间太长了,——后面那位同学,(指提问的生瑠)你刚才问我为什么要用破折号,那么你现在明白破折号在这儿起什么作用?
瑠生:..
师:四十秒钟本来不长,这人们觉得它长,起了什么作用?
生10:就是表现大家担心。
师:是这个意思,但,你不是问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吗?
生10:时间很长。
师:你注意听我的话,从我的话里能找出一个词来回答你。注意听:时间本来不长,但是人们已经觉得很长了。抓住哪个词啊?
生10:但是。
师:那么起了什么作用?
生10:起了一个转折作用。
师:对了,明白了吗?那么还有一个问题,你们说这件事情发生了,最后解决的关键是什么?用什么方法,也就是说发生了危险,用什么方法解除了危险?
生:跳水。
师:这样说跳水就是整个故事的关键,对不对呢?
生:对。
师:对了,那么一开始有两个同学都问我,(指提问的生①、⑨)为什么以“跳水”为题。你起来,现在明白了没有?
生①:..
师:(指另一生)你说吧。
生⑨:因为跳水救了他的命。
师:你再说。
生①:因为跳水是这个故事的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对了,这个故事由危险到平安,化险为夷的一个关键。这种命题的方法是抓住关键内容,抓住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懂了没有?
生①、⑨:懂了。
师:下面你再说说(指提问的生②)为什么要加个括号,说明是船长的儿子
生:因为他身份特殊,有什么..优越感——这是您说的。(众大笑)
师:还有一点原因我们还没说。(有举手)啊,你知道你讲讲。
生:因为船长的儿子,船长才一心一意地救他,才让他跳水。
师:那这船长太冷漠了,如果是别人的儿子,他就不管了?(众笑)
生:因为他后面写到了他没听清爸爸的话。
师:大家想想,让人从那么高处跳水,这还好说,而且还用开枪的方法来逼。只有对自己的孩子才说得过去。如果对别人的孩子好不好意思:我要开枪了?
生:不好意思。
师:明白了吧。那么最后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生:写事的。
师:写事的文章一般都在表现一个什么?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写事的文章在表现什么?或者说明什么?
生:一个人要..
师:不要先说具体的,就说一般写事的文章它要说明什么?(此生答不出来,下面有同学提醒)唉,(指下面“提词”的学生)他说对了,要讲一个事理,讲清一个道理。或者是反映一种什么风气什么现象。这篇课文要说一个道理的,什么道理?
生:这篇文章要说的道理是遇到什么麻烦事,要头脑冷静。
师:是这意思吗?
生:是。
师:头脑不冷静就要走上危险,头脑冷静就能想出解决的办法,对不对呀?(有生举手)你要讲什么?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前面说了,这天风平浪静,后面又说波浪还没有来得及把他淹没。怎么前面没有波浪,后面又有波浪了?
师:咱们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吧,大海上即使风平浪静,会不会像漓江的水那样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大海是无风也有浪的。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孩子从那么高跳下去,他要激起什么呀?
生:水花。
师:激起波浪。水花再落下去,就是“没来得及把小孩淹没”的波浪。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时间到了,我们就上到这儿吧,好不好?那就下课吧。
动设想:
《今日开庭》是根据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惊弓之鸟》自己编写而设计的课例,意在将环保这一大家熟知而热门的话题,置于一个庄严而特别的法庭之上——动物法庭。通过“法庭设置”、“法庭陈述”、“法庭取证”、“法庭辩护”、“法庭宣判”和“法庭采访”的形式,将人和动物融为一体,营造一个亦古亦今,亦庄亦谐的法庭氛围。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增强法制观念,强化环保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法律的一般常识,培养学生能言善辩的能力。
2、懂得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的家园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3、让学生在“亦古亦今,亦庄亦谐”的气氛中,感受到法律的尊严,活动的愉快。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活动实录:
一、法庭设置:
1、放音乐——开庭
(听众席早坐好了,特约记者也早坐在了听众席上;其余原告、被告更羸入场站在座位处;双方律师团举着牌子入场站在座位处;观众站起来;最后老虎法官、审判员、书记员进场入座,全体坐下。)
2、(特约记者上场指着介绍:)女士们,先生们,动物朋友们,我是本法庭的特约记者,在这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见证一桩离奇而特别的案子。本案合议庭由老虎法官、猫头鹰审判员、啄木鸟书记员组成。原告席上有小雁和他的辩护律师八哥,被告席上有更羸和他的辩护律师狐狸,双方律师后面各有其律师团成员若干名,听众席上有陪审团成员若干名和来自各地的热心观众。现在法庭一切准备就绪。我将及时、准确、全方位地报道案情的审理过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将目光投向这庄严而特别的法庭吧。
二、法庭陈述:
1、(老虎法官一拍惊堂木,庄严宣布:)小雁状告更羸射杀其母亲大雁一案,正式开庭。首先由原告小雁提请申诉。
(小雁哭泣着说)昨天我妈妈外出回归,途中遇到射手更羸,没想到他竟拉开弓箭,“嘣”的一声,射死了我的母亲。呜,呜……我的母亲死得好惨哪!我要状告杀人凶手更羸!
(更羸)报告法官,小雁纯属血口喷人!我怎么会射死大雁呢?每当我外出打猎的时候,看到一群群大雁在天空中飞翔,他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简直就是天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啊!我喜欢还来不及,怎么会射死大雁呢?
(小雁)法官大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他的箭不知伤害了多少无辜的生命。我的朋友麻雀、小鹿都成了他的盘中大餐呀!昨天有人亲眼看见他拉弓射杀我的母亲,我母亲就是死在他手下的。法官大人,你一定要为我做主啊!
(更羸)昨天,我拉的是空弓,并没有用箭,大雁不是我射死的。
(法官说)那大雁怎么会死呢?
(更羸说)这我也不知道。即便拉空弓,那也不是我的主意,是我家大王魏王的意思。
(法官)传魏王!
(魏王身后跟着谋士猴子和一名随从入场)
(法官质问魏王)魏王,你可曾叫更羸拉弓射大雁呢?
(魏王一脸无辜,说)众所周知,更羸是我国的射箭能手,昨天,他说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我只是想试试他是否真有这样的本事,谁知道那大雁真的掉下来了。
(法官)请魏王一行先入座。
(更羸说)大王,我是您手下的一名射手,我一切都按照您的意思来办,您是大王,是一国之君,我敢违背您的旨意吗?
(魏王说)我并没叫你把大雁射死呀!
(更羸)大王,您怎么这样说呢?您叫我干啥,我就干啥。您要吃燕窝,我就马上去给您弄燕窝;你要吃麻雀,我就马上去给您打麻雀;您要吃鹿肉,我就马上去给您射小鹿。难道要射大雁不是您同意的吗?
(小雁说)原来如此!你们狼狈为奸,你们两个都是杀害我母亲的凶手,都是我的仇人。请法官为我伸冤报仇啊!
[更羸,魏王互相指责,表示埋怨]
2、听众席上开始喧哗,有的说:“大雁是不是更羸射死的呢?”有的说:“更羸只拉弓,没有放箭,大雁怎么会死呢?”有的说:“大雁的死怪更羸,还是怪魏王呢?”(法官也与合议庭成员嘀咕一番)
(法官一拍惊堂木:)肃静!
(特约记者上场:)女士们,先生们,动物朋友们,案情审理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到底谁是凶手呢?更羸只拉弓,未放箭,大雁又怎么会死呢?魏王有没有责任呢?让我们拭目以待,静观案情的发展吧!
三、法庭取证:
1、(法官说)小雁,你的母亲死了,我们都深表同情,但法律是重事实,讲证据的。你有证据证明更羸和魏王是害死你母亲的凶手吗?
(小雁说)有!我有小松鼠做证!
(法官说)传原告证人小松鼠上庭。
(小松鼠走出来,法官说)小松鼠,你愿意为原告作证吗?
(小松鼠)我愿意!
(法官说)你能保证你的证据都是真实的吗?
(小松鼠)我保证我提供的一切证据真实可靠。
(法官)请陈述你的证据!
(松鼠说)昨天,我正在树上拍摄一部风景片,突然我的镜头里出现了魏王和随从的身影,于是我拍下了当时的情景。请法官大人查看!(小松鼠将录相带递给法官,然后回到座位上)
(法官)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放录相]
[观众看完后指指点点。有的说:哦,原来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有的说:呀,更羸真的拉的是空弓!有的说:唉,大雁太可怜了!有的说:这真是魏王同意的!]
2、(法官一拍惊堂木)真是铁证如山哪!大胆更羸,你作何解释?魏王,难道你没有责任吗?
(更羸的律师狐狸站起来说)法官大人,我方律师团请求商议此事!
(小雁律师八哥)法官大人,我方律师团也请求商议。
(法官说)好,批准你们双方律师深入律师团,听取意见,准备辩护。观众朋友你们也可以参预律师团的讨论,参预辩护。现在休庭三分钟!
四、法庭辩护:
1、(法官一拍惊堂木:)时间到,请各就各位!
(坐好后,法官说:)现在进行法庭辩护。律师、律师团成员及听众朋友均可以参预辩护。
(1)(更羸的律师狐狸首先站起来说)报告法官大人,我是被告更羸的律师。我为我的当事人辩护!
大家都看到了,确实如我的当事人所说,他根本没用箭,怎么能说是我的当事人射死的呢?
(2)(小雁的律师八哥)大家也看到了,正是因为更羸一拉弓,大雁就掉下来了。这显然是更羸射死的!
(3)(狐狸)我的当事人没有用箭,怎么能说是他射死的呢?
(4)(八哥)那是因为你已经知道那是一只受过伤的大雁,你一拉弓,大雁就会受到惊吓,伤口会裂开,当然会坠地而死。
(5)(狐狸)这也不是我的当事人的错呀!他是魏王的一名射手,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为魏王服务的。他射大雁当然也是得到了魏王同意的。
(6)(魏王的谋士猴子指着狐狸说)你胡说!
(法官)下面说话的是何人?
(猴子说)我是魏王的谋士猴子,我要为魏王辩护。更羸作为一个有名的猎手,他明明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却还拿一个无辜的生命来卖弄自己的本领。大雁的死更羸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7)(更羸的律师狐狸说)那么魏王身边为什么要带一个猎手呢?他带猎手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得到猎物吗?所以我觉得我的当事人没有过错,即使有错,也是魏王的错。
(8)(魏王的谋士猴子说)更羸,你别忘了,你从一个无名小卒被提升为魏王身边的贴身待卫,现在出了事,你竟把责任往魏王身上推,你这不是忘恩负义吗?
(9)(狐狸说)要不是更羸,魏王又哪能吃到那么多美味佳肴呢?生命哪有那么安全呢?
(10)(八哥说)法官大人,我认为被告辩护人不能在法庭上说与本案无关的话。
(11)(法官)请被告方辩护人注意,你们的辩护不得说与本案无关的话题!
(12)(小雁的律师八哥说)魏王作为一国之君,他不理朝政,
却带着贴身待卫去郊外打猎,伤害无辜,要不大雁怎么会死呢?魏王也是同谋。因此我认为大雁之死,更羸、魏王都有责任。
(13)(谋士猴子说)我认为大雁之死与更羸和魏王都没有关系,
刚才大家都看到了,这只大雁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是谁射伤他的呢?我认为,射伤大雁的猎人才是真正的凶手。请法官大人明鉴。
(14)(狐狸附合)对,射伤大雁的猎人才是真正的凶手,应将猎人缉拿归案。
(15)(小雁的律师八哥说)我认为大雁之死,更羸、魏王、猎人都有责任,应将他们三人一起绳之以法。
2、认罪:
(1)(一位猎人走进法庭,大呼一声:)法官大人,我有话要说!
[顿时,全场所有的人都将目光投向猎人]
(猎人说)我就是射伤大雁的猎人,我有罪。
[全场人惊讶地说:啊?他就是射伤大雁的猎人?他来干什么?]
(法官)肃静!
(猎人接着说)昨天,我打猎回家,看见我的女儿坐在门前失声痛哭。女儿告诉我:“爸爸,今天我在放学路上看见一只大雁孤单失群,一边飞,还一边凄惨地叫着,他一定是受了伤。我正想去救大雁,这时一群人骑着马过来了,他们对着大雁指手划脚,说说笑笑,只见其中一个人拉开弓箭,“嘣”的一声响,大雁拍了两下翅膀就从半空中直掉下来了。”我的女儿还哭着对我说:“爸爸,大雁是我们的朋友,那个人为什么要射死大雁呢?大雁死了,他的孩子小雁多可怜呀!爸爸,求求你以后不要当猎人了,不要再伤害动物朋友了。”听了女儿的话,我十分痛苦。我知道死去的大雁一定是我射伤的那只大雁。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当猎人了。[说到这里,猎人当场折断了他的弓箭]我呼吁成立一个爱护动物的慈善机构,我愿意终身义务为幼小受伤生病的动物服务。
(2)[更羸和魏王也惭愧地低下了头]
(更羸说)听了刚才猎人的话,我深感惭愧。我是大雁之死的直接凶手,我愿意接受法律的惩罚,并和猎人一起保护动物,做动物的卫士。
(魏王说)我也感到惭愧。我作为一国之君,不但没保护好国内的动物,还间接地造成了大雁的死亡。现在我向小雁公开道歉(抱拳道歉),并宣布即日起建立一个保护动物的专门机构,立刻着手制定生态平衡保护法,一切猎杀动物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五、听取意见:
(法官)到现在为止,整个案件我们已经真相大白了。法庭辩护结束。
本法庭将对此案做出判决。在做出判决之前,想公开征求各位的意见,希望大家各抒己见,提出判决建议。
(听众×××)我认为猎人能主动投案自首,法庭可以考虑从轻处理。
(更羸的律师团成员×××)我的当事人更羸有悔过表现,我请求法庭给予从轻处理。
(听众×××)法官大人,他们这种行为,对环保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建议法庭给予严惩,以警示后人。
(陪审团成员×××)魏王应立即建立环保法律,让一切猎杀动物的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听众×××)猎人就是要杀害动物的人,我认为应该立即取消猎人行业,所有猎人应另择他业。
(听众×××)魏王应每月支付小雁生活费500元,教育费500元。
(听众×××)我认为魏王应向小雁赔偿精神损失费100万。
六、法庭宣判:
(老虎法官与审判员、书记员耳语一番,一拍惊堂木)感谢各位提出了那么多好的建议,现在法庭进行公开宣判。全体起立。
经陪审团、听众等提议,合议庭合议,本法庭对小雁状告更羸一案做出如下判决:
1、魏王应立即通告全国,建立环保法律,禁止一切猎杀动物的行为。
2、更羸和猎人应在本月之内协助魏王建立保护动物的专门机构,并终身无偿做环保卫士。
3、魏王应带领全国人民修建动物足球场,让动物们增强体质,增强自卫能力。
4、魏王、更羸、猎人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对大雁家属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
法庭宣判完毕!
七、法庭采访:
(记者)女士们,先生们,动物朋友们,一桩离奇而特别的案子在这公正而庄严的法庭上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这个法庭,去感受一下那欢乐的气氛,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1、采访小兔子:
(记者)小兔,对这次案件的审理你有什么看法?
(小兔子)我觉得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们有猎人卫士保护我们了,我们的生命有保障了。
2、[大家争先恐后:我来!我来!]采访×××人:
(记者)请问你有什么感想?
(×××人)我建议记者您应把这次整个案件的审判过程在电视台转播出来,让所有的人都懂得要保护动物,都投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来。
3、采访熊猫:
(记者)熊猫大伯,你此刻的心情怎样?
(熊猫)我觉得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想我们的熊猫家族会越来越繁荣了,我们的家园会越来越漂亮了。
4、采访×××人:
(记者)你能谈谈你对这一案件的想法吗?
(×××人)通过今天这一案件,我更加认识到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以后我们不要再去酒楼吃蛇呀,青蛙呀,鹿肉呀这些东西,而且我们还要叫爸爸妈妈,周围的人都不要吃。没人吃,也就没有去捕杀这些动物了。
(×××人)我建议我们班的同学组织一个义务稽查队,看见哪个酒楼卖禁止捕杀的动物就马上举报。让他们不敢再卖那些受保护的动物了。
5、采访燕子:
(记者)燕子,你的心情怎样?
(燕子拉着周围的人跳着:)我们将和人类成为亲密的朋友了,我们有法律了,我们有更美好的家园了!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了!
6、采访听众×××:
(听众×××)我建议猎人将他们射箭的本领传授给特警队,让特警队的叔叔都能成为神枪手,好捉拿坏人。
7、采访小雁:
(小雁说)虽然我的妈妈不幸去世了,但如果她知道通过今天的法庭审理,人类和我们动物将从此和谐共存,我想她九泉之下也会瞑目了。
8、(记者将镜头对准威严的老虎法官)法官大人,请您谈谈您对这一案件审理的看法吧!
(老虎法官)我认为这是一次公开、公正、公平、民主的法庭审理。在这里,我看到了人类的进步,也看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前景。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环保的行列中,爱护每一种动物,每一棵花,每一棵草。
9、(记者说)观众朋友们,这是一次公开、公正、公平、民主的法庭审理。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法律的尊严,更看到了一个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动人场面。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共同拥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吧!让我们随着美妙的音乐唱起来,跳起来吧!
八、放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大家一起歌舞)◆
三年级语文《李广射虎》课堂实录——故事语文的实践
时间:
地点:
上课学生人数:43人
一、激疑导学
师:(实物投影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请你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读得通顺,但没有什么感情。)
又请三位学生读,情况一样不妙。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刚刚几位同学读得不太好吗?
生思考,有一位举手。
王成成:我想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师:你们理解这诗歌的意思吗?
生:不理解。
生:有一点点懂。
师:是呀,要朗读好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除了多练习,多琢磨朗读技巧,恐怕首先得深刻地理解它才行。你们说是吗?
生:是。(回答大声)
师: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呀,课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了。《李广射虎》是一种特殊的题材,就做文包诗。(板书)什么叫文包诗呢?你们看看这三个字,也许能猜出来。
生:文包诗的意思就是文章里面包含着一首诗。
师:你们明白了没?其实,所有的文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诗的意思蕴涵在文章里面。你们能找找这首诗的意思在文章的哪里吗?
生:在第2、3两自然段。
师:是的,而且巧的很,这两段合起来正好的一个小——?
生:故事。
二、激趣引探。
师: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个故事,我们也就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怎么才算理解了这个故事呢?在古代,人们知道一个故事,一般是从“说书人”的口中知道的,所谓“说书人“,是指一种职业,也指专门从事给别人说故事的人,一般说的是整本故事书。说书人讲故事很好听,他们能即将故事说得非常有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有趣,让人听后深有体会。你想听吗?
生:想呀!
师:那你一边听,一边想想你从我讲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能做到吗?可以用笔做做必要的简单的记录。现在开始了。
师:我拿一个塑料的磁带盒子往桌子上一拍,(告诉学生,这是惊堂木,惊堂木一拍,就表示请安静,故事即刻开讲。)再一拍。话说——
(我学着说书的在讲台前绘声绘色地讲了开去。学生听得入迷了。等我讲完,有两位学生开始带头鼓掌,其余学生马上也鼓起掌来了。)
三、精读感悟。
师:你从我的讲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请整理一下,一分钟后交流。
生:动笔整理。
生:我从你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李广的神勇无比、力大无穷。
师:(惊喜地)哦,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生:我从“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这句中体会到的。
师:请你读一读。注意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完再谈谈你的体会。
生:(读得还不错。)我从中体会到,箭扎得很深,肯定要很大很大的力气才能做到。
(附:第一课时,我受到黄达愿的橡皮泥和小的塑料大刀。在教绳子“扎”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两样东西用得着。便将它们从口袋里掏出来,然后把刀插进了橡皮泥的深处,于是学生自然轻松明了扎的动作和程度。)
师:还有谁来读一读。
生:(喊了两位,后半句都没有读好,问题出在句中的停顿上。)
师:点拨——在怎么拔后面停顿一下将会读得更好。
(示范后,请同学自己练习。)
生:读得很好。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利广力量很大。这不光是你读得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文章写得好。如果这句话变成这样,你读读看,感觉如何?(出示句子: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将士们拔不出来。)
生:我感觉没有原文的那种气势了。
生:我觉得没有原文好,因为如果这样说,让人感觉不到将士们为了拔箭是用尽了办法和力量的。
师:比较得好!的确文章是用了“任……怎么也……”这个句式来表达的,这种表达方式让人觉得坚定。你也用它来说句话。
生:今天的家作真是多,任我们怎么写也写不完。
师:说出了作业多,很好。不过有一点不能说谎。今天家作不多吧?!
生:这首诗很难懂,任我们怎么读也读不明白。
师:道出了这首诗很难懂。刚才同学们造的这两个句子,让人觉得表达很坚定。现在将你造的句子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和提提建议。
生:练说。
师:请再次齐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齐读了一遍。
师:请接着发表高见和体会。
生:我体会到声音很大。
师:哦?哪里感受到的?
生:读“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你们也觉得声音很大,是吗?(生都点头)好 请再读一读体会一下声音的大小。
生再次朗读。
生:我觉得声音并不大。因为是“沙沙”的声音。
师:你们一起模仿一下沙沙声。
教室里发出了一阵沙沙声。这种声音不是很大。
师:声音不大呀,刚才为什么你们都感觉到声音很大呢?你们可以将这段的前两句读连起来读读看。
生读完,觉得当时周围很安静。虽然是巡逻,但是肯定不会有多大的声音的。
师:你们体会得很好。是呀,当时,环境安静。你来读一读吧。
生:(个人和集体读都读得很好,已经入当时的情境了。)
师:请继续。
生:我觉得李广听到沙沙声,以为是老虎时,显得很慌张了。读“猛然间,李光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我从连忙这个词语体会到的。
师:同学们,你们也来体会体会呢?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不是慌张,而是如果不连忙射的话,老虎可能会走的。
生;老虎也有可能会朝他们扑过来的。
师:那,这样说来,还是说明李广慌张吗?
生:不是,应该是沉着,要是一般人,给老虎吓的手都发抖了。
生:是呀,我觉得是他动作迅速,能够抓住机会,不愧是一位神勇的将军。
师:确实神勇,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还能动作迅速,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这一连串的动作是那样熟练,令人佩服。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将这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生练习。
生:(两位依次读,接着是齐读,学生读出了夜的静谧,情况的危急,李广的神勇,读得很好。)
师:那,现在同学们都理解这个故事了吧。你想和老师一样将这个故事说一说吗?(多数学生说想。)你们肯定行,只要稍加练习,肯定能说得很好,争取超过我。
生很起劲地练说。
生:象模象样地说了起来。
一共有两位同学上讲台讲,他们都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随后,为了给每位同学都有说的机会,就请同学们回家后讲家人听。
师:你们不仅读懂了故事,而且说得这样好,我想,现在这首诗也懂了,是吗?那么现在请你读,能读好了吗?
生:(读得很好。)
总评:以“说书”的形式激发兴趣,以“说书”的形式促进诵读,这样的实践是故事语文的思想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叮铃铃……随着铃声,我走进教室)
师:大家好,我们在两星期前就布置了一个自主性学习任务:选定课题,查找资料,完成我们的第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感悟生命。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生:(大声地)做好了。
师:很好。现在我们分组进行。
第一个子课题《生命进化的历程》。搜集资料的要求:从生物学上了解“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请准备此课题的同学自主发言。
(请两位同学发言,以便有所比较)
生1:我是从Yahoo网站搜索“生物进化”得到的资料。人是怎样产生的?人的生命是如何进化的?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古代有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而西方则有亚当夏娃的传说,并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类的起源、生命的进化。那么,生命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呢?稍有些常识的都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外形上与现在的猩猩类似,全身长满了毛,他们以捕食猎物为生,生活水平低下,寿命不长,为适应生存,他们慢慢学会了创造和使用工具,最终慢慢进化成了人类。
师:那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人类是如何产生的?
生:是劳动创造了人类。
师:生物的进化,人类的起源,这问题一经提出,便成为学术界长久争论的问题。人们普遍接受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认为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那么为何只有类人猿才进化成为古人类呢?人们也普遍认为是劳动导致了类人猿进化的进化。想看看当今社会人们对此话题的看法,请走入“因特网”,那上面有着更纷繁复杂的看法。
请另一位同学发言。
生2:第一个提出进化学说的人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围绕进化论的确定和发展,曾展开过三次著名的大辩论。第一次辩论发生在1830年。一方是拉马克的追随者,另一方是反对者居维叶。反对方获胜。第二次发生在1860年的英国。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引起了广泛关注。宗教界不能接受这种“人不是由上帝而是由猴子变来”的观点,引发了这场辩论。第三次辩论发生在本世纪。反对者动用法律,把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的中学教师判罪,导致在法庭上爆发了一场辩论。这场审判使发进化论者陷入了窘境,以后他们再也不敢反对了。
在与“神创论”斗争的同时,进化论学者也相互讨论如何完善自己的学说。随着科学的发展,进化论也在不断发展中……
师:该生的发言,让我们了解到科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科学需要探索,知识的领域是深广的,所有未知的领域都等待着你们去探索。
这两位同学积极查找资料,写出了自己的小论文,使我们听后受益匪浅。相信其他同学也有自己更精彩的见解,因时间关系,不一一宣读了。
科学家们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进化。对于生命,历代的文人、学者,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你搜集了多少他们关于生命的名言、诗句呢?有请第二子课题组的同学发言。
生3: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借保尔之口告诉我们,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了人类最崇高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生4: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5: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6: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有没有其他的观点?
生7: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教我们“敬畏生命”。
生8:著名科学家福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生9:爱国名将岳飞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师:是啊,文人学者这些理性的语句,富含人生的哲理,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珍视生命,要让一生过的有价值。
普通人对生命又有什么看法呢?谈谈你身边的人对生命的理解吧!有请第三子课题的同学发言。
生10:我问了我的爷爷,他说:“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因此生命很宝贵,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让它过得有意义。”(学生鼓掌,对老人的话赞叹)
生11:我也问过我的父母,他们的看法与刚才同学说的差不多。
师:长辈们这么说,缘于他们丰富的生活阅历。比我们小的弟弟、妹妹们呢?
生12:我问了我的表弟,他上三年级,他说他不知道。(全班笑)
师:毕竟还小,不理解生命。
生13:我问了我表妹,她也上三年级,她说:“生命就是爸爸妈妈因为有了我而感到欣喜。”师:同样的年龄,却已有了感悟。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确实能带来喜悦。小小年纪,很有见地。
生14:我问了一个邻居家孩子,她说:“天天为作业、功课忙碌,活着真没意思……”
师:是啊,课业负担、升学压力太重了。但我们的路还很长,生活中还有许多的乐趣。抽空与她聊聊。
小结:这堂语文综合性活动很成功。科学家用科学阐述了生命进化的历程,文人学者用理性的思考、哲理的思辨为我们留下了闪光的语言,普通人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生命。无论何种,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生命是宝贵的,值得我们珍视。我们应善待生命,使之过得精彩而有意义。
整体点评:《语文新课标》加入了综合性学习。我想,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综合性学习的地位。综合性学习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并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它的好处在于这种学习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它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价值所在。鉴于此,开展了这次综合性学习——感悟生命。从课堂情况看,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能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搜集、整理资料,融入了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积极,气氛活跃。这次活动,是学生对生命的一次更近距离的认识感悟。通过这堂课,我发现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势利导,教师是整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评论的首席。
一、案例背景:
《标准》关于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识字、写字的第一条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可见,我们的语文课堂要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努力培养学生读书、识字、写字的兴趣,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正如张庆先生所言:“要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最关键的措施就是要紧紧抓住读书训练这条主线不放。”
二、案例描述
(一)揭题:
今天,老师请来了童话王国的两个朋友。来,认识一下!这位是?
出示蚂蚁图片(板贴)(板书:蚂蚁)齐读、指读,并指导书写。这个朋友呢?出示蝈蝈图片(板贴)(板书:蝈蝈)齐读
1、看看这4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2、板书:和
谁能连起来读一读?
对了,这两个昆虫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想知道?有个好办法,那就是读书。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创设谈话情境,激发探知兴趣,及时地从学生的谈话中捕捉自己需要的信息,不露痕迹地转换话题..)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咱们第一次读书,得注意什么?(读准字音,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就请教拼音娃娃。注意读书姿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老师尊重大家的意见,开始读书吧!)
2、生自由练读课文2遍:
3、同桌互相认读生字:看大家读书读得这么认真,苹果也来凑热闹了!你们要不要先来个热身赛?
4、检查生字.交流:哪些字你认识?是怎么认识的?哪些字是通过拼拼音学会的?
5、请学生再读1遍课文,注意:读通句子
6、说说这故事讲了什么?
7、讲得真不错!现在就去童话王国看看我们的这两个朋友,好吗?看之前有个要求:仔细听,认真看。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注意了识字方法的渗透,反馈评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拼音识字的妙处,乐于用拼音识字.同时在教学生字的时候,不仅关注它的读音,而且更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力求识用结合.)
(三).再读:
过渡:这么有趣的故事,你想学吗?不过要想学得好,读书可不能少!
1、学习课文第一段
⑴指名读第一句。板书:夏天
读得可真热!你们学学这位小老师读读。
过渡:这么热的夏天,我们的朋友蚂蚁在干什么?
⑵指名读第二句。板书:搬粮食
a指名读。
b指导书写:粮
c演示:搬
播放幻灯片: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搬?
(设计意图:插图与课文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使观察插图、理解内容、语言训练相得益彰。图文的协调配置,还具有引起想象、启发思维的作用。
⑶学习第三句: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a指名读
b学做“背”、“拉”动作(愿意的同学可体验一下)
c想象蚂蚁会说什么?
d板书:满头大汗
.指导书写“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读准字音:用动作表示;读出感情(边读边想画面)
е、练读句子:
自由练读、指读、评议、同桌练读(加上动作)、再指读、
齐读齐演
⑷这是一群多么()的蚂蚁啊!
生自由发言。
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吧!
⑸你想对蚂蚁说什么?
(设计意图:把课文读通顺只是读文的开始,重要的是把课文读熟.通过看图、演演、想想,尽可能的把读书时的思维活动过程展示出来,放到学生“感官的跟前”,帮助孩子学会诵读,读的层次逐步提高。
三、案例反思: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1.切实过好认读关,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学生读了一篇课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读准确,句子读得通顺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有一定的情感。生字会认、会记、记得牢,会写并写得漂亮。这些应是一年级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第一课时,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苹果卡检查生字,通过开火车检查词组、长句子的认读情况。在记生字、写生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字形,又通过看笔顺图,动手在田字格里描了描,从中悟出怎样写才好看,并在课堂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较好地落实了识字、写字的内容,并坚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相结合的原则。
2、注重读的形式与层次,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时我充分运用形象直观的板贴和动作演示,加以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加工,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合,去感受、去意会,进而在读出感觉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老师分发课文。
我们各个小组来个比赛,各小组表现好的可以得到一个星星。老师下发工作纸。
师:各位同学,老师今天带来一些图片给大家看,请看屏幕。
我们看看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一条龙。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哪吒三太子。
生:我想到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师:看看这幅图。
生:我看到了海鸥。
生:我看到了鸽子。
师:我告诉大家,这是一只鸽子。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和平。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看。
生:我知道这是毕加索。
师:你知道毕加索?能介绍一下吗?
生:毕加索是一位画家。
师:毕加索是西方著名的画家,是现代派的画家。我们看看毕加索的作品。老师想让大家猜一猜,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毕加索可能喜欢和平鸽。
生:可能是毕加索喜欢画和平鸽。
师:(板书这两种猜测)拿出工作纸,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写出来。
生写,师巡视,提示:不要用长句子。
师:下面就来看一看,是不是你刚才猜的呢?请打开课文,快速阅读。
生读课文。
师:写完的同学请看老师。谁来说一说,你猜对了没有。
生:我看了课文,结果发现毕加索是画的鸽子。
生:我看了课文,结果发现是毕加索原来喜欢鸽子,于是就画了鸽子。
师:大家已经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请大家按小组学习工作纸上的词语,看看有没有不懂的,互相讨论,如果实在不懂的可以等会儿告诉老师。
师:丁冬,丁冬
师:请第一组。
生:巡逻这个词比较难。
师:第二组
生:涕泪纵横
师:第三组
生:祥和
师:第四组
生:没有
师:第五组
生:眺望
生:悲愤交加
师:有没有同学根据课文的意思来试着解决?
生:我觉得巡逻是战争时期进行巡逻工作。
师:还需要走动吗?
生:需要
师:拿着武器一边观察,一边走动,是吗?
生:是
师:涕泪纵横是什么意思?(请一学生)
生:(无语)
师:我提示你一下,“涕”就是鼻涕,泪
师:眺望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望远处看。
师:悲愤交加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悲伤,也有愤怒。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举例。
师:我们解决了一个字词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文章一共有四段,你最喜欢哪一段?
生:我最喜欢最后一段。
师:那老师把这段送给你。(师朗读最后一段。)
师:好了,老师送给了你,猜一猜老师最喜欢哪一段?
生:我想老师可能喜欢第二段。因为……
师:我告诉大家,老师最喜欢的是第三段。大家能不能像我刚才一样,把我最喜欢的第三段送给我呢?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非常好,老师非常喜欢大家送给我的礼物。
我先不告诉你,我先给大家看看这一段话,我请一个同学来朗读。
【小编寄语】六年级上册语文《老人与海鸥》课堂教学实录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优质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上册语文《老人与海鸥》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互动:
师:同学们,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老师从你们跟我打招呼的过程中,发现你们特别尊重我,但是我也发现你们和我之间还有那么一点点小距离。是不是啊?
生:是。
师:咱们换一种称呼,显得咱们之间更亲近一些好不好?
生:好。
师:别害怕,你换一种称呼叫叫我
师:来,你。
生:韩老师,你好
师:韩老师?你好?距离少了一点点,谁能更亲近一些?
生:韩姐姐,你好
师:我就喜欢人家这小姑娘,因为啥呢?让我找到了青春的感觉。青春多好,是不是啊?
(观众笑)谁还能换个词?你再称呼称呼我,动动脑筋。你来说。
生:韩妈妈,您好。(观众笑)
师:这个词呀老师可担当不了,等韩老师成了这个之后,我再跟你打招呼,好吧?同学们,还有,你说。
生:韩阿姨你好。
师:好,来你说吧,小伙子。
生:韩芳老师你真好!
师:哎哟,看我们这个小伙子还用了感叹句,我感觉到你和我的关系可不一般。孩子们和这么多老师一起上过课没有?
生:没有。
师:第一次和这么老师上课,我相信心中一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对吧?谁愿意说出你们刚刚认识的这位大朋友,听听看,你此刻有什么心情?我特别欣赏上课的时候能够抓住机会表现自己的孩子。因为机遇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你说。
生:我觉得韩老师是非常开朗的人,我上您的课的感觉是心情非常愉快。
师:希望我的课能真正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孩子请坐,谁还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你来说。
生:我发现我们的老师不一样的是,,如果我们老师上课会以老师的身份,而韩老师跟大家像朋友一样。
师:那你上我的课有什么感觉呢?
生:我觉得高兴。
师:高兴,还有不同的感觉,刚才我在问旁边那小女孩的时候。她悄悄地告诉我。她此刻真实的感受,你说。
生:您非常温柔,和我们拉进了距离,你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师:你还记得刚才你用得什么词说你的心情吗?
生:有点紧张。
师:现在紧不紧张啊?孩子们,紧张的同学有多少?哎哟没想到我们六年级三班这么多大小伙子也紧张。这样吧,韩老师给大家出个主意,面向老师们坐的地方,跟老师们打个招呼,问声好这样就不紧张啦,、你们说好不好?
生:老师们好。
师:最洪亮的声音,老师们好。
观众鼓掌。
师:掌声热不热烈?
生:热烈。
师:还想不想让它更热烈一点儿?
生:想。
师:再来一遍,开始。
生:老师们好。
观众掌声。
师:从老师们的掌声们有没有听出点什么呀?
生:从老师们的掌声中听出了对我们未来是一种期盼,希望我们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能够去为祖国做贡献。
观众笑。
师:哎呀,教出你这样的学生就是老师们最大的期望,说得真好。还听出了什么,有吗?来这个小伙子你说。
生:我听出老师们对我们的鼓励,谁还有不同的。来照顾照顾这边的孩子。请你说。
生:我听出老师们对我的关爱。
师:同学们,人家都说好朋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是吧?那你能不能猜猜看,我此刻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来说。
生:我觉得韩老师非常喜欢我们。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你对我们特别好。
师:是呀,老师真心地喜欢在座的每一个孩子,还有吗?猜猜我的心情。来,你说。
生:我知道韩老师现在肯定是高兴的,因为又认识好多新的伙伴。
师:你猜中了我的心思,我特别地幸福。为什么?呢?因为老师无数次幻想和孩子们想见的情景,这一刻终于美梦成真了。为了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新朋友的鼓励,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最近听说的新鲜事,想不想听啊?
生:想。
师:谢谢。韩老师上网的时候发现美丽的春城开展了一次网上评选城市名片的活动,这城市名片说简单点,就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结果呀,一种叫做红嘴鸥的鸟从五十多张的城市候选名片中脱颖而出,当选为了昆明的城市名片。老师就很奇怪,昆明人为什么就如此钟爱红嘴鸥呢?原来红嘴鸥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每年冬天的时候它们就会成群结队地飞往昆明的翠湖,与那里的人们来一场美丽的约会,昆明人足不出户就与海鸥亲近的乐趣。而昆明市也由此成为了我们国家唯一一座红嘴鸥栖息的城市。红嘴鸥应该说就是昆明人的骄傲,其实红嘴鸥的到来和一位老人还有很大的关系,想不想继续听故事。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走进课堂,走进今天的课文,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上课。
师:好,上课。
生:起立,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你们好,请坐。先看老师来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
师:一起读课题。读。
生齐读课题。21老人与海鸥。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座落在昆明翠湖公园里老人的塑像。在你的心目中中塑像的主人公应该是些什么人?你说。
生;在我的心目中,做塑像的应该是一些非常伟大的人,像黄继光这样的人。
师:是英雄。谁还有不同的认识。你说。
生:我觉得做塑像的可能会是善良的人。
师:是个善良的人。有你自己的想法。你说。
生:做塑像的人应该是受人尊重的人。
师:受人敬重的人,来,你来。
生:我觉得应该是德高望重的人。
师:是的。
师:故事里的老人和你们大家想的不一样,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像这样全体市民自发捐款给一个普通人塑像在我们中国那是破天荒头一回,那么这位特殊的老人和这群特别的海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打开课本我们的书,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小声快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带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听清楚了没有?
生:听清楚了。
师:好,孩子们开始。
(生小声读课文)
师:读完啦?好,那我们先来开始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来说呢?
师:第一次发言的孩子请用这个手势提醒韩老师,我希望下课的时候我们六年级三班的每个同学都曾在课堂上锻炼过自己。好不好?第一次用这个手势。老师一见就叫你,好,谁愿意来说呢?这位女同学。在她讲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要认真听,想想看你是不是同意她的概括。好请你来说。
指名。
生: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昆明的翠湖边,每年冬天再在昆明的翠湖都有一群海鸥飞过来,但每年冬天呢都有一个老人。每天早上来给这些海鸥喂食,然后,这些海鸥都非常喜欢这个老人,突然有一天,老人去世了,记者把老人的照片放在海鸥丛中,海鸥围着老人的照片悲痛欲绝地叫着,我从这篇课文里面。
师:主要内容。
生:海鸥呢围着老人叫着,他们非常悲伤。
师:好像在送别。
生:好像在送别老人,因为他们以后再也见不到老人了。
师:好。同学们同不同意她的概括,请你来评价。你觉得她说得怎么样?你来说。
生:我觉得她的概括有点太过于长了。
师:那你能不能精炼地说说看。
生:能。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在一个,在冬天的翠湖边,一位老人给海鸥喂食,跟海鸥相伴,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是海鸥给他送行的感人故事。
师:说得多简练啊。孩子们,请坐。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老人和海鸥,你只要抓住。这两个主人公的主要事件就可以很精练地说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孩子们,刚才老师还问了个问题,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我希望你还能用很精练的语言表述你自己的看法。你来说。
生: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被海鸥和老人之间那样的情感感动。
师:谁还想说。她的观点是感动,你呢?
生:读完这篇课文之后,我非常悲伤,因为这样一位善良的老人去世了,我感到很可惜。
师:读出了惋惜。你来说。
生:我觉得很感人,如果我们大家都像这位老人这样去保护这些动物的话,那动物就可以每天和我们在一起。
师:她提出的是什么词?感人。孩子们,在听到你们这么多独特感受之后,韩老师想,如果你们能有这样一种读书感受,那就更好了。
(板书:疑惑)
师:一起读这个词,读。
生:齐读:疑惑。
师:老师觉得真正的问题都是从问题开始,边学边问才能有最后的学问。孩子们想想看,在刚才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特别想问的?来,你说。
生:我的疑惑就是它后面这个老人去世为什么这些海鸥是那样的悲痛欲绝,真是出乎人的意料。而且我觉得这是只有人才能做出来的。
师:这是你的问题,谁还有别的问题,孩子你说。
生:老人怎么会那么喜欢海鸥。为什么呀?
师:你说。
生:我想问一下,海鸥和老人为什么那样零距离地接触,就像亲人一样?
师:同学们,谁还有问题,把你们心中的想法尽情地说出来。请你来说。
生:我就想为什么海鸥之对老人,对其他人都那么陌生?是不是老人有什么恩情,或者发生了什么故事?
师:是呀,还有吗?来。你来。
生:我也有一个疑问,老人给海鸥起了那么多的名字,海鸥怎么能记住自己的名字,而且老人一叫那些海鸥就会飞过来了?
师:同学们,珍视这些问题,因为它们才是你们学习中的真正的收获。老师试着把你们刚才的问题梳理一下,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最感兴趣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海鸥为什么有那些不同寻常的举动?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啊?
生:是。
师:那么孩子们,其实老人和海鸥是联系在一起的。读懂了老人我们就也最终读懂了海鸥。现在请同学们关注课文中重点描写老人的1-13自然段,拿起手中的笔,默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老人的哪些做法感动了海鸥?找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拿横线画下来。并且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好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
师:好了吗?孩子们,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奋笔疾书,已经在上面写下了很多自己的发现。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找到的第一处在哪里?举手说,好,请你来说。
生1:我找的是这一句: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给海鸥送餐,与海鸥相伴……,我从这句话中的“只为”这个词中可以看出老人非常非常喜欢海鸥的,他走了二十多里,只为了看看海鸥,给海鸥喂点食。
师:老人来这的目的和别的游人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他来这儿只为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带着你的理解给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
生读。
师:刚才老师发现,画出这句的同学都很多,谁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好,请你来说。
生:我觉得如果是平常人肯定不会走20多里,只是为了一群动物,但老人做到了。更何况老人那么老,走20里,肯定脚都磨破了,但是他还是依然去给海鸥喂食,而且我从那个“只”字看出他居然什么目的也没有,只是为了给海鸥喂食。
师:老师觉得他的感想多得一时半会儿都表达不清楚了,孩子用你的理解再去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读出了自己的一些体验,但是老师发现你们还是把这件事想得有点太简单了,回到课文第二自然段,孩子们到字里行间体会一样老人能这么做是件容易的事吗?谁有新的发现?好请你说。
生:我从第一句话感受到老人生活非常艰苦,他生活那么艰苦,每天早上还要早早的走20多里路来喂海鸥,所以,我觉得老人这种善良的品质爱动物的值得我们学习。
师:生活贫困却要依然去喂海鸥,你觉得他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很。
师: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谁还有别的想法?好请你说。
生:老人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因为我从资料中看到老人一个月就308块生活费,一到冬天但是他还要拿出一半的钱来喂海鸥,而且他每天要步行20里路,老人年龄这么大了还这么坚持我觉得老人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敬佩。
师:这种坚持让他觉得不容易。还有没有新的发现?你说。
生:老师我发现老人穿了一件褪色的过时布衣,知道老人生活肯定非常贫穷,再加上刚才张秉发同学说的老人的工资只有308块钱,我觉得他能这么做就很不容易了。
师:同学们,刚才已经反复有同学提到308块钱,那么你们知道不知道这308背后令人心酸的故事,你们清楚吗?
生:不清楚。
生:我还发现了老人穿了一件,他能这么做很不容易,他能这么做,是对海鸥无私的爱。
师:你们知道308背后令人心酸的故事,你们清楚吗?
师讲故事:这位老人是昆明大工厂的一位退休工人,每个月只有308块钱收入,老人平时最大的开销就是两毛钱一包的烟(听不清烟的名字),出门绝不坐公交汽车,因为他舍不得花那5角钱车费,为了节省钱,一碗干饭,一个馒头,一碟咸菜就是他一天的伙食,身体不舒服了也绝不会去医院看病,能挺就挺过去实在不行也只是买一些草药,但是这位老人却舍得每天买四块五毛钱一斤的饼干给海鸥做饼干的吃。老人去世了,人们发现他家里最值钱东西竟然只是是6个鸡蛋,而这6个鸡蛋也只是他给海鸥做饼干的配料(听不清这个词语)。
。听着听着我发现很多同学的神情变了,老师相信,故事里的每一个数字一定都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想说点什么吗?
生:我听了老师您说的关于这位老人的资料非常感动。一位老人竟然为了那些海鸥能付出这么多,而自己却只能得到那么少一点吃的东西,即使生病了也是想挺过去,还是为了海鸥,我想这么一个为海鸥付出这么多的老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师:孩子说出了这么多,真令人震撼,你说。
生:我非常敬佩这位老人,因为我知道,因为我也养过小动物,但是我不能像老人那样那么热爱它,(有一两句听不清)
而老人却把工资里的一半给海鸥,我非常敬佩这位老人。
师:同学们,也许打动海鸥内心的,就是这位老人这种无私的付出。拿出我们的书,一起带着这样的感动我们再读读刚才的话。朋友诉我起,读。
生读。
师:如果我们带着理解的时候能够借助我们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老师相信我们大家的理解一定会更加地深入。读得一定会更加地入情。孩子们,还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觉得老人的哪样举动,也可能打动海鸥的心。读给大家听。来,这位女生读。
生:我找的是114页的第三段的前两句话: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我觉得从这个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从这边我可以感受到老人非常非常的希望海鸥吃饱,就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
师:同学们,这位女同学找到的其实是作者对老人喂海鸥的一处细节描写。是吧?你仔细地再读这句话,当你读到哪个小细节的,你最激动?你来说。
生:当我读到小心地时候,心里最激动,因为老人他都怕自己放会吓跑海鸥。他小心地放在围栏上这样能很好地保护好海鸥。
师:老人了解海鸥的习性,还有吗?同学们,这位同学找出的是老人喂海鸥的小细节,哪个细节让你们最受感动。(有一两句听不清)
生:我从退开一步,撮起嘴,感受老人太爱海鸥了,一般人的话都是想要海鸥亲近自己,而老人这样退开一步是想让海鸥更大胆地吃东西。
师:给它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还有哪个小细节让你特别的心动。来,你说。
生:我从这个人少的地方可以看出老人非常地爱海鸥,他想让海鸥不拘束地吃东西。他不想让别的游客去吓海鸥,所以去的人少的地方。给我很大的触动。
师;同学们,老人的这份细心,打动了我们,也一定打动了海鸥,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读: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师: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的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有一两句听不清)
生读: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的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师:你们看,我们就是抓住了这一个个细节,去深入地体会,才读懂了老人的心。谁还有新的发现。好,孩子。
生:我找的是第四自然段:仔细一听……从这里看出老人给每一只海鸥都起了一个名字,还记住了每个海鸥的样子,把他们的特征都记住了,老人非常有心。
师:是呀,每只海鸥都有名字,而且叫他们的时候都用什么样的语气呢?
师生:亲昵。
师:生活中有没有谁用这样的语气跟你说过些什么?
生:我妈妈,我妈妈爸爸,亲人朋友用亲昵我生病的时候,妈妈会亲昵地跟我说。
生:我出门的时候,妈妈会亲昵的语气跟我说话。
师:具体说上一句。
生:就是如果说我生病的时候我妈妈会特别亲昵地跟我说你到底哪里痛不痛?你想吃什么?
师:生病的时候妈妈的亲昵都是关怀。还有吗?来,你来说。
生:就像我上学的时候,每次我独自一个人上学,然后我出门的时候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亲昵地跟我说,孩子,小心一点。
师:路上一定要怎么样?路上要注意安全。原来老人就是用这样的语气,这样那个的语言在跟那些心爱的海鸥说话。
师:孩子们,独脚曾经受过伤,平时它最受老人的关爱,有一天老人正亲昵地跟独脚说:
生:独脚,你最近生活得好吗?你最近一定要保持平衡千万不要摔到。
生:你千万要保持平衡。
师:哦,要注意身体呀。公主那可是名副其实的一位大小姐,干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不紧不慢,连吃东西的时候也是如此。老人就假装生气地跟他说,好请你。
生:你抢不到东西吃,会饿肚子的。
师:哦,谁还有呢?你来。
生:看看你这个大小姐,被我娇生惯养的。
师:你要再晚就没食吃了。话虽这样说,老人还是掏出了一把饼干丁。老沙的头上有一个金属光,它可是鸥群里的老大哥,吃东西的时候老是让着弟弟妹妹。老人把它叫过来,心疼地对它说
生:老沙啊老沙,你老是让着弟弟妹妹,你自己饿坏了肚子怎么办?
师:是啊,孩子们,你们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留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想象空间,只要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我们就能悟中中间蕴涵的真情。老人的声声呼唤,全是为了海鸥,你们说,这怎么能让那些海鸥们不心动呢?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副如诗般美好的画面。孩子们自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意境美。读吧。
出示:??
师:好,谁给老师推荐一位咱们班读书读得最棒的,谁呀?你们谁得最棒?
生:何汉(听不清这位同学的姓名)
师:谁是?在哪呢?何汉(听不清这位同学的姓名)哦,是那男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吧。
生: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跟着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读得真美,你们从他的读中有没有听出些什么?
生:我听出了老人特别喜爱海鸥
师:好。你呢
生:我听出了,我感觉就是这片景色非常美
师;美在人与动物之间的
生:和谐
师:是呀,同学们,作者就是通过这一个个细腻传神的动作向我们传递着款款深情。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
生读: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跟着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美吗
生:美
师:动不动人?
生:动人
师:然而这美好动人的画面就将要永远的消失了。
音乐起:十多年了,每日必来的老人,竟然有两天没来,儿女是老人的心头肉啊,在家里躺了两天后,老人就再也躺不住了。也许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他特意换上唯一的一身新衣服,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走停,步行20余里,最后一次去看他心爱的海鸥,与他们做最后的道别。几天后,老人去世了,我们把老人的照片放大,想把老人去世的消息告知人,也告知鸥。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起读
生读:就在这时,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名教,叫声和姿势与平时不大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海鸥们急速扇动地磅,轮流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们纷纷落地,竟然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他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他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师:海鸥们不会说话,但老师却分明听着他们在如泣如述地说着什么,原来他们把自己的语言都化做了一个个的动作,孩子们,你们找到他们的特殊的语言了吗?你说
生:我找的是116页的1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
师:急速扇动,还有吗?谁还有?海鸥的语言,来请你来说。
生:我找的也是116页16自然段我是从轮流飞到老人的遗像前,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轮流飞到,简洁一.还有哪些动作让你们感觉到海鸥像是在说话。
生:我找到的是这一段,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师:好,孩子们,白色旋涡中,老沙来了,公主来了,老人的儿女们都来了。公主,你为什么和老沙在老人的遗像前停留得那么久?这是要,这是想要?
生:我认为他们是想要多看老人几眼。
师:老沙啊,你在老人的遗像前肃立不动,这是想要,你来,大声点说。
生:(听不清楚孩子在说什么)
师:海鸥们当我们要收起遗像的时候,你们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这是想要
生:这是想要给老人的留念
师:想要最后看一眼。
生;看一眼老人。
师:同学们,作者又一次通过海鸥的动作向我们传递出了怀念的深情(听不清这个词)你们说此时此刻在海鸥的心目中老人还仅仅是一个还是素不相识的人吗?
生:不是,老人已经是他们的亲人。他们永远。他们离不开老人。
师:是啊,老人与海鸥正如课文里所说的那样,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上课时候提出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海鸥为什么会有那样不同寻常的举动。谁来说,请你
生:海鸥之所有这样不同寻常的举动,是因为老人给(ɡěi)予,给予了海鸥们不同寻常的关爱
师:这是从老人的角度来说的,谁能换个角度谈谈你们,除了老人用爱感动了它,其实海鸥
生:其实海鸥更爱老人。
师:他们看起来虽然是动物,实际上——
生:实际上动物们也是有灵性的。
师;动物们也是有灵性的。孩子们万物都有灵性,只要我们善意地对待我们周围的一切,他们也会用爱有回报我们的。这节课我们收获了感动,解决了问题,还悟出了一个处世的道理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将这个故事把课文写得如此动人的。好,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上到这儿,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谢谢同学们。
以上内容来自六年级上册语文《老人与海鸥》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教学设想:
通过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讨论的方式,探寻诗人在作品中对民族形象的诗意描绘,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诗人、诗歌的热情,强化学生民族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现代诗四首》中的最后两首,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来给我们写出今天要上的两首诗的题目与作者?
一同学上来写。(学生写时,老师简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学生写完走下。
师:谢谢这位同学,他写得很认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告诉我,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块阅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
生:因为这两首诗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师:很好,这位同学指出了两首诗表现手法上的一致性,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这两首诗都写于抗日战争年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的后面有写作年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把这两首诗再朗读一下,看这两首诗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学生朗读、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我爱这土地》歌咏的是土地,《赞美》写的是农民。
师:仅仅是土地与农民吗?
生:土地象征了祖国,农民象征了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说两首诗都歌咏了民族呢?
生(齐答):可以。
师:这又是一条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阅读的理由啊,请同学们说出这个民族的全称。
生(齐声):中华民族!
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啊?
生(争先恐后):古老的、勤劳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善良智慧的民族,你们为自己是这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吗?
生(沉默,少数几人轻声):骄傲。
师:同学们的反应很淡漠啊!再请同学们读诗,看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只找到一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师: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表现了什么吗?
生: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
师:什么?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苦难啊?
生:不!我说错了,是日本侵略给我们带来的苦难。
师:你怎么知道是日军的侵略呢?
生:因为这首诗写于1938年,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
师:很好,看来了解一首诗的创作年代对理解一首诗是非常关键的啊,同学们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风雨”是不是仅指日军的侵略呢?
生:还可以是鸦片战争吧?
生:也可以是八国联军的入侵。
师:很好!同学们对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很熟悉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句理解为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存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赞美》,能不能找到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描述。
生:有这么一句“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师:一百多年的蹂躏的确是一种耻辱,列强的蹂躏已使这个民族的身影变得佝偻,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
生(齐答):有
师:当然有。因为今天便是明证。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还会这样认为吗?诗人有没有表现出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就能说明这一点。
师:是啊,黎明常常代表着光明,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并且诗人说是“无比温柔的”,这是《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表现的。《赞美》一诗中有吗?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见。
(学生读诗,交流讨论)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他找的结果。
生:“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师:“已经起来”是什么意思啊?
生:说这个民族已起来反抗了。
师:反抗!因为有了反抗,我们才会有摆脱耻辱,迎来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样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你们没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诚的表达自己,真诚的倾听别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同桌的意见?
生:我同桌认为这几句可以表现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师:你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这几句吗
生:我想这几句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表现吧。
师(问该生同桌):你是这样想的吗?
该生同桌(笑):是的。
师;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学生会心地笑)当然理解别人同样是幸福的。这个问题你俩完成的很好,从大家的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你俩的羡慕。的确“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抗的具体表现。《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师:请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不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愤怒,这说明他对诗句的理解很透彻。你能不能说一下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很关键?
生:“悲愤”、“激怒”。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认为这两个很关键
师:好,你请坐,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为“永远汹涌”和“无止息”也很重要,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
师: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生:有抗日战争,鸦片战争。
师:还有吗,谁能补充啊?
生:三元里抗英,还有甲午战争。
师:同学们不仅熟悉我们民族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很熟悉我们这个民族进行的反抗啊!当然,这些反抗只有抗日战争彻底的改变了民族的命运,其他的反抗其结果“仍是聚集着黑暗”但我们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从不回头”!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执着坚定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吗?下面请同学再深情的将这两首诗朗读一下,结合我们刚才所做的分析,归纳这两首诗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谈一谈?
生: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个遭受侵犯凌辱却一直没有放弃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师:还有吗?
生: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有美好未来的民族的形象。
师:这位同学补充的非常好。这是一个饱经列强凌辱的民族,这是一个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民族,这又是一个有着美好未来的民族。这是一个成熟伟大的民族,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的爱这土地,穆旦才会对它深情的赞美。同学们愿意为这土地献出你们深情的赞美吗?
生(齐答):愿意!
师: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赞美,我们好像多爱用甜美的嗓音婉转的喉咙进行歌唱,但艾青为什么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啊?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啊?
生:因为诗人一直在为民族歌唱的,从嘹亮的声音歌唱到声音嘶哑,甚至声音嘶哑了他还在为民族歌唱,这就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的爱是坚定的、深沉的。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好,对民族的挚爱使诗人喉咙嘶哑了也要歌唱,那怕从口中喷射出血丝来,一直到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多么可爱善良的伟大诗人啊!《赞美》中有这样的情感吗?
生(齐答):有啊
师:这样的诗人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我也喜欢他们。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除了他俩之外,你们还喜欢哪些诗人?
生(争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诗人,他们都写下了优美的诗篇,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我又有一个问题,如果艾青、穆旦可以与上面的这些诗人相遇,他们和上面的哪些诗人更容易心灵交汇,心心相印?
生(议论、选择、明确):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们都非常强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
师:说的多好啊。还有原因吗?谁能再谈谈?
生:还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忧患,充满了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的渴望。
师:理解得很透彻,表达得也非常完美。我们应该用掌声来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是啊,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内,但他们的情怀是一致的,灵魂是相通的。他们都是优秀的伟大诗人,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写下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灵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们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贵的斑斑血痕啊!有了这样的诗人,我们面对苦难才不会感到孤独,有了这样的诗人,面对苦难我们的内心才会有力量。同学们,你们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诗人感到骄傲吗?
生(齐答):感到骄傲!
师:你们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吗?
生(齐答):感到自豪!
师:听到你们热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会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会感到欣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问题,今天我问了两遍,而同学们却给了我不同的回应,知道是哪个问题吗?
有学生小声嘀咕:是问我们“是否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吧?
师:对!是这两首诗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唤起了或者说强化了我们的民族情感。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那种民族的忧患意识,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强大起来的渴望不能没有啊!快下课了,请同学们深情地把这两首诗再读一读,把艾青的背下来好吗
生(齐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