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语文教案

搜索51费宝网

阅读短文及问题教学设计的命题依据和标准考试研究_语文论文一等奖

阅读短文及问题教学设计的命题依据和标准考试研究_语文论文一等奖

时间:2023-06-23 13:37:03

类别:语文教案

阅读短文及问题教学设计的命题依据和标准考试研究_语文论文一等奖

1、阅读短文及问题教学设计的命题依据和标准考试研究_语文论文一等奖

目前,小学生毕业语文试题,大都有“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这个命题,分值约占卷面的15分左右

。这种命题对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可行的,有效的。但是这个命题在一些地方,要求似有越来越高

的趋势。这是命题的随意性造成的,命题应该有一个依据和恰当的标准。否则,我们便会出偏题,拔高对小学

生的要求。这个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大刚和教材,加上当地当校学生的实际。

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上去看,要求小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的阅读中,达到“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

报。正确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大纲的“各年

级的具体要求”上去看,对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语文,速度合适,停

顿恰当,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②“能背诵指定的课文。”③“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有一定

的速度,养成良好的习惯。”④“能体会文章的含义;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能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

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给课文加小标题。”⑤“练习创造性复述课文。”⑥“养成预习的习惯。”⑦

“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大纲为短文命题考查的依据和标准。

再从小语教材中去看,除课文的阅读要求之外,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的阅读短文专门训练,始于小语第五

册,一直到小语第十二册,一共有16次。这16次阅读短文的专门训练,为小学生的阅读短文训练,提出了五个

基本要求。它是教材为短文命题考查界定的具体标准。我们在小学生毕业的短文命题考查中,应遵循这些基本

要求。否则,都是不符合大纲和教材为我们界定的命题标准。

1.给短文分层。这种训练,在小语基础训练中,有三次:①小语第10册基础训练6的第五题,要求学生读了

有关橄榄坝人的故事之后,回答“这个故事是分几层意思写的。”②小语第12册基础训练5的第四题,要求学生

在读了有关汽车和路面的短文后,“想一想这篇短文一共说了几层意思,可以分成几个自然段。”③小语第12

册基础训练8的第四题,要求学生“默读短文,说一说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分几层意思写的。”从这

三次训练中,我们可以看出,给短文分层的命题,应遵循这些要求:①所提供的短文的中心思想应该是明确的

,或者说比较明确。因为,层次是文章中心思想表达的顺序和区划。如,小语第12册基础训练8第四题给学生所

提供的短文,中心思想就比较明确,讲了“学习中爱问、善问、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这个道理。学生明确了这

篇短文的中心思想,将其分为爱问、善问、学有收获这三层就比较容易了。②所提供的短文的层次应该分明或

比较分明。为了做到这一点,所提供的短文,其层次间应以顺承式、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转折式为好,

因为这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能力。如,小语第10册基础训练6第五题所提供的短文,从全篇文章去看,是

一个因果式的层次结构。学生弄清了因果结构,就可以将这篇短文分成四层了。③如果提供一段话,让学生给

段分层,也应做到段意清楚,句间关系分明。如,去年上海市南市区小学升学语文试题的短文阅读,就提供了

小语第9册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第7自然段,让学生给段分层,这段话的段意就很清楚,讲董存瑞炸暗

堡。句间关系也很分明,是个顺承式的自然段:先讲放炸药包的困难;接着讲战斗形势的紧迫;最后讲董存瑞

准备牺牲自己,炸掉暗堡。学生就易于将这段话分成三层。

2.给短文分段,写段意。这种训练在高年级小语课文,中学生经常训练,在基础训练中,作为学生阅读的

一种基本功,也多次进行了训练。分段和写段意的命题,应遵循下列要求:①既是短文,文章就不宜长。一般

在千字以下为好。②文章思路清晰,段间结构明显或比较明显。因为段是作者思路的反映,是文章结构的反映

,是文章内容的表达顺序。如,小语第9册基础训练4的第四题所提供的短文,作者的思路就很清晰。作者先讲

动物园展览鳄鱼,围观的人特别多;后讲两条鳄鱼讨论天底下什么动物最美,母鳄鱼认定鳄鱼最美。段与段之

间的关系也很明显──是因果关系。学生给短文分段,写段意就比较容易。③让学生分段的段落结构,应不超

过学生学过的几种段落结构法,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按时间的推移分段,按不同的地点方位分段,按

不同的类别分段,按文章的写法分段等为好。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能力。如,小语第8册基础

训练8的第六题短文,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时间的推移安排段落的,学生就易于给短文分段。④提供的每个

结构段的意思应比较集中,比较明显。如,小语第12册基础训练7第五题的短文,让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其段

意各为:第一段简述目前的邮政情况;第二段提出未来将是电子化的邮政;第三段从信件的形式和传递方式上

来介绍未来的电气化的邮政。段意就比较集中和明显,符合小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命题时应注意:①短文的结构和段意应比较明显。

因为归纳短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是,先给短文分段,概括各段段意,然后将各段段意综合概括出来,就可以

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如,小语第9册第13课《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教材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

段落清,段意明,学生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就适合他们的学习水平。②所提供的短文应重点突出,有一定的重

点句和重点段,学生抓住了重点,也便于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如,小语第10册《飞夺泸定桥》一课,重点在

抢时间,夺取桥这两段,学生就可以根据文章重点去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所提供的短文应有一个醒目的、

有条理的标题,学生抓住标题,提几个问题去思考,也可以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如,小语第10册《草船借箭

》这个标题,就很明显醒目,有条理。学生抓住课题,问在什么情况下,谁借箭,怎么借箭的,结果如何?抓

住这些问题,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4.总结短文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者撰文的目的和意图。给短文总结中心思想这种命题,要做到①短

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楚、具体。因为中心思想是读者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悟到的,主要内容清楚了,具体了,

才可能有抽象的概括。如,小语第12册基础训练4第四题的短文,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拉骆驼的孩子原来没有什

么知识,但是他热爱祖国,勤奋地学习和研究,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有了这个较明确的主要内容,

学生便不难看出,这篇短文是赞扬这个小孩子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的精神。②所提供的短文可有一些重点句、

中心句,它可以放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可以放在文章的中间。有了这些句子,学生也易于概括短文的中心

思想。如,小语第12册《詹天佑》一课的开头第一句话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有了这句话

,学生就易于抓住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③所提供的短文的标题,最好中心意思明显些。因为有不少文章的标

题的本身,就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给学生的暗示。如,小语第9册《伟大的友谊》,小语第12册《为人民

服务》就是包含文章中心思想的标题,有利于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2、阅读短文及问题教学设计的命题依据和标准考试研究_语文论文

目前,小学生毕业语文试题,大都有“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这个命题,分值约占卷面的15分左右

。这种命题对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可行的,有效的。但是这个命题在一些地方,要求似有越来越高

的趋势。这是命题的随意性造成的,命题应该有一个依据和恰当的标准。否则,我们便会出偏题,拔高对小学

生的要求。这个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大刚和教材,加上当地当校学生的实际。

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上去看,要求小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的阅读中,达到“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

报。正确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大纲的“各年

级的具体要求”上去看,对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语文,速度合适,停

顿恰当,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②“能背诵指定的课文。”③“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有一定

的速度,养成良好的习惯。”④“能体会文章的含义;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能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

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给课文加小标题。”⑤“练习创造性复述课文。”⑥“养成预习的习惯。”⑦

“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大纲为短文命题考查的依据和标准。

再从小语教材中去看,除课文的阅读要求之外,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的阅读短文专门训练,始于小语第五

册,一直到小语第十二册,一共有16次。这16次阅读短文的专门训练,为小学生的阅读短文训练,提出了五个

基本要求。它是教材为短文命题考查界定的具体标准。我们在小学生毕业的短文命题考查中,应遵循这些基本

要求。否则,都是不符合大纲和教材为我们界定的命题标准。

1.给短文分层。这种训练,在小语基础训练中,有三次:①小语第10册基础训练6的第五题,要求学生读了

有关橄榄坝人的故事之后,回答“这个故事是分几层意思写的。”②小语第12册基础训练5的第四题,要求学生

在读了有关汽车和路面的短文后,“想一想这篇短文一共说了几层意思,可以分成几个自然段。”③小语第12

册基础训练8的第四题,要求学生“默读短文,说一说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分几层意思写的。”从这

三次训练中,我们可以看出,给短文分层的命题,应遵循这些要求:①所提供的短文的中心思想应该是明确的

,或者说比较明确。因为,层次是文章中心思想表达的顺序和区划。如,小语第12册基础训练8第四题给学生所

提供的短文,中心思想就比较明确,讲了“学习中爱问、善问、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这个道理。学生明确了这

篇短文的中心思想,将其分为爱问、善问、学有收获这三层就比较容易了。②所提供的短文的层次应该分明或

比较分明。为了做到这一点,所提供的短文,其层次间应以顺承式、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转折式为好,

因为这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能力。如,小语第10册基础训练6第五题所提供的短文,从全篇文章去看,是

一个因果式的层次结构。学生弄清了因果结构,就可以将这篇短文分成四层了。③如果提供一段话,让学生给

段分层,也应做到段意清楚,句间关系分明。如,去年上海市南市区小学升学语文试题的短文阅读,就提供了

小语第9册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第7自然段,让学生给段分层,这段话的段意就很清楚,讲董存瑞炸暗

堡。句间关系也很分明,是个顺承式的自然段:先讲放炸药包的困难;接着讲战斗形势的紧迫;最后讲董存瑞

准备牺牲自己,炸掉暗堡。学生就易于将这段话分成三层。

2.给短文分段,写段意。这种训练在高年级小语课文,中学生经常训练,在基础训练中,作为学生阅读的

一种基本功,也多次进行了训练。分段和写段意的命题,应遵循下列要求:①既是短文,文章就不宜长。一般

在千字以下为好。②文章思路清晰,段间结构明显或比较明显。因为段是作者思路的反映,是文章结构的反映

,是文章内容的表达顺序。如,小语第9册基础训练4的第四题所提供的短文,作者的思路就很清晰。作者先讲

动物园展览鳄鱼,围观的人特别多;后讲两条鳄鱼讨论天底下什么动物最美,母鳄鱼认定鳄鱼最美。段与段之

间的关系也很明显──是因果关系。学生给短文分段,写段意就比较容易。③让学生分段的段落结构,应不超

过学生学过的几种段落结构法,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按时间的推移分段,按不同的地点方位分段,按

不同的类别分段,按文章的写法分段等为好。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能力。如,小语第8册基础

训练8的第六题短文,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时间的推移安排段落的,学生就易于给短文分段。④提供的每个

结构段的意思应比较集中,比较明显。如,小语第12册基础训练7第五题的短文,让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其段

意各为:第一段简述目前的邮政情况;第二段提出未来将是电子化的邮政;第三段从信件的形式和传递方式上

来介绍未来的电气化的邮政。段意就比较集中和明显,符合小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命题时应注意:①短文的结构和段意应比较明显。

因为归纳短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是,先给短文分段,概括各段段意,然后将各段段意综合概括出来,就可以

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如,小语第9册第13课《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教材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

段落清,段意明,学生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就适合他们的学习水平。②所提供的短文应重点突出,有一定的重

点句和重点段,学生抓住了重点,也便于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如,小语第10册《飞夺泸定桥》一课,重点在

抢时间,夺取桥这两段,学生就可以根据文章重点去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所提供的短文应有一个醒目的、

有条理的标题,学生抓住标题,提几个问题去思考,也可以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如,小语第10册《草船借箭

》这个标题,就很明显醒目,有条理。学生抓住课题,问在什么情况下,谁借箭,怎么借箭的,结果如何?抓

住这些问题,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4.总结短文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者撰文的目的和意图。给短文总结中心思想这种命题,要做到①短

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楚、具体。因为中心思想是读者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悟到的,主要内容清楚了,具体了,

才可能有抽象的概括。如,小语第12册基础训练4第四题的短文,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拉骆驼的孩子原来没有什

么知识,但是他热爱祖国,勤奋地学习和研究,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有了这个较明确的主要内容,

学生便不难看出,这篇短文是赞扬这个小孩子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的精神。②所提供的短文可有一些重点句、

中心句,它可以放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可以放在文章的中间。有了这些句子,学生也易于概括短文的中心

思想。如,小语第12册《詹天佑》一课的开头第一句话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有了这句话

,学生就易于抓住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③所提供的短文的标题,最好中心意思明显些。因为有不少文章的标

题的本身,就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给学生的暗示。如,小语第9册《伟大的友谊》,小语第12册《为人民

服务》就是包含文章中心思想的标题,有利于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3、我的好______________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一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好品质。

2、能围绕人物某一方面的好品质具体写出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神态。

3、感受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

小黑板

三、教学重难点:

能围绕人物某一方面的好品质具体写出人物的语言和行动。

四、教学过程:

(一)、品味言行 感知激趣 (8分钟)

1、(铃声响后)教师昂首阔步,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师生问好。

2、师:你觉得今天老师精神怎么样?(生:精神特别饱满……)板书:精神饱满

3、师:可我又没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精神特别饱满?(生:昂首挺胸……)

师随机板书:昂首挺胸 微笑 大步走进 响亮地说……

4、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词都是人物的什么?(板书:语言、动作、神态)

5、师:谁能用上这些词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刚才的周老师吗?(学生说)

6、师:听同学们一说,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同学们都说我精神饱满了。由此可见介绍好人物的言、神、行有什么作用?(人物的言、行、神能反映人物的品质特点)板书: 品质特点

7、小结:是啊,人物的言行十分的重要,能反映人物的品质特点。刚才同学们抓住了老师

的语言、动作、神态把老师的精神饱满说得惟妙惟肖。接下来我们也像这样来说说自己身边的人好吗?

(二)、揭示课题 拓展思路 (五分钟)

1、师:那好,我们就以《我的好______》为题,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人。(板书课题)看

了题目中这个“好”字,我想同学肯定都已经明白了。今天,我们介绍的人必须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了吧?

2、哪些是人的好品质呢?板书:助人为乐 关心他人 拾金不昧 为人民服务 见义勇为 诚实守信……

2、师:我们身边哪些人具有这些好品质?值得我们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呢?(学生说: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 叔叔 阿姨 弟弟 妹妹 邻居 同学 伙伴 老师)

(三)、确定对象 指导选材 (十二分钟)

1、师:我们身边具有好思想的人真不少啊。这么多人当中你最想介绍谁?介绍他(她)的什么好品质?关于这个好品质你知道他的哪些事?请你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用这样的格式(人——品质——事情)列一列,然后告诉大家好吗?

2、学生确定写作对象和习作中心,思索相关材料,师巡视。

3、指名交流。师:这位同学找了这么多材料来说明他( )的( )品质?(你们有什么

发现吗?)可惜我们课堂上时间有限不能每件都说,如果让大家来挑一件介绍,你会选哪一件?为什么?最能反映人物品质的事

4、师:老师刚才发现还有很多同学也找了很多的材料。你也能从中找出最能反映人物品质

的一件事来,并说说理由吗?同桌互相说一说,评一评。

5、师:想好自己要写的人和事了吗?谁再来说一下。

(四)、片段指导 写好言行 (十二分钟)

1、师:现在我们确定好了要介绍的人和他的品质,有了最能反映人物品质的事情,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先用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一写最能反映人物品质的片段,跟大家来交流一下好吗?

2、学生练写

3、指名说说

4、点评

(1)、抓住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习惯。

(2)、能否反映人物的个性化特点和品质

5、、同桌交换互评。

(五)、继续习作 谋篇布局

1、学生继续习作

2、师巡视,作个别辅导。

板书:

我的好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品质

助人为乐 品质特点 精神饱满

爱护公物

关心他人 语言 昂首挺胸

拾金不昧 动作 微笑

为人民服务 神态 大步走进

见义勇为 响亮地说

诚实守信

…… ……

资料提供者:zhou

4、《_______爱我,我爱_______》教学设计

一、背景知识

1.本次习作训练是一次记事作文训练。

2.教材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习作要求”。“习作要求”有两点,一是要求“写发生在我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小伙伴……之间的事。”二是作文必须真实,要“写出真情实感。”第二部分是“习作提示”。提示习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习作记真人真事,写作范围很广,只要记的是自己与他人之间发生的事都行,父母、老师、同学、伙伴、医生等都行。②习作要赞颂的是真挚健康的情感,可以是骨肉亲情,也可以是师生情、同学情、邻里情,还可以是病友情。③习作题目是半命题,但题中有两个“爱”。“爱”是双方的,要写好双方的活动,但习作又不是平均用力,写明应有详有略。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真诚的情感。

2.有真实具体的事例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能用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描写表达中心思想。

3.能有详有略地处理写作材料,安排结构。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真实具体的事例,用人物之间的言行、心理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的美好情感。

难点:学会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

教案实例

一、 教学准备

让学生整理素材,了解班内典型材料,安排优生先写习作,作教学示范引路。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真诚的情感,审清题意,选准写作对象,试写人物言行和心理的重点片断。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揭题。

你最尊敬爱戴的是谁?为什么敬他爱他?

怎样把你们之间那份真诚美好的感情写下来呢?揭题《爱我,我爱》

2.审清题意。读题,讨论:

这篇作文要写的是什么?最重要的作文要求是什么?

作文题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爱”可以是写哪些真挚的感情?你最想写的是谁?最想赞颂什么感情?你们之间有哪些事值得回味和记述?

3.草拟提纲。

(1)先补全题目。

(2)写明作文的目的,罗列回忆出的素材。

(3)出示灯片,学生进行判断。

题目:奶奶爱我,我爱奶奶。

素材:爸妈出差,李奶奶接我到她家住。

中队要举行放风筝比赛,李奶奶把准备给孙子的新风筝给我。

我爱吃果冻,李奶奶赶到超市给我买。

我得了好成绩第一个告诉李奶奶。

我用积攒的零花钱为李奶奶生日在电视台点了一支歌。

奶奶生病住院,我和妈妈去医院看她。

这些素材中哪些可作为习作的材料?哪些不该写入?为什么?

(4)学生各自草拟题目,决定作文材料。

4.试定习作片断。

先由预先写好的学生读习作片断。再由同学评议习作优势,作者说明这样写的原因。最后学生各自试写。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交流习作试写片断,懂得正确安排文章详略。

(二)教学过程

1.试写交流。

抽优、中两位学生谈试写片断,指导怎样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和神态、心理,突出中心思想。

2.学会详略。

《爱我,我爱》写几个人之间的事?(两个人或两方的事。)

《爱我,我爱》是不是《爱我》加上《我爱》?在写作时要注意什么?

请事先准备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并让学生判断,习作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再请小作者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3.学生写全文。

5、《一个________的人》教学设计

《一个________的人》教学设计之一

一、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是“用一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本次习作的题目是“一个的人,”横线上所要求补充的词语正是反映的“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

“习作提示”说明了“一件事”和人的“思想品质”的关系:人的思想品质往往在所做工的事中表现出来。告诉学生可以选择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例文《储蓄罐空了》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如果按题目点明中心思想的要求,题目《储蓄罐空了》

可以改为《一个尊敬长辈的人》。当然,学生也可以以具体事情为题完成本次习作。

二、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用一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

2学习例文,感受《储蓄罐空了》一文中蕾蕾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思想品质和所做事情的关系。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品质与所做事情的关系,学会通过一件事反映照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对所写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准确选择一件事,比较具体地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

四、 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自己熟的人中选一个较有特点的人物,想一想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件事感受到的?

五、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内容和写作方法。

2学习例文,感受主人公蕾蕾孝敬长辈的思想品质,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与所做事情之间的关系,选好材料开始作文。

(二)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明确本次习作任务。

2指导学习课文,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内容和写作方法。

(1) 带着问题读课文,说说本次习作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半命题作文,写一个人。一个怎样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2) 阅读“习作提示”部分,说说我们可以怎样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特点。

(3) 阅读例文《储蓄罐空了》,思考:文章写谁?储蓄罐为什么会空的?这件事说明什么?

(4) 填空:《储蓄罐空了》这篇文章写()为了(),把自己节省了来的七()。这件事写出了她是一个()的人。因此,《储蓄罐空了》这个题目可以改成了《一个的人》。

3回忆本册学过的课文,哪此课文是通过事情写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其中哪些课文是通过一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的?反映了他们什么品质特点?是通过什么事情来表现的?

4确定本次习作自己要写的人及人物品质,选择好一件事。

(1) 交流各自要写的人,他们的特点,并说说准备通过哪件事来表现。师生共同评议所选的事,与要反映的人物品质是否相符?

(2) 读习作提示最后一段,划出句子:“注意选择好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一件事,并且把事情写完整,写具体。”想一想,我们怎们选择好一件事例呢?

① 选择的事例最能反映这个人的思想品质。如《晏子使楚》……

② 选择的事例经过部分比较具体(比较容易写具体)。如《月光曲》……

③ 在事情的经过部分,人物的言行比较具体。本册第三单元习作已经提出将人物的言行写具体的要求。如《忆铁人》《“私塾先生”》

(3) 讨论:把一件事写清楚要注意什么?

① 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② 注意把经过部分写具体。

5学生根据要写的人物的特点把题目补充完整。《一个的人》。然后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列提纲,开始作文。教师巡回视察,了解学生习作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6讲评部分学生作文,具体指导通过写一件事,反映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

第2课时

(一) 教学过程

1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习作情况。

2指名几位学生读读自己作文中记叙具体、最能反映人物某一思想品质的部分。师生共同评议。

3教师选择读叙不够具体,或所记事例不能有效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片断,师生共同评改,并提出改进意见。

4学生修改,完成习作。

6、《一个________的人》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是“用一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本次习作的题目是“一个的人,”横线上所要求补充的词语正是反映的“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

“习作提示”说明了“一件事”和人的“思想品质”的关系:人的思想品质往往在所做工的事中表现出来。告诉学生可以选择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例文《储蓄罐空了》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如果按题目点明中心思想的要求,题目《储蓄罐空了》

可以改为《一个尊敬长辈的人》。当然,学生也可以以具体事情为题完成本次习作。

二、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用一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

2学习例文,感受《储蓄罐空了》一文中蕾蕾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思想品质和所做事情的关系。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品质与所做事情的关系,学会通过一件事反映照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对所写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准确选择一件事,比较具体地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

四、 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自己熟的人中选一个较有特点的人物,想一想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件事感受到的?

五、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内容和写作方法。

2学习例文,感受主人公蕾蕾孝敬长辈的思想品质,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与所做事情之间的关系,选好材料开始作文。

(二)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明确本次习作任务。

2指导学习课文,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内容和写作方法。

(1) 带着问题读课文,说说本次习作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半命题作文,写一个人。一个怎样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2) 阅读“习作提示”部分,说说我们可以怎样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特点。

(3) 阅读例文《储蓄罐空了》,思考:文章写谁?储蓄罐为什么会空的?这件事说明什么?

(4) 填空:《储蓄罐空了》这篇文章写()为了(),把自己节省了来的七()。这件事写出了她是一个()的人。因此,《储蓄罐空了》这个题目可以改成了《一个的人》。

3回忆本册学过的课文,哪此课文是通过事情写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其中哪些课文是通过一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的?反映了他们什么品质特点?是通过什么事情来表现的?

4确定本次习作自己要写的人及人物品质,选择好一件事。

(1) 交流各自要写的人,他们的特点,并说说准备通过哪件事来表现。师生共同评议所选的事,与要反映的人物品质是否相符?

(2) 读习作提示最后一段,划出句子:“注意选择好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一件事,并且把事情写完整,写具体。”想一想,我们怎们选择好一件事例呢?

① 选择的事例最能反映这个人的思想品质。如《晏子使楚》……

② 选择的事例经过部分比较具体(比较容易写具体)。如《月光曲》……

③ 在事情的经过部分,人物的言行比较具体。本册第三单元习作已经提出将人物的言行写具体的要求。如《忆铁人》《“私塾先生”》

(3) 讨论:把一件事写清楚要注意什么?

① 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② 注意把经过部分写具体。

5学生根据要写的人物的特点把题目补充完整。《一个的人》。然后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列提纲,开始作文。教师巡回视察,了解学生习作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6讲评部分学生作文,具体指导通过写一件事,反映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

第2课时

(一) 教学过程

1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习作情况。

2指名几位学生读读自己作文中记叙具体、最能反映人物某一思想品质的部分。师生共同评议。

3教师选择读叙不够具体,或所记事例不能有效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片断,师生共同评改,并提出改进意见。

4学生修改,完成习作。

7、依据教材实际教学设计不同教法_语文论文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师:什么样的地方叫草塘?生:长满野草的低湿地叫草塘。

师:课文中写的是哪儿的草塘?生:文中写的是北大荒的草塘。

师:那么,这北大荒的草塘究竟可爱在哪儿呢?我们现在来学习课文。同学们先默读第一段,然后说说“我”初到北大荒时有什么感受。生:“我”初到北大荒时感到一切都不习惯。师:用小丽的话说就是——生:“呆腻了。”

师:怎么理解“呆腻了”?生:“呆腻了”就是呆得厌烦了。师:(板书:厌烦)“我”为什么呆得厌烦了?生:是因为“我”对北大荒还不够了解,觉得这儿没意思,所以感到厌烦了。

师:说得对。而正在“我”闲得无聊时,小丽提出到野地里去散散心,“我”欣然同意了。那么,随着“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感受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第二段。(指名读第二段)

师:这段主要写什么?生:这段主要写草塘的景色。

师:(板书:草塘)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出了草塘的特点?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师: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生:(齐)大、美。师:(板书:大、美)文中哪儿写草塘的大?生:文中的比喻句“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是写草塘的大。

师:那么谁能联系大海来说说草塘是怎样的大?生:大海非常辽阔,一望无际,这草塘也是辽阔无边的。

师:当你站在海边向远处望时,给你的感觉是——(教者打手势启发学生思考)生:水天相接。

师:这草塘怎么样呢?生:也是水天相接。(多数学生笑并举手)

师:哟,是水天相接吗?生:(自己纠正)不,应该是草天相接。师:对。同学们看看课文哪句话是在写“草天相接”?生:“浪花……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师:这草塘可真大啊,像大海那样一望无际。那么文中的“浪花”指的是什么?生:“浪花”是指那生长得十分茂盛的草。

师:你们把作者描写风吹草动的词画出来。生:我画的词有:“欢笑”、“翻滚”、“涌向”。生:我还为他补充一个词,“赶着”。

师:好。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些词的?先说说草怎么会“欢笑”?生:我认为风吹草动,草就互相碰撞、磨擦,发出“哗哗”的声音,像是在欢笑。

师:这是什么写法?生:这是拟人写法。

师:好。把下面的几个词连起来说说。生:(边说边打手势)当风吹来的时候,这草塘里的草一起一伏的,就像海上的波浪那样翻滚着,而且是层层叠叠不断地向远处滚去,所以是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

师:你说得真好。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部分,体会一下这草塘的大和美。(自由读后,教师又要求齐读,并要注意重点词语。)

师:作者在这部分中通过几个动词把草塘写活了。这是什么描写?生:这是对事物的动态描写。

师:说得对。你看看作者是抓住了草塘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生:作者抓住了草塘颜色的特点,也就是抓住“绿”来写的。

师: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草塘的“绿”?生:(读)“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

师:啊,举目一望,这草塘绿得那么旺盛,绿得那么有生机。再由近及远地看,草塘的颜色怎么样?生:(读)“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

师:这满塘的绿草,为什么绿得不一样呢?生:我认为是光线的问题,光线强的地方颜色就鲜艳一些,反之就暗一些。生:我认为是风吹过草塘,草一起一伏,颜色就发生了变化。

师:如果按照你们的说法,课文中应写成“·有·的呈鲜绿色,·有·的呈翠绿色,·有·的呈墨绿色”。可是课文写的是:“近处的”,“远一点儿的”,“再远的”……是有层次的。再想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学生先是沉思,而后举手。)生:我认为是视觉关系。

师:思路对了,接着说。生:我们看近处的草颜色浅些,看远处的草颜色就深些。师:说说什么原因。生:我们看近处的草看得很清楚,每一片叶子都呈现在眼前,所以那颜色是鲜绿的;而越远处草就越密集,颜色就越深。

师:嗯。你们看,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才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这一色彩的微妙变化把草塘的整体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组成了草塘那特有的画面,使整个草塘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谁愿意读读这几句,要表现出这草塘的美。(生读“仔细瞧……跟蓝天相接”。)师:读得比较好,应该把写颜色的词语的重音读出来,谁再读一遍。(生读一遍,读得很有感情。)

师:她读得怎么样?生:读得好,有感情。师:好,我们就像她这样读。(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啊,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说明你们也喜欢这美丽的草塘。所以“我”目睹了这美丽的草塘后,情不自禁地说——生:(齐)“这草塘真美啊!”

师:“情不自禁”怎样讲?生:“情不自禁”的意思是激动的感情自己抑制不祝生:它是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师:那么“真美氨这是作者发出的由衷的——生:赞叹、赞美……师:(板书:赞美)可小丽却认为“我”来得不是时候。她认为什么时候最好呢?都讲了哪几件事来说明的呢?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生:(默读后回答)小丽说北大荒的春天和冬天最好,因为春天可以用瓢舀鱼,冬天可以捉野鸡、逮狍子。

师:(板书:春天、冬天、瓢舀鱼、捉野鸡、逮狍子)课文中的哪句话把这三件事都写进去了?读一读。生:“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师:结合课文,说说这三件事是怎么回事?(学生纷纷发言,不但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还谈了这句话和全段的内在联系。)师:好,学到这里,你能不能用一组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说一句话,概括出这两段的内容。生:草塘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

师:(板书: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还可以怎样说?生:北大荒的草塘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师:说得很好。也正因如此,小丽自豪地说——生:这北大荒的草塘好得“就是哪儿也比不上”!

8、活用教材自由实践挖掘潜能______鹿和狼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非洲缺水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梦想”的质疑

1.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

2.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梳理归纳:

(1)谁的梦想?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3)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4)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

二、“梦想”是什么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①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②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③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三、“梦想”怎样实现的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意见,进一步深入理解。

(1)瑞恩为攒够这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②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瑞恩心里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瑞恩的同情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很多人的支持。

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钱。

◇瑞恩的老师没想到……是瑞恩和同学们更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②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3.再次默读课文,深入地思考:是什么是瑞恩的梦想成真?

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梦想”的力量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2.课堂交流。

(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①朗读课文第十四自然段到第十六自然段。

②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像些什么?

③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2)“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口井。

3.讨论: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

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

五、作业

1.摘录瑞恩说的话。

2.瑞恩满怀希望的去募捐,当他得知七十块钱只够买一个水泵时,幼稚的他并没有失望,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虽然这非常非常难,但瑞恩依然执着地做着。他的执着感动了妈妈的一位朋友。她决定帮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他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

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9、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_语文论文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

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六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时,在分析“上帝”这个形象时,在学生的思维先是固定在“权威的代表”“正统思想的化身”,“别人思想行为的禁锢者”,“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来扼杀世间美好事物的冷面统治者”时,我顺势提出一个疑问: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结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们真的不需要“上帝”吗?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走向更远更深。经过积极思考讨论,学生们谈了自己的见解:不是所有的追求都值得赞赏,当我们所向往的,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美好的事物时,上帝的“骂”就不是无理的指责,而应是理智的劝告了。而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规则,结果自然会造成一种无序的世界。在《西游记》中,作为叛逆精灵的孙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压五百年后,走上取经之路,终成正果。而在今何在的《悟空传》里,孙悟空正是要一种绝对的自由,他棒杀唐僧,打破五行的秩序,但是当一切的规则都消失了的时候,他只剩下了自己,所以,他最后只能让最后的自己在焚毁一切的天庭大火之中成为一块石头。一个喜剧,一个悲剧,但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深邃的哲理:规则,是必须的,完全放弃规则,只能酿就悲剧。而事实上,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上帝和孩子的组合,而真正完美的人生,不但应该有一半上帝的理智,还应该有着一半孩子的激情。

四、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中最后“自挂东南枝”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

而另一方同学则认为:婆婆自然也决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的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而从兰芝这一个角度讲,她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身上却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锋芒,这种人性之光在婆婆眼中自然是“举止自专由”,成为被驱逐的理由。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自尊,在婆婆的统治下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等着“三十年媳妇熬成婆”这样一个轮回,三十年的漫漫光阴里,熬去的不只是如花的容颜,磨去的还是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是兰芝不会做的。

五、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

再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我在小序中拈出“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问学生“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而唐代的都城长安则是他们梦想实现的地方。此时的白居易虽然被逐出这个权力的中心,暂时性地在山水间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忧伤一直是他心上的伤痕。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让回想起了往昔的岁月,心中的梦想,所以才会感到乡音一般的亲切。所以才会有后来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会有最后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即“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这样就一定能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比如在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先给学生讲了海子的人生经历,讲了海子在1986年3月26日,在山海关的铁轨上卧轨自杀的事情,讲他死身边只有《新约全书》《瓦尔登湖》等几部书,并为他们复印了海子的一些诗作,然后,我问了一个问题:这样一个伟大的天才,为何会有这样的选择?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认真地进行了思考讨论,概括出了海子的一生的三个梦想:流浪生活中的远方之梦,诗歌王国中的王者之梦,现实生活中的田园之梦,并且对海子卧轨自杀做出了多种诠释,有的认为两条铁轨永不相交,意味着海子心中的理想与现实永远分离,而他正是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它们边在一起。而另一些学生认为,火车在海子看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这正是海子一生所反抗而又失败的东西,他是死是同现代文明的最后一次交锋。更有同学认为,铁轨延伸向远方,火车驶向远方,火车对他来说就是开往春天的地铁,他也要让自己沉睡在这条通向远方的路上,让它带着自己的血,自己的梦想,一路高扬着朝圣的长旗,奔向远方。

综上所述,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提问式”教学,不但应该休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能应该努力展示出自己的教学的特色,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10、《好________》教学设计

《好________》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人的优秀品质。

2.抒发对人物好品质的赞颂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写出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的好品质。

难点:学习用概述的方法而不是总起句写人物好品质。

教学准备

事先公布习作题目,由学生观察收集材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对象。

2.重读《忆铁人》,学习“参考片断”,选择材料,开始习作。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审题。

这次习作《好》是什么类型的题目?

(写人的半命题习作,习作前须补全题目。)

习作可以写什么人?

(熟悉的有“好品质”的人都行:老师、爸妈、同学、邻居、民警、医生……)

这次习作跟四、五年级写过的写人作文有什么不同?

(①这次必须写人的“优秀品质”,而不是好性格、好脾气,光是天真可爱也不行;②这次不是用一件事写入,也不是记二三事写人,而是用先概述后举例的写法写人。)

2.选定写作对象。

在自己的身边,感到最亲最好的人是谁?在这些人中间,你和他们交往中印象最深刻,曾经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事?

四人小组议论——全班指名交流。

3.重读课文,研究写法。

这次习作感到最为难的是什么?该怎么解决?

(①材料很多该怎么选定写什么?②怎样做到先概述后举例?)

(1)灯片出示《好妈妈》的材料供学生选择判断。

中心思想:赞扬妈妈爱孩子、孝敬老人的优秀品质。

材料:①妈妈歌唱得很好听。

②妈妈双休日坚持读业余大学。

③早上妈妈抢过奶奶的篮子去菜场买菜。

④中午妈妈赶回家给我和奶奶烧饭菜。

⑤妈妈省下奖金替我买羽绒衣。

⑥晚上妈妈帮我解数学难题。

⑦那回奶奶中暑,妈妈背着去医院,陪了两天两夜。

⑧妈妈菜烧得很好吃。

根据中心思想,哪些材料无关不必写?哪一件材料应该作为

重点具体举例?哪些材料应该概述?

(2)重读《忆铁人》,研究先概述后举例的写法。

《忆铁人》举的是一件什么事?概述的是哪一件?概述和举例是什么关系?

“参考片断”《我们大院的好管家》写的是什么?这概述和总起有什么不同?

4.学生独立选择,先试写概述一段。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交流评价学生概述部分,突破难点。

2.交流举例的具体写法,完成习作。

(二)教学过程

1.交流概述段落的写法。

指名三人读试写的段落。要求读习作题目、习作中心,概述段落。然后评议:①概述是否符合题目和中心的要求?②概述的文句是否简洁而生动?③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应该注意?

2.修改自己的概述段落。

3.独立写“举例”部分。

4.让写作优生介绍“举例”部分,先读再介绍:为什么选

这个例子?是怎样把例子写具体的?

5.各自修改誊抄习作。

11、《好________》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1.这是一次写人的习作训练,也是小学阶段写人的最高要求:用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写一个人,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2.教材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习作要求”。第二部分是“习作提示”。习作提示一是揭示习作对象,不论是谁,只要是真实的、确实优秀的,均可;二是提示习作选材必须真实,写“自己熟悉的”;三是提示写作写法先概述后举例,写好一件感人的具体事例。第三部分是“参考片断”。参考片断《我们大院的好管家》提供的本次习作要求的“概述”部分。尽管片断中写到春天种花铺草,夏天挨户送蜡烛,秋天为陈爷爷熬药,冬天扫雪的事,但这些事都是概括地一句写过,并未作为一件具体的事展开记叙。这一点是注意。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用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人的优秀品质。

2.抒发对人物好品质的赞颂之情。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选概述后举例的方法写出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的好品质。

难点:学习用概述的方法而不是总起句写人物好品质。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

事先公布习作题目,由学生观察收集材料。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对象。

2.重读《忆铁人》,研究先概述后举例的写法。

《忆铁人》举的是一件什么事?概述的是哪一件?概述和举例是什么关系?

“参考片断”《我们大院的好管家》写的是什么?这概述和总起有什么不同?

3.学生独立选择,先试写概述一段。

4.学生独立选择,先试写概述一段。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交流评价学生概述部分,突破难点。

2.交流举例的具体写法,完成习作。

(二)教学过程

1.交流概述段落的写法。

指名三人读试写的段落。要求读习作题目、习作中心,概述段落。然后评议:①概述是否符合题目和中心的要求?②概述的文句是否简洁而生动?③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应该注意?

2.修改自己的概述段落。

3.独立写“举例”部分。

4.让写作优生介绍“举例”部分,先读再介绍:为什么选这个例子?是怎样把例子写具体的?

5.各自修改誊抄习作

语文教案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