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12:33:03
类别:教学设计
《颐和园》课堂实录一等奖
课堂实录
上课。
师:俗话说,不预习不上课。
生……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
师:是什么意思呢?平时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样?
生……
师:出示词语的解释。
生……
师:谁想在这里颐养天年呢?
生:慈禧太后。
师:想怎样呢?能不能把“颐和”二字的意思联合起来说说呢?知道意思该怎样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这样一个寄托愿望的皇家园林里,有什么呢?
生:长廊,万寿山
师:注意大屏幕。
(出示词语)
生:读。
师:第一个站起来读词的同学,把掌声送给她。
师:为什么要读“佛香阁”?
生:里面有佛像,
师:他联系意思来说,不仅有佛像,佛像高五米,全身镀金。怎么读?
(生读)
师:南昌有滕王阁,都是传统建筑,在今天的大城市已经不多见了,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出示图片)
生:省材料。
生:看到外面的风景。
(出示图片)
师:能够认出哪里是佛香阁,哪个是排云殿?
生描述
师:顺序说得很好。
师:把“廊、阁、殿”三个生字写在田字格里。
(学生写生字)
师:我喜欢你这个……
师:让我们想着意思,想着样子再来读。
(生读: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堤岸 画舫 十七孔桥)
师:究竟给人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读正确,读流利。
(生齐读)
师:能自己读吗?
(生自由读)
师:勾画、露出笑容……
师:怎样的印象?
生:美好。
师:那作者的印象呢?
生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可以拿起笔来,把它勾下来。
师:除了这一句还有吗?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师:这是——
生:第一自然段
师:可以勾下来
师:开头结尾都在夸颐和园
生:这是“总分总”的结构。
师:这样一读书啊,长长的一篇课文就怎么样了?
生:短了。
师:这就是文章的骨架,只有骨架行吗?
生:还有皮。
生:还有点缀。
师:就是文章的描写。
师:跟着课文玩赏一番。为什么叫长廊呢?有什么特点?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词语画下来。
(生划)
师:长廊有什么特点?
生:很长,有七百多米长。
师:很会读书,一下子就发现了句子中的数字。这么长的长廊一眼望过去,怎么样?这么长的长廊应该怎么读呢?
(生读)
师:长廊除了长还有什么特点?
生:有图画。
师: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长的话,那这里呢?
(生读)
生:感受到这里的画有很多种。
生:五彩的画,这里很漂亮。
师:“五彩”这个词跳出来了。
生:几千幅和两幅,我感受到这里的画很多。
师:(板书),感受到多
生: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你们有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应该怎么读呢?
(生读)
师:想不想去看看长廊里的话呢?
出示图片
师:因为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放不完,走进这样的长廊像——
生:走进画廊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能够把它记住吗?
(生试着记)
师:还有哪些美?
生:一种还没有谢,另一种又开了。
生:神清气爽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看来孩子们都被自然美景喜引住了。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园林艺术啊。整体看——
出示句子:
整体看——
看廊内——
看廊外——
生回答。
师: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作者就是用这样的顺序写长廊,运用列数字等方法来写的。
师: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一座宝塔形的建筑……
师:有感觉了,还要表达。
生:在很高的地方。
师:仅仅是高吗?
生:有八个角,还有三层。
生:琉璃瓦闪闪发光
师:你想说哪个词?
师:为什么叫排云殿,出自古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先看佛香阁,再看排云殿,联句成段了。还有哪里?
出示课件。
生:
师:最想去哪里游赏呢?那就找到相关的语句,好好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从孩子的脸上看到了会心的笑容。谁想带我们去游赏呢?
师:这不又在做比较吗?
师:我知道好多同学都想去昆明湖,那昆明湖有什么特点吗?
生:绿得像一块碧玉,静得像一面镜子
师:哪个词语还说明像镜子呢?
生:滑
师:这时昆明湖还是水吗?
生回答。
师:你还想带我们去哪里?
生描述。
(下课铃响)
师:很多句子还没有欣赏,我们还要思考,作者是怎么把它们联句成段的呢?
除了颐和园还有哪些?
下课。
课堂实录
上课。
师:俗话说,不预习不上课。
生……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
师:是什么意思呢?平时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样?
生……
师:出示词语的解释。
生……
师:谁想在这里颐养天年呢?
生:慈禧太后。
师:想怎样呢?能不能把“颐和”二字的意思联合起来说说呢?知道意思该怎样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这样一个寄托愿望的皇家园林里,有什么呢?
生:长廊,万寿山
师:注意大屏幕。
(出示词语)
生:读。
师:第一个站起来读词的同学,把掌声送给她。
师:为什么要读“佛香阁”?
生:里面有佛像,
师:他联系意思来说,不仅有佛像,佛像高五米,全身镀金。怎么读?
(生读)
师:南昌有滕王阁,都是传统建筑,在今天的大城市已经不多见了,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出示图片)
生:省材料。
生:看到外面的风景。
(出示图片)
师:能够认出哪里是佛香阁,哪个是排云殿?
生描述
师:顺序说得很好。
师:把“廊、阁、殿”三个生字写在田字格里。
(学生写生字)
师:我喜欢你这个……
师:让我们想着意思,想着样子再来读。
(生读: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堤岸 画舫 十七孔桥)
师:究竟给人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读正确,读流利。
(生齐读)
师:能自己读吗?
(生自由读)
师:勾画、露出笑容……
师:怎样的印象?
生:美好。
师:那作者的印象呢?
生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可以拿起笔来,把它勾下来。
师:除了这一句还有吗?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师:这是——
生:第一自然段
师:可以勾下来
师:开头结尾都在夸颐和园
生:这是“总分总”的结构。
师:这样一读书啊,长长的一篇课文就怎么样了?
生:短了。
师:这就是文章的骨架,只有骨架行吗?
生:还有皮。
生:还有点缀。
师:就是文章的描写。
师:跟着课文玩赏一番。为什么叫长廊呢?有什么特点?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词语画下来。
(生划)
师:长廊有什么特点?
生:很长,有七百多米长。
师:很会读书,一下子就发现了句子中的数字。这么长的长廊一眼望过去,怎么样?这么长的长廊应该怎么读呢?
(生读)
师:长廊除了长还有什么特点?
生:有图画。
师: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长的话,那这里呢?
(生读)
生:感受到这里的画有很多种。
生:五彩的画,这里很漂亮。
师:“五彩”这个词跳出来了。
生:几千幅和两幅,我感受到这里的画很多。
师:(板书),感受到多
生: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你们有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应该怎么读呢?
(生读)
师:想不想去看看长廊里的话呢?
出示图片
师:因为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放不完,走进这样的长廊像——
生:走进画廊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能够把它记住吗?
(生试着记)
师:还有哪些美?
生:一种还没有谢,另一种又开了。
生:神清气爽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看来孩子们都被自然美景喜引住了。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园林艺术啊。整体看——
出示句子:
整体看——
看廊内——
看廊外——
生回答。
师: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作者就是用这样的顺序写长廊,运用列数字等方法来写的。
师: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一座宝塔形的建筑……
师:有感觉了,还要表达。
生:在很高的地方。
师:仅仅是高吗?
生:有八个角,还有三层。
生:琉璃瓦闪闪发光
师:你想说哪个词?
师:为什么叫排云殿,出自古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先看佛香阁,再看排云殿,联句成段了。还有哪里?
出示课件。
生:
师:最想去哪里游赏呢?那就找到相关的语句,好好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从孩子的脸上看到了会心的笑容。谁想带我们去游赏呢?
师:这不又在做比较吗?
师:我知道好多同学都想去昆明湖,那昆明湖有什么特点吗?
生:绿得像一块碧玉,静得像一面镜子
师:哪个词语还说明像镜子呢?
生:滑
师:这时昆明湖还是水吗?
生回答。
师:你还想带我们去哪里?
生描述。
(下课铃响)
师:很多句子还没有欣赏,我们还要思考,作者是怎么把它们联句成段的呢?
除了颐和园还有哪些?
下课。
【小编寄语】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用身边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课堂实录,希望能给教师朋友们在实际教学运用中带来些许帮助!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
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老师:对阿,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阿,(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
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1)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老师: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我猜到了”“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老师: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最有名,/最多间/最多画的廊/廊两边开满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师:你们猜到了这么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我从“几千幅画……:”体会到……
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读
老师:你又什么建议?
学生:他应该读完整。
老师:能读完整吗?
学生:读
老师:有没有很美的感觉吗?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读慢一点,指导读“多少幅画?几千幅,读出来。强调几千幅。还有没有同学想读这句话,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全班再来读一下。再次指导:还不够多,多少幅?几千幅,
学生:读
老师:还从哪里猜出来的?
学生:读长廊的部分。
老师:指导读,还有谁猜的不一样。
学生:我想提个意见如果把长廊的数字读出来,就更长了,
老师:介绍700多米长273间。还有谁想说
学生:长廊是世界上最长,分成间数最多的廊。
老师:有没有猜不同的,
学生:长廊两边都栽满花木,一种花没谢哪一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师:你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指导朗读
老师:读到老师都闻到花香了。
学生:齐读。
(2)老师: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
学生:想
老师:出示课件:数字之最,还有长廊的美景。
学生:看课件
老师:美吗?咱们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遍,我读没画红线的地方,你们读画红线的句子
(3)老师:还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长廊,就来到了
学生:佛香阁和排云殿
老师:自己朗读这两自然段
学生:朗读
老师: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学生:读“抬头一看……”
老师:读的真美啊,哪些词写出了佛香阁的美啊?
学生:闪闪发光/耸立/八角宝塔形
老师:谁愿意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句子
老师:想把美读出来,老师指导朗读(抬头一看稍快一点……)
学生:再读
老师:进步了没有?
学生:进步了
老师:谁还想读?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吧,你想说什么?
学生:刚才年有一个字读错了“八角的角读成四声了。”
老师:谢谢你给老师提意见,老师刚才可能没有留意。
学生:指导齐读
(4)老师:指名读排云殿的句子,山上有什么风景呢?从山下登上万寿山,作者写佛香阁也很精彩,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想想那美丽的画面。
学生:读
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大脑中用照相机拍下来。(佛香阁那段)
师:出示画面,仔细看看,那张像你刚才拍下来的呢?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说照片,要想说的好还得要读课文,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课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读读课文,读一读,说一说。
交流:
学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个照片,我从这幅照片可以体会到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划过。
老师:你是用课文上的词语说的,谁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下。
学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绿的象一块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师:还有谁想说?很多人都想说,这样吧,同桌之间互相说,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说的真好,感谢作者写的这么好,看,这儿还有一学习伙伴吹来的小泡泡(没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写得好,写得美的词,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课堂实录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课前预备:
我说头,你就说头的动作,比如摇摇头等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老师:对阿,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阿,(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1)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老师: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我猜到了”“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老师: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最有名,/最多间/最多画的廊/廊两边开满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师:你们猜到了这么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我从“几千幅画……:”体会到……
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读
老师:你又什么建议?
学生:他应该读完整。
老师:能读完整吗?
学生:读
老师:有没有很美的感觉吗?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读慢一点,指导读“多少幅画?几千幅,读出来。强调几千幅。还有没有同学想读这句话,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全班再来读一下。再次指导:还不够多,多少幅?几千幅,
学生:读
老师:还从哪里猜出来的?
学生:读长廊的部分。
老师:指导读,还有谁猜的不一样。
学生:我想提个意见如果把长廊的数字读出来,就更长了,
老师:介绍700多米长273间。还有谁想说
学生:长廊是世界上最长,分成间数最多的廊。
老师:有没有猜不同的,
学生:长廊两边都栽满花木,一种花没谢哪一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师:你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指导朗读
老师:读到老师都闻到花香了。
学生:齐读。
(2)老师: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
学生:想
老师:出示课件:数字之最,还有长廊的美景。
学生:看课件
老师:美吗?咱们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遍,我读没画红线的地方,你们读画红线的句子
(3)老师:还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长廊,就来到了
学生:佛香阁和排云殿
老师:自己朗读这两自然段
学生:朗读
老师: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学生:读“抬头一看……”
老师:读的真美啊,哪些词写出了佛香阁的美啊?
学生:闪闪发光/耸立/八角宝塔形
老师:谁愿意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句子
老师:想把美读出来,老师指导朗读(抬头一看稍快一点……)
学生:再读
老师:进步了没有?
学生:进步了
老师:谁还想读?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吧,你想说什么?
学生:刚才年有一个字读错了“八角的角读成四声了。”
老师:谢谢你给老师提意见,老师刚才可能没有留意。
学生:指导齐读
(4)老师:指名读排云殿的句子,山上有什么风景呢?从山下登上万寿山,作者写佛香阁也很精彩,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想想那美丽的画面。
学生:读
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大脑中用照相机拍下来。(佛香阁那段)
师:出示画面,仔细看看,那张像你刚才拍下来的呢?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说照片,要想说的好还得要读课文,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课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读读课文,读一读,说一说。
交流:
学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个照片,我从这幅照片可以体会到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划过。
老师:你是用课文上的词语说的,谁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下。
学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绿的象一块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师:还有谁想说?很多人都想说,这样吧,同桌之间互相说,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ig说的真好,感谢作者写的这么好,看,这儿还有一学习伙伴吹来的小泡泡(没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写得好,写得美的词,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示标:
1、了解《诗经》
2、赏析《氓》
一、导入: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
“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
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
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秦风·无衣
示标:1、思想感情
2、重章叠句
一、导入:欣赏《志愿军军队》
雄纠纠,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祖国,为和平,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
奋勇向前进,
打倒美国帝国主义狗强盗!
思考:战歌的特点?
短小精悍,鼓舞斗志
如此义勇军进行曲
今天欣赏2500年前的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词句答疑
二、欣赏内容
1、齐背秦风·天衣:概括该词的思想内容。
明确: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概括出一章内容也便概括出全词内容。前两句:同甘共苦;后两句:同仇敌忾。(不畏艰苦,厉兵徕马)
2、“凯曰天衣”是反问对方提出问题,还是泛泛反问,提出生活艰苦?
3、诗歌语意是并列的,还是层层深入的?
同仇——偕作——偕行
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慷慨雄壮
4、用什么语调表达思想感情?
5、背诵体会
三、抒情特点:
重章叠句,又叫五章复唱,“赋”的手法,铺陈
抒情
板书:
秦风·无衣
团结互助
同仇敌忾
慷慨雄壮
赋(铺陈)
北风·静女
示标:1、思想感情
2、描写
一、背诵该诗,字词释疑
二、内容上看什么诗,第几人称?
三、1、整首诗反映出什么内容?
热恋,美好的爱情和恋爱中“我”的甜蜜
2、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一会:一次约会不见
两馈赠:两次赠我信物
3、一次约会,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答案不是唯一的,“谈”我“我”的举动怎样?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搔首踟蹰”,焦急;钟情是一种忧愁,是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4、到底“见”没“见”,诗歌没说,…
5、没有写静女的语言,为什么单一甜蜜,沉醉
6、静女的形象
7、与“氓”两位恋人作比较
四、如何表达
多种描写,几个细节
音乐美,细徽曲折的思想
“赋”
“氓”一言蔽之,哀怨
天衣:振奋
静女:甜蜜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给小组的人说说你都去哪旅游过?
小组同学互说。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北京的颐和园玩一玩。
师板书课题 播放颐和园全景视频
师: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
生:颐和园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太美丽了。
师: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受。哪里告诉我们了?找找看。
生1: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了,我给大家读一读: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生2: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了,我也给大家读一读: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有机会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找的真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告诉我们颐和园很美丽。这种写法我们叫做首尾照应法。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小组拿出设计好的游览路线。
师:(一起说)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
示长廊图片及第二自然段文字。
师:请同学们边读文字边想,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1:长廊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长。我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些句子体会到的,特别是“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这几个词语更让我体会到长廊很长。
师:说得多好!你能把这种感受给大家读出来吗?
生1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生1不仅说得好,熟读的更好,我们向他表示祝贺。
生2:长廊还给我留下了美丽的印象,我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体会到的。这些画五彩缤纷,非常美丽。
生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话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这鞋花木把长廊打扮的更美丽了。
师:你们配合的真好。你们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2生3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小结:描写长廊时作者抓住两个特点来写:一个是“长”,一个是“美”。让我们带着这两种感受再游一遍长廊吧。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播放长廊上的画视频。
师: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师:(一起说)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同桌齐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们看见“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还看见“下面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师:抬头一看,我们看见了——
示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图片。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真是宏伟、壮观呀。
师:谁愿意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齐读。
师:第2自然段把来到万寿山下抬头看到的景色给我们描写下来了。
师: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了什么景色呢?小组齐读第4自然段后互相说说。
师生合作说。
师:向下望——
生: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师:正前面——
生:昆明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静静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师:向东远眺——
生: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示昆明湖图片。
师:你看昆明湖的水——
生:很静、很绿。作者说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作者向我们描写了他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的美丽景色。看到昆明湖的时候抓住昆明湖水的两个特点来写,一个是静,一个是绿。
小组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师:(一起说)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昆明湖的呢?
示5段第二句第三句。
男生齐读。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生合作说。
师:昆明湖围着——
生:长长的堤岸。
师:堤上——
生:有两座式样不同的石桥。
师:两岸——
生: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师:湖中心——
生: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师:作者由外向里描绘了自己所看见的美丽景色。
师:(一起说)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叫——十七孔桥。
示十七孔桥图片、文字。
女生齐读。
师:说说十七孔桥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桥洞多,我从“十七个桥洞”体会到的;柱子多,我从“上百根石柱”体会到的;狮子姿态多,我从“这么多的狮子,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体会到的。
师:理解的多准确呀。作者抓住十七孔桥的三个特点来向我们描述,分别是, 桥洞多、柱子多、狮子姿态多。
欣赏狮子图片,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师:跟着作者细细游览了一番,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生可以说自己想去颐和园游览,也可以说赞美、感谢古代劳动人民,也可以说自豪话语等等。
师:我们喜欢旅游,也去游览过,我们能不能仿照《颐和园》的写法写一写呢?
小组讨论写法。选代表发言。
示游览活动的写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师:让我们仿照《颐和园》的写法写一篇游览活动吧。
一、引言板书
师:欢迎同学们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八课《颐和园》。谁愿意帮助老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写得真不错)
师: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和课后查找资料,说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呢?
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呀,下面我们来看课题。在写颐和园的“颐”字时,左旁不要写成大臣的臣字,读音是 yí 而不是 yì,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
师:说起颐和园它曾经历尽沧桑。1860年时,被英法联军焚毁重修后,与1900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的野蛮地抢掠和破坏,经过百年修复,如今的颐和园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CAI课件图片)
师:现在同学们打开书老师想请几名同学分自然段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颐和园给你留下总的印象是什么?
师:请你来读一、二段,请你来读三自然段。老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生:金鹏。
师:说说你为什么要推荐他来读?
生:他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师:看来你懂得去欣赏别人。那么就请你再推荐一名同学来读五、六自然段。老师有个建议,平时由于性格等原因,不爱发言的同学,能不能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
生发言。
师:几位同学读的都很好,基本上做到了正确流利,相信在深入学习之后,会读得更好。谁能回答刚才老师提的问题?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
生:颐和园给我留下了大、美的印象。
师:正象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概括的那样,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发言。
三、理清线路
师:下面我们来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按游览顺序重点写了哪几个景点?用横线标出来。
生发言。
师板书:
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作者按游览路线重点写了以下几个景点。
(播放CAI课件)
师:现在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长廊吧!
(播放长廊CAI课件)
师:配音,长廊蜿蜒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的北岸,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之一。1990年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为什么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原句读给大家听听。
师:通过看图和他的介绍长廊给你留下的最后的印象是什么?
师: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一眼望不到头,到底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来看这个句子,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廊很长的?作者由两组数字具体的说明,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它一定很大很美。
师:谁能把这种长的感觉说出来?谁愿意再试试?
师:你读的真好,那么,长廊的美你又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呢?谁来试着读一读,要读出美的感觉。
生读。
师:老师感觉你读的还不够美,谁还能读的更美一些,让人一听就神清气爽。
(指生读)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在长廊之中,微风人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我仿佛到了神秘世界。
生:那好像是个人间天堂。似乎把我带到了神秘世界、童话世界。我好像来到了世界名画的圣地。
师: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师:小节,长廊真美呀,1990年它正与其建筑形式的独特,绘画的丰富多彩,才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师:走完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抬头一看,就看到了什么?
生发言。
师: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是统领全园的中心性建筑。说起佛香阁这里还有一段经历呢,早在乾龙时期是准备建九层延塔,可是在建到第八层时被下令停修了,要改建佛香阁。后来被英法联军烧毁了,光绪时,又在原址上重建,就建成现在的八面三层。
师:作者正是根据这些词句的描写,使我们感到佛香阁的巍峨雄伟.气势恢洪的物点。
师:万寿山这么美赶紧让我们去看看吧!那么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然后再把你喜欢的景物读给不组成员听听。
师:谁来把人喜欢的景物读给大家听?
生发言。
师:还有吗?
师:老师来读这句话,同学们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画面。
师: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边读边想象一下画面的办法,轻声练一练。
师: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答,师板书:
静、美
师:你感觉到这么静这么美,作者是用的什么方法来描写的呢?
生发言。
师:那你们喜欢把这个句子积累下来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遍。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注意“颐”字左边的笔顺、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读)
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彩色笔)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2。
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师: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廊的特点?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生1:我从“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看出长廊很长。
生2:我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些数字看出长廊长。
师:700多米长有多少呢?举个例子:我们学校的操场大不大?
生:大。
师:升旗时能容得下20多个班级,课间操时10个班能同时做操,可它从东到西也不过30米长,长廊有700多米长,是我们学校操场长度的 20几倍,你们说长廊长不长?
生:长。
师板书:
长
师:长廊仅仅是长的特点吗?它还有吸引你的地方吗?
生:我从“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写出长廊的画很美。
生2:我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句话看出颐和园长廊柱子美。
生3:我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话看出长廊周围的环境忧雅,以此衬托出长廊的美 。
师板书:
美
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画很精美,又没有相同的,说明作画的人水平高。
师:作画的人是谁?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
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这段呢?
生: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现都十分积极。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出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读感悟,导游讲解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第一种方法学习了“佛香阁”这部分。我从“黄色的玻璃瓦闪闪发光”这句话感觉到佛香阁颜色很漂亮,很美。
师板书:
色彩美
生:我从“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会出佛香阁的形状很美。
师板书:
形状美
生:我从“建在半山腰上”体会出它建得高的特点。
师板书:
建得高
师:这么巍峨的建筑又是谁建造的?
生: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请学习这一部分的小组同学站起来,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这部分。
师:还有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昆明湖”这部分,因为很美,所以我们是采用朗读感悟的方式学习的。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采用朗读的方式?好,请每组推选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和其它小组的代表赛读。
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生:这段话中的“静、绿”是描昆明湖的两大特点,应该重读
生2:“镜子、碧玉”是作者用来比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应该重读
生3:慢慢地划过、几乎这两个词用夸张的方法进一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应重读。
师:大家体会得十分准确,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放录相)。
师板书:
静、绿
师:其它小组还有没有别的学习方法?
生:我们查阅一些课外资料,用导游讲解的方式学习的。
师:你们学的是哪部分?
生:长廊、佛香阁、昆明湖或十七孔桥。
师: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咱们只能让学习“十七孔桥”这部分的小组展示,请你们选出代表作导游,其他同学做游客好不好?
(小组代表上台)
师:作为一名导游,应该具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呢?
生:态度温和、亲切、声音洪亮、语音优美。
师:这名导游是否称职,大家仔细听他的讲解。
(放“十七孔桥”录相,小组代表讲解。)
师:大家评议:他是称职的小导游吗?
(生评议)
师:从他的介绍中以及录相的画面中,你觉得十七孔桥特点是什么?
生: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教师板书:
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生读)
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
师:好,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注意“颐”字左边的笔顺、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读)
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彩色笔)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2。
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师: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廊的特点?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生1:我从“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看出长廊很长。
生2:我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些数字看出长廊长。
师:700多米长有多少呢?举个例子:我们学校的操场大不大?
生:大。
师:升旗时能容得下20多个班级,课间操时10个班能同时做操,可它从东到西也不过30米长,长廊有700多米长,是我们学校操场长度的 20几倍,你们说长廊长不长?
生:长。
师板书:
长
师:长廊仅仅是长的特点吗?它还有吸引你的地方吗?
生:我从“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写出长廊的画很美。
生2:我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句话看出颐和园长廊柱子美。
生3:我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话看出长廊周围的环境忧雅,以此衬托出长廊的美 。
师板书:
美
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画很精美,又没有相同的,说明作画的人水平高。
师:作画的人是谁?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
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这段呢?
生: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现都十分积极。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出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读感悟,导游讲解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第一种方法学习了“佛香阁”这部分。我从“黄色的玻璃瓦闪闪发光”这句话感觉到佛香阁颜色很漂亮,很美。
师板书:
色彩美
生:我从“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会出佛香阁的形状很美。
师板书:
形状美
生:我从“建在半山腰上”体会出它建得高的特点。
师板书:
建得高
师:这么巍峨的建筑又是谁建造的?
生: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请学习这一部分的小组同学站起来,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这部分。
师:还有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昆明湖”这部分,因为很美,所以我们是采用朗读感悟的方式学习的。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采用朗读的方式?好,请每组推选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和其它小组的代表赛读。
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生:这段话中的“静、绿”是描昆明湖的两大特点,应该重读
生2:“镜子、碧玉”是作者用来比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应该重读
生3:慢慢地划过、几乎这两个词用夸张的方法进一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应重读。
师:大家体会得十分准确,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放录相)。
师板书:
静、绿
师:其它小组还有没有别的学习方法?
生:我们查阅一些课外资料,用导游讲解的方式学习的。
师:你们学的是哪部分?
生:长廊、佛香阁、昆明湖或十七孔桥。
师: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咱们只能让学习“十七孔桥”这部分的小组展示,请你们选出代表作导游,其他同学做游客好不好?
(小组代表上台)
师:作为一名导游,应该具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呢?
生:态度温和、亲切、声音洪亮、语音优美。
师:这名导游是否称职,大家仔细听他的讲解。
(放“十七孔桥”录相,小组代表讲解。)
师:大家评议:他是称职的小导游吗?
(生评议)
师:从他的介绍中以及录相的画面中,你觉得十七孔桥特点是什么?
生: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教师板书:
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生读)
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
师:好,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课前预备】
我说头,你就说头的动作,比如摇摇头等。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美、大
老师:对阿。
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
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啊(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
排云殿
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精读课文
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⑴ 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老师: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我猜到了”“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老师: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最有名,最多间/最多画的廊/廊两边开满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师:你们猜到了这么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我从“几千幅画……”体会到……
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读。
老师:你又什么建议?
学生:他应该读完整。
老师:能读完整吗?
学生:读。
老师:有没有很美的感觉吗?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读慢一点,指导读“多少幅画?几千幅,读出来。强调几千幅。还有没有同学想读这句话,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全班再来读一下。再次指导:还不够多,多少幅?几千幅。
学生:读。
老师:还从哪里猜出来的?
学生:读长廊的部分。
老师:指导读,还有谁猜的不一样。
学生:我想提个意见如果把长廊的数字读出来,就更长了。
老师:介绍700多米长273间。还有谁想说。
学生:长廊是世界上最长,分成间数最多的廊。
老师:有没有猜不同的。
学生:长廊两边都栽满花木,一种花没谢哪一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师:你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指导朗读。
老师:读到老师都闻到花香了。
学生:齐读。
⑵ 老师: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
学生:想。
老师出示课件:
数字之最,还有长廊的美景。
学生:看课件。
老师:美吗?咱们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遍,我读没画红线的地方,你们读画红线的句子。
⑶ 老师:还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长廊,就来到了。
学生:佛香阁和排云殿。
老师:自己朗读这两自然段。
学生:朗读。
老师: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学生:读“抬头一看……”
老师:读的真美啊,哪些词写出了佛香阁的美啊?
学生:闪闪发光/耸立/八角宝塔形。
老师:谁愿意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句子。
老师:想把美读出来,老师指导朗读(抬头一看稍快一点……)。
学生:再读。
老师:进步了没有?
学生:进步了。
老师:谁还想读?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吧,你想说什么?
学生:刚才年有一个字读错了“八角”的角读成四声了。
老师:谢谢你给老师提意见,老师刚才可能没有留意。
学生:指导齐读。
⑷ 老师:指名读排云殿的句子,山上有什么风景呢?从山下登上万寿山,作者写佛香阁也很精彩,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想想那美丽的画面。
学生:读。
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大脑中用照相机拍下来(佛香阁那段)。
师:出示画面,仔细看看,那张像你刚才拍下来的呢?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说照片,要想说的好还得要读课文,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课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读读课文,读一读,说一说。
学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个照片,我从这幅照片可以体会到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划过。
老师:你是用课文上的词语说的,谁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下。
学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绿的象一块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师:还有谁想说?很多人都想说,这样吧,同桌之间互相说,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说的真好,感谢作者写的这么好,看,这儿还有一学习伙伴吹来的小泡泡(没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写得好,写得美的词,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注意“颐”字左边的笔顺、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读)
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彩色笔)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2。
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师: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廊的特点?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生1:我从“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看出长廊很长。
生2:我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些数字看出长廊长。
师:700多米长有多少呢?举个例子:我们学校的操场大不大?
生:大。
师:升旗时能容得下20多个班级,课间操时10个班能同时做操,可它从东到西也不过30米长,长廊有700多米长,是我们学校操场长度的 20几倍,你们说长廊长不长?
生:长。
师板书:
长
师:长廊仅仅是长的特点吗?它还有吸引你的地方吗?
生:我从“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写出长廊的画很美。
生2:我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句话看出颐和园长廊柱子美。
生3:我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话看出长廊周围的环境忧雅,以此衬托出长廊的美 。
师板书:
美
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画很精美,又没有相同的,说明作画的人水平高。
师:作画的人是谁?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
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这段呢?
生: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现都十分积极。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出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读感悟,导游讲解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第一种方法学习了“佛香阁”这部分。我从“黄色的玻璃瓦闪闪发光”这句话感觉到佛香阁颜色很漂亮,很美。
师板书:
色彩美
生:我从“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会出佛香阁的形状很美。
师板书:
形状美
生:我从“建在半山腰上”体会出它建得高的特点。
师板书:
建得高
师:这么巍峨的建筑又是谁建造的?
生: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请学习这一部分的小组同学站起来,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这部分。
师:还有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昆明湖”这部分,因为很美,所以我们是采用朗读感悟的方式学习的。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采用朗读的方式?好,请每组推选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和其它小组的代表赛读。
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生:这段话中的“静、绿”是描昆明湖的两大特点,应该重读
生2:“镜子、碧玉”是作者用来比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应该重读
生3:慢慢地划过、几乎这两个词用夸张的方法进一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应重读。
师:大家体会得十分准确,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放录相)。
师板书:
静、绿
师:其它小组还有没有别的学习方法?
生:我们查阅一些课外资料,用导游讲解的方式学习的。
师:你们学的是哪部分?
生:长廊、佛香阁、昆明湖或十七孔桥。
师: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咱们只能让学习“十七孔桥”这部分的小组展示,请你们选出代表作导游,其他同学做游客好不好?
(小组代表上台)
师:作为一名导游,应该具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呢?
生:态度温和、亲切、声音洪亮、语音优美。
师:这名导游是否称职,大家仔细听他的讲解。
(放“十七孔桥”录相,小组代表讲解。)
师:大家评议:他是称职的小导游吗?
(生评议)
师:从他的介绍中以及录相的画面中,你觉得十七孔桥特点是什么?
生: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教师板书:
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生读)
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
师:好,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