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8:44:03
类别:教学设计
《森林旅馆》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务、类、宾、忙、表、无、喜”7个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并懂得考虑事情要周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并懂得考虑事情要周全。教具准备: 自制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务、类、宾、忙、表、无、喜”7个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教具准备: 自制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CAI出示各种动物图片) 你认识它们吗?他们今天要到森林中新开的旅馆去住上一晚。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看到课题,你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森林旅馆是谁开的?是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寻答案。二、识记生字 1、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森林旅馆什么样子? 2、再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它。 3、师出示特制的PowerPoint动物生字图。 师:和小伙伴说说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4、开火车读生字,师正音。 重点指导:“忙”字是后鼻音;“宾”是前鼻音;“类”的声母是边音“l”。 5、齐读。 6、能不能把你记字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7、你有什么办法能将这些字在田字格里写好吗? 重点指导这些生字的间架结构:“忙”应写得左窄右宽,“务”字的折文儿要写得宽大,要盖住下面的“力”字。“喜”字的上方是“士”不是“土”。 8、生描红,练写,师巡视指导。三、再读课文小动物们还真着急,刚刚还和我们在一起,一下子就住进了森林旅馆里,你能肯定能从那找到它们。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比赛读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并懂得考虑事情要周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 难点:懂得考虑事情要周全。教具准备: 自制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悟森林旅馆是怎么开起来的呢? 1、(电子灯片出示第一、二段)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第一、二段。 2、指名读、齐读。 3、小白兔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开了一家森林旅店。你觉得这个旅馆怎么样?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放着床,摆着白被子、花枕头”体会小白兔开的旅馆漂亮极了。 4、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来住宿的旅客满意吗?二、小白兔为大家做了一件大好事,许多动物在开业的那天就来住宿了,小白兔忙得团团转。意见簿都是夸小白兔的话吧? 1、读读后面的课文,找到那本有些奇怪的意见簿。
2、学生自由读文。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出示小动物意见的电子灯片)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A、师:长颈鹿,有森林旅馆了,你应该住得很开心吧?生入境朗读长颈鹿的意见,引导学生通过“连脖子也无法伸直。”体会长颈鹿的脖子很长以及住得很不满意。B、狒狒,你的脖子不长,应该睡得很好吧?生入境朗读狒狒的意见,引导学生通过“不需要床,也不要被子。”体会狒狒睡觉的特殊习惯。C、蝙蝠个子小小的,应该没感到什么不舒服吧?生入境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在房间的天花板上,找不到地方倒挂,弄得我无法睡觉”体会蝙蝠有倒挂睡觉的习惯。D、大象,你总不要倒挂着睡觉吧?生入境朗读,引导他们通过“拖鞋太小,连我的一个脚趾都放不进去。”体会大象的腿很粗,脚很大。 5、你是哪种动物,你对小白兔的森林旅馆有什么让你不满意的地方,赶快告诉他吧。 分角色朗读,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并感悟动物们的不满。 6、指名分角色朗读。三、小白兔的疑惑 1、小白兔想为大家提供方便,办了个森林旅馆,原以为大家会夸奖它,没想到大家有这么多意见。这真是出乎意料。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小白兔咋样了。 2、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 3、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小白兔说些什么呢?(指名说)四、角色表演读 1、你觉得哪种动物的特点最有意思,就读哪种动物的一件的意见。 2、生自由选读。 3、指名分角色表演读。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并懂得考虑事情要周全。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二、我会说 1、动物们对小白兔开的旅馆有什么意见,你能说一说吗? 2、小白兔怎样做才能让朋友们满意呢?三、我会读学习小组分角色课文,互相评议。四、我很棒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板书: 森林旅馆 想提供方便旅客不满意 出乎意料
反思:学生特别喜欢这种类似于童话的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对孩子们来讲基本上没有什么难度。学生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长颈鹿、狒狒、蝙蝠、大象很中肯地向小兔提出了意见,并加上自己的改进方案。下了课以后,还有一些孩子挤在一团饶有兴趣地制定一个森林旅馆改进计划,看得出孩子们是用心在体会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务、类、宾、忙、表、无、喜”7个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并懂得考虑事情要周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并懂得考虑事情要周全。教具准备: 自制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会写“务、类、宾、忙、表、无、喜”7个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教具准备: 自制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CAI出示各种动物图片) 你认识它们吗?他们今天要到森林中新开的旅馆去住上一晚。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看到课题,你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森林旅馆是谁开的?是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寻答案。二、识记生字 1、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森林旅馆什么样子? 2、再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它。 3、师出示特制的PowerPoint动物生字图。 师:和小伙伴说说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4、开火车读生字,师正音。 重点指导:“忙”字是后鼻音;“宾”是前鼻音;“类”的声母是边音“l”。 5、齐读。 6、能不能把你记字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7、你有什么办法能将这些字在田字格里写好吗? 重点指导这些生字的间架结构:“忙”应写得左窄右宽,“务”字的折文儿要写得宽大,要盖住下面的“力”字。“喜”字的上方是“士”不是“土”。 8、生描红,练写,师巡视指导。三、再读课文小动物们还真着急,刚刚还和我们在一起,一下子就住进了森林旅馆里,你能肯定能从那找到它们。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比赛读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并懂得考虑事情要周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 难点:懂得考虑事情要周全。教具准备: 自制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悟森林旅馆是怎么开起来的呢? 1、(电子灯片出示第一、二段)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第一、二段。 2、指名读、齐读。 3、小白兔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开了一家森林旅店。你觉得这个旅馆怎么样?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放着床,摆着白被子、花枕头”体会小白兔开的旅馆漂亮极了。 4、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来住宿的旅客满意吗?二、小白兔为大家做了一件大好事,许多动物在开业的那天就来住宿了,小白兔忙得团团转。意见簿都是夸小白兔的话吧? 1、读读后面的课文,找到那本有些奇怪的意见簿。
2、学生自由读文。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出示小动物意见的电子灯片)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A、师:长颈鹿,有森林旅馆了,你应该住得很开心吧?生入境朗读长颈鹿的意见,引导学生通过“连脖子也无法伸直。”体会长颈鹿的脖子很长以及住得很不满意。B、狒狒,你的脖子不长,应该睡得很好吧?生入境朗读狒狒的意见,引导学生通过“不需要床,也不要被子。”体会狒狒睡觉的特殊习惯。C、蝙蝠个子小小的,应该没感到什么不舒服吧?生入境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在房间的天花板上,找不到地方倒挂,弄得我无法睡觉”体会蝙蝠有倒挂睡觉的习惯。D、大象,你总不要倒挂着睡觉吧?生入境朗读,引导他们通过“拖鞋太小,连我的一个脚趾都放不进去。”体会大象的腿很粗,脚很大。 5、你是哪种动物,你对小白兔的森林旅馆有什么让你不满意的地方,赶快告诉他吧。 分角色朗读,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并感悟动物们的不满。 6、指名分角色朗读。三、小白兔的疑惑 1、小白兔想为大家提供方便,办了个森林旅馆,原以为大家会夸奖它,没想到大家有这么多意见。这真是出乎意料。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小白兔咋样了。 2、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 3、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小白兔说些什么呢?(指名说)四、角色表演读 1、你觉得哪种动物的特点最有意思,就读哪种动物的一件的意见。 2、生自由选读。 3、指名分角色表演读。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并懂得考虑事情要周全。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统计全对的同学,再根据学生生字掌握情况确定是否需补救教学。二、我会说 1、动物们对小白兔开的旅馆有什么意见,你能说一说吗? 2、小白兔怎样做才能让朋友们满意呢?三、我会读学习小组分角色课文,互相评议。四、我很棒自己评一评,能得多少,就画多少,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板书: 森林旅馆 想提供方便旅客不满意 出乎意料
反思:学生特别喜欢这种类似于童话的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对孩子们来讲基本上没有什么难度。学生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长颈鹿、狒狒、蝙蝠、大象很中肯地向小兔提出了意见,并加上自己的改进方案。下了课以后,还有一些孩子挤在一团饶有兴趣地制定一个森林旅馆改进计划,看得出孩子们是用心在体会这篇课文。
一、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朗读,感受樟树的勃勃生机,并积累描写树木的词句。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樱樱如何照顾樟树,享受她的森林,感受樱樱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樱樱“森林”的特点,并熟读有关句子,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板书:森林
读词。(注意:“森”读平舌音、前鼻音)
2、说话训练:
你们去过森林吗?你们看到过森林吗?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当你们来到森林中,你会感受到什么呢?请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说看。
3、的确,森林正如我们大家所描述的那样,给我们带来种种享受,所以人们要去享受森林。
(补齐课题)读题
说明:
在教学的第一板块,我通过恬静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形象的语言创设情境,再现了美丽、茂密的森林,到处是鸟语花香,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学生们通过看、想、说,先享受了森林。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森林的美好,这也为以后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樱樱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作了必要的铺垫,是本文情意目标浅层次的渗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有个叫樱樱的小朋友,她很想到森林去玩耍,去享受。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得不顺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小组学习流程:小组交流学习生字)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课文中的小主人樱樱享受的森林,究竟是指什么?
交流
出示句子:看,樟树茂盛、繁密的枝丫,朝气蓬勃地朝四面八方伸展,编织出一大片嫩绿色的阴凉。
(1) 自己练习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补充了解樟树。
(3) 理解积累词语:
给“茂盛、繁密”找找近义词。(积累词语:枝繁叶茂、枝叶繁茂)
借助媒体,理解“朝气蓬勃”。
(4) 指导读句。
你读懂了什么?
3、是呀,樱樱的樟树林长得真好,这样的森林,应该享受一下。
出示:樱樱笑嘻嘻地说:“这是我的森林。我在享受我的森林呢……”
樱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请你读好句子。
4、质疑
读了以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交流:这只是一棵书,樱樱为何说它是“我的森林”?
(三)、深入学习,展开想象
1、樱樱为何说是“我的森林”?自由读课文,找找有关语句,划出来。
2、交流。
出示句子:樱樱每天从门前走过,都要去看看那些小樟树苗。泥土干了,她就浇水;长出了杂草,就把杂草拔掉;刮大风了,她为小樟树苗绑上一根竹子;寒流来了,就在小樟树苗四周铺些稻草……
(1)自己读,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用小圆圈圈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
读好这些动词,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小结:从这些动词,我们可以看出樱樱对樟树的细心照顾,就像爸爸说得那样,心里有樟树,经常去护理。
(3)师生配合读:樱樱每天从门前走过,都要去看看那些小树苗,去护理那些小树苗。作者从四个方面来写:泥土干了,……长出了杂草,……刮大风了,……寒流来了,……。这四个并列的方面,作者用分号来间隔。
说明:
阅读理解和语文了解知识相结合。对于这里出现的分号,可以通过教师的引读,使学生对句子之间的并列关系以及分号的运用,有个初步的认识。教师不用做过多的讲解,以后,再碰到类似情况可以反复渗透,以求水到渠成。
(4)请学生根据板书的提示,试着说一说樱樱是如何护理小树苗的。
说明:
这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先自己准备说说,再集体交流。读是积累,说就是运用;读是语言的内化过程,说就是语言的外化过程。围绕“樱樱是如何享受森林”这个问题,学生经过了读读、找找、说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依托板书的提示,连贯、完整地说一说樱樱护理树苗的经过,在运用过程中进一步训练表达连贯性。
(5)说话训练:请你想象一下,樱樱还会怎样照顾小树苗呢?
出示提示:树上有小虫子了,……
说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抓住课文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感悟樱樱对樟树的精心照料。这种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依托,没有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因此,我设计了这个语言训练点,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发展他们的多元思维。通过朗读加深印象,最后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樱樱还会怎样照顾小树苗。教师在鼓励学生模仿课文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新,不局限于仿造课文中的句式。作为教师要注意倾听,及时指出学生在说话时的语病,帮助学生说通顺的、规范的话。
(6)读一读爸爸说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只要你心里有它们,经常去护理,要不了几年,它们一定会长成一片森林。”
听记:生活中很多事都这样的,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3、在樱樱的细心照料下,小樟树苗茁壮成长,虽然这一片樟树林并非是真正的森林,但它是樱樱眼中的森林,所以……
再读句子:“樱樱笑嘻嘻地说:‘这是我的森林……’”(指导读句)
(四)、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瞧,可爱的小鸟也来到这片森林安家落户了。
游戏:小鸟衔泥安家,小老师领读词语。
出示:樟树、护理、茂盛、繁茂、朝气蓬勃、阴凉、年级、枝丫、享受
说明:
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游戏。形式生动多样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内的识字效率。
2、指导书写。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会认5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4、 初步感知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通过画家一次一次的修改让学生感悟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枯、杨、抖”。整体感知,精读第1—第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启发思考,以疑促学
1、 示课文中的三幅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自由谈。学生可能会说:这些画都画得很好,非常漂亮;森林里的景色很美(有……有……还有……);第二幅图上的叶子为什么都没有呢?我发现第三幅图最好看……
3、过渡:大家的小眼睛真会观察,你们知道吗?这三幅图画是出自同一位画家的手,为什么他画的森林有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森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4、游戏巩固:找朋友。
5、送生字宝宝回家,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6、相机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体会画家画画技术的高超。
三、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认读,再齐读。
2、 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指导学生学写“杨、抖、枯”三个字。
3、 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而且是左窄右宽,教师范写“杨”。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并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写另外三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4、 步感知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画家把树“画得像极了,看上去好像只要刮过一阵风,白杨树的叶子就会抖动,松树和云杉的枝条就会摇晃起来似的”。结果怎样呢?
为什么画家画得这么好,树木还会枯死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第4、第5自然段,想想为什么画家画得这么好。树木还会枯死呢?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勾画出相关句子。
2、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相互交流发现。
是啊,这么明显的青草、小花,画家都没有注意到,多疏忽呀,所以他很乐意地重新画了一幅,还加上了青草和小花。这时,画家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3、怎样用读来体现画家的得意?抓住“得意”一词来体现。
谁能演一演?(你觉得怎样得意就怎样演)
评评演得怎样?(可以从表情、动作、朗读的语气等方面去评演)
互相学着演一演,比一比谁是个最得意的画家。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可是,过了不久,树木又开始干枯,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6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画家为什么忘了画蘑菇?小精灵是怎么说的?(帮助学生认识“找不到,并不等于没有”)
是啊,森林里还有一些我们不是经常看到的事物,但是它们却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小精灵提醒得多好啊!我们去读他们的对话?
指导朗读:抓住“可不是、怎么、不过、不是、都能”等词语读出画家自责同时又想申辩的样子。抓住“找不到、不等于没有、一定”等词语体现小精灵的态度。
分角色朗读。(可戴上小精灵的头饰)
2、画了蘑菇以后,为什么树木继续枯死了呢?读读第7自然段。
画上了虫子以后画家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读读?
品读:画家真的是很满意了。读时,强调“真的,很满意……”
3、不久,怪事发生了。发生了什么事?朗读第8自然段。看到这种情景,画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苦恼,悲伤)
谁能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呢?演一演,演的时候自己还可以加上一些动作。
引导学生抓住:语言“都怪你、整个、都吃光了”;表情“惊呆了、满脸悲伤”。
4、谁愿意帮帮这可怜的画家呢?学生畅所欲言。
(可围绕着第9自然段的内容说,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谢谢你们的帮助,画家接受了你们的意见后,立刻修改了他的画。他刚一画完,森林里的青蛙就……小鸟发出了……
(让学生自己自学第10自然段)
四、课外拓展,主动发展
1.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小精灵满意了,消失在画家画的森林里了。
同学们,你们满意了吗?
(预设:如果没有学生说不满意。教师可以说:老师还有点不满意,我看见过的森林还有……)
激发学生去说森林里还有什么?
啊,你们真是一个个聪明的小精灵。这样的森林更美丽了……森林之所以看起来生机盎然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森林之所以看起来生机盎然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不管是高大的还是微小的,不管是人们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3、如果让你画森林,你能画出一座美丽的森林吗?
4、那你们也学一学画家画一座森林吧!也可以用其他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笔、死、显。
2、学完了课文,这几个字你们还记得吗?谁来读一读?
3、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字呢?(识记字形)
4、谁来提醒大家书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呢?
5、教师一边指导一边范写。
6、学生上台书写自己最喜爱的字,大家评写。
7、集体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本文的阅读可以从文题入手,先弄清楚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哪些内容,再启发思考引发作者产生这些联想的根源是什么。这样层层深入地追问思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把握住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这首诗很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感知文本
1、释题:
断想即片断感想。
2、提出主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然后用“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读文所得: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
三、把握文脉
1、教师先小结学生上一环节的发言,再提出新的问题。
作者面对地下森林,思接千载,驰骋万里,想到了地下森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意境,文章好像因此显得很琐碎零散,那么,在这看似宽泛零碎的内容里,有没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连缀?或者说引发作者产生这些片断感想的根源是什么?
2、学生再读课文,四个人一小组合作探讨。
3、集中交流:
作者想象的内容都在围绕一点进行,那就是对峡谷及地下森林顽强生命力的礼赞,对那些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地下的“种子”的礼赞。
4、教师点拨归纳:
我们所思考的这两个问题正是反映抒情散文很鲜明的特点。抒情散文题材非常广泛,而且选材非常自由,材料的布排非常灵活,显出“散”的特点。但是抒情散文表面看很率意,其实“意在笔先”的写作规律支配着每篇成功的抒情散文的构思。这个“意”又使得文章凝练,虽形散却神聚。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谈读完本文之后的感受。
如:生活不是永远平静的、和平的、顺利的,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痛苦。人在困难和痛苦时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坚韧的毅力和耐性,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文质精美的散文,语言优美、内蕴丰富。学习时应紧紧抓住诵读品味这点展开。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反复地朗读,深入地品味,理性地思考,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解读。
〖教学步骤〗
一、话说森林
1、多媒体展示森林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森林。
2、师生漫谈森林作用。
3、以“地下森林”引入文本。
二、走进文本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
⑴ 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 请谈一谈文章留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
然后请学生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2、探寻文章美点:
⑴ 用发现阅读法品赏文章精美的语言:
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先用浪纹线标记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用“我发现……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说话。
提示:可以从句子修辞、叠字运用、对称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⑵ 合作探究文章炽烈的情感:
出示要求:文章不仅语言精美,而且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的点评。
⑶ 体会文章深邃的哲思: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地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了一个什么主题。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层次的探究都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要在学生充分的个性化阅读基础上进行,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适时地进行评价、引导。)
3、难点突破。
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
教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再联系实际思考。
三、读出自我
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你们学完这篇文章以后,一定有很多的感触,你能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教益吗?你能用一个事例来验证这一道理吗?
四、课堂总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相伴,或街村,或林地,或森林。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有关生命的资料,森林还是一个精神源,发散着高尚健美的精神。我们一起去造访森林吧,用心灵倾听它的诉说,让灵魂接受它健美精神的洗礼!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站在科学的角度用说明性文字诠释地下森林,然后将关于地下森林的科学小品文与原文对比,在比较中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增加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方面的收获。
〖教学步骤〗
一、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亲眼见过森林吗?你能描绘一下森林印象么?没有亲见的,就凭着已有的知识想象一下吧!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导言:
正如同学们所说,森林是雄伟壮丽的,它遮天蔽日,浩瀚无垠。而同学们所描绘的都是屹立于地面上的森林,你们可知道生长于地下的森林?
二、释题,介绍写作背景
“断想”意即“片断感想”,该文是张抗抗女士在游历了黑龙江宁安县后所写的关于地下森林的记忆。
三、解说地下森林
要求:学生充分熟悉课文,摘录文中相关语句,再参照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解说什么是地下森林,以及其形成过程、现状。
1、学生自主学习。
2、集中交流:请一学生解说,其他人补充完善。
3、多媒体显示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段,学生齐读。
四、比读,把握文章灵魂
主问题:同是写地下森林的文章,二者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什么不同?
要求:分析问题时以本文为重点,详细地用实例阐说本文某一方面的特点。
操作过程:学生分组活动,集中讨论,教师归纳提炼。
明确:
抒情散文是用有情的笔调写成的;说明性文章是用理性和客观的笔调写成的。
抒情散文中处处充满鲜活的生动的形象;说明性文章无须执著于描写生动的形象。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富有文采的,句式富于变化;说明性文章要求平实、准确。
抒情散文描写时不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性文章要求准确地说明,常使用数据。
抒情散文旨在借描绘形象抒发情感;说明性文章旨在介绍某一事物、阐说某种事理。
五、布置作业
积累文章优美词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仿写训练。
【资料整台平台】
1、作者: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查看地下森林景点资料。
3、推荐阅读:《地下森林》──杨炼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
能力目标: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1.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2.学会乐观地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得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质;一是提炼课主题思想。
2.质疑研讨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篇目,要求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己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诵读中主动质疑解难,师生互动探究文意,扩大学生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郑智化的《水手》。
生活中有许多身残志坚的例子,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位吗?
出示幻灯片──张海迪、海伦·凯勒的照片。
人有身残志坚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也有这样让人震撼的例子──地下森林。
二、明确目标
三、整体把握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现实作者亲眼看到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揭示出作者悟出的深刻的哲理。
结合朗读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再次有感情的轮读课文
试从几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做出解释。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需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
(学生合作探讨)
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生长历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没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作者升华出的深刻主题,可以用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话来回答:“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活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3.细节研读21段至27段
思考:
(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①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阳光的“嫌弃”表现在:“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阳光通常被视为最公平的,但这里表现出轻忽、冷漠和不公正。时间对地下森林却是另一种态度: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必须出爱心。“几万年的代价”是指:一、极言时间之长;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②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作者在课文的最后明白的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迪”,用的文字较多,不是以格言警句的形式呈现的,现在要求学生用格言警句来概括,可以顺着作者的话去说,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另作概括,如: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然后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至于让学生举一两个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4.拓展延伸
将课文与下面的短文比较一下,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说明不同?
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胡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得狭长地带上共有10个。他们得直径在400只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溶洞。溶洞内气温反常,酷热有薄冰,严冬有清泉。
地下森林中蕴藏着丰富资源,有红松、黄花落叶松、紫椴、水曲柳、黄菠萝等名贵木材;有人参、黄芩、三七、五味子等名贵药材;有木耳、榛蘑、蕨菜等名贵山珍。
地下森林中有许多动物,鸟、蛇、兔、鼠等小动物穿行于树林草丛中,马鹿、野猪、黑熊等大动物也时隐时现,连罕见的国家保护动物青羊也经常出没其间。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文学作品和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课文充分应用想象,描写了几万年之前和几万年之中发生的事情,其中大都的作者的猜想,未必有事实依据,而且语言充满激情,应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显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而本题所附的短文则是平实地写来,不带感情色彩,没有运用修辞方法,句式也没有什么变化,都是陈述句、判断句。)
教师总结:本文虽是咏物的,但是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我们可以把这里所述写的物当人来读、来理解。所以读这篇散文时,你会惋惜、你会不平、你会激动、你会亢奋、你会敬佩、你会赞叹!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背景音乐:郑智化的《水手》徐徐响起。
板书:
地下森林断想
坚忍顽强
沉着谦逊
乐观豪迈
无私奉献
教学准备
1.情境设置: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绘制或用吹塑纸粘贴森林图,有条件的还可在教室四周布置森林图画,营造森林情境。
2.教师:本课所需的课件或简笔画、插图、生字卡片,有关帐篷的图片。
3.学生:准备一些动物头饰或图片,向周围的人了解森林的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1.师生共同表演读儿歌《山爷爷》。
2.引入山爷爷的绿长袍是用什么做的话题。
师:山爷爷的绿长袍是什么?有一个地方,树木可多了!那个地方叫什么?
生:山爷爷的绿长袍是一棵一棵的树木。树木很多的地方叫森林。
3.你见过大森林吗?森林是什么样的呢?
方法一:播放多媒体森林实景录像,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美。
方法二:让学生描述自己见到的森林是什么样的,师用简笔画描画森林的大致景色。
4.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森林”两字,学生跟着书空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木为森,二木为林”的构字规律。
师:边述边板书: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合成一个“森”,好多好多的树“林”就组成了 “森林”。生齐读“森林”。
5.(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情境)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森林,向它问好吧!(学生有感情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想自己走进大森林去看看吗?自由读课文。
第一次读课文,你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老师提醒小朋友注意带有红色音节的生字,读完课文以后把带红帽子的字多读几遍。
2.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勾画生字,借助自制的生字卡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字、连词、记字形。同桌互查互评,学习别人好的记字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当小老师,提示容易读错的字音并教读生字。
抽读、小老师教读容易读错的字。后鼻韵母:并、洋、撑、让;前鼻韵母:肩、伞、乱;边 音:乱、留、啦。
4.集体交流难点,让学生说说自己能用最聪明的办法记哪些字。
5.(播放课件:森林里的小动物展示不带音节的生字、新词卡片或直接用小黑板展示新词。)男女同学比赛读、开火车读、去拼音认读等多种形式认读。
三、再读课文,引导理解,指导朗读
1.自己读读课文,说说是否记得刚认识的汉字娃娃。
2.抽生分段读,其余的边听边想。他读得怎样?评一评。
3.小组自读,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4.全班交流,讨论,重点指导。如:
(1)出示图片理解“帐篷”。
(2)展示课件或联系图画做动作表演理解“手挽手,肩并肩,一片绿色的海洋”一句。
(3)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点明森林对于防风沙、固水土的作用。
5.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6.展示你读得最好的一段,师相机指导读好重点词“好多好多”、“手挽手”、“肩并肩”和重点句“你好,绿色大森林”。
7.分角色读,教师指导。分出课文的角色,可让学生戴上头饰指导,小鸟声调可高一点,清晰一点,小鹿应读得活泼可爱。自己试着读读,体会怎样才能把不同角色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1.读一读,说一说:“好好的”。
(1)课件展示森林美景或再次联系图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短语“好多好多的树”、“好大好大的森林”、“好美好美的家”。
(2)发挥想象,联系生活情境用“好好的”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体会这种结构对于表达感情的作用(程度加深)。
2.演一演,说一说:“森林是我的家”。
(1)学生由课文中的小动物自由扩展到其他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或植物,仿照课文编几句与森林有关的话,在小组内演一演。
(2)请各组推荐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动物或植物图片贴在黑板上的森林图画中并练习说,也可戴上头饰表演。
五、自悟自得,升华认识
1.让学生谈谈学习这课后懂得了什么。
2.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六、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看一看”:观察课文“描描写写”中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一找”:找出你认为最难写的字,给大家提个醒。
2.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也可提出自己觉得最难写的字,请小伙伴或老师教一教。在学生观察并交流时,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重点指导书写“片”字。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范写“片”、“森”,学生描写。
4.“比一比,评一评”:展示学生作业,全班评价,再找出自己写得不够好的字和喜欢的字练习。
七、课外拓展
1.画一画你心目中的大森林,在上面写上你想说的话。
2.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活动,为社区和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做点事。
3.全班参与,排练课本剧。
设计理念
把朗读课文、想象说话、识字写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营造童话氛围,把学生带入“大森林”,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美读课文、想象说话,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识字、写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工整地书写课后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知道森林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所起的重要作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想象说话、识字写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森林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教学的难点。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
能力目标: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1.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2.学会乐观地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得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质;一是提炼课主题思想。
2.质疑研讨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篇目,要求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己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诵读中主动质疑解难,师生互动探究文意,扩大学生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郑智化的《水手》。
生活中有许多身残志坚的例子,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位吗?
出示幻灯片──张海迪、海伦·凯勒的照片。
人有身残志坚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也有这样让人震撼的例子──地下森林。
二、明确目标
三、整体把握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现实作者亲眼看到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揭示出作者悟出的深刻的哲理。
结合朗读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再次有感情的轮读课文
试从几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做出解释。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需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
(学生合作探讨)
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生长历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没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作者升华出的深刻主题,可以用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话来回答:“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活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3.细节研读21段至27段
思考:
(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①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阳光的“嫌弃”表现在:“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阳光通常被视为最公平的,但这里表现出轻忽、冷漠和不公正。时间对地下森林却是另一种态度: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必须出爱心。“几万年的代价”是指:一、极言时间之长;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②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作者在课文的最后明白的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迪”,用的文字较多,不是以格言警句的形式呈现的,现在要求学生用格言警句来概括,可以顺着作者的话去说,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另作概括,如: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然后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至于让学生举一两个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4.拓展延伸
将课文与下面的短文比较一下,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说明不同?
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胡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得狭长地带上共有10个。他们得直径在400只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溶洞。溶洞内气温反常,酷热有薄冰,严冬有清泉。
地下森林中蕴藏着丰富资源,有红松、黄花落叶松、紫椴、水曲柳、黄菠萝等名贵木材;有人参、黄芩、三七、五味子等名贵药材;有木耳、榛蘑、蕨菜等名贵山珍。
地下森林中有许多动物,鸟、蛇、兔、鼠等小动物穿行于树林草丛中,马鹿、野猪、黑熊等大动物也时隐时现,连罕见的国家保护动物青羊也经常出没其间。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文学作品和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课文充分应用想象,描写了几万年之前和几万年之中发生的事情,其中大都的作者的猜想,未必有事实依据,而且语言充满激情,应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显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而本题所附的短文则是平实地写来,不带感情色彩,没有运用修辞方法,句式也没有什么变化,都是陈述句、判断句。)
教师总结:本文虽是咏物的,但是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我们可以把这里所述写的物当人来读、来理解。所以读这篇散文时,你会惋惜、你会不平、你会激动、你会亢奋、你会敬佩、你会赞叹!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背景音乐:郑智化的《水手》徐徐响起。
板书:
地下森林断想
坚忍顽强
沉着谦逊
乐观豪迈
无私奉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在朗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拨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一、导语设计
去过黄龙洞吗?那是武陵源王牌景区的核心。深藏地下上亿年,八十年代初由于张家界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三、感知文本
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本文主要是围绕森林而展开的很多联想,用狂想更不适合吧。但是“狂想”,有一种更开放的境界,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
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产生怎样的断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写地下森林的奇异景色,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断想?
(1)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断想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森林部分)亲眼所见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的状貌,还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2)理解相关的问题
A.文中有很多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如“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其它问句也多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B.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作者有意暂且不表,先写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再顺势展现地下森林的壮观景象,从而突出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顽强忍耐、坚守信念最终获得的劫后余生,庆幸之至。这样写来更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四、品读课文
1.学习本文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朗读课文3~20段,按顺序说说作者想到的。
──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
2.体会作者热烈的情感
朗读《地下森林断想》,可以受到作者情感的巨大冲击力,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她的景仰之情的呢?
再次朗读课文,说说“我从……之中,读出了作者的……之情”。
如我从“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这句话当中,读出了作者对具有顽强忍耐力意志力的森林的欣赏赞美之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规范的语言
本文的语句非常优美,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典范。说说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些语句,它好在哪里,请你找出来,把你的感悟和大家共欣赏。
如“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准确形容词的应用,构成排比的句式,丰富描写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再如“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如诗一般的语言,工整对偶,又有很深的意蕴。
五、问题探讨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
──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更充分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2.“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这句话如何理解?表现出地下森林怎样的性格?
──“几万年的代价”指的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3.“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迪”?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
──置之死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至于让学生举一两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六、总结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七、作业
1.摘抄并背诵文中你所欣赏的抒情语句。
2.向伙伴们描述你所见到的一次奇特的景观及你的感受。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本文的阅读可以从文题入手,先弄清楚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哪些内容,再启发思考引发作者产生这些联想的根源是什么。这样层层深入地追问思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把握住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这首诗很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感知文本
1、释题:
断想即片断感想。
2、提出主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然后用“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读文所得: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
三、把握文脉
1、教师先小结学生上一环节的发言,再提出新的问题。
作者面对地下森林,思接千载,驰骋万里,想到了地下森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意境,文章好像因此显得很琐碎零散,那么,在这看似宽泛零碎的内容里,有没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连缀?或者说引发作者产生这些片断感想的根源是什么?
2、学生再读课文,四个人一小组合作探讨。
3、集中交流:
作者想象的内容都在围绕一点进行,那就是对峡谷及地下森林顽强生命力的礼赞,对那些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地下的“种子”的礼赞。
4、教师点拨归纳:
我们所思考的这两个问题正是反映抒情散文很鲜明的特点。抒情散文题材非常广泛,而且选材非常自由,材料的布排非常灵活,显出“散”的特点。但是抒情散文表面看很率意,其实“意在笔先”的写作规律支配着每篇成功的抒情散文的构思。这个“意”又使得文章凝练,虽形散却神聚。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谈读完本文之后的感受。
如:生活不是永远平静的、和平的、顺利的,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痛苦。人在困难和痛苦时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坚韧的毅力和耐性,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文质精美的散文,语言优美、内蕴丰富。学习时应紧紧抓住诵读品味这点展开。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反复地朗读,深入地品味,理性地思考,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解读。
〖教学步骤〗
一、话说森林
1、多媒体展示森林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森林。
2、师生漫谈森林作用。
3、以“地下森林”引入文本。
二、走进文本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
⑴ 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 请谈一谈文章留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
然后请学生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2、探寻文章美点:
⑴ 用发现阅读法品赏文章精美的语言:
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先用浪纹线标记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用“我发现……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说话。
提示:可以从句子修辞、叠字运用、对称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⑵ 合作探究文章炽烈的情感:
出示要求:文章不仅语言精美,而且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的点评。
⑶ 体会文章深邃的哲思: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地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了一个什么主题。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层次的探究都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要在学生充分的个性化阅读基础上进行,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适时地进行评价、引导。)
3、难点突破。
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
教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再联系实际思考。
三、读出自我
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你们学完这篇文章以后,一定有很多的感触,你能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教益吗?你能用一个事例来验证这一道理吗?
四、课堂总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相伴,或街村,或林地,或森林。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有关生命的资料,森林还是一个精神源,发散着高尚健美的精神。我们一起去造访森林吧,用心灵倾听它的诉说,让灵魂接受它健美精神的洗礼!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站在科学的角度用说明性文字诠释地下森林,然后将关于地下森林的科学小品文与原文对比,在比较中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增加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方面的收获。
〖教学步骤〗
一、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亲眼见过森林吗?你能描绘一下森林印象么?没有亲见的,就凭着已有的知识想象一下吧!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导言:
正如同学们所说,森林是雄伟壮丽的,它遮天蔽日,浩瀚无垠。而同学们所描绘的都是屹立于地面上的森林,你们可知道生长于地下的森林?
二、释题,介绍写作背景
“断想”意即“片断感想”,该文是张抗抗女士在游历了黑龙江宁安县后所写的关于地下森林的记忆。
三、解说地下森林
要求:学生充分熟悉课文,摘录文中相关语句,再参照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解说什么是地下森林,以及其形成过程、现状。
1、学生自主学习。
2、集中交流:请一学生解说,其他人补充完善。
3、多媒体显示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段,学生齐读。
四、比读,把握文章灵魂
主问题:同是写地下森林的文章,二者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什么不同?
要求:分析问题时以本文为重点,详细地用实例阐说本文某一方面的特点。
操作过程:学生分组活动,集中讨论,教师归纳提炼。
明确:
抒情散文是用有情的笔调写成的;说明性文章是用理性和客观的笔调写成的。
抒情散文中处处充满鲜活的生动的形象;说明性文章无须执著于描写生动的形象。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富有文采的,句式富于变化;说明性文章要求平实、准确。
抒情散文描写时不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性文章要求准确地说明,常使用数据。
抒情散文旨在借描绘形象抒发情感;说明性文章旨在介绍某一事物、阐说某种事理。
五、布置作业
积累文章优美词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仿写训练。
【资料整台平台】
1、作者: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查看地下森林景点资料。
3、推荐阅读:《地下森林》──杨炼
【教材简介】
本文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描写生命的精美的散文。本文通过描写地下森林的状貌,赞美了地下森林的“品格”。这些品格主要包括①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②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③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④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木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自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 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② 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③ 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出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能力目标:
①采用默读的方法理解内容,运用跳读的方法,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课文语句。从中提炼词、句、段等修辞内容,用发现阅读法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
② 从地下森林身上学习一些美好的品德,去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3、情感目标:
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4、资源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资源的可贵,达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5、环境目标:
体会到森林对环境的重要作用。比如他可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固定风沙等,从而使人们对他更加景仰。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
2、感受文章主题。
3、背诵精彩句、段。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主题。
【教学对象分析】
因为这篇文章是九年级(下册)的文章,所以他相对 的学生是九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具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会仔细品读出散文的含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去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准备使用下列方法:
1、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达到对文章学习的目的。
【教学媒体及资源应用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出课件,运用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恰当运用,以期达到最好效果。
【教学过程及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森林没有(见过),我们常用哪些词来形容森林呢?(郁郁葱葱,苍劲挺拔)我们还容易想到曹操的《观沧海》中的哪句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还有哪些描写森林面貌的?精神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强调了育人的艰难。
接着,又发问森林有何作用呢?①防止沙尘暴,调节气候;②防止水土流失;③吸收噪音。
二、新授课
1、本文主要是写地下森林的状貌,那么地下森林与地上森林有何区别?本文又写了地下森林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学生思考,边阅读文章边思考三个问题。
3、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这向个答案。
4、老师叫学生回答。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的观点。
⑴ 作者先点明了地下森林的奇特。作者发问为什么长在这儿?(长在阴森林,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作者为了寻找它,历经了艰难困苦,用了两个动词“爬”、“穿”。
⑵ 地下森林的形成是经过了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大风、山泉、鱼鳞松等经过苦心经营,才造就了地下森林。
⑶ 在本文中哪些句子赞美了地下森林的品质?
⑷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认真探究。
⑸ 请同学们谈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⑹ 小结文章。 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森林的状貌,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容易让学生想到森林的巨大力量,其生命力的顽强,为下面授课做好辅垫。
用课件展示森林的这几个作用,把同学们带入对森林的景仰之情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用多媒体打出几张图片,地下森林的风貌,地上森林的壮观,人们对他们的呵护,引发思考。
用课件展示三个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产生的?
2、本文还展示了地下森林的哪些壮观景色?
3、本文还赞扬了地下森林的哪些品格?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下森林沉默寡言,不善于炫耀,但他很壮观,经过了逆境的考验,受到了人们的冷漠,不公正,但他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
用课件打出地壳运动,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加深学生的认识。这样比较形象,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
其实这一步是为了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精彩的句子。
并体会其作用。
用大屏障展示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的产生原因 地下森林奇特 地下森林的品质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战胜一切困难,不悲伤,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练习设计】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黑黝黝(yǒu) 袅袅(niǎo) 籁籁(sù) 莽莽(mǎng)
2、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广袤盛大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3、作者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其用意是什么?
(使文章更加亲切、感人、感情抒发更充沛)
【教学过程流程图】
导入课文→熟读课本→品析课文→感悟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