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9:48:58
类别:教学设计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的编排意图: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将军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作者的意图有: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以及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让学生倾心阅读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孩子的故事,让学生从语意、语气、语感中领悟人物的真实内心世界。2、要求学生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4、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拟用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讲解、表演、赛读
教学准备:文字投影、录音、生字卡片、挂图
总的设计意图:设问入手,深入全文,抓重点句体悟人物精神,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佳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独创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进而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分角色表演,进一步内化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主表演,自主迁移,展示了个人魅力和学习成果,从而让学生美美地思,乐乐地学,快乐每一节语文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
1、认识图上的人是谁吗?
2、学习生字“聂”“臻”
3、介绍聂荣臻
二、自学生字、生词
1、出示生字卡片
聂
臻
勺
拽
(1)个别认读
(2)注意:“聂”下部左边的“又”应将捺变为“点”
2、出示下列生词
残忍
无辜
照料
小勺
拘束
拽着
至仁至义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下列词语
残忍:狠毒。
惊恐:惊慌恐惧。
无辜:没罪的。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至仁至义:最仁爱,最讲正义。
有始有终:做事坚持到底。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练习分自然段,并说出段意
(1)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
(2-3)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孤女
(4-5)把孩子送往日军指挥部
(6)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聂将军
四、作业
1、流利读课文
2、抄写生词
3、练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复习生词
2、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将军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二、新授课文
过渡:(引说第一自然段)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岁,小的还不满周岁,又受了伤。在这样的情况下,聂将军是如何做的呢?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设计意图:通过引说让学生对故事背景有所了解,再以设问导入新课,直奔文本,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佳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好奇和对问题的探究很快进入学习课文的状态,而且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
(一)精读全文,体会人物精神
1、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件事中,你认为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请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2、同桌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这两个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维和与别人交流合作的空间,也就是给学生留了准备的空间,准备是光,生成是彩,准备愈充分,生成愈精彩。没有充分的准备,绝无精彩的生成。)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文字投影1:他对战士们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点拨:
a
(从这句话可看出聂将军宽广的胸怀。)为什么说聂将军的胸怀是宽广的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b
理解“无辜”
c
想想聂将军说这句话时会怎么说?
d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读书的实质是让学生借助文本同文章的主人公的情感碰撞,并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与之同思想,同行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让学生借助想象的创新,补充文字间的空白,使人物的情感更鲜活,更生动,情感是读书的纽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情感去读书,会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无穷魅力。)
文字投影2:聂将军先抱起不满周岁的小妹妹,看到她的伤口包扎得很好,便马上让警卫员去老乡家给她找吃的。然后,又慈善地拉过那个大一些的女孩,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
a出示图并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
a(这句话可看出聂将军的亲切、慈善、和蔼、可亲)从哪些词更能看出?
b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聂将军的和蔼可亲?
c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聂将军的和蔼、慈善?(引导学生从第三自然段找出聂将军和蔼、可亲、慈善的其他句子)
d指导学生读出聂将军的和蔼可亲
(设计意图:这一段是聂将军关心照料日本小姑娘的具体描写,并且配上了画面,聂将军的音容举止欲然画上、文字里。图是文的映现,文是图的延伸,引导学生将图文结合起来,具体可感聂将军的慈善心肠。)
文字投影3: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a(这句话看出聂将军的真诚、友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b理解“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
c从这句话你还能体会出什么?(八路军最讲仁爱,最讲正义,办事负责,有始有终,又表示了八路军抗战到底、直至胜利的坚强决心。)
d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真诚、友善、奋斗到底的决心)
(二)角色表演
升华精神
过渡:40年后,两个日本孤女长大了,分别成了家,她们又来到中国,自学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完后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1、集体讨论
2、再讨论:为什么称聂将军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3、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回答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民主的体现,学生读、思、议,教师参与引导、点拨,师生共同参与,教者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观点,以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同时也使人物的精神得到升华,培养了学生精读深思的良好习惯。)
4、分角色表演(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神情表达对课文人物的理解与把握,再现文章的故事结局,有利于学生想象、表情达意,内化文中人物形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
三、作业设计
1、为独幕剧《美穗子谢恩》写台词
2、排演独幕剧《美穗子谢恩》
(设计意图:放心让学生自由作业,让他们随意表达,随意表演,使学生在编写、表演过程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人物的精神有了更为零距离的接触,这样的自编自演不要给学生局限,让他们大胆创新,大胆思维,为自己搭建学习的舞台,让他们在自建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从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从文里哪些话可以看出?
2、聂将军是如何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从文里找出有关的句子
二、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1、用简短的词说出这段话写了什么?
2、思考:为什么称聂将军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3、指导学生感情读
三、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四、总结: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我们感受到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也使我们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课堂作业
1、加部首组字组词
勺()()
兆()()
()()
()()
()()
()()
2、写出下列词的同义词
残忍
慈爱
无辜
照料
拘束
和蔼
惊恐
流露
3、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和平
惊恐
和善
安全
拘束
生存
4、摘抄聂将军照料日本小姑娘的句子
教材的编排意图: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将军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作者的意图有: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以及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让学生倾心阅读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孩子的故事,让学生从语意、语气、语感中领悟人物的真实内心世界。2、要求学生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4、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拟用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讲解、表演、赛读
教学准备:文字投影、录音、生字卡片、挂图
总的设计意图:设问入手,深入全文,抓重点句体悟人物精神,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佳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独创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进而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分角色表演,进一步内化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主表演,自主迁移,展示了个人魅力和学习成果,从而让学生美美地思,乐乐地学,快乐每一节语文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
1、认识图上的人是谁吗?
2、学习生字“聂”“臻”
3、介绍聂荣臻
二、自学生字、生词
1、出示生字卡片
聂
臻
勺
拽
(1)个别认读
(2)注意:“聂”下部左边的“又”应将捺变为“点”
2、出示下列生词
残忍
无辜
照料
小勺
拘束
拽着
至仁至义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下列词语
残忍:狠毒。
惊恐:惊慌恐惧。
无辜:没罪的。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至仁至义:最仁爱,最讲正义。
有始有终:做事坚持到底。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练习分自然段,并说出段意
(1)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
(2-3)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孤女
(4-5)把孩子送往日军指挥部
(6)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聂将军
四、作业
1、流利读课文
2、抄写生词
3、练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复习生词
2、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将军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二、新授课文
过渡:(引说第一自然段)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岁,小的还不满周岁,又受了伤。在这样的情况下,聂将军是如何做的呢?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设计意图:通过引说让学生对故事背景有所了解,再以设问导入新课,直奔文本,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佳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好奇和对问题的探究很快进入学习课文的状态,而且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
(一)精读全文,体会人物精神
1、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件事中,你认为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请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2、同桌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这两个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维和与别人交流合作的空间,也就是给学生留了准备的空间,准备是光,生成是彩,准备愈充分,生成愈精彩。没有充分的准备,绝无精彩的生成。)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文字投影1:他对战士们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点拨:
a
(从这句话可看出聂将军宽广的胸怀。)为什么说聂将军的胸怀是宽广的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b
理解“无辜”
c
想想聂将军说这句话时会怎么说?
d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读书的实质是让学生借助文本同文章的主人公的情感碰撞,并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与之同思想,同行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让学生借助想象的创新,补充文字间的空白,使人物的情感更鲜活,更生动,情感是读书的纽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情感去读书,会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无穷魅力。)
文字投影2:聂将军先抱起不满周岁的小妹妹,看到她的伤口包扎得很好,便马上让警卫员去老乡家给她找吃的。然后,又慈善地拉过那个大一些的女孩,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
a出示图并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
a(这句话可看出聂将军的亲切、慈善、和蔼、可亲)从哪些词更能看出?
b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聂将军的和蔼可亲?
c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聂将军的和蔼、慈善?(引导学生从第三自然段找出聂将军和蔼、可亲、慈善的其他句子)
d指导学生读出聂将军的和蔼可亲
(设计意图:这一段是聂将军关心照料日本小姑娘的具体描写,并且配上了画面,聂将军的音容举止欲然画上、文字里。图是文的映现,文是图的延伸,引导学生将图文结合起来,具体可感聂将军的慈善心肠。)
文字投影3: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a(这句话看出聂将军的真诚、友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b理解“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
c从这句话你还能体会出什么?(八路军最讲仁爱,最讲正义,办事负责,有始有终,又表示了八路军抗战到底、直至胜利的坚强决心。)
d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真诚、友善、奋斗到底的决心)
(二)角色表演
升华精神
过渡:40年后,两个日本孤女长大了,分别成了家,她们又来到中国,自学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完后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1、集体讨论
2、再讨论:为什么称聂将军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3、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回答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民主的体现,学生读、思、议,教师参与引导、点拨,师生共同参与,教者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观点,以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同时也使人物的精神得到升华,培养了学生精读深思的良好习惯。)
4、分角色表演(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神情表达对课文人物的理解与把握,再现文章的故事结局,有利于学生想象、表情达意,内化文中人物形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
三、作业设计
1、为独幕剧《美穗子谢恩》写台词
2、排演独幕剧《美穗子谢恩》
(设计意图:放心让学生自由作业,让他们随意表达,随意表演,使学生在编写、表演过程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人物的精神有了更为零距离的接触,这样的自编自演不要给学生局限,让他们大胆创新,大胆思维,为自己搭建学习的舞台,让他们在自建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从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从文里哪些话可以看出?
2、聂将军是如何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从文里找出有关的句子
二、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1、用简短的词说出这段话写了什么?
2、思考:为什么称聂将军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3、指导学生感情读
三、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四、总结: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我们感受到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也使我们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课堂作业
1、加部首组字组词
勺()()
兆()()
()()
()()
()()
()()
2、写出下列词的同义词
残忍
慈爱
无辜
照料
拘束
和蔼
惊恐
流露
3、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和平
惊恐
和善
安全
拘束
生存
4、摘抄聂将军照料日本小姑娘的句子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文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
教学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积累。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7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
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学生要教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
强调不必把问题一一思考解答,可选择感兴趣的去品读思考。]
3.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发言的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背诵第6、7自然段。
A.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1)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
(2)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B.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
C.同学互背。
D.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小雨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陆续、继续”“缓缓、渐渐”“静寂、热闹”“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读准“数、应、干、禁”等多音字。
㈡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背诵文中描写榕树样子和鸟儿活动情景的段落。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以及树、鸟、人融融相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表达事物的方法,受到美德教育。
2.理解有关描写大榕树的特点和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语句。
教学难点:
学习、体会这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理解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语句,情中研读,境中探究。
教学用具: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对我国的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有哪些了解?你都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简介巴金资料:
•巴金,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贵族家庭,1919年五四运动后开始接受新思想,1923年到上海求学,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国。
•抗战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解放后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鲁迅赞扬他是一位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80年代以来又被誉为“文坛泰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巴金爷爷的作品«鸟的天堂».
(出示课件:鸟的天堂)
“天堂”是什么意思?人们所说的天堂真的存在吗?
你如何理解?
(不存在,是人们想象中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
那“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鸟儿快乐生活的乐园)
对,通过课题,我们可以知道文中写的肯定与什么有关?
(鸟)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称之为“鸟的天堂”,让鸟儿们快乐,舒适的生活环境.
一、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思考:
1.作者和他的朋友曾几次到过“鸟的天堂”?
2.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说我们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
哪几个自然段是说我们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
3.每次去都见到了什么?
第一次去是什么时候?你从哪知道的?到“鸟的天堂”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第二次去是什么时候?你从哪知道的?到“鸟的天堂”后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板书:
第一次
傍晚
大榕树
第二次
早上
鸟(众鸟纷飞)
4.为什么两次的所见所闻会不一样?
傍晚
鸟儿们活动了一天疲倦了,歇在巢中,却只见大榕树。
早上
鸟儿刚刚开始一天的活动,才会看到欢腾的景象。
下面同学们通读课文,想一想你都读懂了什么?勾画出来,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课文
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鸟的天堂。上节课我们已经跟随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游览了一番,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和看到的景象分别是什么?
随生答板书:
第一次
傍晚
大榕树
第二次
早上
众鸟纷飞
二、品读课文,分析重点语句
㈠作者为什么称这里是鸟的天堂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鸟儿们欢快生活的场面吧!
1.大声自由朗读写鸟的段落(12、13自然段)
2.读了这一段,你感觉这里的鸟怎么样?(鸟多,鸟欢)
3.从哪能体会出鸟多,鸟欢?(找出相应的语句)
①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②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出示幻灯片)
在这句话里,作者从(“到处……到处……说明鸟多的数不胜数,大的、小的——大小不一
;花的、黑的——颜色各异)等方面说鸟多.
从(有的……叫,有的……飞,有的……扑)等动作说鸟欢。
③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如果你是这只小画眉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生读。(鸟欢)
④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
理解“应接不暇”,说明眼花缭乱,鸟多的看不过来。)
4.小结:那这么多的鸟,而且什么样子的都有,还这么快乐的生活,看到这么欢腾,热闹的场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众鸟纷飞……)
概括的真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众鸟纷飞的场景吧.
(放群鸟纷飞的录像)(教师随机讲解)
找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群鸟纷飞的景象.
5.回顾,小结
鸟儿们生活的如此快乐自由,我们可以想象它们生活的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㈡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们快乐生活的乐园——大榕树
1.自由品读有关大榕树的段落(7、8自然段)
思考:
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大、枝干多、叶多而密、绿)
⑵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①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从词语来说,无法计算,数不过来(大、枝干多)
②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说明什么?(庞大)从榕树的哪一方面说的?(根)
其中哪个字更能说明它的庞大?
(卧)(想象在一个小岛上,一棵大树覆盖整个小岛,可想有多大)
那这个"卧"字换成"躺"哪个更好?(生自己读,体会哪个更好)
⑶你还读懂了什么?
(大榕树的叶子多而密)
③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说明大榕树生长的如何?
(茂盛)
④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绿)
通常我们说"绿"是象征什么的?
(生命)
文中是怎么说的?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新的生命在颤动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茂盛)
还有吗?我们想想比如有两朵花,一朵花长满了绿叶,另一朵花是枯黄的叶子,你说哪朵更有生命力?
(有绿叶的那朵,因为绿色更富有生命力)
⑷小结:说的对.茂盛的大榕树再加上翠绿的颜色,树上又有许多的鸟在扇动翅膀,再有风吹过,所以会显得有生命在颤动.
2.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榕树的图片吧.
(出示课件)
图片看完了,真是一株大树啊,老师的心也在颤动,而作者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他是怎么说的?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齐读)
3.指导朗读.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鸟儿们在这里生活的如此快乐,自由,除了这里的环境优美,有一棵这么旺盛的大榕树外,还有其它原因吗?
(有许多鸟在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那我们看到这样的鸟的天堂,这样的大榕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附板书:枝干多
第一次
傍晚
大榕树
大、茂盛
静态
叶多、密且绿
群鸟
第二次
早上
众鸟纷飞
多、欢腾动态
画眉鸟
三、根据板书,整体回顾,渗透写作结构
总结:
“我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候是傍晚,作者抓住了大榕树的枝干,叶,说明大榕树的大与茂盛,以及极强的生命力,体现的是静态的美。
而第二次去时是早上,鸟儿们刚刚开始一天的活动,作者抓住了鸟的活动变化和众鸟纷飞的场面。体现了鸟儿们欢飞的动态美。
作者先是整体写群鸟飞的欢腾场面,从写作方法上说这是对“面”的描写,然后再着重描写一只画眉鸟高兴的景象,着重一“点”来写。这种方法叫"点面"结合。这一动一静,互相映衬,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面对这美好,欢腾的场面,作者不愿离去,感到一点儿留恋,从心底发出赞叹,齐读最后一句话。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
如果你现在是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能用一两句广告语告诉你的亲戚、朋友、同学都来欣赏这美丽的南国风景吗?
教材分析: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令人惊叹。
本课彩用连环画的编排形式,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析:
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字,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识字的本领,写字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有了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认字方面:引导学生制作字卡,在阅读中认读,合作学习,加强交流,使所学生字多次复现。写字方面:整体指导,发现规律,重视示范。
设计意图:
本课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在识字、读书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学科学,引发孩子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既动口,又动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扩展自己的视野。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机、挂图、字卡。
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画面并配解说。(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半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
(配图,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兴趣。)
2、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
三、识记生字。
1、语境认读,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发挥想像,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用水果形字卡做“摘水果”游戏,摘到水果的同学带领大家识记。
2、叫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对照插图,再读课文。
a)学生再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
b)分段指名读。
c)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所画的内容是什么?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小节?再读一读课文,比较一下课文中哪些词比自己用得好。
(图文对照,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兴致勃勃”是个成语,可以这样指导理解:(1)情境理解。让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们做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就叫“兴致勃勃”。(2)仿照文中例句说句子。如,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
其它词语,也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自由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从哪看出农业的变化真大!
a)讨论、互助,解决难读的句子。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突破教学重点。)
b)指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通过读课文自己明白了什么。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六、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老师依次出示后挂图,清学生给它们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循序渐进,设计有坡度,便于学生感悟。)
七、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你觉得农业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该怎么做呢?
板书设计:
34、农业的变化真大
杂交水稻
先进的科学
技术大棚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的理解,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功了。(请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大家都看到了,无论你是经过几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
(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结合课文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自由读第一部分
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自由读第二部分
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小组讨论学习)
3、理解句子的含义(出示投影)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在小组内结合课文理解、讨论)
4、指导用词语造句
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造句)
二、指导朗读、背诵
三、谈一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背诵6、7自然段
板书设计:
1、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失误--努力====成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出示ppt: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出示ppt: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五、布置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设计思想
现代教学论确认一切以学生为本如今的所有教育理念都是围绕着学生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这三句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课堂上,教师就更应该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一个引路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能讲得太多束缚学生的思维,但放手也不能放任自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对学生的适当指导应该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辨证的统一,而教师的指导的方法与程度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一些片段就体现我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学生的方法的一些思考。
教学目标
教学当中主要利用学生注意力迁移的原则。利用《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与本文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对比学文,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文章感情。
版本: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一篇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词;
2、通过学文,感受并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船长的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
看了这个片段之后,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知道这艘漂亮的船的名字吗?(板书:泰坦尼克号)了解关于它的故事吗?
2、《泰坦尼克号》主要描述了泰坦尼克号遇难的全过程,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所描述的事故就与泰坦尼克号的事故相近,是什么文章啊?(板书:9*“诺曼底”号遇难记)齐读课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拿泰坦尼克号遭遇与诺曼底号的遭遇比较看看。
二、对比学文
1、出示幻灯片:(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大小等一些基本资料)
请同学们与课文对照一下,看这两艘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
学生自由读出了第一、二两段的相关语句,并做出比较。
2、很好,我们继续看录像(泰坦尼克撞冰山片段)
好,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照刚看的录像比较一下电影中与课文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自由说。
相同在:周围一片漆黑,都撞到了侧舷……
不同在:一个是撞冰山,一个是撞“玛莉”号……
许多都能引读文中语句。(板书:两船相撞、冰山相撞、遇难)
3、我们再来看,播放影片(撞船后混乱的场面)
这是泰坦尼克号上的场面,那么不知道“诺曼底”号上的情况怎样呢?
指名学生读相关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4、继续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船长及其手下的指挥调度)(板书:船长指挥)
这时候,哈尔威船长和他的手下们又是怎样做的呢?你从哪里知道的?(三人的对话中)。这三个人当时是怎么说话的呢?你能表现出来吗?
四人小组表演读对话后班上表演读(男女生读、自愿读)
说说他们的对话能让所有人安静下来吗?(评读、相机指导朗读)
5、从对话当中你感受到一些什么?你看出船长什么呢?
我们先做一个游戏吧!(出示课件)游戏规则:每个学生拿出自制的带线小球分四人小组放进一矿泉水瓶内,把小球当作自己,当老师叫预备开始时学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小组成员全部逃生。
哪组最先全部逃生?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呢?其他小组碰到了什么问题吗?(生自由说。总结出一起拥挤出来的话都出不来。)
6、现在明白哈尔威船长当时的做法了吗?从他和他助手们的对话当中你还体会到了些什么呢?(生总结:的沉着、冷静和他伟大的人格)
那这段船长与他助手们的对话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呢?(生自由说、试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7、再次播放录像(泰坦尼克号船长的自杀),泰坦尼克船长是这样做的我们来看它产生的结果(出示泰坦尼克号的遇难人数的幻灯片,板书:自杀)。那么,哈尔威船长做法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你怎么看这两种做法呢?(生自由发表见解)当然,泰坦尼克号遇难人数多也因为船上的救生艇数量不够,所以它的船长也是不得已的。(板书:全部获救、死伤无数)
8、那么,哈尔威船长的命运如何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找找有哪些词语是赞扬船长的?(板书:钢铁、雕像)你怎么理解这些词语呢?(生自由读后发表见解,师适时点拨。)
9、对这么一位船长的离我们而去,你是怎样的心情?那么,这最后两段你怎么读呢?(配《泰坦尼克号》音乐以及课文最后一段文字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扩展
1、(出示课件资源)刘欢的《你是这样的人》歌词与歌曲,学生听歌、自读歌词后把你想对船长说的话写在书上。
2、对于《泰坦尼克号》的遇难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出示课件: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看完诗歌后对照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的想法、感觉,把它写下来吧!另外,搜集这篇课文让你感动的词句。
教学反思
在教学对比学文过程1-3环节时,我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录像片段为资料,学生对比自主学文。学生对直观的视频录像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上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学生喜欢对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录像中的泰坦尼克号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我提出问题,要同学们拿诺曼底号与泰坦尼克号相对比,这实际上利用注意力转移的原则,不需要教师要求学生如何认真读书,学生会因为这种兴趣的转移自主的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到《诺曼底号遇难记》文章当中去,,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会自觉自主地读书,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大法,是学习语文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对比读文后,学生对诺曼底号的情况有了自己较为深刻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如对比学文环节1,学生观看了豪华壮观的泰坦尼克号后兴致很高,这时引导学生对比读文,学生很快就能自主读出文中相关语句:“‘诺曼底号’没有‘泰坦尼克号’大”、“‘诺曼底号’容量600吨,船体长220尺,宽25尺”。而且学生不仅对“诺曼底号”有着表面的认识,学生还把表面的认识很快能上升成理性的认识:“‘诺曼底号’比‘泰坦尼克号’年纪大,‘诺曼底号’那时是7岁,1863年造的”、“它们都是从英国出发的船”、“它们都是一艘漂亮的大轮船”、“‘诺曼底号’上只有61人”“……”。可见学生利用兴趣自主学文比,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诺曼底号”有多大,哪年建造的等等效果要好得多。教学对比学文环节二、三时也是如此。
在对比学文4-7中,教师的指导同样值得反思。哈尔威船长与他手下们在混乱中的一段对话正体现了船长的沉着冷静和他的伟大人格,所以,通过学生的朗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片段对比学文环节4中,我同样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来体会船长的崇高品质与伟大人格。我让学生自由试一试后,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完后学生评读完再指名读。最后师总结读得怎样并集体读对话。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理解为主。但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理解体会对话的内涵,所以读得没有体现出感情来,把握得不够到位。所以,这个教学过程有所欠缺,原因在于教师放手放得太彻底了,没有进行适当的指导,一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但学生又不能很好的把握住感情。对比学文环节5的游戏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船长要求用枪威胁乘客们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秩序,也体现了他伟大的人格。如果把环节5放在环节4中,在学生评读对话时做这个游戏帮助学生体会船长的品质及伟大人格,做完游戏学生对船长有较深刻的认识,能理解船长的做法后再来读对话的话,学生就可能更好的运用感情,把对话读得更好,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个过程是教学中的失败之处。这个失败也正是因为教师的适当指导少了,或者说是指导的时间不对了,效果也就不好了。
所以说这篇文章的教学,成功之处在教师在环节1-3中的适时、适当、适度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所欠缺的对比学文环节4、5也是因为缺少了教师适时、适当、适度的引导。因此,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能做到适时、适当、适度的话,就是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我们今后所还要继续研究并将长期研究总结的也是如何能让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引导做到适时、适当、适度。
板书:
9*“诺曼底”号遇难记
“诺曼底”号两船相撞遇难一片混乱船长指挥全部获救
自己遇难钢铁雕像
“泰坦尼克”号1500来人遇难
自杀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的理解,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功了。(请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大家都看到了,无论你是经过几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1——5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
(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结合课文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自由读第一部分
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自由读第二部分
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小组讨论学习)
3、理解句子的含义(出示投影)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在小组内结合课文理解、讨论)
4、指导用词语造句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造句)
二、指导朗读、背诵
三、谈一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背诵6、7自然段
板书设计:
1、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 失误——努力 ====成功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的理解,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功了。(请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大家都看到了,无论你是经过几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1——5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
(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结合课文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自由读第一部分
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自由读第二部分
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小组讨论学习)
3、理解句子的含义(出示投影)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在小组内结合课文理解、讨论)
4、指导用词语造句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造句)
二、指导朗读、背诵
三、谈一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背诵6、7自然段
B案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1)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3)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2.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3.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4.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