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4:44:05
类别:观后感
电影《我的姐姐》优秀观后感1000字
和我的妹妹看了我的姐姐,妆都哭花了。有时候在想如果不当姐姐,我的人生会不会更轻松一些,不用背负太多的责任会不会活得更洒脱一些。电影里反复在说:“因为你是姐姐啊。“因为你是姐姐所以需要以身作则,因为你是姐姐所以你要树立榜样,因为你是姐姐所以你该承担姐姐的责任。我没有觉得这个理论有什么问题,和安然姑妈一样因为从小就是这么认为的。
今年过年的时候和妈妈喝了些酒,我开始认真的跟妈妈说了一些真心话,其实这些话永远放在心里可能也会过去。但是我希望我能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更通透些,在父母都还健在的时候敞开心扉,解开心里的结不留下遗憾。我说爸爸妈妈你们从小到大都按你们的意愿来要求我,从来都没有问过我喜欢什么。我现在都记得我小时候我喜欢画画还喜欢饬家里各种各样的线团布匹,还因此被妈妈各种吼骂。我顺便借着这个机会告诉老公,我脾气暴躁不是我自己能控制的,我的父母脾气都很暴躁,所以不能怪我,我老公的性格和安然男朋友一样,也只是笑笑。我告诉妈妈我现在都记得小学时全校买校服就我一个女生是买的蓝色(男款)的,还要求我只能留短发,每个月必须去理发店剪头发是我当时最不情愿的一件事。我认真的告诉妈妈,我小时候不被允许做的事我现在都允许我女儿做。
话说的太重可能伤到了妈妈的心,她也认真的告诉我:“我最后悔生下的就是你。”当然我完全没有把这句话当真,妈妈是一个看似坚强又无比敏感的人,说完那席话的第二天我们就和好了。其实我真心是过了一个很自由快乐的童年,只是谁的原生家庭会如此完美不曾留下过一点遗憾呢,我妈妈说那几年她真的没有那么多精力来顾上我,在我童年岁月里的很多年妈妈都在忙着生下一个又一个。而现在的我也越来越相信命运和缘分这个东西,我告诉罗先生我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仁怀可能就是为了在那个时间和他相遇,相信了这一点,我连和他吵架都没有兴趣了,命运安排好的,接受就是了。我是姐姐这一点我也相信是命运安排了的,缘分是个玄学,我更相信是缘分把我们这一家人聚在了一起。妈妈虽然在我童年里感觉缺席了很多年,但是依然不影响她是一个好妈妈,不影响我对她的尊重和爱。可能到现在我也没有解开”为什么你们一定要生儿子“这个结,但是我现在更明白了独立个体的概念,父母是独立的个体,那是他们的选择,同时他们也为此承担了这个选择的后果和责任,他们活在他们的年代,有那个年代的认知体系。他们给予我生命之后,我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有自己的认知体系,不是互相都能在一个频道上沟通和交流的,但不影响我们依然是最亲的人。
如果我是安然,我最后也会做出和她一样的选择,只看时间点做选择会太计较眼前,看人生这条线上,会明白人生很短,每个人都很忙,能一直陪伴左右的真的只有家人。
清明节由于自己一个人宅在家三天实在无聊,便去看了电影《我的姐姐》,怎么说,对于陈思诚的电影还是有好感的,毕竟唐探里有我最喜爱的昊然弟弟,但是这次的电影个人觉得并不是很好看,以下发言仅作为个人的观后感。
可能是这次独自一人看的,所以很多精力都集中在电影上,并不像平常和朋友们一起,会偶尔聊聊天什么的。首先是镜头,很多虚幻的远镜头、半身镜头,说实话,可能是我的语文不够好,根本不理解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诗人眼中的朦胧美。哈哈哈……但是我并不想买账。
其次是故事情节,故事主要讲述了子枫妹妹饰演的护士某天突然接到电话电话,说爸爸妈妈出车祸死了,于是回到家里处理丧事,见到了并不熟悉的弟弟,姑妈作为家里的老大,帮忙处理弟弟和弟妹的身后事忙个不停,另一个弟弟在旁边打麻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然(姐姐)刚开始并不接纳弟弟,弟弟为了要吃一个妈妈做的肉包子跟她哭闹个不停,后来还把泡面倒在她的床单上。姐姐为了能安心考研,然后去北京学医,准备给弟弟找一个收养家庭。但是弟弟并不乐意,自己打电话告诉对方他有暴力倾向,这时姑妈也过来了,说“长姐如母,你现在的任务是把你弟弟抚养长大”。然后姐姐就各种不乐意,反抗……中间的故事情节有点拖沓,以至于让我看到一半想弃剧,最终的结局是姐姐在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他,同时也放弃了找收养家庭,带着他一起奔跑在阳光里。哦,对,补充一下,姐姐之所以如此讨厌弟弟,是因为弟弟是在姐姐上大学后父母偷偷生的,小时候父母一直想生二胎,但是由于生育政策不允许,所以让姐姐装残疾好办准生证,但是在街道上门检查时,姐姐刚好穿着裙子在屋子里跳舞,为此爸爸下手打了姐姐,中间还有其他的几个情节讲的是姐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怎么说?我感觉剧情过于浮夸,为了表现姐姐的深情而过渡剧情,首先是父母双亡,作为姐姐的姑妈忙前忙后料理后事,但是其他的舅舅们就只顾打牌,甚至丝毫看不出一点悲伤,现实情况肯定不是这样,至少从我身边看到的都不是这样,自己的兄弟走了,孩子会不悲伤吗?纵使再有隔阂也不至于一滴泪都没有,兄弟也漠不关心的。
再说说姐姐和弟弟之间,因为考研,为了梦想就不管自己的亲弟弟,毕竟那是自己的血脉相连的人呀。至少我的姐姐就不是这样,她比我大五岁,在上学前班的时候我才出生,那时候每天早晨妈妈给她炒鸡蛋饭,总会给我留一大半碗,在刘集上初中,每个周末回来了都会给我带几个小笼包,毕业了在武镇学纺织,差不多一个月回来一次也会给我带好吃的。后面出去工作了,我在上初中,每个周六回来总会和她打半小时的电话,关心我的学习,聊聊她的工作什么的。总是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关心着我,我相信,纵使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她肯定也会管我的。我姐姐可不就是比这更了不起的嘛。
所以整体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想表现姐姐的伟大、无私,但是过于夸张,不过想看的小伙伴还是可以去看看,电影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毕竟子枫妹妹的演技还是在线的。
和我的妹妹看了我的姐姐,妆都哭花了。有时候在想如果不当姐姐,我的人生会不会更轻松一些,不用背负太多的责任会不会活得更洒脱一些。电影里反复在说:“因为你是姐姐啊。“因为你是姐姐所以需要以身作则,因为你是姐姐所以你要树立榜样,因为你是姐姐所以你该承担姐姐的责任。我没有觉得这个理论有什么问题,和安然姑妈一样因为从小就是这么认为的。
今年过年的时候和妈妈喝了些酒,我开始认真的跟妈妈说了一些真心话,其实这些话永远放在心里可能也会过去。但是我希望我能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更通透些,在父母都还健在的时候敞开心扉,解开心里的结不留下遗憾。我说爸爸妈妈你们从小到大都按你们的意愿来要求我,从来都没有问过我喜欢什么。我现在都记得我小时候我喜欢画画还喜欢饬家里各种各样的线团布匹,还因此被妈妈各种吼骂。我顺便借着这个机会告诉老公,我脾气暴躁不是我自己能控制的,我的父母脾气都很暴躁,所以不能怪我,我老公的性格和安然男朋友一样,也只是笑笑。
我告诉妈妈我现在都记得小学时全校买校服就我一个女生是买的蓝色(男款)的,还要求我只能留短发,每个月必须去理发店剪头发是我当时最不情愿的一件事。我认真的告诉妈妈,我小时候不被允许做的事我现在都允许我女儿做。话说的太重可能伤到了妈妈的心,她也认真的告诉我:“我最后悔生下的就是你。”当然我完全没有把这句话当真,妈妈是一个看似坚强又无比敏感的人,说完那席话的第二天我们就和好了。其实我真心是过了一个很自由快乐的童年,只是谁的原生家庭会如此完美不曾留下过一点遗憾呢,我妈妈说那几年她真的没有那么多精力来顾上我,在我童年岁月里的很多年妈妈都在忙着生下一个又一个。而现在的我也越来越相信命运和缘分这个东西,我告诉罗先生我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仁怀可能就是为了在那个时间和他相遇,相信了这一点,我连和他吵架都没有兴趣了,命运安排好的,接受就是了。我是姐姐这一点我也相信是命运安排了的,缘分是个玄学,我更相信是缘分把我们这一家人聚在了一起。妈妈虽然在我童年里感觉缺席了很多年,但是依然不影响她是一个好妈妈,不影响我对她的尊重和爱。可能到现在我也没有解开”为什么你们一定要生儿子“这个结,但是我现在更明白了独立个体的概念,父母是独立的个体,那是他们的选择,同时他们也为此承担了这个选择的后果和责任,他们活在他们的年代,有那个年代的认知体系。他们给予我生命之后,我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有自己的认知体系,不是互相都能在一个频道上沟通和交流的,但不影响我们依然是最亲的人。
如果我是安然,我最后也会做出和她一样的选择,只看时间点做选择会太计较眼前,看人生这条线上,会明白人生很短,每个人都很忙,能一直陪伴左右的真的只有家人。
和我的妹妹看了我的姐姐,妆都哭花了。有时候在想如果不当姐姐,我的人生会不会更轻松一些,不用背负太多的责任会不会活得更洒脱一些。电影里反复在说:“因为你是姐姐啊。“因为你是姐姐所以需要以身作则,因为你是姐姐所以你要树立榜样,因为你是姐姐所以你该承担姐姐的责任。我没有觉得这个理论有什么问题,和安然姑妈一样因为从小就是这么认为的。
今年过年的时候和妈妈喝了些酒,我开始认真的跟妈妈说了一些真心话,其实这些话永远放在心里可能也会过去。但是我希望我能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更通透些,在父母都还健在的时候敞开心扉,解开心里的结不留下遗憾。我说爸爸妈妈你们从小到大都按你们的意愿来要求我,从来都没有问过我喜欢什么。我现在都记得我小时候我喜欢画画还喜欢饬家里各种各样的线团布匹,还因此被妈妈各种吼骂。
我顺便借着这个机会告诉老公,我脾气暴躁不是我自己能控制的,我的父母脾气都很暴躁,所以不能怪我,我老公的性格和安然男朋友一样,也只是笑笑。我告诉妈妈我现在都记得小学时全校买校服就我一个女生是买的蓝色(男款)的,还要求我只能留短发,每个月必须去理发店剪头发是我当时最不情愿的一件事。我认真的告诉妈妈,我小时候不被允许做的事我现在都允许我女儿做。话说的太重可能伤到了妈妈的心,她也认真的告诉我:“我最后悔生下的就是你。”当然我完全没有把这句话当真,妈妈是一个看似坚强又无比敏感的人,说完那席话的第二天我们就和好了。
其实我真心是过了一个很自由快乐的童年,只是谁的原生家庭会如此完美不曾留下过一点遗憾呢,我妈妈说那几年她真的没有那么多精力来顾上我,在我童年岁月里的很多年妈妈都在忙着生下一个又一个。而现在的我也越来越相信命运和缘分这个东西,我告诉罗先生我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仁怀可能就是为了在那个时间和他相遇,相信了这一点,我连和他吵架都没有兴趣了,命运安排好的,接受就是了。我是姐姐这一点我也相信是命运安排了的,缘分是个玄学,我更相信是缘分把我们这一家人聚在了一起。
妈妈虽然在我童年里感觉缺席了很多年,但是依然不影响她是一个好妈妈,不影响我对她的尊重和爱。可能到现在我也没有解开”为什么你们一定要生儿子“这个结,但是我现在更明白了独立个体的概念,父母是独立的个体,那是他们的选择,同时他们也为此承担了这个选择的后果和责任,他们活在他们的年代,有那个年代的认知体系。他们给予我生命之后,我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有自己的认知体系,不是互相都能在一个频道上沟通和交流的,但不影响我们依然是最亲的人。
如果我是安然,我最后也会做出和她一样的选择,只看时间点做选择会太计较眼前,看人生这条线上,会明白人生很短,每个人都很忙,能一直陪伴左右的真的只有家人。
和我的妹妹看了我的姐姐,妆都哭花了。有时候在想如果不当姐姐,我的人生会不会更轻松一些,不用背负太多的责任会不会活得更洒脱一些。电影里反复在说:“因为你是姐姐啊。“因为你是姐姐所以需要以身作则,因为你是姐姐所以你要树立榜样,因为你是姐姐所以你该承担姐姐的责任。我没有觉得这个理论有什么问题,和安然姑妈一样因为从小就是这么认为的。
今年过年的时候和妈妈喝了些酒,我开始认真的跟妈妈说了一些真心话,其实这些话永远放在心里可能也会过去。但是我希望我能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更通透些,在父母都还健在的时候敞开心扉,解开心里的结不留下遗憾。我说爸爸妈妈你们从小到大都按你们的意愿来要求我,从来都没有问过我喜欢什么。我现在都记得我小时候我喜欢画画还喜欢饬家里各种各样的线团布匹,还因此被妈妈各种吼骂。我顺便借着这个机会告诉老公,我脾气暴躁不是我自己能控制的,我的父母脾气都很暴躁,所以不能怪我,我老公的性格和安然男朋友一样,也只是笑笑。我告诉妈妈我现在都记得小学时全校买校服就我一个女生是买的蓝色(男款)的,还要求我只能留短发,每个月必须去理发店剪头发是我当时最不情愿的一件事。我认真的告诉妈妈,我小时候不被允许做的事我现在都允许我女儿做。话说的太重可能伤到了妈妈的心,她也认真的告诉我:“我最后悔生下的就是你。”当然我完全没有把这句话当真,妈妈是一个看似坚强又无比敏感的人,说完那席话的第二天我们就和好了。其实我真心是过了一个很自由快乐的童年,只是谁的原生家庭会如此完美不曾留下过一点遗憾呢,我妈妈说那几年她真的没有那么多精力来顾上我,在我童年岁月里的很多年妈妈都在忙着生下一个又一个。而现在的我也越来越相信命运和缘分这个东西,我告诉罗先生我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仁怀可能就是为了在那个时间和他相遇,相信了这一点,我连和他吵架都没有兴趣了,命运安排好的,接受就是了。我是姐姐这一点我也相信是命运安排了的,缘分是个玄学,我更相信是缘分把我们这一家人聚在了一起。妈妈虽然在我童年里感觉缺席了很多年,但是依然不影响她是一个好妈妈,不影响我对她的尊重和爱。可能到现在我也没有解开”为什么你们一定要生儿子“这个结,但是我现在更明白了独立个体的概念,父母是独立的个体,那是他们的选择,同时他们也为此承担了这个选择的后果和责任,他们活在他们的年代,有那个年代的认知体系。他们给予我生命之后,我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有自己的认知体系,不是互相都能在一个频道上沟通和交流的,但不影响我们依然是最亲的人。
如果我是安然,我最后也会做出和她一样的选择,只看时间点做选择会太计较眼前,看人生这条线上,会明白人生很短,每个人都很忙,能一直陪伴左右的真的只有家人。
一场车祸,导致一场重大变故,父母意外离世让故事主角安然面临一个抉择,是放弃考研梦想全力抚养自己未见几面的弟弟还是坚持梦想去北京发展。
影片中的几个角色都带有悲情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饱满。安然,姑妈,舅舅。他们其实都有自己的难处。
安然从小的遭遇就很不幸,由于生活的城市重男轻女,安然父母为了生儿子,让安然装瘸,骗别人女儿有残疾。洗澡被亲戚偷看。这些都给安然的童年造成创伤。这也是为什么安然不想留在这个城市的原因。
姑妈,童年时也和安然有过相同的经历,不受疼爱,睡觉被蚊子咬醒发现母亲晚上偷偷切西瓜给弟弟吃,这些都在烙姑妈的脑海里,由于这些重男轻女意识的灌输与潜移默化。姑妈也渐渐习惯且接受。若不是安然对这一近乎法则的质疑与对抗,估计最后也难以让姑妈走出来。
纵观整部影片,安然和弟弟的相处模式的变化是值得回味的,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让我觉得情感表达十分到位。从“我不管”到“我要管”,张子枫对安然角色的情感的塑造拿捏恰到好处。
其实,影片中值得探讨的点还有很多,特别是姑妈和安然一起吃西瓜对话那场戏,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的。在这我也就不一样列举了。
生活影响着人,改变着人,也成长着每一个人。
这部电影值得一观!
没有华丽的煽情,却让你的眼泪忍不住迸发。没有明星的站台,却吸引你的视线目不转睛。没有生搬硬套的做作表演,却在娓娓道来中让你感到情不自禁。一个真实简单的故事背后,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道理,“两代姐姐”在面临现实抉择面前不一样的挣扎。整部影片真实感人,直刺人心,让你在欣赏的过程中泪腺分泌,引发共鸣。
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这部片子反映了二胎政策后家庭出现的矛盾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遇到的困境。
在父母发生车祸,双双亡故的情况下,是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生活独立,从而演绎出一系列的亲情故事。这是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主旨。
女主角张子枫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在校学生,去年暑假出演这部片子时只有十九岁,但她确实将姐姐这个角色演活了,影片中她是一个桀骜不驯,追求自我,最初甚至有点不通人情,冷漠疏离的独立女性。父母重男轻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为了想生一个男孩,硬是骗街道说女儿腿有残疾,希望获得一个二胎的生育指标。最后终于心想事成,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孩子之间的年龄相差十几岁。在女儿高考毕业时,本来她可以考上北京的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将来出来当医生。父亲却偷偷地改变女儿的志愿,让她最后上了四川当地的一个医学院护理专业,结果女儿大学毕业当了护士,所有目的就是想让她不远离家乡,早点工作,赚钱养家。
从姐姐和弟弟的回忆对话中也可以看出父母对两个孩子的偏爱,弟弟想念爸爸做的红烧肉,姐姐想起的却是爸爸的“竹笋烧肉”,在街道办工作人员来家了解姐姐是否真有残疾时,爸爸对女儿不愿意装瘸子被揭穿而表现的愤怒至极,进而狠狠地教训女儿。这种家庭境遇也培养了姐姐从小就追求生活独立的基因。
但所有的一切因为一场车祸而改变。影片伊始,就是灾难现场,告知观众故事的背景。这时的姐姐已经是医院的护士,正在和男朋友积极准备考研,希望一起到北京去读研究生。祸从天降,父母双亡。一个并不十分熟悉的弟弟一下子推到她的面前。这里也可看出成年后的姐姐与这个原生家庭的疏离,父母更爱这个弟弟,对姐姐就有些淡漠。其实影片里也有一些暗示,说明他们对姐姐的“关怀”,譬如将那个房产写在姐姐名下,母亲给姐姐洗头的画面,以及在车祸发生前夕不停的打电话给姐姐,虽然这十几个电话,姐姐最终都没有看到。
姐姐一下子无法接受抚养弟弟的现实,她最初的想法就是找个好人家把弟弟送走,然后自己和男友考研出去生活。姐姐和弟弟相差十几岁,除了那一层同父同母的亲情纽带,实际上真正的感情却并不多。现实生活里因为年龄代沟,他们之间难有交集和共同语言。这也反映出当下二胎政策后许多中国家庭正在面临的现实,两个孩子间的年龄差和相处问题。当国家允许放开二胎政策之后,许多家庭的大孩子都已经十多岁了。
影片里姑妈和舅舅是两个性格反差较大的人,也是姐姐和弟弟可以依赖为数不多的亲人,但是他们也无法给予姐弟更多实质性帮助。姑妈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她逆来顺受,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影片名称是《我的姐姐》,看似指张子枫扮演的二代姐姐,其实还包括着朱媛媛扮演的一代姐姐。当年她与霞姐去俄罗斯红场打工,想挣几个钱时,接到母亲电话,说弟弟孩子即将出生,让她回国帮忙。她二话不说,回到国内。后来,二代姐姐就在她家里长大,是他这个姑妈帮衬着弟弟一家养育孩子,而她自己也有孩子,她的丈夫还半身不遂瘫在轮椅上常年需要她的照顾。当弟弟夫妻遭遇不幸,她希望年轻的姐姐,也就是她的侄女也能像她一样肩负起照顾年幼弟弟的重任,可是两代人价值观明显不同,因此发生了许多碰撞。
肖央扮演的舅舅是一个不靠谱的人,吊儿郎当,喜欢打麻将,也没有成家,仿佛钻到钱眼里。譬如,从车祸“肇事者”那里骗来两万元;提出他来照顾年幼的弟弟,从而要从卖掉老屋子分到一杯羹等等。其实他是在生活的角落里一直默默关心外甥子女,也是这一对姐弟的亲人。有一场戏,姐姐第一次去男友家里吃饭,在宴席结束走出家门时,弟弟突然出现,面向姐姐和男友一家大声喊妈妈,这让姐姐非常难堪,在男友家人面前很是丢脸。舅舅是这场戏的始作俑者,他其实也害怕弟弟从此无家可归吧。
姐姐心理上潜移默化的变化是这部电影的看头,也是电影蒙太奇的神奇。首先我们看姐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个性,在男友家的厨房她不吃男友递过来的蛋糕导致碟子被打碎。她勇敢,在医院看到医生下错了方子就大胆指出来,没有因为那个医生背景强硬而屈服。她善良,看到高龄孕妇冒着生命危险还要生第三胎,她追在车后的大声疾呼就是医生的良知。她温柔,特别是当弟弟趴在她的背上说,你身上有妈妈的味道时,所有的观影人从心底深处都会有一丝颤抖,伴随着影片的节奏跌宕起伏。
最初,姐姐似乎“拒绝”照顾这一个“从天而降”的弟弟,她忙着为弟弟找寄养家庭,为此多次与姑妈发生冲突。两代姐姐对弟弟的爱在这里交集并发生碰撞个差异,但这所有的一切都随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弟弟要吃肉包子的故事;弟弟坐在窗外说着“本是同根生……”的诗句;姐姐的内心从“不情愿”到“冰雪融化”有一个过程,这也反映出当代女性在现实面前的抉择。最后姐姐给弟弟洗澡,雷雨天弟弟害怕时,两姐弟共睡一床,到影片最后,在寄养家庭那里,对方提出要姐姐签字承诺姐弟永不相见时,姐姐终于义无反顾拉起弟弟的手,开启他们的生活。
一部影片,一个道理。影片通过姐弟之间的真实情感,还原女性走出原生家庭伤痛的成长过程,深刻揭示出女性在抉择中自我觉醒,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面临的困境等的现实话题抛给观众,发人深思。
刚刚看完《我的姐姐》,想来抒发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这部电影真的是无时无刻戳中我的泪点,姐姐的无奈及弟弟的做法,真的是反映了这个社会对姐姐的“恶意”。
首先,这部电影共有三对姐弟,张子枫饰演的安然姐弟一对,安然父亲一对,安然母亲也是一对。其实说实话,我到最后还是不晓得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为了生个儿子,让女儿成为一个“残疾人”,难道儿子真的这么好吗,我一度以为后面会有个什么反转,解释再生一个相差十几岁的儿子的原因,但到了后来都没有,也许,也解释了,就在那个十三号床孕妇的那里。
而对于姑妈这个姐姐,刚开始真的一度以为这个人是个烂好人,结果到了后面,我发现,原来姑妈也有自己的梦想,就在即将碰到的时候,却被弟弟生了孩子,被自己的母亲强行唤回来照顾自己的侄女。当看到姑妈对着那组俄罗斯套娃讲俄语时,我再一次哭了,好像知道了最外面的套娃底座丢了的“背后深意”。
最后一对安然母亲这一对姐弟,其实没有讲太多,但看到舅舅每个月都会去看望姐姐的墓地时,安然对他说“有时候我真以为你才是爸爸,不对,是想”的时候,再想起安然爸爸对安然的“教育”时,我好像知道了也许舅舅也是适合成为一个好父亲的,若当初没有年少轻狂的话。
再然后,我好想说说我对安然和她男朋友的看法。其实,我觉得他们的分开一切都早有准备。从他对陈医生的道歉,再到安然第一次见家长,他们家对婚后生活的规划,我个人认为大部分女生都会感到心累。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想法了。可能文笔不是很好,不能表达清楚我的想法。
《我的姐姐》是一个好电影,概括起来就是一对年龄跨度18岁的姐弟俩因为父母发生意外从陌生、相互嫌弃到彼此接纳的故事。而姐姐到底应该服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求个人梦想还是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这样的价值观抉择:到底以个人价值为核心还是以家庭价值为核心。套在电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价值为核心,那么抚养弟弟就责无旁贷。但姐姐却是典型的现代年轻人,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随着飞速发展的社会一起成长着,她有明确的梦想,她迫切希望实现个人价值,不愿以牺牲个人价值为前提去成就家庭责任。
作为观众,我也随着情节很纠结。同样是二十多岁的女孩子,我能与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敌众的众多亲戚的围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协,支持她说不。但看到那么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说“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时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回应他“姐姐不会离开你,我们永远在一起”。幸好,电影是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的不是任何一种“残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还想讨论一种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重男轻女”文化。片中的父母为了要个男孩让姐姐假装残疾获取二胎指标,偷偷改填女儿的志愿想让女儿早日赚钱养家。无独有偶,姑妈也曾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俩的爸爸牺牲了自己的.学业、事业,而且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自己生来就是姐姐。但幸运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装在一个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妈。姐姐的变化,姐姐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正是我们现代社会变化的缩影,是当今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每个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这部电影,可能你也会为它流上许多泪。但我更愿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觉到,我们的这个世界正在越变越好。
电影《我的姐姐》由殷若听执导,游晓颖编剧,张子枫领衔主演,肖央特别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遥源、王圣迪特别介绍出演,于4月2日全国上映。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亲情电影,电影《我的姐姐》讲述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环境中的姐弟俩,原本关系冷漠疏离,但在父母车祸离世后,面临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独立生活抉择的姐姐,重新意识到了亲情深处血浓于水的意义。
张子枫在剧中饰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响,带着情感创伤,性格独立且强势,渴望走出去,闯出去,生活中面对不公平时,她直来直往,勇敢说不。即使含着泪,也会也会大口吃饭,她说“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女孩子,当她被人欺负的时候,她打的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将来面对任何困难中也能够有这份勇气与信心,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电影故事题材新颖吸引人,也是国内市场很少的家庭女性题材电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应该坐在家里带孩子,干家务。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姐姐性格独立且强势,想走出去,闯出去。不甘于现在的状态,这恰恰与中国式独立女性相呼应,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于强势。
电影中的一处弟弟和姐姐的对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啊;我只有你了。面对二胎弟弟,弟弟从出生,姐姐就没有被当成自己人,这也反映从中国式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的思想观,为了延续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对父母离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人类之间,有着连绵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亲,是爱,是亲情。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影片围绕姐弟两展开了中国式亲情深处的普遍矛盾与温暖。
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当女性题材的标签烙在这部影片之上时,对女性角色饱满的角色演绎和自我意识的张扬便成为了观众的观影期待,而影片也确实在很努力地去揭露两位女性所遭受的苦难与排挤,刻画她们善良、勤劳、上进的形象,并与影片中充斥的大量堕落、猥琐、无能的男性形象(重男轻女的父亲,嗜赌成性的舅舅,猥琐下流的姑父,无能软弱的男友)做对比。
但当影片结束于姐姐带着弟弟在草地上奔跑嬉戏时,大团圆式的结尾不禁令人发问:姐姐的未来何如?如此虎头蛇尾的剧情构造,如此暧昧不明的收尾方式,也能从侧面洞察到本片的妥协性。
片中,作为矛盾两级的人物,姐姐(张子枫饰)与弟弟(金遥源饰)从行为到心理都存在着变迁,这可以被视作剧中人物的成长。正因为人物心理历程发生了变化,才能使得核心矛盾从最初的爆发状态逐渐走向最终的和平解决。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姐姐对其过往遭遇的释怀,当她始终无法原谅父亲由于对弟弟的偏爱而造成的对自己的漠视,她便成了家人眼中的白眼狼;当她消解了怨恨,才能接受弟弟这个父母眼中对自己的替代品。
姐姐从对弟弟展现出十分决绝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在面对家中长辈的时候,无论是温和的诱导还是压迫性的威逼,都置之不理。因为缺乏姐姐的前史,使得观众甚至会觉得其有些过份。但随着之后的揭示,观众得以了解其父母为了二胎生子,甚至让她假扮残疾人,也了解到为了让她早点工作给家里减轻负担居然瞒着她篡改了她的志愿等等事件。姐姐的形象就此被树立和接受。
到此,姐姐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其之前的遭遇和现实的恶劣处境,虽然显得激进,但是合情合理。然后影片就步入了姐姐与弟弟相处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存在直接决定了之后剧情的走向以及结尾的方式,也是姐姐最终释怀的根本原因,虽然这种释怀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更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这段时期内,弟弟成为了主导者。
突然懂事的弟弟
弟弟最初的形象被建构为顽皮、任性和自私,这更能够激发姐姐对其的厌恶感。但随着两人的相处,弟弟逐渐从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通情达理、心智成熟的模范少年。他追问姐姐去北京的原因,然后自己打电话给领养家庭承认自己的错误,好让自己不成为姐姐的累赘。正是这魔幻般的蜕变最终打动了姐姐的心,让姐姐带着他逃离了领养家庭。
在此就有两个疑问,其一是弟弟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如此少年老成?从他的言语与行为上来看,已经大大超出了同龄儿童所能表现的成熟心智,不仅仅是对于自私和任性的克制,更是对同理心和谋略性的把握。如果不能究其原因,只能将这一点归于创作者的异想天开。
其二是姐姐原生家庭和既往经历中所受的苦难就这么被与弟弟的短暂相处中造就的亏欠和不安抵消了?对于不抚养弟弟这一决定,想必姐姐已是深思熟虑,为了去北京读研继续自己的梦想,她甚至放弃了陪伴多年的男友。但仅仅凭借弟弟懂事的举动,姐姐就放下了一切,这难道也只能用血浓于水的亲情来解释了吗?
另外,对于弟弟的突然开窍,抛开其成年人般心智的缜密不谈,这种表现更像是嫁接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当我撒泼打滚不能如愿以偿时,我便变得乖巧懂事,这样才能得到姐姐为我准备的饭菜,也才能拥有姐姐这个庇护伞。这种结果导向的行为模式,很容易出现在儿童的成长时期。他们基于外界的反馈得知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带来自己不想要的后果,于是便改变策略。这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改变,也可能只是一种策略性、功利性的行为。
当这些疑问和问题摆在面前,剧情的不合理就时刻提醒观众姐姐的意识其实就是创作者的意识,为了宣扬政治正确的亲情至上原则,创作者做了妥协。哪怕片中充斥着各类根植在男权社会中的矛盾,哪怕任劳任怨,被家庭所拖累的姑姑形象被塑造得多么鲜活和可悲,但最终她们都妥协了。
安然永远成不了安然,她是姐姐,她是我的姐姐。
一直以来,都很羡慕会弹奏钢琴的人,觉得那在琴键上灵活跃动的手指像活泼的的精灵一样,那悦耳的音乐更让人痴迷不已。于是在高中毕业之后,怀着对钢琴的热衷,我也开始学习钢琴,但学习的过程让我很失望。呈现在我面前的是,年幼的孩子被家长送到老师面前,然后开始无止尽的练习,这些孩子不是极其厌倦弹琴就是在期待一次在世人面前炫耀的机会。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学琴只是为了拿那个所谓的等级证书,而老师也只要求学生把考级的乐曲弹好就行了。没有真实的感情,没有耐心的聆听,一切只是机械。于是我悄然退出这个潮流,不是因为我的毅力不够坚强,而是我没有看到我所期望的场景。
这样的失望缠绕了我很久,直到我遇到他1900,那个天才海上钢琴师。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仅仅为了他如行云流水般的琴声而折服,为他的惊人的技巧而赞叹不已。可是当我一遍遍再次观看后,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尤其是关于钢琴,我好像找到了我所期望的场景,虽然是在电影里。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故事。整部影片与《天堂电影院》一样,都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
很多人称其为天才钢琴师,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因为钢琴不是他获取荣誉的工具,而是他灵魂的寄托,是他抒发自我的方式。1900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忧郁和单纯,长期漂流于海上使他不善与人交流,
他不知道如何像心爱女孩表达的爱意,他所有的只有那钢琴,那随他心意转换的曲调,就是他的语言,也是他最大的快乐。
随着岁月的流逝,1900变得更敏锐和优雅,也变得越来越多愁善感,他给船上所有的人演奏,从富商贵胄,到贩夫走卒,穿越岁月,穿越过所有的甲板和船舱,他走到哪里,便是人们忘却痛苦忧伤的一刻,人们忘情的沉醉在他的琴声中,跟随他的节拍欢乐起舞。他不需要任何琴谱,他随意弹奏的音符就是他的述说,手在琴上,心灵却神游大地,无所不至。没有任何羁绊,即使在波涛汹涌的时候,他依然自如地随着跌宕的轮船自如地演奏钢琴,这些都不是他的技巧,而是他的灵魂已经与钢琴融为一体,他只是任自己的灵魂自由飞舞而已。在那不大的轮船上,他拥有了最大的快乐。
当1900成功的击败来自陆上的钢琴大师时,他本有机会去到更广阔的空间,一展自己的才华。可以在即将踏上陆地的时候,他放弃了。他放弃了并不是因为他畏惧了,而是因为他意识到陆地上也许有无止境的新奇,但却不是他所追求。他不在乎这个世界是否认可他的存在,他在乎是自己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于是他在船上安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直到船被炸毁,他也没有离开。他始终都忠诚于自己灵魂,他像个不沾人间烟火的天使一样,悄然飞入天堂。他原本可以成为垂名青史的钢琴家,但他却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在海上油轮上弹奏的钢琴师。这也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钢琴、对音乐,最单纯、最忠诚的感情,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灵魂与钢琴的融合。我想这是时下钢琴学习者最缺乏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