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6:51:04
类别:观后感
电影《你的婚礼》观后感1400字
今天去看了《你的婚礼》这部电影,看完后最大的感触就是觉得:“永远不要为了任何人放弃任何事,除非你能保证以后不会后悔。不然的话在未来的生活中,这将是引发矛盾的导火索”
我看到有一部分人在评论区说为什么女主就因为一句男主的一句后悔就轻易说分手,其实不是轻易,是深思熟虑后决定的这个结果,当女主知道男主有后悔这个念头的时候,那么她也清楚的知道在未来的生活中,会频繁出现这样的“后悔”瞬间,会影响接下来的生活,女主会愧疚,男主也很为难,要怪罪的话,是自己要这样做的,不怪的话,梦想确实因为她破碎掉了,所以,这样下去双方都很为难,那么分开就是最好的结果。其次就是他们之间因为生活的困难,会有很多小摩擦,比如说女主交水电费,比如女主给男主买衣服的时候,这些都是会间接给对方压力的,因为在男方的角度看,我给不了女朋友好的生活,会很困扰,会觉得自己没用,还让女朋友为这个小家花费,面子过不去,加上工作一直没找到,这些都是在生活中所积累的情绪,正是因为这些所以会很容易让人泄气。其实就算当时不说,以后也会因为这些琐碎的事情而吵架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有时候,或许分开会比在一起要好,因为至少双方曾经在一起的美好是真实的,避免了以后会发生的那些不美好的事情,及时止损也是一种很好的结果。
说说女主吧,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没安全感,当有这么一个男孩子出现在她面前,一次又一次坚定了对她的选择,她不是不喜欢,只是没安全感,而在那个时候,她在他身上也看不到未来,她想要的是一份安全感,能让她依靠的人,能让她看到未来的人,很多次男主向女主示爱的时候,女主都没答应,而在那一次,看见危险来临的时候,男主推开了女主,挡下了那一个广告牌,从那一刻开始起,女主坚定了自己对男主的心,这是他们恋情的开始,是女主对他敞开心扉的开端,女主满心欢喜的和他期待以后的生活,她不怕吃苦,可是她怕受委屈,所有的要冒出头的小刺她都掐断了火苗,可是就在那一次女主听到他说后悔,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女主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那句话一直缠绕在她的脑海中,在话说出口的那一瞬间,他们就注定再也回不去了,道歉没用,说什么都没用,事情已经发生了,其实谁也不能怪谁,或许就是老天捉弄吧。
再谈谈男主,在他的青春里出现这样一个闪着光的女孩子,教会他成长,让他焕然新生成为另一个人,这是爱情的力量,让他一步一步变得更好,他练游泳,成为很棒的游泳选手,他发愤图强,去复读,再次高考考上了大学,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想过的,会因为这样一个人对自己的改变这么大。可是他忘记了他自己,他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个他喜欢的女孩子,慢慢没有了自我,生命中不是只有爱情这一个选项,在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时,如果他成熟一点,那样他们会在一起一辈子吧,只是有些东西总是错过以后才幡然醒悟,才突然成长。
影片的最后,在男主参加女主婚礼的时候,周潇齐对尤咏慈说:“我的青春里所有的幸福都是你给我的,我怎么会后悔。”或许是时机不对吧,好像爱情怎么样都会有遗憾,但生命中总有一个人在心里成为永不可磨灭的最美好的回忆,虽然后来没有在一起,但是那段经历永远不会忘记,就像那句话:你的生命里会遇到很多人,但是初恋只有一个,不可替代,不会遗忘。尤永慈,这次真的再见啦!
有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也有人看完以后觉得毁三观什么的,这些其实都是每个人的观后感,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的,也不要被别人说的话所左右,觉得可以看就看,不喜欢看就不看,这是大家的选择权,没必要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所左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整部看下来,我就在男主参加女主婚礼的时候,他们谈心的时候哭了一会,或许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泪点也不一样。还有一点呢就是想到说: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不要再因为失去的缅怀而错过现在,然后又错过成为遗憾,不要这样子,说真的,好好珍惜现在吧,珍惜现在的人,珍惜还在身边的人,幸福或许就在身边,不要再错过啦!
今天一个人去电影院花了大约两个小时左右,把你的婚礼这部电影看完了。
那么在谈个人感受之前呢,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声明:
第一,电影观后感是结合个人的一些经历来谈的,囿于个人经历、见识等因素,纯属我本人的感受,并不代表其它人的观点。
第二,电影的导演和编剧,虽然我不了解,但是通过完整看完电影,个人感觉导演和编剧可能都是男性。而我作为一个男性同志,所以更多的是站在男性的角度上去发表个人的一些看法,因此,不代表女性的一些观点和立场。
一、电影的受众群体: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受众群体,可能并不是很多。原因是:
第一,如果没有读过大学,如果曾经没有歇斯底里奋不顾身用心爱过,如果没有在毕业后的现实生活中揪心于前途未卜,那么可能无法感同身受;
第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可能曾经并没有经历过一段感情能长达15年。
第三,我们大多数的人,可能并没有遇到过那个很爱很爱的人。
第四,就算,有可能遇到了一个很爱很爱的人,但又可能就压根没在一起过。
结合以上几点,我认为电影受众群体不是很多,因此,我个人认为它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刚刚毕业或已经毕业体会过生活艰辛、爱情事业两难全并且用心爱过的年轻人。
二、电影概括:
高中时期的男主是校游泳队的渣渣又爱打架,算是个小混混。在高三的时候遇到了转学而来的同班同学女主。男主对女主一见钟情之后,从奋力追求到正式告别,男女主兜兜转转几经坎坷长达15年的感情,最后在女主婚礼上两人再正式告别后,彻底结束。
三、电影主线:
开始两人在都是单身的高三相遇。期间两人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
第一次分离:女主有个酒鬼老爸,女主妈妈为逃避酒鬼老爸带着女主四处转学,当女主的酒鬼爸爸再次找到女主妈妈时,妈妈带女主离开了。
第二次分离:女主转学,男主高考落榜,再次得知女主消息之时,毅然复读苦练泳技、不懈努力终于考上了和女主同一所大学华兴大学。当男主再次遇到女主时,女主已有一个渣男男友。当男主把真相告诉女主,是女主选择相信自己的渣男男友。最终在足球赛结束后,男主当众殴打了渣男男友。这次男主选择主动离开。
第三次分离:男主成为泳队主力战再次遇见已是广告模特的女主。此时,男主已有女友。男子一直想做一次冠军,男主邀请女主观看自己的比赛,台风原因,女主在赶来的路上受阻,男主担心女主放弃比赛找女主,找到女主后却因救女主被广告牌砸伤背部,从此告别游泳职业生涯。但,这次相遇,两人也真正在一起了。然而在一起的日子并非全是甜蜜和幸福,当男主没有稳定工作女主事业顺利时,再加上面对生活、工作的不如意时,使得男主在跟好友聊天时说出了:害怕以后会后悔遇见女主,恰巧被女主听见,而此时又是在女主父亲葬礼上。女主:“是你亲口告诉我,永远都不会让我再伤心的,我信了”。两人再次分开。
第四次分离:男主收到女主结婚请帖后,再看到女主送给男主的戒指盒里的心形纸条上的内容后,毅然决定再见女主一面,做最后的告别!
四、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
1.电影里女主跟男主分手时也提到了:以后你不必再为我而活。女主对男主来说更多的是男主的青春,是男主的梦想,是男主的奋斗目标。男主从一个混混,到为了能和女主在一起刻苦努力复读考上女主所在的华兴大学,以及后续做的很多看似荒唐可笑却真诚的事情来看,确实如此。
2.男主收到游泳馆发传单人员的传单时,自己正在往成为游泳职业选手的道路上发展。后来因为后背受伤不能成为游泳职业选手和现实生活而成为游泳馆发单人员。讽刺、对比鲜明、让人内心五味杂陈。
五、我的几点感悟:
1.我们多数普通人的高中、大学可能并没有遇见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动力和方向的人。如果你有机会遇见了,要珍惜呀!如果你没遇见,那么只要认真用心去对待一个人,会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也可能从未为一个人而全力以赴奔过,不要紧,就算为自己,也应该全力以赴过一次。真诚用力的去爱一个人,是会给你带来幸运和动力的!
2.如果你还在大学并且身边有了对象。享受爱情甜蜜之时,别忘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今晚和家人看了电影《你的婚礼》,竟很感动。影片的很多地方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从中我们看到了爱情的浪漫美好,看到了它在真实生活面前的脆弱和无奈,也看到了它怎样使两个人成长,更从容的走进生活。
影片由许光汉和章若楠主演。男生对女生一见钟情,女孩也很喜欢他,但是因为家庭原因,女孩中途离开了,男生为了守护这段感情,付出了很多努力。如:男孩为了女孩会一起逃课,会和比自己强很多的人比赛游泳,会为了找到女孩,而拼命复读考相同的大学,进相同的团队;会为女孩生日放烟花;会为了女孩能和新男友去三亚,去踢球等等。女孩也很喜欢男孩,在关键处总是支持男孩,为他解围;为男孩画画;设计专属服装;为他交房租;为他买戒指等等。这段感情长跑了15年,终于在女孩嫁给别人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看到这个故事,不禁令人感叹,即使两个相爱的人很想在一起,也不一定能如愿以偿。比如男孩和女孩在一起的障碍,有家庭的原因,有各自新感情的原因,当这一切都解决了,男孩却因为救女孩受伤,而失业了,他们无钱筹办婚礼,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男孩似乎后悔遇到了女孩,女孩也很受伤,离开了。终于在女孩的婚礼前夕,男孩才看到了女孩送他戒指里的纸条:“遇到我这样爱你的人要好好珍惜哦”。他不禁泪流满面,一定要当面去见一下女孩,对她说:“遇见你是我最骄傲的事”"我要好好的和你告别,亲眼见到你走向幸福的样子”。我想他这样做,也是对自己这段感情做一个了结,减少遗憾吧。
虽有缺憾,这个故事仍然很美好,男孩对女孩勇敢执着,女孩对男孩的全心全意,即使没有走到最后,他们仍彼此祝福。
影片有一些台词也很触动人心。比如:“明明每一分钟都很想念,却不得不找一个理由再联系。”“我不知道没有得到痛苦,还是得到后又失去更痛苦。”
在我的心目中爱情是神圣而美好的情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猝不及防的怦然心动,是不由自主的想念,是发自内心的疼惜,更是衷心地祝福和成全。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你喜欢的人同时也喜欢你。但现实中,往往是阴差阳错,不是错的时间,就是错的人,有时即使人和时间都对了,却败给了岁月,败给了生活中的琐屑。甚至,有的人终其一生都遇不到自己的良伴。
正因为爱情是这样的不可捉摸,我觉得它是个奢侈品。在茫茫人海中,一定是一种特别的缘分,才让两个人相识相知,如果遇到了一个彼此相爱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用心去爱,不留遗憾。
她是风,她是一首诗,后来那些曾经也终究成为故事,后来他笑着说出了那些痛苦!
题记
他说从遇见她的第一眼起,脑海里都是她的模样。上课是她,游泳是她,那一年他刚好17岁。他走过了突然离开的她的那一年,那一年里,他过的很平淡,生活还在回忆里煎熬!
当她再一次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她是梦想,她是目标,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那些从不肯做的事情,因为那里有她,他的世界只有她。
到达那个地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他还是那个他,他的眼里还是她,久别重逢现实和幻想对不上号,他来不及失望,匆忙再次启航追逐属于他的光亮。也许在别人的眼里他是奇葩,她有了另一个爱的人,他还会默默打听关于她的所有事,那场烟火成全了其他人,却唯独没有成全自己。后来他说想最后为她做一点事,哪怕在她眼里觉得他是错的。
再一次相遇,两个人开心的说了很多话,他还喜欢着她,梦想和她相比,他依然选择了她,终于如愿成为了她的另一半,在有她的世界里守护了好多年,后来他会犹豫自己的爱,最后再次相遇是在她的婚礼上!
他盲目喜欢了她十五年,从见她的第一眼开始,他说如果自己能早一点长大,是不是就不会失去她了,看了好多人评论说,为什么女孩子总是比男孩子先成熟。可回想过去周潇齐默默无闻的爱了十五年,在他的世界里,因为有了尤咏慈的出现,他才觉得生活有了意义,而不是浑浑噩噩度过乏味的青春。
《你的婚礼》是一部由许光汉,章若楠主演的爱情片。故事按时间顺序鲜明地勾勒出了一个男孩的青春和一个女孩的婚礼,感慨的是,这个男孩的青春里到处都是女孩,而这个女孩的婚礼上男孩成了永远失之交臂的过客。
故事的桥段一如既往,看到起就能想到承,看到转就能想到合,起承转合得落俗但却还是能让观者动容。
男孩是一个游泳特长生,叫周潇齐,女孩是一个成绩优等生,叫尤咏慈。这谐音梗的名字我们都可以猜到,无非是编剧为了引爆后面的笑点而伏笔,以及给观者预设两个人的般配。周潇齐原本是不那么喜欢游泳池,因为尤咏慈从此爱上了游泳池,也因为尤咏慈戒掉了打架,更因为尤咏慈而努力学习考了同一所大学。后面的剧情就是两个人遇见,却总在不对的时机,命运和时间像是恶作剧的剧作家,总是让两人跌跌撞撞错过一次又一次,直到时间终于开口,带着所有的青春画下了一次圆满的句号,可在周潇齐和尤咏慈一起离余生最近的时候,却因为编剧强行悲剧的手法让两人再次分离,而下一次遇见便是婚礼上最后的告别。
全剧可吐槽的点有很多,但恰恰因为可吐槽也变得写实,因为人生也是如此,总有些缺憾和遗憾,也总有些意想不到的巧合和结局。
这部剧之所以让我想为它写一篇读后感,是因为它再一次让我记起了所有人都懂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两行关于爱情的诠释。
面对你所热爱的,要义无反顾地去奔赴它。
面对你所拥有的,要毫无保留地去珍惜它。
剧中,周潇齐有五次奔赴,终点都是尤咏慈,他最热爱的那个她。
第一次,尤咏慈要搬家时,接到电话后,周潇齐淋雨一路骑行去寻找尤咏慈,一路坑坑洼洼,风雨再大,也要奔赴终点,看你是否还在。
第二次,得知尤咏慈在华兴大学时,周潇齐辞掉工作,留级复读,日日夜夜读着不喜欢的书,日日夜夜和游泳池相伴,只是因为知道终点你在,也知道自己没有后路。
第三次,得知尤咏慈的男友变心,根本无心足球赛,也不想和尤咏慈一起去三亚,周潇齐为尤咏慈赢下了比赛,为尤咏慈第一次打破了他们之间的约定,为你可以守身如玉,为你也可以不惜一切。如果不能得到你的理解,那就把真相全部留给我。
第四次,一次关系到梦想的游泳选拔赛,是志在必得,因为一场千秋大雨,因为担心尤咏慈的安危,哨声起的那刻,不想再错过,我全力地奔向你,穿越山河,穿越流言,穿越人海,只是因为,有你就足够了。
第五次,是她的婚礼,是最后的告别。青春里所有的欢喜苦涩,旧时光里所有的甜蜜和爱情里曾经最熟悉的,都要面对面道声再见。我们都知道我们都拥有过,我们都知道我们拥有的时候没想过离开,我们都知道我们终会离开,所以还是要和你说声谢谢。
米兰昆德拉说过,流行离开的世界里,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无论结局是预设或是意外的。
请用尽青春里所有的勇气去奔赴你所热爱的。
请燃尽生命里所有的陪伴去珍惜你所拥有的。
看完了电影《我的姐姐》,感触颇深,现实,值得人思考,不知道电影的原型人物现在过得么样,有没有后悔自己曾经的选择…
你是姐姐,长姐如母,这个说法真的框定住了好多好多女性,不知道应该为此悲哀,还是为此欣慰,说一下这部电影吧。
刚开始,车祸、一地鸡毛、各有心思。对于一个刚刚因车祸失去双亲的女孩,生活没有给予她太多的时间去悲伤和哀悼,她不能躺在任何人怀里肆无忌惮的大哭一场,还要背负上亲戚们的逼迫与职责。
办理后事、车祸事故处理签字、因为单位公房回收所以要搬家、扛着某些亲戚对“学区房”的觊觎、背负自己克死父母的非议、考虑自己和弟弟的未来、联系人收养弟弟、联系人卖房子……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像石头一样压在一个瘦弱的女孩肩上,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抗过来的,大概也得亏于父母不重视而培养出来的独立吧。
“长姐如母,你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把你弟弟好好养大”
“我爸妈死了,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我的责任,明明做错事的不是我,凭什么你们都冲我来”
一边是自己不熟且父母偏心的弟弟,一边是自己的梦想、爱情与未来,身为一个姐姐,该怎么选择?
剧中的姑妈刚开始一直在劝导姐姐好好把弟弟养大,毕竟这是父母最后的“根”,在得知姐姐想把弟弟送养后,甚至说出“你要是敢卖了你弟弟,我就去法院告你”这样的话,但姑妈是个好人,看见别人欺负自己的侄女,她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保护侄女,切西瓜时会把最中心最甜的部分用勺子挖出来给侄女吃,自己吃西瓜边边,姑妈更是一个好姐姐,她曾经为了自己的弟弟妹妹放弃了自己学习,去俄罗斯进修的机会,最后自己潦草的过了一生,何其悲哀啊。
所以,在面对和自己有相似遭遇的侄女时,姑妈的第一想法是让侄女“顺受”,承担起作为一个姐姐的责任。
“我是一个姐姐,从生下来那天起就是,一直都是!”
也许是自己知道身为姐姐的不易,也亲身经历了自己一地鸡毛的生活,所以不忍心让侄女也受同样的苦,姑妈最终不再逼迫,而是心疼与谅解,“这是你自己的路,你自己走好咯!”这是影片第一个让我深受感动的场景。
第二个让我泪如雨下的场景是,姐姐把弟弟送给舅舅养之后,来到麻将馆,却发现弟弟耳朵上插着烟,手上打着牌,姐姐瞬间暴起,毫不客气地训斥了舅舅一顿,并带着弟弟回家!
看着影片中姐弟俩一起回家的背影,我明白了,姐姐已经决定了,决定放弃自己的梦想,自己养弟弟了。
“我是一个女生,以后是要结婚生娃的”,影片中这句话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但是却只是过眼云烟了。
为了弟弟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从此带着一个“拖油瓶”生活,以后的路会更难走,就业难,恋爱难,婚姻更难!为姐姐感到悲哀,也为世间做出同样选择的姐姐们感到悲哀,也对她们表示敬佩!养或者不养,都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当然影片中还有其他很多让人感动的场景,比如弟弟对姐姐说“你就不能等等我吗,我的人生就只有你一个人了啊”、弟弟为了成全姐姐自愿被别人领养、舅舅在墓园拿着花怜爱的看着姐姐等等,都让人看着心酸又感动。
说说最后吧,姐姐又一次把弟弟接回家,在雨天里,看着弟弟,姐姐哭了。我不知道这个哭是因为什么?是因为重新接回弟弟高兴吗?还是为以后的困难生活而悲哭?还是二者皆有?我们不得而知。
对于姐弟俩,毋容置疑,以后的生活会更艰难,姐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弟弟的学习教育,都会是姐弟俩未来生活中的大难题。
亦舒曾经说过: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
目前姐弟俩是因为亲情重新生活在了一起,但生活不只有亲人的词啊,还有很多很多鸡毛蒜皮的烦心事,不知道在这些烦心事逐渐增多的过程中,亲情会不会因此消耗殆尽?
也许在很多很多年后,姐姐会后悔说:为什么当初一时心软把你接回来了,现在害的我生活如此艰难。
弟弟会后悔说:为什么我要跟着你回家,如果当初我选择待在那个有钱的养父家里,现在我说不定有房有车,生活富裕无忧。
也也许,很多很多年后,姐姐会说:还好当初没有放弃你,现在我才有弟弟可以依靠,而不是孑然独行于世间。
弟弟会说:还好当初姐姐你没有放弃我,我们姐弟俩才能这样互相依靠,把握住这世间最深的血缘亲情。
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当女性题材的标签烙在这部影片之上时,对女性角色饱满的角色演绎和自我意识的张扬便成为了观众的观影期待,而影片也确实在很努力地去揭露两位女性所遭受的苦难与排挤,刻画她们善良、勤劳、上进的形象,并与影片中充斥的大量堕落、猥琐、无能的男性形象(重男轻女的父亲,嗜赌成性的舅舅,猥琐下流的姑父,无能软弱的男友)做对比。
但当影片结束于姐姐带着弟弟在草地上奔跑嬉戏时,大团圆式的结尾不禁令人发问:姐姐的未来何如?如此虎头蛇尾的剧情构造,如此暧昧不明的收尾方式,也能从侧面洞察到本片的妥协性。
片中,作为矛盾两级的人物,姐姐(张子枫饰)与弟弟(金遥源饰)从行为到心理都存在着变迁,这可以被视作剧中人物的成长。正因为人物心理历程发生了变化,才能使得核心矛盾从最初的爆发状态逐渐走向最终的和平解决。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姐姐对其过往遭遇的释怀,当她始终无法原谅父亲由于对弟弟的偏爱而造成的对自己的漠视,她便成了家人眼中的白眼狼;当她消解了怨恨,才能接受弟弟这个父母眼中对自己的替代品。
姐姐从对弟弟展现出十分决绝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在面对家中长辈的时候,无论是温和的诱导还是压迫性的威逼,都置之不理。因为缺乏姐姐的前史,使得观众甚至会觉得其有些过份。但随着之后的揭示,观众得以了解其父母为了二胎生子,甚至让她假扮残疾人,也了解到为了让她早点工作给家里减轻负担居然瞒着她篡改了她的志愿等等事件。姐姐的形象就此被树立和接受。
到此,姐姐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其之前的遭遇和现实的恶劣处境,虽然显得激进,但是合情合理。然后影片就步入了姐姐与弟弟相处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存在直接决定了之后剧情的走向以及结尾的方式,也是姐姐最终释怀的根本原因,虽然这种释怀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更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这段时期内,弟弟成为了主导者。
突然懂事的弟弟
弟弟最初的形象被建构为顽皮、任性和自私,这更能够激发姐姐对其的厌恶感。但随着两人的相处,弟弟逐渐从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通情达理、心智成熟的模范少年。他追问姐姐去北京的原因,然后自己打电话给领养家庭承认自己的错误,好让自己不成为姐姐的累赘。正是这魔幻般的蜕变最终打动了姐姐的心,让姐姐带着他逃离了领养家庭。
在此就有两个疑问,其一是弟弟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如此少年老成?从他的言语与行为上来看,已经大大超出了同龄儿童所能表现的成熟心智,不仅仅是对于自私和任性的克制,更是对同理心和谋略性的把握。如果不能究其原因,只能将这一点归于创作者的异想天开。
其二是姐姐原生家庭和既往经历中所受的苦难就这么被与弟弟的短暂相处中造就的亏欠和不安抵消了?对于不抚养弟弟这一决定,想必姐姐已是深思熟虑,为了去北京读研继续自己的梦想,她甚至放弃了陪伴多年的男友。但仅仅凭借弟弟懂事的举动,姐姐就放下了一切,这难道也只能用血浓于水的亲情来解释了吗?
另外,对于弟弟的突然开窍,抛开其成年人般心智的缜密不谈,这种表现更像是嫁接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当我撒泼打滚不能如愿以偿时,我便变得乖巧懂事,这样才能得到姐姐为我准备的饭菜,也才能拥有姐姐这个庇护伞。这种结果导向的行为模式,很容易出现在儿童的成长时期。他们基于外界的反馈得知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带来自己不想要的后果,于是便改变策略。这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改变,也可能只是一种策略性、功利性的行为。
当这些疑问和问题摆在面前,剧情的不合理就时刻提醒观众姐姐的意识其实就是创作者的意识,为了宣扬政治正确的亲情至上原则,创作者做了妥协。哪怕片中充斥着各类根植在男权社会中的矛盾,哪怕任劳任怨,被家庭所拖累的姑姑形象被塑造得多么鲜活和可悲,但最终她们都妥协了。
安然永远成不了安然,她是姐姐,她是我的姐姐。
没有人可以想象当时我们有多么激动,偌大的校园里激荡着我们的欢呼!久久望个着窗外,又忽然想到新年将至,感到很是迷茫:入高中来,已近两年的光阴随我而去,不似范仲淹醉里挑灯看剑那般从镜中衰鬓中找到一丝忧伤,断肠的惆怅。拿来了椅子和热水,把妈妈的脚放入热水之中,用胖乎乎的小手轻轻地揉啊揉。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两位老人相聚在一起,以日记为线索,追忆了一位伟大教育者的过去……
透过日记微微泛黄的扉页,依稀看见1949年1月15日的那天,一位穿着暗灰色夹克,提着巨大而笨重的木箱的中年人向一扇紧闭着的铁门走去,光秃秃的头顶上顶着同样灰暗的天空……克雷芒马修,此时因为在众多领域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而走进了人生的低谷,不得不应聘一个专为问题少年们设置的寄宿学校"池塘之底"的学监。
在乐格克设置陷阱致使马桑大叔的眼睛受伤后,马修只是让他每天去照顾马桑大叔,直到他康复为止;在莫杭治因为辱骂校长而关禁闭、,他被释放出来后罚做清洁工作时,听见马修训练他的同伴们合唱,于是在放学后独自来到教室练习歌唱,马修发现后不但没有责怪,最后甚至还给他"开小灶";在来自圣菲亚少管所的蒙丹处处与马修作对时,马修不但没有厌恶、疏远他,反而让他成为合唱团里唯一的"男中音",并且不时教育、开导他,当蒙丹最后因为校长哈珊的谎话而被警察带走时,马修还因为合唱团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而惋惜……马修以他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渴望关爱的孩子们,他以一颗博爱的心将温暖和希望播种在孩子们的心间。
马修用音乐感召孩子们冷漠已久的心,唤起他们对生活的渴望与热爱。当公爵夫人欣赏孩子们的演唱时,他们的表现无疑达到了一个高潮。无论是配合默契的合唱部分甘冽纯净、完美融合的歌声,还是领唱莫杭治清亮的宛若天籁般的声线,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他们的歌声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马修给予他们信心与爱的结果。从小受到"行动反应"的强制性规定的他们,生活在这里实际上毫无自由与快乐可言,而马修的出现,为他们带来了音乐,为他们带来了关爱,因为长期受到压迫而麻木不仁的心灵渐渐有了复苏的迹象,他们所不曾拥有的信任,此刻全部倾注在马修的身上。让一群顽固恶劣的问题少年们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契合,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马修面对孩子们,并不像其他学监那样选择了强硬的手段,或者选择了放弃,而是把他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以"爱"作为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孩子们的歌声,与其说是为公爵夫人演唱的,更不如说是他们为马修献上的最崇高的敬意。
合唱团的演出非常成功。正当校长哈珊假借马修的功劳向公爵夫人邀功请赏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蒙丹为了报复哈珊点燃了学校,此时马修与马桑大叔却带着孩子们上山野餐,哈珊愤怒之下解雇了马修,并且勒令所有孩子不得再与他见面。可是真情是任何事物所无法阻隔的,孩子们反锁上门,从窗户上扔下一架架写有姓名的纸飞机,送给马修作留念。随着一架架纸飞机盘旋而下,孩子们将手臂伸出窗外,奋力挥动,向马修告别……
一直等待父母在星期六来接自己的孤儿佩皮诺,终于等来了马修带他离开这个监狱般的地方。佩皮诺的执著是正确的,他的等待最终迎来了圆满的结局。马修被解雇的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六。
"池塘之底"的沙贝、朗古卢瓦和马桑大叔联合起来揭发了哈珊虐待学生的事实,最终哈珊被辞退,而其他孩子们各奔东西。马修继续给别人上音乐课,这份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结局是美好的,心底充溢着暖暖的感动,默默地为马修,为这些孩子们祈祷、祝福,希望他们获得幸福。他们的歌声总是在耳畔久久回荡,震撼着心灵。只要你仔细去聆听,就会发现歌声中充斥着满满的爱……
看完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老师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就像影片里那个最不被看好的孩子也是班里最调皮的孩子,最后成了一名伟大的指挥家,就是因为有了老师的鼓励和无尽的爱,才成就了这名指挥家。就是他这种无私的爱深深的打动了我。只要你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被偷走的那五年》。
男主人公感受到被妻子忽略,以及在与妻子的“竞争中落败,因而开始与别的一些女人保持暧昧关系,期望以此引起妻子的注意。但遗憾的是,他非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还反而让妻子误以为他是在鬼混,最终两个人办了离婚手续。
当然,电影很长,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这样。
我提及这个情节,是想说这样的故事并不只是发生在电影里,在现实生活中,实在很多人都曾经这样,企图用小孩子的方式获取成年世界的结果,不出意外的,他们必然会遭遇失败。
不能说,就去做
电影里的人物是因为眼见妻子升迁,以及忙于工作,所以感到内心失衡而开始流连在外。在现实生活中,出轨大多发生在孩子出生或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后。
孩子的出生使得夫妻关系亲密度降低,妻子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被孩子占据。此时大部分丈夫都会感到被冷落,有些丈夫甚至会对那个可爱的小家伙产生嫉妒心理,然后又因为那嫉妒而对自己产生不满,进而更深地压抑被冷落的'感觉。
由于这些不舒服不满足的感觉无法被表达和接纳,有些人就可能转而向外面去寻求释放,比如开始婚外恋。
当然,无法对伴侣表达的不满意,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性欲不满足,比如与原生家庭之间的矛盾,比如小矛盾的累加,比如金钱的分配等等,都能引发夫妻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常被认为“不是什么大事,所以始终没有机会被讨论。然而那些小事引发的不舒服却堆积在心里,久而久之,伴侣之间的亲密感逐渐降低,此时就可能有人以出轨的方式表达不满。
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我的孩子一岁多正在学说话时,从最开始的一个一个字,到两三个字。直至有一天,我让他跟阿姨出去玩,好让我能腾出时间来准备晚饭。结果他背着小书包,站在门口看着我说:“不想去。
这是他第一次用“不开头来说话,却是完整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想法。
当孩子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想法和需要时,他就可以不需要再用哭闹、跺脚等让别人不明所以的方式来表达。语言可以更加精确地表达自己,以及让别人更容易理解自己,所以语言表达本身有着疏泄情绪,感受到自己存在感,增强自尊感以及与他人建立连接的功能。在心理学意义上来说,能够用语言进行自我表达,也是人格趋向成熟的标志。
让我们谈谈吧
婚姻智慧的箴言之一是“预防胜于治疗。在婚姻关系里,人们需要常常和伴侣说这句话,要找到所有机会与伴侣谈谈,谈两个人的关系,谈两个人的感悟,谈两个人的生活、工作、想法、需要等等,尤其是要谈论对对方的期待和不满如果这些东西能够得以用语言来表达(以及给对方调整和改变的机会),人们就不会再需要用行为去表达了。
此外,作为妻子和妈妈,还需要邀请丈夫参与育儿的过程。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夫妻的联盟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增强丈夫作为父亲的力量感和自豪感,填满丈夫的生活和心理空间,消融他那被排除在外的感觉,这是增强家庭凝聚力的很有必要的做法。
如果平时你们并没有常常谈谈,而此时你的伴侣已经在用出轨表达不满了,该怎么办呢?
你尽可以谴责那个出轨者,说他不负责任,道德败坏,是渣子。但这不能改变他已经出轨的事实,并且这样的批评指责,并不能消减他感受到的强烈的被忽略感,反而还能缓解他对自己行为的内疚感,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出轨。
“一个巴掌拍不响,伴侣出轨了,不可能只有他一个人的责任,因为关系是两个人的。心理学已经大肆普及的今天,这个观点早就老掉牙了。但是在这里却还有必要再提。因为人们需要反复地用这句话刺痛自己伴侣出轨了,你感到受到伤害,却还不得不也去看看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够这真是很痛苦的事。然而只有心里足够痛,成长的动力才足够强。
无论这段婚姻你是否还想要,与伴侣谈一谈都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梳理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借由沟通来看清这段关系的全貌,看看你的感觉,看看你的想法。当然我还是要提醒你,沟通时要理性地谈论你们的关系,而不是指责和怨气,所以你需要先处理了自己的情绪之后,再来做这件事。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曾在12年参加安徽省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的时候,一位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推荐我们观看过,当时因为时间关系,只是让我们欣赏了一些片段,所以这部影片在那时留给我的记忆不是那么深刻。然这次来芜湖面授则不同,授课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让我们观看,还就这部影片联系我们的所学布置了撰写观后感的作业。本想在网上随便下载一篇敷衍了事儿的,因为这样的情况很多,我这样做了也最多算是随了大流。但是,当我认真看完影片,我最初的想法改变了,让我改变想法的不是别的,只是源于自己内心的一份崇敬。
不得不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去观看,能得到的感触会更多。影片中那位秃头、圆脸的马修老师一视同仁的教师情怀,最终让一群被大众视为身处“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在爱的感召下发生了改变。如果说马修老师让音乐打开了孩子的心门,那么我要说的是音乐在其中只是一种沟通共融的方式而已,真正潜藏于影片中值得我们老师去关注的,该是马修老师对待学生的仁爱以及他在逆境当中时时所传递的正能量。马修老师从没因为孩子的顽劣而放弃对孩子们的教育,更没有像院长那样用一种单一蛮横的方式对待孩子。在院长那种所谓的“行动”致“反应”的方式下,触发的往往是孩子们更大的反抗与仇视。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精神需求的,我认为马修老师能成功改变孩子也正是源于他在来“池塘之底”这所学校前就懂得了这些。所以在面对孩子起初对他的侵扰时,马修老师选择的是理解与包容。他没有将孩子拉去禁闭,当然作为一个智慧的老师,在“行动”与“反应”上他也并非是毫无反应,所以当马克森斯大叔被勒盖莱克的恶作剧而导致受伤时,马修老师对其惩戒的方法是让勒盖莱克去医院帮忙直至马克森斯康复。显然,马修老师在用他的方式在颠覆着院长推崇的禁闭式管教模式。结果从成效来看,显然马修老师的方式激发了孩子内心的真善美,勒盖莱克在医院的所见所闻成了非常难得的实景教育片段,当马修老师郑重的问勒盖莱克:“马克森斯大叔很善良,不是吗?”这一次得到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这种肯定不是高压下的威逼,而是一种发自孩子内心的肯定。所以说,教育是要有情感体验为基础的,这种体验结合我们这次所学,即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说,可以说是幼儿社会化的途径。
既然要结合本次面授课程来谈,带着挖掘影片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的目的,我又重新在网上观看了影片。我想就对学前儿童社会化产生影响的个性差异因素着手,浅谈一些自己的拙见:就幼儿自身个性因素的影响来说,早期儿童的行为特征、活动水平、挫折耐受力与生活的节律性都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影片中的孩子们因为顽劣曾被周围的人带有有色眼镜看待。但是马修老师的到来无疑是给“池塘之底”带来了春的律动。马修老师通过组建合唱团,让这片沉寂的园地开始有了歌声,同时他自己写歌让孩子演绎,这些歌曲的创作灵感很多源于他在“池塘之底”工作与生活的写照,更蕴藏着他对孩子们深深的爱与期待。这样的歌曲浸润着孩子的心,自然也成了他走进孩子的媒介。在马修老师组建合唱团之初,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选择孩子所处声部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关注孩子个性差异的种种举措。
面对大部分孩子音乐素养低下的情况,积极正面的鼓励与肯定是这位智慧型老师的法宝之一。即便是对于五音不全的孩子,面对这样的个例,马修不是让他置身于外,无所事事,而是让他成为了谱架。单从这点来看,每个孩子都能在他的团队发挥着自身的价值。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老师出现在这群已经习惯了被否定与漠视的孩子们面前时,不正犹如一股暖风吹散阴霾带来明媚吗? 所谓,师之伯乐。当一个好的伯乐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修炼。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也能成为像马修老师一样的人,能够抛开世俗的偏见,用宁静、包容的胸怀去面对我的孩子们,在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上引导的方式能更科学,施加的干预能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