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17:34:05
类别:观后感
电视剧《小别离》观后感400字
我15岁,今年刚中考完,家里条件没有方朵朵好,但也还不错。我的父母就很注重我自己的看法,所有的长远规划都是基于我的自由意志决定的。我身边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主见,他们成绩未必好,但他们大多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父母选择的道路也很多元化。
看到电视剧的时候,我不太喜欢里面的角色塑造,感觉太肤浅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大人做事逻辑也很诡异。
举个例子,有一集朵朵压力大,爸爸就请假带她去玩,告诉她一些道理,可是这些道理都是些老生长谈的话,比如“该玩的时候好好玩,该学的时候好好学”,这些道理一个初中生不懂吗?家长仅仅做这些又能真正缓解学生的压力吗?真正带来压力的是什么,又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没有涉及。
我并不觉得剧中讨论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今的切肤之痛,又或者说还是太浅了,没说到根本。这部剧里的问题就不叫问题,而真正的问题它又不曾提及。但我也觉得这是个进步的标志,起码大家开始思考社会现象。
我很希望这段话能被看到,因为我们这些15岁左右学生的青春与剧中真的真的相差甚远,不希望被符号化,更希望有一部作品能真正拍出我们的特点个性以及生活的这个时代。
《小别离》中以3个家庭对待中考的情节,反映了整个教育界的压力。简直把学生和家长给逼疯了,哪里有什么幸福可言呀。
我们也都是从学生过来的,我们从不觉得学习是个苦差事。我一直觉得能够坐在教室里,翻开书本,听老师讲课,就是我人生的一大乐趣,倒是后来的文化革命,我们被剥夺了升学的权力,才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我想起读小学一年级时,天下大雨,农村里道路泥泞,我家没钱给我买套鞋,母亲叫我别去上学了,大冷天的,我赤着脚走到学校,洗净泥,穿上鞋子坐在教室里,心里很舒坦很温暖。
现在的学生,经济条件这么好,要什么有什么,就是感觉不到幸福,都是让高考指挥棒给逼的。成绩好的,要保持;成绩中等的,要超越;成绩垫底的,也已经很努力了。除了白天在课堂里学习,还要聘请家教。孩子们没有休息天,没有娱乐活动,下了课不让走出教室,就连吃午饭也要圈在教室里,一边吃饭,一边听老师分析卷子。整个校园听不到学生的嬉闹声。
什么事做过了头就让人腻烦,读书也是。
家长们谁不知道自己孩子读书很苦?谁不心疼孩子睡眠不够?但是,还是逼着孩子做试卷,怕输给人家。家长们人人都想自己的孩子请最好的家教,妄想别人的孩子不去补课,试图自己的孩子成绩出众,别人的孩子整天贪玩去,成绩一落千丈才好呢。
自私的家长,逼得整个教育系统愁云惨雾。自私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上不了重点高中,才挖空心思送孩子出国。心里是爱孩子的,可孩子的心里是非常害怕离开熟悉的环境的,离开温暖的家庭的。
造成这样个怪圈:孩子怪家长,家长怪学校,学校怪考试指挥棒。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社会,最公平的还是考试这根指挥棒啊!
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想说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孩子所有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投射和焦虑。
最近《小别离》的热播,通过现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我从这部电视剧里看到孩子对父母的爱,让父母懂得给孩子自己选择生命的权利,别把他们一味地当孩子,多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需要,给他们爱和自由,让孩子自然成长。
方朵朵是方圆和董文杰的女儿,出生在一个精英家庭,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不上不下,中等水平,有一个爱好是写网络小说,是网红朵教主。
父母的愿望是让她考上重点高中,为此几乎停止了她所有的课外活动。考试成绩差零点五分,也不能去她梦想的古北水镇玩。即使孩子有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为了讨妈妈欢心,怕妈妈失望,唯有硬着头皮痛苦地煎熬。每次考完试都小心翼翼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生怕妈妈不高兴,因心理压力太大以至于得了考试焦虑症。孩子的痛苦父母看在心里也因此有了送孩子出国的念头,给孩子快乐。
当父母在国内读重点高中还是出国的抉择争吵时,方朵朵站出来勇敢地告诉父母的真实想法:她要为自己的人生做一次选择,选择出国,哪怕这个决定是错的,她愿意承担。从小穿什么衣服,读什么书,和什么交朋友,大小事都是由父母决定,她今天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希望父母给她一次选择的机会。
再说说张小宇,典型的富二代,爸爸张亮忠是地产公司的大BOSS,妈妈去世得早,有一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后妈姐姐。从小叛逆,但是孩子聪明个性明显,架子鼓打得不错,常常和老爸干仗,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内心是那么爱他的家人,得知后妈姐姐得了产后抑郁症,自己主动和老爸商量毅然决定提前出国。他知道这些事情和他有关,他想给后妈一个安静的空间,让她早日康复,想为爸爸省心,不愿看到小弟弟像自己那么小就成为没妈的孩子。自己把机票提前改了,拉着行李箱悄悄到了机场,才给爸爸打电话,因为他不想看到别离时难舍的情景。
看到这些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一颗颗爱父母的心。
我们通常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不再随我们所愿,不再听话而伤心难过,不知所措,但是我们是否倾听过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感受过他们只不过是用他们的方式在表达着对我们深深地爱。
此岸去彼岸,去留都是爱!
《小别离》这次火了,不仅因为它炮轰了中考和留学,更是因为它接地气,反映了中国家长的普遍焦虑。三个孩子,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家庭——平民、精英、富豪——从他们的家庭格局,似乎看到了自家孩子未来的走向。
第一个孩子,学霸
第一个孩子,琴琴,普通家庭的孩子。优等生,成绩一直排在年级的前几名,典型的学霸。按照爸爸的话说:“我们家是祖坟冒青烟,才出了琴琴那么好的孩子!”
琴琴的爸妈,一个是出租车司机,一个是社区医院的医生(曾经多年无照行医)。妈妈当初没有上过大学,可是她的姐姐早年咬牙出国,现在有房有车。所以根据琴琴妈的人生经验,自己当初就是没有好的学习机会,现在才过得那么辛苦。典型的,把人生期望转移到下一代身上的家长。
琴琴本是三个孩子中最不需要出国的,重点高中杠杠滴。当妈妈一门心思卖房出国时,如果琴琴站出来跟妈妈亮明观点:不!想!去!金家不会闹出后来的一出出鸡飞狗跳。琴琴根本不想离开爸爸妈妈,但她一直没有坚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一直是三个孩子中存在感最低的。
这两天,网上有一篇文章转发量很高,太懂事的孩子往往让人心疼,太懂事很多来自于自卑,说的不就是琴琴吗?缺乏对独立人格的培养,孩子不仅容易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会免不了走向平庸。
第二个孩子,学农
第二个孩子,中等生朵朵,成绩一直在年级100名上下挣扎。妈妈对她的最大期望,就是从“良”到“优”。
她的父母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代表,白领、骨干、精英。黄磊饰演的爸爸方圆,是三甲医院的眼科医生,但海清饰演的妈妈是主管,住大房开好车,唯独对孩子的教育忧心忡忡。
这样的人物设定,让妈妈争强好胜,对孩子的成绩紧张、焦虑、不讲人情,整天梦想孩子的未来,能更上一层楼。可想而知,带给孩子的压力有多大,反抗就有多大。
说谎。朵朵为什么不敢让妈妈开家长会,进而改卷子分数,说谎?还不是怕责备。有多少孩子,当妈妈找自己谈话,妈妈还没张口,这边眼泪就落下来了。说谎,都是逼出来的!
没有尊严。毕业班,朵朵妈禁绝了她一切娱乐、休闲、写小说、社交活动。朵朵参加了学长的演出排练,被朵妈当着众人数落。丝毫不管朵朵的尊严。
没有隐私。偷看朵朵的日记,得知朵朵与学长有交流后,先入为主地认定朵朵早恋。不仅不尊重孩子隐私,而且与孩子缺乏信任和沟通。
第三个孩子,学渣 第三个孩子,张小宇,富二代,太子爷。顽皮可爱,典型学渣,成绩排名在年级倒数。父母离婚,后来母亲去世,爸爸找了个比他大不了几岁的继母蒂娜,然后蒂娜肚子里还怀上了小baby。
他是三个孩子中,面临的家庭问题最多、出状况最多的,但也是最有主见的一个,更敢拼,更敢闯,也更敢承担责任。在表达自己态度和情感方面,张小爷那可是个移动的表情包!
张小宇长成这样当然跟他爸有关。敢想敢干的性格,绝对是mini张亮忠,连傻劲儿都一样一样滴。
即便经济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公平度,难道穷人就没有机会逆袭么?还是这三组家庭。
富豪家庭,张亮忠与蒂娜家
蒂娜不仅只是年轻漂亮,她还有研究生学历。她会在学校为了捍卫小宇而出头,也愿意接受小宇诚恳的道歉,这个后妈是通情达理的。
当与小宇同一屋檐下,矛盾升级时。“有钱真好”上线了:蒂娜可以给小宇的房间加隔音,也有钱把小宇送到国外眼不见为净。
这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法。预感编剧会给富二代的小宇,一个学业、家庭两团圆的结局。
精英家庭,方圆与童文洁家
黄磊饰演的方圆在《小别离》中几乎无可指摘,但海清饰演的朵朵妈文洁却在网上被炮轰,这很科学!
朵妈为啥这么奇葩?剧中介绍,朵妈其实是个孤儿,“只有朵朵一个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相信朵妈的童年并不富裕。
但朵爸方圆家境不错,朵爸大学读了医学院,朵姑方欢留学美国。方圆在剧中的种种育儿观念,无论是倾听式沟通,还是与朵朵做朋友的方式,都让孩子减少了逆反,促进了和谐。
方圆不仅是中产阶级的代表,也是中产阶级“二代”的代言人,但还是在告诉我们,有钱不一定有眼界,而没眼界一般教育不好孩子。
平民家庭,金志明与佳妮家
金志明不思进取,地球人儿都知道了。佳妮从小学习成绩好,但姐姐芳妮嫁个美国人,让佳妮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她对美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羡慕,进而引发家庭危机。
所以,到底要不要嫁给穷人呢?贫穷真的会毁了一个孩子么?
培养孩子的自信,长期生活在贫穷中的父母,很难有自信心,而自卑的情绪非常容易传染下一代。很多家长自身眼界和追求有限,但却以不切实际的`愿景为标杆,扼杀了孩子的选择权。
有个豆瓣很火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虽然父母各有各的时代局限,但那些愚昧无知、狡猾贪婪、低俗无理、斤斤计较,会因为他们为人父母而烟消云散么?
当然物质并不是决定性的。只有思想的贫穷才最可怕,因为它会让你“认命”。有些人很穷,但穷得有风骨、有坚持、有思想,他们照样能教育出很好的小孩。
在最后,姑且大胆预测一下,15年后,张小宇继承了他爸的公司,金琴琴研究生毕业后成为张小宇公司的管理培训生,而方朵儿成了作家、编剧,开启了自己的创作生涯。——阶层分野,让教育也不能绝对公平。
父母的阶层差异,以及随之而来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在孩子身上。父母自身的局限性,甚至也容易限制住孩子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天下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之爱指向别离”。所以,还是那句家长们耳朵都听出了老茧,但的确十分有道理的话:父母自己努力提升自己,孩子才能受到积极的影响。
前几天有人给我推荐文章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连续剧《小爸爸》,看了后确实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虽然此刻的家庭伦理剧就像洪水一样泛滥成灾,但是文章的小爸爸却把重点放在了孩子身上,以这个为切入点,揭示一个父亲应对从天而降的孩子,从开始的惊恐、慌乱、怀疑、不适、厌烦、到最后理解、放不下、离不了、喜欢、爱的情感经历,很好地诠释了父子亲情,血浓于水。
剧中于果与泰勒之间围绕着对夏天的抚养权、夏天的教育、夏天的成长环境而展开的诉讼,赚足了人们的眼泪,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律师,一个是连英语都说不完整的法盲,就凭着朴实的语言和无华的陈述,让法律的天平向着弱势一边倾斜,最最后果得到了夏天的监护权。其实泰勒的做法也值得同情,他的妹妹被人始乱终弃,怀孕后又离开了舒适而温暖的家,独自在孤独和无助的状态下带大夏天,后死于车祸,他为妹妹不值,为妹妹报仇的情绪是能够理解的,毕竟也是亲情使然。
剧中那个阳光、率真、善良、“贫”、“贱”的好人齐大胜让人忘不了,他总是乐呵呵的,对“小宝宝”的爱无微不至,对朋友的爱是坦荡无私、对老人的孝是拳拳赤心,很让人喜欢。
一个好的电视剧,离不了剧本、导演和演员,小爸爸做到了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剧中演员的演技很到位,每一个主角都各有特点,不浮夸、很真实,你有空能够去看看。
最近一段时间看《小欢喜》,看到里面的父母们为了孩子高考,千叮咛万嘱咐,凡是一切都已考试为先,我又瞬间回忆起我的高考。只是,我对高考这件事有代入感,对紧张的父母没有共鸣,是因为那是我爸妈都似乎对我是接近放养状态,平时也根本不怎么问。到高考一个月前的时候,我妈才稍微有点点重视,让家里打麻将的人不要在我隔壁房打麻将,也会晚上我回家的时候给我煮面,让我吃饱点。 我想我爸妈为什么跟这里面的父母完全不一样呢?按理说我们这种家庭,更容易信奉高考改变命运这种大部分家长都认可的信条。电视剧里海清饰演的家长童文洁说的关于高考的一番话让我记忆尤深。
我对这段话产生了一个疑问,在故事背景设定里,可以知道她和老公方圆也都是上了好大学的,那他们现在过的怎么样,两个人都是公司里的职员,童文洁职位是总监,方圆也是一个小领导,但是两人也面对着中年人都会遇到的所谓中年危机。在他们自己看来,现在的日子过得也不是怎样,那童文洁为什么就认为儿子考了好大学以后,就一定比自己的父母过得好呢?
至于她蹦出的为你好这三个字,那是千千万万父母在安排儿女生活时常说的语录。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觉得做不到,不要让别人去做。我觉得对家长来说,即使己所欲,也不要乱施于自己的子女。
三十集电视剧《暖春》讲述了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悲伤故事。
剧中小花的爸爸是一个矿工,她的爸爸在一次矿难中去世,在她爸爸死后,妈妈受到了惊吓,难产大出血,不久也去世了,只有小花和她的盲人奶奶相依为命,小花和村长大伯将她爸妈的事瞒着她奶奶,结果有一个人说漏了嘴,她的奶奶听后也死了。只有村长大伯把她领回了家中。最后村长大伯还是把她送到了一个人家里(其实是害死她奶奶的人),小花天天都在那个人家里受苦受累,有一天,趁那个人睡觉时,她赶紧跑出院外。
第二天,她晕倒在一棵树底下,邻村一位好心的老爷爷把她背回了家。从此,小花和爷爷生活在一起,很是高兴。可是叔叔和婶娘不想要小花,老爷爷看到小花没有了亲人,最终还是选择要照顾好这个小姑娘。爷爷和小花共同编竹筐卖钱,小花终于上了学。小花第一次考了四十七分,老师鼓励她别灰心,又一次考试,她考了91分,爷爷很高兴。后来,小花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小花和爷爷多次对婶娘的帮助后,婶娘终于被感动了,认了小花当女儿。在故事的最后,给人更为惊讶的是,小花的爸爸并不是爷爷的亲身儿子,他也和小花的命运一样也是一个孤儿,这让我感到爷爷是多么的伟大啊!
故事的结局是让人欣慰的,她最终大学毕业回村里当了一名普通教师。
这就是电视剧《暖春》观后感。
1949年10月1日~2021年10月1日,祖国母亲迎来了它第72个生日。经过72年的风风雨雨,励精图治。我们的祖国母亲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还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太平盛世,但这样的生活是怎么来的呢?
国庆期间,我就观看了这样一部电视剧《功勋》。剧情主要讲述了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每集的电视剧开头都有这么一句话:“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就是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先锋们,无所畏惧,英勇杀敌的战斗英雄们等等中国人团结一致,目标一致,才会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电视剧的1~6集讲的是“能文能武的李延年”:一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的故事。李延年是七连的指导员,他不仅聪明还很勇敢。七连之所以能经常打胜仗,基本上全是指导员李延年指挥的!有这么一场战斗,七连包括李延年自己只剩了十一个人。他们弹尽粮绝,每个人都给自己留下了最后一枚手榴弹,在准备进行最后的战斗时援军来了,最终把敌人打了个*滚尿流。
这部剧让我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也让我更加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这些先辈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梁启超先生的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之后我要好好学习,努力长大后为国家做贡献!
《琅琊榜》一改大陆历史剧宫斗虐心题材,开启了权谋模式,上映之后好评如潮。没有看过原著,不知道原著的写作风格和精神是什么,但是看过18集之后,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关于故事发生之前和之后的一些思索,算是增加一下该电视剧的娱乐性吧。
首先说一下祁王,作为本剧背景中一个重量级人物,他的悲剧其实一点都不冤。作为一个皇子,祁王将自己陷入到了死地,这怪不得任何人,为什么这么说?
一,结交文臣。祁王被成为一代贤王,且说其贤明之行是否属实,但是其贤王名声在当时如此显赫,就说明他的身边一定聚拢了一个非常可观的'文臣集团,毕竟古代舆论这玩意儿是掌握在他们手中的,相比之下剧中成年的靖王也不错啊,但是名声却不显,可见当时祁王的文臣集团很强大。
二,武将外戚。如果只有文臣还好,但是祁王还有一个背景势力,那就是林家,作为祁王的舅舅,林家当时手握重兵。
有文有武,无论大梁当时有没有太子,祁王的地位在诸多皇子中已经是鹤立之势。而当时梁皇春秋正盛,这个阶段大权在握的皇子最危险。看看历史,早立的太子,皆没有好下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盛年,而太子势大,威胁到了皇帝的位置。例如,汉武帝的戾太子,唐太宗的承乾太子,康熙帝的胤太子。
而祁王还不是太子,这就更加是作死。
昨天和好友长聊排毒,讲到最近的电视剧,讲到《北平往事》,她问我哪些是表面精致实则很烂的剧,我说《北平往事》算不上,里面还是有些东西可以看的,突然想到《功勋》,真真坐实了这个位置。
因为《暗算》,因为李小冉,我期待了很久,但是跟了几天,就发现剧本漏洞百出,不忍卒睹,如果是别的题材也就罢了,但既然是苏军大进攻之前最重要的情报战,怎么可以允许出现这么可笑的错误呢?
以卓越为日本女人扎针为例,她第一天到了长春,找到房子,第二天找到工作,日本播音员当天失声,她晚上跟人学习针灸(从其台词可见,此前她从没学过,然后也没教穴位,也不见谈针法,她就这么学会了,汗!)第三天日本人找到诊所,找她扎针,好了!!
真是暴汗,因为她之前就说过,学过护校,拿过证书,所以在一家日本诊所找到了活儿,但那是护士啊,她也明明穿着护士服。但柳云龙和病人张口就冲人家喊大夫,信任地把脖子给人家扎,而李小冉更牛,就用昨晚突击学成的针法治好了。我看完真是无语……
类似这样生搬硬套破绽频发的剧情还充斥着全剧,可见作为一剧之本的故事薄弱到何种程度,天涯已经有人指出了。剧中共党特务组织的接头、运作如果是真的,早就被日本人查出不知多少回了。
可惜了这个剧的服装、布景等等外在的功夫,还有演员,真是浪费生命。
近来观完2019年最火的一部电视剧《都挺好》后,我心中感慨万分!尤其是终局催人泪下的父女互动。大年节夜,苏大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拿着本身攒的钱跑到书店要为女儿明玉买了中考习题集,当苏明玉又急又气找到他,不当心撕坏了习题集,他嘴边念叨:“明玉放学期就要中考了,三十块钱买个习题集,她妈又不给,同学又不借给她观,我十分艰苦攒够了钱,现在这缺了一页,明玉观不了,就考不上重点高中了”。
此时,苏明玉哭得不能自已,她拉着父亲的手走在巷子里,这种情景让我节制不住的眼泪流下来了,回顾起来我十几年在重庆生活,和父母在一起的光阴很少,没有给父母做过一顿饭,异常内疚!我们应该多花些光阴陪陪家里人了,哪怕是发信息问候,少一些聚会和应酬,多一些时光与家人陪伴!人老了,并没有那么高的物质要求,更必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我忍不住想起母亲说过的一句话便是家和万事兴胜过金山银山,家庭和蔼比什么都紧张。
《都挺好》这部电视剧,能让我们多一些反思和发展。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愿普天下儿女能珍惜与父母相伴的美好时光,千万不要留下“为时已晚”的遗憾。
孙红雷、张鲁一、万茜、周冬雨、尹、李纯共同出演的《新世界》昨晚开播了,强大的演员阵容,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不少观众喜欢上了这部剧。该剧主要讲述的是1949年建国前夕,金海、铁林和徐天三兄弟在北平城,22天里发生的时代变迁的故事。
从播出的两集看,亮点还真是不少,特别是在剧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比如张瑶,比如胡静,比如梁天。当然周冬雨的出现也不能不提,在剧中她扮演的贾小朵和尹饰演的徐天是一对恋人,一上线就开启了撒糖模式。
很多网友表示,喜欢看贾小朵和徐天靠在一起的样子,抬头看天,低头耳语,甜蜜的画面让人羡慕。另外,贾小朵和徐天一起泡脚;徐天拉车让贾小朵坐“敞篷车”一路跑回家,然后在家门口亲亲等桥段,画面也很温馨。两位青年演员的表演贴切自然,让人心生喜欢。
然而,让观众没想到的是,周冬雨扮演的贾小朵两集不到就下线了。看起来还真不能相信《新世界》开播发的糖,原来它是带着玻璃碴子的。这让喜欢周冬雨的粉丝意难平,有说想给编剧寄刀片的,也有喊话编剧出来聊聊人生的。
除了贾小朵的下线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剧中的主题歌《要告诉你一件事情》,也是观众热议的一个点。这其实也和编剧有关,因为这首歌也是编剧填写的词。感觉非常有意境,就像一首散文诗一样,经过阿云嘎精彩的演绎,带给我们的是娓娓道来诉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