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3:37:04
类别:教案一等奖
《甜甜的泥土》教案优质课2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诗作。
教学难点: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历史出现过哪些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吗,知道的可以说一下,比如汉朝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还有明朝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清朝的林则徐。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首诗歌《过零丁洋》。
二、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学生掌握生字生词。
遭逢(zao feng) 干戈(gan ge)
寥落(liao luo) 絮(xu)
惶恐(huang kong)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学生朗读诗文,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感知诗文的主要内容。
六、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八、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九、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作业
1、 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诗作。
教学难点: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历史出现过哪些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吗,知道的可以说一下,比如汉朝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还有明朝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清朝的林则徐。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首诗歌《过零丁洋》。
二、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学生掌握生字生词。
遭逢(zao feng) 干戈(gan ge)
寥落(liao luo) 絮(xu)
惶恐(huang kong)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学生朗读诗文,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感知诗文的主要内容。
六、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八、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九、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作业
1、 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内容预览:
十二 甜甜的泥土
教学目的:
1、 体会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之情;
2、 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教学设想:
1、 本文是一篇小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所以怎样让学生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疼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2、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3、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4、 教时: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妈妈再爱我一次》,欣赏歌曲,创设情境
导入: 我们刚才欣赏了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歌中的那句“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个草”,可能引起许多同学思想上的共鸣,那就是“母爱”。母爱,对有的人来说是那么的垂手可得,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到底表现了怎样的母爱呢?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读准下列词语
黯(àn)淡 呆滞(zhì) 蹭(cèng) 蓦地(mò dì)
愣怔(lèng zheng) 吮(shǔn) 涮(shuàn)净 晕眩(yūn xuàn)
(二) 阅读课文,思考:
1、复述文章内容,并概括故事的情节。
2、课文是围绕什么事物展开情节的?
明确:1、请一位同学用自己语言简单复述文章内容:一位离异母亲给在新家庭中受到虐待的孩子送奶糖吃的故事。离异母亲是“她”,受虐待孩子是“王小亮”,这是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呢?
(板书) 送奶糖
吃奶糖 缺位母爱
埋奶糖 无所不在
融奶糖 融于社会
2、课文以“一包奶糖” 为线索,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 文章中的“她”是谁?到学校来干什么?
王小亮过去的妈妈;送奶糖;王小亮最爱吃的奶糖
2、我们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她对王小亮的疼爱?
①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②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
③“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
3、 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道这包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①这包糖是王小亮“最喜欢吃的糖”,也只有王小亮“过去的妈妈”才知道儿子最喜欢吃奶糖。
②当王小亮拿了糖后,当晚就梦见了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
4、如果你得到了多年未见的母亲特意送来的奶糖会怎么办?课文中王小亮又是如何处置奶糖的?小亮为什么不敢把喜爱吃的奶糖带回家,而要埋在地下?
⑴先和同学、老师一起分奶糖;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埋奶糖。
⑵①因为怕父亲责罚,继母谩骂。②也体现小亮的机智,以及对母爱的珍惜。③为结尾提供现实依据,正因为有了埋糖这个情节,才出现挖糖、融糖。
5、当王小亮发现奶糖融化后,很伤心,“呆呆地凝视着”,不一会后,“他又笑了”,他为什么笑?他除了想到了母爱,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过去妈妈”对自己的疼爱;想到了同学的帮助;想到了老师的关心;想到了传达室老爷爷的关心;想到了社会上许多好心人的关心与帮助。
6“ 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课文结尾这句话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把你的理解说给同学听听。
①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小亮的至爱亲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
②那甜丝丝的泥土,不仅饱含着“过去的妈妈”的母爱,也包含着③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让这些父母离异后的小孩也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
④人间的至爱亲情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等。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讨论:小说前面写,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的呢?
(注意:人的体温是37℃)
五、歌曲回味,重温母爱
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小说描写了王小亮过去的妈妈送来了他最爱吃的奶糖,以及王小亮把糖分给老师、同学一起分享,但是由于害怕现在妈妈不得不将糖埋藏在回家的路上,以至融化到泥土中。正当他为糖化感到伤心时,他想到了母亲、老师、同学以及好心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甜到了心里。
六、布置作业,训练写作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教学目的:
1、体会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之情;
2、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小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所以怎样让学生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疼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2、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4、教时: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创设情境
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体会“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含义,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准下列词语
黯(àn)淡呆滞(zhì)蹭(cèng)蓦地(mòdì)
愣怔(lèngzheng)吮(shǔn)涮(shuàn)净晕眩(yūnxuàn)
(二)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试着概述。
过去的妈妈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奶糖融化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文章中的“她”是谁?到学校来干什么?
2、我们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3、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道这包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4、如果文中的王小亮就是你,那么你拿到母亲送来的奶糖会怎么办?课文中王小亮又是如何处置奶糖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5、当王小亮发现奶糖融化后,“呆呆地凝视着”,此时此刻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
1、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她到学校来是给心爱的儿子送最爱吃的奶糖。
2、专心致志地等候放学后的儿子、见不到儿子后内心的悲痛;
3、知道。①因为这包糖是他“最喜欢吃的奶糖”,也只有王小亮“过去的妈妈”才知道儿子最喜欢吃奶糖。②吃了奶糖后,当晚就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
4、先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过去的妈妈”送来的奶糖,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埋藏好奶糖。因为他想到了“现在妈妈”的冷酷。
5、想到了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想到了“过去的妈妈”对自己的疼爱;想到了社会上好心人对自己的帮助。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讨论:小说前面写,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的呢?
(注意:人的体温是37℃)
五、布置作业,训练写作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六、歌曲回味,重温母爱
导入语:
我们刚才欣赏了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歌中的那句“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个草”,可能引起许多同学思想上的共鸣,那就是“母爱”。母爱,对有的人来说是那么的垂手而得,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到底表现了怎样的母爱呢?
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小说描写了王小亮过去的妈妈送来了他最爱吃的奶糖,以及王小亮把糖分给老师、同学一起分享,但是由于害怕现在妈妈不得不将糖埋藏在回家的路上,以至融化到泥土中。正当他为糖化感到伤心时,他想到了母亲、老师、同学以及好心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甜到了心里。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小小说,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深爱,文笔细腻,文字优美,特别是结尾新奇,意蕴丰富,值得玩味。
设计理念:
从课文整体感知入手,明确小说三要素是基础,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体会母子深情,让学生学会说话是重点,探究结尾新奇是难点。三大板块层层推进。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体会情感。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充盈课堂。
教学目标:
1.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母子深情。
2.感受语言的清新自然和笔法的细腻。
3.学习巧妙的构思。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学生跟唱)是的,母爱的天空是温暖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黄飞的《甜甜的泥土》,感受母子深情。
板书:甜甜的泥土
一、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1.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泥土应该是苦涩的,怎么会是甜甜的呢?
明确: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
2这是一篇小说,有必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1)简述故事情节,让学生初步体会立意的新奇。
A学生说说故事情节。
B以小标题的形式拟。
如: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化奶糖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人物在怎样的环境下活动,有何作用?(在文中勾画环境描写的语句)
A学生朗读,标记环境描写的语句。
B环境描写的作用: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b为下文把奶糖埋在雪中伏笔。
c.为人物的悲剧命运定下基调。
(3)说说文中人物:
明确:离异母亲、小亮、同学、老师等
三、阅读体验,品位语言
1.你能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母子情深?
学法指导:品读语句,可结合人物描写方法、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可进行一些联想。
2.学生跳读(选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来读),按句式说话:“读_______________,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师示范:读“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赏析:我体会到一双热切的眼神在寻找她的孩子,直至人影疏散,这个画面使我们清晰的看到由期望到焦急再到失望的过程的母亲。
3.学生品读语句,畅谈感受和引起的丰富联想。
4.师适时点拨引导深入,体会笔法细腻,文字优美:
A、“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倚着”表明站立时间已久,句式采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刻画了母亲专心致志等待儿子,对儿子的至爱亲情呼之欲出。
B、“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采用画眼法,刻画母亲将见到儿子的兴奋的激动。“黯淡”表明不能看到儿子给她带来的创伤,“热切”表明即将见到儿子的激动。
C、“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
采用动作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跌跌撞撞”“使劲”,生动的刻画了母亲见不到儿子心灵受到的沉重打击。
D、“几年级几班?”“今年刚过八个生日”
看似答非所问的对话,有此可见,她好久没有与儿子见面了。
[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让学生自由说话,学会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语感。]
4、小结,板块过渡:
这篇小小说以细腻的笔法,优美的文字表达了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的爱,现在通过我们的朗读,把这种情感深情的表达出来。
四、研读课文,讨论交流。
体会小说结尾新奇。
1、朗读课文(故事的结尾跳开不读)
2、请你来尝试为小说续尾。(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合情合理的想像)
同桌互说,各抒己见。
3、读文中小说结尾,比较体会(讨论交流)
五、真情采访,情感熏陶
1、情境设置:模拟电视栏目(真情情满天下)
主题:母爱的天空采访人物:王小亮王小亮的妈妈
2、角色分配:教师模拟节目主持人,从各学习小组一名模拟王小亮
3、采访内容:提出的问题以课文为依据,通过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以下供参考)
1、今年生日你收到特殊的生日礼物,你怎么知道是妈妈送的?
2、这是一包普通的糖,你为什么显的特别惊喜?
3、你特别珍惜这包糖,为什么不留着自己慢慢吃,还要分给同学和老师?
4、很小的时候,你就离开了妈妈,一直以来,你感到快乐和幸福吗?
5、真情节目组如果能满足你一个愿望的话,你此时最强烈的愿望是什么?
真情告白:王小亮最强烈的愿望能见到妈妈,不过很遗憾,妈思儿心切,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现已住院。
1、小亮在现场对妈妈真情告白
2、同学们对王小亮真情告白
师感言:愿天下所有像王小亮一样的孩子永远幸福快乐
[真情采访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感悟真情]
六、母亲是个神圣伟大的称呼,让我们高唱一曲献给母亲的歌: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学生朗诵格言)
七、作业:课外收集关于母爱的诗歌、格言、民谣、故事。
板书设计:
小说三要素:
1、故事情节
2、环境描写
3、人物(语言、动作、神态)
《草》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草》,它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长征组歌》里这个单元有诗歌,也有散文和小说,还有电视剧本立体化地通过多种文学样式,来颂唱长征这部伟大的史诗朱光潜先生说:“读小说要读出它背后的诗意”《草》的诗意,正是在小说“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性格描写中表现的属于中国人民宝贵精神财富的长征精神
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它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单元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学设想及教学目标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能力目标: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文学语言展现人格魅力,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从中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1.讨论分析法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小说安排故事情节的线索,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情节结构
2.朗读想象法通过反复朗读,情景再现,激发情感体验
三 说教法:
这个单元要渗透革命传统的教育《课标》也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但文学作品的倾向性是“具体地形象地隐寓于故事情节发展之中的”对倾向性的感悟和评价“不必用明确的概念性思想表达出来” “读作品,首先是生动具体的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性格……其次是表现出的强烈的感情”“最感动人的不是概念性的思想而是生动具体的感情”(朱光潜)
在研读中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指导朗读技巧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最后归纳总结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
导语: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标题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二)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的思路是,引导学生进入红军过草地的典型环境,感知并感动于红军从领袖到战士的英雄形象,用动情的方式展现对长征精神的崇高之美的感悟以一个“感”字贯穿过程,着重采用美读的方法
回顾全篇,说英雄 精赏片段,知英雄 品味朗读,现英雄 迁移拓展,学英雄 |
第一课时主要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对《草》的情境中和学生一起去领悟作者怎样用“草”这条线索,铺展情节,刻画人物的形象初步感受本课红军长征的英雄主义气概第二课时是逐层深入的四步骤:回顾全篇说英雄,精赏片段知英雄,品味朗读现英雄,迁移拓展学英雄
通过创设情境、品味朗读、拓展迁移等学习促使学生加强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更加深入的领悟文本,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感人至深的应形象,在崇高美的品味中真正感到攀登人格高峰的乐趣
特意设计了一项特色活动:扮演角色、全班演读学生通过前面对感人情境和人物形象的体验后,置身于想像情境之中,揣摩人物的感情,注入自己的感动,设身处地的放声朗读学生的模拟,虽然难以做到惟妙惟肖,却是非常投入的这样的朗读,既有个人的展示,也有全体的参与,将自己的领悟和感动交织在一起,是接受“重走前辈长征路”的洗礼的一次比较生动而深刻的切身体验
亮点设计:提供资源,自主学习
为引导学生“上路”入境,为学生提供《草》以及《长征》网络学习资源,搭建学习平台,创设学习的氛围其中“十送红军”提供红军长征经历的典型地点,学生在欣赏中了解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红军战士无畏的革命精神;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内心的喜悦,产生的浓厚的好奇心,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对阅读理解的促进作用是其他教学方法所难达到的利用影片《长征》的片段,展示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启发学生更深层的体悟到不仅要赞扬红军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更要在新时期的“长征”中发扬长征精神
具体流程:
1.整体感知悟精神
① 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②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线索理情节
战士误食野草 班长摸黑报告——撇开毒草忙救人 引出担架设悬念——主席下令辨毒草不顾安危尝毒草——平易近人议吃草 启迪战士悟真理
3.揣摩妙点品人物
①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高潮部分对周副主席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②分角色演读,在跳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高潮部分,并能通过一定神态和动作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求:小组成员自选认为自己最有把握的角色,并确保每一个人都担当一定的角色,组长注意调控)
教师点拨:要求能抓住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的一系列动作和神态,以体现主席的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高度关注战士生命的高尚品质
③评析人物:同学们可以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或认识
教师点拨:周副主席有着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④师生共同小结:从情节入手,剖析小说的人物,可以感受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4.比较阅读显能力
比较阅读《七根火柴》思考:
①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主人公是谁?
②假如让你来围绕这篇小说的情节设计一次活动,你准备如何安排?写出你的方案(可以以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的身份介绍七根火柴,可以以招聘导演和演员的形式从人物入手理清情节)
③阅读同一位作家的两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可以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去思考)
5.作业设计
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 说板书:
本着直观简洁原则设计板书
六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教学目标:1、
2、
3、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出了天下子女的心声。“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爱,对有的人来说是那么的唾手可得,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小小说《甜甜的泥土》中感人至深得母爱。
二、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并谈感受。
三、 品读课文:
(1)围绕离异母亲和王小亮,选择你感触最深的语句,品味体会其中深情。
(2)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四、阅读探究:
课文可不可以换一个标题?
那作者为什么用“甜甜的泥土”为题呢?
五、回味感悟:
母亲的爱就像遮雨的伞,母亲的爱就像清凉的风,母亲的爱就像夜中的灯。我们无时不在享受母亲的爱:母亲为我们盖被子,母亲为我们擦汗水、母亲吃我们的剩菜剩饭!……
请同学们回忆生活中母爱“动人的一瞬”,表达你的感恩,传递你的深情。
六、布置作业:
1、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200字左右。2、比较阅读改写后的《甜甜的泥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的:
1、 体会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之情;
2、 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教学设想:
1、 本文是一篇小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所以怎样让学生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疼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和重点;
2、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3、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4、 教时: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欣赏歌曲,创设情境
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体会“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含义,导入新课:(我们刚才欣赏了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歌中的那句“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个草”,可能引起许多同学思想上的共鸣,那就是“母爱”。母爱,对有的人来说是那么的垂手而得,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到底表现了怎样的母爱呢?)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读准下列词语
黯(àn)淡 呆滞(zhì) 蹭(cèng) 蓦地(mò dì)
愣怔(lèng zheng) 吮(shǔn) 涮(shuàn)净 晕眩(yūn xuàn)
(二) 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试着概述。
过去的妈妈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奶糖融化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 文章中的“她”是谁?到学校来干什么?
2、 我们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3、 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道这包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4、 如果文中的王小亮就是你,那么你拿到母亲送来的奶糖会怎么办?课文中王小亮又是如何处置奶糖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5、 当王小亮发现奶糖融化后,“呆呆地凝视着”,此时此刻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
1、 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她到学校来是给心爱的儿子送最爱吃的奶糖。
2、 专心致志地等候放学后的儿子、见不到儿子后内心的悲痛;
3、 知道。①因为这包糖是他“最喜欢吃的奶糖”,也只有王小亮“过去的妈妈”才知道儿子最喜欢吃奶糖。②吃了奶糖后,当晚就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
4、 先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 “过去的妈妈”送来的奶糖,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埋藏好奶糖。因为他想到了“现在妈妈”的冷酷。
5、 想到了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想到了“过去的妈妈”对自己的疼爱;想到了社会上好心人对自己的帮助。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讨论:小说前面写,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的呢?
(注意:人的体温是37℃)
五、布置作业 ,训练写作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六、歌曲回味,重温母爱
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小说描写了王小亮过去的妈妈送来了他最爱吃的奶糖,以及王小亮把糖分给老师、同学一起分享,但是由于害怕现在妈妈不得不将糖埋藏在回家的路上,以至融化到泥土中。正当他为糖化感到伤心时,他想到了母亲、老师、同学以及好心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甜到了心里。
[教学目标]
1、学习小小说立意新颖,结尾惊奇的写法。
2、体会小小说告诉人们的人间至亲至爱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母爱亲情。
2、难点:小小说的写法特点。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片断,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力量。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复述小小说的故事,同学们加以评价。
三、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把这篇小小说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1—5):破题,又称“交代”。交代矛盾和冲突发生前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等。
第二部分(6—18):故事的开端,或称“起因”。通过对“她”的行动和语言描写,表现她内心的震撼和悲痛。
第三部分(19):故事的发展部分。写王小亮得到奶糖后的欢乐情景。
第四部分(20—21):故事的高潮。写王小亮在家里受后妈虐待的情况。
第五部分(22—24):故事的终结部分,也是矛盾冲突的结果。写王小亮感受到了至爱真情。
四、探究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法表达了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的爱。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种爱?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让学生通过读、品、演、议、思,了解作品内容,深入角色内心,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分享成功的欢乐,感受母亲的亲情和人间友情的熏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说法,鼓励大胆发言。
五、品味语言
研读句子,讨论问题。
1、“都放学了。”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
课文中有些故意省略的内容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明白。你能联系上下文,说出“她”些什么吗?
2、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
王小亮知道这包糖是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她”(过去的妈妈)知道中午放学后儿子王小亮没有出校门回家,她更知道王小亮因为得不到现在的爸爸妈妈的爱抚而过着艰难的日子,如中午不能回家吃热饭,只能在学校里啃冷馍。
2、知道。因为这包糖是他“最喜欢吃的奶糖”,也只有王小亮“过去的妈妈”才知道独生子最喜欢吃奶糖。王小亮吃了奶糖后,当晚“睡得特别香,特别甜”原来“他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高兴。”
六、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读出叙述、描述、对话的不同语调、语气。
七、小结
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八、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甜甜的泥土
黄飞
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体会母子情深。
通过对结尾的探究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重点:
对比手法;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
本文的构思;主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幸福的,那么离开妈妈的孩子呢?也许今天的课文会给你带来答案,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飞的《甜甜的泥土》。
(ppt显示学习目标)
二、 研习:
(一) 夯实基础:
听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
速看课文,看完后,想想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
讨论、交流
糖是如何到达主人公的手里?
(二) 理解文意:
谁是本文的主人公?除了他文中还有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王小亮被这些人包围着,他幸福吗?试说说理由
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还有哪些?对比有何作用?
看一篇文章,光了解它的基本意思是不够的,还得有自己的见解。
(三) 发现问题:
再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课文有没有什么地方不合常理。
例如:泥土为啥是甜的?
漫天飞雪的季节,糖怎么就化了?为什么在母亲的怀里没化?
如此关心孩子的母亲怎就不知孩子在几班?她为何不能和传达室的老人聊聊相关情况?
……
三、 小结:
1、 文章概括。
2、 对照学习目标看看自己是否完成。
3、 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选片段朗读,注意情感。
四、 布置作业:
1、如果王小亮就在你面前你打算送他什么礼物?
2、请给王小亮写封信表示你对他的关心,注意信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