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案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赵威后问齐使》教案一等奖

《赵威后问齐使》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6:51:03

类别:教案一等奖

《赵威后问齐使》教案一等奖

1、《赵威后问齐使》教案一等奖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本文结构,主要是赵威后“问”齐使的三次讲话的内部结构和层次。

2.情感目标:理解赵威后“民本思想”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

1.通过赵威后的三次谈话的内部层次理解其“民本思想”。

三.教学器材:

幻灯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难点活动目的教师指导/活动反馈

1.预习课文,初步自行解决字词问题。2.思考:如果自学这篇文章,学习重点在哪?3.解题:赵威后的“问”是什么意思?与齐使的“问”有何区别?※难点:赵威后的“问”的含义4.齐读第一段,试背。5.赵威后有几次“问”?分别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要这样问?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明确学习重点,有目标学习了解文化常识,引出学习重点的分析—————→课堂背诵深入分析赵威后语言,交给学生自学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能力制作字词练习幻灯片(详见附录1)全文187字,其中130字直接描写赵威后的语言→重点:分析其语言层次及其间关系①赵威后:

岁-民-王提问{反问:“苟无…”

关心之问(三人)②齐使:

聘问(礼节)引导:找出赵威后问使者的地方,分析语言特征(疑问句)。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段的“问”(主要分析钟离子,其他三人请学生分析,教师引导)(详见附录2)演讲2′1′5′1′15′

※难点:①概括提问的主题②怎么问深入分析赵威后的语言,交给学生阅读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古文的能力③为什么这样问④找出对齐国内政的批评6.逐层朗读(分角色),试背5.赵威后语言上有何特点?表现了她什么形象和性格特点?※难点:总结语言特征7.齐读第二段,试背8.威后的民本思想与以前学过的哪些思想相通?9.做文言字词练习(幻灯片)10.齐读全文,试背11.作业:背诵全文—————→—————→—————→—————→课堂背诵欣赏人物形象概括、分析能力—————→课堂背诵同类知识形成体系温故知新分别朗读,提取关键字词分层次:正面关心→反面批评申述“民本思想”的含义:养民、息民、孝情,批评齐国内政,由正到反,加强语气。“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善于言辞,开明君主,内政外交上的好手。示范分析问钟离子一段:五字句,对举说明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另三人(详见附录3)→语言形式丰富多样,富于变化,范围广泛、全面,有说服力,表面尖锐实则苦口婆心。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请同学回答,教师订正,提醒同学作笔记

1′7′2′1′5′

附录:

1.(幻灯片)

一.请说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

1.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赵威后问齐使》)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间乞食》)

2.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赵威后问齐使》)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赵威后问齐使》)

3.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赵威后问齐使》)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

常语人曰:“大禹圣人,……”(《陶侃》)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1.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2.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2.问题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这样问

①礼节性问候岁,民,王先本后末初见其“民本思想”

②反问使者岁、民、君三者间的关系反问进一步明确思想,引出阐述,突出重点

③关心之问三正一反三正一反各有重点,对比说明具体体现“民本思想”更深切地向齐国提出建议,层次清楚

3.钟离子五字句,对举句式,物质方面

叶阳子三字句,动宾短语,排比句式,精神方面

婴儿子四字句,孝道方面

子仲五字句,列举句式,个人价值方面

2、《赵威后问齐使》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本文结构,主要是赵威后“问”齐使的三次讲话的内部结构和层次。

2.情感目标:理解赵威后“民本思想”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

1.通过赵威后的三次谈话的内部层次理解其“民本思想”。

三.教学器材:

幻灯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难点活动目的教师指导/活动反馈

1.预习课文,初步自行解决字词问题。2.思考:如果自学这篇文章,学习重点在哪?3.解题:赵威后的“问”是什么意思?与齐使的“问”有何区别?※难点:赵威后的“问”的含义4.齐读第一段,试背。5.赵威后有几次“问”?分别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要这样问?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明确学习重点,有目标学习了解文化常识,引出学习重点的分析—————→课堂背诵深入分析赵威后语言,交给学生自学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能力制作字词练习幻灯片(详见附录1)全文187字,其中130字直接描写赵威后的语言→重点:分析其语言层次及其间关系①赵威后:

岁-民-王提问{反问:“苟无…”

关心之问(三人)②齐使:

聘问(礼节)引导:找出赵威后问使者的地方,分析语言特征(疑问句)。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段的“问”(主要分析钟离子,其他三人请学生分析,教师引导)(详见附录2)演讲2′1′5′1′15′

※难点:①概括提问的主题②怎么问深入分析赵威后的语言,交给学生阅读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古文的能力③为什么这样问④找出对齐国内政的批评6.逐层朗读(分角色),试背5.赵威后语言上有何特点?表现了她什么形象和性格特点?※难点:总结语言特征7.齐读第二段,试背8.威后的民本思想与以前学过的哪些思想相通?9.做文言字词练习(幻灯片)10.齐读全文,试背11.作业:背诵全文—————→—————→—————→—————→课堂背诵欣赏人物形象概括、分析能力—————→课堂背诵同类知识形成体系温故知新分别朗读,提取关键字词分层次:正面关心→反面批评申述“民本思想”的含义:养民、息民、孝情,批评齐国内政,由正到反,加强语气。“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善于言辞,开明君主,内政外交上的好手。示范分析问钟离子一段:五字句,对举说明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另三人(详见附录3)→语言形式丰富多样,富于变化,范围广泛、全面,有说服力,表面尖锐实则苦口婆心。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请同学回答,教师订正,提醒同学作笔记

1′7′2′1′5′

附录:

1.(幻灯片)

一.请说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

1.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赵威后问齐使》)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间乞食》)

2.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赵威后问齐使》)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赵威后问齐使》)

3.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赵威后问齐使》)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

常语人曰:“大禹圣人,……”(《陶侃》)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1.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2.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2.问题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这样问

①礼节性问候岁,民,王先本后末初见其“民本思想”

②反问使者岁、民、君三者间的关系反问进一步明确思想,引出阐述,突出重点

③关心之问三正一反三正一反各有重点,对比说明具体体现“民本思想”更深切地向齐国提出建议,层次清楚

3.钟离子五字句,对举句式,物质方面

叶阳子三字句,动宾短语,排比句式,精神方面

婴儿子四字句,孝道方面

子仲五字句,列举句式,个人价值方面

3、《赵威后问齐使》教学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本文结构,主要是赵威后“问”齐使的三次讲话的内部结构和层次。

 

2.情感目标:理解赵威后“民本思想”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

 

1.通过赵威后的三次谈话的内部层次理解其“民本思想”。

 

 

 

三.教学器材:

 

幻灯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难点活动目的教师指导/活动反 馈

 

1.预习课文,初步自行解决字词问题。2.思考:如果自学这篇文章,学习重点在哪?3.解题:赵威后的“问”是什么意思?与齐使的“问”有何区别?※难点:赵威后的“问”的含义4.齐读第一段,试背。5.赵威后有几次“问”?分别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要这样问?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明确学习重点,有目标学习了解文化常识,引出学习重点的分析—————→课堂背诵深入分析赵威后语言,交给学生自学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能力制作字词练习幻灯片(详见附录1)全文187字,其中130字直接描写赵威后的语言→重点:分析其语言层次及其间关系①赵威后: 岁-民-王提问{反问:“苟无…” 关心之问(三人)②齐使: 聘问(礼节)引导:找出赵威后问使者的地方,分析语言特征(疑问句)。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段的“问”(主要分析钟离子,其他三人请学生分析,教师引导)(详见附录2)演讲 2′ 1′ 5′1′15′

 

※难点:①概括提问的主题②怎么问深入分析赵威后的语言,交给学生阅读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古文的能力③为什么这样问④找出对齐国内政的批评6.逐层朗读(分角色),试背5.赵威后语言上有何特点?表现了她什么形象和性格特点?※难点:总结语言特征7.齐读第二段,试背8.威后的民本思想与以前学过的哪些思想相通?9.做文言字词练习(幻灯片)10.齐读全文,试背11.作业:背诵全文—————→—————→—————→—————→课堂背诵欣赏人物形象概括、分析能力—————→课堂背诵同类知识形成体系温故知新分别朗读,提取关键字词分层次:正面关心→反面批评申述“民本思想”的含义:养民、息民、孝情,批评齐国内政,由正到反,加强语气。“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善于言辞,开明君主,内政外交上的好手。示范分析问钟离子一段:五字句,对举说明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另三人(详见附录3)→语言形式丰富多样,富于变化,范围广泛、全面,有说服力,表面尖锐实则苦口婆心。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请同学回答,教师订正,提醒同学作笔记 1′ 7′2′1′5′

 

 

 

附录:

 

1.(幻灯片)

 

一.请说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

 

1.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赵威后问齐使》)

 

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间乞食》)

 

 

2. 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赵威后问齐使》)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赵威后问齐使》)

 

3. 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赵威后问齐使》)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

 

常语人曰:“大禹圣人,……”(《陶侃》)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1.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2.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2.

 

问 题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这样问

 

①礼节性问候岁,民,王先本后末初见其“民本思想”

 

②反问使者岁、民、君三者间的关系反问进一步明确思想,引出阐述,突出重点

 

③关心之问三正一反三正一反各有重点,对比说明具体体现“民本思想”更深切地向齐国提出建议,层次清楚

 

 

 

3.

 

钟离子五字句,对举句式,物质方面

 

叶阳子三字句,动宾短语,排比句式,精神方面

 

婴儿子四字句,孝道方面

 

子仲五字句,列举句式,个人价值方面

 

 

4、《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5、《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6、《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 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 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 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丰子恺作品欣赏

3、 丰子恺简介

二、 课文学习

1、 生字词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 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 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 小结

四、 拓展

五、 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 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 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

7、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赤壁》教案《过零丁洋》教案《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2、注意语序;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8、《使至塞上》教案《泊秦淮》教案

《使至塞上》《泊秦淮》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本次跟随初中语文唐炯武名师工作室,到福鼎十中进行教学研讨,并且上一节有关初三诗歌教学的研讨课,旨在就授课与中考复习的联系进行研讨。现将本人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诵读并背诵两首诗。

2、借新诗讲授,掌握学过的相关诗句,并整理归纳。

3、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4、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四、教学难点:

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诵读 师生对话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以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中有关“山”“水”等诗句,背诵并板书。

教师引导,纠正。

2、讲授《使至塞上》

① 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导:读完全诗,你知道这首诗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② 教师范读课文,品读诗歌

师导: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③ 学生再读课文,研读诗歌

师导:在诗中,从哪些地方体现作者抒发的情感?

(师生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重点讲析名句,引导学生领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

④ 课堂延伸,新旧衔接

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句子是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⑤小结:

诗人虽是奉使慰劳战胜之军,却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 更令诗人触物伤怀,感觉自己如断根的飘蓬一般远离了故国。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奇景:在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气一股浓烟,既孤单又格外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也杳无尽头,只有那圆圆的落日让人亲切与温暖。 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逐渐摆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过渡:我想在唐朝的诗人中决不仅仅只有王维有爱国之情,还有那生在战火纷飞的晚唐时期的杜牧也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③ 借学生点评之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④ 课堂延伸,新旧衔接

学过的诗歌中还有哪些抒发作者爱国情怀的诗句?

(学生讨论后小组作答)

4、课堂总结: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诗歌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今人的面前,至今仍能让世人传唱,吟咏。

5、作业布置

《使至塞上》《泊秦淮》随堂训练

一、按照原文填空或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的句子。

1、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萧关逢候骑,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4、《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泊秦淮》中,作者借歌女嘲讽昏庸腐败的达官贵人,抒发自己爱国之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词归纳、积累。

1、阅读古典诗词,我们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的 思想 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国热情,文天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冶。

2、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常引得诗人无限诗情。我们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读出了风的凌厉和杜甫的无奈;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花的美丽和诗人的喜悦;

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中,品味到雪带给诗人的独特感受;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看到了月引发了诗人的无限诗情;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山的挺拔和高耸;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体会到水的灵动和清澈。

3、读诗真好,我们可以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风光,可以体会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挚友情,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怀。

4、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句子是 , 。

[美文赏读](片断)

偶像,它是你前进的动力,当你迷茫时,读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会看清自己的目标;当你失落时,读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会看到一丝光明。即使你现在只是一只柔弱的雏鹰,但你有蓝天为你的偶像,只要你心存高远,终可以直击蓝天,俯视大地。即使你现在只是一条涓涓细流,但你有大海作为你的偶像,只要你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即使你现在只是一株稚嫩的树苗,但你有大树作为你的偶像,只要你坚忍不拔,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9、《送元二使安西》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教学内容:理解《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比较、感悟、赏析两首送别诗的风格。

知识目标: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 让我们先听首歌,好吗? (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谁听过这首优美动听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吗?对,叫《送别》

4.师: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题目 分别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师: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像离人梦,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爱国情等等,非常丰富。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这么好的诗真是不能不学,首先请同学把书翻到

5

2、53页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1.生自由读;

2.师指名读;

3、教师范读;听老师读读这两首诗。

三、选读其中一首深入学习

1.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呢?你认为哪首写的好呢?我们分组搞一个辩论赛好不好。请选择《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学座到这两组,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学座到这两组。同学们可以选取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送别诗,一定要用心呀,为一会儿辩论哪首写的好座充分的准备工作。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

4.分别对两首诗进行汇报,教师相应点拨。

师:为什么你更喜欢这首诗而不是那首?究竟哪首送别诗写的更好呢?比赛正式开始,我当裁判。

唐初期、盛唐时期的我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所以当时的人们豪气冲天,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思想,所以,人们之间的分别也就成为常事。这两首诗虽同为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点拨备案:首联属“工对”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雄伟,点临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于千里的秦蜀两地在一起。三四句意思: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如何感伤!接着作者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师:你们组说的可真好,看样子对诗的理解很深刻嘛。看,我准备了这首诗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评价的?

放多媒体

由于听你们这样评说,再加上刚才那一段影音材料,连我都觉得这首送别诗写的要比他们组选的好了。

(哦,你们组为什么不同意?好,我们公平竞争,请你们发言陈述,我们这几组的同学也认真听一听,你们倒是说说看,你们选的这首诗哪里写的高明?精妙在哪里?

《渭城曲》点拨备案: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集中表现。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中波,备尝独行穷荒。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殷勤祝愿。对于进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蕴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师:有道理,说的真好。我这里也为你们准备了这首诗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评价的?

到底那首诗写的更好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实平分秋色,难分仲伯高下。 我宣布,比赛结果:一比一平!

哦,有的同学在噘嘴呢。其实,你们都是获胜方呀。因为通过同学们谈感想,说风格,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对这两首送别诗的理解、感悟已由肤浅变得深刻了。我们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不对?对这两首诗还有疑问吗?

四、赏读古诗

1. 质疑并解疑

2..师:同为送别诗,给人留下的感受却不一样,一首缠绵伤感,一首积极向上。读的语气是不是也要有所不同呢?

4.指导朗读、背诵

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指导朗读、试着背诵)选择一首,给大家读一读?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练一练。谁愿意读?真不错。

5.教师小结

五 结束语:

通过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送别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的读本中还有一些送别诗,课后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再与今天学的送别诗对照着的体会下,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更尽一杯酒 海内存知己

无故人 天涯若比邻

伤感 向上

资料提供者:

教案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