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费宝网教案一等奖

搜索51费宝网

教案:《化石吟》一等奖

教案:《化石吟》一等奖

时间:2023-06-19 16:51:03

类别:教案一等奖

教案:《化石吟》一等奖

1、教案:《化石吟》一等奖

课题:化石吟

课型: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问: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

(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问: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神话奇幻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A、找出核心句;

B、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4、研讨要点:

①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

eg: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eg: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生命信息

③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eg: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④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5、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三、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点: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四、作业:

1、请大家在课后去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小作文:A、假如我是化石……

B、假如我是恐龙

作业说明:

题目1可以结合奉节本地的情况来谈,这儿有著名的白帝城(人文遗产)和天坑地缝(自然遗产),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而知名的遗产:三峡中的摩崖石刻(人文遗产)、古巴国遗址黄金洞(人文遗产和自然遗产兼而有之)、风箱峡悬棺(人文遗产)等。这个题目有一定难度,要做适当的指导。

题目2比较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应该能够有话可说。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吟:赞颂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2、教案:《化石吟》

课题:化石吟

课型: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问: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

(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问: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神话奇幻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A、找出核心句;

B、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4、研讨要点:

①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

eg: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eg: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生命信息

③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eg: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④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5、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三、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点: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四、作业:

1、请大家在课后去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小作文:A、假如我是化石……

B、假如我是恐龙

作业说明:

题目1可以结合奉节本地的情况来谈,这儿有著名的白帝城(人文遗产)和天坑地缝(自然遗产),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而知名的遗产:三峡中的摩崖石刻(人文遗产)、古巴国遗址黄金洞(人文遗产和自然遗产兼而有之)、风箱峡悬棺(人文遗产)等。这个题目有一定难度,要做适当的指导。

题目2比较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应该能够有话可说。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吟:赞颂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3、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化石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4]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4]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答)

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

(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

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

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B“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

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3.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三节。

①指名读第三节。

②这一节说明了什么?找出本节中的关键词。(生物进化)

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说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

④小结: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这个真理。

(2)过渡: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平凡的真理?哪一节给了我们答案?

(3)学习第四节。

①齐读第四节。

②“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

(化石中的有效物质)

③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之所以是“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习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

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三、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4]

(拟人、比喻、第二人称)

2.对诗歌的学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四、课后作业,拓展想象。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逝去万载的世界重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4、教案:《化石吟》(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

①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问: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

(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问: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 神话 奇幻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A、找出核心句;

B、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4、研讨要点:

①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学

eg: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eg: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

生命信息

③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eg: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④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5、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诗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说了话”。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三、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点: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四、作业 :

1、请大家在课后去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小作文:A、假如我是化石……

B、假如我是恐龙

作业 说明:

题目1可以结合奉节本地的情况来谈,这儿有著名的白帝城(人文遗产)和天坑地缝(自然遗产),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而知名的遗产:三峡中的摩崖石刻(人文遗产)、古巴国遗址黄金洞(人文遗产和自然遗产兼而有之)、风箱峡悬棺(人文遗产)等。这个题目有一定难度,要做适当的指导。

题目2比较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应该能够有话可说。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吟:赞颂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5、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化石吟》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要点点拨: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过程

一、 预习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骸( )骨 葱茏( )( )

2、 解释词语

奇幻:

潜行:

裹藏:

葱茏:

幽雅: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3、 课外积累

你知道哪些有关化石的知识?

二、 整体感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三、 理解探究

7、“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8、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9、“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10、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四、赏析语言

1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2、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它说了些什么?

六、学习小结

13、从内容、写法等方面总结自己本科学习所得。

达标检测

(一)理解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黑色的躯壳( )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地壳( )运动频繁的地区很容易发生地震、地陷、海啸等自然灾害。

(2)生之灵火却悄( )然潜行在地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3)逝去万载( )的世界又重现;这辆汽车由于严重超载( )而遭到了交警部门的严厉处罚。

(4)山朗润起来了,水涨( )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他激动起来脸会涨( )得通红。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1)谁如果jiànshàng(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那里原来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yǎnrán( )成为绿洲。

(3)全校同学都聚精会神地língtīng( )着科学家精彩地学术报告。

(4)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qīqiao( )。

3、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可以不按顺序,但每个词语都要用上,字数不少于150个。

五彩斑斓、津津有味、栩栩如生、不得而知、纹丝不动

(二)拓展阅读。

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矇眬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1、诗中的“无价的珍宝”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把它称作“无价的珍宝”?

2、“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和“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这两个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话各强调的内容是什么?

3、你认为此时你的梦才“开出娇妍的花来”的意思是什么?

4、诗中的哪一句话与“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这句话相照应?

5、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本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三)问题探究。

1、简析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

(2)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2、仿照加横线的句子,写两个例子,构成排比句式。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而英雄却常常难以用距离或时间来衡量。远的有抗金英雄岳飞,我们在千年之后望去,仍可见他在山河破碎之际高唱《满江红》;近的有 ;再近的有 。

16、化石吟 答案

学习过程

1、hái cōnglóng

2、奇幻:奇异而虚幻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秘密行走。

裹藏:包裹隐藏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静而雅致。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日转星移:斗换星移。意思是感叹时光飞逝,事物在变化,物是人非。

3、略

4、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5、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6、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7、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8、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9、“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10、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11、略

12、言之成理即可。

13、略

达标检测

(一)理解运用。

1、(1)ké;qiào(2)qiǎo;qiāo(3)zǎi;zài(4)zhǎng;zhàng 2、(1)鉴赏(2)俨然(3)聆听(4)蹊跷 3、例文:我纹丝不动地站在五彩斑斓的花圃边上,听弟弟津津有味地述说着昨日足球场上的见闻,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可是,几个球迷竟在这时把弟弟拽走了,昨天比赛的结果怎样,我不得而知。

(二)拓展阅读。

1、金色的贝;因为“它有天上的云雨声”“它有海上的风涛声”,它还能“吐出桃色的珠”,这是一个美好得让人心醉的世界。2、反复;第一句强调艰辛的寻找,第二句强调艰苦的磨砺。3、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生的努力,即使明知梦开出娇妍的花的时候,正是自己衰老的时候,诗人仍执着地寻找自己的梦,表现了寻梦的崇高和伟大。4、与“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和“当你眼睛矇眬了的时候”相照应。5、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必须付出一生的努力。

(三)问题探究。

1、(1)科学家终于让沉睡在地底的化石发挥出见证历史遗迹的功能,所以就好像睡着的人醒来一样,继续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2)科学家从化石里了解到人类的历史,每一种化石都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就好象是时代的标记一样,所以作者形象地把它比作“密码”。

2、示例:戊戌君子谭嗣同,我们在百年之后看去,仍可见他在国运衰微的关头大呼“我自横刀向天笑”;民族作家鲁迅,我们在多年之后想去,仍可见他在国破家亡的日子疾书“我以我血荐轩辕”。

6、江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化石吟

【导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容,了解化石所展现的亿万年前神奇的生物世界。

4、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领先一步

1、走进作者

张锋,国家级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学博士。

2.背景助读

原载杂志《科学24小时》1982年第2期,后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整部作品以诗歌的形式,宣传科普知识。

3、给加点的字注音。

guǒ( 裹 )藏 cōng lóng(葱茏 ) 骸( hái )骨 长吼( hǒu ) 万载( zǎi ) 奇幻(huàn) 潜(qián)行 猛(měng)犸(mǎ) 卓(zhuó)越 躯壳(qiào)

3、解释下列词语: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骸骨:尸骨 造物主:万物的创造者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化为乌有:虚幻,不存在,一切都消失了。

二、课堂小试身手

问题一: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问题二、诗歌一开始就连续用了六个问号,请问这样设计在文中起何作用?

明确:通过连续不断地问句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

问题三、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明确: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紧承上文的问句并引出下文对远古世界的想象和描写。

问题四、能否找出诗歌第4、5、6节中的比喻句一两例,并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①“(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作者把化石承载的信息比作“珍贵的密码”,生动地体现了化石在揭示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②“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作者把化石上的痕迹比作人的“皱纹”,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化石所历经年代的久远和历程的丰富。

③“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作者把大自然比作“魔法师”、“雕刻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作用。

问题五、有两节诗歌之间的关系很特别,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关系吗?

明确:第二节和第七节。两者形成前后照应关系,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

问题六、结合整首诗歌内容,加上你的联想和想象,说说最后一节中,“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曾经是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说的最主要的事情(观点)是什么?

明确:①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

②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问题七、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问题八、从修辞、词语、感情等方面入手品析诗歌(让学生举手发言,自由畅谈,教师从中引导,同时提醒其他学生在课本做标注)

(1) 从修辞方面:

比喻:“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把生命信息比喻成“密码”形象生动)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把化石比作人脸的皱纹)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拟人:用第二人称“你”指代化石,显得自然亲切

(2) 从词语方面:

“冰冷”既符合化石的真实状态,又能表现真理的冷静。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的“不息地”进发的特点。

(3)从感情方面,把握两个感叹句: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三、习题训练巩固

1.指出下列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①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

②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

①拟人 ②比喻

四、课后反思

7、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

分析

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

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习

1、“竹石”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竹石》、《石灰吟》

归纳总结。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石灰凌霜傲雪

8、:《化石吟》教学设计

语文A版:《化石吟》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答)

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

(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

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

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b?“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

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3.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三节。

①指名读第三节。

②这一节说明了什么?找出本节中的关键词。(生物进化)

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说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

④小结: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这个真理。

(2)过渡: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平凡的真理?哪一节给了我们答案?

(3)学习第四节。

①齐读第四节。

②“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

(化石中的有效物质)

③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之所以是“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习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

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三、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拟人、比喻、第二人称)

2.对诗歌的学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四、课后作业,拓展想象。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逝去万载的世界重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9、初中语文:《化石吟》说课稿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本诗,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第四单元的主题——科学,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的诵读课,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木鱼石的传说》,在歌中有一句歌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就这句歌词提出疑问:“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理解,使学生明确:石头虽然没有生命,但在特定的历史、特征、环境下,也会保存和传递一些信息,留给后人去研究。这就是会唱歌的内涵。通过这一阶段探索性的讨论,使学生对课文中“化石也能说话”这一问题找到一个答案,为学生本诗打下思想基础。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和幻灯机展示一幅化石图片,让学生对化石的特征和形成过程有更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新课讲学:

在这一环节中,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重点句析。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在这首诗中,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句诗?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以这种形式,通过讨论、分析、朗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对文中的重点句子有更深刻的理解。为后面对诗的整体把握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打好基础。

第二步是整体把握,结构分析,内容解剖,从三个方面入手: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

(2)理清层次,明确结构。全诗可分为发问、抒写、回应发问三部分。分析结构,让学生对诗的结构作以了解。

(3)体会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把握思想内涵,体味诗歌韵律,能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从而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要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10、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是新编课文,内容与风格均适合初一学生。课文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领略课文诗化的意境,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在课堂中,运用新课标的理念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质疑、探究,在领悟文章本身及大自然的美的同时,训练学生朗读与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因此,让学生从朗读开始来学习课文,用竞赛的形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得到启示,最后再尝试自己来写。

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体会文中想象的妙处,理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3.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珍惜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出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2.难点:领会作者的感情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造成悬念

同学们,我们长期待在城市里,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有)你们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以下心情?好,今天作家李汉荣就要领着我们大家一起去山中走一走,去拜访一下他的“朋友”。(出示课件:课题及作者)

(二)想象情景,加深悬念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拜访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又会是怎样的?(出示课件,学生自由发言)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所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合视听效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好朗诵的准备,并思考: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2)你最喜欢作者所描绘的哪个朋友?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一边欣赏银幕上的画面,一边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找出一段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何喜欢这个朋友。)

2.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内容的画面。

(读到第三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到山中拜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3.那么,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了什么呢?

(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且说说喜欢的原因,银幕上出示相应内容的课件画面。)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分组讨论:

1)作者在山中拜访“朋友”,与他们交流的时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它们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妙处。

(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

2)从大自然的众朋友身上,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得到了以下的启示:持久不变的坚韧的灵魂;纯洁高尚的心灵;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淳朴善良的爱心;不搬弄是非;保护人类的朋友;爱护大自然等。)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自己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理解主旨假如你是大自然家族的一员,面对你的游客朋友,你将向他们倾诉怎样的心声?

(通过想象、畅谈,使学生的感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培养珍惜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六)知识迁移,多思多写

找一样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然后学习作者的写法,给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对你所喜爱的事物倾诉你的心声。

板书设计(课件出示)

古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白云

归鸟 瀑布

蚂蚁 悬崖

老柏树 阵雨 小花 落叶 石头 云雀

童 构

话 思

世 巧

界 妙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作业设计

1.阅读这篇文章,你会为作者的童心所感动,为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2.仿写,要求与例句格式相同,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11、三年级教案:《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

2、能说说诗的意思。

3、能背诵全诗,默写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登鹳雀楼》

(2)指名说说意思

(3)齐背全诗

2、教学新课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3)理解题意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4)分析古诗

A、教学1、2句

这句诗中有哪些事物?

诗中描写阳光用了一个什么量词?

能不能把“铺”换一个字?

第二句中哪个词比较难理解。

说说整句的意思。

B、教学3、4句

理解“可怜“的意思

给“似”换一个字

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A、由朗读,用铅笔划出该停顿的地方。

B、指名读

C、对其进行评价

D、齐读全诗

(6)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教案一等奖推荐更多+
相关信息
相关栏目
说课稿一等奖 幼儿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