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20:46:02
类别:幼儿园教案
大班艺术领域教案20篇含反思
设计思路: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主题活动,已经进入尾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对北京、对我们的祖国有了很大的兴趣和了解。幼儿对北京的长城特别感兴趣,于是学习活动则是根据幼儿的兴趣而展开,开展“造长城”的活动。我们的区域活动则是在主题背景之下展开,幼儿非常感兴趣,同时也推定了主题的展开。我们将观察的重点放在长城的上,比如长城的涂色(简单的接色),用彩泥表现长城等。
活动目标:
1、尝试从前向后安排画面,初步表现简单的重叠。
2、乐于参与造长城活动,为自己建造长城而感到自豪。
3、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4、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黑色水笔、油画棒。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欣赏讨论:
1、我们的首都在哪里?北京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2、这是什么地方?长城建造在哪里?它象什么?
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建造长城?现在的长城有什么用处?
二、讨论演示:
1、长城有的建造在高高的山上,有的建造在低低的山上?(先有山)
2、山顶上有什么,烽火台建造在哪里?烽火台有什么用处?(再建烽火台)
3、烽火台的两边是什么?(接着砌城墙,一块一块砌成,士兵打仗时可以隐蔽。)
4、为什么说万里长城万里长?怎样在一张纸上画许多山头呢?(尝试轮换从半山腰开始画背后的山头,越画越多,数一数一共有几座山?)
重点:从前到后画山,感知简单的重叠,半山腰开始画。
三、操作表现:
1、我们来比赛造长城,看谁造得最多,谁就是好汉。
2、先有山,再建长城。(画一座山,建一段长城。)
3、别忘了建造烽火台和城墙。(一块一块砖砌成。)
4、画到高峰处,启发绘画。(天空、云彩、士兵等)
四、分享交流:
1、展示画面,体验做个好汉。(数一数有几座山,建了多少长城)
2、激发幼儿长大了去登真正长城的愿望。
延伸:区域活动中,运用渐变接色的方法装饰山头。
活动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颜料或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石头,体验在石头上做画的乐趣。
2、能大胆的进行石头的组合,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3、尝试用装饰好的石头造型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5、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
知道石头的种类及功能。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小石头(已洗净凉干并分类)
2、油画棒、棉签、橡皮泥、各色纸、毛线、假花、双面胶、吸管、稻草、瓶盖、牙签、皱纹纸等。
3、各组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动画片形象引入,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问题:
1、他们是什么做的呀?
2、你们觉得这块小石头象什么?
3、他们的样子是一样的吗?
(二)教师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想想石头象什么?
要求:
1、每个小朋友去挑选一块自己最喜欢的石头,玩玩、说说、想想它的形状象什么,可以变成什么?
2、和同伴说说你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为什么?
3、如果将石头组合起来,你觉得它又象什么?
(三)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可以和同伴一起商量,一起合作。引导幼儿先在纸盒内组合石头,然后对石头进行装饰,再用双面胶将石头固定在纸盒上,最后对纸盒进行装饰,完成作品。
(四)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要求:
1、小朋友要先想好要把你的小石头变成什么。
2、要用上各种好看的颜色。
3、在装饰纸盒的时候要先想好,你要如何装饰才能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来。
(五)幼儿创作石头画,教师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大胆想象,能利用各种石头进行组合,创作出各种造型。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各种辅助材料及工具。
(六)创编故事
教师组织先完成作品的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石头来创编故事。
教学反思
(一)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石头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本次活动的生成也是来源于孩子的一次偶然发现,可以说该活动是生成于孩子的兴趣。这就符合了新纲要中所提到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育活动要生活化”的精神。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都体验到了进行石头画创作的乐趣,大多数孩子的作品能够不受老师范例的影响,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并能大胆、合理的运用各种辅助材料。
(二)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及提出新的设想
在这次活动中,经过过后的反思,我认为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老师在向幼儿介绍制作方法的时候,有的孩子却是在张望着他刚刚在摆弄的石头。课后我在思考,如果我把介绍制作方法这个环节提前到前面,过后在让幼儿去操作石头,这样是否比较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2、由于老师材料摆放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幼儿操作的不便。这个问题在于我课前准备活动时没有考虑周到,没能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材料的摆放。识方面的准备,也包括老师材料的摆放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是否便于幼儿操作等等。
3、教师的范例过小,不利于幼儿的观察。
(三)幼儿的创新之处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活动目标:
1、用不同的材料画出不同的动物的特征。
2、体验“排水画”作画的乐趣。
3、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水粉颜料(红、绿、蓝)、调色盘、排笔人手一份。
2、铅画纸、白色油画棒、白蜡烛、白粉笔、白水彩笔人手一份。
3、展板一块、擦手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发现隐身动物。
1、导入活动,引发幼儿的兴趣。
师:有一群调皮的动物藏在了这张白纸上,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
老师有个好办法,能让它们现身。
老师带来了小刷子和颜料来让小动物们现身。
2、刷出小动物的头部,感知小动物的头部特征。
(1)小动物们的耳朵刷出来了,圆圆的耳朵会是谁呢?
(分别猜测各种形状的耳朵会是哪种小动物的?)
(2)眼睛又出来了,大大的眼睛是哪个小动物呢?
(分别猜测各种形状的眼睛会是哪种小动物的?)
(3)嘴巴又出来了,弯弯的嘴巴会是谁的呢?
(分别猜测各种形状的嘴巴会是哪种小动物的?)
3、小结。
师:小动物们都现身了,你们觉得神奇吗?我告诉你们这其中的奥妙,我就是选这些材料里的一种画了小动物们的头像,再用颜料刷出来的。
二、自主探索,感知
“油水分离”的现象。
1、介绍作画材料。
师:你们想认识这些神奇的材料吗?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材料?
2、提出作画要求。
师:请你们选其中的一种材料画上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头像,画好以后再用刷子刷上你喜欢的颜色,看看你画的小动物变出来了吗?这里有四个标记,表示四种不同的材料,你画好以后把你的画贴在你用的这种材料标记的下面。
画完以后请小朋友把材料物归原处。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结“油水分离”的现象。
师:小朋友刚才尝试的作品,哪些材料能让小动物现身?哪些材料不能让小动物现身?
三、运用油性材料进行创作。
1、提出第二次作画要求。
师:刚才没有成功的小朋友这一次知道了要选这两种材料里的一种来画画,刚才已经成功地小朋友可以换另外一种能够让小动物现身的材料再来画一画和刚才不同的小动物头像。
你画的小动物表情还可以更有趣,头像可以画得更大一些,再装饰一些螺旋形的花纹,你的画面就会更漂亮了。
2、幼儿再次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结。
师:所有的动物都现身了,我们都成功了,真开心呀。
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它什么地方最有趣?
四、延伸活动。
活动目标:
1、说出“我想变成…”的想法。
2、学习小组协作运用材料进行创作。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导入:举我、起你的手,我们一起数一数,今年我几岁?(儿歌:今年我几岁)
2、慢慢的小朋友都长大了,长大后想做什么呢?
1)幼儿讨论:如医生(带给大家健康)
歌星(带给大家快乐)等
2)为什么想做……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呢?(重点从装束上讲)
3、哦!我发现喜欢做…和…这两种职业的人最多了,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造我们的梦想;
我们可以分为两组:
想做…的坐这边;想做…的坐那边;来!做…的我们一起来摆摆….的pose(谁最像)请这个小朋友做模特,我们…组的小朋友把他的身体描下来,再一起合作把他装扮得更漂亮,更象一点。
4、好!现在,我们开始行动吧!
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
绘画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绘画活动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过程。本活动力图创设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学习不同的绘画形式,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大胆地在自己脸上进行夸张性的化妆。
2.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不同的绘画形式脸部彩妆。
3.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4.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折纸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收集有关脸谱资料并带到幼儿园,通过图片,认识不同类型的、夸张的脸部化妆。
2.场景布置:迪斯尼乐园(在乐园里挂上各种各样的脸部化妆图)。
3.镜子、脸彩棒、干湿纸巾。
4.教师的道具(米老鼠的耳朵、尾巴)。
5.磁带(录有幼儿熟悉的舞蹈音乐)。
【活动过程】
组织幼儿进入迪斯尼乐园,盘腿席地而坐。
老师:小小腿儿盘盘好,小小手儿放放好,小小眼睛看过来,快来看我变魔术。
(这是一堂在上海警备区幼儿园舞蹈厅开展的游戏活动。舞蹈厅里面挂满了面具,有京剧脸谱、球迷脸谱、小朋友收集的小丑脸谱、歌剧脸谱……小朋友席地而坐后,注意力还集中在四周的脸谱上,部分幼儿在窃窃私语。此时,老师不要因他们的注意力没有全部集中而着急。因为接下来,老师的化妆示范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当然,开场活动也可以以下面这种形式进行。
允许幼儿自由参观乐园,与同伴说说自己看到什么,交流一下心情后再集中观看老师的化妆。)
A老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如何进行化妆。
老师开始为自己化妆(黑鼻子长睫毛白嘴巴黑胡子),边画边用语言引导幼儿观察。
1.师用黑色的脸彩棒在自己的鼻头涂了个黑色的圆点,并告诉小朋友:“这是我的鼻子。(此时幼儿十分惊讶,没想到老师会把自己的鼻头涂黑。)
2.用黑色的脸彩棒在眼角各画了两根长长的、向上翘的睫毛,说:“这是我的睫毛。”(画完后,我故意向小朋友们眨了眨眼睛,小朋友会心地笑了。)
3.老师用白色的脸彩棒在嘴巴的四周涂上两个圆,并说:“这是我的腮帮。”
(此时,幼儿的惊讶声出现得更加频繁,有少数的幼儿有点儿按捺不住,不停在自己的位置上动来动去。我没有制止他们,仍继续自己的化妆。)
4.师拿黑色的脸彩棒在白色的圆上点若干黑色的小点,说:“这是我的胡子,长长的胡子长出来了。”边说边朝外画几根长短不一的线。
5.画好后,老师戴上耳朵,装上尾巴,打扮成米老鼠。说:“瞧,老师变成谁了?”
(老师在进行化妆时,眼睛要不断地与小朋友进行交流;脸部的表情要丰富、俏皮一些;化妆的动作要快,每一个步骤要紧凑。这样才吸引所有幼儿的注意力,并激发幼儿参与化妆的兴趣。)
B、米老鼠:“欢迎小朋友们到迪斯尼乐园来玩。今天,这里要开一场化妆舞会,你们想不想参加?参加舞会的人,都必须化妆。”
1.每个参加的人都要进行脸部的化妆。
2.可以用脸彩棒在自己的脸上画线条、花纹、图形、也可以涂色块。
3.要动脑筋,自己设计,画得夸张些,与别人不一样。
(一)幼儿自由化妆。
组织幼儿面对镜子(最好是全身镜)进行化妆。
A.米老鼠巡回指导幼儿化妆。
1.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化妆。
2.提醒幼儿不要与别人相同。
3.请动作快的幼儿去帮助同伴。
4.用语言提示结合手势的方法,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脸部化妆。
(一开始,一部分胆子比较大的幼儿拿起脸彩棒开始往自己的脸上涂画,一部分幼儿却还在犹豫、观望。我没有急着催促他们动手,而是引导他们先观察已经动手的幼儿是如何涂画的,再鼓励他们大胆地往自己脸上画:“你看,某某小朋友他们玩的多开心,你也试试看。”
在巡视的时候,我发现一位小男孩在自己的手心画。我问他为什么不在脸上画时,他先是默不作声,等我再次询问时,他竟然放声大哭起来。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直至活动结束,他都没有往自己的脸上画一下,但他的手掌中却画了一个很不错的猫脸。活动全部结束后,他们本班的老师和他交谈后才知道,原来他是一个爱干净的小朋友,当时是因为觉得往脸上画,脸会变脏,而我又不停地问他为什么不往脸上画,他觉得委屈才哭了。如果我当时不急着叫他往脸上画,而是先肯定他在手上画的很棒,再鼓励他尝试着往两上画画看;或者直接允许他只在手心画,然后用手当面具参加舞会……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在化妆的过程中,小朋友看到镜子里的脸在不断变化,看到身边熟悉的同伴脸变花了,他们变得越来越激动,发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场面非常热闹,这是,需要老师对场面能稍加控制。
巡视中,我不停地针对每一个幼儿的化妆以商量的口吻:“是不是再把上面这个地方画上几条线?”或以暗示的口气:“如果把红色的嘴巴再涂大、涂宽一点,效果肯定会更好的!”“看看镜子上的脸谱再画,慢慢来。”“如果能在加上几条线就更好了……”引导他们不断地修改。画了15分钟左右,有几个动作快的小朋友已经把自己的脸画好了。他们先是对着镜子自我欣赏了一番,然后拽着旁边的同伴看自点失控。于是我就大声宣布:“画好的小朋友可以去帮助还没画好的同伴,也可以去邀请客人老师,帮她化妆。”这一下,他们又重新找到事做,并非常乐意帮助同伴,而没画好的幼儿也乐意别人帮忙和他一起画,不知不觉地他们学会了互相帮助。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小朋友去邀请听课的老师。如果听课的老师也能参与近来,那活动会更加成功。)
B.组织幼儿围着米老鼠坐下。
1.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并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化妆。
2.老师请个别幼儿上台,进行有选择性针对性、对比性的讲评。(最好能把用色块、或用线条、或用图形进行化妆的幼儿各请几个上来。)(看到小朋友基本上完成了化妆,我便召集他们收好手中的脸彩棒,围着我坐下来。此时幼儿的情绪非常高涨,于是,我先让他们交流一会儿,然后请了用红蓝色块涂脸和脸上画满线条的两位小朋友上来,想让大家通过比较感受用线条和用色块进行化妆所展示的不同美,可只有少数幼儿对此感兴趣,回应我的问题。因此,我及时结束了原计划的讲评,宣布:“小朋友们的化妆都非常棒,现在舞会开始,让我们尽情跳起来吧!”到了结束阶段,幼儿都投入到活动中。他们为自己第一次在脸上完成的杰作而情绪高涨。此时老师任何评价的语言都是苍白且毫无吸引力的,因此,评价环节可以适可而止。此时,小朋友已完成了米老鼠交给的任务,他们最想做的事是唱起来、跳起来,把自己内心无比的快乐表达出来,老师的任务就是满足他们的愿望。)
(二)舞会。
1.化妆舞会开始。
米老鼠带领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舞。(执教的班级十分活跃,班上的幼儿都很好动、调皮。我带该班不久,对他们并不了解。在制订计划时,我就害怕他们会兴奋得失控,于是特意选择了一首节奏比较缓慢的曲子,但效果不佳。如果我事先向班上的老师了解班上学过的音乐,然后选幼儿熟悉的乐曲;或事先让幼儿熟悉一下特意选择的乐曲,情况可能会好一些。
2.舞会结束后,老师组织幼儿先用干纸巾,在用湿纸巾把自己脸上的妆擦掉。
(回到班上,幼儿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在组织他们卸妆时,他们仍不停地问什么时候还能带他们到迪斯尼乐园玩。活动是否成功,需要老师自己十分投入地参与活动;需要老师尽量运用夸张、诙谐的表情和语言进行指导;需要老师多运用肢体语言,且动作幅度要大、变化要多;需要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方法机智、灵活、多样;需要老师指导时对幼儿的举动观察入微,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引导,同时也需要老师能根据活动进展的情况和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原有计划等。)
【活动反思】
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师,我在课堂上,实施了愉快教育这一教学新方法,又针对低段学生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缺少韧性心理特征,并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教材的不同内容,采取了适合儿童特点的一些教学方法。所以在上小学美术课时,我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造产生兴趣的条件。上课时,利用导入语(常用编故事、编儿歌、猜谜语,做游戏、竞赛性活动)直观教具和直观演示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活动目标:
1.感知树叶的不同外形,学习用镂空剪、平剪的方法剪出不同树叶及叶脉。
2.大胆发挥想象,能合理布局。
3.养成良好的剪纸常规,用完剪刀能放回去,并把废纸放到小筐里。
4.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5.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PPT课件:各种各样的树叶,剪纸示意图轻快音乐一段、红、橘黄色、绿色纸若干、剪刀人手一份树干背景图每组一份、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做动作(PPT出示树叶飘落的情景,用《小树叶》的背景音乐)师:秋天到了,树叶宝宝有的变红了,有的变黄了,一片一片从大树妈妈的身上飘落下来。让我们也跟着小树叶一起来跳舞吧。
(听音乐做树叶飘落的动作)
二、巩固对树叶形状的认识师:在树林里,有很多的树叶宝宝,你认识哪些树叶呢?
出示ppt(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树叶及其名称)出示一幅梧桐树叶:看!这是什么树叶宝宝呀?像什么?
(梧桐树叶像小手、银杏树叶像扇子、香樟树叶像鸡蛋)在每一片树叶上,还有一条一条的花纹,是什么?
(叶脉)(PPT出示一片树叶,重点突出叶脉的不同)小结:每一片叶子形状都不同,树叶上的叶脉也不一样,有的粗,有的细。
三、操作展示
1.教师示范看!我这里也有一片树叶。漂亮吗?猜猜我的树叶是从哪儿来的呢?
对,是我用纸剪出来的。
这片树叶和我们以前剪过的树叶有什么不同?
(剪出了大小不同的叶脉)猜猜我是怎么做出这片漂亮的树叶的?
(幼儿自由讲述)
2.出示示意图(PPT出示示意图)教师讲解图意,并示范。
重点看叶脉的画法以及比例大小。
3.把剪下的树叶贴到光秃秃的树上这片小树叶是哪个大树妈妈的宝宝?把他送回到妈妈的身边,心里真开心。
四、幼儿操作
1.谈话:
在教室里,还有很多的大树妈妈在找自己的宝宝。你们愿意帮帮她吗?
看看来了哪些大树妈妈?它们的树叶宝宝长什么样呢?
2.讲述要求:
(1)看清步骤图中的每一个过程进行制作,会正确进行平剪、镂空剪。
(2)注意安全,用完剪刀放回去,废纸放到小筐里。
(3)注意画面美观,布局合理。
3.幼儿操作个别能力差的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其画出叶脉。
每个幼儿至少制作3种不同的树叶,全部剪好后将它们分别贴到相应的大树上。
五、活动结束
1.讲评作品(以大树展板的形式呈现,渲染秋意浓浓的氛围)谁能来介绍一下你的作品?说说你剪了哪些树叶?是怎么剪的?
2.教师小结:我们帮枫树、梧桐树、银杏树找到了它们的树叶宝宝,大树妈妈真开心呀!还有很多的树叶宝宝也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找找它们的大树妈妈,你们愿意吗?让我们一起去外面再去找一找吧。
(播放《小树叶》的音乐出教室)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画出看过的半圆形物体以及想象的半圆形物体。
2、能给图画添加背景。
3、养成认真观察物体的习惯。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5、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各种半圆形若干、胶水、蜡笔、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引起幼儿的兴趣
1、昨天,老师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仙女,她有一根魔术棒,她走过每一个地方,用魔棒一指,那些五彩的半圆形的石头就会变成各种东西,非常神奇。小仙女也送给老师一根魔术棒,我们也一起来变一变,好吗?
2、看这里也有许多五彩石,我们一起说:“魔棒,魔棒,变变变。”看变出了什么?(出示范画)。提问:半圆形的石头是怎样变成小刺猬的?
3、再一起变小鱼和螃蟹。提问:半圆形的石头是怎样变成小鱼的?
4、小仙女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半圆形的石头还可以变成什么?
5、老师也帮我们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五彩的石头,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做小仙女,把半圆形的石头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二、幼儿作业,教师指导:
小朋友先在石头的后面涂上胶水,将小石头贴在纸上,然后用记号笔将小石头变成你们想变的东西,并给他们涂上漂亮的颜色。
三、评价:
展示幼儿作品,互相介绍。
活动反思:
此次的活动是我初来茅幼的第一节教研课,活动中我发现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特别是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考虑的不是很好,希望以后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行改进,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进行自我反思。
此次活动中
1.首先在时间的控制上,没有能够准确的把握好时间,所以最后的展示操作进行评说没有能够很好的进行。
2.在纪律上,以后还要多多的加强小朋友们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控制好课堂的纪律。
3.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有些不突出,在让幼儿找圆和半圆的时候,应该把椭圆也一起放在图形中,让幼儿的知识及时得以巩固。
4.展示图形组成的图案时,没有能够很好的和操作材料进行结合演示。
这次的教研活动不能说是成功的,但我也学习了很多,我想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多的思考,多多的提问,多多的记录,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让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开心的成长。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欣赏活动,体验作品热闹、欢快气氛所带来的快乐。
2、能大胆想象和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3、了解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彩色画纸、线条笔。
2、《荷兰的室内》课件。
3、在活动室内展示“米罗”的作品。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找“哈哈镜”,丰富幼儿对夸张、变形的情感体验。
师:老师发现每天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总有许多小朋友喜欢去照哈哈镜,在照哈哈镜的时候,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现在我们就来照哈哈镜,看你发现哪些有趣的事。(集中幼儿)
提问:刚才你照哈哈镜子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幼:我的头变大了,腿变长了……)
师:哦!你的……变了!……
小结:原来照哈哈镜时候,镜中的小朋友都“变形”了。
二、欣赏《荷兰的室内》。
(一)分组欣赏作品(小图),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画面,大胆描述自己看到的东西。
师:老师准备请小朋友欣赏一幅名画,欣赏时你可以与旁边的好朋友一起说一说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在干什么?当音乐停了,请你把手中的画轻轻地交给老师,好吗?
(出示完整图)
提问: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二)引导幼儿欣赏画中的主体,感受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
提问:
1、在这幅画中,最显眼、最突出的是什么地方?(最大的/一眼就能看到的/是哪里?)
师: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最显眼的东西吧!
(局部出示)
2、你觉得它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是……?/为什么说它是……?
3、刚才有些小朋友说它是……,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一样吗?
4、结合“照哈哈镜”的体验环节进行小结:
师:刚才我们在照哈哈镜的时候,镜中的小朋友“变形”了,画中的这个东西也变形了,有小朋友说它是……,有的小朋友说它是……,原来同一个变形的东西,大家想到的都会不一样。
(出示完整画)
师:在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变形了?
幼:……变形了。
师:你们的小眼睛真厉害,发现画中的东西都“变形”了。
(三)色彩上的分析,提问:
1、这幅画有哪些颜色?(集体回答)
2、画面中最突出、最明亮的是哪里?它是什么颜色的?
3、背景是什么颜色的?
4、这些明亮、鲜艳的颜色和绿色、褐色的背景色搭配一起,给你怎样的感觉?
小结:这些颜色搭配在一起,使画面变得更明亮、欢快,充满动感,洋溢着快乐和热闹的气氛。
(四)出示PPT,讨论整幅画给人的感觉。
师:画中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你们猜猜它们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呢?
(随音乐逐一出示动画)
故事:这是lala的房间,每天lala都喜欢趴在窗台眺望远处的景色。窗外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房子耸立在绿绿葱葱的树林中,小鱼、小天鹅在河里嬉戏着,多么美丽的景色呀!
这天,lala睡着了,房间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位乐师拿着一把琴弹奏着动听的音乐,身子也随着音乐节奏扭动起来;在一边,一只小狗正滋味地啃着骨头;小猫正在玩线球;小蛤蟆真追逐着一条小虫;瞧!就连餐刀也会自己动起来,为苹果削皮呢!它们在房间里快乐地跳舞、游戏,热闹极了!
三、鼓励幼儿给作品起名字。
师:你们觉得这幅画有趣吗?请小朋友为这幅画起个好听的名字吧!
1、你是根据画的内容来起名字的。
2、你是根据自己的感受起名字的。
3、你是根据画中的东西来起名字的。
四、介绍作品名称和画家。
师:小朋友起的名字都很好听,其实这幅画的名字叫《荷兰的室内》。
(出示作品名称)
师: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画得吗?
(出示作者照片)
师:这幅画是一位西班牙画家“米罗爷爷”画的。同时,“米罗爷爷”是一位超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这幅画就是他在荷兰居住的时候创作出来的。
五、介绍画家的绘画风格。
(出示完整画)
师: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幼:这幅画很漂亮、感觉很高兴、很热闹、画中的东西都变形了……)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幅画,因为米罗爷爷用了各种夸张、变形的手法来作画,他的作品总会带给我们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
六、请幼儿欣赏米罗的作品。
师:米罗爷爷还用了这种夸张、变形的手法创作了许多的作品,请大家欣赏一下吧!
(出示米罗的作品)
七、幼儿创作。
师:今天我们也来做“小米罗”,向米罗爷爷学习,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创作一幅画,让别人看到你的作品,也会感受好玩和有趣。
八、评价幼儿的作品。
1、请个别幼儿出来介绍自己组的作品。
师:你画了什么?哪里也像米罗爷爷那样,用了夸张、变形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2、小结:小朋友都很棒,能向米罗爷爷那样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画画。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向米罗爷爷那样敢于想象、敢于创作、敢于表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精彩、更美好!
【活动反思】
在日常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知道了以往从“线色形”三方面进行对作品形式分析,缺乏了启发性的语言提问,出现了一个“牵着孩子走”的现象,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整个活动变得“机械化”,缺乏灵活性。
因此,我们吸取了以往的活动经验,通过借助“多媒体”和电脑剪接技术的运用,把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局部图像出现的形式,突出解决活动中的重、难点,与孩子一同走进《荷兰的室内》的意境中,并用大量启发性、鼓励性的语言或提问,引导孩子大胆地把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想法进行表现、表达。如:“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在干什么?在这幅画中,最显眼、最突出的是什么地方?你觉得它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是……?在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变形了?”通过提问与小结,把“体验”与“欣赏”相结合。如:“刚才有些小朋友说它是……,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一样吗?”“刚才我们在照哈哈镜的时候,镜中的小朋友‘变形’了,画中的这个东西也变形了,有小朋友说它是……,有的小朋友说它是……,原来同一个变形的东西,大家想到的都会不一样。”
另外,在解释阶段中,为了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感受《荷兰的室内》这幅作品和画家的绘画风格,我们又一次运用电脑多媒体丰富的动画和音响效果和创编优美、动听的故事内容相结合,使孩子走进了富有幻想的意识境界,给予了孩子充满想象的空间,从而从多方面更好地感受作品,欣赏作品。
通过本次美术欣赏活动,我们知道:没有“实践”,就谈不上“反思”;没有“反思”,又怎能获得“发展”!其实,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研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我作为一名“研究型”的老师,不断地在别人的反馈意见中吸取她人的宝贵意见,并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与方法,特别表现在语言简练、及时捕捉孩子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等方面,使我从这个“教研活动的真实实习场”上得到磨练,促进成长。同时,通过这次的美术欣赏活动,让我感受到: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帮助孩子从多个层面上感受作品,理解作品及画家的绘画风格大大地提高美术欣赏活动的质量。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折、揉、撕、搓等方法制作报纸树,并能通过树干、树冠、树枝等的造型变化,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树。
2.学习用浮雕的方法和同伴一起在长条纸上合作制作树林,拓展有关排列、重叠、遮挡等各种布局的经验。
3.通过欣赏、操作表现各种形态的树,感受树的多样性,探索与同伴合作的方法。
4.感受色彩对比。
5.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树和树林的图片。
2.报纸、卡纸、浆糊。
【活动过程】
1.观察图片,观察树的造型以及树林的布局方式。
导入语:小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看一看。
播放PPT(边放音乐边放PPT)(一个一个的放,最后定格在总图)
(1)师:你看到了什么?(一片美丽的树林)你最喜欢哪一片树林呢?为什么?这些树是什么样的?像什么?(重点观察,比较树冠和树干的形,)
(2)师:这几幅图的树林有什么不同?(树的品种不一样,树的排列方式不一样)
(幼儿回答)
总结:树林里的树可真多啊!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是直直的;有的是弯弯扭扭的;有的树冠圆圆的;有的尖尖的;树叶一片红、一片绿,密密麻麻,茂盛极了。(这里让孩子和老师一起总结)
2.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树和树林。
(1)尝试用身体的动作表现一棵棵树,引导孩子观察表现的树的特征。
师:树林的树各种各样,如果让你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一棵树,你会表现什么样的树呢,谁来试试看?
师:你来。(请一位幼儿)这颗树真不错:……的树干,……的树枝。谁也来表现一颗不同样子的树,请一幼儿来表现。
(2)小朋友一起表现树林。
师:大家都想来学一学,那么大家都来试试看,我说一二三,大家就变成一棵树,
师(边指边说):这棵树的树干直直的;这棵树有点弯;这棵树的树冠圆圆的;这棵树的树冠尖尖的;这棵树的树枝真漂亮,这颗树的树枝真特别。这儿是一棵小树苗呢。这么多棵美丽的树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片美丽的树林了。
(如果孩子站的位置比较工整,可以再来一次。)
师:这片树林有点像这篇树林,小树站在一起比较整齐,我们这次要表现一片密密的和刚才不一样的树林,想想可以怎么站?
(幼儿讨论)
师:要变成密密的树林,有的树在前面,有的树在后面,有的树高一点,有的树矮一点。
师:先现在我说一二三,大家可要站好哟!
(幼儿随口令,评价:这片树林和刚才不一样了,树都靠在一起了,有的树在前,有的树在后,姿势也不一样呢。)
3.幼儿创作报纸树林。
(1)刚才大家用身体表现了树和树林,下面呢,朱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用报纸变出一片树林来。
师:怎么变呢?(请小朋友说说看。让幼儿说说。教师操作(变出树干树枝)让幼儿关注报纸揉捏的方法,树干的表现手法,弯曲的表现方法。)
(演示树的造型及粘贴过程)
(2)交代操作要求
师:我知道小朋友们也想变一片小树林,待会儿两人一张黑色卡纸,一起合作完成一片小树林,注意要一起商量,想想怎么样去设计你们的小树林。
师:好现在找一个好朋友开始吧。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提供帮助)
4.展示并欣赏作品
师:把你们的小树林送上来吧。哇,一片片的小树林连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片大树林!你最喜欢上面的那片树林呢?
(幼儿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要围绕树的造型及树林的布局来评价。
师:我们把这片树林带给班上其他小朋友去欣赏吧。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觉得值得肯定的是孩子一直是在自主探究,而老师只是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所以孩子感觉很自由、很放松、很快乐,整个活动的气氛也很轻松,活动目标达成度也很高。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一笔点转的方法画樱桃。
2.耐心添画细节,合理布局。
3.乐意评价同伴的作品。
4.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5.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有用毛笔画圆的基础。
2.樱桃实物及范画。
3.国画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樱桃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樱桃的外形特征。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樱桃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
2.教师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讨论画法。
(1)教师:你们觉得这个圆应该怎么画? (幼儿回忆、探索小圆的多种画法,教师提炼总结)
(2)教师: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画出小圆呢?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画的?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3)教师小结:以前我们学过用点画的方法画圆,两笔画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画圆方法一笔点转法。
3.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基本画法:用大白云蘸赭红色在纸上一笔点转出球体;用小勾线笔蘸浓墨,中锋勾樱桃柄、点果脐(注意樱桃柄的方向要有变化);若画面中有很多樱桃,应适当注意疏密关系。
4.幼儿互相欣赏作品并发表评价意见。
教师: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活动反思
这位老师的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的即使评价在潜移默化中肯定和宣传了正确的小小组学习方法,这种评价的过程,比单一的说教要有用适切得多。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存在着如下弊端:1、单一不全面。。即时评价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忽略甚至遗漏了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个体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2、单向缺互动。评价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项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3、单调不丰满。评价语言及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艺术性,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认识到这一点后,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时刻注意到自己即时评价语言的重要性。比如在这堂课上,我是这么做的:对于小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明确人人积极参与的小小组给与当场表扬;深入小小组指导学生之间互动评价;在交流时,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运用略显夸张的语气语调动作来肯定宣扬,如:多棒的问题!你怎么那么聪明!老师都佩服你了!快快给点掌声啊……即时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即时评价始终伴随着课堂教学。我想作为老师,重视学会合理正确的运用即使评价是非常必须的。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
线条想象画
概要:
1.借助用不同的乐器声音去表现不同线条的特点;
2.幼儿依据对线条的理解,在绘画时将它表现出来,训练了运笔的能力。
情况分析:
针对幼儿作画时画面内容比较单一的情况,我设计了线条想象画,以此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和创作,锻炼他们的表现能力。
教学名称:
美术《线条想象画》
教学目的:
1.要求幼儿知道什么是线条想象画;
2.要求幼儿正确说出四边种线条的名称,并知道各种线条所表示的意义
3.让幼儿想象构思随意画出来的乱线,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想象力;
4.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
5.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线条想像画,根据各种线条所表示的意义听音乐用线条作画 难点:根据自己的线条想象构思,使它变成一个或多个物体的的形象
教学准备:
录相带、录相机、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磁带、龙头饰一个,纸、笔、油画棒若干,各种小乐器,四个线条娃娃,两幅幻灯范画。
教学过程:
(1)看录相引出舞龙灯,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老师让小朋友看一段非常好看的录相,请看吧!”幼儿看过录相后,引导幼儿说出录相里人们舞龙,老师讲一些关于舞龙方面的知识,然后带领幼儿根据录相也来舞龙。 (2)线条娃娃舞龙灯,教师示范强调 “刚才,小朋友舞龙灯时无意中已经走成了许多美丽的线条,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1)利用不同小乐器的声音引出四位线条娃娃,使幼儿知道各种线条的名称及所代表的意义。例如:听到大鼓的声音,折线娃娃走出来,表示折线和鼓声一样粗壮有力。听到小铃声的声音波浪线,娃娃走出来,表示波浪线和铃声一样优美、婉转。
(2)利用线条娃娃也想和小朋友舞龙的形式引出教师听音乐示范讲解,并强调:a 线条娃娃舞龙的时候,要不断地改变它的位置和方向,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动 线条不允许断;根据音乐的不同用不同的线条作画。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想象 1.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线条娃娃舞龙走的路线,看它能变出一个什么有趣的图案,并用完整的语言讲出来。 2.老师总结:象这幅画一样,由各种线条组成并且又经过小朋友的想象,把它变成许多种有趣的图案,这样的画叫做线和条想象画,明确线条想象画的定义。 3.引导幼儿欣赏两幅线条想象画,从而总结出线条想象画有的可以从整体来想象,有的可以从其中一部分来想象。
(4)幼儿进行线条想象画的创作活动 1.幼儿听音乐作画,要求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而运用各种线条来作画。 2.幼儿绘画涂颜色。
(5)评讲作品,游戏结束 1.老师自评 2.幼儿自评 3.幼儿互评 4.和四位线条娃娃一起舞龙出教室。 评析: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美术课中单纯画画、呆板的教学形式,而是采用了有绘画、游戏、音乐、动手操作有机相结合的手段,培养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发展了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和创作,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在观察小猫图片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想象,创编小猫的故事,并运用粘、剪、画的技能绘制连环画。
2、幼儿根据自己所编的《小猫的故事》,设计制作成四幅连环画。画面要求色彩丰富、鲜艳,内容简单,有意义,并能讲出自己所画的故事内容。
3、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连环画纸若干。
2、八个不同动态,不同表情的线描小猫图样。
3、水彩笔若干,各色电光纸若干,胶水、剪刀、订书机等。
4、木偶小猫一只,连环画范样两幅。
活动过程
一、用木偶小猫表演形式引出课题。
1、木偶小猫:小朋友们好!我是小猫咪咪。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的礼物是两张画,一张画的是我的故事,一张画是用彩色电光纸剪贴成的小猫妙妙的故事(教师从小猫手中接过两幅连环画,并向幼儿展示)。我的
许多好朋友小花猫、小白猫、小黑猫都想请小朋友把它们的故事编到连环画里。
教师:咪咪,我们小朋友都非常愿意给你帮忙。等小朋友们画好后,我就给你送去,好不好?
木偶小猫:“好!谢谢小朋友们,再见!”
二、教师出示、讲解范画。
教师出示范画:
(一)是用水彩笔绘制成的四幅连环画,请幼儿观看。教师讲解连环画内容:
(1)小猫咪咪是一只非常顽皮的猫。一天早上,它从窗户里往屋外跳。一不留神,将猫爸爸放在窗台上的一盆花碰倒在地。
(2)猫爸爸看见了,非常生气,气得胡子都撅了起来。
(3)调皮的咪咪跳到家门口的树上,冲着猫爸爸做鬼脸。
(4)咪咪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将碰翻在地的花盆重新放回到了窗台上。
教师出示范画
(二)是用彩色电光纸剪贴而成的四幅连环画,请幼儿观察看,讲出连环画的故事内容:
(1)一天中午,小猫妙妙正坐在树下玩耍。
(2)忽然她看到前面小桥对岸,山羊老公公拄着拐仗正要过桥去。
(3)妙妙赶忙跑过桥去,扶着山羊公公过了桥。
(4)山羊公公过了桥,高兴地对小猫妙妙说:“你真是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啊!”
三、教师给幼儿出示八只不同动态、不同表情的小猫范样,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开启幼儿的思路,编出小猫的故事。
1、幼儿编故事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及发生的事情的内容。
2、教师请幼儿将自己编的故事,用四幅画面表现出来。
3、教师请几名幼儿将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故事讲完后,教师进行讲评,肯定最合理的故事情节,要求幼儿编的故事内容要有意义。
四、幼儿进行创作连环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将活动分成两组:一组用彩色水笔来绘制连环画;一组用彩色电光纸粘贴连环画。
教师: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想用彩笔画连环画的小朋友坐到绘画组,想用彩纸粘的小朋友,坐到粘贴组。
2、幼儿进行创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指导幼儿绘制、粘贴时,要注意构图要基本合理、色彩的搭配协调美观。
3、教师请2-3名能力强的幼儿到黑板前展示自己创作的连环画,并完整地讲出自己所编的故事内容,教师进行简单地评析。
五、教师给幼儿示范,将连环画制作成小画册。沿四幅画的中心线将四幅小图剪下,按顺序排列,用订书机订上两个钉,一本幼儿自己创作编绘的小人书就做成了。
六、教师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将自己创作的连环画剪下,然后按顺序订成连环画书。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之间相互交流自己创作的连环画,把自己创编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个创编讲述的语言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看图讲述、创编故事并进行绘画有一定的难度。在活动中小朋友能从图片的内容了解到故事内容,并进行讲述,对故事中的动物形象也观察的非常仔细,同时他们也能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说出自己对图画的不同理解。在创编故事的情节中,幼儿能够积极动脑思考它们之间的有趣的故事。并根据自己的故事进行绘画。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仙人掌,知道其主要外形特征。
2、大胆作画,积极动脑,能够用萝卜拓印出各种不同仙人掌。
3、以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让幼儿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5、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刻好的萝卜, 不同的仙人掌盆栽,贴有花盆的纸张,各色颜料若干盘,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播放仙人掌动画,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很好看的动画短片,你们想不想看?看完请小朋友说一说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幼儿带着问题观看动画片《仙人掌》
2、提问:动画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教师总结:原来动画片讲的是仙人掌宝宝的故事,仙人掌宝宝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身上长满了刺,旁边的小花都不愿意和他玩,闲他长得不好看。但是,仙人掌宝宝不怕寒冷,同时当身边的小花需要帮助时,很努力的帮助她,最后他们成了好朋友。仙人掌宝宝也在主人细心的照顾下,头顶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提问:你喜欢仙人掌么? 为什么?
二、观察、了解各种不同形态的仙人掌
1、今天各种不同的仙人掌都来我们班做客了,你们开心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不同的仙人掌呢?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哪种仙人掌,其外形、颜色各有何特点。
三、萝卜拓印仙人掌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来画一画仙人掌阿?今天我们不用笔来画,我们用一个好玩的方法来画,用萝卜印出各种仙人掌来。是不是很有趣呢?
老师已经将萝卜刻成了各种不同的形状,请你先想好你想画哪种形状的仙人掌呢?然后用萝卜沾上你喜欢的颜料,印在我们的纸上,让我们的花盆都开出各种美丽的仙人掌吧!最后可别忘了用记号笔给仙人掌画上小刺哦!
1、幼儿做画,教师巡回指导。
2、引导能力较弱的幼儿,及时鼓励表现好的幼儿。
3、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添画花朵,添画仙人掌的刺。
四、讲评把幼儿作品张贴在画板上,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哪幅画,教师评价有特色的作品。
五、结束活动
让我们带仙人掌出去晒晒太阳,浇浇水吧!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让我明白选课时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课程。
活动设计背景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发现。“染纸”是人们在最初的无意识中发现的,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美术,因其变化无穷最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一种适合幼儿特点富于游戏性的美术活动。能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认知领域:通过活动了解我国民间艺术悠久的历史,初步感知染纸工艺的乐趣。
2.情意领域: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幼儿对色彩变化和创作的乐趣。
3.技能领域:尝试用折叠、浸染的方法染纸,体验不同折法产生的色彩、图案变化,并感受对称美。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极参与染纸活动, 尝试用折叠、浸染的方法染纸,感受其中的乐趣。
教学难点:尝试重叠晕染的效果,感受深色能遮盖浅色的颜色特性。
活动准备
两种不同的纸张(白纸、宣纸各一张),46幅范例,字条,4张彩纸,事先学习几种折纸的方法(米字折、田字折、折扇折、任意折),彩色墨水,宣纸,水彩盘,旧报纸,抹布,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 出示纸张导入:对白纸和宣纸进行比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小结:白纸厚而硬,吸水性差,遇水不容易破;宣纸薄而软,吸水性强,遇水容易破。
2.复习米字折、田字折、折扇折、任意折的折法。
二.基本环节:
1. 出示范例:请幼儿观察再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 教师示范讲解染纸的过程及方法:
(1)先折叠:每折一次都要压平,这样等下染出来的纸就平整,这时候不需要打开。
(2)染颜色:把折好的纸的角或边浸到水彩盘中,想要花纹大一点就在颜料中多染一会儿,想要花纹小点就在颜料中少染一会儿。(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这时候宣纸里面吸饱了颜料,刚才老师说宣纸湿了很容易破的,要把里面的水分去掉一些,所以把它放到旧报纸里轻轻地按一下就可以。
(3)打开作品:小心地把它打开,按折的顺序打开就不容易破,平放在旧报纸上晾干。
3.教师提出要求,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欢快的音乐):
(1)要求:保持地面、桌子、身上干净,可以用不同的折法染出来的效果不一样,打开时要小心平放在报纸上晾干。
(2)幼儿动手操作:提醒幼儿注意色彩的搭配,使画面色彩明快。同时别让颜料滴下来。
(3)帮助能力差的幼儿把作品打开。
(4)幼儿可尝试多种折染的方法,感受不同折染方法能产生变化无穷图案的乐趣。并启发幼儿大胆设计折叠方法进行染纸。
三.结束环节:
1. 讲评、展览:
师幼欣赏,简单介绍自己的作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民间工艺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 教师总结
延伸环节:
小朋友们,这些染纸太美了,这样美丽的染纸到这儿是不是就结束了?他们还有什么用途吗?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挥创意挖掘更多的用途。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是一节手工制作活动染纸,是利用吸水性较好的宣纸折叠后再蘸上颜料,然后渗透形成图案。同时以游戏的口吻来调动幼儿学习的欲望,开始我请幼儿动手操作来发现白纸和宣纸的不同并复习几种折法,在以变魔术的方式出示范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为染纸活动是有一定的技能技巧,于是把纸的角或边变成了嘴,像喝饮料一样把有颜色的水吸在纸上,要求每张嘴喝的水的颜色都不一样。这样讲解幼儿比较容易接受、理解,在操作时都能较好地掌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在最后展开时,可能是幼儿有些过于着急导致作品被扯坏。但是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对染纸有了初步的感受,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信心。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注意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审美教育。
本节课我已经上过很多次了,但是每次上课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教法,每次上完都有新的收获,我想这就是老师的快乐。
一、活动目标:
1.教幼儿用颜料给杯子涂上漂亮的颜色,或用粘贴的形式进行装饰
2.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丰富幼儿的想象能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二、活动准备:
纸浆等
三、活动流程:
导入--演示--操作--欣赏
(一)导入师:我们做的纸浆杯子啊,都干了,那我们看看。这个杯子漂亮还是这个杯子漂亮啊?
师:所以啊,我们要给纸浆杯子打扮得漂亮一点,给他穿上漂亮的外衣。
师:我们还可以装饰成喝水的杯子,在上面贴一些小花、小草、小鱼啊,只要打扮得漂亮一点就好。
(二)演示
1.我们用左手拿好杯子,用你喜欢的颜料涂在杯子的身体上,一定要涂得均匀,我们可以在上面涂上不同的颜色。可以画点自己喜欢的图案在上面,总之,怎么漂亮就怎么涂。注意不要弄脏桌子和衣服。
2.我们除了可以涂颜色还可以给杯子做成一个杯子宝宝,我们用即时贴剪两只眼睛贴上去。
3.我们再用红色的即时贴剪一个弯弯的嘴巴。,!来源:屈,老,师教.案网"用五颜六色的毛线作头发粘上去。我们小朋友可以把杯子装饰成娃娃也可以装饰成喝水用的杯子,你们怎么装饰都可以的。
(三)操作师:小朋友你们行动起来吧,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纸浆杯子打扮得漂亮一点!
小朋友进行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四)欣赏:欣赏幼儿作品,讲一讲,你是怎么装饰的!比一比谁装饰的更漂亮!
活动反思
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游戏情境中培养兴趣,使幼儿在愉快、轻松地氛围中进行美术活动。要让孩子们的体验到:美术活动并不难,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去完成。培养孩子绘画的自信心,就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而关键是引导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认真思考,使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能够逐渐的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为顺利进行绘画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分割的方法装饰蜗牛螺旋形的壳。
2、学会用漂亮的彩笔以及简单的点、线、圈等花纹装饰蜗牛。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范画一张。
2、彩色笔人手一盒。
活动过程:
1、听谜面,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你知道它是什么动物吗?
2、欣赏范画,学习用分割的方法给蜗牛壳装饰花纹。
-出示范例,建议教师这样引导:
(1)小朋友,小蜗牛的房子漂亮吗?
(2)怎样才能使小蜗牛有一个美丽漂亮的房子呢?
(3)请你说说:画面上蜗牛的壳是什么形状的?
(4)你知道怎样打扮小蜗牛的房子吗?
-引导并启发幼儿想出用线条分割法螺旋形切割成若干块,,!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再用圆、点、线或简单的图形在每一个空格中装饰各种图案或花纹。
3、交代绘画要求,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艳丽的色彩给蜗牛房子和长长的身体涂色。
4、展示幼儿作品,结束活动。
表扬大胆作画的幼儿,对大胆分割图形,认真装饰画面和色彩和谐的作品给予赞赏,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谁的蜗牛房子最漂亮。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今天的这个绘画技法还是比较熟悉。在讲解示范环节我将重点放在了怎么样将螺旋线在小蜗牛的背上完美的布局,引导孩子们要画的饱满,并尽可能的使线与线之间的距离均等一些。从孩子们的操作上看,还是把握的不错的,基本上小蜗牛的壳都能撑得满满的。
设计意图:
本学期,我们采用了"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在艺术领域有一节《花瓶设计与装饰》活动,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花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图画本上设计出了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的花瓶,活动结束后仍然感觉意犹未尽。于是,我结合孩子们的这一兴趣,搜集了各种瓶子,孩子们可以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的过程把自己的探索欲望、创造欲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装饰出来的花瓶还具有实用价值,用它装饰教室不仅让孩子们时时感受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处处体验创造美的存在。
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包、扎、绕的技能,并对玻璃瓶进行装饰。
2、体验废旧物品再利用以及手工活动带来的乐趣。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玻璃瓶子、花布、布条。
2、照片、数码照相机。
活动过程:
一、展示照片:各种各样的玻璃瓶子(酒瓶、罐头瓶、饮料瓶)各种花色、形状的布以及布条、绳子,引出主题。
1、老师收拾房间的时候发现好多这样的东西,扔了挺可惜的,孩子们帮我想想办法,能用它们做些什么呢?
2、幼儿讨论,引出主题:把玻璃瓶子装饰成花瓶。
二、幼儿观察,并根据已有经验探索装饰的方法。
1、我们平时见到的花瓶身上哪个地方有装饰?
(瓶口、瓶颈、瓶腹)
2、这些布、绳子怎样装饰,才能让瓶子变得漂亮呢?幼儿动手尝试装饰的方法。
三、教师总结幼儿探索的方法,给予鼓励和肯定。
根据幼儿实际操作水平,重点讲解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包、扎、绕的技能。
四、幼儿动手装饰,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互相之间进行合作。
2、启发幼儿装饰的有新意和别人的不一样。
五、介绍评比自己的作品。
1、幼儿介绍自己制作花瓶的材料、方法,认为最好看的是什么地方。
2、以插花的形式互相评比,学习别人优点。
六、装饰教室,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1、用数码照相机拍出幼儿制作的作品,和没有装饰前的碎布、瓶子作比较,让幼儿感受自己创作的成功,以及废旧物品再利用带来的乐趣。
2、提示幼儿花瓶这么漂亮,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用它装饰我们的教室呢?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在欣赏过各种花瓶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瓶,感受花瓶独特的造型和装饰,通过欣赏和与教师的对话,体验不同造型和装饰所带来的美感,幼儿对操作活动感兴趣,能细心地装饰。
活动目标:
1.幼儿欣赏邮票,尝试用鲜明、柔和的色彩装饰邮票。
2.增进幼儿装饰美和色彩美的感受和经验。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剪好花边的铅画纸
2.记号笔、油画棒。(人手一份)
3.集邮册3本。
活动重点:
幼儿学会用鲜明、柔和的色彩装饰邮票。
活动流程:欣赏邮票--师生讨论--幼儿作画--评价活动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2.前两天老师去邮局寄一封信,可是邮局的叔叔说这封信少了一样东西不能寄,请你们帮我看看到底少了什么?(出示信封)
3.这封信到底少了什么?(邮票)
4.你们知道邮票有什么用途吗?(寄信)
5.有的人喜欢把一些用过的和没用过的邮票收集起来,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看看,这是为什么呢?。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因为邮票很美可以欣赏)
6.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邮票,我们也来欣赏一下好吗?
7.师生讨论
8.你看到邮票是怎样的?(有花边、有币值、有美丽的图案……)
9.刚才有小朋友看见邮票上有美丽的图案,和表示邮票价钱的币值,在邮票的旁边有白色花边。
10.这是邮票设计师们设计。如果你是邮票设计师,你准备设计怎样的邮票图案?
11.邮票的旁边有一条白边,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要留下一条白边,然后在邮票上写上中国邮政4个字,这样就像邮票了。
12.谁愿意将你心里想的邮票图案画给小朋友看呢?
13.幼儿示范
14.幼儿作画
15.你们想不想也设计一张邮票?
16.请你们先想想你想设计一张怎样的邮票,然后再画到纸上。
17.幼儿作画,教师指导。提醒幼儿要在设计好的图案旁留下一条白边。18.活动评价
19.谁愿意将你设计的邮票介绍给大家听听。
20.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本次美术课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活动中无论是观察还是孩子自己操作,氛围都很热烈,虽然有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差,但是他们都很努力、认真,就算孩子的进步是一点点,作为教师我们也要鼓励孩子的进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用你工地形式制作水生生物。
2.喜欢和同伴合作表现海底世界的景物。
3.感受手工制作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橡皮泥、教师作品、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今天请大家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要猜猜看这是哪里?
二、引导幼儿讨论并认识各种海底生物及色彩
1.认识各种海底生物。
师: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归纳: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海底世界很热闹,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生物,有小鱼、章鱼、海草、石头等。
2.认识海底的各种颜色。(banzhuren.cn)
师:海底世界很美丽,有着许许多多的颜色,谁知道海底世界有哪些颜色呢?
师:除了你看到的这些颜色,在你想象的海底世界里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颜色?
三、出示教师作品,幼儿探索学习制作技能
1.介绍教师作品。
师:海底世界很神奇,老师也非常喜欢,还亲手做了一个小小的海底世界呢,你们想看 吗?
师:猜猜看老师的海底世界是用什么做成的?
2.介绍海底小生物。
师:老师做的这些海底小生物你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3.探索学习制作技能。
你喜欢它们吗?请你仔细地摸一摸、看一看,猜猜它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团:团比较大的东西,比如鱼身、乌龟壳、章鱼头时,要用两个手心来团,团比较小的东西,如眼睛、泡泡时用两根手指团就可以了,团好以后,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压一压、捏一捏,使它的外形变得光滑、漂亮。
搓:搓的方法也一样,可以用手心或手指,用力一定要均匀,这样搓出来的长条才好看。
衔接:要用衔接的方法把做好小生物的各个身体部位衔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小生物。衔接时要先确定好位置,再把要衔接的部分重叠起来,重叠的部分要适中,太多了作品就会变形,太少了作品会不结实,最好还要用手轻轻地捏一捏。
四、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做一个海底世界,你想做什么呢,用什么颜色?
五、展示作品
说说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活动反思: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文,以生动、活泼、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因此我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前后照应让学生抓住文章是围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来写的,接着让学生去找哪些段落写了景色奇异,哪些段落又写的是物产丰富,先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发现课文描写了海底动物、植物、矿产,既是物产丰富又构成了海底奇异的景色。
海底世界非常奇异美丽,但学生真正见过的不多,因此我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从互联网上找到、截取并制成了具有生动、直观的视频录象,播放海底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瑰丽无比的珊瑚和那些见也没见过甚至是听也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学生一定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利用视频的播放创设情境,再
●活动目标
1.了解葡萄、葡萄叶及藤蔓的外形特征,知道用毛笔画葡萄的步骤、方法。
2.能较好地运用毛笔的侧锋画出叶片、葡萄,用毛笔的中锋画出藤蔓、叶脉、葡萄蒂。
3.喜欢水墨画,体验画水墨画的乐趣。
4.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5.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1.墨汁、花青和曙红调和的紫色颜料,毛毡,生宣纸,毛笔,调色盘,涮笔筒。
2.实物葡萄,背景音乐(古筝演奏曲),范画一幅。
3.活动前幼儿已经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会调和浓墨、淡墨及用花青和曙红调和成葡萄颜色。
●活动建议
1.出示实物葡萄,引导幼儿观察葡萄的外形特征。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整串葡萄看上去是什么形状?一粒粒的葡萄是怎样排列的?了解葡萄的外形特征,为绘画葡萄作铺垫。
2.出示范画,引导幼儿探究绘画方法、步骤。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葡萄、葡萄叶、藤蔓,猜想一下它们是用毛笔的什么位置画出来的。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上都用了哪些色彩,教师讲解、演示葡萄色彩的调和方法。
(3)教师与幼儿一起梳理绘画步骤。
第 1 步:拿毛笔,调和淡墨, 侧锋左右两笔画叶片。在画好的叶片半干时,使用毛笔中锋画叶脉(叶筋)。
第 2 步:拿毛笔,调和花青和曙红,侧锋左右两笔画葡萄。在画好的葡萄半干时,调和浓墨用中锋点葡萄蒂。
第 3 步:拿毛笔,调和浓墨中锋画藤蔓。
3.播放舒缓音乐,幼儿作画。教师提示幼儿绘画时要注意的
问题:(1)涮笔时,避免水溅到外面。(幼儿涮笔时,教师可以说歌谣, 帮助幼儿正确掌握涮笔方法。)(2)注意绘画的葡萄粒大小要均匀。
4.展示作品,互赏、互评。
(1)播放音乐,组织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粘贴到黑板上,创设“葡萄园”情景。组织幼儿互赏、互评, 与幼儿一起从作品的色彩、外形及整体布局 3 方面进行评价。
(2)鼓励幼儿想象,还有哪些水果可以用画葡萄的方法绘画,如: 荔枝、山楂等。
活动反思:
在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不同答案。活动中多多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赏。幼儿通过本次的活动,生活和自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周围的事物都有了较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