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8:44:05
类别:观后感
初一学生作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影片。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所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刚来到这个学校时,就看到一个孤儿贝比诺。贝比诺是一个孤儿,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但他坚信他的父母在星期六一定会来接他。
马修用自己执着的心,建立了合唱团,还发现了一个拥有非凡的嗓音的人莫朗奇。他的嗓音与众不同,这也让他获得了马修的信任,马修也让他在合唱团中独唱。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马修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可最后被解雇了,但在他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曾今无恶不作、行为极差的那些学生,向他扔纸飞机,飞机上写了学生对他的看法和告别,看到这里,我潸然泪下。
在这部电影中,校长受这所学校的制度和学生的行为所影响,常常虐待学生,但在后来,在马修的劝说下,他还尝试着折纸飞机;还有一次,他被学生们用球击中了头,不但没有去责骂学生们,反而和他们一起踢球,校长也逐渐变得善良了,但他还是太注重于名利,最后被上级开除了。
马修老师虽然仅仅是一个学监,而且他做的事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也没有创造什么完整的教育理论,但他却是一个伟大的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不管什么时候,马修老师都是尊重、相信、理解、宽容他们的。的确,马修老师真正站在了孩子的角度上,所以,孩子们犯的一切错误都是可以容忍的,都应该相信他们,给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启示: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应该看到学生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教育,怎么去挖掘孩子的天赋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的成长起来。
推荐在校长布置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真的不以为然,在我潜意识里,这一定是一部“老八股”电影。我甚至在想,到网上看一些这部电影的影评,凭我的水平写一个观后感,相信不会太离谱。
因此,在校长布置了四天后,我依然没有看那部《放牛班的春天》。在办公室里,我甚至调侃道:你今天放牛了吗?
一直到星期三的上午。
说实话,那天的课我上得很郁闷,一是因为自己的U盘丢了,二是上课的时候学友在讲题目,唐亚庆居然和李晓文传乒乓球拍,我让他下课和李晓文去我办公室,他居然在课堂跟我理论起来。我没有过多的计较他,掐断了他的话。课后在我办公室,我要唐亚庆给我个交代(实际我想让他自己有所认识)。冷静思考,唐亚庆是个有故事的孩子,我想请出校长帮帮我,于是我找借口说要找校长评评理,我也想以此治治他。校长很爽快地答应了,而在办公室答应得好好的唐亚庆却想反悔,我拒绝了他。
就在校长和唐亚庆交谈的时候,我心情很不平静。如果校长认为我不对,我是否真的向唐亚庆道歉呢?唐亚庆又会和校长说出什么样的话来?校长又怎样看待我呢?不经意间我就走进了三楼教室机房,坐在电脑旁,不由自主地打开了《放牛班的春天》。一开始实在是没看懂,当看到马修老师走进那所学校,面对那么一群孩子时,我一方面在为马修老师担心,一方面也为自己庆幸。从影片的第十分钟一直到第55分钟,我的心情都沉闷,为马修,也为自己,我甚至觉得,我们做教育的,付出再多不见得有回报,反思再多不见得看到成功。
56分34秒,在这个时间,在影片中的那个考试场面中,两个可爱孩子的对话让我由衷地笑了。那个片段是:
(考试时)
贝比诺:我们是朋友吗?
勒克和:是啊!
贝比诺:那你告诉我,5+3=?
勒克和:应该是53。
贝比诺:你确定?
勒克和:确定!
贝比诺:好,谢谢
此时我才觉得,再坏的孩子说到底也坏不到哪儿去,是我们做教育的人把他们想坏了。
不知不觉中看完了整部电影,或许你让我说出其中某个人物的姓名我依然无法做到,因为我觉得这样的电影就像教育一样,一次、两次是读不出他的味道的。时间的关系,我不可能再重头看一遍,至少在当时我不会这样做,但我还是回过头把自己认为需要多加深印象的地方重看了一遍,马修老师的很多做法,让人回味。
镜头一:在刚组建合唱团的时候,他让小不点贝比诺作为他合唱团的团长助理,每次排练的时候,贝比诺都是看着其他孩子唱,但慢慢的,我发现不爱吭声的他也跟着动起来,尽管是很细微的表现。还有那个当乐谱架的孩子,也许他一开始觉得尴尬,但如果让他唱歌,他或许会更加尴尬。给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马修老师做得真棒。
镜头二:在莫翰奇用墨水泼向马修以后,马修老师在随后的排练中取消了他的独唱部分,这对一个很有唱歌天赋而且已经被赋予重要角色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打击。但没有这样的打击不足以让这个孩子自省。莫翰奇的情绪显得异常的低落。特别是全体合唱队员为公爵妇人心献歌的时候,他一个人呆在一边,我们能够体会到孩子很后悔,很渴望自己也有这样的机会,甚至他对马修老师还有恨意。但没有想到的是,到了莫翰奇的独唱部分时,马修老师忽然转向他,用指挥的手势告诉他独唱开始了,此时我又一次被折服了。
孩子们犯了错误,我们需要包容,但不应该是一味的包容,适当的反省是非常重要的。但反省之后我们给孩子机会去改正,去证明自己。就像我班的唐亚庆这样的一个孩子,适时的打压会促其自省,但在你把他打压到他毫无气力的时候,你的搀扶或许能让其感动。
我渴望成为马修那样的老师,但我知道电影永远是电影,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教育将更为复杂。《放牛班的春天》改变的也许仅仅是我们的想法,教育的做法还得靠我们在不断的摸索和反思中获得。
当马修老师被迫离开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他教育的巨大成功,此时,我回到现实,我们的教育呢?我的教育呢?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这是克莱蒙马修对教育的真正含义的理解,更是他对爱的理解。这句话激励着我们,也让每个人感受到了生命中爱的存在。
雨果曾说:“人间如果没有了爱,太阳也会熄灭。”爱就是点燃太阳的火把,驱散生命中的困难与挫折,既温暖了别人,也升华了自己。人生因爱而绚丽,社会因爱而和谐,世界因爱而美好。爱,撑起心灵的蓝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爱,是一种宽容。
当爱因斯坦的“天才”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显得很笨拙的时候,他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功课不好、被学校开除而责打他,而是给他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循循善诱地协助他成长和发展。正是这种宽容的爱,激发了爱因斯坦的潜能,创造出了一位有着辉煌成就的伟人。
“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面对这些“可怕的学生”,马修没有选择暴怒,也没有选择冷漠,而是选择像爱因斯坦的父母那样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因此,他才能成功将这些学生感化。这种精神是难得的,亦是可贵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是一种信任。
马卡连柯曾经劝说一批家境困难的学生重返学校,然而,当他发现跟在他身后的队伍越来越短时,他没有怀疑这些学生,而是相信他们总会回来。终于,这些学生在他的感召下全部返回学校,并被马卡连柯培养成有用之才。这不仅是因为他对学生的关爱,更是因为只有自己的信任才能换来他人的信任。
古人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信任是爱的最好的表达方式。选择信任就会赢得尊重与支持,因为只有信任才能经得起事实与历史的考验。马修的信任与马卡连柯异曲同工,当窗口飞出一只只载满爱意的纸飞机,你不感动吗?
天下为公,亿兆己任。爱,是一种平等。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人们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他的观点中,世界上不存在差生,在遇到难以教育的学生时,他不会歧视这些人,而是用平等的眼光、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一生教育过一百多名类似的学生,而且教育过程也异常艰辛,但是他成功了,原因就在于平等与博爱。
爱是重要的,平等的爱尤为重要。马修也践行了这种精神,让每个人得到了应有的关爱。他没有否定或放弃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所教班级中最难以教育的学生也一样,在他的教育下获得最终成功,正像他所说:“永不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爱,是一种平凡。
张玉滚从师范专业毕业后,放弃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回到家乡致力于山区里孩子的教育。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一直坚持工作,从不懈怠。他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用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山区里的生活让他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也从此陷入了平凡之中,但是他对孩子们的爱却不是平凡的,因为他在意的并不是名利。
“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马修本来可以利用自己的才华赚钱,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他将自己的才华全部献给了爱和教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和张玉滚一样,选择了平凡,就注定选择了一种伟大,选择了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马修对孩子的爱,让这个如“塘底”般破败不堪的寄宿学校,曾经阴森可怕的房屋,布满灰尘的操场,混乱不堪的教室,增添了一丝灵动和快乐;也正是这种强烈的、不可磨灭的爱,让看似不可挽救的“放牛班”的孩子,懂得了自己值得享受宽容和善意,值得被爱、被期待,值得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更值得迎来人生中真正的春天。这个春天,不仅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更是这些孩子冲出牢笼、冲出暴政,再次感受人生意义的时刻。
爱,如阳光般温暖,如山峰般伟大,如草原般宽广,如海洋般深邃,爱让每一个人站在世界的中央。为了生命中的向往与不懈追求,学会爱吧,撑起心灵的蓝天!
早就听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教育影片,这个暑假,我终于拔空认真观看了两遍。影片以马修老师和哈善院长不同教育理念的鲜明对比为主线,围绕着几个典型少年的教育问题,以倒叙的手段再现了在那所年青少年行为偏差辅育院“池塘畔底”辅育院中曾经发生的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不禁被影片中那一首首听来激动人心的音乐所感染,也被影片中一个个平常又细小的情节所感动
感动一:给学生一个合适的台阶,他们才有可能顺阶而下。
那个打伤了麦神父的盖贺克,他是幸运的,在他犯下大错的时候正好马修老师来到了这所学院,使这个孩子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聪明的马修老师没有听从院长的指示将他关禁闭,在他得知了是他打伤麦神父的同时,马修老师在哈院长面前要求保留孩子的姓名。接着马修老师改用另一种惩罚的方式,让盖贺克去照顾受伤的神父。
不知内情的神父夸盖贺克是个好孩子,能主动要求去照顾他,不断地感谢他。这样的方式让他深深地感到自责,孩子从心底里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想,这远远比粗野的关禁闭惩罚更能震撼一个人的心。试想,如果马修老师没有采取这样的方式,而是将他关禁闭,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就像那位之后被收容的问题学生孟丹一样,在院长极端地对待下,被冤枉的他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了这所学院,而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
由此不难看出转变就是从下一个错误的台阶开始,马修老师为犯错的盖贺克铺设了认错的台阶,盖贺克在老师的帮助下正视了自身的错误,最终得到了转变,同时也再次说明了宽容与爱永远是教育的主旋律。
感动二:你只看到在这里邪恶的一面。
马修老师说的对,如果看到的只是邪恶的一面,那一切美好的东西也只能被掩盖。我们是教育者,承担的责任永远是培育一个人,转变一个人,我们不是法官,不是一个宣判者。哈善院长那一套粗暴的教育方式:行为反应,犯错惩罚,为学院里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写下了不可救药的判决书,他所做的一切只能是毁灭一个人。
就像他判定孩子如果能学会唱歌那他就是王八那样,在他说那句话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会唱一些简单的歌曲了。就像我们有时会给人戴一顶高帽子来鼓励人向上一样,同时,如果在任何一件事开始前就将人一棍子打死,那么就等于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修老师总能不断的发掘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那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感动三:寻找教育的契机,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影片中,马修老师总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将学生的错误一笔带过。那位后来成为指挥家的莫翰奇,当他对着马修老师表示反抗,不愿意唱歌的时候,马修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粗野无礼不符合你的个性,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莫翰奇。
他用对这些孩子的爱唤醒了孩子们心底最美好的一面,同时他能抓住适当的契机去引领孩子:当孩子们编了一首讽刺老师的歌,无意中被老师听到,机智的马修非但没有生气,而是从中发掘了孩子想唱的心理,这对于一个过气的作曲家来说,仿佛看到了春天的气息,他重新开始作曲,那些孩子也不断地给予他灵感,最终孩子们唱出了生命中的春天,也让马修老师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功,心灵上的满足,这应该就是教学相长的妙处。
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我想,我们都应该不断地努力,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伯乐,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其实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个片子了,一直没有机会来看,今夜很有耐心的看完了,发现它是那么的不可思议,里面的音乐让人的心灵得到放飞。它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的童年,也让我想到了我现在的学生。总之品过后知道了一句话,就是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我希望我能够成为我每一个学生的“克莱蒙马修”。
那是一个偏僻的乡村。在那个乡村里,有一个名字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在那所并不大的寄宿学校里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要随时接受并且服从来自所谓“寄宿学校校长”的惩罚,似乎他们是被社会遗弃的孩子,就像是阳光下那些漂浮跌落的尘埃。
他们孤独,自闭,甚至自暴自弃。这使学校时刻都处在危险而压抑的气氛中。而那个面目冰冷的校长只是一味的使用各种体罚试图使这些“轨道外的陨石”步入正途,这一切,都使这个“池塘之底”变成了池塘中最为冰冷的囚牢。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着,直到克莱蒙马修的到来……
“我叫克莱蒙马修,是一个音乐家。”那个可爱的老头不断对我们说。
克莱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无论是哪个学生,在他的合唱队里都有着自己的位置,不会唱的做助理,唱歌走调的做乐谱架,这一个个可笑的职位,却让这些孩子灰暗的世界变得,明亮起来。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但生活总是不那么完美,克莱门特因为一次意外而被迫离开了学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人类进步的传承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所谓师德也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教导做人的道理,即传道;传授专业知识,即受业;引导培养学生发展,即解惑。克莱门特虽然是一个学监,没有课程职责就是管理学生,但他深爱音乐,也很有爱心,看到这些被关在一个沉闷阴冷的空间的孩子后,希望用音乐唤起这些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一种正确的思维、生活方式。他的目的非常简单,没有祈望什么,更没有刻意的想去塑造什么,只是当他发现皮埃尔的声音和乐感时,才意识到一个天才可能出现,因此加以引导和保护,而他这么做的前提是完全的没有想到回报,甚至一点点的即得利益也没有,反倒是冒着与校长作对的风险。所以克莱门特的伟大之处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甘于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高尚情操,即使他面对的孩子是公认的顽劣不堪甚至沾染恶习,他依然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孜孜不倦,虽然一开始消沉过,但依然耐心坚持,全身心的投入,并对孩子们充满了关心爱护。最可贵的是影片的最后,克莱门特暗恋的皮埃尔的母亲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而恰恰在此时他也被校长解雇,情场职场双失意的学监在此时也没有后悔一直以来为学生所作的,反而痛斥校长的冷酷和自私,很有尊严和风度的离开了学校,在他后来的日子里一直给别人做家教,直到去世。他从没有为他的付出感到后悔和不值得,只是把这段日子当作履行自己的职责,毫无索取的意思。
其实没有人天生就是坏孩子、差学生,只有在环境的逼迫下才会使人变坏的,就像片子里面的孩子一样,他们都是因为家庭的各种原因才导致十分顽皮的,只要有人给予他们爱和宽容,他们就会变得更有希望和信心的。
冲出内心屏障,一切皆有可能!
《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大多数人,因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
事业失意落魄的秃头音乐老师马修来到“池塘底畔教育辅助院”任教,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融入行为差池的孩子之间,给他们父亲般的爱。组建合唱团,用音乐唤醒这些孩子们冷漠已久的心,也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热爱。在表演等活动中找到自我,找回自信。马修的理念是:“体育和音乐可使国家团结。”音乐和爱能使人得到教化,集体活动可以增强责任和使命感。歌声滋润了同学们的心田,让善良与爱得到复苏,班级秩序得到恢复,调皮的孩子成为“学生”。该片将诸多理念,如“爱与尊重”、“赞美与期望”等都融入其中里面有几个镜头令人难忘:
镜头一:笫一堂课调皮的莫翰奇在黑板上画秃头的马修,被马修发现后,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拽住学生莫翰奇说:“看我比你画的更象”,在黑板上夸张式的几笔就把莫翰奇的肖像勾出,一下就把学生们给镇住了。
镜头二:在课堂上马修蹲在第一排与沉默寡言的小贝比诺交流,这样更能打开孩子的心扉。
镜头三:多次孩子调皮,而校长要惩罚学生时,马修都当面护着他们,超乎一般教师的对学生过错的宽容。为了使伤害校工的学生免于被关禁闭,他“包庇”了该生,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契机,让其去医务室服侍校工直到痊愈,让这位孩子在内疚中悔悟。
镜头四:每个孩子都感受倒自己的价值。最调皮的(后来成为指挥名家的莫翰奇嗓音非常好,担任了合唱中的独唱部分,孤独不肯唱的小贝比诺担任指挥助理,五音不全的一个男孩当“乐谱架”让每个人都有位置。
镜头五:无恶不作的插班生马丹,被校长冤枉偷了学校巨款,遭到校长殴打,该生从警察局逃出来跑到学校放火,差点酿成大祸,充分说明冤屈会使人走极端,何况还是个无赖。
影片结尾最感人的镜头是,当马修被自私的校长开除离校时,尽管校长禁止孩子们送马修老师,但当马修从教室楼下走过时,从楼上教室窗口雪花般飞出一个个“飞机”一封封感恩的纸条,在一阵悠扬的和唱声中,只见教室窗口伸出了一排排天使班的小手在飞舞…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得被震撼了,这不就是教师所能体会到的最高境界吗?
电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却是受欢迎的。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池塘之底”里的每一个孩子,他们拥有太多同龄人不曾体会的冰冷和无助。他们中有人每个星期六都会倚靠在铁栅栏前,企盼着已去的父亲来接他回家;有人害怕被拒绝,习惯性地用毫无奢求的眼神,不屑地看着这个世界;也有人点燃一支烟,把自己的希望和渴求全部燃尽,再用一切暴力和愤怒反抗冷酷和不公平。他们的父母在战争中死亡,他们的母亲是未婚妈妈。压抑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的,是一种渴望被接纳、被理解、被关怀的像薄雾一样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东西吧。只是长久的失望甚至绝望让他们明白,这些,没有可能光顾他们。
不幸中的万幸,“池塘之底”也光临了马修老师这样一位太难得的光明使者。他用音乐催开了他们心中的花。我想这些孩子这么小,即使有恶,又能够坏到哪去?只是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才是正确的行为,没有人愿意用一点点的耐心教导他们所以才一错再错罢了。他们缺少的正是爱,就像佩皮诺是个孤儿,而莫杭治也只有残缺不全的母爱,只需要一点点爱就足以点燃他们的心火,让他们明白,自己原来不是活在地狱中,原来自己也是天使。
当马修老师把这些孩子组建成为一个合唱团,听着他们那宛如空谷黄莺般的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看着他们那因为受到肯定鼓励而分外专注的清澈的眼神,我的感受只剩下了心灵的沉醉: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马修老师的宽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缕缕春天的阳光,抚慰照耀孩子们残缺受伤的心灵,还给他们了一个明媚温暖的未来与世界。
如果有机会,我会向周边的老师们毫不犹豫的说说,看看《放牛班的春天》吧!
《放牛班的春天》是关于教育的影片,有一个管理制度非常苛刻的学校,一个铁血无情的校长,一位出色的老师。他用诗歌、音乐和自身行动去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解放学生们的思想,重塑孩子们的灵魂。我们可以看到,老师非常的和蔼可亲,教学方式都是去引导和启蒙学生。而影片中随处可以看到以校方为代表的制度和学生内心本质的冲突。马修发现孩子们对唱歌的喜爱而组建了合唱团是这部影片的转折点。正是因为有了对思想的批判和对灵魂的发现,真正的教育才能起航。
用音乐来拯救孩子,也是对自己的音乐梦想的满足,老师用这种方式将池塘底的孩子们拉出黑暗,这是一部立意高尚,感人至深。我们的世界里需要这样的教师对弱者帮助其在精神上自立,以帮助他们创造美好的人生。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庄子说过,千里马因为伯乐的存在才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囚困折磨之中;然而面对那些孩子,我更愿意相信我不喜欢的韩愈说过的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修的好,不是因为他职业的“平凡”,也不是因为他出自天然的“善心”,而是因为他是真正能够听见并且尊重千里马的心声的“伯乐”。有一种“无为”,正是因为“懂得”,否则,我们不会看到莫安琦的眼睛在演唱会上闪烁的熠熠光辉。
那个老师马修曾说,永远不要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他等来了创作音乐的动力,莫航治等来了人生的转折,小个子佩皮诺等来了自己的星期六,那些长期得不到关爱、习惯了被一视同仁粗暴对待的孩子们,等来了他们的春天。这部电影不但带来贯穿始终动人的歌声,师生情深的故事,还带来对于执着等待着的人们的感动。
莫杭治话不多,但不是个省心的孩子。倔强却安静地和这个学校里的制度抗争着。如果不是马修,可能他就不过碌碌一生。马修给他启蒙教育,让他在合唱团中领唱,发掘他的潜力,并试图把他送到正规的音乐学院。他因为受到处罚,在伯爵夫人来听演唱时被安排在旁边看着,轮到他独唱的时候,马修结束了对他的惩罚,面对他,给他一个开始的手势。最难忘他从满脸哀怨的神情,到惊讶,到站好认真张嘴发出第一个音节的那几秒钟镜头,正如马修说得:那是他第一次,懂得去感激。五十年后的莫杭治,事业有成,他已经忘了那个启蒙老师的名字了,但是有些东西,注定他永远忘不了。
佩皮诺是个孤儿,父母都在战争中死了,但他总认为他爸爸会在周六来接他。他敏感,胆小,被同学欺负,虽说不怎么惹事,可是几乎什么都不会。当老师被迫离开的时候,他抱着自己的小包跑过来,怯怯的问,你能带我走么?那应该是他做出最勇敢的决定吧。电影里说:佩皮诺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马修走的那天,正是一个星期六。
对于纵火并间接逼走了老师的坏学生蒙丹,虽然他长着一张流氓般的脸孔,有着流氓般的行径,我却无法恨他。他只不过是失败教育的牺牲品。看着他向老师吐着烟圈的神情,他在禁闭室默默躺着的样子,以及他被校长殴打并辱骂时倔犟的眼神,谁知道他的心中,是否有着自己的等待呢?
影片最后,马修被迫离职,并且要求不能和他的孩子们告别。当他无奈走在离开的路上时,从天而降雪片般的纸飞机,每张上都歪歪扭扭地写着孩子们给他的话。孩子们默默伸出手和他告别,并以锁住门来抗议校长的决定。这不就是他等待的成就么,也是每个当老师的人等待的吧。
总之,这部影片在我的教育生涯乃至人生当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人说过天才的成长需要自由与宽容,普通人的成长则需要更多耐心,更多对人生选择的尊重。教育不是一桩优胜劣汰的工程,而应当是依循生命本真的大爱。希望我的孩子能视线自己的愿望,希望我的孩子们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刻。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赏析简介总结 电影简介: 《放牛班的春天》是20xx年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导演,杰拉尔朱诺,狄迪尔弗拉蒙,雅克贝汉等主演的法国影片。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挥家皮耶尔莫昂奇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在荒郊野外的破旧校舍,自由受到限制,捣蛋和被罚,学习和改造,压抑和等待,生活日复一日,了无新意。
这一天,来了一位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中年秃头男士克莱蒙马修,他的任务是接替一位被顽童们折磨得遍身伤痕的学监。克莱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只能成为了一个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无望的未来,暴戾,不信任弥漫在四周。 到任后克莱蒙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蒙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克莱蒙偶然发现班上顽劣的孩子编着小曲骂人时,他脑瓜灵光一现,组织了放牛班合唱团,目的是重塑这一群放浪孩子们的心灵。克莱蒙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耶尔莫昂奇,皮耶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蒙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克莱蒙马修的宽容、善意和爱的教育方式仿佛是一根芒刺,让校长无法忍受,因为从克莱蒙马修这面镜子校长反照出自己的丑陋和失败。
不久,其它几位老师与学生联合上诉,赶走了坏校长。 倒叙的手法也告诉人们,那位平凡的老师其实已经获得了幸福的回报:他的弟子如愿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也间接实现了老师平生的梦想。他平淡度过余生,可是,留下了一个健全人格的生命光辉。 电影评论: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简单质朴的影片。一位评论家为该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就连其中的男主角也是一个失业的音乐教师,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但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所作所为,用他自己独有的方式,以他的善良、仁慈、宽容救赎了放牛班那些已被遗弃的孩子的心灵。让这一帮不被老师认同、喜爱调皮捣蛋,甚至过分恶作剧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并且找到了自己的而准确定位,成为有用的人。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朽木不可雕也。在这部电影中,那些被认为是朽木的孩子们,就在一座被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以“犯错-惩罚”的方式折磨着他们幼小的心灵。正是由于这样的缺乏人性关怀的教育体制下,才使这些孩子们更加叛逆、调皮、孤僻,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行为实在让人觉得这帮孩子的确不是省油的灯。
而对于这些调皮的学生,马修老师并没有按照校长的方式去管教这些孩子们。在影片的一开始,当马修老师来到这所学校,当从其它老师那了解到,他所教的学生是那么的麻烦、捣蛋。但马修老师没有以与他们相同的想法来看待他的学生。 就像当马修老师知道了是勒盖莱克在马克森斯的门上做手脚,导致马克森斯受伤之后,并没有带他去见校长并关禁闭,而是让他去照顾马克森斯先生知道他康复为止。这一点便能很清晰的证明马修老师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看过《放牛班的春天》后,深受感动。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真的,他们生来天真无邪!世界太多的无奈与伤害,使心灵脆弱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彷徨不安与渴望得到呵护,才会走上“掩饰自我,封闭自己”的道路。“人之初性本善”无须置疑。从那群调皮捣蛋,在别人眼中“无药可救”的孩子只是一只受伤的小鸟,它们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深林,才会变得凶残。只要多一点爱心与耐心,其实很容易挽救他们。孩子是需要理解与关爱的,他们也希望别人可以理解他们,也希望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很多时候,从自己出发也深有体会,当内心的痛苦让自己挣扎不已,无法消除时,负面想法便主导思想,“做一个叛逆的人,不管别人怎么看,都不在乎”真的不在乎吗?不,绝不是。只是心中太多的想法让自己迷失了方向,每一次的“叛逆”之后,心里多的并不是快乐,因为所作所为并不是自己的本意。
很喜欢剧中的马修老师,一直尽自己的力量保护受伤的孩子,用理解与关爱来感化那些彷徨不安的心,他善于发现孩子的爱好与天赋,再加以引导与教育,使一群“小恶魔”变成可爱的“小天使”。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真的让人感受到很多温暖,而他们对外界世界的渴求,一双双充满希冀与渴望的眼睛亦让人心疼。孩子能坏到什么程度?最多只不过渴望被爱感化,很多时候,我们同样都渴望被关爱却忘了去爱,缺少一颗真诚的心,所以世界也是昏暗无比。我们应该给予自己阳光,然后学会去爱别人。也许不是人人都可以选择对的方式去安抚他人,但是只要你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他人,最终不会是伤害。
很喜欢剧中的贝比诺,他那双充满忧郁的等待而且茫然的眼睛以及小巧可爱的嘴巴,让人觉得很可爱。很喜欢他傻傻的笑,亦很心疼他小小年纪却在满怀希望的等待后失望。也许世界的无奈太多太多,任谁也无法更改,不要总想着自己是受伤的人,其实在你身边的人都有受伤,只是他们更会隐藏,也许这个世界上心疼是无休止的,因为它关系着情感,当你为一个人心疼或难过时,你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在这个世界还有让你去爱去追求的美好,这个世界并未让你绝望。不要在乎得与失,只要你真的快乐就够了,我们不应该自私的想占有一切,因为世界不可能都属于你,人生总会不完美。叩问心灵,当你做一件事时是否真的快乐,如果真的快乐就无须计较太多,因为在你付出的过程中你感到了快乐,这就是收获。不一定要别人精心设计与给予,它是心灵深处的感受。
如果真的不快乐了,就该放手,让自己自由。 马修老师在经历了自己人生高潮转向低谷的时刻并未太多的看重自己的痛苦,他依旧小心翼翼的保护着他身边那群受伤的孩子,因为他的善良所以他相信也看到了孩子们真实的一面,他也因此带给了孩子们希望与阳光,帮助他们“该邪归正”,走出自己的路。很多时候,一句关心,一句问候都会让人感动,因为在一个冗杂疲惫甚至略带寒意的世界里,至少还有人会记得问候你,让你不再孤单。 我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也会改变一切,也可以带给世界温暖与关爱。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遗失善良的自己,只要你的心是美好的,世界也会是美好的。只要你可以主动给予他人温暖,你收获的不会是寒冷。时间可以熬出五味具全的大杂烩,它可以让你更加懂得如何应对生活的波澜。 从马修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值得学习的品质,他时刻考虑着孩子们的心理,对他们的肆意冒犯不是予以批评和指责,而是通过一种使他们自己意识到错误并且以一种幽默的方式予以指正与教导,他最终用自己的方式让孩子们喜欢上他并且由衷的接受他。
要想做一个让人尊重的人,就必须要学会尊重他人,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只要真诚待人的人才会得到真诚的对待。不要总想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什么,而应该想我能为别人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伟人或者说有涵养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反省,我也不例外。
通过这部电影我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美丽,只要你心中有春天,不管被什么压制着,也同样拥有春天般的种子在慢慢发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颗闪烁的星星,所以每个人都有发光的一面,因为他们自己的特点是无法代替的。
这部电影就像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一般,经常有大人说,你怎么还不懂事呢?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而我们哪知道在他们眼里的懂事到底是怎样的,好像怎么做都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下面来说说作为孩子的我,从小父母不在身边,但庆幸的是有慈祥的爷爷奶奶,他们会经常教导我做人的道理,所以以至于我没有走向迷途。这是非常庆幸的,我遇到过像电影中校长一般的老师,也遇到过像克莱门特马修一样的老师,更遇见过像电影中调皮一样同学。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会因为作业没有达到老师规定分数挨板子,那可痛了,手都能肿上几天。所以本来胆小的我更不敢问老师问题,在后面上初中时我遇到了一位非常慈爱的老师,如果要形容他的话就是乌云密布后的太阳。可他教了我一个学期就离开我们学校了,春天里唯一那一点阳光没有了,我亲眼目睹学校里腥风血雨案件。但现在想想,我所经历的都不算什么,还有比这些更难容忍的。现在走在路上我经常看到路上乞讨的人,经常听说拐卖小孩的事情,最近也是在我们学校发生了一件事情,以前觉得只会在电视剧中发生的事情我也遇上了。
同时也让我对老师这份工作也更加坚定,作为老师不仅是要教授学生知识,现在这个社会更应该教会孩子为人处事,就像神墨教师誓词里面所写的,我们并不只是在教授知识,而且培育千千万万有能力面对未来挑战的人,身上背负着助亿万进步的重任。我们的责任不仅是孩子,也会是家长、同事、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我要做的是像克莱门特马修老师一样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在我的工作中,我也遇到调皮捣蛋的孩子,遇到过胡搅蛮缠的家长,遇到过不被理解,但这些并不能阻止我前进动力,黑暗中总会有人站出来引路。
克莱门特马修老师对每一孩子都充满了信任,从一开始就用心关注这一群孩子们,知道他们每一个人的优点。对他们都是充满爱和呵护。而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点,在现实生活中我要做的是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当你真诚地欣赏别人,别人才会更好地欣赏你,用心、用爱对待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弱小的,他们需要爱。孩子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身材矮小,没有力量,这奇妙又复杂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既充满好奇又布满危险。有的孩子看似被人照顾着衣食住行,物质无忧,可是内心却极度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任、缺乏理解。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常常被认为是搞破坏、他们的哭闹常常被理解为无理取闹。不懂孩子的成人像王宫里的国王,高高在上,权力极大,而孩子就像下面的臣子,必须遵从大人们的话……
多少人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可是我也是从孩子走过来的,我觉得孩子懂很多,他们懂得爱、有主见。可是,理解他们的人又有几个呢?正因为以这样的眼光看孩子,所以我们总觉得自己教师,我要成为孩子们的太阳,给他们阳光和希望。我要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我要给予孩子源源不断的爱。
我热爱孩子,孩子同样的给我力量和爱。小小的一间教室,对我来说只是舞台,对他们来说却是世界。上课时那圆溜溜、黑珍珠般的眼睛认真的看着我,透出多少信任啊?老师说请某某小朋友过来帮帮忙,于是一群孩子争着抢着要当老师的小帮手,这表达了多少爱啊?和孩子在一起,我就和孩子一样年轻、天真,和孩子一样充满爱。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多少人奔着钱去了,而自己却选择了这个不赚钱的工作,教育于我而言像奔流的江河,从不止息…爱与责任,说起来就四个字,做起来却是千万字。做一名教师难,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更难,路途越艰难,证明前途越光明,自己就越要坚定方向。教育这一份事业是多么伟大。
我深知老师这条路的艰难,但我会想到克莱门特马修老师一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因为内心深知自己的责任,所以从不放弃祖国的未来。